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治理合同范本

2024-05-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河道治理合同范本(通用8篇)

河道治理合同范本 篇1

甲方:

乙方:

为确保XX市第三期污水治理XX河(XX路——XX路)河道治理、污水管道及附属工程按期保质保量完成,依据建筑法、合同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按照甲乙双方平等自愿原则,经甲乙双方协商达成一致,签订本协议,以便共同遵守。

一、工程名称:XX市第三期污水治理XX河(XX路——XX路)河道治理、污水管道及附属工程

二、工程地点:XX市市中区

三、工程范围:

1、污水管道内容:土方开挖、铺设安装管道(安

装期间厂家食宿由乙方负责)。

2、顶管内容:管内土方开挖、顶管、回填、管材

(包括节口处理)。

3、检查井:乙方负责找工人后甲方负责工人工资,乙方代为管理。

4、用电、用水等一切问题,乙方自行解决。

四、承包方式:包工,甲方提供管材,乙方包工。

五、结算单价:污水管道:甲方按照市政中标价提点15%后,250元/米。顶管:甲方按照市政中标价提点15%后,1520元/米。检查井:钢筋工、模板工300元/天青年壮工:150元/天。

六、付款方式:甲方每月拨付乙方正常维持费用,余款待工程结束后,一次性付清。

七、质量:合格

工程竣工验收达不到质量要求的,乙方承担保修及返工费。

八、施工要求:

1、乙方人员应服从业主代表、监理、甲方现场管理人员的管理,否则取消乙方施工资格并拒付工程款。

2、乙方必须按期保质量完成合同条款

(三)中的全部工程项目,否则视为乙方违约,对乙方不履行或剩余的工程,由甲方安排其他队伍继续完成,由此,增加的费用(包括调价和相关费用)从乙方已完工程款中扣抵。

九、事务协调:施工范围内的地面附着物清理、坟墓迁移等所有地方事务协调工作均由乙方自行解决,不计费用。

十、安全:一切安全事故、责任及经济赔偿均由乙方承担。

十一、环境保护:乙方应自觉遵守现行国家及本省、市关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因乙方原因造成环境污染由乙方承担全部责任。

本协议一式四份,甲方三份,乙方一份,自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价款结清后失效。

甲方代表:(章)乙方代表:(章)

河道治理合同范本 篇2

我国农村河道数量众多, 它们具有灌溉、航运、调蓄洪水等功能, 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河滩上垃圾成堆、杂草丛生, 违章搭建及阻水坝埂屡见不鲜, 大部分河道河水黑臭、鱼虾不生。河道生态严重退化, 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 必须加强对农村河道的治理, 本文从分析农村河道特点出发, 从水环境治理及河道结构治理两方面讨论农村河道治理的模式。

1 农村河道的特点及现状

1.1 农村河道的特点

农村河道是处于农村区域的河道, 它与城市河道相比, 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功能的多样性、河道结构自然多样、污染源复杂多样。

(1) 功能多样。

承担农村灌溉排涝任务的基础性工程, 农村河道具有丰富的功能, 它是调蓄分洪的重要通道, 是农田排涝灌溉的主要渠道, 是船舶运输的主要通道。同时农村河道又是生态与环境的重要载体, 它具有丰富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有的农村河道还是重要的城乡饮用水水源地, 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另外, 农村河道还为农村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美学、教育、精神和文化价值。

(2) 河道结构自然多样。

农村河道按地貌形态有山区河道与平原区河道两大类。山区河道较为陡峭, 纵坡降较大, 蜿蜒性较强, 水流较急, 河岸冲刷较严重。平原区河道边坡较平缓, 纵坡降较小, 水面较宽, 水流较缓, 淤积严重, 河床抬高, 造成河势变化。另外, 通航河道船行波的影响, 寒区河道冻融的影响, 造成河岸崩塌, 也会使河道机构发生变化。

一般, 农村河道人为干预较少, 河道自然性保持良好, 河道生态建设方面优势相对明显, 但农村河道在建成后的管理方面还有很大滞后, 加上农村居民维护意识上的不足。

(3) 污染源复杂多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村河道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农村河道的污染来源有来自乡镇企业的工业废水污染、农村养殖污染 (水产养殖和畜禽养殖) 、农村面源污染、农村居民的生活垃圾和废弃物污染等。其中, 农村面源污染是具有农村河道污染特色的污染源。过量使用化肥, 大量的氮和磷营养元素随着农田排水或雨水进入江河湖库, 污染了水质, 导致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农田使用的农药随雨水或灌溉水向水体迁移, 农药雾滴或尘微粒随风飘移沉降进入水体以及施药工具器械的清洗都农村河道造成了污染。农村集约化养殖, 畜禽粪尿未加妥善处理的直接排放到农村河道形成污染, 还有污水灌溉也同样对农村河道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1.2 农村河道的现状

农村河道不仅是水上交通运输的主要通道, 行洪的主要载体, 还是很多生物生活的良好栖息地, 更是人类赖以繁衍生存的重要物质源泉。但是,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由于人为原因, 造成许多农村河道成为死水潭、断头浜, 水质恶化, 大量水生生物的消失, 河道生态现状的严重退化, 甚至完全消失[1]。

(1) 河道侵占严重, 水面积锐减纵横交错的河道水网既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源, 又是防洪除涝、稀释降解污染物的重要基础条件。但以往农村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更缺乏保护理念, 由于土地资源的缺乏, 当地政府为了眼前利益盲目挤占河道、沟塘等, 与水争地、填河造地, 埋河修路, 扩大建筑面积, 造成河道萎缩, 出现了大量的“断头河”, 致使水域面积大量减少, 区域防洪排涝能力严重下降。由于水面积率的严重减少, 水体纳污能力下降, 水体的自净能力严重减弱。

(2) 河道淤积严重, 洪灾频繁。河道严重淤积, 河道的调蓄洪水和防灾减灾能力减弱, 造成河道导流行洪、泄洪、滞洪和引水灌溉等水利防灾功能生态的失衡, 出现“小洪大涝”和“大洪特涝”生态灾害。

(3) 河道坍塌导致植被生态弱化。山区河道由于洪水期洪水的冲刷造成河道崩塌。很多河道因常年遭受水上机动船船行波冲刷, 导致河道两岸坍塌严重。另外, 现行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均将河道两侧河堤保护范围的土地承包到户, 而农户惜地复种指数较高, 水土保持性栽桑、植树少且零星, 故未能形成条带状绿色植被保护带, 致使河道堤岸水土流失状况严重。

(4) 河岸硬质化程度过高。过去在河道建设过程中, 仅注重提高河道防洪排涝能力, 注重河岸稳定性的保护, 所以河岸的建设大量采用硬质化护岸方式。这种建设模式不利于河道水体环境与陆地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 阻断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链接。而且这种方式造成了生物适宜生存的栖息大量消失, 使生物无法生存, 从而造成生态系统的失衡。

