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矛盾纠纷的特点原因及对策

2024-08-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当前矛盾纠纷的特点原因及对策(精选10篇)

当前矛盾纠纷的特点原因及对策 篇1

当前矛盾纠纷的特点、原因及对策 当前,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类社会矛盾日益增多,矛盾纠纷调处难度大、激化因素多,处理不当,极易引发刑事、治安、自杀、群体性上访案件,给社会造成不安定因素。为深入剖析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有效地发挥司法行政工作的职能作用,为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近日,我们组织专人,对矛盾纠纷的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及对策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一、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纠纷及成因

根据司法所、镇街司法调解中心、人民调解委员会、“12348”法律服务专线等渠

道统计的情况看,今年1-10月份,司法所共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329件,其中,宅基地纠纷46起,婚姻纠纷56起,边界纠纷23起,邻里纠纷74起,土地纠纷7起,征地拆迁6起,其它纠纷117起。“12348”法律专线共接待群众来访1631人次,电话咨询2217人次,其中土地纠纷1871起,婚姻纠纷622起,征地拆迁纠纷432起,养老纠纷310起,劳务纠纷187起,干群关系的165起,其它纠纷261起。从掌握情况来看,有六类矛盾比较突出:

土地建房纠纷。这部分纠纷占总数的%,此处的焦点难点问题是宅基地纠纷。其主要原因,一是村庄规划执行不严,使之抢占、强占、多占宅基地、建新房不拆旧房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由于土地承包遗留问题引起纠争。三是由于建房规格不统一,因为排水、通风、采光等影响邻里团结,发生争执,严重的可引起械斗事件。如北沟二村两村民因为房屋地势高低不同,今年雨水又多,因排水产生纠纷,双方各自纠集了十几个人准备械斗,由此产生了矛盾。劳务纠纷。近年来这类矛盾纠纷呈高速上升趋势,仅我市“12348”法律服务专线统计,今年共接待这类来访187起,占纠纷总数的%,内容涉及劳动报酬、养老保险、工伤赔偿等方面。其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新建企业的增多,外来人口数量多,管理难度大。二是各企业对《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宣传不够深入,贯彻不得力,执行不严,未按合同履行义务的现象突出。三是务工人员本身认识不够,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极易上当受骗。四是企业效益不好、职工下岗,企业改制中遗留一些问题,离岗退休人员的报酬问题等,均可诱发矛盾,激化成为上访事件。农村干群矛盾。现在村民与村干部、群众与村组织之间的矛盾主要集中在村里的财务政务、土地使用承包及干部的工作能力、工作作风等热点问题上,因干群关系引起的纠纷有167起,占总数 的%,虽然比例不高,但由此引起的群体性事件错综复杂、处置困难,后果严重,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原因,一是部分村干部方法简单粗暴,作风不民主,难以作到“四化两公开”,导致人民群众产生误解,二是部分地方家族意识比较浓厚,人民群众意识观念跟不上,对政府文件、政策理解不够透彻,也极易导致干群之间发生不必要的磨擦。三是极少数村干部以权谋私、以势压人,大行不正之风,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的威信。四是村委会换届选举,由于权力派别之争,经常引发群体性的矛盾和纠纷,甚至导致群众集体上访。

家庭婚姻纠纷。在“12348”法律专线咨询中占%,因解除婚姻关系引发的家庭纠纷明显呈上升趋势。引起婚姻纠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部分人缺乏或更丧失了道德观念,因第三者引起的婚姻破裂。二是夫妻双方经济收入出现较大差距,生活方式和志趣爱好发生差异。

三是部分人感情基础薄弱,农村中仍有包办婚姻现象,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变革,导致原有的婚姻破裂。婚姻纠纷带来的财产分割、抚养儿女及单亲家庭现象、未成年违法犯罪等,都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问题。农村赡养纠纷。因赡养问题引起的纠纷占总数10%。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不够有力,不少青年人结婚分家后不愿意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二是由于随着普法教育的深入,老人懂得了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不赡养或虐待自己的儿女,要求依法处理的多了。三是由于兄弟、妯娌之间不团结,在分家析产上斤斤计较,在赡养老人上容易形成攀比心理,互相推托,造成老年人晚年生活没有保障。

拆迁补偿纠纷。我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基础建设投资加大,征用土地较多,因大项目建设用地、道路拆迁补偿产生了许多矛盾纠纷,这部分纠纷占总数 的%。其主要原因,一是部分群众不理解、不配合,甚至无理取闹,以期从中获取个人利益,阻挠施工,影响工程进度。二是由于部分单位工作中不注意方法方式,没有把政策交给群众,让他歉忝靼资窃趺匆换厥隆h怯捎诤贤痪⊥晟疲绦虿还缓侠恚岩匀萌褐诼猓琢粝乱帕粑侍狻?br>

二、当前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对策 预防人民内部矛盾,调处民间纠纷,防止矛盾扩大化,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社会工作,对我们司法行政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认为,在定期分析民情、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必须抓好四点: 发挥镇街司法调解中心和调委会的作用,及时化解各类纠纷。这也是我们及今后工作的重点,是新时期、新形势下构筑“大调解”格局的重要环节,我市12个镇街已全部建立了司法调解中心和调解委员会,并收到了显著效果。下一步,司法调解中心要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提高依法调解的能力,集中抓好联合调

解日,发挥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提高大调解的综合效应。镇街调委会要定期对复杂疑难的民事纠纷进行专项治理,使人民调解在辖区内全方位、多层次覆盖,通过调处各类民间纠纷及各种热点难点问题,将矛盾引向依法解决的轨道。调解不成的,可引导上法律程序,杜绝越级上访的发生。

加大法制宣传工作的力度,提高群众法律意识。我们感到,当前的矛盾纠纷,特别是群体性的矛盾大多是涉法问题,有许多问题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只要矛盾双方都能依法办事是可以避免的。经过四个五年的全民普法,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但对一些具体的法律法规不甚了解也不可能了解那么多,这就要求继续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加强法制建设。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利用橱窗、专栏、黑板报、横幅、标语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宣传各种法规和政策,使群众知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发挥法律服务的作用,预防和消除各类矛盾。要发挥好“12348”法律专线便民、快捷的优势,及时解决群众在生产、生活是遇到的法律问题和纠纷,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涉法问题,及时疏导化解社会矛盾,减少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同时,司法所和基层法律服务人员要面向基层、贴近群众,积极为党政领导和人民群众当好法律参谋,做好法律服务,在帮助基层政府开展法制教育、制定依法治理方案、参与重大经济和行政决策活动时,要多出主意,保证党政干部依法决策、依法办事。在为群众服务时,发放“便民法律服务卡”,将法律服务的内容、联系地址、电话列入卡内,使群众的合法权益受侵害时,能够得到快捷的法律服务。在为群众代理诉讼时,既要认真履行好自身职责,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又要不断地向居民宣传法律,教育群众依法办事,达到预防和减少纠纷的目的,促进社会安定。加强村居调解组织建设,发挥好第一道

当前矛盾纠纷的特点原因及对策 篇2

关键词:农村矛盾 表现 成因 对策与措施

农村矛盾历来是影响农村稳定、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经济关系的调整,群众经济利益的磨擦、思想观念的碰撞等引发的矛盾更加复杂多样,如果处理不及时,方法不得当,就有可能引起群众的不满情绪,影响干群关系的融洽,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一、当前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主要表现

近几年来,农村中的矛盾越来越多,而且复杂多样,但涉及最多,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干群之间的矛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农民,其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逐步提高。他们越来越懂得保护自己,越来越懂得监督干部。作为村干部,本质上还是农民,整体素质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农村飞速发展的要求。其综合素质低,是造成当前农村干群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

2.村民自治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矛盾。村民自治的实施,对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在村民直选和自治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矛盾和问题。

3.因违背伦理道德而产生的矛盾。这类纠纷大多表现在家庭纠纷上,如养老纠纷、经济纠纷、赌博纠纷、通信纠纷、闲话纠纷和婚姻纠纷。处理这类纠纷比较棘手,因为道德仅仅是一种行为规范,只具有约束力,无强制执行力。诸如此类的纠纷要介入司法程序解决还是比较困难的,一方面增加了当事人的逆反心理,另一方面法律处理进程长、落实难,弄不好会酿成大祸。加之矛盾纠纷当事人的素质参差不齐,此时便需要我们村干部灵活处理,找准引起纠纷的关键要害,对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从而化解矛盾。

4.因违背政策原则、法律法规而出现的矛盾。这类纠纷事例特别多,我认为处理的关键就是要在矛盾初发时就做好排查调处工作,凡事都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千万不要因小失大使其酿成恶果,甚至造成违法犯罪。

5.因诉求得不到合理解决引起的纠纷。社会在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也不断增多。不必讳言,总有些人因合法权益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用激化的方式解决,致使“小事拖大,大事拖难”,最终演变成“老大难”问题

二、农村社会矛盾纠纷产生的主要成因

社会矛盾的产生有其深刻政治经济根源和社会背景,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因农民权益受损是产生矛盾的直接原因。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过低,农民的利益得不到很好的保证,是造成干群关系紧张的根本原因。随着改革深入和经济发展,农民对产前、产中、产后各种社会化服务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越来越迫切。但许多地方产业化经营发展缓慢,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造成农民意见较大,这些意见直接落在基层干部身上。

