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事业发展新局面工作心得体会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保密事业发展新局面工作心得体会

保密事业发展新局面工作心得体会 篇1

工作,这必将对推动保密事业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科学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党和国家保密事业发展的攻坚期。“十二五”规划纲要着眼国际国内形势新的深刻复杂变化,紧紧抓住当前保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确立了未来五年保密事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操作性。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当前保密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制定最有效措施,采取最管用办法,全面提升党和国家保密能力,确保“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任务目标落到实处。

要始终坚持保密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近年来,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就加强保密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为做好新形势下的保密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地贯彻积极防范、突出重点、依法管理的保密工作方针,坚定不移地贯彻最小化、全程化、精准化、自主化、法制化的保密管理原则,不断把党和国家保密事业推向前进。

要加紧编制实施“十二五”时期全国保密事业发展规划。这是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保密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编制规划,全面谋划保密事业发展战略,真正把制约发展的问题找准,把影响发展的困难想足,把推进发展的思路理清,做到工作有目标,落实有预期,推进有措施,切实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系统性。

要坚持用高科技武装保密工作。跟踪国际保密科技前沿,立足我国保密工作需求,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集中攻关,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研制一批先进、可靠、实用的保密技术装备。要严格落实技术防护措施,大力推进信息安全保密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信息安全保密防护体系,实现对国家秘密从产生、流转到解除,从制作、使用到销毁全过程、全方位管理,大幅提升高科技抗衡能力。

要切实加大对保密工作的保障力度。推进保密事业发展,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政治责任。要健全完善党委(党组)统一领导、有关方面齐抓共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保密工作责任体系,加大人力、财力、物力投入,为保密工作顺利开展创造必要条件,使党管保密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保密工作的强大动力和实际成效。

保密事业发展新局面工作心得体会 篇2

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1月14日至15日在京举行。会议对2010年教育工作作了总体部署, 强调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研究制定和启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主线;以优先发展、改革创新、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为工作方针;以夯实基础、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提升内涵为工作着力点;以进一步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增强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能力为导向, 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讲话中指出, 确定2010年工作重点的基本依据和主要考虑是四个方面: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教育工作决策部署;满足人民群众根本教育需求;遵循教育基本规律;体现实施《规划纲要》的重大战略部署。也就是要努力做到对党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 使教育真正成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 顺应人民群众期盼的教育, 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教育。袁贵仁强调, 2010年教育工作要着重做到以下四点:第一, 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第二, 更加积极主动地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第三, 更加积极主动地在促进教育公平上办好事办实事。第四, 更加积极主动地抓紧抓实提高质量这个核心任务。

努力开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篇3

会议指出,过去的一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带来严峻挑战、经济发展十分困难的宏观环境下,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教育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研究制定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教育改革发展迈出了新的步伐。教育公平取得新进展,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素质教育扎实推进,办学条件不断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展顺利。这些工作的完成或推进,为做好2010年教育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会议强调,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最后一年,是《规划纲要》启动实施的第一年,谋划好、落实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会议对2010年教育工作作了总体部署,强调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研究制定和启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主线;以优先发展、改革创新、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为工作方针;以夯实基础、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提升内涵为工作着力点;以进一步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能力为导向,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

袁贵仁在讲话中指出,确定今年工作重点的基本依据和主要考虑是四个方面: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教育工作决策部署;满足人民群众根本教育需求;遵循教育基本规律;体现实施《规划纲要》的重大战略部署。也就是要努力做到对党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使教育真正成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顺应人民群众期盼的教育,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教育。

袁贵仁强调,2010年教育工作要着重做到以下四点:第一,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统筹好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着力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主动适应城镇化进程,把学校作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公共设施,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教育服务能力;主动适应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主动融入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主动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学研用结合。

第二,更加积极主动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坚持改革,加快改革,突破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解决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突出重点,加大投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努力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先行先试,积累经验,充分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和支持各地根据国家制定的发展规划、方针政策和基本标准开展教育改革试点;统筹推进,有序改革,加强对教育体制改革的组织领导。

第三,更加积极主动在促进教育公平上办好事办实事。教育工作与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盼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要大力促进教育优先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平;更加注重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最大程度地保障和维护公平。要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细化任务安排,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抓出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加强研究,完善政策体系,在制度设计上加强对推进公平的支持力度,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健全国家助学制度;规范办学行为,从严治教,力争在群众关注的几个热点上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

第四,更加积极主动抓紧抓实提高质量这个核心任务。要在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在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推动广大教师聚精会神教书育人上下功夫;要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上下功夫;在完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上下功夫。

袁贵仁指出,要切实提高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各级教育部门要时刻牢记“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对人民群众负责,接受人民监督,不断提高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必须立足大局,明确工作定位;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环节;必须科学调研,增强前瞻性、预见性和针对性;必须转变职能,提高管理水平和执行能力;必须善于引导,进一步促进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教育的合力。

袁贵仁特别强调要抓好廉洁自律和维护稳定。他指出,学校是教书育人的神圣殿堂,在廉洁自律方面应当有更高要求,必须警钟长鸣、常抓不懈,不断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决遏制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决不让腐败玷污教育这一方净土。稳定压倒一切,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落实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的要求,加强对影响教育系统稳定因素的分析和把握,及时排查和化解矛盾与纠纷,切实做好稳定工作,为教育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为全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陈希、鲁昕、陈小娅、李卫红、郝平、王立英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工作的总体部署,结合各自分管工作作了具体介绍和明确部署。

山东、四川、辽宁、内蒙古、湖北、天津、上海、江苏、北京、安徽、重庆、浙江等12个省(区、市)作了经验交流。各省(区、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部门负责人,中央有关部委部门负责人,各民主党派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教育部各司局、直属单位负责人参加了会议。(记者:余冠仕 刘琴)

保密事业发展新局面工作心得体会 篇4

201101 省财政厅厅长 陈先森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十三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总结“十一五”财政工作,明确“十二五”目标和思路,部署2011年工作任务。省委常委、副省长赵树丛同志亲临会议,等一会还将作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积极作为,圆满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

“十一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各级财政部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全面落实财政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这五年,是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财政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健康、可持续的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初步形成;是服务经济发展措施得力的五年,先后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相机抉择的财政宏观调控机制更加完善;是保障改善民生力度空前的五年,坚持将财力向基层倾斜,向新农村建设倾斜,向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体倾斜,促进和谐的民生保障机制逐步健全;是公共财政体系不断完善的五年,财政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机制加快建立;是财政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的五年,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理念融入财政工作全过程,规范高效的财政监管机制基本确立,财政改革与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

五年来,我们不断创新发展思路,理财观念逐步转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确立了“四破四立”的理财观,即破除账房先生意识,树立主动理财理念;破除摇头先生意识,树立服务大局理念;破除财力困难意识,树立服务发展理念;破除主观臆断意识,树立科学理财理念。突出“推进科学发展、加速安徽崛起”主题,把财政工作重心进一步转变到“三保二促进”上来,即保运转、保民生、保稳定、促发展、促和谐;审时度势,主动作为,凝聚起做好“五篇文章”的强大合力,即围绕崛起做支持发展文章,围绕管理做规范理财文章,围绕民生做强农惠农文章,围绕和谐做工作协调文章,围绕效能做能力建设文章。

