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化学的方法

2024-10-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化学的方法(精选9篇)

学化学的方法 篇1

一、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学习方法

初中化学的显著特之一是概念多,这些概念理解是否准确,掌握是否熟练对学好初中化学课程关系极大。是形成正确实验技能,计算技能的依据,是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基础。

(1)通过感性认识来掌握概念

化学基本概念是从大量的化学事实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如通过观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可以形成化合反应的概念。通过观察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可形成电离的概念。所以脱离化学事实只是单纯的背诵概念不可能有深刻的理解,熟练掌握就更难了。

(2)找出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化学概念之间即有本质的区别又有联系,学习时不要孤立地机械地单一记忆,应将不同的概念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内存联系。如元素与原子、分子与原子不同点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原子可构成分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相同点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元素是描述物质宏观组成的,而原子是描述物质微观构成的。使用时要注意物质元素,分子原子避免出现错误。

(3)理解概念的组成和系统

学习中要弄清每个概念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何,其中关键部分是什么如氧化物的概念,包括三部分,一为化合物,二为两种元素组成,三为其中一种为氧元素三者缺一不可,其关键部分是第二、第三部分,弄清并搞懂了,书写和判断氧化物就容易了。

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

根据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特点:元素及化合物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相互渗透关系密切;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内在联系紧密,规律性较强,知识系统都是从单质到化合物,都按存在性质用途制备的顺序进行的;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对实验的依赖性强;等等。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入手学习:

1、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如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揭示了元素性质特别是元素化学性质跟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揭示了化学反应的本质,揭示了分子形成过程及化合价的实质。这就为正确书写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2、总结规律并掌握物质的特性。要抓住典型物质总结出一般规律同时还要把握住物质的特性以提高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有机化合物可总结出甲烷、甲醇、乙醇、乙炔蜡烛等与氧气反应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规律但各自都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再如学习第八章酸,通过盐酸、硫酸、硝酸、磷酸的化学性质学习总结出酸的一般规律,但对不同的酸所具有的特性也要清楚。如浓H2SO4的吸水性和脱水性,硝酸的强氧化性都要掌握就全面了,否则就会出现错误。

3、定期整理归纳所学知识,注意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元素化合物知识虽然繁多、零碎,但根据彼此之间的联系可以以某物质为中心将其联系串成一个知识网络,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条理化。

4、将元素化合物中类别相似的知识归为一知识块进行横向比较。辩清异同点使知识更加深刻理解和掌握如H2、C、CO可从具有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比较它们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从实验操作看H2、CO分别还原CuO的操作一样,不同点是CO还原CuO需进行尾气处理。

三、化学计算的学习方法

1、牢固掌握化学计算的基础知识

基本概念、原理和元素化合物是进行化学计算的依据。若概念不清,原理不明,物质的变化规律不十分明确,就会把题做错。如式量这个概念它只表示一个化学式如H2O的式量为18,5H2O中水的式量仍是18而不是90;再如把C和D的质量比仍按22:9进行计算就是错误的,反映出你对式量的概念还不清楚。

2、掌握并运用好解题步骤

解题分为三步即审题、析题、解题。审题就是阅读原题,理解题意了解特点和类型弄清已知和未知,要防止不看全题断章取义,粗心大意。析题就是剖析原题,在审题基础上弄清关键词语的含义,对众多事实或复杂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挖出隐含条件及内在联系找出突破口,从而确立解题思路和方法。

3、注意解题规律和思想,掌握解题技巧

要善于从典型题的分析中找出其特点、规律和思路,能举一反三,要做一题知多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质量守恒定律这是初三化学方程式综合计算题和用字母表示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中的主要思路。如a克KClO3和b克MnO2加热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为c克生成O2多少克?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可求出O2质量是a克+b克-c克。再如已知KClO3中氧的质量分数为39.2%,KMnO4中氧的质量分数的40.5%,若各取100克加热完全分解后哪种物质产生氧气多。表面上看KMnO4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比KClO3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要大,但要是认真分析抓住完全反应这个关键词语,从化学方程式可以看出KClO3中虽含氧元素的质量略比KMnO4低,但它的氧元素全部都转化为O2,而KMnO4中的氧元素只是部分转化为O2,从而得出KClO3生成的O2多。

四、化学实验的学习方法

1、重视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老师讲授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课本大多数概念和元素化合物的知识都是通过实验求得和论证的。通过实验有助于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

2、认真观察和思考老师的课堂演示实验。因为化学实验都是通过现象反映其本质的,只有正确地观察和分析才能来验证和探索有关问题,从而达到实验目的。

3、自己动手,亲自做实验不要袖手旁观。实验中要勤于思考、多问、多想分析实验发生的现象从而来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独立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化学的方法 篇2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 元素符号必须熟记和准确读写。由于是初学, 常感到不易记忆, 这就要掌握一些记忆规律。一般可将课本第75页表3—4中的20种元素记住, 对表中的相对原子质量不作要求, 但如果能记住的话, 有利于以后提高计算的速度。或者直接记忆课本第146页元素周期表的前20种元素。

