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状况、问题及对策-郭晓勇(推荐5篇)
来源: 中国翻译协会
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状况、问题及对策
——在2010中国国际语言服务行业大会上的主旨发言
中国翻译协会第一常务副会长 中国外文局常务副局长 郭晓勇
各位代表:
大家好!欢迎大家参加2010中国国际语言服务行业大会暨大型国际活动语言服务研讨会。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本次会议名称定为语言服务行业大会,而不是翻译行业大会,这是因为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催生了一个包括翻译与本地化服务、语言技术工具开发、语言教学与培训、语言相关咨询业务为内容的新兴行业——语言服务行业,其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传统意义上的翻译行业,成为全球化产业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次大会的主题“全球化与语言服务”就是要强调新兴的语言服务行业在全球化链条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全球语言服务行业近些年来发展迅速,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也较其他很多行业要小。美国著名语言行业调查机构卡门森斯顾问(Common Sense Advisory)公司于2010年5月发布的全球语言服务市场报告预测,2010年全球外包语言服务市场产值为263.27亿美元(约1764亿元人民币),增长幅度为13.15%,到2013年预计将达到381.4亿美元。总部位于瑞士的本地化行业标准组织(LISA)早在2007年就估计2006年全球各行业的本地化支出(即语言服务外包产业的收入)约为300亿美元。著名国际经济学家郑雄伟预测,2010年全球国际服务外包市场规模将超过6000亿美元,据此估算,全球语言服务外包市场产值已经占全球国际服务外包市场的4%-5%左右。这对于一个新兴行业而言,确实是一个不小的份额。
我国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为我国语言服务行业提供了宽阔的发展平台。包括奥运会、世博会在内的各种国际会议和活动频繁在华召开,全球500强企业中有480多家在华设立企业或投资机构,中国经济和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也越来越大。这些都离不开语言服务行业的支撑。今天上午大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分享如何通过有效的语言服务组织工作保障大型国际活动的成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语言服务行业服务大局的情况。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我国语言服务行业的现状。
一、蓬勃发展的中国语言服务行业
中国的语言服务行业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而萌芽,九十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初步形成;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全球化和服务外包行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语言服务市场的繁荣,中国语言服务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期。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口笔译服务和本地化服务为主的语言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前景良好。由于语言服务产业尚未纳入国家统计体系中,因而没有市场规模方面的具体统计数据。但国家有关部门提供的权威数据显示,截止到2009年12月,全国在营语言服务企业为15039家。这里面既有雇员上千人的大型企业,也有大量一两个人组成的微型企业。如果按照平均每个企业10名员工,每人年均产值8万元保守估算,仅语言服务企业所消化的翻译和本地化业务年产值就达到120亿元以上,约占全球外包语言服务市场产值的7%。如果再加上市场庞大的语言培训、语言技术工具开发和咨询服务,产值则无法估计。例如,语言培训领头企业新东方2009财年的培训业务收入就达2.66亿美元(约18亿元人民币)。
不少业内资深专家认同这一估算数据,认为根据经济规模和语种重要等级,中文相关语言服务业务所占的比例应该在7-8%之间。今年下半年中国译协秘书处开展了一项语言服务产业调研,参与调查的语言服务企业中超过一半的企业预期其2010年度业绩增长幅度在10%以上,其中四分之一预期在40%以上。国家有关部门提供的趋势数据显示,近几年我国语言服务企业注册数量和注册资金也大幅增加,这些都表明语言服务外包产业进入了快速增长期。
二是为语言服务提供支撑的语言技术研发日益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语言技术主要包括翻译记忆、机器翻译和翻译管理系统。翻译记忆技术已相当成熟,并借助翻译本科和翻译硕士专业教育的兴起,将发展重点转向普及应用,纷纷退出面向教学的产品。广受网民青睐的谷歌在线翻译系统预示着机器翻译技术又一次进入到主流应用行列,特别是在互联网领域的应用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国内企业也纷纷推出适用于普通网民的相关软件版本。而致力于将翻译记忆和机器翻译技术进行融合、以达到高效率和高质量翻译的智能翻译技术正在成为新的发展方向。基于网络以及大型关系数据库、能够跨地域进行项目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协同翻译平台得到了较快发展,有望成为翻译管理系统的主流趋势。
三是翻译学科的发展使产学研结合成为趋势。快速增长的语言服务需求推动专业翻译教学从外语教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2006年,教育部批准设立翻译本科专业,迄今已有31所高校获准试办本科专业;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的翻译人才,截至2010年9月,获准试办翻译硕士专业的高校已达158所。一些大学还陆续建立了翻译专业学院和翻译研究机构,设立了翻译学学位点,培养翻译学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翻译学科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完备的学科体系,翻译人才的培养走上了系统的专业化道路。为了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口笔译人才,承担育人任务的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与作为用人单位的相关机构和语言服务企业之间的合作日益密切,主要形式包括建立实习基地、共同开发相关培训课程、合作编辑出版教材、开发应用翻译教学系统和平台等等。本次大会上将专门开辟一个产学结合论坛,交流这方面的经验。除翻译专业人才外,部分高等院校和专业培训机构也开始尝试培养语言技术和语言项目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产学研结合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已成为语言服务行业的一个新亮点。
四是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影响不断扩大,翻译人才评价体系日趋完善。由原国家人事部委托中国外文局负责实施与管理,于2003年推出的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已列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英、法、日、俄、德、西、阿等7个语种二、三级口笔译共29种58个科目考试已在全国范围内成功推开,一级考评办法正在制定之中,将于明年推出试点。翻译资格考试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报名人数快速攀升。截至今年8月底,报考人数已近13万人次,通过人数近1.8万人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来自企事业单位的应试人员首次超过了高校的学生,表明翻译资格考试日益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该项考试为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翻译专业人才能力和水平,规范翻译市场,加强行业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是语言服务行业的国际交流日益增多,在国际语言服务行业的影响逐步扩大。不少翻译院系与国外同行之间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互相交换师资或联合开展一些培训项目。一些有国际视野的语言服务企业积极参与国际会议和活动,拓展国际业务,其中部分企业在国外设立了分公司,开始开拓国际市场。今年的产业调研结果显示,在港澳及国外设立分支机构的公司占接受调查企业的30%左右,而40%的接受调查企业打算在欧洲、美洲及亚洲其他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一些语言服务行业的国际组织,如国际翻译高校联盟、本地化行业标准协会(LISA)、本地化世界大会组织等纷纷到中国来举办会议或论坛。中国翻译协会也多次组织学术和产业代表团参加国外语言服务行业的有关会议和活动,通过演讲和交流,介绍行业情况,发出中国译界的声音。2008年,中国翻译协会举办的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使中外语言服务行业的交流达到高潮,近1500名中外翻译界人士在上海进行了多方位的接触。这些国际交流活动拓宽了我国语言服务行业的国际视野,扩大了中国翻译界的国际影响,提高了中国在国际翻译组织中的地位。
