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教学实录(精选10篇)
[课堂教学设计理念] 破古诗死记硬背呆板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
[课堂教学设计特色] 图文结合,体味古诗内容;文题勾联,感悟诗人情感。
[课堂教学流程实录及设计意图]
检查预习导入
生背诵《观书有感》
(古诗琅琅上口的节奏,简练的文体易于学生背诵,学生上课前大多已会背诵。)
师:光会背还不行,能默写吗?
生:能!
师:还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吗?
生:翻开课本,看字词。
师:谈一谈有没有要注意的字词?
师生重点交流“鉴”、“徘徊”、“渠”等字词。以“渠”字为例:师:这是上下结构的字,如何在书写上突出“上下结构”呢?生:将“木”的一横写长些。
(字的教学应引导学生把握关键部位,既利于识记字型,又利于正确布局书写。)
生默写并自查
师出示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重点指导“一鉴开”)
师:“半亩方塘”好理解,“一鉴开”怎么理解呀?谁来帮帮我?要是“一剑开”我肯定知道是指诗人一剑把半亩方塘里的水给劈开了。可这儿用了这个“鉴”字,哎!(师作焦虑状)
生:老师“鉴”是镜子的意思。
师:噢,有这个意思?你怎么知道的,说出理由来听听?
生:我查字典知道的。
师:你真行!会用工具书帮助学习了。据老师了解“鉴”在2000年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里有5种意思,你怎么一眼就选中了“镜子”?生不语
(引导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犹为重要,这将有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并获取知识的能力。)
师:再读一下这句。生读后师:读出什么来了吗?
生1:我觉得“鉴”在这句话中应理解为“镜子”。师:你的“这句话”说得好,你会联系句子理解字词了。)
生续说:我看了文中的插图水面比较平静,半亩方塘水平如镜所以“鉴”在这儿应该理解为“镜子”的意思。
师:你不仅能联系句子还能图文结合思考,谢谢你帮我解决了第一个“拦路虎”。可“开”字你们理解吗?
生:当“打开“讲
师:这个老师知道,我是向那位同学学来的(手指先前查字典的同学)
老师课前查过资料了,古代的铜镜有镜袱盖着,用时打开。现在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生试说
指一生说:半亩方方的池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
(查阅工具书,主动收集资料是高年级学生应养成的一种学习习惯。)
师出示:天光云影共徘徊
师:我们经常用镜子照美丽的小脸蛋,诗人说池塘像一面镜子,那此时谁在照呢?
生:天光和云影
师:他们一边照还一边徘徊呢!什么叫“徘徊”?(强调双人旁)
生:来回移动
师:能否说成“晃动”?
生:不行,用“晃动”说明方塘里的风太大了。
师:你怎么知道当时风不大呀?
生:上句说池塘像镜子吗?
师:噢!这就叫联系上文呀!
(古诗教学应培养学生学会图文结合,联系上下句理解感悟,这是一种阅读能力。)
师:天光哥和云影妹在半亩方塘里手拉手散步,心情怎样?
生:好高兴呀!
师:你怎么知道?出示:问渠哪得清如许?
生:这句中说池塘水很清
师:“渠”不是“渠道”吗?你怎么说是池塘呢?
生:上句写诗人看到半亩方塘水清,所以在问的呀,显然“渠”指的就是方塘
师:诗人问什么呀?
生:诗人在问池塘里的水怎么会如此清澈呢?
师:问得好,看来诗人挺会动脑筋的,既然是问话,别忘了问号呦?那么诗人有没有得到答案呢?
(大多古诗都是逗号句号,此处问号有必要作一强调。)
出示: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齐读
师:你知道为什么池塘里的水如此清澈吗?
生: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来的。
师:如果没有活水呢?
生1: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
生2: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
生3:水还会被污染。
生4: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
生5: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
(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合理大胆的想象。)
师:是呀!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老师曾看到过一个小池塘,里面漂满了污物,夏天还有浓浓的臭味,要是诗人看到这样一个池塘,又会写出什么诗来呢?
生思考后急切地动起笔来。
师选择一生习作,投影出示
观塘有感
陈桥
半亩方塘不见开,一片污物在徘徊。
问渠哪得脏如许?
为有世人乱扔来。
指小作者朗读,该生一脸愤怒状
师:你好生气呀!我知道你是要世人保护好水源是吗?
(联系生活情景,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并适时让学生学诗练笔。)
出示《观塘有感》于前面依次呈现的四句诗前。
众生:不对!不对!是《观书有感》!
师:细看课本,作迷惑状,知道老师想什么吗?
