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24-08-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精选8篇)

浅谈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1

【摘要】21世纪是机遇与竞争并存,希望与痛苦并存,光荣与苦难并存的时代,人类将迎接来自许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心理素质将是21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素质,心理健康将成为21世纪对人才选择的重要条件。剖析当前农村教师碰到的应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出探索和思考,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浅谈 农村小学生 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的。心理健康也叫心理卫生,其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心理健康的状态,即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就是说能以正常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面对现实的、发展变化着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内在的心理环境,具有良好的调控能力、适应能力,保持切实有效的功能状态。二是指维护心理的健康状态,亦即有目的、有意识、积极自觉地按照个体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遵循相应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训练,以求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质,维护和促进心理活动的这种良好的功能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心理学专家的结论,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应该是“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自强自立,勇于尝试,敢于创新,不畏艰难,对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对自我充满成功的信心。”

三、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存在模糊认识

在农村,相比学生的身体健康来说,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是相当模糊。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出现身体健康问题,教师和家长都能迅速带学生到医院进行治疗;然而,学生一旦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及由此引起的负面现象时,教师、家长却不懂得结合学生所处的自然及人文环境从心理方面分析和处 理。有关“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等一些关于心理方面的知识还了解甚少。对“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不知从何入手,不能认清“心理健康课”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二)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还是一个相对较新的学科,没有专业的人才,心理健康教师大多是由教辅人员或老师兼任,他们一是在本学科教学经验不丰富,二是没有新知识、新理念,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不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对症下药,形成共识。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师责无旁贷,班主任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的所作所为班主任是最有发言权的,那么班主任老师如何发现学生的心理疾病、如何判断学生有心理疾病,在农村学校中具备这样素质的班主任教师还是不多见的。

(三)教师家长、学校教育方法不当,造成学生心理障碍

据调查农村大部分学生流失,并非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是因为对学习不感兴趣,最终导致对家长产生不理解的情绪。厌学只是作为一种现象外在的表现出来。个别学生因压力过大,而走上了离家出走的道路。有的学生专门与老师作对,不服教导,这些表现都是心理出现种种问题。而教师对这些现象不了解,甚至轻率地给学生下评语、扣帽子、做结论,甚至认为学生品质有问题,学生及家长对此事实上也缺乏清醒的认识,学生自暴自弃;家长们漠不关心,久而久之,便生成了品学不优的学生。因此,一定要呼吁全社会要大兴心理健康教育之风,让全社会都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四)心理健康教育资金投入不足

错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医、德育工作混在一起等现象在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因此,在资金投入上没有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不能满足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四、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农村家庭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已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现象,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确有一部分农村家庭勤劳致富,但仍有相当多的农村家庭刚解决了温饱问题,甚至还有一部分家庭仍然相当贫困,因此在农村地区,出现了明显的三多三无现象:一是外出打工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法辅导,二是家长文化水平不高的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力辅导,三是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 2 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心辅导,同时,农村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也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家长对子女爱得过分,照顾过度,期望过高,也有少数学生父母离异,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二)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虽然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引起重视,但在农村地区,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仍较简单,而且,学校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的问题,学生心理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心理教育意识淡泊,缺乏系统研究,这也是农村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农村社区环境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影响。

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文化氛围不浓,“小农经济”意识仍相当普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普遍存在,绝大部分农民对教育缺乏足够认识,对心理教育相关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对子女百依百顺,包办一切的现象与“打骂教育,黄荆棍下出好人”的现象并存,受农村社区大环境的影响,农村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四)大教育观在农村地区难以树立。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力度不够,对学生心理影响难以形成合力,往往出现“5+2=0”的现象,学生在校接受的教育与家庭舆论,社会氛围不一致,这也是农村学生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五)农村小学生认知评价水平低,应对技巧差,因此面对父母离异,家长打骂、教师批评、考试失败等挫折事件难以正确对待,同时缺乏社会支持,特别是小学生年幼,心理尚未成熟,往往由于教师、家长的行为不当或社会不健康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心理问题。

五、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首先,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使教师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和意义,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作为农村小学,不可能配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那么就需要普通教师来“兼职”,所以,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应坚持以下几项原则。一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切围绕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二是发展性原则。以发展的眼光和宗旨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切为了使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的发展。三是活动性原则。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一定要以活动为载体,因为活动中,学生的心理才展 3 示出真实的一面,这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机会。四是协同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最讲究协调一致,双向互动,切不可一厢情愿地说教或以某此手段施压,那样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更大的心理障碍和心理伤害。

再次,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尝试通过以下一些途径。一是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这应该是应用最广泛也最有效的途径。二是开展专题教育,如讲座、报告会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三是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使学生有发泄的渠道,减轻心理压力。四是创造条件,开办家长心理学校,或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这样可以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与家庭互相配合,达到更好的效果。五是利用社区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德育基地等。六是自我教育。学生通过自我矫正、自我诊治、自我训练、自我修复心理障碍,这样也最锻炼一个人的心理素质。

当然,有些有效的途径是靠教师们在亲身的工作体验中摸索出来的。只要我们有心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途径,把这项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儿童发展心理学》刘金花

[2] 中国林业出版社《心理测试》林仲贤

浅谈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2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原因