可以说,我国语言服务行业正在蓬勃发展,充满希望。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语言服务在我国还是一个并不成熟的行业,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甚至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了解行业的状况和需求,去年下半年,在筹备中国译协第六届理事会会议过程中,中国译协秘书处向会员发放了问卷调查,并组织召开了多个座谈会,倾听会员对行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今年译协秘书处又组织开展了面向设立翻译本科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高等院校师生的问卷调研和面向语言服务企业的产业调研。从调研和座谈中,我们感觉到,大家对行业发展高度关注,对行业存在的问题认识比较一致,也提供了一些很好的建议。综合各方面的意见,下面我想谈一谈目前我国语言服务行业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以及语言服务行业的全国性组织——中国翻译协会对今后推进我国语言服务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对策建议。
二、我国语言服务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语言服务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其重要性尚未得到有关方面和社会的广泛重视和认可,事实上,我们还需要为确立我们的“行业”地位而努力。具体说来,目前影响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乏对行业的深入研究和行之有效的行业指导及管理。一个行业的确立需要有过硬的统计数据和研究报告来支撑,而这正是我们所缺少的。翻译很长一段时间被视为一种专业技能,而非一个行业甚至产业,更不用说这方面的研究了。2004年,中国翻译协会顺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开始从学术领域拓展到产业领域,逐步承担起行业协会的责任。但语言服务市场很不规范,无论从地域分布,业务形态还是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中国译协作为一个非盈利组织,资源有限,很难短时期内全面掌握行业整体状况,因而也难以对整个行业进行直接有效的指导。目前,行业调研刚刚起步,业态分析基本上还是空白,这方面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二是缺乏系统、科学、规范、客观的翻译人才、翻译机构准入和评估机制。行业准入是衡量一个行业成熟的重要标志,但目前语言服务行业仍然是一个人人皆可自由出入的领域。国家翻译资格考试制度虽然影响逐年扩大,但尚未真正被列入执业资格证书范畴,并没有成为进入翻译行业的先决条件,而且考试目前也还没有对社会急需的各专业领域的翻译人才提供有效的评价标准。尽管近年来中国翻译协会相继推动制定了三部翻译服务领域的国家标准,并正在制定本地化服务领域的标准,在这方面我们也走在了世界前列,但这些标准并不具备强制性,配套的认证和评估机制也还没有建立起来,因而还没有得到语言服务企业的广泛认可和贯彻执行。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和本科专业的申请需要经过严格的考察审核过程,但对这些院校开展翻译专业培训的情况进行评估的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因而有些院校翻译专业教学流于形式。由于准入机制缺失,评估机制滞后,仍然有大量不具备相关资质的机构和人员进入翻译行业,从而扰乱行业秩序,造成翻译质量下降,极大地损害了语言服务行业的整体形象和信誉。
三是翻译人才缺口巨大,师资严重匮乏。由于没有权威的行业统计,因此很难估算出语言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到底有多少,需求还有多大。但中国译协今年开展的翻译产业调研显示,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有67.7%的企业计划在未来一年里增加5名以上的员工,有同样比例的企业认为目前语言服务行业最缺乏的是人才培养。这从一个侧面证实了目前翻译人才需求旺盛,与人才供给之间存在比较大的鸿沟,特别是高素质的中译外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瓶颈,直接影响到我国对外传播发展战略。
翻译人才良好的就业前景已经吸引众多的外语院校纷纷申请设立翻译本科和翻译硕士专业,刚刚推出才3年的翻译硕士专业已经成为最为热门的专业之一,报考人数众多。但是热闹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危机:合格的翻译师资严重匮乏。由于翻译专业教育刚刚起步,接受过正规翻译教学培训的师资凤毛麟角,大部分学校都是将外语教师直接转成翻译教师,用教授外语的思维来教授翻译,这势必会偏离翻译专业学位的目标,影响其效果。为此,中国翻译协会、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整合之前的师资培训项目,于今年联合推出全国高等院校翻译专业师资培训证书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翻译师资培训的范围与数量与翻译学科建设的需求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其实,不仅是翻译人才和翻译师资缺乏,语言服务行业还需要大量的翻译管理人才、翻译营销人才、翻译技术人才、多语种桌面排版人才等复合型人才。目前这方面的培训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四是行业发展不平衡,整体竞争力较弱。语言服务行业受经济环境、客户需求、人才积聚等因素影响,在地理上呈现出不均衡发展的态势。国家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四个省市拥有全国语言服务企业的75%,其中仅北京市就有9000多家语言服务企业,竞争相当激烈。近年来,尽管物价不断上涨,翻译价格却基本保持不变,就是这种低端竞争的后果。国家权威部门的数据显示,全国在营企业中80.5%的企业注册金额在50万元以下,注册资金在千万元以上的仅占总量的0.83%,真正称得上全国甚至国际品牌的企业屈指可数。因此,行业整体的竞争力还比较弱,面对国际企业的竞争时往往处于劣势。
三、推进我国语言服务行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面对良好的发展机遇,如何尽快消除不利于行业发展的因素,使我国语言服务行业走上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是我们整个行业共同的责任。综合各方面的意见,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这也是中国翻译协会和整个语言服务行业今后一段时期需要重点努力的方向:
一是建立行业研究机制,制定行业发展规划。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必须要对所在的行业有一个深入的认识,才能够胸有成竹地应对各种挑战。首先,要研究国家相关政策,了解我们能够得到或争取到哪些政策支持。其次,要研究行业状况,以便制定行业的长远发展目标。国家统计数据中没单列语言服务行业,我们就得自己去找数据,自己去做调研。在编撰《中国翻译年鉴》时,我们与国家有关职能部门沟通,获得了全国翻译专业技术人员的统计数字和全国翻译出版方面的统计数据;大会前,我们与国家有关职能部门沟通,也获得了一些关键的行业数据。今后,我们要建立起与这些机构以及更多职能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定期搜集整理和发布具有公信力的行业统计数据。今年,我们也尝试与业界部分企业合作,开展了首次语言服务产业调研,虽然由于时间紧、缺乏经验遇到了一些困难,但调研整体上是成功的,取得了有价值的数据,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调研情况也会在分论坛上与大家分享。今后,我们要逐步建立起行业调研的机制,定期研究行业发展状况和问题,积累行业发展的数据和分析,以期对行业发展进行规划和指导。我们希望更多业界机构和人员能够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这项行业基本建设。
二是加强行约行规建设,建立健全评估机制。行业准入是政府行为,我们可以去推动,去影响,却不能去主导。但作为一个行业,我们可以制定自己的行约行规,并依据这些行约行规建立健全行业资质评定体系,从而建立起行业的秩序。目前,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服务委员会和本地化服务委员会下面都设立了标准工作组,根据行业发展和市场的需求讨论制定相关标准,这将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在翻译技术和翻译及相关教学方面,也要制定标准,规范行为,减少不兼容、重复建设等问题。此外,我们还要积极探索如何根据标准对行业机构、企业和个人进行资质评定,使他们能够以合适的资质参与市场竞争,维护公平、合理的行业秩序。
三是推动产学紧密结合,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人才的需求决定人才培养的方向。要积极引导行业机构和企业等用人单位积极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来,充分利用行业资源,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等各方面与翻译教学机构密切合作,共同探索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模式。同时,要建立相关规范,如兼职教师的资质要求,实习实践基地的资格审查等,以确保这种合作真正有利于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职业化人才。目前,中国译协正在与教育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委员会共同探讨制定相关的标准,以便在“互惠互利、双向受益”的基础上推动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同时,要在进一步加强翻译师资培训针对性的基础上,探索利用远程教育等新手段加快翻译师资队伍培养速度的可行性,以便更好地适应翻译学科发展的需求。此外,要在切实调研的基础上开展语言服务行业需要的其他相关人才的培养和资质认定工作,为行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四是有效整合行业资源,搭建权威交流平台。在全球化时代,资源和信息就是生产力。将语言服务行业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打造一个资源信息共享,互惠共赢的行业平台,打破地域的界限,提供公平的机会,将有助于实现语言服务行业的规模化和可持续发展。中国译协目前正在与有关部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此外,像行业大会这样的活动也是汇聚行业信息,促进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中国翻译协会愿意为业界搭建更多更好的交流平台,争取将与本行业相关的各个方面,如政府有关部门、相关行业组织、跨国企业和国际同仁等都邀请到这些平台上来,成为一个跨行业、跨领域的品牌交流活动,真正实现与利益相关方共同发展,共同促进。
