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共8篇)
摘 要:面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规范化、制度化、正规化的不断深入, 如何切实解决城管行政执法工作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问题, 显得尤为重要。提高城管行政执法水平,建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良性运行机制,最终达到依法治理城市,依法管理城市的目的。本文主要探讨了城管行政执法的现状以及规范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从多个方面提出改善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规范化;问题;对策
引 言
2013年6月9日,央视新闻周刊栏目报道,2013年5月31日下午,陕西省延安市城管监察支队凤凰大队稽查一中队的城管执法队员,在执法过程中与自行车行店主发生争执,继而发生了厮打、脚踩车行店主头部的行为。节目中,主持人白岩松提出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我们的“城”,该怎样“管”?现如今,无论大中小城市中,有关城管执法中出现的问题成为新闻报道已不再是新鲜事,城管队员不文明执法、暴力执法、被执法者暴力抗法等等案例屡见不鲜。由这些案例可见,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中仍旧存在一系列突出矛盾问题,如城
市管理执法地位不够明确、管理网络不够健全,管理基础相对薄弱;城市管理的执法保障体系尚不健全,规范管理和长效管理相对薄弱;政出多门,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等局面还没有根本改观;多个部门、区域间统筹协调不够,职责不清,职能不到位,督促检查不力和措施不落实的情况时有发生等。如何争取人民群众对行政执法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实现执法的最佳社会效果,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以期使其适应当今社会的要求。
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规范化的概述及法律渊源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是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产物,主要是指在城市管理领域行使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一般认为其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16条的规定:即“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 这是我国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确立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为改革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提供了法律依据。
继1996年 10月 1日开始实施的《行政处罚法》确立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 后,1999年11月8日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 》(国发〔1999〕23号),继续积极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试点工作;2000年9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0〕63号),对加强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试点的管理体制、扩大试点范围、促进试点工作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等内容作了具体规定。在这一阶段,相关试点城市在实践中逐步统一了机构名称,这标志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已进入规范化的起步阶段。
2002年8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动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国发〔2002〕17号),决定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在本行政区域内,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相对集中处罚权工作。为了有机衔接相对集中处罚权工作和综合执法工作,中央编办和国务院法制办于2003年2月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综合执法试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03〕4号),就两项工作的关系和贯彻落实问题作出了详尽的安排。其明确了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相关要求;执法体制由多头多层执法向集中统一执法转变;执法方式从突击整治向长效管理转变;执法队伍向专业化转变,执法形象改善。这一系列关于行政管理综合执法文件的下发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表明城管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已全面展开。
城管执法本质上行使的是行政执法权,在执法过程中,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运用克服了原来各部门分头执法造成的推诿、效率不高和多头重复处罚等问题,但是,由于执法权力相对集中,矛盾也就相应集中,造成了城管执法机关与行政相对人的关系紧张,大大损害了公民的利益和公权力的形象,同时也制约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的进程。
二、目前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任何一项制度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城管行政执法同样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在理论和实践中仍存在一些盲点,操作层面的问题也不断暴露。尤其是在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中,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行使存在多头执法、职责交叉、重复处罚、执法扰民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执法效率和政府形象,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矛盾仍然比较尖锐,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立法滞后,执法依据不足
目前国家立法中,至今没有一部系统的综合性城市管理方面的法律,虽然城管执法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的授权,但并没有一部法律法规专门对城管的执法范围予以明确规定,基本上都是“借法执法”。城管执法仍旧缺乏系统科学的法律规范,存在着合法性和合理性矛盾的问题,导致实际执法过程出现法律漏洞或者法律矛盾。拿笔者所在城市来讲,在公园管理、绿化管理、市政设施的管理方面,即使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因缺少相应的法律规范性文件,规章制度的可操作性不强。如:公园水面禁渔、果树的人为损坏、城市道路的挖掘等,这些的执法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城管执法很难行使处罚权,没有确切的法律法规为其执法行为作坚强的后盾。只能在与公安机关展开联合执法时,在上述违法行为达到一定的情节才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处罚。而在日常的巡查管理中没有处罚权的执法者只能以劝导的形式制止违法行为,管理效果很难达到。
(二)体制不健全 规范化建设缓慢
1、权限划分不够规范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行使,是为了解决多头执法、职责交叉重叠的问题。但在城管执法规范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部门自身利益、人员的沟通和协调等原因,在部门职责划分上,往往从本的部门利益出发,把工作中管理难度大、无人肯管的问题借机推给城管行政执法部门。造成原有的执法机关并没有减少,反而由于行政处罚权的界定不规范,在执法实践中引发职责交叉的新问题。这样的结果容易导致问题的拖延和责任的推卸,既不利于执法的公正和效率,也不符合规范化建设的要求。举个简单的实例——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停放问题,据了解,笔者所在城市具体职责划分是: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上车辆停放(含非机动车)由公安交警部门行使执法权;人行道上非机动车停放由城管执法部门管理;而所有路段和公共场所机动车的停放又归公安交警部门管理。如果某个人的摩托车因违章停放被暂扣,那么这个人就得城管、交警两头问才能知道究竟归谁管。这样繁杂的职权分工和职责划分,不仅让群众感到“办事难”,也严重损害到执法部门的公信力。
2、协调机制不够顺畅
城管执法,实际上执行的是其他行政机关的职责,之前的所有行政管理职能都还分属于相关行政职能机关,在部门本位与部门利益作用下,但现在他们不得不让渡手中的执法权力,难免有些失落。客观上使得相对集中后的行政处罚权和其他行政管理权的协调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另外,行政综合执法部门与行政管理相关部门
对法律、法规理解上的差异,也影响了执法配合工作的开展。
3、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现行的法律、法规、规章的专业性都很强,很多地方的城管没有上级主管部门,使得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执法部门业务交流、信息提供等方面存在诸多歧义。由于没有归口的主管部门,又没有统一的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导致各地城管执法队伍的管理体制、人员身份、机构性质、着装标识等没有统一的标准,直接影响了队伍形象,执法人员身份、执法人员人身保障等问题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执法队员归属感的缺乏,造成城管执法积极性的减弱,导致城管执法队伍不能“栓心留人”,人才流失的现象也比较普遍,这严重影响了城管的队伍稳定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规范化建设更是举步维艰。
4、监督体制不够完善
城管行政执法工作所涉职责范围广,包括市容环境卫生、绿化、市政、工商行政执法、公安交通行政执法等多项职权,几乎涵盖了城市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执法行为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由于目前城管执法缺少程序性的制约,导致自由裁量权的滥用,选择性执法的现象随处可见,同样的事件罚款的数目、方式都有可能不同。虽然国家先后出台了一批关于行政执法监督的法律法规,但是现行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领域仍缺乏可行的操作规程,法律责任的规定不明确,内部监督机制又不完善。严重阻碍了规范化建设的脚步。
(三)执法经验的缺乏以及执法理念的缺失
由于城管执法队伍起步较晚,城管执法队伍的执法能力、执法手段、执法经验同其他执法部门相比还不够成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管执法队员正规执法的规范性。以人为本、文明执法理念在城管执法中还没有真正形成。事实上,自相对集中处罚权的出台到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的设立,城管执法一直“重管理,轻服务”,因城管执法执法工作大多涉及社会的弱势群体,其中折射着社会诸多深层次矛盾与问题,执法对象的艰难处境极易博得市民的同情和谅解,因此导致了管理部门备受指责,执法过程中的违法事件时有发生,执法环境陷入艰难。
