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解析题(共8篇)
1、请分析取得天宫一号发射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答:因素:①中国共产党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战斗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③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综合国力明显增强;④广大人民的积极参与,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艰苦奋斗精神;世界人民的国际援助。
2、‘维护民族团结,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答:(1)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为促进民族团结做贡献。(2)就是要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同各种破坏民族团结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
3.我国“神舟”系列飞船发射成功的原因有哪些?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1)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经济实力的增强;科技不断创新,科技实力的增强;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生产力有了极大的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发扬中华民族精神;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等等。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我国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答:(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科技创新已经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面前,如果我们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将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3)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应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必然要求;(4)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是实现经济跨越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5)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
5.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我们中学生应该怎么办?请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设计宣传口号或公益广告。
答: 1)我们中学生要明确社会责任,树立远大理想,增强创新意识;认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参加科技创新等社会实践活动(如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等创新活动);要培养创新的兴趣和好奇心,养成勤动脑的好习惯;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态度结合起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2)口号或广告:(1)走自主创新之路,创中华民族辉煌。(2)增强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发展。(3)自主创新,以人为本。(4)勇于开拓进取,争做创新人才。
7、、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我们应该怎么做?
国家: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增大科技和教育投入;把科技和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把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依法保护公民智力成果权;打击各种侵犯公民智力成果的违法犯罪行为;完善科教创新激励制度。
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转变被动学习方式,做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依据自身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进行创造性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创造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观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丰富想象力、创造力,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8、人大代表做什么?
会前:要深入调查、广泛征求广大人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意见和建议,收集人民普遍关心的大事要事,写成书面材料,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会中:代表人民审议各级国家机关的工作报告,积极献计献策,代表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会后:自觉贯彻执行大会精神,采取多种形式监督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的工作,做好人民群众和政府之间的桥梁纽带。
9、国家性质、人大代表、人民地位
一、读——解题的基础
阅读理解材料是解题的必要前提, 读懂、读透、弄清材料, 是解题的第一步, 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读材料时, 一定要认真、仔细, 切不可走马观花, 不求甚解。读题时注意以下几点:
1. 先明确所问的问题。
问题是围绕材料设计的, 读材料是为了解答问题。先弄清题目的要求和要回答的问题, 然后再去读材料, 带着问题去读, 其针对性比较强。
2. 阅读材料的步骤:
(1) 先读材料的出处、题目、提示语、表格等。为什么呢?因为这部分内容文字少, 读得快, 可谓一目了然;且给的信息多、启示多。这部分内容往往给出了材料的主题、时间、作者、文献名称、背景等信息。因此读这部分内容我们可得到如下启示: (1) 对材料正文的内容大致了解; (2) 可以粗读或浏览材料正文, 直接作答。 (2) 读材料正文, 读懂显性信息。所谓显性信息, 就是由材料直接反映出来的历史事件及经过简单分析就可提炼出来的信息。所谓读懂显性信息, 就是根据材料的内容, 概括出材料的大意。
二、找———解题的关键
“找”就是从材料和有关知识中, 找出解题的信息点、信息源。“找”和“读”往往交织在一起, 不需要将两者截然分开。
1. 从材料中找出有助于解题的信息。
通过阅读材料找出每段每句的含义, 抓取关键词语如时间、地点、人物、对事件的评价等, 排除无效和虚假的信息, 层层剖析, 达到“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效果。
2. 找出材料与教材的关联。
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 但不管多新, 必定与课本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中的重要史实和观点相对照, 确定材料所述与教材的具体章节的关联, 这样材料便与教材联系在一起, 回答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3. 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材料解析题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 即材料形式和设问要求。认真阅读材料是为了回答设问, 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因为, “论从史出”, 结论要从对材料的发掘、升华中得出。所以, 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 把设问放到材料中互相对照, 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 然后从设问的行文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 通过推测判断, 得出答案。
三、答———解题的落脚点
在做好前两步工作后, “答”可以说是胸有成竹了, 但在答题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注意答好第一问。
每道材料解析题基本上有多个设问, 问题间往往是相互联系着的, 而第一个设问的定位作答是否准确、完整, 直接影响着下一问的作答。因此, 第一问作答时一定要仔细推敲, 既要考虑材料的显性含义, 又要分析材料的隐性含义, 全面考虑问题的正反面, 力求全面准确。
2. 针对不同材料确定答案。
对于基础材料回答时必须恰当、准确、精练;对于提炼信息式材料万万不可遗漏要点, 拿不准的宁可多答一些与材料相关的知识点;组合材料题作答时一定要考虑相关材料、知识之间的联系;是非材料题要注意辨别、认识和批判, 注意分析材料作者的阶级立场及对历史事件的主观判断,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解答问题。
3. 注意得分点。
中考一般情况下是采点给分, 所以要结合分值巧定答案。例如:如果某一问是4分, 很可能要求答2个或4个要点。
4. 答案观点明确, 简明扼要。
材料分析的每一问只有1分或两三分, 所以问什么答什么, 不需展开论述。
5. 注意用字、用词的准确性。
材料一欧亚非三大洲环绕的地中海孕育了希腊文明,希腊海洋文明为西方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留下了宝贵遗产,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它是一种大河文明,亦对东方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二(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管理,统治者不是有王笏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术和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
——苏格拉底
材料三2007年6月27日,81岁的英国女王任命布朗为英国首相。至此,先后有11位首相得到她的任命。这些首相来自不同的政党,政治观点不同。尽管其中有些人她不一定认同,但只要他是议会多数党的领袖,她都会授予组阁权。她曾经对英国人民说:我无法领导你们作战,我不能赋予你们法律或司法判决,但我可以做其他一些事情。
——新华网
材料四2007年10月22日,他在中共十七大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好未来,报告用整整一个章节的篇幅阐述“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出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论断,彰显民主政治的重要地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對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和希腊古代政治文明产生的不同影响。
(2)据材料二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具有怎样的思想?
