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印象作文

2024-08-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心中的印象作文(通用12篇)

心中的印象作文 篇1

相遇

我和她相遇是在一个星期六的晚上,我和妈 妈一起去参加同学会,所以我看见了她。张某某,虽然样貌不出众,可是在一个小女孩心中,交个好朋友是一个非常美妙的事。我们俩起初坐在餐桌的`两边,不时抬起头相互一笑,过一会儿,我们就并肩坐在沙发上,交换糖果,交换玩具,交换姓名。我知道有一粒种子已悄然落入我的心里。

相处

我们常常相聚在对方的家里,有一次,她妈 妈来家里帮忙,我们就在家里玩,经过一次次的交谈,我们又加深了对对方的了解,我就他去我家的猫。她轻轻地走过去,蹲下来,摸摸它的头,碰碰它的肚子,猫咪舒服的满地打滚。“这猫真可爱,如果我也有就好了。”我拍拍她的肩,说:“我的东西就是你的,你的呢也是我的,这只猫也就是你的喽!”“那当然。”我知道那颗种子开始生根、发芽了。

相知

从那以后,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时光飞逝,三年过去了,我们已然成了四、五年级的大姐姐了。一天秋天,丹桂飘香,我们俩骑着各自的自行车,去外面兜风。来到一棵大树下,开始谈话:“你知道吗……”“你记不记得……”“我和你说啊……”我们就坐在一棵大树下度过一个快乐的下午。我看着满树的桂花,闻着扑鼻的清香,我知道我们用真诚浇灌的友谊之花终于开放了。

心中的印象作文 篇2

哪些因素可以建立阅卷人美好的第一印象呢?建立阅卷人良好印象的因素很多, 概括起来, 即形式和内容连个层面,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一个整洁美观的卷面

卷面整洁美观, 是一个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的生动的体现, 它是考试献给阅卷老师的见面礼, 可以使阅卷老师对该考生有一个美好的印象。良好的卷面包含哪些内容呢?卷面平整无污迹, 卷面没有用胶带或擦皮留下的明显印记, 更不得留下破洞。考生在作文过程中, 要考虑成熟再往试卷上写, 尽量不使用擦皮胶带的现象, 更不得使用更正液和订正纸, 因为这两种东西涂去或覆盖原字后, 将留下明显的记号, 在考试中容易被误作作弊论处, 所以, 为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的麻烦, 考生应避免使用更正液和订正纸。

另外, 建议考生在作文考试时要使用草稿纸, 有什么吃不准拿不定的在草稿纸上写, 作文提纲或构思可以在草稿纸上进行, 这样既有利于构思行文, 又能有效的避免因考虑不成熟造成差错, 因差错需要修改, 留下明显的痕迹影响卷面的整洁。遇到不会写的字和词时, 考生应选择自己熟悉的字词替换, 不要硬上蛮干, 人为地写出错误的字词造成可以避免而没有避免的失分现象, 留下可能的难以弥补的遗憾。

二、一笔工整清秀的书写

汉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写好汉字, 是关系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的大事, 是我们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 一手好字是一个人文化修养的高度体现, 更是让阅卷老师建立美好的印象的重要因素。据说, 书法大家颜正卿当年参加科考, 文章并不出奇, 他的字让考卷钦佩不已, 考官不忍心掉下他这个人才, 破格选用了他。可见, 清秀、飘逸的字对阅卷老师的影响是巨大的。

有的考生认为, 要把考试作文的字写好太难了。紧张的心情, 有限的时间, 繁重的任务, 还怎么把字写好?但是, 考试追求的是什么?尽可能高的分数!把字写好了, 在批阅你的文章时, 阅卷老师就不会遇到麻烦, 而且字写得清清爽爽, 工工整整, 很容易给老师一种好感。一有好感, 就会出现“感情加分”。也就是说, 这个阅卷老师因为字喜欢你了, 你想, 这样一来, 你一定会比那些没有得到老师好感的分数高一些, 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关于, 考试作文时怎样把字写好一些, 这里提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1. 尽量把字写得稍大一点。

考试作文都印有现成的方格, 考生要尽量撑着格子写, 大小一个字的四分之三为宜, 这样美观大方。有些女同学, 习惯把字写得很小, 像芝麻似的, 一个格子可以装得下四个那样的字, 老师批阅作文时, 要像福尔摩斯似的, 拿个放大镜才行。因此, 格子有多大, 字就写多大, 字大了, 就有了摆布笔画的空间, 字才能些好看。

2. 要用中等粗细的笔写。

有的考生选择的太尖的圆珠笔写字, 写出来的字, 笔划很细, 真是细若蚊足, 看起来若有若无, 这样阅卷时就很费劲, 让老师看得特别累, 这样一累, 自然没有好印象, “感情”就不好了。没有好印象和“感情”, 哪来的好成绩?

3. 我们要适当练一练自己的字, 掌握一些书写汉字的规律, 这样对写好字也大有帮助。

4. 平时多留心一些经常出现的字, 摸索摆布偏旁部首的

规律, 用心揣摩, 用心记忆, 了然于胸, 达到熟练掌握, 把字写得更加漂亮一些。

三、须做好的一些细节

除此以外, 一个吸引人的好标题, 一幅曼妙动人的“身材”, 一个美好的作文开头, 一个耐人寻味式结尾, 一个动人的故事, 一些精彩的细节描写, 一些精彩的抒情议论, 一定要注意到点题等, 都是给阅卷老师美好印象的因素, 考生切不可忽视。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好的标题生动形象, 提挈文章的内容, 揭示文章的实质,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文章要讲究布局, 布局要合理, 布局在文章的外部反映形式体现在分段分节上, 体现在题记、后记等缀饰上, 体现在行文章的小标题上。分节要做到匀称, 600字左右的文章, 分成4-6节比较适宜, 小标题能有很好的视觉效果, 如能做到内容上的层递, 格式上的整齐对称, 则更有吸引阅卷者的关注。开头结尾至关重要,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好的结尾能给人余音缭绕。三日不绝的印象。一个好的故事, 是文章主要内容的保证, 抒情议论则在叙写的基础上, 抒发情感, 表明态度, 点明和升华主题。以上这些方面, 在考试作文中至关重要, 需要考生做得越精致越好。

心中的印象作文 篇3

一、关于审题

其实这则材料属于观点性材料,与叙述性材料比较起来在立意上相对单一。《2014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评分细则》中是这样表述的:“第一句,强调了‘精神,故曰‘青春不朽;第二句,强调了‘身体,故曰‘青春亦朽。要之,此题‘哲理性材料的焦点在于:‘青春,朽与不朽?考生可以自己‘选取角度,故只要抓住‘朽与“不朽,从‘青春‘生命等话题入手,进行记叙或议论,均属切题。”在实际阅卷中,一些关于具有生命特质的诸如文化、艺术、技艺等的传承的作文亦属切题范畴。考生在实际行文中,只谈青春,未谈及朽与不朽的,或只谈朽与不朽,未谈及青春的,得分都较低。