2 河道水环境治理模式

农村河道水环境是农村大地的血脉, 对降雨、洪涝、干旱及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是农村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农村水环境治理应该根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村水利现代化的要求, 以建立健全农村排水系统及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保护饮用水源、修复和治理农村周边水环境为重点, 紧密结合农村水利工作实际, 综合采取法律制度、工程技术和个人行动规范等措施, 突出重点、分布实施, 实现农村水环境清洁、水体流动、水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初步建立农村水环境监测与保护体系。农村水环境治理模式主要包括循环利用生态治理模式、整体优化生态治理模式、多尺度相结合的生态治理模式、多技术集成的生态治理模式。

2.1 循环利用生态治理模式

健康的水循环利用方式主要是指水在循环使用过程中, 尊重水的自然运动规律和品质特征, 合理科学地使用水资源, 将使用过的废水经过深度无害化处理和再生利用。使得上游地区的用水循环不影响下游的水体功能, 地表水的循环利用不影响地下水的功能与水质, 水的人工循环不损害水的自然循环, 维系或恢复城镇乃至整个流域的良好水环境;将传统的“资源-产品-废水达标排放”的单向式直线用水过程, 向“资源—产品—废水处理达标再生利用”的反馈式循环用水的过程转变, 从开发—排放的单向利用向循环利用转变, 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2 多功能整体优化生态治理模式

农村水环境是多方面组合而成的复合的巨系统。整体优化生态治理模式是根据水体的系统特征, 从生态、水景观、给水、排水、污水处理、灌溉、航运、再生利用、排涝和文化遗产、旅游等各方面, 统筹规划供水、节水与水污染防治, 增强水系统的整体性、适配性、扩展性和应急能力, 提高系统抗御外部干扰的稳定性, 以及具备可靠的供水水源、安全运行的供水排水系统、良好的灌溉用水, 满足人居环境相适应的健康水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有效地稳定改良水体的生物多样性, 提高水体生态自我修复能力, 使水体水产品健康无害, 野生动植物能健康繁育, 人类能在农村河湖中游泳, 从而构建农村和谐的水环境。

2.3 多尺度相结合的生态治理模式

农村河道有独立自成体系的河流, 有交错成网的河流, 如平原圩区河道, 河道相互交错, 各条水系相互沟通, 形成较为复杂的水网体系。这些河流有单一小区域的河流, 有跨越多个区域的河流。可见, 农村河道所涉及的空间尺度是多样的, 既有单河道尺度的, 又有多河道尺度的, 还有流域尺度的。而且这些不同尺度的水体环境是相互影响的, 因此, 对于水环境的治理不能仅考虑单一尺度, 应该多尺度综合治理, 既要实施单一河道尺度的重点治理, 又要考虑多河道、流域尺度的综合治理、采用联动式治理模式。

2.4 多技术集成的生态治理模式

产生农村水环境恶化的原因多样, 污染是最关键的原因, 所以在农村水环境治理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污染源, 严格禁止点源污染的直接排放, 严格控制农药、肥料、饵料等污染物使用。对于污水, 应该集中收集、集中处理, 积极采用污水集中处理技术、湿地处理技术、生态河岸带缓冲处理技术等相关技术处理生产、生活污水。

对于水环境已经恶化的水体, 应采取工程与非工程技术加以治理, 利用水利工程优化调度技术, 活化水体;利用微生物技术消除水体内的污染物质, 利用曝气技术增加水体的含氧量, 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利用植物技术吸收污染物, 利用疏浚技术去除底泥中的污染物质。这些技术措施只有相互配合使用, 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所以, 治理中应该采取多技术集成的生态治理模式。

3 河道结构的生态治理模式

农村河道自然性较强, 生态状况保持较好, 但是自然河道的防洪能力大多较弱, 所以, 对这类河道的治理既要充分维护现有的自然生态状况, 也要能大大提高河道防洪能力。河道生态治理中, 能展现河道特色的关键因素是河道的结构型式, 所以河道结构型式的构造是生态河道治理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综合各种治理技术和治理措施, 农村河道结构的生态治理包括自然生态型河道治理、工程生态型河道治理以及景观生态河道治理三种治理模式[3,4,5]。

3.1 自然生态型治理模式

自然生态型治理是选择适于滨河地带生长的植被种植在河道岸顶、坡面和水边, 利用植物的根、茎、叶来固岸。如种植柳树、白杨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 由它们发达的根系稳固土壤颗粒增加堤岸的稳定性, 加之柳枝柔韧, 顺应水流, 可以降低流速, 防止水土流失, 增强抗洪、保护河岸的能力。这种模式可以根据当地的地形特点和水文条件, 对植物结构和栽植方式做一定的改造。可以采用 “土壤生物工程法”, 利用木桩与植物梢、棍相结合、植物切枝或植株将其与枯枝及其他材料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草坪草和野生草种相结合的等技术来防止侵蚀, 控制沉积, 同时为生物提供栖息地, 可以有效地维护河道的自然特性。这种模式适于用地充足, 岸坡较缓, 侵蚀不严重的河流。在治理过程中, 最关键的问题的植物物种的选择与配置。

3.2 工程生态型治理模式

山区河道和航运河道等冲刷较为严重的河道, 防洪要求较高。对这些河道的治理必须采用一些工程措施, 才能有效地保护河道的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 同时还必须采用生态措施, 维护好河道的生态环境。这种治理模式称为工程生态型治理模式。采用天然石材、木材、植物保护岸坡, 如在坡脚设置各种种植包、石笼或木桩等, 斜坡种植植被。

工程生态型治理模式以防止岸坡冲刷为主, 在材料选用上常常采用浆砌或干砌块石、现浇混凝土和预制混凝土块体等硬质且安全系数相对较高的材质。在结构形式上常用重力式浆砌块石挡墙、工形钢筋混凝土挡墙等结构。

3.3 景观生态型治理模式

景观生态型河道治理模式主要是从满足景观功能的角度对河道加以治理, 将河道的生态要求和景观要求综合考虑, 充分考虑河道所处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 沿河设置一系列的亲水平台、休憩场所、休闲健身设施、旅游景观、主题广场、艺术小品、特色植物园和各种水上活动区, 力图在河道纵向上, 营造出连续、动感的“长幅画卷”的景观特质和景观序列;在河道横断面景观配置上, 多采用复式断面的结构形式, 保持足够的景深效果。

景观生态型治理模式将各种独立的人文景观元素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 构成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 它将美学作为一个和谐和令人愉快的整体。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这一治理模式主要适用于城镇居住区内的河道治理中。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村河道侵占严重, 水面积锐减, 河道淤积导致水利生态功能弱化, 河道坍塌导致植被生态弱化, 水环境受到很多污染源的影响, 特别是农村面源污染。对农村河道的治理应该从水环境治理和河道结构治理两方面着手。河道水环境模式有循环利用生态治理模式、整体优化生态治理模式、多尺度相结合的生态治理模式、多技术集成的生态治理模式;河道结构治理模式包括自然生态型河道治理、工程生态型河道治理以及景观生态河道治理三种治理模式。

关键词:农村河道,水环境,河道结构,生态治理

参考文献

[1]张震宇, 王哲, 陈强富, 等.南京市水利工作如何服务好新农村建设之我见[J].江苏水利, 2006, (11) :35-37.

