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教育的一堂好课的标准(精选14篇)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什么样的课才算是一堂好课,这是一个值得广大教育者深思、探讨的问题。长期以来,课堂评价标准没有共识。传统的教学评价过分强调课堂评价体系的严密和评价指标的完备。评价一堂课,从教学目的、内容、方法、效果到课堂提问、板书、语言、娇态、多媒体运用等,无不面面俱到,求全责备,忽视了对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的评价,偏离了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目的。评价标准不能一概而论,它本身就是多元的。面对不同的学生或面对不同的教师,应该有不同的标准;而不同的听课者,应为对教育持有不同的看法,也会产生不同的标准。评价标准作为一个工具,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我们要善于利用它,而不是让它成为束缚教师手脚、限制教师施展的铁链。
新课程呼唤教师的是:每一个教师都能成为教学的主人,对自己的课堂能够有一个自己的评价标准,使得我们在自评、他评中有所学、有所思、有所得,并在教学及教研活动中迅速的成长起来。那么,怎样是一堂好课,评价的标准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好课应体现在“新”
“新”首先指教师教学理念要新,必须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学构思要新;重构教学内容有创意、效果好;教学设计、教学资源的运用、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选择运用等方面都有个人独到的创意,能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表现出个人教学风格及教学特色。“新”还可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鼓励独创性和多样性,注重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得出结论。总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集思广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全新的角色、全新的理念让课堂的教与学绽放新的亮点。只有课堂上充满创新,才能更好地激发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好课应体现在“活”
“活”指课堂教学是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表面上是课程的内容活、形式活、情境活,实质上意味着师生双方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呼唤、个性的张显和主体性的弘扬。要达到这些,就要看教师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否让学生主动的参与课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参与过程中学生是否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思维是否活跃;是否创造了一种积极向上、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教师的指导下是否能自主的探索求知,与教师同学进行有效的合作交流;在参与过程中学生是否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只有课堂活起来,学生才有可能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活”还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做到教学机智的灵活性,即教师在课堂中的应变能力。
三、好课应体现在“实”
“实”是指课堂教学是否实用或有效。我们要评价一堂好课,最终要看学生通过这节课究竟掌握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得到了那些有助于学生发展的能力。这就涉及到教学的目标问题。教学目标包括预期的教学目标,指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的达成度;非预期目标的出现和发展的情况;不同层次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的程度。用构建主义的观点来看,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应该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构建才能获得。如果一堂课结束后,学生只有新奇趣味,而没有掌握知识,作业无法独立、正确、高效的完成,那么这堂课将被评判为失败的课。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构建,而更要考虑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不仅包括认知的发展,也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包括各种能力的发展及个性的发展。一堂好课不仅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掌握某种技巧或形成某种能力,更要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这些就是实用、有效地好课。
覃秋明老师在文章《一堂家常好课的标准》中对“一堂好课”定义为:好课首先是真实的课。这里的“真实”有两个涵义:一是不作秀;二是有待完善。即一堂好课, 必须是师生经历的“真实的教与学过程”, 这是经历了课程改革初期阵痛后所作出的最理性的概括;必定是有待完善的课, 需要教师去反思、重建。
好课同时还是优质、高效的教学过程。包括以下几点要求:一堂好课, 必定是目标完整而全面的;必定是在教师精心设计下学生科学的学习过程;必定是师生在教与学当中创造出来、不可复制的过程;必定是学生各得其所的过程。
为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同时为教育工作者评职晋级提供一定的帮助, 我们决定组编《中国教育科研与实践》第五套著述。由国家出版社分册出版, 欢迎全国教育工作者投稿、荐稿。
一、征稿内容与要求:1.教育理论、各科教育教学论文、优秀教案、班主任工作等内容;2.优秀说课稿、教坛随笔、教学心得、教育经验总结等。同时, 举办师生优秀作品大赛评奖活动, 包括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创新课件、书画作品和在教师辅导下的学生优秀作文、科技小发明及小论文等。一般不超过2200字为宜, 尽量用E-mail发送到我委的电子邮箱。题目下面依次注明作者邮编、单位、姓名及联系电话与个人简介。辅导作品另请注明辅导教师姓名及学生年级。
二、有关事项:1.来稿必复;2.欢迎在教育第一线的同志荐稿, 推荐优秀稿件10篇以上者将被聘为组稿编辑;3.作者订书优惠;4.作者来稿都有机会参加一、二、三等奖的评定, 优秀作品可在《教育文摘周报》上刊载。
三、收稿时间:常年征稿, 约两个月出版一册。来稿请寄:102209北京昌平6379信箱《中国教育科研与实践》编委会
E-m a il:zh js w e n cu n@vip.s in a.co m
电话:010-69757148联系人:于老师
优惠出版教师个人专著、集体专辑、地方教材、学校校本教材等, 免费赠送样书, 欢迎来电来函索取
《教育文摘周报》由教育部主管、中央教科所主办, 国内刊号:CN11-0180邮发代号:81-11
《教育文摘周报》提供师生互动平台, 欢迎具有真知灼见、短小精悍的稿件, 并在文章的右上角标明“文摘稿”三字。
《全国优秀教育科研论文选集》将由国家出版社出版, 面向全国发行, 应征作者凭文章参编, 参编作品有参加等级评审的资格并获得相应的等级证书。
全国敬业杯教育论文有奖评优活动的参评论文, 将由此次评优活动组委会组成的专门班子评审, 获奖作品, 可获得相应的荣誉证书。获奖证书盖全国敬业杯教育论文评优活动组委会印章。应征作品须在其信封和文章首页右上角注明“敬业杯”字样。
一、征稿内容及要求:有关教育教学诸方面的科研论文均可。每篇限2100字左右;题目下依次注明邮编、单位、姓名、联系电话, 并附作者简介。
二、有关事项: (1) .来稿必复。随时可来电来函查询; (2) .订书自愿, 作者购书优惠; (3) .优稿可优先在全国发行的杂志《人民教师》 (青年心理下半月刊,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1-9573;国内统一刊号:CN11-4850/R。邮发代号:80-589) 或《教育教学》杂志刊发。获奖作者名单及获奖等级在其杂志上公布, 并可获得当期期刊一本。