或许部分考生受其他省份模考作文影响,他们从两则材料的对立性出发,认为认知不同,结果不同,从而得出要学会多角度看问题的观点。其实这种立意足以应付所有的类似的多则材料作文,似乎是一种“万能贴”,这也太轻而易举了。须知,轻易得来的一般不是好东西,此等小儿科之举,在国家级别的选拔性大考中,其最终的评分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其实,这两则对立的观点性材料作文,应该抓住其中之一,集中笔力叙述或议论。但偏偏有许多考生“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左右开弓”,似乎“左右逢源”。但面面俱到,也就是面面不到,最后只落得“两头都不讨好”的下场。我们还注意到,部分偏题走题考生,由于行文时开头把作文中的两则材料都引用照搬,这就降低了偏题走题的篇幅,从而多得了几分。但同时我们也留意到,部分切题优秀作文,在开头也这样做,这就显得很啰嗦,势必影响赋分。此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二、关于拟题

作文题目是全文的眼睛,考生的语文素养、文学文化功底在此可能得到一定的体现。考场作文中一个好题目能让阅卷者眼前一亮,从而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但遗憾的是,对于我省今年新材料作文的题目,相当多的考生都用了《青春不朽》或《不朽的青春》,从而造成了“千人一面”的大撞车。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用其他形象的词句来“等量代换”,从而达到让人一见钟情的效果。在阅卷中,一些小众化的作文题目往往让人眼前一亮,如《莫道青春终会老》《永不陨落的青春》《青春不染暮气》《心怀青春,华枝不朽》《流年易逝,心颜不老》《青春的旗帜永远飘扬》《青春长吟,花开不谢》……有的题目则显得颇具匠心,如《拿什么拯救你,速朽的青春》《鬓微霜,又何妨》《荒芜不侵青春心》……有的题目则显得很别致,如《指尖上的青春》《青春的枝头有只蓝蜻蜓》《雕刻青春》……有的题目直接引用古诗句,则显得机智而熨贴,如《一朝春尽红颜老》《朱颜辞镜花辞树》《更持红烛赏残花》。

三、关于素材

阅卷中,我们发现一些共有的热点素材呈现在众多考生的笔下。本人经过爬罗剔抉,现梳理归纳如下:记叙文中,翻老照片、广场舞、老顽童式的学电脑、学单词、偷菜特别盛行。

议论文或散文中,一些颇具青春气息的影片诸如《致我们终将消逝的青春》《小时代》《青春派》《中国合伙人》等纷纷粉墨登场;一些关于青春的歌曲在我们的耳边不时回荡,如林志颖的《十七岁的雨季》、李宇春的《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王铮亮的《时间都去哪了》、筷子兄弟的《老男孩》、王菲的《红豆》里的“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新疆民歌《青春舞曲》里的“太阳下山明朝依旧爬上来,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等等;一些站在时代前沿的人或物诸如陈欧、九把刀、姚贝娜、最强大脑、中国好声音等也让我们目不暇接;一些作为青春反面教材的诸如李天一、郭美美等官二代富二代,变成了被众多考生集体唾弃讨伐的对象;这学年的热门人物爱丽丝·门罗、曼德拉无疑也成了一些作文中的主角;对青春的“且行且珍惜”当仁不让地成了今年高考作文中的热门词句;当然也少不了屈原、司马迁、王勃、李白等古人的热情加盟……

以上这些素材在考场出现的频率颇高,经常“撞衫”,易造成阅卷老师的品之无味,自然影响得分。例如,有考生全文写大家耳熟能详的雷锋青春不朽,虽然切题,但素材太老套,写得再好,也只能在四类卷徘徊。而有极少数考生将全文的目光投向相对来说少为人知,且又有一定影响力的茨维塔耶娃、木心、杜拉斯等的青春不朽,既切题、语言好而且有深度,实际判分均属于一类卷。这就给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高考作文中一定要选择那些有品位的独家素材来写,考场阅卷中因素材的新与旧而导致实际的赋分差距很大。

当今的高考议论文中,引用名人名言似乎正成为越来越多考生的选择。因为这些名句能使得论证更具说服力,也能增强文采美和文化含量。在阅卷中我们发现不少佳作,因引用别人很少引用的名人名言,而使得其作文得以增色。兹摘录一些优秀作文中的名人名言:

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说:“我爱你年轻时的美貌,更爱你被岁月摧残过的容颜。”“你的青春消逝了,但我仰慕你的灵魂。”

奥地利作家托马斯有语:“抚平心灵的皱纹,等于青春永驻。”

阿多尼斯说:“不是时间使你衰老,而是妄图留住青春使你衰老。”

简媜曾说:“色衰爱弛,是美人心事;尚能饭否,是将相块垒。”

村上春树说:“当我年轻的时候,总渴望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当我年老的时候,却又用孩子的眼光重新打量这个世界。”

梁启超说过:“不恨年华去也,只恐少年心事,强半为销磨。”

阅卷中我们还发现,精短而充满智慧的的佛教哲学小故事,如果恰当地引用,也会成为得分的亮点,因此我们可以平时留意搜集这方面的素材。如一篇优秀作文中这样写道:

“隐者问佛:‘我愿做山林里的一棵树,一生安定,无欲无求。'佛曰:‘我若是你,我愿做大海里的一叶扁舟。唯有闯过,拼过,笑过,哭过,知过,方能立地成佛。志在千里,有闯劲有奋斗的青春才能收获精彩,成就不朽。”endprint

从这些考生的实际引用中,可以想象出他们深厚的文学文化底蕴,非一般考生所比。不过,在阅卷中我们还发现某些名句被不同的考生频繁引用,细究其因,原来是一些学校在备考时为学生准备了一些所谓的貌似唬人的万能名句。今年的高考作文中引用最多的莫过于狄更斯所说的:“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而且一般用于文章的起始部分。且不说这样做易造成的审美疲劳,甚至于有考生为了从这句过渡到论点句颇费了一些与主题无关的笔墨,直接导致赋分下降,可谓得不偿失。类似的还有《菜根谭》中的一句:“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而且这句多出现在文末。

还有引用频率略低的,如李叔同的“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纪伯伦的“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而出发”,以及张晓风的“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这几句相对来说比狄更斯说的从阅卷感觉上要稍好一些。

因此,引用名人名言,最好不要有投机取巧的心理,平时要踏踏实实的准备一些有品位的独家名句,“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嘛。我们说引用名人名言一定要准确,否则会丢三落四,张冠李戴,贻笑大方。如,一考生写道:

汪曾祺说:“见了大海,却因没见过原野依旧遗憾;见了森林,却因没到达无边的荒漠仍然遗憾;世上有不绝的风景,我有不老的心。”

看上去引用很精当,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这句话其实是汪国真的:

“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没见过大漠的广袤,依旧遗憾;见了沙漠的广袤没见过森林的神秘,还是遗憾。世上有不绝的风景,我有不老的心情。”

你看,这两者之间的出入有多大。有的考生引用更是南辕北辙:“泰戈尔说过:‘我从天空飞过,留下了我的痕迹。同样的,我们要让自己的青春在人生的天空中飞过,但要留下精神的痕迹。”读罢,不禁让人啼笑皆非。

高考作文中引用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万事都要有个度,过多地引用名人名言,则显得过犹不及。自己不说,却去拼凑过多的名人名言,那么整篇作文就不是你的了,反而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一篇作文中,引用两三句就足矣,多了就会导致喧宾夺主,适得其反。

四、关于构思

一篇作文离不开构思,构思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作文的成败。作文的构思包含很多内容,在此我只想从文章的立意和结构安排这两方面来谈谈。

今年的考场作文中,不少考生选择通过长辈翻阅照片,勾起对青春的回忆,从而表达主题,我称之为照片体。这类作文的高下主要决定于语言的优劣。还有一类作文我称之为个人简历体,亦为不少考生所青睐,这种构思在历年高考作文中都有所体现,都有点“万能”的意味了。如一些考生在表达“青春不朽”的主题时,分别描写小学、初中、高中时的青春轨迹或小升初、中考、高考时的青春轨迹。个人简历体因为简单易写,但在具体操作中常常流于记流水账,得分往往不高。还有两种我称之为品茶体和赏花体,在平时模考中少数优秀作文中有时也会见其踪迹。考生通过我或爷爷等长辈品茶、赏花的过程中,引发对青春的思索。只要切题,而且语言上档次,这类作文因为其高雅,赋分一般很高。还有为数不少的考生,在作文的后半部分不约而同地出现“反观当下”,然后大篇幅地着重从反面加以论证,我称之为反观当下体。尽管这种写法本无可厚非,但这类作文在阅卷中看多了,我们也就索然无味了。如果把这些内容的位置调到前半部分,给我们的感觉或许要好一点。此外,众多考生的议论文中,忽视说理,频繁举例,从而陷入“字数不够例子凑”的泥淖。如果叙述事例的成分,超过了全文的三分之一,易造成文体不明,在高考中那就很危险了。

考场议论文易写难工,主要体现在逻辑层次上。众多考生在写议论文时,段与段之间衔接十分生硬,思维上缺乏严密的逻辑性,“脚踩西瓜皮,想到哪滑到哪”,造成严重的“断层”。或许今年的一些高分议论文中,在体现其论证思维的语言标志上,能给予高中生的议论文写作以有益的启迪。现从几篇考场高分议论文中摘录一些体现文章思路的关键语句,如:“我们看到的是……忽视的是……关键是……”“蓦地想起了…… 细细想来……”“是啊……或许……不由得我想到……”“忽地想起了一句话……还记得吗……但即使如此,就像(某某)指出的……的确……故曰……”以上这些词句使得行文脉络分明,环环紧扣,流转自如,浑然一体。

即使是为了证明论点的举例,也最好不要“胡同里面赶小猪——直来直去”,可以用一两句有文采的话嫁接一下,如“让我们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透过岁月篇章的瞳孔”,然后举例,这样岂不更好?

五、关于借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多年来,一些高考标杆作文无疑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但也要注意把握一定的度,不要完全照搬,否则,一不留神,就有抄袭之嫌。如多年前的一篇高考优秀作文中,有这样一句:“盈盈月光,我掬一杯最清的;落落余辉,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草,我摘一束最灿的;漫漫人生,我要采撷世间最重的——毅力。”此后,每年的高考作文中都能觅得它的踪影,因为只要把其中的“毅力”换成其他的词语即可。今年的考场作文中当然也发现部分考生背下这句话,只是把“毅力”置换成“青春”了。我们同样看到有的考生,把这句话稍为变通一下,感觉就稍好一点了,如:“于是,在浅浅月光中,我掬一捧最清的;在清清河水中,我取一瓢最净的;在灼灼红叶中,我摘一片最烂漫的;在美好的青春中,我拿一份最重的——信念。”

“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乃佛家禅语。但有考生化用一下,语句立刻增色不少:“心中若有青春在,何日春光不明媚。”这里就有创造的成分了,这也是我们所提倡的。

以上只是关于个别语句的借鉴,就整篇文章(尤其是记叙文)来说,借鉴别人的文章风格是可以的。然而我们发现一些考生没有自己的内容和思想,他们明目张胆地对一些别人公开发表的文章进行复制粘贴,于是出现了一幕幕“李鬼杀李逵”的场景。如果考生把借鉴变为抄袭,那么“玩火者必自焚”。

心中的印象作文 篇4

他,古铜色的脸上爬满了皱纹,混浊的眼睛,看出他饱经风霜。挺挺的鼻子被寒风吹得青一块紫一块,暗紫色的嘴唇上满是伤口,这就是那位不论春夏秋冬都坐在墙角的补鞋老人。

每次碰到补鞋老人,我心里都暗暗发笑,都这个时代了,谁还补鞋啊!他真傻!但那个冬天的傍晚,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发现鞋底不知什么时候破了个大洞,刺骨的寒风直往脚底钻,我冷得瑟瑟发抖,“寒从脚起”呀,离家还有好长一段路。我无助地向四周环顾,又看见了他。我犹豫了一下,但还是决定把鞋补一下。我坐到他那小板凳上,把鞋递给他,他抬起头深沉地看了我一眼,便从陈旧的工具箱里取出工具缝补起来。我打量着他,这个补鞋老人瘦得像芦苇杆,身上只披了一件夹克衫,我摸了摸鼻尖冷得冰凉,这弱不禁风的老人不冷吗?“好了。”老人把鞋还给了我,我看到了老人那只手贴满了创可贴,让人看起来心疼。我穿上鞋正想:补鞋要的钱多不多啊?他便说:“你走吧。”我惊讶地问:“你还没收钱呢!”他苦笑着摇摇头说:“老头子,又不是缺钱,只是人老了,总想在生命的最后做点好事,为这个祖国尽一份力吗。”我愣了,一个老人为了大众,可以忍受寒风的痛苦,却不索取一点点报酬,我眼眶一热撇下身上仅有20元钱跑了,多好的老人啊!无私为社会奉献,我要向他致敬!这件事我一直难以忘怀,老人的精神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母爱留在心中的印象 篇5