(3)依据材料三回答英国的政体形式以及材料中反映出的该政体的特点。
(4)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民主政治建设上经历怎样的曲折?结合上述材料,在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建设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体现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2新航路的开辟,开启了经济全球化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纪念哥伦布发现新大陆500周年时,欧美一些国家进行了许多纪念活动,众多的纪念活动引起了美洲印第安人后裔的强烈不满。西班牙国王在纪念会上的讲话中不得不以缓和口气说:“寻找使我们联合在一起的那些东西,这些东西肯定比我们产生分歧的东西多得多。”
材料二在信息技术等领域,全球化依然在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全球主义取得了胜利。但是,显而易见的是,在消灭地球上的文化差异这一点上,全球化完全失败了。……本来让日常生活中的日历、生活方式和饮食类型都同一化是非常荒谬的。地球并不会因为成为地球村而拥有共同的价值观。特别重要的是人们的记忆,虽然美国通过好莱坞的电影,美元钞票和B—52的力量蛊惑和统治着世界,但是并不能支配人们过去的记忆。
材料三在国际金融危机迅速蔓延,从发达国家蔓延到新兴市场国家,从金融领域延伸到实体经济的严峻形势下,为共同抵御金融危机和防止经济下滑。2008年11月15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在华盛顿召开了金融峰会。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500周年”是哪一年?西班牙国王在讲话中提到的“分歧”和“联合在一起的那些东西”分别是指什么?
(2)材料二中提出的“地球并不会因为成为地球村而拥有共同的价值观”这一观点,你认为是否正确?说说你的看法。
(3)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有人反对经济全球化,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危机四伏的“陷阱”,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为什么?
(4)你认为我们中国当前应该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度过这场危机?
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世界文明演进的主要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二战后兴起的新技术革命使人类的劳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社会从以体力劳动的解放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时代,过渡到以脑力劳动的解放为标志的信息革命时代。……人类从直接参与生产过程转变为控制生产过程。劳动者的素质逐步从体力型、文化型发展为科技智能型。
材料三1961年4月12日,苏联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邀游108分钟,绕地球一周后安全返回地面。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升空。7月21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月球上留下人类的第一串脚印,7月25日平安返回地球。
材料四2008年9月25日2l时10分,载着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3位航天员的神舟七号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9月27日16时35分,航天员翟志刚按预定方案进行太空行走后,整个出舱活动持续时间25分23秒,并安全返回神舟七号轨道舱。这标志着我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取得成功。28日17时神七成功返回,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神七”飞天,铸造了中国航天新辉煌,翻开了探索太空新篇章,标志着我们成功进入了“太空俱乐部”。“神七”太空行走一小步,中国科技发展一大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大步。
请回答:
(1)有人认为材料一的两位科学家“决定了时代的发展”,这种观点对不对?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以来高科技改变了世界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三,说明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技发展所呈现的新特点。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国利一技发展一大步”的历史条件及其重大意义。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信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常平、广惠之物(常平、广惠所贮藏的钱粮),收藏积滞,必待年歉物贵然后出粜,而所及者大抵城市游手之人而已。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凡此皆以为民,而公家无所利其人,亦先王散惠兴利以为耕敛补助。裒多益寡(移有余而补不足),而抑民豪夺之意也。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材料二不识字的乡农们去申请青苗法的贷款,要经过以下程序:为了填写申请书,就要花钱请书吏;再拿到衙门去申请,碰到贪官污吏,中间不知要花多少打点费,而且贷款多少安全由官吏写,农民都不识字呀。据史书记载,虽然变法规定的利息是二分,但经过中间贪官污吏的层层盘剥,最后贷款农民要返还的实际利息,竞达到原先设定的三十五倍,比高利贷还要高许多,于是逼得农民宁肯“哀求富家大族,增息而取之”,去借高利贷,也不敢向政府贷款。……更糟的是,王安石过于自信,急于求成,在推行新法过程中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下令各地必须贷出多少钱,给下面下指标,这样以来地方官员就硬性摊派了,除
了一般的农民要其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都必须接受贷款。
——吴明明:《悲剧,从丢失民心开始》
材料三朱熹说:“介甫(王安石)之心固欲救人,然其术足以杀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实施青苗法的背景、内容和作用。
(2)根据据材料二,概括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应该如何评价材料三的结论?
(4)如果通过历史隧道与王安石对话,请你提出合理化建议,助其变法成功。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进步的共和主义者赖德洛指出:“国家本来可能在一个短时期达到人类所向往的幸福境界的,然而却由于他一个人的野心而使所有善良的人的希望破灭了。”
材料二1962年出版的纳萨尔尼·克鲁奇的《克伦威尔的历史》一书指出:“在我们的时代,有许多人怀着巨大的敬意回忆起克伦威尔,他是一个虔诚的为了国家的自由而奋斗的战士。”
材料三丘吉尔在《英国民族的历史》一书中认为“如果说在危急的关头,克伦威尔的宝剑曾拯救了议会事业的话,那么毕竟他在历史面前是一个以独裁和军事统治者的面貌而出现的,他作为士兵和政治家的全部品质,却是和英国人民的天性永不协调的。”
材料四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分别是怎样评价克伦威尔的?
(2)材料一、二、三在对克伦威尔的评价问题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评价克伦威尔的分歧反映了什么问题?