特告:有特殊需求在『核心期刊』上刊登论文的作者, 请您在稿件右上方注明“期刊”二字
三、收稿时间:常年征稿, 分册出版。约两个月出一册
来稿请寄:北京市朝阳区100012-02信箱书刊编委会
邮编:100012电话:010-84966439联系人:莫老师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人性化教育 创设情境
一、让知识在体验中自然生成
现象学大师艾德蒙德·胡赛尔认为"生活世界是自然科学的被遗忘了的意义的基础。"①他把生活世界看作是最重要的值得重视的世界,是通过知觉可以直观体验的世界。课堂教学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实的生活世界中的,所以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体验和经验,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比如在学习金属材料时,我带去了一些生活中的废弃物,告诉他们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让他们结合生活经验对其进行分类回收,学生很自然地将其中的金属制品与塑料等物品分开,既让学生体会到金属材料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广泛应用,又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资源再利用的节约意识。进而引发学生探究金属材料性质的欲望,然后让他们分组制定探究计划,并根据需要选择仪器进行实验,同时对实验过程中的现象进行记录,经过反思概括出金属的性质,然后与同学进行交流,整个过程轻松而愉悦,学习不再是任务,而是需求,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快乐体验。
二、创设情境,提升课堂的艺术性
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我们授课的方式和理念也应不断更新,为课堂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为此课堂设计要创新,教学方法要求新。除了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外,还需适时创设情境,提升课堂的艺术性。比如在学习物质微观结构分子时,为了不让学生因知识的抽象枯燥而失去学习兴趣,上课时我告诉学生说:"老师今天要送一份特殊的礼物给你们,这份礼物数量庞大却看不到摸不着。"学生们立刻兴致盎然,这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把事先准备好的香水向空中喷了些,很快前面的学生就闻到了香味,继而后面的学生也闻到了,然后我适时提出问题,为什么看不到,摸不着,却能闻到香水的气味,从而引入分子并和学生一起探究分子的性质,引导学生想像自己周围弥漫着大量的香水的分子在做着无规则的运动。我又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大海的图片,让学生从化学的视角,以"海边断想"为题完成两分钟的口头作文,既锻炼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而生动,学生丝毫没有晦涩难懂的感觉。
三、新课标对教师提出的挑战
一堂课就是一个剧本,教师既是编剧又是导演,要想使剧本有感染力,就需要一个好的导演去创设情境进行演绎。这就对教师的基本功提出了挑战,首先情境中应包含课堂主体知识,为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设计应难易得当、层次分明,太过于肤浅或深奥都会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只有深入浅出、层层推进才有助于引人入境后发人深思;将情与理巧妙融合,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当学生获取成功的体会后,求知欲望会将他们锤炼成一个自主学习的学者。再就是教学语言方面,应做到清楚、得当、艺术,用词准确,用语恰当,讲话的速度不快不慢,声明音不高不低,情绪不急不缓,既在关键时刻有激情,又注意讲课的大部分时间心平气和。语言简捷、生动、自然、有哲理。另外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活教材,不经意间的一切都可能影响学生,所以教师除了注重提升内在的修养,还应注意外在形象,比如通过着装、上课风范、优雅的肢体语言等都可渗透出教师的个人魅力,当教师的个人魅力争服了学生时,也许一个微笑可以成为点燃学生希望的火把,一句真诚的话语鼓舞无数个亟待求知的学生。进而"信其师,听其道"。使课堂随着教师的激情而生动,学生的精神也在教师的熏陶和知识的探究下而升华。
四、高效永远是课堂评价的重要尺码
"求新"是为"求实"服务的。一堂好课应是一堂有效率的课。一是对面上来说,对全班多少学生有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没有效率就不算是好课。有效率的课,也就是充实的课,是有内容的课。教学目标达成度要高,即知识重点要突出,难点要突破,知识点要落实,这个要求与高考选拔人才的评价机制是密切相关的。新课标是让我们摒弃过去的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学习型人才,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不是只追求形式上的改变,如果一堂课结束后,学生只有新奇趣味,而没有掌握知识,作业无法独立、正确、高效地完成,那么这堂课将被评判为失败的课。
五、平常教学中的好课才是真正的好课
平时中有创新,平时中见功夫,平时中才能有效率。一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也就是平实的课。不管谁在听课,要做到心中只有学生。
老老实实地上好每一堂课是教师应有的态度,好的课堂教学模式或方法必须能够经常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不能只是一、两次的"作秀"。经常的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教师为自己的一堂公开课,动员学生花2--3周查资料,准备角色扮演,这样学生不仅学习效率不会高,而且成为了教师上课的道具,甚至影响到正常的教学,那么这种课上的再精彩也是失败的。真正的好课应像一首精典老歌,让人百听不厌。
从古至今,无数的教育者都希望把书本上的和自己的知识尽量多的传授给学生,因此都对上课这一教育的渠道和过程十分重视,都希望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尽量多的知识,都希望自己的每一堂课都成为一堂好课。那么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认为一堂好课应该是这样的:
第一、课堂气氛活泼生动又不失纪律性。初中仍处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们的知识构成和行为习惯都在形成的时期,需要用严明的纪律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然而这时的学生还保持着活泼好动的性格,作为教师也不能压制孩子们的天性,所以积极地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要课堂气氛既生动活泼又不失控混乱。
第二、学生学习的效果好、效率高。教师要灵活的运用教学方式,不能全部是图方便的“满堂灌”,也不能是一味求创新的自主学习,应该结合学生和课程的特点运用合适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最优化。
第三、有全面的备课和增色的课堂发挥。上课之前教师应该有一个全面的备课,把该讲到的知识和可能会发生的情况准备好,给出学案和当堂检测,帮助学生学习。讲课时教师能够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给出一些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临时发挥的闪光点,会给课堂增色不少。
第四、以学生为主。在课堂教学中,不管教师采用的是哪样的方式都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授过程应该具备趣味性,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快乐的掌握知识。
第五、一堂好课不一定是完美无缺的。世间没有绝对完美的事物,一堂好课中的缺点也是有价值的,它能让教师越发努力、精益求精,不断准备出更多、更优的好课。
学校:夏造中心小学 姓名:赖招娣
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我认为作为一堂好课应有它的一些常规的基本要求,结合自己的一些见闻谈谈我对一堂好课的理解。
