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对策影响研究论文(精选12篇)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产生一系列新变化,大学心理健康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学业、就业、网络价值多元化等的新变化给大学生成长带来深刻影响。当前大学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势必造成大学生学业压力和毕业压力的增大。同时随着大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新媒体时代、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时代等的兴起,使得网络平台充斥着多元化价值观.而大学生正身处于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又是网络新媒体应用的主要人群,容易受到虚假信息和错误价值观的影响,产生心理问题。
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2.1社会因素
而社会因素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着重要影响。这是由于大学生虽热在年龄上已经迈入成年人的行列,但是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极少,他们理想中的社会与现实的社会存在一定差距。在社会带来的竞争压力下,大学生的理想主义多半会幻灭。经过调查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那些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要远高于那些社会支持较差的大学生。这是由于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每个人都是社会人,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而大学生的心理情况更是与社会支持有着密切联系。同时大学校园文化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有着一定影响。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同时还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此外,良好的校园文化还能够有效的规范大学生的行为,有利于大学生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大学校园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2.2家庭因素
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家庭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对大学上心理健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众所周知,家庭是人们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再加上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讯越来越便捷,大学生们与家庭的联系仍旧十分密切,导致部分大学生不能心理断乳。首先,每个家庭选择的教育方式往往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选择的差异性决定了大学生心理情况的差异性。而一般来说教育方式主要包括民主型、专制型以及溺爱型三种。其中民主型的教育方式是指,父母有着坚定的自身观点,同时也能够考虑孩子的意见。而专制型的教育方式则是,父母只固执的坚持自身观点,丝毫不顾及孩子的想法。而溺爱型的教育方式具体是指,父母不能坚持自己的观点,一切以孩子的意见为主,即使孩子的想法是错误的,父母也不会对其进行有效的修正。通过一些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民主型的父母教育方式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要远高于专制型与溺爱型。因此,父母应详细了解孩子的想法,辨别对错,给予孩子充分的家庭温暖,这样才能确保家庭因素能够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其次,家庭结构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其中父母的婚姻情况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很大影响,通常那些离异或丧偶的家庭结构下的大学生心理情况不如那些圆满家庭中的大学生。同时,拥有一个或多个兄弟姐妹的大学生心理情况不如独生子女。此外,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的职业以及对子女的期望等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
2.3个人因素
同时个人因素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有着重要影响,首先,由于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前或多或少会收获一些成功,同时也会受到一些赞美,因此大学生对自我的评价通常带着一定的光环效应,进而使得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偏高。所以,一旦在生活中出现与大学生自我评价不同的客观评价,就会使他们产生负面的消极情绪,进而导致大学生心理失衡。其次,性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这是由于不同的性格在心理压力的承受度上有着显著差异。大学阶段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活阶段,在此期间,大学生们在渴望友情、爱情的同时,也注重对孤独的追求。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交际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在遇到生活学习上的挫折时,承受的压力不能有效的排解,就有可能造成心理失衡,进而出现心理问题。而那些性格外向、善于与人沟通、具有较强的交际能力的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更善于排解压力与烦恼,不易出现心理问题。再加上大学生的心理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大学生要想达到心理健康的水平,就要有稳定的情绪,热爱生活。
2.4其他因素
研究表明,运动对心理健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运动通过缓解压力,改善人际关系,调节情绪促进心理健康。例如刚刚失恋的大学生有可能会通过跑步的方式来减缓内心的伤痛,因为这样可以转移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进而可以转移注意力,放松身心。体育运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识品质,缓解和消除精神压力和心理障碍,提高大学生社会环境适应能力。但是我们也要注意保持适度的体育锻炼。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一方面,网络丰富了大学生的信息来源,扩展了人际圈,并且使得大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很好的发挥,增强了大学生的自信。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过度沉迷于网络也会危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当今大学生的交流方式大多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久而久之也就不善于与他人打交道,严重者会失去社交能力。这些问题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身心健康。
3、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完善,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模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日益明显,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更加复杂多样,这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体育作为一种低经济支出、低风险和低副作用的有效改善心理健康的手段,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高校中如何运用体育手段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一个重要课题,但是很多学校对这一课题重视不够,没有很好地发挥体育促进心理健康的功能。本研究从学校体育课、体育竞赛、体育社团(协会)等方面对改善大学生情绪状态、强化自我概念和自尊、培养意志品质、协调人际关系和治疗心理疾病等方面的作用入手,寻求通过体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河北农业大学全日制在校生,样本含量为986人,其中男生595人(城市生源230人,农村生源365人;本科360人,本三225人,专科8人,研究生2人),女生391人(城市生源120人,农村生源271人;本科325人,本三30人,专科34人,研究生2人)。因为研究生样本含量太小,不符合统计学要求,所以在本研究中没有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
查阅相关研究成果32篇(部)。
2.2 问卷调查法
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水平测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此量表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门诊检查量表。另根据研究的需要,自制学生体育行为特征调查问卷,包括学生的性别、年龄、生源类别、参加社团的情况、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等。本次问卷共发放1200份,扣除未收回问卷81份,无效问卷133份,有效问卷共计986份。
2.3 数理统计法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的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河北农业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河北农大学生SCL-90症状因子除去躯体因子、人际因子和抑郁因子外,均分和标准差高于河北省大学生, 在躯体﹑强迫、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等6个方面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其他因子无显著差异(P﹥0.05)。在986名学生中,214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占学生总人数的21.7%。
3.2 河北农业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性别差异
男女生在强迫、抑郁因子、人际方面的因子分有显著差异,抑郁因子存在非常显著差异,男生在以上因子健康水平要好于女生。
3.3 河北农业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文理差异
各因子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3.4 河北农业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城乡差异
农村和城市的学生在强迫因子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其它因子方面则不存在显著差异。
3.5 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3.5.1 体育课态度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不喜欢体育课的学生在躯体、恐怖和敌对因子分上和喜欢体育课的学生相比存在显著差异。
3.5.2 体育社团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参加社团的学生和不参加社团的学生相比在躯体因子和敌对因子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在以上两个因子中,参加社团的学生得分显著低于不参加社团的学生。在焦虑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
3.5.3 早操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早操对学生的强迫因子方面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经常出早操的学生在躯体、抑郁和精神病性因子方面均优于不出早操的学生。
3.5.4 体育比赛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除去强迫因子外, 参加比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影响不明显。但是参加比赛的学生相比较与不参加比赛的学生而言, 有明显的强迫趋势。
赛事欣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通过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4.1.1河北农大学生SCL-90症状因子均分和标准差高于河北省大学生, 躯体﹑强迫、敌对、精神病性因子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4.1.2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女生;城市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优于乡村学生;喜欢体育课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优于不喜欢体育课的学生;参加社团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优于不参加社团的学生;经常出早操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优于不出早操的学生;除去强迫因子外, 参加比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影响不明显。但是参加比赛的学生相比较与不参加比赛的学生而言, 有明显的强迫趋势。
4.2 建议
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监督与指导,加强对校内各种社团工作的指导,更好地发挥社团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作用。要完善早操的检查与指导制度,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的水平,更好地发挥体育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袁玉涛.河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其体育锻炼行为特征的相关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11) :1505-1506.
[2]李敏, 于威.2000名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09, (1) :31-32.
[3]赵夏娣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时相特征及其体育干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 (5) :641-643.
[4]刘英梅.地方农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体育教学干预研究[J].体育世界2008, (9) :94-95.