(3)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你认为应当怎样评价克伦威尔?
参考答案
1(1)中国地处江河流域,地势平缓,气候湿润,农耕经济发达,古代帝王长期“重农抑商”,实行中央集权制;希腊港湾众多,多山地,商品经济发达,民主法制思想源远流长,建立了民主制。
(2)苏格拉底认为雅典实行“直接民主”(无限民主),会导致人们盲目行事,意气用事。其思想是追求理性,知德合一。
(3)政体:君主立宪。特点:国王是国家元首,但统而不治;责任内阁制;政党政治。
(4)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践踏,民主政治建设倒退。完善人民民主,健全民主法制,拓展民主渠道,保障民主权利,扩大基层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人民当家作主相结合,尊重公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等。
2(1)1992年。分歧:印第安人后裔对西班牙等国的纪念活动不满。“联合在一起的那些东西”指哥伦布发现美洲對整个人类历史文明进程的积极影响。
(2)正确。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世界朝着“地球村”的方向发展。但是,人类文明和文化是丰富多彩和形态各异的。经济的全球化绝不会消除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差异,既要看到各种文明之间统一、共存的一面,也要看到差异、矛盾的一面,积极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
(3)这个观点是片面的。我们不能因为金融危机就否定经济全球化,要看到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从根本上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难以改变,我们应当理智地对待、解决全球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应对,趋利避害。
(4)加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有效性,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下大气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民增收,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为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
3(1)正确。瓦特改良研制成“万能蒸汽机”,解决了工业发展的动力问题,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在他的理论指导下,发电机和电动机等相继产生,各种各样的电气产品纷纷出现,电力成为工业发展的主动力,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2)劳动方式发生变化,劳动者素质要求提高,信息时代到来。人类在生产过程中作用的变化。
(3)航天技术突飞猛进,人类科研和探索的领域扩展到太空。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下,科技不断进步;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研队伍。
意义:铸造了中国航天新辉煌,展示了国家科技创新的实力,推动中国科技向新的层次和高度发展: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综合国力增强的重要标志;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4(1)背景:农民在青黄不接时,高利贷者乘机巧取豪夺,农民深受其害;政府贮存钱粮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内容:政府用贮存钱粮低息贷给农民,帮助农民渡过难关。作用:使农民免受高利贷者盘剥;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2)特点:程序复杂,农民借贷成本增加;贪官污吏乘机盘剥农民;农民借贷利息实际高于高利贷,不顾具体实际,实行一刀切,硬性摊派指标;实际借贷范围扩大到中农,甚至地主。
(3)评价:王安石青苗法的理论设想是好的,能够解决当时的财政困难、社会矛盾尖锐的问题,但实际操作中用人不当,程序复杂,急于求成,最终增加了农民的负担,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可见朱熹的结论是正确的。
(4)平衡各阶层的利益,减少变法的阻力。加大宣传力度,统一统治阶级内部认识,解决内部纷争。(言之有理即可)。
5(1)材料一认为克伦威尔是野心勃勃的军事独裁者,他破坏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制;材料二认为克伦威尔领导推翻斯图亚特王朝,建立共和国,是为国家自由而奋斗的战士;材料三认为克伦威尔曾拯救议会,但他毕竟是专制的独裁者,实际上持否定态度。
(2)缺乏实事求是的全面评价。评价上的分歧实际上反映了各个时期的阶级斗争、政治斗争以及评论者的政治观念。
一、总的方法::总的方法:一读、二找、三答。①读:粗读题目,包括材料和出处。②想:看清提问,根据材料中有效的信息,联想所记忆的相关知识,对号入座。③答:“问什么答什么”,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注意语言精练、表达准确。(1)先看问题,后看材料(2)看材料的出处
(3)看分答题,确定知识点数(4)答题注意分层,字迹工整 注意:
(1)“根据材料回答„„”,直接在材料中找答案。(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找材料和课本的联系点,依据课本相关知识回答。
(3)综合以上材料回答„„“,找出材料与材料的联系点,围绕的共同中心回答。
二、具体步奏
(一)怎么读:一是注意阅读内容,二是注意阅读顺序。
1、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全,也就是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是考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不可漏读。
2、阅读的顺序。
如何去读却有讲究。感觉在读题环节中,先读设问,以掌握题目设置的要求,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既节省阅读材料的盲目性,也节约时间。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也不能忽视材料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
(二)二找,是解题的关键。
读的同时,也是想的过程,找的过程,要边读边想边找,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所以,找到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很重要。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一般情况下,问题就解决了。
2、找材料与教材的相联点。
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增加,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问题都越来越“新”,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就需要我们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联系,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的内容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了。只要判断准确,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3、找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一般情况下,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每一个材料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计的,即使有些材料的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三)答:解题的落脚点。
完成了“读”和“想”这两步,答题的思路有了,只剩最后一步组织答案了。在组织答案时有几个问题要注意:
1、问什么答什么。
紧扣题意、论从史出。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对号作答,坚持“问什么答什么”,切忌脱 1 离材料,随意发挥,答非所问,杂乱无章,辞不达意。
2、注意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书写工整。
材料解析题对回答的要求是贵精不贵多。注意设问的分值,分值大的,回答要详尽些;分值小的,回答要简洁些。如果有字数要求更要慎重处理,想好再下笔。
3、要恰当使用历史中的术语,少说大白话。注意:
(4)启示、感想、认识等问题,要从材料和所问问题中找角度,不能抛弃材料和所问问题。一般1分一个角度,注意标上序号,分层。(5)一题中含有多个问号的,每一个问号前面的字至少读3秒钟后再作答。答题注意分层,注意答题的顺序。
(6)结合一知识点答另一知识点时,先把结合的知识点答出来(7)介绍人物贡献、证明观点等,答案是“事件加影响”
三、历史答题模式:公式化模式+发散思维
1、原因=根本原因(根源)+具体原因+直接原因(最直接的称导火线)
内部原因(自己的)+外部原因(对方的和环境的)
主要原因+次要原因;
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思想原因+军事原因。
