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设计作品赏析教案

2024-08-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室内设计作品赏析教案(精选9篇)

室内设计作品赏析教案 篇1

军屯中学----樊翠

一:教学内容: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分析《梁祝》,提高学生感受、分析、鉴赏音乐作品的能力。2.掌握音乐体裁:小提琴协奏曲;作品作者。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梁祝》的音乐内涵。四:教学用具:

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新课教学:

一、导入

1,出示梁祝的故事。(主要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对梁祝有个初步了解)2,教师:关于梁祝的音乐或歌曲你知道哪些?(学生回答)。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二、作者简介与作品体裁介绍(主要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掌握作者以及作品体裁,让学生知道小提琴协奏曲的含义是什么。)

由何占豪、陈钢 1959年写成并首演。当时作者还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何占豪(1933—),作曲家,浙江人。主要作品:小提琴齐奏曲《姊妹歌》、弦乐四重奏《过节》、《烈士日记》、交响诗《刘胡兰》、民乐合奏《节日赛马》、越剧《孔雀东南飞》配乐等。

陈钢(1935—),作曲家,上海市人。主要作品:《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及交响诗《屈原》。小提琴协奏曲:以小提琴为主,由多种乐器组成,按乐器种类的不同分为若干组,各组分别担任多声部音乐中的某些声部,演奏同一乐曲。

三、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播放视频片段)(主要设计意图是通过视觉影像,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

(接下来是逐段欣赏,主要设计意图是提高学生感受、分析、鉴赏音乐作品的能力,体会音乐中的情绪变化。)

(一)、呈示部

1、引子:(43秒)

欣赏前设问:请同学们注意听,在音乐中有一种乐器模仿了什么动物的叫声?这段音乐的旋律使大家的脑海里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播放“引子”音乐)引子部分一开始用长笛模仿鸟的叫声吹奏出一段旋律,接着双簧管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题展示出了一幅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美丽景色。2.主部:(播放“主部”音乐)(4分10秒)先播放爱情主题《化蝶》,再让学生细听主部。(出示歌词主要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梁祝。)

问题:爱情主题反复了几遍?分别由什么乐器演奏?表达了梁祝两个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先是由小提琴奏出富有诗意的爱情主题。接下来大提琴以浑厚圆润的音调与小提琴的轻盈柔和形成对答。最后由全体乐队再次奏出爱情主题,表示出梁祝真挚纯洁的友谊不断加深和互相爱慕的深情。3.连接部与副部:(播放“连接部与副部”音乐)连接部:(5分03秒)

是与爱情主题形成鲜明对比的曲调,它是由越剧过门发展变化而来的,是一段节奏自由的华彩。副部:(7分36秒)

问题:这一部分的节奏与前面的主题有什么区别?由此想象一下,这一段音乐描写了梁祝故事里哪一部分的情节?欣赏完后回答。

答案:这段节奏明朗、欢快,多处运用跳音的演奏方式,使旋律活泼、跳荡,独奏与乐队交替出现,生动地表现了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的愉快生活。4.结束部:(播放“结束部”音乐)(10分19秒)

这段音乐转为慢板,再度出现小提琴与大提琴情意绵绵的对话,其中断断续续的音调,表现了女扮男装的祝英台欲言又止,矛盾害羞的内在情感。表现了十八相送、长亭惜别、依依不舍的情景。

(二)、展开部

这部分描写了“抗婚”、“楼台会”、“哭灵、控诉、投坟”这三个情节,在欣赏时老师做相应的提示:(播放“展开部”音乐)1.“抗婚”:(14分)

铜管以严峻的节奏、阴森的音调,奏出了封建势力凶暴残酷的主题;独奏小提琴用散板的节奏,陈述了英台的悲痛与惊惶,乐队强烈的快板,衬托出独奏小提琴坚决反对封建势力的反抗主题。这两个主题逐渐激化,形成英台抗婚的怨愤场面。2.“楼台会”(16分31秒)