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矛盾和冲突使小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产生诸多的苦闷与烦恼, 并造成了心理健康状况欠佳的现状。

小学生自身的原因。这一时期的儿童, 身体或心理的发育, 身高、体重出现陡增现象, 心理开始逐渐成熟。但是由于小学生心理发展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过程中, 阅历浅, 知识乏, 遇事或办事欠缺考虑, 常常会顾此失彼, 不计后果。

从生活的实际情况来看, 目前小学生的负荷较大。教师的愿望、家长的期盼、学生的追求及社会对学校的考评等, 种种压力抹杀了学生本有的天性, 扭曲了心理, 产生了很多的心理压力。一旦学生在某次测试中稍有偏差, 就带来了家长的唠叨和教师的指责, 造成小学生严重的心理负担。

家庭方面的原因。农村家长一般情况下对其子女在校情况很不关心, 有的家长连自己的子女就读于何年级、班主任是谁、任课老师是哪些都不知道, 从来不过问其在学校的情况, 更不会主动到学校了解自己的子女情况, 与子女谈心、交流, 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教师家访问家长, 就“今后希望自己孩子怎么样?”的问题时, 有的家长竟然回答:“成哪里算哪里”, 并且还“有理”地说道:我这一辈子一天书都没有读过, 还不是这样过日子。

学校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现实中“分数至上”的教育导向与新课改下的素质教育理念是不尽一致的, 它重智育, 轻其他方面的发展, 就犹如一个人只长了身高而不长体重, 失去了协调和平衡, 有“风雨欲来身则倒”的危险。在目前教育评价制度的激化下, 部分教师的教育行为不受学生的接纳, 导致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 老师说东他偏向西。部分农村学校, 不能开足开齐课程, 艺术教育的教师专业素质差, 实践活动少, 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社会方面的原因。社会中的陈规陋俗, 格调低下的影视镜头、街头书刊、成人用品、儿童不宜等社会环境, 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 使心理防线脆弱的学生失去平衡, 从而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影响, 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不像学校教育那样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 它在学校之外, 在与亲戚、朋友、邻里或其它团体和个人的交往中, 在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文娱活动、劳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对人施加影响。其中有积极的因素, 也有消极的因素, 由于这些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小学生缺乏明确的信念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加之好奇心、模仿性、求知欲, 因而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

二、加强农村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 加强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人格和心理发展的基础。在学生自身发展的过程中, 总是要承受来自环境和成长带来的压力与矛盾。诸多的困惑、不解、矛盾、压力, 难免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冲突, 有时甚至会因为无法排解一些积郁在心理的困惑而加剧心理冲突, 出现某些心理障碍。这时, 教师应随时随地帮助学生排忧解难、消除疑惑, 最终达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目标。教师只有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才能正确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他们健康地学习和生活。

2. 转变教育观念, 构建良好的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包括校园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社会教育体系建设, 家庭教育、学科渗透等各方面的内容。心理环境的构建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学校领导、教师、家长都应转变教育观念。在诸多因素之中, 教师对良好心理环境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主导地位, 教师本身就是最重要的心理环境之一。“教师的一言一行皆教育”,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体现, 教师的作用尤为突出。各种心理环境的形成, 教师都直接地参与或控制施加其影响。

3. 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可以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现状问题, 开展不同专题的心理健康讲座, 开设心理图书资料阅览室, 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 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等。针对存在的问题开展心理健康讲座, 能够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一些初浅知识, 特别是掌握心理健康的有关标准。而开设心理图书阅览室, 可以使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报纸、杂志、书籍等资料, 从而得到自我教育和提高, 同时也可以促进和提高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水平。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是学生了解自己、把握自己、进行自我教育的依据, 同时, 心理档案又给教师提供了了解学生的资料, 是教师培养学生良好个性、有的放矢地教育学生的助手, 使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一致起来, 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同时, 还可以作为心理个案分析, 为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 发现共同的问题提供素材。

4. 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当前, 农村学生已经感受到了社会进步的快节奏, 初步了解了渗透在各个领域的高科技。但在日常的学习中, 他们接触的却是相对落后的仪器、设备、简陋的实验场所、过时的科技知识, 这种强烈的反差必然使他们感到厌倦并产生抵触。因此, 只有增加硬件和软件的投入, 使仪器设备、实验场所、科技知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 才能对学生产生求知的诱惑和刺激, 帮助学生准确地了解和把握未来。另外, 还需要开设心理辅导课程, 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考试心理、学习的适应性等内容进行辅导。

浅谈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3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相对于城市小学生而言,农村小学生的心理教育是缺乏的,许多小学生在心理上都存在一定的疑虑和困惑,却没有受到正确心理教育的指导,对健康成长造成一定影响。小学生的年龄正处于心理成长和发育的阶段,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早在1999年8月13日,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城镇及农村的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1.学习压力大

一份大中小学生调查显示,42.4%的学生因“学习成绩提高”而感到快乐和幸福,57.6%的学生因“学习压力大”而苦恼。其中,“学习压力大”占据大中小学生烦恼的首位,近六成学生因为学习问题烦恼。农村对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少,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分数,特别是有些小学教师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致使许多小学生承受的压力大,不仅学习成绩没有提高,而且还开始厌恶学习,害怕学习,小学生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这和小学教师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到位有着直接的联系。