三、规范化建设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实践证明,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是必要的,解决以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要有对城市管理目标清醒的认识,行政执法队伍要有“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的执法理念,以务实、创新的精神,扎实推进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那么应该如何解决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可考虑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建立和完善城管行政执法相关法律、法规
立法机关应该以法律形式确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体制,从而进一步明确城管行政执法机构的性质、地位、职责,明确其执法主体资格,规范法律责任。通过国家立法将原各部门的行政处罚职能划转给地方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行使,在与其他部门协调的过程中能有足够的权威性和独立性。现有关于城市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种类繁多,出现了不少法律漏洞与矛盾,使得法律规范
相违背、竞合。这不但损害了国家法制的权威,给执法守法工作带来了混乱,而且影响了行政执法的效率。所以必须对现行的法律依据进行系统的完善,为城管执法工作提供合法依据。
(二)加大体制改革力度,推进规范化建设
1、科学划定城管行政执法的权限范围
城管执法权限的的调整应遵循科学、效能、统一的原则,避免职责的交叉重合。此外,在职能配制上,应当注意综合行使的职能应具有相关性,即在管理客体或对象上基本属于同一类或同一领域,其行为目的、活动规律具有多数的共同点,以便节约执法成本,提高执法效率。
2、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行驶不是执法队伍简单的合并,而是行政执法队伍整合、优化的过程。在实际城管执法过程中,与其他部门积极配合,整合资源,形成执法合力是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有力保障。
3、加紧管理体制改革
由于城管行政执法工作面广量大,加之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拥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因此,要进一步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健全各项执法制度,从体制上、源头上改革和创新行政执法体制的要求,实现规范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尽可能集中城市管理领域的行政处罚权,归并相关部门的行政处罚职能,理顺执法管理体制,改变多头执法、重复执法和执法队伍膨胀等问题;改变城市管理领域的机构分散、政企不分的现状。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执法质量考
评制度,实行执法网格化、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等。
4、提高城管队伍自身素质
城管执法人员不仅要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还要熟练掌握城管执法业务知识,经常接受培训,切实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城管执法人员应当明确“服务”意识,认识到执法者同时也是服务者,在热情、周到、及时、高效地履行职能的同时,积极探索提高执法效率的途径,提高执法质量。
5、完善城市管理执法的监督机制
应进一步强化对行政权的全方位监督机制,进一步增强监督的独立性、公开性和民主参与,保障行政相对人的救济权切实实现。赋予公众对于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城市管理部门不予管理时,向同级政府申请对城管部门办理的权利。另外,从司法上,要尽快把公益诉讼纳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还需要扩大对城管执法监督的广度,可以聘请相应的执法监督员,增加媒体对城管的曝光力度,设立市民投诉制度,以此强化社会群众对城管执法部门及执法人员的监督,使城管执法决策更加体现公众利益。
(三)增强服务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
在城管行政执法中应当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从而使得执法对象的基本生存需求等到满足。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应当增强服务意识,以在各城市普遍出现的“地摊”为例,笔者所在地区的“临时摊位群”的建设,可谓城市管理的亮点。该县根据市民需要,指定时间、地点经营,为流动商贩向固定摊位转化提供条件。因此,处罚只是城市管理执法中的一个手段,协调好各方关系,保障各方权益才是长久之效。要提高化解矛盾的水平,按照处理规范化建设的要求,做到具体事情具体分析、耐心说服、冷静处理,使管理对象平和接受,从而有效地化解矛盾纠纷。
结 语
解决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改革与创新,探索与前进,需要各部门与社会公众共同参与。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法治理念的深入人心,人民群众对严格执法、文明执法的要求越来越高。总体来说,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在我国还处于探索和试验阶段,仍然存在着合法性和合理性不足的缺陷,面对质疑,只有在严格执法的同时做到文明执法、热情服务,行政执法工作才能真正得到群众的支持,才能促进而不是阻碍行政执法规范化的建设,才能通过行政执法真正营造一种和谐共“容”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熊文钊主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3月版
2、王仰文主编 :《中国公共政策冲突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版
3、应松年、袁曙光主编:《走向法治政府—依法行政理论研究与实证调查》,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4、任进主编:《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与综合行政执法》,国家行政学院报告选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在柳州的发展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从最初的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发展到今天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 经过了几个历史阶段和革新废旧的过程, 在每个阶段都发挥着不可缺失的作用。2005年12月6日,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柳州城市管理的需要, 柳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正式挂牌成立, 有效解决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领域存在的机构膨胀、多头执法、重复处罚、执法扰民、推诿扯皮等问题, 为柳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 柳州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柳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 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管理流程不够规范。虽然各级地方政府都成立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专门机构和部门, 也对其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有了明确的规定。但从国家立法层面来看,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专门的城市管理法,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的执法主体、执法手段、执法范围等问题还是不够明确和具体。在目前的国家立法中, 除了《中国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对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有原则性规定外, 尚无一部权威性的法律对各试点城市的成功经验予以肯定, 并对存在问题予以规范。柳州市政府虽然也出台了指导规范城市管理的相关文件和规定, 但是其法律效力过低, 内容比较分散, 不足以规范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
此外, 从柳州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自身来说, 虽然在成立的6年中制定了相关管理规章和制度, 对于执法局的工作职责、处罚权限、执法过程进行了相应的约束和规范, 但是这些规章和制度还是不够全面和具体, 对于行政执法人员的行为规范、工作职责等方面的规定过于笼统,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政执法流程和规范的管理。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 体制不够完善, 难以做到监督执法队员各个方面的表现, 不利于行政执法队伍的建设。在完成执法文书的过程中, 因为没有详细、严格的规定, 填写过程不够统一, 采集证言笔录、送达回执过程也出现很多问题, 以致办案效率下降。
第二, 财政拨款不足, 员工工作待遇不高。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充,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范围和对象也日益扩大, 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作为应对城市管理难题而出现的。地方政府部门对于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重要性的认识有一个过程, 对于执法局的部门设置、办公条件、人员编制等问题还缺乏深入的了解。柳州市政府最初设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主要是迫于城市管理压力, 应付城市管理的需要。柳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与市容管理局合署办公, 一套人员, 两块牌子, 是柳州市人民政府在城市管理方面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由此可以看出, 柳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实际上是在原市容部门管理机构基础上进行的简单重组。
柳州市对执法局的财政拨款和人员编制安排与其应当承担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不相匹配, 现有的城管执法经费与日益增加的执法办案实际需要有很大差距, 以致办公经费拮据, 基础设施落后。目前, 柳州市局各部门特别是市局直属大队、各城区执法局等一线执法单位, 办公经费不足、车辆短缺、硬件设施缺乏。此外, 由于受编制限制, 执法局聘用的编外人员占较大比重, 这些执法人员工资待遇普遍较低, 对于日常工作的开展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影响, 容易出现“靠执法养执法”、“执法靠狠、经费靠罚”的作法, 形成“执法经济”的不正常现象, 从而背离城市管理工作的宗旨, 激化执法人员与普通大众的矛盾。
