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教育中的惩罚

2024-12-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谈谈教育中的惩罚(精选8篇)

谈谈教育中的惩罚 篇1

9月15日

奖励与惩罚

大部分老师或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避免不了对孩子进行奖励或惩罚。孩子达到或超过我们的要求,我们给予表扬或实际的奖励;如果孩子失败了,违背了我们的期望,我们就批评或惩罚他。

比如说,学校老师把学生按学习成绩排名次,不少班级墙上有荣誉榜,给表现积极的学生贴红花等。对于学习差的学生或捣乱的学生,罚抄几十遍作业等。我就遇到过一位家长,她说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被罚抄小学生语文报正反两面,以致晚上11点多才上床,凌晨5点就得起床。我听了很气愤,问她:“为什么不向老师反映一下?这种惩罚太残忍!”她说:“我哪里敢这么做!”我还听说过,有时只因一个学生调皮,老师就罚全班学生晚放学十分钟。

那么在华德福学校是怎样奖励和惩罚学生的?我问一年级主课老师劳拉:“学生上课调皮捣蛋或表现好,你怎样奖励和惩罚?”劳拉说现在这个班总体上学生都不错,她以前带过的一个班级,有一两个男孩很调皮,有时她会惩罚他不许参加某项集体活动,如不许参加跳绳。她还做了大量家长的工作,但一般不告诉家长孩子在学校行为不端,除非打伤或咬伤其他学生,或某个不良行为多次发生。

教室里没有张贴表扬个人的五角星、小红花等荣誉榜。劳拉说她很少表扬个人,我听课的那天,劳拉表扬Max帮助别的同学摆放桌椅,偶尔也会表扬某个同学作业做得好,但绝不张榜公布,谁得了多少个小红花。她说如果做好事变成了竞争,就丧失了任何意义!劳拉更经常做的是表扬班集体,那天全班学生吹竖笛表现出色,劳拉从一个大玻璃瓶中取出8个彩色玻璃球,等到瓶中所有玻璃球全部拿光,全班就要开个庆祝聚会。难怪小孩子们看到玻璃球变少显得那么兴高采烈。

我发现学生的作业本上,做错的题老师不画叉,做对的题也不画钩。学生们怎样才能知道作业的对错呢?劳拉说她不在作业本上批改,做错的`题当面让学生订正,或用铅笔做点记号,本子上画个叉太难看。劳拉要求孩子按字母的笔顺写,个别孩子需要反复提醒,但她不会责怪或批评这样的孩子。

在二年级二班,主课老师潘妮(Penny)让学生写出含u的单词,如bus、pupil、fur、buy等。学生中,最多的能写出44个单词,最少的仅能写出6个单词,但老师并不表扬写得多的,也不批评写得少的,不评论。潘妮对我说她尽可能不让学生感觉到某方面的不足而失去信心,因为每个学生的能力是不同的。由于华德福学校取消考试,也就不会因为考试成绩不好被惩罚,也不会因做错作业而受到批评。

我看到有的班级,老师把捣乱学生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如在四年级一班,最调皮的学生Mark多次发出吵闹声,老师就把他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当他有了进步,如吹竖笛时,他吹得很认真,老师就擦掉他名字里的一个字母,变成Mar。回答问题正确,他的名字就变成Ma。一直到把他的名字从黑板上全部擦去。我在另一篇文章中提到过弗沃德老师为了让调皮的学生既不影响其他学生又能听到课堂内容,安排他们坐在讲台一角,让他们穿珠子。

音语舞是华德福学校的必修课,我看过七年级的学生上这门课。男孩们的调皮一部分是冲着老师来的,他们总是故意发出噪声或走错步,音语舞老师很生气,把调皮男孩的名字写在本子上,罚他们下周多上一节音语舞课。

斯坦纳在给老师的演讲中,曾举过一个生动的例子。有一次学生们上课不专心听讲,私下里传递字条,任课老师灵机一动,课堂内容转向了邮政系统的历史发展,从烽火台讲到了邮票、信封、通讯,当学生们终于领悟到老师的用意,他们对老师表现出由衷的尊敬。还有一位老师,在他的班上有一个捣乱学生,当老师做别的事时,他会跳起来打同学,这时,如果老师生气,这个孩子就会更加调皮,但这个老师假装没看见。斯坦纳说:“有些情况老师最好假装没看见,继续做自己的事。通常小孩故意做坏事时,如果你特别去注意他,反而适得其反――老师千万别落入他谴责的行为中,如他批评学生发怒,他自己也会怒气冲冲。”对于那些顽皮的孩子,无论多么恶作剧,斯坦纳希望老师和家长心里仍然保留一份对他们的尊重,超越他们之上有一种我们还不能理解的力量。

我在写这篇文章时,写信给爱默生学院的老师沃伦(Warren),询问他对奖励和惩罚的看法,他曾在美国的一所华德福学校任主课老师多年。他在回信中写道:“任何一种真正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终生的学习者,使他们感觉到和周围的人们及大自然有深刻的联系。这样的学生应该能清晰、独立地思考,具备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的技能。当我们惩罚学生时,不仅是考虑怎样要求他们达到我们的期望,我们还应考虑到对教育目标的影响。奖励和惩罚能够帮助学生成为有道德感和创造力的独立个体吗?我的回答是:不!我和其他的老师,的确有时奖励和惩罚学生,但我要强调,这两种方式都是从外界给学生施加权威,削弱了学生形成自己的判断力和发展自己的道德能力。捣乱的孩子通常是想引起别人更多的注意。每位孩子需要在他的学习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学习中感受到他是世界的公民。”