如:一战爆发的原因(主要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霸的矛盾,及其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直接原因:大战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
2、背景=原因(为什么+条件(有什么))
如: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经济根源)西欧国家对财富的渴望更加强烈,《马可·波罗行记》在欧洲的流传,激起了西欧人对东方的神往。(社会根源)【条件】地圆学说;罗盘针在海船上普遍使用。(客观条件)当时的航海技术有了很大发展,为远洋航行提供了条件。(主观条件)
3、意义=国内意义+国际意义
如: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国内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在外敌入侵时屡战屡败的历史,洗雪了百年来的民族耻辱。是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国际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战前世界政治格局,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同时,中国人民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又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4、影响=正面影响+负面影响;对自身的影响+对他人的影响。如: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影响:【正面影响】加强了思想控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统一思想。【负面影响】摧残了文化,制约了人们的思想。
5、事件、事态评价=概况+性质特点+影响(进步/反动+正义/非义)+结论。
如评价洋务运动:性质:它是一场由地主阶级领导的向西方学习的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历史影响: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消极方面: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没有改变中国继续沦为“两半社会”的命运。
6、人物评价=属性+事迹+影响(进步+局限)+结论……
如评价秦始皇: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君主;但也有残暴的一面;总体功大于过。秦始皇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①创立了一套 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 ;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 郡县制。②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③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④、北筑长城,南修灵渠。但是,秦始皇的统治也很残暴,残酷的剥削和严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灾难,特别是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迫使广大农民离开了土地,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其残暴统治最终导致了秦的灭亡。秦始皇一生功过分明,但总的来说功大于过。
四、实战演练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年列宁说:“目前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引自《苏联兴之史》
材料二:从1933年罗斯福上台开始,美国出台了《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联邦紧急救济法》等700多个法令,建立了全国工业复兴署、联邦紧急救署等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
——据历史教材整理
材料三: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苏联)五年计划(1928—1932 年)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农业方面的表现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中的做法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什么特点?(1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国家对苏联由“怀疑”到“模仿”的原因。(2分)32.(1)变化: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表现: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或农民交税后可自由处理自己的粮食。(2)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3)原因:①当时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②西方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他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河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1933年3月4日罗斯福总统的就职演说
材料三:2008年4月源自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波及全球,形成一场史无前例的金融海啸。2009年4月2日,二十集团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在英国首都伦敦举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国际社会要加强协调和合作……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度过难关,实现我们共同确定的目标。
──摘自《半月谈》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从“彼此隔绝”到“联系在一起”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2分)
(2)材料二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美国是怎样应对这一事件的?(2分)
(3)材料三中提出的应对当今国际金融危机的主要对策是什么?(2分)
(4)上述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这种趋势对中国来说意味 着什么?(4分)
22.(1)新航路开辟。(2分)(2)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2分)(3)国际社会要加强协调和合作。(2分)(4)经济全球化;机遇与挑战并存(既是机遇又是挑战)。(4分)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独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争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建立起得到被统治者同意的政府。任何政府,一旦破坏这些目标和原则,人民就有权力去改变它或废除它,并建立一个新的政府。
材料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规定:自1863年1月1日起,所有叛乱诸州的黑人奴隶永远获得自由,可以参加联邦军。材料三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1)材料一内容体现出的主要思想有哪些?(2分)
(2)材料二的规定体现了材料一的什么思想?该宣言的颁布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
1.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假使我们是甲午到戊戌那个时代的人,眼看见我们的国家被小小的日本打败了,打败了以后又要割地赔款,我们还不激昂慷慨想要救国吗?„„戊戌春季的瓜分更刺激了变法派和光绪帝„„——蒋延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同盟会决定在辛亥年(1911年)秋天起事„„革命党人率队直入武昌,进攻总理衙门„„武昌便为革命军所据„„各独立省选派代表,制定临时约法,并公举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的临时总统,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摘编自《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陈独秀说,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材料四: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新文化运动已发展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心的思想运动。
(1)根据材料一简析戊戌变法的背景,戊戌变法对当时人们的思想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你怎样理解“帝国”变为“民国”?
(3)从材料三到材料四,新文化运动宣传内容有何变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对材料四中思想的探索取得哪些重大成果?