第一,作为一堂好课首先在课堂上学生应有良好的学习状态,能积极参与,允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大胆交流,老师应给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能动的、和老师同学平等的一个主体,而不是被动地学习。要创设这样一种课堂氛围,首先老师应有一种平等意识;其次老师在课堂中一定要有良好的精神面貌,有一定的激情,语言(包括动作语言)要有一定的感染力,让学生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这样才能真正积极、大胆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我们经常在教学过程提问时说“胆子大点,不要怕,谁来回答”,效果并不明显,其实我们应该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发自内心的解除顾虑。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以亲切的教态,生动的语言,恰当及时的评价与鼓励来对待学生与课堂。让学生学得轻松,主动参与,积极向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二,是一堂有意义课,即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再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的要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习学生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所以一堂好课必须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说,它是一节扎实的课。
第三,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你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是充实的,能量是大的。
第四,有生成性。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第五,常态性。我们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成了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大量的准备,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是准备好的东西的再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地生成许多新的东西。“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了让大家淡化公开课的概念,至少不去说“公开课”,只有“研讨课”。不管谁坐在你的教室里,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所以我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很多人帮你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
一堂好课有9个标准,可简化为27个字:明目标、自主学、合作探、精点拨、整建构、找规律、巧组织、高效率、人人清。即:学习目标是否适度明确并告诉学生;教学内容是教师灌输还是先让学生独立自学和操作;学生不会的问题是否通过相互讨论和帮助来解决;教师的点拨是否精当并退到最后一步;教师是引领学生整体建构还是一开始就陷入细节之中;教师是否注意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的规律和学习的方法;教学环节是否合理恰当,活而不乱;学习目标是否达成并高效率;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否每个学生都能掌握。
关键词:评价标准,科学性,艺术化,散文化,生活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视角是以教师为中心, “以教论教”。评价一堂课的效果, 就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 评价教学目标、过程、方法、语言、板书、教态等, 过于关注教师讲得好不好, 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状态。新的课堂评价视角不仅关注教师, 更应关注学生, 特别要关注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状态, 使学生学会学习, 培养其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品质, 建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 为其人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鉴于此, 我想结合《项链》这篇小说从课堂审美境界的四个层面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第一个层次:科学性
科学性可以称之为技术美, 主要从科学知识、认知规律、教学规律和最新教学理念着手。考查的点又可细分为:
1.教学点的选择
既要考虑教材和学生的关系, 又要考虑教学和教学评价的关系。如《项链》这篇文章需要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人物的性格特征, 找出玛蒂尔德前后的性格变化。除此之外, 还需要学生理解小说情节安排的艺术技巧, 出人意料的结尾。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
目前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找到传统教学和多媒体之间的平衡点, 本质就是要遵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以人为本, 因地制宜。刻意的求奇、求异、哗众取宠的教法是不值得提倡的。适合教学点, 适合学生的方法就是最好的。
3.选择的这些点是否有效
对语言文字的最好解读要用绘画来呈现吗?应该说视具体情况而定, 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外部行为和内部行为, 来检测选取的这些点是否有效。对处理《项链》这篇文章, 应该侧重学生的思维活跃, 多让其想象、发言, 培养其表达能力, 创新能力。还可以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自主讨论:
问题一: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 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你同意哪一种, 理由是什么?
(1) 小说尖锐地讽刺了爱慕虚荣和追求享乐的思想。
(2) 小说对女主人公的追求奢华生活遭到失败的不幸表示同情, 对其以诚实劳动偿还债务的行为予以肯定, 对主人公的虚荣心作了批评。
(3) 小说表现了人生的无常、命运的无常。
问题二:“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 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 多么变幻无常啊, 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 也可以成全你!”
关于本文的结局, 有人认为是悲剧, 有人认为是喜剧, 你认为呢?
问题三:有人说:对现状不满, 渴求改变是一种可贵的精神, 正是这种精神才使人类不断前进。因此, 玛蒂尔德对梦想的追求无可厚非。
有人说:爱慕虚荣是套在玛蒂尔德脖子上的一挂项链。其实, 它又何尝不是拴在我们人类精神上的一根锁链呢?
你的看法怎样?
以上选取的这些点, 都是课文的重点部分, 以讨论形式展开便于活跃气氛。
第二个层次:艺术化
侧重于美的层面, 可以从教师的语言、形象、课堂氛围以及带领学生通过阅读文本, 品味文字的美着手。张定远先生认为:“教出‘语文味’, 就要引导学生读, 反复读, 绝不只一遍、两遍。”程少堂先生指出:“语文味”就是要教出情感、美感和语感, 而语感的产生就是靠品味语言。尤其是小说阅读, 除了赏析语言之美外, 还可通过语言的品味, 加强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与把握。
1.节奏美
教学中存在着隐性的节奏和显性的节奏, 需要二者合理搭配随学生的反映做出必要的调整。这种节奏美呈现的是一种层次感, 具体反映在教师设置的问题上:如《项链》这篇文章, 可以采取这种提问方式:
(1) 你发现了这篇小说写作的哪些规律?
(2) 用你读过的中国古典小说来验证这些规律。
(3) 你读过的现代、外国小说符合这些规律吗?