[2]夏继红, 严忠民.浅论城市河道的生态护坡[J].中国水土保持, 2003, (3) :9-10.

[3]陈明曦, 陈芳清, 刘德富.景观生态学原理在河道生态岸堤构建中的应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7, (1) :84-87.

[4]杨文和, 许文宗.以人为本回归自然实践生态治河新理念[J].水利规划与设计, 2006, (1) :23-25.

[5]高永敏, 许士国.大连市生态型河道建设[J].城市水利, 2004, (14) :53-55.

我国农村河道治理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河道治理;农村河道;规划设计;问题研究

1、引言

农村河道承担着农业灌溉排涝、调蓄分洪、船舶运输等基础性功能,同时又是农村地区生态和环境的重要载体。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意识日趋浓烈。而与此同时,农村河道由于污染排放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河道管护机制不健全以及不合理的工程措施等原因,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曾经通畅的河道被淤泥堵塞,清澈的河水被污染成臭气熏天、污浊的混水,杂草丛生、垃圾堆积成了农村河道的一大“景观”,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对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影响。对农村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已经成了我国当前水利工作不得不认真面对的重要课题。

目前,我国城市河道、大江大河治理已经取得了阶段的胜利,河道治理工作已经进入农村河道和中小河道治理。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水利工作主要围绕保障农业灌溉和农业生活用水等而开展,对于改善水质、修复生态问题不够重视,这也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遗留下来的历史欠账。近年来,中小河流及农村河道治理工程已与过去有明显的差异,现在的河道治理工程有明确的改善水质、修复生态目标。目前农村河道治理工程中,大多数提出了水质改善、生态修复、景观构建的目标。可以认为,我国农村河道治理的主要目标除保障河道防洪排涝、灌溉的功能外,水质改善已成为核心任务,而生态健康和景观建设也成为追求的方向,这与传统的水利工程有着很大的区别。20世纪50-80年代,我国数量众多的农村中小型河道疏浚工作主要通过群众人工完成,工程技术滞后严重。自农村中小型河道治理工作启动以来至2011年,随着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大力支持,农村河道治理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河道治理工作涉及1700余条中小型河道,治理措施由早期单一的清淤逐渐发展成多元化的水环境综合治理。但是,这种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背景、以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以及景观建设为目的的农村河道治理,在我国还处于探索和实践的阶段,还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解决当前我国农村河道治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我国农村河道的特点

与城市河道相比,农村河道有着自身的一些多样性特点,具体来说,主要是功能多样性、河道结构多样性以及水环境问题多样性特点。

2.1功能多样性特点

农村河网是河网水系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分布紧密,数量众多。农村河道在农村水利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担负着诸多的功能。农村河道既是灌溉排涝的主要通道,同时还是蓄水调洪的重要走廊,也是景观生态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在很多农村地区,河道还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源,有些地区的河道不仅是城乡饮用水的水源地,而且还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生态景观价值,為新农村的建设营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和发展条件。

2.2河道结构多样性的特点

农村河道按地貌形态和流经地区的不同,一般分为山区河流和平原河流两大类。山区河流流经地势高峻的山区,平面形态十分复杂,河道曲折多变,岸线和床面不规则,径流系数大,汇流时间短,水面比降一般较大。平原河流流经地势平坦、土质疏松的平原地区。河床纵坡平缓,积水面积大,汇流时间长,水面比降一般较小。

2.3水环境问题多样性特点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发展也不断加速,日前严重的土地供需矛盾,导致侵占、挤占河道的现象日益增多,加之缺乏有效的管护措施,农村河道水环境污染状况越来越严重。农村河道水环境污染恶化的成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然因素,另一方面是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是:河道断面不规则,易导致岸坡坍塌,造成淤积,而且农村河道基流小,水域不宽阔,水体自净功能差,生态环境质量比较脆弱。人为因素是:农村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乡镇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多,工业生产活动加剧但环保意识没有跟上,企业随意设置排污口,将生产过程中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排放到农村河道中,对农村河道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化肥,大约80%以上无法作用到农作物上,而是流失到了土壤和水体中,在农田灌溉和降雨的作用下,渗入到了地下,造成地下水环境的污染;此外,随着我国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不断增多,缺乏环保意识的农村居民为了图方便,将大量生活垃圾直接排人河道中,将河道当成了垃圾场,而没有考虑后续的环境污染问题。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关水环境污染的问题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导致我国广大农村河道水环境质量持续下降,阻碍了城乡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发展。

3、我国农村河道治理规划与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3.1河道治理项目规划无序

近年来,我国对于中小河流的治理投资不断加大,国土、农业、水利等各个部门的一系列项目争相上马,导致不同类型,不同投资渠道的项目规划无序,缺乏统筹管理,治理项目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盲目性以及重复性,主要表现为:同一条河流中的不同项目规划治理方案不同,对同一条河流的不同河段没有统一的规划;不同河段的护岸型式选择不同,造成河道上下游或左右岸不协调;不同项目规划的整治河段无法有效衔接;在项目的规划设计上缺少实地调查数据的支撑,河道疏浚、塘坝清淤等工程的土石方工程量、配套建筑物数量等重要数据较为随意;同一河流缺乏整体规划,存在被多个项目规划,重复建设的问题。

3.2工程设计的经济合理性较差

工程设计在设计标准方面过分强调了安全性,对经济性方面的考虑不周,项目设计的经济合理性较差。设计标准高意味着安全措施的投入也较高,如果对安全要求不高的工程设计较高的标准,则会导致工程的经济效益降低。在农村河道治理设计中,这方面问题常表现为:为提高防洪排涝标准,对河道进行疏浚拓宽,过高的安全系数使得河道过水断面过大、堤防加固标准偏高;河渠护砌混凝土厚度偏大、强度设计超配现象较多;规模较小的河流和塘坝整治,过多采用混凝土护坡或挡墙,不必要的硬化、渠化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使水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3.3河道生态治理设计存在误区

农村河道生态治理有其自身的特点,在设计上简单效仿城市河道的治理经验,生搬硬套,不仅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而且对于农村河道的生态环境产生了破坏作用。

