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2024-10-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篇1

1.回归学习本质—解决问题 2.学习方式改变—问题化学习3.教学模式的变革—“活动课程” 4.课程规划—学科和跨学科课程 同时注重以下几点

一、高中物理新课程采取以探究式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新课程物理教学中应把科学探究摆到首要位置,课标中和教材中给出了大量的探究课题,注重从自然与生活现象引入问题,通过探究寻找规律,然后介绍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注重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渗透于不同章节,让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注重学科间的渗透、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的融合,以便学生学习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客观了解科学的社会功能,树立正确的科学观。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撰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选择最能体现教育价值的知识作为课程内容,与此同时,将物理科学最新进展引入课程,如纳米技术、超导、快中子增殖反应堆、可控热核反应等,为学生创设亲身参与探究的问题情境。

二、物理实验要贯穿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的始终,充分利用实验资源做实验,提倡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普通物品做物理实验。

三、将物理学史教育有机地整合到物理课程教学中。物理学史,它以人类与物理世界对话的历史为研究对象,融合了与物理学有关的自然科学以及与人类思想、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多学科知识,是一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紧密交叉渗透的综合学科。通过成功的科学家遇到困难如何思考、如何探索达到目的,描绘物理学家探索科学的欢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使受教育者精神上受到感染、情操得到陶冶,意志得到磨炼,鉴赏力得到提高,正确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产生热烈的感情形成了对美和善的辨别力和追求热情,从而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和谐的发展。

四、开展物理课外活动,陶冶学生科学素养情操 物理课外活动,主要有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以及物理游戏活动。通过这些课外活动,增强了印象,加深记忆,也培养了对科学的兴趣,促进了科研能力的发展,从而使他们在有兴趣的活动中自然地得到科学素养的教育。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篇2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 人们越来越关注“语感教学”这一话题, 在阅读中培养小学生的语感能力成为语感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不可否认, 现阶段对于小学生语感培养的过程中, 存在着不少误区。

1.偏重“读”, 忽略“听”与“说”的训练。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偏重对课文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 范读或学生集体朗读、默读、分角色读等。一堂语文课下来常常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听读、听说的“听”的训练, 自然也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说见解、说感想的“说”的训练, 这样的机会少了, 久而久之这样“坐享其成”的听课习惯养成了, 语感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2.注重读中的“字正腔圆”, 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体验。有时候我们会片面追求语音标准, 尤其是“字正腔圆”和语调的轻、重、缓、急, 缺乏对学生情感的调动, 导致学生与课文的语境很难发生交流碰撞, 产生共鸣, 这就使学生的语感只能停留在表面、肤浅的基础上。

3.强调“读”, 忽略“悟”, 即细细地品味课文的思想、感情。语感是在语言训练中形成的对语言感知、领悟和把握的一种能力。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把语感能力的培养简单地理解为朗读能力的培养, 忽略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领悟。但是朗读只是品读语言的最初阶段, 要想深入品味, 就必须透过语言文字, 读出其中丰富的内蕴。

4.课堂上我们总是追求整齐划一的阅读, 忽视学生阅读的个性差异, 特别是学生的认知差异。《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我们教学中追求统一的阅读教学模式、统一的阅读方法, 未给学生留下足够的阅读空间, 以致学生的感受、领悟体验都统一在标准模式之下。其实这是十分不可取的。

既然语感是读者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 是在感知语言材料时直接产生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含义、情味和理趣的理解力。它包括语音感受、语义感受、语意色彩感受等。我们不妨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做一些尝试, 走出语感教学的误区。

一、听说结合, 注重整体训练

语感作为一种能力不是靠灌输而生成的, 只能在语言实践中习得。可以说感知“自己的实践”是语感得以生成和升华的唯一条件。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说话训练。要多给学生机会, 如让学生用词造句, 归纳、复述课文内容。让学生在读中谈谈“发现”, 哪个词用得好?哪个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让学生独立阅读, 做到动手、动口、动脑,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指导、点拨, 逐步让学生自己感知课文的语言, 激发其表达的欲望, 培养他们想说、敢说的心理素质和对语言的适应能力, 形成良好的口语表达习惯, 为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当然, 在平时也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听”的训练, 听读、听讲、听问、听辨等。如在课堂教学中, 采用富有感情的范读、朗读声像带等作为“示范阅读”, 让学生体味、揣摩、模仿, 进行听读训练。让学生养成专心听讲的好习惯, 就必然会提高听课质量, 形成准确的语感。课余时间还可以开展每天播报新闻、写日记、摘抄名人名言和优美词句以及课前一分钟演讲等活动, 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巩固口语表达能力, 让学生在听说实践中获得语感能力。

