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 复习整理(精选8篇)
1、述评消息:这是一种兼有新闻评论与消息两者特点的报道形式。“述”是对新闻事实(事件)所进行的叙述;“评”是对新闻事实(事件)所做的分析评论。在这种文本中,新闻评论的特点表现在对某些发人深省的事实(事件)进行的就事论事理的评析上;消息的特点体现在为受众提供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上。撰写这一类消息,关键在于促成“述”和“评”的有机结合:以对新闻事实(事件)的简要的、抓住要点的叙述,为评析奠定坚实的基础;以对新闻事实(事件)的言简意赅、鞭辟入里的评析,对报道进行理性升华。
2、综合消息:是一种带有综合性的报道,他往往并不停留于一厂、一店、一村、一校,而是记者就某一现象或问题,在比较广阔的空间范围内进行采访,再此基础上经过综合写成的消息。当然,他完全可以是从某一件具体的事实、某一个具体的人切入,但在报道过程中,不可拘泥于具体的人和事,总是体现出宏观中观报道的色彩。
3、动态消息:这是最常见的消息,就是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事件)所作的最具有时效性的报道。既然是动态消息,就应当抓住动态进行报道,通过报道让受众获知事实(事件)的最新发展动向。在具体操作中应当抓住两点:① 关注事实的从无到有(其间体现出新闻价值),② 关注事实的从有到变(在变中体现出新闻价值)。
4、深度报道: 是某些通过展示宏观背景。对新闻事实(事件)进行分析、解释、预测以达到相当深度的报道的总称。(还应包括某些体现出深度报道理念的理念的独立文体,如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预测性报道、深度人物访谈)一部分深度报道,是以独立文体的面目出现的,主要与采访、写作有关;另一部分深度报道则是以连续报道、组合报道的方式出现的,除与采访写作有关外,还与编辑密切相关。
5、伪装式采访:以隐去真实身份的方法,隐藏采访目的,以获取所需信息的采访方式。
6、体验式采访:记者不暴露身份和目的,而作为普通公众去获取有有关信息的采访方式。
7、当事人:是新闻记者最重要的采访对象。因为当事人通常就是新闻事实(事件)的主体,他(们)不但亲历了新闻事实(事件),而且对新闻事实(事件)有着较为深入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对于新闻采访来说,当事人的作用是无可取代的。
8、目击者:是那些亲眼目睹新闻事实(事件)发生的人。他们并没有参与新闻事实(事件),与新闻事实(事件)通常没有什么实际联系,但他们对新闻事实(事件)也有着强烈的现场感受。目击者的作用在于,他们可以提供所目击的新闻事实(事件)的情景和自己的感受,因此,这是证实新闻事实(事件)真相的一个很好的视角。但由于目击者处于旁观者的立场上,因此他对于新闻事实(事件)的认识是较为表面化的。
9、说明性背景:这类背景的作用是:说明新闻事实(事件)的由来,或交代有关人物以往的经历,或对新闻事实(事件)本身从历史、地理、科技等方面进行解说,或对与新闻事实(事件)相关联的、重要的、难解的概念术语加以解释。
10、揭示性背景:用于披露新闻事实(事件)背后有关情况包括鲜为人知的情况(所谓新闻背后的新闻),为受众进行理性判断提供依据。这类背景所提供的情况,可以是统计数据,也可以是有关人和事的历史或现实的情况。
11、开放性提问:?。。不知道是当时听错了还是怎样,迷茫中。。
12、谈话实录型通讯:(叙事记述型通讯、调查分析型通讯、谈话实录型通讯)
是一种由谈话充当主要角色的通讯,谈话是主角:① 谈话在文本中占有很大比重,甚至构成整个文本。② 谈话在文本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谈话的质量决定全篇的质量,谈话的成败决定通讯的成败。(有时甚至由谈话构成全篇通讯)。
13、怎样追求新闻时效性:
① 新闻的时效性与记者的拼抢意识。这要求新闻记者具备强烈的拼抢意识。在当今时代,各种新闻媒体围绕时效性而展开的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现实生活中的重大新闻事件可以区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突然发生的。此类事件一旦发生,各路记者都会力争在第一时间赶到第一现场。对于这种报道来说,时效性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反应的灵敏、采访工作的有效以及写作时文思的流畅。二是按计划发生的。在记者进入现场之前,就已经利用各种途径做好了相对应的准备。对于这种报道来说,新闻的时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现所做的准备工作是否充分。
② 新闻的时效性与记者的新闻敏感。最求新闻时效性,有赖于新闻记者的高度的新闻敏感。要能在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事件)面前立即做出反应,进行准确的瞬间判断。否则,就有可能与好新闻失之交臂,及时加以报道也会比别人慢一拍。可见,新闻作品的时效性与记者的新闻敏感呈现为正相关关系。
③ 新闻的时效性与新闻真实性。新闻的真实性和新闻的时效性,两者都是新闻所应具备的品格。真实性被视为新闻的生命,时效性被理解为新闻的额要件。他们在许多情况下是完全可以统一的。在某些情况下,新闻真实性和新闻时效性往往并不能同时兼顾。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只能是以时效性服从真实性,坚持将基本事实核实无误以后再行刊播。如果追求新闻时效性要以牺牲新闻真实性为代价,那么,宁肯放弃时效性也要确保真实性,以杜绝虚假新闻或不实新闻谬种流传。
④ 新闻的时效性与记者的写作能力。新闻时效性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记者的能力和素养。对于一名记者来说,新闻的时效性与其能力和素养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想要做到倚马可待且确保短时间内所写作品达到较高水平,就必须在平时练就扎实的基本功,除此没有更好的途径。
14、消息、通讯的异同
消息是关于新闻事实(事件)的最为快捷的、撮要式的报道。它并不提供关于新闻事实(事件)的详细情况,并不对细节进行充分展开。消息的分类:有动态消息(时效性报道)、综合消息、述评消息(兼有新闻评论与消息两者特点的报道形式)几种。消息的结构:
① 倒金字塔结构 以新闻价值大小来排列新闻事实的文体结构。导语、主要事实、次要事实、其他事实。
② 非金字塔结构:时序结构、并列结构、悬念式结构 消息文体结构特点:
① 重要信息提前“亮相”构成重心前置 ② 允许不完整消息结构的存在标题和导语的重要性超过主体 ;多用记叙和说明、描写 通讯:是关于新闻事实的延展性报道:新闻事实(通讯的对象不一定局限于人物或事件);报道(通讯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报道,属于新闻文体的范畴);延展性(通讯文体同属于新闻报道的消息文体相比,差别就在于他的延展性)① 内容的延展 :能报道新闻事实(事件)的全貌、全过程,更能完整的演绎新闻的诸种要素,展示新闻事实和新闻人物的细节。注重形成感染力,细节、情节描写较多② 时间的延展 :时间跨度可以有所延伸 ③ 空间的延展:可以将触角伸向更广阔的的空间范围,空间可以频繁转换。④ 背景的延伸 :对有关背景可以写的相当充分
通讯的分类:人物通讯、事件通讯、风貌通讯、工作通讯 通讯的文体特点:
① 内容的延展性
② 手法多样性: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传递新闻信息,陶冶受众情操,新闻、精神双重满足
③ 效果多层性:使人们获得丰富新闻信息;使人受感动、受感染; 使人进而得到理性启迪
通讯文体与消息文体的比较:
共同点:① 都讲究时效性 ② 都讲究新闻真实性 ③ 都注重凸现事实的新闻 不同点:① 时效差异 :消息时效性强于通讯
② 文本结构有差异:署名方式差异,记者署名标题之下(通讯),消息头之后(消息); 标题形态差异:正题【揭示主体,提出理念】+副题【交代报道对象、范围】(通讯),形态复杂,富于变化,正题明确展示新闻事实的完整句子居多(消息); 正文布局差异:消息重心前置
③ 文本容量差异: 通讯文本容量大于消息 ;
④ 文本表达差异:通讯用多种表达方式
15、怎样想方设法创造采访机会:
1、在合适场合中创造采访机会
①创造合适的采访环境(包括该地点特殊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首先要选择合适的采访时间,注意不要在采访对象睡眠、吃饭或工作繁忙时打扰他们。其次,要注意营造比较温馨的采访气氛,常用的方法是私下约采访对象下班以后出来喝喝茶,或者在采访对象有空的时候去他们家坐坐、聊聊。
②创造合适的语境(找到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事先了解采访对象喜好
2、在强硬交锋中创造采访机会 激将法往往也是很好的强硬之法
3、在侧面迂回中创造采访机会(采访对象主要为当事人身边的人)
好处:① 往往会使采访对象对记者的行动表示关注,并最终答应记者的采访要求
② 如果记者始终无法见到庐山真面目,迂回战术也能使记者获得足够多的新闻素材,有时甚至比直接采访当事人得到的材料还要丰富,还要精彩。
记者常常用这样一种迂回战术:他们通常要去采访20-30位采访对象身边的亲人和挚友。这种采访会给采访对象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采访对象的亲友会用各种方式告诉采访对象,有人对他很感兴趣。因此,采访对象总觉得似乎有人在背后调查他,议论他,不知记者有何用心,也不知会导致什么后果。因此他终于按捺不住,反过来要找记者谈谈。
另一种常见的迂回战术就是在采访对象的秘书们身上做文章。秘书们的地位颇为特殊。里根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不是他而是他的秘书,因为他作为美国总统,每天的工作日程都是要秘书长安排的。通过秘书,不仅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采访对象,而且还可能获得与采访对象见面的机会。因为,秘书常常可以提供记者与采访对象见面的机会。
4、在多次接触中创造采访机会
① 在首次采访要求遭到拒绝后并不轻言放弃,明确表示自己还将登门拜访
② 使用任何可以抓住的机会进行采访,让采访对象的一些空闲时间得到充分利用(耐心等待,见机而上)
③ 软磨硬泡
5、在转换身份后创造采访机会(采访者在转化自身角色时要特别小心,不可以因此而与法律规范相违背,相抵触。)
16、真实性对写作有什么要求:真实的报道事实,这是新闻的生命。真实性是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命题。它的基本要求是:新闻对事实多作的报道与事实的原貌相一致。
1、从诸多方面确保新闻真实性:
① 新闻五要素真实准确
② 对现场的描写务求真实(记者确实到过现场,对现场有过精细的观察,对现场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描写。)
③ 追求细节的真实(包括人物细节、事件细节和场景细节)恰当的、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利于增强新闻作品的可读性和感染力。在新闻作品中,细节应当是确有其事的,确凿无疑的,是经得起检验和推敲的,而不是由合理想象而来的。
④ 使用真实可靠的数据(新闻报道中使用的数据,大致是由有关部门或机构提供、由关个人提供、由记者亲自调查统计得出)
⑤ 确保引语的真实准确(人物语言真实准确)人物确有此言(并非报道者根据写作需要杜撰而成);间接引语符合人物语言的原意;直接引语与人物的原话高度一致(关键性的词语一致,表达的意思一致,语气、语调一致)
2、杜绝虚假新闻和失实新闻——都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需要记者在思想上增强责任意识,在理论上划清新闻报道与文学创作之间的界限,在行动上体现敬业精神)