各位代表,中国语言服务行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我们都是这个行业的探索者和开拓者。让我们精诚团结、携手共进,共同建设一个公平有序、健康和谐的行业发展环境,为我国的对外开放和国家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20世纪50年代, 欧洲经合组织在成员国间推行并完善《无形贸易自由化法案》。后来在美欧推动下, 各方经过8年艰苦谈判以及妥协和让步, 于1994年达成了共分3个部分、29个条款和8个附件的《服务贸易总协定》 (简称GATS) 。1997年WTO又相继达成《全球基础电信协定》、《信息技术协定》和《开放全球金融服务市场协定》三项协议, 为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随着各国服务业的不断发展, 全球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服务贸易出口额1980年为3650亿美元, 1990年为0.95万亿美元, 到2000年达到近1.5万亿美元, 2008年已经达到3.73万亿美元, 1980—2008年共增长了超过10倍, 大于同期货物贸易不足7倍的增长幅度。世界贸易组织预计,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 随着全球FDI的下降, 2009年世界贸易出口额将减少9%左右。但随着未来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三产业在越来越多的国家经济结构中将占据主导地位。可以预期, 未来服务贸易出口仍将快速发展, 而且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持续调整, 在一定时期内, 服务贸易平均增速仍将大于货物贸易平均增速。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新兴服务行业不断出现, 服务品种不断增加, 世界服务贸易的内容日趋扩大, 部门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逐渐由传统的以自然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为基础的服务贸易 (运输、旅游) 转向知识、技术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的现代服务贸易 (信息、电讯、金融、保险等, 即“其他服务”) 。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构成中, 1980年运输服务贸易占36.8%, 旅游服务贸易占28.4%, 其他服务贸易占34.8%。到2008年, 运输服务贸易占比下降到23.6%, 旅游服务贸易下降到25.2%, 而其他服务所占的比重则上升到51.2%, 上升了16.4%。在知识经济时代, 在新的科技、信息浪潮的推动下, 其他服务的增长速度远超过在服务贸易中一直占比重较大的运输和旅游等传统服务贸易部门。可以预见, 随着知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服务创新活动将更趋活跃, 服务产品的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程度将进一步提高, 服务贸易结构向知识、技术密集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将进一步确立。
中国目前正处于服务业逐渐开放的时期, 大力发展服务业成为当务之急。但由于各种原因, 目前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还相对滞后。在这种背景下, 有必要对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从而提出合理政策建议促进中国服务贸易发展。
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后, 中国服务贸易逐渐发展起来。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2年的43.4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3044.5亿美元, 26年间共增长了近70倍, 居世界位次由第34位上升至第5位, 年均增速比世界同期高约9个百分点, 也略高于同期国内货物贸易增速 (1982—2008年共增长了近61.6倍) 。服务贸易占我国全部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由9.4%上升到10.6%, 服务贸易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由0.6%提高到4.2%。其中, 服务贸易出口由1982年的25亿美元增加到1465亿美元, 居世界第5位。虽然中国服务贸易增长十分迅速, 但在发展过程中也表现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 服务贸易持续逆差, 整体竞争力不足
中国服务贸易从1995年开始出现持续逆差, 至2008年达到最高峰, 逆差超过115亿美元, 这不利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服务贸易的竞争力, 常常通过贸易竞争力指数 (TC) 反映。其计算公式为:TCi= (Xi-Mi) / (Xi+Mi) , 其中TCi表示第i种商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Xi表示第i种商品的出口额;Mi表示第i种商品的进口额。由于近年来中国服务贸易连年逆差, 代入公式, 显然整体TC指数均小于0, 即中国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不足。具体到各行业, 传统的劳动力密集行业 (如旅游等) 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而新兴的现代服务业 (如专有权使用费、保险服务等) 多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
(二) 服务贸易内部结构不合理, 整体水平偏低
我国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运输、旅游等比较传统的领域, 近年来这一比重有所回落, 但仍始终占据了主导地位, 2008年旅游和运输服务两大传统部门的出口占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54.1%。旅游业服务一直在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中占据重要地位, 从2003年开始其比重有所降低, 但目前比重仍高达27.9%。运输业的比重从2000年开始逐渐增加, 到2007年在当年服务贸易出口额中已经达到26.2%的比重, 大多数年份居于服务出口第三位。其他商业服务出口份额大致比较稳定, 近年来其比重略有上升趋势,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非常明显, 甚至与国际平均水平的51.2%相比, 还低了约5.3%;尤其是其中的信息服务、专利服务、咨询等新兴服务出口所占比例很低。
(三) 服务贸易人才分布不均衡, 现代服务业人才缺乏
我国人口众多, 劳动力资源总体丰富, 但由于教育发展水平和总体教育质量不高, 因此就业人口大都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在服务贸易中体现为, 旅游、运输、建安等行业聚集了大量中低技能劳动者, 但其中的国际导游、高端建筑安装人才和管理人才等仍然缺乏;在金融、通信、信息服务、专利服务、咨询等人力资本密集型的新兴服务业和知识型服务业, 专业人才更是奇缺。
(四) 服务贸易的出口地和目的地分布不均衡
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目的地主要集中在香港地区、欧盟、美国和日本, 合计约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60%以上。出口目的地集中使得服务贸易过于依赖少数国家和地区, 从而可能带来更多的经济风险。服务贸易的出口地也不够平衡。我国的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 沿海发达地区由于优越的地理条件和较发达的现代服务业, 在运输、保险、计算机、信息服务、咨询服务和广告宣传等领域较内陆地区具有明显的优势, 是中国服务贸易的主要出口地区。
(五) 服务贸易立法不健全, 执法不严格
我国已经颁布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 (涉及服务贸易条款) , 《商标法》、《专利法》、《涉外经济合同法》、《著作权法》、《技术引进合同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有关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 但客观上仍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立法体系, 一些规定与国际经贸规则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对于现有的法律法规, 也存在执法不严的情况, 尤其是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 虽然一定程度上已经有规可循, 但保护效果仍不佳, 2009年, 美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报告中, 继续将中国列入“306条款”监视名单。欧盟、日本等国也多次就知识产权问题提出交涉。
(六) 我国服务业整体开放程度较低
我国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远远落后于制造业, 许多服务业的对外开放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试点的。目前, 我国《服务贸易总协定》承诺的服务活动已达93个,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显不足。我国银行、保险、电信、民航、铁路、教育、卫生、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行业, 至今仍保持着较为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 其他一些行业对外资也没有完全开放。从整体上看, 中国的服务业在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和自然人流动方面开放程度较高, 然而由于商业性存在、外资准入资格、进入形式、股权比例和业务范围等方面还存在较多的限制, 服务业市场化程度低, 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的作用有限, 这就制约了服务贸易的发展。
