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类专业成功简历

2024-08-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电子信息工程类专业成功简历

电子信息工程类专业成功简历 篇1

史xx

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男|27岁(1988年4月2日)

居住地:镇江

电 话:138********(手机)

E-mail:shiyi@51job.com

最近工作[1年2个月]

公 司:XX有限公司

行 业:计算机软件

职 位:硬件测试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电子信息科学类

学 校:江苏大学

自我评价

为人正直、对人诚恳、助人为乐,学习能力强,有较强的团体合作意识。工作上能够吃苦耐劳,精益求精,善于转变思路解决问题。我个人对驻地网小区光纤接入工程方面比较熟悉,本地网的传输管道光缆和室内信号分布工程也有一定的经验;光纤的光路分布,接通(跳纤),测试,故障分析处理等方面做的比较多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一个月之内

工作性质:全职

希望行业:计算机软件

目标地点:镇江

期望月薪:面议/月

目标职能:硬件测试

工作经验

/8 ― /10:XX有限公司[1年2个月]

所属行业: 计算机软件

品质管理部 硬件测试

1.主要负责来料检查与出货检查

2.每日检查报告的作成与分析

3.工程与顾客投诉的处理

4.月度品质检查报告的总结

/7 ― 2013/7:XX有限公司[1年]

所属行业: 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测试工程部 硬件测试

1.设计蓝牙、无线、有线耳机产品PCBA测试电路,编写硬件测试方案;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

2.开发相关硬件测试工具,对现有硬件测试规范、流程、方法、技术进行改进

3.编写测试文档,并完成相关产品的说明书、培训文档等

4.协助硬件开发人员参与硬件开发

教育经历

/9― 2012/6江苏大学电子信息科学类 本科

证 书

/12大学英语四级

语言能力

英 语(良好) 听说(良好),读写(良好)

电子信息工程类专业成功简历 篇2

高校在车辆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增设电子信息类的课程, 能引导学生打破原有标准化的学习模式, 通过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从国内高校车辆工程专业的教学现状出发, 针对机械设计与电子信息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本着“突出特色、专业分流、优势互补”的原则, 从培养体系、课程平台以及教学模式等三方面探讨了车辆工程专业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

1. 车辆工程专业教学现状

车辆工程作为机械设计类本科专业, 为汽车行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汽车电子作为当前汽车行业的重要研究发展方向[4,5], 对学生在电子信息技术、移动网络通讯、车载嵌入式系统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也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提高科研水平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内高校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①过分强调机械理论的灌输, 教学内容晦涩抽象, 缺乏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新型实践技能训练。②教学设备陈旧, 多以市场淘汰的机械零部件作为教学模型, 缺乏针对行业新技术、新型汽车电子的介绍。③实验教学以参观演示为主, 沿用传统理论课程的教学方式, 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与提高。④本科生科研活动参与率低, 知识体系单一, 尚未形成完善的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

上述原因使得国内高校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缺乏行业内先进技术的基本应用能力, 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 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不能较快地胜任岗位工作。因此, 本文在培养体系、课程平台、教学模式等方面对车辆工程专业电子信息类课程进行全新的探讨, 既可以作为对“机电结合, 特色分流”交叉教学的补充和深化[6], 也可以通过车辆工程专业“以点带面, 见贤思齐”, 带动其他专业学生对电子信息类课程的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 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在车辆工程专业的教学过程中, 探索可以发掘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多学科知识体系交叉, 优势互补专业分流”教学体系, 注重对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 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7]。通过增设电子信息类的专业特色课程, 采取“精简内容, 因材施教”的培养目标, 以少课时、重应用的教学形式, 逐步加深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对电子信息类知识体系在本专业领域实际工程应用中的认识, 将机械理论设计和电子信息融合在一起。

本文对车辆工程专业原有的教学体系改革进行探索, 在机械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增设电子信息类专业特色课, 构建新的多层次结构、多学科知识交叉、分级分类的开放式教学体系。

教学改革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①从“基础认知引导—动手实践强化—综合设计训练”3个层次建立系统化的培养体系;②与机械类基础课程协调, 增设部分“少课时、重应用”的电子信息类专业课, 建立大机械类基础课程平台;并通过专业兴趣引导学生专业分流, 建立汽车电子特色课程平台;③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自我提高—科技创新驱动”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1) 培养体系的改革。

传统车辆工程类的课程教学以机械理论与设计为主, 实验教学则以演示性和验证性内容为主[8]。教师预先设计好教学内容、实验步骤和方法, 学生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 并通过课程实验进行简单地验证, 却不思考“为什么”, 不能掌握教学内容在本专业工程上的应用[9,10]。由此可见, 传统车辆工程培养体系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有待进一步改善。

在车辆工程专业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改革中, 课程教学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要求, 兴趣主导逐步培养”的原则, 将培养体系分为三个层次, 在重视学生机械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 逐步扩大电子信息类的广度和深度, 鼓励学生立足本专业课程, 学科交叉, 勇于探索。

①基础认知引导层次。基于传统车辆工程的基础课程, 开设汽车电子专业导论和认知实习, 重点在于拓宽学生视野。通过介绍行业前沿新技术、参观专业实验室, 建立对“车辆为基础、电子为特色”知识体系的感性认识。同时, 针对车辆工程专业自身的教学特点, 开设电路分析、电子技术等通修课, 为后续知识体系交叉打下基础。

②动手实践强化层次。在课程实验中, 以汽车电器设备实验、汽车整车电路分析、车载网络通信实验等实践训练为主, 在验证、巩固和加深理论教学的基础上, 加强电子信息与机械设计知识体系的交叉。通过课程实验, 选择车辆外围相对独立、功能简单, 但系统结构较为完整的汽车电子类实验项目, 力求学生能在课程实验中加深对机械理论知识的理解, 掌握汽车零部件安装、调试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通过机械零部件与汽车电子设备在结构、功能、特点方面的对比, 进一步掌握电子信息在汽车电子中的实际应用。

③综合设计层次。针对车辆工程高年级学生, 以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形式, 在原有课程实验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深课题的综合性和设计难度, 选择适当的课题展开具有实际工程应用的综合设计。选题以车辆机械为基础, 与汽车电子优势互补, 围绕汽车行业生产、研发过程中具有实际工程意义的问题进行选择, 力求实现能正常运行的实验室样机, 提高学生机械设计和电路设计的综合能力。

(2) 课程平台的创新。

高校在对培养体系进行改革探索的条件下, 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局地共建实验室, 以及校企合作实验室在软硬件方面的支撑, 引进大量先进的汽车实验设备, 为更新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设施, 紧跟汽车行业的技术前沿提供有利条件。

围绕培养体系的三个层次, 车辆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创新性规划, 在专业基础课中增设电子信息类的基础课程, 整合优化成“大机械类基础课程平台”, 并配合车辆工程专业主干课, 适当增设专业特色选修课, 引导学生进行机械设计方向和汽车电子方向的专业分流。在先修机械类、电子类公共课程的基础上, 以学生的专业兴趣为主要依据, 搭建“汽车电子特色课程平台”。