在新闻报道中,不能无中生有、凭空虚构、任意杜撰,也不能移花接木、添油加醋、拼凑捏合。总之,新闻真实性要求报道与事实的原貌高度吻合。
杜绝虚假新闻和失实新闻,最根本的方法是:深入采访、严格审视、严加核实。要有严谨的态度,消除隐性失实现象(A、报道真实,欲以个案撑起普遍结论 B、结果真实,原因追寻与归根不对),同时还要对消息源提供的情况进行核实和辨别。
17、怎样在报道中凸显报道对象的新闻价值:
① 凸现报道对象的新闻价值,很重要的就是要在显著的位置让受众意识到所报道的事实何以是新闻,它的价值在哪里。而大量的新闻事实,其新闻价值是需要记者或通讯员特别加以凸现的。
② 凸现事实的新闻价值的前提,是记者能以慧眼识之。
③凸现事实的新闻价值,需要对此进行突出和放大。一是以较大的篇幅详细叙述。这样做通常是与对某些局部采用简略的叙述相结合的,有利于形成叙述上的强势和文字的凝聚中心。二是以相应背景进行烘托。在一部分新闻作品中,背景是因突出事实(事件)的新闻新闻价值而设计的。背景的交代有时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文字,但却对突出事实(事件)的新闻价值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三是造成鲜明强烈的对比。恰当的对比可以造成强烈的反差,有利于突出事实的新闻价值和增强报道的效果。
合作学习是20世纪初兴起于美国, 并在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取得实质进展, 它是一种富有实效的教学理论与战略。它指的是“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以小组活动进行集体学习, 互相帮助, 相互促进学习, 并最后以小组集体成绩进行评价的学习策略”。[1]合作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的罗伯特、斯莱文和约翰逊兄弟。合作学习的主要理论有动机理论、凝聚力理论、认知理论、社会互赖理论等。这些理论的共同之处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以小组活动为基本的形式。
二、小组合作教学的必要性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是新闻学专业的重要课程, 但是普通高校新闻采访与写作的现状如何?不难发现, 很多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这门课时, 大都是学生坐在教室听讲, 教师只管自己讲, 一节课经常是教师一讲到底, 学生只有边听边记笔记。教师和学生之间, 学生和学生之间没有实质性的交流。在这样的情况下, 学生在课堂上得不到应有的写作训练的机会, 课后也由于缺少足够的指导而疏于练习, 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渐渐减少, 结果导致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
因此,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有必要改进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变“教师要学生学”为“学生要主动学”。为达到此目的, 笔者在课堂中引入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小组合作学习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中的具体运用
(一) 课例实践的对象和教学内容
笔者以自己任教的09级1班的60位同学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课例实践的对象。教学内容是采访实践, 涉及的是采访计划制定、实施采访计划、撰写报道、交流采访经验等几个过程。
(二) 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设计
在教学中, 按照自由组合的方式, 笔者将学生分成了10个小组, 平均每个小组大约6个人。
在执行计划前, 小组首先学习和采访有关的知识和理论, 包括采访原则、采访意识、采访方式方法以及如何发现新闻线索等等。通过这些学习, 使得小组成员对于自己要做什么和如何做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小组成员共同采访, 每人都要写一篇报道。
组成小组后, 各个小组自行选题, 制定采访计划和采访步骤。对于采访之前的问题, 小组讨论解决, 无法解决的, 向老师询问。
(三) 小组合作学习的小组组建和任务分配
共分为10个小组, 每组6人。小组中要有组长, 组长负责采访计划的确认和采访整个过程的把控, 包括联系采访对象、安排具体采访, 最后在课堂陈诉采访经过和采访心得。其他小组成员的任务是采访前参与讨论, 参与采访过程, 写作采访报道。
采访过程中小组成员可以分工为记录员、提问者等。
(四) 小组合作采访实践的教学程序
1. 制定采访计划
采访计划的选题由小组成员讨论后决定。在安排任务时, 教师会强调采访计划的可操作性。在小组制定好采访计划后, 小组先交上采访计划, 教师对采访计划的可操作性进行评定, 如果操作性太差, 就会被要求重做。
比如在笔者布置一次采访计划的制定时, 有学生提出要采访某某明星, 笔者问学生有无她的联系方式, 学生无言以对, 当然这个计划就得重做。
对于一些具有一定的操作性, 但在选择采访对象和采访主题上存在问题的同样予以指导纠正。比如有的小组的学生想采访转专业的学生, 采访内容涉及到这些学生转专业的原因、转专业之后的打算等等。但在采访对象上却局限于本专业转出去的二三个学生。这个时候, 笔者就告诉她们这样选择的采访对象代表性不强, 会影响做出来的采访报道的效果。学生听取了教师的意见后, 对采访计划做了修改, 增加了其他专业转出去的学生。
另外, 就是有学生想做关于大学生使用手机的习惯的采访。但这样的采访显得有些过时, 因为大学生使用手机早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谈不上多大的新闻价值。在笔者的要求下, 学生更换了采访计划, 改作关于学生使用微博客习惯的选题, 采访进行得很顺利, 作出了较有新闻价值的新闻。
在这一个环节, 教师的任务就是向制定采访计划的学生提出相关建议, 并决定是否最终让计划实施。
2. 实施采访计划
制定好采访计划并被通过后, 下一步就是实施采访计划。在实施采访过程中, 学生一般依据已经拟定好的问题对采访对象进行提问, 并做好记录。这一阶段主要是学生自行掌控。
3. 总结阶段
学生完成采访计划, 写成采访报道, 把作业交上来。在这一个阶段, 每个小组的组长会分别走上讲台发言。对各自小组的采访活动, 选题原因、如何拟定问题, 在采访中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 如何克服了困难与同学进行交流。在这个交流中, 学生在采访中的经验和教训都可以得到交流, 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同时老师的点评, 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比如有的学生说, 他们采访了同一个班上拍了DV片的同学, 说这个采访很容易, 没有什么困难。笔者听此言, 就指出, 没有任何困难的采访可能就是价值不大的采访, 因为这样的采访往往遵循的都是惯常的思路, 获得的往往都是大路货, 是不用去采访一般人也知道的东西。
四、小组合作学习在新闻采写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通过对本次教学采访与写作课程中, 笔者发现, 10个小组的60个同学大多数都能积极地投入到小组学习中, 无论是采访还是新闻报道的撰写, 都体现出了一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采访过程较为规范, 报道的撰写也比较合乎专业要求。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关注度提高, 发言更为积极, 学习兴趣也得到提升, 学习效果也更为显著。还有学生将本次所采写的报道发表在本地媒体《绵阳日报》上。
在课堂内外的实践中, 笔者发现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 小组成员的参与程度不一
在六人小组中, 有的成员比其他成员更为活跃, 承担了主要的采访任务, 包括设计提问、采访时提问、事后写作报道, 而有的人只是随同小组前往采访地, 然后将别人的采访结果拿来拼凑成一篇报道, 坐享其成而已。
在合作环境下, 有的学生依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依赖心理, 其表现为将对老师的依赖转化为对小组其他成员的依赖。这当然与教师在合作小组设计中的不足有一定关系。
学生不积极的心态, 依赖心理, 究其原因, 是在长期的传统教学中形成的。在传统的教学中, 学习优异的学生容易受到老师的关注, 参与度高, 自信心较强;而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 则容易被老师忽略, 参与度低, 自信心较弱。
当教师改变教学方式, 采用新的合作教学方式, 学生原来的学习习惯还是难以完全在短时间改变。
但教师在教学时, 还是可以有所作为。在合作设计中, 教师要首先熟悉每个学生的水平和实际情况, 在设计任务时对任务进行细化, 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参与, 规避合作学习中可能会出现的推诿任务等情况发生。
老师可以要求小组组长在发言时, 说明小组成员中每个人所各自承担的任务。如果有的成员没有被提及完成了某项任务, 一定要说明原因。
(二) 小组成员写成的报道质量不一
同是一个小组成员, 同是一个采访, 但采访下来后, 每个人写的报道的质量却不一样。有的学生可以写得主题集中, 结构合理, 文字规范, 而有的学生却有可能把不相干的材料拼凑在一起, 而且文字很不规范, 既有记叙又有抒情和议论, 比如写一场晚会, 为了突出晚会的精彩, 既写晚会的主要节目, 又写晚会的花絮, 还写哪些人出席了会议, 看起来好像很全面, 其实是没有抓住重点。相反, 另外有的同学写一场晚会, 就写主办者为了办这场晚会克服了种种的困难, 突出该场晚会与其他晚会的不同之处。这样的报道就写得很有特点。
这样下来, 就给人一个很矛盾的地方。本来让小组组长起来, 就是让同一小组的人一起做一个题目的报道。但做下来之后, 效果却不一样。
当然每个人的条件和基础不一样。同样事件同一次采访, 做出来的报道不一样是很正常的。这可以让小组的各个成员之间相互借鉴, 相互取长补短。这个办法比学生各自写不同的报道来比较优劣要容易得多。
但话说回来,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所有的学生在学习上都能取得进步, 而不是扩大彼此之间的差距。因此, 要避免学生之间差距的扩大, 就要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 采写能力较差的学生向采写能力较好的学生学习, 既要看到自己的差距, 同时又不能失去信心。
五、小结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很多学生提到有以下几方面的收获:第一是体会到了记者的责任感。有的同学在采访清洁工和宿管人员时, 不仅了解到了他们工作的甘苦, 还了解到了他们作为弱势群体在福利待遇和生活保障上的困难。学生愿意为他们的这些困难通过自己的采写来改善他们的生活。通过采访, 学生心灵得到了洗礼, 更加真切地体会了记者这份工作的沉甸甸的责任。
其次, 学生的采写技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在小组合作采访的过程中, 学生们集思广益, 取长补短, 看到了自己的短处, 学习了别人的长处, 通过采访的实战训练, 切实地提高了自己的采写技能和水平。这也是小组合作带来的一个结果。
