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张思德 诞辰100周年新闻稿

2024-07-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纪念张思德 诞辰100周年新闻稿(通用15篇)

纪念张思德 诞辰100周年新闻稿 篇1

4月19日,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张思德同志诞辰100周年,南菜园小学师生隆重集会,纪念张思德诞辰100周年,缅怀张思德同志的光辉人生,重温《为人民服务》的经典篇章。1944年9月5日,张思德在延安安塞挖窑烧炭时,因窑顶坍塌、为抢救战友而光荣献身。9月8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枣园操场举行的追悼会上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光辉著作,号召中国共产党人要学习张思德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会上少先队员们集体诵读《为人民服务》,朗诵了诗歌《歌唱张思德》,回顾了该校“张思德中队”21年的光辉历程。

多年来,南菜园小学校坚持开展“寻、学、做”活动,即寻革命足迹,学创业精神,做四有新人的系列化活动,取得丰硕成果。在英雄精神的感召下孩子们助人为乐、拾金不昧、诚实守信、孝老爱幼,时时处处发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该校还开展了“学张思德事迹,做美德少年”的系列活动,通过学习英雄的先进事迹、读英雄书籍、全面感受英雄的人格魅力。通过 “读好书做好人”的活动,以听故事、读书、读报和相互交流来了解英雄事迹,不仅要知道“英雄怎样做”,而且力争“我也这样做”;开展了“网上祭先烈”活动,进入网上“张思德纪念馆”进行祭奠、发表感言、献花等,表达对英雄的感恩和敬仰。鼓励队员们不仅知道“英雄怎样做”,而且要知道“英雄为什么会这样做”、“我该怎么做”,以此来促使队员们学习英雄的精神实质,踏着英雄成长的足迹前进。

纪念张思德 诞辰100周年新闻稿 篇2

《中国文化报》报道, 为了纪念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诞辰100周年, 由其子季承授权、武汉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纪念季羡林诞辰100周年图文纪念版文集”近日面世。该文集共包括5部作品:《季羡林自传》展现了他的奋斗经历和丰富的内心世界;《病榻杂记》收录了季羡林自2001年住院后在病榻上所撰写的文章, 涉及生死观、思想道德等诸多方面;《季羡林谈人生》是一本探讨生活态度、传递生活智慧的温馨读本;《牛棚杂忆》则详述了他在10年动乱期间的生活、思想及著书的经历, 其豁达与乐观令人动容;《季羡林谈佛》展示了季羡林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 对佛教研究的锲而不舍。这5部作品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季羡林人生各个阶段的精彩瞬间, 有评论认为, 这些作品能够帮助我们更加详尽地了解季羡林的生活细节, 感受一代大师的风范。

纪念龙飞虎将军诞辰100周年 篇3

龙飞虎将军1915年出生于江西省永新县,1928年参加红军,1929年入党,是一位老红军、老八路、新四军老战士,曾经跟随毛主席、周总理转战南北,身经百战,历尽艰险,先后参加了一至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见证了西安事变、重庆谈判、延安保卫战等重大历史事件,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致电福建省新四军研究会,向该会纪念龙飞虎将军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江西召开表示祝贺,向龙飞虎将军表示深深的敬意和缅怀,向龙飞虎将军的亲属表示亲切的慰問。电文说,纪念龙飞虎将军百年诞辰,我们要学习他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坚忍不拔的革命意志和坚贞不屈的道德情操,不断发扬红军、八路军、新四军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持续推进新四军研究和宣传深入开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纪念张思德 诞辰100周年新闻稿 篇4

小平故 里 行 随 记

作者:杨永平

2004年7月15日那天,我和其他官兵一道,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四川省广安市协兴镇的牌坊村,参观了伟人邓小平的故居。

邓小平故居是为纪念“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而修建的。整个园林占地面积830亩,属绿色天然园林。园林正门是一座青瓦房,房顶分三层,标志着邓小平“三起三落”的伟大人生经历的。当我们走进园林时,看到的是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小路蜿蜒的向前延伸。早在85年前,邓小平就是通过这条青石小路,远赴法国求学,走上了革命道路。

我们沿着青石板小路穿过了由中央各部委,全国各省直机构和军队代表机构捐献的绿化林区,天虽然下着大雨,但大家兴致很浓,大家一边听导游讲述邓小平同志少年事迹的同时,一边将园林中的天然美景尽收眼底。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邓小平同志的铜像广场,当时铜像还没有对外开放,虽然不能目睹铜像栩栩如生的尊容,但小平同志和蔼慈祥的面容,崇高伟大的形象早已铭刻在我们心中。就在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铜像概况的同时,大家郑重地举起右手,向小平同志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从内心深处表达了我们对小平同志的无比敬仰和最真诚的祝福。

雨继续下个不停,很多同志的衣服被雨淋湿了也全然不顾,只顾你一言我一语的谈论起小平生前事迹,就在不经意的谈论之间,我们来到了邓小平旧居,当地人将这座农家小院称为邓家老院子。同所有川东农居一样,小平旧居是一座朴实无华的三合院,整个院子被翠竹环绕,四周绿树成荫,院前是农田和一个当年邓小平耍笔弄字的洗砚池,屋后是山梁。1904年,邓小平就出生在这里,并在家乡生活了15个年头。我们围着这座前面靠水,后面靠山的三合院,认真感受小平少年在家生活的一草一木。伴随房间里的阅读提示,大家激切的穿梭在邓小平旧居的每个房间里,想极力从房间里的物品上面洞察当年小平的少年人生。

