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健康教育内容(精选8篇)
职业病危害
职业病防治法总结我国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来所做规定执行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从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统称建设项目)的源头实施管理。这样规定,主要是为了避免不符合职业卫生要求的项目盲目上马,再走先危害后治理的老路,从源头管起,从根本上控制或消除职业危害。
(一)劳动过程中的防护和管理
防治职业病,用人单位是关键。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建立、健全有关制度。职业病防治法对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作了以下具体规定:
(1)为了保护劳动者健康,加强对有毒、有害物质和放射线等主要职业危害因素所致职业病的预防和控制,需要对特殊职业危害工作场所实行有别于一般职业危害工作场所的管理。
(2)为了保护用人单位及时掌握本单位职业危害因素及职业卫生状况并及时采取改进措施,保护劳动者健康,职业病防治法规定①用人单位应当实施由专人负责的职业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并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②用人单位应当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危害检测、评价。③发现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时,应当立即停止存在职业危害因素的作业并采取相应补救措施;职业危害因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后,方可重新开工。
(3)针对一些中小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某些产生职业危害的设备、危险化学品、放射性同位素、含放射性物质的原材料,而没有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没有说明书或者中文说明书,劳动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缺乏防范意识,造成健康损害的情况,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生产、经营、进口可能产生职业危害因素的设备、危险化学品、放射性同位素、含放射性物质的原材料应当提供中文说明书,说明书中应当载明与职业危害相关的事项和职业卫生防护、应急救治等措施,并在醒目位置标明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4)针对在经济活动中转移产生职业危害作业的现象,职业病防治法对转移产生职业危害作业的双方作了限制性规定,即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将产生职业危害的作业转移给不具备职业卫生防护条件的单位或个人。不具备职业卫生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不得接受产生职业危害的作业。
(5)针对一些用人单位存在隐瞒工作场所职业危害事实,不告知劳动者的真相,对从事有害作业的劳动者不提供有效的职业卫生防护条件,导致职业危害发生的情况,职业病防治法规定:①产生职业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与职业病防治有关的事项;②用人单位应当在产生严重职业危害的作业岗位的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③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当在合同中写明可能存在的职业危害危险。劳动者因调动岗位或工作内容改变而从事合同中未事先告知的存在职业危险、危害的作业时,用人单位应当告知劳动者有关职业危害、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内容,并协商变更劳动合同相关条款。
(6)为了防止用人单位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从事所禁忌的作业,作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职业性健康损害和职业病病人,并通过建立职工健康档案,明确劳动者的职业史和职业危害接触史,为了解劳动者健康状况、指导劳动者选择职业、解决纠纷提供依据,职业病防治法规定:①用人单位应当组织从事接触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②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未经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从事接触职业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从事其禁忌的作业;对在定期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有与从事的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的劳动者,应当调离原工作岗位并妥善安置;不得接触或终止与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③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按照规定期限妥善保管。
此外,职业病防治法还对劳动者应当享有的职业卫生保护的权利、履行的义务以及工会组织在职业病防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相应的规定。
(二)关于职业病的诊断管理
关于职业病的诊断管理,职业病防治法主要从三方面作了规定:(1)考虑到职业病诊断属于医疗活动,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对承担职业病诊断的机构应有特殊要求。据次,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职业病诊断应当由医疗卫生机构承担。从事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由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在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上注明获准的职业病诊断项目。
(2)考虑到劳动者的流动性较大,为了保护劳动者的权益,方便劳动者进行职业病诊断,需要对劳动者赋予职业病诊断选择权。职业病防治法规定:劳动者可以在用人单位所在地或本人居住地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职业病诊断。
(3)考虑到职业病诊断比较复杂,其结果往往关系到劳动者享有的待遇,需要严格规范管理。职业病防治法规定: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在进行职业病诊断时,应当组织3名以上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执业医师集体诊断;职业病诊断证明书,应当由诊断医师共同签署,并经承当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审核盖章。
(4)对职业病病人的治疗与保障
对从事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作业的劳动者发生患有职业病或疑似职业病的,必须及时诊断、治疗,妥善安置。职业病防治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了规定:
①关于对疑似职业病病人的诊断,防治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及时安排对疑似职业病病人进行诊断;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医学观察期间的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②关于对已诊断为职业病的病人,防治法规定:Ⅰ、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安排职业病病人进行治疗、康复和定期检查;Ⅱ、职业病病人的诊疗、康复费用,按照国家有关工伤社会保险的规定执行;没有参加工伤社会保险的,其医疗和生活保障由造成职业病的用人单位承担。
③关于对职业病病人的安置和社会保障,防治法规定:Ⅰ用人单位在疑似职业病病人诊断或医学观察期间,不得接触或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Ⅱ用人单位对不适宜继续从事原工作的职业病病人,应当调离原岗位,并妥善安置Ⅲ职业病病人变动工作单位,其职业病待遇不变;用人单位发生分立、合并、解散、破产等情形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妥善安置职业病病人。
7、劳动保护
劳动保护是指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依靠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采取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消除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不良条件和行为,防止事故和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其内容包括:劳动安全、劳动卫生、女工保护、未成年工保护、工作时间与休假制度。我们常说劳动保护我个人理解是指对特定工种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对员工配备具有相应防护功能的个人防护用品。