生:老师肯定想:诗的内容明明写的是诗人观塘的感受,怎么又以《观书有感》为题呢?
师:你跟老师想到一起了,难怪这么肯定。可老师想不通呀?你们再帮帮我,好吗?
引导学生观看插图
生:诗人手中抓着书,身旁还有一些厚厚的书,我想诗人肯定很爱学习。
师:是啊!出示关于诗人的资料。着重强调“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性。
师:读了关于诗人的介绍,能帮我回答问题了吗?
生举手欲答,师:再想想好吗?
情景辅助理解:师手拿书本,黑板上出示半亩方塘的简笔画,眼光从书本移向方塘并吟诵《观书有感》,忽然师似有所悟。眼光从池塘回到书本,并出示:
方塘如此清澈,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呀!我要想变得英明有远见,看来要——————————————。
生思考填空
生1:要源源不断读书,获取新知识才行。
生2:不能满足现有的知识,所谓“少壮工夫老始成”,要活到老学到老。
生3:不断学习,永不满足,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
师:你们终于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的感受。这种感受还是对池塘吗?
众生:不是,不是!诗人写这首诗的主要目的是用半亩方塘来比喻自己读书的感受。
师:诗人和我们都明白了读书的道理。
出示:半亩方塘就像——————————————。
源源不断的活水就像——————————————。
生一一作答
师:你们读懂了诗的内容,有没有读懂诗人呢?手指关于诗人的介绍材料,想对他说什么吗?
生1:谢谢您,朱大师,您让我明白了人应该不断学习,才能使自己更聪明。
生2:朱熹啊!您真是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呀!
生3:朱熹啊!您不愧是一个大理学家,一个池塘也能让您想到读书的道理。
生4:您的题目真含蓄呀,让我们想了好半天才明白呢!
生5:我一定要向您学习,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充实自己!
二、指名朗读课文。
三、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比喻的含义和诗歌寓含的哲理,讨论下列问题。
L“半亩方塘”一鉴开”分别比喻什么?这一句涛该如何理解?
明确:“半亩方塘”比喻书,田为书足长方形的。“—鉴开”。以镜子比,形象方塘极其清澈。意思是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2.“天光”“云影”又比喻什么?
明确:比喻书中的内容。这一句诗写清澈的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意思是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3. 结尾两句是议论,一问一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它暗含了什么哲理?
明确:结尾借水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 自有其深厚的渊源。我们还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四、小结: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前2句写景,后2句议论。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景。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景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多方面的人生启迪。
刘 世 族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畅而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3.感悟诗中蕴涵的深刻哲理。
二.教学过程:
1.与学生交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认识大家我很高兴!我早就听说咱实验中学的学生特别善于动脑,能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也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今天这节课老师特别希望得到同学们的配合,好不好? 爽快!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南宋时期著名哲学家朱熹,手捧他的《观书有感》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美丽的池塘边。在这里,我们将会领略到美丽的自然风光,感悟到深刻的人生哲理。2.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3.师问:你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4.出示学习目标,一起朗读。
5.师引:朗读古诗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要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首先把节奏读好。什么是节奏呢?大屏幕出示:
节奏:诗句中按音节或意义有规律的短暂停顿叫做节奏。①全班同学拿起书,轻读课文,感受诗的节奏。
节奏读好了,还要注意读好诗中较大的停顿。什么是停顿呢?大屏幕出示: 停顿:为了突出意境或感情而作较大的朗读间歇叫做停顿。②出示大屏幕,加“∕”,教师范读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③全班同学自由朗读。
④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才能?肯定后学生齐声朗读。
6.师引:大家朗读这么好,让老师真感动。我想同学们在理解句子意思上会有更出色的表现,请大家结合线下的词语注释说说每句话的意思,不明白的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开始吧。