雨越下越大,同志们的激情越来越高,这时候,全体党员冒雨列队,站在小平旧居的正门口,庄严的举起自己的右手,在鲜艳的党旗面前,重温入党誓词,重新感受党的伟大,感谢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同志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的巨大贡献。

当我们看到中国的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看到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人民的存款大幅增加、国家综合国力得到增强时,我首先想到了“小平”同志的好政策,是他给了中国这个大好的发展机遇。回顾改革开放以来走过的历程,我深深感到,没有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就没有今天人民的团结,民族的兴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人民不会忘记您、中国不会忘记您……”,小平同志虽然离开我们了,但他的崇高品德是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他的光辉思想将继续指引着我们前进。

小平同志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然而我们也要深情地说,小平同志,你是全中国人民的骄傲,是家乡人民的骄傲。你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你的思想和理论,永远是我们行动的指南;你的精神和品格,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你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纪念张思德 诞辰100周年新闻稿 篇5

社会已公认“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的观点,这都表明,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越来越浓厚。正是邓小平的人才思想为这可喜局面的开创奠定了坚实基础。1977年5月邓小平在同中央领导同志的一次谈话中第一次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重要观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关于人才的文化教育涵盖了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人才和具有管理能力的人才,形成了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核心的邓小平的人才思想,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改革开放的中国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指明了方向,为改革开放的中国取得辉煌成绩奠定了理论基础。下面,笔者拟在文中对邓小平人才思想及其战略意义作一初步探讨。

一、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于人才

邓小平作为我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一直非常重视人才问题,并把它当和头等大事来抓。关于人才问题,邓小平有过许多论述。1979年11月,邓小平在中央党、政、军机关副部长以上干部会议上指出:“任何事情都是人干的,没有大批的人才,我们的事业就不能成功。”“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缺少一批年富力强的、有专业知识的干部。而没有这样一批干部,四个现代化就搞不起来。”

(一)人才问题及战略问题

改革开放伊始,我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确立了一心一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路线。邓小平强调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一经确立,必须有人贯彻执行,而“解决组织路线问题,最大的问题,也是最难、最迫切的问题,是选好接班人。”“如果组织问题不解决好,正确的政治路线的实行就无法保证,我们向党和人民就交不了账。”因此,人才问题是一个战略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问题。国外敌对势力企图搞和平演变,把希望寄托在新中国的第四代、第五代人身上。“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重要谈话中又一次把人才问题同党的存亡、国家的安危和民族的兴衰联系起来分析,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二)人才问题是关系实现社会经济战略目标的决定性问题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党的十二大后,邓小平提出了到21世纪中叶我国经济发展分为“三步走”的构想,被我党确定为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和奋斗目标。为确保“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邓小平一再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人才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成败的关键问题

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重要谈话中:“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

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由此可见,不论是从政治、经济,还是从国家的现在、将来着眼,邓小平都始终把人才问题当作我们党和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战略问题和关键问题。自邓小平倡导改革开放以来,不论是经济体制改革,还是科技体制改革,他始终关心的是人才问题。他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改革开放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用好人才。邓小平对人才充满希望,充满信心。在他的影响下,经过改革开放的20多年,人们在人才问题上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二、按照革命化、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的标准,选拔人才

邓小平指出“政治路线确立了,要有人来具体地贯彻执行。由什么样的人来贯彻执行,是由赞成党的政治路线的人,还是由不造成的人,或者是由持中间态度的人来执行,结果不一样。这就提出了一个要什么人来接班的问题。”他强调帮助党组织识别人才和选拔人才的重任主要落在先同志肩上,并且是一个庄严的职责。只要选拔好干部,才能使我党的事业万古长青。“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班子。”在这里,邓小平明确了选拔接班人的具体标准,强调了干部四化的重要性。他指出不实现干部队伍四化,不只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希望,而且“可能要亡党亡国”。

(一)人才要革命化

所谓革命化,就是指人才的政治立场坚定、政治态度明确、政治品质高尚和思想作风正派。人才标准把革命化放在首位,是我党在人才和干部选拔任用上的优良传统,是贯彻执行“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干部路线的具体体现。了解其是不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又说:“中国的稳定,四个现代化的实现,要有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要有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性强的人来接班才能保证。”着重强调了人才革命化的重要性。

(二)人才队伍要年轻化

所谓年轻化,是指有朝气、年富力强。邓小平一贯重视人才特别是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在许多场合都告诫各级领导,不实现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党和国家将失去活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将无法实现,革命事业将难以继续。他认为,年轻人身体素质好,精力充沛,肯定是一个优势,是做好革命工作的基本条件。又指出,年轻人朝气蓬勃,思想解放,接受新知识快,应变能力强,不容易犯错。

(三)人才队伍专业化、知识化。

所谓专业化、知识化,就是要选一些文化程度比较高,懂经济、科技、业务、管理的干部进领导班子。对此,邓小平指出“我们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要有一支浩浩荡荡的工人阶级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大军,要有一大批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强调“今后的干部选择,特别要重视专业知识。”他认为人才专业化、知识化,就是要改变干部缺少专业的知识、专业能力差的状态。只强调干部革命化,而不要求干部具有真才实学,四个现代化还是不能实现。