除了会读外, 书写也要符合要求。在国际上元素符号是统一采用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表示, 若几种元素符号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 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区别, 小写字母要求写在大写字母的右下角。书写时要严格遵守“一大二小”的原则, 即一个字母要大写, 两个字母则第一个大写, 第二个小写, 且写在大写字母的右下角。

二、化学式的识记与读写

化学式是表示纯净物组成的式子, 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来说也可以称为分子式。而纯净物又包括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对于金属和稀有气体是由原子构成的, 其化学式直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 比如镁Mg、氦气He等。而像氢气、氧气等, 其化学式要先写出元素符号, 再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标出一个分子中的原子个数。

化合物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在书写其化学式时, 要掌握元素的化合价和书写化学式的规则, 即不论在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中, 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如CO2中C为+4价O为-2价、Na OH中Na为+1价OH为-1价等。

在书写化学式时要由简单到复杂, 由常见的物质到不常见的物质。即先写会单质的化学式, 如H2、O2、N2等;再会写较简单的常见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如Fe3O4、H2O、CO2等;进而学会书写一些较复杂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如KMnO4、NH4HCO3、CaCO3等。

读写要严格遵守化学式读写的规则。书写时的规则: (1) 正价元素通常在左边 (先写) , 负价元素通常写在右边 (后写) , 原子数目用阿拉伯数字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 如H2O等。 (2) 在金属氧化物中, 金属元素一般呈正价, 非金属元素一般呈负价, 如MgO中Mg为+2价、O为-2价;非金属氧化物中非金属一般为正价, 如CO2中C为+4价。 (3) 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 确定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原子数目。读时的规则: (1) 有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名称, 一般从左向右 (从前向后) 读作某化某, 如MgO读作氧化镁、CaO读作氧化钙、NaCl读作氯化钠。 (2) 有时要读出化合物中每一分子里元素的原子个数, 个数在元素符号之前读出, 如P2O5读作五氧化二磷、CO2读作二氧化碳等, 读法与写法刚好相反。 (3) 含有原子团的化合物, 要根据其特征来称呼, 不需要读出原子或原子团的数目, 如NaOH读作氢氧化钠、Ca (OH) 2读作氢氧化钙。

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记忆

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化学方程式, 是化学用语的综合。

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要注意两个原则: (1) 必须以事实为依据, 不能凭空臆想。要搞清楚反应物是什么, 生成物是什么, 各物质的化学式如何书写, 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反应。反应中如果有气体放出、沉淀生成时, 必须用符号标出, 气体用“↑”, 沉淀用“↓”。 (2) 要依据质量守恒定律通过配平使化学方程式等号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相等。

对于初三化学中要掌握的化学方程式, 可按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四个基本反应类型, 把它们分类归纳起来。

(1) 分解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反应。如

(2) 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如CO2+H2O==H2CO3CaO+H2O====Ca (OH) 2等。

(3) 置换反应是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的单质与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如Zn+H2SO4====H2↑+ZnSO4Fe+CuSO4===Cu+FeSO4等。可简记为A+BC==AC+B (注意:置换反应的发生条件是反应物中单质的活动性应大于生成物中单质的活动性) 。

(4) 复分解反应是指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 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化学反应。实质是两种反应物在水溶液中相互交换阴阳离子, 结合成难电离的物质如沉淀、气体、水, 可简记为AB+CD===AD+CB。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不能死记硬背, 应掌握化学反应的规律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并且要了解反应中是哪些物质反应, 有什么物质生成。同时, 还要正确书写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化学式, 配平各物质化学式前的系数, 才能正确地写出化学方程式。

浅谈初中学生化学学习方法的培养 篇3

一、指导学生科学的预习

课前预习对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但初中学生往往自学能力较差,认为自己看一遍书就是预习了,常常不能抓住重点,也不能发现问题。因此,上课时,仍然是“漫无目的”,不能起到预习的作用。

要使预习有效果,根据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上新课时,一般花5-10min来指导学生预习。在学生预习前,我给学生列出本节课的预习提纲和要求,使学生有目的去预习,这样可以大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很明晰的认识,听讲时做到有目的、有准备。这样,学生听讲效率就会有所提高。