2.钓鱼岛是台湾的附属岛屿之一,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清)丘逢甲《春愁》
(1)日本是在哪次战争后,通过哪一不平等条约割占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的?(2分)该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1分)作者以“春愁”为题抒发了怎样的情怀?(2分)
材料二 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是在使国民党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中共洛川会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2分)
材料三 如图所示
李宗仁 彭德怀(3)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共赴国难,都对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1938﹣1940年国共抗日的著名战役各一例。(2分)
材料四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前景无比光明。——据新华社消息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大屠杀发生于哪一年?(1分)共屠杀中国军民多少人?(1分)说明举办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的意义。(2分)
3.19世纪中期以来,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的复兴进行了不懈探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举国哗然。„„“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康有为、梁启超等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剑桥中国晚清史》:“尽管维新运动没能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
材料二:“九十年以前,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爆发了一场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先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历史伟人,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业精力。” ——前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2001年10月9日的讲话
材料三: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场运动有何积极作用?(2分)
(2)材料二中的“先生”指谁?“先生”领导这场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2分)
(3)材料三中陈独秀等先进分子为了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发起了哪一场运动?(1分)
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些运动反映的共同主题。(1分)
4.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这些企业虽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当时外商企业垄断民用工业,洋务派希望兴办民用工业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同时给军事工业提供资金、燃料。——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1)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目的和民用企业的特点。(2分)
(2)材料二中,梁启超认为变法成败的关键是什么?(1分)后来变法的结果如何?(1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辛亥革命“将树砍断了”的含义。(1分)在20世纪初,中国人民为了清除材料三中所说的“树墩”,进行了哪些努力?(2分)
5.请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这样,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诞生了!——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1927年8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率领革命军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占领了南昌城。——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长征》 材料四:“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庄严宣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走上了民族独立的新纪元. ——选自《中国简史》
(1)请写出材料一中这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和地点?(2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1分)今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多少周年?(1分)
(2)材料二中的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其重大意义是什么?(1分)为纪念这一历史事件,每年的8月1日被定为什么节日?(1分)
(3)材料三中描绘了红军长征的历史画卷。长征途中哪次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分)跳出敌人包围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1分)你是如何理解长征精神的?(1分)
(4)材料四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请写出新中国成立的时间和标志性事件。(2分)
(5)回首中国共产党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奋斗历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1分)
6.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梦凝结着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 的共同向往,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青年学生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努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材料一
材料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随着另一个梦的破碎产生的„„随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随着近代工业革命脚步的加快,中国很快落伍了。固步自封的封建统治者仍然沉浸在往日的辉煌所造就的梦想之中,等待着“万国来仪”。不料,等来的却是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等来的却是亡国灭顶之灾。
──《百年追梦与民族自强》
材料三 “中国梦”迎来了中国共产党。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实 现“中国梦”的核心领导力量。1927年,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难探索,终于找到了一条使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请回答:(1)指出上图开通的这条中西交往的重要通道的名称。并说出为开通这条通道做出杰出 贡献的历史人物。(2分)
(2)结合所学,举例说明材料二中“等来的却是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等来的却是亡国 灭顶之灾。”的含义(2分)
(3)结合所学分析自1840年起到20世纪初,中国在抗击列强侵略时屡屡战败的原因。(1分)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例臵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虽兼并群贼,克平天下。
——《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
【分析解读】“井田”是商周奴隶社会时期的一种土地制度。周制以九百亩之地为一里,划为九区,各区百亩,成一“井”字形。《孟子·滕文公上》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井”中间的一块百亩田,称为公田,在其中凿井;外围的八块共八百亩土地为分属八家的私有田;八家同养公田。井田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农业生产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实行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了井田中纵横的疆界,承认了个人新辟土地的合法所有权,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这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一个标志。土地兼并的直接后果是大量自耕农丧失土地,经济状况恶化,从而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由于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又会导致政府财政收入的减少,地主阶级的势力的膨胀又会对封建中央集权构成威胁,影响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有略其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驿驿其达。有厌其杰。厌厌其苗,绵绵其麃。