三、突破传统观念,大胆任用优秀人才

1980年初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号召:“希望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在这个问题上来个大转变,坚决解放思想,克服重重障碍,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大力培养、发现和破格使用优秀人才,坚决同一切压制和摧残人才的现象作斗争。”但时至今日,不会用人的领导仍不乏其人。有的“一叶障目”,总盯人才的缺点;有的小肚鸡肠,对有真才实学的人不敢用;有的以权谋私,任人唯亲。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是危害最大的不正之风,而且还会还来和助长其他方面的不正之风。为此,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邓小平人才思想,突破传统观念,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念。

人才的成长,是一种十分顽固的阻碍年轻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的旧意识。邓小平反对用人论资排辈。邓小平善于借鉴国外用人经验,他说“我们说资本主义社会不好,但它在发现人才、使用人才方面是非常大胆的。它有个特点,不论资排辈,凡是合格的人就使用,并且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邓小平要求人们克服求全责备地旧观念。他指出不犯错误的人没有的,认为以四六开来评价人才的功过,比较切合实际。他说“你们觉得是人才的,即使有某些弱点缺点,也要放手用。”求全责备的人才观,容易使得一些有某方面缺点的人才难以被发现和任用,严重压制人才的成长,影响现代化建设事业。其实,人无完人,人才亦如此。对人才切不可脱离实际地拔高要求,人才的缺点和弱点,只要不妨碍他所担负的工作,无妨大局,就应加以谅解,就可以大胆地选拔使用。切不可求全责备,不可四面八方对其评头论足、说长道短。更不能把优点说成缺点,把缺点夸大成不可改变。

四、正视年轻人的优缺点

一项事业年轻人参与多少,是衡量该事业是否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准之一。但在实际生活中,有的领导担忧年轻人“嘴上无毛,办事不牢”,故不予重用,从而埋没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年轻人,贻误了工作,损害了革命事业。邓小平对当代中青年干部的现状作出了正确的评价,对他们的优点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他们的未来表现出极大的信心。他说“年轻人选拔上来以后,可以干得久些。他们现在经验不够,过两年经验就够了;现在不称职,过两年就可能称职了。他们脑筋比较活。”又强调“不要看不起年轻人,总觉得年轻人不如我们行。其实,我们过去工作多大岁数?还不到二十几岁就做大工作了。现在的人就比我们蠢一些呀?我看还要开明一点,要从大局着眼,要从我们事业的前途着眼。有能干的人,我们要积极地去发现,发现了就认真帮。”

我们正处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全球化时代,我国已顺利地加入世贸组织,举国上下正掀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思想的热潮,此时此刻再重温邓小平的人才思想,将有助于深入理解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将有利于在新世纪树立人才开发新理念,将有利于促进人才开发新机制的建立、人才队伍新素质的打造和人才市场建设新体系的完善,从而推进人才制度的新的改革,为实现人才强国奠定坚实的思想和方针。

纪念张思德 诞辰100周年新闻稿 篇6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刘云山出席

中共中央28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纪念刘华清同志诞辰100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一切伟大的事业都需要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推进。我们要发扬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努力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先辈的业绩。这是我们对老一辈革命家最好的纪念。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出席座谈会。

习近平在讲话中回顾了刘华清同志的一生,强调刘华清同志作为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成员,参与党、国家、军队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贡献。刘华清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建立的功勋,党和人民将永远铭记。

习近平指出,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涌现出一代又一代不懈奋斗的优秀共产党人。刘华清同志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纪念刘华清同志,就是要学习他恪守信仰、不忘初心的不懈追求,学习他一心向党、始终忠诚的坚强党性,学习他勇于开拓、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学习他矢志强军、献身国防的使命担当,学习他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学习他洁身修德、清廉自律的高尚情操。

习近平强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理想信念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我们一定要保持理想信念坚定,不论时代如何变化,不论条件如何变化,都风雨如磐不动摇,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永远为了真理而斗争,永远为了理想而斗争。

习近平指出,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是靠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奉献而不断铸就的。我们一定要把党摆在心头正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站在党和人民立场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竭尽全力完成党交给的职责和任务。

习近平强调,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我们一定要以勇于自我革命的气魄、坚忍不拔的毅力推进改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坚决冲破思想观念束缚,坚决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坚决清除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影响军队战斗力生成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交出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

习近平指出,到20,我们的国家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的国防和军队建设要取得重大进展,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把使命扛在肩上、把责任刻在心头,勤于思考,埋头苦干,干一行、钻一行,兢兢业业把工作做好。要坚持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依法治军,深化和拓展军事斗争准备,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力量保证。

习近平强调,求真务实是共产党人的重要思想和工作方法。我们一定要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把握规律,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用新的实践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敢于直面矛盾,敢于较真碰硬,为做好党和国家工作深思深察、尽责尽力、善作善成。

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公道正派才能出清风正气,廉洁自律才能塑良好形象。我们一定要牢记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守住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守住正确的人生价值,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凝聚起广大干部群众,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座谈会上,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国防科工局副局长张克俭,中央军委委员、联合参谋部参谋长房峰辉,中央军委委员、海军司令员吴胜利,湖北省代省长王晓东先后发言。