12、危险、危害因素的分类
对危险、危害因素进行分类,是为了便于进行危险、危害因素分析。危险、危害因素的分类方法有多种,我们简单介绍按导致事故、危害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的方法和参照事故类别、职业病类别进行分类的方法。
(一)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
根据GB/T13816-92《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非类与代码》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危害因素分为六类。
(1)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1)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闭不良、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制动器缺陷、控制器缺陷、设备设施其他缺陷)
2)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
3)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他电危害)
4)噪音危害(机械性噪音、电磁性噪音、流体动力性噪音、其他噪音)
5)振动危害(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其他振动)
6)电磁辐射(电离辐射:X射线、γ射线、α粒子、β粒子、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非电离辐射: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
7)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反弹物、岩土滑动、料堆垛滑动、气流卷动、冲击地压、其他运动物危害)
8)明火
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气体、高温固体、高温液体、其他高温物质)
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温气体、低温固体、其他低温物质)
11)粉尘与气溶胶(不包括爆炸性、有毒性粉尘和气溶胶)12)作业环境不良(作业环境不良、基础下沉、安全过道缺陷、采光照度不良、有害光照、通风不良、缺氧、空气质量不良、给排水不良、涌水、强迫体位、气温过高、气温过低、气压过高、气压过低、高湿高温、自然灾害、其他作业环境不良)
13)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清、信号显示不准、其他信号缺陷)
14)标志缺陷(无标志、标志不清楚、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标志位置缺陷、其他标志缺陷)
15)其他物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2)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
1)易燃易爆性物质(易燃易爆性气体、易燃易爆性液体、易燃易爆性固体、易燃易爆性粉尘和气溶胶、其他易燃易爆性)
2)自燃性物质
3)有毒物质(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有毒固体、有毒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有毒物质)
4)腐蚀性物质(腐蚀性气体、腐蚀性液体、腐蚀性固体、其他腐蚀性物质)
5)其他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3)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
1)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其他致病微生物)2)传染病媒介物 3)致害动物 4)致害植物
5)其他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4)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1)负荷超限(体力负荷超限、听力负荷超限、视力负荷超限、其他负荷超限)
2)健康状况异常 3)从事禁忌作业
4)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他心理异常)5)辨识功能缺陷(感知延迟、辨识错误、其他辨识功能缺陷)6)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5)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
1)指挥错误(指挥失误、违章指挥、其他指挥错误)2)操作失误(误操作、违章作业、其他操作失误)3)监护失误 4)其他错误
5)其他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6)其他危险、危害因素
(二)对照事故类别和职业病类别进行分类
(1)参照GB6441-86《企业伤亡事故分类》,综合起因物、引起事故的先发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氛围16类。
1)物体打击,是指物体在重力或其他外力的作用下产生运动,打击人体造成人身伤亡事故,不包括因机械设备、车辆、起重机械、坍塌等引发的物体打击
2)车辆伤害,是指企业机动车辆在行驶中引起的人体坠落和物体倒塌、飞落、挤压伤亡事故,不包括起重设备提升、牵引车辆和车辆停驶时发生的事故。
3)机械伤害,是指机械设备运动(静止)部件、工具、加工件直接与人体接触引起的夹击、碰撞、剪切、卷入、绞、碾、割、刺等伤害,不包括车辆、起重机械引起的机械伤害
4)起重伤害,是指各种起重作业(包括起重机安装、检修、试验)中发生的挤压、坠落(吊具、吊重物体打击)和触电
5)触电,包括雷击伤亡事故
6)淹溺,包括高处坠落淹溺,不包括矿山、井下透水淹溺 7)灼烫,是指火焰烧伤、高温物体烫伤、化学灼伤(酸、碱、盐、有机物引起的体内外灼伤)、物理灼伤(光、放射形物质引起的体内外灼伤),不包括电灼伤和火灾引起的烧伤。
8)火灾
9)高处坠落,是指在高处作业中发生坠落造成的伤亡事故,不包括触电坠落事故。
10)中毒和窒息,包括中毒、缺氧窒息、中毒性窒息
11)其他伤害,是指除上述以外的危险因素,如摔、扭、挫、刺、割伤和非机动车辆碰撞、轧伤等(矿山、井下、坑道作业还有冒顶片帮、透水、瓦斯爆炸等危险因素)
(2)参照卫生部、原劳动部、总工会等颁发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将危害因素分为生产性粉尘、毒物、噪音与振动、高温、低温、辐射(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其他危害因素等七类。
职业病预防
1.什么是尘肺病?我国法定的尘肺病有哪些?
尘肺病是在职业活动中由于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我国《职业病目录》规定的职业病名单中列出的法定尘肺病有13种:矽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碳黑尘肺、石棉尘肺、滑石尘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铝尘肺、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根据“尘肺病诊断标准”和“尘肺病理诊断标准”可以诊断的其他尘肺。矽肺和煤工尘肺是我国目前发病人数最多的尘肺病。
2.我国发病人数最多的尘肺病是哪几种?
我国以往的职业病专项调查数据和十几年来卫生部公布的职业病报告数据都表明,矽肺和煤工尘肺一直是我国最主要的尘肺病,两者占报告尘肺病例总数的90%左右。
3.接触粉尘的职业及工种主要有哪些?
粉尘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尘肺病也是我国最主要的职业病。可以说工业生产过程中粉尘是随时随处都存在的,主要的职业及工种是:
(1)金属矿山及非金属矿山开采:是最严重的粉尘危害行业。在金属或非金属矿山接触粉尘最多的工种是凿岩工、放炮工、支柱工、运输工等,在煤矿主要是掘进工、采煤工、搬运工等。
(2)机械制造:机械制造业首先是制造金属铸件主要接触粉尘的工种包括配砂、混砂、成型以及铸件的打箱、清砂等。
(3)冶炼:金属冶炼中矿石的粉碎、烧结、选矿等,可产生大量的粉尘,冶炼工人广泛分布在钢铁冶炼和其它金属冶炼业中。
(4)建筑材料:耐火材料、玻璃、水泥制造业,石料的开采、加工、粉碎、过筛以及陶瓷中原料的混配、成型、烧炉、出炉和搪瓷工业。主要接触二氧化硅粉尘和硅酸盐粉尘。
(5)筑路业:包括铁道、公路修建中的隧道开凿及铺路。(6)水电业:水利电力行业中的隧道开凿、地下电站建设。(7)其他:如石碑、石磨加工、制作等。4.棉纱口罩是否能起到防尘作用?
国家经贸委2000年印发的《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试行)》中明确要求,“纱布口罩不得作防尘口罩使用”。因为,一般的棉纱口罩只能挡住部分粉尘,其阻尘原理是机械式过滤,也就是当粉尘冲撞到纱布时,经过—层层的阻隔,将一些大颗粒粉尘阻隔在沙布中。但是,对一些微细粉尘,尤其是小于5微米的粉尘,就会从纱布的网眼中穿过去,进入呼吸系统,而5微米以下粉尘能直接入肺泡,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最大,多戴几层也不会增强防护效果。因此,棉纱口罩无法起到防尘作用。
5.尘肺病人有哪些临床表现?
