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之我见(精选12篇)
【摘要】:社区卫生服务建设是城镇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社区卫生服务的完善是我国城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在介绍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议。随着社会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深入,全科医学教育逐渐地显示出其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在逐步地完善,社会对全科医师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多。笔者就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做一探讨,以期促进学院全科医学教育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全科医师
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最早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英国,由于社区卫生服务在降低社会医疗成本、增加社会公平等方面拥有显著的作用,英国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和经验被许多国家效仿和借鉴,并成为世界各国公认的最佳基层医疗模式。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已经基本具备了提供基本公共卫生产品和基础诊疗服务的能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已经初具雏形。但由于社区卫生工作还处于发展阶段,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设情况
社区卫生服务建设是城镇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是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根本方法,是实现“保小病,以预防为主”医保原则的根本,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的保障。
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目前界定为:向社区居民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综合性卫生服务。但实际上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以医疗服务为主,提供的服务只是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其他功能的开展还存在较大差距。
(二)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
社区卫生服务以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初级诊疗服务。具体服务内容有:预防服务。包括:(1)个人、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预防;(2)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的社区防治,病例发现及报告;(3)精神卫生的咨询,采取有效措施如转诊和康复等,以减轻社区居民的精神紧张问题,缓解压力,及时矫正心理行为问题;(4)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保健服务。包括:(1)妇女保健:如围产期、产前、产后、更年期保健和妇女病筛查;(2)儿童保健:新生儿、婴幼儿、学龄前、学龄期等各个不同发育阶段常见健康问题的防治与筛查;(3)老年保健:了解社区老年人生活和健康状态,发现问题,指导预防,指导自救。健康教育和健康自救。(1)针对主要健康问题;(2)纠正不利于健康的行为;(3)特定健康教育。全科医疗服务。(1)实施首诊负责制,进行多发病、常见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等综合性医疗服务;(2)疑难病症、急诊的转诊、会诊;(3)家庭医疗服务以及开展有针对性的病人教育;(4)上级医院诊断明确或恢复期病人回到社区后的继续治疗。5 社区康复。
6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7社区卫生诊断。
(三)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现状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在各大城市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但在人口众多,经济并不十分发达的国家,作为一项涉及面广,内容宠杂的改革,还没有形成一个十分科学规范的模式,在前进的道路上仍然面临许多挑战。社区卫生服务的框架与内容 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以公立机构为主,首先是多数政府举办的基层卫生机构的转型;二是一些企事业单位举办的卫生机构功能的拓展;三是一些政府的二、三级医院业务的延伸。各种形式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常称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卫生服务站。
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目前界定为:向社区居民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综合性卫生服务。但实际上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以医疗服务为主,提供的服务只是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其他功能的开展还存在较大差距。社区卫生服务的规划与筹资 尚未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的社区卫生服务规划体系,有的地区虽然制订了当地的区域卫生规划,但也得不到有效的实施。因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仍然是条块分割,隶属关系不一,难以形成统一规范的管理体系。其供方筹
资主要有3个途径:一是地方财政投入或社会力量投入;二是有偿卫生服务收费;三是药品差价收入。服务需方的筹资主要有2个渠道;一是享受公费医疗、老保医疗或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可以报销的部分;二是个人付费。
目前,国家还没有建立起社区卫生服务的规范化投入机制,各地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数量不足,随意性大。此外,医疗保险覆盖率较低,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1.0094亿人,覆盖率仅为7.2%[1],而且,有些社区卫生服务没有纳入医疗保险范畴。因此,社区卫生服务筹资能力十分有限。社区卫生服务的规模与政策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处于起步阶段,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社区医生与庞大的人口的数量相比还远远不够。没有建立起社区与大医院之间的具有约束力的双向转诊制度。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部门缺乏行政、经济和法律方面的有效强制管理手段。社区卫生服务的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 主要由医生、护士、医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医、护、技人员的学历、技术水平较低,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全科医学的正规教育,他们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综合性的、连续性的医疗保健服务的能力较弱,不能很好赢得居民的信任。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条件简单,设备有限,经费来源不够充足,客观上限制了患者就医和综合功能的开展。
二、全科医学培训及其发展
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是一个临床一级学科;其范围涵盖了各种年龄、性别、各个器官系统以及各类疾病[2]。全科医生作为基层医疗保健体系的中坚骨干力量,为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一体化的医疗保健服务,对生命、健康与疾病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负责式管理,其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是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全科医学的定义及目标
全科医学是以人为中心,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与社区提供连续、综合、便捷的基本卫生服务的新型医学学科。全科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应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开展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卫生技术人才。其培养出来的全科医生主要是为社区和基层提供六位一体的基本医疗服务。在卫生服务质量水平较高的国家,全科医学发展水平也较高。如英国,全科医师人数占医生总数近50%[3]。美国平均每人每年看病2.59次,其中0.83次是找家庭医生,占1/3[4]。
