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采访活动作文

2024-07-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次采访活动作文

一次采访活动作文 篇1

小莫哥哥先跟我们讲了采访规则,然后我们就开始采访了。我先去了四楼,四楼的人真少啊,只有9~10个人。我心里一直在想:到底要不要采访那些人呢?这里聚着几个家长,正围在一起聊天,如果我去采访,会不会打扰到他们?那里的家长比较严肃,他们会不会不接受我的采访?种种疑问在我的脑中出现,使我一直徘徊不定。

总算,我找到了比较适合被采访的人:一个正在看小说、翘着二郎腿的悠闲的中年妇女。我走过去彬彬有礼的采访她,问了她几个关于小孩兴趣班的问题。最后,她还说自己是个教师,今年40岁,而且还夸我很勇敢。我想吃了蜜一样,心里美滋滋的。我又去别的地方采访,总算采访了5个。

一次采访活动作文 篇2

请问这个活动有什么意义呢?我要说, 在媒体上大规模地报道“湖广填四川”, 这在历史纪录上还是第一次。这是重庆日报、重庆晨报最接地气, 最受平民百姓认可的新闻策划和采访报道之一, 是重庆新闻工作者文化自觉与自信的新作, 是献给3200万父老乡亲和重庆直辖17周年的大礼。所以, 这件事足以载入重庆新闻史册, 而其中的人, 其中的事, 尤其是其中的理, 更是弥足珍贵, 需要倍加珍惜。

一、“湖广填四川”是重庆城市的历史文化根脉, 是大多数重庆家庭的集体记忆

对于今天的重庆人来说, 十之八九都是“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后代。而在千里之外的大别山南, 却是“湖广填四川, 麻城占一半”。这就是湖北省麻城市, 那里是填川移民的“老家”, 更是我们重庆移民的“乡愁”所在。

那里有千百万移民魂牵梦绕的“高岸河码头”, 有唯一以“都”称名的“孝感乡”, 有来自重庆的麻城守护神“救厄帝主”。那里留下了诗人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感叹, 还有《闪闪的红星》中的“潘冬子”, 有“黄麻起义”、“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现代华章。

早就听说“人间四月天, 麻城看杜鹃”。在我梦中, 那是“繁花似锦, 连绵不绝, 一派葡伏山野、花低人高的景致”。后来, 我回乡寻根, 终于领略了它的神韵:走上龟峰山巅, 密密麻麻的杜鹃花扑面而来, 花海荡漾, 花浪翻滚, 花云漫卷, 花瀑奔流, 真个是织锦堆绣, 万千绚烂, 如烈火, 如红霞, 如旌旗, 如号角……, 更是引发了千千万万重庆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们的“乡愁——梦里湖广麻城杜鹃”。

“湖广填四川”始于元末明初的洪武大移民, 到了清代前期达于高潮, 迄今已经600多年。这是一次先由政府主导, 后成政府倡导与民间自发相结合的大规模移民运动。到19世纪20年代, 魏源作《湖广水利论》引用“湖广填四川”民谣, 使这一运动进入全国民众的视野。

这一时期迁往四川、重庆的移民来自湖北、湖南、陕西、广东、福建、江西、广西、甘肃、江苏、浙江、贵州和云南等十余个省, 尤以湖北、湖南为多, 故有“江西填湖广, 湖广填四川”之称。从明洪武年开始, 政府就以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为湖广移民入川的主要集散地。因此, 四川、重庆居民大都以“湖北麻城孝感”为祖籍。对于今天的川人、渝人而言, “湖北麻城孝感”就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 而成为重庆和四川移民祖籍的代名词。

在“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 重庆有着极为特殊的地缘位置——重庆是湖广移民进入四川后定居、繁衍、创业的重要地域, 也是再向全川扩散或“二次移民”的“中转站”。

——“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促成了川渝人口的迅速增长、土地的大规模开垦、农业和手工业的大发展、大小城镇的繁荣、民族与文化的交流融合。它合理地分布了民族、人口生存的空间, 使长期陷于战乱与苦难中的“天府之国”在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走向复兴, 为“康乾盛世”的到来准备了条件, 对后来川渝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改变了汉、唐以来由北向南移民的格局, 开创了由东向西 (包括由南向北) 大移民的先例, 实现了由政府强制移民到支持鼓励性政策移民的转变, 由被动的政治性移民向自发性经济移民的转变。

——“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导致了川渝人口结构、人口空间分布的巨大变化, 使四川生态和自然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 对社会结构和社会面貌产生了强烈的震荡, 对上自秦汉, 下至唐宋以来所形成的四川传统社会来了一次重塑。

——“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促成了自成一隅的四川对全国的一次大开放。外来人口的大规模迁入, 促进了四川人口繁衍和人种的优化, 为近代川渝名人辈出奠定了基础。

——“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促进了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大交融, 是中华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典型。