2.一些基层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使干群隔阂加深。有的基层干部素质较低,“官本位”思想和特权思想严重,服务意识、公仆意识较差,对人民群众缺乏感情,不能够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对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敷衍塞责,推诿拖拉,对正当要求置若芒闻,对出现的矛盾纠纷不能及时调处,甚至酿成严重事件。有的基层干部作风粗暴,方法简单,没有真正体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态度强硬,作风蛮横,引起群众不满,伤害了干群之间的感情,从而引发干群之间的矛盾,造成不好影响。

3.对热点、难点问题处理得不够稳妥,引发上访事件。有些政府部门对出现的工程建设征占地补偿、房屋拆迁、突发性重大事故等,处理得不够及时、公正和彻底,引起了一些群众的不满和怨恨;有的基层组织对群众反映的村委会的财务、作风等方面问题置之不理或敷衍了事;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土地承包等问题处理不公;对企业与驻地群众之间产生的矛盾,协调不力,处理不当等等。对于这些热点、难点问题处理不妥而引发了不少上访事件。

4.农民日益增长的民主意识与落后的社会管理而产生矛盾。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已经成为生产和交换的主体,更加关注自己的投入和收益,自然会从自身利益出发来对待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各种通讯设备、新闻媒体的普及,使农民通过阅读报纸、收听广播、收看电视节目,就可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有关“三农”问题的政策和法规,村民要求在村务上行使民主权利,直接选举和监督村干部,从而真正实现对村务的民主管理和决策。农民民主意识的提高本是件好事,但作为矛盾的一个方面,群众整体素质不高又制约了民主权利的正确行使,成为导致干群矛盾的一个重要因素,以至于一些村民参与村务管理时出现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影响个人利益就上访告状。二是行使民主权利随心所欲,使本来素质不高的候选人赚得了选票,当选为村干部,为新的干群矛盾埋下了隐患。

三、预防和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对策和措施

要依法、及时、有效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和平安农村建设,应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原则。坚持重心下移,强化基层,着力解决农民群众普遍关心、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努力提高管理和服务农村社会的能力。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加强村班子建设,提高村干部的整体素质。村干部作为基层干部,对于本乡、本村的社会情况、民情民意、现实矛盾以及可能出现的潜在矛盾,都了然于胸。他们素质的高低,处理问题和解决矛盾能力的大小,是能否正确处理和做好矛盾的疏导化解工作的关键。因此,疏导化解矛盾,必须要以加大提高村干部素质为重点,只有抓住了这个重点,才能有效地促进农村矛盾的化解。

2.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走群众路线。党的农村政策要靠广大农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领导的决策和工作意图要被群众所接受,只有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让上级的政策和意图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才能使各种矛盾得以化解,各项工作得以顺利贯彻落实。

3.严格贯彻执行党在农村中的各项政策。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代表了农民的根本利益,严格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这是做好农村工作、化解农村矛盾的前提和保证。

4.掌握科学的方法,疏导、化解农村矛盾。正确认识和处理农村矛盾,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既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广大村干部做好新时期基层领导工作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做好疏导化解工作,一要从思想上正视矛盾,积极主动抓“苗头”。二要从全局上把握矛盾,集中力量抓“重头”。三要从客观上分析矛盾,实事求是抓“源头”。要四要从根本上认识矛盾,以人为本抓“头头”。

当前矛盾纠纷的特点原因及对策 篇3

省司法厅维稳办

2007-11-6 16:20:22浏览字号:【大中小】打印本页

全省“司法行政大动员,化解矛盾促和谐”专项维稳活动开展以来,我省农村社会一大批矛盾纠纷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排查化解,切实促进了当前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根据省厅近期的调查和各地上报的情况,笔者试就我省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现状及对策做出一些思考,以抛砖引玉,共同为我省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献策出力。

一、当前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主要表现及特点

总的来看,当前我省农村大局稳定,但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矛盾纠纷也日益突出,农村潜伏着一些不稳定因素,如不对此有足够的认识并及时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很可能会影响农村社会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不利于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由乡镇企业或村办企业的体制改革、利益格局调整引发的矛盾纠纷。当前在农村,一部分乡镇企业或村办集体企业由于种种原因生产不振、经营不善,在企业改组改制、解体破产中,大量职工下岗,生活没有保障,一些刚“洗脚离田”的职工心理严重失落,特别是一些老职工一下子失去生活依靠,在利益格局调整中处于劣势,加上个别企业负责人处理问题过于利益化、简单化,遇有人煽动就容易诱发职工聚集上访,或是有关部门处理问题方法简单,不能令职工信服,也易使职工以聚众闹事、集体上访等方式“要说法”。如原省一较富裕县的生产汽配件的大型乡镇企业,由于在改制后未对部分职工作妥善安置,导致这部分职工采取停电、停水等手段扰乱企业正常生产,并数次引发群体性闹事事件和集体上访。

水土山田林的权属纠纷仍很突出。据调查,今年1—5月份,湘西某县共发生各类矛盾纠纷2015起,其中土地承包纠纷234起,土地、山林权属纠纷297起,分别占到了11.6%和14.7%。农村土地承包由于转包、退包、反包、继承或征用等流转行为,以及水土山田林的各种权属纠纷因涉及争边界、争资源、争果实等当事人的切身利益,且由于政策性和历史性等问题,常常比较复杂,调处难度大,一旦处理不当,矛盾纠纷易演变成群体性事件。如湘西南两个县的边界村为一山林纠纷闹事达17年之久,且多次发生群斗伤人事件,严重影响边界稳定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重点工程施工和城市化建设引发的矛盾纠纷。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各地对农村的投入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颇多,在这过程中,势必会涉及到土地征用、房屋拆迁、赔偿等问题。由于寻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当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少数人就会以各种借口、手段来阻工扰工。如在邵怀高速公路、武广专线、洛湛铁路永州段等重点工程的征地拆迁中,因补偿费用等问题多次引发征地农民聚众闹事,延误工程进度。

另一方面,随着我省的城镇化建设推进,农村土地特别是农业用地被大量征用为建设用地后,由于土地征用补偿、征地后失地农民安置等有关政策不配套、不连贯、不落实的原因,影响了村民的切身利益。受经济利益驱动,一些村民在要求得不到解决时,奉行“法不责众”或“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错误观念,置国家法律、社会秩序、公德以及公共利益于不顾,有的还采取极端方式,企图通过把事情闹大来迫使有关部门解决问题。

村级集体事务引发的矛盾纠纷。当前,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逐步增强,然而少数村干部在村级集体事务管理中,没有真正贯彻“四民主两公开”,最多是形式上做到了村务、财务公开,但对于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就坑蒙拐骗,使尽伎俩,极易引发村民不满,造成村民信访增多。另外,干部作风也是引发矛盾的一个因素,在农村确有少数干部为政不廉,以权谋私,任人唯亲,拉帮结派,亲此疏彼,损害村民的切身利益,致使群众产生逆反心理,农村干群关系紧张,成为农村矛盾纠纷的多发点。

农村黑恶势力制造的矛盾纠纷。这是值得我们相当警醒的问题。一些农村确实有那么少数地痞流氓、黑恶势力、车匪路霸抢占码头、争地盘、插手债务制造矛盾纠纷。同时,在一些农村还出现了市霸、煤霸、猪霸、菜霸、林霸等行业霸主,坐收渔利,欺压百姓,搞得一些地方乌烟瘴气,纠纷不断,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的正常秩序。

婚姻家庭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这类纠纷在农村主要表现为一是部分人缺乏或丧失道德观念,因第三者插足引起的婚姻纠纷;二是农村中仍有包办婚姻现象,感情基础薄弱;三是因打工,夫妻两地分居或是夫妻双方经济收入出现较大差距,生活方式和志趣爱好发生变化等,导致夫妻感情冷淡,走向破裂。与此相伴随的是,这类纠纷又带来了的财产分割、儿女抚养、父母赡养等纠纷,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隐患。

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从以上六大类来看,农村社会矛盾纠纷在当前的社会大背景下区别于以往时期,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征。其主要表现为:

矛盾纠纷类型渐趋广泛。过去,农村矛盾纠纷主要是以家庭矛盾和邻里矛盾为主,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的逐步发展,经济纠纷、合同纠纷、行政纠纷等涉法矛盾纠纷占主流,其范围包罗到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省农村矛盾纠纷的类型已由过去的10多种发展到30多种,且仍有增多的趋势。如土地承包、农民负担、企业改制、行政不当、司法不公、矿山生产安全事故、企业侵权和房屋拆迁等方面的众多新型矛盾纠纷。

矛盾纠纷的形成和构成交叉复杂。当前,矛盾纠纷已由过去简单的“一因一果”,代之为“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和“多因多果”,矛盾纠纷的成因多,生成过程复杂,并且在矛盾纠纷彼此消长的渐进过程中,还关联了诸多不确定因素;矛盾纠纷的后果不是涉及一个或几个人的利益,而是牵扯众多当事人的利益,增加了当前社会矛盾纠纷的复杂性,导致后果面广严重。同时,这也导致一旦发生矛盾纠纷,往往是几种类型的矛盾纠纷交叉在一起,或由一种纠纷引发出其他纠纷,处理不好,就容易出现严重后果。