五年来,我们不断加强理财治税,收入规模显著扩大。财政与经济良性互动格局更加稳固,全省财政收入规模连续跨越1000亿、2000亿元新台阶,2010年完成2063.8亿元,实现五年翻了一番多,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149.4亿元,增长33%,总量和增幅均位居中部地区第2;全省财政收入五年累计完成6791.5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倍,年均增长25.7%;全省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十五”末的12.2%提高到2010年的17%;人均财政收入由“十五”末的1007元提高到2010年的3300元。财政收入质量稳步提高,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85.6%。区域财政协调发展,合肥、芜湖等中心城市引领地位更加突出,皖北地区财政加快发展,县域财政发展强劲,涌现出24个财政收入超10亿元的县(区)。财政实力的不断壮大,为安徽跨越发展、加速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五年来,我们不断发挥职能作用,宏观调控卓有成效。坚持把促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加大政府性投入带动投资加速增长,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万亿元大关,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积蓄了能量。全面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安排25亿元财政资金支持市县建立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和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着力建设全省信用担保体系,有力促进了全省中小企业发展。坚持把促消费作为应对危机的重要举措,深度挖掘城乡消费潜力,认真落实“四下乡、两换新”政策,累计补贴财政资金53.7亿元,家电下乡销售量和补贴兑付率稳居全国前列,“真金白银”的政策促进了消费市场繁荣。坚持把调结构作为财政调控的主攻方向,综合运用财政投资、税收优惠、资金扶持、贷款贴息等多种政策手段,大力支持自主创新,稳步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启动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大力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增加对皖北地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支持150个镇开展扩权强镇试点,支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合肥经济圈建设;加大节能环保投入,积极支持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加强重点流域污染防治,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

五年来,我们不断优化支出结构,社会建设全面加强。全省财政支出规模实现新跨越,2010年达到2566.9亿元,是2005年的3.6倍,同比增长19.8%;五年累计完成8539亿元,是“十五”时间的3.2倍,年均增长29.1%。人均财政支出水平由2005年的1094元提高到2010年的3775元,跨越3000元新台阶。坚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教育、科技、文化、社保支出保持较快增长,有力促进了社会事业均衡发展。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工商管理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顺利实施。财政应急保障联动机制不断健全,为应对一系列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提供了坚强保障。在全国率先组织实施民生工程,民生工程从2007年的12项增加到2010年的33项,4年累计投入853.8亿元,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明显提升,胡锦涛总书记两次视察安徽时对此充分肯定。

五年来,我们不断加大“三农”投入,城乡统筹协调推进。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全省财政“三农”累计投入2650亿元,投入总量、增量、增幅以及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逐年增加;通过“一卡通”发放各项财政涉农补贴491.4亿元,农民人均受益1215元。注重发挥财政支农投入的导向作用,跨部门整合涉农资金,提前完成农业产业化“532”提升行动;积极开展省级支农资金整合试点,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高;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改选中低产田629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35万亩;大力支持粮食生产“三大行动”,粮食连续七年丰产、五年创新高。大力支持农村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解决119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加大财政扶贫投入力度,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73万人;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顺利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偿还兑付工作全面完成并顺利通过国家考核验收。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全面推进,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不断完善。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千村百镇”示范工程,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照耀“三农”。

五年来,我们不断深化财政改革,财政管理日趋规范。全面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推行政府预算体系改革,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组成的财政预算体系逐步建立。进一步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健全转移支付制度,完善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和乡财县管改革措施。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深入推进,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不断深化,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制逐步理顺,预算绩效评价试点有序开展。启动惠民直达工程试点,加快构建“五个一”惠民政策落实新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公务员津贴补贴改革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狠抓财政管理基础工作和基层建设,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加快财政支出进度,千方百计提高预算执行率,降低年终结转率。扎实推进金财工程建设,着力构建覆盖所有财政性资金、辐射各级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的财政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加强财政监督管理,树立“大监督”理念,完善财政监督体系,加强监督机构建设,大力推进“小金库”专项治理,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构建“小金库”治理长效机制。

五年来,我们不断加强队伍建设,财政形象明显提升。坚持抓机关、带系统、促发展,相继开展了“岗位大练兵、作风建设年、创建五型机关、规范管理年、能力建设年、学习提升年”主题活动,成功实施“百千万培训工程”,对全省108名县区财政局长、1398名乡镇财政所长进行集中培训,分期分批对近4万名农村财会人员进行轮训,财政干部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招录了一批年轻干部,改善了干部队伍结构,为财政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生力量。全面完成“五五”普法系列宣传活动,财政干部法制观念不断增强。扎实推进注册会计师行业党建,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在行业的全覆盖。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规范权力运行,全面推行文明办公“五要五不”,扎实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和政风行风建设,财政机关作风不断改革。大力加强财政文化建设,创作并广为传唱财政之歌《财缘》,组织开展全系统文体活动,涌现出一批体现时代精神和行业特点的文化精品。特别是2009年11月以来,大力弘扬沈浩精神,以“科学发展创先进、学习沈浩争先锋”为主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精心组织“五要五比”主题实践活动,即要主动理财,比科学发展;要解放思想,比改革创新;要爱岗敬业,比真抓实干;要节俭自律,比无私奉献;要服务至上,比优良作风,掀起了“学沈浩创先进争优秀”活动的热潮。省财政厅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助残扶残先进集体”等省部级以上荣誉表彰百余次;是全省第一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先进典型单位,涌现出基层干部的楷模——沈浩;在省直机关效能建设和省政府目标考核中连续3年名列前茅。

刚刚过去的2010年,我们密切跟踪宏观形势变化,认真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着力巩固扩大经济回升向好势头,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评价。张宝顺书记作出重要批示:“近年来,省财政厅深入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希望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提高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完善机制体制,为全省的跨越崛起作出新贡献!”王三运省长专门批示:“今年的财政工作又有新的提升,特别是在服务大局、主动作为方面要充分肯定。”2010年的财政工作,为“十一五”目标任务划上了圆满句号,为财政事业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科学理财再添亮点。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着力推动创新发展,大力支持自主创新,一次性安排2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和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安排7亿元支持国家技术创新工作试点省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统筹协调区域发展,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安排5.4亿元加快皖北振兴,有力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民生财政再次发力。2010年全省民生支出1096亿元,占财政支出的42.7%,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新增财力的55.5%用于民生。切实履行牵头抓总职责,圆满完成33项民生工程目标,财政投入345亿元,增长35.8%,惠及6000多万城乡居民。

支持三农再出实招。保持“三农”支出持续增长,“三农”支出达到842.7亿元,增长24.7%,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32.8%,进一步夯实了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创新财政支农方式,扎实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投入保费补贴9.9亿元,为1924万农民提供了265亿元的风险保障。调整财政支农方向,遴选39个县深入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认真落实惠农政策,“一卡通”发放涉农补贴资金145.7亿元,同比增长17.2%。

重点改革再破难题。强化财政政策和资金引导,统筹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率先实现了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全覆盖;积极创新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机制,财政管理更加科学高效。惠民直达工程试点扎实开展,试点范围扩大至全省17市的35个县区,深入推进信息化背景下的公共财政模式变革。

