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流动党员管理问题研究

2024-08-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形势下流动党员管理问题研究(推荐8篇)

新形势下流动党员管理问题研究 篇1

流动党员是指未持组织介绍信而持其它有效证件跨地区、跨行业流动的党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许多党员在产业、区域间的流动日趋广泛而频繁。切实加强和改进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发挥流动党员在“三个文明”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关系到加强和改进党在新时期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这样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是党建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和亟待研究解决的新课题。今年来,歙县多次组织调研组深入基层,就新形势下流动党员管理问题进行专题调研,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剖析原因,寻求对策,完善措施,探索新路,收效较好。

一、流动特点

目前,歙县共有外出流动党员1742名,其中男党员1541名,女党员201名,持《流动党员活动证》的流动党员1096名,开具党员证明信的99名,转出组织关系的4名,未持证、未开具党员证明信的543名;接收外来流动党员19名,其中男党员18名,女党员1名,其中持《流动党员证明信》的5名,转入组织关系的12名,未持证、未开具党员证明信的2名。

一是流动党员身份构成复杂,其中以农民、工人居多。流动党员身份中,有农民、工人、大中专毕业生、转业退伍军人、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等。外出流动党员中农民党员1480名,占84.96%,工人党员212名,占12.17%;接收外地流动党员中农民党员13名,占68.42%,工人党员6名,占31.58%。

二是流动党员流动区域宽泛,其中以跨省流动居多。人员流动受社会巨大变革带来的就业状况变化牵引,自然流向发达地区或大中城市。其中,流向京、沪两地的党员176名,江、浙地区的党员906名,共计1082名,占总数的62.1%;接收外来流动党员中,外省流入6名,占31.58%,主要来自江、浙等地,以经商办企业为主。

三是流动党员从业选择自主,其中以简单劳动居多。外出流动党员的从业选择余地尽管很大,但由于受文化、年龄、技能等诸多因素制约,只能以从事建筑、饮食、装卸、缝纫等简单劳动为主,约占85%;高级技工及经商人数较少,约占15%。

四是流动党员文化高低不等,其中以中小学文化者居多。歙县外出流动党员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1155名,占66.31%,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的572名,占32.85%,大专文化程度以上的15名,占0.84%。接收外来流动党员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2名,占10.53%,大专学历的4名,占21.05%,高中中专学历的2名,占10.53%,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的11名,占57.89%。

五是流动党员年龄参差不齐,其中以中青年居多。歙县外出流动党员中,20岁以下的4名,占0.24%,21岁—25岁的91名,占5.23%,26岁—35岁693名,占39.77%,36岁—50岁的855名,占49.08%,51岁以上的99名,占5.68%。接收外来流动党员中,中青年流动党员16名,占84.21%,35岁以下的3名,占15.80%。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歙县高度重视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按照“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党组织管理,有利于党员发挥作用”的原则,坚持管理创新、服务为本,积极探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加强组织建设,解决流动党员“无人管”问题

坚持把抓好党组织设置、建立流动党员之“家”作为加强外出流动党员管理的重要举措:一是延伸党组织触角。针对流动党员流入地相对集中的特点,将党组织的触角延伸至流动党员流入地相对较集中的地方或企业。如,岔口镇抽司村针对外出务工人员急剧增加,党员发展和后备干部培养工作被动局面,在浙江杭州成立党小组,帮助民工解决困难,使外出流动党员、民工深深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和温暖。二是建立非公企业党组织。对规模较大、发展前景好、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企业,单独建立党组织;对具有一定规模但党员人数不足3名的企业,按照地域相邻或行业相近的原则,联合建立党支部;对企业规模小、用工灵活、仅有个别党员的,将企业党员挂靠在其他支部进行管理。目前,全县已建非公企业党委1个,党支部32个,做到应建均建。三是建立流动党员支部。在县人才交流中心建立专门的流动党员支部,接受大中专毕业生流动党员组织关系,对其进行教育管理。同时,在流入地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或企业建立党组织,目前在上海宝山区歙县驻上海装卸运输承包总公司建立了党总支1个,下设党支部7个,其中流动党员党支部1个,专门负责流动党员日常管理教育。四是组建商贸市场党组织。对外来流动党员比较集中的农贸市场、商贸区,及时组建个体劳动者协会、商贸市场党支部,加强对该区域内流动党员的规范管理。五是建立社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站。在今年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歙县结合实际需要,在徽城、深渡两镇成立了8个社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站,并由街道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兼任站长,负责将社区流动人员中的党员、下岗职工党员和没有党组织的经济组织中的党员组织到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站登记,建立台帐,接受教育,做好流动党员组织关系的接转、党费收缴和管理,定期组织流动党员开展活动,及时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了解他们的学习、工作情况,并为他们排忧解难;定期对流动党员进行考核,且把考核结果填入流动党员个人档案。

(二)健全管理制度,解决流动党员“怎么管”问题

歙县各级党组织在对流动党员的管理中,认真执行中央和省、市委有关规定,结合实际抓好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对流动党员的管理。一是实行党员外出报告登记制度。规定党员外出必须向所在党支部报告,党支部要对外出党员的地址、姓名、年龄、流动去向、通讯地址和联系方法逐一登记造册,建立流动党员动态管理台帐,根据流动党员的思想、工作等变化情况及时进行动态跟踪管理。二是建立专人联系制度。党员外出前,由所在党支部掌握外出原因、地点、联系电话、通讯地址,然后由党支部确定具体联系人,负责了解外出党员的思想、工作状况,及时向流动党员通报党组织的有关重要情况,对流动党员不良思想倾向及时予以引导纠正。三是实行定期参加组织生活制度。一些基层党组织为方便就近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过组织生活,每月固定一天为党支部活动日,使党员能够事先安排好自己的工作业务,尽量按时回来参加支部活动。四是建立教育培训制度。对流动党员进行外出前的教育和返乡后的培训,提高流动党员素质,增强他们的党性观念。五是建立流动党员诫勉谈话制度。对那些不履行党员义务,长期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缴纳党费,不做党组织分配的工作,不起党员作用的流动党员,进行诫勉谈话;对经转化教育不改,完全不符合党员条件的,根据《党章》和有关规定,按照正常程序进行处理,对违纪的党员,按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相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畅通“出口”。六是建立考核检查制度。定期对各基层党组织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情况进行考核检查,并将其列入基层党组织年终考核评比的一项重要内容,促使各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进行有效管理。七是健全流动党员持证活动制度。流动党员外出务工有固定单位且外出时间在6个月以上,及时迁转组织关系;外出时间在3至6个月的,由所在党支部上报基层党委统一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由流入地的单位党组织负责安排其组织活动,并在《流动党员活动证》上签写记录并加盖支部公章,返乡后及时向所在支部汇报。

(三)拓宽活动载体,解决流动党员“管得好力问题

为充分发挥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歙县从实际出发,根据其从业多样、人员分散、劳动时间不

一、流动性大等特点,坚持业余、小型、务实的原则,因时、因地、因业制宜地开展活动,努力使各项活动既符合党章规定,又为工作所需要,为党员所欢迎。在企业党员中开展“争当改革先锋、争做稳定骨干、争当岗位标兵”活动,在个体劳动者协会党员中开展“遵纪守法、文明经商”活动,在社区党员中开展“弘扬时代精神,无私奉献群众”活动,在跨省流动党员中开展“为家乡增光彩,为家乡做贡献”活动,在集贸市场和商场的流动党员中开展“党员户挂牌”活动和争当“四个模范”(“照章纳税合法经营模范”、“文明经商优质服务模范”、“团结互助共同致富模范”、“协助组织维护公共利益模范”)评选活动。积极组织召开流动党员座谈会,让外出流动党员畅谈经商创业体会,介绍外地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调动了流动党员的积极性,促进了流动党员作用的发挥,同时也提高了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体现了共

产党员的先进性。

三、存在问题

近年来,歙县在流动党员管理方面采取了积极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具体工作中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五难”。

1、去向难掌握。一些党员外出前不向党组织报告,有的外出后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据统计,在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中,近半数党员在外出前未向党组织报告;31%的党员没有与原党支部保持联系。加之外出党员的流动性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因素,有的无固定地点且居无定所,因此,党组织很难随时掌握外出党员的去向。