谈谈教育中的惩罚 篇2

关键词:惩罚教育,学校教育,思考

一、惩罚教育

其实每个教师都会有过惩罚学生的经历。2004年, 我在A班级上课的时候, A学生 (该班级最不安分的学生之一) 骚动不安, 一直主动与其周围的学生讲话, 我警告了两次, 但没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 我当堂勒令其起立, 训斥了一番, 并未让其坐下。直到下课, 我让A学生到讲台来, 当时她一脸的不服气, 对我的训斥, 她一律以摇头回应, 显然并没有悔过之意。情急之中, 我提出:“这样吧, 我们打个赌, 下面就要期中考试了, 我的课如果你能达到80分, 这件事情我就不追究了, 不过如果没有80分, 以后每次上课你都要帮我把多媒体电脑打开, 并从教室最后帮我拿张椅子来。怎么样?”这时候她才抬头看着我答应了。那学期的期中考试结束后, 有节课我评讲了试卷, 看到这个学生的名字, 我突然想到了曾经和她的一个约定, 于是我查了下成绩, 78分, 呵呵, 我当时心里笑了一下, 差两分就80。结果, 自从评讲过试卷的那节课后, A学生每次都在我上课前帮我打开多媒体, 并放一张椅子在讲台边。一开始都是在别的学生的笑声中, 她无奈地完成这些, 后来的半个学期我发现她确实转变很大, 她的一个举动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抬着头, 右手拿着笔, 左手按着笔记本在抄我的PPT板书。从那以后我每次都笑着进A班级。我能感觉出, A同学很想在期末考试中考到80分。最后在阅卷过程中, 我特意仔细改了她的卷子, 结果是79分, 但我加上1分书面分, 于是她得到了80分。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 她上我的课确实比以前认真多了。后来A班的同学对我说:“老师, 她也就上你的课还听听, 其他课都在睡觉, 而且考试其他课都是不及格, 就你的课他居然考过80。”没想到一次随意的打赌竟然能让这么一个不想学习的孩子能如此认真地对待我这门课, 我被感动了。

一个“赌局”引起的惩罚教育案例大体就是这样。此后, 我一方面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摸索, 一方面也在进行一些理论方面的学习和研究, 试图对学校惩罚教育作出理性分析与思考。我们首先观察学校中各群体的惩罚教育观。

(一) 校长为主导的行政管理层的惩罚教育观

目前, 行政管理层基本持“教育为主, 惩罚为辅”的看法。从其实这一看法来说, 学校领导已经把教育和惩罚分离开了, 似乎惩罚已经不可以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一部分, 或者说惩罚是教育中的下下策。

学校管理者之所以提出“教育为主, 惩罚为辅”这一观念, 想表达的意思是, 在学生的教育问题上, 首先应该是赏识性的积极教育, 若没有效果, 再运用惩罚教育, 故而应该说是教育为先, 惩罚为后。如果凡事都以惩罚为先, 那也就体现不了学校教育中的感化教育、爱心教育等诸多教育方法的优势了。

在对待惩罚教育的尺度上, 学校管理者往往持非常谨慎的态度。首先, 如果学校有违反师德的情况出现, 学校将失去很多评比资格, 更会对学校声誉造成负面影响, 直接影响学校的发展。而违反师德的各种行为中, 占多数的往往就是在惩罚教育上失控。在实践中, 教师对惩罚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惩罚教育的分寸、尺度很难拿捏得很好, 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凡事都须谨慎再谨慎。这样做大大禁锢了惩罚教育的使用空间, 导致很多教师远离了惩罚教育而选择明哲保身。

(二) 教师的惩罚教育观

笔者对教师惩罚教育观作了一个分类调查:

1. 多用勤用类的惩罚教育观

第一, 赎罪性惩罚教育观。这类惩罚教育观关注的是违纪学生的不端行为所造成的实际损害程度。它通过向违纪学生施加相应的痛苦体验, 以达到使其赎罪的目的。

比如, 一位数学教师要求, 凡是前一天数学作业不合格的学生, 第二天中午须订正好所有题目方可用中午餐, 很多数学不太好的学生甚至为了订正作业而很晚才能吃上中饭。为了提高作业质量, 让学生体验饥饿的痛苦, 这种方法虽然使该班的数学成绩得到了明显提高, 但这种惩罚教育带来的痛苦在很多学生心里都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赎罪性的惩罚教育观难以激起违纪学生的羞耻感, 相反, 它还会使学生对惩罚产生憎恶感和痛恨感。

第二, 功利性惩罚教育观。它关注的是运用何种方式去惩罚违纪学生, 从而使这种惩罚能更有效地达到恐吓、威慑潜在仿效者的目的。它所追求的是惩罚所引起的边际效应 (侧面效应) 。很显然, 这种惩罚观的首要目标并不是如何挽救违纪学生, 而只是把对违纪学生的惩罚当做一种工具, 去达到与其不相干的某种目的, 比如“杀鸡吓猴”。

当谈及惩罚教育手段时, 很多教师会提到对于学生的管理从一开始就要狠抓, 必要时要树立一些典型。一位教师为了能够起到所谓“杀一儆百”的效果, 有一次提早到班级, 在上课铃声响起后, 等候在教室前门, 要求迟到的两个学生写检查, 并当众宣读检查, 还将他们的情况汇报到学生科, 使这两位学生得到了“严重警告”的处分, 在一个学期内不能获得任何诸如“三好生”的荣誉。

如果把这种边际效益看成是惩罚的第一目的, 那么就很可能造成一个严重的后果, 即教师的惩罚会牺牲违纪学生的权益。教师一旦想以惩罚违纪学生作为教训其他人的工具, 那么他就有可能任意地增加惩罚的强度, 乃至滥用惩罚。

第三, 及时性惩罚教育观。持有此类观点的教师认为, 一旦要对学生实施惩罚, 就要及时实施, 在第一时间作出。延时惩罚, 秋后算帐, 会让学生认为老师心胸狭窄, 斤斤计较, 易产生逆反心理, 同时, 延时惩罚, 学生也不能深刻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惩罚不是终结, 惩罚完后, 要及时教育, 从正面帮助学生, 使其消去悲观情绪, 认识到为什么要惩罚, 设法帮助他们逐步理顺同学关系, 挽回影响, 真正让他们体会到“打是疼骂是爱”的感受。当学生错误行为刚一出现时就给予及时的惩罚, 这样其错误行为就会与惩罚所引起的焦虑、恐惧等经验相联结, 从而促使其认识到惩罚的引起与结束都是自己行为的结果, 这样他们就会在以后避免出现类似的行为。