尘肺病人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咳嗽、咯痰、胸痛、呼吸困难四大症状,此外一些病人可有喘息、咯血以及某些全身症状。
早期尘肺病人咳嗽不明显,但随着病程的进展,咳嗽可明显加重。特别是合并慢性支气管炎或合并肺部感染者,咳嗽可非常严重。吸烟病人咳嗽较不吸烟者明显。
尘肺病人即使在咳嗽很少的情况下,也会有咯痰。煤工尘肺病人痰多为黑色,其中可明显的看到有煤尘颗粒。如合并肺内感染及慢性支气管炎,痰量则明显增多,痰呈黄色粘稠状或块状,常不易咳出。
几乎每个尘肺病人或轻或重有胸痛,其中可能以矽肺和石棉肺病人更多见。胸痛的部位不固定,多为局限性;疼痛性质多不严重,一般为隐痛,胀痛、针刺样痛等。
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 最核心和最根本的是教育内容, 而教育内容主要体现为学校课程。因此, 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和进一步思考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认定问题。需要指出的是, 笔者尝试从文化基础层面思考这一问题, 至于具体哪一门或哪一系列课程该如何选择与认定不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一、从职业教育的定位说起
我国的现代职业教育肇端于百年前变乱纷乘的年代, 这一时期, 以黄炎培先生为代表的职教探索者们正致力于通过职业教育实现乡村国民生活之改进。黄先生曾指出:“全国国民之生活, 属于城市为多乎?抑属于乡村为多乎?吾敢断言十之八九属于乡村也。” (1) “乡村生活偏于农工, 即乡村学校宜注重农工。” (2) 当时, 职业教育被定位为:使国民掌握改善生活之能力, 为国家增进生产能力。新中国初期, 职业教育被嵌入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全面发展教育之中。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职业教育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从观念和政策上确立了职业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然而, 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传统的环境中, 一种新的教育类型不会轻而易举地走向健康发展之路。经由高考升入高等学校, 接受普通高等教育仍然为大多数企盼“一朝成名天下闻”的国人们所追从。而在理论上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职业教育就在现实中被刻意地忽略了, 加之社会上的多种误导更加固了这种不协调状态, 职业教育成了高考无望者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职业学校的教育内容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受教育者未来的人生, 我们不敢妄下定论。这是职业教育定位的第一个偏差, 即职业教育成了不能继续高一级普通教育者的无奈选择。
事实不容回避, 学业成绩优良的大多数学生走了普通教育的道路, 这无形中给人们一种错觉, 即职业教育是差生回收站。持此种观点者, 有成人, 有教师, 也有学生本人。于是, 为了改变这种窘境, 一些职业学校在培养技术人才之余, 开始大刀阔斧地向高考进军, 同时声称让学生考大学。一旦考试成为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内涵就变了。由此, 职业教育定位又出现了第二个偏差, 即职业教育服务于以高考为代表的学科考试。这与基础教育界出现的“应试”倾向似无根本差异。
在当今人才需求多样化的社会, 我们应该肯定一切能够改善受教育者未来生存状态、生活水平和生命质量及促进社会发展的教育都是好的教育, 都是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教育, 从而树立新型的人才观。可喜的是, 随着近年一系列政策的出台, 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到来后人才质量观的转变, 上述理想正在走向现实。
二、在技术知识观视野下选择和认定课程内容
知识观不同于知识本身, 它指称的是主体对知识的认识和看法, 是关于知识的知识。它要回答诸如“知识是什么?”、“知识的来源是什么?”、“获取知识的过程是什么?”等问题。作为一个认识论层面的概念, 知识观在提升实践理性和指导实践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历史上出现了多种知识观, 如经验主义知识观、实用主义知识观、唯理主义知识观等, 从名到实均有差异。笔者无意争辩知识观的问题, 仅探讨知识观对选择和认定课程内容有何影响的问题。
职业教育应在区别于普通教育的定位和培养目标的知识观视野下选择和认定课程内容。普通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后现代性”, 而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其目标明确、具体。因此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当以过程性知识为主, 教学方式则以相关领域技术和技能的循环往复式实训为主, 其目的是使学习者的体验不断转化为实践经验。
在科学和真理的世界中, 知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培养学术和理论人才所需的陈述性知识也好, 培养技术和技能人才的过程性知识也罢, 它们本质上都是知识的不同领域, 都是人类文明传承和发展的基本素材, 无所谓谁重要谁不重要或谁比谁更重要。曾有国外学者指出:“技术已使自己成为具有一定独立性的技术领域。科学和技术有许多联系, 但不应把这种相互关系误认为完全从属的关系。” (3) 科学与技术均涉及众多知识领域, 本质上是多种知识要素构成的知识系统,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价值。遗憾的是, 总有人忽略或无视这一事实, 误导或促成了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偏离。
从逻辑上来说, 树立什么样的知识观就会选择什么样的知识进入课程, 编制什么样的课程内容就会办出什么样的教育, 办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受教育者。如果在课程体系 (宏观的课程体系和微观的课堂教学) 内贯彻着一系列不具适切性的知识观和人才观, 职业教育会走向歧途, 其对社会的价值将无法体现。
三、选择与认定课程内容的依据
从价值的角度看, 职业教育的价值在于既能满足社会发展所需各类职业人才的需求, 亦能满足不同个体职业成长的需求。自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兴起以来, 此种价值观即被广泛认同。在中华职业教育社1936年成都年会上发表的《告教育界同仁书》指出:“夫职校设立, 先决问题厥为毕业生之出路, 是以置校设科之初, 必首先注意环境的需要。” (4) 我国现行《职业教育法》也提到:“职业教育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对受教育者……传授职业知识, 培养职业技能, 进行职业指导, 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抛开职业技术知识本身的内在知识逻辑不谈, 概而言之, 选择与认定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主要依据是受教育者的成长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始终是教育领域内的一对基本矛盾, 也是教育理论要研究和解释的一对基本命题。历史上, 曾流行过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中间论等观点。就教育而言, 它之所以重要, 概因其之于人的重要。选择与认定课程内容的首要依据是人的发展, 职业教育尤其应当如此。只有当人的职业素养得到充分发展以后, 社会生产和技术进步才有进一步提升的更大空间。正如美国学者A·Inkeles曾指出的:“个人现代性素质……不是派生于制度现代化过程的边际收益, 而是这些制度得以长期成功运转的先决条件。” (5) 从根本上说, 职业教育的最大价值不在于创新了多少新的科学技术, 而在于培养了多少掌握或能够创新科学技术的人才。
从宏观层面看, 社会现实为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提供了物质和制度条件, 生产关系、经济形态、利益关系等因素都是应该被给予充分关注和考虑的;从中观层面看, 经济社会发展在客观上制约着职业教育应该培养哪些领域的技术人才, 职业教育应选择那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内容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微观层面看, 个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需求千差万别, 课程内容的选择只能兼顾大多数人的水平。
笔者认为, 要培养出真正的技术型或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实践着眼点。需要指出的是, 上文所强调之作为选择和认定课程内容的首要依据的“人的发展”, 这里的“人”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人 (生物人) , 而是作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人”, 或者作为构成社会的那些彼此发生联系和关系的“人” (社会人) 。简言之, 选择和认定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首要依据是社会人的发展, 这意味着课程内容应体现社会要求、社会人的价值, 应包含有助于培养社会人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技术、技能和知识。选择和认定课程内容需要发展的眼光, 以其可持续性, 使其不仅有助于学习者走向社会后的生存, 更要有助于他们未来生活水平和生命质量的提升。这样的课程才是职业教育的享受者们所需要的最有价值的内容。
四、以社区文化生态为课程内容的空间载体
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有不同于西方的诸多特殊性, 最大的特殊体现在社会服务对象方面。很多以社区学院为代表的西方职业学校无不以立足社区、为社区服务、为社区培养人才为己任。受历史传统和现实条件制约, 我国的学校布局总体上仍呈现为发达地区、中心区域、城市集中, 贫困地区、边远地区、农村零星的状态。许多从贫困、边远、农村地区考入职业学校的孩子, 与考上其他大专院校的同龄人有同样的期盼———向发达城市进军。其结果是:一部分人离开了家乡为他乡服务;一部分人毕业后去了更发达的地区务工;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在当地学校学习, 毕业后服务于当地。这就导致了一种困局的出现, 当地尤其是不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以本地的教育资源不断地为外地尤其是发达地区培养着技术人才, 而资源和人才却不断流失, 致使本地职业教育不能反哺本地, 这也加剧了人才多者恒多、少者恒少的不平衡。