固本强基再树形象。加强财政“两基”建设,扎实开展创建规范化乡镇财政所(分局)工作,推进财政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大规模开展调查研究,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深入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财政部专门在我省召开全国财政厅(局)长座谈会,现场集中展示了我省“两基”建设成果。

五年的成就令人振奋,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形成的文化影响深远。回首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深切地体会到:要做好财政工作,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重视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培植和壮大财源;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坚持主动理财,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积极主动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必须坚持规范管理,全面加强财政管理基础工作和基层建设,促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效能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切实把创新作为推动财政发展的强大动力,立足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着力促进财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同志们,“十一五”财政发展成就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凝聚着全省财政干部职工的辛勤汗水和智慧结晶。在此,我代表财政厅党组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财政事业发展的各级领导和各界同仁表示衷心地感谢,向奋战在财政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崇高地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财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人均财力和人均支出在全国靠后,部分市县新增税源增长较慢,县域财政保障能力偏弱;省以下财政体制有待健全,财力与事权不够匹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财政预算制度的完整性仍然欠缺,财政管理绩效有待提高,乡镇财政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财政监督体系不够健全,监督范围和方式有待进一步完善。对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明确目标,全面推进“十二五”转型发展

站在既往开来的新起点,安徽已经迈入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阶段。省委八届十三次全会科学分析了我省发展的方位和形势,为“十二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未来五年,是安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也是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转型期。财政是宏观经济的重要调控手段,是党委、政府履行经济社会管理职责的物质基础和财力保障,我们要更加主动地发挥职能作用,更加自觉地服务全面转型,奋力谱写财政改革发展的崭新篇章。

立足科学发展的新实践,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全省财政“十二五”发展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为主线,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依法组织财政收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主动理财,不断提高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为实现经济繁荣、人民富足、生态良好的发展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财力基础。按照上述总体要求,我们要务必保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勇于进取的精神状态,全面确立五型功能定位,着力实现五个更加注重,努力完成五项奋斗目标。

(一)全面确立五型功能定位。一是建设发展型财政。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做好科学生财、聚财、用财的文章,健全财政经济良性互动发展机制,推动全省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二是建设民生型财政。牢固树立民生优先理念,继续加大民生投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构建符合省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更多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三是建设创新型财政。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合理界定省以下各级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加快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建立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贯彻和推进税制改革,逐步健全地方税体系。四是建设绩效型财政。合理配置财政资源,规范预算编制管理,强化预算执行管理,不断提高预算执行的均衡性和有效性;严格财政监督管理,健全监督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政府债务管理,积极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五是建设法治型财政。规范财政执法行为,推进财政依法行政;依法加强收支管理,提高理财效率;加快预算公开的法制化、规范化进程,增强财政预算的透明度。认真组织财政“六五”普法工作,提高依法理财能力和水平。

(二)着力体现五个更加注重。一是更加注重主动理财。清晰理财思路,着力破解财政科学发展的“瓶颈”;坚持依法理财治税,不断提高收入质量,保持收入稳定增长;优化财力配置,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二是更加注重促进和谐。加大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资金保障力度,大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大力支持社会事业建设,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物质基础、政策手段和体制保障作用。三是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强化财政“二次分配”功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民生工程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加强民生工程协调推进,强化牵头意识、责任意识、协同意识,保障资金落实,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树立财政“务实、为民、和谐”的品牌形象。四是更加注重营造环境。加强政风行风建设,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不断加强财政文化建设,不断提升财政文明创建层次,扩大财政影响,营造更加宽松和谐、凝心聚力的理财环境。五是更加注重固本强基。大力弘扬沈浩精神,进一步增强财政干部综合素质,努力打造业务精、作风硬、效率高的财政干部队伍,夯实财政管理基础工作,提高基层财政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三)努力完成五项奋斗目标。一是财政收入规模跨上新台阶。力争到2015年末,全省财政收入总量突破4000亿元,实现五年翻一番;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稳步提高,财政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二是财政支出管理再上新水平。力争到2015年末,全省财政支出突破5000亿元,人均财政支出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财政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三是区域财政协调发展迈出新步伐。力争到2015年末,实现“超十过百进千”工程,即50个县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13个以上的市财政收入超过100亿元,合肥市财政收入突破1000亿元大关,区域良性互动、竞相发展格局进一步形成,省、市、县三级财政发展更加协调。四是财政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政府间分配体系更加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设计更加合理,科学完整、结构优化、有机衔接、公开透明的政府预算体系更加健全,力争在“十二五”前三年基本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十二五”后期逐步提高保障水平,财政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五是财政管理绩效实现新提升。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进程加快,财政法规制度不断健全,执法行为更加规范。预算管理不断加强,预算编制完整性、科学性和准确性显著增强,预算执行的均衡性和效率显著提高。财政“两基”建设深入推进,监督与管理有机融合,财政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三、突出重点,奋力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我省面临加快发展和全面转型的双重压力,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一是金融危机影响短期内难以消除,经济平稳运行难度大,企业生产经营环境不容乐观,加之2010年收入基数较高,财政收入难以形成持续高位增长格局;二是落实税费减免政策,酝酿实施个人所得税改革、调整增值税征收范围等,相应减少收入;三是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完成在建项目,保持一定的投资规模,财政配套压力仍然很大;四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全面转型,推进教育、医药卫生和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改革,实施民生工程,应对通胀压力,刚性支出明显增多,各级财政保障能力面临严峻考验。

综合分析多种因素,本着积极稳妥的原则,2011年预算初步安排是:全省财政总收入2312亿元,增长12%。具体数额以全省人代会批准的预算报告为准。今年全省财政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推动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增收节支,确保完成全年收支任务;坚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继续深化财税制度改革,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步伐;持续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立足服务大局,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充分发挥财政宏观调控作用,努力实现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的有机统一。一是坚持双轮驱动。坚定不移地推动工业强省战略,重点支持十大产业振兴和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促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着力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大政府性资金投入,统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壮大中心城市,提升城市能级,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加快小城镇发展步伐,提高城市的承载力,提升城市品位。二是积极拉动内需。扎实推进家电下乡、以旧换新工作,扩大政策覆盖面,充分发挥改善民生、扩大消费、促进发展等多重效应。坚持把调整投资结构与扩大消费结合起来,政府公共投资优先安排扩大内需的在建、续建和收尾项目,努力挖掘城乡市场消费潜力,促进投资与消费良性互动。三是优化结构升级。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支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推动企业加快技术改造,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投入,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四是统筹区域发展。进一步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尤其是加快皖北振兴步伐,加强财税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使更多的“人财物”向皖北汇集,加快区域间“南北合作”进程,挖掘皖北内生发展潜力,加大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力度,推动县域经济迈上新台阶,为皖北地区乃至全省经济“强身健体”。