对于重庆而言, 随着清代巴渝地区的开发, 农业快速恢复, 手工业开始兴盛, 交通运输业不断兴起, 区域吸引和辐射能力不断扩大, 为重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到清末, 由于西方势力的刺激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 重庆经济开始加快发展。特别是进入20世纪后, 在翻天覆地的社会大变革中, 重庆从一座封闭的城堡发展成为开放的连接我国中西部的战略枢纽, 从古代区域性军政中心发展成为区域性经济中心, 从偏居四川东部一隅的中等城市发展成为立足中国内陆面向五洲四海的特大城市。在21世纪的今天, 重庆更成为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和国家中心城市之一。

其间的苦难、奋斗、曲折、艰辛、光荣、辉煌……, 可歌可泣, 可圈可点, 可叹可喟!这就是“君从何处来——重走湖广填四川迁徙路”大型采访活动产生的历史逻辑和时代条件。

二、“君从何处来——重走湖广填四川移民路”新闻采访活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 重庆新闻界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成功实践

文化自觉基于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源于文化认同。“君从何处来”采访活动, 是从“湖广填四川”的历史大视野下看重庆, 写重庆。这是需要一些勇气的。这些年, 重庆和四川之间有些“口水仗”, 两边都有些人说了一些不中听的话。在重庆方面, 有些人硬把“川菜”叫成了“渝菜”, 把“蜀绣”说成是“渝绣”……。这些东西除了“街娃”的“乱劈才”外, 更多的是有些人对川渝的共同文化之根——“巴蜀文化”有一些误读, 认识上发生了一些偏差:有的人把“巴渝文化”的地位无限地拔高, 外延无限地扩大, 甚至于把“巴渝文化”与“巴蜀文化”等量齐观;有的人则认为“巴渝文化”子虚乌有、多此一举, 是“直辖”的产物, 是一种“打翻天印”的情绪化表达, 因而提出了强烈的批评。这样对共同文化根源认识的偏差, 伤害了川渝人民的感情, 也有碍于川渝的共生与合作。

八年前我说曾说过, “街娃”的“乱劈才”我们自然不用去理他, 无人喝彩也就烟消云散了;意气之争也只需时间的消磨, 用不着大惊小怪。但作为社会良心的文化人, 我们有责任去理性地面对, 有责任去影响当下社会舆论, 推动形成新的社会共识。

这次系列报道坚守“巴蜀文化”基础, 直面“湖广填四川”主题, 这就有利于发展山水相连, 血脉相通, 唇齿相依, 亲如一家的巴蜀情缘, 共同建设美好的中国经济发展第四极。这就是实实在在对“巴蜀文化”的认同, 这对于引领社会对“巴蜀文化”的正确解读, 减少“口水仗”、“乱劈才”, 善莫大焉。这就是重庆新闻人的文化自信。

在酝酿选题时, 我曾设想, 每周能够报三四次, 每次半个版, 就很好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 两个报从一开始, 每天都有新闻, 每天一个整版, 外加航拍飞机天上俯瞰, 微博、微信、晨报客户端三大移动平台上视频、图片、文字稿的海量传输, 结束时更是集中许多版面重磅直击。这是何等的胸怀, 是何等的气魄!我们看到, 在有些报纸上, 但凡要加广告, 便要让版面, 常常都是文化、理论版面让路。而两报却反其道而行之。现在有些地方, “文化自觉”已经成为套话, 成为标签。说得闹热, 过得淡泊。两报的所为, 就是其“文化自觉”的最好诠释, 这就是直辖市党报和直辖市第一都市报的品位与品格。

新闻工作是为读者服务的工作, 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因此, 衡量新闻成效的重要尺度就是读者、百姓的认可。这些年来, 重庆新闻界瞄准主旋律抓策划, 遵循接地气抓采访, 出了一批好作品。市委宣传部和市记协两月一次的精品工程评选就记录了大家追寻的过程。“君从何处来”系列报道, 是今年以来, 这一进程的新进展, 是突出进展, 是鲜亮的进展, 是党和人民都叫好叫座的进展。

2014年是重庆直辖17周年。直辖周年报道, 年年搞, 大多是成就报道, 并不新鲜, 甚至说已成套路。但今年不同, 两报另辟蹊径, 那一声“君从何处来”?触碰到千千万万重庆人内心深处那个最为敏感的神经, 从而开了新生面。

三、不断发掘“重庆乡愁”, 精心讲好中国故事

去年6月18日重庆直辖纪念日时“君从何处来”系列报道达到高潮, 我曾经写道:“回眸历史, 笑问‘君从何处来’?梦里湖广, 麻城孝感。展望锦绣前程, 耕耘八万里巴渝, 众手梦圆当今重庆”, 反映了我对这次系列报道活动的欣喜和赞赏。

随后的一年中, 报道所发出的能量持续升温, 可以说, “湖广填四川”、“麻城”、“孝感乡”已经成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 不但在重庆和湖北屡掀热潮, 其影响也迅速扩大到全国。这是有史以来, 全国新闻媒体规模最大、动员人力物力最多, 对湖广移民历史与现实的第一次集中报道, 也是对麻城的一次大规模集中宣传。这个活动受到中宣部的充分肯定, 重庆市委宣传部和重庆市新闻工作者协会、重庆市报刊协会也专门为它召开研讨会。