第三, 执法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行政执法水平有待提升。柳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员工来源比较复杂, 有一部分是复转军人和地方农村城管人员, 虽然2005年以来新进入的人员主要是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招录的, 对文化程度、政治面貌、专业知识等的要求都比较严格, 但受到单位编制限制, 这部分人员在整个行政执法队伍中所占的比重较低。行政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总体上来说还是偏低, 并且参差不齐。某些同志有热情、有社会经验, 但是缺少法律知识和业务知识, 更主要的是缺少行政执法的工作经验, 在现实工作中表现为对法律的理解和适用上存在偏差, 在执法的程序的理解不完备。部分队员的思想状态不稳定, 思想情绪波动, 在工作中不能团结协作, 对于自己的工作目标和责任主观认识不到位。
某些执法一线的大队长、中队长等基层领导不能正确地指导工作, 对队员的思想教育不够重视, 关心不多。极少数执法人员政治观念淡薄, 理想信念动摇, 对党的方针政策理解不透, 执行不力, 特权思想严重,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淡化。此外, 由于人事体制上的差异, 在编人员享受国家公务员待遇, 工作稳定且社会地位较高, 而一些临时聘用人员的工资和福利较低, 在单位内部的地位也较低, 容易产生不满情绪, 造成在编执法人员和部分聘用人员存在不同的价值取向。少数执法人员缺乏依法执法的自觉意识, 不尊重行政相对人的人格, 滥用强制措施, 越权办案, 容易造成执法过程中与执法对象产生激烈冲突, 影响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第四, 行政执法人员的形象不佳, 综合监督机制不完善。柳州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方式和方法相对来说比较温和, 暴力执法或者野蛮执法的现象也相对较少, 但是由于执法人员需要和违章群众正面接触, 并且双方存在明显的利益冲突, 使得柳州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人员与执法对象发生冲突的事件还时有发生,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行政执法队伍的公众形象。此外, 在全国范围来看, 关于“城管野蛮执法”、“殴打当事人”等的负面报道不少, 执法对象“暴力抗法、执法后遭报复”的事也屡见不鲜, 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公众对行政执法队伍的印象。
城管执法部门手中的权力集中, 地位高, 但配套内外监督制约机制不够健全, 权力和金钱交换的问题屡禁不止。缺乏应有的监督独立性, 执法监督制度不够健全, 监督工作尚未做到经常化、制度化, 靠搞突击检查, 过后依然如故。未普遍建立并认真实行监督责任制, 出现执法违法行为时相互推诿, 无人查究。执法监督机制的缺失, 往往导致监督不力, 心有余而力不足, 造成许多空挡, 执法监督工作中形式主义严重。此外, 群众监督难以受到重视, 因而逐渐丧失民主监督的积极性。舆论监督的独立性不够, 相应的安全保障不够, 对重大监督案件往往只能避重就轻地作事后报道。社会组织的监督分散和乏力, 人民群众的监督渠道有限。
三、改进和完善柳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加强对行政执法工作的规范管理。为保证日常行政工作的正常运行, 要制定出台《柳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规范用语》、《柳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仪容风纪规定》、《柳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执勤规则》、《柳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廉洁自律规定》、《柳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禁酒规定》等相关规定, 切实做到以制度约束人, 以制度规范人。并对着装、仪容、称呼、举止、风纪行为、违反规定的处罚都做出明确规定, 要求执法人员执行公务时, 必须佩戴统一制发的标志及行政执法证, 做到持证上岗, 着装整齐, 切实达到仪容端正、风纪严谨、统一化、规范化。同时将内部管理制度印制成册, 逐个下发, 做到人手一册, 便于人员学习和提高执法质量。在使用全市范围内统一的行政执法文书的基础上, 从采集证言笔录, 规范填写使用各类执法文书, 到下达处罚决定、送达回执、建档立卷等各个执法环节, 都由市局法制科及执法大队长严格把关, 以达到依法办案、依程序办案、处罚适当, 适用法律准确的目标。
第二, 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 改善办公条件和员工待遇。随着柳州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成立, 柳州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处罚的范围和内容不断扩充,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 特别是随着广大人民群众权益保护意识的增强, 也对柳州城市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柳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应通过相关途径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 提高办公经费等的投入水平。要改变“以罚代管”的“执法经济”, 树立公正、廉洁的执法形象, 惟有从根本上解决办公经费不足、车辆短缺、硬件设施缺乏以及执法人员工资、福利待遇保障等问题。执法机构所需经费必须由市政府财政予以全额保障, 严禁以“罚没收入返还”作为经费来源或补充, 真正做到权力与利益完全脱钩。提高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的工资及福利待遇, 有利于调动广大行政执法队员的工作积极性, 可以有效杜绝“靠执法养执法”、“执法靠狠、经费靠罚”的作法, 避免“执法经济”的不正常现象。
第三, 努力提升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高执法人员业务水平。近年来,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柳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应结合现有人员实际, 采取多种途径进一步提升执法人员的法治观念、沟通协调能力、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 从而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城市管理工作的需要。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的对抗性较强, 且直接面对执法对象, 如果简单地采取强制措施, 很可能引发矛盾, 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引发暴力冲突和群体性事件。因此, 平时应加强对执法人员法律知识、人本观念的学习, 引导执法人员牢固树立依法行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确立“以人为本, 公平正义”的执法理念, 使得城管执法人员将合法、合理性结合起来, 既要考虑现行法律的规范性, 也要考虑城管执法的社会效果。此外, 还要强化对执法人员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培训和考核, 加强执法人员业务技能训练, 培养扎实的业务能力。执法过程中复杂多变的情况, 要求执法人员苦练基本功, 能在最短的时间, 准确无误地填好执法文书, 以最简单、最方便的办法处理问题, 以减少冲突和对抗。
第四, 树立行政执法的良好形象, 强化各项监督制约机制建设。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对象主要是社会的弱势群体, 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都相对较差, 如果简单地对他们在城市中的违章行为进行强制处理, 甚至采取暴力执法手段没收其生产经营工具, 无法有效达到城市管理的最终目的, 也容易引发社会各界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的误解和偏见。因此, 应深入开展对城管执法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 大力弘扬文明执法、秉公执法的工作作风, 树立行政执法队伍中的先进典型, 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 引导执法人员学习他们的执法技巧和工作经验, 从而切实改善执法人员的工作作风, 树立行政执法人员的良好形象。此外, 应强化对柳州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的监督制约机制, 特别是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环境下的监督手段和方式, 采取公开办事制度、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办事结果等形式, 完善外部的监督, 特别是权力机关的监督, 主动地接受人大的监督以及社会舆论和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在群团组织、社会各界聘请廉政监督员, 健全群众性监督网络, 定期召开座谈会, 倾听意见和建议, 虚心接受批评和监督。通过健全信访制度、举报投诉制度等方式接受社会的监督, 把严格执法、秉公执法落实到人。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文章从柳州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实际出发, 对柳州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柳州,城市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尹艳华.现代城市政府与城市管理[M].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3.
[2].连玉明.中国城市报告[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4.
[3].郭金仪.城市管理呼唤人性化执法[J].城市管理, 2005 (4) .
[4].王雁红.服务型政府与城管行政执法改革[J].科学决策月刊, 2006 (4) .
一、基本情况
1.人员构成
襄州区城管执法局2004年成立,工作人员由两部分组成,在编正式工作人员81人,区政府用公益性岗位指标聘用协管人员150人。
2.执法依据
机构成立及执法工作开展主要依据国务院法制办《关于在湖北省襄樊市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的复函》(国法函[2002]164号)(襄樊市现已更名为襄阳市)批准成立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
2003年,襄樊市要求各城区组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实施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依据文件规定,城管部门实施八大类七十九项行政处罚权。
3.运行方式
实行网格化管理,将网格内各项行政执法及管理职能集中在负责该网格的执法管理人员身上,做到全面管理,全面负责。
4.主要监督管理机制
(1)实行行政执法督察机制。成立专门的行政执法督察机构,对执法人员工作、执法情况进行监督。
(2)实行检查考评机制。设置具体指标,组织专班对工作开展及人员履职情况进行日检查、周反馈、月评比。
(3)社会监督。政府设置12345热线电话,24小时接受来自社会各界问题反映,督促限期解决问题。城管内部设立城管110指挥中心,24小时接受社会对城管工作及城管队伍管理投诉。舆论监督有来自电台、电视台、报纸专题、栏目报道反映。
二、发展成效
1.建立了长效化管理机制
除城管局加强日常管理外,还建立了部门联动机制,制定了“门前三包”责任制,街道社区共同管理机制,要求全社会共同参与城市管理,使城市管理工作做到全民参与,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2.确立了精细化管理标准
尤其是增加市容劝导员,推行垃圾不落地后,要求也相应地更加细致,更加注重细节。具体体现在工作中就是换化成以个为数量词单位:捡拾一片纸屑、一个烟头,清除几滴油污、一张牛皮癣贴纸,修整一片破损路沿石,摆齐一辆乱摆乱放自行车等等。