《留在心中的印象》

① 母爱是人类最伟大的爱,最无私的爱,几乎每个人都有对母爱美好的回忆,但是母爱不全来源于母亲。② 在我的脑海里有着许多的往事,但是,有一件事是发生在我与老师之间的,令我终身难忘。

秋天的印象作文 篇6

凉风有信,秋月无边,同学们早早的来到学校,在周老师的带领下走上了公共汽车。这次我们举行的是文明旅行,大家在车上有说有笑,个个喜笑颜开,一路上,外面的风景犹如一张美丽的画卷,尽情的展示给我们看,真是满城尽带黄金甲,一片片金黄的;落叶随风舞动,犹如几只正在飞舞的蝴蝶摇摇欲坠,路边的许多花草向我们点头,金黄的田野带给我们无比的好奇,真是美不胜收,风景如画呀!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我们正在陶醉于这秋景图时,渐渐地,车慢了下来,“到站了!”我们迫不及待下车,最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座大门,上面刻这“天宫堂三个大字,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真是天公不作美,刚到站就下起了蒙蒙细雨,也许这些小雨是来向我们打招呼吧!可是我们可忍受不了这种它们这种方式,赶紧马不停蹄的来到亭子里,亭子外的花儿为天宫堂装扮成绚烂的上衣,各种各样的鲜花争奇斗艳,都抢着展示给我们看,我情不自禁的拿处相机,赶紧给这难得一见的美景拍下这美丽的瞬间,紧接这我们就在亭子下面安顿了,周老师叫我们来看天宫堂的简介,看完过后,我对天宫堂差不多有一些了解了。哈哈!到了最好玩的时候了!那就是吃零食,我们首先把报纸铺好,然后我和几个要好的朋友通通把零食倒出来,我们每个人的书包都空空如也,大家你吃我的,我吃你的,满嘴都是零食,我们最先吃完零食,大家没吃多久,又开始了游玩,我们踏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人工鱼溏,只见里面的小鱼自由的游来游去,十分快乐,有个调皮的小朋友往下面扔了饼干,只见小鱼抢到了食物,它大摇大摆地游到池塘中央,这些小鱼们也不甘示弱,争着去抢大鱼的食物,看着队伍已经走出了老远,我们赶紧跟上去,我们又参观了许多景物,最好看要数罗汉松了!只见这些罗汉松犹如一群哨兵站得笔直,叶子像一根根银针,感觉它随时都提高警惕要是你想去砍伐它,它可能会扎你一针吧!……时间如飞一般流去,蒙蒙细雨仍然下着,但天宫堂的美景已印在我们心中,使我们流连忘返,坐在反程的大巴上,心里感到一丝惋惜……

心中的印象作文 篇7

问题在于造型奇特的鱼鸟结合图形,这不仅是对悠远时间的表达,也是系列作品的制高点,同时更是对传统文化和古代思想的深度发掘。

从图像学的角度来考察,这种造型并不常见,不过其手法却是非常传统,甚至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人画中的可以称之为标志性的东西,这就是中国文人画中以表现自我主观世界为核心的禅画。例如王维的绘画作品中往往以桃李、芙蓉、莲花同出一景,这种时间失序和空间交叠的图景恰恰正是王维内心主观世界。这种建立在禅宗心性论基础上的主观结构在后世理论中不断被诠释、运用、加强,乃至放大,如沈括的“神会”、倪瓒的“胸中逸气”、欧阳修的“忘形得意”、八大山人的“心物相接,心境合一”、郑燮的“胸中竹”,乃至石涛的“一画论”等等,均属此列。于是这种时空错乱、主客交织、分类无序等一系列旨在表达与自然和客观世界相对立的主观构图,便从此成为文人绘画实践的钟爱。

在这种表现主观的构图模式中,鱼和鸟往往成为具有代表性图像,比如李鱓《花鸟册》中每每同时出现花和鸟。“翠羽时来窥鱼儿”,这是李鱓对自己作品的题诗。但我们知道在客观世界中我们是很难见到这种自然场景的,这种雀类或学名称作雀形目鸟类(fringillidae)的鸟实际上与鱼是不相干的,这只是作者通过非自然的空间叠加把鱼和鸟合在一起。

林逸鹏的云南印象系列中的鱼鸟和合图,可以理解为自然界整体生命的象征,或表示包括天上和水下在内的一个空间概念,抑或作者个人体验中借以表达对分类、传统、秩序等传统观念和思想的蔑视与背离的符号,等等。不过这些都不是我们所关心的,我们感兴趣的是何以鱼和鸟?

事实上以鱼鸟入画,其来有自矣!远在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鸟啄鱼图案便出现在陕西宝鸡、姜寨,河南阎村等地的仰韶文化彩陶上(图三)。此后这种图案每每见诸青铜时代的岩画、玉器和汉代的画像砖上,甚至一直到今天,鱼鸟图案仍是我国如陕北剪纸、刺绣等民间艺术中常见的图案。鱼鸟图案不仅在历史上延续时间长,而且在空间上的流布范围也是全球性的,比如塞浦路斯距今近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彩陶图案中,几乎与仰韶彩陶上构图完全相同的鸟啄鱼也是一个常见的主题(图四)。而且纵观这种鱼鸟图案的演进历史,其造型在不同的时代也只是大同小异。尽管以鱼鸟争斗(或鸟啄鱼)形式出现的图案自古至今变化不大(只是鸟的种类变化较大,甚至有时以公鸡的图案来代替),不过汉代以后,在鱼鸟争斗图案延续的同时,还出现了一种新的组合形式,这就是鱼鸟和合,鱼鸟争斗变成了成了“鱼鸟化合”。如1980年在山东嘉祥县宋山发现的东汉史国安墓刻题记上,附有一幅“阴阳转合”图。图呈正方形,其三边作阴阳两鱼相对,另一边为人首鸟身的“雌雄二煞”,形象地表达了生死转合,化生构精的观念。汉代画像砖中有许多鱼鸟化合图,四川宝兴县出土的一块汉画像砖上,鸟/鱼,日/月左右对应,意味着阴阳抱合,化生复苏的文化内涵。而在后世的《山海经》插图中,甚至出现了鱼鸟同体的形象。

郑玄《礼记·昏义》注:“鱼,水物阴类也。”《文选·蜀都赋》:“阳鸟迥翼乎高标”。《经籍纂诂》卷6云:“鱼为阴物”;卷47云:“鸟者,阳也”。鱼鸟同体,意味着阴阳和合,意味着原来相对立的矛盾体双方,此时同化为一者。