矛盾纠纷呈组织化倾向。在因共同的利益关系导致的矛盾纠纷上,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寻求问题的解决上呈一定的组织化倾向,规模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大。当然,由于大多数人的请求是与自身利益有关,并不具有政治色彩,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如在农村土地承包权属

中,引起的土地、山林、荒山、荒地、水塘承包等纠纷,众多农民成为纠纷当事人;在土地征用、城市房屋拆迁等方面,许多有共同利益的群众成为纠纷当事人等。这些矛盾纠纷因当事人的组织化,而使其规模不断增大,处理不当就会引发群体性事件。

矛盾纠纷的调处难度加大。在出现之初,矛盾纠纷的当事人大多都能通过正当的途径和手段寻求党政组织和有关单位部门公正、公平地解决纷争。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重大复杂疑难的矛盾纠纷很难在基层部门得到解决。在多方求助无果的情况下,当事人往往就会采取上访、群体围攻甚至以武力相威胁的手段,迫使有关部门解决问题,从而引发群体性上访事件,有的甚至赴省进京上访,这都加大了矛盾纠纷的调处难度。

二、引发农村社会矛盾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

农村社会矛盾纠纷大多是人民内部矛盾,尽管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千头万绪,但根据调查显示,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少数群众的个人利益思想过于激锐。随着农村经济利益格局的调整,少数群众不是主动转变观念,适应变化,依法办事,依照程序积极反映问题和困难,而是为了个人利益,全然不顾国家、集体利益,甚至不惜用违法乱纪的手段去获取私利。还有少数人则错误地认为,要解决问题靠正常程序解决不了,只有把事情闹大了让党委、政府知道,才能得到重视,才能解决问题,因而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欲望就置法律、道德约束于不顾,不断采取过激行为,给党和政府施加压力,动辄就闹,以图取个人的经济利益最大化。

农村干部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淡薄。我国目前正处于政治、经济的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纠纷的发生不可避免。但由于有的农村干部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不强,不能认真对待群众的意见,不关心群众的生活疾苦,还有的干部政治敏锐性不强,对矛盾的疏导化解不到位,导致有些矛盾日积月累,一触即发。也有一些干部基本素质较低,服务意识较差,不依法办事,对群众缺乏感情,漠视其正当要求,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敷衍塞责,推诿拖拉,对出现的矛盾纠纷不能及时调处。另外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在执法时,不注重社会效果,盲目采取强制措施,虽没有违背法律,但易造成一些群众不能接受,导致纠纷发生。

农村基层组织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欠强。农村基层组织在贯彻执行国家政策、维护社会秩序、发展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农村基层干部专业结构单一,尤其是村一级干部参加政策理论学习不够,对法律知识掌握得不多,处理问题时主观因素影响大。少数村干部素质低、法律意识差,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不善于化解各种矛盾纠纷,容易造成矛盾纠纷上交。有的认为农村经济工作才是“硬指标”,而解决矛盾纠纷问题是“软指标”,不能正确认识处理矛盾纠纷的重要性,因而也就导致有些村的人民调解组织形同虚设,调解成功率不高,人民调解员的作用没能充分发挥。

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不够。这是农村很大一部分矛盾纠纷发生的直接原因。由于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不到位,没有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群众易产生抵触心理,遇有人煽风点火,就易致事件恶化升级。而这主要是由于有的工作人员工作方式简单,对于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只是满足于开会、发文件,过于形式主义,造成宣传工作不落实,农民缺乏足够的了够。另外,群众法制观念淡薄,法律意识差。近年来,虽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农村的普法力度,但在一些农村,全民的法律普及程度不高,一旦遇到自身权益被侵犯的事情,少数群众

不知道依法维权,导致矛盾纠纷不能及时有效化解。

农村的民主化、法制化管理不够健全。由于当前农民的文化素质仍然欠缺,法制意识不高,参政议政思想淡薄。因此,在一些地方的村支两委选举上,农民有很大的盲目性。一些所谓的“领头人”,往往是在当地有势力、喜欢与政府“叫板”及所谓能为他们“说话”的地痞地霸,或某一宗族势力的代表,这样的结果,就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农村民主化、法制化管理在某些村域的退化,给黑恶势力插手制造矛盾纠纷以可乘之机,也容易因村务管理、财务管理以及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而导致村民之间产生矛盾纠纷。

三、有效预防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对策建议

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但笔者以为,和谐社会至少应是矛盾纠纷较少的社会;或说即使有矛盾纠纷,也应该是能够及时有效地得到化解的社会,这样,全社会才会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增加和谐因素。切换到和谐农村构建,也理应如此。因而,这就要求我们针对当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矛盾纠纷,齐抓共管、标本兼治,形成合力,努力预防和化解农村社会的矛盾纠纷,积极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农村基层组织要增强做好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的紧迫性和责任感。“稳定压倒一切,责任重于泰山”。及时有效地预防化解农村社会的矛盾纠纷,是农村基层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为党委政府分忧、为人民群众解难的大事实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村稳定是前提。因此,各个农村基层组织要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和基层政权建设的高度出发,树立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内部、化解在萌芽状态的维稳责任理念,不断增强广大干部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的紧迫性和责任感,努力适应新情况、分析新问题,力争一般矛盾纠纷化解不出村、较大矛盾纠纷化解不出乡、重大矛盾纠纷化解不出县,确保在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上做到“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从而切实把做好预防化解矛盾纠纷工作、确保农村社会稳定作为第一位的政治任务,全力维护农村社会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

坚持科学发展,努力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各地要坚持科学发展,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让广大的农村群众分享到科学发展的成果,营造化解矛盾的良好社会氛围。虽然我省农村这几年来发展较快,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教育、医疗、交通、水电、通信等社会事业和公用事业,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与城市居民存在巨大差别,造成农民心理不平衡,不满情绪积蓄,遇有的机会,就可能爆发,形成上规模的矛盾纠纷。同时,从我省农村来看,随着经济发展,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由于城镇改造、开发征地和环境污染等涉及到的补偿、搬迁、安置等问题,群众要求条件较高,如解决的结果达不到群众的要求及条件,就可能会引起群众集体上访。因而,这就要求各地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讲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讲求科学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切实促进农民收入稳步增长,这是解决和预防农村矛盾纠纷发生的长久之计。

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的优势作用。省司法厅厅长夏国佳同志多次指出,人民调解在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方面具有其他手段不可比拟的四大优势,即一是无法定程序约束,可以快速化解矛盾纠纷,防止矛盾激化升级,特别是在防止民转刑、群体性闹事、群众性上访等方面。二是无交费负担,当事人乐于找人民调解组织调解矛盾纠纷。因为人民

调解组织必要的调解费用是由政府支付的,这实际上也是政府在为老百姓花钱,是花小钱买大平安。三是人民调解可以法、情、理综合运用,调解矛盾纠纷以理服人,调解成功一了百了。从实际运作看,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等强制性规定,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人民调解可以考虑法律、法理、情理的因素,一旦达成和解,当事人一般均心服口服,很少有反悔或继续闹事的现象。四是从全省来看,我省有2459个司法所、551888个人民调解委员会,已形成广泛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非常有利于及时有效地化解各种矛盾纠纷,维护全省的平安稳定。因此,各地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加大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投入,加强乡镇、村组调委会建设,切实发挥人民调解工作在预防化解矛盾纠纷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

大力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着力提高农民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治村进程。当前,农村仍有相当部分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淡薄,普法工作十分艰巨。各地要结合农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采取各种形式,依托各类宣传载体,有针对性地在农村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法制宣传教育,加大法律、政策宣传力度,让法律、政策真正进入千家万户,努力引导农民不仅要模范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德,而且要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法维权,并不断提高农村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水平,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同时,要以贯彻《村委会组织法》为契机,加强农村“四民主、两公开”的制度建设,让群众充分享有知事权、议事权、决事权和监督权,依法规范和完善村规民约,推动农村各项公共社会事务治理走向依法治理的轨道,切实推进依法治村进程,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当前矛盾纠纷的特点原因及对策 篇4

一、社会矛盾纠纷的新特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的过程中,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结构变动而引发的利益调整、观念冲突、社会震动,导致了矛盾主体的增加,社会矛盾更加广泛多样和复杂。新时期社会矛盾纠纷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个人与组织、群众与干部之间的矛盾占主导地位。过去社会矛盾纠纷多为民间纠纷。即公民个人之间因婚姻、继承、赡养、邻里关系而引发的纠纷。而现在职工与企业之间、村民与村委会之间、经济合作组织之间乃至与基层政府之间的纠纷则比较突出。不少单位、企业干群关系紧张,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二是纠纷与群众切身经济利益紧密相关,并大多数为涉法矛盾。从平时接待咨询来访、受理纠纷情况看,现在纠纷主要集中在企业拖欠职工工资、养老金、医疗费以及征地折迁安置,债权债务、集资收费、环境污染等 方面,都涉及群众的经济利益,而这些问题基本上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调整。三是群体性纠纷突出。在常见的矛盾纠纷中,往往是群众利益一致,要求相似,容易形成群体性纠纷。如拆迁安置、征地补偿、企业改制、集资无法偿还等关系到一部分人的切身利益的事情。这些矛盾纠纷处理不好,调解难度增大,对社会的稳定危害也更大。