三、政策建议
我国服务贸易虽然也取得了不少成绩, 但发展相对滞后, 尤其是新兴服务贸易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拟从企业和政府两个层面提出对策建议。
(一) 企业层面
1.加强培养和引进精通国际服务贸易业务的人才。
要改善服务贸易结构, 提高竞争力, 就必须改善人力资本状况, 将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不竭的人力资本, 逐渐发展高层次的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当前必须大力培养服务业专业人才, 从而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可以在现有各高校的有关专业中加开国际服务贸易课程, 培养熟悉国际服务贸易的复合型人才, 同时应加强对在职人员的短期培训。另外, 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引进海外高素质人才来国内就业, 提升我国服务贸易中的智力资本因素。
2.加速服务业企业自主创新,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服务产业升级。
加速服务业企业的自主创新, 包括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 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业企业, 提高服务业研究和基础设施的投入。依靠自主创新积极推进服务业由传统服务业到新兴服务业转变、由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变, 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依靠管理创新, 尤其是运用现代服务营销理念, 拓展服务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创造差异性服务产品, 拓展新的服务项目。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服务业竞争, 积极有效利用外资, 有序承接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 引入新的服务种类, 以填补国内服务领域的空白, 实现服务产业升级。
3.加强与世界服务贸易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开展服务贸易合作显得尤其重要。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服务贸易中存在着互补性, 合作前景广阔。中国有廉价劳动力优势, 因此在服务外包等方面具有优势, 而发达国家在技术发展、管理体制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中国与发达国家在服务贸易领域完全有条件优势互补, 共同发展。企业应主动走出国门寻找服务贸易合作伙伴, 积极寻求合作机会。尤其是一些中西部新兴科技服务业企业, 拥有不可比拟的廉价劳动力优势, 应积极争取服务外包机会。另外, 有条件的服务业企业也可到境外寻求投资机会。
4.关注品牌建设。
品牌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之一。目前服务贸易企业应大力进行新产品、新服务、新技术研发, 追求服务产品的高档化、特色化、多样化。企业应通过新产品和服务的开发, 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从而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 在中国产品上打上“中国制造”的烙印。此外, 还需要提高中国产品在国际上的信誉, 努力塑造自主品牌。
5.提高服务业信息化水平, 通过信息化来推动服务业现代化。
信息化与服务业具有天然的联系, 决定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通过加大信息化建设, 可使服务业的功能与内容更加丰富, 分工更为细致专业, 并促使服务业管理方式从粗放型向精确化转变, 提高服务业的知识技术含量, 节约交易成本, 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加大信息化建设, 亦能够提高服务业的服务能力, 促进产品创新, 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提高运营效率, 从而帮助服务业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拓展业务。
(二) 政府层面
1.构建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管理体系, 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
按照GATS的要求, 深化改革, 建立服务贸易的科学管理体系, 确立服务行业主管部门的宏观管理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协调与扶持作用, 为服务贸易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建立各部门密切配合、中央和地方互动、政府和企业紧密联系的全国服务贸易协调管理机制。按市场经济要求, 培育社会化、专业化、规范自律的服务贸易行业协会, 充分发挥其为国内服务贸易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桥梁纽带作用。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社会化服务贸易统计体系, 建立境内外及时沟通的服务贸易支持网络。
2.在保持传统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上, 大力培育新兴服务贸易。
我国在一些传统的服务行业, 如旅游、建筑和其他商业服务, 存在着比较优势, 在具有高附加值、巨大潜力的现代服务业, 如金融、保险、咨询及电影音像行业, 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 我国应立足传统比较优势, 巩固传统服务贸易领域, 大力培育新兴服务贸易。这要求加大对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企业的政策倾斜与扶持力度, 具体包括完善信贷、财政等优惠措施, 以及积极的产业政策、技术政策, 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等。
3.建立健全服务贸易法律体系, 并严格执法。
为保证服务贸易正常健康的发展, 应根据GATS的要求, 建立和健全既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目标又不违背国际法律准则的法律体系, 使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对服务市场准入原则、服务贸易的税收、投资、优惠条件等要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 以增加我国服务贸易的透明度, 使服务贸易真正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对于我国已经承诺开放的服务领域的现行立法, 应根据GATS的规定进行全面审核和修改。对那些已经承诺开放但尚未立法的服务领域, 应按开放程度、开放时间进程等方面做出统筹安排, 避免立法上的无序现象。同时, 正确利用GATS的有关例外条款, 制定适度的保护政策, 以保护我国服务贸易的正常发展。对涉及国家安全和主权的服务部门应以法律的形式对保障的范围和程度予以规定。最后, 还应该严格执行各种法律法规, 尤其是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 切忌因眼前利益而因小失大。
4.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与谈判, 加快我国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进程。
应采取多种形式, 与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贸发会议、欧盟等国际组织, 以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组织之间建立联系, 紧密合作, 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积极参加GATS的后续谈判, 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将代表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意志和利益反映在国际规则之中。服务贸易要扭转目前持续逆差的不利局面, 需要逐渐开放服务业, 保持服务业领域的适度竞争。因此要通过交流、合作与国际谈判, 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我国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 逐步取消进入壁垒, 放宽市场准入, 增强政策透明度。同时我国也可以借此要求其他国家增加制度和统计的透明度, 以扩大我国服务出口。
5.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生产性服务业贸易。
中国的电信、金融、保险等行业主要以国有大型企业为主, 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应逐渐鼓励民间资本有序进入, 从而促进市场竞争, 加速服务业企业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 提高国际竞争力。在另一些新兴的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服务等产业, 民间资本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服务行业出口额迅速增长, 属于中国现阶段应该重点发展的行业。但这类新兴服务行业的知识含量、技术含量都较高, 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际措施, 例如财税优惠、创新金融产品解决融资问题等办法带动民间资本的进入, 扩大服务贸易出口。
参考文献
[1]刘东升.当前国际服务贸易的基本特征[J].国际经济合作, 2004 (7) :52-54.
[2]邓庆.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壁垒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8 (7) :38-41.