──《诗经〃周颂〃载芟》
材料二:氏掌杀草。春始生而萌之,夏日至而夷之,秋绳而芟之,冬日至而耜之。若欲其化也,则以水火变之。
⑩⑥
⑦
⑧
⑨①
②
③
④
⑤ 1
──《周礼〃秋官》
材料三:是月也,土润溽暑,大雨时行,烧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礼记〃月令》
材料四: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诗经〃小雅〃大田》
【注释】①芟:除草。柞:除木。②泽泽:迅速的样子。③徂:往,到。隰:新开垦的田。④略:锋利。⑤俶载:开始。⑥实:种子。函:种子的外壳。⑦驿驿:长势旺盛。⑧厌:11螟螣:吃稻心的害虫。○12蟊贼:吃禾苗的害虫。○13美好貌。⑨麃:耘地。⑩绳:草结子。○14秉畀:投到。稚:幼小。○【分析解读】《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成型于春秋时代,现存305篇,依其性质编为风、雅、颂三部分,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研究周代社会也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商周时代,农业耕作技术有了一定的提高,这几条材料显示了当时的耕作技术。材料一描述的是耕种前的除草活动。材料二、三讲的是沤制绿肥。所谓“以水火变之”即火化和水化。火化是把草堆积起来,用火烧成灰,用以肥田;水化是在夏日溽暑时将草堆积,利用湿度、热度加速草的腐化。材料四讲的是人们消灭害虫。“秉畀炎火”说的是除害虫之法。即把害虫投到大火中烧死并埋掉。
3.土地制度是农耕社会最主要的生产关系,对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到了明清时期,多实行定额地租,佃农所交地租,多的占到收获物的80%。
(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什么形式的土地制度?据材料一指出劳动者“卖田宅,鬻子孙”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土地经营方式?明清时期,这种经营方式大规模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1)形式: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原因:天灾、苛政、高利贷盘剥。11○
12○
13○
14○(2)方式:租佃经营方式。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商品经济发展;农民身份的提高。【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一中“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可知反映的是自耕农土地私有制;从材料二中“佃农交地租”,可知反映的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原因可从材料中概括得出;第(2)问从材料二中“佃农交地租”,可判断是租佃经营方式。
史料解析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农夫蚤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叔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业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广大农民“交了粮,自由王”,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材料四: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和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自耕农这一阶层很不稳定,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分析解读】不少学生对自耕农“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很疑惑,在学生的印象中,拥有“百亩之田”就不是小农了。经查阅相关资料,当时有大亩和小亩之分,汉代一大亩约为465.0393平方米,1大亩等于2.4小亩,今天一市亩则为666.67平方米。如此换算下来,3 汉代一户有田100小亩相当于41﹒66大亩,合今天28.81市亩。如此说来,一个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是合乎情理的。小农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重大贡献,但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入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方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宋)陆游:《陆游集〃渭南文集》卷20《常州奔牛闸记》
材料二:谚曰:“天上天堂,地下苏杭。”又曰:“苏、湖熟,天下足。”
——(宋)范成大:《吴郡志》卷50《杂志》
材料三:吴中厥壤沃,厥田腴,稻一岁再熟,蚕一年八育……吴中之民,开荒垦洼,种粳稻,又种菜、麦、麻、豆,耕无废圩,刈无遗陇……故谚曰:“苏、湖熟,天下足。”勤所致也。
——(宋)吴泳:《鹤林集》卷39《隆兴府劝农文》
【注释】①方:当……(的时候)。②故都:指北宋都城东京开封。③仰:仰仗,依靠。④根柢:草木的根。此处指基础。⑤语:谚语。⑥厥:代词,此处为“其”。
【分析解读】以上材料表明了太湖流域粮食产量在全国的重要地位。第一,从唐后期开始的中国经济重心南移至宋朝已经完成,北宋时尽管政治中心在中原,但时人对江南尤其是太湖流域在全国的经济支柱地位已有共识,“苏、常熟,天下足”之语的出现绝非偶然。第二,“苏、湖(或常)熟,天下足”的谚语,在南宋已经流传得非常普遍,说明这时南方社会经济更为发达,经济中心的地位已不可动摇。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⑥①
②
③
④
⑤
图1:汉代耧车模型 图2:曲辕犁示意图(1)两种农具有何优点?(2)两图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什么特点?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图1的优点在于将开沟与播种合二为一;图2的优点在于深耕碎土,节省畜力。
(2)精耕细作。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小农经济长期的、大量的存在;封建政府对小农经济的扶植。
【解析】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归纳概括能力。第(1)问依据教材不难回答;第(2)问关键在于认识材料反映中国农业的特点是精耕细作,其形成原因要从生产工具和技术发展、小农经济的存在及封建政府的政策三个方面来考虑。
史料解析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
—— 《礼记〃曲礼》
材料二:(官府工匠)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
—— 《管子〃小匡》
材料三:西周工匠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内,职业世袭,世代为官府劳作。长期以来,官营作坊的工匠主要来自官奴婢、刑徒和征调来无偿服役的民间工匠。元代实行匠籍制度,官府工匠世代不得脱籍,不允许从事私人生产。
材料四: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官府给予报酬。与此同时,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清代御窑仅6座,沿袭“官搭民烧”,到乾隆以后就衰败了。而民窑的规模和产量都远胜官窑,工艺水平也大为提高,产品畅销海内外。
【分析解读】官营手工业作为中国奴隶制经济和封建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劳动者的牺牲为代价,创造了一部分古代文明;由于奴隶主与封建统治者对消费品力求精美豪华,官营手工业的发展对提高工艺技术也起过一定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官营手工业的作用也日趋消极与反动。官营手工业的生产目的,决定了它在生产上不计工本,不惜浪费,导致若干先进工艺与极低的劳动生产率长期并存,不利于手工业的发展;由于它有官府特权,又具有垄断性质,强占大量的熟练劳动力,封锁工艺技术,极大地阻碍了民间手工业的发展;至明代前期,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明代以后,民间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在整个社会的手工业生产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如制瓷业中,民窑数目已大大超过官窑,烧制瓷器可与官瓷媲美。
2.阅读下列材料:
瓷器,最精巧最可爱的陶瓷器皿,是中国古人的发明……