3.明确程序化管理流程
(1)推行网格化管理,对工作人员岗前、岗中、岗后提出了明确要求:注重岗前形象;加强岗位巡查;推行报告制度;实施日志记录。
(2)出台了《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对简易程序和一般程序运用甄别,对一般程序案件取证、会审、立案、告知、送达、听证、决定、结案、救济进行详细规定。
4.推进了法制化管理运行
(1)制订了“六先一后”文明执法流程,即敬礼在先、尊称在先、亮证在先、指出违法行为的事实在先、说服教育在先、讲清处罚种类和依据在先,处罚决定在后。要求所有队员做到文明执法。
(2)颁布“十条禁令”,作为城管工作人员必须遵守的铁律。一是严禁在工作时间中午饮酒和酒后执法;二是严禁索取和接受妨碍执行公务的宴请、馈赠等;三是严禁徇私枉法、假公济私、泄私愤;四是严禁在执行公务期间从事与本职工作无关的其他活动;五是严禁在非工作场所处理案件和约见相对人;六是严禁刁难和打击报复投诉人;七是严禁占用、挪用、毀损和私分执法过程中登记保存的物品和相对人的其他物品;八是严禁协管人员在无正式队员带领下单独上街执勤,实施行政处罚;九是严禁罚没收费不按规定开具票据;十是严禁散发、传播有损城管形象和影响社会稳定的言论。
(3)对城市管理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进行了细化。从违法行为、执法依据、处罚细化标准对八大类79项违反法律法规、规章规定行为处罚标准进行明确,避免了处罚随意性。
5.试行人性化管理方式
(1)教育先行。对轻微违法行为,当场指出,批评教育。一旦群众认识到违法行为危害,愿意接受批评并加以改正的,不再进行其他处罚。
(2)群管群治。在发动社区进行管理的同时,鼓励用身边人管身边事。一条街、一条巷、一处小区经过群众推荐一个信得过威信高的代表,在日常工作中帮助做工作,协调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
(3)实行换位思考。结合襄阳市推行的“假如我是服务对象”大讨论,教育工作人员要学会换位思考,充分理解困难群众、弱势群众靠自己双手想过日子、过好日子、过舒心日子的愿望,因势利导,先疏后堵。为了解决马路市场问题,该区近年来先后投资近千万,新建、改扩建5个菜市场,指定3个临时市场。
三、主要普遍性问题
1.法律设计不完善
(1)执法依据不硬
目前城管机构设置来源于《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国发[2002]17号),执行法律来源于国务院法制办批复(国法函[2002]164号)八大类,在基层被称为“7+1”执法。第八类规定的是其他职责,前七类执行的是涉及城市管理各行政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甚至条例的部分条文,法律刚性明显不足。没有独立的成文法,借法执法给人明显拼凑法律条文嫌疑,要开展就必须与相关部门协调,协调任务非常多,执法难度非常大,导致执法机构始终处于非正规军尴尬地位,群众不理解、执法部门法律地位不明确,也直接导致执法机关在执行法律时腰不硬,体不壮,权威不足,这是导致冲突屡发的主要原因。
(2)赋予了地方政府扩权空间
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具体职责第八类为“履行省、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职责”,到了基层自然而然就变成了“履行省、市、区(县)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职责”。这就使得地方政府在实施过程中具有无限权利,也导致了“城管是个筐,啥都往里装”,治安维稳、拆迁拆违、突击整治、消防计生、防空医疗、国土文化,城管成了地方政府的“万精油”,城管局成了地方政府的“不管局”,管的太多,管的太乱,导致执法矛盾集中,直接影响城管形象。
nlc202309031202
(3)执法相对人、物分离难操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为了遏制侵害当事人人身权利行为的发生,特别在第十六条做出明确规定“国务院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
在日常执法活动中,一些工作细碎繁琐,劝解、暂扣、收缴违规占道都有可能发生小规模、个别的冲突。一旦公安力量跟不上,不能将小冲突、个别冲突控制在可控范围内,极易酿成、发展成大冲突、群体冲突。地方由于警备力量的限制,决定警察不可能全程参与城管日常监管,这是其一;即使有争执,达不到出警标准,一般警察也不会随意出警,而达到出警标准,往往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处于不可控边缘,这是其二。这样使得城管的管理往往处于被动。为规避风险,一些地方探索在城管内部设警务室或聘任临近退休警务人员参与日常管理工作,有的地方则将城管直接划归公安系统管理,都试图在人、物统一上探索一条行得通、便于执行的路径。
2.部门衔接不畅
行政处罚权集中的目的是为了杜绝“九龙治水、各自为政”的情况。经过近几年实践证实,也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较大作用。但由于城市管理涉及部门多、行业广,往往存在一些部门有心无力或有力无心配合的问题。
3.市民素质有待提高
之所以选择襄州区作为样本,主要是因为我们分析后认为目前襄州的问题就是今后城镇化进程中许多中小城镇所要经历和面对的问题。襄州区在2005年以前,中心城区城镇人口不到5万,经过近十年的两改两迁、城市扩张,目前城镇人口达到25万。农民进城,村民变居民,村落变社区;单门独户、单家独院到成群上楼,从生活习惯、卫生习惯、消费习惯到出行习惯等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需要一个逐步转变、逐步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对年轻人来说相对容易,对一些中老年人不啻脱胎换骨。一些因拆致富、因拆变换身份的居民感到生活十分迷茫,开门店怕累,做生意不会,整日无所事事,浑浑噩噩,失去了劳动动力。一些地方出现了因拆而富、因富而骄、因富而赌、因赌而贫的恶性事件。城市文明意识、市民意识,一时半会还无从谈起。
4.社会舆论倾向不公
“工商管的是富人,公安管的是犯人,城管管的是穷人。”城管执法对象大多是群众眼中的弱势群体,他们从事的活动又往往与周边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极易造成群众对城管执法不理解不支持。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在街上设置一个垃圾容器,大家都希望安放以便垃圾清理,但谁也不希望放在自家门前,怕污染了自己的居住环境。对小摊小贩也是这个心理,居住在摊点周边的群众嫌有妨碍,周边群众图方便。遇到取缔,消费居民往往起哄阻挠,而没有以现代公民应有的公益观念、环保观念和法制观念去看待。另外,一些媒体出于炒作需要,对城管正当执法过程中发生的摩擦和冲突,不核实,断章取义,肆意歪曲,导致执法环境更加恶劣,引起公众强烈不满。
5.队伍建设问题也不少
方法简单、作风粗暴、语言暴力、群众利益面前麻木不仁等问题都或多或少存在。当前热议重点集中在协管身上,应该说也有一定的道理。许多地方的正式在编人员由于身份限制,每年都要进行法律法规培训,往往更加注重自身形象。而协管人员由于流动性大、岗前培训不到位,法律意识淡薄,极易造成与群众的冲突。
四、解决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问题对策
1.制定一部城管综合执法成文法
法律问题不解决,行政强制权不到位,城管工作困局就不易破解。需要制定一部成文法,从根本上解决城管法律地位问题。
(1)明确机构设置配套,统一机构设置名称。在部、省厅内增设一个专门机构,用于领导、指导、引导、监督地方依法行政。
(2)明确执法内容,能细化的要细化到位,杜绝执法的随意性。
(3)对相关部门执行的法律同步修订,将已划转给城管部门执行的法律、条例从现有的部门成文法中直接转出,杜绝相互推诿、扯皮现象。
2.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提高市民素质
新兴的城市往往呈现出规划起点高,基础建设条件好,但文化底蕴不足的特点。襄阳市提出“千古帝乡,智慧襄阳”,打的是东汉光武帝和三国诸葛文化品牌,襄州区打造的是孟浩然品牌,准备在中心城区兴建浩然广场,修建浩然文化长廊。城市文化建设对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具有极强的引领作用,因此要充分挖掘城市文化内涵,增强市民文化自豪感;充分发挥社区宣传作用,在社区、小区进行强有力文化、文明宣传;以文化城市建设为载体,加强文明教育,提高市民道德水平。
3.转变管理思路,创新管理方式
(1)变管理后置为审批前置。凡是涉及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的,都应有城管部门的前期参与;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执照审批也应先征求意见,这样变管为审,可以减少矛盾的发生。
(2)变管理城市为经营城市。变全能政府为有限政府,可以用经济经营手段解决的问题一律交市场解决,变以钱养人为以钱养事。政府不再包打天下,用经济杠杆撬动城市管理,将园林绿化、市政保养维护、城市环卫清扫、保洁、农贸市场建设管理、小区维护管理等类似公共管理推向市场,交给有能力、有资质企业进行管理,政府只负责考核及结果应用。
(3)加大数字化城管建设力度。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数字化管理模式,将城管管理对象、管理过程、管理监控手段、管理绩效评估全部纳入数字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消除城管事件主体缺位问题,实现城市管理精确、敏捷、高效和全时段、全方位覆盖。
4.加强队伍建设,改进工作作风
(1)要加强岗前培训。要建立和完善岗间培训体系,做到不培训不上岗,培训不过关不上岗,协管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后持证上岗。
(2)加强文明执法教育。襄阳市提出“百姓城管”,即来自百姓,吃百姓饭,做百姓希望做的工作,必须倾听百姓呼声,按照百姓要求,维护百姓利益。其他地方也都制定了相应的文明执法规范,但关键在落实。只有不断加强教育,增强执法人员的文明意识、执法为民意识和勤政廉政意识,加強法纪约束,才能使执法人员真正具备文明执法意识,做到执法以公,执法为公。
(3)完善社会监督体系。将一切执法活动置于全社会监督之下,经得起人民和历史检验。要加强外部监督,完善监督体系,主动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考评。坚持正确舆论引导,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要做到立行立改,自觉接受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监督,有的放矢,改进工作方法,改进队伍形象。
(责任编辑:赵静)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现状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相关制度方面的现状
(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方面的现状
(三)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现状
(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现状
(五)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队伍建设薄弱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相关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不配套
(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方面有漏洞
(三)各行政事业单位在部门预算编制中存在缺陷
(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
(五)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缺乏系统的、有效的控制
三、解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几点对策
(一)加强和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相互约束机制
(二)建立健全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
(三)强化预算管理,加大预算约束力度
(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财政检查、外部审计并重,严肃财经纪律,加强财务管理
(五)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队伍建设,适应新形势下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