(二)立足以人为本,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坚持以民生工程为抓手,继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民生工程长效化。全年计划投入财政资金388亿元,精心实施33项民生工程,着力规范基础管理,完善制度政策,提升保障水平,建立长效机制。一是建立科学系统的项目选择机制。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有进有退的原则,继续在“巩固、规范、完善、提高”上下功夫,回头总结,全面评估,通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巡视等多种渠道,科学确定民生工程项目和投入规模,深入谋划,不断增强民生工程政策体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二是形成稳定多元的筹资机制。全面整合相关资金,创新多方筹资机制,采取以奖代补、贴息、配套担保等形式,鼓励和吸引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资金投入到民生工程。三是强化科学高效的协调推进机制。建立健全规范透明的政策执行机制和便民利民的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式,简化工作程序,加强督促检查,加快项目实施。统筹解决好群众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积极应对物价结构性上涨压力,保障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促进教育优先发展,不断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支持国家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省建设,推动科教兴皖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实施;支持文化强省建设,提升安徽软实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障制度,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落实各项财税扶持措施,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财政投入力度。

(三)立足协调并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围绕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一是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优化和调整支出结构,使财力更多地向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倾斜;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大幅度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强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深入推进财政扶贫开发工作,完善农村互助资金试点,实现互助资金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有效联结。二是促进农业增产增效。认真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大力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三农”信贷投放,大力支持小麦高产攻关、水稻提升行动、玉米振兴计划,支持启动农业产业化“671”转型倍增计划,加快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步伐,促进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三是推进支农资金整合。继续安排支农资金整合县奖补资金,从编制部门预算入手,以项目为平台,继续加大资金整合力度,重点支持“万亩高产高效吨粮田示范县”创建工作,提升支农资金整体效益。四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坚持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大力推进24个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全面完成首批6个示范区总体规划建设任务,着力打造新农村建设的窗口、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平台。五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争取国家新一轮农村综合改革在安徽试点,健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长效机制,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继续巩固完善农村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积极稳妥地开展土地整治整村推进,积极探索其他公益性乡村债务清理化解办法,支持推进国有农场税费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度综合改革,积极促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四)立足深化改革,推进财政创新发展。坚持改革创新,积极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机制,着力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步伐。一是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统筹省与市县财政分配关系,坚持财力向基层倾斜,明晰各级支出责任,严格预算分配程序,进一步提高财政透明度,努力促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继续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清理归并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加快建立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二是规范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要求,继续推进县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实现财税库银税收收入电子缴库横向联网在市、县两级全覆盖,积极探索建立预算执行动态监管机制,保障财政资金安全运行。三是不断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全面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增强政府预算的完整性。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健全程序规范、内容全面、方法科学、公开透明的部门预算制度。建立完善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结余结转资金管理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有机结合的制度,将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继续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全面深化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四是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继续加强政府投融资平台管理,加快建立债务管理信息系统、债务信息定期通报等基本制度,建立完善政府债务规模管理和风险预警机制。更加注重发挥财政投融资功能,逐步形成管理规范、风险可控、运行高效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五是统筹推进其他领域改革。支持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支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适时推开公立医院改革;巩固文化体制改革成果;支持司法体制改革,继续完善政法经费保障机制。

(五)立足精细管理,推动财政科学发展。坚持科学理财、依法理财、民主理财,提升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着力建设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财政管理新格局。一是强化预算编制管理。规范预算编制程序,细化预算编制内容,完善支出标准体系,加强项目库建设,夯实预算编制的基础。继续完善公共财政预算,细化政府性基金预算,推动市县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二是强化预算执行管理。依法加强税收收入征管,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提高收入质量;加强财政支出管理,规范操作流程,加快支出进度,压缩一般性支出,严肃财经纪律,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三是强化财政绩效管理。总结绩效评价试点经验,健全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努力构建制度完善、考评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绩效考评新机制。类似担保和风险补偿基金、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资金、支持皖北发展等大额专项资金,都应该纳入评审论证范围。四是强化财政监督管理。继续开展重大财税政策实施情况专项检查,继续抓好“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规范财政权力运行,健全覆盖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建立完善财政监督消息披露和公告制度,稳步推进财政预算信息公开;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进一步完善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五是强化基础和基层管理。加强财政基础业务管理,推进“金财工程”建设,完善部门基础信息数据库,实现对本级行政事业单位各类数据的动态管理;加强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作,强化注册会计师行业及会计中介机构管理,推进会计管理信息化进程;深入推进“惠民直达工程”试点,总结经验,完善创新,加快建立管理科学、操作精细、运转高效的惠民政策落实新机制;完善乡镇财政职能,提高乡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充分发挥乡镇财政就地就近实施监管的优势,确保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四、强化服务,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工作激情

宏观环境十分复杂,财政使命光荣艰巨。巩固扩大回升向好势头,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关键在于继续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新的一年,我们要牢固树立服务至上理念,以“服务发展年”为抓手,凝聚起财政系统服务科学发展的智慧和力量。

(一)强化思想建设,在服务中锤炼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意识,在为民理财、服务群众中实现人生价值。提高思想境界,把沈浩事迹当作一面镜子,把沈浩精神化作奋进动力,正确对待名誉、地位、金钱、权力、苦乐、生死等人生基本命题,朝夕勤勉,照亮心灵,激励奋进;增强群众观念,始终坚守群众立场,深入群众汲取“营养”,深入基层体察冷暖,在密切群众中净化心灵、启迪智慧。筑牢廉政防线,用党纪政纪规范从政行为,以勤勉无私铸造自身品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巩固规范权力运行活动成果,大力规范从政行为,强化权力自我约束,审慎用权,自发警醒,模范遵守党纪法规,争当时代先锋,永葆党员本色。

(二)强化能力建设,在服务中提升理财水平。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切实加强学习能力建设,不断提升胜任岗位、服务发展的本领。坚持忙里偷闲“充电”,克服财政任务突发性、累积性、紧迫性强的困难,妥善解决“工学矛盾”,静下心来,排除纷扰,不断充实自我,切实把积累能量的工夫下在八小时之外。坚持紧跟时代“真学”,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动向,跟踪社会热点,瞄准新兴领域,认真学习研究,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注重文学艺术熏陶,以优秀的文艺作品陶冶情操、丰满人生。坚持追根求源“勤思”,注重专博结合、学思结合,以广泛涉猎开阔视野,以广闻博览增长见识,善于思考,注重批判性的“证实”或“证伪”,不仅做胜任岗位的“行家”,也要力争成为多个领域的至少半个“专家”。坚持知行合一“真用”,注重学以致用,加快推进知识向能力转化,实现理论到实践的“二次飞跃”,以工作创新衡量学习效果,以服务水平体现能力素质。