职业教育发展的立足点是什么?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重要命题。立足本地、本社区开发课程资源, 不断培养出能够反哺本地、本社区的技术人才, 乃职业教育之出路所在, 也是摆脱“校内校外两张皮”、‘学校与社区无关”等窘境的关键。职业教育应以服务社区为己任, 以培养社区所需技术人才为关键。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应以社区文化生态 (6) 为其空间载体, 开发基于社区的课程内容, 在职业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之外挖掘更多具有地方适切性的课程资源。“以社区文化生态为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空间载体”意味着职业学校作为社区多个文化群体中的一员, 参与到社区文化生态之中, 并不断从社区文化生态中吸收营养, 持续更新和发展课程内容, 达到学校与社区的和谐共生。这既有助于职业学校的发展, 有助于社区和谐安定氛围的营造, 更有助于具备本土情怀、乐于为本地发展风险的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五、结语
选择和认定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看似是个极平常的事情, 然其过程背后却隐含着极其重要的预设, 即课程的开发者是如何认识职业教育的。如果对职业教育没有清晰的认识, 我们很难找到职业教育享受者们真正需要的课程内容, 我们更难办出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这些问题促使我们关注职业教育的本质, 即职业教育的目的、功能及活动方式等。职业教育是为塑造具备职业技术素养和技能的人才而设计的教育战略, 其终极目标不应是传递职业技术和技能, 而是将职业技术和技能的传递作为使人获得发展的更远大目标。更进一步讲, 职业教育的最大价值在于使未来的职业者们学会生存和生活, 让他们能够通过职业技术和技能的学习不断提升和完善生命质量。
摘要:职业教育是为塑造具备职业技术素养和技能的人才而设计的教育战略, 其最大价值在于使未来的职业者们学会生存和生活、不断提升和完善生命质量。职业教育应在技术知识观指导下, 以人的发展为着眼点, 以社区文化生态为空间载体, 在基本知识和技能之外挖掘更多具有地方适切性的课程资源并使之进入课程。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内容,选择,认定
参考文献
[1][2]黄炎培:《农村教育弁言》, 载于《黄炎培教育文选》,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5年, 第93-94页。
[3][德]拉普:《技术科学的思维结构》,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8年, 第104页。
[4]任时先:《中国教育思想史》, 商务印书馆, 1937年, 第432页。
[5][美]A.Inkeles等:《从传统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年, 第455页。
关键词:项目课程;学习目标;逻辑主线;项目载体
从“预设的计划”的角度来看,项目课程的内容包括工作任务、知识和技能。前期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成果为此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从前期成果到课程内容的转化仍然是一个需要探索和创新的过程。这一过程应当包含学习目标的确定、逻辑主线的建立、项目载体的设计。
一、项目课程学习目标的确定
1.整体:学习目标的预设与生成
从预设的角度来看,学习目标是课程内容开发时的起点,即我们期望学生在某一个内容的学习之后,在知识、技能、态度方面所能达到的某种状态。从生成的角度来看,学习目标是课程内容实施后的终点,即学生在某一个内容的学习之后,在知识、技能、态度方面所能达到的实际状态。由于学生的个体之间已有知识结构的不同,以及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非线性的动态变化,使得预设的学习目标与真正的学习结果之间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
尽管不同的学生在学习的结果上存在较大差异,但是为了规定学生学习之后的变化符合某种要求,还是需要预设学习目标。这些变化可以用“技术、工具、工序、工艺”等理性词语来表达甚至检验。鉴于学生学习的差异性,以及人整体发展所需要的“精神、自由、主观性、想象力”等非理性的个人超验并非预设目标能够清楚地描述,则需要以生成性的学习目标予以补充。但是,即使是生成性的学习目标,也要为学生未来的变化进行预设,因此预设与生成是相对的,学习目标在预设与生成中得以统一,构建成为一个整体。
2.对立:学习目标的具体与模糊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目标越具体、清晰、可操作,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就越高。为此,项目课程的学习目标必须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分层,如对学习目标中知识目标的了解、熟悉、理解,以及对技能目标的“能做……”、“会做……”等等。为了进一步实现学习目标的具体化,以及有利于学习目标的检验,项目课程不仅要求学习目标表达出“做什么”,而且要求学习目标表达出“做出什么”,以及“达到什么要求”,以具体的工作成果作为学习结果的终点状态。
但是由于人整体发展所需要的“精神、自由、主观性、想象力”等非理性的个人超验的存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不能对此进行表达,或者不能清晰地表达。因此,在项目课程中应该仍然允许存在适量的不确定性、异常性、无效性、模糊性、失衡性与耗散性的学习目标。这些学习目标不能进行预设,或者不能完全进行预设,需要在教师、学生以及文本之间不断协调。正是这些学习目标,才能帮助学生从“物质功能性”的生产走向“精神文化性”的创造,才能帮助学生从规则中解脱出来,恢复一种关于世界的非工具主义的理解。
3.统一:学习目标的分解与综合
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目标的具体化、清晰化、可操作化要求,学习目标需要分解。但是人整体发展所需要的“精神、自由、主观性、想象力”等非理性的个人超验则需要在以“联接、转变和超越”界定自身的整体学习中得以实现,无论是杜威的“同时学习(collateral learning)”、克伯屈的“附学习(concomitant learning)”还是罗伯的“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都需要对所有子目标进行分析,融合为一个综合性的目标。
鉴于非理性的个人超验的整体学习需要,项目课程需要设立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工人在工作任务完成中需要达到的目标,它代表了工人角色或近于工人角色的表现,强调在设计的工作环境中一个学生应有的表现。最终目标的陈述应尽可能接近未来职业生活和现实的真实工作情境[1]。鉴于学习目标的具体化、清晰化、可操作化要求,项目课程可设立促成目标,促成目标是分解工作任务的要求进行定义的,通过促成目标帮助、指导学生的学习。
对于前期的学习,项目要简化,学习目标尽可能分解,具体、清晰、可操作的学习目标有助于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的建立。随着学习的深入,项目逐步综合化,学习目标随之逐步地综合,不仅提高了学习的挑战性,更利于“精神、自由、主观性、想象力”等非理性的个人超验的获得。
二、项目课程逻辑主线的建立
在项目课程中,以一个具体的产品、服务或决策为形式的项目,即使最具典型意义,也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典型个案,必然存在着覆盖面和系统性的问题。因此,项目课程就需要选择适合的逻辑主线,从而有效地保证知识(包括理论、技能、态度)的覆盖度和学习的系统性。
1.知识组织:基于知识分类还是基于工作过程
为了保证知识的覆盖面和系统性,就必须对知识进行有效组织。那么,知识组织是基于知识分类还是基于工作过程呢?项目课程的“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实际表明了项目课程知识组织的逻辑主线必须基于工作过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知识组织,才能实现项目课程内容的根本改变。
早在20世纪,基于对能力本位课程的认识,我国进行了以课程内容为重心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力求通过改革实现课程内容与岗位任务对职业能力的要求相匹配。尽管课程内容与职业实践进行了对接,但由于课程内容的组织仍旧以知识分类的逻辑作为主要线索,因此,传统的学科知识在课程中的核心地位依然坚不可摧,声势浩大的改革并未能够取得理想的成效。
认识与行动之间存在着距离。尽管对20世纪90年代的课程改革进行过许多的评判,教师们也已经认识其中的问题所在。但是由于习惯甚至利益等诸多原因,作为项目课程开发者主体的教师依然难以摆脱传统课程的影响与束缚。在从抽象任务到具体项目的转换中、从具体项目到一般项目的跨越中,教师往往又将知识的组织不自觉地回归到知识分类的逻辑,这已经成为项目课程开发中的常见问题。
2.项目设计:基于典型产品还是基于典型工艺
项目课程逻辑主线的建立是基于知识分类还是基于工作过程,这是一个关于知识组织的问题,是一个宏观、抽象层面上的问题,也是一个有明确答案的问题。项目课程逻辑主线的建立是基于典型产品还是基于典型工艺,是一个关于项目设计的问题,是一个微观、具体层面上的问题,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探索的问题。
选择典型产品为路径来设计项目,项目成果即是典型产品,项目设计容易但侧重于实际生产制作,其知识覆盖面较为狭窄;选择典型工艺为路径来设计项目,侧重于工艺的合理运用,其优势是项目设计覆盖面宽泛,但需要一个将典型工艺转化为完整的典型项目的过程,否则将成为相近工艺知识的集合,回到学科性课程结构的老路。
三、项目课程项目载体的设计
1.项目设计模式
众所周知,社会人才培养除了科研型、理论型人才的需求和模式之外,还要有相应大量人才作为科研和理论的实践者,这类实践者属于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因此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各个国家均大力提倡职业教育,伴随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很多教育家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学习方法,进行职业教育的倡导与推动,使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职业教育思想的代表者黄炎培先生便是职业教育的推动者之一,黄炎培作为中国职业教育思想开创者及实践者,“大职业教育思想”作为其职业教育的重要体系,对当时及以后的职业教育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黄炎培简介