十八大以来, 我们按照市委关于“唱响主旋律, 凝聚正能量, 发出好声音, 营造好氛围”的要求, 新闻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而这件事情则有典型意义。

——在新闻策划的理念上, 善于把党性和人民性统一起来, 找到了党的机关和人民群众对新闻报道的共同兴奋点。

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从本质上说, 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 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 从来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 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

但是在新闻实践中, 有的同志满足于完成规定动作, 而忽视普通百姓的感受。报纸发了几大版, 电视用了很多镜头, 但是读者寥寥, 反响平平, 被有人戏称为“谁写谁看, 写谁谁看”。

而这一次的报道, 从“乡愁”切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讲, 城市建设要“望得见山, 看得见水, 记得住乡愁”) , 上连中南海, 下接百姓家, 把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把党的主张与群众的所思所想结合起来了。尤其是重庆日报, 身为党报, 在话语体系、版式编排、文字表达、图片解说, 在唱响主旋律, 贴近老百姓上迈出了一大步。让人欣慰, 值得肯定。

——在新闻报道的主题上, 善于把中国梦与家国梦统一起来, 找到了家国情怀新的凝聚点。

“君从何处来”系列报道是一次文化宣传, 也是一次精彩的主题宣传。从一般意义上讲, “湖广填四川”就是讲重庆人的认祖归宗, 就是一个家庭、一个人的历史故事。这个当然有意义, 可以回答“我们从哪里来”的问题。而近年来, 这个题材的新闻和文化作品已经不少。但也不无遗憾。因为光有这个层面的认识是非常不够的。我们人是社会的人, 我们的家, 是社会的细胞。因此, 在回答了“我们从哪里来”的问题后, 还需要回答“我们将往哪里去呢?”从国家民族的角度讲, “往哪里去”是明确的, 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 “君从何处来”这个报道的主题就需要升华——需要阐发家族根与家国情的关系, 找到家族梦与中国梦的结合点。

这个问题是在报道的策划和实施过程中逐渐明晰起来的。有一次重庆日报和晨报采访我, 我讲了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从个人的角度讲, 中国的传统文化告诉我们, 有家才有国, 爱国先爱家, 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已经融入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之中。寻根问祖, 认祖归宗, 就是搞清楚自己从哪里来, 这就是修身、齐家的基础。

——从社会角度讲, 人人、家家都有了归属感, 社会才能安定、和谐。总书记讲, 城市建设要“望得见山, 看得见水, 记得住乡愁”。最近又讲, “人民有信仰, 民族有希望, 国家有力量”。这都是一段朴素的语言, 更是一个深刻的道理:个人有信仰, 人生就有意义, 灵魂就能获得寄托;人人都有信仰, 民族才有凝聚力, 社会才能团结一心, 我们的未来才有生生不息、奔腾向前的希望。那么信仰又从哪里来呢?它不会凭空产生, 需要环境的浸润, 需要终身的修炼, 而最最基础的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家园”的认同, 进而形成对“家国”的认同, 进而形成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所以, 这里的“乡愁”就超越了个人、家族、乡里, 而事关国家、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从国家的角度讲, 有家才有国, 有国才有家, 这是相辅相成的。知道家乡、热爱家乡, 人便有责任感, 才能自觉自愿地建设家乡、建设国家、奉献民族。

这就是中国人家国情怀的基础, 也是今天实现“中国梦”的基点——每个人有爱家的梦, 合起来就是爱国的梦, 就是为国家民族振兴而奋斗的梦。

——在新闻报道的方式上, 把“要我走转改”与“我要走转改”统一起来。

“走”是新闻工作的常态, 是新闻工作者的本分。“走转改”是党的宗旨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题中之意, 是新闻媒体建设、事业发展的根本之策。今天, “走转改”作为一项活动, 是中央的要求, 是党的传统和百姓的心声, 也是有良知的新闻媒体、新闻工作者的本分, 是深化中国新闻改革的突破口。所以, “走转改”活动是推动新闻工作者回归理性、回归规律、回归本位, 戒除浮躁, 摒弃随波逐流, 坚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载体。为此, 我们已经组织了不少冠以“走转改”的采访报道, 是做得很好的。但不可否认, 要坚持下去, 要坚持做好,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尤其是因为, “要我走转改”还是一些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心态。

这次我注意到, 全部报道没有一句“走转改”, 但是, 记者天天都在以走转改的方式采写稿子、拍摄照片, 编辑天天都在编辑走转改的稿子、编排走转改的版面, 老总们天天都在牵挂走转改的记者、运筹走转改的报道。报道组曾经邀请我和他们一起去麻城, 启动这个活动。我也答应了他们, 但因为工作原因, 未能如愿。直到他们完成在外地的采访回到重庆, 6月15日, 我才与跟他们一道在乡下跑了一天。这是一支略显疲惫之师, 但是他们仍然乐此不疲地走田坎, 进老屋, 考遗迹, 访百姓。我真切地体会了他们的辛苦——在运动中, 每天一版, 还要发微博、微信、客户端, 这需要采访多少普通百姓, 需要写多少精彩的稿子, 需要拍多少恢宏的大图片呀!这就逼得他们, 天天采访, 天天写稿, 天天发稿, 天天见报。他们告诉我, 这次的辛苦程度绝不亚于“五一二” (汶川大地震) 。好在吃住有保障, 这要感谢报社的支持。我们经常讲“走转改”。而这次, 真可谓, “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参加报道的前方后方的同志们真是得了“走转改”的精髓哟!