(二)全科医师的培养综合性的医学知识:全科医生应掌握全面的医学基础和临床的基本知识,除此以外,还应学习社会学、心理学、政治、法律、经济学及宗教知识,以便解决各种个体的身心疾患和群体的卫生健康问题。高尚的品质:全科医生肩负着对生命周期健康照顾的重任,对服务对象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对每个问题需始终站在公正的立场上,遇到问题必须具备冷静的头脑、良好的思想境界,调节人们的情绪,使人们相对的思想平静,生活安逸,工作舒畅,精神愉快。因此,他们除了具有良好的医学才能外,还必须有高尚的人品,良好的修养。全科医生一生需要不断进取。丰富的工作及生活经验:全科医生面临的是疾病和生活交织多种问题,是医学知识与社会常识及人文科学边缘的结合。我们生活在社区,工作在社区,距居住人群最近,我们不是在高墙内的专科医院,而是不时的介入个人和家庭之中,最能了解人们的生活情境,了解个人心愿和家庭状况,从实践中获得和总结生活经验。正是由于这些丰富了我们的头脑,使其对这些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并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卓越的管理才能:全科医师应该以人为中心,维护公民的利益,站在高层次观察和管理社区内个人和家庭问题,并对整个社区卫生状态进行监测,随时提出干预措施,与有关部门进行协商共管。对自己的工作岗位更要进行细致的业经济管理,才能在工作中施展卓越的管理才能,也只有具备这些才能,才能当好一名全科医生。执着的科学精神:随着日新月异的知识更新,我国卫生保健需求的不断提高,全科医师为满足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需要,必须对各门学科不断的学习和研究,只有具备谦虚的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对不断进展和变化的科学和社会知识孜孜不倦的学习,才能管理好社区居民的健康问题,也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全科医师。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城镇医疗公共卫生改革的重点,是居民医保“看小病,保大病”的重要实现手段,是国民健康福利所得的重要体现。因此,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要从实际出发,充分为民考虑,做实做好。
本人认为应先搞家庭医生制度,对付得起钱的人先提供到位的服务,再将服务对象扩展到所有人群,由政府提供最基本的社区卫生服务,实行由差别服务比较好。这样有钱人能得到他愿意付钱换来的更好的服务,普通老百姓也能得到最基本的,不用自己付钱的社区卫生服务。这样的方式老百姓容易接受,也能实实在在的为全科医生提高做社区卫生服务的水平提供一个过程和平台。但这也有明显得缺点:1、与国家的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政策和思路不符;2、需要很长的时间,这也达不到政府需要短时间内建立
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目的;3、不可能靠家庭医生制向社区卫生服务制度过度的模式来解决目前政府希望用尽快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来解决的问题;4、一些专家认为这是在走西方发达国家的老路,不符合中国国情。等等,反正反对意见比较多,反正我觉得由家庭医生制向社区卫生服务制度过度才是正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信息化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一些问题还在实际探索中逐步解决。
【参考文献】
[1] 金永红.健康报,2003-07-29(1)
1 农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加强农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是严厉打击农业违法行为的迫切要求和重要手段, 事关依法行政, 事关农资市场秩序维护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事关农民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保障。农业部门及时将涉嫌犯罪案件移送公安机关, 使违法行为人不仅受到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追究, 而且还要依法承担刑事责任, 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打击违法行为, 遏制违法犯罪活动[1]。
2 福建省“两法衔接”机制发展历程
近年来, 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纷纷单独或联合出台有关“两法衔接”工作规定。农业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农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实施意见》《农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制度》。2010年5月27日, 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人民检察院对诉讼活动法律监督工作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明确提出网上衔接、信息共享的目标要求, 标志着“两法衔接”工作进入地方立法范畴。
2011年9月15日, 由福建省委、省政府转发省法制办、省法院、检察院等八家共同制定的《关于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的意见》, 大胆提出了利用已有的电子政务网络和信息共享基础设施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的思路。同年11月15日, 省检察院出台《关于在开展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中加强内部协调配合的意见》, 确立了侦查监督部门作为检察机关牵头部门的职能定位。
2013年5月9日, 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省政府法制办、省食安办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涉嫌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移送衔接工作机制的会议纪要》。
2014年4月29日, 我省“两法衔接”信息共享平台正式启动。同年12月, 省高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省食品药品监督局、省质量监督局联合出台《关于规范涉嫌危害食品药品安全刑事案件的检测、鉴定及相关工作的座谈会纪要》 (下称《鉴定纪要》) 等3个文件, 为依法打击危害食品安全领域犯罪提供了法律保障。
福建“两法衔接”工作虽然起步相对较晚, 但定位高, 进步快。2013年9月4~6日, 高检院联合调研组对我省“两法衔接”工作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到省检察院、泉州、石狮等地调研、考察“两法衔接信息共享平台”运行情况, 对我省在“两法衔接”工作中所做的探索和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
3“两法衔接”机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动物卫生领域“两法衔接”工作虽取得一定成效, 但因种种因素和条件制约, 仍举步维艰。
3.1“两法衔接”机制刚性约束不足实践中, 由于《决定》仅停留在地方立法层面, 各级行政执法、司法机关之间虽会签了许多规范性文件, 但这些文件主要源于国务院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相关部委及地方的联合发文, 且多数以“意见”、“会议纪要”的形式下发, 法律阶位低, 执行起来多靠行政执法机关和公安机关的自觉性, 缺乏强制性和约束力, 且有的规定过于原则、粗犷, 无相关细化的配套规定和有关责任追究及监督制约的条款, 可操作性不强, 法律依据匮乏。
3.2 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证据衔接不畅
一是由于刑事案件的证据认定标准比行政处罚案件的证据认定标准更加严格, 造成有的案件行政执法机关与司法机关之间存在分歧, 一方认为证据充分, 可以定罪, 另一方却认为证据不足, 不予立案或起诉。二是取证程序不够规范, 造成证据来源、形式的合法性存在较多瑕疵。三是取证范围不够全面, 重视现行行为的取证, 忽略既往行为取证;侧重收集行政处罚所需的证据如口供, 对于账册、发票、证人证言等证据收集不及时、不全面;还有的缺乏危害后果的证据, 不利于对案件作出全面的评价等。
3.3 食品安全类案件鉴定难问题凸显
3.3.1 缺乏具有鉴定资质的机构名录
导致鉴定无从下手, 或者鉴定意见证明力弱, 如我所在办理陈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案中, 涉案的猪头骨, 委托“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鉴定, 该中心是否属于“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及“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机构”, 存在争议。检察机关认为该中心不符合法律规定的鉴定主体要求, 其鉴定意见不宜采信。侦办机关却有苦衷:一方面, 省卫生行政部门因怕麻烦、怕担责, 而一再推诿, 拒不受理鉴定申请。另一方面, “省动物疫控中心”作为农业厅直属检测单位, 是省内最具权威、最专业、具有鉴定资质的机构, 其虽非“产品质量检验机构”, 但是否属于“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机构”?因该名录尚未出炉, 若就此否定其主体资格, 有失偏颇。
3.3.2 扣押物品的抽样检测
是只对其中几项标准进行检测还是进行全方位检测, 分歧较大。如:陈某案的检测结果是“检测样本经猪源链球菌通用型抗原核酸检测为阴性”, 可见, 仅对送检样本进行“猪源链球菌通用型抗原核酸”检测, 而未进行“其他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食源性疾病的病毒、病菌”的全面检测, 若因此得出“未检测到‘可能导致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的超标准的有害细菌或者其他污染物’”的结论, 则有悖常理。
3.3.3 有关鉴定的司法解释及规范性文件之间存在冲突