二、社会矛盾纠纷预防的基本对策:在新的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纠纷构成因素复杂,涉及领域广、突然性强、群体性高、极易激化,是构成危害社会稳定的隐患。尽管如此,这些社会矛盾纠纷大多是人民内部矛盾,只能运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加以解决。一要继续深化法制教育,切实增强干部群众依法办事的观点。我国连续开展三个五年普法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得到提高,依法办事的观念得到加强,但离依法治国达到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要继续在全社会坚持不懈地开展全民普法教育,重点放在增强法制观点,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上。普法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力求贴近实际,易于为群众理解和接受。深化普法教育,是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纠纷的有效措施和治本之策。二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把各项工作纳入依法按章运行的轨道。现在我国的立法工作已经取得很大成绩,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依法管理已具备了基本的前提条件。为了形成规范有序的社会秩序,一方面要坚持各级政府依法行政,把政府对社会生活的管理、干预纳入依法进行的轨道,既要加强管理、严格执法,又要防止和减少公务人员违法或不当行政造成对公民、法人合法权益的侵害;另一方面各行业、各单位也要做到依法管理、规范化管理,在依据国家法律制定和完善单位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并自觉履行。三要强化行政复议和仲裁、司法工作,把矛盾纠纷的处理导向法制的轨道。我国已经制定出民事诉讼法、行政复议法、仲裁法等一系列解决民事、经济、行政争议的法律。这些年来,各级法院受理的民事、行政案件数量虽然不断增长,但与面广量大的各类纠纷相比,还显得微不足道。人们仍然习惯于有了问题找政府,而不是上法院,这种状况不利于纠纷的及时有效处理。因此在调处矛盾纠纷的过程中,对于因合同争议、债权债务、政府不当行政等引发的纠纷,在调解无效时,在注意积极引导当事人依法申请复议或仲裁、诉讼,政府部门和司法机关对符合条件的要及时受理,提供方便,调查报告《新时期的社会矛盾纠纷特点和调处对策》。特别是对一些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的群体性案件,审理和裁决在力求公开、公正、及时,在全社会逐步形成一种服从法律,信赖法律,愿意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矛盾纠纷的风尚。四要加强法律服务,为公民和组织依法保护自身权益和解决矛盾纠纷提供保障。在预防和调处社会矛盾中,法律服务工作者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各单位特别是各级党政部门应注意发挥他们的作用。一是在党委政府工作中注意发挥法律顾问的作用,避免决策或行政行为不符合法律的规定而引起矛盾纠纷。二是在企业改制、土地承包、清理债权等工作中要吸收法律服务工作者参与。三是对企业改制减负、拆迁补偿、土地使用等热点、难点工作中,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的规范调节作用。四是在申诉、行政复议和诉讼案件中,切实加强法律服务工作,为当事人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咨询或代理,对符合条件的还可以提供法律援助,以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有助于将纠纷引向依法处理的轨道。五要建立健全反应快捷的社会矛盾纠纷调解队伍和信息网络。一是进一步坚持把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和增强基层调委会的整体功能放在重要位置上,不断加强组织网络建设,形成区、街道、社区委员会和积极分子组成,上下成线,左右成片的四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网络。二是要大力加强对从事社会矛盾纠纷调解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对各类社会矛盾和纠纷的调处能力。定期调整调解队伍,把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热爱调解工作的同志充实到调 委会来。三是要继续完善形之有效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制度,定期开展各类纠纷排查活动,层层梳理辖区内的纠纷苗头和隐患,将问题发现在萌芽,把纠纷解决在基层。掌握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人员发生矛盾纠纷的特点和规律,制定工作预案,把疏导和预防工作做在前头,做到心中有数,遇事不乱,防患于未然。做到小矛盾不出社区,大纠纷不出街道。集中时间和力量,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常见的、多发的、带有倾向性的纠纷,尤其是那些可能激化的纠纷进行专项治理。

当前矛盾纠纷的特点原因及对策 篇5

近几年来,我院在查办职务犯罪案件中发现单位和部门“一把手”犯罪比较突出,鉴于“一把手”犯罪的特殊性,无论在发案单位还是社会上都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因此,认真分析当前“一把手”职务犯罪的现状、特点、原因,深入研究预防对策,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坚决遏制“一把手”职务犯罪

现象,是当前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重点之一。

一、“一把手”职务犯罪的特点

2001年以来,我院共查办“一把手”职务犯罪案件46件46人,占立案总数的41,其中大案40件;贪污贿赂案件29件,挪用公款案件16件,玩忽职守案件1件;发生在国有企业15件、行政执法机关10件、经济管理部门15件、教育系统6件。这些犯罪共为国家造成经济损失820余万元。

(一)从发案地点来看,绝大部分案件发生在基层。在查办的46件案件中,有30件发生在农村基层站所、经济管理部门和教育系统。这些单位和部门的“一把手”身处无人监管的位置,充分利用“一手遮天”的权力,为所欲为,以权谋私;或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弄权渎职。

(二)从作案手段上来看,以权换钱、以权谋私现象严重。主要表现:一是权力商品化,以权换钱。个别单位或部门的负责人手握可资生财的权力,将国家利益作筹码,通过随意放宽执法尺度,以换取行政执法相对人的回报,双方串通一气,共同慷国家之慨。这种做法于法有据,与人以惠,于己有利。二是巧立名目,肆意侵吞;巧借名目,虚报冒领。前者主要通过私收私支,收入不记账,收入记支出账等方式,侵吞公款。后者主要通过伪造单据报销,如重复报销、少支多报,甚至不支也报;私分公共财产等方式,侵吞公款、公物。三是弄权渎职,随意处置公共财产。个别掌握财权的“一把手”,滥用职权,在行使职权过程中,胆大包天,肆意妄为,挪用公款损公肥私,做顺水人情,昏庸胡为,上当受骗,故作潇洒。前者还往往与贪污纳贿密切相关,相伴而生。

(三)从犯罪心理来看,复杂多样,心态各异。一是唯我独尊,舍我其谁的“山大王”心理。个别行政执法机关的基层部门“一把手”抱着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的想法,胡作非为,耍权逞能无不用其极,以此来体现其权威,实现其价值。二是“黄昏恋情结”。这种人早年也奉公守法,勤奋敬业,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待熬到了出头之日,却觉得已日暮穷途,在聚财方面也“颗粒无收”。由此心理渐失平衡,认为挂冠去职之前也应“问一下收获”,高唱一曲“夕阳红”。于是晚节不保,落得个人财两丢的悲惨结局。三是不捞白不捞,不捞也不清白的自污心理。这部分人站在满是“油水”的肥缺位置上,自然能掂得出其“含金量”,认为当今社会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不贪不沾则有曲高和寡、高处不胜寒之感,你不捞谁也不信,干脆随波逐流,得机会也捞点。四是小事一桩,不以为罪的打“擦边球”心理,认为自己大小是个领导干部,自然挪挪借借是小事,吃吃喝喝不算腐败,充其量落个违纪。

从所调查的情况看,这些一把手虽都位卑官小,但因他们是代表我们党和政府直接与广大人民群众打交道的人,其一举一动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是发生在老百姓的身边的腐败,犯罪的严重危害性切不可小视。不仅败坏了风纪,直接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损害了党的执政根基。而且有的激起了民愤,污染了原本纯洁的圣土。从而阻碍了经济发展,影响了社会稳定。

二、“一把手”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

(一)党性退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化。他们身处“得天独厚”的位置,其中一些素质不高的“一把手”终日被手下和周围各怀心事的人所包围,在这些人的吹吹拍拍下,自我感觉良好,漂漂欲仙,逐渐放松了主观世界的改造。加之经常出入灯红酒绿的场合,为纸醉金迷的生活所惑,极大地刺激了不良的欲望和对金钱物质的追求,入党的誓言早已抛到九霄云外,眼中只有享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让位于“人民公仆人民养”的寄生思想,人格异化,价值观错位,其必然走向人民的对立面。

(二)工作作风霸道,法制观念淡薄。部分领导干部长期在“一把手”位子上,高高在上,唯我独尊,当大权独揽,一人作主已成为习惯,则民主意识渐消,霸道作风渐长,甚至个别“一把手”大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之道,容不得下属有半点“杂音”,对持不同意见者打击、压制、排挤,从而成为独来独往的“孤家寡人”。这种人在头脑中根本没有依法办事的观念,片面认为既然我的“一把手”位子是被依法任命的,那么我的意志就是法律,行政或执法过程中信马由缰,任情胡来,直至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时方才悔悟。

(三)上级机关选人用人不当,监督管理不力。一些机关在选人过程中,放弃了“四化”标准,任人唯能,有的甚至搞所谓投挑报李的回报补偿,或搞“裙带关系”,影响了“一把手”的整体素质。对选拔任用的“一把手”也存在重使用,轻教育,乏管理的问题,对他们的违法违纪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助长了歪风邪气,无形中在其背后推了一把,使个别自律不严的“一把手”们由违法而滑入犯罪的深渊。