由于采自一线, 报道必然精彩。仅举几例:

一是采访好。主要是比较深入, 我是搞历史学的, 还多多少少研究过湖广填四川的历史。但是, 这次的寻访有些比我们还深入, 尤其是比较具体, 如日报6月9日的《蜀道难难不住君从湖广来》、10日的《江水长长不过填川路迢迢》, 晨报的4日的迁徙图, 5日的《麻城孝感乡到底在哪里?》, 9日的《光黄古道川鄂盐道路途艰险难挡入川之心》。二是写得好。新闻点选得好, 而且文字活泼, 如日报6月7日《麻城移民进重庆重庆神仙到麻城》, 晨报7日的《千里俗相近, 百年一家亲》, 8日的《重庆人的麻城寻根记》。三是版面好。重庆日报最为突出, 如日报的6月4日、6日、7日、9日、10日版。而且越做越好。除了日报是党报、大报外, 更重要的是对新闻价值的认识大大深化了。在老百姓喜欢上迈了一大步。近一个时期, 日报相当舍得在文化上用气力、花版面, 这是文化自觉与自信的表现。四是照片好。这是晨报最为出彩的地方, 尤其是航拍运用得很好, 大气磅礴, 如6月4日的麻城、5日的孝感乡街、7日的五脑山、9日的古道、10日的举水河、11日的公园, 把一个平面的故乡变成了立体的山水, 顿时鲜活起来。五是服务好, 如日报6月5日的《寻根麻城须备而来》讲了寻根问祖三准备 (只要搞清楚始迁祖、迁出年代、原籍地名, 会少走很多弯路, 提高成功率) ;晨报8号的提醒。

记一次采访活动作文500字初二 篇3

在我们欢快的吵闹声中到达了我们的目的地:深圳市革命烈士陵园。(我)到了那里我的第一个印象就是:“这里的绿化可真好啊!”忽然,我看见了一个高大的石碑,笔直的挺立在那里,远远看去,那就像是一个雄伟的哨兵站士在战场上放哨……我们来到了石碑的前面,我骤然感到我是多么地渺小啊!那些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付出了生命的革命烈士们是多么地伟大呀!我想对那些英雄们说:“你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让我们学习!”我们在碑前深深的鞠了三个躬。我们要去采访了,老师先让我们提了三个问题,我的第一个问题是:清明节你想去哪里?我问了那里的一个阿姨。阿姨说:“清明节要纪念过世的祖先。”我忙说了声:“谢谢,阿姨!“我赶紧又继续去找下一个目标,(问)采访我的问题…….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我们的采访很快就要结束了。

我得到了我的采访答案,这一次的采访中留给了我一个难忘的清明节。

第一次采访作文 篇4

暑假的一天,老师组织我们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到乡村去采访。我心里不知有多高兴,因为这是我第一次采访。20分钟后,我们到达了目的地——九里村。一下车,我们环顾四周,山连山,村庄就在山的怀抱里。空气完全不一样,是那么新鲜。昨天刚下过一场雨,微风拂过,一阵清凉,一股清香。很快,我们到了一位农民家,大妈农民家,大妈热情地招呼我们坐,叫我们打枣子吃。

不一会儿,我们要访问的几位农民伯伯来了。我们这些小记者坐在那里,你看我,我看你。那一刻安静极了。农民伯伯用和蔼的目光注视着我们。当时我的心“怦怦怦”跳得厉害。好几次想先主动问,可又畏缩回来。这时我又激动又紧张,我让自己镇定下来:这虽然是第一次,不要紧张不要害怕,说不定下次没有这机会啦。于是我壮着胆子,来到一位农民伯伯面前,看见和蔼的笑容,慈祥的面庞,红铜色的皮肤,双手布满了皱纹。我鼓起勇气问:伯伯,您好,我想知道一粒种子怎么变成白米的?农民伯伯亲切地告诉我,种子发芽后播种,再插秧、施肥、除草,长成稻谷,等成熟了就收割,脱粒,最后晒干加工成大米,这中间需要140多天。夏天,特别是双抢的时候再热我们也要干农活……听完后,我想到自己平时总是浪费粮食,真是惭愧。我决定今后一定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果实。

采访后,我对农民的敬意油然而生。心情也无比舒畅。来到田野里,一眼望去,一片绿油油的禾苗。一阵微风拂过,泛起层层绿浪,从田这一头滚向前方。禾苗沙沙轻语,仿佛在告诉我们:没有农民的精心栽种,没有他们付出的血汗,就没有我们一日三餐的白米饭。农民最辛苦、最勤劳、最朴素。