许其亮、赵乐际、栗战书、常万全和中央军委委员出席座谈会。范长龙主持座谈会。

纪念张思德 诞辰100周年新闻稿 篇7

大会暂设立17个分会场,64个专题研讨会。其中,分会场以邀请报告为主,由分会场负责人自行组织;专题研讨会面向全国力学及相关科技工作者征稿。现将本次大会专题研讨会征稿工作及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内容

大会将重点交流力学各分支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及成果,包括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动力学与控制等学科领域,集中反映近年来我国力学研究、力学教育以及工程应用等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成果和学科前沿发展的新生长点。

本次大会还将作为纪念“钱学森先生诞辰100周年”的主要活动,通过大会报告等形式缅怀中国力学学会首任理事长钱学森先生对力学事业的重要贡献。

二、会议征稿

参加会议的代表可在大会网站的论文提交页面在线上传详细摘要,大会网站具体地址是:http://cctam2011.cstamconference:

征文范围见大会网站专题研讨会目录。

论文摘要的篇幅限制在800字以内,内容可附带简单公式,但不宜附表格和图片。

投稿者收到录用通知后请登录大会网站提交论文全文.届时摘要将被收录在论文摘要集,全文收录在光盘。

三、重要截止日期

摘要上传截止:2011年4月20日;摘要录用通知:2011年5月中旬;全文提交截止:2011年6月15日.

四、会议联系人

刘洋电话:010-82543903,62559209 E-mail:liuyang@cstam.org.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15号,中国力学学会办公室(100190)

纪念张思德 诞辰100周年新闻稿 篇8

奥斯特罗夫斯基的文学作品在中国的影响很大,他的那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20世纪40年代译成中文出版后,立即得到正为解放事业而英勇奋斗的中国青年的欢迎,伴随着他们在极为艰险的环境中争取斗争的胜利。

2004年9月21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俄罗斯友好协会举行纪念会,纪念这位在中国有着巨大影响的作家。参加纪念活动的有:对外友协、中俄友协、中乌友协副会长苏光,中俄友协副会长、原中国科协副主席刘恕,中俄友协理事、中国著名俄苏文学翻译家、画家高莽,原北京师范大学女附中“奥斯特洛夫斯基班”团支部书记、全国政协常委、原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康泠,原北京女二中“保尔班”班长、中国地质科学院教授孙桂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译者、著名翻译家梅益的女儿梅燕。俄罗斯驻华使馆梅杰廖夫参赞、乌克兰驻华使馆连斯基一秘也应邀出席。

参加纪念活动的还有中国作家协会、欧美同学会留苏分会、人民文学出版社、《俄罗斯文艺》杂志社、中国国家话剧院、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下属华夏出版社有关领导、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东直门中学等首都高校及中学的师生代表、首都新闻工作者及友协理事。

纪念张思德 诞辰100周年新闻稿 篇9

1月28日,纪念薄一波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并讲话。新华社记者 刘卫兵 摄

纪念薄一波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贾庆林出席并讲话

新华网北京1月28日电(记者张景勇)纪念薄一波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2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并讲话。他强调,我们纪念薄一波同志,就是要继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遗志,努力把各行各业、各个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好,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锐意创新、开拓进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中,创造新的业绩,作出新的贡献。

贾庆林在讲话中高度评价了薄一波同志光辉战斗的一生。他说,薄一波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经济工作的卓越领导人。在8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鞠躬尽瘁、奋斗不已,作出了重大贡献。

贾庆林指出,薄一波同志的一生,是光辉战斗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他为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百年沧桑,英名永存,薄一波同志的光辉业绩和崇高风范,永远镌刻在党和人民心中。

贾庆林强调,今天我们纪念薄一波同志,就要学习他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无限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学习他求真务实,勇于在实践中开拓工作新局面;学习他善于结合实际进行理论思考,重视对现实和历史经验的总结;学习他严于律己、清正廉洁,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革命精神。

座谈会由曾培炎主持。李源潮、郭伯雄、***和郑天翔、邓力群出席。座谈会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李景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朱之鑫,商务部部长陈德铭,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冷溶,中共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先后发言。

出席座谈会的还有中央和国家机关、人民团体、部队有关部门、山西省的负责同志,薄一波同志的亲属、生前友好和原身边工作人员等。贾庆林活动报道集

贾庆林:在纪念薄一波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今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在这里举行座谈会,纪念薄一波同志诞辰100周年,深切缅怀他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建立的历史功绩,追思和学习他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崇高风范,进一步激励全党全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开拓奋进。>>>点击详细

纪念薄一波同志百年诞辰音乐会在京举行

纪念薄一波同志百年诞辰音乐会28日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行。整场音乐会分为上下半场。上半场由戴玉强、万山红、谭晶等歌唱家演唱《红旗颂》《就义歌》《五月的鲜花》和《在太行山上》等曲目,下半场演出的则是展示抗战时期中华民族追求独立自由和幸福生活的音乐作品《牺盟大合唱》。>>>点击详细

功略铭天地 风范照日月――薄一波同志在山西纪事

薄一波同志生平照片[组图]

纪念张思德 诞辰100周年新闻稿 篇10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座谈会,纪念范长江同志诞辰100周年,缅怀范长江同志的不凡业绩和精神风范。在此,我谨向为党的新闻事业做出贡献的老一辈新闻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向范长江同志的亲属和

参加座谈会的各位嘉宾表示诚挚的问候!