鱼鸟之间由争斗转化为和合,何以发生?其又象征着什么?对这个问题的解释,需从思维和文化观念入手。

如同西方一样,最初中国的思维也是以对立的二元逻辑形式为特征的:黑白、好坏、上下、善恶、强弱、神魔等二元之间的关系绝对是对立而不能统一或转化,换句话说亦即A不等于非A的逻辑形式。仰韶文化彩陶上的鱼鸟争斗图就是用图形形象地表达了这种逻辑思维形式与文化观念,诚如列维-斯特劳斯所说的,我们逻辑的运转便是通过二元对立,以及与象征主义最初的显示相吻合这种手段来进行的(Levi-Strauss,C.1963.Totemism,p.101.Beacon Press,Boston)。二元对立不仅是我们人类基本的思维形式,同时也是整个古代社会共同的文化观念,也就是李约瑟、张光直等人所说的萨满为特征的文化系统。

不过《周易》之后,中国自身的哲学开始发达。《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用哲学语言来讲,“道”是产生二元的统一体,或谓二元思维产生之前的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状况,亦即神话中的“混沌”。后来盘古开天地,黄帝判阴阳,意味着建立在二元对立思维基础上的人类理性和文化的产生,原始混沌被打破,文明秩序被引入,这正是《周易》所说的“一生二”。到了战国时代,出现了一个最终使中国与西方在思维、哲学以及文化上分道扬镳的新变化,即原来旨在强调对立的萨满教二元对立思维,开始向统一的二元论转变,其标志主要是《老子》一书的出现,此书的宗旨就是抹杀二元之间的区别、对立和斗争,使二元之间彻底的转化和全然的统一,这就是众所周知的阴阳哲学。老子认为正是由于天地被判开,阴阳被对立后产生的社会秩序与文明,才导致了整个社会的堕落,如战争、人们之间的敌对与尔虞我诈、世风的浇薄等。那么要改变这一切,首先要回到过去的混沌社会中去,其根本途径便是在哲学上消除二元对立。老子认为美丑、难易、长短、高下、前后等诸二元之间的关系根本不存在对立,而是相互关联、依存、统一以及转化,所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老子》第一章)。老子采用贬抑肯定因素,褒扬否定因素的办法来抹杀二元之间的区别和对立;也惟其如此,才能达到天下大治:“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老子》第三章)。到了庄子,这一作法被发挥到了极至,他通过一系列寓言或故事来否认和抹杀业已存在的二元之间的区别,从而使阴阳哲学从文人士大夫和贵族阶层普及到平民老百姓,这就是道家思想。《庄子·山本第十二》云:

“阳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其许多著名寓言如“庄周梦蝶”、“濠上羡鱼”等都是通过抹杀真实与梦境及主客观之间的区别来强调二元之间的统一。在阴阳哲学家们看来,阴阳之间不存在对立,更谈不上道德价值取向,二者之间至多是一种自然的交替和变化而已。《吕氏春秋·大乐》云:

“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浑浑沌沌,离则复合,合则复离,是谓天常,天地车轮,终则复,极极复反,莫不或当。”

其中二元之间不再有区别和对立,二元融为一体,象车轮一样无始无终象水一样无法判剖。正如太阳作圜形运动一样虽有白天和黑夜,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转化和相互代替,而不是对立。这种哲学认识后来用图形来表示,即“太极图”,亦可称为“圜道”。从纯粹的数字关系来看,既然“道”是二元论之前的东西,那么转化成数字关系就应该是“一”,也就哲学上所谓的“太一”。既然二元论使整个社会随落,我们就应该抛弃二元对立,合二为一,再回到以前的“一”去: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为天下正”(《老子·三十九章》)。

“二”是“一”的对立之物,既然“一”的价值取向是肯定,那么“二”的价值取向就是否定。汉字“贰”除了表示数字外,其它主要义项都是围绕着“分离”、“分开”而衍化的,但这时的“贰”多用于贬义,如“背叛”、“不忠”、“分裂”等。

也正是从老子开始,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医学、宗教等,便逐渐与西方分道扬镳了。“太一”与“二元”之间的区别,正是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区别,这首先是来自哲学和思维上的不同。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哲学的社会,而不是科学的社会;古代中国更注重主观的精神世界,而不是客观的物质世界。汉代以后,道家思想虽未成为意识形态的主流而被人们所接受,但在佛教、诗歌、绘画、政治等各方面,道家思想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如佛教中的禅宗,其中连生死、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区别都已抹杀,遑论二元之间的斗争和对立;中国绘画所讲究的“似与不似之间”,以及“胸中竹”到石涛的“一画论”等,即对二元的融合;政治上主张“中庸”,即在价值取向上既不“阴”也不“阳”,而取二者之间;医学上最根本的理论就是保持阴阳之间的平衡,使之不“失调”,等等。

心中的印象作文 篇8

关键词: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涂绘风格

一、印象主义绘画风格是一种涂绘风格

(一)涂绘风格

沃尔夫林先生曾谈到后期艺术中的风格发展问题,列举了几对风格发展的概念。其中有一则提到线描方式到涂绘方式的发展,即从线条作为视觉途径和观察指导到线条逐渐被贬低的发展。从根据对象的轮廓和外表上的明确特征来感知对象的方式,逐渐发展成为听命于纯粹的视觉外貌的感知方式。前者的兴趣集中在于个别实体的感知上,后者的兴趣比较集中在把世界理解为变动不居的外貌上。这是一种在绘画形式上的线描风格到涂绘风格的转变。涂绘风格也就是在这里被明确的提出的。

(二)印象主义的绘画风格是一种涂绘的绘画方式

如果要用最通俗的语言来概括16世纪的西方艺术的话,那必然是线描的。而17世纪则主要发展为涂绘的。最显而易见的例子,便是提到丢勒的艺术和伦勃朗的艺术直接的差距,丢勒是一个善于描画的画家,伦勃朗是个善于涂绘的画家。即使在十七世纪涂绘风格只有伦勃朗一人,视觉的决定性的调整还是普遍发生了。线描的方式发展到涂绘的方式,这是两种根本不同视觉方式的发展。而发展到19世纪60至70年代,印象主义的风格无疑是涂绘风格的一种风格的展现。在印象主义画派的绘画作品之中,运动的观念已经植入涂绘的感官视觉之中,一切都是运动的,也是印象主义画派为了表现物体的动态变化和光色的斑斓绚丽、光怪陆离,采用原色并列、重叠和补色手法,这种印象派新的绘画语言的缘由所在。