二、做到“读”与“思”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悟性”

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 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古人读书, 有“涵泳工夫兴味长”的名言, 是说读书要沉浸其中细细品味, 方觉兴味无穷, 而诵读是最好的感受语言情感的方法。所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话虽简单, 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只有经过反复朗读, 方能读出其中的味道, 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而在这个整体的把握过程中, 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味与琢磨, 更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语感训练。一句话, 读书对训练语感是十分有效的。所以, 要在课堂中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引导学生多读书, 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 从读中得到感悟, 训练语感。比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船长》这一课时就先让学生听课文的录音, 然后再让他们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对话描写。虽然课文中几乎没有一句直接赞颂哈尔威船长的话, 但同学们从哈尔威船长的言语中却感受到了他在生死关头, 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和他临危不惧、忠于职守、爱护妇女儿童的高尚品质。

当然, “感悟”就是有所感触、有所触动从而领悟的意思。阅读时, 只有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 才能对课文中的形象、情感、意蕴有所感悟。比如《泊船瓜洲》这首古诗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因“绿”字用得巧妙, 使之成为千古佳句为后人传诵。老师在教学时指导学生:“绿”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成哪些字?这样换好不好?从而使学生领悟到“来”、“到”、“入”、“过”、“满”等字都不如“绿”字用得传神, 不能像“绿”那样把江南春意盎然的景象展示出来。“绿”字写出了春风有色, 立刻可以染绿江南, 给人一种鲜明的形象感, 读着“绿”字仿佛看到了绿油油的细草铺满江岸, 这正说明了诗人对每个字的精挑细选。这样, 学生在遣词炼字方面受到了生动的教育。可见, 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读书和思考, 学习别人是如何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 才有可能自己去驾驭语言、表情达意。

三、展开想象, 培养语感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生思维活跃, 想象力丰富, 他们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课堂上, 教师要善于借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定向引导, 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 感受形象, 达到领悟感情的目的, 在想象中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力。例如《观潮》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作者巧妙采用了比喻、夸张、烘托等多种写作方法, 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观景象。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只见白浪翻滚, 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教学中, 可通过多媒体电教增强学生通过“白浪翻滚”联想到“白色城墙”的雄伟图景;由“浪潮越来越近”联想到“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那浩浩荡荡的飞奔场面;由声音联想到“山崩地裂”的惊人气势。又比如, 《山中访友》一文中有这样一段, “我脚下长出的根须, 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 头发长成树冠, 胳膊变成树枝, 血液变成树的汁液, 在年轮里旋转、流淌。”让学生根据这些描述展开丰富的想象, 体会作者把自己想象为一棵树, 使树与“我”融为一体, 使学生在想象中进入情境, 得到语感的培养。

四、注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差异

语感具有个性化, 这应该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所熟知的道理。阅读同一作品, 不同的读者就有不同的感受。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内容包罗万象, 写作风格各具特色, 体裁功用各有不同, 对文本的解读应该是开放式的、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阅读有读、说、写、唱、跳、演等多种方式, 在阅读过程中, 学生会根据自身的阅读需要和阅读期望, 在接受文本信息的同时, 会对文本信息进行筛选, 以自身的生活体验去感悟文本信息, 学生关注文本的内容必然因其需要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如果给学生的阅读定标定量, 给学生的阅读打上各种框框, 必然影响学生的阅读效果, 妨碍语感能力的提高。作为语文教师, 应该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给学生自主阅读的自由, 努力做到以学生的心灵激活文本的言语, 以文本的言语点燃学生的心灵, 改变单一的阅读教学模式, 设置“多元化”的学习情境和可供选择的自主学习方式, 让学生构建起自己的阅读空间, 引导学生参与生活, 感悟生活, 不断汲取有价值的语言信息, 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阅读增强语感能力。

总之, 语感是语言的一种直觉能力, 但训练语感却是一贯非直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要反反复复地对各式各样的言语材料进行感受和领悟, 反复地进行感性的和理性的认识。语感如此不易感知, 不好培养, 但是只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积极探寻语感培养的途径, 为学生创设语言实践的机会, 让语感训练无处不在, 学生的语感就能获得不断的提高。

摘要:语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 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从当前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语感培养的误区出发, 对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语感,误区,培养,尝试

参考文献

[1]潘涌.语文新课程与教学的解放[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

[2]路冬梅.新课程语文教学教法[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6.