在这方面主要的问题表现为:大面积采用混凝土护坡形式大大削弱了水陆生态环境的物质能量交换;高标准的护岸形式割断了河流与农田林地的天然衔接;对河道一味的裁弯取直改变了其自然蜿蜒曲折的河流形态,浅滩和深槽消失;生态景观设计仿造城市景观与农村乡土环境不协调等等。

3.4设计工作质量把关不严

农村河道治理项目的规模通常不大,很多设计单位对于此类项目存在着不够重视的问题,导致在设计质量上把关不严,质量控制工作不到位,具体表现为:前期工程地质勘察不深入,不细致,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河道岸坡地质情况与设计文件不符,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及施工的安全性;农村河道存在着多类型、规模大小不一的特点,且河道上的闸、泵、涵洞等配套构筑物一般零散布置且单体量小,还需要与农田、林地相结合,使得设计工作繁琐,很多设计人员过多依赖典型设计,使得施工过程中出现较多设计变更。

4、农村河道治理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4.1提高规划设计质量

农村河道治理项目规划无序以及设计质量把关不严等问题,需要提高规划设计质量才能有效解决,在此方面,一是要整合资源,统筹规划,二是要提高勘察设计单位的质量意识。

整合资源,统筹规划。首先要对农村河道现状及存在主要問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要有一个科学合理、明确的治理思路;然后是结合各级各部门的农水规划目标,协调和引导各部门投资方向,整合资源,统筹兼顾,使得各部门制定的河道规划内容有序、有衔接而无交叉。

勘察设计单位应提高质量意识,应全面、准确的做好项目前期的勘察调研工作。设计时,应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由符合要求的设计人员负责工程设计和技术服务,严格按照相应的规范进行工程设计,要注重工程技术设计、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严格设计图纸的质量,确保设计图纸可以正确指导工程施工。

4.2分级分类规划设计

河道分级分类规划设计是指根据农村河道自然特性、河道等级、功能属性的不同,有针对性的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设计方案。

农村河道等级一般可划分为镇级骨干河道、村级河道和田间河道,河道等级的确定是指导规划设计标准和深度的重要依据。农村河道结构多样,功能多样,问题多样,针对不同河道,治理规划设计应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分类分级规划设计的目的不仅是能针对性地解决河道存在问题,更强调在详实的调查分类基础上,能使河道治理目标和设计标准的确定具体到不同级别不同类型河道,使工程的安全可靠性与其造价的经济合理性恰当地统一起来,将投入到农水项目上的资金正确合理利用,落到实处、发挥效益。

4.3重视河道管理规划

农村河道治理前期工作中,在重视河道整治技术设计的同时也应重视河道管理的规划与设计,强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案设计对于巩固农村河道整治效果有着重要作用。农村河道整治工作必须坚持整治与长效管理并举,只整治而不落实长效管护措施将会出现整治问题“回潮”现象。河道长效管理运行机制设计时应着重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管理主体和部门职责必须明确;采取“管养分离”方式;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建立长效管理制度等。

5、结束语

实践报告——河道治理 篇4

2004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这是我国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历史任务和战略决策。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在于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最终将目前还很落后的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生活幸福、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农村环境作为城市环境的支持者一直是城市污染的消纳地。受长期城乡“二元”发展结构的影响,我国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的环境保护长期受到忽视,生态环境质量急剧下降,环境污染给农民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二:调研意义:

农村污水是不同于城市及中小城镇的另一种类型,具有点多、面广、量小、分散等特点,农村面临管理水平低、建站和运行资金短缺等实际问题。目前,我国在城市和城镇废水处理技术研究上已取得较大的进展,但在农村污水处理技术研究上进展缓慢,尚无适用的处理技术,更缺乏标准规范。因此,研究农村水污染防治的对策,开发出适合农村水污染治理特点的技术成为解决新农村环境问题的首要任务。目前,我国农村人口达7亿多人,每天产生污水数千万吨。据国家环保总局统计表明:我国农村有3亿多人喝不上安全的饮用水,其中超过60%是由于非自然因素导致的饮用水质不达标;另

据2005年建设部对全国部分村庄调查显示:96%的农村没有排水沟渠和污水处理系统,污水直接就地势排入周边水体,造成河流、水塘等水环境污染,是农村重大的安全隐患。因此,重视与加强农村地区的水污染治理工作,防止对农村及周边地区的水体、土地等自然环境造成污染,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改善和提高当前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三:调查经过:

我以口头的方式问了附近居民一些问题,了解到了一些洪布河近年来的概况。问题详细如下:

1、调查问题:

①小河以前是怎样的?什么时候发生了变化? ②是什么原因使小河成为今天这样? ③你会往河里丢垃圾吗?

2、调查分析 问卷调查中,我发现多数长辈都说,以前的小河都非常清澈,河中还有些小鱼、小虾,河边是小时他们的儿童乐园。值得一提的是,丁宇家门前还有条“门前河”,那是条又窄又长的小河,河沿由石板铺成。他父亲回忆说,河水清澈见底,站在岸上还可以看到有些小鱼儿自由自在地游动。人们的生活用水也是从这里取的。自从90年代有了自来水,人们才渐渐淡忘这里曾养育了一代人。问卷调查中也发现,如今,大人们对于保护小河的意识也越来越差,经常往河里丢垃圾,更不用说去劝阻他人了。

四.河流状况及污染原因:

洪布河位于贵州省瓮安县天文镇白泥坝村,是乌江的一条分支。近年来,洪布河遭受了严重的污染,主要表现在:河水变浅,变浊,变臭。经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洪布河周围几乎所有的农户都是以种殖、养殖等为主要的收入方式,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户频繁使用化肥、农药及地膜等已严重影响到了农村环境。主要表现在:

1.生活垃圾污染。突出表现在:

(1)农民的环境意识较差,农村生活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柴草乱堆、污水乱流、粪土乱丢、垃圾乱倒、杂物乱放、畜禽散养”等问题普遍存在,不仅影响村容村貌,还对大气、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一定的污染。

(2)垃圾成分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农村产生的生活垃圾是可以就地化解、循环使用的,现在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用的塑料和电子等产品产生难以降解的废品占比例越来越大。

(3)农村布局不合理,环卫基础设施、垃圾收集池基本未配套,生活垃圾绝大部分未能实现无害化处理,造成某些农村产生的生活垃圾多在生活区、生产区、农田、河边等处堆积。

2.水污染严重。造成水污染的原因主要是生活排放废水及农业退水污染。农业退水污染是因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所

致。此外,分散的农户养殖业对水环境的污染问题也日益突现,畜禽粪尿直接排入,生活垃圾的随意丢放,进一步加剧了水体污染。

3.农业面源污染。集中表现在:

(1)畜禽粪便污染。大多数养殖户对于残留的粪渣、尿以及食物残渣等普遍采用水力清理的方式,形成了大量的粪水混合物。对这些粪水混合物的处理方式一是将其排入河流,二是排入附近的池、湾或低洼处,三是自然渗入地下,四是部分施入农田。可以说,这些污水流到哪里就污染到哪里,不但会对地下和地表的水质造成污染,也会对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2)农药、化肥、农膜的使用加剧环境污染。现在不科学的使用农药和化肥,不仅造成药剂浪费、肥料损失,地力下降,有害生物天敌的数量和种类剧减,更对土壤和水源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3)收获时节农作物秸杆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每年一到收后种前,为了抓时抢种,农民往往就在田间地头、路旁采取放火焚烧秸秆的方法,一火点燃,漫天遍野,烟雾弥漫,浮尘滚滚,不仅浪费了资源,破坏了土壤结构,同时污染了农村和市区的空气和环境。近年来,有关政府部门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遏制了秸杆焚烧的范围和数量,但还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基层干部对农村环保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而看重的是解决农民温饱问题,缺乏可持续发展观念,忽视环境保护,认为农村的天地广阔,有点污染没关系。

2.环境监管、保障体系不健全。与城市严密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相比,农村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严重滞后。

环境监测、环境监理和环境规划在农村难见身影,农村几乎成了环境保护的死角。环卫人员不足,装备器

材几乎空白。

3.农民本身的环保意识差。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认识不到环境污染深层次的危害性和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加之长期传统的生活习惯短期难以更改,也缺乏遏制环境污染的主观能动性。在我深入调研时,指着门前、路边的垃圾、到处乱扔的塑料袋和村民说:你们就看着这样脏,也不管吗?”村民的答复几乎都是“我们农村就是这样子的”。农村垃圾没有进行专门处理,以致农村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建议:

五、对洪布河污染治理的意见和建议

1、广泛宣传发动,提高思想认识。要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要进一步广泛宣传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治理污染的紧迫性,切实把农村环境污染

治理工作落到实处。

2、坚持综合利用,实现有效治理。通过综合规划和设计配套,使畜禽粪便资源化,尽量实现零排放。

将农户分散养殖引向集体养殖,这样便于畜禽粪便处理。尽可能把干粪回收生产有机肥,使畜禽粪便和污

水最终上山、下田、入塘,变废为宝。引导农业生产者科学利用有机肥料和农村可再生能源技术,建立优

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扶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生产。

3、加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程度。积极响应政府对生活污水治理工程这类项目的有利政策,村干部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设法建立污水处理设施,提高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

河道治理的方案 篇5

时代在向前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人类生活水平在逐渐提升,人们对环境生活的质量也更加关注。河道治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治理河道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河道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进行河道生态建设。河道的生态治理是指在河道陆域控制线内,在满足防洪、排涝及引水等河道基本功能的基础上,通过人工修复措施促进河道水生态系统恢复,构建完整、健康、稳定的河道水生态系统的活动。河道是城市的基础设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质量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日常生活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速度的加快,为了提高城市的品味,加快城市经济的发展,相关部门将水环境的建设当成了一项重要的举措。目前,我国在河道的治理工作中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均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因此,对河道进行生态治理刻不容缓。1目前生态河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1.1河道中的淤积比较严重一般情况下,城市中的河道淤泥主要来自于建筑泥浆、河道淤泥、阴沟泥和污水处理厂污泥等。由于含有大量的病原菌、寄生虫(卵)、重金属及某些难降解的有机毒物,若处置不当,则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河道中出现较多的淤泥后,尤其是在河道的下游,河道中如果出现了过多的淤泥,就会加重对水体的污染。因此,河道的淤泥给百姓的生命安全以及财产安全均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2河道水面的面积没有受到保护目前,很多地方的生态河道由于受到了各项建筑工程以及农民圈占等行为的影响,导致更多的建筑物和垃圾都被倒入了河道,这对河道水面的面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使河道的截面积越来越小,导致其面积越来越小,不但减小了河道的容量,还影响了河道的正常使用功能。1.3河道沿岸的保护措施没有做到位河道在长期的发展中,其自然特征也就发生了一些变化,传统的河道沿岸的保护措施中,将重点放在了水对河道的冲刷、水土保持等因素,所以说,其保护河道沿岸的传统结构形式也只有浆砌石、干砌块石、混凝土、预制混凝土块体、钢筋格宾笼等,而这些保护措施都是比较单一的,并且也破坏了各种植物以及微生物的生长环境,这也违背了现代社会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与此同时,还严重地影响到了水流的生态功能以及周边植物的景观功能。目前,有很多城市在进行河道治理时,都重点追求的是河岸的硬化覆盖,这种方式只是比较片面的强调了防洪功能,导致河道的形态出现了单一化,而将河道的生态功能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上,破坏了流动的生态链,使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糟糕。加上在此过程中对水质造成的严重污染,防洪能力逐渐减弱等都是我国当前河道工程治理中存在的问题。2生态河道治理措施2.1在河道设计上体现多样化在河道设计上应从多个方面、多个层次进行考量,要因地制宜、多种设计方式相结合,以体现河道规划的集成效用。在河道结构的设计上,可采取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等方式。纵断面设计重点在构造河道蜿蜒性和创建浅滩-深潭序列。建设生态河道的过程中,恢复河道的蜿蜒性可增加栖息地的数量和质量,保持河道的稳定,同时,也可以减少工程的造价、节约成本。创建浅滩-深潭序列是模仿自然界中的河流的纵断面来设计的。一般表现为深潭和浅滩的相互交替。这种结构可以产生急流、缓流等多种水流条件,有助于生物群落的丰富形成,因此浅滩-深潭这一序列的创建也是生态河道设计的重要内容。河道横断面设计要充分考虑生态、地貌的因素,做好河岸边坡、堤线距水面距离等布局。在护岸设计上,也要根据河流自身特点、结合具体的生态情况来考量,重点关注点应是保护河流生物的生存和繁殖环境。比如可建设适合蛙类生存的两栖块体护岸等。目前,经常采用的是石笼网生态护岸,这是当前的发展趋势。石笼网生态护岸又分为柔性护岸、直立式护岸、自嵌式植生挡土墙(鱼巢砖)护岸等形式。石笼网生态护岸具有防洪、景观、自净等功能,对重建“自然型”河道也有很好的作用。2.2对河道岸坡加强防护河道治理,岸坡防护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容。重点是设计生态护坡。岸坡原始的形态和原生的植被如果符合生态护坡的标准,则要尽可能保持原貌,或者局部少动。岸坡防护,要少用浆砌石或混凝土护坡等形式。石材护岸虽然成本较为低廉,且石材抗冲击、抗冲刷能力强、结实耐用,但并不是必要的形式,采用何种形式的护坡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优选。石材护坡以及抛石护坡,应选用天然石材,如卵石、砾石、流石等。石材粗糙的表面有利于微生物附着,石材之间的间隔和空隙也为河道里的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再者可以采用木材护坡,常见的有木桩栅栏护坡、树根扎捆护坡、活性木格框护坡等。还有一种作用独特、具有不可替代功能的植物护坡也被广泛运用,主要有草皮护坡、树枝护坡和水生植物护坡等。2.3水质修复设计水质修复设计主要分为两个角度,即空间设计、治理方法选择。在河道生态治理中,人们可以根据植被属性、生长状况等了解水面变化,在周边布置不同类型的植物,提高河道的生态吸收能力。布置水面植物时,人们一定要考虑航运与泄洪因素,满足两者需求后,才能进行布置。生态河道治理期间,人们可以从以下角度选择治理方法:微生物强化异位脱氮技术、异位除磷技术、外源生态消减技术、水体复氧及净化技术。选择生态治理方法的第一条件是适合本地河道现状,同时人们要考虑河道景观、河道空间布置、通航、排洪等因素,以水体生态系统修复为目标,从污染源控制、水生态治理与修复两方面着手,最终全面恢复河道生态系统。2.4划定河道生态空间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划定河道生态空间范围,清除生态空间范围内的河障。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合理布局,与周围城镇相互作用,以降低开发为理念,整合绿色生态的空间规划,逐步恢复河道生态空间内的生态功能,形成由点及线,由线到面的绿色生态体系,构建健康而开放的生态空间系统,并以此反哺周围城镇,带动地区的经济发展。2.5注重长期维护保养整治水环境、提高河流水质,需要建立完善的机制,以制度建设来保证治理的长效。河道边坡治理作为河道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形成常态化。河道生态治理的长效管理必须结合水环境整治,做好“结合”的大文章,综合治理,常抓不懈。目前,生态型河道的建设成为了水务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为了极力营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的优美水环境,我们水务工作者正在积极地寻求更加合适的建设方案。建设生态型河道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项目,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应高度重视规划论证工作,注重目标的合理选取,注意施工管理的规范性、时效性,要重点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等关系,既顾及景观和实用,又考虑安全及成本,形成集防洪、防崩、生态、亲水、景观、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水利工程,争取建设效益的最大化。结束语河道生态治理是保证河道生态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手段,优化河道生态治理技术,能够帮助城镇更快地恢复和发挥河道的正常功能。与此同时,河道生态治理可以促进河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改善城镇建设期间的生态环境。