两个课程平台相互支撑, 优势互补, 协调统一, 形成完整的车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在不增加专业课程总学时的前提下, 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专业方向, 通过车辆机械与电子信息学科体系的交叉, 实现知识创新型、综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①大机械类基础课程平台。

大机械类基础课程平台立足于机械知识体系的基础教学, 覆盖了传统车辆工程专业对基础机械类知识结构的要求[11], 即工程图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原理等。同时, 通过增设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分析、电子技术等电子信息类基础课程, 结合相应的课程实习, 将电子信息类课程融入到大机械类基础课程平台中。依据“不同专业不同要求, 分类分级优势互补”的原则将车辆工程专业电子信息类课程大致分为三个课程体系, 逐级递进实施。

一是认知通修。由于缺乏对电子信息学科的整体认识, 低年级学生的教学应以“认知通修”为主[12]。以主题会议、专家报告、实验室参观等方式, 介绍行业前沿技术以及电子信息在汽车中的具体应用, 形成直观的认知。并通过交流互动、开放实验室、通修课, 增强学生对电子信息的兴趣, 启发学生的思考。

二是基础入门。对电子信息进行认知后, 需要以“专业基础课”的形式向学生进行入门教学。由于机械类课程在车辆工程总课时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因此电子信息类的课程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要求”的原则进行压缩。以小课时、重实践、多交叉的形式进行教学, 在总课时不变的前提下, 培养学生对电子信息学科的兴趣。

三是专业分流。面向高年级学生, 教学目的是能正确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 在学科体系范围内进行专业分流, 形成车辆与电子互为支撑、优势互补的格局。在总学时不变的前提条件下, 如果不进行专业分流, 势必会造成机械类课程与电子信息类课程在学时分配上发生冲突。因此, 创新性地将部分学生引导到汽车电子方向, 在后续的专业课程中侧重于电子信息的课程教学, 将有效缓解机械与电子课时冲突的问题。

②汽车电子特色课程平台。

对低年级学生的教学, 主要以兴趣培养和基础入门为主。在进行专业分流后, 开展汽车电子特色教学, 以创新学分为杠杆, 围绕汽车电子、汽车电器设备、新能源汽车、车载嵌入式网络等汽车行业重点研究方向, 设置课题研究小组。每个课题组均由教授或副教授担任负责人, 配备2~3位中级职称的教师和实验室教师, 形成结构合理、交叉互补的学术团队, 确保创新方向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鼓励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进行自由组合, 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课题研究,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并选择部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 辅助教师完成科技攻关项目, 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提供支持。

汽车电子特色课程平台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研究方向明确, 团队结构合理。创新平台的课程覆盖了车辆、机械、电子信息等行业研究领域, 涉及汽车电子、先进制造、新型材料、汽车设计、新能源等多个方向, 完全满足车辆工程本科专业学生的兴趣要求。每个研究方向都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等职称教师组成, 团队结构合理, 知识体系交叉, 阶梯分工明确。

二是优秀本科生导师培养制度。对专业分流后的学生以及优秀本科生, 仿照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实行导师指导的培养制度[13]。同时进入实验室协助、配合研究生完成相应的课题研究, 实现导师负责、研究生协助的双导师培养。

(3) 教学模式的构建。

机械与电子学科的交叉融合, 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发挥电子信息在车辆工程中的优势特色, 必须有良好的教学模式作为保障[14], 在对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优化的基础上, 提出了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自我提高-科技创新驱动”三位一体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①学生自主学习。

在专业基础课中, 增设电路分析、电子技术等电子信息类课程, 让学生对本专业的知识体系形成大致的印象。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 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 选择后续机械类的课程或电子信息类的课程, 为正确引导学生进行专业分流做好铺垫。让学生能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方向的选择, 避免专业分流的盲目性。

②教师自我提高。

教师在实施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负有重要使命, 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拥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车辆工程教学改革的关键[15]。电子信息类课程在车辆工程专业中的教学改革, 要求教师同时具备机械设计理论知识和电子信息知识, 能够将电子信息与车辆机械结合在一起, 既能将教学内容从机械知识结构拓展到电子信息领域, 也能够将电子领域的最新技术应用到车辆工程中。

但我国高校中在机械工程和电子信息领域中的“双师型”教师数量明显不足, 缺乏具有实践经验的中高级技术人员。为了充实教学队伍, 可以聘请汽车行业有经验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同时, 支持和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和相关单位, 从行业发展的视野和方式进行自我提高。

③科技创新驱动。

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科技创新学分, 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将平时学习生活中新想法、新创意, 以发明专利、科技创新竞赛等形式表达出来。而机械设计与电子信息在知识体系上的交叉, 有利于学生跳出原有专业知识框架的限制, 形成发散性的思维模式, 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来源。对构思新颖、应用前景明确、且确实可行的科技创新选题不仅给予一定科研经费上的资助和技术上的支持, 还以科技创新学分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分绩点, 减轻学业负担, 进一步推动创新研究。

3. 结语

本文根据车辆工程专业的特点和现有培养方式的不足, 对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创新, 提出了车辆工程专业多层次、开放式教学体系的构建方法, 并从培养体系、课程平台和教学模式3个方面进行探讨和实践。

电子信息工程类专业成功简历 篇3

摘要:阐述了电子信息类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能力,分析了目前学生工程素质较低的原因,介绍了国外高校提高学生工程素质的一些做法。论文还分析了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下如何对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理论与实验教学进行改革。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工程素质;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谢勇(1959-),男,江苏扬州人,扬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方宇(1972-),男,江苏扬州人,扬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苏?扬州?225127)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1-0056-02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有关精神,教育部试行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工作。扬州大学作为江苏省重点综合性大学,有部分专业进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工作。作为在地方性综合大学中的信息类各专业,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重任,特别是要在江苏“两个率先”中发挥人才基地的优势。为进一步促进江苏信息化产业发展做好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深化信息类本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优秀工程应用型人才,需要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精神指导下,深化教学改革。要从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实践创新能力以及师资和管理等诸多方面考虑,本文结合扬州大学(我校)情况就培养方案、教学、实践创新等方面的改革进行介绍。

一、社会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1.电子信息类人才的综合素质[1-2]

我校信息类专业主要有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多年来为江苏的地方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的信息类人才。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学校加强对在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使大学生树立工程技术和工程师的概念,让学生明白什么叫工程技术,工程技术是如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对工程师的素质、能力和技术等综合要求是什么?掌握如何成为工程师的途径和方法。

信息类人才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工程素质及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思想道德素质体现在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诚信做人、做学问,具有协调配合的团队精神和能力。文化素质体现在具有中华文化传统的道德和美德,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有较好的人际交往意识。科学素质体现在有较好的科学思维及科学研究方法,有求实创新意识。工程素质体现在工程意识,实践意识,质量意识,善于从实际出发解决工程问题,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能较快地分析和处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相关技术问题,在科研开发和工程实践中具有市场意识和价值效益意识,在实践中敢于使用新技术、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思想,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身体心理素质体现在具备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有健全的人格,有坚强的气质与性格。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首先要具备这些素质,扬州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有文、理、工、商、农、医等学科,这为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综合素质提供了很好的自然条件,对于信息类工科各专业,工程素质的培养是本专业的一个重点内容,这就要求对大学生进行工程素质理念的教育。首先知识面要宽,基础要扎实。其二是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要强。其三要具备国际视野的创新和工程素质,站在国际科学战略高度创造性地提出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方向和办法。