大、小提琴的对答,缠绵凄苦,如泣如诉的音调,把梁祝相会楼台时百感交集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3.“哭灵、控诉、投坟”:(20分55秒)

小提琴的散板独奏与乐队的快板齐奏交替出现,运用了京剧导板与越剧紧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英台在坟前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的情景。最后锣鼓齐鸣,英台纵身投坟,乐曲达到最高潮。

(三)、再现部(26分07秒结束)

这部分主要描述了“化蝶”。长笛吹奏出柔美的华彩旋律,与竖琴的滑奏相互映衬,把人们引向神话般的仙境。独奏小提琴再次奏出了爱情主题,展现出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封建势力压迫下死去后,化做一双蝴蝶在花丛中欢乐自由地飞舞。

四、思 考 题

梁祝的故事留给你们的最深的思想内涵是什么?

乐曲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内容,表现的是梁、祝对那男女的忠贞爱情和对封建礼教的控诉和反抗。最后“化蝶”赋予的是浪漫主义色彩,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理想。

五、课堂小结

室内设计作品赏析教案 篇2

蒙古包系列设计作品在武星宽教授的众多设计作品中无疑是独具风格且令人惊叹的。蒙古包作为蒙古族等亚洲游牧民族所特有的主流建筑形式事实上也是游牧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符号。中国人类学家吴文藻先生曾经说过“蒙古包是蒙古族人物质文化中最显著的特征。可以说, 明白了蒙古包的一切, 便是明白了一般蒙古族人的现实生活。”这句话精辟地指出了蒙古包在游牧民族生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对一个如此有重要意义的民族文化建筑形式进行创新设计无疑是富有挑战的, 而事实证明武星宽教授成功的完成了传统蒙古包的现代创新设计, 并充分表达其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现代审美。

武星宽教授的蒙古包设计如图兰太蒙古包、巴音呼都格蒙古包、曼德拉苏木蒙古包等大都基于传统蒙古包的圆形总风格造型, 这种传统造型是长久以来蒙古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是一种适应游牧民族特征和高原自然条件的建筑造型, 在此基础上武星宽教授又运用了抽象主义等构成手法令其设计更稳重更雄伟更现代;在装饰设计上武星宽教授既保留了蒙古族传统元素又大胆的采用了多民族元素的提炼融合, 而这些多民族传统图腾、纹饰等元素在蒙古包上体现出似曾相识而又前所未有的共存性, 体现出多元民族文化和禅宗文化的集成交融;在建筑主体色彩上大量运用了再蒙古族传统中代表真实、幸福的白色, 配以一定比例的蓝、红、黄等在蒙古族传统中同样具有特殊地位并分别代表着永恒、繁盛、高贵的吉祥色, 所有的颜色都强烈的表现出蒙古族人民对吉祥美好的追求;在建筑功能上, 武星宽教授设计的蒙古包虽然是稳定建筑, 但仍旧保留传统蒙古包作为民居的基本功能, 如可容纳多人家族的居住空间, 饲养牧畜的结构层, 同时还顺应现代社会旅游业的发展为旅游爱好者提供良好的体验环境。由于材料、结构、工艺等现代技术应用使得武星宽教授设计的蒙古包兼具实用与观赏的可推广性。无论是造型色彩、装饰元素还是功能实用武星宽教授设计的蒙古包都体现出了强烈的民族符号和文化内涵所表达的社会美。

武星宽教授的景观设计如承恩寺大门设计、鸡公山入口设计、黑湾河景观规划设计等都是在自然环境中完成的, 每一组设计都恰如其分的协调了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的关系。首先, 从武星宽教授的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设计应遵从自然。我们说景观设计应该从自然规律出发进行生态环保设计参考, 无论从形式还是本质上都不能破坏自然美, 同时在材质、结构、造型、色彩的设计上也应顺应当地自然环境, 做到设计与自然相得益彰、浑然天成。其次, 武星宽教授的设计中充满着浓郁的文化性征。设计不是单纯的追求新奇个性, 设计需要对地域人文的思考沉淀。所以在承恩寺大门和鸡公山入口等设计中我们可以依托设计的造型语言联系到当地的文化风情、历史遗迹。设计以人为本, 设计需要从自然出发再回馈自然达到天人合一, 达到自然美。