二、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初中学生对化学实验往往只是看热闹,觉得好玩而已,他们不会观察实验、总结实验并加以应用,不会利用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现象获得知识。在《二氧化碳制法的研究》教学中,我利用设疑引入——知识回顾——实验探究——反思应用——知识总结的教学方法,实验时与学生一起做实验,做完后,让学生分析讨论,指点学生掌握实验室中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加深理解和对以后化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记忆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也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在教学中,我常常教学生采用对比、归纳、总结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比较是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点,使学生获得准确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灵活运用。在比较中,要特别注意找出相似物的差异以及相异物的共性。例如:学生学完分子、原子和元素的知识后,我与学生一起对原子和分子、原子和元素分别列表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对比归纳能力。通过比较,学生对概念的深度、广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都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记忆能力得到培养。为了使学生所学知识有系统性,我们在教学中还要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归纳、总结能力。如在一至三章的学习中,我们以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让他们学会这种方法,后面的每章都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再由学生们讨论、教师指出优缺点、归纳总结,对每一章知识都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培养学生正确科学的解题能力

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离不开解题。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解题方法:

首先,审题是关键。审题时要注意把题干中的已知条件、隐含条件和题目的求解用简洁直观的化学用语转化成图示符号,排除与题目所求无关的干扰信息。

其次,解题时还要反复理解推敲题意,学会从条件到问题和从问题到条件的正、逆两种分析方法,明确解题过程中的知识点、公式或规律等,逐步提高分析问题的灵活性。

第三、验证解题结果,反思解题过程,向自己提出解题结果是否正确、能否验证、如何验证?同时还可以多角度地思考本题的不同解法,从而使学生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增强其辨证性和创造性。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教法与学法的辩证关系,按循序渐进的原则,把学生领入化学学习之门,在教的过程中逐步解决好学生怎样学的问题。

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学情境的设计 篇4

点击数:105 次 录入时间:2012/7/2 17:50:00 编辑:zhuofuyu [宣传赚点]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所谓学习,就是学生对原有知识建构的合理解释,对新的现象和观念建构自己的态度、情感,而建构过程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原有知识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二十世纪末,布朗等人进一步提出,知识具有情境性,知识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学习情境的性质决定了所学知识在以后情境中再运用的可能性,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是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客观世界中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学习才能更为有效,因此,应该重视个人与情境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让学生在真实的与应用的环境背景中,通过目标定向的活动,学习知识与技能。

在化学教学中,跟化学有关的实验、问题、故事,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和影像资料等,都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教学情境,用来激发学生进入学习,活动状态,以促进知识的建构,以及知识,技能和体验的连接。

(一)从生活中提取情境素材

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我们可以运用真实的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境,尤其是初中化学教学,更应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从感性上体会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在学习“认识化学元素”时,可用《人体中的化学元素》图表来设置教学情境。

在学习“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时可以联系家庭中所用的合成材料(如塑料、橡胶制品等)创设教学情境。

在学习“溶液”时,可以联系日常生活,如“萝卜、马铃薯在水中洗”形成悬浊液,用肥皂洗油迹形成乳浊液,用汽油洗油渍形成溶液。

在学习“物质组成的表示”时可以取许多日常生活中用到的药品,食品标签作为教学情境,并要求学生分析有关成分及其含量的意义。

在学习“酸碱盐”时,可以结合生活中一些小窍门创设教学情境,如“如何除去鱼胆的苦味”、“为什么有的馒头松而多孔”等

(二)从化学实验中提取情境素材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设置情景的有利因素,利用实验可以设置许多生动、有趣的情境。

在学习“二氧化碳熄灭阶梯状蜡烛火焰”时,先收集两小瓶二氧化碳,先用一小瓶二氧

化碳熄灭下层火焰,而上层蜡烛继续燃烧,后再用一小瓶二氧化碳熄灭上层火焰,让学生自我“发现”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

在学习“氧气的鉴别“时,老师先不讲鉴别方法,而是用一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入盛有氧气和空气的集气瓶中,引导学生“发现”鉴别氧气的方法。

在学习“分子”时,可用一根玻棒蘸一下浓盐酸,用另一根玻棒蘸一下浓氨水,然后在空中把两根玻棒靠在一起,但不要接触,发现在大量的白烟生成,再引导学生展开分析研究。

在学习“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时,取三去试管分装少许石蕊试液,用一支作比较,向第二支试管中滴入稀硫酸,向第三支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注意观察颜色变化,将第二支、第三支试管内所得溶液再加热,注意观察颜色变化。

在学习氧气的性质一节内容时,可通过创设一组情况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探究氧气的性质。

情境一:收集有氧气的集气瓶和氧气钢瓶。

情境二:身背氧气瓶,头戴呼吸面罩的潜水员,宇航员或登山运动员的照片。

情境三:鱼在水中安稳地咂嘴、游动。

情境四:鱼塘或鱼缸正在用增氧的图片或录像。

情境五:木炭、硫、铁丝、石蜡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以及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

(三)从社会实际中提取情境素材。

现代社会离不开化学,现代社会中处处有化学,从社会实际中可以找取大量的情境素材。

在学习“地球周围的空气”时,可以从大气污染、城市“环保汽车”的兴起、2008北京绿色奥运、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等社会热门问题找取素材。