《马可〃波罗行纪》向欧洲展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它最早详尽地记载了中国瓷器及其制作方法。……(15世纪后的欧洲)瓷器是一种销路广获利多的商品。1602年在阿姆斯特丹,拍卖一船瓷器,商人获利500万盾。……将近17世纪末,皇室和贵族收藏家们开始设臵特别的房间,陈列他们的瓷器。……萨克森选帝侯奥古斯都大帝是最热心的瓷器收藏家之一,想让宫廷的每一个房间都装点上瓷器。……皇室和贵族是否占有东方瓷器或者后来的欧洲瓷器,是关系到他们的声望。瓷器增加宫廷的光彩……
锡镴器、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道地的欧洲风格的器皿。东方国家瓷器上的彩绘装饰也是这样产生的;(欧洲)版画和素描作为模式,有时欧洲主顾订购的器皿带有盾形纹徽……欧洲为东方国家瓷器提供巨大市场……并激发欧洲人努力去发现瓷器制造的秘密。
──[英]简〃迪维斯:《欧洲瓷器史》第1章
【注释】①奥古斯都:德国萨克森公爵(1526—1586年),当时德国七大选帝侯(拥有选举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权力的诸侯)之一,亦为德意志宗教领袖。②盾形纹徽:12世纪中期起在欧洲广泛使用的代表名门望族、世家王裔的贵族徽章,上饰特定标记和图案,呈盾牌图形。
【分析解读】材料说明的是明清时期瓷器在欧洲的影响。第一,瓷器在古代和中世纪的欧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代表,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声誉。第二,15世纪以后,瓷器是东西方贸易中销路极广、利润极大的商品,欧洲也成为中国瓷器的巨大市场。从中国瓷器业者为欧洲主顾定制带有欧洲风格的瓷器器皿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瓷器业为开拓海外市场是不遗余力的,而且已经具备了相当灵活的商业机制。第三,瓷器到17世纪已经深深影响到了欧洲的政治和文化。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
②
① 6 还要干涉到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从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一斑。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
——白寿彝:《中国通史》第1卷
材料二: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一文中,热情洋溢地为春秋以来30多位著名的商人立传。他肯定追求富裕是人的本性,“富者,人之性情,所不学而俱欲者也。”赞扬商人的智慧和经营艺术,总结了经商的经验和原则,如“人弃我取,我取我与”等。他提出“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悔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也之争”,强烈反对政府与民争利。
(1)列举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2)中国古代为什么会出现手工业世代传习的特点?(3)说说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答案:(1)官营手工业、民(私)营手工业、家庭(田庄)手工业。
(2)官府的立法保护及对手工业者的干涉;手工业市场狭小,手工业劳动者为防止技术竞争而采取自卫措施。
(3)手工业成品往往因此保证了工艺水平,但行业之间相互隔绝,使新技术难以推广;同时因技术传承的封闭性,往往导致失传,最终妨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解析】(1)此题属于记忆型,只要提取知识:官营、家庭和私营三种形态就可以了。(2)此题考察解读材料的能力,从第一句话可以看出,这里的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是由于官方的保护甚至颁布法令限制。
(3)此题考察官府重农抑商政策对古代社会经济的影响,可以从阻碍商品经济和手工业的发展的角度来思考。
史料解析
1.阅读下列材料:
淳化五年,“诏曰:古者,市廛而不税,关讥而不征,盖所察奇袤而禁浮惰也。国家算及商贾,以抑末游,既以防民,克助经费。而当职之吏,恣为烦苛,规余羡以市恩宠,细碎必取,掊克斯甚,交易不行,异夫通商惠工之旨也”。
——宋太宗在颁行宋朝统一的“商税则例”诏书中说的一番话
【分析解读】宋政府不仅是工商业经济的管理者、干预者,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相适应,政府对于社会经济生活的控制干预也在持续增强,封建国家不仅剥削农业,也把工商业作为其主要的剥削对象,多数有利可图的工商业部门都被纳入了禁榷专卖体系,服从于 7 政府的财政需要。宋政府的工商业政策有趋于宽松开放的一面,但更多地表现为操纵和掠夺。宋政府对工商业经济也不是没有扶持,但扶持是有条件的,是控制下的宽松,是操纵中的扶持。
2.阅读下列材料: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积累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中国全史〃商贾史》
【分析解读】从材料“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积累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结合所学,我们知道导致重农抑商思想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经济,其次从思想的角度来看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儒家思想的影响等。
3.商业活动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表现之一,在重农抑商政策下的中国古代商业,顽强地发展壮大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白圭,周人也。……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与:出售)。……趋时若猛兽鸷鸟之发。故曰:“吾治生产(经商之事),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吕不韦者,阳翟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
——司马迁:《史记〃吕不韦列传》
材料二:在唐前期一百多年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社会经济呈现全面繁荣。……元稹《估客乐》一诗生动描述了唐前期商人贩运的商品:“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州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
——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材料三:(宋时开封)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第二、三门皆动用什物。卖蒲合簟席、屏帏洗漱、鞍辔弓剑、时果、脯腊之类。……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帽子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四:明清两朝,都是延续了数百年的统一王朝,政治统一和社会相对安定。(明万历年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指徽州),江北则推山右(指山西)。新安大贾,鱼盐为业。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据范文澜《中国古代史》整理
(1)据材料一、四,分别概括战国时期和明代商业发展的特点。(2)材料二与材料三中的商品种类有何变化?
(3)据材料二、四,概括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条件。答案:(1)理念:人弃我取,人取我与;掌握经商时机,当机立断;讲究经商计谋策略。特点:战国出现大商人;明代出现“商帮”(或出现徽商和晋商)。(2)变化:由奢侈品到日用品。
一、正确阅读历史材料是解题的基础
历史材料解析题都有两部分组成, 一是材料部分, 二是设问部分。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 全面、系统、准确地把握材料所反映的内容和观点。因此, 考生一定要认真阅读材料, 了解和掌握材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注意各段材料的联系, 读出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在阅读材料时, 要带着设问仔细读材料, 将材料读懂、读透。因为设问的实质是为解析材料确定方向, 使考生在阅读材料时能够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所以明确设问要求, 据设问考查的方向重新仔细读材料, 是尽快获取有效信息的捷径。这样既避免阅读材料的盲目性, 也节约时间。如2007年南京市中考题中给出这样的设问: (1) 材料—指什么会议?这次会议确立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2) 材料二指哪次会议?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 概括这两次会议在意义上的共同点。带着设问去阅读材料, 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另外, 阅读材料时, 还应注意从主体材料 (正文) 的开头、结尾以及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一般情况下, 从某句开始摘录到某句为止, 这开头和结尾两句, 当然得考虑为答题服务;省略号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 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 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