关键词: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对策
河南是我国的农业大省, 自然灾害对其农业生产有着巨大的影响。作为一种分散农业风险、补偿农业损失、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农业保险,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河南省农业保险的发展仍滞后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保险业发展的步伐, 在实践中还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和探讨。
一、河南省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河南省自1951年开始利用农业保险来分散农业风险, 1982年开始尝试商业化经营, 1984年全省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业务开始全面发展。种植业除棉花、烟叶两个险种外, 还开办了林木火灾、水稻、花生、果木、塑料大棚以及小麦收获保险等险种;养殖业开办了生猪、养鸡、奶牛、养鱼、养兔、养鹿、养貂等牲畜保险业务。1998年后, 河南省农业保险和全国其他地区农业保险一样, 急剧萎缩。2003—2005年期间, 中国人保在南阳、商丘、周口和新乡等地区开展了小麦、棉花等农作物种植保险, 但因赔付率高达87%, 严重影响了其开拓农村保险市场的积极性。2006年年底, 全省人均保费0.83元, 农业保险收入呈负增长趋势, 除小麦火灾保险、农房保险以及列入农业保险的变压器保险外, 其他险种基本停办。2007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批转了《河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方案》, 保障范围覆盖种养两业, 拉开了河南省农业保险发展的序幕。同年, 河南省农业保险的金额达到27.5亿元, 同比增长了28倍, 保费收入同比增长了177倍, 赔款支出同比增长了30倍, 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2010年8月, 河南省推出了《2010年农业保险工作方案》, 对政策性农险承保品种、金额、责任、费率、范围、保险经营方式、财政补贴、风险控制、业务操作等都做出了具体规定。农业保险承保品种包括玉米、小麦、水稻、棉花、能繁母猪、奶牛、烟叶、肉鸡等, 在保险金额上, 水稻由每亩保额258元调整为263元, 每亩保费仍为15元, 玉米由每亩保额190元调整为192元, 每亩保费仍为11元, 棉花由每亩保额216元调整为26元, 每亩保费由13元调整为16元;在保险责任方面, 洪水、暴雨、旱灾、风灾、冻灾等巨灾风险都属于可保范围。养殖业的保险责任则包括自然灾害重、大病害和意外事故所引致的直接死亡。另外, 2010年河南省在洛阳和驻马店两市新增了小麦保险试点, 以后将在试点基础上逐步向全省推开。
近几年, 河南省农业保险快速发展, 对农业和农村改革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在发展的过程中, 由于其自身和外部因素的影响, 河南省农业保险的规模还远远跟不上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二、河南省农业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
1、供给和需求的双向不足, 使得农业保险发展艰难
从供给上来看, 首先, 由于农业保险具有高风险、高赔付率的特点, 使得经营农业保险的公司很少。如2005年中国人保在部分地市开展了棉花、小麦和其他农作物种植保险, 但因赔付率达到87%, 使得商业性保险公司不愿开展农业保险。在河南承保农业保险的公司仅有人保财险和中华联合。其次, 险种不足。2010年河南省农业保险承保品种仅有小麦、水稻、玉米、棉花、能繁母猪、奶牛、烟叶、肉鸡等, 与河南省这个农业大省涉及的农作物品种相比, 农业保险的品种少, 责任范围小, 保额低。
从需求上看, 农户对农业保险需求的积极性不高, 不少农民认为“入不入都可”。一项对河南省农业保险需求的调查显示:被调查的251户农户中, 28.3%的农户认为没必要, 仅12.4%的农户认为有必要购买农业保险, 还有59.4%的农户认为无所谓。这主要是因为农户普遍对保险公司的信任度不高, 对风险的防范意识不强。传统的农村救济与农业补贴让农民形成了一种对政府的依赖思想。他们认为, 当发生灾害事故时, 不参加农业保险同样可以得到政府给予的保障, 即使购买了农业保险产品, 从保险公司得到的赔偿也未必比未参保的人从政府获得的救济多, 这样, 农户对参与农业保险就没有了积极性。其次, 由于农业风险发生的概率高、损失大, 导致其参保费率也较高, 如一些地区农作物保险的费率高达10%。农民想参加保险, 但交不起保险费;农民能接受的保险价格, 保险公司又赔不起。这样, 参保的农户越少, 保险费率就越高。
供给和需求的双向不足, 使得农业保险“投保越多、费用越低、保障越足”的保险原理难以正常发挥, 农业保险业务必然会日趋萎缩。
2、无效的农业保险持续经营模式
1991年河南省一度走在了国内农业保险的前列, 创造了农村互助统筹保险模式, 曾在国内很多省市推广, 但这种模式并没能延续下来。农村统筹保险互助会实际上是一种互助基金, 不以盈利为目的, 所筹集资金的结余及增值作为全体会员的风险准备金, 借助农民自身的经济能力解决因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而造成的经济损失问题, 属于农民互助互济性质的保险组织。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农村互助保险中既是设计者, 也是组织、推广和具体经办者, 同时承担了30%的分保和后盾工作。由于农村互助统筹保险具有非盈利、便于统筹核算、理赔简便等优点, 政府对这一模式大力支持并免征了全部税费, 这是农村互助统筹保险得以成功的关键因素。但是由于农业保险复杂、赔付率较高, 1996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商业化以后, 其对农业保险30%的分保失去了积极性, 同时由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将农业统筹保险的收费和乱收费项目混为一谈, 导致资金无法筹集, 再加上河南省取消了农业保险处, 农村互助统筹保险失去了组织依靠, 从而导致这种保险形式的“流产”。目前, 河南省的农业保险的经营仍没有有效的经营发展模式,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保险经济的发展。
3、专业技术队伍匮乏, 影响农业保险业务的有效发展
一是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农业保险业务性强, 通晓专业知识的人才匮乏, 影响了农业保险业务的顺利开展。二是查勘理赔工作量大。种植业一旦成灾往往涉及若干农户和田块, 连续勘查所需的人力、物力均较大;而养殖业由于出险分散, 时常今天这个村死一头猪, 明天那个乡死几十头猪, 保险查勘人员要不断地走乡串村, 影响了查勘定损和理赔进度, 造成个别受灾农户有一定意见, 从而影响了农业保险业务的推广和开展。
三、完善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政策扶持力度
农业保险具有特殊性, 政府应在立法、税收、再保险和农业风险基金等方面给予支持。部分发达国家已经出台了农业基金, 依靠政府出台政策解决农民所面对的风险以及所承受的损失。我国政府也应向发达国家学习建立相应的政策进行扶持,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让农民获得实际的利益。可以借鉴成功的先进经验, 结合河南省农村地域辽阔、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创造出符合省情的政府补贴政策。尝试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以“政府推动、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运作方式, 明确政府、农民和保险公司三方之间的责任, 完善制度模式, 提高服务水平和保障规模, 促进农业保险的规范、可持续发展。
2、创新业务推广和经营模式
保险的基本原理是以规模来分散单个个体的风险。保险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 需要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在当前商业保险公司不愿开展农业保险和农民主动投保意愿低的情况下, 为实现农业保险的可持续经营, 应创新农险业务推广和经营模式。具体来说可以积极探索以下三种运作模式。一是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运作模式。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 尝试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运作模式。农业保险作为其主要的经营险种, 可实行免征营业税和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二是农业互助保险模式。主要靠农民集资、不征税费、单独核算、结余留存当地属全体会员所有、逐年滚存、商业保险公司给予一定扶持。三是商业运作模式。大力推动商业保险公司深度开发农业保险资源, 设计更多合理的保险产品。在政府的监督和管理下, 由商业保险公司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代办当地农业保险, 业务经营单独分账核算, 只列保费收入和赔款支出, 保险公司按一定比例提取手续费、营业费用等, 并免征营业税和所得税。这种模式充分利用了保险公司的网络优势, 扩大了承保面, 有利于解决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前期基础性投入不足等问题。
3、加强农业保险宣传, 加快推进农业保险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各级政府部门要结合本地农业实际, 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培训, 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既懂金融保险又懂农业的复合型农保人才队伍。二是保险公司应通过在岗职工的培训与管理, 也可通过合作培养, 来提高现有农业保险工作人员的业务实际操作技能和理论水平, 改变现阶段农业保险基层岗位人员短缺和队伍不稳的状况。三是积极宣传农业保险的支农惠农政策, 提高农户参保积极性。通过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办、承办机构, 以及各种媒体等利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宣传政策性农业保险知识, 让农业保险走进广大农户家中, 提高农产品参保意识。
参考文献
[1]河南省经济年鉴[Z].2007—2010.
[2]张祖荣:相互制保险在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中的适用性研究[J].经济纵横, 2007 (1) .
[3]冯精生:借鉴国际经验促进我国农业保险发展[J].中国发展观察, 2008 (2) .