1、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
1.1学校领导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复杂多样,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相继颁布,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断加强。但仍有部分学校领导对新形势下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当前高校普遍面临扩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双重压力,一些高校领导认为是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会影响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是为了应付国家相关政策和上级的工作检查,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流于形式,发展没有规划、资金投入少、也不会设定培训计划,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纳入到学校的整体教育体系中,令很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缺乏科学的指导和全面的规划、资金而无法着手开展。
1.2教育者专业化水平不高,力量薄弱
师资队伍是学校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也是此项工作的关键环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许多高校缺乏一支高素质的、专业的、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每2000-3000名大学生要配备一名专职的学校心理学家;而美国咨询心理学专家认为,一般250-400名学生配备一名咨询人员最为合适。而目前在我国,一所学生数量超过一万名的高校能够配备2名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都不多见,甚至有些高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与学生数比最高的为1:4000,最低为l:23500。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上都是由一些德育、教育学教师和行政工作人员等兼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质普遍不高。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大多数是“半路出家”,有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兼任的,有学生辅导员转向的,有学校管理干部兼职的,还有的是其他学科教师或研究人员临时补缺的,大都不具备心理学科的基础,由于他们心理学及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不足,又没有经过专门的心理素质训练,再加上缺乏相应的规范约束,使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有的误导了该工作的发展方向,甚至,有的还给学生增加了心理负担。另外,当前我国也缺乏规范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督导制度。许多心理辅导员缺乏必要的督导训练,因能力不足及个人日常生活问题而产生的压力与焦虑过大,导致辅导员本身工作效能下降。
1.3方法、渠道单一,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网络空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作,是需要学校与学校之间相互借鉴、学习,学校各部门人员相互配合、参与的。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中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一线辅导员更多的被视为“消防员”,常常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教育方式上,方法单一,手段落后,轻视对重点群体心理危机的主动介入疏导;在体制机制上,缺少一整套稳固长效的心理问题排查、心理异常学生管理、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心理危机干预、跟踪、评估的工作机制,亟须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综合体系,进一步协调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因素共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强大合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随着校园网的普及,校园周边网吧遍地开花,在大学生中,主要表现有网络恐怖、网络依赖(上瘾)、网恋、人际关系淡漠、厌学逃课等,有的学生甚至因上网成瘾而精神失常、自杀。这些新问题已引起了学校和家庭的关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无疑应认真研究网络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占领网络阵地,让网络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2、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为各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行动的指南。但综合大学生目前的心理健康状况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任重道远,亟待进一步加进和改进,寻求有效的教育对策。
2.1加强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高素质的教育队伍。2005年年初,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在这个方面有明确的规定,指出:“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队伍”,还提出“要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专兼职教师的培训,逐步使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人员达到持证上岗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任课教师和学生辅导员与学生接触的机会相对较多,他们可以全面了解大学生的不同时期的心理状况,很多学生面对问题也都首选教师或辅导员咨询。因此,教师和辅导员在心理指导师资队伍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教师和辅导员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培训尤为重要,可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新引进教师的培训内容,每年定期为有需要的教职工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聘请专业社会工作者来校指导。对有相似心理特征的同学制定一些更加细分的心理健康课程,让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走进课堂,同时建立辅导员责任制度,落实到人,尤其发挥优秀党员的模范作用。通过心理健康课程和辅导员的辅助工作,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力量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2.2拓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需要纳入到整个高校教育体系中來,与其它的各项教育相结合,它在培养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只局限于学校教育,也不仅仅是课堂教育,更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而拓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成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综合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应分为三大类:第一,是主渠道,其中包括课程教育,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等。第二,是重要渠道,主要包括校园文化,学科渗透,社会实践活动等。第三,是辅助渠道,涵盖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家庭心理健康环境熏陶,社会心理健康环境渗透。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个体指导与普遍教育相结合、专业指导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多项融合方式,才能达到最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特别要发挥社会和家庭的作用。社会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所作为。社会的作为,从和谐社会角度出发,就是要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创造更加宽松和和谐的环境。要改善人才的评价、选拔与使用机制,特别是要在大学生就业这个环节彻底消除地区保护、小集团保护、性别歧视、暗箱操作的关系就业等现象;要更多地为大学生成长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彻底消除在教育收费、物质文化消费等方面和在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漠视甚至侵犯大学生合法权益的不良现象;要有效平抑对大学生的过高期望值,使大学生能轻松地、愉快地学习,从而达到身心两健;还应该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开展多渠道、多方式、具体有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利用社区建设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利用参加文体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等。家庭是大学生精神和灵魂的港湾,学校一方面应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相互通报、交流学生的行为表现及心理反应,为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提供依据;另一方面还应对家长的教育方式给予指导,使他们与子女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
2.3重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试析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成因与对策
本文结合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指导思想以及目前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现状及来自家庭、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和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围绕如何指导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形式和途径.
作 者:张新平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社科部,浙江,温州,325035 刊 名:温州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WENZHOU UNIVERSITY 年,卷(期): 16(2) 分类号:B844.2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素质 心理教育一、健康人格概述
(一)学者对健康人格的研究
健康人格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西方人格理论研究中的重大课题之一。不同的人格理论学家对健康人格提出了不同的标准,如罗杰斯的“功能完善的人”、弗兰克的“超越自我的人”、弗洛姆的“创造性的人”、荣格的“个体化的人”和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人”等。这些标准均对人性持积极向上的态度,认为人能够而且必须超越其生物本性和环境特征,相信人自身中有发展、完善和超越自我的潜能。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认为: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个体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林崇德认为:心理健康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没有心理疾病;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向上发展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的核心是:凡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做出积极反应的人。从上述结论,我们可以看出:学者是从健康人格的定义、功能和心理活动的表现程度等方面下定义的。