2.目前学生工程素质较低的原因

由于传统培养机制的问题,首先,高校的培养计划一般是立足于校内学校,校内实习受到时间及场所条件限制。有些到工厂实习也是走马观花、敷衍了事,收获甚微,严重制约了学生对工程素质的培养。其次,教学内容体系的学科化倾向较重,学生以考试过关拿到学分为主,所有课程学习都是要考核的,因而学生相对重视理论学习。由于较多实验内容附属于理论课程,学生往往不够重视。其三,缺乏工程型教师队伍,目前高校教师以高学历、高学位为主,青年教师往往是从一个学校门进入另一个学校门,缺乏工程实践的锻炼。又由于目前师生比严重失调,教师的教学任务都比较重,缺少进企业锻炼的机会。其四,学校缺少聘请业界精英进学校兼职教学的机制,即使有些学校有这种机制,也是落实不到位,学校与企业在人才互动方面渠道窄、流动难。其五,学生对提高工程素质的认识不足,有些实习、设计往往安排在第七或第八学期,部分学生忙于考研及各种面试,对安排的实习、设计等学习环节不够重视,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3.如何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3]

在国外高校中,德国和法国的工科院校很重视学生的工程训练,以德国应用科学大学(FH)为例,德国有约三分之二的工程师,一半的企业管理人员和计算机信息技术人员毕业于应用科学大学,是名副其实的工程师摇篮。从培养目标看,应用科学大学(FH)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掌握科学的方法、擅长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技术专门人才。为保证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应用科技大学的学制为4年,采用“3+1”模式,即有两个学期(一年)为实习期,这是决定并影响其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应用科技大学的课程根据其培养目标而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都面向职业和实践,从实际效果出发,企业需要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从人才培养方式看,应用科学大学(FH)采用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的双元合作教育模式。德国的应用科学大学是随着企业需求的增长而发展起来的,与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校与企业相互依存。人才培养由校企共同承担,学校负责理论教学,企业负责实践教学,并为毕业生提供工作岗位。从实践教学看,应用科学大学(FH)实践教学的过程与管理均以企业为主导。企业主导应用科学大学(FH)的整个实践教学过程。新生进入应用科学大学主要学习阶段后,又会有3个月的企业实习,同时在学校里学习的内容主要来自企业,强调实践性和实用性,学生还要经常去企业参观考察,了解企业工作情况以及实际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实验、设计、实践练习、实习等环节占教学总学时数的2/3,学生有充足的接触实际、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

二、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下的教学计划及课程体系改革

作为地方性综合性大学的信息类各专业,提高学生工程素质,增强为社会服务的能力是势在必行的。这就要改革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目前的课程体系,改革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法。

1.教学计划的改革

依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增强工程素质为指导进行教学计划的修订。新计划确立了以密切结合现代工程技术发展和企业需要;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职业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为目标。[4-5]在新计划的修订中,实践课不再依赖于理论课,而是独立成一门课程,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新计划中增加选修课程比例,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学生可以在学校范围内自由选择非本专业的感兴趣课程,以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心理及思想道德素质,也提高了文化修养、人际交往的能力,拓展了知识面,提高综合竞争能力。新计划中压缩课堂讲授学时,增加了实践课程的比例,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和企业学习留出更多时间和空间。在新的计划中,人才培养由校企共同承担,学校主要负责理论与基础实验教学,企业主要负责实践、实习与设计教学,学生有近一年的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训练,使学生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获取宝贵的经验和工程经历,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

2.调整课程体系

以电子信息类各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深入探索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以CDIO教育理念为指导,[5]强调基础扎实、视野宽广、学科交叉,注重应用能力的要求,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围绕提高学生工程素质、工程科学、工程实践能力,[6-7]重构卓越工程师培养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以工程专业课程、工程实践课程为主体、自然科学课程为基础、人文社科课程为补充的形式,主要有通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和实践教学课程。在新计划的修订中,对于信息类的通修课、学科基础课全部打通,根据工程实践的需要重组教学内容,做到各门课程间的知识点不重复。在专业课选修课方面,增加社会需求大、学科竞赛等要求的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课程,这些课程面向工程实际,有些直接在实验室授课,为学生在企业学习创造了前期预备知识。同时,每个专业都有双语教学课程,聘请在有海外经历的教师授课,提高学生专业外语应用能力,为国际化教学打下基础。在课程体系调整中,将基础课程前移,为后续课程学习提供了更灵活的时间,也为学生进入学科竞赛及企业实习打下专业基础。

三、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下的教学改革

1.课程教学改革

按照卓越工程师专业人才能力培养要求,优化课程内容体系,突出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我校一直倡导研究型、工程案例型教学理念,以剖析工程原理形成过程为载体;以工程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分析、研究、设计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平台;融合师生互动和学生合作;将学习知识与研究问题相结合。在学习工程学科知识的同时,训练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这个过程中获取和更新知识。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围绕工程实际问题提出学习研究专题;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给出分析的切入点与研究路径的提示;提供主要学习资料和参考文献以及获取的途径;提出学习与研究的要求和学习评价的标准;组织学生学习研究和安排进度。这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一种较好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在循序渐进的研究性课题教学中培养出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从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的转变,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在教学改革方面,我校每年投入大量资金,设立教改课题,鼓励教师研究适合地方院校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教学方法,设立课堂教学质量奖、优秀教学奖、优秀教学成果奖等奖项,奖励在教学改革工作中成绩突出的教师。

专业知识的课堂教学不但需要有专业理论知识,更需要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这样会使课堂讲授生动,有利于学生领会知识内容。引进企业专家作为专业课教师,让他们走进课堂为学生上课或做讲座。有利于学生早期就受到工程师们的熏陶,树立工程意识。有些工程性较强的课程可以直接在企业开设,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给学生配备企业指导老师,指导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拉近学生和企业之间的关系,这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技术开发能力提供了直接的指导和项目平台。

2.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直接关系到能力培养与工程素质的提高,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下,重组了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和以前实践教学的最大变化是增加了企业的学习时间,实施学校学习与企业学习、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训的产学交替,有效加快了学生知识转化为工程素养的进程,缩短了工程师后备人才进入社会的适应周期。

为了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要求,必须要改进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实验也分为基础性实验与设计、工程型实习与设计。在学校期间通过实践教学,应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实验与工艺技能;具有一定的设计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系统思考和研究能力。为了达到这个要求,我校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其一,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增加了实践教学时间,并将实验单独设课、单独考核。其二,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要求,增加应用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增加反映最新科技成就的内容;增加工程技术性强的内容。可给予一定学时让学生自由选题,做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其三,大幅度增加综合设计和工程设计训练课时。通过这种训练可以把所学知识综合起来解决专业实践问题;通过工程设计提高学生理论实践相结合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校外实践教学是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工程能力、工程素养,尤其是社会责任感和团结协作精神的最佳场所,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确保学生累计在企业学习一年时间。把毕业设计环节与相关实习环节统筹安排。一部分实习实践环节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进行,重要的实习和设计利用整个学期。在校外实习期间,请企业工程师或工程技术人员给学生上课,深入生产车间,了解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对企业生产和经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帮助企业制定产品发展规划,开发新产品和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工程技术问题。实习可实施导师负责制,将企业大课题分解为若干子课题供学生选择研究。同时,专题社会实践、学科竞赛或课外科技活动等是必要和有益的补充,必须进行合理规划和有效实施。