(三)强化作风建设,在服务中树立财政形象。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立“服务型政府”,是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多年来,我们加强队伍建设形成一条基本经验,就是坚持“以高效服务提升效能,以优质服务赢得好评”。服务是永恒的主题,关键在于常抓不懈。提高“政风行风”满意率,树立“系统共建”理念,增强责任意识、协同意识,尤其是“一把手”,要守土有责,亲自过问,引领一方风气,防止各地“冷暖”不均,形成齐抓共管的大“气候”,共同营造上下呼应、蔚然成风的生动局面。以“效能延伸”焕发活力,预防自满厌战情绪,推进职能定位向主动理财延伸,财政管理向科学精细延伸,作风建设向创先争优延伸,文化建设向内心世界延伸,考核评议向基层处室延伸,着力营造人人讲效能、事事争效能的浓厚氛围。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融合,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认真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妥善处理社会矛盾;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建立与服务对象的定期交流机制,增强改进工作的压力和动力,切实搞好协调服务和整改落实,真正把服务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落实到财政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四)强化业务建设,在服务中注重实践检验。业务能力直接决定服务水平。我们今年开展“服务发展年”活动,提出“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民生、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五项内容,目的是继续提升干部队伍素质,关键是找准财政工作与全省大局的契合点,实现更深层次的提升、更高水平的服务。强化办公基本技能,熟练运用基本工具,防止眼高手低,尤其是文字驾驭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看似稀松平常,其实反映日常工作效率、内在思想深度和个人学识深浅,需要长期锻炼,潜心钻研,日新日高,关键时刻“顶得上去”、“拿得出手”。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坚持把课题研究作为锻炼队伍、提升能力的重要平台,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关注社会热点,深入基层一线,掌握实际情况,分析深层次原因,科学研判形势,善于提高前瞻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主,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加强实践锻炼培养,扎实推进主题实践、窗口锻炼、基层挂职、交流轮岗,特别要重视加大年轻干部实践锻炼的力度,使干部职工在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关键岗位中,丰富阅历,夯实基础,增长才干。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选人用人,激励干部职工埋头苦干、奋发有为。

(五)强化文化建设,在服务中营造和谐氛围。顺应时代潮流,传承优秀文化,丰富财政文化内涵,提升干部职工的精神追求和文化素养,进一步增强财政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持之以恒地加强财政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建设,增强干部职工敬业奉献意识,激发干事创业活力,营造团结和谐氛围,努力实现人的“包容性发展”。拓展文化建设载体,坚持系统互动,广泛参与,丰富文体生活,积极开展反映财政精神、展示财政形象的文化建设活动,打造财政文化精品;整理挖掘财政文化积淀,提炼升华财政机关精神,丰富财政系统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不懈地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抓班子、带队伍、促基层,增强财政干部职工的自豪感、责任感、归属感;深入持久地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引导财政干部在推动工作中创先进,在服务发展中争优秀。

保密事业发展新局面工作心得体会 篇5

档案管理是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档案的主要目的是,贯彻实施《档案法》的有关规定,为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登记管理和其他管理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为事业单位服务。其意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凭证。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档案既是事业单位的原始记载,也是登记管理机

关登记管理工作的真实记录,这些原始材料,可以为登记管理机关及有关部门查处事业单位的违法、违纪行为提供重要依据,涉及事业单位有关诉讼时,可以起到重要的凭证作用;二是填补了国家档案的空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档案作为事业单位发展变化情况的真实记录,是国家档案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和保管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档案,就为国家保存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三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查询服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事业单位作为市场主体,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必将愈来愈重要,事业单位登记档案材料按照有关规定合理地开发利用,就可以为社会各有关方面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服务。为了加强事业单位登记档案管理工作,促进登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为社会各方面阅览复制、摘录档案提供便利条件,发挥档案的利用价值,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2005年,省登记局下发了《河南省事业单位登记档案管理暂行办法》,2005年7-9月份,我们对全市事业单位登记档案进行了整理归档,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领导重视,多方协调。

档案整理工作开始之初,市编办领导非常重视。编办主任、人事局副局长杨进学同志及时组织召开了编办科长会议对档案整理工作进行了专门部署,一是要求登记科全体同志必须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此项工作,争取尽快拿出方案并全面展开;二是要求编办其他科室全力配合,随时抽调其他同志到登记科帮助档案整理工作;三是调拨资金购买了10套档案柜、一台电脑、一台打印机,把编办唯一一台复印机调整到登记科方便规范档案材料,并专门调整出一间大办公室用作存放档案柜,为档案整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整理档案过程中,先后2次来到整理现场询问工作进展情况,有困难及时帮助解决,并对档案整理工作的目的、需要达到的目标做了重要指示。

二、明确目标,积极筹备。

1、召开会议,布置工作。在2005年6月份,我们认真学习领会省登记局《档案管理暂行办法》精神,及时向各县(市)区转发了《关于开展全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监督检查与指导的通知》和《档案管理暂行办法》,并召开了县区工作会议,对事业单位登记档案整理的目的、意义以及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了学习,把档案整理与六年来开展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的成效结合起来;把档案整理与服务事业单位、服务社会的意识结合起来;把档案整理与年终评先结合起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充分调动了各县(市)区做好这项工作的积极性。对市登记局如何做好这项工作的总体安排部署及方式、方法进行了简单介绍,围绕中心工作,制定了登记管理工作进度表。我们将工作区分为:学习准备、全面实施、调研学习、重点攻关、总结提高五个阶段,并对各个阶段重点工作的各项任务指标进行细化、量化。对档案整理工作中将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解答,对工作态度、工作标准、工作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

2、反复协商,制订方案。事业单位登记档案和其他档案整理不同。一是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和统一的标准,虽然省登记局制定了一些标准,但在具体实施中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些调整;二是要求高,既要求档案材料完整、规范,又要求易查阅、易整理;三是既要求往年提交的材料必须永久保存,又要求每年的事业单位年检、变更后的材料可以续添。所以,制定出既能结合我市实际,又能符合事业单位登记档案特点的统一标准和规范成为了困扰我们工作的“拦路虎”。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主动到市档案局学习、取经,邀请市档案馆的有关专家到现场根据我市具体情况进行帮助指导,经过反复协商,研究制定出了适合我市事业单位档案整理的具体方案和标准,为下一步整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统一标准,充分准备。为了做到全市统一,也为了方便各县(市)区的准备工作,我们统一订制了档案盒6500个,按照省登记局《暂行办法》要求订制了5种颜色的各种目录、表格10万余份,刻制了各种印章16套大小200余个,下发到各县(市)区,为档案整理做好了充分的前期准备。

4、增补材料,未雨绸缪。档案材料的完整性是整理档案的基础,年初,我们利用检验的有利时机,对全市所有事业单位的《内容规范表》进行了整理打印,并要求事业单位全部补填了《事业单位登记事项备案表》,对各事业单位需补送的档案材料也要求必须补齐,否则不予年检,对我市事业单位档案的完整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5、以干

代训,全面展开。事业单位登记档案整理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在市登记局经过一段的整理归档并掌握了程序、方法后,如何带领全市1市8县6区全面开展工作是当时的首要任务。为此,我们采取了“以干代训”的方法,这是我们档案整理工作中的一大特点,具体方法是:由各县(市)区登记局接到通知后,分批分期派1-3名档案整理工作人员到市登记局,由市

登记局一对一的教,教会为止,再由各县(市)区档案整理工作人员单独整理30份档案材料,遇到问题及时进行解答,审查合格后视为培训合格,回去后按此方法再带未培训人员。这样,在不耽误市登记局整理档案的同时,很快事业单位登记档案工作便在全市全面展开。