如:高法《关于审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有关鉴定问题的通知》、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关于办理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纪要》、省五家《鉴定纪要》之间有关鉴定主体、鉴定流程等规定存在一定冲突, 且与目前机构改革或机构职能重新划分不衔接, 影响适用。
3.3.4 关于检材的问题
尤其是新鲜的检材, 极易腐化变质, 对检测、鉴定的条件要求更高, 时限性更强, 若检测鉴定不全面、不具体、不及时, 容易因检材灭失, 错失良机, 放纵犯罪。此外, 鉴定周期长、费用高等问题, 亦困扰着办案实践。
3.3.5 案件移送标准把握不一
主要是对相关罪名和犯罪构成标准把握不准, 对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界线存在认识偏差, 造成有案难移, 有罪不究等现象时有发生。如农业部公告第168号《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明确规定喹乙醇预混剂禁用于体重超过35 kg的猪。福建某生物有限公司的罗某、罗某义明知该规定, 仍故意在其生产的中猪预混料YD13系列中添加喹乙醇, 由于该料系供体重为30~60 kg的猪食用, 导致无法确定其中供体重为35 kg以上的猪食用的销售数额, 也就无法对二嫌疑人定罪量刑, 从而规避了法律。
3.3.6“两法衔接”平台建设缓慢
福建省建成并运行“两法衔接”信息共享平台一年有余, 各地仍普遍存在平台信息录入不及时, 录入不规范, 选择性录入等问题, 平台应用率低, 作用难以发挥。究其原因主要是个别单位, 对于两法衔接平台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 重视不够, 存在怕麻烦、怕担责的思想顾虑和抵触情绪, 录入意识不强, 工作推动不到位。个别单位因本位主义和部门利益的思想作祟, 或因本身存在以罚代刑、有案不移、有案不立、降格处理等, 不愿、不想、不敢将所有的信息全面、及时录入平台, 不愿接受监督。还有的单位因经费紧张、人手短缺等条件制约, 至今尚未接入平台。缺乏有效的考评和制约机制, 亦是个别单位录入积极性不高, 主动性不强的原因之一。
4 对策及建议
我国“两法衔接”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 各地应加强探索和实践。为有效破解法律依据匮乏、机制不健全的困境, 笔者认为:
4.1 制定一部专门的
“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法”建议全国人大尽快制定一部包括动物食品安全在内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法”, 以法律的形式, 统一、刚性规定涉刑食品案件移送标准、程序及衔接各方职责和法律责任等;明确检察机关在“两法衔接”中的监督地位、职责、监督范围、程序、措施方法等, 突出监督刚性。相关部门及时制定配套实施细则, 制订修订动物食品安全标准, 出台立法和司法解释, 避免条文之间、条文与实践之间的冲突与歧义, 增强可操作性。统一检测、鉴定机构, 明确检测鉴定范围、程序、标准及期限、资费和监督制约等, 为“两法衔接”工作提供法制保障。
4.2 统一“两法衔接”的证据规格
根据修改后刑诉法及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的有关规定, 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执法过程中扣押的书证、物证等实物证据, 直接转换为刑事证据;对勘验笔录、鉴定结论、现场笔录等专门性证据材料, 一般只需形式审查, 即可作为刑事证据使用;对于证人证言、当事人谈话笔录等言词证据材料, 原则上要经过司法程序的转换, 确因不可抗力 (如证人死亡) 经查证能与其他证据相互印证的, 也可作为刑事证据使用[2]。为此, 首先, 应统一行政违法案件和刑事案件的证据标准。建立以刑事诉讼证据标准为核心的证据体系, 确保所收集的证据既可为行政处罚依据, 亦可作刑事诉讼证据, 避免因证据标准不一而产生分歧和推诿。其次, 应强化法治观念和证据意识, 提高收集证据的能力和水平。一方面要及时、全面收集、固定证据, 防止因时过境迁证据损毁或灭失, 影响对案件的查处;另一方面要合法、合规收集证据, 坚持收集证据的主体适格, 来源、程序合法, 避免出现非法证据或瑕疵证据。第三, 应加强教育培训。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 提高动物卫生行政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能力。司法机关要及时补强动物卫生领域法律等知识, 加强研讨, 不断增强预防和查处犯罪的能力。
4.3 着力转变执法理念
近年来, 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亮红灯。2015年6月11日, 李克强总理在全国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强调:以“零容忍”的举措惩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 以持续的努力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为此, 作为负责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部门:一要强化增强大局意识。从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和依法治国的高度来认识“两法衔接”工作, 树立全局观念, 克服本位主义、部门利益等消极情绪, 抓好工作落实。二要强化接受监督意识。摒弃“怕麻烦”、“不愿为”等情绪, 树立“监督也是支持”的思想, 自觉接受监督, 确保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三要强化沟通协调意识。要注重通过信息共享平台给行政执法戴上了“紧箍咒”, 破解“不想接入”、“不愿接入”等衔接难题。
4.4 大力推进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两法衔接”信息共享平台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两法衔接”工作的有效载体。为此:一是建议由国务院发文推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将其作为各级政府的硬任务, 确立政府一把手的主体责任。各地应高度重视, 对平台建设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推动, 抓好平台上岗培训, 确保任务完成。二是把平台建设作为专项任务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实行“一票否决”, 建立责任追究、倒查机制, 确保工作的落实。三是建议采用数据自动交换技术全面代替当前的人工录入, 使行政机关在自己数据库内录入的行政处罚信息能够同步进入平台, 实现行政处罚案件的资源共享[3]。
4.5 架构“两法衔接”工作机制
一是设立专门办事机构。建议在政府内设立单独的“两法衔接办公室”, 牵头“两法衔接”工作, 负责联席会议召集、综合协调、制度规划、教育培训、业务督导、考核奖惩及提供法律汇编、典型案例等工作。各单位选任若干专职联络员, 专门负责衔接工作落实、重大案件通报、信息录入及统计等“两法衔接”日常工作。二是建立和完善信息共享、情况通报机制。要联合制定“两法衔接”工作制度, 对信息互享、交流沟通、备案审查、案件复查等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和规范, 对行政案件、涉刑案件情况和立案情况及立案监督、审查批捕情况, 实行每月或季度通报制度, 实现信息互通。三是加强协作配合, 形成执法合力。要完善联席会议、个案协商、双向咨询和查询等制度, 突出疑案研讨, 共同提高执法水平。联合开展执法检查, 形成合力, 维护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摘要:加强农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是严厉打击农业违法行为的迫切要求和重要手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两法衔接”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该文试从动物卫生领域“两法衔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入手, 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对策及建议, 以期对“两法衔接”工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两法衔接,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实施意见 (农政发[2011]2号) .
[2]孙谦.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 (试行) 理解与适用[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12:55-57.
细化易错指标的解释
“单位负责人”。其指标解释是指在单位及其职能部门中担任领导职务并具有决策、管理权的人员。包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高级管理人员(包含同级别及副职)、单位内的一级部门或内设机构的负责人(包含同级别及副职)。特大型单位可以包括一级部门内设的管理机构的负责人(包含副职)。这个指标有两个特点:一是自由裁量余地大;二是极易按字面意思理解,即按照单位法人或单位一把手来理解,只填报一个人。在年报培训中,虽然我们一再反复强调要按照指标解释填报,但企业填报的错误依然很多。在笔者看来,如果把该指标改成“高级别管理人员”或“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或许意思表达更准确些,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字面歧义,降低错误率和返表工作量。
“其他工资”。在岗职工四项构成中的其他工资项:指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工资性津贴和补贴三类工资均不能包括的发给在岗职工的工资。指标解释中只列举了两项:补发上一年度的工资和补发的可自行支配的房改一次性补贴等。在年报中,常见错误是把补发上年度的奖金也计入其他工资。建议在绩效工资的指标解释中增列包括补发上年的各种奖金,或者在其他工资指标解释中把补发上年的奖金作为排除项加以列举。