2.迷恋电视、上网和电子游戏

根据中国农业大学针对农村留守人员的有关调查,目前全国有8700万农村留守人口,其中包括2000万留守儿童。在留守儿童中大多有迟到、早退,甚至旷课等不良习惯。许多农村小学生沉迷于电视、网络和电子游戏,不爱学习,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一定的影响。

3.过分任性和骄纵

许多农村的小学生因父母对他们很少管教或者没有时间教育而过于骄纵,喜欢以自我为中心,犯错后不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喜欢说脏话、爱骂人,所以很多小学教师都抱怨学生不好管,无法进行教育工作。

4.自卑、自闭

教育研究院发布2015《教育蓝皮书》,指出贫困地区学龄儿童在性格、情绪、行为、人际关系、学习适应等方面都表现出比大城市学龄儿童更多的心理问题。在农村,许多家长常年不在家,即使在家的家长也根本没有时间对孩子进行家庭作业辅导,致使许多小学生无法完成作业,考试成绩差,在心理上产生自卑,怕别人看不起自己,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这些孩子普遍性格孤僻、内向,甚至出现心理障碍。

二、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在农村,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要让学生从小就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不沉迷于电视与网络、不任性、不骄纵、自信快乐。正因为在农村忽视了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许多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对农村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关注“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

学校对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初步了解,对一些父母常年不在家以及单亲家庭的小学生引起关注,对长期得不到父母关爱的小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心理教育,让他们能感受到关爱和快乐,健康成长。政府也应对各地的留守儿童给予关注,比如在儿童节,要让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也能够感受到节日的温暖。

2.对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技能培训

省政协委员提出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必要条件,重视和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重要而且迫切,是当前德育工作的当务之急。”应开展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培训,“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全面掌控学生的心理变化,积极参与学生心理辅导,及时给予正确引导。”

3.家长和教师一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教师的责任,也是家长的责任,常年在外的家长应经常给孩子打电话,多回来看望孩子,对孩子多关心,不能因为距离远就很少关心,这样孩子会感受不到温暖,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影响,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4.指导家长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要广泛开展校园内心理咨询活动,在各中小学设立心理咨询处、心理咨询信箱、心理咨询电话等。使家长了解关于指导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学生也能够通过活动提高沟通能力和行动能力,发挥自己的才智和想象力,这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有很好的效果。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而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不容忽视,社会、政府、学校、教师及家长都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共同努力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使小学生从小就有健康的心理,能在好的环境下成长,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浅谈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4

葛兰中学 杨健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21世纪人们关注的焦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和素质教育决定了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而我们目前的教育对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想要关注而又行动力度不够,本文主要对我市农村中学生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总括,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在急剧变化的当今世界,重庆发展面临两大教育主题:即生存与发展。而生存与发展都依赖于人的优良素质。人的素质结构是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等构成,其中心理素质不可忽视,没有健康的心理何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学生正处于由幼稚走向成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研究表明:农村学生心理健康差于城市学生,边远农村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例最高为19%。而对于我校中学生而言调查显示:学习问题位居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首位;中学各年级学生普遍存在情绪问题,但三年级学生发生率最高;人际关系问题在二年级学生表现最为明显;适应性问题则主要发生于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等等。面对农村中学生存在的以上诸多心理问题,在农村中学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显得迫在眉睫。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重视程度不够,认识深度不够以及理论基础不足,我市出于西部大开发地区发展程度不够,尤其对于经济还不发达的农村,正确认识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更显重要。

一、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内涵有包括了什么呢?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是这样定义的: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具体表现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作为生存在日趋复杂的生态和社会环境下的农村中学生,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令人担忧的。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习问题

学习作为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所以因学习产生的问题占了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重大的升学考试成绩往往关系到中学生的前途和事业发展方向,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切身利益。不少学生和家长特别是农村学生和家长都视升学考试的成败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他们的这种不良认知给中学生带了更大更多的压力冲击,也因此我们的学生在不同层面和不同程度上存在心理压力是正常的。但是每个个体都是独立的。个人面对压力大小不同,个人承受压力能力不同,造成的心理问题则各有不同。其问题有:

1、学习动力的不足

学生压力过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食欲不振、失眠、过于敏感、忆力下降维困难、再认困难、思维混乱等等。进而学生怀疑个人能力不足,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压力的加剧造成恶性循环。自信心下降严重产生自卑心理,害怕考试学习也变得毫无乐趣可言,失去学习动力。

2、厌学情绪

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好的学生亦出现厌学情绪。农村中学多为普通中学,学生学习多为考大学而努力奋斗,而普通中学的升学率一般不高,则意味着考上大学的人很少,考不上的学生多觉得无望升学,不受重视;成绩好的学生也面临升学竞争压力和对未来的渺茫无措,从而产生抵触学习的情绪。

3、考试焦虑。

中学考试多。许多普通中学为追求升学率而习惯采取分好班差班、考试排名次、搞

题海战术等。学生在面临考试时压力过大,产生紧张焦虑情绪,尤其是中学的最重要的会考和高考都是一锤定音的,所以在面对这些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

(二)、人际关系问题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

农村中学里教育师资力量还很薄弱,且对于新近教育理论 学习还不够,教师对于

学生的不能理解,双向沟通困难,造成师生关系紧张。教师对于尖子生的个别重视培养造成学生抵触情绪,学生个人产生自卑、嫉妒和不良竞争情绪问题。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