这样便于拓宽学生的视野, 有意识地养成他们多读书、广泛阅读的兴趣。
2.风格
教师要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 注意自己形象的塑造, 在自己的性格中找优点, 注意用适合自己性格的语言, 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但无论哪一种语言, 都应保有生活化, 丰富多彩。
3.氛围
课堂氛围的营造比较重要, 主张学生能够动起来, 开动脑筋活跃思维。教师在此可起引导作用, 随着不同的教材安排, 营造不同的氛围。
第三个层次:散文化
最主要的方向是让课堂张力得到扩展, 发散学生的思维, 不仅仅限制在书本上。在处理《项链》这篇小说时, 最好安排两个课时, 这样比较从容, 若片面强调一堂课的整体效果, 将两堂课的内容放进一堂课内, 且教学要点未能进行充分调整。这种大容量、高密度的教学效果势必使课堂节奏过于紧迫, 教师始终背着时间包袱上课, 学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受到限制。有些内容未能展开和落实, 比如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也是本堂课学习的目标, 显然也要进行分析。倘若这堂课一分为二, 集中审视人物形象和探讨主题, 那么课堂节奏则更为从容, 学生的参与面更为广泛, 思考讨论的问题则更为深入。
第四个层次:生活化
最高的生活准则是中庸,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总试图找到突破点, 有新的创造, 但所有的创造全是在规范基础上的创造, 所有的创新都不是绝对的创新。如在《项链》的探讨过程中, 要强调学生为主体, 学生的主体角色要能充分显现, 教师所讲的东西不要过多。否则, 就会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学生会被动地接受某些观点, 而不是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地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生会有伪参与之嫌。
关键词:中职学校;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2-0130-02
中职学校实施的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然而,中职学校的教育条件不同于基础教育,更赶不上高等教育。近年来,中职教育大幅扩招,导致学生素质急剧下降。在多种压力之下,要实现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中职教师而言无疑是一项非常艰苦的任务。要上好一堂课对中职教师而言确非易事,而要制定恰当的标准就更显不易。笔者认为,评价一堂中职课的标准要把握好十个关键词:合规、明确、清晰、亲近、直接、直观、激情、愉悦、拓展、高效。
1.合规。要上好一堂中职课,须提前做好规定的准备工作,如认真备课,备课时要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意外预案,还要根据实际需要做好电子课件。上课时还应做到一下三点:一是要“五带”,带教材、带教案、带教具、带教学日志、带感情;二是上课时衣着整洁,仪表大方;三是精力充沛,上课守时,给学生以良好的形象。
2.明确。一堂好课要做到“三明确”:一是明确本次课的教学课题,也就是要将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提炼、升华为一句短语或几个关键词,要概括本次课的教学内容;二是明确本次课的教学目标。中职课堂教学目标体现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职业素养目标,教师在课前、课中都要认真落实;三是要明确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把握好重点,突破难点。
3.清晰。一堂好课的教师应该做到:一是教学过程清晰。对于理论课而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教学环节应有条不紊;对于实训课而言,教学组织、入门指导、巡回指导、结束指导等教学环节应当忙而有序;二是教学指令干脆利落。在组织课堂教学中言语要温和,决不能含糊其辞;讲授知识时语言要干净,决不能废话连篇,哪怕是多加一个语气词“呃、啊、嗯哈、哗啦”等,学生都会十分敏感和反感;三是教学时间控制到位。教师要通过安排好教学内容、组织好教学环节、把握好重难点、控制好语速等手段充分利用教学时间,做到不拖堂和不提前下课。
4.亲近。中职教师要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亲近他们,与他们成为朋友,学生才会乐意上课,集中精力听课。在教学实践中,许多学生因为不喜欢教师而不愿意听课,也不愿意上课,为此要做到三个“贴近”:一是贴近学生实际,要因材施教。中职生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差别很大,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知道他们需要什么,然后决定教他们什么,分层教学法可解决“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二是贴近企业实际,要因时施教。现在是信息技术时代,企业的生产设备、生产流程、生产工艺等日新月异,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要贴近企业实际,甚至要打提前量,学生就业后才能做到学以致用;三是贴近学校实际,要因地施教。各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条件千差万别,总的说来与社会的要求和中职的培养目标相距甚远,教师要立足学校,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创造性地选择好教学课题、安排好教学内容、确定好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5.直接。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受教育对象的现实决定了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时应该多讲“是什么、怎么样”,少讲甚至不讲“为什么”。主要做到两点:一是要直奔主题。讲课时要开门见山,不能信马由缰,也不拐弯抹角;二是要直击要害。一定要分清每次课的重点和非重点,不要在非重点上花费过多的精力和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吃透重点教学内容。
6.直观。中职学生的抽象思维一般比较差,要尽量采用直观教学法实施教学,主要做到四点:一是要运用实物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将要介绍的实物如电子类专业的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机械类专业的机械零件等带进教室,让学生有直观的印象;二是运用模型教学。有些实物暂时没有或携带不便,教师可运用学校现有的模型或自己动手制作一些模型进行教学;三是运用图片教学。教师可从网上下载或自拍照片进行教学;四是运用情景教学。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场景,请学生当“主角”和“配角”,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表演,然后由教师当“评委”进行点评,使学生在模拟的情景中学到现实生活中应该怎么说、怎么做。如《英语》、《法律基础》、《现代礼仪》、《职业指导》等课程就可以实施情景教学法。
7.激情。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出色的演讲者,能用其充满激情的演讲打造激情课堂,主要做到三点:一是用语言和动作激发激情。教师应该用抑扬顿挫的口头语言和惟妙惟肖的肢体语言激发学生听课的情绪,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二是用讨论和沟通调动激情。教师除了讲授之外,应该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在讨论中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三是用鼓励和表扬点燃激情。学生在回答老师的提问后,教师应该更多的给予表扬或鼓励,让学生不灰心、不气馁,帮助其燃起希望,树立信心,以便他们做得更好。
8.愉悦。一堂好课的课堂气氛应该十分活跃,教师和学生不仅全身心投入教学活动,而且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能响起笑声、掌声和欢呼声。联系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授课,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发出会心的一笑,在讲到高潮时能激发学生不自觉地鼓掌甚至欢呼;二是能给学生创造成功的体验。教师不仅要感到有一种责任感,更要感到有一种成就感,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真知,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9.拓展。众所周知,中职教育的专业教学计划、课程的教学大纲、专业教材等教学文件和资料不甚规范,有的短缺,有的过时。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市场调研能力、课程的驾驭能力,在规定的教学时数内完成好课程的教学任务,要做到两点:一是依托教材而不拘泥教材。教师要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和企业的实际整合现有的教材内容,做到有的放矢;二是依托课堂而不拘泥课堂。课堂是中职学生学知识、练技能的主阵地,但教师应该做好课堂教学的延伸工作。比如,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在课后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上网查阅资料、开展一些讨论,等等,这些都是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有效方法。
10.高效。打造高效课堂是每位中职教师的目标和梦想。客观地讲,根据中职学生的现状,课堂教学效果不能期望过高,但也决不能自暴自弃,笔者认为一堂好课起码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一是30%的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本次课的教学内容;二是30%的学生能理解和掌握本次课的教学内容;三是30%的学生能基本理解和掌握本次课的教学内容;四是10%的学生要通过课后辅导理解和掌握本次课的教学内容。达到以上目标的课堂才能称得上是高效课堂。
[文字:本站编辑 点击数:3489 更新时间:2012-05-10 17:22:08]
一节好课应是有意义的课,一节好课应是有效率的课,一节好课应是有活力的课。针对化学学科的特点,还应该是凸显探索性和实验性的课。为此,应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做到“五有”:
1.有目标和精心的课堂设计
有科学、合理、全面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学目标素质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体现现代教学策略理论的课堂设计设计。(情意原理、序进原理、活动原理、反馈原理、自主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2、有探究性和启发性
教师授课语言应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对问题阐述深入浅出,能给予学生思考,联想,创新的启迪。注重化学学科的探究性,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运用研究化学问题方法和程序自己设计、探索、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要引导学生多提问题,多思考问题,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启迪学生的思维,训练思维技巧、思维方法。这超越任何一门课程,而又寓于每一门课程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一门课程的共同任务,训练思维能力又是在每一门课程之中来表现。所以启发式教学,内容是非常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选择时机与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借题发挥,点到为止,自然地引导学生去领悟,开放思维,动态思维,整体思维。