(六)积极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制,保证财务管理科学、高效
浅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内容摘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核心,是事业计划及任务全面完成的有力保证,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对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起到了巨大作用,但由于体制、意识以及制度等方面的原因,我国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着不足之处,本文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成因进行了论述,并提出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问题
对策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核心,是事业计划及任务全面完成的有力保证,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对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起到了巨大作用,但由于体制、意识以及制度等方面的原因,我国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着不足之处。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现状
目前,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理念相应发生了变化,逐步建立起了以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以财经法规为依据、以理财为重点、以有利于自身发展为目的的财务管理新机制。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还比较薄弱,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亟待规范和解决。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相关制度方面的现状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执行财经法规制度不严格,财经纪律观念淡薄,办事不讲规则、程序、手续,凭习惯、经验办事。二是财务工作缺乏连续性,经常有“领导换,会计变”的现象,客观上增加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波动,造成乱账 现象发生。三是少数单位对发票、支票等重要管理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按财务管理要求制定票据管理制度。大多数单位即使有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相关制度,也往往流于形式,造成制度化管理监督机制弱化。四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修订普遍不完善和不及时,与新的财经法规和制度衔接不好,与单位情况变化和制度实际执行情况不相适应。财务管理制度不符合实际、不便于执行,直接损害到财务管理的权威性。
(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方面的现状
主要在两方面:一是货币资金管理有漏洞,资金安全存在隐患。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事业单位的会计、出纳等不相容职位没有严格分离,有的岗位互串,单位对出纳工作监督不到位,很少对库存现金进行盘点。大额开支使用现金支付,白条抵库、公款私存现象在部分单位仍然存在。公款私存具体表现有:(1)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以及学会的会费收入等不入账。(2)租金等其他应列入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账内或应交存财政专户的收入不及时入账。收款不用合法收据,用白条代替。(3)通过虚列支出、资金返还等方式将资金转到本单位财务部门账外,设置小金库。二是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目前,一些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存量及流量管理不严,普遍存在“重购建、轻管理”的现象,固定资产的使用、维护、处置、出租、出借以及调拨、报废等方面管理不规范,资产使用效率低下,并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具体表现:(1)固定资产管理较为混乱,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上随意性很大,设施和设备购建论证不充分,造成闲置。(2)有的单位没有明确的管理制度,或者固定资产的验收、保管、维护工作流于形式。有的单位不按要求对固定资产定期进行清理和盘点,或者是固定资产不入账,形成账外资产,致使总账与明细账不相符、账面资产与实际资产不相符。
(三)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现状
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重视预算收支,忽视预算编制和评价,使现有资金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认为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就是从财政“要钱、花钱”的过程,对编制预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而采取应付的态度,形成了在实际工作中遇事才跑财政的局面,导致预算推行难度大。2.因为忽视预算编制,因而形成了财务决策的随意性,产生了管理上的“松、散、乱”现象,致使专项资金预算执行大打折扣。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支出审批制度不严格,随意扩大开支范围,巧立名目发放奖金,提高补贴标准;随意改变资金的用途,“专款不专用”的现象经常发生。3.部分单位虽然编制了预算,但对预算资金使用效益不进行跟踪审计,即使跟踪调查,也是分析肤浅、总结简单,效益考核基本是走过场,成本考核几乎是空白,从而使好多项目难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益。
(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现状
1.一些单位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部分单位内部未设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内部审核监督仅由一人或多人专职或兼职代理。部分单位内部未实行统一的财务管理。2.会计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不够合理,业务交叉过杂,人员兼职过多,职责不明确。3.会计事前、事中、事后审核监督流于形式。有相当一部分单位未设内审机构,已建立内审机构的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更多的还是有章不循,将已订立的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内部监督执行大打折扣。遇到具体问题时过分强调灵活性,使内部控制制度名存实亡,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4.个别单位为了小团体利益,要求会计人员在会计数据上做文章,或假账真算,或真账假算,造成账实不符、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以达到偷漏税金、隐瞒资产、虚假业绩的目的。一些应当建账的单位不建账目,不按制度规定设置会计科目,保管凭证、账簿、会计报表及有关的合同、协议等资料,想混水摸鱼、侥幸过关。5.有的把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支出分散到科室管理,违反了“收支两条线”的财务管理规定。
(五)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队伍建设薄弱
事业单位领导没有带头认真学习有关财政、财务管理的法律法规,没有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定期不听取本单位预算执行和财务管理情况汇报,支持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方面不。没有督促下属部门和职工增强财务管理意识,保障各项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的落实。没有加强财会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教育,没有及时培训财会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对有计划地吸收一些年轻的、具有会计和审计专业学历、懂业务的人员充实财会和内审岗位,不断加强财务管理力量方面做的不到位。不适应新时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新形势的需要。对在单位理财活动中有突出表现的人员,没有制定奖赏制度。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相关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不配套
近年来,我国相继推出了一系列财政支出方面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将引起财政预算管理和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重大变革,势必影响到会计核算的内容和方法。但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未因此进行相应的改革,已不适应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会计制度滞后于会计实务的情况越来越突出。
(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方面有漏洞
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大额开支使用现金支付,白条抵库现象在部分单位仍然存在。固定资产管理比较混乱,设备构建不齐全,造成闲置资产。
(三)各行政事业单位在部门预算编制中存在缺陷
一是虽然财政部门要求部门预算编制采用零基预算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基数法仍普遍被沿用,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是部门预算编制在项目支出的细化程度、基本支出定额制定的科学性等方面做得还很不够,为一些单位挪用资金、铺张浪费留下了隐患。
三是部门预算编制不够细致严谨,在安排项目支出预算时人为因素较多,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不应安排的项目人为安排资金,致使应该安排的项目预算不能打足,影响了预算编报的准确性,导致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追加预算比较普遍,影响了预算的严肃性,也给项目的绩效考核带来一定难度。
(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
由于缺乏更新理念的认识,思想水平业务差,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五)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缺乏系统的、有效的控制
一是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投入,国家是事业单位净资产的终极所有者,但国家并不要求偿还其提供的资产,也不要求分享经济上的利益,而是将这些资产交给公共事业单位自行经营和管理。国家对其投资,但并不对其进行财务管理。二是事业单位一般对争取国家财政资金投入表现积极,对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研究相对不足,造成投资的所有者缺位,资金使用管理薄弱,导致资源缺乏有效的控制和监督。少数单位超支浪费现象严重,超标购买小汽车、公款旅游、公款吃喝、公款进行高档消费,致使单位的会议费、招待费、车辆燃修费居高不下。