第一次采访作文 篇5

正当我沉浸在成功的喜悦时,一双冰冷的手放在了我的额头,我抬头一看,是邱帆帆,她说:“小蔡,你没发烧吧?考进了也不用那么兴奋吧!走,我带你去记者部看看!”说罢,便拉起我的手,向记者部走去。刚来到记者部,头上的新闻电视就显示:东城文化周末明天将会有世界上打响指最快的名人Bobby Badfingers先生的演出。老师转过来对我们说:“明天谁愿意去?”我毫不犹豫的对老师说:“我去!”小记者们都向我投来诧异的目光,老师也说:“你行吗?”“可以”我绝不放过机会,“那好吧”,“邱帆帆,你和她一起去,你们等会把要问的题目写好,读熟,等下我来检查。”老师分配完任务,我和邱帆帆便出去准备了。

第二天,我和邱帆帆来到文化周末,等待着Bobby Badfingers先生的到来,11:00整,他终于来了,我们俩一起冲了上去,他一看是俩位小记者,便非常有耐心的回到我们的提问。邱帆帆不愧是老记者,直接对准话题,开始问了起来,他也很有有趣的回答了问题,邱帆帆问完后,Bobby Badfingers转过来热情的问我:“你有什么问题吗?”我顿时愣住了,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可能Bobby Badfingers先生猜到了我是一个新的小记者,于是说:“别紧张,慢慢来!”于是我放松了心情开始问到:“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打响指的呢……’’

半个小时后,我们结束了对Bobby Badfingers先生的采访,我心里的一块石头也砰然落地。回到了记者部,我们马上整理出了采访的内容,正在这时,我突然听到有人叫我,我刚一回头,只见一阵刺眼的光芒让我睁不开眼睛,当我再次睁开眼的时候,妈妈那张熟悉的面孔出现在我眼前,我才发现刚刚作了一场梦,妈妈对我说:“小懒虫,太阳都晒屁股了,还不起床,对了,现在是7:10分,还不起来就迟到了!”我“啊”的一声,连忙爬起身,去刷牙了……

一次作文教学实践活动的思考 篇6

当我将搜集、整理的有关科学与幻想的资料发给学生时, 孩子们开始欢呼雀跃, 因为这是他们打心眼里喜欢做的事情。下课后, 学生们三人一群, 俩人一伙, 不断找老师交流自己的设想, 积极性之高令老师出乎预料。教自然课的张老师得知这一情况后, 又组织学生观看了科幻片《神奇的太空世界》, 使学生们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激发。学生们每天在班上谈论的话题都离不开科幻画展。一周后, 学生的画画好了, 我又作了如下安排:“此次画展我们不仅要评选优秀科幻画奖, 还要评选优秀解说员奖, 不仅学校的老师和同学要来参观, 还要请你们的爸爸妈妈来参观。请你们做好小小解说员, 让参观的人都来投你一票。”孩子们个个摩拳擦掌, 跃跃欲试。

星期五下午, 我班的科幻画展如期举办, 全校师生都来参观画展。孩子们神奇瑰丽的发明创造一一展现在参观者面前:彩色的草地、圆球状四季恒温的房子、长羽毛的月亮、近在咫尺的星球、利用太阳能在空中飞行的汽车……这真是一次学生创新思维的展示会!小小解说员有条有理的讲解使参观者们打心眼里佩服。这虽然是校内的一次小展览, 但是我们也搞得有声有色。学生的家长来参观, 看到自己孩子五彩缤纷的画, 也是感到十分意外和骄傲。

这次画展举办得十分成功。之后, 孩子们的作文也完成得很好, 受到学校领导的好评。许多老师说这次画展既是一次才艺的展示, 也是对全校学生艺术熏陶的好机会。孩子们纷纷要求每学期都举办这样的画展。看到他们对画展有如此浓厚的兴趣, 我感到从未有过的舒畅。仔细品味这次作文教学实践活动, 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1.这次画展我和各科老师一起与孩子们进行了一次很好的合作。我们与孩子们一起交流, 一起探索, 翻阅了许多资料, 运用到许多学科的知识, 这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跨领域学习, 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沟通结合的宗旨。新课程提倡语文综合性学习, 教师与学生在学习中都不是单一的“传授者”和“学习者”, 而应互相把对方视为学习的合作者。合作中的每个人都可能充当指导者的角色, 这有利于在学生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并且不同学科教师的协同教学形成专业互补, 构成更大的知识背景, 能够向学生提供多学科的视野和多样化的思考框架。同时, 这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也在协作中得到交流, 经验的分享使得合作集体更富活力。

2.语文课内容丰富, 最能引发学生的兴趣, 最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最能促使学生形成创新思维能力。因此, 老师们应最大限度地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 独立地形成创新思维能力。可是, 如今我们太关注学生的成绩, 却忽略了他们的兴趣和爱好, 忽略了他们个性的发展。新课程倡导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尊重并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 鼓励学生想人所未想, 言人所未言, 要求学生有创造性地表达, 有个性地表达, 不拘一格地表达。