2、活动难开展。一方面,流动党员远离属地党组织,无法参加原党支部的活动,就是春节回家过年,也是来去匆匆;另一方面,有的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入的党员不闻不问,有80%左右的外出党员不能参加所去地方党组织生活,由此造成流动党员的正常组织生活以及教育培训等,都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3、管理难落实。在流动党员中,有的还处于预备考察期,预备考察期间的表现难掌握,培养考察难落实,转正手续难办理;有的外出预备党员则到期不按时提出转正申请;有的大学生党员,毕业后难以落实工作单位,只能将组织关系挂靠在原户籍所在地党组织,人却长期在外,难以管理。此外,由于党员目标管理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对于流动党员难落实,致使流动党员疏于管理和监督。

4、党费难收缴。大部分流动党员是在春节返乡时一次性补交全年党费或外出前一次性提前交纳全年党费,有的是由其亲属代为交纳,还有极少数流动党员党性观念不强、不愿交纳党费。据统计,在流动党员中,未按要求交纳党费的约占11%。

5、作用难发挥。在调查中发现,有相当部分流动党员存在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念挣钱经”的心态,外出期间对原党支部的工作不闻不问,对家乡建设漠不关心,发挥不了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以及“双带”作用。

四、原因分析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之所以产生“五难”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认识不深、党性淡化、管理乏力。

1、认识不深。一些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认识不深,重视不够。更有甚者,有些流入地的党组织对外来党员不闻不问,或者不愿接纳他们参加组织生活。由于一些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认识不深,重视不够,造成“五难”现象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

2、党性淡化。部分流动党员党性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性不强,外出时不愿向党组织报告,外出后不愿暴露党员身份,怕受约束,把自己置于党组织的监督和管理之外,在思想觉悟、政治要求上混同于一个普通群众。有的“党员意识”逐渐淡漠,忽视党组织生活,平时既不参加所在地的党组织生活,也不向原党组织汇报思想工作情况。此外,还有少数下岗职工的流动党员,由于对企业的改革不理解,造成了心理震荡,情绪低落,对企业和党组织有怨言,逐渐疏远了党组织。由于一些流动党员淡化了党性意识,以致给党组织解决流动党员“五难”现象,增加了不少困难。

3、管理乏力。一些基层党组织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流动党员管理措施;有的对县委制定的一系列流动党员管理制度贯彻执行不到位,致使部分流动党员学习活动和思想教育几乎空白。个别基层党组织既没有向外出流动党员及时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或开具《党员证明信》,也没有对外来流动党员按照《流动党员活动证》要求进行认真查验。还有些基层党组织没有建立流动党员联系制度,流动党员在有限的返乡时间内也不主动联系,吸受他们参加组织生活,放任自流。

在流动党员中,多数从业于个体私营企业,但目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组织建设还不够健全完善,难以完全适应对流动党员管理的要求,且有的地方党组织对流入党员管理也不够重视。相对于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而言,流动党员的管理则差距太大,流动党员管理“五难”现象必须引起重视,亟待加以解决。

五、对策措施

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应该按照“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党组织管理,有利于党员发挥作用”的原则,积极探索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新举措。为此,结合当前实际,提出以下思路和对策:

(一)强化管理意识,改变工作思路

首先,各级党组织要在思想上引起重视,充分认识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变过去那种认为对流动党员管理无关紧要的错误认识,克服畏难情绪,把这项工作作为事关长远、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按照有利于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的原则,切实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抓紧、抓好、抓实。其次,要改革管理思路,树立动态管理新理念。党员流动以后,就由原来的居住关系、人事关系、组织关系都相对固定的“单位人”,变成了各种关系相对不定的“社会人”。因此,各级党组织必须努力适应这种变化,针对流动党员流动性强的特点,冲破以行政区域为主的静态管理限制,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努力探索创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措施和新方法,做到党员流动到哪里,管理就延伸到哪里,使流动党员无论在哪儿,都能参加正常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二)构筑组织网络,规范组织生活

由于流动党员流动范围较广,要做好教育管理工作,单靠县、市的努力难以完全解决问题。因此,要统一认识,协调联动,尽可能地健全和完善组织设置,形成一个覆盖面较广的组织网络,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筑起坚实的阵地。同时,创新活动方式,使流动党员无论走到那里,都能找到党组织,都能参加正常的组织生活。一是“以静制动”,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在村镇、街道、社区和相对稳定的企业、协会、合作社等组织中,建立健全党组织,形成组织网络,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首先,大力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在有一定基础,生产规模比较稳定,特别是用工流动性较强的企业中及时建立党组织;对暂不具备条件的可按行业,就地、就近建立联合支部,接收在企业中务工的流动党员。其次,以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工业区、商业区、村镇和街道为单位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对辖区内的流动党员进行统一管理,而且根据其不同情况隶属于乡镇、县直机关党委领导。第三,依托社区建立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站。在各社区设立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站,组织社区内的流动党员参加党组织活动,对他们进行教育管理。第四,注意在各种新型经济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如各种农民协会、生产合作社、劳动就业中心和人才服务中心等,不断满足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二是以“动”促“动”,在强化组织保障基础上,自觉遵守“动”的一般规律,积极探索开展与“动”相适应的活动方式,促进流动党员与党组织的良性互动。从流动党员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展富有吸引力的党内活动,激发流动党员的参与积极性,增强教育培训的实际效果。对不能及时参加党内活动的流动党员,流出地党组织可以委托流入地党组织进行教育管理,也可以通过寄信函、发资料、邮电教片或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进行教育。要善于利用夏收、秋收和春节等流动党员集中返乡等时间举办“外出党员座谈会”,交流思想、提高认识,给他们集中“补课”。开展党员联系户活动,给每名流动党员确定一个贫困联系户,让外出党员为其提供致富信息和技术服务,通过帮扶措施,使困难户早日致富。同时鼓励有实力的外出流动党员携资金和技术回乡创业,并把其中符合条件的按组织程序选拔为村干部或村后备干部,推上领导岗位。通过这些措施,增强流动党员为家乡服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此外,还应加强对流动党员的关心和爱护,每逢七

一、春节等重大节日,以基层党组织的名义向每名外出流动党员邮寄一封慰问信,传递组织关怀,送去节日祝福,使每名外出流动党员都能感受到组织关怀,努力做到“流动不离党,人散心不散”。

(三)创新管理举措,健全监督机制

一是针对流动党员管理上存在的“上管下不管、此管彼不管”现象,必须明确各级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管理责任,建立起一个以县委组织部为中心、基层党委和党支部共同负责的责任体系,实行双重管理。可以在县委组织部设立“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中心”,在各基层党委设立“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站”,各基层党组织在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中心的组织协调下,明确责任,相互配合,形成对流

新形势下流动党员管理问题研究 篇2

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 部分高校根据有关规定, 结合实际, 就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采取了一些措施,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从总体上看, 这项工作仍相对薄弱, 存在许多问题, 主要如下:

1.认识提高难

就流出地高校的党组织而言, 有的认为流动党员是少数, 花费大量精力去管理这个“局部”得不偿失;有的认为党员外出后游离不定, 鞭长莫及, 心有余而力不足。就流入地党组织而言, 有的则认为流动党员是外来的, 与己无关, 不愿管;有的认为流动党员情况复杂, 管理难度大, 不愿“自讨苦吃”。就流动党员自身而言, 极少数人则认为公开了党员身份, 就要接受组织的监督和管理, 捆住了“手脚”, 所以有意隐瞒党员身份。

2.情况掌握难

不少学生党员在毕业时, 有的给党支部写个便条、打个电话, 有的则远走他乡、杳如黄鹤, 致使高校很难及时全面把握毕业生党员的底数和去向等有关情况;而对于毕业生党员流入地党组织来说, 因为外来党员的工作地点、工作时间甚至居住场所经常变化, 有的虽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也很难摸清、掌握他们真实的情况。

3.关系转移难

关于流动党员组织关系管理, 中组部是这样规定的:党员外出务工时间在6个月以上的, 应将组织关系转入所在地党组织, 时间在3至6个月的, 应出具党员证明信。但是在实际操作中, 一方面因就业时间、地点难以确定, 多数情况下连毕业生党员自己也不知将落脚何处, 其所在高校无法出具党员证明信, 更谈不上组织关系的转移;另一方面, 少数毕业生党员在外出时虽然所在高校组织部门为其转移了组织关系, 但或因就业单位没有党组织, 或因就业单位虽有党组织但党员自身欲跳槽等原因故不转移组织关系, 这样也导致了接转程序的中断。