(四)权力过分集中,缺乏应有的监督制约。单位在人事安排、后勤管理,以及重大事件的处置等方面赋予“一把手”较多的决策权、管理权和处置权。在经费的管理上不管金额的大小,基本上实行一把手“一支笔”制,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内控制度,这就为腐败的产生埋下了种子,同时,基层站所由于“天高皇帝远”,站所内又无监督机构,对基层管理所的监督管理和对“一把手”的权力制约不到位,单位负责人便为所欲为,使得无监控的权力极易产生腐败,而完全寄希望于领导干部个人的自律等于任由个人的权力滥用。在查处的的职务犯罪案件中,领导干部利用全面主管、主持工作或对部分事项的决定权,接受他人贿赂,公款私用,中饱私囊,既没有受到内部财务制度的必要约束,上级公司和领导也没有严格的考核和审查,而外部的监管、监督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为犯罪分子继续犯罪、走向深渊提供了可能。

(五)打击不力是“一把手”职务犯罪层出不穷的重要原因。一些领导机关和单位认识不到惩治腐败与促进当地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关系,坚持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的导向,害怕惩治腐败会搞垮了班子,弄散了人心,有的甚至害怕“拔出萝卡带出泥”,从所谓“整体利益”出发和维护自身形象计,在反腐败问题上态度暧昧,对“一把手”的腐败行为持宽容态度,于是压案不报,知情不举,对司法机关的执法办案活动虚与遥远,百般阻挠,乃至公开对抗。在“保护伞”羽翼下的“一把手”自觉是个人物,与某些领导干部结成了“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管大胆干,出了事自有人来保。有基于此,腐败分子的侥幸心理得到了强化,每次有惊无险后,更加肆无忌惮,有恃无恐,气焰愈炽。

三、预防和减少“一把手”职务犯罪的对策

导致一把手职务犯罪的原因涉及个人、体制、社会等方方面面,要预防和减少此类犯罪也必须标本兼治,多措并举。

(一)全党动员,齐抓共管。惩治腐败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查办“一把手”职务犯罪因其具有保护层厚、反侦查能力强等特点,要铲除这一社会“毒瘤”,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各级党组织特别是主要领导同志对打击和预防“一把手”犯罪一定要有清醒的政治认识,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努力形成在党委统一领导下,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部门积极参与,全社会齐抓共管的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的大格局。要落实领导责任制,对因工作不力导致“一把手”犯罪或有案不报、私自处理,为犯罪分子开脱罪责的,要坚决追究责任。

(二)强化监督,铲除滋生犯罪的土壤和条件。对管理混乱、制度不健全、运行不规范的单位、部门,进行彻底的清理整顿,对不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而产生的经济“怪胎”坚决予以解散。选拔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协调水平高的人员充实到监督岗位上,赋予其履行职责必需的实际权力,实行监督检查连带追究责任制,对因疏于监督或监督不力而致“一把手”职务犯罪的,进行相应的责任追究。健全有关财务审批、人事安排、工程发包等制度。上级领导机关在选任“一把手”方面,要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确保德才兼备的干部走上“一把手”岗位。对出现“一把手”职务犯罪的,有关领导要承担用人失察的责任。要把荐举人才的优劣列入对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的内容,作为考核、使用、提拔的一项重要依据。

(三)对领导干部的审计和收入申报要制度化、普及化。虽然当前已经有了对领导干部的离任审计和对一定级别领导干部的收入申报制度,但现实中落实的并不到位,而且审计只限于离任审计,收入申报也限制在一定级别的干部,仍有不少干部被排除在这两项监督之外。为此,在审计方面要把审计、重大项目的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突击审计与常规审计相结合,内部审计与政府部门的审计、社会中介机构的审计相结合,明确审计的范围、对象和后果。在收入申报方面,要扩大申报的范围,明确虚报的法律后果,注意对收入的审查核实。

(四)健全和落实财务制度。财务管理是单位管理体制的中心环节,也是单位“一把手”职务犯罪的必经环节,完善并落实财务制度对预防职务犯罪有釜底抽薪的作用。为此,首先要确立财务审批的权限、范围和程序。其次要强化财务人员的素质,特别是职业操守;提高财务机构的独立地位,强化其抗干扰的能力。再次要明确责任,谁签字谁负责。最后,要落实财务制度,加强单位的人事部门、劳动部门、财务部门、组织部门的沟通和信息共享,防止冒领多支;财务工作必须做到准确、真实,单证和票据统一,签字和印鉴统一。

当前矛盾纠纷的特点原因及对策 篇6

一、行政执法部门、人员职务犯罪特点:

1、有收费权的行政执法部门和行政执法部门内部的关键岗位是案件高发区。税务、工商、质监、公安,以及在这些部门内部掌握一定审批、税收、管理、处罚等权力的岗位是案件的高发区。位于这些岗位的执法人员极易成为某些投机分子拉拢腐蚀的重点对象,而这些人也极易使用手中的权力进行利益交换,以权谋私、以权谋钱。

2、犯罪主体以具有较高学历的中年领导干部居多。行政执法的特殊性质,使相关人员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从而决定了犯罪手段的智能化。中年人往往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也正处于生活、心理负担相对较重的年龄段,极易在金钱的诱惑之下迷失自己,且领导地位的特殊性使其具有广泛的社会关系网,有的手握重权,给查处此类案件增加了相当的难度。

3、犯罪手段专业化。犯罪嫌疑人作案越来越体现出专业特色业务特点和行业特征。如国税局人员玩忽职守案,涉及到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经营规模,经营状况、经营场地、财务核算、商品仓库等为实地考察,预储资金收取,专用发票代管监开等多个业务环节,具有极强的专业性。

4、趋于团伙化和公开化。在一个部门,涉案人员相互勾结,互相利用,对滥用权力收受好处,相互已达成一种默契。

5、犯罪数额趋向巨额化,行为危害严重。大案要案逐年增多,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上百万元屡屡出现。虽然有的涉案数额不大,但其所造成的破坏性后果和影响却是相当惊人的,它直接毁坏的是国家的声誉,损害的是管理国家的执政党的形象,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造成巨大的干扰和破坏。

二、行政执法人员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

1、趋利心理。行政执法人员职务犯罪的动机主要是因为物质需要和与此相联系的精神需要引起的。面对名目繁多的物质享受,日渐增多的娱乐性消费形式,人们的消费结构由过去单一化转变为多样化。而当个人的支付能力不能满足这种强烈膨胀的私欲的时候,涉案人员往往在贪图物质享受,追求奢侈生活方式的动机刺激下,利用手中的执法权力攫取非法利益,这是导致案件发生的普遍心理。

2、权力的廉洁度下降,职业道德沦丧。[!--empirenews.page--]社会风气的普遍下降,使社会上存在相当一部分虽未达到追究违法责任但权力本身已不干净的“准腐败”行为,“准腐败”行为的大量发生使权力的廉洁度普遍下降,这种“准腐败”虽然不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但它最大的危害在于构成了职务犯罪腐败现象群发的丰厚土壤。在握有一定权力的行政执法部门,这种“准腐败”的普遍存在,使该行业的职业道德标准逐渐下降,甚至在个别人手中彻底沦丧。

3、与经济利益挂钩的执法管理模式,易成为滋生违法犯罪的温床。由于在现实行政执法中,用经济指标来考核行政执法业绩,把某项行政执法权力实行金钱量化承包管理,通过创收来弥补财政拨款的不足等等行政执法管理的方式和做法以利为本,依钱行政,使监督缺省,使一些行政执法人员在完成了经济指标之后,其余本应成为国有资产的款物就通过各种渠道流失,私设“小金库”,私分罚没款,贪污行贿。

4、权力失控,缺乏监督制约机制。行政管理权和行政执法权的失控,是此类案件发生的根本客观原因。行政执法部门的性质决定了其属下的大部分执法人员在工作中具有相对独立的执法权,执法权的分散使对这种权利的管理产生一定难度,执法过程中各部门的相对独立性,使其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这些都容易导致涉案人员有恃无恐、肆意妄为。

5、立法不完备。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理应包括对行政权的检察监督,但目前检察院对行政执法的监督仅仅局限于公民对行政处罚的司法救济,而对行政执法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的职务犯罪行为就存在缺少监督的问题。由于我国法律对此没有规定相应的监督内容和程序,导致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处于一种监督与被监督双方之间“协商监督”的不规范状态。

三、预防行政执法人员职务犯罪的对策: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执法队伍素质。行政执法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是依法行政的基础。行政执法队伍庞杂,执法任务繁重,法律政策性强,行政执法机关要树立公正廉洁的形象,使其执法行为高效廉洁,必须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只有从思想教育入手,通过上法制课、看展览,进行警示教育等活动,增强行政执法人员的责任感,提升正气。同时提升业务素质,按照“依法行政,加强监管,提供服务”的要求去做,才能使行政执法机制正常运转,形成良性的行政执法人文环境。

2、公开执法流程,增加执法透明度。执法行为中的暗箱操作,是导致执法违规性和随意性的重要原因。要杜绝暗箱操作,就必须对行政执法的每一部门、每一岗位、每一环节,及内部各部门、各岗位、各环节之间的责任和衔接、协调,都具体清晰的加以规范,并将全部执法流程公示于社会,从而提高执法透明度,使行政执法人员在行使权力过程中,始终处于上级、各部门、社会、群众的监督之下。