非全日制人员。该指标解释是以小时计酬为主,指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且劳动报酬结算支付周期最长不得超过十五日的人员。年报中常见错误是:符合前三个条件但按月结算的人员和按月计酬的兼职人员计入非全日制。在与企业的沟通中发现,完全满足这四个条件的情况并不多,多是满足前三个条件,但企业出于工资管理的需要,统一按月结算,如快餐企业送餐人员。笔者认为这种情况符合非全日制人员的实质性要求,但按照指标解释严格来说又不算,比较难以把握和操作。
从业人员的职业类型。这种分类有交叉,如企业总经理同时也是技术总监,那么该计入单位负责人,还是专业技术人员呢?如何选择,指标解释中没有相关说明。建议规定一个统一的原则,比如向上归类,即一个人如果是总经理同时也是高级工程师,那么应填报总经理这个岗位。
其他从业人员。该指标解释第3条:包括本单位聘用或使用与本单位没有社会保险关系,但在本单位领取劳动报酬的其他人员、兼职人员和第二职业者,这类人员实际参加本单位生产或工作。笔者认为,该指标解释有两处不清晰,一是“其他人员”内容不明确。常见问题是:企业聘用的未在其他单位兼职、也没有在其他单位上保险的临时工(如自雇保洁员、小时工),该企业本应为其上保险计入“在岗职工”,但企业并未给其上保险而把这部分人计入“其他从业人员”,因为该企业认为这部分人与本单位没有社会保险关系;二是兼职人员和第二职业者重复。建议解释的内容要明确清晰,无交叉,便于企业准确填报。
合理设置关系审核的级别
在统计联网直报系统中,关系审核对于提高源头数据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同的审核级别作用不同,合理适当的审核级别有助于实现质量和效率的最大化。
2012年工资年报中的一项审核是:工资总额年度数据大于等于前三季度累计数据(包括在岗职工、劳务派遣人员、其他从业人员工资总额指标)。目前这一审核级别是核实性,不是强制性。即该审核中如果审出错误只要填写说明就能提交。但年报中发现,尽管已有核实性错误信息提示,但这个指标错误率仍比较高,而且返回企业修改后再上报需要的时间较长。因为这个错误一旦出现,不仅涉及从业人员工资总额数据修改,还涉及按人员类型分类的修改,需要统计人员翻阅较多资料重新计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报表进度。所以如果把这条审核设置成B类强制性审核,虽然企业找统计机构开锁需要一点时间,但统计机构能通过开锁对该指标进行预审,数据质量有保证,同时也能减少后续的工作量。
上报时间充分考虑基层实际
“企业一套表”同时上报。2012年报中,实施“企业一套表”的企业大多数年报上报截止日期是2月28日。这对企业来说,便于记住上报时间。但不利的情况有两点,一是影响表间关联审核,如产业活动基本情况表(101-2)与从业人员工资(102-1,102-2),前者应早于后者上报,且前者中的从业人员期末人数大于等于后者中的该指标数据。如企业不按照前后顺序上报,则会出现审核错误。再如,从业人员工资(102-1,102-2)与工业专业的成本费用、生产经营和信息化统计表(B103-2)联审,也是前者要早于后者上报。这就意味着企业各种表的上报时间应不一致。另一个不利的方面是,会导致大量的企业集中在最后期限一起上报,会使本已负荷较大的网络处理负担更加严重。建议上级统计机构统一梳理一套表的相关审核,要求企业分批次上报。
“迟报”时间确认。本次年报规定,不论企业何时提交报表,如果返回修改,均按照最后一次修改后再上报时间作为企业上报时间。如果企业在修改后不能在截止日期前提交,算做“迟报”。作为基层统计机构,对于临近截止日期前上报的企业报表,就是在审核中发现错误,也不敢轻易返回企业修改,怕企业不能及时修改后提交,算企业“迟报”。只能等企业上报期结束,进入统计机构审核期后再返回企业修改,这样做的结果是审核机构难以做到边录边审及时返回企业修改。大量的修改集中到审核期,时间非常紧张。建议按照企业首次提交的时间确定是否“迟报”。
重视新增指标的数据支持
在2012年从业人员和劳动工资年报表(102-1)中,一个比较大的变化是新增了从业人员和工资指标按职业类型分类。其中共增加了四组内容20个指标:期末人数按职业类型分类、工资总额按职业类型分类、从业人员平均人数按职业类型分类、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按职业类型分类。这四组指标内容不仅关联性强,而且获取难度比较大。
这些难度主要体现在,一是分类的交叉性影响人员归类的稳定性;二是不同阶段人员岗位变化影响分类结构;三是数据取得工作量大,需要从工资表中按岗位分类筛选一一摘取。特别是对于单位人数多、变化大的企业更是如此。年报的准确填报需要这些指标的全年记录,如果这种变化平时没有记录或记录不全,到年报时增加填报这种指标,势必影响报表上报的准确性。今年“三上”年报企业普遍反映困难较大,因为详细分类情况很难追补。在2013年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中,季度报表也并未增加这部分内容。要想在年报时准确填报该部分内容,一是要加强对企业建立台账的督查,要求企业必须按照年报要求建立详细的企业工资统计台账;二是要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及相关的指标解释,增强指标归类的稳定性,从而确保源头数据质量。
编辑:单之卉 / 邮箱:szh@bjstats.gov.cn
关于完善银行卡挂失制度之我见 完善银行卡挂失制度的思考
银行卡是科技与金融完美结合的结果,给客户带来了交易便利,给银行带来了滚滚财源,极大地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近些年,各家银行都加大了银行卡的发卡量,银行卡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现代金融交易的主要媒介之一。但随着银行卡的风靡,由此而产生的负面问题也不少,时见报端,银行卡挂失引起的争端就是其一。某城市报曾报道过抬着重病病人到银行办理挂失换卡业务的报道,让读者觉得银行没有以客户为本,缺乏人性化,引起了十分不好的社会舆论。但是银行有银行的苦衷,基层经营行只能完全照章办事,否则将有可能被视为
不合规,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所以基层经营行为了保全自己,有时不得已而作出一些无奈之举。作为一名柜员,我就遇到过因办理银行卡挂失业务而让我十分无奈的经历。9月,甘肃的李某送女儿到武汉上学时,以自己的名义在我行办理了一张借记卡,并一直由其女儿使用。11月,其妻张某携女儿不远千里来我行以银行卡丢失为由要求办理挂失补卡的业务。因我行挂失制度规定挂失换卡业务必须本人亲自办理,故拒绝了张某的请求。张某向银行解释,因李某从事特殊行业,无法从甘肃赶往武汉亲自办理挂失业务,所以委托张某代办。张某出具了李某和她本人的身份证,结婚证,户口本,还有李某出具的委托张某代理办理挂失换卡业务的授权委托书。
根据我行的银行卡挂失制度的有关规定,如果本人不能亲自办理挂失的,可以由代理人凭存款人和代理人的有效证件办理,但是凭证补发必须本人办理。
张某不解,认为银行的这种规定过于苛刻,丈夫自身的财产支配权受到极大限制,欲起诉我行,后经过多方的协调和解释,最终双方没有对簿公堂。但这件事引起我的思考,当前需要办理银行卡挂失业务的客户很多,其中不乏客户本人不能来办理的情形。如存款人异地病重,且卡遗失,急需补卡取钱医治;存款人身处异国,卡由家人在使用,遗失了又如何办理挂失……。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而我行现行的银行卡挂失制度没有规定特殊情况下银行卡挂失业务办理的办法。这就造成了如果给代理人办理了挂失换卡业务,可能面临违规操作的处罚;如果不办理,势必僵化银客之间的关系,造成社会的不和谐,此种情况给基层经营行带来了巨大的矛盾。笔者认为造成矛盾的主要原因是银行卡挂失制度的不完善。当初在制度设置时过多的从防范风险的角度出发,认为银行卡挂失换卡业务风险系数高,所以“一刀切”地要求本人亲自办理。这样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要求和体现全国各族人民根本意愿、根本利益的政治发展道路,所以,我国必须在此基础上坚持和完善这条发展道路,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在坚持这条发展的道路上,必须坚持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坚持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就如季羡林老先生所说“要从宏观上看待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不能一味否定中国的文化和政治道路,我们要坚持符合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要坚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能搞西方那种议会制度和多党制。二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基层群众自治作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所在。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使之不断发展和完善,使其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方面:
一、必须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做到以人为本,必须从根本上保证人民是国家的真正主人,充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高淳县实验小学李先喜
【摘要】:在各种评价机制的引领下,学校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德育行为的指导。现代教育认为健全的卫生制度、良好的卫生习惯、全面健康的意识,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基于此,班级要加强卫生管理,养成学生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通过长效教育管理机制,达到学生卫生养成教育的理想效果。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养成教育又是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小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但体现了小学生的文明素质,而且还影响他们将来的整体素质。作为省级实验小学,处在省级文明城市创建的中心地区,是窗口学校,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任务更重,意义也更大。小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形成,离不开学校与家庭的配合教育。因此,学校在这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就显得义不容辞。那么,怎样有效地开展卫生养成教育,本人结合平时对班级的卫生工作管理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强化卫生意识,实施卫生规范