三、解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几点对策
(一)加强和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相互约束机制
事业单位要在国家宏观管理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建立起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流程。对现金的管理,财产的审批,审批权限的分配,财务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资金的筹集和使用,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和评价都要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制度制定要体现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即制度的制定必须结合单位实际,不能生搬硬套,内部财务制度的条文在表述上应尽量通俗易懂,操作方便,并与日常会计核算的实务紧密联系。应用完善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约束财务行为,减少或避免各种违反财经纪律问题的发生。对薄弱环节和重要岗位要加强控制,细化责任,做到制度管人、责任到人。不相容职务一定要分开,保证资金安全。所有资产都要定期核对,切实做到账账、账实相符。还应经常对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流程执行效果进行评价,当国家财经法律法规有变动和修改,或评价发现内部控制出现薄弱环节时,应当及时加以改进和完善。
(二)建立健全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
首先,为加强固定资产管理,防止流失,事业单位应根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规定,建立健全相应管理制度,包括国有资产登记制度、财产清查制度、固定资产的入库验收、保管、使用、交接以及处置制度等。其次,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一是建立固定资产内部监督制度,并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对固定资产使用、处置及其他情况进行内部监管上,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清查盘点。二是建立固定资产处置审批权限制度,处置国有资产必须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三)强化预算管理,加大预算约束力度
财务管理工作包括制定预算、执行预算和监督、考核预算执行情况三部分内容,可见,预算工作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预算管理应坚持预算编制、执行、评价并重的原则,彻底改变“只重预算执行,忽视编制和评价工作”的预算管理方式,科学、合理地编制部门预算,大力推广“零基”法、绩效编制方法,实行预算内外综合统筹,将全部收支编入预算。另外,要进一步细化预算收支项目,落实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措施,切实保证预算与实际相符。同时,要建立健全 科学评价体系,广泛采用最低成本法、成本—效益分析法等方法进行评价分析,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财政检查、外部审计并重,严肃财经纪律,加强财务管理
事业单位内部有条件的应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或确定专职的内部审核监督人员。严格财务管理程序,明确职能,强化责任,加大预算执行力度,严格控制支出标准。并定期开展内部财务检查,对单位财务收支进行全面审查,向单位行政办公会或职工大会通报检查结果并提出改进措施,及时发现和纠正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事业单位在加强内部控制的同时,要主动接受来自外部的监督。要认识到内部监督有其局限性,来自外部的财政、审计、税务、纪检以及上级部门的财经监督可使单位管理更加规范和合规合法,弥补内部监督的不足。财政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将定期检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对各种专项资金要建立跟踪反馈制度,加强监督,掌握资金流向,把各种专项资金管好、用好。对各种财政违法行为,一经查出,严肃处理,堵住各种漏洞,防治腐败。要特别加强预算外资金的监督检查力度,对预算外资金来源、金额和去向等的合理性问题进行核查,对预算外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行考核,防止预算外资金滥收和违规使用等现象。
(五)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队伍建设,适应新形势下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
1.事业单位领导要带头认真学习有关财政、财务管理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执行财务管理制度的自觉性,增强财务管理和依法理财的能力。要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定期听取本单位预算执行和财务管理情况汇报,支持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督促下属部门和职工增强财务管理意识,保障各项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的落实。2.要加强财会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教育,不断提高财会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要有计划地吸收一些年轻的、具有会计或审计专业学历、懂业务的人员充实财会和内审岗位,不断加强财务管理力量。3.要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业务和政策水平,适应新时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新形势的需要。对在单位理财活动中有突出表现的人员,应加以奖赏和重用。
(六)积极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制,保证财务管理科学、高效
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通过改变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和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可以强化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从源头上遏制行政事业单位腐败,杜绝胡乱花钱、铺张浪费现象,达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方式以资金控制为目标,以加强财务收支监督为重点,可以成立会计核算中心,以高效理财为取向,将所有账户及会计业务处理权集中到会计核算中心,进行统一核算和管理,力求核算、管理、监督成本最小,效率最高。
总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必要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活动,强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职能,使其充分发挥作用,把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发展,更好地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文佳《浅议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问题》中国工会财务,2008,8 [2] 陈娜《审计风险及其管理探析》价值工程,2008 [3] 陈金海.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金融经济,2008,(20).[4] 赵秋梅,靳玉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财会研究,2007,(9).[5] 马世栋,张志湘,任志红.医疗公共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6(08).[6] 白玲《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商业经济,2009 [7] 蒋晓宁《浅析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中国科技财富,2010年10月
一、人口与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1、部分领导和执法人员依法行政观念比较淡薄。行政管理机关及其人员在其职权所辖范围内,之所以拥有执法权是其法定职位所规定的,因此,其执法行为必须应当依据法律来开展,但是,在部分基层单位,由于领导法制意识不强,对由“人治”向“法治”转变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中,往往不是依法,而是依据个人的情感,情绪,以及依据和管理相对人的“关系”等因素开展工作,执法随意性比较明显,因此,也就将法律赋予的“职权”演变为“个人权利”,导致行政侵权,违反程序执法,甚至腐败等一系列现象发生。
2、“乱开口子,乱表态”现象仍有存在。由于受市场经济所引发一些腐朽思想冲击,在村级计生队伍中也有少数人往往因利益的驱动,在隐瞒乡镇的情况下,出现了“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现象。加之因农村税费改革,“三提五统”的取消,村级经费供给严重不足,个别村“乱开口子,乱表态”现象仍有存在,将政策外超生征收社会抚养费和罚款等等作为给计生机构的日常经费的来源,造成了人口与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行为与执法目的严重背离。
3、违反程序执法时有发生。法律的执行要求执行者必须严格依据法律所规定的一整套程序和步骤来进行,而在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中,由于长期以来就存在这样一些认识偏差:计划生育是国策,怎么搞都有理;计生工作任务重,时间紧,若按照法定程序办事,计生对象早逃之夭夭,消弱了工作力度等等,这些错误认识使少数部分计生执法者无视计生法律、法规之规定,或者为了追求工作的效率,不依法定程序,甚至违反程序执法的现象时有发生,虽然未背离执法目的,但程序不到位同样是违法。
4、职权异化。人口与计划生育行政管理人员的执法权是一种职权,但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职权往往被异化为个人权利或者特权。其职权异化的表现有:一是以“人情”作为执法的尺度。由于受历史传统影响,在计生执法工作中,常常出现面对同一性质的违法行为,但执法尺度不相径庭,其执法尺度依据是违法者与自己是否有人情关系,这种关系的亲密度如何;二是滥用权力。以权谋私、武断专横、拖延履行职责、该罚不罚、处罚程序和征收社会抚养费标准随意而定。
5、社会抚养费难以征收到位。近年来,虽然人们的生育观念有了转变,但个别育龄群众受传统的封建思想影响仍未根除,超计划外生育现象时有发生,乡镇人民政府及计生行政管理部门对此依据法律作出征收社会抚养费决定,但很难征收到位,其原因是:一是超计划外生育者经济能力差,交不起。二是个别超生者抵制不交,作为计生部门无法律依据的保障措施及强制措施;三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而法院不愿受理或强制执行到位率也是很低的,这样给人口与计划生育行政执法带来了很大难度,也给计生工作造成了负面影响。
6、计生执法队伍不稳定、人员错位、素质不高。现在的乡镇计生机构人员受乡镇行政管理,县级以上的人口与计生行政管理部门只负责其业务指导没有人事管理权等。近年来,人口与计生部门对乡镇计生执法人员进行了大量的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并督促其办理了行政执法证件,但乡镇工作头绪多,机构也多,人员极不稳定,有的计生工作人员刚刚熟悉计生工作却又被调入其它单位,而新调入人员又缺乏工作经验和计生法规知识,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人员错位,工作素质不高,这些情况都严重制约着计划生育行政执法的顺利开展。