范长江同志是我国著名新闻记者,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出色的领导者,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在中国现代新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范长江同志的整个新闻生涯是同国家和民族命运,同我们党领导的进步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报道红军长征壮举,及时披露西安事变真相,热情反映陕北红区景象,勇敢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用事实驳斥了反动势力对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种种攻击和诬蔑。“长江一支笔,胜过百万兵”。他采写的代表作《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脍炙人口、彪炳史册,至今仍被视为经典。他发起创办中国青年记者学会——也就是中国记协的前身,团结大批进步青年记者,在新闻战线上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积极地配合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进行。他牵头筹办《人民日报》北平版,筹建新华社上海分社,出版《解放日报》,先后担任新华社总编辑、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等新闻宣传单位重要领导职务,为创建和发展党的新闻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潜心研究新闻理论,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比如:“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新闻是报纸的生命,是报纸的灵魂”等。这些关于新闻工作基本规律的重要论述,在今天看来仍闪烁真知灼见,为新闻理论界广泛引用。范长江同志在纪念鲁迅先生的诗中写道:“手无寸铁兵百万,力举千钧纸一张;坚持真理勇战斗,先生火炬照四方。”这是他对鲁迅先生的高度评价,也是他本人一生的孜孜追求。可以说,范长江同志的一生是不断追求光明、追求进步的一生;是为新中国新闻事业呕心沥血、不懈奋斗的一生。为纪念范长江同志,每年的11月8日,即他创建“中国青年记者学会”的日子(1937年11月8日)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记者节”。以他名字命名的新闻奖“范长江新闻奖”(2005年与“韬奋新闻奖”合并为“长江韬奋奖”),成为我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

范长江同志高尚的思想品格、丰富的新闻实践和独到的理论见解,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纪念范长江同志,就是要进一步学习、继承和发扬范长江等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宝贵精神,激励当代广大新闻工作者奋发有为、锐意进取,不断书写中国新闻事业新的辉煌篇章。

范长江同志的新闻实践启示我们,新闻工作者要追求真理、追求进步,坚定政治立场,牢记社会责任。范长江同志始终把自己的新闻活动同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认真思考和辨别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人民利益的革命道路,从一个有着进步思想的青年,逐步成长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一旦树立共产主义信仰,他便全身心投入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无限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竭力为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他较早地论述了新闻和政治的关系问题,鲜明提出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他说,“没有正确的政治认识,等于航海的船没有了指南针。”“一个报纸只要抓住了时代政治要求,是会受欢迎的”。新时期的新闻工作者向范长江同志学习,就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自觉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工作实践。要坚定自觉地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唱响时代主旋律,最大限度地增进干部群众的共识,最大限度地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要树立和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认真考虑新闻报道的社会效果,着力提高公信力和影响力,用积极健康的新闻作品吸引观众、打动听众、赢得读者,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

范长江同志的新闻实践启示我们,新闻工作者要面向群众、扎根群众,反映人民呼声,满足人民需求。范长江同志强调,“一张报纸,一个记者,其基础在群众,前途也在群众。要争当受人民欢迎的好记者”。他始终关注民众,在《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深入、准确地报道了上世纪30年代中国西北民众的生存现状,并以民众的视角加以审视和分析。他坚持与工友店员、商人小贩广泛往来、促膝交谈,不断汲取新闻的源泉与前进的动力。新时期的新闻工作者向范长江同志学习,就要始终牢记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是伟大时代的主角,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丰富内涵,怀百姓情感、写百姓生活、做百姓记者。要深刻认识只有心里装着人民,笔下才有人民,只有真正热爱人民,才能真正感动人民,不

断增进同群众的感情,了解群众愿望,反映群众呼声,把版面、荧屏更多地留给群众,把镜头、话筒更多地对准群众,多宣传基层群众的先进典型,多反映平凡人物的工作生活,唱响普通劳动者之歌。要认真落实“三贴近”要求,多运用群众的生动语言,多联系群众身边的具体事例,有针对性地解答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使新闻宣传更加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更好地发挥沟通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作用。范长江同志的新闻实践启示我们,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紧扣时代脉搏,记录时代画卷。范长江同志十分注重实地采访,无论是崇山峻岭、戈壁沙漠,还是炮火纷飞的战场前线,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上世纪30年代,他历时十个月,行程四千里,深入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内蒙古等广大地区考察采访,写下数十篇内容翔实的旅行见闻,引起全国轰动。他冒着硝烟弹雨,在华北、西北、华中、东南等地战场奔波不息、辗转万里,记录革命军队前仆后继、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正因为如此,他的新闻作品鲜活生动、见人见物,逼真地勾勒出风云激荡的时代变迁,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新时期的新闻工作者向范长江同志学习,就要大力弘扬“用脚板跑新闻”的优良作风,提倡与基层群众打成一片,接“地气”、补“底气”,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体验生活,推出更多带着生活气息、充满深厚情感、深受读者欢迎的新闻作品。实践反复证明,好新闻是“跑”出来的,是“挖”出来的,老关在楼房里体验不到火热生活,光坐在电脑前敲打不出精品佳作。应当看到,现在社会环境发生很大变化,采访手段更为先进,工作条件大为改善,更要提倡沉下身心、走进基层,与人民群众建立息息相通的深厚感情,在火热的社会生活中把握时代脉搏、感悟生活真谛、挖掘新闻富矿,不断采写出富有时代气息的新闻报道、精彩文章。