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卫生习惯是保证身体健康的基本条件。强化学生卫生意识,实施卫生规范约束时,要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教育,如集体学习,社会调查等等。在班级卫生管理上看到教室里有脏物时,我首先弯腰捡起,窗台上有灰尘时我亲自用抹布搽干净。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老师无须言语,学生就能明了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其次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创设情景,宣传规范,使学生从内心自觉接受。如我班开展了“讲卫生,从我做起”小故事演讲比赛,学生情绪高涨,发言激昂有力,有讲家庭的,学校的,小区中的卫生问题以及他们的看法,虽说他们的想法有些简单且不成熟,却依然可以意识到卫生养成习惯的重要,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这样的方式自然、亲切、热烈,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为自己找到了目标,明确了要求,从而达到自觉接受规范的目的。
平时我特别注重实践指导,从小事抓起,严格要求。我先从:①穿戴整洁;②经常洗澡;③勤剪指甲;④勤洗头;⑤早晚刷牙漱口;⑥饭前便后洗手;⑦不随地吐痰;⑧不乱扔果皮纸屑这些小事入手,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九条内容结合晨会课,对其内容进行具体化、系列化,通过晨会课、卫生课等予以贯彻实施,采用每周、每月检查的制度对照自我提高。
最后要发挥规范的督促制约作用,经常开展卫生自查、整改、考核、评比卫生之星等活动,相互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对学生中产生不良行为要对照校规、班规及时矫正,使规范能落到实处。
二、竞选值日班长,争当卫生之星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立班级卫生典型,是开展卫生养成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学生群体中树立卫生之星典型,在全班宣传,这样的典型生动、具体、贴切、零距离,更具有激励性。再如在班上实行择优录用的“劳动班长值日制”,推选卫生习惯良好的同学担任劳动班长,竞争上岗。要求劳动班长在值日期间,带好头,管好事,做好记录。坚持一周一小结,一月一评比,一学期一总评。小结时,先让值日劳动班长根据自己的工作向全班同学“述职”,要求简明扼要,多表扬,少批评,然后由班主任在同学们评议的基础上进行小结,肯定卫生个人和先进劳动事迹,给予奖励。然后运用这些榜样,结合卫生养成教育让学生找出差距,明确奋斗目标。
在试行“劳动班长值日制”后,同学们热情高涨,干劲十足,暗中竞争,惟恐落后。我们班有个同学是从村小学校转学过来的,刚到班里就发现他有乱扔垃圾的不良行为习惯,而
且比较严重,在同学之间造成不好的影响。有一次,放学后我组织学生检查,发现他的抽屉里满是垃圾,废纸等,同学们认真仔细地把他的座位清扫的干干净净。第二天到校后向他讲明原委,使他深受教育。通过“劳动班长值日制”实验,激起他的自尊心和好强心,一学期下来明显进步很多,不仅摘掉了乱扔垃圾不讲卫生的帽子,而且也担任过劳动班长。经过努力,五年级时我班获得卫生示范班级称号,同学们在浓烈的集体荣誉意识中又进一步强化了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
三、优化班级环境,突出养成氛围
良好的卫生习惯养成,一方面靠思想教育,规范约束,实践提高,另一方面是靠优化环境和班级的感染熏陶。因此要重视班级文化建设,使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机结合。
(一)注重创建育人氛围
在环境布置上,注重创建优美、健康、和谐的育人氛围。让学生随时随地、深入持久地得到感染熏陶。教室内有“我的舞台我做主”(学生作品展),“我们的骄傲”(各类典型的表彰),“环保角”有摆放整洁的清洁用具,有由学生组稿并设计版面的每两周一期的黑板报„„;同时,注重班级人文环境的建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注重建设,狠抓落实
狠抓班级的“两个文明”的建设,健全、完善各项卫生制度,落实班级卫生责任制,每名同学全天负责自己的座位地面及课桌凳的卫生保洁,班级有专人负责全班的卫生保洁和检查,每天记载公布。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使学生言行、举止、学习、生活都能以集体通过的规范行为为准则。
(三)注意构建班级文化,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从班级礼仪文明的推广,到社区志愿者活动的开展;从大课间兴起,到开展体育、文艺竞赛等等,无一不体现了健康、活跃、高雅、丰富的班级文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们求知求真,教师的敬业奉献,整个民族的与时俱进对熏陶和感染每个孩子,促使其卫生习惯的养成,无疑是有好处的。
四、形成家校合力,讲求效率落实
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单靠学校是不行的,他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学校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养成教育的第一课堂,社会是养成教育的熔炉。有的学生在学校表现良好,但由于家庭成员比较随意,不注意文明卫生,这就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效果。在养成教育工作中,我们要反复抓,抓反复;小事抓,抓小事。同时形成养成教育“三结合网络”,即: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养成教育工作网络。一位教育家说过:“在孩子的心灵播种理想,就会收获行为;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会收获品德;播种品德,就会收获命运。”
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员工培训要坚持针对性和实用性原则, 从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 与岗位特点紧密结合, 与培训对象的年龄、知识结构紧密结合。每次培训并非都要全行参加, 与培训内容无关的人一律不得参加, 以免他们“开小差”、“开小会”, 影响别人听课, 破坏了上课的纪律, 也是对授课者的不尊重, 影响其授课情绪, 往往会匆匆讲完了事, 使得有些本该详细展开的内容也不再“多嘴”, 授课质量大打折扣。建议成立专门的培训领导小组, 根据目前需要培训的课题, 决定近期员工培训的内容、方式和参加人员。
2. 要注重培训结果, 建立培训反馈体系。
加强培训工作的考核力度, 量化培训考核结果, 把培训考核结果纳入各单位的考核体系。建立员工培训积分管理卡, 每开展一次业务技能培训后, 直接在积分管理卡上记分, 积分管理卡成绩的高低也会成为提拔人才的一项重要依据。
3. 拓展培训渠道, 创新培训方式, 丰富培训手段。
引入丰富多彩的培训形式, 提高培训的灵活性, 加强和培训机构的合作, 聘请专家和专业的培训师, 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4. 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 增添必要的现代化培训设施, 营造良好的教育培训环境。
特别是有些新产品、新业务的培训, 员工对这些新事物都很陌生, 仅凭培训师口头讲解, 难以理解和掌握, 影响了培训效果。若能建设电化教学教室, 每人都能用电脑进行模拟操作, 就会既直观又明白,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发展现状;完善措施
当前我国各大高校的办学自主的权利在逐步的扩大,在高校管理和运营的过程中,其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的环境也进一步复杂化,高校在财务管理改革工作中面临着重大的挑战,而当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内部控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如何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工作,进而进一步建立健全高校的财务管理体系,提高高校的财务管理的水平,促进高校工作水平的提升是当前高校财务管理改革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内涵