3、有热情,精神饱满,教学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采取兴趣教学“缺乏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教学活动,一定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教师的教学是培养人才,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重要的。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的参与,高质量就无从谈起。根据教学内容选材时,尽可能贴近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调动学生的情绪,使课堂气氛活跃。讲课是一种视听艺术,要想感动学生,首先讲课要有激情,抑扬顿挫,有节奏感,声形并茂,亲切诚恳,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能够吸引全班同学全神贯注。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表现出自己对所讲的学科的热爱,还可以采用实验法、设疑法、竞争法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果老师所讲的内容,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就必然能引起学生积极探索事物的认知倾向。如果学生对这门课的内容没有兴趣,这课就失败了。
4、有重点和突破口,凸显化学学科的实验性
对问题阐述简练准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课堂教学是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给学生尽可能多的东西,当然应该精挑细选,教学内容要重点突出。这里牵扯到一个背景问题,要精挑细选,要重点突出,老师的备课必然要下很大的功夫,要厚积而薄发,也就是说看了很多,收集了很多资料,在讲课的时候,就是其中的精华,课堂教学时间很少,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东西。就是教学内容能够反映或者是联系学科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课堂教学应该注意向学生提供21世纪所必需的知识,可以灵活地、简明扼要地引用学科前沿的研究进展来说明基本概念的外延、基本原理的应用、基本技术的拓展。
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归纳小结实验的能力。训练课前认真预习——设计实验方案——课堂实验验证——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5.有师生的互动,有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及时的反馈
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加教学活动(积极思考、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而有效的课堂教学。能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获得全面发展。真正凸显从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的转变的过程。
1)特别关注:
①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反应。
②学生是否乐于思考、讨论、争辩及动手操作。
③学生是否积极主动提问,有创新思维的火花。
④对学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2)学习过程:
①教学生学会,会学,乐学。
②学习情绪是否高涨,学习态度是否积极,③动口、动手、动脑如何,是否达到动脑思考有方向、动手操作知要领、动口回答思路清。
④有无创新的亮点,知识掌握是否扎实。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善于捕捉学生学习障碍或思维亮点及时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基创新能力。
“一个都不少”——面向全体学生
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应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与学生个体或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单一课堂交往模式,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互动的立体结构;应有效地采用活动化、探索性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应在练习层次上“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应对某些特殊学生(特优或学困)给予特殊政策;应使课堂成为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
“在活动中学数学”——关注学习过程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去亲自体验,决不去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亲自动手,决不替他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说的,让学生自己动口,决不代他讲。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点体尝成功的愉快,真正做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的生命在于应用”——注重学用结合注重学用结合,应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应用性因素,坚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应尽可能地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情景和数据编制数学问题,体现数学与生活相伴;应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改变封闭式的单向结构为开放性的多向结构;应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和应用中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着眼全面发展
从多年的课堂教学历程中作比较,旧的课堂教学展现了教师的讲授功底,以培养学生做题的能力为主,只要学生在考试过程中能考出好的成绩,教师的教育教学就是成功的。可是在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人们的思想在慢慢转变,我们发现学生只会应付考试是远远不够的。在五花八门的课堂模式争奇斗艳的今天,怎样的一节课才算是好课呢?下面我结合我校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情况,将我的思考与大家分享、交流。
一堂好课,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常态课,都应该明确地显现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身上,主要考查学生在课堂上的三种学习状态,即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的交流状态、学生的达成状态。但有一部分课堂,从表面上看,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师生对答如流,气氛热烈,却都是提前安排好的演戏。一节好课应该是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下有思维的碰撞、有争论、有遇到困难的迷茫、有顿悟后的豁然开朗、有高效的接受、理解和应用,这才是我们课堂教学关注的重点。
一、课堂要发扬教学民主,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
课堂气氛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参与到探究过程中,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获得成功,使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伴有轻松感、快乐感和成功感,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形成学习体验
传统的教学观把学生的学习看作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严重禁锢了学生的发展和提高。而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能动的发展过程,强调在教学中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在课堂上要敢于放手,不要急于替代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思考、讨论、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要善于指导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评议,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不断发展。
三、在课堂上能关注个性差异,促进全员发展
上一堂好课,教师一定要在课堂教学中承认学生的发展存在差异性,应该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在不同的起点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师应视差异为正常,要承认学生发展的独特性,不能强求学生都取得同样程度的成功,企图让所有学生都取得优异的成绩是不现实的。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的积极态度,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学生的积极性,努力捕捉他们身上表现出的闪光点,发现他们潜在的优势,多给予针对性指导和鼓励性评价,让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有所获。在课改中我们更加倡导从后进生抓起,一个都不放弃,教师要眼中有人,而不是眼中只有成绩和优等生。
总之,无论我们探索的是哪种课堂教学模式,一堂好课应该都是追求高效的,都是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师应满意对待学生的每一点进步,以愉悦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宽容对待学生的差错,让学生在自尊、自信、自强中自主学习。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的时间、空间。多给学生一点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多给学生一点机会,让他自己去尝试;多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多给学生一点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多给学生一点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巩固知识注重应用意识,能力培养着眼全面发展,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一堂好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融入学生的讨论、合作中,分享学生的喜悦和收获,体验育人与教学带来的幸福。让课堂教学不再是过去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师气得吹胡子瞪眼,學生还是一头雾水的老样子;而是在愉悦的气氛中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三维目标上都获得实现,在师生互动中完成教学目标,其实是教师和学生都获得了成长的时空。
参考文献:
苏秀莲.如何上好一堂课[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4(15).
《一堂好课》观后感
12月15日(周日)20:30,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艺频道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一堂好课》将走进中央美术学院,由著名作家、学者王蒙担任主讲人,讲述一堂描摹时代、刻画人生的“青春文学课”。此外,“课代表”白举纲、费启鸣、于斌、宋继扬、郑繁星、李泊文也将现场带来青春文学歌曲联唱,与观众共同探讨青春与文学对于人生的意义。
回忆幼时启蒙 解读国内外名作
王蒙用文学留住青春、修饰世界、涂染人生
青春是什么?在康辉看来,青春可以是年华、是岁月,但也可以是心境,“因为有的人可能生下来就老了,但有的人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本堂课的主讲人王蒙就是这样一个年过耄耋,依旧“青春不老”的创作者。据悉,王蒙从十九岁开始从事写作,曾任文化部部长,著有《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近百部小说。在至今六十六年的笔墨生涯中,他从未停止记录和探索的脚步,始终以旺盛的创作力和永远青春的笔触,描绘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和文化的繁荣兴盛,见证并推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
王蒙透露,他的中篇小说《笑的风》即将于12月刊登在《人民文学》。这是他今年发表的第五部作品,且每一部作品的题材、写法都不尽相同。究竟是什么秘诀,让王蒙能够保持这种创作的青春?在他看来,文学对于人民的意义和价值又在哪里呢?