2. 少用慎用类的惩罚教育观

第一, 教育性惩罚教育观。很多教师认为教育上的惩罚, 既不是一种肉体摧残, 又不是一种人格侮辱、精神虐待, 更不同于社会管理中强制性的惩治处罚, 而是为了刺激学生的情感, 使之惊醒、反思、认识、悔恨, 在“消极体验”中, 检讨自己的言行, 树立正确的是非标准, 从而使他们得到教育转化, 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可以说教育学生既是惩罚的出发点, 又是惩罚的归宿。从这一点上说, 教育性是惩罚教育的根本原则。

第二, 适度性惩罚教育观。多数教师认为惩罚学生应罚之有度, 适可而止。学生犯了错误, 教育者应考虑到学生所犯错误的性质、原因、影响、动机及认识态度来确定惩罚的方式、程度和要达到的预期目的, 做到心中有数, 因人而异, 不可太轻, 也不可太重。太轻, 学生觉得无所谓, 无动于衷, 起不到震慑作用;太重, 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使其产生自卑心理;惩罚的范围一定要小, 否则就起不到惩一警百的作用。

第三, 最终性惩罚教育观。把惩罚教育手段放置于最终时刻再启用, 这一观点很多教师都很赞同。一般来说学生犯错误, 教师们首先都是尽可能地说服、引导, 进行正面开导型教育。但极少数学生, 在多次进行柔性教育后仍然没有悔改的表现, 反而有加剧的趋势, 这时再启用惩罚, 以达到负强化作用。也就是说惩罚是对学生进行多次反复的柔性教育无效时再启用的。

第四, 最小化惩罚教育观。尽可能小, 是指在统一规定的惩罚标准之内, 惩罚程度尽可能小, 执行的范围尽可能小。前者是因为惩罚的对象是青少年, 其过失行为大多属自制力不强或无知所致, 其身心发展不成熟, 所以应以正面教育为主。后者是从教育的角度出发, 从维护犯错学生的自尊心着眼提出的。当然, 这里是尽可能小, 不是无原则的“小”。

3. 独特见解类的惩罚教育观

第一, 娱乐性惩罚教育观。中学生犯错误更多的是行为失控, 规范不够, 有的学生是初犯或者是在不经意中违反了学校、班级中程度较轻的规章制度, 老师在处理过程中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 提供机会, 让他们在行动中学会把握行为。比如, 有的教师曾罚迟到学生在适当的时候为全班唱一首歌, 最好是有教育意义的歌, 这样做一来可以告诫当事人“犯错必究”, 二来可以让其他同学感同身受, 大家共勉, 三来可以让全班得到一种诙谐幽默的轻松, 感受集体的亲情、温馨。

第二, 扣分型惩罚教育观。具体指根据违纪的程度给予扣分。每天都有登记, 一周一小结, 一学期一大结, 期末时将每周的得分汇总。再将全班同学的得分分成A、B、C、D、E五个等级 (即优、良、中、合格、待合格) , 最终记入成长记录袋中的思想品德栏。同时, 将操行分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条件。同等条件下, 操行分高者居上。这样操作的目的是促使学生纠正不良行为习惯, 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这种扣分型惩罚教育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让学生有一种积累善行的成就感, 不失为一种激励手段。

第三, 民主型惩罚教育观。学生违纪仅由教师作出处罚决定, 难免心存疙瘩。但如果能将学生出现的错误视情 (不能所有的) 交由班级公开、公正讨论, 并形成一个具有广泛共识的处罚意见, 就能让犯错误的学生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意见是民主的、正义的、“众怒难犯”的, 拒绝改错就会被孤立, 从而摆脱侥幸心理, 甘愿改正。诚然, 这种惩罚方式十分民主, 但是同时也存在将受罚学生孤立于外的问题, 如果处理不当, 就很有可能会使受罚学生被班集体冷落甚至孤立起来。

二、对于正确运用惩罚教育的思考

在对上述不同的惩罚教育观分析的基础上, 针对惩罚教育在当今学校教育中的实际情况, 笔者对如何合理地正确运用惩罚教育作出了初步的思考。

(一) 惩罚教育应该合法化、规范化

我们现在多数中学里其实并没有一套完备的学生惩罚机制。

看看别的国家如何惩罚学生:

在美国, 遇上顽劣不堪的孩子, 往往由家长和一些特殊机构, 将其送到牙买加的一个小岛上, 强制性地进行包括饿饭、孤立、体罚等, 直至将使变成彬彬有礼的绅士、淑女。

韩国老师故意冷落犯错的学生, 还借别人 (包括家长) 的力量来教育他, 或让小事升为大事, 然后借题发挥, 让他为自己的过错付出相应的代价。韩国允许教师在教育部规定范围内进行一定程度的体罚。

新加坡的学生犯了错, 老师不会主动去找学生, 如果学生在2至3小时之内没有主动去找老师, 那么这个学生就要无条件地任老师处理, 但是老师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新加坡的惩罚教育还保留有鞭刑。

其实我国的教育思想一直是在不停的、活跃的变化着的, 从古代私塾可以堂而皇之的打手心, 到今天教师碰一下学生就可能面临极大的风险, 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在惩罚教育上出现了禁区或者是灰色地带, 其后果是让学生对自己的过失缺乏认识或者认识过轻, 以致于积小错成大错。

问题的关键是应该让合情合理的惩罚教育合法化、规范化, 这样才能为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正确地运用惩罚教育提供法规保障。

(二) 惩罚教育应该充分尊重学生

此外, 当今学校学生群体不同于其他群体, 他们有很多特点需要关注和研究,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特点就是需要被尊重。