关键词:服务业,FDI,对策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 政府十分鼓励外商直接投资, 目前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额已经突破1万亿美元。随着服务业的迅速发展,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23.9%上升到2011年的43.1%, (1) 服务业利用FDI的比重也呈上升趋势。最近几年, 中国服务业利用FDI占引进FDI总额的比例稳定在40%左右, 大有取代第二产业成为利用外资最多的产业的趋势。然而, 服务业在吸收利用外资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 不利于进行产业升级。
一、中国服务业利用FDI的现状及问题
(一) 中国服务业利用FDI的整体现状
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服务业利用外资可以为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自从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 服务业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 使得其他国家在中国服务业的直接投资显著增多。据统计, 截至2010年, 中国服务业累积批准外商投资项目198 697个, 占外商投资项目总数的28%;服务业累积外资合同金额8 615亿美元, 占外资合同总额的35.9%。 (2) 外资对中国服务业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既有利于传统服务业的升级改造, 又有利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壮大。当然, 中国服务业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吸收利用外资比重还处于较低水平, 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二) 中国服务业利用FDI存在的问题
1. FDI法律制度不健全。
相对而言, 服务业比其他产业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往往在对外开放时存在更多的顾忌, 因此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低。目前, 中国并没有颁布专门针对服务业FDI的法律法规, 相关规定只是在一些法规中体现。而且中国服务业引入外资更多地关注准入政策和条件, 但对后续管理缺乏重视, 导致出现垄断、不正当竞争等问题。
2. FDI产业布局不合理。
一直以来, 中国引进的外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尽管服务业利用外资比重稳步提升, 并在2011年首次超过制造业利用外资比重, 但是在世界范围内中国服务业利用外资还处于较低水平。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导致流入中国服务业的FDI比例偏低。2002年全球服务业FDI存量已占FDI存量总额的60%, 而同时期中国这一比例仅为34.8%[1], 近年来中国服务业利用外资比例一直低于第二产业 (见下页图) 。
3. FDI行业分布不合理。
中国服务业FDI大多数流向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和交通运输业等传统行业, 而流入金融业、计算机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的比例较低。以2009年为例, 中国服务业FDI实际利用额为385.3亿美元, 分别有43.6%、14%和6.6%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和交通运输业, 合计接近2/3。 (3) 相比而言, 发达国家服务业的外商投资更多地投入到知识、技术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利用FDI行业分布不合理, 影响了中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壮大, 也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4. FDI来源结构不合理。
来自发达国家的FDI可以产生知识、技术溢出效应, 带动东道国服务业的发展, 但中国服务业FDI主要来源是亚洲国家和地区, 这与地缘因素有关, 毕竟它们距离中国更近, 文化差异小, 运输成本低。2011年, 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额中80%以上来自中国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日本、新加坡, 而美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在中国服务业的直接投资较少。这种情况下, FDI溢出效应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不利于吸收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和理念, 也与多渠道引资的国家政策相悖。
数据来源:2001—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利用外资数据。
5. FDI区域布局不合理。
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区域间分布极不合理, 体现在外资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 这与该区域经济发达、服务业发展迅速、对外开放程度较高有关, 东南沿海地区已经形成了吸引外资的巨大优势;而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政策制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原因,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明显不足, 这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国家政策很不相符[2]。
6. FDI引入方式不合理。
中国服务业FDI以外商独资为主, 中外合资、中外合作、跨国并购等方式所占比重较低, 而从全世界范围来看, 目前跨国并购已经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外商独资跨国企业对中国服务业投资时更倾向于“绿地投资”, 不利于知识、技术溢出效应最大限度的发挥, 毕竟它们会通过技术保密牢牢控制核心资源。另外, 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也对中国服务业经济安全产生较大影响。
二、中国服务业利用FDI的提升对策
(一) 政府层面
1. 完善法律制度, 加强服务业FDI管理。
中国加入WTO已经十年有余, 但是对外商直接投资尤其是服务业FDI限制较多, 开放程度有待提高。一方面,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放宽对服务业外资的准入条件, 如逐步减少外商股权比例限制等, 鼓励外商直接投资中国服务业, 促进中国产业升级;另一方面, 政府应该改变重引进轻管理的现状, 在提供一定优惠政策的同时也应该通过规章制度规范外商行为, 尽量避免由垄断、不正当竞争等导致的产业安全问题。
2. 健全知识产权保护, 吸引服务业外资。
一直以来, 中国存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健全的问题, 服务业也不例外。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既打击国内服务业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也阻碍服务业FDI的流入, 从而阻碍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的扩散[3]。
3. 合理引导外资流向, 优化产业结构。
目前服务业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等传统服务业行业, 而一些知识密集型行业则较少涉及。政府在制定政策时, 应该将招商引资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机结合起来, 加大金融、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引资力度, 促进服务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这就要求中国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并利用FDI带动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4. 调整引资政策, 促使来源结构、区域布局、引入方式合理化。
从来源结构来看, 中国服务业吸引FDI时不能仅将目光局限在周边地区, 要提高从发达国家引资的比例, 并尽量提高发达国家企业FDI的溢出效应, 最大限度地提高中国服务业的水平。从区域布局来看, 应该在中西部地区制定更加优惠的外商引资政策, 弥补该地区因各种因素导致的引资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引资区域分布极不平衡的现状, 当然这与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潜力息息相关。从引入方式来看, 在积极做好外商独资、中外合作等常规引资的同时, 应该积极探索新型的引资模式, 实现服务业利用FDI的多元化。
(二) 企业层面
1. 加快发展, 提升竞争力。
目前, 中国服务业引进外资尚处于初级阶段, 并不只是因为政策因素,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服务业企业的发展落后。后危机时代, 中国要想提升服务业利用FDI的整体水平, 服务业企业应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不断寻求改革, 塑造核心竞争力, 这样可以促进企业自身发展, 提升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优化产业结构, 也能够吸引更多的外国企业投资到中国服务业领域。
2. 转变观念, 自主创新与消化吸收并重。
一方面服务业企业应该通过不断的自主创新提升自身竞争力, 另一方面也要提高对外资企业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的消化吸收能力, 改变重引进轻消化的现状, 争取形成产业集聚, 使FDI溢出效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3. 积极承接服务外包, 培养引进外包人才。
服务业企业可以通过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 扩大企业规模、提升国际竞争力, 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 提高中国服务业利用FDI的水平。当然, 承接外包离不开服务外包人才, 企业应该与国内高校、研究机构合作, 培养服务外包人才, 或者引进国外服务外包人才[4]。
4. 重视“外脑”, 加强产学研合作。
中国各产业中普遍存在科研成果无法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问题, 这与产学研结合度不够高有关。服务业企业应该重视与国内外高校、独立科研机构等“外脑”的合作, 尤其是在同一区域内, 应该积极寻求当地高校、科研机构的支持, 在节约研发费用的同时提高了效率。产学研结合可以使企业开发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提升竞争力, 同时吸引更多的FDI。
参考文献
[1]孟荣荣.中国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问题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 2005.
[2]于畅, 张辽.对中国利用FDI的区域差异及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 2010, (14) :50.
[3]汪旭晖, 黄睿.FDI溢出效应对中国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的影响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 2011, (9) :95-96.