最后,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较为有效地破除了采访前的畏惧心理, 心理素质得到了提高。学生在采取前的一个很大的困难还不是采访技能的缺乏, 而是对采访的畏惧心理。小组合作的采访由于是集体行动, 就破除了一个人单独行动产生的畏惧感, 增强了学生作采访实践的信心。这可能是小组合作学习带给学生的最大收获。
摘要: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需要改变教学方法, 变“教师要学生学”为“学生要主动学””。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引入新闻采访与写作教学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就小组合作学习在新闻采访与写作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及实施效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新闻采访与写作,教学
参考文献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是我国高等学校新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发现新闻与传播新闻的能力,以期为我国的新闻业界培养合格的新闻采访与写作人才,是一门应用性与实践性极强的课程。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该课程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学模式仍以单纯的理论灌输为主,教学内容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校对媒介人才的培养和输送。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希光教授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作为国家级的精品课程,在课程教学中给我们提供了不少可资借鉴的教学方法,如他提出的六种教学模式:对话式练习、作坊式课业、大篷车课堂、案例学习法、情景模式练习和新闻现场练习等。他还引进了“学在路上”的教学理念,带着学生重走长征路,到孔庙讲新闻学,探访楼兰古城等,在校外实践中借鉴美国新闻学教育中“师傅带徒弟”的方式等。然而“清华模式”的成功只是一个个案,它是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资源做基础的,这对于资源相对短缺的地方院校来说,只能借鉴不能照搬。因此,地方院校要结合自身实际,紧跟媒介实践,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教学方法。
一.精选教学案例,分析与模仿中学习采写技巧
有着25年一线采写经验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高钢在谈及新闻采访与写作能力的培养时,提出了“阅读!阅读!再阅读;思考!思考!再思考;写作!写作!再写作。”的重要方法。[1]说到底,新闻采访与写作能力的培养无外乎先模仿再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而模仿就涉及到案例教学的运用。
笔者在《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一贯注重对案例的精选。新闻学教育不像其他的教育,必须紧跟实践,因此,课程教学中的案例选择一要新,二要精。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往往会选择时效性强的作品在课堂上供学生赏析,如在今年上半年的课程教学中,所选择的案例均为第23界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同时,辅以普利策新闻奖的经典作品进行教学。对于所有的案例,不仅仅是给学生观看,同时对案例的采访过程、背景、写作过程都进行阐述,让学生对案例进行点评、分析,引导他们积累一定的写作经验。当下,中国的新闻业界在新闻写作中还存在大而空的情况,为帮助学生认清现实而不拘泥于现实,笔者对同一新闻事件还注重中外两国新闻报道的比较分析,如对某一火灾事件,笔者同时选择了新华社与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报道,让学生做对比分析,并思考哪一种报道模式会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写作模式。
二.情景模拟教学,开放式教学中提升采写能力
开放教学源于30年代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者的主张。“开放性(open-mindedness)是一种认知物质,意味着在教学领域里追求构建机动策略的意向。开放性教育是从突破封闭性教育体系、革除传统教学弊端入手,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性为目标的教学理念”。[2]
融媒时代为了应对信息传播形态的变化给传统新闻生产带来的巨大挑战,高校的课堂教学中就应该改变传统课堂讲授、单向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而采用开放式教学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与独立性。因此,在《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特别注重情景模拟教学方法的运用。比如在讲到新闻采访中记者必须注重观察,同时将对细节的观察通过镜头以及现场的解说传递给受众时,笔者会选择大量的新闻图片,或者将新闻视频中出镜记者的解说词去掉,由学生根据对新闻图片的观察以及新闻视频中场景的观察,担任出镜记者一角,对现场情况进行解说传递。
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新闻采访与写作》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还专门设定了模拟新闻发布会的情景。除给学生观看相关新闻发布会视频外,还专门准备了特定的新闻事件,让学生扮演新闻发言人及各媒体的新闻记者。通过角色的扮演,往往能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2010级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所举办的模拟新闻发布会现场,有激烈的交锋,也有幽默的交流,发布会结束后还出现了不舍不弃的追问情景,学生们课后都表示这是大学期间难得的一种体验。新闻发布会举行后,教师现场进行点评,让学生印象深刻,也从中扎实地学到了采访的技巧。
三.重视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在实践中积累采写经验
作为一门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课程,《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课程教学绝不能仅限于课堂理论教学,必须要有实践教学环节。笔者所在的学校对实践教学环节是非常重视的,在课时安排上做到了理论和实践各占一半,这就从时间上保证了实践教学的施行。光有理论,没有实践,学生在校期间是无法积累到真正的采写经验的。因此,笔者在教学中也特别重视实践教学。
首先,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的科学化。新闻报道是有着较为细化的流程的,因此,笔者在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时是按照新闻报道的流程进行的,即发现新闻线索——进行文献研究和采访策划——采访的前期准备和规程的实施——采访素材的采集和补充采访的进行——写作主题的确立——新闻报道的出炉。对每一个环节都要求学生认真记录自己的实践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记录进行针对性指导,对每一个环节都做到细致入微。
其次,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班分组教学。一个班以6-7个人为一小组,确立组长,教师鼓励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走出校园,教师每次跟随一组进行采访,注重观察学生采访中存在的问题,并在课程小结中提出。写作环境中,则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必须完成稿件,以适应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学生稿件完成之后,先由学生自评,然后其他学生点评,之后老师给出意见,最后学生根据综合意见进行修改。通过这一过程循环,达到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最后,单纯的实践课堂教学时间根本不能达到提升学生的采写能力的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以外,还鼓励学生积极利用课后时间与人沟通、参与社会实习。鉴于地方院校媒体资源的匮乏,笔者鼓励学生要学会推销自己,利用寒暑假向各大媒体提交实习申请。在笔者所教的学生中,就有2004级广播电视新闻学学生通过投递简历顺利申请到跟随我国著名揭黑记者王克勤实习的机会。这为学生采写经验的积累、及至未来的就业提供极大的便利条件。
四.革新考核方式,注重采写实际技能的培养
传统课堂教学的考核方式往往采用期末考试总评成绩=期末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30%的模式,这种考核方式往往不适用于应用性、实践性强的课程,也体现不出学生的采写能力。因此对于《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而言,要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还必须配合有效的考核方式。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考核不能仅限于理论知识的考核,必须注重学生实践环节的能力提升,因此,在考核方式上要改变传统的闭卷考试加平时表现的方式,而将实践环节纳入到考核中。教师在每一次实践环节都应该及时给学生评定一个分数,这个分数将决定学生期末考核的总评成绩。同时,期末考试在期末总评中的成绩比重必须有所降低。根据地方院校的实际情况,笔者所在院校对《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考核设定期末总评成绩=期末考试成绩(40%)+实践成绩(20%)+期中考核成绩(20%)+平时总评成绩(20%)的考核模式。虽然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仍旧最高,但考试内容的设定了较为灵活,且必须是开放性的题目,绝不是靠背书就能拿高分的。这一考核方式的设定对于当前地方院校而言应该是相对比较合理的一种模式。
时代总是在不断发生变迁的,我们对教学改革的探讨绝不能脱离现实、停滞不前,尤其是新闻学的相关教育教学的改革。理论可以指导实践,但实践能够帮助深化理论,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一条适合地方高校新闻学专业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新路子,以适应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为社会不断输送高质量的人才。
注释:
[1]高钢.新闻写作精要[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5.