4.活动开展难

部分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学习活动和思想教育几乎呈现空白。他们有的远离原籍, 居无定所, 虽然党组织关系留在原学校, 却无法参加原学校的党组织活动;有的虽在原籍, 但把自己游离于党组织之外, 既不向学校党组织也不向原户籍所在地党组织汇报情况, 对组织生活不闻不问, 从而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5.作用发挥难

高校学生党员一般都是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 在学校曾经起着模范带头作用。然而, 由于管理失控, 部分毕业生流动党员逐渐丧失了理想信仰、淡薄了组织观念, 重经济收入、轻思想建设, 宗旨意识弱化、自我要求放松。少数人成为“三不党员”, 即长期不参加党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不做组织分配的工作。因而, 他们的先进性不易体现、作用难以发挥。

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1.主观原因

第一, 个人观念淡薄。在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影响下, 一些流动党员党性观念淡薄, 经不起物质利益的诱惑, 为追逐个人的私利而忘记了党的宗旨和原则, 把自己等同于一般群众。更有甚者, 入党动机不端正, 抱着“到执政党内来捞好处”的功利目的入党, 把党票作为人才流动的就业资本和“敲门砖”, 一旦目的达到, 党票要不要就无所谓了, 甘当党内的党外人士和隐性党员。

第二, 组织关心缺少。一些基层党组织对毕业生流动党员帮助关心不够, 不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 无视他们思想上产生的困惑和疑虑;有的存在害怕麻烦、畏惧困难情绪, 认为流动党员情况复杂, 对管住管好缺乏信心, 放任自流。久而久之, 使毕业生党员感受不到组织的温暖, 逐渐产生离心。

第三, 管理方法陈旧。对如何与时俱进地做好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缺乏深入调查、分析和研究, 在实际工作中束手无策, 拿不出针对性强的新举措;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的日趋深入, 使“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 一部分学生党员的组织、人事和户籍等方面的联系变得松散, 仍沿袭老办法解决新问题, 工作自然难以推进。

2.客观原因

第一, 个人流动频繁。一些大学生党员大多自谋职业, 就业压力很大, 求职很难一次到位, 常常南上北下、东奔西跑, 变换单位和居住地点。这使得很多高校毕业生党员很少与党组织保持联系, 不愿或无法转移组织关系, 很容易忽视理论学习, 进取心衰退。同时, 党组织对他们的情况也知之甚少。

第二, 机制设置滞后。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 高校学生就职的行业多种多样。而许多新的经济组织 (工业园区、中外合资、外企和私企等) 和社区机制设置滞后, 尚未建立党组织, 高校毕业生党员想接转组织关系, 但却无处可转、无处可接, 从而脱离党组织的教育管理。

第三, 接转手续复杂。目前党员转移组织关系的流程复杂, 迫使党员来回奔波, 费时、费力, 兼之为了在新单位留下好的印象, 不被单位辞退, 获得今后更好发展, 很多毕业生流动党员宁愿放弃组织关系的转移, 或者干脆转而不入, 成为“隐性党员”或“流动党员”。

第四, 场所、经费缺乏。不按要求交纳党费的流动党员占了一定的比例, 以及活动场所不能保证提供, 使得组织活动的正常开展有很大难度, 以致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工作难以有效规范。

问题解决的主要途径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 (中办发[2006]21号) 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 是新形势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流动党员队伍的一部分,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具有党龄短、可塑性强和整体综合素质高的特点。所以, 做好他们的教育管理工作尤显迫切。我们认为问题的解决可采取如下几种措施。

1.完善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制度

第一, 建立“重温入党誓言”制度。高校党组织应在学生毕业前, 对所有关系在校的党员组织他们学习党章, 重温入党誓言, 加强党的组织生活纪律、党员责任和义务教育, 进一步强化党员身份意识。并要求他们无论走到哪里, 从事何种职业, 都应自觉地学习与工作, 接受党组织的管理与监督, 帮助他们树立较强的社会与政治责任心, 为以后实施教育管理奠定基础。

第二, 执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高校党组织要严格《流动党员活动证》发放手续。在经高校党的基层委员会盖章后, 由党支部发放, 并将毕业生流动党员在流入地参加党组织生活的纪录作为民主评议的重要依据。流入地党组织要认真查验活动证, 将流动党员编入党的一个基层组织, 组织他们参加党的生活。

第三, 强化党内民主评议、党员发展制度。组织生活、民主评议党员、党员发展等可以事先通知流动党员尽可能回来参加会议;不能回来的, 可以通过电话、E-mail请他们提出意见和建议。对这些意见和建议, 能采纳的要认真落实, 反之, 要向他们说明并通报会议情况。

第四, 坚持党员缴纳党费制度。根据有关规定, 要求毕业生流动党员每季度向党组织交纳党费, 可以邮寄, 也可以委托代交。

2.构建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网络

第一, 流动前有卡。党员外出前, 由所在支部发卡给党员填写外出地点、联系电话、E-mail、QQ号等, 并由支委分工确定联系人, 由他们与流动党员沟通工作和学习情况, 了解其思想动态, 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第二, 流动中有证。凭党员证明信、组织关系介绍信与流入地党组织联系, 参加组织生活, 半年以上的转移正式组织关系。没有固定工作单位、跨省市外出就业创业不到6个月, 或长期外出但暂时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毕业生党员, 根据《中央组织部关于试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的通知》 (中组发[1994]8号) 的有关精神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

第三, 流动后有音。必须指定专人负责与流动党员的日常联系, 强化流动党员的学习教育;要求流动党员思想汇报每月一次, 内容包括异地工作、学习和思想动态, 汇报方式既可以书面汇报, 也可以电话交谈、网上E-mail汇报。党组织要在他们学习和汇报的基础上加以指导和鼓励, 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组织部门对各个毕业生流动党员进行督促检查。

3.创新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模式

第一, 变结果管理为过程管理。虽然流动学生党员毕业了, 但在组织关系尚未转移之前, 他们仍然是学校应该管理的党员。我们不仅要对他们严格管理, 还应热情地与学校就业部门配合, 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服务;督促他们依法与用人单位签定劳动合同, 做好劳动纠纷调解工作, 为他们提供维权服务等。

第二, 变单独管理为协同管理。流动党员具有跨地区、跨行业和跨所有制流动择业的特点, 使得高校党组织单独管理力不从心。为此, 应建立学校与社会互动的长效管理机制, 齐抓共管, 协同一致, 共同做好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第三, 变单一管理为多项管理。在严格执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的基础上, 尝试多项管理。我们在这里有个设想, 在目前飞速发展的互联网空间里, 能否研制一个《全国党员管理系统》, 成立“网上党支部”。如同银行用户使用“银联卡”一样, 党员持有党员卡就可以交纳党费、汇报思想、转移关系等等。

第四, 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毕业生流动党员在不断变化。季节变换、时间推移, 每年都有新的学生流动党员增加, 也有毕业生流动党员退出。与此同时, 他们的工作单位和外界形势也会不断变化。因此, 我们必须对其实行动态管理, 建立经常联系机制, 不断更新工作方法, 做到与时俱进。

新形势下流动党员管理问题研究 篇3

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部分高校根据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就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采取了一些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从总体上看,这项工作仍相对薄弱,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如下:

1.认识提高难

就流出地高校的党组织而言,有的认为流动党员是少数,花费大量精力去管理这个“局部”得不偿失;有的认为党员外出后游离不定,鞭长莫及,心有余而力不足。就流入地党组织而言,有的则认为流动党员是外来的,与己无关,不愿管;有的认为流动党员情况复杂,管理难度大,不愿“自讨苦吃”。就流动党员自身而言,极少数人则认为公开了党员身份,就要接受组织的监督和管理,捆住了“手脚”,所以有意隐瞒党员身份。

2.情况掌握难

不少学生党员在毕业时,有的给党支部写个便条、打个电话,有的则远走他乡、杳如黄鹤,致使高校很难及时全面把握毕业生党员的底数和去向等有关情况;而对于毕业生党员流入地党组织来说, 因为外来党员的工作地点、工作时间甚至居住场所经常变化,有的虽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很难摸清、掌握他们真实的情况。