中学生除了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和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

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和信任,而农村中学生中独生子女也占大多数,在家‘我’最大,特别是隔代培养中的溺爱的观念,他们在农村这个较封闭的环境下成长,接触外面世界的机会较少。因而产生多疑、腼腆、自卑和“自我中心”等等影响个体进行同龄人之间交往的障碍,造成同学间关系的淡漠和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学生明显表现出孤独感,想要与同学交往但又无所适从。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

农村中学生家长因个人知识不足,一生劳苦,多数人一心希望子女通过上学跳出“农

门”出人头地,重智轻德的教育。使孩子连起码的社交和沟通都得不到满足,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厌学情绪,形成偏执人格。父母外出打工造成父母和孩子之间关系疏远,家中隔代教育出的孩子娇生惯养无家庭责任感。还有父母的认知偏差,专制型教育致使孩子的身心受到严重伤害。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中学生一般为12、13岁——

18、19岁。在这一年龄阶段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生长发

育高峰,而他们的心理发育程度又明显滞后,所以在这一年龄阶段学生产生诸多敏感性问题。

1、青春期锁闭心理。

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的内心活动并存,在于同一体,中

学生在这一年龄阶段逐渐产生的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感”他们需要别人,尤其是成人的理解和尊重,他们有了许多的秘密,内心中的矛盾不愿意或者羞于说出来,形成青春期心理的普遍存在的心理特点:闭锁心理。

2、早恋。

中学时代,尤其是高中,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

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于幼稚的矛盾。他们一方面因为自身发育迅速而对与自身的变化感到困扰,一方面对性的生长发育迅速感到好奇,并经常关注,形成男女之间渴望异性,又自责和羞涩的精神压力,希望得到异性的理解与关注,双方的吸引从而产生早恋。

(四)、挫折适应问题

人的航程不总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碍。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的、人际关系的、兴趣、愿望及自尊方面的问题。适应挫折不良的学生,对于将发生的事情有一种恐惧不安的情绪体验,表现为紧张、过于敏感、精力不集中、心情郁闷,这种焦虑轻者影响学习和生活。重者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产生心理障碍,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针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家庭教育

1、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加强自身修养,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不仅要教育孩子学

会知识,更要注意教会孩子如何做人。从小培养孩子具有良好道德行为和文明礼貌的习惯,只有帮助家长从思想意识上确立正确的全面的人才观,才能彻底改变那种重智育轻德育的错误思想。父母的言行举止对于孩子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有些农村家长文化有限开口脏话连篇、好吃懒做、酗酒、赌博,给孩子灌输金钱至上,读书无用等错误思想,严重影响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可见要想真正把孩子塑造成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家长必须加强自身人格修养,应该“美其言、慎其行”给孩子一片澄净的天空。

2、建立平等关系,营造民主和谐家庭氛围

一些中学生与父母、师长难以沟通,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理解,这也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冲突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在进入青春期后表现得更加突出,他们普遍感到压抑、苦闷、无助和烦躁,他们特别希望父母、师长理解他们的想法和做法。但是有的家长却老是摆出一副长者的面孔,与孩子之间隔阂很深,他们不能认真地、客观地了解孩子的思想感情。这样容易使孩子产生对立情绪。作为父母,应主动与孩子建立平等关系,在相互尊重、理解和真诚的基础上,进行思想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和思想动向,在民主、宽松、温暖的家庭气氛下的孩子活泼、外向、受朋友尊重、也懂得尊重别人、好奇心强、富于创造性,并乐于和家长沟通。

3、关爱适度,注意孩子的养成教育及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需要关心、爱护,家长要给于基本保障,同时要加以正确引导,关爱要适度,要处理好‘抓’与‘放’的关系,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着力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培养孩子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其形成健全的个性,具备教强的适应能力,为其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过度关爱往往使孩子形成事事依赖、优柔寡断的性格,今后难立足与社会。

(二)、学校教育

1、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素质在各种素质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思想道德有思想品德课、文化科

学有各课教学课、劳动技术有劳技课、身体锻炼有体育课,唯独心理素质没有或极少心

理健康课,这是不合理的。因此,很有必要在农村中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课程的开设,可以解决一下二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使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因为仅仅依靠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很难照顾到全体学生。有的学生存在心理障碍,但他并没有意识到,也可能意识到了而不好意思去找心理咨询老师。另一方面,目前的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有待建设,受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训练的教师奇缺。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正好解决这一困难。但是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更注重活动教学内容,生动的课堂让学生更能喜欢这一课程,尤不能为学而学,仅仅是学习心理原理和规律并进行考试。

2、通过班级工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日常班级工作中,班主任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心理教育方法,对全体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以有效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其实,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方便的,主要是因为班主任摇臂其他任课老师更熟悉自己的学生,这样就有利于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同时,由于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直接与学生的心理问题接触,这样就便于及时探究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为学声指点迷津,指引前进方向。因此,在我市农村中学校,要注意将班级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结合,加强对班主任心理学知识普及,以形成坚实的心理教育工作基础和运行机制。