黑臭河道治理背景 篇6

(1)响应国家《水十条》:《水十条》,提出了“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城市黑臭水体得到消除”。

(2)恢复河道水生态系统和自净能力、防治绿藻爆发的需求:恢复流域水体的自净能力消纳下水污染负荷,才能保障河道水质达标;同时恢复水域生态系统有利于增加流域生物多样性,保障其生态功能。

(3)提升周边居民幸福感、树立良好城市形象的需求:河道黑臭给周边居民带来极大困扰,降低了河道景观、文化等功能品质,而恢复河道水情、水美,提供亲水机会,能大大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市容市貌。外源污染控制技术:

城市河道污染源:生活废水、工业废水。

农村河道污染源:生活废水、养殖业废水、农田经流水。内源污染控制技术:底泥疏浚、底质改良、增加曝气。河道生态修复:生态浮岛、生态护岸。河道景观设计: 黑臭水体治理难点:

(1)黑臭水体成因复杂,影响因素众多,是水环境污染治理的难点。(2)采取有效技术措施,短时间内能消除黑臭现象,但其难点在于治理后的水质长效保持,保证黑臭不反弹。

(3)很多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因重治理轻保持、重短期轻长效而导致水体返黑,水质反复恶化。

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含量过高时,在好氧微生物的作用下,有机物分解会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气,使水体转化成缺氧或厌氧状态。在缺氧和厌氧条件下,有机质腐败、分解,产生氨、硫化氢、硫醇、硫醚、有机胺和有机酸等恶臭物质,致使水体变臭。其中腥臭味是由微藻、放线菌、霉菌引起。

在缺氧和厌氧条件下,水体中的铁、锰等金属离子与水中的硫离子形成硫化亚铁、硫化锰等化合物。悬浮颗粒吸附硫化亚铁、硫化锰等,致使水体变黑。污染源调查

点源污染:污废水直排口、合流制溢流口、管网初期雨水、非常规水源补水

面源污染:城市降雨径流、冰雪融化、畜禽养殖废水 内源污染:水体底泥、岸带沿线垃圾、水生植物状况 其他:污水厂超标废水、落叶沉降情况、潜在事故排放 环境条件调查:

(1)周边环境:周边建筑群特征、城市道路和交通情况、水体沿岸其他基础设施情况等。

(2)水文条件:水体的位置、边界范围、面积及水位、流速及流量、周边水系连通情况等。

(3)水体岸线硬化状况:硬化岸线和河湖床的面积、硬化厚度、硬化类型等。(4)其他:黑臭发生时段、持续时间、百姓投诉情况、影响居民人数等。根据污染程度与治理目标的不同,黑臭水体治理可分为:应急治理、水质改善和长效保持。

应急治理阶段:对于黑臭现象严重的水体,采取有效措施,快速缓解和消除黑臭现象。通过截污,控制外源污染物的进入,通过絮凝剂、除藻剂等药剂快速去除污染物,通过底泥清淤将大量污染物迁移出水体,通过地表水或再生水补充,使污染物质快速迁移、稀释,以短期内消除黑臭。(是不得已而为一的措施,没有办法的办法)

水质改善阶段:进过应急处理措施,黑臭现象缓解之后,需进一步减轻水体污染负荷,采取工程措施净化水质,恢复水体景观功能。人工曝气充氧可使水体保持好氧状态,防止滞留型水体、封闭和半封闭型水体,投加底质改良剂或氮磷控制 剂以降低内源污染负荷;通过植物塘、生态岛等,利用水生植物是净化功能改善水质。

长效保持阶段:黑臭水体治理后,可能会面临污染负荷再度升高等问题,使得水体水质恶化和黑臭反复,因此需要保证水质有效管理,确保水质改善效果的长效性。消除黑臭后的水体,仍然是富营养化水体,藻类容易暴发,最终导致黑臭,应采取必要措施控制水华控。