武星宽教授的环境雕塑设计如巴彦卓尔市火车站广场主题雕塑、中国蜀都雕塑等无不彰显出其是前无古人、独具特色的艺术美。这是一种绘画艺术与设计实践的跨界表达。武星宽教授的绘画艺术生涯生动精彩, 从幼时在蒙古族寺庙绘画唐卡到如今的水墨重彩雄浑派, 武星宽教授创造出具有浓烈风格的绘画艺术, 而他的雕塑设计也亦如他的绘画艺术般独树一格, 不可复制。武星宽教授擅长从解构主义的角度出发采用提炼、夸张、变形等重构的手法进行雕塑设计, 这使得雕塑作品具有强烈的抽象、大气的艺术性征。同时武星宽教授又能将地方民族文化、时代审美趣味、国际形式语言巧妙的有机结合, 创新出独具形式美感的审美表达, 使环境雕塑设计即是景观符号, 亦是文化符号。

通过对武星宽教授设计艺术作品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将艺术理论与创作实践的有机结合, 将传统美学与时代审美的巧妙碰撞, 对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的尊崇运用, 德艺双馨、独具人格魅力的立体形象, 而这个立体形象给了当代艺术设计师们一个启示:勇于做真实、做自我、做学问、做实践, 勇于传承文化和颠覆创新, 勇于肩负责任感和使命感, 勇于学问与德性双修双行。这也许就是当代艺术家的设计美学和艺术设计师的修养。

摘要:武星宽教授不仅是杰出的水墨重彩国画大家, 亦是在秉承传统的同时勇于追求创新的艺术设计师。本文通过对武星宽教授设计艺术作品进行美学赏析, 并试图从武星宽教授身上挖掘当代艺术设计师的内在美。

关键词:设计美学,文化符号,设计师修养

参考文献

[1]武星宽.设计美学导论[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室内设计作品赏析教案 篇3

【关键词】舞台设计;服装设计;秦文宝

文章编号:10.3969/j.issn.1674-8239.2015.10.017

Appreciation of Qin Wenbao’s Set & Costume Designer Production

QIN Wen-bao

(National Academy of Chinese Theatre Arts, Beijing 100073, China)

【Abstract】The creative ideas and artistic style of Qin Wenbao's set & costume design works was reviewed in the paper.

【Key Words】stage design; costume design; Qin Wenbao

编者按:

秦文宝,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副教授,中国舞台美术学会服装化装委员会副主任,2015全国青年舞台美术研修班班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会员,中国舞台美术家学会会员。

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设计和服装设计专业,硕士学位;曾在英国皇家戏剧学院(RADA)访学,与韩国祥明大学、美国耶鲁大学戏剧学院、美国宾汉姆顿等大学进行教学交流。

2013年入选WSD世界舞台美术组织在英国举办的世界百名舞台设计师展,2015年入选世界舞台美术组织在莫斯科举办的1990?2015年世界舞台服装设计展。曾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华奖;多部设计作品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中国京剧节金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大奖。

秦文宝的舞台演出设计作品追求舞台艺术的创新表现,把舞台设计与服装设计作为统一的视觉整体,力求实验性的设计表现。近年来尤以对水墨、材料、传统艺术的当代思考等作为设计导向,将设计理念转换为创作意象,设计出具有个人风格特征的舞台艺术作品。

当代水墨艺术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用水墨演绎戏曲舞台艺术是笔者对舞台美术探索的观念诉求之一。水墨在中国美学体系中具有一种特殊的空间意念倾向。将水墨艺术的思维方式所赋予的能量与视觉感受,投射到舞台设计与角色服装设计中,把水墨的视觉艺术语言转化为心灵语言,并与设计师解读剧本的内在感受相结合,力求设计出具有东方神韵的舞台空间艺术。作品实例:黄梅戏《千羽锦》、越剧《绣球记》、上党梆子《悟因楼》等。