好!哪位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7.师引: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请同学们根据每句诗的意思并结合这首诗题目,想一想:(出示大屏幕)“半亩方塘”比喻。【一本书】
“天光云影”比喻。【书中丰富的内容和深奥的道理】 “源头活水”比喻。【丰富、新鲜的知识】 8.师问:诗人为什么要使用比喻,而不直接写出呢? 9.生答毕,师小结:诗人朱熹不愧是大家手笔,他将深刻的道理寓于生动形象的自然景物,描写出使人在清新的气氛中既获得美的享受,又引发出哲理的感悟,从而得到启发。
10.再想一想诗人借助半亩方塘、天光云影、水如此清澈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小组合作讨论作出回答。
日此文来
源于一页页的大概就这么过去了。付出却未曾知道结果。不能求得别人的明了。也不得语言去表达。唯留沉静的心。像水一般静静流淌。没有回声。
时有浮澡,时有放纵。一样可以有清醒的内心。知道自己的无助和茫然,但仍是无能为力。
企求用什么样的语言。让你了解.不管是亲情,此文来源于情,或是友情。我无法告诉你那些深隐于内心的情感。我心有感动。却只对你保持沉默。记得那一句话,一直记得,让自己无时无刻的明白苍凉的远方。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漂流是生命的本质。我们从这里流浪到那里,一天一天,一年一年。然后在日此文来源于里麻木不仁了。不懂过往,不懂珍惜。不懂离别。
我常常对自己说。如果不能拥抱。那么选择等待。可是却在害怕,也许有一天,我们都再也回不去了。
对日此文来源于产生怀疑,不知道它的真实意义何在。是否它仅仅只是一声无始无终的流浪。记起曾经路过的人,我们曾那么接此文来源于,那么真切的相此文来源于。而现在却只身天涯。
不相信永远,因为不确定是否有明天的存在,生命原本就是一个巨大的未知。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带来不安全感。所以生命里的此文来源于充诉企求。渴
听陈奕迅的《十年》,这个男人是人群中如此普通的一个。也没有异于别人的优美噪音,但他却在这般平淡的情感里拥有了他的独特气息。他独自喃喃的唱,十年之前我不认识你。你不属于我。我们还是一样陪在一个陌生的左右,走过渐渐熟悉的街头,十年之后我们是朋友,只是那种温柔再也找不到拥抱的理由。情人最后沦为朋友。
我只是被这最后一句振动。情人最后沦为朋友。这种结局,似是有无尽的伤感。却又发觉自己对此文来源于的无力。
我仿佛听到记忆中的曼桢在《十八春》里幽幽的说:“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失去了此文来源于。再也无法拥抱。连双手都是这么寂寞。
安妮说。即使在深切的热此文来源于里,我们仍是绝望。
也许因为那此文来源于。已是过往。或者是痛得彻底。无法拥抱对方的灵魂。也许存在过此文来源于的表像,但是我们的灵魂离得这么远,这么远。即使你说的话。刚刚还在耳边响起。
习惯冷漠,不轻易接近,不轻易付出。她说伤痛是别人给予的耻辱。自己坚持的幻觉。最惨痛的伤总是难以拿来视人。只能找个无人的角落躲起来。
喜欢沉静的男此文来源于。因为他的沉静只是因为他在思考。思考总是让一个人的内心丰盈。心思温柔。心中才会有此文来源于流溢,才会值得被此文来源于。
可是又他不能一味沉默,虽然有时候沉默是一个人最好的品质。他得学会让人踏实。待人温和。最重要的是。他要确定,此文来源于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等待更加不易。所以他要懂得珍惜和善待。
害怕一个男此文来源于对感情的一味沉默。他不透露自己的喜好厌恶,也不告知此文来源于的存在与否。更无从确定他下一刻的方向。他的沉默只能证明他思绪复繁或周旋。情感的无疾而终。
他是一个流浪中的男此文来源于。也许他可以将一些琐碎对你公布。可是他不提及感情。他不说此文来源于你。不要求你此文来源于他。他只是把自己放在一个最轻松的位置。随意来去。如风,他也许自喻为萧洒。实则是一种巨大的无情。因为不想有束缚。却希望被关注此文来源于护。他也许会带你到山花烂漫处。却不是为一个人。可能是因为此文来源于里面有太多的索求,所以不自由。而他却是一个自由至上主义者。
我从不对遇见的人加以太多的评价。但是我相信自己的感觉。只需要几分钟的相处便知道那个人是否是自己喜欢的那一类。不喜欢同陌生人交谈。即使只是在网络。因为陌生加深了不信任感。不能彼此交付灵魂。语言失却情感依附。所以我不相信一见钟情。在我生命里只会产生日久生情。也许自己是一个吝啬情感的人。不容易付出。如若付出。便希望自己能够坚持。
也许想要的此文来源于,一直都只是彼岸的花朵。不可触及,只有盛开着想像的美丽眩目。
关于生命。
曾经学张此文来源于玲写《我的天才梦》,张说,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爬满了蚤此文来源于。
我写的却是。生命是一场繁花的梦,这梦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
一、概述
《观书有感》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诗中借半亩方塘清澈明净的形象来譬喻读书的体会的。作者以喻明理,理寓象中,将感想议论化为生动形象,既富理趣,又有诗情。本诗的教学有三大版块组成:一是诵读积累;二是感悟领会;三是拓展延伸。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了读准字音、感知诗意、理解诗句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探讨方塘的清澈和读书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宜兴市新建小学六(1)班的同学;
2、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积累,语言感悟能力较强;
3、学生思维较活跃,有过小组合作探究的经验,能积极参与讨论,探究的能力比较强;
4、学生学习过很多哲理诗,对古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有了一定的理解;
5、学生能根据提示、创设的情境来诵读古诗,并有了一定的韵味。