本期节目中,王蒙将回忆自己幼年时的文学启蒙,并通过解读国内外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讲述文学与青春、文学与现实生活、文学与革命、文学与生活水准等之间的联系。他认为,“文学是对青春的一种挽留”,“文学的世界给现实的世界进行命名与修辞、虚构与畅想、涂染与激活”。
《一堂好课》观看心得
一堂好课,我从开始上学到现在,我看的一个视频——《一堂好课》是我由史以来上过最好的一分堂课。
这一堂课老师是金一南,主要讲得就两个字:爱国!爱国也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个一百年1840~1949,中国最黑暗时期。我听老师讲的故事;我自己也分析了一下,首先清朝不应该花大量的钱去建圆明园,因为建园子有什么用,没什么用,这个园子就是中华民族的耻辱。如果不修这破园子,鸦片战争我们不会输,就因为鸦片战争输了,外国才知道中国看着大,就是一块肉……
中国的内乱和苏联很相似,沙皇统制腐败,很快沙皇被推翻了,但刚推翻又有德国人,还有反社会主义的人们,还有沙皇没有被消灭的人。这不和中国当时的情况很像吗?为什么苏联在几年时间就结决了,而中国花了那么长时间,因为中国不团结,有投降的人,有汉奸,所以才会花很长时间,如果我们团结一致,那日本算什么呢?
关于第二部分我只想说,实现中国梦,就不能被人阻挠,不被人阻绕就要强大的国防实力,我的理想是设计强大的导弹,而且要在国庆时展出。
《一堂好课》观看感悟
弘扬爱国精神 感知文化力量
“《一堂好课》聚焦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带领观众感受激人奋进的家国情怀。”谈起制作背景,汤浩告诉记者,这是央视综艺频道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围绕“生动讲好爱国故事、大力传播主流价值观”要求下用心安排的。
中国文联副主席郭运德认为,“我很欣赏节目‘点亮思想之光,嘉奖向学之心’的创作初衷。过去,热热闹闹的东西太多了,现在我们需要一点有价值、有情怀、有民族文化氛围的内容,而且要做得实实在在,让人发自肺腑地愿意亲近和喜欢,这种东西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代人。《一堂好课》整体氛围很好,质朴亲切,生动自然,每一堂课都可以变成对社会的提问,真正地在年轻人心上种下一颗种子。”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纪委监委干部乙秋月在观看完陈凯歌的时代影像课后告诉记者,节目中一名仪仗大队战士说“把每一个动作都做到极致,不辜负自己穿上的这身军装”,正是因为这样的意志才让人们看到阅兵式上严谨的军容、威武的军姿,让他们成为被记录的时代的缩影。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要履责担当不忘初心,忠诚干净不辱使命,坚决不放过任何的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捍卫纪法尊严,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才不辜负胸前佩戴的党徽。
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正团职干事吴一一说:“《一堂好课》积极引导和教育15岁到35岁的受众。这档节目几乎把有效的教育形式都用上了,这是很好的探索。未来我们还应该坚持不懈地通过创新,去打通教育和受众之间的最后一毫米,就是手机触摸屏,要引导年轻人将更多的时间放在汲取思想营养上,而不是绕道而行。”
“思政课、文博课、时代影像课……弘扬爱国精神、感知文化力量、见证时代发展……每期《一堂好课》,都是一堂启发思想、启迪心灵的人生之课。”来自吉林的观众李承育说,“《一堂好课》有态度、有观点、有见地、有,不仅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更教会我们如何进步成长。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需要更多这样的名师好课,传递思想信仰、传承中华文明、传播时代强音。”
《一堂好课》观后有感
人生处处是课堂 人生处处遇名师
“该节目由著名主持人康辉担任‘好课班主任’,邀请12位‘学科领路人’,有金一南的思政课、单霁翔的文博课、陈凯歌的时代影像课、范迪安的美育课、王蒙的青春文学课等12门课程,从国学、军事、体育等领域为新一代年轻人传道、授业、解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艺频道节目部策划评估组负责人,《一堂好课》节目模式研发、总导演汤浩告诉记者。
《一堂好课》将电视的传播优势注入“课堂”之中,以流动的“课堂”走进、倾听、理解年轻人,引发他们的集体共鸣。节目邀请顶尖学者和文化大师,将录制现场搬进各所见证历史的校园,让受众得以沉浸在青春气息浓郁的学习氛围,以“知识榜样”的力量指引年轻一代。
“人生处处是课堂,人生处处遇名师。古往今来,兴衰罔替,唯有名师好课,熠熠生辉。”节目开讲前康辉如是说。康辉通过两小儿辩日、蔺相如完璧归赵、西汉名将陈汤千里单骑浴血黄沙、唐代名相魏征直言敢谏等经典故事,将《一堂好课》的意义娓娓道来。
这些故事告诉人们,无论是一个怀揣梦想的个人,还是一个蓄势待发的团队,在前进的道路上都需要一堂好课。不论是一言兴邦,还是一句话点醒梦中人,都是《一堂好课》所要表达的。节目中一句“没有大国崛起,何谈公民尊严”,更让现场士兵们以及场外观众心中的爱国之心热血沸腾。
星星之火,何以燎原?中华民族,何以复兴?首堂课中,金一南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有力回应——信仰,共产党人以信仰表现出了改天换地、摧枯拉朽的力量。
在金一南的娓娓道来之中,观众对中华民族千年来的风云激荡、中国共产党九十八年的筚路蓝缕、新中国七十年的波澜壮阔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这堂思政课,将思想之光投射给观众,点亮了他们心中的思想之火。
为什么第一堂课选思政课?“班主任”康辉表示:“因为思政课是最能够直接帮助年轻人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的课程。”课堂上重点围绕“我们为什么要爱国”和“怎样才能真正地爱国”两个方面,通过中国共产党的热血事迹、中国工业实力的发展、中国人民的极大发展,以及中国军队对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维护等,讲述了中国百年救亡的苦难斗争史和百年复兴的辉煌奋斗史。
从“百年苦难”涅槃成“百年辉煌”,《一堂好课》告诉我们:五千多年来,因为有着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和坚定不移的爱国主义信仰,中华民族经受住了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历经百年苦难走向伟大复兴,我们心中家国天下的燃情基因深入骨血从未丢失。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一堂好课》最重要的意义是让年轻人能够从中看见自己,看见身处时代潮涌中自我的站位,从而迸发出砥砺前行的激情与动力,在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一堂好课》观看体会
文以载道 成风化人
“希望节目能起到文以载道、成风化人的作用,特别是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让更多年轻人越来越接受和喜爱文化类节目。”谈起对节目的理解和感受,首度担纲文化类节目的康辉告诉记者,希望课堂内容能提供给今天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人一些文化或精神上的养分。因为每位主讲人都是各领域的大家,他们深入浅出地把自己沉淀下来的精华带到课堂上,用最直接的方式传递给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
谈起在节目中得到的收获,康辉说,“班主任”的角色其实更多的是给课堂创造一个好的氛围,开放、包容、有益、有趣,让主讲人和听课人能够形成良好的互动交流场。
在与主讲人和听课的年轻人接触过程中,康辉感觉大家在共同寻找一种少年心、少年感,或者说一种初心、赤子之心,有梦想、有追求,实现梦想的勇气、力量和行动,“这就是大家所追求的少年感、少年心。”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艺频道节目部主任、《一堂好课》总制片人吕逸涛告诉记者:“《一堂好课》用‘户外课堂’的节目形态展开大众教育的全新探索,尤其是让主流价值和青年人群亲切对谈,用思想之光,为他们引路。”
“每位主讲人对学术非常严谨与认真,因为节目里老师是真正地在讲课授业,而不是来上个脱口秀就一个观点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所以每位老师都要准备讲义,每位老师对于自己的讲义都很认真在备课。”谈起拍摄过程中印象深刻的故事和收获,汤浩告诉记者。
正因为如此,有的老师也会“迟交作业”,因为录制过程当中常常要根据主讲人的讲义来制作很多视觉呈现,帮助现场的观众理解讲课的内容,以及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融入课堂内容;有的主讲人希望再修改、再完善自己的讲义,希望再晚两天交讲义。
据了解,金一南事前已给了200页PPT,可到了录制现场,他第一件事就是跟汤浩说,他又加了10多页的PPT,还加了些短视频。单霁翔事前准备了300多页PPT,可到现场后又给了一个U盘,说用这一版吧,结果是500页的PPT。陈凯歌则是一字一字地手写讲稿。汤浩说,从这些细节中可以看出,主讲老师们对《一堂好课》的课程内容都是非常重视和非常严谨的,都是很认真地给同学们准备了非常充足的内容素材。
汤浩介绍,每节课的主题都是和主讲人一起商量出来的。比如,第二集节目最初是希望单霁翔讲“如何让文物活起来”,但是后来,他更愿意讲“文化遗产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如何让文物更有尊严”。
记者了解到,这期节目最后选择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录制,节目组认为要向世界传扬中华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首先需要能与世界沟通的人懂得和理解什么是真正的中华传统文化,而北外的学生学习各个国家的语言,当他们了解这些内容后,在与外国人交流时,才能更好地介绍中国。
谈起对主讲人的选择标准,喜马拉雅副总裁,《一堂好课》制片人、总导演周晓晗告诉记者:“主讲人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每个人对于自己所讲述的课程都要有深刻的实践,这样在跟同学们沟通的过程中,他们就有很多跟自身有关的实践案例跟大家分享,能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更能够让同学们接受他们的观点。”