四、结语

搞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应强化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学校要从内部培养走向开放的校企合作培养,要为实现校企合作积极创造条件:必要的资金投入,帮助企业培养人才,签订用人协议,使企业能积极投入到合作中来。[1]企业要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成与学校共同培养人才,发挥企业真实工程环境和先进工程实践条件的优势,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创造必要的条件。教育行政部门在政策层面也要积极支持校企合作,地方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本地区企业参与卓越工程师的计划。总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工作需要多个部门的支持,高等学校要精心组织实施,要加强与政府部门之间、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高校与教育主管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共同采取措施,破解难题,确保这项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向前迈进。

我校电子信息类各专业都组建了由企业专家、专业系主任、资深教授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来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并负责指导课程体系改革和培养模式改革。先后与多家企业建立学生实习基地,这些基地有企业和校方共同建设,定期召开交流会,研究学生在实习基地的实践教育、学习和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及解决办法。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在中国高校教学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是改革的必然结果,是顺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这项计划才刚刚起步便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完全有理由相信,在高校、企业及政府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下,这项计划必将取得可喜的成果,也必将对中国高校教学改革、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于卫,尤玉军,储诚明,等.综合性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1):91-96.

[2]自动化专业规范制定小组.普通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规范.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2007.

[3]刘建强.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模式对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0,(6):50-52.

[4]龚克.天津大学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思考与探索.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10,(8).

[5]陈春林,朱张青.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工程学科教育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现代化,2010,(1).

[6]林健.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质 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1,(6).

[7]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完整简历 篇4

尊敬的领导:

您好!

我是太原科技大学电子专业的一名应届本科毕业生。通过对贵公司的一些初步了解,本人有意加盟贵公司,为公司尽一份力。为便于公司对我的了解,现自我简介如下:

大学四年,是我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这大好时光里,我本着学好本专业,尽量扩大知识面,并加强能力锻炼的原则,大量汲取知识财富,锻炼了自己的各种能力。我努力的学习基础课,深研专业知识,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多次名列前茅,连年获得奖学金。本人在几年中系统学习了数字图像处理、LABVIEW、MATLAB、单片机、DSP、数据压缩、EDA、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软件基础、自动控制理论、信号分析与处理、等。高年级可根据社会需要设置柔性的专业方向模块课及选修课。

通过学习,本人是能够系统掌握数据压缩、数字图像处理、单片机、LABVIEW、MATLAB、DSP等领域从事工程设计、系统分析、系统运行、研制开发、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通过几年的学习,本人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备电子技术、图像处理、信息处理、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

2能够进行软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能熟练地用c、c++、汇编语言和matlab进行一些软件的开发。

此外,利用课余时间,我还多次参加各种文体活动,锻炼了自己的交际能力。参加各种兴趣小组,将所学用于实践,加强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因出色的表现,在一年级就参加了校党委主办的党校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21世纪呼唤综合性的人才,在几年的学习生活中掌握了应学的专业知识,并通过学校的考核。同时,在课余学习了计算机知识,能熟练使用网络,快速的在网上查找所需要的资料,能简单运用办公应用软件(Word、Excel),还简单学习过FLASH动画设计、网页制作、Photoshop平面设计等入门课程。在日常工作中,我学会了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同时也认识了很多不同性格的朋友,与其交往中更磨练了自己的意志,使我责任心更强,更能吃苦耐劳,更应诚实、守信。我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并且脚踏实地努力的办好每一件事。在不断的学习、生活中养成的严谨塌实的工作作风和团体协作的精神,我体会到过去并不代表未来,勤奋才是真实的内涵,只有实际工作才能不断的完善自己,才能做好本职工作。

“宽以待人、洁身自好”是我的处世原则;“精益求精、勇于进取”是我的精神信念;“兢兢业业、不断创新”是我的工作方式。我自信我的能力和热情使我能胜任贵公司的技术开发及其他有关方面的工作。希望公司给我一次参加面试的机会,我在此静候佳音。谢谢!

此致

敬礼!

自荐人:芦丹

2011年9月29日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个人简历 篇5

姓名: xxx 国籍: 中国

个人照片

目前所在地: 广州 民族: 汉族

户口所在地: 广州 身材: 174 cm?62 kg

婚姻状况: 未婚 年龄: 23 岁

培训认证: 诚信徽章: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类型: 应届毕业生

应聘职位: 电子/邮电/通讯类: 计算机类 软、硬件维护,应用 行政/人事类

工作年限: 0 职称: 无职称

求职类型: 全职 可到职- 随时

月薪要求: 1000--1500 希望工作地区: 广州

个人工作经历: 2月中融兴信息工程有限公司兼职运维工作

205月到科达音响厂参观、实习

7~9月在好有多超市兼职理货员(打单、货检、核算)

206月到广州油制气厂实习并了解到油制气的生产过程。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华南理工大学

最高学历: 本科 毕业- 2008-01-01

所学专业一: 电子信息工程 所学专业二: 精细化工工艺

受教育培训经历: 06.1-08.1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脱产专升本)

07-6 已通过大学英语四级

05-7 已获得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精细化工工艺普通专科毕业证书

04-5 得到全国计算机应用I级证书

04-9 并考有中级机械绘图员(AutoCAD)证

03-1 考有中级分析证

05-3 考有高级化工工艺试验工证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 良好

国语水平: 优秀 粤语水平: 优秀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计算机应用(office、Linux),CAD,网络,计算机语言(C),英语,打字,懂焊接电子元件。

详细个人自传

求职意向:

电信,通讯,电子,网络,计算机软,硬件维护,电子仪器测试,后勤,客户服务,实习生,储备干部等

English Resume: Name:Sam He

Telephone: 13632243912

Date of birth: January 15th,1984

Sex: Male

Health: Excellent

Education:

.9—.7 Guangzhou No.76 senior School

2002.9—.7 Guangdong Industry Technical College

Major:Chemical Technics

.2—2008.1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jor: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Work Experience:

2005.6 Guangzhou Factory Of Gas,Practise

2005.7~9 Trust-mark part time job

Languages:

Chinese and English

Application Tendency: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个人简历参考 篇6

基本信息

姓 名:林xx性 别:男

婚姻状况:未婚民 族:汉

户 籍:江西年 龄:28

现所在地:安徽身 高:178

联系电话:135***27758

电子邮箱:。。。@qq.com

求职意向

希望岗位:FAE现场应用工程师

工作年限:6年职称:无职称

求职类型:全职可到职日期:随时

月薪要求:面议

工作经历

xx年3月—至今 xx有限公司,担任FAE现场应用工程师。主要工作是:

1、提供产品技术支持,包括咨询解答、产品培训、现场技术指导、故障分析和排除等;

2、负责市场部与R&D的.沟通与信息反馈,参与技术培训和技术研讨会;