范长江同志的新闻实践启示我们,新闻工作者要勤于学习、终身学习,丰富知识储备,增强工作本领。范长江同志强调新闻记者“要有丰富的知识,这个知识,既要博,又要精”。他如饥似渴地阅读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农业等方面的典籍,他的旅行通讯中往往都贯穿着丰富的历史、地理等知识。他还特别强调提高新闻记者专业技能的重要性,认为在采访、表达和行动等各方面的技术手段,都要纯熟地掌握,“否则可能是学者,不一定是记者”。新时期的新闻工作者向范长江同志学习,就要适应建设学习型政党、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强化学习意识,养成学习习惯,把学习作为政治责任和第一需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以谦逊的态度、顽强的毅力,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开阔视野、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提高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本领。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掌握

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提高理论素养和理论思维能力。既要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各方面知识,成为见多识广的“杂家”,又要加强专业知识积累,努力成为专家型记者,成为新闻宣传业务的行家里手。要敏锐感知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变化,跟踪学习新媒体知识,善于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开展新闻报道,增强新闻宣传效果。要坚持学习与思考相结合、与运用相结合、与创新相结合,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新举措、新办法。

范长江同志的新闻实践启示我们,新闻工作者要注重品格、注重修养,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范长江同志始终坚持职业操守,不为金钱、利益所诱惑,不被诽谤、威胁所吓倒,他的新闻作品中具有强烈的正义感。他曾痛心地指出,有些新闻记者以为发表新闻大权在自己手里,贪图物质上的“便利”,是非颠倒,毁誉失真。这些话至今仍有很强的警示意义。新时期的新闻工作者向范长江同志学习,就要树立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做到品行兼优、人文并美。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珍惜新闻记者这个神圣职业和人生机遇,把新闻工作作为记录历史、引领时代的崇高事业来追求,决不能仅当作养家糊口的工作岗位,更不能当成捞取个人好处的便利,陷入追名逐利的庸俗之中。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恪守新闻从业基本准则,坚持敬业奉献、诚实公正、清正廉洁、严守法纪的职业道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同志们,新中国刚刚度过60华诞,经过60年的发展,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取得辉煌成就和巨大进步。现在,我国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我们认真贯彻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努力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闻理念和体制机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有一个新的更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新闻事业,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自觉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紧扣时代主题、唱响奋进凯歌,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在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历史进程中展现新风貌、创造新业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事业,这就要求我们忠诚党的事业、牢记党的宗旨,坚持党管新闻、党管媒体不动摇,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在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

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和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还应当是具有强大传播能力的新闻事业,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整合资源,着力加强媒体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着力提高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推动形成覆盖广泛、技术先进、影响力强的现代传播体系,使我们的声音进入千家万户、传遍世界各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也是面向世界的新闻事业,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宽广眼界,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文明多样性的客观实际,继续加强同各国媒体在新闻传播、人力资源、信息技术、业务发展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舆论新秩序建设,共同致力于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

纪念张思德 诞辰100周年新闻稿 篇11

斯人已逝,风范永存。2011年4月19日,在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诞辰100周年之际,中组部干部五局和国资委党建局、宣传局的领导,钱学森生前身边工作人员,部分中央企业代表齐聚北京航天城,召开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诞辰lOO周年座谈会,共同缅坏位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在追寻钱学森一生光辉足迹的同时,畅谈如何继承和弘扬钱老崇高精神,推动中央企业科学发展。

会议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主办。中组部干部五局局长高选民、副局长石军。国资委党建局局长刘汉滨、宣传局副局长毛一翔,饯老生前秘书兼学术助手涂元季少将,

“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总经理许达哲,以及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没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巾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中國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等11家中央企业代表参加了此次座谈会。座谈会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芮晓武主持。

作为享誉世界的科学巨匠和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开创者、主要奠基人,钱学森是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群体之中,影响最大、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人物,也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1955年,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钱学森不顺个人安危,冲破重重险阻,放弃国外优越的物质生活,毅然回到新中国的怀抱。回国以后,钱学森参与了“两弹一星”的研发,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创立和发展倾注了毕生心血。曾先后担任过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首任院长、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首任院长和空问技术研究院首任院长,在我国导弹、火箭和人造卫星等航天技术领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开创性贡献,在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的同时,也为航天事业描绘出}乇远的发展蓝图。

座谈会上,涂元季少将、孙家栋院士,以及来自央企一线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代表,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追忆和重温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真挚浓烈的爱国情怀、务实创新的科学精神、淡泊名利的崇高品格与引领后学的大师风范。与会人员纷纷表示,钱老的逝世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巨大损失,但“钱学森”兰个字背后所蕴含的坚定的理想信念、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怀、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是留给后世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新一代知识分子去挖掘、思考、学习、升华、发扬光大。