3.关系转移难

关于流动党员组织关系管理,中组部是这样规定的:党员外出务工时间在6个月以上的,应将组织关系转入所在地党组织,时间在3至6个月的,应出具党员证明信。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一方面因就业时间、地点难以确定,多数情况下连毕业生党员自己也不知将落脚何处,其所在高校无法出具党员证明信,更谈不上组织关系的转移;另一方面,少数毕业生党员在外出时虽然所在高校组织部门为其转移了组织关系,但或因就业单位没有党组织,或因就业单位虽有党组织但党员自身欲跳槽等原因故不转移组织关系,这样也导致了接转程序的中断。

4.活动开展难

部分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学习活动和思想教育几乎呈现空白。他们有的远离原籍,居无定所,虽然党组织关系留在原学校,却无法参加原学校的党组织活动;有的虽在原籍,但把自己游离于党组织之外,既不向学校党组织也不向原户籍所在地党组织汇报情况,对组织生活不闻不问,从而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5.作用发挥难

高校学生党员一般都是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在学校曾经起着模范带头作用。然而,由于管理失控,部分毕业生流动党员逐渐丧失了理想信仰、淡薄了组织观念,重经济收入、轻思想建设,宗旨意识弱化、自我要求放松。少数人成为“三不党员”,即长期不参加党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不做组织分配的工作。因而,他们的先进性不易体现、作用难以发挥。

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1.主观原因

第一,个人观念淡薄。在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影响下,一些流动党员党性观念淡薄,经不起物质利益的诱惑,为追逐个人的私利而忘记了党的宗旨和原则,把自己等同于一般群众。更有甚者,入党动机不端正,抱着“到执政党内来捞好处”的功利目的入党,把党票作为人才流动的就业资本和“敲门砖”,一旦目的达到,党票要不要就无所谓了,甘当党内的党外人士和隐性党员。

第二,组织关心缺少。一些基层党组织对毕业生流动党员帮助关心不够,不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无视他们思想上产生的困惑和疑虑;有的存在害怕麻烦、畏惧困难情绪,认为流动党员情况复杂,对管住管好缺乏信心,放任自流。久而久之,使毕业生党员感受不到组织的温暖,逐渐产生离心。

第三,管理方法陈旧。对如何与时俱进地做好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缺乏深入调查、分析和研究,在实际工作中束手无策,拿不出针对性强的新举措;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的日趋深入,使“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一部分学生党员的组织、人事和户籍等方面的联系变得松散,仍沿袭老办法解决新问题,工作自然难以推进。

2.客观原因

第一,个人流动频繁。一些大学生党员大多自谋职业,就业压力很大,求职很难一次到位,常常南上北下、东奔西跑,变换单位和居住地点。这使得很多高校毕业生党员很少与党组织保持联系,不愿或无法转移组织关系,很容易忽视理论学习,进取心衰退。同时,党组织对他们的情况也知之甚少。

第二,机制设置滞后。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高校学生就职的行业多种多样。而许多新的经济组织(工业园区、中外合资、外企和私企等)和社区机制设置滞后,尚未建立党组织,高校毕业生党员想接转组织关系,但却无处可转、无处可接,从而脱离党组织的教育管理。

第三,接转手续复杂。目前党员转移组织关系的流程复杂,迫使党员来回奔波,费时、费力,兼之为了在新单位留下好的印象,不被单位辞退,获得今后更好发展,很多毕业生流动党员宁愿放弃组织关系的转移,或者干脆转而不入,成为“隐性党员”或“流动党员”。

第四,场所、经费缺乏。不按要求交纳党费的流动党员占了一定的比例,以及活动场所不能保证提供,使得组织活动的正常开展有很大难度,以致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工作难以有效规范。

问题解决的主要途径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21号)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是新形势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流动党员队伍的一部分,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具有党龄短、可塑性强和整体综合素质高的特点。所以,做好他们的教育管理工作尤显迫切。我们认为问题的解决可采取如下几种措施。

1.完善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制度

第一,建立“重温入党誓言”制度。高校党组织应在学生毕业前,对所有关系在校的党员组织他们学习党章,重温入党誓言,加强党的组织生活纪律、党员责任和义务教育,进一步强化党员身份意识。并要求他们无论走到哪里,从事何种职业,都应自觉地学习与工作,接受党组织的管理与监督,帮助他们树立较强的社会与政治责任心,为以后实施教育管理奠定基础。

第二,执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高校党组织要严格《流动党员活动证》发放手续。在经高校党的基层委员会盖章后,由党支部发放,并将毕业生流动党员在流入地参加党组织生活的纪录作为民主评议的重要依据。流入地党组织要认真查验活动证,将流动党员编入党的一个基层组织,组织他们参加党的生活。

第三,强化党内民主评议、党员发展制度。组织生活、民主评议党员、党员发展等可以事先通知流动党员尽可能回来参加会议;不能回来的,可以通过电话、E-mail 请他们提出意见和建议。对这些意见和建议,能采纳的要认真落实,反之,要向他们说明并通报会议情况。

第四,坚持党员缴纳党费制度。根据有关规定,要求毕业生流动党员每季度向党组织交纳党费,可以邮寄,也可以委托代交。

2.构建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网络

第一,流动前有卡。党员外出前,由所在支部发卡给党员填写外出地点、联系电话、E-mail、QQ号等,并由支委分工确定联系人,由他们与流动党员沟通工作和学习情况,了解其思想动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第二,流动中有证。凭党员证明信、组织关系介绍信与流入地党组织联系,参加组织生活,半年以上的转移正式组织关系。没有固定工作单位、跨省市外出就业创业不到6个月,或长期外出但暂时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毕业生党员,根据《中央组织部关于试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的通知》(中组发[1994]8号)的有关精神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

第三,流动后有音。必须指定专人负责与流动党员的日常联系,强化流动党员的学习教育;要求流动党员思想汇报每月一次,内容包括异地工作、学习和思想动态,汇报方式既可以书面汇报,也可以电话交谈、网上E-mail汇报。党组织要在他们学习和汇报的基础上加以指导和鼓励,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组织部门对各个毕业生流动党员进行督促检查。

3.创新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模式

第一,变结果管理为过程管理。虽然流动学生党员毕业了,但在组织关系尚未转移之前,他们仍然是学校应该管理的党员。我们不仅要对他们严格管理,还应热情地与学校就业部门配合,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服务;督促他们依法与用人单位签定劳动合同,做好劳动纠纷调解工作,为他们提供维权服务等。

第二,变单独管理为协同管理。流动党员具有跨地区、跨行业和跨所有制流动择业的特点,使得高校党组织单独管理力不从心。为此,应建立学校与社会互动的长效管理机制,齐抓共管,协同一致,共同做好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第三,变单一管理为多项管理。在严格执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的基础上,尝试多项管理。我们在这里有个设想,在目前飞速发展的互联网空间里,能否研制一个《全国党员管理系统》,成立“网上党支部”。如同银行用户使用“银联卡”一样,党员持有党员卡就可以交纳党费、汇报思想、转移关系等等。

第四,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毕业生流动党员在不断变化。季节变换、时间推移,每年都有新的学生流动党员增加,也有毕业生流动党员退出。与此同时,他们的工作单位和外界形势也会不断变化。因此,我们必须对其实行动态管理,建立经常联系机制,不断更新工作方法,做到与时俱进。

新形势下流动党员管理问题研究 篇4

中共中央研究部署加强新形势下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

作者:

来源:《办公室业务》2013年第02期

论新形势下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创新 篇5

党员是党的细胞,党员队伍建设是新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基础性工程。但在新形势下,党员队伍建设的诸多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许多的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各级党组织要从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战略高度出发,大胆创新思路,不断探索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机制,逐步形成教与管的有机统一。

一、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创新是新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在重新审视与高度重视的同时,机制创新必须体现时代特征和与时俱进。

1、新形势下党员思想观念的多元性,给党员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党员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党员的思想实际和时代特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形势下党员思想日趋活跃的现象,亟需各级党组织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实现党员教育工作思路的转变和机制的创新。要突出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教育,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指导,抓住新形势下广大党员认识不清或容易发生困惑的问题,重点帮助其从思想理论上弄清是非。有针对性地开展党性教育,引导党员正确对待改革中的利益调整,自觉地以个人利益服从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要着力进行党风党纪和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分层次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各种实用技术教育,提高广大党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本领。