[2]陈东.开放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1、名词解释
2、简答题
3、案例分析题
4、采访的实践应用(撰写标题、导语、采访提纲的设计)
二、复习范围:
第一讲 导语
1、世界上最早开设新闻专业教育的高等学府:密苏里大学
2、记者节的建立:2000.11.8,中国第一个记者节
3、新闻采访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新闻采访学是以新闻采访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2新闻采访学是以记者的新闻采访实践活动作为研究对像的科学 3新闻采访学是研究记者采访规律的科学
4、我国新闻采访学这门学问开始形成于何时?以哪本著作为标志?
新闻采访学是新闻传播学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我国从新闻学教育诞生时就十分重视这一课程。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时,邵飘萍负责教授的“应用新闻学”就包括了新闻采访的内容,他的新闻学著作《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闻学总论》中较多章节是新闻采访学的内容。现在,我国各个新闻传播类专业中,新闻采访课都是必不可少的,绝大多数的培养方案都把这一课程列为必修课。《实际应用新闻学》:邵飘萍著,1923年出版,我国第一本新闻采访学专著,是我国新闻采访学开始形成的标志。
5、什么是记者?如何理解记者的素质?
记者是新闻机构中从事新闻材料的采集、拍摄、制作、编辑和报道的专业人员。是一种责任重、影响大的非常特殊的社会角色。政治素质:指记者的政治方向和政策修养。
业务素质:敏锐的观察能力,生动的表达能力,健全的思维能力,出色的社会活动能力和运用各种工具的能力
心理素质:好奇心理,竞争意识,冒险精神,坚强意志
身体素质:新闻采访既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又是高强度的体力劳动。
6、为社么说记者是新闻报道的主力军?记者怎样发挥作为新闻报道主力军的作用?
采集新闻并加以报道,这是记者日常的首要任务,新闻媒体每天要向受众传播新闻,而新闻是要靠采访者报道的,作为记者,是媒体新闻的主要提供者。记者只有源源不断的提供新闻,才能保证新闻媒体正常发布新闻。否则,媒体就会停止运行,因此记者是新闻报道的主力军。怎样发挥:
1、要重视新闻采写,以消息为主
2、要重视重大新闻,让媒体每期都有重点
3、要勇打大仗、硬仗,使媒体有新闻亮点。
4、要不断出新、好新闻,使媒体更有竞争力。
5、要带好新入记者,让媒体采写的队伍壮大。
7、在新闻采访中怎样用事实说话?
精选事实,以小见大;正反并举,对比衬托;目击实录,再现场景;要言不繁,画龙点睛;适时引语,借口说话 课件版
1、精选事实,表明信息来源
2、多细节,少议论;
3、多解释,少晦涩;
4、插叙场景、背景和人物形象。
小结: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思想性、时间性、坚持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一位即将从事新闻工作的记者必须遵循的原则
第二章 标题(撰写)
1、新闻标题的功能、新闻标题的种类、新闻标题的结构。新闻标题的功能
1)对报纸上的新闻进行划分与组织 2)揭示新闻内容 3)评价新闻内容 4)吸引读者阅读
5)美化版面并表现报纸风格 新闻标题的种类
新闻标题的结构
1)单一型的结构——只有主题,没有辅题。一行题居多,也可两行、三行,字号无区别(必须是实题、必须完整)
2)复合型的结构——既有主题,又有辅题。均为多行题,主辅题字号有大小之分 第三讲新闻体裁
1、快讯、新闻简报、急电
突发新闻的播发形式包括快讯、新闻简报和急电。
快讯:一般是一句话新闻,点明新闻的要义即可,突出的是时效性。新闻简报:
在快讯的基础上对新闻的主要要素做出交代;在重要性上仅次于快讯。在新闻简报播发之后,记者通常会紧接着编写后续报道 急电:
在重要性上,急电在通讯社对重大新闻的发稿系列中次于快讯和简讯,一般也要有后续报道紧随其后。
2、详讯、综述、特稿 作用是什么
详讯要求在交代新闻要素的基础上,对这些要素进一步“解释疑惑”。
综述把不同而又相关的事件或事件的不同侧面综合起来单独成篇的新闻体裁。这两类消息主要体现在一定的时间内,所播发稿件包括时间和空间等要素在内的内容上的完整性,深刻性。
在新闻价值元素中,特稿更强调人情味,讲究对新闻深层内涵的挖掘,具有趣味性。第四讲 导语
直接式导语、延缓式导语
核心段
直接性导语——是一种最常用的导语形式,即导语中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地突出表现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或最有个性特色、最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
间接性导语——又称延缓性导语,是相对于直接性导语的种常用的导语形式
百度版:
直接式导语:在第一段直接叙述事件的主题,导语中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地突出表现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或最有个性特色、最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例:华盛顿电众议院今天投票弹劾克林顿总统
直接式导语包括:关于何事发生或者说了什么;事件何时发生;时间地点;信息来源;
延缓式导语:常用于写特稿和新闻特稿这些不是关于正在进行或者突然爆发的事件。延缓式导语以一个事例、一则趣事来设置某种情境唤起某种情绪。延缓式导语就是回避时间要素,突出新鲜有趣东西的导语,写法迁回曲折,重在增强新闻的可读性。课件翻译版
直接式导语也称为概括性导语,是最常见的导语。一个概括性导语传达了最重要的信息--把作者的信息传达给作者,同时也明确了这个故事是新闻。它包含了WH,消息和angle,尽可能最简短的概括一个故事,通常不超过35个词,只包含最重要的WH,即:何事,谁,有时包括何时,为什么。一般只有一段,但是可能更多,比起阅读一长段,阅读两小段更容易。
延缓式导语用小处吸引读者注意,因此它们延迟真正的导语真正的内容——6WH
核心段:核心段落:也称中心段,核心段解释报道要点——报道的主要内容 核心段落的写法——新闻角度
第五讲
新闻报道的结构
倒金字塔式结构
也称“倒三角”结构,是消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它以事实的重要性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先主后次地安排消息中各项事实内容,犹如倒置的金字塔或倒置的三角形,因而得名。它多用于事件性新闻。特点:
1、打破了记叙事件的常规,它不是根据事情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安排层次段落,而是根据事实的重要程度来决定段落顺序。
2、它按重要性程度来安排材料,决定段落层次的顺序。要求把最重要或最精彩的新闻事实放在消息的开端(导语)中,其他事实按照先重后轻、先主后次的顺序来安排。
3、它的导语常是部分要素导语,它包含了最重要的事实,又往往具有相对独立性,可独立成章,变成“简明新闻”或“一句话新闻”。
4、对事件过程的叙述往往较简略,每段文字都很简要。
5、各段落间往往有逻辑上的联系。第二段是第一段的具体化和补充,而第三段是上一段的进一步补充
金字塔结构
从导语开始,即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导语一般要提到报道的主要内容,同时埋下伏笔。这种结构在简短的文章中效果较好。
沙漏式结构
特征:沙漏型结构在开始时与倒金字塔型结构很相似,在报道的开头给出最重要的硬新闻信息,然后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其余的部分或全部报道。
适用范围:新闻事件一般有戏剧性的情节,如刑事报道、事故报道和灾难报道均属此类。犯罪、灾难新闻中,经常使用这种结构。
第六讲
新闻采访论
1、什么是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是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报道新闻,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行的一项调查研究,是新闻材料的采集与对采访对象的访问的合称
2、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1.采访决定写作 2.采访最重要 3.写作的反作用于采访:写作是采访的归宿和目的;写作会使采访更有目的性。
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先决条件 在工作顺序上,先有采访,后有写作
在二者的分工上,采访解决的是新闻的“原料”问题;写作解决的是加工、制作的工艺问题;
3、新闻采访的一般特点
1为了传播的目的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具有新闻性、广泛性、时新性、可感性、公开性;2为了了解事实真相进行的社会交往;
3一种经常充满了偶然性、机遇性和艰苦性、危险性的工作; 4一项政治性与社会性并重的职业活动
为了传播的目的而进行的调查研究