3、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健全一整套规范的群众监督、内部监督、审计监督和检察监督机制是预防行政执法人员职务犯罪的关键。一是加强管理监督,主要是上下级监督和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监督,并实行监督连带责任制,对因监督缺失造成职务犯罪发生的,要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连带责任;二是加强审计监督,建立经常性的、规范性的对罚没款进行审计监督的制度,及时揭露已发生的罚没款违法违纪问题;三是完善举报监督机制,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实行举报奖励制度,鼓励群众对违法处罚行为的举报。[!--empirenews.page--]

当前矛盾纠纷的特点原因及对策 篇7

(龙口市公安局政治处主任 马广挺)

社会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历来是公安基层派出所所担负的重要任务。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各类矛盾纠纷的日益增多,“大排查、大化解”工作越来越成为社会治安日常管理的重中之重,成为创新社会管理的中心议题。

根据全市群众工作会议精神,我们结合大走访活动的深入开展,对当前社会矛盾纠纷之现状进行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调查研究。先后对东莱辖区302户居民进行了随机调查,其中调查城镇居民132户,农村居民170户,接受调查的群众为617人。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当前的社会矛盾纠纷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类:

一是邻里矛盾纠纷。大多为邻居之间的地界纠纷、房基地纠纷或日常矛盾积淀纠纷。

二是家庭矛盾纠纷。主要是赡养纠纷、家庭财产分割纠纷和日常琐事纠纷。

三是干群矛盾纠纷。一般是围绕土地分包、征地赔偿、村居行政管理等产生的对立纠纷。

四是历史问题纠纷。由于领导班子的轮换或历史原因造成的一些问题,因始终得不到解决而日益加深的矛盾纠纷。表现在当前的社会矛盾纠纷,具体讲来,分别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第一,特定性。社会矛盾纠纷的特定性表现在某一时期某一工作的特定行为所造成的。如因城镇扩建而引发的土地征用纠纷。

第二,突发性。有些矛盾纠纷的出现因意想不到的某种原因而引起,事前难以预料。

第三,隐蔽性。特别是一些历史积淀的矛盾,一旦时机成熟,便会引发较大的纠纷,而在平时很难察觉。

第四,牵连性。部分矛盾纠纷一旦出现,往往会连带出许多其他矛盾,进而使矛盾扩大或升级,有些个案矛盾有时会引发群体性矛盾纠纷。

第五、危害性。个别矛盾纠纷,如果处理不当或发现不及时,将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如,因长期积压的矛盾纠纷得不到解决,部分群众就会铤而走险,造成对社会。对群众的极大危害。

当前,公安机关作为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的主力军,在排查化解矛盾纠纷、调解部分治安案件的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要注重结合公安自身业务这一实际问题和当前面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治安局势,居安思危,充分认识到治安调解在整个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还存在“单打独斗”的局限性,从本身调解业务的实际操作上还存有很大的约束性。

一是作为化解民间纠纷的重要手段,治安调解对于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随

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类新的矛盾纠纷诸如土地纠纷、拆迁、干群矛盾、经济纠纷等新问题也必将日益凸显出来。公安机关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警力、物力,仅东莱派出所每年的调解量都在一千伍百起以上。

二是由于当前基层公安机关在处理民间纠纷工作中遇到了越来越多的困境,首先是调解工作量逐年增大,民警不仅要进行治安调解,还调处着大量的一般民事纠纷,极大的影响了公安机关治安调解功能的充分发挥,而且一旦调解不成,极易引发民转刑案件和上访案件等其他问题的发生。同时治安调解功能的扩张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公安机关破案打击和巡逻防范职能的发挥。

三是由于公安机关“110”报警台的设立,群众联系民警方便快捷,大量的民事纠纷涌入公安机关,加之公安机关调解不收取任何费用,而且在调解过程中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因此,一般民事纠纷发生后,群众首先想到的是找公安机关解决。这种局面的出现,导致公安机关为此耗费了大量的警力,一个基层派出所有60%以上的警力要用于应付各类民事纠纷。

四是调解工作难度大,社会矛盾纠纷的内容和形式日趋复杂,往往涉及到民事的、经济的、行政的等多种法律关系。再则公安机关对一般民事纠纷并无实质的管辖权,调解缺乏法律支持和效力,派出所调解中“一锅烩”的作法也难免有

逾越权限,执法不规范之嫌。

当前,要真正做好“大排查、大化解”工作,真正实现社会管理的不断创新,必须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从服务社会大局的角度出发,紧密结合公安工作本身的实际,进一步建立健全治安调解与人民调解联动机制,进一步充分发挥联动机制的长效作用。

二是要充分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和力量,构建大调解格局,变单一的治安调解为综合调解,形成调解主体协同作战,多种调解方式多管齐下的联动运作机制。这样不仅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而且有利于公安机关摆脱被民间纠纷牵扯大部分警力的困境,集中精力打击违法犯罪。

三是要完善治安调解与人民调解的制度衔接。加强治安调解与人民调解之间具体的制度衔接,防止出现相互推诿,“踢皮球”,提高纠纷调解效率。同时,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和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轻微治安案件也可由派驻派出所的人民调解员调解处理,而不立为治安案件,这样可以节省办案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当前矛盾纠纷的特点原因及对策 篇8

作者:王世明发布时间:2009-12-14 16:33:08

一、土地的重要性和权属的变迁

土地是万物生长的源泉。人们的生存发展是离不开土地,特别是种植作物和建筑更需要土地。故所,农民及有关单位和个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问题越来越重视。我国在解放前,那些有权有势力的人,将大面积的土地霸占为已有。然后收农奴为他种田种地来创造财富,他自已就是所谓的“地主”,即是土地的主人。解放后(1949年后)中国共产党将土地的主人(地主)改变了,将全国所有的江山耕地面积归为国有。一九五四年全国进行“土改”,即是土地改革,又称土地革命。主要是除了留作国有一定面积的土地、山林之外,按行政辖区划为集体经济合作社,所有的土地归合作社集体所有,并以县人民政府的名义填发《山界证》和《土地证》。此后集体经济合作社将在农户房前屋后的一少部分田地作为农户的菜园划分给农户自己经营,并以县人民政府的名义填发《社员土地使用证》。其余的面积仍是归集体所有。所以从一九五四年到一九八二年国家实行农村“集体化”,所有的集体土地由集体集中劳动力,统一安排生产,统一收益,统一管理,统一分配。一九八二年国家实行

编辑:见习编辑:徐杰

农村土地纠纷的特点及对策 篇9

“>农村土地纠纷的特点及对策2007-12-12 15:56:02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农村土地纠纷的特点及对策农村土地纠纷的特点及对策(2)近几年来,我镇土地纠纷呈逐年上升趋势,上升幅度大大高于同时期其他各类纠纷。其中主要以管理使用权属纠纷为主,其次是占地、拆迁安置补偿。如何有效预防这类矛盾纠纷的发生,已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及村委会、社区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基本情况2005年1-5月,全镇共发生土地纠纷21件,其中农户间管理、使用权及界畔纠纷5件,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引发纠纷5件,村级基础设施建设用地1件,村级集体组织之间界畔争议1件,其他类9件。在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纠纷中,涉及农户10户

以上的2件,涉及补偿资金金额数十万元。与2004年同期4件,增加17件。

二、土地矛盾纠纷的主要表现

1、征地补偿纠纷。从发生的纠纷情况看,征地补偿纠纷是当前土地纠纷中涉及农户多,政策性强,调解难度大。如新城社区杜家湾村民组秦世专等十户农户因看守所征地,村民组组长以该地原来是未承包的荒山荒坡,以未承包到户为依据,拒绝给付征地补偿,导致该组10余户村民集体上访。金星中学教学楼建设工程,因原看守所征地时二户村民未在表册上签字,不同意征用土地,拒领征地补偿款,经镇、社区多次调解,问题仍未解决。淞江村庙坝组一农户,因庙坝电站征地面积争议未能达成一致,多次到县镇上访。

2、相邻间的界畔纠纷。这类纠纷主要表现为农户之间、村级集体之间。从已发的情况看,这类责任纠纷所占比例大。当时没有固定的界址,只选择其中某一点作参照物。由于时间等因素,参照物自然遗失或被毁,原来的经办人

多数去逝,或证人不愿作证,调查取证的难度大,认定困难,稍有不慎,便有可能导致群殴群伤,引发新的矛盾。如高原公司与新城社区大坪组之间界址争议长达100余米,涉及数十户农户。桑木坝与巴渔村为渝鸿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取料场权属争议长达几十年。

3、宅基地纠纷。随着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区旧房拆建时所暴露的宅基面积,采光、通风、相邻共墙的权属等纠纷增加。农村部份,沿公路两边建房的人数越来越多,并要求相对独立。因此而导致多占一个角,多留一条人行路等,而不惜破坏几辈的相邻亲情,这些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

三、土地矛盾纠纷形成的原因

1、一、二轮土地承包时,界址不详,或根本没有明显的界畔。在第一轮承包时,由于多年的集体生产,使群众对土地到户的期盼普遍高涨,只要能分到地、界址过去点过来点无所谓,再加上当时政策及宣传不配套,增加了农民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时间的模糊认