对于学生来说, 单纯用传统观念上的简单、粗暴的惩罚方式去对待他们的话, 不但不能得到期望的效果, 有时甚至会带来负面效果。执教初期, 一名女生无礼取闹, 我便勒令其离开教室, 后来这个学生在我课上越发的不安分, 我又简单、粗暴地当众批评她, 结果该生就干脆和我唱反调。后来当我意识到问题时, 找她谈过一次, 她说她也需要老师的尊重。我当时为之一愣, 可见惩罚方式、方法是门学问。惩罚教育的目的是唯一的, 也是绝对的, 那就是培养人、造就人, 因此, 必须以人为本。

(三) 惩罚教育应该具有创造性

惩罚教育一定要使教育对象在接受处罚以后, 不仅没有失去信心甚至抵触对立, 而是满怀自信地去改正错误。这就要求惩罚教育应该不断地创新。在这一点上, 其实我们常常忽略了学生对惩罚教育的反应和诉求。有一次, 在我上英语泛读课, 分析一篇名为《CRE-ATIVEJUSTICE》 (创造性的司法) 的文摘时, 发现学生的反应十分强烈, 文中主要谈的是美国司法界的一系列变革, 很多美国人都反思“是不是把罪犯都投进监狱才是最明智的举动”, 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多数人认为将犯了罪的人都投入监狱并不能造福于社会, 反而可能会带来更多的负担, 后来部分州施行了更为可行的、创造性的司法制度, 学生也表达了对于这种带有创造性的司法制度的认同。时隔不久, 为了解决班级学生经常不上体育课的问题, 我宣布了一条规矩, 以后不请假逃体育课的同学都会受到“打扫学校体育馆”的处罚, 当时全班学生都接受了。一段时间后体育老师向我反映说学生出勤率达到100%。

教育惩罚在小学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篇3

关键词:惩罚 教育惩罚 小学教育

惩罚就是某个人因个人行为对别人造成伤害或损失,被人为地进行某方面的惩戒,或使其丢失某些权益。在教育领域,惩罚即教育惩罚,是指教师为达成某些教育目的,而对犯错的学生进行相应的一些合理的惩处,从而使学生接受教育,向有利于健康成长的方面发展。下面先谈一谈惩罚在我们小学阶段,对学生有哪些积极有利的作用。

一、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适当的惩罚

1.学生的责任感,依赖于教育惩罚。受小学阶段学生年龄的限制,思想意识还不成熟,分不清对错,做事率性而为。假如我们教师在学生做错事的时候进行适当的惩罚,让学生意识到做事有对错,明白做错事是要付出代价的,知道做任何事都要考虑后果。如果做错了,要想办法弥补自己的过错,并逐渐建立自己的责任心。在小学阶段,我们就应高度注重培养学生的负责任的态度,做了错事,接受了惩罚,哪些事可以去做,哪些事不能做,并且要让学生懂得勇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做一个有责任心,有正义感的学生,并且努力想办法改正自己的错误,弥补自己的过失。能为自己的过失负责任的人,将来到社会上才能承担更大的责任。

2.学生健康、优秀的个性品质,需要我们不断地纠正,这离不开教育惩罚。曾经有一个美国儿童心理学家,他曾说过,童年幸福的人成年往往不幸福,没有在小时候经受过风雨,必定成年后,在遭遇挫折时会觉得十分痛苦,只有经历过挫折,心里承受能力强的孩子才能在未来多变的社会中勇于承担自己的社会角色。在这方面,惩罚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人生中需要坎坷、需要挫折等多种情境才能培养出敢于面对困境的勇气,而一味地表扬和激励是不能达到这种效果的。因此,学校教育中,给予学生适当的惩罚,是对学生另一方面的促进,也是学生一生中的宝贵财富。学生的羞耻心和悔恨感的培养,对学生一生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它们会使学生认识并正视自己的错误,从而加以改正,获得面对挫折的勇气。而惩罚是激起学生羞耻心和悔恨感的重要途径。

3.对学生社会化成长十分有利。学校是一个集体,是一个缩小的社会。大家知道,社会上的规章制度可是比学校的多很多,因此,学生在学校能适应,那么等学生长大走向社会,会很快融入其中。小学生在班级里,不仅要遵循班级的规章制度,还要遵守学校的校规和小学生守则。当学生违反的时候,给予学生适当的惩罚,会让学生懂得遵守纪律,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自己的举止。此外,惩罚使学生产生不愉快的羞耻感,对学生产生负强化的作用,从而让犯错误的概率降到最低。通过惩罚,从小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好习惯,知道哪些界限不可逾越,明白有些权威不可侵犯,树立纪律观、法律观,最终让这种意识强化成学生的内需,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二、惩罚为学校秩序护航

学校以教书育人为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学校就要有良好的校风和纪律。为此,学校制定了校规和班训,来保证正常的日常教学。而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段,没有接触过、甚至不知道纪律这个词,没有基本的集体主义观,并且最重要的是,受家庭教育的影响,现在的学生娇纵任性,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小学生不可避免地会违反纪律,破坏校规,挑战权威。此时,我们如果再把赏识教育当作法宝,对学生一味地赏识,不仅会助长学生嚣张的气焰,还让学校的教学无法正常进行。如果我们用惩罚进行教育,会让学生有所忌和收敛,从而树立校规校纪的权威,使学校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秩序。当学生违反了纪律,我们需要给学生适当的惩罚,并通过说服教育,使其知道自己的错误,防止以后再犯类似的错误。有了惩罚为学校保驾护航,学校的秩序更为良好,学生的成长发展更为科学。

三、惩罚的前提是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实施科学合理的惩罚前提是教师和学生有良好健康的师生关系。教师之所以为教师,是因为其有他本身的权威性,能够正常有权利行使惩罚,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能够理解和接受教师的惩罚,并能接受教训,对所犯错误进行改正。时下,师生关系由原来的“师道尊严”渐渐地变成师生民主平等,注重维护学生尊严,保护学生权利,不可否认,这是一种好的趋势,但在现实中往往会出现矫枉过正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面对学生犯错时,就不能很好的管制,不仅教师无威信无尊严,还可能导致教师的责任心越来越差。所以,让教师行使惩罚权,不仅是对教育教学负责,更是让学生科学健康成长的保证。教师在惩罚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公平和公正,让学生知道自己对他们的关怀和责任心,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赏识教育不能解决教育中的所有问题,而教育惩罚也不是全都是负面和消极的。正常的教学活动离不开惩罚,并且合理地运用惩罚,会让师生关系更加健康和融洽。

本文对小学教育中的教育惩罚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希望能给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指导。

参考文献:

[1]陈慧丽,谷传华.惩罚使学生羞耻还是内疚[J].班主任之友:小学版,2009(6).