(二)健康人格的基本特性
大多数学者认为健康人格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和功能性等四大特性。如两位同样热爱生活的人,一人表现得沉稳有致,另一人表现得朝气蓬勃,这说明了人格的独特性;一位性格内向的人,他在与同学和同事交流中均表现出安静、话少,这体现了人格的稳定性;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各方面呈现和谐统一时,他的人格就是积极健康的,反之可能出现人格分裂,这体现了人格的统合性;当遭受到失败与挫折时,懦弱者会放弃,整日沉浸在痛苦自责中,而坚强者则能总结经验,发愤图强,这就是人格功能性的表现。
二、健康人格的影响因素
(一)亲子关系
黄璎()的研究表明,亲子关系是孩子健康人格发展的关键因素。我们发现在单亲、父母关系恶劣或父母长期在外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他们往往享受不了父母的爱与呵护,容易出现不健全的人格,出现心理问题的比率也高于其家庭和谐的孩子。由此可见,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更有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
(二)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反映了个体的社会功能与适应状态。健康人格与主观幸福感显着相关。余欣欣等学者的研究也证实了大学生健康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主观幸福感越高的人,他们的消极情绪较少,积极情绪较多,从而容易拥有健康人格。
(三)自信
自信作为一种人格研究主题,具有丰富的内涵。车丽萍的研究表明,自信这一人格特征对个体健康人格形成有明显影响,尤以整体自信和专业自信对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水平具有明显预测力和显着影响力.自信的人相信自己是有长处的,容易呈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有利于个性的完善和健康人格的培养。
(四)自尊
自尊是个体对自己通常持有的评价,它表达了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说明个体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和有价值的。黄璎(2009)的研究表明,自尊通过自我效能间接影响健康人格。个体自尊越高,越容易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
三、健康人格的培养策略
(一)自身方面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健全大学生人格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学生应从日常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养成朴素的`生活方式,不铺张浪费,培养自己坚忍不拔的意志,坚持早睡早起,作息时间规律,不沉迷网络游戏、网上聊天等虚拟世界。
(二)家庭方面
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人格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容易出现溺爱,使得孩子进入大学后缺乏独立性,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处事方式,遇到问题缺乏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习惯于依赖家人。父母在教育大学生的过程中应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实行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多与子女进行沟通与交流,倾听他们内心的感受,鼓励他们勇于面对问题,提高他们战胜挫折的信心。很多的研究都表明孩子需要情感支持,需要与家长进行良性的沟通。在这种良性的沟通过程中孩子会体验到较多的正性情感,这将会提高孩子的总体幸福感水平,对其今后人格的塑造是有帮助的。家长的人格也影响着孩子人格的成长,家长应不断学习,加强自身人格完善,这样才能起到榜样带头的作用。
(三)学校方面
关键词:篮球运动员
心理状态
正常发挥
对策
篮球运动是一个需要身心共同参与的体育项目。在比赛过程中,不仅要求运动员在技术和战术运用上有出色的表现,而且要有高昂的斗志与奋勇拼搏的精神。如果运动员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作保证,就会出现运动员情绪异常、动作变形、注意力不集中等反常现象,从而影响运动员及整个球队的正常发挥。因此教练员在平时教学、训练和比赛中对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由于运动员心理状态的调控是一个长期积累的系统工程,它是通过日常训练、生活学习、比赛过程(前、中、后)体现出来的双边互动的体育活动。本文就教练员对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心理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教练员应如何进行调控的几点对策,希望对喜爱篮球的同行们有所帮助。
一、篮球训练和比赛中教练员对运动员心理状态的影响
通过对平时篮球教学、训练和比赛的分析,教练员对运动员心理状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积极性影响、消极性影响和对抗性影响等几个方面。
1.积极性影响主要表现在:无论是赢球或输球,教练员都保持着必胜或稳定的情绪,而且始终抱着充分信任运动员的态度,控制运动员的情绪,从而会使运动员建立充分的信心,始终按照教练员的意图控制自己情绪、执行战术方针,最终夺取比赛的主动性。
2.消极性影响主要表现在:教练员对比赛过程没有清醒的认识,对优势情况无居安思危,对劣势情况过分紧张、手足无措,对比赛的指挥、运动员的言语态度和自己的情绪失去了控制。取得优势时,运动员骄傲、轻敌,注重个人表现,不认真对待比赛与对手;处于劣势时,运动员在场上找不到正确的破敌方法,同时受教练员的感染,情绪紧张,阵脚大乱,常常使有利的比赛变得非常被动。
3.对抗性影响主要表现在:比赛中不论是优势还是劣势,教练员始终不信任运动员,不满意运动员的表现,尤其对运动员偶尔的失误不能正确对待而无故换人,这不仅影响运动员的正常发挥,而且会促使运动员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与此同时,还会对其他运动员造成心理上的紧张感,注意力将不是集中在比赛和对手上,而是关心自己的一举一动是否会招致教练员的责备。这不仅限制了运动员创造性的发挥,而且会严重影响比赛成绩。
二、提高篮球运动员心理状态并产生积极性影响的对策
1、修身养性,师表当先
教练员在比赛中的言行举止是靠日常对自己性格、知识、素质等方面的不断完善来体现的,在“六种角色”和“一种类型”的基础上注重为人师表的优先地位。六种角色为:冷静果断、机智勇敢的“军事家”;敢于创新、敢于探索的“幻想家”;科学训练、以人为本的“教育心理学家”;能言善辩、头脑敏锐的“演说家”;关心体贴、互帮互助的“父母与朋友”;组织有方、系统策划的“行政管理者”。一种类型即兼民主与独断为一体的混合型教练员,这种教练员提倡教练员之间、运动员之间、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是一种民主、竞争的关系,在比赛与日常生活训练中要有严格的要求作保障。
2、点滴积累,尊重情感
教练员在日常生活与训练的实践中,对运动员兼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的特点要有深刻的认识,从而既要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去挖掘运动员的潜力,又要善于与运动员建立形成一种稳固直接的情感联系,在互相尊重、以诚相待的前提下“零距离”沟通.同时要有耐心,注重细节,倾听队员的诉说,使运动员真正归属于球队.
3、统领全局,运筹惟握
教练员的临场指挥是在对比赛局势的观察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的具体、合理的指导行为。教练员指挥的直接手段是暂停和换人,是在对己方、对方与比赛的实际情况的通盘考虑下统筹规则组织的。暂停的时机一般应考虑比赛进程、本队发挥、队员思想与行为、对方策略与变化以及特殊比赛情况等原因,要求教练员要沉着冷静,留给队员议论的时间,语言简练,一针见血,具体肯定,注意实效;换人的时机主要考虑队员情况、己方改变战术打法、对方换人、重点攻防、保存暂停次数、利用换人传递教练员意图和有意识培养新人等因素,换人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对换下的队员要热情鼓励,不能把换人作为惩罚运动员的手段。指挥是否成功,既要依赖于教练员的经验、学识,更要依赖于教练员的分析和判断,准确的判断分析。
4、情态安稳,指挥若定
教练员是全队的主帅,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直接影响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若要实现积极影响就要做到:认真观察,冷静思考,抓住战机,果断决策。教练员的言、情、意、行对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影响很大,语言:话语和声音信号,具有指令性、清楚、震撼和醒示作用;手势:手势信号简单、易懂,是在乎时训练中的约定,以便于传递信息;眼神:用眼神传达教练员的想法,使运动员不仅能得到启示还要有所鼓舞,以神表意;情绪与姿态:教练员的情绪与姿态是教练员内心世界的晴雨表,表现了教练员心理的不同想法,但应注意对运动员的不满和自己过于不安的神态表露,要始终镇定自若。
5、正确归因,赏罚有度
教练员对运动员比赛心理状态的影响还在于赛后是否对运动员比赛行为做归因,避免归因的错误与偏见,即社会知觉者或观察者(教练员)偏离和系统曲解正确标准的归因过程。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归因是人们对个人或社会行为的原因的分析或推断,其产生原因在于活动者本身,或者在于环境,或两者都是。教练员只有站在客观立场上根据运动员自身、比赛条件、自己指挥等多方面情况做全面系统的归因,并培养运动员自我正确归因的习惯,然后形成沟通,才能形成对运动员比赛行为的正确分析与合理推断.同时结合这种正确的归因要对运动员适当“赏罚”,即在不伤害运动员自尊心的前提下,鼓励与批评适时、适度,避免运动员形成过分骄傲或自卑的心理倾向。
在篮球训练和比赛中,教练员对运动员心理状态影响的合理调控是一门重要的篮球教学艺术,而研究提高篮球运动员心理状态并产生积极性影响的对策,有助与一支球队形成稳固的队内人际关系,队员敢打、敢拼、敢于创造,能在集体利益至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因此球队会形成强大的力量战胜对手;反之消极性影响和对抗性影响不论对运动员个性培养,还是球队战术风格形成都有负面效应,在教学、训练和比赛中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
[参
考
文
献] 王新胜、题云飞:《竞技心理训练与调控》[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年 叶国雄、陈树华:《篮球运动研究必读》[M]人民体育出版社
一、网络舆论对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影响
在这里, 我们不得不问, 什么是健康教育?有人或许会说, 健康教育就是身体健康, 身强体健。也有人说, 现在人的健康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身体健康;二是心理健康。不错, 笔者同意第二个观点, 但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往往会忽略了第二个方面, 而第二个方面在笔者认为是更重要的。现在高校对学生的心理也表现得越来越重视, 但网络的普及给学生的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难题。
(一) 快速的网络舆论传播与学生的健康教育步伐错位。
年轻的学生是一个欣欣向荣的群体, 他们热爱自由、热情奔放, 容易接受新事物, 喜欢追寻潮流, 而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便利, 源源不断的网络舆论一方面以其多元化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不断丰富和深化大学生的自由意识、平等意识和民主意识, 存进了大学生正式客观世界, 对生活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念起到了正面影响。但不良的网络舆论在一定程度上亦会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而在很多时候, 在不良影响已经显现出效果时, 再采取措施, 往往收不到好的效果, 造成了健康教育与舆论之间的错位, 那么如何来正确引导学生, 正确对待这一现象, 进行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 大学生是最容易受网络舆论影响的人群。
正如上面所说, 大学生容易接受新事物, 追求新事物。因此, 他们也就成了更容易受网络舆论影响的人群。而网络舆论, 往往利用大学生的这一特性, 在满足大学生求新求奇、“叛逆”需求的同时, 往往使得学生的信仰发生迷失和出现价值观念的偏离, 这些错误的价值观、道德观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被讨论, 形成了错误的“舆论场”, 错误的“舆论场”又使得更多的得不到正确引导、不明真相的大学生形成错误的认识, 进而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 影响校园的稳定与和谐。
(三) 网络让我们的学生变得沉默和自我, 甚至于有很多学生沉迷网络, 现状不容乐观。