3、通过开展课外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学会在活动中不断地进行各种训练来优化自己的心理素质。比如学校开展一些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参加,让他们通过这一系列的群体活动感受和同伴的交往、协作所带来的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互助精神,让他们懂得如何与人交往。此外,在市农村学校里还可以举办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开设心理健康培训班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以跳动全体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促进他们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4、通过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农村中学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缺少专业人员是一大问题。在近期内还很难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即使有也是为数不多,要靠他门个别来进行全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是一个极大难度的问题,但是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活动室。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还是可行的。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是目前农村中学校可以采取的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的有力措施。在我市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者应发挥个别疏导的作用,弥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不足,可以创设条件,因地制宜,积极争取。

5、通过进行青春期心理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青春期心理教育主要是性心理教育,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密切配合才能达到最终目标。在学校方面应做到一方面学校应利用生物课对学生进行性知识教育,打破性的蒙胧感和神秘感,与生物课同步进行青春期教育宣传讲座,有助于青少年对异性的了解和彼此间的友情关照,也有利于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一方面,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性知识教育观念。教师在教授与性有关的生理卫生知识时,应应在一个轻松、率直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有关性和性安全的话题,教师不能回避、训斥,而应给于科学的回答。对学生传授一些必要性安全知识,告诉他们什么是性安全知识,什么是

性病,自我保护等知识。

6、通过营造健康的校园心理环境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人的情绪易受周围环境的感染,因此,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很重要。学校要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在此特别强调的是教师自身的因素。因为教师在学校心理环境中起主导作用。当然,除了教师自身的因素外,也要 充分发挥其他隐性教育资源的作用,如校园景点的设计,环境的布置等等。给学生以积极的暗示,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要注意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以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

(三)、社会教育

目前在我市的农村,由于改革开放,一方面要在农村社区以开放的姿态引进现代文化,消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另一方面又要在加强本土优秀文化的建设基础上,用现代文化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去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从而形成健康的高品位的社区文化。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积极优化农村社会环境,净化农村社会空气,努力建设文明村组,有关部门必须依法打击农村社会中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有关单位做好学校流失学生的就业工作,取缔不规范的“厅室”和“网吧”‘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学教育网,大力拓展农村中学生的眼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从而为我市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向发展提供社会规范的正确引导和影响。

(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在农村,尽管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甚微,但切不可忽视。要积极创造条件,挖掘潜力使学生家长能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积极配合学校的心理健康。学校要通过学生家长建立挡案,家庭联系网,密切教师和家长的联系。成立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或不定期的家长会,请家长对家教中出现的问题共同交流,组织研讨科学教学教子方法,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请有经验的老师进行家庭心理教育指导,系统传授家教知识;班主任和老师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家访更多的了解学生学校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应充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协调家长、老师、学生之间的关系;在社区教育方面,学校也要寻找积极因素,尽可能地发挥社区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明智,浅谈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5

[2]李鹞飞,农村中学生的家庭教育[J]。科协论坛2007.3

[3]马瑛,杨先勇。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6

[4]王小凤。农村中学生身心健康问题研究与对策[J]。科学教育研究2006.9

[5]甘雨虹。试析造成中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及解决对策[J]。教育革新2007.1

[6]王文惠,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宁夏教育科研 2007.2

浅谈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范文 篇5

韩爱琼

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心理健康却较少注意。实际上只有体魄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我国著名德育专家,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詹万生主任更是精辟地指出:“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由此可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日益受到重视,成了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德育工作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难点问题。而我们农村小学却因为信息的闭塞、师资力量的薄弱和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所处环境的落后,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又慢了一拍!

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我深切地体会到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存在以下几种心理问题:

一、自我中心

该种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去考虑问题,坚信自己的判断,往往不屑考虑别人的意见或做法,对自己不善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评。事例:我班里大多数是农村学生,我上课时,一个男同学和前桌发生了小纠纷,动手打了同桌。我在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批评了他几句。可他不仅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理直气壮地质问我:“凭什么说我?你再说,我打死你!”更离谱的是竟然从座位上起来拿了一根木棍朝我走来„„我上前制止,他竟然躺在地上大哭起来。我安慰了他很长时间,他才停止哭闹。

分析该学生就属于典型的自我中心者,这种自我中心危害很大,它会蒙闭孩子的双眼,会让孩子无法看得更远,严重者会导致矛盾的恶化,具有攻击性。

二、自私利已

在现今经济的冲击下,人们更看重实惠和物质利益,这种心态通过家长的和社会传媒的作用影响着我们的孩子,使一些孩子把享受、金钱放在首位,我做过小调查:你长大了做什么?孩子们大多回答是:将来赚很多钱;长大了做老板等等。对于有这样的想法的孩子我们不能完全地否定。但对一些孩子做事从不考虑别人的需要,总把别人当作自己的对手,看到别人有困难,不愿伸手援助,还暗自得意,心里等着看别人的笑话的现象,我们不能不深思,不能不产生忧虑。

三、脆弱的心理承受力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挫折,有人说:没有被拍打的皮球,算不得皮球,没有经过挫折的人生,就不能算真正的人生,也不可能真正走向成熟。可观察身边的有些孩子,他们在面对挫折和不顺心的事时,缺少自我调控的能力,觉得世界都在他眼前塌了,他们那脆弱的心理承受力甚至到了不堪一击的程度。