新闻性:记者只调查有新闻价值的事。
广泛性:记者的调查研究包罗万象;只要有新闻价值,又不违纪犯法,记者都有权力去调查。时新性:新闻要在竞争中实现其价值,必须迅速、及时。
可感性:新闻具有可读、可听、可视性,因此记者的调查研究不仅要摸清事实,还要撷取生动、形象、典型的事例和细节。
公开性:记者的调查成果要传播到受众群体中,这就使得记者的每次调查都要受到社会的检验。
为了了解事实真相进行的社会交往 新闻采访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它是肩负一定使命的交往
它是采访对象的关系是平等的、自由的它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事实真相
一种经常充满了偶然性、机遇性和艰苦性、危险性的工作
偶然性:有较高新闻价值的事实是否发生,发生了是否能被记者迅速获悉,获悉了记者是否有条件去采访,都充满了偶然性。
机遇性:几种偶然性的最佳结合被记者抓住了,这就是机遇性。
危险性:经常活跃在各种矛盾尖锐交锋的领域,活跃在充满各种不可预测因素的环境中,因此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比如说战地记者。
一项政治性与社会性并重的职业活动
记者的工作是有领导、有组织、有纪律的,多数情况下带有一定的政治目的,不可能不受一定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的左右。
但新闻工作的性质又决定了记者必须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要广泛地与各行各业的人接触。
1、第一手材料 记者亲自感知,不经过任何中介转换而获取的材料。
2、第二手材料 记者从当事人或目击者那里获得的材料。
第七讲
寻找新闻线索
1、怎么发现新闻线索
1、多数新闻线索要靠记者自己捕捉。这也依赖于长期积累而后形成的敏感。
2、联系人。记者应当建立属于自己的情报网。拥有广泛信息来源的记者能够获得多方面的信息,甚至获得一些独家新闻。
3、利用已有的报道,寻找新的线索。①揣测新闻背景,捕捉反常态的蛛丝马迹
②注意相关事物的联系与影响,追踪发掘相关的新闻线索 ③寻找报道中的破绽,追踪新闻真正核心。④预测新闻发展方向,追踪进行补充报道 ⑤ 变换角度,突出未被人们重视的事实。
4、新闻线索一是来自发布新闻的政府有关机关,或者是编辑部送给记者的新闻线索。
② 党委政府部门或单位组织获取线索,特别是公安、消防、医院等部门; ③ 从新闻线人那里征集新闻线索; ④ 过各种会议收集线索; ⑤ 于从各种媒体获取线索; ⑥ 从新闻发布会上获取线索; ⑦ 从日常生活中捕捉线索。
(1)记者采访始终要有抓第一的采访意识。(2)记者自己寻找
(3)抓苗头性的事物,预测新闻的发生。(4)旧闻发现新意(5)变换报道角度
渠道:政府机关,编辑部;通讯员,读者;记者发现,挖掘;增强发现力
2、新闻敏感在发现新闻线索中起什么作用?怎样培养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是记者发现和判断新闻价值的一种综合能力。新闻敏感不仅帮助记者感知、发现,而且也能帮助记者在具体的新闻工作中透过现象捕捉真正的内涵。1)见微知著,迅速抓住新闻线索,进而发现有价值的新闻 2)用以挖掘新闻素材,鉴别有传播价值的新闻 3)有利于选取最佳报道角度 4)能预见后面的新闻
闲谈中捕捉信息;采访中触景生情;温故知新;多问多想 怎样培养:
② 键在于提高政治敏感; ②增强责任感是基本途径; ③养成随时随地采访的职业习惯; ④广泛地积累知识、积累思想。
3、新闻采访的提前准备工作?如何策划好新闻采访?
作好采访准备: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对所采访问题一般情况的了解,对所访问的问题有关知识的准备,拟计划与提纲,物质上的准备。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采访,还要准
备好间接资料——即与采访有关的同一类型、同一方面的资料。还要先从被采访者的朋友、亲人处获得一些一手资料。物质准备也要充分,必须证件,以及采访笔、本、照相机,录音笔等。
作好采访准备: ① 明确采访的目的; ② 熟悉、研究采访对象; ③ 学习、充实有关知识; ④ 制定采访计划;
⑤ 做好采访心理上的准备; ⑥ 做好采访事务方面的准备。
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对所采访问题一般情况的了解,对所访问的问题有关知识的准备,拟计划与提纲,物质上的准备。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采访,还要准备好间接资料——即与采访有关的同一类型、同一方面的资料。还要先从被采访者的朋友、亲人处获得一些一手资料。物质准备也要充分,必须证件,以及采访笔、本、照相机,录音笔等。
如何策划好新闻采访:
1、确定报道形式。各类新闻文体各有特点,要根据采访主题及效果选择报道形式。
2、确定报道思想,采访要表达什么理念?要达到什么目的?
3、策划采访项目:选好采访的时机和地点。采访要尽量不能打扰方为对象的工作、学习、生活习惯等;关键的采访对象的确定,重点事实的确定等。第八讲
采访技巧
1、常用的采访的问题方式:开放式问题、闭合式问题
开放式问题:为了引出引语、详细阐述或更长的回答。闭合式问题:是为了引出简短的、具体的、事实性的回答。
2、提问的方法:正问法、反问法、追问法、侧问法、设问法
正问法:它是指记者在提问时直截了当地从正面提出问题,使对方一听就明白要回答什么。反问法:指的是记者提问时,采访对象由于某些原因不肯回答,就从相反的方面提出问题,促使对方思考,迫使对方非答不可。有时,记者也提出比较尖锐的问题激发对方,促使对方谈出真情实况。
追问法:就是循着对方谈话的线索,紧紧追问下去,问个“水落石出”,问到一个满意的结果为止。
侧问法:也叫迂回法。它指的是记者提问时,不宜从正面提出问题,而从侧面入手,经过迂回,绕绕圈子,然后才问到正题上,比较委婉、含蓄。
设问法:就是为了强调某种结论或某种看法,有意先提出问题,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索,然后再进行回答。
3、采访中的观察与倾听
观察是记者采访时的一个重要手段,记者细致的打量采访对象以及采访现场,以便获得全新的、在交谈话语中可能无法获得的信息。观察不仅是简单的看,而是要将场景结合自己的思维,获得更多细节,更多事实。采访时所要观察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观察人、物,还要观察采访情景、采访态势和一些问题。观察的最终目的是要求记者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细节联系全局。倾听是采访时获取信息的重要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交流技巧。倾听不是一般含义的听,而是要用其他感官来认真参与到交谈之中。倾听的技 巧注意运用目光语、身体和表情语,形成倾听气氛,注意运用沉默,注意发出一些表示“正在听你说”的声音,用一些或安慰、或鼓励、或疏导、或总结的话语来融合谈话气氛,引导谈话方向。
定向观察与机遇观察;宏观与微观;直接与间接 倾听的技巧:
保持安静;做出反馈;注意遗漏的话题;用眼睛倾听;要客气礼貌;排除个人情绪干扰;培养倾听时的好奇心
4、采访的特殊方法:勾推法
是指记者在采访时暂时避开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先对其周围的人进行采访,了解其周围情况,随后再对新闻事件当事人进行采访的行为,这是一种全面采访的方法。第九讲 如何做好人物专访
1、什么是人物专访
人物专访是记者请新闻人物就专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的一种方式,是记者带着目的对有关人士进行专门的采访,是以记者同人物的谈话为主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种特殊通讯。
2、如何做好人物专访
确定主题;熟悉资料;了解背景;设计问题;拟定提纲;提问技巧;观察倾听;注意细节
1.时间、地址的预约;
2.如有变动,第二方案的制定;
3.采访内容的拟定,包括问题的准备;
4.事前对采访对象的背景了解和资料收集;
5.事前对中大历史(包括康乐园和石牌)要有一定了解;
6.对于是否可录音和照相要事先询问被采访者;
7.采访进行时对主题的把握(尽量不要离题)、时间的控制;
8.采访时要与被采访者形成互动;
9.采访时注意自己的表情和语速、说话的清晰和明了;
10.采访时遇到不清楚的地方要及时提问,绝对避免主观编造和添加;
11.采访后可询问是否可以提供相关资料;
12.赠送一定的礼品表示感谢;
13.将完成的采访稿寄回给被采访人,请其过目并可适当让其修改;
14.将最终出版物寄送一份给被采访人并再次表示感谢
强调新闻性: 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方式,人物专访同样必须具有时效性。现实针对性:专访题材必须较集中,能够反映出当前人们最关心的新闻问题。人物专访行文特点:文字简洁、内容充实(可读性)
3、总结采访的原则
把握细节;直击矛盾;掌握技巧;礼貌结束;突出主题;细心整理
问题定位;准备充分;提问技巧 ;采访问题顺序的设置
第十讲
通讯与特稿
1、特稿——华尔街日报体(DEE写作法)
以某一独特具体的事例如人物故事、场景、细节的描述开头,经过过渡段落,进入对新闻主体事实即一般的总体面上的事实或事理的叙说,然后再回到开头的具体事例或新的具体事例的叙写,有时也以总结、悬念的方式收结。
2、什么是通讯,其特点是什么?