财务内部控制是各大高校的财务管理部门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为了真实地反映出学校在发展和运行的过程中各项经费的收支情况、保证各项经济活动中产生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实现财务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与各项经费使用效率的提升而进行的一整套的内部控制措施的总称。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改革的进程中,进一步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对于保证高校各项资金的安全、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进一步完善财务工作的精细化管理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 当前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于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教育领域实行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各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在新形势下财务风险已经进入到了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之中,然而在高校当前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还没有对财务风险有充分的认识,对于外界经济环境以及潜在的财务管理危机还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应对。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高校的管理层对于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致使学校的财务管理水平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2.2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当前虽然一些高校建立起了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在建立的过程中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导致在内部控制制度实行的过程中不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尤其是对于一些刚刚合并而来的高校来说,其内部控制制度存在很大的缺陷,致使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了一些财务管理的漏洞,使得高校面临的财务风险进一步加大。同时,当前很多高校对于财政资金的内部控制比较重视,而对于一些预算之外的资金的内部控制工作却没有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对于一些科研经费的控制管理不足导致了大量的浪费,引发了高校内部财务管理混乱局面的出现。
2.3 内部控制机制覆盖的范围不全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办学经费还是依赖政府的财政支持,高校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重钱轻物的错误思想。一些高校为了加大对于资金管理建立起了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却忽略了对高校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工程项目、实物资产等的控制管理工作,没有对学校的固定资产进行定期的审查,导致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出现了账目不清、会计信息失真等重大的财务管理问题的出现。
同时,高校对于一些社会捐赠、科研经费等财政拨款等之外的资金管理和控制的水平不高,缺乏必要的监督与管理机制,此外,学校在财务管理工作中没有设立专门的部门对会计的工作进行全面定期的审查,致使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很大的缺陷,从而进一步增加了高校的财务风险。
3 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对策
3.1 充分认识到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在新的改革形势之下來加强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是高校在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因此,在高校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进程中要充分认识到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对于高校的管理人员来说,要
不断更新自身的财务管理理念,发挥好自身的带头作用,将实行内部财务控制的理念贯彻到每一个财务人员的工作之中,从而进一步提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水平,保障高校财政管理工作的稳步推进。
3.2 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财务管理人员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直接实施者,因此学校必须重视财务管理团队的建设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会计制度,合理设置会计岗位,同时加强对于会计人员的财务内部控制意识的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并将内部控制切实落实到会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此外,还要定期展开针对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财务管理团队的整体水平,使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从而推动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3.3 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制度
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制度对于提升学校的财务管理水平,加强学校的财务内部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进一步加强财务内部控制,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的进程中要进一步完善高校的预算管理制度,明确各个部门之间的预算管理工作的责任,同时依据预算编制工作建立起配套的预算追踪、预算分析与预算评价制度,对于每一笔预算资金的使用都实行严格的监管,从而进一步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防止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林雪丽.试谈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87-89.
[2]林雪丽.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2):33-35+41.
饮食服务分公司,是以服务为主营业务的行业,它要求从业人员要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具备优秀的知识及服务精神。用大白话讲就是要求每名员工在各自的岗位上,能够积极主动地用心去工作。向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也是饮食服务分公司的管理目标。因此,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对公司和公司员工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那么,什么是服务意识?服务,显然指的是行动,即具体的行为;意识,则指的是思想、思维活动,也就是对服务的认知。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服务意识——只有先从思想上理解了服务的真正含义,才能通过实际行动表现出来。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里的“预”,我们暂且将其理解为准备,和对服务的认识。也就是说,我们只有先对服务有了清晰的认识,对服务的内容有了清晰的把握后,当事情来临时,我们则会很冷静的思考。
就拿餐饮业为例,客人的无礼是客人的修养缺失,但作为服务者,我们不能缺失,要用有礼来对待无礼,才能让事情平息和解决。我们的忍让,不表示我们的懦弱,面对抢劫,我们都能视对方的刀如无物,我们还能怕什么?!我们害怕的,是服务意识的缺失,是思维能力的缺失!认识与意识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认识是一种很简单的直观思考,进入不了思维的深处,不能形成一种思维惯性,容易遗忘。而意识是用微观的思维能力和敏锐的洞察能力来控制思想的,它可以成为一种惯性贯穿在人的思想中,既而经久不忘。例如:极具文明和代表性的“厕所文化”现象,人们在如厕时经常会在醒目处看到诸如 “人吃进去的是 饭,表现出来是举止,拉出来的是文化修养。”、“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来也匆匆,去也冲冲。”等等的温馨提示,这些提示除透出商家精明、细微、超前的服务意识外,给公众以时时提醒,使公众逐步养成良好的如厕习惯,带来的效果是双方更高境界“意识”的升华。举一反三,试想在我们日常工作中,还有多少细节需要我们类似这样超前的服务意识呢?!在服务行业客户很多无礼的行为是靠员工在“意识”形态下得以较好的处理和解决的。
再看行动(服务)。如果以“顾客是上帝”的理念要求企业员工以顾客为尊,为顾客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当然无可厚非。“上帝”理应得到足够的尊重与礼待,但尊重和礼貌都是双方的,顾客也要“顾德”,不能违背起码的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原则才好。因为上帝不会无礼,而顾客却经常发生“无礼”的错误,据报道:某酒店服务生在上菜品时,不慎将汤汁洒在顾客身上,这位服务生忙不迭赔礼道歉,但这位顾客却得理不饶人,破口大骂;在济南某餐厅在晚间营业时,由于突然跳闸停电,食客竟趁黑逃单;武汉某商场为顾客备了几百把“雷锋伞”,结果借出去的伞除了一个小学生归还外,其余的竟有借无还„„。
在我们这个以服务为主体的餐饮服务企业,顾客更是形形色色,三、六、九等的,因此,在这样的客户群面前,我们的心理上会承受更多的压力。但是,我们不会为了追求营业收入而让我们的员工放下尊严去忍受无礼客人的谩骂与羞辱,那样对我们这个品牌更是一种侮辱。
因此,面对无礼客人的无理要求时,我们的员工应该表现为沉着、冷静和不卑不亢。我们要用服务意识来指导自己的思维,来指导自己的 2 行动,对那些不听劝阻甚至扩大事态发展的无礼客人,我们的员工要毫不客气的进行抵制,必要时还要报警。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呢?我们认为,惟有躲避才能打不还手,而骂则不能不听,我们的耳朵功能都很健全,但我们可以装听不见。打骂都没有对手了,肯定就会感觉到了寂寞,人在寂寞时最容易冷静和思考,这样,我们为无礼的客人创造了改过的机会,从而体现了我们服务素质的另外一种范畴。意识决定人的行为,服务意识的提升,决定了服务质量的好坏,也决定了服务这个实体行动的优与劣。再无礼的客人,都会有良知。我们的以礼相待与宽容,我们真诚的服务心态,我们理性的处理事情的行动,都会让客人明白:
东方的员工真有素质,服务真好!东方为有这样的员工自豪!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起步之年,是我国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全方位进入建设发展高潮的关键时期。国务院批准的国家工商总局新“三定”方案,明确了工商部门的职责,那就是加强服务型工商建设。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以收费、办案论英雄”,转向以服务质量、监管效能定优良。作为工商人我们要深刻的认识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必须在实践中牢固树立服务理念,深化服务型工商建设,真正促进公正、安全、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形成,切实发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解放思想,提高人员整体素质。
构建“服务型工商”首先要解决的是思想认识问题,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的管理念。也就是要认清“必须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才能承担相应的政治责任,法律责任、行政责任和道德责任。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好市场监管工作。由于“行政管理”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一些干部的思想总认为我们是“管理者”,认为登记审批、执法办案越严就是把关越好,对新的法律和政策接受理解不够。通过学习,我们要把思想、行为、习惯从不符合科学发展大局的观念中解放出来,牢固树立服务发展大局的科学发展意识、开拓意识、效率意识;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切实解决不愿、不敢、不会服务的问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要坚持不懈地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高理论政策水平,强化宗旨意识、责任意
识和廉洁意识;不断增强科学协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做到为政府分忧、为企业解难。要给服务对象当参谋、出主意,创造条件尽可能帮助解决。
二、努力转变工作作风,优化市场准入环境。
一是健全制度建设,窗口实行回答咨询“一口清”、“一口准”和首办负责制,推行“四卡”服务,即第一次接待企业送一张《服务联系卡》,接受企业咨询送一张《办事指南》,受理申请登记送一张《办事效率监督卡》,颁发营业执照发一张《照后指南》和《征求意见卡》。设立意见箱,接受社会监督。二是创新工作方法,提供便捷服务。比如在当前的个体验照过程中,前来办理验照的个体户越来越多。由于排队时间过长,再加上一些人不注意细节造成秩序混乱,使得前来验照的个体户怨声很大,为此我们建昌营分局结合银行等单位的排号系统,自己动手,因陋就简,制作了排号卡,按办事人员到达的先后顺序发放排号卡,然后凭号办事。这一作法使得办事大厅里秩序井然,来窗口办事的人对较长时间的等候也表示认可,减少了对工作人员的误解。
三、履职尽责,服务“三农”
推动农村新一轮改革发展,是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工商部门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要加强同辖区政府的密切联系,积极推进红盾护农、商标富农、品牌兴农等服务措施,形成具有工商特色的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举措、新方法。一是狠抓商标培育扩总量。围绕优质粮油、特色农产品等大力培育各类农产品注册商标,提升农产品的品牌附加值,存进农民增收。二
是加强村级投诉站建设,方便农民就地投诉。实施“消费维权进村”活动,在村委会建立投诉站,农民就地投诉举报办结率要达100%,实现“农民在家门口投诉、投诉在家门口解决”的目标,有效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和农村稳定。三是进一步搞活农村商品流通,积极支持农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大力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积极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登记工作,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切实搞话农产品流通。四是严查坑农害农行为。加大监测力度,严查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的劣质农资商品,加强对肥料产品的登记证、包装、标识、宣传内容的检查,严厉查处欺骗广大农民合法权益的行为。
四、加强行政指导工作,积极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积极运用和有效规范行政指导行为,是我国行政管理和行政法制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构建“服务型工商”行政指导必不可少,在我们以往的工作中,行政指导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比如:通过通过开辟法律讲座、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对企业进行法律法规培训,以达到让企业学法、知法、守法,在经营中规范自身行为的目的等等。现在行政指导要形成一种工作机制,要通过工作机制主动地指导行政指导工作的开展,使其目的性更强、更有针对性。一是重点项目行政辅导。对包括引导企业强化商标战略、各类专业市场、涉农企业等实施上门指导。二是服务发展行政建议。引导企业树立维权意识、品牌意识、信用意识;引导企业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创立和保护自主知识产权。三是巡查监管行政提示。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向市场主体告知工商监管要求,引导其按照法律法规及政策要求履行义务,减少违法行为发生。四是轻微违规行政警示。对无严重后果、违法情节较轻、无主观
故意并能及时纠正的违法违规行为,通过警示教育的方式予以制止纠正,让当事人认清利害关系,防止违法反复。五是违法行为行政纠错。在行政处罚的同时,帮助纠错,防止违法后果进一步扩大。
关键词:民商法;制度;问题;完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民商法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和内在规律的反映。我国市场经济法律秩序的核心是以民商法为基础的,民商法自接规范市场主体的交易活动,是社会主义市场发展和进步的基本保障。目前,我国通过对传统法律文化的继承改造和对世界民法思想的借鉴,已经初步建立了民商法体系,但与现代法律制度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研究我国民商法制度的完善与发展,对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民商法制度的相关概述
民商法律制度是国家为了进一步达到经济目的,并逐步实现利益而行使的相关权利,只有真正建立公平竞争的发展轨道,才能鼓励并建立向上的法律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般是由民商法、经济和社会法所共同构成,其中的民商法可以直接规范市场的主体进行相应的交易,其法律的规范所反映的是市场经济的发展的内在发展要求,它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关系,是民商法的主要调整对象,所以在民商法的适用范围中,民商法具有规范从事市场交易活动的资格,使其拥有从事市场活动的权利和行为能力;保证民商法规范市场交易过程中真正的财产关系,从而确保民商交易安全性,保障市场主体交易活动有序进行。市场经济的发展,主要需要民商法的保障,只有这样,才可以给市场经济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二、我国民商法制度现存的主要问题
我国民商法律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最基础的法律制度,但是现行的民商法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小能很好地满足经济发展和司法实践的需要,其主要问题如下:
1.均民商法制度老化
很多民商法制度制定于改革开放前后,较多地反映了计划体制的特征和要求,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民商法制度日益老化,现行民商法制度没有从根本上对传统行政体制制度进行彻底地改革,对于现今形势的市场经济小能完全适用。普遍存在“市场经济行为超前、国家立法滞后”的现象,很多法律法规还小能够完全的落实推行,现行的民商法制度明显落后于我国现代法制建设的需要,因此导致了很多不规范的经济行为的存在。
2.立法体系散乱化
山于民商事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法律规定过于粗疏和体系小健全,现行民商法的立法体系散乱,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国家陆续发布的法律法规存在很多含糊其词的地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时之需,弥补了某些法律制度的空白,但是国家为了解释和澄清法律规定而发布实施的条例、细则、办法、意见等名目繁多,具有着很大的散乱性,甚至制定出的某些规定之间相互矛盾或重合,在相同民商事关系的确立上出现了多次立法的现象,小利于彻底解决民事关系纠纷与商事关系纠纷的问题。
3.立法倾向行政化
现行民商法的行政化倾向严重,一方而许多民商法立法是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出现的,如土地法是以《土地管理法》的形式出现的;另一方而在现行民商事法律制度中包含许多行政法律规范,如《民法通则》中关于罚款、扣留的规定。大部分民商事立法是山行政部门负责起草,对正确实施民商法律制度产生了消极影响,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商事权利的行使。