[2]傅维利.论教育中的惩罚[J].教育研究,2007(10).

谈谈政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4

第一,文革中的极左路线、空头政治、教条主义影响,人们厌倦了政治,使得社会上的确存在一种说起政治就反感的倾向,而这种倾向反映到学生身上就是混淆政治和政治课的界线,提起就“烦”。

第二,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一段时间内,社会上重物质文明、轻精神文明,一手硬、一手软,形成了追求物质享受、感官刺激的风气,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的泛滥,对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感觉政治课中的道理是“虚”的,个人实惠才是“实”的,因此,对政治课表现出不感兴趣。

第三,腐败、不正之风的存在和影响。使学生感觉理论与实际脱节,反差大。加上各种政治活动和集体活动中的形式主义,甚至弄虚作假,使学生认为政治课“假”。以上这些严重损害了政治课的可信度,成为影响政治课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二、家庭方面:

现在在校学生的父母,都经历过十年**,而且大多文化程度不太高,做为被耽过的一代人,他们普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对子女的学习都有高标准、严要求。但出于各种原因,他们对子女的政治课学习要求只集中体现在一个字。就是“背”,那怕是死记硬背,那怕是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只要能及格就行,说到底是一种应付的态度。这不仅降低了学习上来自家庭的期望值,而且助长了学生对政治课的错误认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进行。

三、教育体制方面:

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还有相当长一段路要走,而应试教育特别是3+2的高考对理科生政治课的学习影响和冲击是非常明显的。

四、教材方面:

政治课教材虽说不断在改进,但如何适应新时期培养人才的要求,既加强科学性、知识性又结合学生特点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很好解决。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学生不感兴趣。

五、教学方法方面:

应试教育下的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的模式还没有根本改变。使学生感觉学习“枯燥无味”缺乏兴趣,以至影响学习。

谈谈教育中的惩罚 篇5

璧山县丁家镇定林小学校赵珑云

值二十一世纪,教育事业突飞猛进。中小学教育正在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上蓬勃向前。各门学科的教学也在素质教育的大花园里竞相开放,探索最优途径。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也成为当前体育科教学的当务之急。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特记下自己的点滴体会,愿能抛砖引玉。

一、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

在体育教学中,注意把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贯穿课堂,可使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促进素质的提高。如一位教师在室内引导课中,为激发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给学生讲述了中国体育健儿崛起于世界体坛的伟大历程:“中国人曾被西方人嘲笑为„东亚病夫‟,解放后,我国的体育事业迅速发展,一代体育健儿茁壮成长起来。”接着,教师深情地讲述了一九八四年第二十三届奥运会上,射击选手许海峰如何为中国夺取了第一块奥运金牌;讲述容国团、李宁、邓亚萍、伏明霞……,如何奋勇拼搏,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由此,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大大激励了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同样,在室外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也应挖掘其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如在教学跳箱动作时,应对学生进行勇敢的道德品质的培养;

教学少年拳时,应注意培养和体现武术风格等等。总之,在体育教学中,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课堂,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体育教学中动机和兴趣的培养。

在体育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机和兴趣,可使学生主动地参加到体育锻炼中去。动机和兴趣是教育的催化剂,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世界,获得知识探求真理的动力,就体育课来讲,兴趣越浓,参加体育锻炼的欲望越强,劲头越足。在体育教学中,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机和兴趣呢?首先,在教学中应注意创设轻松愉快的环境,根据教材韵律活动多,游戏比重大的特点,充分利用电化教学,该唱时则尽情地唱,该跳时则尽情地跳。从而取得更优化的教学环境。其次,在体育教学中,应组织学生用学到的东西解决实际问题或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一方面可以巩固其所学的东西,一方面学生可从解决问题或活动过程中得到愉快。如学习了运球后,组织运球接力的游戏;又如在室内课中学习了“怎样才能掷得远”,室外课随即练习掷垒球。另外,在体育教学中,还应注意树立榜样,如各种技巧教学中的教师示范,学生示范,特别强调向示范的学生学习,这既让学生学有所依,也可培养学生的动机和兴趣。

三、体育教学中应注意交给学生方法。

当前,在众多的学科教学之中,无不强调学习方法的指导。体育教学中的学法指导,首先应注意交给学生科学的锻炼方法。学生只有参加体育锻炼的决心和热情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比如,教师应在引导课中让学生明白,体育锻炼要长期坚持,循序渐进等,给学生讲述体育锻炼时的一些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如运动前的准备、饮食、衣着等。当然,在新授课和训练课中更应注意学法指导,把交给学生方法作为一种训练过程。比如在教学“原地单手投篮”时,可在教师示范时讲授交给学法,在学生练习或学生示范后小结学法,在自由练习或游戏活动中巩固和应用学法。多次新授课可重复这种学习过程,从而使学生在体育锻炼的同时自然地悟出学法。简而言之,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学会健体,达到自能锻炼。

四、体育教学中交往素质的培养。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在体育教学中,无时不体现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团结协作、取长补短。如在教学低单杠动作——蹲悬垂;靠墙手倒立;跳箱动作;拔河;接力等等,教师应注意适时点拨,在体育教学的同时,融入交往素质的培养。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强化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对于笔者来说,尚属一种尝试和摸索,以上拙见,贻笑大方,望专家、同行斧正。