(一)服务贸易总量增长,逆差扩大
1980年代以来,随着货物贸易的发展,中国服务贸易的总量不断扩大。1984-1995年,中国的服务贸易一直保持小额顺差,1995年开始出现逆差,然后进入持续逆差状态,并且从2002年开始逆差规模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1]表1是1997年以来中国服务贸易进口额、出口额和进出口总额和贸易差额的总体情况。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1997-2007),不包含政府服务。
从表1可以看出,1997年以来,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服务出口额由1997年的245.0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1 216.5亿美元,11年间扩大了4.96倍,占世界服务出口比重由1997年的1.9%上升到2007年的3.7%;服务进口额由1997年的277.3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1 292.6亿美元,11年间扩大了4.66倍,占世界服务进口比重由1997年的2.1%上升到2007年的4.2%;进出口总额由1997年的522.3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2 509.1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7.4%,占世界服务进出口的比重由1997年的2.0%上升到2007年的4.0%。
与此同时,中国服务贸易却出现了连续10多年的贸易逆差,特别是入世后,服务贸易逆差更加扩大。图1描述了2001-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额变动情况,图1显示,2004年服务贸易逆差额达到最高值95.5亿美元,2004年以后服务贸易逆差呈小幅缩小之势。但2008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规模进一步扩大,达到115.6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51.9%,是自1997年以来逆差最大的一年。
资料来源:商务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08。
(二)服务贸易结构性失衡突出
在服务贸易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结构性失衡表现突出。具体表现在:
1.服务出口主要依赖旅游、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等资源、劳动密集型服务,而新兴的知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服务出口比例很小(见表2)。
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http://tradeinservices mofcom.gov.cn/index.shtml):1997-2007年度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项目构成相关数据整理而得。
从表2可以看出,旅游、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等资源、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贸易领域一直是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主要部门,除个别年份外,三大传统服务部门出口总和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均在80%以上。其中旅游业一直是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比最大的部门,尤其在1998-2002年,它们的出口占比都在50%以上,2003年以后比重有所降低,2007年是旅游服务出口最低的一年,仅30.6%,但仍居出口第一位;其他商业服务在2005年以前,其出口占比一直居第二位,2006年开始退居第三位;运输业的比重从2000年开始逐年增加,2006年之后超过其他商业服务而位居第二。相反地,代表知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新兴服务贸易部门出口所占份额很小。咨询服务业从2001年开始发展比较迅速,同期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缓慢增长,除此之外,金融、保险、通讯、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以及电影、音像等行业变化趋势不明显,五项仅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3%以内。
2.传统服务进口变化不大,新兴服务进口增长迅速(见表3)。
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http://tradeinservices mofcom.gov.cn/index.shtml):1997-2007年度中国服务贸易进口分项目表的相关数据整理而得。
从表3可以看到,中国服务贸易进口最大的三个部门是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三大部门的进口总和在1997-2000年,都占到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80%以上,2001-2007年,其占比逐步下降,但还在70%以上;其中运输业的进口比重比较稳定,大多数年份维持在30%以上,从2003年开始超过旅游业占据进口的第一位;旅游业的进口占比先升后降,2001年开始逐步走低,位居第二;其他商业服务呈现先平缓上升再急剧下降又平缓发展的特征,2007年其占比上升明显,但一直排在第三位。而新兴服务贸易进口逐年增加,特别是保险、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以及咨询等部门的增长更加明显,所占份额分别由1997年的3.8%、2.0%和1.7%上升至2007年的8.3%、6.3%和8.4%,大大缩小了与其他商业服务的差距。
(三)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仍然偏低,但呈现出缓慢的提升趋势
为了衡量中国服务贸易的总体竞争力,本文选用了1997年以来中国服务贸易的TC、RCA、CA和NRCA等四个指数进行考察。其基本含义是:
TC指数,即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是分析一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常用的测度指标。
RCA指数,即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通过计算一个国家某种产品出口占该国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类商品出口占世界总出口份额的比例,来测定该国这一产品在国家出口格局中的地位和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
以上两个指数的数值与行业相应的国际竞争力的关系见表4。
资料来源:日本贸易振兴会(JERTO)RCA设定标准和潘文卿、张伟的相关研究。
CA指数,即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是指用一国产业出口的比较优势减去进口的比较优势而得到的该产业的竞争优势指数。
NRCA指数,即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用一国某一产业出口在总出口中的比重与该国该产业进口在总进口中的比重之差来表示。[2]
1997-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情况见表5。
资料来源: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http://tradeinservices.mofcom.gov.cn/c/index.do):1997-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指数和《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1997-2007年)。
从表5可以看出,当前中国的服务贸易总体比较优势指数(RCA)、竞争力指数(TC)都很低。RCA指数处于0.1~0.80,TC指数处于-0.4~0,按上述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划分标准,中国服务贸易具有较弱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从CA、NRCA指数来判断,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较弱。所有指数在1997-2007年波动不大,部分指数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其中TC指数由1999年的-0.09上升到2007年的-0.03,NRCA指数由1997年的-0.04上升2007年的-0.02,而RCA指数则有微小的下降。
二、制约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服务贸易开放程度比较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服务业发展较快,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不断增加,但总的来看,中国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不高、领域不广。这是因为,中国长期把服务行业视为制造业的附属品,不注重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虽然引进了跨国公司的制造环节,但经常把为跨国公司服务的生产性服务环节拒之门外。中国服务业的开放整体上也要晚于制造业,开放程度远低于制造业。图2是1986-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开放度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换算而得。
由图2可知,目前中国服务业对外资的开放度约为6%~7%,已经超过我们加入WTO时的承诺,但远低于西方国家近几年10%的服务贸易开放度。早在1999年,英国、韩国、意大利、法国的开放度就分别达到12.0%、11.9%、11.3%和10.6%。当前,中国仍有许多行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开放程度低,如电信、民航及铁路部门仍处于垄断之中。由于垄断经营,导致服务质量差、市场竞争力低下,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而且阻碍了这些行业的发展。[3]事实上,中国服务贸易开放度的提升有赖于服务贸易的大发展,关键在于吸纳国外先进技术、经验,发展高附加值服务贸易,提高中国的服务贸易产值。
(二)服务贸易管理体制不完善
目前,中国管理和协调服务贸易的机构为商务部,主要负责服务贸易的战略和政策制定、国际多边谈判、服务业利用外资政策等事务。这种服务业管理体制与GATS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服务贸易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部门,中央和地方有关服务贸易的政策和规章不统一;目前对服务贸易的管理仍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各有关职能部门多头管理、交叉管理、条块分割现象严重;[4]此外,中国对服务业的定义、统计范畴以及划分标准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及国际惯例不一致,所有这些都是阻碍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不健全
长期以来,中国有关服务贸易方面的立法严重滞后,尽管近几年先后颁布了《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广告法》、《律师法》、《民用航空法》、《海商法》、《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但由于服务业涉及面广,在许多领域如电子商务、互联网通讯等还没有相关的法律。即使已有的一些法律、法规,有些条文抽象、模糊,缺乏可操作性,不同法规之间存在漏洞和矛盾,相互冲突,损害了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执行力;[5]有些法律法规与国际运作惯例及国内服务贸易的需要不相符,只是职能部门的规章和各地的政策,立法层次低,难以规范国内市场。
(四)国际服务贸易壁垒隐蔽而盛行
虽然当前国际服务贸易表现为自由化和全球化的总趋势,但为保护国内某些弱势服务产业,国际竞争力较弱的国家往往对本国服务市场开放施加诸多限制。今后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之间在开放服务贸易领域的对立将会加剧,服务贸易壁垒的隐蔽化趋势也会继续体现。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在服务贸易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旅游、建筑、运输等劳动密集型服务部门。这些服务部门都需要中、低技术劳动力作为中间投入,需要人员的流动。但目前发达国家在人员跨境流动的问题上限制较多,其对自然人提供服务方面在原则上不作承诺,而只是将与设立提供服务的商业机构联系在一起的少数高级管理或技术人员的流动作为例外情况规定在承诺表中,这使得自然人提供服务在很大程度上仅作为“商业存在”的补充,人员跨境流动也高度依赖于设立在外国的商业机构的需要。[4]此外一些诸如入境限制、资格认证、技术标准、外汇限制等服务贸易壁垒也成为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实质性障碍。如在工程建筑服务业上,一些发达国家不愿提供开业权。
(五)服务贸易专业人才匮乏