通讯是一种比消息详细而深入地报道新闻事实的新闻体裁。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特点:
(1)严格的真实性。(2)报道的客观性。(3)较弱的时间性。(4)描写的形象性。(5)议论色彩较浓。
3、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1)从通讯容量大、事实详细,一般篇幅长;消息容量相对小些,事实概括,一般篇幅短。2)从报道对象看,通讯选材相对较严,消息选材范围宽。3)从结构上看,通讯灵活多变,而消息相对稳定。
4)从表达上看,通讯以叙述描写为主,表达比较灵活自由,而消息以叙述为主。从报道时效上看,通讯不如消息快。
第十一讲 隐性采访
1、隐性采访是什么
隐性采访又称为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 , 运用摄像机或照相机等工具,秘密地采获新闻事实的方法。
2、为什么需要隐性采访?有哪些类型?
为什么:
1、媒介的竞争促进了隐性采访的发展。隐性采访可以相对快地抓到生动有力的新闻
2、“纪实” 风格成为新闻人追求的目标
3、记者为了避免被侵害和威胁,在面对具有挑战性、危险性的采访时,采用保护性的隐形采访是必要的。
4、当信息不对称时,记者为得到真实可靠的信息而采取偷拍偷录来记录事件,这是其他采访方式无法取代的。
5、记者是代表人民行使舆论监督功能的媒体,有责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采用各种获取信息的手段进行采访报道,行使监督权。而隐性采访则有助于记者更好地履行其社会职责。类型:
1、隐瞒身份
2、隐瞒目的3、隐蔽手段
3、怎样正确处理隐性采访与显性采访的关系?
一是要注意显性采访的访前准备工作,在准备时加入隐性采访的时机。二是要把显性采访和隐性采访有机结合起来采用提问和观察法。三是注意留存隐性采访证据,适时报道亮点。
4、运用隐性采访这种方式应注意哪些问题?
1、隐性采访应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应尽量以社会公共事务为内容;
2、隐性采访的地点应安排在公共场所,一般不得在采访对象的私人居所进行,以免侵犯对方的隐私权;
3、隐性采访一般应以公共人物为对象,或者以身负公共性职务的人为对象。注意不侵犯采访对象的肖像权;
4、隐性采访时切忌人为导演、人为制造事件。坚持让报道的事实自然出现,自然演进。记者参与犯罪、诱惑犯罪,或人为地推动事件的发展更是不能允许的;
5、隐性采访的目的是为了正义,正义的事业须采用正义的手段。不能因为目的的正义而不择手段。隐性采访既要坚持目的的正确,也要坚持手段的正确。用“正义的恶去反对非正义的恶”,在法律和道德上都是不允许的;
如何充分体现对象主体的价值?
以较大篇幅详细叙述,以相应背景进行烘托,造成鲜明强烈的对比 事实的“五性”:重要性、显著性、时新性、接近性、趣味性 新闻真实性的基本要求:据实报道,如实报道
如何从诸多方面确保新闻真实性:1.新闻五要素真实准确 2.对现场的描写务求真实 3.追求细节的真实 4.使用真实可靠的数据 5.确保引语的真实准确 6.讲究分寸、留有余地
如何在真实的前提下追求时效:1.记者要有拼抢意识 2.记者要有新闻敏感 3.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4.记者要有一定的写作能力
新闻媒体 文字符号:文字符号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传播信息的介质,它通过能指代客体的文字字符来运载信息。
视听符号定义:视听符号,以人们可直接感知的声音、图像来传递信息。异同点:
同:它们都是用于信息传播的介质。异:文字符号是一种间接性的表现符号,字符与客体之间需借助社会既定编码规则才能发生指称作用,提供宽广和深邃的阅读和想象空间,视听符号是一种直接性的表现符号,图片、声音、形象都是可以直接感知的,这些符号或取自客体的外在体现,或源于报道者自身感受,它们在人类共同经验范围内都有比较确定的意义指向,提供具有真实性、现场感的新闻。图片符号在报道中有什么重要作用:1.凸显新闻事实瞬间的视觉冲击力 2.凸显外在直接意蕴和内在含蓄意蕴的结合 3.凸显图文配合的审美趣味 4.印证新闻的真实性
广播电视的优势:1.在新闻事实发生后,报道迅速、先声夺人 2.对新闻事实的展示生动传神、现场感强 3.以电波发射形式传播,能形成较大的覆盖面 4.广播电视对受众无“门槛”限制
广播电视的劣势:1.受众被动接受、无自主性可言 2.节目转瞬即逝,选择性差
电视:凭借声音、图像传播新闻 “谋在先”和“断在现” “谋在先”,即在开机之前对新闻事实中可能引起公众关注的重点内容的判断、思考。明确重点和信息传达给公众。“断在现”,即在开机采集时面对新闻现场诸多信息时的决断。“断在现”的“现”,指的是新闻现场。电视记者需要在丰富、庞杂的信息之间做出决断。
互联网:包容诸多优点的新媒体 网络传播的优缺点:
优点:1.拥有电子媒体的全部传播优势,图文并茂,渗透力极强,选择性好,保留性好。1.在信息流程方面,兼有人际传播的全部功能,是名副其实的“多媒体”“全媒体”。2.在信息综合包容方面,开创了信息虚拟表达、信息交互、信息搜索等全新功能。
缺点:1.网络媒体对使用者的素质要求较高 2.网络终端设备的价格比收音机、电视机昂贵
3.网上信息真假混杂,有时不易鉴别
一、网络新闻信息编码的若干特征
1.多媒体写作 2.超文本链接 3.全方位互动 4.大功能检索
二、网络新闻写作和编辑的特殊要求 网络新闻标题和电视新闻的标题相近,都用一句话来表示具体的新闻事实和实在的意思。新闻标题也只能是一行字。
注意:1.将新闻的主要事实在标题中加以展示 2.标题的文字简洁,意思明了 要求:1.在采写要求上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2.注重标题的制作,不能成为标题党
消息写作
消息的含义:以最直接、最简练的方式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是最经常、最大量运用的报道体裁。分类:
(一)篇幅长短:长消息、短消息、简讯、一句话新闻
(二)结构是否完整:结构完备的消息、结构不完备的消息
(三)报道的内容:经济消息、时政消息、文娱消息、体育消息的具体分类:1.动态消息 2.述评消息 3.综合消息
消息结构的外部特征: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 基本结构:1.倒金字塔结构 2.非倒金字塔结构:(1)时序结构(2)并列结构(3)悬念式结构
倒金字塔结构:根据事实新闻价值的高低来排列叙述新闻事实顺序的文本结构。消息结构的特点:1.重要信息放在最前2.允许不完整的消息结构的存在
消息标题
标题概念:新闻标题是新闻内容高度概括和浓缩出来的,揭示新闻内容简明而醒目的文字。消息标题的不同形态:1.单一结构标题 2.复合结构标题:正题、引题(正前)副题(正后)消息标题撰制的规律:标题展示,点明新闻事实,简洁明快。受媒体特点的制约。在复合结构标题中,引题和副题应该围绕正题而设,为正题服务。
消息标题的技巧:1.借用修辞格,增强标题的表现力 2.运用新鲜活泼的群众口头语言,增强消息标题的鲜活性 3.借助于标点、符号或数字,增强消息标题的情趣 4.想方设法求新、求变
消息导语
导语的含义:导语是消息文本的开首部分,在文首引导读者阅读的文字。导语的特点:1.用生动的语言展示事实的最具有新闻价值的部分 2.用简洁的语言道出新闻事实中受众最感兴趣的部分 3.用明晰地语言讲述新闻事实所体现的鲜明特点
导语写作的要求:1.概括内容,提供有效信息 2.展示亮点,吸引受众眼球 3.设置悬念,激起阅读兴趣 4.变换套路,借鉴散文优长
消息主体的含义: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也是具体展示和叙述新闻事实的部分,是提供相对完整的新闻信息的部分。
主体写作中的关键环节:1.处理好主体与标题、导语的关系 2.处理好主体与主题的关系 3.注意报道中的转折与连接
消息背景的类型:1.烘托性背景 2.说明性背景 3.揭示性背景 消息背景运用的原则:1.必要性原则 2.简明性原则 3.灵活性原则 3.趣味性原则 4.通俗性原则 5.真实性原则
消息结尾的作用:1.对新闻事实加以概括 2.对全篇报道进行升华 3.对事实的新闻价值和隐含意义进行点化 4.就报道的事实加以引申,以此启发受众思考 5.对前文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予以补充 消息结尾的写作方法:1.背景性结尾 2.描写性结尾
通讯写作
通讯的含义:是一种比消息详细生动地报道客观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 通讯的特点:1.较之消息有所延展 2.运用多种表现手法 3.产生多层次的效果
通讯与消息的比较:
共同点:时效性,真实性,凸显新闻价值
不同点:消息时效要求强于通讯,文本结构有差异(署名,标题,重心),消息文本容量小于通讯,表达方式上通讯更加自由。
通讯主题的特点:深刻性 新颖性独特性 集中性
叙事记述型通讯的结构:1.纵式结构 2.横式结构 3.纵横交叉式结构 4.浓缩时空式结构 5.蒙太奇式结构 6.特殊结构方式
新闻小故事的含义:又叫“小通讯”,是“一种记述情节曲折完整的新鲜事实的短通讯”。新闻小故事的特点:1.报道具有故事性的事实 2.讲述具有新闻性的故事 3.演绎具有趣味性的情节
新闻特写的含义:抓住最能反映人物、事物特征的精彩片段,生动形象地再现典型事件、人物和场景的新闻体裁。
新闻特写的要求:1.对片段加以突出和放大 2.写富有特色的片段 3.着力写富于情趣的片段 4.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