在学习“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时,可用中国的化石能源、沼气、天然气,“西气东输”工程等设计教学情景。

在学习“化学物质与健康”时,利用化学史,向学生介绍毒品的发展史,毒品对人体的危害,告诫学生要远离毒品,也可用吸烟者的肺部病理照片,录像或图片,教育吸烟有害健康,也可从近几年出现的酒精中毒,工业用盐中毒,变质食物中毒,以及“二恶英”等事件中提取情况素材。

化学与社会紧密相连,是一门孕育着巨大创新机会的学科,它和社会生产以及生命,环

境等方面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无论是生活中接触到的新材料和新药物,还是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社会热门问题都与化学紧密相关。

总之“现代化工业生产与技术”,“化学与新材料”,“化学与新能源”,“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生命科学”,“化学与环境”等学科知识都可成为设计教学情境的丰富素材。

(四)从历史中找取情境素材。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可以找取许多化学教学的情境素材。

在学习“燃烧”时,可以介绍人类对火的发现和利用。

在学习“认识几种化学反应”时,可以中国古代的“湿法炼铜”设计教学情境。在学习“金属与金属矿物”时,可以介绍中国古代金属冶炼的成就和当代金属材料的开发利用。

设置情境时,不但要精心选择素材,还要讲究情景的设置方式。目的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尽量充分地感知各种信息,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实验是设置情景的重要方式,实验不但可以提供大量的情境素材,而且能够重现、强化、突出各种化学现象,富有真实性、知识性、应用性和趣味性。

其次,现代多媒体技术,能把生动的动画、图像、清晰的文字注解和优美的声音有机地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能抛开某些表面的、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将内在的、重要的、本质的东西突现出来,在屏幕上实施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想象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跨越时空的事物和不易实现的实验,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益。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再去认识更高层次问题的过程。“情境”对学习过程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以“情境”为中心,围绕科学的并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情境”展开学习,也是科学探究学习的重要特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情境”,通过“情境”启发学生积极的观察、思维。以“情境”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情境设计,就是教师出于教学目的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出某种认知情境和情感气氛,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所谓学习,就是学生对原有知识建构的合理解释,对新的现象和观念建构自己的态度、情感,而建构过程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原有知识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生理、心理研究表明,良好的情境能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不良的情境会使人注意力难以集中,从而干扰认知过程,降低智力活动的水平。所以,在课堂中创设积极良好的教学情境非常重要。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就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的”,“这种气氛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有助于完成教育任务。”

二十世纪末,布朗等人进一步提出,知识具有情境性,知识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学习情境的性质决定了所学知识在以后情境中再运用的可能性,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是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客观世界中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学习才能更为有效,因此,应该重视个人与情境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让学生在真实、应用的环境背景中,通过目标定向的活动,学习知识与技能。

在化学教学中,跟化学有关的实验、问题、故事、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和影像资料等,都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情境,用来激发学生进入学习、活动状态,以促进知识的建构,以及知识、技能和体验的链接。

化学教学情境设计通常有以下几种:

一、以理入境:从生活中提取情境素材

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我们可以运用真实的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境,尤其是初中化学教学,更应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从感性上体会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在学习“认识化学元素”时,可用《人体中的化学元素》图表来设置教学情境。

在学习“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时可以联系家庭中所用的合成材料(如塑料、橡胶制品等)创设教学情境。

在学习“溶液”时,可以联系日常生活,如萝卜、马铃薯在水中洗形成悬浊液,用肥皂洗油迹形成乳浊液,用汽油洗油渍形成溶液。

二、以趣入境:从化学实验中提取情境素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浓厚的兴趣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并渴望和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探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设置情境的有利因素,利用实验可以设置许多生动、有趣的情境。化学兴趣实验能以鲜明、生动、直观的现象与意想不到的结果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探究的动机。

三、以疑入境:从实际操作中提取情境素材

创设问题情境,不但可以激疑启思,活泼思维,而且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化学实验的神奇变化和鲜明的现象是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的主要源泉,它有效地提供激起矛盾的新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使其产生探究的愿望。

例如,《硝酸》一节中学习硝酸的强氧化性的情境可以这样创设:

从电离的角度分析,硝酸可完全电离,电离后产生的阳离子全是氢离子,它是一种强酸,有酸的通性。由此判断,硝酸能使石蕊溶液变红。然后做实验,在浓硝酸中滴入2滴紫色石蕊试液,溶液确实变成红色。但只要稍加热,红色马上褪去。当第二步现象产生时,学生马上意识到硝酸不同于一般的酸,并且疑问:“硝酸为什么能使石蕊褪色?硝酸与一般的酸有何不同?”这些问题可激发学生追求新知识的愿望。

四、以情入境:从历史中找取情境素材

以情感人,是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手段。教师利用语言、表情、动作等表达自己的情感、情绪,当这种情感、情绪感染学生,引起师生共鸣时,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地进入角色,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可以找取许多化学教学的情境素材。