2、新形势下党员队伍中的“不纯洁性”,给从严治党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从治党不严转变为从严治党,努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当前,从组织角度讲,从严治党就是要坚持标准,从严掌握和处置违法违纪党员。注意区分认识模糊,思想观念陈旧,跟不上形势,同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抵触情绪,拒不执行的界限;区分在一时一事或某项工作中不起作用与长期不发挥作用的界限;区分愿意接受教育,积极改正错误与态度不好、屡教不改的界限;区分老弱病残等客观原因没有较好地履行党员义务与革命意志衰退,长期消极落后,拒绝履行党员义务的界限;区分由于党组织原因影响党员发挥作用,同党员本身不愿发挥作用的界限等等,从而使党员处置不偏不倚,不错不漏,公正合理。对不合格党员要贯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着眼于教育、帮助、提高。在此基础上,只要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该处置的坚决处置,绝不姑息迁就。

3、新形势下党员队伍建设任务的日益繁重性,与渐趋薄弱的基层党务工作力量不相适应,需要从过去只注重党务干部的使用转变为使用与培养相结合。改革开放越深入,经济越发展,党员队伍建设的任务就会越重,要求越高。但是与这种繁重的工作任务和重要的工作职责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当前有个别单位的党务工作吸引力下降,有的单位把党务工作作为一种安置性的工作对待,党务干部力量配得不强,党务干部的知识、年龄结构不尽合理,难以有效地开展工作。重视加强党务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使党务干部安心、热爱党务工作。同时,要不断壮大党务工作力量,加速建设一支既懂党务、又懂经济的复合型党务干部队伍。要本着“稳中有动”的原则,有计划地实行轮岗交流,尽量减少几十年一贯制的“老政工”。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党务干部培训,向党务战线“输血”,及时选调政治思想素质好、知识面广、工作能力强、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同志充实到党务干部,不断壮大党务工作力量。要提高党务干部的“参与度”,对重大的经济、业务活动,邀请党务干部参加,便于他们了解经济、业务工作的全局,更好地为促进经济、业务工作服务。

二、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创新必须从源头抓起,其内涵与标志必须体现新形势对党员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体现党的先进性。

1、严把“入口”,创新党员培养发展机制。发展党员是党员队伍建设的首要环节,当前,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入口要严”的要求,重点把好“五关”。一是把好推荐确定关。通过各种渠道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公开推荐优秀人才,把那些思想进步、政治素质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做出成绩,群众威信高的青年推荐为优秀人才,在党组织的培养引导下,使其早日加入党组织;对推荐出的初步人选和确定本发展对象,要在全体党员和群众代表中,进行公认度测评,从理想信念、遵纪守法、道德品质、履行义务等定性内容方面进行测评,好中选优,确保质量。对公推出的优秀人才,党组织要实行动态管理,滚动发展,要进行经常性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引导他们积极靠近党组织。二是把好培养教育关。实行入党积极分子重点培训和党的知识考核答辩制度,入党积极分子要经过一年以上的培养教育,才能列为发展对象;在发展入党前,上级党组织要对发展对象重点进行短期集中培训,并进行考核。三是把好群众监督关。实行发展党员公示制,在入党积极分子确定为发展对象、发展对象吸收为预备党员和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时,党组织要将确定、吸收或转正的对象名单及其基本情况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的评议监督。五是把好质量责任关。实行发展党员责任追究制,对不按照程序和标准发展党员的基层党组织提出批评意见,对直接责任人追究其失误责任,必要时给予党纪处分。

2、全程管理,创新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机制。教育、管理、监督是党员队伍建设的基础环节,是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是创新教育机制。搞好党员教育,应结合时代特征,把理论教育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突出针对性,不断改进教育的方式、方法、内容和途径。在教育的方式上实现“三个转变”,即由缺乏对党员个性了解和渗透的单一型教育,向区分党员的职业层次、理论层次和文化层次而采取不同教育方法的层次型教育转变;由过去你讲我听的静态教育,向寓思想教育于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的动态教育转变;由缺乏沟通的单向引导型教育,向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平等对待的双向交流型教育转变。做到集中培训与分散自学相结合;正面示范教育与反面警示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电化教育与大众传播媒介教育相结合;党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严格教育与关心帮助相结合。拓宽教育广度,挖掘教育深度,加大教育力度。二是强化管理机制。要实行分类管理,针对党员年龄结构、活动范围和能力特长等方面的差异,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对中青年党员和骨干党员实行责任书管理,采取定项目、定指标、定时限、定奖惩的“四定”措施,对年老体弱党员实行指导性管理,着眼于老有所为。三是要加强党性锻炼,完善监督机制。通过开展支部结对帮扶、党小组结对帮促、和“党群联心”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党性实践活动,使党员接受锻炼,提高素质。要通过建立和完善群众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党员个人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班子成员与党员谈话制度等,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加强对党员监督和约束。

3、敞开“出口”,创新党员组织处置机制。处置违法违纪党员,是党员队伍建设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敞开“出口”建立吐故纳新机制,才能始终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创新党员处置机制,应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规范评议程序。民主评议定格是处置不合格党员的前置程序。在评议方式上,可以采取党员评议、群众评议和组织考察的办法,适当扩大参加考评的人数和范围,可借鉴“学教”活动中集中教育的做法,由上级党组织派人参加指导评议,加强督促,保证质量。在评议程序上,要保证评议结果的公正性。二是准确评议定格。要遵循“坚持标准、立足教育、区别对待、综合治理”的方针,严格掌握违法违纪党员的政策界限,在正确把握政策的基础上,对党员给以准确的评议定格意见。三是落实处置措施。要区别不同情况,及时做出合理的处理意见。

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队伍的结构、思想观念等出现了多元化趋向,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必须把提高党员教育管理综合水平放在首位。

1、要着力解决党员能力素质问题,建立党员终身学习机制。党员的党性观念强不强,归根结底是对党员能力素质的检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党员,不仅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也要拥有科学的理论武装和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就每个党员来说,加强学习就是增强内功、培元固本的根本。要围绕党在新时期的新情况新任务,不断完善党员教育培训的内容和方式,建立健全党员长期受教育、终生讲学习的机制,提高党员自我改善、自我提高的能力。一是要增强学习内容的针对性。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要做到“对症下药”、“因势利导”。针对当前在党员中表现出来的厌学倾向,要促进党员学习教育与部门的中心工作相结合,与具体的实际相结合,力戒学习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增强党员参与学习教育的积极性。二是要增强学习形式的有效性。在学习教育的组织形式上,坚持以启发引导为主,防止机械地记忆或灌输,克服“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坚持以自我教育为主,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在党员学习教育上的主渠道作用;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鼓励先进,激励后进。三是要增强学习手段的科学性。现在是信息社会,传媒发达,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广泛而通畅。在加强党员学习教育的手段上,要综合运用教材、报刊杂志、广播电视、音像资料、多媒体、网络等阵地和手段,对党员进行较为系统的经常性教育。通过强化对党员的学习教育培训,使广大党员思想政治靠得住、工作能力有提高、作风纪律过得硬。

2、着力解决党员无所作为问题,建立党员激励约束机制。激励与约束是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科学的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党员的内在动力,科学的约束机制可以保障党员始终保持在正确的航向上。当前在一些党员中存在的无所作为问题,只有通过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才能有效解决。在建立激励机制上,一是要切实维护好党员权利。如果党员平时发挥作用只限于开开会,不参政理事,自然缺乏积极性。要树立党员的主人翁思想,确立党员在管理党内事务方面的主体地位,坚持党员义务和党员权利的统一,努力发展党内民主,切实保障党员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通过党员权利的教育和党员权利的保障,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发挥和保护好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改进党组织设置方式。党组织设置方式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到党员发挥作用的积极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将组织建设与经济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三是加强活动载体建设,让党员找到发挥作用的平台。四是处理好党员奉献与得失的关系。时代在发展,在党员利益关系上,不能再一味强求党员无私奉献,党员也有获取报酬的权利。通过一定的奖优罚劣措施,可以更加激发党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建立约束机制上,要用《党章》、《党内监督条例》和《纪律处分条例》约束每一个党员,按照党章和党的纪律要求,逐条对照检查每一个党员,及时查处违纪案件和腐败行为,决不姑息迁就。把党组织监督与党员廉洁自律结合起来,促使党员自重、自省、自警、自励,防微杜渐。

新形势下流动党员管理问题研究 篇6

摘要: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成为一个合格党员的首要条件,但是当前一部分党员却模糊甚至抛弃了这一理想信念,这种现象的产生既有外界环境的影响,也有我党理想信念教育本身没能与时俱进的原因。根据分层次教育原则,新时期理想信念教育要特别重视大多数具有较高思维能力的党员,不断提高教育者的素质,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改进教育内容,才