秦文宝:秦腔《再续红梅缘》取材于中国明代传奇作品,借鉴了京剧、越剧、川剧等不同剧种有关《红梅记》、《游西湖》、《李慧娘》的资料,尤其是唐涤生版粤剧《再世红梅记》的精华部分,保留了秦腔《游西湖》中《鬼怨·杀生》的经典桥段及“吹火”绝技,博采众长,融会贯通。

舞台设计和服装设计遵循中国传统戏曲审美特征,力求在中国传统戏曲发展的文脉中,探索传统经典戏曲作品的当代审美表现。以简洁、精炼、写意风格重新诠释传统戏曲舞台美术的整体效果;并能与中国戏曲程式化表演相结合,呈现给观众具有中国戏曲审美艺术特征的舞台整体画面;探求戏曲舞台美术作品的当代视觉审美意境。

实景剧的设计是要融于自然生态环境中的整体演出体验。实景剧的核心价值是引导观众在此景此刻能深切地感受到现场脚下的这一片土地和这一族群的异样风情。通过传说故事来演示一种有别于观众原有都市生活方式的、具有当地原生态的自然生活样貌。因此,实景剧不是通过晚会式的华丽舞台演出形式,而是在挖掘当地具有深厚文化价值的基础上以质朴的艺术风格演绎传说故事。它是民俗的、鲜活的、原生态的、接地气的生活方式。

近年来,秦文宝参与创作设计的实景剧演出设计作品有:

《梦里老家》(江西婺源,2015年);

《侗族大歌》(贵州黎平,2014年);

《中华泰山·封禅大典》(山东泰山,2014年修改版);

《文成公主》(西藏拉萨,2013年);

《菩提·东行》(山东兖州,2012年);

《道解都江堰》(四川都江堰,2012年修改版);

《大梦·康熙》(河北承德,2011年);

《井冈山》(江西井冈山,2008年);

《大宋·东京梦华》(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园,2007年);

《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河南登封少林寺,2006年);

《印象·刘三姐》(广西桂林阳朔,2003年);

《中国·桂林博鳌亚洲旅游论坛闭幕式》(广西桂林,2002年)。

(编辑 常靖雨)

室内设计作品赏析教案 篇4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高中学生

2、学科:信息技术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课前预习、小组分配

5、教师准备:预习案、学案、练习案、课件、相关的网址链接,板书 教学课题

网络信息的获取和下载,网站、网页的制作。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根据主题学习的内容在网上搜索有用的信息。

学会保存一个网页、网页上的图片、文字、文件。能区别保存网页的不同类型。并收藏网址。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学生通过自学和通过与同伴交流、小组合作的方法获取知识,并分享他人学习的经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到网上收集资料的乐趣,乐于主动参与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并能在合作中进行愉快的合作和协作。

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良好习惯,并合理使用利用因特网。

培养学生在相互的评价和展示交流过程过,学会学习和欣赏别人,并体现自我的价值。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广东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中心信息技术教材编写组所编著的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 用网络教室课件播放多个五彩的网站,让学生欣赏。

http://)

2、打开存放网页的文件夹会发现多了一个和保存文件名相同的文件夹,文件夹里存放

的是该网页中包含的全部图形文件。

(板书)保存网页:

文件——另存为——选择路径——输入文件名——保存 文本文档的格式简明,文件小,打开快。

网页形式内容丰富,有图片,有超级连接,全部还有网页文件夹。

(二)怎样从网上下载一些自己想要的图片、文字资料。

“请同学们各自结合教材上的内容,操作计算机,先自己学习,然后同桌之间、小组之间共同讨论,把这些问题初步解决。”

图片的范围:

1、可以从http:///这个网站直接查找,也可以直接百度中搜索。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结合教材上的内容,二是边看书边操作,对一些不明白的地方作好标记。(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请同学们汇报小组内的学习成绩,并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板书)保存图片

右击图片——图片另存为——选择路径——输入文件名——保存 保存网页上文字

选定文字——复制——打开字处理软件——粘贴——保存

(三)制作自己的作品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动手,上网查找资料并下载到自己的计算机中,然后经过自己的简

单处理、组合,制作自己的作品,但要注意三个问题:

一是在下载资料之前先要确定自己的制作主题;

二是从网上要有目的的下载资料;并注意网络信息的版权;

三是在制作自己的作品时,一定要对下载的信息筛选后再进行使用。”

(四)作品评价

“同学们,这节课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掌握了如何迅速的查到自己想要的网址,并能够独立地从网上下载各类资料,包括图片、文字等,大部分的同学还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对自己保存的信息进行简单处理、组合,制作出基本满意的电子作品,下面谁愿意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

要求学生先本组自评,后小组评价对作品的做出相互评价。

(五)小结

我们都知道,网络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好处,网络的共享功能让我们在查找或是下载某些资料时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我们在使用网络上的资源的时候一定要遵守一定的网络道德。网络上文件的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我们在实际应用时一定要严格遵守有关版权法规。应该做到:

①文件中有时会包含不健康的内容,我们应自觉抵制它们,做到不阅读、不存储、不转播;在使用文件的时候还要注意防止病毒和黑客。

②将下载文件引用到自己的作品中的时候,一定要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注明出处。

总之,大家应该做到《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即:五要五不。

这节课,同学们做的很好,课后教师希望大家可以再到网上查到更多、更精彩的资料,争取创作出更加漂亮的可以向他人介绍我们学校的相关的网站,并发布到因特网上去。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堂中,教学的主体是学生,通过设计分层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学生运用因特网浏览、搜集信息的能力、迅速准确地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因特网有目的地进行学科知识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室内设计作品赏析教案 篇5

多媒体作品的规划与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多媒体作品制作的概念和多媒体作品的主要制作步骤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阅读、集体交流等方式,联系以往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完成学习任务。学习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做一件事情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训练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大胆交流的意识。教学重点:

多媒体作品制作的主要步骤。

教学难点:

多媒体作品的概念和平常的应用。

教学资源:

收集以往学生制作的多媒体作品或者老师自己制作的作品。软件涉及Power Point、Flash、Dreamweaver、Authorware、课件大师等。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了解多媒体的概念和应用

1、教师播放优美的多媒体作品,类型涉及多媒体演示文稿、多媒体课件、网页、动画等,学生欣赏。

2、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与感受。

3、板书课题,提出本课学习任务。

4、学生阅读“1.1多媒体作品”,自己勾画重点,抽生交流:

⑴多媒体和多媒体作品分别指什么?常见的多媒体作品有哪些?

⑵多媒体作品有些什么特点?这些特点中最吸引你的是哪一点?

⑶多媒体作品的应用范围很广,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5、教师小结多媒体作品的概念和应用,可以补充一些多媒体作品应用的例子。

活动二:认识多媒体创作工具

1、谈话:要制作多媒体作品要具备一定的硬件和软件条件,一般情况下,一台多媒体计算机和WINDOWS操作系统是基本配置。同时,我们还需要要专门的多媒体写作软件,也叫做多媒体创作工具。

2、学生交流:你所知道的多媒体创作工具有哪些?师生评价。

3、学生从“1.2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工具”中勾画出书上写出的几个常用软件的软件名,教师教读。并补充其他的多媒体创作工具,如课件大师、方正奥思等。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展示这几种软件的界面。

活动三:了解多媒体作品创作的过程

1、学生分组阅读“1.3多媒体作品的设计方法”,全面了解多媒体作品创作的过程。教师巡视,了解分组学习情况,记录突出问题。

2、交流: ⑴大家的作品主题和内容是什么?(明确:主题要鲜明,健康、便于体现。内容要健康、有吸引力和制作价值)

⑵多媒体作品中所采用的媒体形式有哪些?大家准备采取哪些形式的素材,从何处得来?(明确:素材形式避免单一;获取途径要合法;建立个人文件夹有利于集中管理——7下《建立个人资源库》)

⑶选择制作工具有什么必要?