[3]郑杰.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4]王伯勋.语文教学情趣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篇3

关键词:矿山地质工作;矿山生产;管理

所谓矿山地质工作,就是在对矿床经过一定的勘探后,在拟建或者已建的矿山范围内,为了确保和发展矿山生产所进行的所有地质工作。可以说,它是矿山企业生产活动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其主要任务在于加强对矿床的开发勘探以及研究工作,以此来不断提高矿产的储量级别,进一步扩大矿山的远景储量,延长矿山的使用寿命,进而确保矿山的持续生产。

1、大红山日常地质工作内容

1.1 原始坑道地质编录

大红山铁矿矿体比较厚大,采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采矿,出矿进路设计尺寸为宽4.2米,高3.8米,其坑道地质编录主要采用两壁一顶的压平展开法进行编录,即在各坑道工程中,以坑道的起点作为基点并用皮尺沿坑道顶板中心线位置布设,通过对两壁基岩的观察和敲打来找到各种地质界线,然后按一定比例尺缩绘成素描图,根据坑道素描图和样品化验分析结果,制作出分段地质平面图和间距为10米的剖面线剖面图,计算地质储量。

1.2 生产勘探

此处所讲的生产勘探是指在地质勘探的基础上,在近期开采地段,进一步查明矿山矿体的形状、产状、质量以及分布情况,这样才可能提高储量的可靠程度,确保各项采矿工作的正常进行。其主要工作内容是:(1)进行钻探设计,即在原有地质工作基础上结合生产实际情况对主矿体周边未达到控制程度的矿体和前期生产勘探空白区的盲矿体进行探矿设计;(2)钻探施工管理,即对钻探工程的开孔、钻探过程、终孔进行监督管理;(3)岩芯编录,即对钻探所提取的岩芯进行岩性描述、分析、计算、布样和记录;(4)根据样品化验分析结果,绘制矿体平面图及剖面图,计算储量;(5)撰写探矿成果报告。

1.3 生产矿量管理

生产矿量管理就是在进行矿山生产的过程中,对矿山的保有储量和储量的保有期限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由于大红山铁矿是一个大型矿山,且属于露采开采和地下开采同时进行的,所以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对生产矿量的管理就显得更加重要,一般来说,地质组应当每月对采场月计划中深孔崩矿量进行计算,从而计算每月矿山生产矿量及矿山储量保有期限。

1.4 矿石质量管理

大红山铁矿主要采用采矿外包模式进行出矿,目前采场的配矿工作主要是由乙方来主持,甲方管理人员主要负责监督管理,即对井下各采场的矿石进行观察并记录矿石品位,重点监督采场当日的出矿进路,如发现乙方出矿品位未达到供矿指标,必须要求其及时调整出矿配比,即配矿;每月对月计划中深孔崩矿量进行计算,掌握各个采场的备采矿量;其次对出矿铲数进行监督记录,从而对每天的出矿量进行核对,以便更好的进行矿石贫化损失管理和整个井下采场的管理,为矿业公司节约成本、创造更多的效益。

2、日常地质工作在矿山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2.1 原始坑道地质编录在矿山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大红山铁矿主要采矿方法是无底柱大分段中深孔崩落法,为了提高采场回采地质资料的精度,降低矿石的贫化、损失,降低采矿成本,进行坑道原始地质编录工作,即对矿体的“二次圈定”是十分必要的。首先,通过对坑道的地质编录,可以得到某个采场的地质资料,经过资料整理后,能够绘制出采场中段地质平面图,进一步得到采场各出矿进路的剖面图,由所绘制的平面或剖面图可以对大到某个或整个采场进行储量计算,小到对任一出矿进路某一排中深孔崩落矿岩量进行计算。查明矿产储量是矿产勘查的主要任务之一,所以储量计算是矿山地质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也是对很多地质工作成果的一种总结方式,它对于研究矿山和采场的矿体分布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坑道原始地质编录是提升储量级别的直接手段,通过储量计算能够比较精确地控制三级矿量,使整个矿山开采保持平衡。通过对地质编录后所得各种地质圖件和矿体、矿块储量计算的研究,能够更加清楚的认识到矿体的空间形态、产状及其分布和采场中影响采矿的一些构造(如断层、裂隙、岩石节理等),从而对采场进一步的探、采矿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有效的依据,同时对做好采场安全工作也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2.2 生产勘探在矿山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随着玉溪大红山矿业有限公司的高速发展,对矿石的需求量将逐步增加。我们知道,生产勘探是提高矿床勘探程度,优化矿产储量的最直接方法,它可以较为精确地描述矿山矿体的形态、产状以及位置等特点,有利于指导采矿生产,可以说是贯穿矿山采矿工作的一项重要地质勘探工作,不容忽视。