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政治工作

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们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科学的理想以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为根据,对人们有巨大的感召力,能够成为一种推动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力量。信念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定不移并加以实践的综合的精神状态。在人的思想中,理想和信念总是相互依存的,很多情况下,理想亦是信念,信念亦是理想。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任何一个思维健全的人都在其理想信念的指引下进行社会生活尤其是政治生活。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表现,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一个人有了理想信念,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就会用其去规划自己的生活,把自己的一切行为都纳入实现理想的轨道。所以,正确的理想信念是一个人能否健康成长、成就事业的必要条件。对广大党员来说尤其如此,因为党员作为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更应该具有最崇高的理想信念,即共产主义,这是一名合格党员的首要条件。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就是对共产主义具有深刻的把握和理解,坚信共产主义事业的正确性和必然性,对共产主义理想有着执着的追求,有自觉地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和贡献一切的精神和气概。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党员理想信念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部分党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仰模糊、信念动摇的问题,一些人甚至被错误思潮和歪理邪说所俘虏。客观分析新时期党员理想信念面对的挑战并提出对策措施,改革创新理想信念教育方法,对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一、党员的理想信念现状

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当前,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同时,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主要是: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等。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必须引起全党警醒,抓紧加以解决。而理想信念问题就是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尽管党员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绝大多数党员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充满信心,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保持了先进性,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通过各种新闻媒体的报道,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到腐败问题的严重性,而腐败分子中好多就是党员干部,甚至是高级领导干部。这些党员高官,受理想信念教育了这么多年,甚至本身就作了很多理想信念教育的报告,进行了大量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最后却因腐败而弄得个身败名裂,这到底是为什么?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党员干部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禁不起考验,其价值观、人生观发生了巨大的畸变,产生了严重的理想信念危机。例如,2000年最为闻名的大贪官胡长清对移居国外的儿子说:“总有一天中国会不行的”,“有两个国籍,将来就有余地了。”为此,胡长清全家都办了化名身分证和因私出国的护照,准备一有“风吹草动”时就开溜国外。原北京电子动力公司经理兼党委书记陈铭曾说了这样一句“肺腑之言”:“在地球爆炸之前,不可能实现共产主义。”而山东泰安原市委书记的胡建学则在私下说:“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出路。”既然共产主义在中国“不可能实现”了,又何必为它奋斗呢?既然“总有一天中国会不行的”,何不趁自己有权时狠狠地捞上一笔呢?于是,腐败分子就开展了疯狂“捞钱运动”,发了疯似地捞钱,捞了钱以后转移到国外。总之,正是理想信念出了问题,使部分党员在金钱、权力、美色面前,经不起考验,发生了根本的变异,堕入了腐败的泥潭,产生了一批又一批的腐败分子。甚至一些高级党员干部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发生了质的蜕变,他们不再信奉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变成了“最彻底的现实主义和享乐主义者”。虽然这种现象只是一个支流,但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对共产党人来说,尤其对高级领导干部来说,理想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我们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只能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是任何时候都不能丝毫动摇的。一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如果在思想上动摇了这些根本的东西,也就动摇了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就必然会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步入歧途。

二、党员理想信念变化的原因

党员作为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本来应当具有更坚定的理想信念。但其中一部分原本

具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人之所以会出现理想信念问题是有深刻原因的。

(一)外界环境的影响

首先,由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必然使得人们的精神世界处于弃旧扬新、探索尝试过程。旧的乌托邦式的信仰已经被打碎,人们不再像以往那样盲目崇拜权威、书本、传统,代之以多种渠道获得理想信念的相关信息,这就可能使得部分党员产生了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理解,甚至出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扭曲。最终对共产主义失去信心,政治信念动摇。有的甚至干脆选择其他信仰取代之。其次,我国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扩大,文化的传播日益成为西方敌对势力渗透的主要方式之一。他们对我国大量输出书刊、影视等精神文化产品,加紧向社会主义国家推销资本主义制度和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观、人权观、金钱观等将不可避免地“侵袭”、“毒化”和影响人们也包括党员的思想。最后,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也会带来考验。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使人们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利益,并根据自身的利益来选择和评判意识形态,人们的思想活动具有了更多的独立性、选择性和多变性,这必然使我国的社会意识形态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念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的同时,也导致大多数人对意识形态问题普遍取淡化的态度,不再盲目地信仰某种意识形态。这就造成部分党员混淆判断是非的标准、怀疑永恒的真理。甚至于少数党员的入党动机本身就是功利化的,他们必然在各种诱惑面前抵抗力

不强,轻易丧失党性原则。

(二)理想信念教育本身的原因

在迅速变化的社会现实面前,如果理想信念教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加以改进,还

简单地沿用过去老一套的东西,就难以保持教育的有效性。

1.教育者的素质滞后。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必然要求教育者具有较高素质。除了要有较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外,还应具备哲学、美学、心理学、伦理学、管理科学、行为科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结构。同时教育者还应严于律己、身体力行,要求别人做到的事,自己首先要做到,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而从目前来看,有相当一部分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理论素质较低,知识结构不完善,在进行思想教育时,缺乏理论性和艺术性,不能有效解决教育对象思想中的疑难问题。另外,有些个别教育者作风不正,甚至违法乱纪。一些领导干部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中大讲“公”和“集体利益”,却又不择手段地侵吞“集体利益”,非法获取私利,使理想信念教育变成了空洞的说教和欺骗,严重的损害了理想信念教

育的“效度”和“信度”。

2.教育对象的素质和要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现代的党员和以前的党员具有显著的不同,他们的文化素质明显提高,接触的知识量、信息量很大,思想变化快,主体意识也很强,在行动中追求自我支配、自主决策,在理想抱负上追求自我价值实现。作为理想信念教育对象,他们对教育内容会采取比较理智的态度来分析和接受,从而需要我们要有针对性地进行

教育工作,后文会详细地分析。

3.教育内容陈旧,没有与时俱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例如失业问题、贫富差距问题、腐败问题等等。这些社会问题必然会对党员的思想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引发他们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等问题的重新思考。理想信念教育者如果不能正确而科学地解答诸如此类的问题,或者解答这些问题时仅仅停留在一般的理论分析和口号上,分析并不深刻,不能让人心服口服,就不但不会产生任何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效果,有时甚至会使部分党员产生怀疑,严重者还会动摇其信念。原苏联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就把经典作家的思想当作神圣不可侵犯的教条,机械地向人们灌输,既不讲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观点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特殊背景,也不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因此,很长的一段时期,原苏联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教材都是固定化的。这种严重的教条主义必然导致教育内容严重

地脱离实际。

4.教育方法滞后。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是做人的思想工作,而当今人们的思想是非常活跃而富于变化的,党员当然也不例外。因此,不同特点的教育对象、不同的场合、不同的问题,就应该选择运用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方式方法,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在实

际工作中,有些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者的方法选择或运用不当。

(1)单向的灌输方式,导致教育有效性的降低。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教育者起主导作用,他们将正确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等有目的、有计划地灌输给教育对象,而教育对象在内外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有选择地接受这些信息,进而“内化”为自身的个人意识,之后再“外化”为实际行动。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传递信息的手段主要是学文件、听报告、写心得、谈体会等老的灌输方法。而以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等大众传媒作为辅助工具。教育者所灌输的信息是经过筛选、加工的,有利于教育对象接受正面的思想。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单向的教育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党员的思想需求,其有效性不可避免地受到削弱。

(2)理想信念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倾向,教育没有针对性。理想信念教育必须通过一系列相应的形式,但这些形式本身并不能成为衡量和检验理想信念教育质量和效果的标准。某项教育活动占用的时间再多,形式再灵活多样,讲解再精彩纷呈,如果教育对象没有认同和接受教育内容和精神,那就不能说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是好的。此外,如果教育者没有针对性而只是乏味地进行说教,教育对象的思想困惑、思想矛盾本身却得不到科学合理地解决,就

会造成其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局面,教育内容同样也很难内化为教育对象的自觉意识。