还有部分学生有以下心理障碍:厌学、考试焦虑、学校恐怖、自卑感、受挫感、丧失自信、缺乏兴趣、忧郁、压抑、胆怯、畏难、自我形象降低„„

作为教育者面对孩子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不得不思索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进一步调查分析表明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产

生既有其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造成这些状况的主要因素有:

1、家庭影响。

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农村已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现象,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确有一部分家庭勤劳致富,但仍有一部分家庭相当贫困,因此家庭教育,出现了明显的三多三无现象:一是外出打工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法辅导,二是家长文化水平不高的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力辅导,三是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心辅导。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曲感”。有的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更有些“问题家庭”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2、学校教育不当。

虽然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引起重视,但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仍较简单,而且,学校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心育,知行不一”的问题,学生心理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心理教育意识淡泊,缺乏系统研究,这也是农村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种种原因,使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

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是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3、社会影响。

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氛围不浓,“小农经济”意识仍相当普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普遍存在,绝大部分家长对教育缺乏足够认识,对心理教育相关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农村经济较发达地区,对子女百依百顺,包办一切,在家备受父母、祖父母等几辈人的呵护,几乎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同时受拜金主义思想影响严重,学生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另外,新闻媒体、网络世界对当今的农村小学生的影响也很大。

4、农村小学生认知评价水平低。

应对技巧差,因此面对父母离异,家长打骂、教师批评、考试失败等挫折事件难以正确对待,同时缺乏社会支持,特别是小学生年幼,心理尚未成熟,往往由于教师、家长的行为不当或社会不健康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心理问题。

我校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虽然正常的居多,但有问题者所占的比例也不少。因此不论学校还是家庭,都应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德育的教育现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一、根据农村小学生年龄和身心特征,加强学校常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性的教育,重点摆在学生心理行为的训练和

引导上,不要过多地传授心理知识,避免学科化和医疗化倾向,同时通过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及时咨询指导,矫正训练,提高其认知评价水平和应对技巧并予以适当磨炼,增强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中,学校开设的生命教育课程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自立意识,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集体观念,二、提高认识,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

使教师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和意义,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作为农村小学,不可能配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那么大多就需要普通教师来“兼职”,所以,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使教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真正关心、爱护学生,以适当的方式增进师生感情,掌握学生心态,提出合理要求,指导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帮助学生克服的心理障碍。

三、开办家长心理学校,或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

特别是要转变家长的意识和改进教育方法,因为家长教育观念,教养水平,包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特别明显。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甚至相矛盾最易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此外,在德育工作中还可以通过师生讨论、热线电话、举办各类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心理问题调查等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6

赵中铺小学课题研究小组 执笔者:刘晓闯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课题是唐河县2015课题,本课题共分三个阶段,即:

一、准备阶段(2015.3----2015.4)

1、申报课题,完成课题研究设计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是唐河县教育科学规划2015课题。

2、成立课题组,明确分工

在校领导的组织和带领下,成立课题小组,选取毛秋旭为组长,刘晓闯,邓洪娟,司万生为组员进行课题研究。

3、学习文献,组织学习文献资料

在组长的带领下,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通过阅读图书,网上查询等多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为研究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参考经验。

4、选取实验群体

在我校150余名学生当中,基本全部是农村孩子,我们课题组确定了我校每个班级10名孩子作为实验群体,进行调查研究。

5、拟定研究方案

为了全面了解我校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为下一步对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研究方案,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统计我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品德等各方面的行为习惯,进行分析,形成共识,找出规律,并且与城镇小学生各方面进行比对。此次调查为以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训练等提供依据,为全面提高农村小学生心理素质,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奠定基础。

二、实施阶段(2015.5----2015.10)

1、调查我校小学生的基本情况。

四个年级40名学生抽样调查,留守儿童占总数的40%,孩子父母大多外出务工,由爷奶照顾,而爷爷奶奶能够对孩子学习严格要求的占37.5%,关心孩子心理健康状况的家庭仅占12.5%,并且在这被调查的40名学生中,学习成绩优秀的有8人,中等的12人,较差的20人。

2、组织实施研究,在课堂教学和校外活动中进行综合试验、分析和论证。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修养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除了学校教育外,家庭教育所起的作业是非常重要的。而农村孩子由于长时间家庭教育的相对缺失,他们的学习和性格的表现都明显有别与城镇孩子。

3、分学期制定计划并具体实施。

主要任务是:培训实验教师,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发动宣传动员,在学校和村上张贴宣传标语,进行学生心理健康知识问卷调查,设立爱心电话和师生谈心薄,走访被调查孩子家庭,了解孩子在家心理状况,在各科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召开课题工作研究会和参会人员经验交流会,组织撰写研究论文、实验小结和阶段性总结报告。

4、收集、整理资料。

收集、整理个案的评价材料(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同学的评价)、实物材料、档案材料。

5、进行阶段性总结,接受阶段性验收。

三、结题阶段(2015.11----2015.12)

本阶段的主要工作有:

1、进行经验总结,对原始材料、案例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归类;

2、在梳理、归纳、提高的基础上,完成结题报告,并推广成果。召开课题结题工作会,对课题研究过程及有关情况进行简要回顾,对所取得的成果进行讨论、分析和总结,统一安排课题结题准备工作日程和具体分工,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成员共同协作,由课题组长执笔完成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