网上信息交流, 已经取代了很多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 如信件。所有会使用网络的人已经习惯了发送E-mail或通过实践网络聊天, 论坛等进行信息的沟通与交流。而且, 往往在虚拟的世界里, 人们在互相不相识的情况下, 则会把潜意识中不能表达的问题, 大肆发表出来。这导致了自制力弱的人, 过于依赖网络来抒发心情, 而不能回到现实中来, 甚至于沉迷网络, 学生之间关系淡漠。尤其是根据国家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规定, 高校网络舆论必须使用实名制, 导致校园网络舆论成为了自己用户信息交流的平台。该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大学生的主观参与能力, 忽视了大学生的网络参与主体作用。此外基于媒体和大学生自身职能的限制, 大学生在舆论讨论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尤其是受外在市场经济及全球化思潮的影响, 大学生的政治敏感度与参与热情不高, 作为一个实力强大的舆论群体, 却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而只有简单的弱势的话语权, 就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和重视了。因此, 如何应对强大的网络舆论, 构造和谐的网络舆论, 培养大学生积极参与网络舆论, 并成为健康的网络舆论参与者, 从而构建和谐校园, 对于高校来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因此, 为让大学生更好地发挥网络舆论的主体参与能力, 更进一步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舆论, 我们采取了不同的培养策略, 动态培养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
二、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培养方法研究
(一) 动态培养方法。
所谓的动态培养就是跟踪学生的实际生活动态, 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目的有策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身心进行教育培养的过程。网络使我们的世界变小, 也为我们对学生的动态培养提供了可能。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 我们应科学地运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为我们提供的便利。为实现学生的动态培养, 我们创建了家校联系的网络管理系统。让学校与家庭紧密联系起来, 在这里建立一个网络平台, 让学生家长、老师、同学、朋友等都能够在这个网络上进行信息的交流与讨论。从而更好地了解认识学生, 共同进行学生的健康教育。
(二)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网络讨论的能力。
在网络的运用中, 要更加注重学生在网络舆论中的主体地位, 正确引导并鼓励学生参与, 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政治敏感度, 让学生理解自身权益的保护与使用, 从而更好地参与到网络舆论中来。
(三) 构建和谐的大学生网上论坛。
为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的网络参与能力及构建和谐校园, 本课题的研究在设计实现家校联系系统的同时, 在该平台上创建了交流论坛, 心灵有约等, 让有经验的心理研究人员及辅导员和班主任作为咨询热线的人员, 能够随时进行动态跟踪, 回答学生疑问和困惑等问题。在论坛上学生可以采取实名制或匿名方式。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的参与, 对一些错误的思想及时进行疏导、引导, 与学生做朋友,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为创建和谐校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 加强网络舆论管理。
增强网络舆论的信誉度, 从而获取学生网络舆论的支持度, 激发学生网络舆论的参与热情。在构建网络论坛时,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要客观和耐心地给予解答, 要让学生在网络舆论参与过程中, 体会到网络舆论的价值, 让学生通过网络舆论体现自己的民主意识, 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 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认识到自身参与的价值所在, 而不能说一套做一套, 降低了网络舆论的真实性和实际意义。我们的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 让其充分认识到参与网络舆论的好处, 才能更好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并且是愿意参与进来。而且老师在参与中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增强舆论的信誉度, 才能在和谐校园的构建中体现其作用。
三、结语
总之, 网络舆论可以为人们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及信息的获取提供便利, 但也隐含着诸多的风险, 只有正确地引导学生, 才能在学生的健康培养上起到促进作用, 从而构建和谐的校园网络舆论论坛。这一目标的实现, 对目前高校的网络舆论情况仍然是任重而道远, 需要学校与教师不断努力, 共同促进。
参考文献
[1].曾维伦.全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会议综述[J].中国德育, 2007
【关键词】中小学生 体质健康 影响因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99-01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改革备受人们关注,且素质教育得到全面推广,因此,我国中小学生保健以及发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显著提高。基于人们思想的改变和国家政策的影响,独生子女逐渐增多,独生子女的物质生活水平同全社会经济增长速度相比较高。独生子女生活在家长的羽翼之下,他们的体质健康状况却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一、当前中小学生体质与健康现状分析
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小学生身体发育水平也显著提高,城乡中小学生营养不良和低体重检出率呈现下降趋势,显著改善学生营养状况。但与此同时,中小学生体能素质逐渐下降,例如,冠心病、高血脂和糖尿病等疾病逐渐出现在中小学生群体中,给学生健康带来一定威胁。通过研究显示,多种因素导致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降,深入了解分析影响中小学生体质的因素,能促使中小学生科学有效的进行体育锻炼,并提高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二、影响中小学生体质与健康的因素
1.社会因素
研究显示,社会因素中包含经济发展和生活环境的恶化两种,(1)经济发展因素,伴随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对医疗、公共卫生和教育的投入比例相对不高,这种现象给全社会人口健康水平带来直接影响。与此同时,我国工农、城乡和东西地区之间存在显著的贫富差距现象,医疗保障资金及教育投入在农村地区、边远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均严重不足,给中小学生生活质量和健康带来一定影响。除此之外,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流动加剧和贫富差距拉大等因素均影响中小学生健康状况。(2)基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人们生活方式变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出现盲目追求工业化、过度开发资源、资源过度消耗、城市劳动人口较多和过度的城市化等,导致人们生活中出现形形色色的公害性问题,该种现象给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带来一定影响。
2. 学校因素
学生成绩直接影响升学,并影响学生以后就业,因此,锻炼身体被大家认为是负担和浪费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因素给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带来一定影响。研究显示,学校因素包含体育教育教学方法不科学和学校教学条件、制度管理力度不够两种。(1)学校为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地方,但传统教育模式阻碍中小学生的健康发展。部分学校没有充分重视体育锻炼,忽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进而没有让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导致学生感觉教学枯燥。部分老师挤占体育课,加重学生负担,使得中小学生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严重威胁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2)学校环境和条件也会影响学生体质健康,部分学校出现饭堂、宿舍和教室拥挤等问题,同时,学校卫生室卫生条件没有达到基本要求,学校膳食和饮水卫生不达标等,进而不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威胁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3. 家庭因素
研究显示,家庭给中小学生生活习惯、意识和制度形成带来极大影响。在一个家庭中,学习成绩关系学生前途,备受家长重视。部分家长甚至给学生请家教,致使学生放学和周末没有休息时间,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根本没有锻炼身体的时间,长时间下去,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严重下降。基于学生家长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因此,也不会从小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多数家长认为学生没有生病就是健康,根本就没有长远考虑孩子的健康,严重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三、增强中小学生体质与健康的措施
1.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
学校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实施素质教育,并全方位培养中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让中小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学校中,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为学校体育,该项内容为显著提高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主要环节。一个民族健康素质基础和学生健康成长条件为中小学生健康,且中小学生健康关系民族未来和家庭幸福,因此学校应加强体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促使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充分认识学校体育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
2.彻底贯彻国家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要求
学校体育课程应按照国家规定制定,体育课为学校体育工作关键环节,学校应开齐开足体育课,避免出现挤占体育课现象。同时,还应保障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及休息时间。明确规定体育课程教学目的,根据学生具体状况开展相应的体育课程,让中小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提高其对身心健康认识水平,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学校还应树立科学健康的教学观念,保障每节体育课的安全,避免出现伤害事故,提高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水平。
3.完善中小学生体质与健康评价体系
应对升学体育考试制度进行相应的完善和改革,对各地成功案例进行认真总结,严格按照素质教育要求深化改革体育考试内容及形式。在评价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时,应充分重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日常体育成绩以及参加体育活动表现等内容。同时,应将中小学生体育考试成绩按照比例计入总成绩中。除此之外,学校还应积极提倡高中毕业生进行体育考试,高校录取时参考学生体育成绩。
四、总结
中小学生为祖国未来,应受阳光雨露滋润,健康成长。且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为国民健康基础,因此,社会应高度关注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显示,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包含社会、学校和家庭,相关人员通过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彻底贯彻国家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要求和完善中小学生体质与健康评价体系等措施增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促使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传美.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 (2):103-104.