如果说在线描风格中存在的是一种固定的形象,那么在印象主义画派风格中无疑就是涂绘风格中存在的一种变动的外貌。它的彰显和表达在于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整体视觉的感受,而不是专注于单一个体的表现形式。所以,在印象主义的作品之中,多是以突破物体单一的、表面看来一成不变的“固有”色;力图捕捉物体在特定时间内自然呈现的瞬息色彩,那种受一定环境条件、空间距离和周围其他物体影响的颜色。印象主义画派的绘画风格不仅在形体上日益脱离固定的形象,在颜色的运用上也是把事物理解为颤动的、运动变化形式。这一看待自然的有别于线描风格固定不变的绘画风格,毫无疑问是涂绘方式的一种发展趋势。而印象画派的绘画风格也就由此明朗了,是涂绘风格的一种类型。

就德加的绘画作品而言,他深受伦勃朗的影响甚多。19世纪的画家深受17世纪画家的深刻影响,最明显的便是涂绘这一绘画方式的沿用。无论是从随意、松动的外轮廓线的处理,还是线与块面的关系而言,他们的共性在于绘画方式的某些部分都隶属于一种绘画风格——涂绘方式或者说涂绘风格。

其实,在这位印象主义的画家的作品中,也不乏独特的一面:广大的视野和独特的布局是德加作品的典型特点。他的作品使人看到新的构图,以及多年以后摄影和电影艺术方才采用的奇特视角。同时,瞬间场景的描述和表达、对于光和色的追求被融洽的荟萃在德加的画作当中。

二、涂绘风格说在印象主义的 绘画风格中展现的具体阐述

在印象主义的作品中没有纯粹线描风格的表现方式,而是整体的视觉感知,脱离了触觉的感知方式。

而其中最为大家所知的莫奈的《日出·印象》是最好的视觉演示。无论从形体还是从颜色的角度来看,意在于表现实物景象给人总体的视觉感受,所有线条的颤动促进了单个物体交织成均匀的团块,融合在一个整体形象当中。

在观看黑白处理过后的《日出·印象》中,尤其能感受到。随意、零乱的线条在这里的功能不再是对事物外貌精细的解说,而是促成和衔接整体的重要部分。块面不再是严格附着于线的边缘而变化,而是一种相融合的形式,它适应不断变化的外貌。海水、天空、景物在轻松的笔调中,交错渗透,浑然一体。以往官方学院派艺术推崇的那种谨慎而明确的轮廓在这里荡然无存。这种丰富的线条和块面的处理方式,也就自然在二维的画面当中产生了一种运动的错觉。形成一种强烈的瞬间的视觉感受和活泼生动之感。是故在定格瞬间的海景日出画面中,似乎能感受到船在水中缓慢的行进,云在空中轻盈的流动。

此时再看《日出》原作图片,颜色的处理是总的概括,没有着重于单一物体颜色过于精细的描绘,是对总体外貌的感知。颜色与颜色之间的关联和谐紧密。海上雾气迷朦,水中反射着天空和太阳的色泽.岸上景色隐隐约约,模模糊糊看不清,描摹着一种瞬间的视觉感受。整个画面笼罩在稀薄的灰色调中,呈现一种雾气交融的景象。纵深效果在彩绘的图片上观看也更为明朗。

所以说,在印象主义的作品中总是蕴含一种生命的律动之感,洋溢着一种浓郁的,跃动的气氛。它强调自然的光和色,着力呈现瞬间的整体视觉感受;注重在自然环境下物态的颜色,发挥光色原理加强表现力而进行的绘画创作。

三、在印象主义到后印象主义的发展过程中, 涂绘风格是如何发展的

把印象主义绘画设定为涂绘风格的一种类型的话,那后印象主义绘画又是一种什么样的風格?众所周知,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在19世纪60至70年代,以创新的姿态登上法国画坛。它的的产生是西方绘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从16世纪西方绘画中,就可以找到艺术家对光和色彩的描绘。维米尔曾描绘过的充满阳光的房间,可谓印象派绘画作品的先驱。

而再观也称为“印象派之后”或“后期印象派”的后印象主义(POST-IMPRESSIONISM1890-1900),是法国美术史上继印象主义之后的美术现象。后又用来描述保罗·塞尚、文森特·梵高和高更等为代表的一群画家以及画风作品的。后印象主义完全抛弃了西方绘画中模仿自然的态度,将绘画引向一个更新奇、更加渗透着强烈情感的主观世界。彻底地动摇了和改变了西方绘画根基和面貌,由客观再现走向主观表现,并使之走向现代。

从印象主义到后印象主义,从受到印象主义的鼓舞到反对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绘画风格不再是一种以涂绘风格就能描述清楚的。后印象主义的艺术家既不同于印象主义狂热地追求外光和色彩,也不同于新印象主义对光色进行分析和运用逻辑思维进行艺术创作。后印象主义主张重新重视美术中形的观念,重视作者的主观个性,注意在作品中表现作者的主观感情和情绪,注意形式的表现力。形的表现力在印象主义的作品中,似乎很少提到。印象主义是一种极少用线来表现形体、强调整体视觉的涂绘方式,而后印象主义在此时已经把线对轮廓的塑形作用重新纳入到了绘画方式当中。相对于印象主义而言,后印象主义更多一些线与型的的观念。加之强调表现画家的主观情感和内心世界,在后印象主义中,出现在高更自画像中非现实主义的、有平面表现趋势的绘画方式也就不足为奇。

虽然,后印象主义融合了很多其他的绘画风格,潜藏了很多绘画风格发展的可能性,不能用涂绘风格这一词简单概述清楚。但是,后印象主义却是涂绘风格发展演变而来的,融合了时代众多元素,而形成的一种绘画风格。印象主义到后印象主义的风格发展,历时并不长,但是却混合了很多内容,给后期绘画风格的发展注入了很多新的力量,激发了众多艺术创作的可能。也是由此,开启了现代绘画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沃尔夫林.美术史的基本概念:后期艺术中的风格发展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美]阿纳森.西方现代艺术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

秋的印象作文 篇9

秋的印象

历经了纯净的冬季,明媚的春季,火热的夏季之后,我的脚步又踏入了秋的领域。

清晨,秋的使者就静静地降临到人间,在乳白色浓雾的包围下,挥洒手中的神笔......,当旭日东升,云清雾散之时,朝阳惊奇地发现,大地间赫然是一片辉煌的金黄!

一夜之间,稻谷好像都换上了节日的盛装,亮得刺目,黄得耀眼。稻浪一层挨一层,放眼望云,竟是茫茫没有边际。凉爽的秋风一阵紧挨一阵,金黄的稻浪一浪高过一浪,使人不禁想起“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诗句。

花儿的确没有春季那样品种繁多,在秋季是寻不到那些娇柔的花儿。而对于秋菊来说,此时却正是怒放的季节。看吧,它开得多么热烈,多么奔放,红的如火如荼,粉的清淡高雅,黄的金光闪闪,还有墨绿的、淡紫的`......使人眼花缭乱,使人百看不厌,此时此刻,秋菊仿佛要把它所有的生命。所有力量,都一起迸发出献给秋,献给金黄的秋天!