小故事与特写的区别:小故事故事性强,情节完整;特写是指抓住最能反映人物、事物特征的精彩片段,生动形象地再现典型事件、人物和场景的新闻体裁。大型人物通讯的写作的概念:以报道新闻人物事迹或活动,展示人物精神面貌为内容的通讯类型
人物通讯写作的一般要求:1.根据事实写人物 2.写活生生的人物 3.写出人物的特点
调查分析型通讯的写作
与叙事记述型通讯的比较:
同:两者都以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为基础,都对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进行较为详细的报道。异:1.采访中关注点不一样,调查分析型作者采访时关注问题、症结、原因、本质。2.写作侧重点不一样。调查分析型通讯侧重于在深入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对事件的成败得失进行分析思考,在分析思考中直逼题旨。叙事记述型通讯侧重于对人、事、景、物的具体叙写,通过具体叙写显现作品之旨。3.所产生的效果不一样。调查分析型通讯的效果是启人思,更多地影响人们的理想层面。叙事记述型通讯的效果是感人心。
深度报道的写作
深度报道的概念:深度报道是某些通过展示宏观背景,对新闻事实进行分析、解释、预测并达到相当深度的报道的总称。深度报道的分类:
答:两者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都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都以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弄清事物的真相,探求其本质与规律;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新闻采访和一般的调查研究的不同表现在:⑴新闻性。新闻性也称专业性。这一特点,表明新闻采访写作与其他调查研究活动不同,即所有调查研究活动虽都离不开客观存在的事实,而记者所要采访的事实则是亲近发生的,并有明显公开性和普遍意义。⑵突击性。记者的采访讲求时效,往往受到时间的限制,要求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采访和报道任务。⑶广泛性。记者的采访活动,涉及面广,接触范围大。各行各业新近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各个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成就和新经验、新问题,都在记者广阔的采访视线之内。⑷灵活性。新闻采访,有时也需要较为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以求占有大量生动的材料,写成深度报道、调查报道等。但记者的采访比较灵活,通常只是集中一点,致力于发扬精彩的新闻素材,不必拘泥于事情的全过程,也不必一味追求材料的系统化。⑸持续性。有些新闻事件的本质,常常有一个暴露的过程,需要在一段时间内,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不断采访和连续报道,为人们提供有关的新闻信息。
2.联系采访实际,阐述采访工作路线。
答:记者采访的工作路线,概括地说,就是深入实际,深入群众。
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历来是我们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在革命战争年代,在艰苦的条件下,记者克服重重困难,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前线阵地,采写军事报道;深入田间炕头,和农民促膝谈心,反映群众的心声。特别是经过延安整风运动,新闻界学习整风文献和《中共中央善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加强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和1942年3月8日给《解放日报》的题词——“深入群众,不尚空谈”,记者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有了很大的转变,进一步形成了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们党的新闻采访工作继续发扬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10年**期间,党的新闻采访工作受到了严重干扰和破坏,记者采访严重脱离实际,虚假报道成风,使新闻报道推动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粉碎“四人帮”后,这个优良传统和作风又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当今在深化改革、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中,记者采访报道面临的情况和问题要比过去复杂得多,新事物、新经验层出不穷,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发生。因而记者进一步发扬我们党新闻采访工作的优良传统,深入到改革与建设的实际工作中去,进行深入的全面的采访和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深刻观察与思考问题,更有迫切而重要的意义。
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是一条正确的采访路线,它体现了实践第一的观点和群众观点。
一、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的内涵和要求
(一) 新闻采访的内涵和要求
新闻采访作为新闻制作的关键环节和流程, 是新闻业特有的社会活动, 主要是指新闻记者为了能够使新闻报道更具新闻特性, 深入实际进行调查、访问、分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是挖掘新闻线索、获得新闻事实、整合新闻资源的重要手段, 是新闻写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
随着我国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 新闻媒体越来越多, 传播速度越来越快, 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必须把握“时间性”这个特点, 能够对新闻事件进行快速反应、快速采访、快速整合和快速反馈, 否则就会延误新闻的时效。新时期新闻采访还要求新闻记者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采访, 必须把握新闻采访技巧, 既要多跑、多深入一线, 又要多问、多记、多看、多想, 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新闻采访工作。
(二) 新闻写作的内涵和要求
新闻写作作为新闻制作最为关键的环节, 直接决定了新闻的质量和效果。所谓新闻写作, 就是围绕选题, 依托采访, 对已经掌握的新闻素材特别是通过新闻采访获取的新闻事实进行加工、整理、升华的过程, 是对新闻采访的提炼和升华。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新闻写作的质量和效率, 对于制作出高质量、高水平、高层次的新闻具有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具有较强的理论功底和文字功底, 必须对国家的方针政策有所掌握, 才能具备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和新闻鉴别力, 才能对新闻采访获取的资源进行整合和分析。新闻记者必须把质量和效率作为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最大限度保证新闻写作的优质高效和严谨严密。
二、新闻写作与新闻采访的联系
(一) 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
在新闻行业有这样一句话, 那就是“七分采访、三分写作”, 可见新闻采访的重要性。我们说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 无论是从新闻制作流程, 还是从新闻制作质量来看, 新闻采访从根本上说是新闻写作的第一道工序, 如果不进行采访就开展“闭门造车”式的新闻写作, 根本不可能体现新闻写作的真实性。新闻写作需要新闻线索、新闻事实和新闻资源, 而这些的获取必须通过新闻采访来完成, 这是重要的材料基础。新闻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掌握深入的新闻事实、详细的新闻资源, 对于撰写出高质量的新闻稿件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能够提高新闻写作的层次和水平, 这是新闻写作的重要基础。只有全面了解和掌握情况, 新闻记者在写作过程中才能应用自如、得心应手。
(二) 新闻写作是新闻采访的升华