惩罚教育-读书心得 篇6

近期来,我读了一本书,书名是教育训练法,该书内容独特、事例翔实、语言洗炼、论理精辟、装帧典雅,是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家长的益友。作者是徐向洋,是我国首创的择差学校的校长,该校以能力诸元集结训练为精髓的教育训练法,从1996年以来使成千上万的“差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自信自强,成人成才。和现在非常著名的宜昌少年西点阳光学校一样,是专门从事“问题学生”转化工作的素质教育机构。专门招收令老师头疼、让家长心烦的不好学、学不好、不学好的学生。

书中的观点认为完整的教育应该是赏识教育、成功教育、生命教育、挫折教育、失败教育、惩罚教育等多种教育手段的灵活运用。但其核心却是《三字经》上说:“教不严、师之惰”,也是俗语说的:“严是爱,宽是害”。作为老师,对学生严才是大爱,没有惩罚的教育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

我认为在现实教育中,教师确实有太多的无奈,承受着太大的压力,除了繁重的工作,更多的是心理上的负担。社会对教师的高期望值,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过度宠爱,学生对挫折十分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社会、学校内部无法避免的各种规章制度……导致了教师经常陷入欲管不能、欲罢难休的尴尬局面。在如此背景之下,教师对学生的一切行为,好象只有“尊重尊重再尊重”、“夸奖夸奖再夸奖”、“赏识赏识再赏识”,学生成为了“被尊重”的极端。于是,“惩罚”一词淡出了教师的话语范围,淡出了学校教育甚至是家庭和社会教育。人们的认识似乎进入了一个误区,即学生是教师的“上帝”,骂不得,更碰不得。教师稍给学生一点“颜色”,就会遭到如体罚、变相体罚、损伤学生心理等言论的攻击,导致现在出现了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变得畏畏缩缩,甚至下跪央求学生不要犯错误的现象。面临以上教育困境时,仅仅能以“赏识”教育、“激励”教育来解决吗?没有惩罚性处罚手段,没有教育的法治化,我们的国家如何发展?国家如何振兴? 教育也是一场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的事情,不是温文尔雅、文质彬彬的,是要点儿手段的,叫“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行跑掉”。要视实情进行适当的惩罚,这种惩罚是给他一种责任心,告诉他这件事情是要负责的。

学生要是不犯错误,我们坚决不对他们进行惩罚,犯了错误也未必惩罚,因为教育有多种多样的方式,但对一些屡教不改、冥顽不化的,对一些如果不触其灵魂,不当头棒喝,无以改正的,我们要坚决对他们进行责任心的教育。对于某些极个别特殊的孩子,今天如果不接受教育的惩罚,他的明天就会是接受法律的制裁,而惩罚和制裁是两个质的不同,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性质的事情。很多学生缺少这种严格的教育,大人一次次的宽容,一次次的原谅,一次次的希望,最后是破灭,大人的希望破灭,学生的前途毁灭。社会生活不是以你的意志为转移的,一个人,你首先要学会服从大家共同遵守的生活规则。

谈谈职业教育中的欣赏教育 篇7

1 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

我所在的职校里有许多学生, 由于未考上高中, 成绩不理想, 家中经济又不宽裕, 被父母硬拉着送往技校学习。这些学生不但对学习没有兴趣, 纪律也差。面对这样的教学对象, 要求老师有更多的耐心和爱心。在课堂上, 我曾对他们这样说:“我们今天的学习不是为了考分数、取文凭;也不是为老师父母而学, 而是为自己学得一种生存的技能。学习是认真的, 容不得半点马虎。我们不仅仅是学知识, 同时也是在学习今后做人、做事的决心、毅力、认真和勇气。大家可能为自己未升入高中而自卑, 为前途而担忧, 但我曾在电视中看到这么一条新闻:在深圳的人才招聘会上, 用人单位明码标价:钳工月工资3200元, 研究生2750元, 本科生1600元。这条信息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具有一技之长、能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工巧匠就是人才, 而不一定要读过多少书、上过多少学、有多高的学历。现在我们坐在这里, 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 更多地掌握一种技能——一种一生都受用无穷的实用技能。我们不用羡慕那些上高中、读大学的同学。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我相信只要我们今天努力学习, 明天也一样能为自己创造一个美好的将来。看到许多同学的眼睛顿时明亮起来, 我对他们也更有信心了。

在完成教学之后, 我经常到同学中间, 和大家一起说话、拉家常。谈学习, 谈生活, 谈常人的苦乐酸甜。通过交流、了解, 发现学生各自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也发现了他们身上许多闪光的优点。我有时候也被他们的纯真、善良和青春的朝气而打动, 为自己不求上进、沦落世俗而羞愧。对于他们身上体现出的优点, 我都当众予以肯定, 如“我发现你是一个勤奋、认真的人, 只要你坚持下去, 将来一定会成功”;“我觉得你很孝顺, 所以要努力学到一门技能, 这样既可以立足, 又不让父母操心”;“你在同学中有较高的威望, 说明你有领导才能, 只要你学一行精一行, 做什么通什么, 说不定会是个好领导”;“从你回答问题和作业上看, 你是一个爱动脑筋、喜欢钻研的人, 希望你更加努力”……以此引起他们自我欣赏, 相互欣赏, 培养他们良好的心态, 从侧面鼓励同学们对自己严格要求, 发扬优点, 克服缺点, 激励他们努力、上进。