树林里正是热闹的时节,到处都是香气扑鼻的果子,一片金灿灿的,像云,如霞。

树叶黄了,蝴蝶般习舞着,飘落着。它经历了冬的孕育,春的萌发,夏的茁壮,此时,已到了生命的顶峰,它满足了。它欢笑着,翩翩地从树枝上飘落下来,把生命一泥土融为一体,又开始孕育来年的嫩树叶儿......

冬虽清洁而过于寒冷;

春虽朗艳而过于妖娆;

夏虽奔放而过于炎热;

秋是最美的,秋的美是理智的、金黄的、充实的,是给人以希望的......

秋的印象作文500字

小学生作文(中国大学网)

乡村的印象作文 篇10

天,像晶莹透亮的蓝宝石,又像那幽静的平静如水的大海,煞是好看。看上去,它好像离我们很远,像那遥远不可估量的未来,它好像又离我们很近,仿佛一伸手,就能触碰到。

抬头向上望去,那湛蓝的,碧空如洗的天空,显得格外晴朗。空中,悠悠的白云宛如妙龄少女。渐渐扩散,逐渐笼罩了这峰峦起伏的乡村。

风吹过。乡村的空气是那么清新,一股原生态的气息中,参杂这一丝丝青草的芬芳,蕴含着大自然的奥秘。

一间农舍旁,那沧桑的大叔,是那么的粗壮,那么高大,给了这温馨的家庭一个巨大的依靠。屋外,一直小狗正呆滞地趴在门前,望着远方,仿佛在盼望着主人的归来。

小溪,你如同一面透明的镜子。低头向下看去,满溪的鹅卵石在溪中挤挤鹏鹏,摩擦出一曲悠悠的小令,隙缝中浅浅的沟壑在溪中蜿蜒。望向远方,小溪在无边无际的田野中流淌,一缕阳光洒在溪上,波纹闪闪发亮,给人一种幻想的感觉。

溪上,那古老的桥早已布满青苔,犹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它弓着腰,把多少人马渡到了对岸,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周围的薄雾中,桥上,一位背着箩筐的农民望着那炊烟,正赶着回家。

夜深了,月亮从树梢上悄悄地弹出脑袋,皎洁的月光洒在小溪上,岸边的渔火亮起,显得小溪格外清澈。渐渐的,小溪闭上了眼睛,进入了梦乡。动物们也安静下来,整个乡村进入了梦乡。

永远的印象 篇11

姥姥,就是在那里,走了。姥爷随后跟着舅舅来到了城里。从此,那里再也无人问津,门被尘封了。不是不愿去,而是那里似乎的确已没有什么值得牵挂。

我总是这样问妈妈:“妈,姥姥是在我几岁时走的?”

“四岁,虚岁四岁。”她总是这样回答。

好长时间,我都不能相信,总觉得,姥姥,是刚走的,仿佛前一刻,她还留恋地回头看着我。而当我细想时,却又连她的相貌都感到模糊了。我去翻照片:那不大不小的院子,姥爷和哥哥坐在椅子上乘凉,我在一旁与姥姥玩耍,那时,我一岁;海边,荒凉的地方,我与妈妈、舅母、姐姐和姥姥一起合影,那时,我三岁;……画面就在这里戛然而止,再想继续追思,记忆中却只剩下一张白纸。

当时我毕竟才四岁呀!一个四岁的孩子又能记得什么呢?只有些许印象罢了。但这印象却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屋前的院子,正屋的横梁,西屋的字画,烧菜的锅炉……一切似乎尽在眼前,我想抓,却又感到那么遥远。它们犹如破旧的老照片,抹不掉那斑斑印迹,只好任由它们泛黄……

那里有我永远的印象呀!我仿佛还听得见我和姐姐一声“姥姥”、一声“奶奶”的呼喊。姥姥,这熟悉又陌生的词语呵,我已多年将它埋在心底,不曾重拾。

上个月,姥爷不知为何回了一次老家,我本可以和他一同回去的,后来一想又算了,就让那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的印象永远地留在那儿,也永远地留在我的心里吧,既不去遗忘,也不因它而潸然泪下……

心中的印象作文 篇12

德彪西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现并成为二十世纪西方音乐新思潮的旗手, 为后来的音乐家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追寻德彪西的足迹, 我们仿佛看到了在那个躁动不安的时代, 种种涌动在作曲家们心中的思想……

(一) “印象主义”寻根

作为20世纪音乐领域标新立异的领头人, 德彪西的身上蕴藏着那个时代所有音乐家们否认旧观念、开辟新道路的特质, 透过德彪西, 我们或许可以管窥到音乐家们各种音乐创作行为背后的原因。

1、音乐天才的“桀骜不逊”, “印象主义”的锋芒初露

“这位老师……近乎完全刻板的教学态度……德彪西喜爱实验奇异的和弦与模糊的调性”……“就连古板而平庸的教书匠杜兰都暗自欣赏德彪西对于作曲规则的傲慢轻视”[1]。在巴黎音乐院的德彪西的种种行为表现他对循规蹈矩的反感, 因而总有别出心裁的创造。他常常在钢琴上弹出一连串五度平行和不符合“和声连接”的音响, 对于不同凡响的音响组合和音色效果简直着了迷。

德彪西在罗马学习期间, 同建筑师、画家们成为朋友并创作合唱交响组曲《春天》作为递交学院的作业。在作品中, 他追求鲜明的音乐色彩和丰富的感情容量, 结果得到的评论却是:“德彪西先生……对音乐色彩的感觉如此强烈……容易忽视明晰的旋律线和曲式结构的重要性。他应警惕这种朦胧的印象主义, 这是艺术真正最危险的敌人……”。[2]德彪西的一反传统的音乐思维在给予其作品的评论中首次被用“印象”这个词描绘出来, 他的即将孕育诞生的“印象主义”音乐表现手法可谓“小荷才露尖尖角”!