[2]杨铸伟.家庭因素对崂山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影响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5(20):67-68.
[3]张辉.影响小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与对策研究[J].青少年体育, 2014(10):125-126.
一、心理障碍形成原因
一是环境因素。大学生中有许多人来自农村,他们十几年在农村贫富不
一、环境不同的地方生活,进入大学后与家乡的环境、生活方式及人际交往反差巨大,都有个难以适应的过程,如果个别同学长期不能调
整好心态,适应新的生活,容易造成心理障碍。
二是压力因素。经济压力。据了解普通高校学生一年的费用平均在1万元左右,这个数字对于农村来的学生是一个巨大的压力。由于贫富差距太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同学之间关系和使个别同学产生一种难以解脱的思想负担。学习压力。现在大学生除了必修课外,还有不少选修课,加上国家的四、六级英语务必过关才能拿上学位证,特别是在大四时又面临着就业的巨大压力,使他们整日忙着考试、英语过关、计算机达标和千方百计地做好《就业推荐表》等,长期的高压生活得不到有效的释放。
三是缺乏心理知识教育。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只重视业务、科研知识教育,忽视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人文教育等,使不少大学生在遇到困难、受到挫折时无法应对,不会正确对待和处理,个别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交往、沟通的同学,容易产生偏激行为,甚至走上歧途。
四是缺乏思想品德教育。现在许多大学一味追求扩大规模、增加生源、增加收入,每年投资数百万、数千万元的建大楼,但对校内的文体设施建设、实习场所建设等更新不多或维持原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人生观教育程度不够,一些学生缺乏上进心、凝聚力。
二、心理障碍预防对策
(一)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大学要有大楼,更要有大师。”所谓的“大师”就是懂得教育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国家有用人才的老师。在抓好专业课学习的同时,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及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上进心、凝聚力,提高他们思想、政治和道德水平,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二)加强学生的法律知识教育。在大学普遍增设法律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教育和普及,让他们学法、懂法、守法。可采取设立法律专业课、聘请司法部门专家讲座、听取教育改造过来的犯罪人员现身说法等方式,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使他们成为社会的综合性人才。
(三)建立大学生咨询制度。学校在抓好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同时,应建立较为完善的大学生咨询制度。指定专人,不定期地了解、观察大学生的言行、心理状态及课余时间的活动范围和形式,掌握他们的心态,发现问题及时谈心、沟通解决,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对每个大学生定期进行不同形式的家访,了解他们的家庭经济、环境等情况,做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使学校、学生及家庭相互沟通,及时化解他们的心理障碍。
高级1班班主任 周清
当前,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现象普遍比较严重,探讨其原因并研究其对策,关系到我们的教育
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很有必要。这一问题的大面积解决,要靠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共
同努力,而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居于其中枢纽的地位,我们应当从自己的班级做起,从自己身边的学生
做起。下面根据自己的实践体会,谈一些认识。
原因之一:心理封闭。学生进入青春期,开始有了个人的秘密,本属正常。但部分学生受多种因
素影响,由此发展到自我封闭,喜欢离群索居,不愿与人交往,更不愿向人敞开心扉。因而遇到烦恼
时,心理承受能力很差。相应对策可采取:1、新生入校一周内,召开集体谈心会,班主任先自我介绍
有关经历(包括走过的弯路)、性格特点(甚至包括某些做过的蠢事)等,再让学生逐一自我介绍,
达到使师生、同学之间在互相认识姓名、外貌的基础上增进了解的目的。2、向学生讲清楚良好的人际
关系对人的健康发展和事业成功的重要作用,平时引导学生既要与全班同学友好相处,也应该有几位
关系密切的好朋友,能够互相说说心里话。教师尤其班主任则应该争取成为学生信赖的良师益友。3、
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文学社团、文艺演出、体育比赛、旅游参观等活动,并在
活动中特别关注那些心理封闭的学生,促使其敞开心扉。这类学生心理封闭状态一旦打破,承受能力
便可有效提高。
原因之二:压力过大。父母望子成龙,教师期望过高,学习、升学压力沉重地压迫着学生的身心。
有的学生感到学习困难、升学无望,便忧虑重重,丧失信心。如缺乏指导,易走极端。相应对策可采
取:1、全面加强理想前途教育,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成才观,懂得学习是为了发展提高自
己,只要刻苦努力就有收获和进步,考大学并非唯一出路,任何行业都可以成才等道理。2、学校从
严控制考试次数,必要的考试也要淡化名次观念,不能搞公开的成绩排队。同时引导学生辩证地看
待学习成绩,既要横比,也要纵比,先肯定进步,再找出差距。3、和家长配合,减轻学生压力。家
长、教师、学生本人对学生学习目标的确定都要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使之可望可及。这类学生一
旦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便能逐步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原因之三:未经挫折。我班有的学生从家庭到学校、从小学到中学,一路顺风,未经挫折。平时
看去意气扬扬,偶遇挫折却一蹶不振。相应对策可采取:1、平时注意向学生介绍成功者成功之前的
艰辛历程,使学生懂得人生之路不可能是笔直平坦的。教师和家长如能以亲身体会教育学生,效果更
好。2、可假设某些经受挫折的情境,如:假如我高考落榜、假如我竞争失败、假如我是一个残疾人
等,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并肯定那些积极向上的意见,从而增强学生的承受能力。3、组
织学生参加科技小发明、进行社会调查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放手让学生去尝试、探索,与
外界接触,鼓励学生失败了再干,亲身体会经历困难挫折终于取得成功的忧与乐,为这类学生在人生
道路上遭遇挫折时具有相当承受能力奠定基础。
原因之四:被动地位。学生在长期的传统方式管理下,绝大多数一直处于被动地位,逐渐丧失了
主体意识,依赖父母、依赖老师、依赖他人,一旦失去依赖,便无所适从,导致心理承受能力很差。
相应措施可采取:1、教学中应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会学”、“我能学好”,昂首挺胸自己走路。2、班级管理
实施全员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班干部的产生可采取先自荐再选举的办法,并实行学期
换届,每学期至少更换三分之一,从而使较多学生有机会担任班干部,也可使一些长期担任班干部的
学生体验一下落选的滋味。常任班干部之外,还可让学生按一定顺序轮流担任值日班长,从而促进其
集体观念的形成,组织协调能力的增强,主人公意识的强化。3、组织班级活动要力求普遍参加,并使
每一个学生都有担任主角的机会。如我尚在构思中的办《班级日报》,就可以让学生轮流担任主编;
组织晚会,可规定每人都要演一个节目,形式不限,等等。学生在教学及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形成之后
,可有效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
原因之五:知识贫乏。学生课内学习内容比较单纯,课外阅读面又比较狭窄,对怎样进行心理调
节、排除忧虑、培养意志,以及恰当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则相当贫乏。遇到麻烦、挫折,便难
以承受,无法解脱。有的则对青春期生理变化一无所知,对一些正常变化也无端地惊慌失措,成为思