识,反正是集体的,我只是保管,最终还要还集体,无所谓的思想占绝大多数。土地延包政策的落实,农民对承包地的时间概念有新的认识。对土地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再加上一些家庭由于人口的自然增减,一个人的责任地几个人吃,无地少地农户的比例增大。其三是集体遗留的荒山,荒坡自由开垦,没有统一划分,更谈不上界畔问题。98年第二轮承包,完全延续第一轮的数据,一些地方由于干部在家闭门造车,根本没有与农户见面,更有一些地方,干部为了照顾所谓“群众利益”,将属于第一轮承包时合法取得的责任地不填入承包证,致使纠纷发生后,当事人因无力举证,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而引发矛盾纠纷。

2、相互协调性不强。突击表现在新城社区建设过程中,按照征地项目立项审批,出台征地补偿办法后,在实际操作中各相关职能部门不能很好协调。对农户的思想工作不到位,致使工程开工后,由于部分农户的拆迁、补偿、或宅基地等

问题,阻挠施工,引发矛盾纠纷。

3、宣传教育不到位。群众认识上的误区,是导致土地纠纷的原因之一,延包政策的落实,使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一定几十年不变的政策有所了解,但对土地的性质、国家建设和集体公益设施建设用地与承包经营的关系不明。固执地认为:反正你把土地划给我,就是我的,我不管你国家建设还是集体公益事业,我不同意,你就不能征用。对土地属村集体所有这一基本原则,以及国家新颁布的法律法规不了解或一知半解,根本谈不上依法维权。

四、解决的办法和措施

1、加强村、组调解组织建设。完善调解组织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以制度规范行为,以规章进行约束。强化村级矛盾纠纷排查网络,调整充实村、组调解组织,增强各级调解人员的事业心、责任感、使命感、光荣感,保证一般矛盾不出组,大矛盾不出村。重大矛盾纠纷隐患在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上报,第一时间调控。

2、加大土地管理、土地执法力度。

建立土地纠纷仲裁机构,本着便利管理、便于耕作、消化矛盾、方便群众,对经调解无法达成协议,而又必须明确保管权的土地纠纷,依法裁定,以维护国家法律的严肃性。

3、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预算机制。对土地纠纷,特别是征地纠纷,用地单位在征地前要会同所在乡镇、村、组全面考虑征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哪些单位配合,哪些问题需要提前沟通,防范化解,要做到心中有数,并制定相应的工作预案,并及时向党委、政府报告,这样就能有效预防土地纠纷的发生。

4、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组织大家认真学习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

医患纠纷案件增多的原因及对策 篇10

【中图分类号】i)91

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297(2006)03—0161—0

4医患关系本应是和谐相处的关系,医护人员对患

者悉心诊治,患者放心地把自己的生命健康寄托于医

院。然而,近年来医患纠纷案件却呈现逐年上升的趋

势。而发生

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取550

万余元天价医药费的事件,在充分暴露医疗卫生体制

弊端的同时,显然加剧了医患之间的矛盾。为此,笔者

对江苏省丰县人民法院十多年来审结的48起医患纠

纷案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以期寻求解决医患纠纷案

件增多的对策。

一、丰县人民法院1996年来审理医患纠纷案件

统计情况

· 161 ·

· 医疗纠纷与诉讼·

从以上统计数字可以看出,法院审理的医患纠纷

案件基本上是逐年递增.尤其是2001年以来,这一趋

势更加凸现。2001—2005年5年间医患纠纷案件数达

到34件,是此前1996—2000年5年间案件数(3件)的ll倍之多。2006年1~6月又结案ll件。医患纠纷案

件的增多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如今的医患关系究

竟怎么了?它有什么特点和原因?如何有效地预防和

遏制医患纠纷案件的发生?

二、当前医患纠纷案件的主要特点

通过翻阅48起医患纠纷案件的卷宗并进行分

析,可以看出当前医患纠纷案件有以下主要特点。

1.患者法律意识增强,案件数量逐年增多 2000

年以来此类案件每年都要上升,说明患者从以前习惯

性找医院私了或忍气吞声发展为用法律武器来保护

自己的合法权益,其维权意识显著增强

2.医院败诉的多。48起案件中,除1件移送、3件

驳回患者起诉或者诉讼请求外,其余44起案件患者

均获得了赔偿,即医院败诉的比例为91.67%。

3.患者索赔的数额盲目攀高,与获赔数额往往相

差过大。据统计,48起案件中除1件涉及医疗服务纠

纷外,最少的索赔6 177元,其他案件标的额多数在10万元到30万元之间,最多的竟达到256万元。但在44起患者获得赔偿的案件中,法院支持的赔偿数额有

7件为患者诉讼请求的20%以下,30件为患者诉讼请

求的20%~30%,6件为患者诉讼请求的30%~60%,1件为患者诉讼请求的72%。

4.医患矛盾对立突出,案件审理难度大。由于患

者往往出现伤残甚至死亡,易引起医患之间的对立,尤其是起诉到法院的案件.双方的矛盾冲突更加尖

锐、激化,导致法院不得不考虑息诉止争、缓解当事人

上访。48起案件只有3件调解结案,且有40件适用普

通程序审结,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特点。

5.涉诉纠纷表现形式多样化。包括输血感染、手

术失误、孕妇分娩引发伤亡、延误诊断时间等原因,以

及因误诊、漏诊等引发的纠纷,另外还有患者要求复

制病历资料遭到拒绝而起诉医院的案件。

【作者简介】刘秋苏(1976一),男,汉族,江苏丰县人,大学学历,现任江苏省丰县人民法院助理审判员,四级法官,研究方向:民事、行政

法律。tel:+86—516—85689587,e—mail:l_ qiusu@ 163.eom。

· 162 ·

三、医患纠纷案件增多的原因分析

1.医患之间关系的不和谐是医患纠纷案件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医方和患方之间普遍缺乏沟通、理解

和信任。医方较多考虑自身的利益,不能将病情、治疗

手段等及时告知患者及其亲属,导致患方的知情权、选择权难以实现,而患方对医方也缺乏理解,不了解

医学的复杂性

2.医疗不规范和医务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导致发

生医疗损害,使医患纠纷案件增多。如医方违反操作

规程、相关手续不齐备,或手术前不将医疗措施、风险

等如实告知患方,或对并发症防范意识不强,或医护

人员职业道德丧失、服务态度恶劣等等,都会使双方

产生矛盾。

3.患方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及维权渠

道的畅通,也使得医患纠纷案件不断增多。2002年9

月开始实施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允许患方复印

病历等规定,以及法院在审理中采取举证责任倒置原

则.给处于弱势地位的患方解决医患纠纷提供了一条

相对畅通的途径,使医患双方地位更加平等。

4.患方对疾病的治疗和转归期望值过高,一旦达

不到其预期目动辄就起诉医方。由于受医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加之患者个体疾病的千差万别,治疗中

不可

避免出现一些无法预知的情况。不少患者视医患关系

为消费关系,认为自己是“上帝”,过分强调自我权利,对治疗结果抱有太大希望,一旦病情不见好转或恶

化,达不到其预期的效果时就认为是医疗事故,从而

诉至法院要求医方赔偿损失。如48起案件中就有

3起案件患方因自身原因导致病情恶化而起诉医院,结

被法院驳回起诉或诉讼请求。

5.医疗费用的日益增长与百姓收人之间的矛盾是

医患纠纷案件增多的又一个导火索。目前大多数医院

是公益医院,但由于政府对医疗事业投人较少,相当

多医院正常运行主要靠提供医疗服务收取的费用,这

在一定程度上使医院或多或少注重经济收入,从而增

加了群众负担,又激化了本来就紧张的医患矛盾。对

于花费巨额医疗费用后患者又出现伤残或死亡,患者

家属就有一种“人财两空”的感觉,促使其产生从医疗

机构“弥补”一下损失的可能,从而加剧医疗纠纷。

6.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不客观、不全面的报道,引起公众对医院信誉的质疑,是引起医患纠纷高发的又一诱因。新闻媒体对医生这个行业的风险宣传不

够。社会舆论往往同情患者,医院和医务人员的权益

较易被忽视。医方的权益没有得到公正、合理的维护,动辄以损害医方的利益来平息医患纠纷,一些得不到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6年第13卷(第3期)

满意效果的患方往往以为有社会舆论的支持和新闻

媒体的同情,就会将医院告上法院。

四、典型案例介绍

【案例1】2000年8月18日,原告刘某因身体不

适到被告某医院治疗,诊断为结肠癌。手术中发现是

肠套叠.改行套叠复位回盲固定术,诊断为淋巴结慢

性炎.10日后出院。2001年8月、2002年5月、7月,刘某又3次入住医院,均诊断为粘连性肠梗阻。然而

在2002年9月的一次ct检查中,刘某被告知患有结

肠癌,她即赴南京求治,经南京军区医院进行病理检

验.结论为非霍杰金恶性淋巴瘤,并进行7次化疗。

2004年3月.医疗事故鉴定机构作出鉴定结论:医院

因技术水平原因,病理诊断为慢性淋巴结炎属误诊,导致患者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刘某将医院告上