河道治理工程设计探讨 篇7

1 水面线计算的分析

1.1 水面线计算方法的选择

水面线计算是河道治理中的基础性工作, 对河道治理的工程量及造价有着直接的影响。根据河段的资料, 水面线计算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1) 恒定非均匀渐变流方程法。恒定非均匀渐变流方程法将治理河段划分为若干个河段, 逐段推求。在每一河段内, 根据实测的断面资料、相应的洪峰流量、控制断面的“水位—流量”关系及各河段糙率等边界条件进行求解。计算的方程如下:。其中, z1为起调水位;z2为计算断面水位;α为动能修正系数;Q为流量;A为过水断面面积;h1-2为两段面之间的水头损失。其中, hf为沿程损失;hj为局部损失;s为断面间距;珚Q为平均流量;珔A为过水断面面积平均值;珔R为断面水力半径的平均值;ξ为局部损失系数;v为断面流速。2) 曼宁公式法。曼宁公式法根据治理河段平面图, 布置若干控制断面, 采用曼宁公式计算。计算方程如下:。其中, n为河段的糙率;Q为流量;A为过水断面面积;i为河段的纵向比降;χ为计算断面的湿周。曼宁公式法将河道看作是体形规则的“天然渠道”, 对于沿程较为规则的河段, 该方法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但是天然河道一般形态多变, 因此, 该方法的精度有限。3) 水面比降法。水面比降法是一种粗略的类比法, 通过调查河段近年的洪水位, 确定水面的比降, 再根据控制断面推算整个河道的水面。该法只适用于资料缺乏的河段。河道治理设计中推荐采用恒定非均匀渐变流方程法, 其余的两种方法可作为一种粗略的校核。

1.2 计算软件的选择

河道水面计算常用的软件主要有:1) 美国陆军工程兵团水文工程中心开发的HEC—RAS软件, 该软件以能量方程为基础, 可以计算一维恒定流和非恒定流河道水面线。2) 荷兰代尔夫特水力学所及有关机构联合开发的SOBEK软件, 该软件以一维圣维南方程为基础, 计算河道水面线。现以云南省彝良县洛泽河角奎镇附近的河道水面线计算为例, 对以上两种软件进行对比分析。计算洪水标准为20年一遇, 洪峰流量1 621.00 m3/s, 河道为缓流, 控制段选择在下游, 计算起始断面水深为832.45 m, 河道糙率综合取值为0.04。SOBEK软件迭代初始水深为0.0 m。

水面线计算成果见表1及图1。

根据表1计算成果, HEC—RAS软件的计算成果略大于SOBEK软件, 最大差值约0.2 m, HEC—RAS软件计算结果更偏于安全一些。由于HEC—RAS软件运行费用远低于SOBEK软件, 且成果整理也较为简便, 因此实际设计推荐采用HEC—RAS软件。

2 河道防护形式的选择

2.1 传统的河道防护措施

传统河道防护多采用刚性防护措施, 主要为浆砌石防洪墙、浆砌石 (钢筋混凝土) 护坡等, 结构抗冲刷及破坏的能力强, 能够适应较恶劣的自然环境。但传统刚性防护很少考虑工程措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阻断了河道与外界的环境交流。

2.2 现代河道防护措施

现代河道防护多采用生态防护措施, 主要有植物护坡、格宾石笼、生态袋护坡、生态混凝土等措施。其优点是在满足工程结构安全的基础上, 达到了河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 实现了河道的持续发展。其缺点是生态防护措施的强度不大、抗冲刷能力较差, 不适宜流速大的部位。各生态防护措施优缺点的对比见表2。

2.3 河道防护形式的选择

河道治理的目的不同, 选择的防护形式亦应有所区别。防护形式的选择应“因地制宜”, 充分考虑水力条件、天然建筑材料、施工、维护等因素, 设计中应充分体现“生态治理、亲近自然”的理念, 避免河道治理的“渠道化”, 尽量不改变现有河道的走向及岸坡结构, 减少二次生态破坏。流速不大的河段, 应优先采用生态防护措施, 尽量避免防洪堤的新建, 如必须新建则应优选生态护坡土堤。流量较大、流速较高的河段, 应首选防冲能力较强的防护结构, 冲刷较深的河段宜选择刚性防护。

3 结语

1) 河道治理设计中推荐恒定非均匀渐变流方程法。根据实例计算, HEC—RAS软件计算结果更偏于安全一些, 由于HEC—RAS软件运行费用远远低于SOBEK软件, 且成果整理也较为简便, 因此实际设计推荐采用HEC—RAS软件。2) 河道治理应根据不同的治理目的, 选择适宜的防护方案, 在满足河道防洪安全的前提下, 应大力推广和使用生态防护措施, 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摘要:通过对不同水面线计算方法及软件的分析, 对传统及现代河道治理防护形式进行了比较, 提出了河道治理设计的一些建议, 指出河道治理设计中水面线计算、防护形式的选择对工程的安全及投资有着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河道治理,水面线计算,防护措施

参考文献

[1]李炜.水力计算手册[M].第2版.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6.

[2]刘洋.几种水面线推算方法的比较[J].人民黄河, 2011 (2) :51-53.

论城市河道的生态与景观治理 篇8

关键词:城市河道;生态;景观;治理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020(2014)04-0001-04

河道,是城市重要的生态环境类型,不仅具有防洪泄洪、水利航运的作用,还能改善城市生态与小气候,给人们提供游憩之地。有关国家不仅在河道治理中明确提出有关河流生态建设的内容,还颁布了专门的河流生态工程设计规范。如日本在1997年颁布了《建设省河川砂防技术标准及解说》,在河道护岸工程设计中提出“护岸往往设置在重要的河边,周围有生态和自然景观等环境,因此护岸应采用与周围自然景观协调的结构形式”等。

我国在河流保护与河道生态工程技术领域起步较晚,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在各地实践中,有些城市采用生态技术手段如生物氧化塘、湿地净化等改善河流湖泊的水质,有些城市运用生态景观廊道治理理念,实现了集水利、生态、休闲、商业等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型城市滨水空间,如成都府南河、南京秦淮河的生态治理。总体来说,我国城市河道治理取得一定发展,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与国外先进的河道治理理念及技术措施间存在较大差距。

1当前城市河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河道护岸结构单一

长期以来,在“治水第一”的政策指导下,城市河道下垫面被采取硬化处理,平面上进行裁弯取直,为的是加快过水速度,使得城市河道逐步渠道化。水生植物在硬质河道难以生存,微生物、鱼虾的生存环境被破坏,河流的生态功能、景观功能被大大削弱。为保护城市安全,人们将河堤逐年加高,并建设大量钢筋混凝土、块石堆砌的垂直护岸,破坏了原有的河流形态\[1\]。

1.2河道景观遭到破坏,降低了亲水性和通达性

完全人工砌筑的河道与堤岸,改变了在多重自然力作用下形成的河床、河岸的自然特征和重要功能,同时,忽视了河道与城市的横向联系,石砌的护岸垂直陡峭,使得人们走在河边,有一种落差感,不能获得良好的亲水性和通达性。河流两岸原本可供人与自然亲近的天然场所被闲置了。

1.3河道自然生态遭到破坏,降低了生物多样性

渠道化的硬质河道,破坏了两岸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河中水草绝迹,两栖类动物的生态廊道被切断,水生昆虫不能正常羽化,生物多样性大大降低\[2\]。