触景生情: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感中产生的。

讨论生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接受教师对他的感染,也可在同学之间互相感染。良好的群体风气,课堂教学的愉快、求知、勤思、民主的氛围,会诱发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并对认知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讨论是一种良好的教学形式,积极和谐的讨论氛围,会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设计好课堂教学情境,能很好地控制课堂的气氛,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活泼的教学,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设置情境时,不但要精心选择素材,还要讲究情境的设置方式。目的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充分地感知各种信息,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实验是设置情境的重要方式,实验不但可以提供大量的情境素材,而且能够重现、强化、突出各种化学现象,富有真实性、知识性、应用性和趣味性。

另外,现代多媒体技术能把生动的动画、图像、清晰的文字注解和优美的声音有机地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能抛开某些表面的、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将内在的、重要的、本质的东西凸显出来,在屏幕上实施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它能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想象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跨越时空的事物和不易实现的实验,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再去认识更高层次问题的过程。“情境”对学习过程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以“情境”为中心,围绕科学的并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情境”展开学习,也是科学探究学习的重要特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情境”,通过“情境”启发学生积极地观察、思维。以“情境”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化学学霸经验谈:如何学好化学 篇5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化学课的学习,要掌握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学会动手做实验的能力,为今后搞科学实验打下基础。

因此,通过初中化学课的学习,初三学生不仅能学到初中阶段的系统的化学基础知识,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中外化学家的爱国主义思想、行为和对科学的不断进取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科学态度及严谨学风的教育,而且还能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为今后学习高中化学及其他科学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化学信息学课程论文 篇6

化学信息学课程论文

题 目 : 高分子絮凝剂合成及在污水处理中的作用 学 号 : 姓 名 :

授课教师 : 年级专业 : 2009级化学工程与工艺 联系方式 :

电子邮箱 :

高分子絮凝剂合成及在污水处理中的作用

****(安徽大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合肥 230601)

摘要近年来,水污染日益严重。为了解决水污染问题,在污水处理方面,随着研究发现高分子絮凝剂在污水处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着重综述了高分子絮凝剂的合成、分类、工作原理以及净水的优点。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依托高分子絮凝剂的净水方法也在探索中。

关键词 无机高分子复合絮凝剂 有机高分子复合絮凝剂 有机无机高分子复合絮凝剂 污水处理

Polymer Flocculant Synthesis and Sewage Treatment in the Role(Department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AnHui University,He fei,230601)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water pollution.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water pollution, in sewage treatment, as the study found in polymeric flocculants in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high polymer flocculant synthesis, classification, working principle and the advantages of water purification.Now, with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new way that relying on polymer flocculant in water purification method under exploration.Keywords Inorganic polymer flocculatants

Organic polymer flocculants

Organic inorganic polymer compound flocculating agent

Sewage treatment

前言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资源的重要性对我们来说不言而喻,然而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生活的进步,水资源受到污染程度也在日益严重。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的任意排放,已使我们的淡水资源困乏。我们不得不考虑污水处理的问题。在污水处理中,国内外多采用高分子絮凝剂沉淀法。1.1污水分类

1)按污水来源来分,污水一般分为生产污水和生活污水。生产污水包括工业污水、农业污水以及医疗污水等,而生活污水就是日常生活产生的污水,是指各种形式的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复杂混合物。

2)按污水的性质来分,水的污染有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当前对水体危害

毒、无二次污染的新型复合高分子絮凝剂,改善并优化生产工艺,则其将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Haugland R.P., Kang H.C.Chemical reactive dipyrrometheneboron difluoride dyes

US4774339.1988.[2]Thivierge C., Bandichhor R., Burgess K.Polymer materials i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pplication situation and analysis C-H functionalization [J].Org.Lett., 2007, 9(11): 2135-2138.[3]Haugland R.P., Kang H.C.Ferric sulfate silicon polymer flocculant prepar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the research US4774339.1988.[4]Zhang D., Wen Y., Xiao Y.Inorganic polymer

flocculant polymerization double acid aluminum iron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J].Chem.Commun.2008, 4777-4779.[5]Lee H.Y., Bae D.R., Han W.S., et al.Natural polymer flocculant in industrial wastewater treatment of application[J].Angew.Chem.Int.Ed.2009, 48: 1239-1243.[6]谭江月, 高分子絮凝剂CPF的合成和用于生活污水处理

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环境工程学报,2007.1.51--54

[7]韩丽娟, 高效复合絮凝剂的制备与应用,[J],纺织科技

化学反应的限度学案 篇7

1. 通过对化工生产资料的阅读, 认识可逆反应是有限度的。

2.通过交流研讨数据分析, 能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 并能判断平衡状态。

3.通过“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实验, 初步了解化学平衡的移动。

重点: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

难点:正确判断一个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

学习目标一:可逆反应

1. 可逆反应定义:__________。

2. 可逆反应的特点:反应物__________ (“能”或“不能”) 全部转化为生成物。

3.表述:约定采用“__________”来代替方程式中原来用的“__________”, 把从左向右进行的反应称作__________;从右向左进行的反应称作__________。

学习目标二:化学平衡

【交流研讨】以下是某温度下在VL的密闭容器内充入10 mol SO2和5 mol O2一定条件下进行反应, 一段时间后测量各物质的物质量如下, 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 当反应刚开始时,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哪个大?正反应与逆反应哪个反应速率大?