当今世界,服务业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新兴服务贸易在贸易总额的相对份额不断扩大。现代服务业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大批专业扎实、高素质的技术与管理人员。但由于中国服务业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服务提供者只需具备一般的文化素质或经过简单培训后就可以上岗;加之中国对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导致目前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这种人才供给状况不能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削弱了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三、加快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
(一)改善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环境,提高服务贸易的整体竞争力
1.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营造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舆论环境。
我们要提高全社会对发展服务贸易重大意义的认识,转变观念,把加快服务贸易发展作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把服务业发展放到促进国家经济现代化的高度来认识。当前,中国服务业的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加大服务业引进外资的力度,参与服务的国际竞争与合作,有利于我们学习、借鉴外国在服务业管理、市场运作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加快提升中国服务业水平。
2. 加强对GATS等规则的学习和研究,完善服务业发展的制度环境。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不同,其发展要求有严格的法律法规约束,特别是涉及培育和保护国内服务业等方面都应该有严格的法律依据。因此,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对GATT、GATS、WTO有关条款的学习和研究,将服务市场准入原则、服务贸易税收、投资、优惠条件等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以增强中国服务贸易的透明度,保护企业和个人在海内外的合法权益。要根据GATS的要求,逐步完善中国服务贸易领域的法律法规。
3. 推进财税优惠与产业倾斜相结合,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中国应制定和完善相关的产业政策,使中国的产业政策进一步向服务业倾斜。除增加国家对服务业的投入外,还应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发展服务业,要打破某些服务部门的国家垄断和地区封锁,尽快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服务市场体系。当前应把以下领域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点:一是投资少、见效快、就业容量大、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如商业、金融保险业、餐饮业、文化卫生业等;二是与技术进步相关的、代表服务业未来发展方向的行业如专有技术服务业、咨询业、信息业、各类专业服务业等;三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面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如交通运输业、科学研究、教育和公共事业等。[4]
在制定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基础上,对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的服务投资项目,在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措施。
(二)构建开放的服务贸易发展战略
当前可以从四方面构建开放的服务贸易发展战略:(1)继续扩大服务贸易领域开放,强化外资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加强分类指导与企业监管,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基础上扩大服务贸易利用外资规模;吸引包括新建、并购风险投资在内的多种服务业跨国投资,扩大在通信、保险、金融、计算机信息服务、文化创意和商业领域利用外资的规模,带动中国服务水平的整体提高。(2)按照积极推进新兴服务贸易出口与扩大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扩大外资企业设计咨询、技术转让、教育培训、信息技术等服务贸易出口。(3)提高已经建立的国际服务外包基地的规模和水平;引导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培训中心,向我国大规模转移服务外包业务;推动引资能力较强的地区和开发区提高层次和水平,积极向研究开发、现代流通等领域拓展,充分发挥集聚和带动效应。(1)加快实施服务贸易“走出去”战略,推动以商业存在模式为主的服务贸易发展。[6]
(三)完善服务贸易的管理体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为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形态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必须坚持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推进服务业的改革,完善服务贸易的管理体制,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具体包括:(1)要明确服务贸易的管理范畴。中国商务部作为服务业政策的归口管理部门,其管理职能主要是制定进出口发展战略,负责服务贸易的统筹、规划、立法、政策协调和对外谈判工作,建立和完善符合国际规则的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体系,并落实“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有关条款。各归口管理部门则在各自管理范围内实施具体管理。在可能的情况下,成立全国性的服务贸易管理组织,负责服务贸易发展规划、立法、对外谈判和政策协调等事宜。[7](2)中央和地方应加强互动,各地方的服务贸易政策和规章应与国家服务贸易的总体战略和整体规划保持统一,并与其他地方政策、规章相协调。(3)政府应避免采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服务贸易市场,而是在相关法规、政策引导下对服务业进行法制化管理;发挥行业协会、同业组织协调和监督服务贸易的职能,引导服务业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4)应根据不同地区服务业的特点和服务贸易的优势,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发展服务贸易中的作用,建设国家级服务贸易示范区。例如,上海、江苏、广东、北京等地的服务贸易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可以在这些地区建立服务贸易示范区;加大西部大开发的力度,充分利用这些地区的资源发展特色服务贸易,从而促进中国总体服务贸易有一个较大水平的提高。[8]
(四)加强服务贸易立法,健全服务贸易法律法规
为保证服务贸易健康协调发展,中国应根据WTO、GATS的规定,建立既符合本国经济发展要求又符合国际现行标准的法律法规。要加快以国际贸易法为母法的各部门法立法,形成完整的国际贸易法体系,与国际法律体系相衔接,充分体现保护本国企业和贸易行为的立法精神。一是修订完善已经颁布的法律,解决不同法律之间冲突或者疏漏,以及大部分法律有失严谨细密的问题,将行之有效的法律解释性条款补充到程序法和实体法之中;将按照职能部门设立或带有职能部门色彩的法律整合修订为统一规范的法律。二是清理取消不符合市场化发展原则的政府规章,将立法层次较低的政府规章和地方法规,依次上升到地方法规和国家法律。[9]三是对于一些服务行业存在的法律空白,我们要加强探索研究,借鉴国际上成熟的经验,尽快制定出相应的法律法规以进行有效的监督,促进服务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五)认真研究《服务贸易总协定》,积极应对服务贸易壁垒
服务贸易壁垒对服务贸易的阻滞作用日益明显,已经引起各国的普遍重视。针对中国服务贸易遭受贸易壁垒的现状,我们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首先,充分利用GATS中的规定消除服务贸易壁垒。GATS为服务贸易的国际化、自由化奠定了基础,我们要充分利用GATS中的相关规定消减服务贸易壁垒。其次,充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解决因服务贸易壁垒产生的争端,避免争端的升级。WTO争端解决机制是一种司法性和政治性交融的综合性争端解决机制,鼓励成员通过双边协商解决贸易争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争端解决方法。因此,我们在遇到因服务贸易壁垒引起的争端时,要充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合理解决争端。最后,加强遭受服务贸易壁垒相关救济的立法。在外国对中国服务贸易设置壁垒、实行歧视性待遇和不公正贸易时,我们能依靠法律手段争取自己利益,能按照法律规定及时采取相关保护手段。[10]
(六)加快服务贸易人才培养,加速企业自主创新
中国与发达国家在服务贸易方面的差距,归根结底是服务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的差距。为加快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一方面,政府要制定措施,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要鼓励和引导高等院校建立与服务贸易发展相适应的学科和专业,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与有条件的服务企业建立服务贸易实习实训基地;对国内外服务贸易培训机构,对独资或与高校、企业合作成立培训机构给予审批便利。教育、人事和劳动保障等部门,应按照服务贸易发展需要,调整和完善职业资格和职称制度,尽快设立相应的职业资格和职称。[6]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现有高层次服务贸易人才的作用,避免由于外资服务企业的大批进入而造成国内人才的流失,为服务贸易积累和培养长期竞争优势。与此同时,加速服务业企业的自主创新,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业企业,提高服务业研究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服务业竞争,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有序承接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改进外汇与资本流动管理,支持有条件的服务企业到境外投资。
参考文献
[1]刘海云,余道先.中国服务贸易:总量增长与结构失衡[J].国际贸易,2008,(2):33-36.
[2]陈继勇,余道先.知识经济时代世界服务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及中国的对策[J].世界经济研究,2009,(4):3-8.
[3]那颖.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社科纵横,2008,(7):25-27.
[4]徐倩.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10):25-26,40.
[5]周中林.当代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与我国应对策略[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80-83.
[6]陈文玲.推动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选择[J].国际贸易,2008,(10):14-18.
[7]杨利娟.中国服务贸易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2):169-171.
[8]武力超.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现状与提升对策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1):96-100.
[9]章志刚.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及其应对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28-31.
【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状况、问题及对策-郭晓勇】推荐阅读:
2中国农业发展状况及对策10-14
中国政府官员腐败问题及对策01-03
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10-01
幼儿园大班语言优质课教案《感受中国汉字》及教学反思07-18
浅谈高尔夫在中国的教育及发展状况毕业论文10-15
幼儿园大班语言国庆节教案《我知道的中国》及教学反思09-13
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及对策研究10-10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服务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11-13
中国语言的美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