三、忘我工作,废寝忘食。

1、严谨细致,加班加点。按照具体的实施方案,一份完整的档案需要进行编号、规范、整理、打号、填写目录、加盖印章、缝纫、填写档案盒共8个步骤,每一个步骤都必须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全市市直609个事业单位,近4000份档案材料需进行规范、整理、归档,为了档案的整体美观,档案盒上的内容必须一个人全部填写,所有档案整理完毕后也必须一份一份用缝纫机匝好,工作量可想而知。市登记局三名同志在工作中从不叫苦叫累,不放过一个细节,不漏掉一个步骤,加班加点,埋头苦干。科长董长兰同志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在处理日常工作的同时,扑下身子和大家一起干,身体不舒服,天天服着中药也不休息,经常和小伙子一样加班到夜晚8点多钟;科员李庆同志,爱人出了车祸,右脚粉碎性骨折,行动不便,在爱人最需要照顾的时候从未耽误工作,把爱人安排到父母家后和大家一起加班加点,忘我工作。在档案整理的三个月中,我们基本上未休息过一个星期天,这些是我们在档案整理工作中的一大亮点,通过大家的努力,9月底,我市市直各事业单位的档案就已全部整理完毕。

2、监督检查、现场指导。为贯彻落实省登记局《档案管理暂行办法》,检验档案管理培训效果,迎接省登记局11月份全面工作检查,我们于8月23日-9月2日,利用10天时间,对全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特别是登记档案整理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检查、指导,对这次检查,个县(市)区编办领导都非常重视,档案整理所需的档案柜、缝纫机等全部重新购买到位,并经常过问这项工作的进展情况。我们主要采取听取汇报、个别了解、查阅文件、资料等方法进行,对档案整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现场示范,手把手地教,并针对各县(市)、区登记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和迎接省登记局检查工作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具体的整改方案,同时,将检查的结果向各县(市)区编办领导进行了反馈和交流。回来后,将检查结果进行了通报,表扬先进,指出不足,为提高我市登记管理工作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达到目的,成绩显著。

目前,我市近5000个事业单位的登记档案已全部整理完毕,达到了既易于查阅,又易于添加材料的目的,同时,2005年11月15日-17日省登记管理工作检查组一行3人对我市及孟津、嵩县登记管理工作检查后,对全面工作,特别是档案管理给予了高度评价。11月份,国家登记局及安徽省登记局领导来我市视察时,对我市事业单位登记及档案管理工作也提出了表扬。

坚持科学发展观 开创工作新局面 篇6

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宏伟战略性系统工程,它不仅是一个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向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实践问题。从商会的角度出发,在于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理解,在管理中具体运用,调整和重塑商会工作的价值取向,帮助企业达到企业文化、企业决策,企业发展上的再创新。目前,我区有外资企业472家、个体户9283户、私营企业3368家,我区工商联通过“走访百家企业”活动进行调查摸底,了解掌握特点、人数、行业分布和思想状况,建立街道商会联系网络。

一、积极运作,创新商会服务体系。

创新商会服务体系。一是建言兴会。深入到会员企业当中,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及发展环境,及时掌握非公经济人士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选准调研课题,深入研究,建立互通互动的信息网络,及时反映非公企业的意见和建议,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二是聚心活会。建立会员档案,在企业负责人生日时送上贺卡、蛋糕等,通过人性化的操作,进一步团结会员企业。抓住一个“联”字,为会员之间搭建联络交流的平台,通过经济季谈会、新春座谈会等等活动,增强交流联系,沟通会员感情。针对商会组织松散的特点,采用上门走访、小型聚会等形式,营造工商联队伍内的和谐氛围。三是服务立会。我区商会从信息服务、法律服务、推进非公经济职称评定工作等方面入手,提高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领域、履行商会职能,通过 1 服务会员企业,提高商会凝聚力。积极组织推介“中国总机”使命电话注册工作,保护企业品牌和企业无形资产,扩大知名度,提高企业的营销力度。同时降低企业通讯成本。四是引商强会。针对鲤城企业土地发展空间有限、驻外商人多的问题,我会依托乡谊乡情,通过组织座谈,走访、参与民企活动,进一步密切与异地商会会员的联系,努力做到以企引企、以商引商,引导鲤籍企业招商跨区发展,通过跨区域建生产基地,实施“回归工程”战略,增强“零地招商”意识。如在外创业的鲤籍企业新疆长安工贸、北京茂源已表示近期将落户我区常泰街道;外迁到异地发展的长江机械、蒔茂艺品公司也积极回鲤城建设总部经济大楼,致力发展企业总部经济。奇星机械公司投资1亿元收购安溪集安锰铁厂冶炼金属,丰业工贸公司在尤溪县建好冶炼生产基地,真正实现了“零地招商”和“异地建厂”。

二、拓展渠道,建立商会联系网络。

(一)纵向联系网络:建立街道商会联系网络。随着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区工商联适时把那些有实力、有潜力的企业纳入队伍中来,同时又紧密结合区域民营经济现状、相继成立了江南、浮桥、金龙、常泰四个基层商会,要求街道商会每次活动,街道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副书记都要参加,通过努力,在各街道办事处已明确了分管领导,并配置商会工作联络员,初步形成了有人管事,有人干事,有机构议事的格局。

(二)横向联系网络:建立健全异地商会组织网络,通过新 春联谊会及清明异地企业家座谈会,搭建鲤城总商会和异地商会以及各异地商会互动的良好局面,通过九龙坡商会开辟招工新窗口,扩大企业招工范围,和当地政府签订劳动合作协议,达成合作意向。在招商项目、对外贸易、劳务输出、人员交流等方面积极合作,通过民间对民间、商会对商会、企业对企业的对口经济联系沟通,新上一批合作项目,扩展一批新的产业链条,壮大一批实力较强的民营企业。此外,联合北京泉州市区商会、重庆泉州市区商会、兰州鲤城商会、新疆鲤城商会,对鲤城籍在此四地高校就学的应、往届学生情况进行摸底及汇总,为外出求学的鲤城学子搭建与当地鲤籍企业的沟通桥梁,让我区出外求学的高校学子在异地也感受到“家”的温暖,同时促进企业与高校的联系,最终实现企业“引智”、学子就业的双赢。

三、提升素质,加快企业文化建设。

一是以人为本。民营企业不是缺人才,问题的关键在于民营企业如何使用人才。企业需要用企业文化来实现对员工的培育和激励。比如通过办刊办报、组织文体活动、知识竞赛等等既能让员工放松心情,又能在无形中增强团队精神,成为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向心力。营造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二是塑造形象。企业形象是对企业精神的提炼,也是企业文化综合构成的综合反映,打好形象牌,有利于企业在市场上提升知名度及美誉度。如我区会员企业鸿星尔克抓住奥运契机,启动新的“To be No.1”品牌战略,所赞助的举重选手陈燮霞勇夺中国首金,提高了鸿星尔 3 克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鸿星尔克“To be No.1”的品牌理念深入人心。梅洋塑胶五金制品有限公司则提出了“梅花香自苦寒来,洋洋洒洒遍五洲”的企业标语,包涵了公司自我磨砺、注重修养、定位高远的精神内核,向员工及社会展示了自身的良好形象,是企业无形而巨大的资产。三是道德回归。“人无诚不立,业无诚不兴”,诚信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我区商会倡导和谐社会中企业“诚信为本”、“重义轻利”的企业价值观。在企业内部,对员工诚信,杜绝拖欠工资,强制延长工时等现象,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在外则对客户及合作对象诚信,坚持精益求精,质量取胜。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始终坚持对消费者负责的原则,把好每一道关口,绝不生产伪劣产品,绝不允许次品出厂,在职工中树立欺骗消费者就是砸自己饭碗的意识。