3.现如今不少孩子厌学、烦学, 不能认真自觉地完成作文, 其根本原因是缺乏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除了在课堂上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外, 我们还应该想方设法地在作文的布置上花点工夫。布置什么样的作文才能使孩子们乐此不疲、自觉主动地去完成呢?这需要每位教师多花心思, 不能让学生为写作文而写作文。为什么此次作文学生的积极性会如此之高呢?思绪良久, 我终于认识到这样的作文过程符合新课程理念, 符合孩子们的需要, 因此深得人心。新课程提倡我们注意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有机整合, 这样不仅可以使孩子的多元智能促进语文学科的学习, 而且也能让孩子的多元智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从而达到“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发展”的目的。

第一次采访作文 篇7

经过老师的培训,我和其他同学信心满满迎来了校长年会。一开始了,我心里很紧张,像正在听宣布北大入学名单一样。

在等待中,我在心里一遍一遍的演示着等会怎么说,在校园里来回走动着。正当我在思考的时候,刚刚还是安静得掉一根针都听得见的校园。忽然,话语声像大海浪一样涌进我的耳朵。直觉告诉我,校长们来了。心里又是一阵紧张,我和几个同学向校门走去,看见外面的人突然变得非常多,都向校园里走来。校长们来了,才给自己加油打劲完的我又有点退缩了。虽然有点紧张,但还是拍拍心口,鼓励自己能行。我放眼望了望,发现来参观的校长有的表情严肃;有的带着微笑,感觉很和蔼;有的则很朴素,文质彬彬的。我挑了一个很和蔼的阿姨走过去,小声地说::“您好,我。”还没说完,那位阿姨就说:“你是株洲日报的小记者吧。”呀!不跟老师训练的形式一样。我有点慌了,但停顿了半秒,马上回过神来:“嗯”了一声。马上接到:“我能采访一下您吗?”阿姨笑了笑:“我不是校长,我是来学习的。”听到这,我蒙了,鼻子一酸,感到很失望,还有点尴尬。我带着阿姨参观了学校。阿姨直夸我大方。我听了表面上很平静,心里却是像吃了蜜一样甜。我送走了阿姨,拍了拍胸脯,心里想到,其实,采访别人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嘛!

第一次采访作文 篇8

到达赛车场,一位接待员叔叔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把我们带到了休息场所,还安排采访了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的参赛队员们。在采访中,我问一位大哥哥:“你对赛车的热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大哥哥说:“我是从很小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喜欢赛车了。”听了大哥哥的话,我深受感动,心想:从现在开始,我一定要有一个美好梦想才好。

采访完毕,接待员叔叔带领我们来到赛场观众席。我们刚坐下,就看到一辆赛车从我们面前呼啸而过,速度非常快,可见赛车手的车技是多么高超。赛车场里的赛车很多,看得我们眼花缭乱。每当一辆赛车从面前过去,我们都会大喊:“加油!加油!”赛车手们听到我们的呐喊助威声一定会信心大增的。

一次采访活动作文 篇9

教学活动就是施教者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 通过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恰当的方法, 对受教者进行指导、启蒙、解说、教育,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 是以学生为主体的, 教师则凭借先进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思想为指导, 通过组织、引导与合作, 和学生围绕一定的课题进行探究式学习、思考、讨论, 达到相互学习、加深理解、启迪智慧的目的, 以促成学生在各方面的健康、和谐发展。

新闻采访活动和教学活动虽然分属不同的范畴, 但在具体实践中, 两者都具有明确的计划性, 都是以信息传递为目的, 都存在主体与主导的分工和人际互动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在新闻采访中, 记者处于主导地位, 采访对象处于主体地位) , 在实施过程中, 历经的程序和实施方式也有很多相通之处。从这个意义上讲, 教学方面的很多成熟技巧, 同样可以为记者的采访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采访前, 记者要学会“备课”

备课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的起始环节, 是教师力求取得最佳课堂效果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同时, 也是教师充实自我, 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教师只有充分准备, 认真细致研究, 对教材有一个全面、正确的理解和把握, 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理清教学思路, 明确教学流程, 才能达到教学目标的预期。有效备课包括备课标、备教材、备教具、备学生、备教法等。

前期案头工作准备得是否充分, 将直接决定了整个采访能否成功。新闻记者在采访前, 同样需要像教师一样, 整理采访设备、把握整个采访过程中的思想和新闻要求, 学习并掌握该采访所要涉及的知识, 搜集与新闻事件有关的背景资料等。

除了常规准备外, 教学有效备课中有个重要环节就是备学生, 教师根据班里学生情况, 从不同的学生水平出发, 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分层次提出要求, 努力使教学切合学生实际。记者在采访前, 应借鉴这一环节, 充分做好“备采访对象”的工作。