周晓晗介绍,对于课代表的标准相对宽松,更多的是希望他们能起到表率作用,影响周边的同学好学向上,所以节目在选择课代表的时候并没有做过多的设计,而是还原他们学生的本质,去掉明星属性,让他们跟所有同学坐在一起,就自己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进行提问,参与讨论,引导更多的人思考问题。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新课程要求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以科学研究的态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广泛的积累,对教学内容进行刻苦的钻研,对教学对象进行全面的了解,对教学步骤进行周密的安排,对教法和学法进行认真的探讨,只有这样把课备好了,才能把每节课上好。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过去是就教材而备教材,强调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多是以教师的“解读”牵动或代替学生的“解读”,可以说学生是接受式的学习。新课程理念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强调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鼓励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那么面对新课程,信息技术教师怎样备课呢?由于现在大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还是担任着信息技术教学和电教的双重工作,许多教师从来不备课,上课的时候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地方就说什么,学生没有积极性、目的性,学习效果差。这当然是由一定的客观条件造成的,但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备好课,而且备课要素不同于其他学科,它要求教师需要付出更大的精力。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1、按新课程标准,备好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也是师生沟通的中介。充分的利用教材,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是新课程的基本主张。我们说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研究教材的价值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材的价值在于生成性。研究教材要从知识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来考虑。知识性包括信息技术内含的知识和课外延伸的知识。人文性是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来讲的,备教材应领会新课程的主要思想;研究信息技术教学的新课标,从整体上了解教材的特点、把握书本的体系结构,分析新课标,通过钻研教学新课程标准,掌握教材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统观全局,抓住主线。
2、备每一节课的教材
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即教学内容是基础而丰富的,呈现形式是丰富而开放的。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认真挖掘教材每一节课的资源,力图呈现丰富多彩的感知材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具体做法如下:我们在备每一节课的教材时,必须确定教学目标,知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广泛阅读有关信息技术的报刊杂志、浏览网上信息,找出哪些是需要增加的知识点和教学中需要的素材和资源。
3、备学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随之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二要在课堂上真正能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天的课堂上来,备课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我们可以根据他们在以往学生信息技术的水平、能力来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掌握的,这样的知识点就只需要点到为止,否则需要详细的介绍和指导练习。通过分析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分组,在组中要特意安排接受能力比较好的同学,增强每个学生的合作意识。
4、备好硬件和软件
我们都知道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安排在机房或者多媒体教室中进行,这样既能提高课堂效率,又能方便学生的学习和操作。这里就需要教师在上课前对机房或多媒体教室中的教师机、学生机、投影机、网络设备等硬件设备调试好,并且在计算机中安装必备的教学和学习软件,确保在教学过程中运行正常。
5、备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有目的的教学,是采用符合教学规律的活动,也是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的手段。教学方法本身既包括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讲授、任务驱动、参观、演示、实习、练习、课堂讨论、欣赏、复习等方法。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学习使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单向地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和加工。教师应把程序式课堂教学变为建构式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在尊重、理解、相信学生的基
础上建构的。教师是指导者、组织者、策略者,教师对每个教学环节应有个合理的分析,研究教材的特点,研究学生的心理。遵循“教无定法,教必得法”的原则。这就需要教师理解多种教学策略,灵活运用,一般来讲,教师要预测的教学程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应该符合学生的发展的。关键是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如何艺术性的引导,教师的导向更重要。以学生为主体,不是什么事都是学生说的算,在民主的基础上还要集中,否则是另一个样子(混乱的,无头绪的)。教学过程的构建,首先要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念,主张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学生的“自我尝试在先,教师的引导在后”为原则。
6、备好教学组织形式
信息技术课程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把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中去,并在操作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在组织教学形式时,要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和学校硬件设施情况分配教师教学时间和学生练习时间,把教师教学和让学生进行分组合作自主讨论学习、学生巩固练习相结合。“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是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所以,我们在设计教案时,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指导他们怎样与同伴合作。我们认为学生最方便的合作伙伴就是自己的同桌,从关心自己到关心同桌,从独立学习到同桌的互帮互学。同桌既是学习的合作者,又是评价者。值得注意的是,不要让合作流于形式,要追求合作学习形式与效果的统一。作为一节课的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认真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这节课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用可以吗?2.如果要用,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3.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三种具体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我想,备课时只有对这些问题都进行认真思考,小组合作学习才可能是有效的,才能在新课程的课堂上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热热闹闹地走过场。
7、备好教学评价
课程评价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研究课程评价体系是促进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建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上进和推动信息技术课程不断完善的信息技术评价体系,体现评