3、收集客户反馈意见,制定市场需求,反馈给R&D,跟踪其进展和市场反应。

xx年3月—xx年7月 xx有限公司,担任FAE现场应用工程师。主要工作是:

1、制定相关工具软件的作业指导书、产品说明书等技术文档;

2、负责相关技术文档的发放及整理归类;

3、协助销售部推广公司产品。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武汉工程大学

最高学历:本科

毕业日期:-07

专 业:电子信息工程

语言能力

英语水平:优秀

国语水平:优秀

粤语水平:一般

自我评价

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创新研究 篇7

关键词:教学,创新,电子信息

1 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内容不新颖, 各门课内容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 与现代电子技术严重脱节。基本上都是通过课堂讲授来传授知识, 很少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教学效果较差, 学生普遍感觉有的课理论与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不符, 所学的知识不是实践中需要的知识。 (2) 从事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的教师素质不一, 有的教师教学水平较差, 知识面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且在教学中缺乏创新精神, 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创新的建议

2.1 采取灵活的教学模式

在讲授电子信息类专业知识时, 教师应根据具体讲授内容的不同而改变教学模式。例如在电子产品工艺训练过程中则采取强化的教学方法, 即反复强化训练装配元件、调试电路、焊接元件、维修电路、测量元器件等工艺, 通过强化训练使学生能够熟练进行操作。在进行单片机的实践训练过程中, 就可采取综合型教学方法, 让学生围绕一个课题来做训练, 并学习其它相关知识。另外在教学中, 要重视学生技能与素质的提高, 对需要记忆类的知识, 教师应先让学生对记忆的内容理解后, 再背诵记忆。

2.2 开设创新教学课程

创新教学课程是一门新的教学课程, 教师事先确定好一个具有新意的教学课题, 利用实验设备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设计制作过程, 制作出实物并写好设计报告。在创新教学课程上学生可分为3人一组, 互相间可以交流、讨论, 老师要经常走入各个小组检查课题完成情况, 对于学生遇到的难点, 老师不要直接给出答案, 要引导学生自己找出答案。课题结束时, 教师让每位学生阐述自己的设计制作过程, 并出示制作成果, 由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制作成果进行评比, 选出成绩优秀者给予奖励, 以起到激励的作用。

2.3 加强教师队伍培训

教师能力的高低是影响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若没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即使有良好的学校环境与先进的教学设备, 也难以取得满意的教学成果。因此学校应将教师队伍的建设作为管理的重点, 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 打造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理论深厚、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2.4 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是相互促进的。为增强学生创新能力, 学校要优化实验教学环节, 增加创新性实验。学校可以让部分优秀教师带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共同进行一些项目的研发, 通过师生共同研发项目,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扩展视野。同时, 优化实验教学环节, 增加创新性实验。通过设立创新实验室, 给学生创造项目实践的机会,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 学校还组织学生成立电子技术实践小组, 由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定期指导学生实践技能训练与常规仪器操作, 并鼓励学生互相学习, 多进行互动, 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2.5 赞扬学生

教师的赞扬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动力, 在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教学中, 教师要时刻找机会赞扬学生, 学生在教师的赞扬之下, 会有种成功感, 自信心会逐渐增强。对于学生在学习电子信息类专业过程中哪怕微小的进步, 教师都要适时地给予赞扬, 这样学生就会感觉到自己受到尊重, 学习起来也更加愉快。学生还处于比较脆弱的人生成长阶段, 对外界事物比较敏感, 自信心容易受到损伤, 例如教师在进行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时, 看到学生在操作上, 及其它方面比以前更加熟练了, 就可以对其进行赞扬。对于课上布置的作业, 在课后能放弃玩乐时间, 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 教师应当给予赞扬。这些赞扬能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中, 尽量不要批评学生, 当学生有错误时, 有的教师容易对学生发火。这样做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可以温和地指出, 并表现出宽容的心怀, 多与学生进行沟通, 安慰他们, 这样才会增加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另外, 为了使学生学习电子信息类专业知识的欲望更加强烈, 教师在教学中应针对某一具体问题,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可以让在实验室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对讲解不完善的地方, 教师应及时进行补充。这样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 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6 将电子信息类专业知识与计算机技术融合

电子信息类专业在进行信息处理与电子信息控制时, 需要应用到计算机技术。尤其在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集成中, 对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水平要求很高。

学生只有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应用, 才能从事接口电路、控制电路等方面的调试和设计工作。目前在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教学课程中, 虽然设有计算机方面的内容, 但尚需加强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互间的融合。应在实验教学与相关理论教学中多融合计算机技术。例如, 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编程来处理数字信号,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计算机教学效果。

2.7 设计新的教学方案

(1) 因材施教, 培养特长。因材施教需要根据不同水平, 进行不同的教学方法, 对高水平的学生, 就要在操作实践, 研究方向, 给予更高的要求。对于水平一般的学生就在基本上给予更多的训练, 使其熟练掌握基本技术后再提高。无论对于高水平还是一般水平, 最主要还是在把握基础的前提下,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培养学生的特长。 (2) 用多媒体教学。用多媒体教学可使教学生动、形象。学习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关键动力还是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成就感, 搞活课堂气氛,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用多媒体教学, 把理论和实践更好地联系在一起, 降低了教学难度, 使知识浅显易懂, 图文声像并茂,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和学习的积极性。 (3) 任务教学方法。提出任务, 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完成, 老师辅导, 归纳问题集中解决。任务教学方法,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实际操作中, 学生可以自己支配时间, 自由发挥, 这样学生能有目的地学习, 有目的地实践, 提高了学习效率, 锻炼了学生的探索能力。 (4) 耐心辅导, 合作学习。耐心辅导, 合作学习, 共同进步。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各种问题, 有简单的, 有复杂的, 这就需要和学生共同探讨, 要认真对待每个学生的问题。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创新是改善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创新将课堂变得充满生机和活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操作能力增强, 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提高了教学效果, 有助于培养创新能力强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文.浅谈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建设改革特色[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1 (2) .

[2]陈超.刘荣.通信工程专业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探索[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10 (7) .

电子信息工程类专业成功简历 篇8

关键词 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9)06-0022-03

Research about Practice Teaching Innovation i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Meng Shusen

Abstract Through the Higher Institute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Practice Teaching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founded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and measures. It will have a positive role to change the current electronic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situ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electronic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practice teaching;problems;reform measures

Author’s address Jiangsu Institute of Economic & Trade Technology, Nanjing 210007

电子信息产业是一项新兴的且正在飞速发展的高科技产业,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需要大量的能工作在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电子信息类高职院校迅速壮大,学生人数空前增多。这种快速的发展直接带来教育资源的不足、实验和实训条件的不足等问题,已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笔者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摸清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研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

1 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江苏省有70余所高职院校,而且大部分院校都开设电子信息类专业。通过对省内大部分开设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高职院校进行调查,得出表1所示结果。

从调查统计的结果来看存在的问题:实践教学经费不足(占60%)、教学设备不全(占34%)最突出;其次是教学内容基本没有改革(占22%)、教学方法无改革和创新(占22%)。