以大红山铁矿Ⅰ号铜矿带400m中段B80至B86勘探线生产探矿为例,前期基建探矿截止到B80线,该探矿工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基建坑道和坑内加密钻探,提高工程控制程度,进一步查明了I号铜深部首采区400中段B80线至B86线I3、I2铜矿体空间位置、形态、产状、内部结构及矿石数量、质量特征和矿石类型,这为确保矿山正常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3 生产矿量管理在矿山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矿山生产的储备程度是反映矿山开采正规作业的一大重要标志,也是编制矿山采掘计划的主要依据。我们可以通过对生产矿量的计算、管理,结合大红山矿生产实际情况,合理安排采掘计划,储备三级矿量,能够保证矿山持续均衡生产。

2.4 矿石质量管理在矿山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毋庸置疑,矿石质量管理是矿山全面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为了较好地利用矿山有限的矿产资源,减少矿石损失,就必须做好矿山质量管理工作。这就需要我们合理完善地编制矿山生产质量计划,及时预测下一步采矿生产的供矿质量,有效地控制矿石的贫化与损失,最大限度地提高矿山的总体效益。

3、结语

综上所述,矿山地质工作是一项基础性、系统性的工作,它对于矿山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为矿山生产提供了主要的技术资料,对矿山生产过程中的采矿工程设计和探矿工程设计、安全生产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做好矿山日常地质工作,能够让矿山更加合理地利用资源,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矿山整体经济效益,使矿山能够安全稳定地生产及持续发展。

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 篇4

二、物理实验要贯穿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的始终,充分利用实验资源做实验,提倡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普通物品做物理实验。

三、将物理学史教育有机地整合到物理课程教学中。物理学史,它以人类与物理世界对话的历史为研究对象,融合了与物理学有关的自然科学以及与人类思想、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多学科知识,是一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紧密交叉渗透的综合学科。通过成功的科学家遇到困难如何思考、如何探索达到目的,描绘物理学家探索科学的欢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使受教育者精神上受到感染、情操得到陶冶,意志得到磨炼,鉴赏力得到提高,正确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产生热烈的感情形成了对美和善的辨别力和追求热情,从而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和谐的发展。

四、开展物理课外活动,陶冶学生科学素养情操 物理课外活动,主要有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以及物理游戏活动。通过这些课外活动,增强了印象,加深记忆,也培养了对科学的兴趣,促进了科研能力的发展,从而使他们在有兴趣的活动中自然地得到科学素养的教育。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篇5

新一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高中阶段数学文化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数学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问的相互作用,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开阔视野、寻求数学进步的历史轨迹,激发对数学创新原动力的认识,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那么如何在日常数学教学中体现数学文化一直以来都成为了近年来数学教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课堂是学生学习这些数学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为了适应课程改革,我们应与时俱进,用新的数学观,特别是用数学文化视角下的数学观来看待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体会数学的文化品味,提高数学的文化修养。以下将阐述一些新视角,力求在课堂教学中多侧面的展现数学文化。

一、数学家与数学文化

在平时的备课过程中,应该注意对一些数学家相关的故事进行收集并作熟悉的了解,这样当在课堂上讲到相关内容、与学生交流、数学课外活动时就可以信手拈来,随时插入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人文价值教育。如,在进行“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教学时,可以先介绍曹冲称象的故事;在讲解“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的小故事;在学习“二项式定理”时可以介绍我国古代数学成就“杨辉三角”等等。总之,以数学家为线索的数学文化源远流长、包罗万象,我们可根据教材所涉及的知识介绍不同层次的相关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美学与数学文化

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中的美。符号是数学的一大特征。有些人见到一个个符号就犹如听到一个个美丽动听的音符;有些人见到了符号就眼花,搞得晕头转向、不知所以,这与他们对符号本身的认识程度有关,所以在课堂教学,适当介绍一些数学符号的来龙去脉,无疑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符号的深刻认识,并从中得到乐趣。比如,在立体几何课应该适当提及到学生感兴趣的美术绘画,传授学生如何把立体的图形画在平面上。

当然,教师应该注意提高自身的美学修养,要有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赏心悦目的,使追求和探索数学中的美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并引导学生利用数学中的美陶冶性情,实现数学的文化教育功能。