三、有效进行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理想信念教育要适应新情况,不断探索新方式、新手段和新机制,才会有说服力、感召力、渗透力和凝聚力。由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得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的认同并付诸于实践,因此对教育对象即党员实际情况的分析应该成为我们改进理想信念教育的切入点,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的分层次教育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层次性是指教育对象由于年龄、性别、年龄、经历不同,对思想教育的内容、方法和传递信息的接受能力有差别,因此要从教育对象的特点出发,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思想状况,因材施教???。教育对象对来自教育者的任何作用或影响,必须通过自己的思考后能动地选择,达到价值认同后才能内化并在实际上转化为行动;不经过自己的评价、选择、内化,则很难引起相应的变化,任何思想上的进步从根本上说来都是通过教育对象自己的意愿而取得的。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实际上是教育对象自我选择的结果,而不是教育者作用的直接结果,不能引发教育对象认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意味着教育无效或没有意义。而人们之间的思想状况、才能等个人素质方面的差异是一种不以教育者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试图用同一的模式、相同的内容去教育差等有别的社会群体,是不可能取得预期效果的。理想信念教育主要是一种理论思维活动,所以我们可以按照党员理论思维能力的高低大致分为两种类型。我们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只有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有的放矢地进行,才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教育效果。第一种类型是理论思维能力比较差的党员,他们一般文化水平比较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不是十分复杂。对于这一类型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应该以感情性、事实教育为主,可以广泛借鉴其他团体理想信念教育的经验,通过反复宣传,使其能够朴素地认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从党的几十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历程来看,我们在这方面做得还是不错的。尤其是以前我们的理想信念教育主要就是面向这样的工农党员群体,通过参观、开会、报告、电影、戏剧等等形式,从多种渠道来给党员灌输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强调浅显,容易理解,一般不进行理论思维的扩展,从而能够使广大的理论思维能力比较差的工农党员树立

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决心,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共产主义战士。

第二种类型是理论思维能力比较强的共产党员。他们一般来说科学文化素质比较高,知识面比较广,比较年轻,有活力,思维不僵化,很活跃,能够从多种渠道获得各种各样的丰富知识,理论思维相对于第一类型的党员要更多些,强调理论逻辑的说服力,相信并且能够进行逻辑论证。对于这类教育对象我们要更加重视,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素质也相应地有了较大程度地提高,第二种类型的党员在我们党员队伍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成为我党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普遍对象。为了使他们也能够牢固地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信念,需要我们党的理论工作者做出十分艰辛的努力。我们要认真分析这一类型党员的思维活动特征,了解其理想信念确立的途径,有的放矢地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笔者认为应该重点从以下

几个方面来提高对这一类型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

首先,教育者的素质尤其是理论素质要提高。如果教育者没有较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就很难有针对性对教育对象所面临的思想困惑给以科学的解答,甚至有些教育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还不如受教育者,有时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对某些问题和教育对象一样存在着困惑,这怎么可能帮助受教育的党员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呢?怎么可能达到理想信念教育的满意效果呢?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借鉴教育部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精神而从2008年启

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培养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人才,从而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的办法。我们也要采取各种措施来培养造就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提升党员理想信念教育者的学历

层次、知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其次,教育内容和方法要与时俱进,具有针对性。当前中国社会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还是社会关系,与当年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以及在我国曾经实践过的社会主义体制已经有很大不同。如果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理论建设没有完全跟上社会的发展,就难以说服人,自然其他理论、其他主义的解释就有空间。因此必须准确把握改革发展实际,从国际和国内、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进行广泛的调查,深刻分析新形势下广大党员思想活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对那些广大党员普遍感到困惑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要组织专家学者集体进行攻关。中央提出的“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共中央2004年3号文件),大力推进学科体系建设和教材体系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正是对此提出的应对之策。我们要及时地了解马克思主

义理论研究的最新动态,为进行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学理支撑。

原苏联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就只是强调了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一面,在实际上把马克思主义异化为宗教,马克思主义理论变成了圣经。这种对待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态度导致了苏共陷入了教条主义,最终失去了马克思主义,教训是惨重的。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发展马克思主义,承认它的某些具体论述及观点由于时代的发展已经

过时,勇敢地作出新的科学结论,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最后,教育方式要特别强调科学的理性思维。理想信念的确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而且还会不断反复。我们决不能对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视而不见,拒绝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思想僵化,工作没有新思路、新举措,固守“老办法”。邓小平曾在1978年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就新的历史条件下政治工作谈到:“我们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根本的内容没有变,我们的优良传统也还是那些。但是,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为了能够确保当代共产党人树立正确的共产主义信念,需要我们集中精

力进行调查研究,必须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总结新经验、探索新方法。

第二种类型是理论思维能力比较强的共产党员,对这一类型的党员来说,信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定的思想要成为信念,需要他们在逻辑上论证其为科学的东西后,才能真诚地接受这种理论,真正的进入他们的头脑,才能形成相应的信念。而且信念也不是绝对的稳定,在日后的复杂的生活工作中,他们还会不时地进行反复推敲论证,头脑不停地进行理论思维,不断地审视自己的理想信念,仍旧认为正确的就会被保留并得到强化;不正确的就会被修正甚至是抛弃。因此,信念必然会随着客观实际的改变而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调整

和完善。

因此,对第二类型党员理想信念教育要与第一类明显不同。第二类要更强调理论思维。例如雷锋精神,对于第一类我们通过大量的宣传手段来使他们对雷锋认同,从而能够按照雷锋这一榜样来严格要求自己。而对第二类党员来说,就要明显地不同,多种渠道、方式繁多的雷锋精神宣传并不能说没有必要,但作用不大。对于他们来说,关于雷锋精神的实质的逻辑论证才更具有说服力。“雷锋是一个什么层次的人?雷锋现象可以普遍化么?”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才是他们所关心的焦点问题,如果这些至关重要的逻辑问题没有解决好,那么他们

就永远不可能真正地认同雷锋精神。共产主义理想之所以成为人类历史上崇高信仰,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基础上,如果没有建立在理性认同的基础上,则必然很容易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导致理想信念危机。如果在理论上对共产主义信仰达到了真正的认同,即使在社会主义建设暂时遇到挫折的情况下也不会动摇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保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无疑是人们树立正确的共产主义信仰的前提条件。人们之所以要信奉一种力量,最起码在主观上应该认为这一理论是正确的。因此,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王牌。如果教育者不能够给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以充分地理论上的论证,那么第二种类型的党员就很难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毕竟他们是理性的、有思维能力的新一代党员!因此,对于他们这类具有较强思维能力的共产党员来说,确保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逻辑上的可证明性是极其重要的,如果能够在保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逻辑上的正确性,就有可能使这类越来越多的共产党员认同党的宗旨。否则只能是浮于表面上的、流于形

式的教育活动,非但取不到任何效果,反而会引起这类党员的厌烦。

然而,要使共产主义信念在逻辑上保持完美,无懈可击,是一个庞大的理论工程,毕竟,理论研究是无止境的,总会不断地涌现各种理论难点、疑点,这都需要理论工作者不断地加以解释、弥补,以保证其逻辑上的正确性。我们要相信理论的透彻和深刻程度直接影响理论本身的被信服和认同程度,“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

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总之,随着党员素质的提高,我们党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要与时俱进地发生改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共产党员树立坚定的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才能保持党员的先进性,保

新形势下流动党员管理问题研究 篇7

1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中的问题

1.1 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1.1.1 大学生党支部和党小组数量有限, 组织机构不够健全

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工作主要是由大学生党支部和党小组来完成的, 它们是发展学生党员、对学生党员进行培养教育的主要机构, 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物质前提。自从1996年党中央颁布《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来, 随着我国高校学生党员的迅速增长, 大学生党支部和党小组的数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然而, 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高校仍然存在着党支部和党小组的数量有限、大学生基层党组织机构不健全的现象。大学生基层党组织是培养教育高校学生党员的基础, 党支部和党小组的数量有限, 严重影响了高校基层党组织的规模,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

1.1.2 大学生党支部和党小组内部管理不善, 高校基层党组织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目前, 我国大多数高校都能够严格按照2010年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要求, 建立一定数量的大学生党支部和党小组, 这有力地促进了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工作的进行。然而, 有很多高校虽然建立了相关的大学生基层党组织, 但是对于党组织却缺少科学有效的管理, 大学生党支部和党小组内部管理不善、高校基层党组织管理体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具体来说, 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 大学生党支部和党小组缺少专职工作人员。目前, 我国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党支部和党小组的工作人员是由辅导员或者学生党员兼职的, 这种做法虽然充分调动了广大师生参加党组织生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但是另一方面也暴露了我国大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人员不足的问题。人手不足, 再加上党组织建设工作的人员并非专职人员, 时间和精力有限, 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 这就使得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缺乏必要的科学理论的指导, 不利于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养工作的进行。其次, 大学生党支部和党小组内部管理机制的不健全还表现在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目前, 我国很多高校的基层党组织的管理者仅仅具备一定的管理经验和理论知识, 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理论知识的熏陶, 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总之, 大学生党支部和党小组的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不能满足党组织建设提出的新的要求, 很多高校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管理者对党支部和党小组的工作缺少科学有效的管理, 导致党组织和党小组的工作效率不高, 在工作程序和工作内容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这些都对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1.2 高校学生党员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据统计, 目前我国学生党员的数量占全国党员数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高校学生党员的数量不断增加, 大学生党员队伍的规模不断扩大, 壮大了我国党员的整体力量, 对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党员在质量上却和数量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出现了入党动机不纯、入党后降低对自身的要求等现象, 高校学生党员的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2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对策