四、教学策略
1.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策略:a.学生通过朗读古诗,在其他同学的帮助或教师的提示下理解字词以及诗句的意思;b.通过同桌讨论和教师对重点词句的点拨,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并和全班同学交流(问题解决)。
2.自主学习策略: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拓展资料讨论,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积累诗句,促进思维的深层次加工。
五、教学环境和资源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PPT课件、打印的拓展资源
六、教学过程预设:
(一)品读名句 初识作者
1、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学生读
3、你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
4、简介朱熹
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一生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其中很多思想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写的诗善于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4、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由学生熟悉的名句引出诗人,既复习了旧知,又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品析诗句 理解诗意
1、出示诗
2、自由读,注意读准三个生字(鉴 徘徊)
(1)指名读
(2)、边划分节奏边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3、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
谁来读出问的语气呢?(指名读,并指导朗读好这一句)
[从标点入手,启发学生质疑,感知诗景.]
4、作者到底问的是什么呢?(请结合插图,联系诗句想一想)
(1) 释 渠 :指方塘 如许:如此,这样
(2) 谁再来问一问?指导读好第三句
5、诗人问方塘的水为什么这样的清澈,为什么会有此一问呢?因为他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了呢?
出示插图,看图想象说话:诗人坐在塘边的大石头上,抬眼望去,方塘的水真清啊:
(同桌讨论)
小结:说的真好,其实你们刚才描述的,正是作者吟出的两句诗,齐读第一二句(读出方塘景色的清新明快)
[通过图文对照,画面想象,引导学生步入方塘美景之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表达,感受渠之清.]
6、学习一二句
理解:鉴
1、镜子 2、照 3、仔细看,审察 4、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
5、旧式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人看信。
(5)学生讨论选择
联系《望洞庭》中的“潭面无风镜未磨”理解。
[巧妙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理解“鉴”,轻松突破难点。]
(6)“徘徊”什么意思?(1、来回地走 2、来回移动 3、比喻犹豫不决)
(7)学生讨论选择
(8)连起来说说一二两句的诗意。
7、学习三四句
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
(1)、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诗人自问又自答,诗中那个词提示你原因了?(为)
(2)、“活水”什么意思?(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
结合插图理解“活水”(远处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
(3)、连起来说说三四两句的意思。
(4)、如果没有活水涌来,方塘会怎样?
(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 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
小结:是呀!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配乐读全诗(读出心中的喜欢之情)
(三)、辩论明理 享受诗趣
1、老师读题目,学生读诗。
2、教师启发: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你学到这儿,有什么疑问吗?
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
3、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相机点拨引导.
4、教师小结: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所以这个题目真是妙不可言!不能改!
5、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重点读好“哪得”,“如许”,“活水”,及问号.
[打破常规,反诘诗题,激发了学生探究思索的兴趣,变“让我读,让我说”为“我要读,我要说”,让学生在激烈的辩驳中享受了诗的理趣。]
(四)、拓展延伸 温故知新
1、朱熹先生写了一首这么美的写景诗,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真不愧是杰出的理学家,教育家,这样诗也叫说理诗,我们接触到还有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填上吗?