黄炎培(1878年~1965年),上海浦东川沙人,我国著名职业教育家、政治活动家、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奠基人,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黄炎培于20世纪代总结出了自成体系的职业教育思想,称为“大职业教育主义”。“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成为了当时及日后职业教育的重要教育体系,具有巨大影响力。
二、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
1.职业教育定义及目的
黄炎培将职业教育定义为:“职业教育之定义,是为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与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而其目的:一为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从黄炎培对职业教育进行的定义中可见他将职业教育的内容、范围及目的性做了概括,突出职业教育与其他种类教育的不同之处。对职业教育办学目的,黄炎培认为“它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使读书的动手,动手的读书,把读书和做工并起家来。”在此黄炎培归纳出职业教育的目的,并结合职业教育之特征进行总结,彰显出职业教育的社会作用。
2.职业教育办学方针
黄炎培提出职业教育必须坚持“社会化、平民化、科学化”的办学基本方针。他对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解释,其中“社会化”是指职业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通过教育水平的提升,对社会产生良好影响;职业教育结合社会需求,来实现技能型职业人才的培养与训练,意即艺术职业教育要更多地给学生们提供实践的机会,通过具体的设计实践活动来加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及应用技术的深化。所谓“平民化”是指职业教育必须走“平民化”之路,推进全民教育,使人人都能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没有“平民化”的职业教育,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艺术职业教育同样也要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容许更多的学生接受艺术职业教育的学习。所谓“科学化”就是指职业教育要遵循科学化的原则,这点涉及到艺术职业教育领域,即我们开办艺术职业教育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社会需求,培养模式和就业趋向等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重视科学性的管理模式。办学方针的提出促使职业教育方案的.制定、改革等措施均围绕着这个中心。
3.职业教育作用
黄炎培说到现代职业教育须承载社会功能,这种社会功能便是要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即“凡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这就是说,教育要具有社会价值,要与满足社会需求、人民生活的职业息息相关。另外,他还提出由于职业本身就具有谋生和服务的双重意义,且职业的选择又要在个人发展差异基础上,按照社会分工制度来进行,所以说职业教育具备了“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发展其能力,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的双重功能,这亦是职业教育的作用。对职业教育作用进行划定,能够使其更好地完成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实现创立职业教育的使命。
4.职业教育地位
论及职业教育体系在整个教育结构中占据的地位时,黄炎培将之概括为“一贯的”“整个的”和“正统的”这三个方面。“一贯的”是指从初级阶段开始逐步建立起到高级的职业教育体系,形成职业陶冶—职业指导—职业教育—职业补习和再补习的连贯职业学习方式;“整个的”是指各类教育都要与职业教育相互联系,最终将教育体系贯穿为一个整体,各类教育均得到持续发展;“正统的”是指应打破把只为考学作准备的普通教育模式立为正统,相反为就业作准备的职业教育则被视为旁门的传统理念,这就需要我们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将其放于与学历教育的同等地位上来考量。职业教育地位的定位让我们将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职业教育本身上来,去思考职业教育本质以及其内在的含义。
三、总结
6、邓小平认为,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7、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的讲话上首次使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科学命题
8、《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是在(1993年)出版发行的
9、党提出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任务是在(党的十四大)
10、正式确立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地位是在(党的十五大)
1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注重思考的问题和理论创新的重点是(加强作为国家执政党的自身建设问题)
1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根据是(党成立80多年来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的科学总结)
13、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
14、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
15、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
16、“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
17、党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8、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
19、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于(坚持执政为民)20、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
21、毛泽东对实事求是作了马克思主义的全新解释的文章是(《改造我们的学习》)
22、党的思想路线的恢复与重新确立是在(1978年)
2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4、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25、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是针对长期存在的(教条主义、思想僵化)
26、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7、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是指(它本身必须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8、坚持与时俱进的核心是创新,在各个方面的创新中最重要的是(理论创新)
29、现在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探索(还在继续着)
30、实事求是的基本含义是(从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中,去研究事物的发展规律)
31、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3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3、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发展生产力和共同致富)
34、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35、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6、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生产力的正确途径是进行(改革)
37、邓小平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是在(1980年)
38、一种社会制度是否有优越性,根本上决定于它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9、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论断(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40、邓小平认为,建国以后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说到底,就是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41、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根本点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42、消灭剥削的物质前提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43、邓小平反复强调,一定要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搞清楚,一方面是为了真正坚持社会主义,一方面是为了(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4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所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4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46、当代中国基本的国情和最大的实际是(我们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47、在党的十五大上,制定了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纳领)