中组部干部五局局长高选民在会上对中央企业如何学习传承钱老精神、推进企业科学发展作出了明确部署。国资委党建局局长刘汉滨针对中央企业当前的工作实际,就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弘扬钱老精神提出了具体要求。中同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总经理许达哲分别结合各自学习钱老事迹的心得,从发展航天事业的实践出发,就如何以弘扬钱老精神为契机,进一步推进创先争优、学习型党组织建没等党内重大活动,激励广大干部职工刻苦攻关,无私奉献,推动中央企业涌现和培养出更多的科技英才,推动中央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以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实现科学发展、转型升级等若干问题,分别畅谈了各自的体会和感受。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新闻稿 篇12

2011年11月3日, 09级电信(1)班全体同学及周老师在文津楼512举行了百年辛亥团之活动。1911年,在一代伟人孙中山的领导下,辛亥革命彻底推翻了清朝统治,开启了明主共和新纪元,施工和观念深入广大中国人民思想中。在这辛亥革命百年之际,为了使我们班同学 进一步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重大作用,感受伟人的人格魅力,推进对历史文化的传承,09级电信一班举行百年辛亥团之活动。

怀着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拜和对革命意义的深入思考,大家用积极的行动诠释了对本次活动的支持。首先由四位主持人 用一首气势磅礴的诗词拉开本次序幕,然后用一段视频回眸辛亥历史。下来有杨佳俊同学主持,满腹文采的主持让现场的同学热情高涨,由各个男同学宿舍为单位分别讲述辛亥革命的历史事件,武昌起义,黄花岗烈士,广东起义等等。富有激情的朗诵,丰富多彩的PPT,具有划时代的经典图片,娓娓到来的讲述,让我们好像回到了那个峥嵘岁月,感受到革命先烈前仆后继的精神。其次是程林同学的主持,以女同学宿舍为代表的讲述历史伟人,领略伟人的风采。巾帼英雄秋瑾,国父孙中山,黄花岗烈士林觉明,军事奇才黄兴等,同学们用话剧,诗歌朗诵,说课等方式将历史伟人表现得淋漓尽致,再一次让我们同学感受到辛亥革命的伟大精神。下来有李小艳主持有奖竞猜活动,将全班分为两队,每对选出两个代表,以抢答的形式回答主持人的问题,这些问题市有关辛亥革命的,检测大家对辛亥革命的了解情况。胜出的一方有周老师颁发奖品,输的一方也有精美礼品相送。下来是视频剪切观看,大家谈谈自己的感受,最后由武玄琴主持辛亥颂,张龙同学负责歌曲的演唱。最后周老师致结束词,辛亥革命100周年辛亥团之活动到此结束。

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3周年 篇13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敬爱的邓小平同志诞辰113周年,深切缅怀他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建立的不朽功勋,追思和学习他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崇高风范,进一步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邓小平同志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

1前,邓小平同志出生在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之中,中国正遭受着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和封建统治的压迫,社会动荡不已,人民饥寒交迫,民族危在旦夕。面对深重的民族灾难和激烈的社会矛盾,为改变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着艰辛探索和顽强抗争。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孕育了邓小平同志救国救民的理想和追求。他16岁远渡重洋勤工俭学,并在那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矢志不渝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了70多年。

邓小平同志的一生,同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和发展的历史进程紧紧相连,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紧紧相连,同中华民族抗争、独立、振兴的历史进程紧紧相连,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伟大的一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邓小平同志为党领导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建立了卓越功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邓小平同志作为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始终坚持正确路线,以充沛的革命热情,先后担任党和军队许多重要领导职务,为创建发展新型人民军队、赢得革命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北伐战争期间,他从苏联回国直接参加革命斗争。土地革命战争期间,他先后在上海极端险恶的环境下从事地下工作,在广西领导发动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立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参加艰苦卓绝的长征,亲历标志着党的历史伟大转折的遵义会议。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他坚决执行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战略决策,军政兼任、勇挑重担,不畏艰险、出奇制胜,一直处在战略全局的关键位置,处在对敌斗争的最前线。特别是先后同刘伯承、陈毅等同志一起,开辟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率部千里跃进大别山,组织实施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进军解放大西南,建立了赫赫战功。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邓小平同志为胜利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出了杰出贡献。新中国成立初期,邓小平同志主政西南,不久就参加中央领导工作,先后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政府副。1956年党的八届一中全会上,他当选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共中央,成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此后间,他负责党中央大量日常工作,为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克服经济困难提出许多正确主张,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开始后不久,他受到错误批判和斗争,被剥夺一切职务,直到1973年复出。1975年他开始主持党、国家、军队日常工作,为扭转““””造成的严重混乱局面,开展大刀阔斧的全面整顿,同“_”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不久,他再次被错误撤职、批判。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结束,“中国向何处去”又成为摆在中国人民面前头等重要的问题。邓小平同志以他的远见卓识、丰富政治经验、高超领导艺术,强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旗帜鲜明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支持和领导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推动进行各方面的拨乱反正。在邓小平同志指导下,1978年13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提法,确定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始终站在时代要求、国家发展、人民期待的高度,同中央领导集体一起,领导我们党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步一步推向前进。邓小平同志指导我们党系统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解决了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根据新的实际和发展要求确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这样两个相互联系的重大历史课题,彻底否定了““””的错误实践和理论,坚决顶住否定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错误思潮,为党和国家发展确定了正确方向。邓小平同志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响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领导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邓小平同志强调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领导我们党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同志指导我们党正确认识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根本任务,制定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邓小平同志突出强调“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领导我们党有步骤地展开各方面体制改革,勇敢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必须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他创造性提出“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指导我们实现香港、澳门平稳过渡和顺利回归,推动海峡两岸关系打开新局面。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领导我们党及时调整各方面政策,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难得历史机遇和良好外部环境。邓小平同志强调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必须聚精会神抓党的建设,使党的建设充满新的生机活力。正是这些重大思想理论和实践,使20世纪的中国又一次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邓小平同志对党和人民的贡献,是历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正是由于有邓小平同志的卓越领导,正是由于有邓小平同志大力倡导和全力推进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欣欣向荣,中国人民才能过上小康生活,中华民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才能以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