(2) 随着反应的进行, 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如何变化?v正与v逆怎样变化?

(3) 反应进行到什么时候会“停止”?此时, 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如何变化?

【总结归纳】

1.化学平衡的定义:一定条件下的____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 ___反应速率和___反应速率____,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______的状态。

2. 化学平衡的特点:__________。

【学以致用】

2013年初, 雾霾天气多次肆虐我国中东部地区。其中, 汽车尾气和燃煤尾气是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之一。汽车尾气净化的主要原理为2NO (g) +2CO (g) 葑2CO2 (g) +N2 (g) 。

有关此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达到化学平衡时, 单位时间内生成N2和消耗的N2分子数目相等

B.达到化学平衡时, NO、CO、CO2、N2的分子数不再发生变化

C.达到化学平衡时, v正 (NO) ∶v逆 (N2) =2∶1

D.达到化学平衡时, NO、CO、CO2、N2的分子数相等

【自我总结】化学平衡状态标志的判断

(1) v正=v逆, 如果表示同一种物质, 该物质的生成速率______它的消耗速率;如果用不同物质表示反应速率, 速率之比等于_____, 但必须是不同方向的速率。

(2) 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__________。

学习目标三:化学平衡的移动

【实验探究】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实验研究对象:在平衡球内存在气体混合物NO2和N2O4, 并时刻进行。可逆反应:2NO2 (红棕色) 葑N2O4 (无色) , 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2. 提供的实验仪器和用品:热水、冷水、烧杯、两只平衡球。

3.实验现象和结论:浸入热水中的平衡球一端, 混合气体颜色__________;浸入冷水中的平衡球一端, 混合气体颜色__________。

4.结论:改变温度, 原平衡状态__________, 在新的条件下建立起__________, 即发生了__________。

【实验后反思讨论】

1.实验过程中, 你是通过什么物理量的变化判断化学平衡发生了移动?

2.化学平衡移动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化学平衡移动的结果是什么?

【课堂达标检测】

甲醇是一种可再生能源, 具有开发和应用的广阔前景, 工业上采用如下反应来合成甲醇:CO (g) +2H2 (g) 葑CH3OH (g) 下列各项中, 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的是 ()

A.恒温、恒容条件下, 容器内的密度不发生变化

B.一定条件下, CH3OH分解的速率和CH3OH生成的速率相等

C.一定条件下, CO、H2和CH3OH的分子数之比为:1∶2∶1

学化学的方法 篇8

关键词:导学策略、问题、温故知新、实验、认知冲突、多媒体运用、生活体验

文章编号:1008-0546(2011)06-0016-02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1.06.007

近两年,我市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全面改革,即大力实施活动单导学模式,活动单就是在教师备课时,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导学案,在课前分发到学生手中,然后让学生对照活动单通过活动尝试性学习,了解和掌握有关基础知识,发现难点。同时通过学案导学,学生了解教师的教学思路和学生的学习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活动,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多边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初中化学活动单导学模式,就是通过课堂上创设和营造真实有意义的化学问题探究情境,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教学资源,采取听、说、阅读、辩论、讨论、实验等多种方式,以活动为核心组织教学,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述,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化学知识,掌握化学学习方法。因此现行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言堂,而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只是起导学的作用。何谓“导学”?叶圣陶先生曾做过这样的解释:“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可见,“导学”就是以学生的学情为依托,相机诱导,引发学生去主动探索,学会学习。那么如何使我们的课堂导学能够获得最佳效果呢?笔者作了如下探究:

一、问题式的导学策略

所谓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在化学活动单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立“疑”设“障”,从而创设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一种学习方式。“发现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得多”,因此在设计中要认识到思维总是从疑问开始的。在活动单中通过创设问题,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学习的对象产生注意,增强学习针对性,在心理上形成一种预期,由此激活与学习新知识有关的原有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对整个的学习活动起到积极的定向作用。如在讲化学式时可这样设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元素符号不仅可以表示元素,还可以表示由元素组成的物质,这种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例如前面学过的H2、O2、H2O、CO2、H2O2 等化学符号都是化学式,它们分别表示了氢气、氧气、水、二氧化碳和过氧化氢等物质的组成。每种纯净物的组成都是固定的,所以表示每种纯净物组成的化学式只有一个。①化学式由什么组成?②纯净物的化学式有几种?从而激发学生小组讨论,积极参与,寻找答案。