1.4水质污染严重

随着城市的发展,河流两岸的土地被大量开发利用,附近产生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河中,造成河水水质恶化,加速了水生动植物的灭绝。

湖北林业科技第43卷

第4期黄愉婷:论城市河道的生态与景观治理

2城市河道治理应把握的基本原则

2.1多目标兼顾原则

城市河道治理不仅是解决防洪问题,还应包括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改进河道通达性、增加休闲亲水场所等方面。如果仅仅从某一个角度出发,轻则造成资源浪费,重则对城市河道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影响,因此必须统筹兼顾。

2.2自然生态保护原则

依据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河道,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景观异质性,促进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沟通城市河道生态系统的生境走廊,构建城市河湖“斑块—基质—廊道”的有机整体。

2.3自然美学原则

河道景观设计尽量采用自然线型,强调植物造景,运用天然材料,创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城市滨水景观。

2.4公共性、共享性、开放性原则

城市河道不应该是被闲置的一角。在设计中,重视公共空间的通达性,重视提供亲近自然的交往空间,强调公共空间的开放性、共享性,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来到河岸边驻足、观赏,实现人与自然的亲近。

3河道的生态修复

3.1生态河道建设

首先,去除河底平坦的硬质衬底,改为缓坡。其次,按照宜宽则宽的原则进行修复。一方面是通过对河道清淤,加大河道蓄水量,强化河道自净能力,另一方面是在河道两岸保留一定的浅滩宽度和植被空间,为生物的生存发展提供栖息地。沿河设置一些蓄水湖池,或是布置河心小岛,使河流产生分合变化,有聚有散。河道拐弯冲刷严重的地方,可将凸段后移。

3.2生态型护岸

在生态环保理念的影响下,一些城市在对河道进行改造的时候不再采用整板式混凝土硬化,而是改用可镶嵌植被的植草砖、植草格栅等材料,不仅能稳定边坡,又能起到绿化的效果。更加生态的护岸可采用干垒毛石加铅丝网固定,底层覆以回填土,用生物方式紧实后再覆以种植土,种植水生植物。这种护岸形式中硬质材料减少,植被占到了更大的比重,为恢复和重建退化的生物群落提供了更好的生存条件。

3.3恢复退化的河岸植被

首先,搞好植物群落的历史与现状调查,设定科学的目标。其次,植被恢复要符合群落结构的要求,在适应当地条件的基础上选择群落生态习性有所差异的树种,如阳性树种、耐阴树种和阴性树种,大乔木、小乔木、灌木和藤本树种,都要合理的搭配。群落的稳定性包括现状的稳定、时间过程的稳定、抗变动能力和变动后恢复原状的能力。一般认为物种多样性是群落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尺度\[3\],因此,河岸植被还应选择尽可能丰富的物种,且每个种的个体数比例相对均匀地分布。

4河道的景观治理

4.1河岸线的设计

河道平面形态设计应该以自然河道长期发展形成的河道形态为依据,保留和设计一些河流自然形成的蜿蜒曲折和网络结构,包括湿地、河湾、急流和浅滩等。但是由于城市河道周围大量的建筑物,空间狭小,不可能完全像自然河道那样有大的弯曲和水系的分合,而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尽量满足景观上的要求。通过两边河岸线的随弯就势、收放分合,水域的形态、面积不同,河床高程的变化形成近似自然河道的效果。

nlc202309051128

4.2河道断面设计

目前较为改良的方案是采用多层台阶断面结构,能在满足防洪要求的同时,为鱼类和水生植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但由于自然河流在断面上显示多样性变化,进行断面设计的时候也应该尽量做到河床的非平坦化,利用天然材料构筑自然起伏的断面形态,尽量接近河流基底的原始状态,不仅能够改善生态环境、丰富景观,也大大减少了建设和维护成本。

4.3护岸设计

河岸地带的主要功能在于保持水土、遮蔽岸线,同时发挥景观、休闲等功能。为了达到这种要求,就需要在河岸的设计上摈弃传统的工程技术方法,考虑采用生态河堤,仿效自然河岸的形态特征。同时,在护岸的设计中还要注重亲水性,只有这样才能把河道的护岸处理和滨水区的景观设计相协调,发挥河道的社会效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例如可设计亲水驳岸接人行木栈道,外侧再用野花、树丛将行人与机动车道完全隔离。另外,增强城市河流与周围大环境绿地的横向联系,通过打通绿色廊道、联结绿地斑块来进一步构建可持续的城市生态圈,也应是护岸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4.4植物配置

河岸绿化的植物选择首先要遵从“适地适树”的原则,优先选用当地的乡土树种作为建群种或每层的优势种。乔木应注意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搭配,也可使用一些开花色叶树种,营造丰富的季相变化,如水杉、银杏、栾树、火棘、红枫、樱花、梅花、木槿、山茶等。春天樱花如云似霞、栾树梢头层层黄花,盛夏木槿繁花似锦,秋天水杉、银杏、栾树叶子金黄,火棘红果累累,冬天山茶开花浓墨重彩,一年之中美景各异,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水生植物的配置要考虑常水位深浅,既能满足河道在丰水期的行洪要求,又能满足枯水期的景观效果,保证四时有景,河岸边坡不至于裸露。沿岸宜栽植千屈菜、再力花、黄菖蒲、芦苇、慈菇、水葱、花叶芦竹、美人蕉、鸢尾等,这些草花形态各异,极易造景,并且不需要特殊的维护。

草坪宜选择马尼拉、狗牙根等根系发达、适应性强、便于管理的草种。亲水平台可栽植垂柳、云南黄馨等摇曳多姿的树种,河心岛则可采用疏林、草花的自然组合。

5结论

保护和整治河道环境,提供亲近自然、开放共享的城市滨水空间,关系到每一个城市居民的福祉。在满足城市防洪、泄洪要求的前提下,我们应摈弃将河道渠道化的单一做法,重建自然的、会呼吸的生态河道。首先是解决城市污水排放及治理问题,切断河流污染的源头,只有这样植被和微生物才能生长,河流才能重现生机。其次以景观学原则为指导,设计近自然的河道线型和断面,采用生态环保的建筑材料,合理配置植物种类。同时,加强河岸带景观维护和植被养护,积极宣传与引导,提高城市居民的河流保护意识。只有让河流活起来,城市才能富有生命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是看得见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赵全儒.城镇河道生态治理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0):9558-9560.

\[2\]朱国平,徐伟,齐实,杨海龙,周利军.山东省招远市城东河河道近自然治理设计初探\[J\].水土保持研究,2004,11(1):160-162,181.

\[3\]冷平生.园林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上一篇:优秀演讲稿:学习罗阳精神下一篇:演讲稿方法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