4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50、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求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5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5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53、“两个基本点”必须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54、在党的十三大制定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5、《中国共产党章程》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是在党的(八大)
56、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目标中,“富强”是指(经济现代化)
57、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是(21世纪中叶)
58、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
59、我国要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6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是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61、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己达到小康水平)62、我国实现工业化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6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最主要的是要把工业化同(信息化)结合起来 64、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处于国民经济基础地们位的是(农业)
65、我国经济增长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66、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67、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68、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谋求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69、科教兴国是指(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70、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改革)
71、我国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72、我国的改革(中心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73、我们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重要结合点
74、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长期基本国策)
75、我们的对外开放是(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
76、在对外开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们的一条基本原则 77、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作出对“三个有利于”标准的重要表达 78、“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判断各项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79、“三个有利于”标准回答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8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在所有制结构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又有了重大突破
81、党的(十五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作出了新的判断 82、对公有制经济是(巩固和发展)
83、对非公有制经济是(鼓励、支持和引导其发展)
84、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85、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
86、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87、股份合作制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为基础
88、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是(劳动还存在差别和劳动仍然是谋生的手段)89、在下列收入中属于按劳分配性质的收入是(集体企业职工工资奖金收入)90、社会保障的目的是(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91、1992年6月,江泽民根据邓小平南方讲话精神,明确提出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法
92、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
93、我们要建立的宏观调控模式是(以间接调控为主)9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有制企业)是市场主体
95、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的政权组织形式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96、我国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所用的基本方法是(团结—批评—团结)
97、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是(工人阶段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98、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99、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的组建工作是按(《共同纲领》的精神进行的)100、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101、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是(民主发展的积极成果)102、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103、邓小平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稳定)104、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
105、“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
106、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
107、意识形态作为社会上层建筑,是由(该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108、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是(为人民服务)109、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
110、搞好道德建设的两种基本手段和途径是(教育和法制)111、(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
112、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113、当今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
114、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115、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116、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发展经历了(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三个历史形态)117、中国政府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118、在“一国两制”构想中,香港、澳门、台湾依法建立(特别行政区)119、“一国两制”的出发点是(民族的愿望和国家的根本利益)120、《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规定,担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及主要司级官员的必须是(在外国无居留权的香港永久居民中的中国公民)121、《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规定,特别行政区长官必须在香港通常居住连续满(20年)122、“一国两制”构想首先用于解决的问题是(香港问题)123、1895年,日本强迫中国清政府签订了将台湾、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是(马关条约)
124、“一国两制”构想的前提是(“一国”的原则)125、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签署(《上海公报》),美国表示承认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126、我国政府最早明确提出和平统一台湾的主张是在(50年代)127、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是(一国两制)128、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特点的和根本原则立场是(独立自主)
129、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是(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和合作)130、我国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与发展)