法院,索赔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等损失256万余

元。

丰县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刘某患病后到医院就

诊,双方建立了医疗服务合同关系,刘某被误诊误治

是事实。医院将恶性淋巴癌误诊为淋巴结慢性炎、粘

连性肠梗阻治疗,贻误了患者的治疗时机,应承担民

事责任。刘某身体存在恶性淋巴瘤是主要原因,误诊

只是导致其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对其身体健康的损害

是次要原因.医院以承担45%的责任为宜。法院据此

判令医院赔偿刘某医疗费等经济损失62 674.68元。

宣判后,双方不服判,均提起上诉。

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医院将患者

恶性淋巴癌误诊为淋巴结慢性炎、粘连性肠梗阻治

疗,错误认识病情达两年之久,严重贻误了患者的最

佳治疗时机,致使患者发展为恶性淋巴瘤晚期,治愈

难度加大,存活率降低。根据目前的医疗文献,恶性淋

巴瘤的治愈率在20%至60%之间,但早期诊断、早期

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故医院对刘某误诊的过错行为对

其治疗有较大影响,对损害后果应承担主要责任

(75%)。由于刘某恶性淋巴瘤疾病源发于自身,且此疾

病是疑难病症,具有相当的侵害性和难治愈性,故刘

某应自负30%损失。二审法院终审判令医院赔偿刘女

士医疗费等经济损失99 301.80元。

评析:医院误诊应当承担责任,但患者索赔的数

额盲目攀高,获赔比例仅为3.88%。

【案例2】2002年12月22日,彭某因与他人发

生交通事故受伤,住进医院,诊断为左股骨骨折、头顶

皮肤挫裂伤及皮下血肿、脑震荡。后医生对彭某施行

了切开复位内定手术,将两根髓内针在髓腔内套叠固

定。12天后彭某出院。医生在医嘱中载明:院外抗炎治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6年第l3卷(第3期)

疗.术后2周拆线。卧床休息2月,定期摄片复查,门

诊随访。2003年6月至2005年3月间,彭某先后5次

在医院做x线检查,前4次均提示骨折线可见,最后

1次显示:患者左股骨中段骨折术后,局部有明显骨痂

生成,骨折线基本消失。随后彭某在另一家医院拔除

髓内针。由于走路跛行,彭某怀疑医院存在医疗不当

行为。遂起诉至法院,请求判令医院赔偿护理费、误工

费、残疾赔偿金、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各项经济损近

4万元。经法医及医疗专家测量鉴定,彭某的左下肢骨

折治疗后,较右下肢缩短3厘米,已构成十级伤残。

法院审理此案后认为,彭某因车祸人住医院治疗

后.双方即建立了医疗服务合同关系,医院有义务按

照医疗卫生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

范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并应尽到充分谨慎、积极注

意的义务。彭某手术后左下肢缩短3厘米,明显不符

合股骨骨折复位标准,存在人身损害的事实;并且从

2002年l2月手术开始到2005年3月骨折线基本消

失并拔除内套叠固定物髓内针结束长达27个月,超

出正常8个月的愈合期达l9个月,延长了患者的病

程.按照过错推定原则,应当认为其行为符合民事侵

权的构成。彭某系车祸后骨折手术,其自身伤病是不

当医疗行为造成左下肢缩短3厘米的前提原因,且未

按出院医嘱定期摄片复查,未能尽早发现迟延愈合,对损害结果的发生亦有一定过错,故应减轻医院的民

事赔偿责任。综合本案实际情况,医院以承担70%的赔偿责任为宜。法院遂判令医院赔偿彭某误工费269.10元、护理费5 269.10元、残疾赔偿金6 655.60

元、残疾用具费3 500元、交通费95.20元、精神损害

抚慰金l 400元,各项经济损合计22 189元。

评析:医院注意义务不够.导致赔偿结果发生。

【案例3】2003年初单女士身体不适,出现头痛、头晕、视力下降、手无力、下肢发紧等症状。1月12日

住进沛县某某医院,经诊断为颈椎病、脊髓交感神经

混合型。该医院的医师与某某市第二人民医院的专家

施某联系行前路髓核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当月

14日上午10:30至12:30,由施某主刀,某某医院医生

刘某某、郭某某作助手为单女士实施手术。手术完毕

后.单女士出现呼吸困难、窒息,经抢救恢复呼吸,但

仍神志不清,四肢抽动。次日8时许,某某医院将单女

士转院治疗。经徐州矿务局总医院诊断,单女士为缺

氧性脑病,伴有褥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在以后的治疗中,单女士长期鼻饲流质、气管切开、保留导尿.

存在意识障碍,对光、声痛有反应.不能用眼睛及其他

感情反应作答.对熟人、朋友的言语无反应.大小便不

· l63 ·

能自理。经某某市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某

某医院超越国家规定的手术范围.手术环境不具备行

该类手术的条件,由于临床经验不足,抢救措施不力,致患者出现严重后果,属二级乙等医疗事故.医方应

负主要责任。经鉴定。单女士的损伤为一级残疾。

法院审理后认为,原告单女士患病到被告某某医

院住院诊治,确诊后医院会同外请专家实施手术.双

方已形成医疗合同法律关系,医院应按照医疗法规、规章、诊疗护理规范的要求为单女士治疗。医院不具

备手术环境、术后抢救措施不力的过错行为使单女士

身体受伤害,发生医疗事故,导致单女士一级伤残,应

承担主要的侵权责任(80%)。法院据此依照《民法通

则》、《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判决医院赔偿单女

士医疗费、护理费、残疾者生活补助费、残疾用具费

l 600元、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合计240 136元;并自

2004年8月之后每l2个月为一时间段赔偿单女士继

续治疗期间的基本医疗费、护理费、住宿费、交通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合计96 171元,直至其治疗终结为

止。

评析:医院违反操作规程,术后抢救措施不力.理

应承担责任。

【案例4】2005年6月8日,周某某因发热、咳嗽

而感到胸闷,到医院住院治疗。医生初步诊断为右肺

阴影待查,疑为肺炎或者肺占位,暂给予抗细菌、抗病

毒治疗。后又多次复查确诊为肺炎。7月22日周某某

好转出院。周出院回家几天后,又感到身体不适,于8

月23日前往徐州市铁路医院诊治,经ct检查,疑为

肺肿瘤。9月6日,在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确诊为肺肿

瘤晚期。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周某某到医院诊治,双方建

立了医疗服务合同关系。周某某有义务支付医疗费,医院有义务按照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和医疗规章制度

对患者诊断治疗。医院在治疗过程中,已尽到积极注

意义务,其医疗行为无过错。医院未查出肺肿瘤,系疾

病的发展转归情况影响疾病的发现与治疗。周某某现

确诊为肺肿瘤.系其自身存在疾病,而非医院误诊导

致的结果.故医院不承担责任,遂驳回其诉讼请求。

评析:患方对疾病的治疗期望值过高,过分强调

自我权利 病情达不到目的就认为是医疗事故,其实

是疾病的发展所然.结果诉讼请求自然得不到支持。

五、解决医患纠纷案件增多的对策

1.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医患之间关系紧张是没

有赢家的对立.对医方、对患方双方都不利,但在这场

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最终受害的还是患者。建立健康、· 164 ·

和谐、良性的医患关系,需要双方换位思考,增进相互

理解。医方作为主导的一方,要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

权和选择权.履行治疗告知的义务,提供诚信优质的服务.增加医患沟通.引导双方关系最终走向和谐,走

向双赢。患方也要理性看待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

险和误差.尊重事实和法律。在此基础上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才是化解医患纠纷的关键,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和遏制医患纠纷案件的渐增势头。

2.医院要完善医疗管理体制,尽力化解医患矛盾。

医院要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积极推进规章制度建

设.用制度和法律规范医患双方之间的行为.并不断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医务人员应当恪守职业道德,以

救死扶伤为天职,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医疗管理制

度和医疗操作规程办事,时刻强化责任意识和服务意

识。要建立患者查阅和复印病历制度.让患者随时能

够查阅和复印自己的病历材料。另外.一旦出现医疗

纠纷.医方要积极主动地将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防

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既不能回避矛盾.又要站在患

方的立场考虑。

3.政府应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针对一些

医院盲目追求高收入、严重侵害患者利益的现象.政

府应当加大对医疗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力度。整顿医疗

价格秩序.促使其规范诊疗行为,推行价格和收费公

· 医疗纠纷与诉讼·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6年第l3卷(第3期)

开.增强透明度.切实保障老百姓的健康权益。要建立

政府、行业、群众相结合的监督机制,确保医院提高服

务质量。对那些情节严重的违法违规行为,一经查实,应公开曝光.并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行政责任直至

刑事责任。

4.强化社会舆论的引导,正视生命现象的复杂性

与医疗行为所固有的风险性。新闻媒体在报道医患纠

纷时要客观、公正、全面,并要大力加强对医疗卫生行

业的高风险性的宣传和引导,医院也要加强自身宣

传,使群众增强对医疗行为高风险的认识,从而沟通

和融洽医患双方之间的关系,减少医患纠纷案件的发

生。

5.加大医疗投入,建立医疗责任保险体系。医疗

机构承受的特殊职业风险日益加重.若任其发展必然

导致医患双方产生强烈的自卫防范心理.不利于双方

利益的平衡。因此,要加大国家和政府对医疗卫生事

业的投入.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完善的医疗责任保

险体系,譬如建立医疗损害赔偿责任保险.由医患双

方共同参加医疗责任保险,合理分担医疗风险.从而

减轻医患双方的负担,这有利于医患双方利益的协调

平衡和医疗事业的长足发展。

上一篇:公司工会委员会会议总结下一篇:物流公司服务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