价内容、主体和方法的多元化,既要关注评价结果,更要关注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信息技术评价必须应注重学生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信息科学素养和能力的全面评价。信息技术课程不同其他课程的其中一个方面是评价考核。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通过评价,了解教和学两方面的信息,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或学习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可以从认知、操作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有: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创新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的测评。我们在备课时,要确定教学结束后以哪一项作为评价的重心,从而布置学生书面或者上机练习要求。
8、写心得体会
实际的课堂教学很难完完全全地按备课计划去进行,因此写心得的形式总结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宝贵经验教训,可作下次备课的借鉴。这也是提高教师备课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好课;标准;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2-070-1
一、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明确的教学目标就好比一堂课的灵魂,加里·鲍里奇在论述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时,其中之一就谈到了“任务导向”,即定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有效教学的要素之一,目标分两类:一类是预设的;一类是课堂生成的。在设定目标时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不仅要考虑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考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所以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建立在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对教材的融会贯通、对学生了解的基础上,以探索性、过程性、体验性的目标作为主线,然后将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渗透在其中。同时注意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知识水平、动机意志等个体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决不搞“一刀切”。而有的语文课上,问题一个接一个,只是为了理解课文内容,缺少明确的阅读能力的训练目标,这样的课又如何谈得上有效。只有用明确的、有挑战性、有生成性的教学目标引领课堂教学,才算走出有效教学的第一步。
二、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第一,要营造“人本教学”的课题氛围。课堂教学使学生、教师、文本之间交流对话的过程,课堂上是否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将直接影响交流对话的效果。如果在课堂上我们仅把学生当作容器,而不是把他们当作平等的人看待,教师高高在上,不能俯下身子倾听,学生又如何能放下顾忌进行提问、讨论、辩论呢?教育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最可能产生丰富的想象,迸发出创造性的思维火花。而且许多卓有成效的教育家之所以取得教学的高效率,其诀窍之一正是贯彻教学民主原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特级教师魏书生就是这样做的,他不仅在讨论问题时发扬民主,就连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要求与学生共同商量。他的民主作风给课堂带来了活力和生机,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高度自觉和良好习惯,也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可见,做到以人为本,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是实现有效教学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第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变传统的以教授为中心的行为模式为以学生发展为取向的教学行为。尽管教学是教与学统一的过程,但教师在教的同时学生未必在学,即使在学也有可能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学。因为课堂上,我们总是习惯于按照我们预设的过程、问题、细节,牵引着学生机械的、被动的“完成”教学任务。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看上去是完成了,但学生的主动性完全被扼杀,被动地跟着老师转,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丧失独立思考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关键看学生的学习成效,即学生通过课堂获得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品格,掌握了科学的方法。真正有效的教学不是简单的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要引导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所以我们教师要变“牵着学生走”为“跟着学生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质疑解惑、教学评价等教学过程,通过主观能动的学习,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树立创新意识,从而学会学习,促进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而教师在课堂上只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和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想象、思考的时空,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这样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指导和谐地统一起来,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三、有效的课堂教学应促进师生智慧的生成
什么是智慧?“智慧是每个个体安身立命、直面生活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智慧不能像知识一样直接传授,但它需要在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中有教育的细心呵护而得到开启、丰富和发展。”由于考试的压力、应试教育的束缚,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依然充当着搬运工的角色,为了有效地应付考试,一切照搬教材、教参上的内容,不敢越雷池半步。教材上有什么内容,教材教参上怎么说就怎么讲,按部就班地把教材中内容讲完了事。若学生有疑问,教师不是启发他去思考,而是说“一切以书本为准”。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很难有什么创造性,学生的创造力同时被扼杀了,更说不上生成智慧。所以我们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育学者桑新民教授指出“教育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再创造。”因而课堂教学不应再仅仅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层面上,而是要面向学生生命发展的未来,与学生一起在教育活动中创造学生的精神生命。这种创造是以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发展和提升的方式而存在,是为学生未来的创造,是人的生命中真善美的创造。这样教师的劳动才具有光辉的创造性。教师用自己的智慧去改造教学方式、方法体系,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动机,充分挖掘出学生的潜能和智慧,使课堂变得灵动起来,从而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教学应被看成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所以一堂好课最基本的标准就是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教和学的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相互适应,并能取得最大效益和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004.
【新基础教育的一堂好课的标准】推荐阅读:
新农村建设中基础教育管理机制的完善问题11-21
新基础教育有感05-28
数学新基础教育06-24
新基础教育实践感悟11-11
读《新基础教育理论》有感09-12
读《“新基础教育”论》有感10-16
新课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09-11
新基础教育研究开放日发言稿10-10
新课程教学的理论基础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