四、不断探索,谋求商会工作新突破。

(一)推动行业商会和基层商会的建设和发展。

为了能使新构建的街道商会在成立之初就有一个较规范的架构、制度以及运作方式,避免工作摸索的随意性与盲目性,我区商会在经过为期三个月的调研工作后,率先以区委名义出台了《鲤城区关于加强街道商会工作的指导意见》。此《指导意见》出台后,受到了福建工商时报的大篇幅报道,省委统战部特将此信息刊登于省统战部网站的《统战视线》栏目,供全省各统战部门学习借鉴。市委统战部将此文件作为指导性文件转发给各县(市、区)委统战部、工商联。

(二)推动银企对接,帮助企业走出困境。

今年来,我区商会会员企业受“三率两价一危机”(汇率、利率、退税率,劳动力价格、原材料价格,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面对现状,我区工商联走访了三十多家会员企业,了解此次国家宏观调控、银根紧缩等政策对企业带来的影响,将企业现状反馈给区委、区政府,为鲤城区委、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为企业服务的工作意见》提供第一手资料,针对企业存在问题,提出新的服务措施;

1、为企业贷款搭建平台,围绕企业急需解决的融资等问题,在我区工商联(总商会)第二次经济季谈会上邀请中国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泉州市商业银行及融资担保公司介绍中小企业融资解决方案与相关融资担保措施,并与企业家现场座谈交流,目前已促成融资一亿多元,座谈会受到了企业界人士的高度评价。

2、针对企业办理“两证”及融资等问题,向企业会员发放调查问卷,为区委、区政府出台应对措施提供参考;

3、通过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保障企业权益,组织部分重点企业赴外省洽谈劳务合作,扩大企业的招工范围。

(三)推动以扶贫赈灾为主题的光彩事业活动。

一是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区工商联(总商会)向广大鲤籍非公经济人士发出倡议书,筹集款物近两千万元。其中,鸿星尔克公司向灾区捐赠300万款项及300万物资,我会会长陈 庆元先生以个人名义捐款50万元。此外,深入企业,做好四川籍务工人员基本情况的调查摸底,帮助企业做好四川籍务工人员的思想安抚工作,并组织慰问活动。二是结合建设和谐鲤城,拓展光彩事业,在全区营造“先富帮后富,致富不忘扶贫济困”的光彩氛围。一方面不断挖掘典型,宣传榜样,弘扬优秀的传统美德,鼓励非公有制企业积极招聘下岗失业职工、资助贫困家庭、参与慈善事业等光彩事业活动。另一方面,找准载体、创新形式,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回报国家、回报社会的义举搭建平台。与鲤城关岳庙董事会共同承办“爱在鲤城,情满金秋”助学活动,现场向55名贫困学生共发放助学金近15万元。在启动仪式上,我会陈庆元会长与蔡明通名誉会长慷慨解囊,对受助学子寄予了殷切期望和美好祝愿,并呼吁企业界人士关心教育,回报社会,为光彩事业树立榜样。

(四)推动企业与高校“资”与“智”的融合。

保密事业发展新局面工作心得体会 篇7

突出科学发展主题, 切实提升新形势下“三服务”工作科学化水平。以做强政务为第一要务, 以做精事务为第一责任, 以做优厅 (室) 务为第一保障, 努力作创先争优、科学发展的表率, 作服务大局、服务基层的表率, 作清正廉洁、执政为民的表率, 作加强机关建设、转变工作作风的表率, 全面提升“三服务”科学化水平。

第一, 坚持把做强政务作为第一要务, 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党委、政府办公部门是党委、政府的“左右手”, 是负责党委、政府日常工作运转, 联系领导与群众承上启下的桥梁;是沟通左右、协调部门关系的纽带;是保证党政机关工作正常运转的中枢;是群众认识和了解党委、政府的窗口。党委、政府办公部门的特殊地位, 决定了必须充分发挥好职能作用, 全面提高辅政能力。一是提高服务决策能力。站高位, 吃透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 提升以文辅政服务水平。领导讲话、调研报告等文稿起草要突出思想性、针对性和指导性, 做到熟知上情、摸准下情, 把握上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 跟上领导的思路。对重要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主动介入, 掌握动态, 力求做到领导未谋有所思、领导未闻有所知、领导未示有所行, 关键时候谋之有方, 参到点子上, 谋到关键处。二是提高信息报送能力。信息工作应深入实际、掌握动态, 及时、准确地报送信息, 把捕捉、采集、提供信息的着力点始终放在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重点上。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 搞好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和紧急信息报送。努力挖掘深层次信息, 加强对信息的综合分析和调查研究。严格落实紧急信息报送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对重要紧急信息, 要如实上报。三是要提高督查督办能力。督查工作要把工作重点坚持放在解决难以落实的问题上。主动督办领导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对重要民生工程、构建和谐社会等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也要抓好跟踪督查, 确保政令畅通。及时发现和反映影响决策落实的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重要问题。进一步改进督查工作的方式和方法, 及时总结各部门、各单位在工作实践中创造的成功经验。

第二, 坚持把做精事务作为第一责任, 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在协调机关部门事务、解决基层问题中处理好牵头与服务的关系、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关系、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 保证党委、政府日常工作的高效运转和各项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树立优质高效服务的理念, 科学处理好“三服务”的关系, 明确“三服务”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对上服务与对下服务是一致的, 是相互促进密切联系的整体。在为领导服务、为机关服务和为基层服务中, 更加突出为基层服务的思想, 在办公部门坚决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象的发生。在日常服务的协调上, 加强对上联系、对内互动、对外联络和对下服务, 努力在横向办公部门中发挥示范作用, 一级对一级发挥指导作用。

第三, 坚持把做优厅 (室) 务作为首要保障, 充分发挥服务保障作用。正确把握办公部门政务、事务、厅 (室) 务工作的关系, 明确做优厅 (室) 务是做强政务、做精事务的前提, 也是做好办公部门“三服务”工作的重要基础。一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厅 (室) 务工作的制度建设。提高办公厅 (室) 务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制度是保证。各级党政机关能不能做到高效有序, 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制度是关键。应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确保办公厅 (室) 务的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都做到有依据, 由靠人管人管事转变为靠制度管人管事, 逐步向规范化、科学化和程序化方向迈进, 确保办公部门各项工作快捷高效运转。二是加强机要保密工作。机要部门应按照确保密码通信的绝对畅通的要求, 通过加强业务技术培训的形式, 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密码技术应用和管理的新变化、新特点, 抓好密码通信网络建设, 加强密码管理, 确保通信保障水平和密码电报质量, 杜绝密码失泄密和丢失、压误电报事故。三是进一步抓好后勤保障和接待工作。后勤保障和接待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工作正常运转所必须的重要环节。应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责任意识, 坚持建管并重、强化管理的原则, 按照安全第一、高效运转、勤俭节约、保障有力的要求, 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车辆管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接待工作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 加强对党委、政府办公部门人、财、物的管理, 促进后勤服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切实提高后勤保障能力。