2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中职学校大多数的学生都是各级普高筛选后剩上的, 基础较差, 对学习极为不感兴趣。针对这种状况, 我在教学中采取了相应措施, 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及积极性,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是趣味教学。我们的卫生法律课, 理论性强, 条款多, 如果一味按照教材照搬就显得单调枯燥, 也不好记忆。我了解学生们都喜欢听故事的特点, 就结合社会生活中的实例、案例, 融汇在讲解中。学生们都非常爱听, 全神贯注、津津有味, 生怕听掉了。这样学生们既学习了法律知识, 也了解了社会实际, 为今后的人生丰富了自己。二是采用多媒体课件。传统教学一般只有文字与图形, 由于学生的感情知识较少, 教学效果就不够理想。多媒体CAI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它将讲解、演示、再现、比较等方法融为一体, 并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活灵活现的画面, 这种形式变化多样的直观手段, 为教育提供了更为灵活的技术手段, 并能充分发挥学生各个感官的作用, 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接受信息的效率和欣赏效果, 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了快乐, 从而增加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3 以诚相待, 用欣赏和激励, 密切师生关系

目前的中职生, 年龄在15-18岁之间, 正处在“好面子”的时期, 特别希望别人尊重自己, 褒奖自己。对老师的表扬和批评非常在意, 尤其对当众的表扬和批评格外敏感。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甚至其品行的因素很多, 有的是天性, 有的是多年养成的性格, 还有家庭因素、环境因素等等。学校和教师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学生中, 绝大多数是要求上进的, 希望通过学习和努力来改变自己的生活, 甚至对未来充满幻想。但由于年龄小, 思想不成熟, 易受各种现实条件所影响, 没有坚定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 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不愿吃苦, 不安心学习。因此老师的鼓励和表扬对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 甚至能影响学生一生。我在课堂上对表现好、用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 多次当众表扬予以鼓励, 让他们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对于不注意听讲、说话甚至捣乱的学生, 我一般不在课堂上当众点批评, 从不用过激或刺激的言语大批特批, 我会在下课后叫他出来提醒他注意课堂纪律, 并告诉他, 我想信他不会再这么做了。对他们有一点点进步也特意当众表扬, 让他知道, 老师依然在关注着他。这么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一次, 有位同学在课堂上一直说话, 多次注视他甚至不点名地提醒, 均无效果。最后, 我走到他跟前, 双眼凝视着他, 低声缓缓地说, 我想信你不是故意这么做的, 你没有注意到你的言行已影响了其他同学。我知道平时你在各方面做得很好, 在同学中也很有威信, 我相信你在课堂纪律方面也能做得很好。在我说这番话时, 课堂上鸦雀无声, 大家都看着那位同学。他的脸红了, 头低下了。放学回家时, 正好同路, 我们俩谈了一路, 他主动跟我承认了错误, 并坦诚地说, 他也想好好学习, 在课堂上的言行并不是故意的, 只是自己管不住自己。我理解他, 也相信他。以后我每次上课都很留意, 尽量提醒他。从那以后, 他再没有违反课堂纪律, 与以前判若两人。

谈谈教育中的惩罚 篇8

人类社会通过惩罚的运用来维护秩序、自由和安全,换言之,惩罚的最终目的是保证人类社会的生存,但前提必须是理性地运用惩罚。因为惩罚是一把双刃剑,一旦运用不当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和秩序。有鉴于此,惩罚问题历来是哲学、法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一、教育惩罚的内涵

教育惩罚属于惩罚的范畴,但因为它有着教育的特性,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惩罚。由于视角不同,人们对教育惩罚的内涵的界定也存在着一些差别,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教育大辞书》把惩罚解释为“对个体或者集体进行的指责,旨在控制某种行为。”这个解释的缺陷之一在于它缺少主语,发出“指责”这一行为的主体是谁?是指任何人吗?缺陷之二在于它针对的客体不明,无论行为合乎规范与否都会受到惩罚吗?再者,惩罚只是一种指责吗?显然这个定义是不周密的。

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将教育惩罚界定为“对个体或集体的不良行为给予否定或批评处分,旨在制止某种行为的发生,与奖励相对,为学校德育采取的一种教育方法,有利于学生分辨是非善恶、削弱受罚行为动机、达到改正的目的,也利于维护校纪校规”。二是认为惩罚是“为减少某种行为重现的概率而在行为后伴随的不愉快事件,是与奖励相对的心理学概念”。这个定义相对比较具体周密,但是同样缺少主语,不过从语境来看,这个主语应该默认为教育者。

从中外教育史上考查,有关教育惩罚的论述很多,但是对教育惩罚的内涵进行的界定却几乎找不到。从几个代表性的教育思想家的相关评论中,我们可以了解他们对惩罚内涵的看法。

卢梭推崇自然主义的教育,他认为“由于我们不能防恶于未然,到现在就只好对罪恶的行为加以惩罚。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

康德是道义惩罚论的代表,他对教育惩罚的观点与其哲学观点相一致,认为“道德之第一目的,在养成品格,品格之养成,端在行为悉本诸道德律。初则为学校中道德规则,继则为人类之道德律,终则为儿童服从规则。道德律亦规则也,不过是主观的规则而已”。

从上述几位教育思想家的代表性观点中我们可以分析出教育惩罚构成的要素:1.惩罚的主体是教育者和学生,教育者的职业特点决定其享有惩罚的权利。2.惩罚的客体针对的是学生“不良的行为”、“违反学校约束”、“恶的意志变成事实”等等行为的结果。换言之,对没有表现为事实行为的不能实施惩罚。3.惩罚要使学生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如痛苦、被拒绝、损害或惭愧等。相反,如果使犯过错的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快乐等),不能称之为惩罚。根据以上分析,再结合惩罚的定义,我认为可以将教育惩罚界定为:教育者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或品行予以否定,使其经受不愉快的情感体验以期影响其行为或发展的一种教育方法。