想包袱。相应对策可采取:1、举办专题讲座,如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讲座、怎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讲座、学习心理学知识讲座等,让学生了解有关方面的一些知识,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使学生有可
能较为全面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2、开展心理咨询。鼓励有具体疑难
、烦恼或难言之隐的学生去求得个别指导,找到正确的排解办法,避免无端的忧虑困扰。3、介绍、推
荐有关书籍、文章供学生阅读。针对共性的问题,可向学生集体推荐;针对个别情况,可向具体学生
推荐。也可发动学生互相推荐。从各种优秀书籍中广泛汲取营养,既可增加学生的知识,又可有效地
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除了客观外在的原因之外,和具体个人的性格气质也
有很大关系。但性格气质并非完全来自遗传,也靠后天养成。如果我们的班级和学校有一种民主和谐
的气氛,经常开展各种有益有趣的活动,作为教师尤其班主任又是这方面的有心人,那么,学生因性
【关 键 词】中小学生;电子产品;心理发展
如今,中小学生能接触到的电子产品越来越多,很多中小学生还同时拥有好几件电子产品,小到计算器、手机、IPAD,大到电视、计算机等等,现在的中小学生几乎就是在电子产品的陪伴下成长的。电子产品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学生开阔眼界,休息娱乐;另一方面,各类电子产品的使用可能会占据学生的大量时间,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与生活,严重的还会使学生对电子产品产生依赖,对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等等。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使用电子产品已是大势所趋,不少教育界人士因此呼吁,应充分重视电子产品给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并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帮助学生在电子产品的包围中趋利避害。
一、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数据客观、真实可靠、具有代表性。研究者通过设计封闭式问题可以了解中小学生使用电子产品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所有电子产品的类型、使用时间、频率等等;通过设计半封闭或者开放性问题了解中小学生对使用电子产品的更具体细微的态度,引导他们辩证地认识电子产品的利弊。但问卷调查的定量研究适用于较大样本,如果调查的中小学生人数太少,就会使分析过程牵强附会,最终结论不具说服力。
(二)访谈法
访谈法是指通过和受访人面对面地交谈以了解受访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通过访谈法,研究者可以获得关于中小学生使用电子产品的第一手資料,如通过和学生的沟通,了解到他们使用电子产品的动机、使用后的心情等;通过和家长、老师的交流,了解到电子产品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以及他们对电子产品的看法采取的措施等。但访谈法的成本较高,耗费的时间也较长;受访者,特别是学生的态度的不可控性也比较高,这可能会影响访谈的真实性。如,有的学生因为不愿意让家长、老师将自己定义成不认真学习的坏孩子,就可能会在访谈中撒谎。
(三)实验法
有学者采用实验法研究电子产品对中小学生心理的影响。如在电子游戏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中,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将中小学生分为迷恋电子游戏的实验组和不迷恋或未触碰过电子游戏的对照组。④通过研究统计,发现实验组较对照组在学习上更有焦虑心情,且二者差异显著;实验组所表现出来的交往障碍、心理孤独、敏感、自责、冲动的均值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这样的研究通过分组、引入对照组、统计研究,较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可以进行更深层的剖析,直至接近问题本质。但实验法也有很难避免的缺陷,如要正确控制无关变量,减少干扰等。
二、研究现状
现在很大一部分中小学生都在过一种“插电”式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他们大都在电脑、手机、游戏机、电视等这些电子产品、媒介的周围度过,而距离自然环境和现实世界越来越远。以这样方式生活的少年儿童称之为“插电”儿童!①美国一项长达10年的关于2000名8~18岁青少年电子产品使用状况的调查最终显示:2009年,近八成被调查者拥有IPOD和MP3,是1999年的5.2倍;十年间,拥有手机人数也增长了近两倍;截至2009年,90%的学生拥有电脑、电子游戏机;61%~80%孩子的卧室里装上了无线网络;68%的还配有电视。另外,美国凯瑟家庭基金会对青少年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进行了调查:少年儿童有1/3左右的时间在使用各类电子产品——这一时间超过了一个全职成年人的工作时间!而且,2009年学生在电脑和电子游戏上花的时间比1999年多出了一倍!Pew网络和美国生活项目调查表明:美国有85%的初一学生在线上!
我国20世纪50~70年代出生的几乎都是无“插件”儿童。然而,从90年开始,看电视、上网、刷微博、发微信、打游戏等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虽然我国在这一方面做的具体调查还比较有限,但通过观察周围的一些现象却不难发现:一个牙牙学语孩子对父母的智能手机就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少年儿童对各类电子产品轻车熟路的驾驭更是让许多成年人也望尘莫及;此外,学生们在电子产品和媒介上所耗费的大量时间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一)电子产品对中小学生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首先,电子产品中铅、镉、汞、六价铬、多溴联苯和多修二苯醚等有害物质对不利于少年儿童的健康和发育。如,铅是引起中毒、发育迟缓、食欲不振、行走不便、便秘、失眠、多动、听觉障碍、注意力不集中、智力低下等的隐形杀手!其次,过多使用电子产品还容易导致少年儿童肥胖。因为孩子们很容易持续沉溺于新鲜的电子产品而不愿意走到室外参加运动。再者,久坐、“低头”的孩子还容易产生各种颈椎、腰椎、骨骼中钙不能足够吸收的问题。最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于洁的试验再一次向我们敲响了警钟:玩10分钟手机相当于看30分钟电视!玩手机、IPAD、电脑等是导致现代中小学生视力下降的罪魁祸首。
(二)电子产品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
电子产品的日新月异确实给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带来了不少正面的影响,如帮助学生巩固课内知识、增长课外知识、扩大交际、休闲娱乐、开阔视野、增加自信等。但目前为止,这方面的研究更倾向于对其负面影响的揭露:
1. 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当今的互联网和电视为人们提供了很多的快餐式信息,而中小学生因为缺乏足够判断力和选择力,很容易被杂乱无章的信息吸引;再加上他们的保持注意力的时间也比较有限,这就导致他们很难将充足的精力集中在学业上。美国凯瑟家庭基金会的研究表明:在各类电子媒体上耗费过多的时间,会使青少年的学业落后!②
2. 引发各种心理问题。专家指出,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会使人脑中的多巴胺水平升高,它会让人的情绪经历一个从高度兴奋到极度消沉颓废的过程!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健全,在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后,如果突然被要求停止,很容易给他们造成精神负担和心理疾病,这还常常伴随胡言乱语、精神恍惚、举止失常、心情抑郁孤独等症状。如,这些得不到及时充分的重视和帮助,甚至会使学生对电子产品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引发抑郁症和暴力倾向。
3. 产生其他负面影响。研究表明,以电子产品为载体的网络信息、游戏等具有的虚拟性、匿名性和开放性等特征使得孩子在过多地使用后表现出最低的“满意水平”。中小学生因为年龄、阅历的弱势极其容易相信网络、游戏中真假难辨的信息。加之他们逐渐减少了和家人、同学、教师的沟通与交流,上当受骗的案例已经数不胜数。
另外,大量的色情、暴力信息也通过电子产品不断地给中小学生带来视觉、听觉、思维上的冲击。青春期的中小学生性意识日益增强,他们对于有关性的内容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加之辨别能力有限、意志力还不够坚强,很容易对一些敏感信息产生迷恋,引发性心理的畸形发展,产生性心理障碍,甚至导致性犯罪!