我们说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 主要是在新闻写作过程中是对新闻采访主题、新闻采访导向、新闻采访资料的提炼和升华。尽管从本意上说, 新闻采访的过程也是获取资料、深入思考的过程, 在一定程度上也要进行新闻写作的“腹稿”或者“勾画”, 但并没有进行升华。因此在新闻写作过程中, 实质上就是对新闻采访的主题、导向、资料的进一步提炼和升华。在提炼和升华过程中, 必须要对新闻采访所获取的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在庞杂的新闻事实和新闻素材当中, 必须通过综合整理和研究分析, 对各类素材进行重新排列组合, 提炼出具有新闻价值的主题并进行谋篇布局和组织撰写, 特别是在舆论导向方面, 新闻写作必须要从获取的资料当中进行筛选, 使舆论导向符合主流而不至于偏离方向。只有这样, 才能撰写出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的新闻稿件。
(三) 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互动
尽管新闻界有“七分采访、三分写作”的说法, 但本文认为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具有内在的联系性, 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具有较强的互动性, 新闻记者只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互动性, 才能更好地做好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这种互动性的突出表现就是, 在进行新闻采访之前, 必须要对新闻写作的主题、内容和框架进行必要的准备, 否则新闻采访就会缺乏针对性甚至“无的放矢”;在进行新闻写作之前, 必须对新闻采访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整理, 如果缺少综合分析整理, 只是简单地进行罗列, 新闻写作就会缺乏高度、深度和广度。
无冕之王:新闻学词典“无冕之王”一词最早出现在 19世纪的英国。当时,《泰晤士报》被称为英国上流社会的舆论权威,主笔辞职后常被内阁吸收为阁员,地位很高。人们就称这些报纸主笔是“无冕之王”。后来,西方新闻界泛指记者为“无冕之王”,认为记者享有凌驾于社会众人之上的特殊地位。这一观点,在新中国成立前已传入我国。
新闻采访:是新闻材料的采集与对采访对象的访问的合称。
体验式采访 :即记者参与被报道者的生产实践和工作实践,亲身体验他们劳动的酸甜苦辣,并在体验中进一步采访。也称亲历式采访。
采访的工作路线:身入”与“心入”
“身入”与“心入”:也就是采访既要形体深入,更要思想深入。所谓“身入”,就是要到新闻现场去,到群众中去;所谓“心入”,就是要深入到事物内部去,弄清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抓住事物的特点和本质,找出事物的规律性。
新闻线索:也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新闻采访的方向。
报道思想:通常是指新闻报道的目的,包括体现和达到这一目的的范围、内容、方法等。它是媒体编辑部依据党和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有关的宣传报道方针、政策、策略而规定的新闻报道所要达到的目的,以及要达到目的的方式的大体框架。
新闻策划: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可以围绕一定的主题或目标对传播全过程进行决策和谋划,从而制定报道计划作为指导传播活动有效开展的依据
新闻笔法:所谓笔法,西方叫叙述学,我们指的是运笔的技巧,行文叙述的方式。一般的文学写作,都有自己基本的笔法,如叙述、描写、抒情、议论、排比、倒叙、插叙等。新闻写作也有自己的笔法。
倒金字塔结构:以事实的重要性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顺序,先主后次地安排消息中各项事实内容,这种结构犹如倒置的金字塔,因而得名。
金字塔结构:实质是顺叙法,往往按时间顺序来安排事实,先发生的放在前面,后发生的放在后面。 写作题:
倒金字塔的结构排序及其特色:(导语)最重要的材料(导语的补充和展开)次要材料
(按重要性依次排列下来的材料)最重要的材料
特色:1)把最重要的写在前面,然后将各个事实按其重要性程度递减依次写下去。(2)一段一般只写一个事实。(3)全部陈述事实,记者不发议论。
4、优点:(1)可以快速写作。不为结构苦思。
(2)可以快编快删,删去最后段落,不会影响全文。(3)可以快速阅读,无需从头读到尾。 新闻标题基本概念:
1、新闻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它是新闻内容的形象概括。
2、消息的标题不能与文艺作品标题那样“含而不露”,要“一语破的”,点明新闻报道的精髓所在。
3、消息标题和通讯标题也有区别。消息标题侧重于标出动态,告诉读者正在发生一件什么事情。通讯标题可动可静,亦实亦虚,通常是主标题作虚题,副标题作实题:在镜头没有到过的地方
新闻标题的类型:
1、单一型:一行主标题。主标题也称正题,字号最大、最显著的地方,一般用来点明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或观点
2、复合型
• 引题+主标题 • 主标题+副题 • 主标题+主标题 • 引题+主标题+副题
• 注意事项:新闻标题不管何种类型,必须有一个是实标,要实际。另外的可以是虚标,即内容抽象含蓄,或以说理为主,侧重说明某个原则、道理、愿望等。一般引题以虚标居多,副题实标,主标题可虚可实。
新闻标题的制作技巧:
1、借用修辞格,增强表现力
2、借助于标点、符号和数字,增强消息标题的情趣 导语的写作要求:
1、导语必须有实质内容;
2、将最具新闻价值、最有吸引力的事实写进导语;
大体上有三类材料应在首选之列: ①、最新鲜的材料。
②、要选择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材料写作导语。③、选用最有趣、最富有戏剧性和人情味的材料写作导语
3、炼字炼句,力求简短——部分要素式导语
4、力求优美生动 拟定采访计划:采访既然是为了写作新闻而进行的有目的的调查研究活动,那么在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就应该制定出采访计划。这种采访计划,可以熟记于心,也可以写成书面提纲。越是重大的采访活动,计划越应该周密,提纲越应该细致。 采访计划基本框架:包括A.具体采访计划与B.宏观报道策划方案两个层次—— A、具体采访计划: 1.采访标题 2.采访时间、地点 3.报道思想: 4.采访对象:要采访哪些人 5.采访内容:要采访的具体内容 6.采访方式方法:主要的采访方式、方法 7.提问设计:主要问题设计 8.其他:如经费、人员、硬件设备等 B、宏观报道策划方案
对一个新闻事实的整体报道方案,即从哪些方面进行报道的宏观把握。 要点:
全面报道与重点报道相结合; 深度报道与花絮报道相结合; 动态新闻与新闻评论相结合; 宏观分析与微观求证相结合; 问题报道与正确导向相结合。 简答题
1.西方记者选择消息源的标准
知名度高的新闻人物·
处在易经常发生新闻的机构的人 能给记者提供广泛看法或新闻背景的人 某方面有一定权威的人
具有准确地观察、说明和预测事件的知识和能力的人 2.接近采访对象的“由头”
从种种经历中寻找接近的“由头”。 从熟人、熟事中寻找接近的“由头”。 从兴趣、爱好中寻找接近的“由头”。
从生活方式、家庭成员,或者彼此曾经从事过同类工作,或者受到同类教育等找到接近采访对象的“突破口”。
3.艾丰的六个“不要提”
一、不要提太大的问题。(不要企图“一口吃个大胖子”)
二、不要提过多的外行问题。(一点不提是难以做到的,但要争取少些。)
三、不要提暗示性的问题。(即不要强加于人,给人竖根“杆”,让对方“顺杆爬”。)
四、不要提过于轻率的问题。(毫无意义和目的地卖弄技巧,会导致提轻率的问题。)
五、不要提太“硬”的问题。(就一般情况、一般对象、一般记者而言,直率不等于生硬。)
六、不要提审问式的问题。(即要善于引导,在交谈中发问,在发问中交谈。)
4.选择最佳角度的方法
• • • • • • 选择最能切中要害的角度; 选择最能引起人们兴趣的角度; 选择读者最易接受的角度; 选择读者关心的角度;
选择时空距离最接近读者的角度; 选择最富有人情味的角度。
5.主体部分写作要注意哪些问题?
处理好主体与标题导语的关系;处理好主体与主题的关系;注意报道中的转折和链接。6.恰当地使用引语的几条基本原则:
①重要人物说的重要的话②采访对象说的一些独特的话③采访对象使用独特方式说出来的话④所引用的话要完整,符合文法规范,要将诸如“这个”、“那个”等口语和不适合书面表达的粗俗语言删除。7.田流的四个准备
对将要采访的问题的有关政策闹清楚,也可以叫做“政策准备” 对将要采访的问题的全局作一个概括的了解 情况、资料的准备
进入采访前夕的“临战”准备 8.用事实说话的具体技巧(1)一般用第三人称叙述(2)注明消息来源(3)注意报道的平衡性(4)再现现场(5)捕捉细节(6)通过对比 9.新闻语言的生动
(1)要善于运用新鲜有特色的语言(2)多使用形象化语言(3)多用动词、用准动词(4)要刻画细节
(5)寓庄于谐,表现生活中的情趣。
(6)要交替使用记叙、描写、引语等多种表现手法(7)具有时代气息
10.寻找新闻由头的方法: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 复习整理】推荐阅读:
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要点07-15
新闻采访与写作09-17
新闻采访与写作总结06-08
新闻采访与写作期末资料06-25
全媒体新闻采访与写作11-13
《新闻采访写作》名词解释汇总09-21
新闻采访策划与选题07-18
新闻采访提纲范文06-03
新闻采访要点一览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