二、教育惩罚的本质

本质与现象是一对哲学范畴。任何事物都有本质和现象两个方面。教育惩罚的本质是指其本身所固有的、决定其性质和发展的根本属性和内容。教育惩罚的现象是指其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本质的外在表现,它可以通过人们的直观的感性方式获得,而本质则深藏于教育惩罚的内部,通过现象分析,才能把握。对本质的不同理解必然影响着惩罚手段理性的选择和运用,因此明确教育惩罚的本质有着重要的意义。教育惩罚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现在仍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报应主义惩罚观认为,惩罚的本质是报应,以痛苦、害恶为其内容。它关注的是学生违规行为所造成的实际损害程度,追求的是以恶报恶的对等关系。功利主义惩罚观认为,惩罚的本质在于预防。它关注的是运用何种方式去惩罚违规学生,从而使这种惩罚能更有效地阻止违规行为的再次发生。涂尔干的观点与功利主义较为接近,他认为“惩罚并未赋予纪律以权威,但惩罚可以防止纪律丧失权威”,“惩罚的功能本质上是防范性的,这完全可以归结为惩罚的威胁所带来的恐吓作用。”二元论者认为惩罚的本质既是报应,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目的。持此论者认为,所谓惩罚,在形式上是对违规学生的一定权利和利益的剥夺,追求的是惩罚的效果。而在实质上惩罚是以对违规行为的报应为本质,以痛苦、害恶为其内容。惩罚其本身并没有存在的理由,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而被教育者采用的。

表面看来,二元论的主张似乎更全面些,但承认惩罚有一定的目的是否就意味着惩罚的预防目的是惩罚的本质?对此二元论并没有像报应论那样做出明确的回答,观点仍然是模糊不清。事实上,我们仔细地分析就不难发现二元论是偏向于报应本质的。无论是报应论、预防论、还是二元论的观点,我认为都没有道出惩罚的真正本质,三者都将目的当作了本质。

通过现象看本质,是探索惩罚本质的一个基本途径。从现象上考察,惩罚是恢复和重建秩序的过程。秩序总是与无序相对应,它依据一定的规则、习惯或方式形成,是不同价值和不同利益之间的相对和谐、相对平衡的状态,秩序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需要。违规行为打破了这种相对的和谐、平衡状态,威胁到多数人的正当利益,对秩序构成否定。惩罚通过否定的否定即肯定,重新肯定了秩序,恢复了相对的和谐与平衡,维护了多数人的正当利益。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任何惩罚都暗含着对秩序的赞美。柏拉图在《高尔吉亚篇》(Gorgias)中有一著名悖论“不义之人是不快活的”,“逃避惩罚比忍受惩罚更糟”,换言之,忍受惩罚和以受罚去抵偿过错是获得幸福的唯一途径。暗含了这样的意思,即“真正的惩罚是那种在恢复秩序过程中产生幸福的东西;真正的惩罚导致幸福。”秩序通过公正的惩罚在违规者的内心得到重新肯定,从而也得到他人的肯定。因此,惩罚也恢复了违规者作为一个人的价值。

三、教育惩罚的目的

人们进行任何有意识的活动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从目的的设定到目的的实现,既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理性认识,也反映了人们对自身需要的执著追求。教育惩罚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也是我国总的教育的目的。

比较典型地体现惩罚报应目的的是西方中世纪的教育。根据当时宗教神学的“原罪”观点,肉体是“灵魂的监狱”,必须通过折磨肉体才能拯救灵魂。因此,赎罪式的严酷体罚和侮辱性的惩罚,成了教会学校的家常便饭。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的观点侧面反映了其报应目的:“不能不采用鞭挞的时候,鞭挞应该来的沉着严厉一点,并且应该一边鞭挞一边教训,要使鞭挞在心理上的印象能从儿童的面容、声调与屈服中表现出来,不单是因为痛苦,而是因为自己不应该犯错,并且融化在忏悔里面,方才能停止。”他的观点与中国古代《学记》载:“夏楚二物,收其威也”相似,孔颖达解释为:“朴,夏楚也,不勤道业则挞之。”以“夏楚二物”作为惩罚工具威吓学生,实际上表明了其报应所追求的威慑目的。

功利主义目的中有许多学派的观点互相争鸣,但其核心精神是一致的,即惩罚是为了预防。在教育史上,许多教育思想家曾表达了惩罚的功利目的思想。如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我们可以从一个无可争辩的命题开始,就是犯了过错的人应当受到惩罚。但是他们之所以应受惩罚,不是由于他们犯了过错(因为做了的事不能变成没有做),而是要使他们日后不去再犯。”涂尔干对惩罚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刻的论述,他认为“惩罚并不是为了使他人或灵魂吃苦头,而是在遇到过失时确证过失所否认的规范。这就是惩罚在儿童教育上的功能与驯服动物之间的重大区别。”我国许多学者也持预防观点,认为惩罚的目的是“旨在矫正学生的行为”,“旨在制止某种行为的发生”。

综合上述观点,我认为预防才是教育惩罚的直接目的。理由是:1.惩罚是在学生违反了学校规则(包括明文规定的规则和潜规则)的情况下发生的,学校规则(假定是合理的)只有将防止未然之违规行为作为自身的目的,通过惩罚已然的违规行为,才能显示其存在的价值。2.强调预防并不意味着否定惩罚的正当性。有学者认为如果把预防看成是惩罚的目的,很可能带来一个严重的后果,即教师一旦想以惩罚违纪学生作为警戒其他人的工具,可能会牺牲无辜者的权益,或者对违纪学生任意地增加惩罚的强度,乃至滥用惩罚。不可否认,现实确实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但是从学理上讲,报应目的解决的是“对谁惩罚”的问题,而预防目的解决的是“为什么惩罚”的问题。报应论是从正当性的角度,预防论是从目的的角度论证惩罚的必要性,两者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因此,预防和惩罚并非是非此即彼的关系。3.预防论本身含有教育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与教育特性相契合,它注重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正、教育,通过学生的自我惩罚,使学生改过向善。因此,我十分欣赏小原国芳对教育惩罚目的的看法:“惩罚不是杀人,而必须是救人,使人新生,使人复活。所以惩罚的真正目的在于自我惩罚、自我开拓和自我表白。”

综上所述,教育惩罚的本质是痛苦,惩罚的目的旨在预防,作为教师应慎用惩罚。

上一篇:物流沙盘培训体会下一篇:转正员工工作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