三、文学与数学文化

数学和文学的思考方法往往是相通的。举例来说,中学数学课程里有“对称”,文学中则有“对仗”。对称是一种变换,变过去了却有些性质保持不变。数学中的轴对称,即是依对称轴对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保持不变。那么文学中的对仗是什么?以王维所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为例来说,这里,上联对下联,其中字词句的某些特性不变,如“明月”对“清泉”,都是自然景物,没有变。形容词“明”对“清”,名词“月”对“泉”,词性不变,看其余各词均如此。不难发现,变化中的不变性质,在文学中、数学中确实存在着相通的关系。

四、生活与数学文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课堂教学中可以把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数学现象或数学问题作为教学素材,如在讲几何图形和几何体时,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身边有哪些相应的实物;或者将教材中的问题适当开放使之更接近实际,如在讲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可以列举其在贷款购房中的应用;在讲概率时,可以列举其在彩票方面的应用;又如在学习“统计”时,可结合容易引起学生思考兴趣的奥运会上奖牌数、射击环数的统计等等。总之,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是有用的,从而更加有兴趣有目的性地学习数学。

在数学教学的课堂上,不应该只是充斥着“定理、公式、习题„„”,而应像语文课那样,通过“作者介绍、背景分析”,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赖以生长的“土壤”,以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性体验;应像历史课那样,讲一段“数学故事、数学家逸事”,使数学知识折射出人的意志和智慧而富有“人性化”,使学生在感动、开心之中更好地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应像音乐、美术课那样,通过“数学作品”的解读,让学生感知数学的和谐、欣赏数学的美.

“静堂”在教学过程中的妙用 篇6

[作者]  杜清

[内容]

南宋教育家朱熹说:“静者,养动之根也。”也就是说,“静”能为“动”服务。教学过程中的“静”同样能为“动”服务。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运用“静堂”,将对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一、开场静坐,移神醒脑

教师进入课堂,不急于打开教案,只是用亲切的目光环视全班学生。此时的“静堂”能排除外界干扰,使学生兴奋的细胞逐渐安定下来。“老师的第一句话会讲什么呢?”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了。此时此刻,如果教师能抓住这静后的黄金时分,抓住这“静”化了的心灵,来一段精美的开场白,那么,知识和信息就会像一泓清溪流进学生的心田。

二、过渡静思,衔接自然

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采用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相比照的结构形式,文章中的过渡段充满了对百草园的依恋之情。文中写了这样一段话:“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这段话生动地写出了“我”对百草园的难舍难分之情。

如果让学生带着“这一过渡段有什么作用”的问题结合课文“静堂”思考,就不难得出“过渡段写出了‘我’留恋百草园的欢乐与自由,厌恶三味书屋的禁锢与无味”的结论。

三、高潮静思,升华情感

如《荔枝蜜》一文是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的。“我”对蜜蜂由讨厌到喜欢,又由喜欢到赞叹,再由赞叹到“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思想感情就进入高潮。学生为那可爱的小生灵对人无所求的高尚品德而赞叹不已,学生为一只工蜂最多活六个月却不停地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而震颤。如果此时教师要求学生为“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设计一个变化图,并且让学生静想一会儿再动手。那么,学生的激情虽然仍在升华,但是却内化了,他们能通过“静堂”进一步感受体会生活,会透过酿造最甜生活的蜜蜂想到自己也将要为人类酿造生活的蜜。

四、结尾静悟,余味无穷

《学纪》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如果以集体朗读结束后,再来一次“静堂”,就会出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的效果。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篇7

但是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发现小学数学课堂存在以下不良现象:现在的小学生很难管, 上课时, 学生往往乱成一片, 随意说话。面对这样的情况, 如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提高学生的课堂心情, 使得日常教学更适合孩子们的心理需要和心理趋向, 显得尤为重要, 尤其是在小学生普遍认为“枯燥”的小学数学课堂。

经过数年的小学数学教学, 笔者认为加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有以下几方面的具体措施。

一积极联系实际, 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学知识、学做人的关键时期, 他们的思维受到成长阶段的限制, 使得他们对事物的认知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因此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针对较抽象的数学问题, 要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现实、去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 为他们搭建认知的桥梁。

二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 在其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 学习的环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力都是不可忽视的。因此, 为小学生去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非常必要。首先, 要求教师以身作则, 主动参与进去;其次, 要积极做好小学生的思想工作, 使他们正确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意义, 体味到自己不光是学习的主人, 更要积极倡导他们去参与终身学习;最后, 还要通过开办班级学习板报、组织学生写好数学学习日记, 开展优秀作业评比、鼓励小学生参与各项数学竞赛、创办数学兴趣小组等活动形式, 为小学生创造出一个和谐、愉快等的学习氛围, 从而使小学生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