二、温故知新式的导学策略

“温故而知新。”一切知识都有其内在的联系,有些新知识是由旧知识引出的。运用复习旧知识,找到新旧知识联系点,新知识学习的难点就迎刃而解了。复习内容可以是上一节学过的,例如在学习了硫酸、盐酸的化学性质这一内容后,在复习酸的通性这节课之前,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即先完成与盐酸、稀硫酸进行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指出盐酸、稀硫酸化学性质极相似,相似的原因是什么,来激发学生的思维。然后通过小组分析讨论归纳得到它们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再如探究分子的性质时,可设计先让学生回忆初二物理课上学到的有关分子的性质,再通过讨论补充得到分子的其他有关性质。这样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新知识的掌握便水到渠成,既巩固了旧知识,又获得新知识。

三、实验式的导学策略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化学实验导入。因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并且这种方式既直观形象,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起学生的自发讨论学习。例如在进行浓硫酸的性质教学时,可先进行浓硫酸的黑面包实验,白纸写字实验等现象非常明显的实验导入,引起学生的思考浓硫酸的性质有哪些,让学生讨论。又如:在研究二氧化碳物理性质时,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课本中“向小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来验证二氧化碳比空气重的实验”,但实际操作中不容易获得成功。在自己动手做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发现问题。实验为什么不容易获得成功呢?学生就会去思考答案,原来增加的重力不足以克服空气的阻力。再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什么样的实验方案来证明二氧化碳比空气重?”学生展开热烈讨论,设计多种方案,有同学说用二氧化碳来吹肥皂泡,也有同学说向有点燃小蜡烛的烧杯内倾倒二氧化碳,更有同学说把用空气吹的肥皂泡放入到二氧化碳气体中,还有的同学说用精密天平称二氧化碳质量等等,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可以有多条途径,再从其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四、认知冲突的导学策略

思维总是从疑问开始的。一部优秀的影片,往往把尖锐的矛盾冲突呈现在镜头的开篇,扣人心弦,欲罢不能。所以,一个成功的教学过程,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设疑、激疑、导疑,使学生的思维环环相扣,层层登攀。在活动单中设计出教师提供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旧知识产生矛盾,通过对矛盾的问题解决,认知冲突思维火花的碰撞,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讲《中和反应》时,让学生先做实验,在一支洁净的试管里倒于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向里面滴加无色的酚酞试液,会发现酚酞变成了红色,这时学生能用上节刚刚学过的碱的知识来解释。让他们继续滴加另一种液体盐酸,结果溶液的颜色逐渐减退,直至变成了原来的无色。为什么滴加盐酸后溶液的颜色由红变无,学生的思维矛盾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于是很想学习有关中和反应的知识。在讲分子间有间隔时,我提出了100+100不等于200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哄堂大笑,然后提出在化学上100mL酒精与100mL水混合,总的体积你知道是多少吗?100粒黄豆与100粒芝麻混合在一起时,总体积是两者体积之和吗?通过这些矛盾与已知的冲突问题的导入,学生都感到惊讶无比。就这样,学生很急于知道答案,思维便高度集中。

五、多媒体运用的导学策略

运用电教手段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索,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并且采用多媒体有助于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化学原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制作多媒体动画课件,使抽象的原理、概念会变得直观,具体、形象。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领会、记忆,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化学是一门宏观现象后面蕴藏着微观奥秘的自然科学。宏观现象是它的特点,微观抽象性是它的难点。多媒体技术能变微观为宏观、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比如,化学变化中的分子和原子,这部分内容抽象,初中学生空间想象力不够,因此,我们在做完电解水的实验后,利用Flash软件,模拟了一段水分子分解,氢、氧原子重新组合,最终生成氢分子和氧分子的动画,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了,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好地帮助其学习掌握了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根本区别。

六、生活体验式的导学策略

化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科学,我们往往可以比较容易找到与知识相关的事例和日常现象。化学教师要注重观察体验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善于将生活素材引入到化学课堂中,这里的生活包括:社会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日常生活、经济生活等等,让学生从熟悉的现实生活经历和体验中出发了解、掌握化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化学知识是有用的知识,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化学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在教学《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节时,可以通过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循环的讲述导入,说明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重要性,引入新课。当学完二氧化碳的性质后,可以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人工降雨的奥秘,认识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石柱、石笋等形成的化学原理。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学习《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一节时,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的水厂考察本地的水资源情况,日常生活用水情况,工业用水情况,水质污染情况及防治措施。这样,学生不仅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且还增强了节约用水的意识。