作为党委和政府的综合办事机构, 党委办公厅 (室) 如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具有求真务实的作风, 具备清正廉洁的品质, “三服务”工作就一定能越做越好, 就能在办文、办会、办事的过程中, 为领导同志贯彻群众路线当好参谋助手、提供优质服务, 成为领导机关践行群众路线的坚强前哨和巩固后院。

参考文献

[1]《办公室业务》2012年7月

[2]《秘书工作》2013年4月

[3]《新时期秘书人员的信息理念初探》《考试周刊》2010年8期

保密事业发展新局面工作心得体会 篇8

【关键词】困境 发展方式转变

2011年初校党委决定在全校开展“学习、团结、创新、发展”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培养全体教职工“追求学习,团结协作、勇于创新、谋求发展”,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党校事业和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党校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增强党校向心力与凝聚力,凝聚创新精神,付诸创新行动,力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开创党校工作新局面,使新乡市委党校的培训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使其真正成为新乡市“高素质人力资源培育基地”。

一、党校发展面临困境

目前党校发展面临内外双重压力和挑战。

(一)外部形势严峻

(1)干部培训市场化。干部教育培训市场化机制的引入是干部培训格局发展的必然,众多社会培训机构涌入市场,用名师、名家、名嘴来吸引委托单位,干部培训市场由原来党校的“一枝独秀”到现在的“百家争鸣”,社会培训机构的异军突起,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党校的主阵地、主渠道地位,再加上社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党校传统优势课程也存在着被新兴学科边缘化的危险。

(2)高校比较优势显著。各大高校凭借其显著的比较优势,逐步形成了高校干部培训市场,这对党校的地位威胁最大。高校有良好的学术环境,理论研究更专业、更深入,而党校教学内容要跟着大政方针走,难免疏于专业研究,在个别专业性较强的领域与高校教师相比有一定差距。

(3)干部素质普遍提高。当前干部队伍呈现年轻化、高学历、高素质的突出特点,他们学历高有一定知识储备,调研机会多,实践经验丰富,又掌握更多获取信息的手段,无论是从知识结构、知识面的宽度和广度都较以前的干部要高很多,面对干部素质的普遍提高,这就对党校教育、对党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内部现状堪忧

(1)难以适应培训模式的变化。近年来,为了适应干部培训市场化,党校系统内部也对传统的培训模式进行了改革,引入自主选学、菜单式、案例式、互动式教学等新型培训模式,学员可以通过信息平台自主选择教学模块、教师和课程,不受地域、人员限制,对于这种新型培训模式,许多党校教师尚未适应。

(2)教学水平整体不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党校教育不同于一般国民教育,对教师的政治信念、理论水平、实践经验要求更高,尤其在知识、信息日新月异的今天,为党校教育赋予了全新的内涵,但是“教学力量不足、教师进修学习少,知识结构老化、知识更新不够”是各地级市党校普遍存在的问题,难以适应大规模、高规格干部培训的需要。

(3)教学、科研、调研成果不能有机统一。我校的调研工作在地市级党校中名列前茅,开展主体班调研、专题调研、课题调研等多种形式的调研活动,校领导亲自带队下村下县,深入工厂、企业、农村社区开展调查研究,形成的调研报告还常常得到市委主要领导的批示,但是将调研成果真正转化为教学、科研成果的却十分有限,教学仍然是就理论说理论,科研往往立足于写几篇理论研讨文章,研讨成果难以走进课堂、用于实践、指导实践,教学、科研、调研成果难以有机统一,这是目前阻碍党校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

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引领党校工作走出困境

党校发展方式就是党校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和一定的体制机制下实现新突破的方法、途径和模式,如何走出党校所面临的困境,关键在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把握主攻方向,发挥“主渠道”作用

实践证明,把握好了主攻方向,不仅能激活党校快速发展的这盘棋,而且能发挥科研资政作用,为新乡市发展凝聚智慧,以主动服务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赢得有利于党校可持续发展的主动权。

(1)强化干部培训。干部轮训培训是党校的首要任务和主攻方向,也是衡量党校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志。党校必须把干部轮训培训任务作为党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党校办成培养新乡党政干部的高等学府,让党校成为新乡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高参,充分发挥党校在轮训培训干部中的“主渠道”作用。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要重点围绕党和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重大战略部署、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中心服务大局、党员干部思想工作实际,特别是把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十二五”规划、中原经济区战略以及统筹城乡发展等作为干部培训的重要任务,贯穿到各类主体班次的全过程,把党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为促进发展、推动跨越、加快崛起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上,高效推进全市重点工作,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强市、实现新乡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其次在教学形式上,应紧紧围绕中央干部培训要“重点培养党员干部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重提高党员干部的创新能力”的要求,大力推行自主选学、菜单式以及以学员为主体、教员为主导的参与式、互动式等教学方式方法,充分发挥理论教学、社会调研、学员论坛、情景模拟、案例研讨、党性锻炼等为一体的模块式、体验式教学方式方法的作用,让学员能够学以致用、知识结构不断延伸,实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

(2)扩大社会培训。作为干部培训专业机构,党校有着多年开展理论教育的优势,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同时拥有丰富的教育培训资源,在函授学历教育逐渐萎缩的情况下,面对强大的社会培训需求所带来的市场机遇,开展面向全社会的培训是我们的职能任务之一。根据学校现有的科研领域,有针对性的与相关单位合作,承接社会培训任务,也可以根据社会培训市场的需求,适时地安排一部分老师进修学习,既完善了党校理论体系,又拓展了办学空间,满足了市场需求。

(3)办好学历教育。学历教育作为干部继续教育的有力补充,在提高干部素质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要认真贯彻"从严治校、从严施教、从严管理"的方针,严抓大专、本科的学习管理工作,确保学历教育质量。把党校建成一个办学模式多元、教学方法更新、学科建设更具特色、教研更贴近实际的现代化教育体系。

(二)深入调查研究,提高科研水平

(1)把握研究方向,做好成果转换。科研是党校发展的前提,是教学的基础。在明确每个教研部研究方向和学科重点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研究方向,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实地调研、专题开发和课题申报,用理论指导调研,以调研丰富专题和课题,不断完善教学专题与科研课题、教学成果与调研成果的转换机制,引导课题研究与立项优先服从重点专题开发需要,鼓励科研成果及时申报教学专题,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推动科研的时效性和自觉性。

(2)立足地区实际,做好理论高参。党校调研不是简单的调查研究,调研成果也不是文字的累加和数据的堆砌,必须坚持联系实际,紧紧围绕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开展理论研讨,加强对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周密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努力做到理论与实际、学习与运用、言论和行动相统一,力争早出成果、快出成果、多出成果,提出具有前瞻性、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党校“思想库”的作用,为党委、政府及时、科学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当好参谋助手。

(三)强化队伍建设,促进党校可持续发展

队伍建设是党校发展的关键,党校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过硬、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理论功底深厚的师资队伍,为党校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下一篇:我市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