二、解决人口与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之对策。
1、加强宣传,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观点、思想、心理和知识的总称,它对法治实践有重大影响。当今社会强调“法律统治”、“以法治国”,崇尚法治,政府同公民一样必须受法律的支配,所有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都必须服从法律规定。因此,要克服人口与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中的“人治”等问题,必须加强宣传,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尤其是要增强计生干部依法行政、依法执法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从执法主体思想意识层次上杜绝其违反执法、职权异化等现象,改变其淡薄的依法行政观念。
2、切实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其中“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是针对执法人员而言的。计生行政执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未能很好贯彻这一精神有关,比如“乱开口子,乱表态”、违反程序执法就是没有贯彻“有法必依”,而以“人情”为执法的尺度则是对“执法必严”的违背。因此,必须按照“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要求切实加强计生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克服其以“人情”为执法尺度等错误做法。
3、健全和完善计生行政执法的监督机制
虽然我们的行政执法监督体系在不断完善,但监督不力的情况却还存在,不仅其他行政部门如此,人口计生行政部门也是同样存在。要克服计生行政执法中的种种问题,必须健全和完善计生行政执法的监督机制。除了依靠整个国家行政监督机制的完善外,更为重要的是健全和完善计生行政事业自身的监督机制,一是完善人口计生系统内部监督机制,建立以上级部门对下级执法行为进行监督为主的模式,把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到位情况列入计划生育目标考核内容,检查下级行政执法在执法程序、法律文书、档案管理是否规范;把社会抚养费上缴国库、“收支两条线”执行情况列入党委政府工作的考核内容。结合进村入户抽查、专题调研、财务检查等,对社会抚养费征收情况进行全面检查。督促解决好社会抚养费征收不到位问题;二是建立、健全、完善系统外部监督机制,通过政务公开,畅通群众信访渠道,增强计生行政执法透明度,同时充分发挥和拓宽村民自治委员会和计生协会在计生行政执法中的民主监督职能。只有真正建立了一套属于群众的监督机制,才能使执法人员不敢不依法,不敢随意执法。
4、协调和发挥相关部门职能作用
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抓住典型,重点突破,选择几起被执行人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强制执行后能产生一定教育意义的案件,依法强制执行,公开曝光,达到执行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相关部门要发挥作用,积极配合,综合施治。公、检、法特别是公安、法院要为计划生育工作保驾护航。对拒绝、阻碍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构成违法行为的,公安部门要加大打击力度;对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依法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案件,法院要积极解决“执行难”的问题。各部门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努力形成“党政牵头、部门联动、综合治理、依法征管”的工作格局。这样就形成全社会的齐抓共管局面,促使计生对象不敢不守法,不敢违法。
5、提高计生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
提高计生行政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是保证其依法执法和正确执法的重要基础。一是把好执法人员上岗资格关。二是对在岗执法人员强化法律基础知识,依法行政知识等学习。三是创造条件选送执法人员到法律院校进修,以适应法律知识、法律制度的更新。四是举办执法人员政策、法制理论研讨会,交流执法经验,解决执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只有建设好一支高素质的计生执法队伍,才能真正公正、公平地贯彻执行好计生行政法律、法规。
6、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行政执法管理系统中征收对象引用的法律条款不正确,在拟制政策外生育二孩征收审批表和社会抚养费征收告知书与社会抚养费征收决定书时,系统自动生成的是根据《河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三十八条第一款第一项。但是实际是根据《河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三十八条第一款。
2、当事人的信息栏中已经填写了的当事人身份证号码,但是在拟制社会抚养费征收决定书中不能自动生成在征收决定书中。
3、乡镇一级提交案件的操作员把案件提交错误时,他们现在没有权利删除提交错误的案件,必须有管理员从后台登陆进行删除。
4、乡级操作员在提交征收告知书和征收决定书的时候,不拟制送达回证也可以提交,容易造成操作失误。
5、在法律文书盖章环节中,因为失误没有把印章盖齐,如:只盖了征收决定书,没没有盖送达回证上的印章,也可以审批通过。造成案件无法返回弥补。
1 当前城市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体制不顺。
相比较其他政府部门序列的成熟有序, 城管部门的管理体制至今仍然没有全国统一的模式。根据国务院文件“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组织是各级人民政府直属的行政机关”, 但在实际运行中各地差异极大。到底城管应该管什么, 至今在国家层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机构来回答这个问题, 只是原则上规定集中执法权的工作是由国务院法制办来管, 建设部来牵头日常工作。这样的机制让各地城管执法队伍感到困惑。城管的合理性、合法性也因此屡受争议。
1.2 末端治理。
进城务工人员和城市低收入人群, 是城管日常执法中主要的管理对象, 但问题产生的根源--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健全、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 却非城管一家所能解决的。城市管理在政府部门中行使着“末端治理”的职能, 是对前期政策不完善产生的问题进行修正, 因此就非常容易产生“治标”不“治本”的结果, 经常导致城管人员在一线执法时与执法对象发生冲突。
1.3 职能泛化。
从最初的市容环卫到城建监察一直到目前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 说明城市管理的职能不断扩大。目前城管承担的行政处罚职能中相当部分是属于其他政府部门的“老大难”问题, 一些应属于其它职能部门应该管但不想管、管不好的事都集中到行政执法局。因管理职责较多、执法依据不明确、人手有限等原因, 城市管理的日常工作常常只能靠突击整治、疲于应付来处理, 容易使本属人民内部矛盾激化产生冲突。
2 问题产生的原因
2.1 城市化发展。
在中国当前急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大量进城农民与城市中既有的数量不菲的无业人员一起, 需要在简单服务业中寻找生存机会;而城市中的机会毕竟有限,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只能小本经营, 所获微薄, 甚至只有通过“无照经营”、违反管理法规才能获得这种微薄的收入, 这是城市管理诸多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2.2 人治观念根深蒂固。
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 民主法律传统“很少”, 观念转变滞后, 法治意识淡薄。受我国几千年残留下来的封建思想影响, 人治观念没有得到根除, 思想观念陈旧, 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出现轻法律法规重行政命令, 轻依法办事重行政权利的现象。
2.3 对象群体特殊。
城管执法的对象相当多的是弱势群体, 靠小生意来挣点生活费, 一旦他们的商品或工具被没收, 就有可能损失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收入, 使他们生活陷入非常困难的局面。人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 行为就会有所失常, 一旦控制不住, 就容易爆发。他们中的一些人会铤而走险、暴力抗法, 这样矛盾就极端激化了。
2.4 队伍建设滞后。
城市管理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及法律意识直接关系到城市管理的质量问题。城市管理是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一个全新命题, 执法的对象往往是基层百姓, 执法的内容也与他们的生计息息相关, 需要的是经过专业培训的高素质执法人员, 但现在的实际情况却相去甚远。目前我国城市管理执法中运用粗暴、野蛮手段以达到严格执法目的屡见不鲜, 不按规定执法、徇私枉法现象层出不穷。
3 解决问题的对策
3.1 尊重不同群体的利益。
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 追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努力实现“让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的目标。“以人为本”首先要求政府关注民生, 而对劳动者来说, 谋生是根本, 生存没有着落其他发展便会成为“空谈”。城市化是利益重组的过程, 城市管理是公共政策的问题, 不同群体的利益, 实际上是有差异或者是有分歧的。对于城市生活中不同群体的权利, 谋生权应当在所有权利中排在第一位, 要充分尊重群众自食其力的选择。各个群体从各自不同的利益出发, 具有各自的立场, 政府在这方面应当起到一个协调和平衡的作用。在管理与生活发生冲突时, 应该多考虑管理如何满足民生的要求, 而不能以牺牲民生需求回避管理上的难题, 强行让群众生活来适应粗放管理。
3.2 杜绝人治。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正处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 城市建设的水平不可能很高, 城市设施的质量也不可能都是世界一流, 我国的城管目标不能超前和脱离现阶段的发展实际。城市要求整齐、清洁和漂亮本身并没有错。但是面对那么多的城市下岗职工和城市贫民, 面对那么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那么多的挣钱养家和缴学费的打工一族, 这种目标就很值得商榷。在当前的城市管理中需要警惕的突出问题就是权力的任性。这种任性权力的逻辑是只要是权力想做的, 就是可以做到的。于是有的城市提出无摊城市的目标, 有的城市禁止瓜农进城摆卖西瓜, 有的城市禁止果农摆卖桃子, 更多的城市则是以建立美轮美奂的城市为目标, 对有碍城市观瞻的居住区一律扫荡。恰恰就是这些从良好愿望出发的各种举措导致了一幕幕悲剧的发生。
3.3 综合管理。
关注城市建设的同时也要关注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 使之协调发展。要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 制定相应的城市管理标准, 避免法律实施过程中的超范围执法。以法制为基础, 理顺城市的管理体制, 切实解决不同程度存在的部门职能交叉、条块分割、职责不清、协调不力的问题, 形成统一、协调、高效的城市管理系统。由于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中的行政相对人往往是那些贫穷的城市低保户或进城打工的农民, 他们的就业面非常狭窄, 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们就业或创业。如:为他们提供低费或免费培训, 使其掌握一定技术, 从而另谋生计;为他们建造较有秩序的市场, 为其提供买卖场所等。