131、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最好的方式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32、总起来说,国际旧秩序的实质就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13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本质是反对侵略和扩张,维护(国家的独立自主权利)
134、邓小平认为,既是霸权主义的主要受害者,也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力军的是(第三世界国家)
135、党的十六大对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内容的论述,增加了(文化和安全方面的新内容)136、建立国际新秩序是一个(复杂的长期斗争过程)
137、从根本上说,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取决于国际各种力量的对比及其(相互间的分化与组合)
138、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进程中,都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139、我国的各民主党派享有宪法赋予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它们是(参政党)140、(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141、在我国,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存在)142、“新的伟大工程”是指(新时期党的建设)
143、在党的建设中,处于首要地位的是(思想建设)144、(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无产阶级的根本领导制度 145、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新世纪新阶段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要求 146、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参赛作品以参赛选手本人的职业规划为主题,对自我和外部环境进行全面分析,提出自己的职业目标、发展路径和行动计划。
参赛作品应涵盖自我认知、职业认知、职业目标与路径设计、规划与实施计划、评估与备选方案等内容,适当运用人才测评等分析、决策工具及丰富的事实论据,对职业规划过程详尽阐述。
参赛作品不得违反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公认的道德规范,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不得剽窃、抄袭他人作品。
二、作品形式
参赛选手只需提交《职业规划书》的电子文档。
三、作品规格要求
1.参赛作品使用 A4纸页面大小编辑,黑白、彩色均可,不提倡对参赛作品进行豪华包装;
2.《职业规划书》必须有扉页,扉页填写参赛者的真实姓名、性别、学院、专业、班级、学号、联系电话、电子邮件地址;
3.电子版《职业规划书》必须为 Microsoft Word格式(*.doc/docx文件)。
四、不合格作品认定
具备以下情形之一的规划书作品将被认定为不合格:
1.《职业规划书》版面不超过一页;
2.《职业规划书》内容不遵循模块化规划思路,采取简历、日志、诗歌等形式结构;
(一) 专业选择较为盲目
影响大学生专业选择的主要因素有两个, 一是个人因素, 专业要适合本人的兴趣爱好;另一个是社会环境因素, 专业要适合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目标。这两点基本上决定了学生对所选专业的满意度。满意度较高的专业能够促进大学生实现专业与职业的对接, 使大学生快速融入职业生涯。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大学生专业选择普遍较为盲目, 对专业的满意度不高。
(二) 自我认知较为模糊
职业生涯目标与职业目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前者的有一定实现可能的明确目标[2]。而职业目标的选择则需因人而异, 但是没有职业目标的实现为保障, 职业生涯目标也就无从谈起。职业目标选择的前提是清晰的自我认知。但是目前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仍然比较模糊, 因此迫切需要通过相关的引导和教育使大学生能够正确进行自我辨识, 并以此作为对自己进行塑造和职业目标选择的依据。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 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知识
职业生涯规划本身就是一个实践性特别强的课题, 所以相关基本知识的普及不能单纯以理论学习的方式来解决, 要结合学生的实践, 并将其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的教育, 不同阶段应该有其教育重点。
(二) 自我评估与定位教育
进行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是能够有效地进行自我评估和定位, 也就是要能够认识、了解自己。规划不可能是一个没有发展性的短期目标,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必要前提是对自己的性格、爱好、特长等有充分的了解, 所以对学生进行自我评估的教育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组成。
(三) 确立与规划职业生涯目标
职业目标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方针和纲领, 会对个人职业生涯产生重要影响。职业生涯目标按照时间跨度可以分为人生目标、长期目标、中期目标与短期目标, 与这些目标相对应的是人生规划、长期规划、中期规划和短期规划。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 做好入学教育指导学生设计生涯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该及早进行, 学生尽早明确职业目标, 对于在大学学习以及相关职业技能的培养越有利, 因此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在入校后立即进行, 而不是将相关课程开在第三、第四年, 尤其要重视新生阶段的职业生涯教育工作。
(二) 完善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1) 建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计划。各高校要建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计划, 要做到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贯穿学生的学业始终。加强辅导计划的针对性, 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有重点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切忌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同于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2) 加强专业辅导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辅导队伍, 是保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只有专业化师资队伍才能承担起专业化的职业生涯教育。高校不仅要充利用现有师资条件, 加强师资的培训和管理, 同时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聘请成功人士来校进行讲座。
(3) 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要提高职业规划教育的实施力度, 增设职业规划教育课程无疑是十分有效的手段, 将职业生涯规划列为大学生的必修或选修课程是职业规划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3]。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要注意突课程的实践性针对性,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果。
(三) 拓展和完善职业规划教育的形式和方法
(1)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由于我国的职业规划教育起步较晚, 大学生入学前对职业生涯规划基本不了解, 利用大赛为载体在大学生中进行相关理论与知识的宣传, 作为中学段相关知识欠缺的必要弥补。大赛的宗旨应该放在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上, 并加大与用人单位的协作, 使大赛成为大学生实习、就业的选择平台之一。
(2) 进行网络职业辅导。首先, 网络教学不仅可以弥补师资的不足;其次, 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交际工具, 尤其深受青年人的喜爱。高校可以独自或联合开发出职业规划网络课程, 并使其在职业规划教育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3) 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活动。要进行职业规划教育, 就不可能避开其实践性, 因此单靠理论说教, 很难使学生深入理解其内涵。因此各高校应积极组织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 使学生走进社会, 通过让学生体验职业生活, 确定职业发展方向。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现代社会生产对于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日益明显, 同时我国已经进入经济转型期, 因此大学生将面临日益严俊的就业形势。国内各高校要在借鉴国内外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经验的基础上, 充分分析国情、校情, 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职业规划教育方式方法, 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丁翠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9, 32:81-83.
[2]陈海娟, 周祥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模块化及其操作构想[J].思想理论教育, 2011, 03:75-79.