3、邀请专家进行结题鉴定。

对所完成的关于课题研究和实验的有关资料和数据进行全面检查和核对,之后,邀请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进行结题鉴定。

浅谈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7

一、培养“学困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是帮助“学困生”走出学习困境的重要前提。

1.明确学习的意义, 激发学习动机

教师要让学困生了解各学科学习的具体目的和学习知识的具体意义, 以提高对相应学科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 以积极进取的心态替代惰性心理,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寻找“希望点”, 重塑“学困生”的自信心

教师要引导“学困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着雄厚的学习潜力, 没有天生的“聪明”与“愚笨”之分, 只要自信、自强, 方法得当, 刻苦努力, 就一定能学好。在课堂上, 教师要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困生”回答, 并及时鼓励和表扬, 引导“学困生”体验成功, 分享满足的心理感受, 久而久之就会抚平他们自信心丧失的心理创伤, 逐渐树立自信,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实际, 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有利因素, 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习兴趣, 把“学困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上来。比如:融洽师生关系、创设教学情境、多媒体教学手段及竞赛等。

4.增强“学困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自我教育能力即主要依靠自己解决自身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困生提高自我认识水平, 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 找到自己与目标之间的差距, 产生自我激励, 形成健康向上的自我体验, 从而实现自我调控。一要努力培养“学困生”的自我悦纳情感, 使他们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 并有信心通过自己的积极努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二要通过学习目标的制定及有计划的实施, 培养他们保持适度的学习紧张感, 集中注意力, 排除干扰, 克服困难, 逐步提高学习成效;三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意识, 将心理活动与行动效果紧密结合, 引导他们学会总结失败的教训和进步的经验, 增强自我约束、监督和调控能力, 促使学习不断进步。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保障“质”的突破

环境育人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为“学困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优化学习环境, 克服和避免各种学习困难诱因的产生是帮助“学困生”摆脱学习困境的重要条件。

1.发扬自卑心理中的“闪光点”, 坚定其学习的信念

对待学困生, 要牢记“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的古训, 既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也不能丧失信心、放任自流。要尊重、热爱学困生, 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多给他们一点关怀、一点微笑、一点鼓励, 在他们取得进步、获得成功时及时从正面肯定、衷心祝贺, 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树立“我能行”的意识, 感受到教师由衷的关怀, 从而点燃积极向上的心灵火花。

2.提供“舞台”, 让“学困生”自我表现

教师要用慈母一般的心体贴他们, 用火一般的真情感化他们, 善于发现他们的禀性、兴趣、爱好、特长和长处, 为他们提供一定的条件和机会, 发挥他们在其他方面的优势和长处, 使他们在集体生活中正面表现自己, 比如让他们出墙报、做值日、检查作业等, 使其在老师的帮助、鼓励下取得进步、看到希望、充满信心, 从长于别人的地方感受到存在的价值, 从而增强自我意识, 实现自我肯定, 反过来更好地促进学习。

3.倡导合作学习, 营造“帮学”氛围

教师应该鼓励学习优等生与“学困生”结成一帮一互助小组, 让优等生向“学困生”交流学习经验与方法, 使“学困生”在学习方法乃至具体学习上都得到帮助, 还可以使他们感受到尊重与信任, 这样他们有助于摆脱因为学习困难而产生的自卑感。我们还可以通过加强学生间的团结和集体荣誉感使其处于和谐的学习环境中, 缩小优等生与学困生学习及心理上的差距, 避免他们成为“尖子教育”的牺牲品。

4.挖掘“学困生”对抗心理中的“相融点”, 创造“和谐”环境

教师要做到把微笑带给学生, 把欣赏挂在嘴边, 形成和谐、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多给“学困生”安慰与关怀, 创造一个友爱互助的学习环境, 帮助他们从痛苦中挣脱出来, 感受到集体和老师的真诚与关心。另外, 农村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往往不够, 学校通过举办家长学校, 定期和学困生家长交流, 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状况和学校的教育管理方法, 认识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积极创设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5.善于使用激励性语言, 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

有人说:“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 他就学会了谴责,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 他就学会了自信,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 他就学会了自爱。”农村孩子从小接受的是责任教育, 很少受到家长的鼓励和表扬。有时候一句鼓励的话语, 一个赞许的眼神, 一个充满爱意的抚摸, 都可以改变一个学生;同样不经意的一言一行, 也会深深地挫伤学生的自尊, 使其一蹶不振。因此,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鼓励、多表扬, 以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要善于用激励性的语言和行为去感染学困生。常说“我相信你一定能……”“你肯定行”“你进步了”, 鼓励学困生大胆举手, 大声发言。

三、耐心指导学困生, 让学困生学会学习

1.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发展, 这对农村小学“学困生”来说尤为重要。教师要适时地对“学困生”进行学法指导, 教给他们提高观察、阅读、思维、记忆、动手等能力的方法, 使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并能恰当地运用到学习中。通过学法的指导, 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精神,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 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2.强化学习技能训练