三创设可操作的学习情境, 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一线小学数学教师, 要结合小学生好动、对新鲜事物好奇的心理特点, 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日常教育过程中可以组织一些相关的学生活动。在一些实际的数学问题中, 让小学生自己动手去测量、操作和演示, 使小学生通过动手和动脑来获得数学学习成果。这样可操作的学习情境的创设, 既能使小学生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又能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 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四创造游戏性数学学习情境, 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小学生年龄较小的特点, 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 创设游戏性情境, 把新的数学知识融于游戏活动中, 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 让小学生提高注意力, 在游戏中获得知识, 提高数学能力和学习兴趣。如在课堂教学中, 可以开展六十秒抢答的游戏。任课教师事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 然后把全班分几个小组, 每组选两名做代表。任课老师提出数学口答题, 开始让每组参赛的小学生回答, 得分多的小组获胜。在这样的游戏里, 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 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采取各种奖励举措, 提高小学生成功的喜悦, 让小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兴趣

成功感对于小学生来说, 尤为重要。给小学生适当的奖励, 能给予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日常的小学数学教学中, 给予每个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 开放学生的阶梯性思维。运用由浅到深解决数学问题的方式, 积极引导学生对问题做出正确的解答。小学生通过解答问题获得奖励, 使其取得渐进式的成功感, 让他们逐步感受到成果带来的喜悦。最终使小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只要认真学习, 就会获得成功。面对偶然的失败时, 只要努力, 会取得新的成功。小学数学任课教师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要结合这一特点, 在设计提问, 作业等时因人而异, 分难度分层次地提出切合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的具体要求, 使得每一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希望, 提高他们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 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六结束语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他们正处于长身体、学做人的关键时期。在小学的日常教学中, 各科任课教师要注意抓住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积极展开各种举措来吸引并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点在数学课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小学数学课的有效性, 增加他们学习数学课的热情。

摘要:作为小学教育中重要的科目, 数学在小学生的学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 在小学数学的日常教学中, 深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几项具体的措施, 来探讨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对于日常的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关红、王彦丽.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J].科技咨询导报, 2007 (25)

[2]王大丽.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30)

[3]赖宝珊.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景的创设[J].考试周刊, 2010 (33)

[4]乔虹.新课程视野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误区探略[J].新课程研究 (上旬刊) , 2011 (7)

[5]金良彪.由“他们为什么没有找到座位”而引发的思考[J].成才之路, 2009 (17)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篇8

关键词:化学教学;基础知识;能力

初三学生刚刚学习化学,打好基础,对以后学习好化学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好日常教学,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切不可拼命赶进度。在分析试卷过程中,我非常注意分析学生平时考试情况,认真研究中考试卷评价,从中发现作答中存在的问题与他们平时没理解和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很大的关系。因而,重视日常教学,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学习仍然是首要的。

一、日常教学中注重夯实基础知识

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化学课本基础知识,抓好基本概念,力求对每章节的内容牢牢把握。由于学生学习基础不同,智力方面存在着差异,对化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也就不同。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兼顾大部分同学,缩小落后面。不能为了留更多的复习时间而盲目赶进度,而应该环环相扣,对每个知识点,每个细节都要认真对待,不能仅仅瞄准中考。要不然,势必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日常教学中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

基本技能,是指化学用语的使用技能和实验基本技能。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每个实验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要多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和研究,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化学用语在近年中考试卷中分值越来越大,并且是今后学生可持续发展所必备的一个基础知识。同时也只有掌握好化学用语,才有可能学好化学。因此化学用语的教学就显得更加重要。

1.尽早向学生灌输化学用语意识。从第一堂化学课开始就渗透化学用语,让化学意识及早扎根于学生头脑。对重点用语,要有计划地分散讲解,让学生轻松地学习。例如,在加热碳酸氢铵固体的实验教学中让学生知道:碳酸氢铵可用化学式NH4HCO3表示、氨气可用NH3表示、水可用H2O表示、二氧化碳可用CO2表示;这个化学变化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NH4HCO3=NH3+H2O+CO2(这里不要求配平)。并说明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都是一种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这堂课学生就记住了4种常用的元素符号:H、C、N、O。在紧接着的学习中学生又认识了镁Mg、氯Cl、硫S、铁Fe、磷P等元素符号。同时又认识了氧化镁MgO、氯化氢HCl、二氧化硫SO2、五氧化二磷P2O5、氮气N2等化学式,为后面学习化学方程式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用语的兴趣。化学用语的学习枯燥无味,教师可将元素符号、化合价、金属活动顺序表变成顺口溜以提高兴趣,获得良好的记忆效果。我经常把有关内容编成“顺口溜”打印出来,张贴在教室的墙壁上,要求学生经常看一看,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记住元素符号、元素化合价和金属活动顺序表。