2、出示:
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 ) ,( )。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 ),( )。
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这正
是( ),( )。
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时,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
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 ),( )。
3、总结: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将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记住: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会默写古诗。
2、把诗中蕴含的道理说给家人听。
3、搜集一些富有哲理的诗和同学分享。
板书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 清澈透明 ← 源头活水 (写景)
人的心智: 更加聪明 ← 读书汲取 (喻理)
教学反思
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
半亩:形容池塘之小。
方塘:方形的水塘。
一鉴开:像一面镜子被打开。鉴,镜子。古时候,镜子用镜袱盖上,用时打开。意谓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此句将书比作半亩方塘,形容方塘极其清澈。
共徘徊:指都在如镜的水中来回闪动荡漾。
渠:它,指方塘。
活水:指流动不息的水。这句是回答前句的“问”。说是塘水清澈,能映照万物是因为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古诗今译:
小小的池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仿佛悠闲自在地在水面上来回游荡。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呢?那是因为发源处不断地有活水流进来。正如读书一样,要想能够清晰明确地领悟,也要长期不断地开卷。
赏析: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叉仲砖,号晦庵,晚号晦翁。古徽州婺源县(今属江西)人,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中国十一世纪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问渊博的学者,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魏晋以来儒、佛、道、二程(程颢、程颐)的思想,把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问题融於一炉,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朱熹《观书有感》是一首说理诗。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一首风景之作,实际上说的是读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这首诗包含着隽永的意味和深刻的哲理,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常新,寄托着诗人对读书人的殷切希望。读书需要求异求新,诗作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读书,不断从读书中汲取新的营养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学生在读书时要克服浮躁情绪,才能使自己的内心清澈如池水。源头活水不断,池水才能清澈见底映照出蓝天云影,人只有经常开卷阅读才能滋润心灵焕发神采。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以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学习,要坚持开卷不断汲取新知,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诗的寓意多么深刻!
这书的名儿叫《梧桐街上的梅子》。嘻嘻,其实我是被它的书名所诱惑了。首先,我看到了“梅子”,咱语文老师的QQ昵称就是“梅子”;第二,我搞不懂为什么要取这个书名?我们也可以来个《梧桐街上的桃子》呀!当中讲的是什么故事?难道一个“梅子”也能写出一本书?……
这本书的前面两页的确不是很吸引人,但是这两页告诉了我,“梅子”的确是个人,是个女的,但她不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她只是一名学生,她的全名是“田梅子”。虽说不是很吸引人,但是我们两个好不容易在一起了,说明我们有缘分,不看还真是太那个了。
等看了后面的内容,我还真是庆幸我没有把书一合,实在是极品!
这本书的主角就是田梅子,这里面的田梅子很不幸,刚刚出生,父母就出了车祸,所以她只能和婆婆住在一起(当然,最后连她的姥姥也……),虽说田梅子很不幸,但是婆婆还是对她很凶,为的是锻炼田梅子抗挫折能力。
这里面的田梅子这样就应经够惨的了,可是,老天还是不放她。在学校里,有个叫贾美丽的女生,老是联结社会上的不良分子,要是谁不听她的,或是她讨厌的、嫉妒的,不管男生女生,反正都得鼻青眼肿着回家,并且还不许和家长说,要是家长去了学校,下次会有更厉害的!有时,明明是她先去欺负田梅子,可她倒好,恶人先告状!那为什么她会这样对待田梅子呢?同样是女生,应该互相友爱、和平共处啊。原因很简单,田梅子成绩好,人又长得漂亮;而贾美丽以前成绩也这样好,可是不漂亮,导致许多人都说她是丑八怪、猪八戒,以至于在她的心目中,女孩可以成绩不好,但是不可以不漂亮。
后来,她实在忍不住了,就联结了社会上的不良分子。但对于这一切的一切,田梅子一直不想让婆婆知道,因为她不想让婆婆为她担心,至少婆婆年纪已经大了。所以即使是下雨天被贾美丽联结的不良分子揍,她也不会说给奶奶听。
但是,田梅子的成绩是全班第一,全年级都一直拿第一。主要原因就是,她总想着:我不能在邪道上打败你贾美丽,但我要用成绩打败你!
我想问问,现在有多少人能把这种东西作为学习的动力?谁能在别人恶人先告状是沉住气?
是不是也想看看田梅子的生活?我一定会接哦!
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活水与读书融合了。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
(其二)这也是一首借助形象说理的诗。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诗中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当春水猛涨,即使艨艟巨舰也如羽毛般轻,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强调做学问要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2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今天,我想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它的名字叫做西游记,在故事中唐僧师徒四人,一路向西取经,望得经回归的神话故事。一路上师徒四人过关斩“妖精”,虽然一路上师徒有过许多的矛盾,但是这些都还是被师徒情分给“打败”了。
在这些人物中我最喜欢孙悟空,因为他法力无边,还号称过“齐天大圣”,我不由得发出内心的敬仰之情,我爱看这本书我还被西游记中的故事情节所打动了,例如“三打白骨精”、“猴王出世”、“大闹天宫”······
【观书有感教学实录】推荐阅读:
朱熹观书有感10-15
观书有感心得体会10-26
微视频教学有感06-18
听特级教师作文教学有感06-10
读《不跪着教学》有感09-10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有感11-05
课堂教学大比武有感12-07
读教学《灰姑娘的故事》有感06-27
教师实习体会:数学课教学有感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