(三)对中小学生使用电子产品的建议的研究
1. 改善家庭生活环境和养育方式。首先,家长在告知孩子电子产品的最大功能是引导学习、增加知识、扩大视野的同时要准确说明成为“电子控”的危害。而且,要让这种观念一直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其次,要严格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特别是手机、IPAD、电脑)的时间。而且时间要具体化、量化,如果孩子想延长使用时间,都必须征得父母的同意!如果家长摇摆不定或双方意见不统一,那限定时间的计划很容易失败。再者,家长可以给引导性地给孩子安排替代性活动,如一个小时安静的趣味阅读、请小伙伴参与的手工制作、一场激烈的户外足球比赛等等。另外,可以嘗试和孩子一起度过一个没有电脑、手机、电视、游戏机的晚上。让孩子在学习克制、忍耐的过程中体会到成长的骄傲!最后,家长作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应该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应该做到少玩手机和电脑,少看电视!
2. 学校开展正面教育和监控。中小学生乐忠于电子产品的一个不容小觑的原因是:学校的课业太多、太难、太重。很多学生都想通过看电视、上网、玩游戏等方式来缓解压力、宣泄情绪(后进生表现尤为明显)。然而,学校的及时教育和监控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教师应该主动了解学生电子产品的使用状况;尤其关心喜好甚至沉迷电子产品的学生的学业情况和心理状态;联合家庭力量教育学生正确合理利用各类电子产品,鼓励孩子将电子产品的学习功能发挥到最大。
其次,学校要全力以赴地营造良好的德育网络环境。比如,在学校网站上建立“心灵驿站”,通过网站资源学习正面积极的知识,和同学朋友互动,向老师吐露心声寻求帮助。当然也可以通过学校课程,尤其是信息技术课程渗透德育因素。如,信息技术课教师可以专门给学生传授一些网络安全知识,引导学生健康有益地上网。
第三,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有趣的户外活动来丰富学生们的精神生活。研究表明:学生们在拥抱大自然和进行户外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增强体质、增加学习兴趣、增高注意力的集中程度、重建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还可从中小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特性出发,鼓励他们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文体活动,帮助其树立起远大的目标,培养高尚的情操,加强对各种信息的分辨力和自控力。③
第四,适当地进行性教育。在这方面,学校和家长应该共同努力、合作,对学生进行一些性知识的及时教授,以纠正青少年对性的错误理解,消除青少年的性苦闷,对性有初步正确的认识。
3. 加大社会监管力度。倡导整个社会应形成一种使用电子产品的健康之风,即不跟风购买、不相互攀比,并积极发挥电子产品的正面功能。加强对公共网吧的管理和监督,严格控制不良信息的接收和传播,净化网络环境。对中小学生普遍使用的手机、MP5、IPAD等电子产品作出明确有效的限制。充分借鉴国外的应对策略,如英国限制16岁以下的儿童使用手机以减少辐射对儿童大脑发育带来的伤害;日本文部科学省致函全国各中小学,明令禁止学生携带手机上学,并要求高中生禁止在校内使用手机;韩国政府以法律形式限制青少年长时间使用手机……
三、研究缺陷及创新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笔者发现,国内很大一部分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都局限于单纯的定性分析。少有的定量分析也是针对具体的电子产品,比如电子游戏、网络的使用情况及其对中小学生心理的影响。笔者将通过调查分析,在这方面尽量做到全面具体。
几乎所有的研究都侧重于批判电子产品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力图联合家庭、学校、社会各界的力量采取有效措施改观现状,帮助他们,而对肯定电子产品正面影响的笔墨甚少。这样的研究难免悲观、不全面。
此外,研究方法太过单一,有些文献仅用问卷调查法,加之EXCLE软件做简单的数据分析;有些仅在访谈法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笔者认为,在研究中不应该局限于一种研究方法,可以综合运用多种(如采用问卷调查法,并用SPSS软件对其中的数据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实验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显著性研究等),并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减少其缺陷给研究带来的损失。
注释:
①②杨金兰.少年儿童“插电”式生活方式及解决策略研究[J].价值工程,2014,10:265,266.
③陈树君.互联网对学生的心理影响与对策[J].人民教育,2002,12:48-49.
下面笔者通过工作中接触的三个案例来进一步分析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 探讨有效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不完整的家庭结构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 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 离婚现象与日俱增, 这就使得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残缺家庭, 夫妻离异、家庭解体, 使孩子失去了家庭的温暖, 失去了父母的疼爱, 对孩子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打击和伤害。由于世俗的偏见, 即使组合新的家庭, 孩子也会因受到冷落, 心里留下阴影, 容易产生孤独心理, 这种心理上的自卑和孤独易使他们把自己封闭起来, 不乐于与他人交往。一般离异家庭在成为现实前, 都有一段吵闹、冷战等相持阶段, 往往正是这种吵闹和冷战相持给孩子造成了极大伤害, 使他们没有安全感, 进而形成恐惧心理和敌对情绪。这类学生往往有意识地与集体、与同学拉开距离, 在挫折面前感情脆弱, 容易冲动, 经不起风浪坎坷, 稍有不顺心的事情, 就容易走极端。很多生活在破裂家庭中的孩子呆板、忧郁、孤僻、伤感、自卑, 甚至出现严重的生理疾病和心理疾病。
[案例1]男同学谢某, 自八年前, 父亲因有外遇与母亲离婚后, 他与母亲一起生活, 原本开朗的性格变得内向起来。由于离婚后母亲无法接受感情上的打击, 曾一度自暴自弃, 谢某看到母亲这个样子, 不仅从心底憎恨父亲, 而且不愿与母亲交流, 甚至嫌弃厌恶母亲。谢某生活一直由外婆照顾, 成绩有所下滑。再婚后的父亲因面临着下岗的危机和新的家庭重担, 也无暇顾及谢某的学习和生活。此间谢某常常心烦意乱, 情绪激动, 为了摆脱这种情况, 自己常常在深夜绕着操场一圈一圈地跑步, 直至精疲力竭, 以缓解心头烦闷。然而这些并没有引起母亲的注意。入大学后, 谢某终因一次考试作弊, 面临处分, 心理再也承受不了任何压力, 导致心理问题的严重, 不得不休学治疗。
二、不良的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
有研究显示, 贫困生是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 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2]贫困生大多来自偏远的农村, 是大学校园的弱势群体, 虽然只是少数人, 但其心理问题不可忽视。他们从小承受着生活的巨大压力, 有着想凭借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却又常常为力不从心而苦恼;他们崇尚节俭, 生活朴素, 不乐意参加同学聚会、过生日“凑份子”等活动, 可又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 不得不随大流;他们一般不愿意谈论自己的家庭, 拒绝接受捐助, 将内心世界封闭起来, 有的故意掩饰家庭困境, 有的嫉恨命运对自己的不公平, 反感别人的同情和怜悯。因而绝大多数人平时沉默寡言, 不显山不露水, 默默地刻苦学习, 努力工作, 以摆脱窘境。然而, 他们的心理防线往往是脆弱的, 一旦遇到较大的困难和压力, 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案例2]女同学李某, 自幼聪明, 学习成绩好, 但家在山东农村, 家庭经济条件一直非常拮据, 她还有一个弟弟。在她读初中二年级时, 远在吉林的姑姑为了能让她继续学业把她接到身边, 一直供她考上大学。虽然姑姑全家对她很好, 但自尊心极强的她一直觉得自己在过着一种寄人篱下的生活, 因而做事处处小心, 生怕得罪了谁, 别人的一个眼神, 一句不经意的话她都会揣摩是不是在说自己。入大学后, 她依旧小心翼翼, 担心同学因为她的贫穷而瞧不起她。二年级时暗恋上了一位家境相对富裕的男生, 她向这名男生表达自己爱意时, 被男生委婉地拒绝了, 至此, 她一蹶不振。她一度认为周围所有的人都在嘲笑她、议论她, 骂她看上了别人的钱财。长期的精神压抑导致她患上精神分裂症, 她不得不住院治疗。
三、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
随着素质教育的广泛开展, 家长们也都逐渐认识到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最为重要的, 并希望孩子品行端正, 生活丰富多彩。但在实际生活中, 家长普遍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 将智力教育等同为天才教育, 许多父母把成绩作为衡量教育的唯一标准, 于是便形成了“高分=天才”的错误认识和“唯分数论”的错误观点。父母望子成龙, 为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 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越来越严, 家庭期望越来越高, 给孩子造成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进而忽视了对孩子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 致使孩子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和挫折教育。当孩子离开父母走进大学开始独立生活时, 由于生活独立性差和缺乏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而不能适应, 造成心理压力过大, 长时间无法缓解便发展成严重的心理疾病。
[案例3]男同学陈某, 父母均为小学教师, 由于本身工作的繁忙, 他们与子女的接触时间很少, 除了在学习上过多地关注孩子以外, 几乎很少有空闲时间在生活上照顾、关心子女, 自然更无暇顾及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陈某由于性格内向, 从中学开始就害怕与女生交往, 甚至在与母亲对话时都不敢正视她的眼睛。为此, 他时常心情压抑, 虽然他以较高的分数考取了大学, 但来到大学后, 看到其他同学自如的交往、优雅的谈吐, 他本人越发心情压抑, 自卑紧张。他不敢参加集体活动, 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表个人意见, 只是整天沉湎于网络, 成绩更是直线下降。经心理医生诊断, 他的抑郁症已经相当严重, 只能休学治疗。