三、完善我国民商法制度的策略
民商法律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上述我国民商法制度中存在的小足,下文从加强民商法创新、调整民商法体系、建立民商法机制提出了完善我国民商法制度的策略,其具体内容如下:
1.加强民商法创新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广泛运用,我国立法机构应转变法制观念,加快民商立法,加强民商法的创新,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完善我国民商法制度,民商法理论研究应起到先导作用,在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为目标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民商法创新的研究,尽量缩短立法相对于经济发展的滞后性,尽可能地将法的内容规定得明确、具体,消除民事立法粗疏所带来的种种弊端。
2.调整民商法体系
我国民商法制度的完善与发展,需要明确地认识到调整民商法体系的重要性,调整好民商法体系中各种法律法规的关系。完善适应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还必须摈弃应急式的立法方式,尽量改变法规“大而小细”等粗枝大叶的立法弊端。在原有的立法基础上,改变传统立法的粗疏,制订出一个关于民商立法的总体规划,使各类法律法规相互协调、相辅相成。
3.建立民商法机制
民商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步和发展的基础,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市场经济中的法律能够公正有效地运行,必须建立健全民商法的运行机制,完善立法体制,提高立法效率。在立法体制上应进一步完善民商法的立法,加快立法步伐,规范的民商法的法律体系,加快民商法立法“去行政化”的进程,以建立一套与国家运行发展机制相适应的立法机制。司法机关应保障民商法法律运行机制的独立性,小受行政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的非法十扰,保证民商法有效公正地运行,进而推进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
三、结语
总之,民商法制度对于规范民、商事主体的活动与行为,调整市场经济的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立现代民商法,培养公民现代法治观念,是我国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我国民商法法律体系的框架。已基本形成,只有小断完善和发展民商法制度,健全民商法制度法律体系,创造良好的法律运行环境,才能使民商法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与运行之中,保障我国公民的经济利益实现最大化,促进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
参考文献:
[1]徐学鹿,韩昌泰.进一步完善民商法律[J].法学杂志.2008
[2]張德峰.从民商法到经济法:市场经济伦理与法律的同步演进[J].法学评论.2009
[3]杨永刚.浅谈金融机构信用政策[J].北方经济,2008
一、美国CFO的职能
美国CFO在公司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同时进入公司董事决策层和经理执行层, 是企业战略的管理者, 是公司价值管理的中枢, 他们以股东价值创造为基础, 以业绩管理为核心, 通过资源配置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和长期发展, 为决策提供支持。美国CFO的职能范围被定义为八个方面, 即战略管理、管理控制、财务管理、计划管理、投资管理、资源管理、信息管理、业绩评价。美国公司的CFO全盘管理公司的财务和会计事务, 负责财务、会计、投资、融资、投资关系和法律等事务。公司的财务部门、会计部门、信息服务部门都归CFO管理。除了负责公司与投资人的公共关系, CFO还要保证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拥有足够的现金, 用于办公和生产经营活动。此外, 公司自身的投资事务和复杂的法律事务, 也都由CFO来统筹管理。CFO一般同时管辖CIO (首席信息官) 、主计长和司库等。由此可见, 美国CFO已参与到企业的全面管理当中, 成为与CEO并肩作战的战略合作伙伴。
二、我国CFO的职能现状
由于我国CFO制度产生的时间还不长, 其职责大多局限在财务管理、计划管理、投资管理等基本财务职能层面上, 主要包括对公司财务报表的制定、内部审计、日常的财务会计核算、公司资产的保值增值、税务管理、投资、融资、资金管理、财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等方面, 一些企业还没有真正意识到战略管理、管理控制等高级财务职能对于企业长远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CFO在战略管理方面的知识及能力相对薄弱。同时我国大多数CFO是由总经理聘用并对总经理负责, 不属于董事会成员, 因此他们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比较低参与企业管理控制的机会较少。另外, 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是现代CFO一项全新、重要的职能, 当前我国CFO在业绩评价领域中, 主要还是运用传统的财务指标进行评价, 对于利用非财务指标等进行业绩评价还比较少。由此可见, 我国CFO的职能与美国CFO的职能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三、我国CFO需要培养的能力
(一) 深厚、扎实的财务功底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虽然现代社会强调CFO的战略管理、信息化管理、业绩评价等高级财务职能,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CFO的基本财务职能已不再重要。CFO作为首席财务运行官, 首先必须是一个财务专家, 必须精通全面系统的财务知识, 包括金融、资本市场、投融资、税务筹划等, 而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财务核算方面。只有拥有深厚、扎实的财务专业知识, 才能处理好企业的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金投放、资金退出等各环节的资金运行情况, 有效发挥战略管理、管理控制等职能。此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各项财务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不断推陈出新, 逐步与国际趋同, CFO还必须保持终身学习的能力, 及时更新财务知识, 适应现代财务管理的新需求。
(二) 战略管理能力。
CFO掌握着一个企业全面的财务信息, 凭借自身深厚的专业知识以及对企业经营环境的准确理解, 将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企业的战略制定工作中, 他们不仅仅是CEO的助手和参谋, 同时还要成为企业战略决策层的重要组成人员, 为企业的长远计划和战略提供预测性的财务数据分析和财务服务支持, 并对战略决策中涉及到的财务问题发表意见。CFO在战略管理中主要承担以下职责:将公司战略与价值最大化目标结合起来, 如评估各项计划的价值创造能力、在重大问题上为CEO和其他管理者提供建议, 制定、实施公司财务战略。未来CFO关注的焦点将由交易的过程和控制转向提供决策支持和更深入地制定企业战略, 相应地他们投入到财务核算和日常财务收支管理的精力将会减少。
(三) 信息化管理的能力。
企业必须以信息为基础, 分析数据背后的经济意义, 从而掌握市场变化及需求的特点, 分析对手的竞争优势及弱点、制定竞争战略, 以此来提高综合竞争能力, 同时了解企业的生存空间和竞争优势, 形成企业的发展战略。管理信息化已经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只有通过信息化管理, 才能提高产品成本的核算水平, 为新产品研发提供经济分析;提高内部控制能力和资金管理水平, 实现资金实时监控和分析。因此, 现代CFO必须建立管理信息化意识, 从企业的战略出发, 及时发现企业管理中最为紧迫的信息化需求, 围绕企业战略计划和规划IT环境下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框架, 进行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 使企业财务和业务在业务层、控制层和决策层协同, 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市场应变能力, 努力实现企业价值增值。在这一过程中, CFO要和首席信息官 (CIO) 、首席运营官 (COO) 等做好沟通, 要与CIO一起承担企业信息化的协调者和驱动者的重任。
(四) 业绩评价职能。
以传统单一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业绩评价已不能满足现代化管理的需求。以绩效棱柱、平衡计分卡、经济增加值等各种非财务指标评价体系为主的业绩评价方法已经逐渐成为现代企业业绩评价的热点。现代CFO要深入了解企业战略的执行和实施情况, 熟练并灵活地运用非财务指标评价体系, 结合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组合成一套体现企业发展战略、能被企业各方理解接受并自觉执行的指标评价体系, 作为企业考核的框架, 从而有效地发挥CFO的业绩评价职能。
(五) 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之我见】推荐阅读:
我国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07-18
完善社区党建工作体制机制11-23
建立社区社会保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下载10-12
如何完善12366纳税服务热线建设10-30
完善产品质量监管服务调研思考11-04
深化完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07-09
完善福利待遇09-06
完善知识结构10-30
完善公司制度12-05
完善追逃工作机制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