2、冲出“传统音乐”的母胎, 在“印象主义”的襁褓中孕育

十九世纪末的巴黎滋生着西方文化思想中的一种颓废、颠覆过去的思潮, 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小说、象征主义诗歌、绘画风靡一时, 德彪西的音乐表现手法在此环境中逐渐酝酿成熟。

以马奈、莫奈、雷阿诺、毕沙罗为代表的印象派画家追求画中自然界的光的效果, 主题变得无关紧要了, 而分裂成小块, 达到颤动的质的色彩。梅特林克的戏剧《佩利亚斯和梅丽桑德》是象征派的典型杰作。德彪西置身于这样的文化氛围中, 并和象征派的诗人, 印象派的画家交往甚密, 当然一拍即合, 为其多年所持的音乐思想找到了依托和支持。逐渐, 曾在巴黎音乐院里滋生的“奇异的和弦与模糊的调性”终于在这里得以生长, 并开花结果。

3、开创自己民族的音乐之路

敬仰而不顶礼膜拜, 二十世纪新流派的音乐家们对传统音乐持有如此态度;不屈于德意志音乐, 重树自己民族的音乐, 二十世纪新流派的音乐家们对开创新音乐具有如此的动力源泉;同时文化艺术领域的狂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887年到1893年, 德彪西接触了瓦格纳的音乐。他两次走访瓦格纳歌剧演出重镇拜罗伊特 (Bayreuth) 欣赏了其名作《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Tristan and Isoldo) , 被其歌剧强烈的艺术渲染力所感染。但是, 随后他逐渐感到瓦格纳歌剧旋风般的对整个西方音乐的控制, 开始明确自身的使命:自己民族的音乐决不能屈服于德国音乐之下。他并不认同瓦格纳夸张的戏剧效果和过分的感情宣泄, 并在其歌剧罗德利克与希曼》中体现了这种态度。在他写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说:“它正好与我想表达的一切都相反……它需要一种我已经谱写不出来的音乐风格”[3] (“它”指瓦格纳式的歌剧音乐) “……同样的情感能在一个作品中表达两次吗?我宁可创造 (而且我的确打算这样做) 一种既没有动机也没有主题的音乐, 或让基本的主题自首至尾持续下去而不受干扰或重复……这样它的启发力会更具世界性, 而且更接近人类共通的心理……”[4]德彪西对瓦格纳风格的否认和自身风格迥异的创作, 为法国歌剧开辟新的道路!

4、热情拥抱东方神韵

德彪西在1889年的巴黎博览会上第一次聆听到东方音乐, 就被东方神韵深深吸引了。这是影响德彪西的有一个重要因素。

爪哇的佳美兰音乐的演奏让其震惊:复杂的节奏、少有的旋律表现、皮影戏和身着新奇多彩戏服的舞者的传统戏剧, 这些使得德彪西感叹:“与爪哇音乐相比, 帕莱斯特里那的复调简直是儿戏。”[5]与此同时,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所指挥演奏的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作品, 也给德彪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爪哇、巴哩岛音乐;俄罗斯民间音乐;非洲、欧洲、阿拉伯国家的民俗音乐……五彩斑斓的异国情调更坚定了德彪西走印象风格的创作观念和技法的道路。东方音乐素材也成为其作品中的新鲜血液, 如作品中五声音阶与全音音阶的大量运用, 恰如其分的表现出了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所要追求的效果。

(二) 透过作品管窥“印象”手法

1、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

指挥家皮埃尔·布莱兹说:“正像现代诗歌无疑扎根于波德莱尔的一些诗歌, 现代音乐是被德彪西的《牧神午后》唤醒的。”[6]这部作品是德彪西印象主义风格的最好诠释。

《牧神午后》是根据印象派诗人马拉美的诗歌而作, 将语言所要表达的东西用音乐朦胧微妙并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全曲展现了一幅画面:牧神半醒半睡地躺在草丛中, 脚步轻盈的林芙 (沼泽女神) 低低飞过, 他想把这个幻觉留住。在醒来之后, 他开始回想, 询问梦的真实性, 一再回忆。现实金色的阳光驱散了幻觉, 他的感观又起了主导作用, 心中产生了优美的想象——天鹅、玫瑰、拥抱维纳斯女神……睡意再次袭来, 牧神又进入梦境, 毫无声息的再次去探索那朦胧的、消失了的梦境。

德彪西根据诗的内容, 不作情节性的描写, 只是渲染一种意境和氛围, 这正是印象主义音乐的主要特征。全曲分为三部分:牧神半睡半醒——醒来——再次睡去。

开始, 一支长笛在中音区富于表情地吹奏出倦意恍惚的旋律, 包含半音阶和三全音的音调, 绝妙地刻画出半醒半睡的牧神形象。这个主旋律共出现了三次, 音乐逐渐增厚, 弦乐颤音的衬托、旋律之间片断的呼应以及竖琴流动的琶音使音乐富于变化。

第二部分有两个段落。独奏双簧管吹出明亮的短句, 接着小提琴移高四度重复, 音乐变得明亮, 现实的阳光驱散了牧神梦幻般的热情。下来的段落是全曲最优美的部分, 全体木管组演奏旋律, 用音量很轻的切分节奏衬托旋律的移动, 竖琴奏出精致的琶音, 力度逐渐加强, 当第一部分表示牧神的梦幻和欲望的音调再现时, 乐曲达到了高潮。

第三部分简洁再现了第一部分的音乐。仍然长笛吹奏着懒洋洋的曲子, 但调性的变化使得音乐发生了细腻的改变。

尾声中, 长笛的旋律被弦乐轻柔的震音所巧妙衬托, 牧神恍惚地又进入梦境, 寻找他的惬意与遐想。

(三) 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

题材上, 热衷于描绘大自然的光线和色彩给人带来的瞬间印象和感受;调式调性上, 大量使用全音阶、五声音阶和传统大小调以外的其它调式;和声上, 运用非传统的和声进行带来色彩上的丰富变化;旋律上, 以片断化的语汇强调扑朔迷离、变化多端的朦胧感觉;表现手法上, 不使用固定乐思借以突破传统的主题发展模式。

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音乐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最根本的不同还在于音乐观念。在印象派看来, 音乐不是要表达哲理性的思考、人类的精神亦或强烈而复杂的人类情感, 音乐只是要强调朦胧的感觉印象和变化多端的色彩气氛, 因而一定要改变传统的写作手法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而德彪西的各种表现手法都反映出对静穆、暗示的方式的追求, 对音乐内容的清晰的避免。

结语

作为印象主义音乐流派的创始人, 德彪西以巨大的勇气、独到的见解、独特的表现手法为20世纪的音乐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也恢复了法国音乐的独立性和尊严。德彪西崭新的音乐语言为20世纪多调性、无调性音乐、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巴托克和斯特拉文斯基的创作开了先河, 是20世纪新音乐的舵手, 是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的先驱!正如斯特拉文斯基所说:我和我这一代音乐家们都应该深深地感谢德彪西, 并称他为本世纪第一位真正的音乐家!■

参考文献

[1][英]保罗·霍尔姆斯.德彪西.江苏人民出版社.

[2]沈旋编.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人民音乐出版社.

[3]许忠荣.《古典音乐400年》之8——《现代乐派的大师》.河北教育出版社.

[4]宋瑾.西方音乐——从现代到后现代.上海音乐出版社.

[5]陈小兵.西方音乐的轨迹.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怎么在面试中自我介绍范文下一篇:留些诚信给自己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