四、对策探讨
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 笔者认为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是非同一般的, 在家庭中成长的大学生, 家庭不会因为其离开家庭到某个校园中生活而弱化其影响力。同时, 因为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解决的途径也应该是多维度的。
(一) 从家庭层面积极采取措施
家庭是个人成长的重要生活场所, 父母不仅仅是孩子生命的创造者, 还是孩子心灵的塑造者, 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因此, 家长一定要积极寻找对策, 解决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以推动孩子心理积极、健康、良性的发展。
1.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即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和素质教育观念。包括生理和心理、情感与意志、品德与个性等全方位、多角度的最大限度的和谐发展, 而不是某一方面的畸形发展。家长要教育孩子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 正确对待批评与自我批评, 要鼓励孩子广交朋友, 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学会做人;要引导孩子向生活中的强者学习, 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要培养孩子的刻苦精神, 让孩子多在生活的风浪中自我搏斗。
2.家长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沟通机制。家长要经常与孩子沟通, 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心理状况, 及时疏导子女的心理障碍。家庭成员应该性格开朗, 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彼此间关系融洽, 心理相容, 团结互助。家庭气氛要温馨, 具有合理的学习、生活制度。同时, 为了真正与孩子沟通和相处, 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孩子的心理和思想问题, 正确指导和帮助孩子健康而全面成长, 家长学习一些简单而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3.家长要经常与教师沟通, 借助学校渠道及时解决孩子心理问题。对于大学生而言,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 在培养和教育学生方面有着充足的资源和丰富的经验, 这是家长可以充分利用的。因此, 家长要经常与学校和教师沟通, 及时发现孩子有无心理异常情况, 同时了解或参与学校开展的一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讲座等活动, 在努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情况下, 形成科学的家教方法。
(二) 从学校层面积极采取措施。
学校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 学校的环境和教育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同样有着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因此要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高校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高校应建立完备的心理健康预防、监测体系。比如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 聘请有丰富心理咨询经验的专家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水平测试,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于存在潜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密切关注和跟踪治疗;班级建立心理委员制度, 心理委员在协助教师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及时发现班级出现心理异常的同学, 做到早发现, 早治疗。这样, 通过多种途径努力将因心理问题对学生造成的危害减少到最小。
2.高校在日常思想教育工作中应积极采取措施, 有效调整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比如针对有自卑、自责心理的学生, 教师应采取多表扬、少批评的鼓励式教育方法, 培养其克服种种困难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心。同时, 学校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来吸引他们, 使他们享受到生活在集体中的快乐, 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从而在周围良好情绪的感染下, 逐渐开阔心胸, 成为一名心理健康、对生活充满信心的大学生。
3.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关爱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工作。首先, 高校要建立完善的以“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 以确保每一个考入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其次, 高校应认识到贫困生问题不只是一个钱的问题, 在给予他们经济资助的同时, 更要大力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开展“精神扶贫”工程。高校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形式, 教育引导他们正视生活上的困难, 让他们认识到困难也是一种磨练, 没有经济上的贫困, 只有知识上的贫困和精神上的贫困。高校要让学生充分认识“苦难是最好的大学”的意义, 通过自强不息, 艰苦奋斗, 互助进取, 成为品学兼优的大学生。最后, 高校应定期为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知识讲座, 组织进行人生观讨论, 让他们增强自信心, 不因贫困而影响自己的学业, 学会正确处理自己与同学的关系, 以乐观的人生态度战胜贫困, 实现自我, 从而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劳动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 从社会层面积极采取措施。
社会应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 经常广泛地开展以家庭美德教育为重点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努力在全社会倡导夫妻之间、亲子之间互相尊重、互敬互爱的家庭关系, 倡导营造温暖、幸福、健全稳定的有利于下一代健康成长的良好家庭环境。同时, 全社会都要来关心和关注我国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 关心并帮助经济困难家庭, 关心并帮助经济困难家庭的孩子, 国家应该从宏观上给予这些地区更多的优惠政策, 使其尽快摆脱经济困难的状况。
总之,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其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解决此问题无疑是一项长期和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 我们有必要从“第一现场”家庭入手, 紧密结合学校、社会, 构筑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心理健康安全网。唯有如此, 才能真正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进而提升教育质量。
摘要:当前, 大学生心理问题日趋突出, 已经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三个案例, 详细分析不完整的家庭结构、不良的家庭经济条件以及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等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探讨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家庭因素,影响,对策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54.
[2]詹向红等.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8, (3) :189-191.
[3]黄健.论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1, (5) :95-96.
[4]曹海浪.家庭因素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J].盐城师专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8, (4) :130-131.
[5]刘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的家庭因素分析[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 (5) :73-75.
[6]肖杏烟.关于贫困大学生问题的思考及解决对策[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 (1) :27-29.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对策影响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大学生心理障碍原因形成及对策探析论文06-06
心理学论文 浅谈大学生的情绪管理12-10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6-05
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对策06-16
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06-01
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11-25
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论文10-26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需求与工作对策的研究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