2.1 不断完善和发展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体系

2.1.1 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

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工作主要是由大学生党支部和党小组这些基层党组织来完成的, 随着高校学生党员数量的不断增加, 大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在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基层党组织却还存在着人手不足、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较差以及组织内部管理体制不够健全等问题, 对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 新形势下不断完善和发展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体系, 首先应该从加强大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做起。

大学生党支部和党小组是健全的基层党组织体系的物质基础和重要前提。因此, 各高校应该严格按照党中央2010年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提出的要求, 建立一定数量的大学生党支部和党小组, 开展本校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 为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 大学生党支部和党小组是大学生基层党组织的基本组成部分, 不断完善和发展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体系应该首先从加强高校学生党员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做起, 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养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1.2 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党支部和党小组的管理工作

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体系, 仅仅从成立一定数量的党支部和党小组出发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加强对这些党支部和党小组的管理工作。大学生基层党组织主要是由管理者和基层工作人员两部分构成的, 因此加强大学生党支部和党小组的管理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 必须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基层党组织建设体制的完善和发展是在管理者的领导下进行的, 只有管理者本身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学的工作方法, 才能根据本校党组织建设工作的实际情况, 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发展目标, 更好地促进高校学生党员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因此, 加强对大学生党支部和党小组的管理工作, 应该首先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其次, 必须提高大学生党支部和党小组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工作人员是基层党组织的主要组成人员, 发展学生党员、对学生党员进行后续的教育和培养, 这些工作任务和工作内容都是由工作人员去具体实施的。因此, 加强大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应该注重对于工作人员基本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只有这样, 高校学生的思想觉悟才能进一步提高, 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和培养工作才能更好地进行。

2.2 提升高校学生党员的自身素质

近年来, 我国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高校学生党员的数量不断扩大。但是, 学生党员数量的迅速增长也给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挑战, 高校学生党员开始出现质量发展跟不上数量增长的问题。高校学生党员的质量关系着党员的整体素质, 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 针对我国高校学生党员的质量和数量不平衡的问题, 必须采取必要措施加以改进, 以更好地促进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立健全大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管理, 不断完善和发展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体系是提升学生党员的重要举措, 这主要是从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体制方面来说的;另外, 提高高校学生党员的质量, 最重要的是从学生党员本身出发, 使他们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能严格要求自己, 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2.2.1 提高思想觉悟, 端正入党动机

目前, 高校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呈现出一定的多元性。有些学生入党仅仅是为了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 有些是为了完成父母的意愿, 有些则是看别人入党自己也跟着入党, 入党动机呈现出一定的功利性和盲从性。高校学生党员是我国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高思想觉悟、端正入党动机有利于大学生真正地从思想上入党, 更好地践行党的方针政策, 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2.2 始终保持热情, 自觉接受后续教育

目前, 在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中, 一些高校的大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着“重入党前的发展, 轻入党后的再教育”的现象。高校党支部对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进行层层选拔和考核, 而对于已经成为正式党员的大学生则放松要求。大学生基层党组织的这种做法对高校学生党员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一些大学生在入党前认真学习、严格要求自己、无论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积极寻求进步, 而在成为正式党员之后则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这种做法不仅不利于学生党员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而且影响了学生党员的整体素质, 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因此, 学生党员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应该始终保持对党的热爱, 自觉接受组织上的后续教育。这样, 高校学生党员的整体素质才能不断提高, 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3 结语

高校学生党员是我国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工作是提高党员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 在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中产生了一些问题, 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党员的整体质量, 也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 针对这些问题采取必要对策, 对于提升整个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进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荣, 李斌雄.论在学生党员教育中尊重党员主体地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3 (14) .

[2]林碧丹.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3) .

[3]肖陆军, 黄丽平.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重庆行政 (公共论坛) , 2013 (4) .

新形势下党员教育管理着力点 篇8

发挥党组织政治优势,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要深入推进落实《基层党支部工作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基层党支部的工作内容和方式方法,明确具体的工作职责,积极支持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内容创新和方式创新 ,促进以党支部建设为核心的基层建设再上新水平。党组织要加强培养和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的党务工作者队伍,要组织党务工作者深入到群众中开展调查研究,通过与群众沟通、谈心、交流等形式,及时了解和掌握党员的思想倾向和波动,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更好地激发起党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光荣感,从而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拓宽党员教育渠道,提升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做到越是形势严峻,越是工作任务繁重,越要加强党员教育,真正把党员教育工作当作落实党要管党的一项基础工作来抓,不断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

一是与时俱进,丰富党员教育的内容,增强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育内容要有时代感,要根据形势任务的需要,充实调整和扩展党员教育的内容。一要持续深化“先进性”教育,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将油田发展和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紧密联系,积极引导广大党员争做夺油上产的先锋、攻坚克难的尖兵、爱岗敬业的表率。二要持续深化反腐倡廉教育,坚持反对“四风”,树新风,营正气。党员干部要真正以良好的作风形象,带动群众和团队。要讲政治、讲团结、讲胸怀、有修养,要廉洁自律,树立正确的业绩观。三要持续深化对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再教育,充分发挥油田名目繁多、独具特色的传统教育优势,对党员干部进行党的宗旨教育和光荣传统教育,通过组织参观铁人纪念馆、油田历史陈列馆等传统教育基地,引导广大党员弘扬铁人精神,让大庆红旗高高飘扬。

二是拓宽渠道,改进党员教育的方法,提升党员教育工作水平。当前信息网络化对党员最大的影响是思想影响,接着是对工作方式、学习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因此,在信息网络条件下,抵御错误思潮冲击,已成为党员教育面临的新挑战。一要运用现代信息传媒手段提升党员教育工作水平。在集中学习、形势报告会、理论研讨、经验交流等传统学习方式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功能完备、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现代化党员教育信息网络平台。实施党员教育上电视、上手机、上企业网,形成全方位、多层次、辐射式的党员教育网络阵地集群,推进全媒体手段在党员教育工作中的创新应用。根据不同岗位党员群体特点和不同教育形式适用情况,建议综合运用传统教育方法和信息网络手段开展党员教育,做到务实管用、灵活多样、按需施教、分类施教。二要运用有效载体创新教育形式。通过开展争创党员先锋岗、争当优秀共产党员、网上知识答题、党史知识竞赛等活动载体,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提高党员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三要建立高素质的党员教育师资队伍。要强化党组织责任人的培训和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地分析党员队伍状况和党员教育形势,研究学习内容和方法,制订各项争创活动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要联合专业机构对党务工作进行定期培训,建立党员教育培训师资队伍,成立一支适应信息传媒技术发展和熟悉党员教育业务的骨干队伍,为开展党员教育管理活动提供保障。

完善考核机制,确保党员教育管理落到实处。各级党组织的重视程度是搞好党员教育工作的关键。一是建立党员教育目标责任制。要推进落实各级党组织的书记是党员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必须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要具体抓,负主责。二是制订必要的检查考核措施,把党员教育工作的好坏作为评价衡量领导干部班子工作优劣的重要内容,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切实推动工作上取得新成效。三是健全和落实各项制度。即要坚持党员目标管理、中心组学习、党员思想汇报、党员谈心和党员轮训等制度,还要注重加强和完善定期上党课、民主评议党员和党的组织生活等制度,使党员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努力提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身体力行,从严要求自己,才能促进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随着油田发展和建设的不断深入,给党员教育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课题。只要我们坚持调查研究、坚持与时俱进,就一定能够开创企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作者单位:大庆油田第五采油厂地质大队综合办)

(责任编辑:胡 正)

上一篇:政法系统工作汇报下一篇:oclhashcat深度高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