3.规范读写化学用语。在化学用语的教学中元素符号的书写是基础,记忆是前提,学生不认识元素符号就谈不上写出化学式、离子符号、化学方程式。在实际教学中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写常见的35种元素符号,而且写得规范。初中化学用语的另一个基础是化合价,化合价是学习化学的一种必需工具,初中化学中的化学式、离子符号、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都会应用到化合价。当学生懂得元素符号和化合价后就能轻松地书写化学式、离子符号、化学方程式。

为了准确使用化学用语,教师要通过适量的练习使学生达到熟练应用的程度。纠正化学用语误读、误写的情况,比学习化学用语更困难,因此,第一次的学习与记忆对初学者来说很关键,教师要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精神。因为元素符号、化合价、化学式的读与写,化学方程式的读写、配平、反应条件以及气体或沉淀符号的表示,要求极其严密和规范,养成良好习惯很重要。

三、日常教学中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加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注重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2006、2007、2008届化学试题中出现科学探究内容,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毕业班教师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了解中考命题的走向,无论新授课还是复习课,都要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参与,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注重知识的应用。2006、2007、2008届试题涉及环保等社会热点内容,从多角度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考查。这类试题的考查近年有增加的趋势,这就要求化学教学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

在教学过程中专题 篇9

学生在“玩” 中学语文,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

在识字方面,这一学期学生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学习利用汉字的表意特点来分析字形,并对认字方法有比较系统的归纳整理,学生基本上都学会了运用不同的认字方法来独立识字。在教学中,我还注重将学生引领到生活当中去识字,激起学生识字的极大热情。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整体识记生字,提倡个性化的识字方法。让学生寻找出自己认为最有效的识字方法,通过不断的求异,激活学生思维,“玩”出价值。一个字有多种识记方法:看字形认字、跟据部首猜字义等等,学生在发散思维的“玩”中学得快乐。再如用画画的方法记一记会意字;将所学的字、词贴在家中的实物上“复现”。

《课标》中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一个人的字写得好与否,不仅仅是个人的“门面”,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他的学习习惯、意志品质及性格特点。因此,教学时我采用了“读字、范写、评议、试写”的程序:“读字”时,让学生讨论“写这个字时哪一笔最关键”“写这个字哪一笔最容易写错”或“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地方”等问题,整体把握写字的规律;在范写之时,让学生评议老师的范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把握写字的要领;让学生对老师评头论足,运用形体动作学写笔画、作业展览、评选书写闪耀明星等方法,激发了学生写字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写字的技巧。

空间无限 创作无限

──《黄山奇石》教学随笔

广东省广州市外语外贸大学附设外语学校 江红梅

《黄山奇石》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四块极富代表性的奇石。作者以生动形象的手笔,把怪石写得栩栩如生,且富传奇色彩。对于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这是一篇最好的典范。为了科学有机地挖掘文章潜在的创作空间,我采用“先读后议,先说后写”的方法,将“阅读”与“创作”有机地结合,目的是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从而提高创作热情。

师:同学们,读了课文,说说你们最喜欢哪一块奇石?

生:(各抒已见)„„

师:(指一生)你说说为什么喜欢“仙桃石”?

生:因为“仙桃石”像一个大桃子,桃子又大又甜,很好吃,所以我喜欢。

生:因为“仙桃石”好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个大桃子,所以我喜欢。

师:老师也喜欢“仙桃石”,不过我喜欢它的原因是因为“仙桃石”的名字特别好听,听到这个名字,我就会想到„„

生:(抢说)我想到了孙悟空偷吃王母娘娘仙桃的故事。

生:我想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

师:你们能结合课文中“从天上掉下来”这一句,再发挥自己的想象,说说“仙桃石”的来历吗?