综合调查结果,目前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尚存在以下问题。

1.1 实践指导教师数量不足,结构有待改善由于近几年高校扩招,高职学生数量急速增加,使一些高职院校的生师比达不到教育部规定要求;特别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导致部分实践教师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根本没有精力去组织教学,也无时间顾及实验室设备的维护。加上实践教学的教师职称和年龄结构不尽合理,严重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

1.2 实践内容开设不够合理,缺少创新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力度不大,缺少创新。主要是由于对目前电子信息行业的现状缺乏深入调研,对本专业适应的岗位群调研不够。所以导致开设的实验与专业不能很好地对接。另外,开设的实验仍然停留在验证性上,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偏少。

1.3 实践教学经费欠缺,实践教学设备不足从纵向比较,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实验设备比专业实验设备要齐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设备过于陈旧、老化,很难担起实践教学的任务。专业实验室规模过小,套数不足,几人一组,学生独立实验的机会少,有的实验只能做演示实验,无法适应现代实践教学的需要。个别高职院校由于经费不足,相当数量的专业实验(实训)室仍然空缺。

1.4 实验(实训)室形式单一,学生实践途径较少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多数高职院校仍以课程来规划和建设实验(实训)室,而现代化气息较浓的教、学、做一体化综合实训场地相对较少,形式单一。加上企业对高职教育的支持表现较为消极、被动,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走产学结合的道路也只是校方的一厢情愿。所以,学生实践途径较少,实习时间和实习质量难以保证。

1.5 教学方法过于简单,教学手段相对落后“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方法仍在延续;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还停留在口头上,没有付诸行动,未能根据特定的对象进行因材施教。一般都是由教师先讲解,学生按实验指导书给定的实验步骤完成,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高职院校教学手段相对落后,在做电工和电子实验时,只能几块仪表、几块电路板用几根导线联接就算完成一个实验,学生动手不多,缺少创新,对做实验兴趣不高,因此收获不大。

2 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

2.1 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实践指导教师队伍打造一支教学效果好、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足、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首先,要鼓励专业教师参加电子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技能考试;要开展校内培训,制定明确的培训目标、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及考核方式,让教师进行实际操作,注重培训的过程和结果,不能让校内培训流于形式。其次,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目前学校已制定访问工程师制度,每年要轮流派在校的45周岁以下的专业教师到企业作访问工程师,来切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第三是引进人才,从工矿企业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充实到实践教师队伍中来,如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等,打造一支由企业家和高校教师共同组成的专兼结合的实践指导教师队伍。

2.2 开发实训项目,创新实践教学内容为促进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根据技能培养目标和已实施的实验实训情况,不断优化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大纲,进一步明确各实践环节的内容和目的要求,理顺各个实践环节相互间的关系。改造已有的实验实训项目,开发新的实训项目。在实训项目开发时,注重项目的趣味性、实用性、综合性、先进性。如:电子工艺实习、电工技能实习让学生实际制作收音机、万用表,安装家用照明电路等;电子线路实训让学生自行设计制作扩音机、数字钟、抢答器等;电子产品整机实习让学生模拟工厂生产操作规范,安装调试一台黑白电视机;电子产品检测实习,让学生在彩色电视机电路板上进行故障定位、检测、调试等方面的实际操作。

2.3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拓展校企合作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首先要强化电工、电子等基础实验室的建设,这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石。其次是加大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如单片机实验室、PLC实验室、通信实验室、信号系统实验室和家电维修实验室等。第三是加强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综合性实验室、EDA实验室和仿真实验室等的建设。有条件的高职学院可建设电子信息专业综合实验室(即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实验室),该实验室可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EDA技术》等进行仿真实验。将系统设计、分析、开发的各种软件配备到实验室内,尽量将实验室的功能扩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教学实验平台,做到资源共享和充分利用。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为让学生能到企业顶岗毕业实习和进行毕业设计,将所学的知识和工程实践相结合,实际锻炼学生的职业工作能力。学院要积极寻求、努力开拓校外实训基地,利用各种交流机会,通过各种途径,走访企业。对拟建立实习基地的企业进行考察,尽量选择专业对口、技术含量较高、管理较严格的企业,对其规范性、合理性进行调查与分析,兼顾企事业单位实际情况,来确定适合本专业发展的岗位。

2.4 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针对不同能力训练项目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对基本动手能力训练,采用“讲解+辅导”的方法,教会学生掌握本专业最基本的和必备的技能,学生操作多于思考。如电子工艺实习、电工技能实习、电子线路实验,教师甚至手把手教学生学习焊接技术和仪表操作等。

2)对独立工作能力训练,采用“启发+讨论辅导”的方法,引导学生做出有自我特色的实践成果,学生操作与思考并重。如课程综合实训,指导教师提出设计要求,讲述原理框图,给出一些参考资料和参考电路,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提炼原始资料,对单元电路加以改进,组合、设计出符合要求的电路原理图,并进行器件选择、制作调试。

3)对设计开发创新和工程能力的培养,采用“导师+开放式”的训练方法。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探讨和工作,鼓励学生做出有创意的实践成果,学生思考多于操作。如第二课堂活动、电子设计大赛、毕业设计等,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设计电路原理图、PCB板图,到市场采购元器件,焊接安装调试,做成一个实用的电子产品。

2.5 改革实践教学手段

1)实验室传统仪器实验。传统仪器直观、真实,具有实际可操作性,传统仪器实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熟悉实验规范和工作规范的最行之有效的手段。如同不能完全否定验证性实验一样,也不能忽视传统仪器及相关的实验方式的作用。在电子实训、课程实验环节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电路或系统的安装调试阶段,以传统仪器实验为主。

2)计算机软件仿真实验。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应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践环节。但在实际运作中,往往会受到场地、仪器设备、课时安排等条件的限制。仿真电子实验的实验环境仅仅是一个基于PC的软件系统,具有充分的空间和时间的自由度,使学生自主进行设计性、研究性实验成为可能;可以使用的软件有EWB、PROTEL和MATLAB等,并在校园网内开通自己设计的网上实验系统,供学生课余利用。

3)虚拟仪器技术。虚拟仪器则结合传统仪器、仪表的数据采集功能和计算机数据贮存、处理、显示和网络传输的优势,是基于PC的软硬件结合的自动测量平台。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设计测试系统,实现实验测量的目的。

3 结束语

电子信息工程系专业个人简历 篇9

姓 名:/性 别:男

出生日期:1987-09-08民 族:汉

毕业院校:上海电力学院政治面貌:团员

最高学历:本科所修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人才类型:普通求职 毕业日期:

求职意向

求职类型:全职

应聘职位:员工

希望工资: 面议

自我评价

本人非常乐于交朋友,进行沟通。无论什么矛盾,我相信都能通过沟通解决。我现在还没有工作经验,但对自己工作充满信心。但是即使是千里马也需要伯乐的慧眼,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回报你十分满意和惊喜。