二、准确找出历史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阅读历史材料的过程, 也是思考历史史实的过程, 从历史材料中找出符合题意的相关历史信息, 对于正确解题是至关重要的, 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 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 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所以, 找到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很重要。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 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 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 对号入座, 对问思答。一般情况下, 问题就解决了。
2.找材料与教材的相联点。
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增加, 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问题都越来越“新”, 但不管多新, 必定与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所谓“材料在书外, 答案在书内”。这就需要我们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联系, 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的内容相关联, 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了。只要判断准确, 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3.找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一般情况下, 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 而每一个材料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计的, 即使有些材料的观点完全相反, 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 然后围绕这个中心, 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 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三、精心组织答案是解题的归宿
阅读和寻找是为了准确无误地答题。答题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要按问作答, 注意针对性和具体性。材料解析题多由几问组成, 每问具体指向, 要根据具体要求组织答案, 并根据分值来确定答案内容的多少、分值大的, 回答要详尽些;分值小的, 回答要简洁些。如果有字数要求, 更要慎重处理, 想好再下笔。第二, 语言要言简意赅。材料题不是问答题, 一般设问问什么你就回答什么, 分值一般不大, 不可能用过多的语言。注意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防止随意性。即论从史 (材料) 出, 结论必须在材料中能找到依据, 由此依据而得出。第三, 要克服思维定势, 坚持论从史出。命题者有时为体现自己的学术观点往往会选取与教材观点相左的材料, 用以考查提取材料信息和把握正确观点的能力。因此, 在回答时, 要克服思维定势, 对材料作具体分析, 从材料中提取观点。第四, 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 准确辨别材料观点正误。材料解析题所引用的材料, 多是原始史料, 难免摆脱封建史学家和资产史学家落后史学观点的影响, 必须按照正确的立场和观点进行辨析。
一般来说, 历史材料解析题基本上分为三种类型:文字型材料题、图表型材料题和开放型材料题。下面就这三种类型的解题技巧作细致分析。
1.文字型材料题。
这是中考材料题中的传统题型。一般都是选择书上的引文或学生比较熟悉的文章, 这类题目一般是问得直接明了, 考生较好回答。这种类型的材料题旨在考查阅读材料并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按照前面的“一读”“二找”“三答”三步来入手即可。
2.图表型材料题。
图表型材料题是以数字表格或图像 (线) 变化为信息载体, 通过一定的数量关系来反映事物的数量特征、变化规律及内在联系。它不仅融阅读、判断、理解及阐释本质和内在联系为一体, 而且因其材料精炼、内涵丰富、信息含量大而阅读量小等特有优势, 成为中考测试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主要有单纯表格型、单纯图片型和文、图、表混合型材料题等形式。
变化性、对比性和直观性是历史图表材料承载信息最显著的特点。因此, 解决这类材料题的关键是通过图表材料所呈现出的数字或线段的变化, 来确定材料所要展示的信息。要先读设问部分, 带着问题再去分析表格, 有意识地去观察分析材料。通过观察发现现象之间的联系, 再分析原因, 然后组织答案。
3.开放型材料题。
所谓的开放性, 一是指所选材料大多脱离教科书, 尽可能的新颖, 贴近生活, 侧重现实性和社会性;二是指试题的设问尽可能的“彻底”开放, “不限定”范围, 答案也非唯一性, 这是开放型材料题的本质特点。
近年来开放型材料题命制的一个趋势就是选择材料时, 是考生熟悉的、非教材中的材料, 如新闻时事、名人名言、谚语诗歌、漫画海报等, 材料来源无法预知。但考生应当把握一点, 即无论材料千姿百态, 所选择的材料必定是以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为依托, 所设问题必我所学、必我所能, 不会超标;所考问题必然是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在解答这类材料题时, 一定要史论结合, 论从史出, 能敢于创新、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获得高分的保证。
1.材料解析题的四种问法。
一是根据材料回答。这是最常见的提问方式,一般要求依据一段材料或几段材料进行回答,这种问法的答案一般可由材料中提炼得出。解答这类问题,要紧扣材料,抓住关键词语。二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这也是一种常见的提问方式,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这类问法的答案一般不能全从材料中得出,部分答案必须要结合所学相关知识来回答。善于找两者间的结合点是作答的关键。三是根据以上材料和问题回答。这种提问方式对材料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了有效的信息处理,设置了新情境,提供了题目的思考方向,能力要求更高。充分理解和把握好材料是作答的关键。四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这类题目综合性强,因而可能会出现材料内容与题目要求不直接相关的情况,而只是提供了答题的大致方向或范围。解答这类问题时,要认真分析问题,紧密联系所学知识,从所学知识出发去探寻问题的答案。
2.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审题。即阅读问题,掌握问题的具体要求,如背景、原因、过程、本质含义、真实目的、主张、评价、危害、影响等,弄清该题中有几个要回答的问题,每个问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只有搞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有针对性地去解答问题,省时省力。
第二步读材料。即先仔细阅读理解材料,从提供的材料中尽可能地搜寻“问题信息”,学会从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中去寻找解题的切入点,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然后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的简单处理,找关键词句,以便从中提取有效的信息,理解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阅读材料时,除了正文之外,还要特别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处等,这些也可以为我们提供有效信息。
第三步链接。即紧密结合课本内容,进行知识迁移,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关键。“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是材料解析题的重要特征。在完成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后,就可结合课本内容,进行知识链接,将课本知识与材料相结合,完成知识迁移,判断材料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或历史事件,把握该内容在课本中是怎样论述的,据此确立答题的大方向。
第四步答题。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落脚点。总结答案时要进一步审清、审准设问,根据设问联系课本知识,找到材料与课本知识的关联点,并以此为切入点组织作答。同时,文字表达应精练、准确、条理清晰,切忌答非所问,辞不达意。
3.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四忌”。
【材料解析题】推荐阅读:
日本留学申请要求和申请材料解析06-08
预习题及解析06-27
教资-教学设计题解析06-27
行测逻辑推理解析题07-17
德廉知识题库全部错误判断题解析06-19
年高考英语真题完形填空题?完全解析09-17
山东省党纪法规和德廉知识学习测试题题库(判断题解析)11-02
马基材料题辨析题07-14
综合素质材料题09-27
历史中考材料题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