生:(自编故事,口头创作)„„

师:同学们,一块“仙桃石”引起了我们多少神奇的想象。在黄山上还有许许多多像“仙桃石”一样形状独特,大小不一的石头。为了把这些石头介绍得更生动,作者既给它们取了好听的名字,还详细地描绘了石头的样子。读后令我们产生无穷的想象,看来,说话写文章只有讲究方法,才能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

在以上教学环节中,我通过引导学生想象“仙桃石”的来历进行口头创作,既理解了文章内容,又深化了课文的意境。为了进一步让学生领略黄山作为“天下第一奇山”的神奇魅力,加深对课文中“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的理解,我结合课后练习:想象一下“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些怪石的样子。说一说,再选一个写下来。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写法的基础上进行创作。

【附】《黄山奇石》练习作品:

黄山奇山

周子瑜

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有许许多多美丽的景色。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下面我给大家介绍我最喜欢的“天狗望月”。

钢琴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篇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230-0

1一、钢琴在声乐教学中的使用现状钢琴是声乐教学中的必需乐器之一,通常是以钢琴伴奏这一形式应用于声乐教学之中。教师利用钢琴进行教学伴奏,对学生的演唱效果、情绪表达等都有直接影响。就目前的声乐教学现状而言,钢琴伴奏功能在声乐教学中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教师都将钢琴作为声乐教学的首选工具。[1]在走访相关学校的过程中,笔者观察到80%以上的声乐教室都配备了钢琴,几乎所有教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都会将钢琴作为教学工具之一。利用钢琴进行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教师会通过弹简单的八度音、和弦音等引导学生练声;有的教师在示范演唱的过程中弹奏歌曲的旋律,但很多声乐教学还是没有重视对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一味强调声乐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培养学生的音乐情绪。

二、钢琴与声乐教学

(一)钢琴与钢琴伴奏。钢琴伴奏指的是钢琴演奏通过衬托、伴随歌唱或者配合其他乐器的一种演奏形式,主要分为即兴伴奏和正谱钢琴伴奏两种形式。“乐器之王”钢琴有着宽广的音域,使用钢琴踏板还能够创造出共鸣的效果,相比其他乐器而言,钢琴在和声、音调以及旋律上的空间是非常大的。

(二)钢琴伴奏与声乐教学。伴奏通常有钢琴伴奏和乐队伴奏两种形式,就基本的声乐教学而言,只会使用钢琴伴奏。在声乐教学中,钢琴伴奏是辅助声乐教学的,钢琴伴奏作为辅助者的角色来配合音乐作品的完成,与其伴奏对象共同勾勒音乐形象、完成音乐作品。[2]就教师而言,教师的教学伴奏需要与学生紧密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起表现声乐作品的内涵,而不仅仅是训练学生的演唱技巧。对于声乐教学而言,教师必须发挥好钢琴伴奏的指导作用,更需要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伴奏能力以及音乐修养,并扩展艺术事业。对于学生而言,声乐教学过程中将钢琴作为自己的指导老师,充分利用钢琴的优势,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节奏和音准。

三、钢琴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钢琴对声乐学习的重要性。声乐教学的主体是学生,钢琴对于学生的声乐学习尤其重要。众所周知,声乐学习需要不断积累,只有多练习声乐作品,将演唱与钢琴伴奏结合练习,不断地熟悉和了解声乐作品,才会明确作品中的难点与内涵,也就知道如何处理作品了。声乐教学与声乐学习是相互联系的,在教学中能够学习,在学习中感受教学,教学的实施者可以是教师,更可以是学生自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积极主动,不要一味指望教师的指导;要利用好钢琴这位“大师”来进行自我训练,不断锤炼自身的音准与节奏,与钢琴培养出渗透、依赖的合作关系,并争取能够独立。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摸索,学生们一定不能气馁,因为正是在这个摸索过程中才会更加善于利用钢琴进行自我学习。

(二)钢琴对声乐演唱的重要性。声乐教学最直接的教学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声乐演唱。声乐演唱与节奏、音准、气息、共鸣及演唱仪态有关。以呼吸为例,演唱者需要根据声乐作品有规律地换气,并控制好自己的声音状态。在声乐教学中,教师通常是通过钢琴伴奏来提醒学生换气,在长期的训练中让学生学会把握换气的最佳时间。声乐作品本身就是在呼吸的,有自身的韵律感,声乐演唱者需要把握好节奏,在适当的时间换气,才能够舒适流畅地进行演唱,调动起观众们的欣赏节奏。此外,教师通常会利用钢琴的共鸣功能来引导学生中寻找钢琴伴奏的共鸣声音,从而让学生学会一定的共鸣技巧,让其演唱更加具有层次感。声乐演唱在很多时候也会需要钢琴伴奏进行衬托,要想让声乐演唱感染观众,必须要具有良好的演唱效果。演唱效果一方面指的是演唱者自身精湛的演唱技能,另一方面需要很好的钢琴伴奏。因为在演唱过程中,伴奏能够带动演唱者的情绪,使他们能够更加快速地进入演唱情景之中,还能够烘托演唱的氛围。

上一篇:吉安一中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下一篇:商场时装秀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