学化学的方法 篇9

目前普通高中 《化学课程标准》,以化学知识为导向,使知识本位强于能力本位。重化学理论,轻化学实践探究;重化学知识的纵向拓展,轻化学知识跨学科的横向综合。造成化学知识理论性强、抽象,教学内容陷入理论的情境中,常常脱离现实生活。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原因是我们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太少了,始终缺乏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缺乏创造性思维、原创能力等的培养。我们提出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育模式的转型,由重视教学“化学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转向重视“学生化学核心能力和化学素养的生成”,由重视学生“化学知识结构”,轻“学生能力” 培养,转向促进“学生化学能力提升和全面发展”。

一、以生为本,设计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现代化教育的目标是开发学生的智力,所以我们的教学必须立足于使学生主动求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优质教学是一种教学体系,以目标卓越、过程优化、效果优质为价值追求。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课程资源,因为教材的缺憾与空白要靠教师去圆满,教材的运用与开发要靠教师去创造。因此要求教师要目中有“人”,教学有对象意识,才能因材施教,根据学情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进行重组、活用,要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使预设进尽可能得到精彩的生成,努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教学目标是教与学双方活动的准绳,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尺。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都起着决定和制约作用。我们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知识的巩固、衔接、新知的学习程度,学生技能和能力的培养等等。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非常重视教学的认知目标,但是对非认知目标则没有足够的重视。例如,在教授知识的运用和发展阶段,把练习的内容直接与高考接轨,而很少考虑教学内容与社会和生产生活的实际联系,更很少考虑到对学生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我们更应该坚持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坚持以学习为中心的原则,在教学内容上不仅包含学科学习内容,而且要注重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化学教学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运作。

二、扬长教育,实施科学化的教学活动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指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如何使每一个学生在化学课堂中都能得到发展,这是我们在教学中考虑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学生在情感智能的各个方面发展不均衡是我们必须承认的事实。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维果斯基说过:“只有当儿童不同的能力和需要得到尊重,并能以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方式学习和表现时,他们就会学得更好,学得更有兴致,从而能在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中实现自己富有个性的发展。”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可以多种的,每个人都可能有某方面的强项,如果我们能让教学活动设计尽可能涵盖其中的多个方面,给每个学生以表现和发展他强项的机会,这样我们的教育就会成为一种扬长的教育,这对培养学生的自信,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和乐趣至关重要。在这方面我的体会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兼顾考虑学习能力、个性、等因素,尽可能做到实力相当,大体平衡,有助于他们发挥各自优势智能和团对精神,使每个成员都获得自信心和成功感。如酸碱指示剂的学习可让学生采集花朵自行制作酸碱指示剂,并用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同学们探究学习。由于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必然对所学内容产生一股强大的吸引力,效果不言而喻。又如在刚刚进行同分异构体的学习时,很多学生感觉很困难,这缘于空间想象和逻辑思维中存在的问题,我在这里的教学设计是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小组成员分别扮演戊烷分子中的5个碳原子,然后在讲台上表演出他们可以有多少种结合方式,这时你可以发现不同类型的学生在这里会充当不同的角色。以上两个教学片段即是充分考虑多元智能因素的教学活动设计,同学们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每个小组都希望得到展示交流的机会,作为教师听到同学们独到的创意,看到同学们之间平等地交流与质疑,感受到同学们迸发出的创造的火花,这时才真正体会课堂是有生命的。

三、延伸课外,开展生活化的研究性学习

采用“自主-合作”学习模式对提高化学学科的的兴趣和成绩,以及使学生在化学课堂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还是有帮助的。但“自主-合作”学习模式并不是万能药,在化学课堂中进行教学时也常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比如单从一节课来看,采用“自主-合作”学习的课堂在认知容量上比不上传统的课堂,教学的进度也不那么容易把握。通过平时的一些摸索,我找寻到了一些将研究性学习内容引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较好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方法1:通过对课堂实验过程中一些异常现象的探究,引发研究性学习。例如,“乙烯”一节中,在制备乙烯的中会产生出明显的刺激性气味,而乙烯本身是无色接近无味的气体,如果抓住这一问题探究下去,让学生分组讨论原因,并设计出除去杂质并验证乙烯存在的实验方案,然后小组间互相交流评价,便在课堂中开展了研究性的学习。

方法2:对课本知识进行大胆的改进和延伸,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展开研究性学习。在必修2中学习元素周期表时,我们只是学习课本上的长式元素周期表,对于其他形式的周期表学生知之甚少,认识了这点后我做了这样的安排要求学生利用课外资料、网络信息等手段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制作一张属于自己的并且是独一无二的周期表。

方法3: 对社会中的化学热点问题展开研究和讨论。例如,近几年来我国连续发生的几起有毒原料泄漏事件、安徽有毒奶粉事件、广州假酒案事件等。

将研究性学习内容和“自主-合作”学习相结合,促成教材、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进生活,走进社会,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展了自己的思路,在加深了知识学习的同时,感受了化学的丰富多彩。

上一篇:马克思 读后感下一篇:杨树速生丰产林栽培技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