只有通过训练, 将学习方法转化为习惯或能力, 才能体现它的真正价值。对学习技能和习惯欠缺的“学困生”, 教师应有目的地进行学习技能训练。这种训练要求学生多次在教师或家长的直接帮助和监督下进行学习, 甚至需要手把手地示范、陪读、检查或另加作业项目等, 以使受到训练的学生获得学习的基本技能,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生获得学习动力的源泉, “学困生”之所以成绩差, 没有奋斗目标是一个重要原因。教师要注意指导“学困生”设立学习目标, 目标设立的基本要求是适当和具体化, 因为适当的目标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内部动力, 不断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进取精神, 加快各方面的进步;具体化的目标可以使学生找到努力的方向, 在初始阶段就能体验获得成功的感受, 从而有信心逐步承担起更困难的学习任务和实现更高的奋斗目标。在确定目标时, 需要教师与“学困生”共同探讨、共同协商, 在全面了解、深入认识“学困生”现有学习状况的基础上, 设立既有利于他们发展提高, 又能被他们所接受的学习目标。

4.正确对待意志缺乏中的“反复点”, 锻炼学困生的持久性

对于学生行为中出现的一些反复, 不能一味指责其屡教不改, 而要从中努力挖掘、肯定其思想意识上的进步。还要用言语和行动始终让学生知道———老师永远相信你可以做到, 现在没做到, 将来还是有机会做到。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磨炼意志, 在无形中增添自信。

总之, 让“学困生”健康成长、学有所成, 对学校、家庭、社会, 特别是学生本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唯有在情感上、方法上、教育上多给予他们帮助, 才能使他们重拾信心、取得进步。相信迟开的花朵也会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赵国祥.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海燕出版社, 2001.

浅谈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8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途径

农村中学长期以来受家长文化素质水平、应试教育、师资水平、办学条件的限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加强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是提升农村素质教育的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现状是:

(一)很多教育主管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模糊,在学校教育中不能开设专门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中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评价。

(二)农村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重视程度低,往往停留在表面上,口头上。虽然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往往只是一个摆设,没有起到直接有效的作用。

(三)农村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教师。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师资薄弱。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绝大多数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缺乏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经验。①以这样的师资力量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结果就可想而知。

与此同时,在广大农村中学里,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令人担忧。学生中出现太多的人际关系不协调,以自我为中心,孤独自卑、狂妄自负,或意志消沉、或感情脆弱、或情绪不稳定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问题。可以说,在农村中学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②

二、构建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全面的课题,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从学校领导到老师、家长乃至学生自己都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从积极的方面引导和帮助,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发展健全的人格。根据对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一)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摆在战略高度的位置。

根据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确定符合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际的目标和内容。

(二)学校是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的环境。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绪、情感或态度都是环境在个体身上的体现和反映,没有任何一种心理现象的产生不存在着客观的原因。③因此一个和谐的环境无疑有助于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并且使可能出现的异常心理现象减少到最小程度。

学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板报、橱窗等形式,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三)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力度,提高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当前,农村中学极度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几乎为零。据调查,当前农村中学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多数是班主任、政治教师和其他管理人员,而且多数是兼职人员,对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掌握。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受德育思维模式的影响,违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规律和要求,严重影响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这是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大障碍。而心理健康教育又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是必要保障。④

(四)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

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心理咨询室,并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排解心理困惑,对个别有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应及时识别并转介到专业诊治部门。

(五)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学科教学中及时适当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会使学生自觉地接受、主动地接受,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比如在思想品德课中,良好品德修养的形成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素质,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才能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修养。语文课中优美隽永的散文可以激发学生热爱人生、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的美好情愫。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各学科课堂教学中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和谐统一、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六)家长要与老师坦诚相待,保持一致,并形成教育台力。

建立学校与家庭密切联系与沟通机制,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教师家访等各种形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发挥家庭的作用,使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家长应经常与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取得联系,通过及时的沟通与联系,使教师也能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及其心理原因,同时帮助家长熟悉青少年期学生的生理、心理变化。⑤了解这段时期的教育内容及方法,提倡科学的教育方法,不但能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而且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真正实现同步,形成合力,从而实施有效的家庭心理辅导。

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存在,既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严重影响着我国未来国民的精神面貌和农村整体素质的提高。目前要求加强青春期心理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也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重视。面对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农村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解决中学生存在的普遍心理问题,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

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不能单纯而孤立地对学生进行政治引导、思想教育、品德培养和知识传授,还应关注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其心理发展和心理状态的变化,并予以主动积极的辅导,帮助学生健康地度过青春期,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深入到每一个学生复杂多变、奇妙无穷的心灵,而教育者才能真正无愧于"灵魂工程师"的称号。⑥

注释:

①张世富. 心理学[ M]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

②林崇德,等.学校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③王道俊. 教育学[ M]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

④丁志强. 教育管理心理学[ M] . 沈阳: 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1.

⑤汤有国,李林红.心理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

⑥张万兴.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原则与方法[ M] . 北京:中央民族大出版社, 2001.

参考文献:

[1] 张世富. 心理学[ M]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

[2] 林崇德,等.学校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 丁志强. 教育管理心理学[ M] . 沈阳: 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1.

[4] 王道俊. 教育学[ M]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

[5] 汤有国,李林红.心理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

[6] 张万兴.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原则与方法[ M] . 北京:中央民族大出版社, 2001.

上一篇:双选会新闻通稿下一篇:第二天实践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