教育背景

2004- 大学 上海电力学院

-2004 高中 鄱阳一中

-2001 初中 鄱阳二中

实践经历

12月201月:金工实习

4月206月:电子工艺实习

9月月: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4月205月: 计算机应用课程设计

语言能力

英语 熟悉 级别:四级

普通话 标准

计算机能力

Windows基本操作熟练 基本软件的`应用 软硬件的简单维护

电子信息工程类专业成功简历 篇10

关键词 IT 人才需求 通信工程勘察设计

电子信息(IT)产业是我国发展最快、最活跃,并伴随着国际竞争的产业,为提高我国IT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继续保持中国经济快速增长,需要IT人才的持续培养。而高效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需要从本科教育入手,加速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培养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人才,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根据国家发展对通信人才的迫切需求,几所高校联合企业,以通信工程勘察设计的人才需求为例,对电子信息大类的人才需求进行了专题调研,深入掌握目前通信企业对于通信工程勘察设计人才的需求,以及用人要求。通过现场、电话、网络等方式对通信三大运营商、中小型通信工程公司、通信行业相关设计院、以及代维公司进行了大调研,获得了来自用人单位的第一手信息资料,根据掌握的人才需求情况共同制定了通信技术专业(工程勘察设计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企业对现有通信专业人才的使用情况分析

(一)中小型通信企业一般倾向于录用通信、计算机、电子类专业相关专业毕业的高职学生。

(二)上岗后会对新员工进行技术培训,熟悉、掌握工作流程,大部分企业会安排资历较老的员工带新员工上岗工作,部分企业会安排一对一的辅导。

(三)工作一年以后,能力较强的员工有机会被提拔为项目经理等项目管理人员。

二、企业对通信勘察设计人才的需求情况分析

通信工程的勘察设计一般分为通信线路勘察设计、无线通信基站勘察设计、通信机房勘察设计、通信传输设备勘察设计以及通信电源勘察设计。监理主要针对线路、机房、基站等通信工程项目。人才的需求有共性的部分,也有不同岗位对专业技能的要求。

(一)共性的需求。

1.学历要求:正规院校专科以上学历,当然企业的规模越大,从事工作的技术含量越高,学历要求相应也就越高。但大部分企业还是要看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2.专业要求:必须是通信、计算机、电子类专业,最好是通信专业。

3.职业素养:身体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严谨、诚实、勤奋的职业品质。

4.工程经验:不管是什么样的职位,用人单位一般都会考虑有工作经验的。一般是一年,最好是两年。甚至一些用人单位直接就不考虑应届毕业生,理由也很充分:其一,没有经验,很难上手。这和现在学校设置的专业课程与企业实际岗位需求脱节有一定关系。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当然不愿意多花时间对学生进行培训。其二,眼高手低,心态浮躁。社会新人由于没有社会生活经验,没有参照系作参照,因而会作出一些并不准确的判断。其三,有机会就跳槽,没有忠诚度。企业鸡飞蛋打很受伤(企业的投入和收益不成正比,造成恶性循环)。

(二)不同岗位对专业技能的要求。

1.处于最基础的岗位是CAD绘图员和设计预算员。

这一类职位人员只需要根据通信工程的勘察结果进行CAD布局绘图,完成通信产品、综合布线、安防监控、计算机系统集成等工程预算。最好能够独立参与工程方案的设计,现场勘察。

从业人员须具备各种通信基础知识;以及熟练使用CAD绘图软件和概预算软件,熟练操作计算机。

2.通信线路勘察设计方面的岗位。

主要包括:通信线路勘察设计工程师、通信传输管线设计工程师、光缆线路的勘察设计人员、传输线路工程师等。这方面人员主要从事通信线路工程的规划设计、咨询工作(如,通信管道、光缆、电缆建设的勘察设计及工作)。

从业人员须具备的专业技能有:1.具有扎实的通信线路专业基础知识,熟悉光缆、电缆及通信管线设计(包括:架空、直埋、管道),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熟练的设计技能,有二年以上的通信线路工程的规划、施工、设计经验(有实训经验可放宽为应届毕业生);2.掌握CAD和VISIO软件;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3.掌握概預算软件,有通信工程概预算资格证书者优先。

3.无线通信基站勘察设计方面。

这一类岗位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也是目前最紧缺的。主要岗位有3G核心网设备/规划人员、无线室内覆盖设计工程师、TD规划项目工程师、无线通信站点勘察工程师、无线通信工程规划勘察设计工程师、3G无线督导(GSM、CDMA、TD、WCDMA)等。这方面人员主要负责GSM/CDMA/WCDMA/TD网络信号系统的勘察、设计、预算。

从业人员须具备的专业技能综合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熟悉移动通信原理,了解大型工程勘测、方案设计;2.熟练应用常用CAD、概预算、Mapinfo,VISO等软件;熟知概预算定额;持有“通信工程概预算证书”、“工程师证书”优先考虑;3.精通现行移动业务平台技术,对OMA、3GPP、3GPP2等相关标准有一定了解,有移动业务流程设计、平台设计、技术规范经验者优先考虑;4.熟悉GPRS、GSM、WCDMA、TD-SCDMA、CDMA2000技术(信令流程、通信协议、电磁理论、无线传播、天线系统等)及主流设备配置;熟悉频谱等相关仪器,熟悉覆盖优化以及干扰分析和优化;5.熟悉基站的构造,有站点的勘察设计能力,可以独立完成新建或扩容基站的勘察设计图;6.独立做CQT和DT测试,熟悉TEMS等测试系统的使用,数据分析;7.熟悉通信工程布线作业,有隐蔽工程施工工作经验。4.通信机房勘察设计方面。

目前岗位主要涉及通信机房改、扩建工程师,管线设计工程师。

从业人员需要独立完成通信机房改、扩建(机房建筑、结构、暖通空调、电气)方案设计,完成现场勘察设计并能完成文件、图纸、概预算的编制等。通信机房勘察设计人员应具备以下专业技能:1.熟悉通信机房配套技术,有大型局房配套规划设计实训经验者优先;2.掌握office和CAD软件,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5.通信传输设备勘察设计人员。

必须熟悉各大厂家的相关通信设备以及传输网络知识。从业人员主要负责传输设计,勘察工作;传输网络规划,分析网络现状和业务需求,确定技术实现的方式方法;文档的编制和工程预算,审核施工图纸等工作。

应具备以下专业技能:1.熟悉传输网络系统特征,熟悉PDH、SDH、WDM设备,具备独立勘察设计能力;2.熟悉接入网技术原理,至少熟悉一家主流厂商的系列设备,如:中兴、华为等;3.熟练掌握OFFICE,CAD软件;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6.通信电源勘察设计。

主要是通信机房配电设计工程师。虽然这只是通信机房布局和基站勘察设计的一部分,但由于目前从业人员需求量大,而且电源布局设计至关重要。从业人员负责通信交换局、移动基站机房的电源配电工程设计工作。

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熟悉供配电、建筑电气等方面的相关设计规范,具备配电系统设计的实际工作经验,能独立完成通信电源(交流变配电高压10KV以下-48V(DC)、变配电、整流、UPS)、局房规划方案设计,完成现场勘察设计并能完成文件、图纸、概预算的编制等;2.具有大型局站机房电源系统、大型局站机房配套规划设计经验、熟悉主流设备厂家设备者优先;3.熟悉通信电源工程现场的勘测、能熟练运用电子CAD、VISIO等画图软件,OFFICE、EXCEL等办公软件,熟悉通信电源工程概预算者优先。