邓小平同志的贡献,不仅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而且改变了世界的历史进程。邓小平同志赢得了中国人民衷心爱戴,也赢得了世界人民广泛尊敬。

像我们党的其他老一辈革命家一样,邓小平同志之所以能够为祖国和人民建立彪炳史册的功勋,就在于他看清了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深刻了解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深沉愿望,把握住中国发展的历史规律,紧紧依靠党和人民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伟业。正如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指出的那样: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纪念张思德 诞辰100周年新闻稿 篇14

今年是彭湃同志诞辰120周年。彭湃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中国农民运动的著名领袖,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彭湃同志,海陆丰(汕尾市)人民的优秀儿子。

为了缅怀彭湃同志的光辉业绩,弘扬彭湃同志“无私奉献、敢为人先”的革命精神,加快海陆丰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中共汕尾市委党史研究室将举办纪念彭湃同志诞辰120周年征文活动。

具体要求如下:

一、征文要求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主题鲜明,观点正确。2、来稿应为未发表的原创文稿,要求史料准确,注释规范(脚注形式),字数不超过8000字。3、内容新颖,或有重要创见,或在资料挖掘上有新的成果,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有助于推动彭湃及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研究的深化。4、作者可参考附件所列选题或自定题目撰写文稿。

二、截稿时间征文截稿时间为8月20日(以寄发地邮戳或电子邮件日期为准)。

三、征文评审本次活动评委会由省市党史研究专家组成。评委会将恪守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作品进行评选,优秀稿件将推荐到省市报刊杂志发表,适时公开结集出版,并向入选征文作者支付稿酬。

四、投稿方式每篇论文按照附件2所列格式要求打印5份,寄至:广东省汕尾市委办公大楼103室中共汕尾市委党史研究室,邮政编码:516600。

同时,将电子版发送至邮箱:Swds019@163.com。联系人:刘 坤,联系电话:18927994905; 朱金水,联系电话:13502382623。

附件:1、征文参考选题

2、征文格式要求

3、征文作者情况登记表

中共汕尾市委党史研究室

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演讲稿 篇15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承中山先生之宏志,造中华复兴之广厦”。

孙中山先生是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任何外来威胁、内部分裂和暂时失败,都不能动摇他的革命意志。他所说的“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正是他革命一生的真实写照。

孙中山先生代表着一个时代。他生活在十九世纪后半叶和二十世纪初叶的中国。那个时候,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欺凌和封建势力的腐朽统治之下,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青年时代起,先生就怀着满腔悲愤,以炙热的爱国激情投身革命。他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在人民大众中进行了艰苦的革命宣传和组织发动工作。他高举民主革命的旗帜,同资产阶级改良派、保皇派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他广泛联合革命力量,发动多次武装起义,终于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这是孙中山先生的一个伟大历史功绩。

纵观孙中山先生一生的奋斗历程,他的思想和实践中,爱国主义像一根耀眼的红线,贯穿了他一生斗争的每个阶段和各个方面。爱国就必须全心全意致力于建设国家。先生的爱国精神不仅体现在革命与维护国家统一之上,还体现于建设国家,改变中国经济的落后面貌,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国民素质的现代化。“为众生谋幸福”,使中国走上富民强国之路。先生曾说,“要解决民生问题,一定要发达资本,振兴实业。”1912年孙中山先生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一则是为了能和平统一祖国,免于国家形成南北分裂之局,另则更是为了能够专心从事实业救国。他提出了用10年时间修筑20万里铁路以奠定中国富强之基础的宏伟目标。为了“登中国于富强之域,跻斯民于安乐之天”,他经过多方考察、总结经验,又于1919年提出了《实业计划》这一以国家工业化为中心的、使国民经济全面现代化的大规模建设规划。虽然先生的诸多计划和主张因时局的限制而没有得到实现,但其盼望祖国强盛,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望却凝聚着他的拳拳爱国之心,同时也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孙中山先生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留下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特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继承和发扬。坚韧不拔、奋斗不息的精神,贯穿了先生一生的奋斗历程:多次起义失败、他乡被难、奸人篡权、小人背叛、他人质疑……所有这一切打击和磨难都未能使先生失去为实现救国图强而奋斗一生的坚强意志。反过来他还能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寻找更有益于救国的道路与革命主张。就如先生自己所说,“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及至生命终结之时,仍不忘告诫党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正在努力实现第三步。但是,我们仍然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的综合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增强,科学技术还有待于更大的飞跃,国际地位还有待于提高,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还很多、很重,我们仍然需要艰苦努力,奋斗不息。孙中山先生超越常人的意志和毅力,几十年如一日奋斗不息的精神,正是我们今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需要坚持和发扬的。

上一篇:体育与健康期末题下一篇:设备维护保养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