从一定意义上讲, 采访就像是一场“面对面的战斗”, 过程中充满了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心理互动, 记者对采访对象的材料占有情况和心理把握程度都将影响采访的成效。就像教师结合学生特点因材、因人施教一样, 在采访活动前, 记者要用一定的时间, 从文字材料和其他介绍中熟悉采访对象的个人背景、在事件中的作用等, 并了解他们的性格和行为方式。在掌握这些基本素材后, 记者面对他们时, 才能从心理上做好准备, 知己知彼, 把握各个环节, 顺利完成采访。

二、采访活动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和核心, 同时也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预期达成的结果。在教学中, 教师要仔细研究文本, 明确教材编写意图, 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教材编写的原有教学目标的数量和难易程度仔细斟酌、筛选, 使目标更有针对性和明确指向。学生通过努力就能达到的教学目标, 学起来自然是满腔热情, 老师教得也轻松愉快, 这样的教学才是高效的。

新闻报道只有明确了新闻思想和新闻目标才是有价值的。在采访中, 目标明确, 才能确立采访方向, 有的放矢。记者在接到采访任务后, 一般都会有一个事先制定的采访意图和采访计划。在确立报道意图后, 记者应借鉴教师依据学生具体情况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做法, 结合前期案头工作和采访对象的具体情况, 对之前的报道意图进行调整, 制定更加切合实际的采访目标, 形成更具体有效的采访提纲。

采访提纲和问题设计得好, 不仅确保有话题可问, 也才能使问题有深度、有价值, 在有限的时间里, 捕捉采访对象的兴奋点。采访对象也才能明确记者的意图, 更有针对性地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并最终帮助记者完成对新闻素材的收集。

如果目标不明确或者目标过高、过多、过于弹性化, 采访变成了记者浮光掠影式的简单、随意地问, 并不考虑采访对象是否有兴趣回答, 怎么回答, 回答的内容是不是需要的, 整个采访过程也就显得杂乱无章、不得要领, 采访的既定目标也很难得到根本落实。

三、采访要善于运用课堂提问技巧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很多时候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涉及技能和知识方面, 而提出问题却需要一定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现代教学提倡教师为学生提供舞台, 给学生思考空间和表达机会, 课堂提问便是实现这一理念的主要方式。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对话教学技能, 也是课堂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教师在课堂上只有通过有效的提问, 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研讨意识。

提问是记者采访获取新闻事实的重要途径, 提问技巧的高低直接影响采访方案、报道意图能否顺利实现。有的记者在提问时, 将问题写在本子上, 然后按照顺序逐一提出。这种采访前的准备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如果只是机械执行, 很容易将整个采访过程变成“一问一答”的问题型采访, 缺乏人情味和交流感, 甚至让采访对象产生思考疲劳与心理抗拒, 很难形成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思维的连线。

在课堂上, 有经验的教师为了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点, 锻炼学生的思维, 除了采用诱导式、追问式、反问式、设问式等常用的方式提问外, 还会在适当的时候采用激将法、错问法、侧问法等逆向思维的提问, 引起学生的注意, 引领他们往更深的思考。

采访时, 记者除了通过运用简洁、明晰、具体的语言提问外, 也应根据采访意图和对象的情况, 因势利导, 灵活地将教师课堂上的激将法、错问法、侧问法等多种技巧运用到采访中, 让采访对象在认知冲突中有所悟、有所感, 并善于从中发现新情况, 和采访对象形成真正的互动, 这既有利于吸引采访对象的注意力, 调动其内在诉说动力, 又能有助于开掘新闻事实的价值, 使报道的思想观点得以具体化、深刻化。

四、采访需要营造“和谐课堂”

高效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课堂上, 教师发挥引导者的作用, 充分运用课堂上的“动态资源”, 用真情感染和鼓励学生, 不搞独奏, 与学生平等对话, 形成和鸣, 共建和谐、民主、合作、探究的宽松空间, 让学生做到敢说、能说、想说、会说, 从而取得课堂教学效果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共同提升。

从传播角度说, 想让新闻作品有深度、有质量, 得到受众的关注和认可, 记者就需要与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从对方那里尽量多地收集有价值的素材。

良好的交流气氛是采访成功的保障, 在生活中, 采访对象性格各异, 有的人外向、健谈, 有的人内向、寡言, 有的人具有攻击性、有的人很友善……面对不同的对象, 记者应学会适应和调整, 发挥优秀教师在课堂上的那种主导作用, 根据手头掌握的素材, 从采访对象感兴趣的话题切入, 打消其顾虑, 通过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环境, 引导采访对象不知不觉地进入话题中来, 在交流中以一个倾听者的身份主动取得对方的信任, 激发其说话的欲望, 并因势利导, 趁机提问, 以获取更多的素材。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在采访中, 如果记者能巧妙借鉴和适当运用优秀教师成功的教学技巧, 注重计划性、启发性和层次性, 引导采访对象沉潜于具体的情境中, 流连于一定的思绪里, 激发他们的主动意识、合作意识和倾诉意识, 这对于顺利、高效地完成采访, 进而推出有深度、有内涵、有影响的新闻作品都是深有裨益的。