7.通信工程专业监理工程师。

主要负责通信线路、设备安装等工程监理。

从业人员需具有信息产业部通信工程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同时有相关的工程施工及管理经验,能胜任通信线路、设备安装等工程监理。

8.综合型人才。

也是技能掌握最全面,目前企业最欢迎的人才。

从事通信工程勘察设计及项目管理工作,包括传输线路工程设计,通信设备工程设计,无线工程基站勘察设计等。

从业人员需精通各种通信知识和专业技能:1.熟悉电脑操作,精通office办公软件,熟练使用CAD制图软件和概预算软件;2.传输工程设计人员要求熟悉光电缆架空直埋工程、通信管道工程、传输设备安装工程及光网络规划;3.无线工程设计人员要求熟悉基站设备安装设计、室内分布设计,对GSM、CDMA或3G信息网络的咨询、规划、设计、优化或设备安装熟悉;4. 熟悉通信电源布局配电专业知识。

9.数据通信(IT)专业设计人员。

熟悉运营商网络、LAN、WLAN组网,熟练掌握路由器组网方案;熟练掌握CAD等通信工程设计工具,并具有2年以上通信工程设计工作经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申报和审批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10〕13号文件.

[2]广州中望公司教育事业部.通信工程勘察设计人才需求调研报告,2009.

电子信息工程类专业成功简历 篇11

我校近年来相继设置了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电子电气信息类”专业。“电子电气信息类”虽有多个专业, 但相关专业间的基础知识有共同之处[1], 所以在人才培养计划的构成上, 我们针对我校的实际构建了“公共平台”, 即专业基础课公共平台。专业基础课公共平台面向所有的“电子电气信息类”专业, 适应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 并反映出了我校的教学改革成果。同时, 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既有适应性又具有多样性。

一、公共平台课程模块设计

“电子电气信息类”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公共平台提出:“电子电气信息类”学科的各个专业一、二、三年级主要安排专业基础课的教学, 四年级才具体安排一些专业模块的教学。充分体现出通才教育与适度专才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方案, 以便进一步扩大通才培养的口径。

“电子电气信息类”学科的知识体系是一个庞大的体系, 我校构建的专业基础课程公共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模块:

1、“电路与电子类”模块。

这是电子信息类各专业的技术基础模块。本模块主要由电路分析、模拟电子电路、数字电子电路和高频电子线路等课程组成。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各种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计算各种电子电路的基本方法和进行实验 (含各种电子电路设计及使用的初步技能) , 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准备必要的电子电路知识。

2、“电磁场与电磁波”模块。

本模块主要由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构成。这是理论性较强的模块, 学好本模块, 不仅可打好扎实的基础, 而且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以及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工程问题能力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特别在信息时代更显得该模块的重要性。

3、“信息处理类”的模块。

本模块主要由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和数字信号处理三门课程组成。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 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在扩大, 信息处理类课程在电子信息类课程体系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

4、“计算机类”的模块。

本模块主要由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和嵌入式系统等课程组成。非计算机专业的电子信息类学生, 其计算机的教育应不间断, 要求此类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二、课程模块内容的优化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 使课程的教学能够更好得跟上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步骤, 我们对各个模块的课程内容进行了优化。

1、“电路与电子类”模块内容优化:

如在此模块的教学过程中, 为适应新材料和新器件的发展, 在教材中将运算放大器、受控源等器件作为独立元件处理, 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均突出系统理论的讲述。同时, 应注意到在教材中适度反映新技术和新理论。如集成电路的内容应加入集成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再如集成的模拟滤波器, 应该用集成电路代替非线性器件、开关电容等。又如神经网络可适当的作为电子电气信息类学生的选修内容。

2、“电磁场与电磁波”模块内容的优化:

本模块主要在教材内容上、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加以了大力改进。如对教材内容进行精选, 补充电磁兼容、电磁环境等内容, 合理安排例题、习性, 以解决抽象、理性与感性的脱节。教学过程中需要有启发性, 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同时要注意在教材中的应用, 不能冲淡基本内容和基本概念。

3、“信息处理类”的模块内容的优化:

本模块在内容上、份量上离散部分要求超过连续部分。目前此模块内容结构可能会向数字信号处理方面再拓宽一些。

4、“计算机类”的模块内容的优化:

我们提出了计算机三层次教育:第一层次是掌握二种程序设计语言;第二层次是“微机原理及应用”, 为培养学生软硬件二次开发能力打下基础, 为专业应用打下基础;第三层次是计算机的专业应用, 结合专业进行计算机仿真、计算机绘图等内容。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电子电气信息类”专业应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我们在实践教学环节上下了很大工夫, 每个模块的每门课程我们都设置了相应的实验教学环节。并且电路分析实验、信号与系统实验、模拟电子电路实验、数字电子电路实验作为四门独立课程列入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中。

根据电子技术发展的实际, 我们大胆地调整和更新了实践教学课程内容;着力加强实践性环节[2], 分别设置了40学时的综合电路课程设计、30学时的计算机程序课程, 加强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并单独考试。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我们在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在外延上, 我们加大了投入建设实验室。2003年上半年, 由国家投资300万的电子信息实验室已经运行多年, 2008年上半年, 由国家投资100万的电子信息新技术实验室已经投入运行;同时我们加强了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联系, 建立起紧密的互利双赢的合作、协作关系。在内涵上, 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体制和教学模式, 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和强度。增强了综合性实验与设计性的比例, 保证学生在校期间都能受到若干个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要特征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

四、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在所有课程的教学都是以课堂板书、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教学进程中我们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于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证明和推导, 我们采用课堂板书的方式, 以便学生跟上老师的思路。针对一些需要形象理解、图示举例及仿真演示部分, 我们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以便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而对于学生的课后复习及答疑, 我们每门课程都建立了相应的课程网站, 在网络上能与学生及时沟通。

在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的改革过程中, 公共模块的各个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同行的公认, 其中模拟电子电路、数字电子电路、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信号与系统等课程先后被吉首大学列为校级精品课程, 并相应得建立了课程的试题库体系。

五、教师队伍归队

学科组的所有老师按照教学模块进行归队, 构建出了四个教学小组。每个教学小组由一个从事教学多年的教授或副教授担任组长, 带领本小组成员进行本模块的教学与研究。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必须非常熟悉所处模块各个课程的内容, 对于每门课程的教学要有着较深刻的体会, 能够融会贯通书本上的知识, 根据教学的需要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求教师能够删繁减旧, 充实新的理论和高新技术, 及时调整内容重点, 加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

为了体现本公共平台的实践教学, 我们把实验室教师也归队到四个教学模块中, 以便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教师归队划分后, 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 最近五年来先后有一名教师被评为湖南省教学能手, 二名教师被评为吉首大学教学能手, 四名教师被评为吉首大学教学新秀。

摘要:针对目前电子电气信息类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一些共性, 结合吉首大学电子电气信息类专业改革的实际情况, 我们构建了吉首大学电子电气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公共平台。我们对公共平台课程模块、模块内课程的优化、实验教学环节等方面的建设及其取得的成果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电子电气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公共平台

参考文献

[1]赵升, 朱翔鸥.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 12 (160) 43-44

上一篇:二年级家长会的教师代表发言稿下一篇:风险辨识管控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