3.4 文明执法。
推行“人性化”执法、“亲民型”管理的执法模式。“人性化”执法, 就是坚持以人为本, 认真听取行政相对人的意见建议, 充分尊重其人格, 切实维护其权利, 给予其人文关怀, 促使其自觉自愿参与城市管理。“亲民型”管理, 就是以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为出发点, 以一切依靠群众, 充分发动群众为工作方法。在争取大多数群众支持和认同的基础上, 严格执法、规范执法、秉公执法、文明执法。
3.5 加强队伍建设。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必须高度重视队伍建设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素质。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 带头依法行政, 树立法大于权、法高于行政的观念, 对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行为起示范、导向和转化作用。录用城市管理行政执行人员时要严格标准、公开竞争、择优录用, 让那些素质好、懂法律和专业技术的人员进入执法队伍中, 把那些不合格的人员清理出去, 形成“强者上、平着让;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竞争机制。
文明不应该是规范出来的, 而应该靠一个社会的自然向前发展的文明意识的萌发。我国城市管理的问题不在于适用法律法规来规定, 而在于缺乏真正从群众间自发自觉的意识的唤醒。想要真正解决我国城市管理的问题, 就应从提高全民素质开始, 增强人们保护城市生活环境意识。
摘要:近年来, 城市管理工作中城管人员与执法对象之间冲突不断, 各种暴力事件层出不穷, 严重影响了各级政府的形象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其中比较著名的事件有:2006年8月北京海淀区城管人员李志强扣押卖烤肠三轮车时被无照摊主崔英杰持刀杀害;2008年1月湖北天门市过路人魏文华因用手机拍摄城管与群众冲突被城管人员群殴致死。更骇人听闻的是2004年6月湖南衡阳市残疾人罗贤汉因连续6辆三轮车被查扣讨要无果, 点燃汽油与分管城管的副区长邹传云同归与尽。
[关键词] 社区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C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108-2
一、我国城市社区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社区居委会职权责不明确。社区建设管理及建设过程中职权不明确,其不是一级国家行政组织,没有行政权力来控制和推动社区的各项事业。而“自治”制度又不健全,行政权力对社区干预多,导致其在工作中出现许多问题:首先,居委会超权限、超职能、超量工作。其次,居委会承担了大量非“责”之责,并且是有责无权。再次,居委会人员选定存在不合理的选举和考评制度。最后,重视程度不够,社区应有的社会地位难以体现。正是由于以上这些问题使得上级行政部门几乎都可以交任务、下指标给社区居委会,对社区提出要求,导致居委会的情况就是责任大、权利小、事情多、经费少、待遇低、力量弱,造成社区居委会的超负荷劳动。
(二)主导主体思想观念陈旧。尽管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迅猛发展,城市功能大大增加,社区建设基层组织中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却还停留在过去那种纯粹“行政执行式”领导的惯性思维中,一些干部特别是一些部门领导于部,仍然习惯于计划经济下传统的管理方式,许多事情习惯于老套套、一竿子插到底的直接管理,有些权利习惯于自己揽着,怕放下去下边管不好、管不了。由于传统的街道管理是“眼光向上”面对上级,而非“眼光向下”面对基层群众,因而这种“计划、统一、权威”的思想观念严重影响和制约着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发展。
(三)工作人员队伍薄弱,专业化程度偏低。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人员队年龄结构的不适应,绝大多数社区工作人员年龄偏大,老龄化现象严重。再是非专业化现象严重。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作用的发挥。主表现在:一是对社区服务、社区建设一知半解、甚至误解。二是缺乏组织、创新能力,缺乏敬业、丌拓精神。三是存在有缺乏服务意识。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政府对城市居民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单位来实现的,居委会作为单位体制的补充,它负有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功能还相对较少,工作比较简单,因而在居委会人员的任职资格方面,条件比较宽松。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趋向多元化和复杂化对社区服务与管理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居委会成员的非专业化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对社区管理者的要求。
(四)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关系不畅。居民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作为社区治理中的主体,三者分别从社区治理、自治治理和专业治理的角度,共同对社区进行管理。由于社区多元主体都有着不同的利益,在现阶段各主体之间的利益还存在着某些不一致性。在居委会到底是“居民自治组织”还是政府“腿”这样一个双重身份还搞不清楚的时候,随着住房私有化,特别是新兴商品小区的迅速发展,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这两大社区管理主体在社区自治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同时,居民委员会与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这三个功能重叠的组织形式之间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矛盾与冲突。
(五)社区建设中,居民参与不足。中国城市基层社区居委会工作一直都是依附在基层政府行政体系下工作的,近来随着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社区有进一步行政化的趋势。当前我国社区居委会工作的方法仍然是主要靠行政化方法[][1]为主,结合一定的群众教育、居民组织和机构间的协调。我国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的大多是以老年人主,居民参与的深度不够。在城市社区居民中,普遍缺少参与的愿望和动力。正因如此,我国社区居民彼此间存在着一种严重的疏离感,居民对社区共同利益关心较少,社区意识不强,缺乏认同感和归宿感。而传统的参与模式过于狭窄死板,无法提高居民的认同意识。
二、针对我国社区建设现状的几点建议
(一)明确对社区居委会的认识。首先要构建合理有效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在社区党委、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社区居民事物服务所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具有反馈功能的监督保障机制。应当要把各种监督机制实行有机结合,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力求实现它们的合力,调动每一个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其成为社区治理的真正主体,形成群众监督的网络效应。同时在政府与居委会关系上,应规定政府对居委会授权事务的范围、限度,居委会自身工作的主要方式、方法,政府对居委会人力、物力方面的支持力度等问题,将指导性的法律,变为实际的可操作性强的各种规定、条款。进而逐渐理顺政府组织与居委会的关系,切实减轻居委会的不合理负担,明确居委会的工作职能,让居委会有权拒绝不合理的摊派性任务;改变目前各职能部门直接向居委会布置任务的状况。同时让居民了解居委会的工作。增加居民对居委会信赖程度。
(二)健全社区工作人员队伍,满足居民需要。社区作为某个居住群体所共享的共同生活区域,要致力于把社区建设与满足群众生活需求相结合,而当下社区存在工作人员队伍薄弱,专业化程度偏低。因此应引人市场机制,发挥企业组织的经营管理效能,通过探索物业管理市场化、环卫保洁市场化等新机制,由企业化组织来承担各种社区生活服务功能,提高社区服务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社会效益;培育各类服务组织,切实发挥便民利民的服务功能,通过建立和合理布局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医疗卫生中心、社区生活服务中心等各种组织和机构,推进社区服务的社会化和产业化。
从社会生活多样化、群众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趋势出发,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注重发挥各类社会中介机构和各类社区服务组织的作用,探索以街坊地域为依托,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居民各方共同参与协作的多样化的丰富的社会生活服务系统,切实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增强居民的参与程度。我国社区建设中,作为主人的居民参与程度很低,因此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增强居民的参与程度;例如:在对社区的重大问题或事情,由居民自己决定,提出方法意见。例如居委会主任、副主任以及委员候选人的提名和选举应当逐渐由社区群众自己来掌握,并对候选人的资格条件进行规定,同时社区居民可对社区工作监督和评价。改革完善居委会考评制度,要把居民会议的考评结果作为衡量居委会工作的最基本的依据。同时居委会还应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扫除与居民间的沟通障碍,多组织社区活动大力培养和增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社区认同感。居委会工作人员也应多与群众进行联系,增加工作的透明度。
突出居委会“居民自治组织”的性质居委会的发展动力来自于居民,应充分调动居民的参与热情,发挥居民自身的潜力,并动员其他社会力量关注居委会的建设,调整自治与完成政府交办工作的关系,才能把居委会建设成名副其实的居民自治组织。使居民明确社区居委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社区应是一个守望相助的共同体,以此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
三、总结
通过本文对中国当下社区现状的分析和研究,探索城市社区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构建和完善我国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尽管当下还存在一些问题,随着社区管理体制建设的逐渐完善,社区制度在会不断发展。依托社区的城市发展也将进入新的一页。
【浅析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推荐阅读:
城市环境管理浅析10-21
浅析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6-08
浅析我国保险公司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12-06
浅析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09-08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问题10-18
浅析机关党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06-09
浅析我国农村基层自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1-09
城市绿化存在的问题11-30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06-25
浅析我国特殊儿童社会福利存在的主要问题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