关键词: 美军经验 军事职业教育体 教学内容
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随着终身制教育思想的普及深入,尤其是武器装备类型和作战样式的快速发展,单一的阶段性、间歇性院校教育已很难满足现代军队的发展需要。也可以说,教育并未停止,而是演变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军事职业教育。军事职业教育正成为以美军为首的世界军事强国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优先发展领域,研究美军军事职业教育体系,分析其成功经验及其发展趋势,对加强我军军事职业教育具有较好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一、美军军事职业教育体系基本情况
美军将院校教育、现职培训和自学提高作为军事职业教育的三大支柱。以美军院校教育为例,其职业教育体系分为五级,分别与军官职业生涯中的五个重要阶段相关联。这五级分别是任命前教育、初级教育、中级教育、高级教育和将官教育。任命前教育主要负责对学员实施大学本科文化知识和军事基础知识技能的教育训练。初级军事职业教育主要对军官进行与第一任职密切相关的军兵种专业技术教育。中级军事职业教育院校分为指挥参谋学院和专业技术院校两类,重点教授战役层次的军事力量运用,帮助学员深入了解战役层次的联合部队运用,培养军官的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高级教育着重从政治、经济角度研究军事战略和国家安全政策,培养高级军官的“军人政治家”素养。将官教育的重点是个人在联合与联军作战中与其他军种及盟国的高级指挥官共事时应遵循的原则,通过举办各种研讨会及短期培训,使将官更新专业知识,增强其在联合作战和联盟作战条件下的工作能力。同时,美军注重进行联合军事职业教育,着眼于军人职业发展的全过程,建立从初级到高级、从基础性到专业化的比较系统完整的联合军事职业教育体系。
二、借鉴美军军事职业教育体系的经验,对我军的军事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
借鉴美军军事职业教育体系的成功经验与有效做法,科学合理地规划我军军事职业教育体系,是加快转变我军人才培养方式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提高战斗力的必然途径。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载体,是教育的核心,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落实教学内容,否则教学就没有抓手,也就无从着手,教育目标就不能实现。所以,开展军事职业教育,首先必须构建适合我军军事职业教育需要的教学内容体系,这是开展军事教育职业的前提和条件。
(一)构建我军军事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体系的原则
能力本位原则。任职需要和岗位需求规定了职业教育必须以培养我军官兵岗位任职能力为根本,这是与学历教育的学科本位原则最大的区别。能力本位是建立在学历后教育基础上的继续教育,这是职业教育与培养“一技之长”的技校教育的最大区别。实践性原则。军事任职教育所进行的都是围绕任职开展的各类教育,是为了满足部队不同岗位需求的教育,直接促进我军部队战斗力的提高。所以教学内容及围绕落实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必须围绕岗位任职的实际要求设置、设计与实施,必须具备很强的实践性。先进性原则。由于科学技术和部队装备飞速发展,导致军事思想、军事理论、作战方式不断变革,从而推动部队建设、训练、作战等方方方面面的动态更新。所以教学内容必须追踪军事理论、军事科技、武器装备、战法训法的发展前沿进行持续不断的变革,确保先进性。针对性原则。我军军事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必须针对我军建设发展和战略转型对人才的需要,针对我军各级各类岗位任职对能力素质的需要,针对我军部队担负的作战任务需要,针对我军广大官兵成长进步的需要设置,最大限度地实现战训一致、训用一致,尽量提高教学效率。
(二)构建我军军事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体系的思路
构建以形成基本任职能力为指向的知识教学内容体系。我军军事职业教育首先应给予我军官兵以从事岗位工作和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知识,进而通过对知识的掌握、运用和积淀,形成相应的能力和素质。因此,首先必须构建以形成基本任职能力为指向的知识教学内容体系,使我军官兵掌握必需的军事理论知识、科学文化知识和兵器装备知识等,为练就一身过硬的指挥(操作)能力和业务技能奠定基础。构建以形成过硬军事素质为指向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我军官兵无论学习和掌握哪一方面的知识,最终都体现在进行部队建设和实施作战行动的具体能力和水平上。因此我军军事职业教育的立足点和着眼点,就是提高我军官兵的实践能力和业务技能,所以必须构建以形成过硬军事素质为指向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加强我军官兵实践操作训练,促进知识向能力素质的转化。构建以形成良好职业品质为指向的创新拓展教学内容体系。“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我军军事职业教育还应着眼望军官兵长远发展需要,在启迪和催生广大官兵的创造力上有所作为。因此,应设置一些教学内容,以专门用于开发思维,开阔视野,启迪智慧,锻炼各种功力,张扬个性特征,培养职业习惯,促发创造力,在我军形成开拓、进取、创新,生龙活虎,生机盎然的局面。
(三)构建我军军事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切合我军军事职业教育目标。教学内容体系是为实现军事职业教育的目标服务的,什么样的教育目标就要求什么样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内容体系既不能低于教育目标的要求,又不能超越教育目标的要求,否则会影响教育质量、效果和目标的实现。切合我军官兵的文化科技素质和训练水平。教学内容一方面要与院校教育相衔接,另一方面要与部队的训练水平相衔接。另外,还要与我军官兵的文化科技素质相对应,防止出现重复训练、训练断档或超出官兵的接受能力、承受能力的现象。切合我军部队当前训练方式手段。军事训练最依赖训练条件,训练的条件限制训练方式和于段的使用。设置教学内容,就要考虑到部队现实的训练条件,把各种训练方式手段想周全点,以适合各个部队使用,防止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一锅煮”、“一刀切”。切合我军官兵专业和岗位特点。我军部队专业种类众多,各专业独具特点,教学内容要根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分别设置,否则可能出现学非所用现象。还要考虑各部队担负战备任务和岗位工作的强度,切忌超负荷安排,否则会影响正常的工作、休息甚至战备值班。
参考文献:
【职业健康教育内容】推荐阅读:
环保与职业健康11-16
职业健康活动方案11-27
职业健康教育培训通知06-22
油漆工职业健康05-30
职业健康监护与管理06-25
职业健康管理体系07-25
职业健康管理论文09-30
太仓职业健康检查报告10-05
职业安全健康建设方案11-23
职业健康题库判断题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