摘要:新闻采访和教学活动虽然性质和所属范畴不同, 但都是有目的、预设性的以人为主体的活动, 都存在信息的传递与接收、思想的碰撞与交流的过程, 都践行互动、高效的原则。新闻记者如果能注意吸收和借鉴优秀教师成熟的教学技巧, 并适当运用到具体实践中, 对于顺利完成采访任务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次采访小学作文 篇10

今天,我带着兴奋的心情来到了吴山广场,与大家集合。看得出,大家今天都格外开心,脸上各个都笑眯眯的。集合后,身为队长的我便带领我们小队的两名队员迅速地展开了今天的采访任务。

我们先分好顺序,不一会儿,一切准备就绪后,我们便开始路阻式采访(就是随机“阻拦”一个路人采访)。两位队员二话不说,便打起了头阵。不一会儿,两位小队员便满面春风地凯旋而归了。轮到我了,我用我尖锐的目光,迅速地锁定了一个目标,壮起胆子,走过去,有礼貌地问这个伯伯,可不可以接受我的采访,却被拒绝了。我兴奋的心情一下子低落了下来。后面跟随我们的阿姨便安慰我说:“没事的,你再找一位试试吧。”于是,我又找了一位叔叔,鼓起勇气,大步走过去,有礼貌地问他,可不可以接受我的采访,却又被果断地拒绝了。我顿时沮丧极了,心里很难过。

不一会儿,我的心情渐渐平复了,便再次重整旗鼓,我走到一位清洁工阿姨面前,问道:“您觉得吴山广场的环境好不好?”她的回答令我大跌眼镜,她回过头,激动地回答道:“那当然是好的!”这声音,好似如雷贯耳,惊天动地。我便不再问她问题了,转身去寻找下一个目标。

我很快地再次找到了目标,是一位坐在树下乘凉的伯伯。我疾步走到他跟前,问他可不可以接受我的采访,他点点头同意了。我便开始询问:“您觉得吴山广场的环境好不好?”他回答道:“还行吧。”我又问:“那您对乱丢垃圾的现象有什么看法?”他又果断地回答道:“不知道。”我又问了几个问题,得到的答案全是“不知道。”,真是一问三不知呀!

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成功率大大提高了,找人的水平也提高了不少,采访的技术更是突飞猛进。

一次采访活动作文 篇11

青阳县蓉城一小、青阳县经济开发区和《池州日报·九华晨刊》小记者工作室举行了一次亲子活动。我有幸以《池州日报》小记者身份来到现场进行采访。

3月3日早上,我们11个小记者来到青阳县经济开发区,因为是第一次采访,《池州日报》的编辑老师教我们采访前做好哪些准备工作以及如何采访等要领,经过简短培训后,我们来到了亲子活动现场。亲子活动十分精彩,有很多亲子项目。我看到,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每个人脸上都写满着快乐,洋溢着快乐的笑容。

我一边感受着浓浓的亲情,一边寻找着采访对象,其中有一个叫胡海涛的小朋友,刚开始采访时,他嬉皮笑脸的躲着我,后来在我的坚持下,他终于接受了采访,他伤心地对我说道:“我在生活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像有一次我忘记带伞是自己跑回家的,还有每天回到家我都一个人,提心吊胆的……”他没有继续说下去,头深深地低了下去,泪水流了下来。我安慰道:“没关系!你真是个男子汉,不过你看,爸爸妈妈现在不是在陪着你吗?”

第一次采访作文700字 篇12

11月14日,我们湘潭日报的小记者在老师的带领下去长沙橘子洲采访游客,这是我当上小记者后的第一次采访。

采访开始了,我们班的陈果大胆地去采访一位年轻的叔叔,只见他们流利地交谈着,我佩服极了!我偷偷地走到一个很僻静的角落,看见一位戴眼镜的叔叔在那儿休息,我壮着胆子走了上去,心里不停地给自己鼓气:“丁可盈,别怕,加油!”可是一看到叔叔的眼睛,我的脸“刷”地就红了,紧张害怕的心情让我飞快地低下了头,恨不得找条地缝钻进去。这时,周围来了很多同学,“丁可盈,不用害怕,大胆地采访!”陈思敏在身后鼓励我。“是啊,战胜自己!”“丁可盈,相信自己!”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为我打气,我慢慢抬起头来,迎面碰到了晚报刘老师期望的目光,她好像在说:“丁可盈,你是最棒的!”于是我鼓起勇气,结结巴巴地说了起来:“叔叔,您好,我是湘潭日报的小记者,我想采访您几个问题,橘子洲在您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这是一个意义非凡的漂亮小洲,在这里我们既欣赏了风景,又寻找了伟人的足迹。”“叔叔,为什么毛主席的头像要雕刻在这里?”“因为毛主席在长沙师范读书时,经常和同学来这里散心、谈理想、谈人生……”叔叔耐心地回答我。“谢谢叔叔,叔叔再见!”我高兴地结束了采访,心里的一块大石头顿时落了地。这时的我脸不红了,这时的我说话也不结巴了,这时的我心也不乱跳了,这时的我露出了甜甜的笑容!

上一篇:春节安全出行倡议书下一篇:游览南山公园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