⑷多媒体作品的设计原则是什么?怎样提高自己的制作水平?(明确:多练习,多交流,多学习、多借鉴)。

活动四:欣赏多媒体作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

1、教师提供更多的本地作品以供欣赏,可以上网的可以提供网站在线欣赏。

2、评价给你印象最深的作品。谈谈你可以向他学习什么?

梵高作品赏析 教案 篇6

(1)知识目标:了解并感受梵高绘画的主要特点及作品,初步了解西方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绘画的主要区别。

(2)能力目标:通过梵高的艺术作品的欣赏开阔眼界,提高欣赏和尖山艺术美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梵高对绘画的热情和执着,激发学生们的绘画的热情和兴趣。【教学重点】:梵高艺术人生和作品欣赏以及后印象主义的主要特点。【教学难点】:学生对梵高艺术人生和作品的理解,激发学生对绘画的兴趣和热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业类型】:艺术欣赏课 【教学方法】:提问法,讲解法,演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播放印象派名家的作品

提问:是否知道这是属于那种绘画的派别?是否认识这些世界名画的画家吗?

印象派。莫奈,马奈,塞尚,雷诺阿,高更,梵高。

提问:让学生猜猜,有位画家受印象派的影响,生前也只卖出去一张画,而现在他的艺术作品确已8250万美元打破了艺术品交易市场的世界纪录。同学们是否知道这个人是谁呢?

文森特•梵高 展开

一、印象派、后印象派

1、简单的了解印象派的由来及它的艺术特色

印象派也叫印象主义,19世纪60年代—9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画派。

由来:关于“印象派”一词的来历还要从画家莫奈说起,1874年,莫奈的《日出。印象》。

艺术特色:重外光 重视觉 重瞬间 重气氛。根据太阳光谱所呈现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去反映自然界的瞬间印象,“把画架搬到户外”,成为印象派的重要绘画方式。他们只能多考虑画的总体效果,较少的顾及枝节细部。印象主义的以粗放的笔法做画,作品缺乏修饰,是一种外表草率的画法。

2、简单了解后印象派的由来和艺术特色 由来:对印象派的不满而产生的。

艺术特色: “后印象派”重视形、色、体积的构成关系,强调艺术形象要异于生活的物象,要用作者的主观感情去改造客观物象,要表现“主观化了的客观”。他们尊重印象派在外光和色彩上所取得的成就,但不追求外光,侧重于表现物质的具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

后印象派严格来说并不算是一个真正的派别,它主要是指印象派后的一些艺术家虽然曾经做过印象派的通路人,却走上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他们认为艺术应当忠实于个人的感受和体验,无需与客观真相完全一致,应当以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去改造客观形象。

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区别:客观 主观

二、梵高的创作背景 背景:曾有一位神秘的预言家对尚是婴儿的梵高说出了可怕的预言:他会到巴黎,英格兰,当店员,当教师,会恋爱,遭拒绝,成为传教士,在恋爱,在遭到拒绝,成为艺术家,画800副作品,在普罗旺斯变疯,37岁时自杀,一生只卖出一幅画......梵高年轻时在画店里当店员, 这算是他最早受的“艺术教育”。29岁才开始自学绘画,早期临摹米勒(现实主义)的画,和印象派画家相交, 在色彩方面受到启发和熏陶。吸收了印象派的的技法,走上了一条自己的路,人们称他为“后期印象派”。他最初的作品, 情调常是低沉的, 可是后来, 他大量的作品即一变低沉而为响亮和明朗,后来到巴黎。

梵高全部杰出的、富有独创性的作品, 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一年中完成的。冷酷和污浊的现实终于使这个敏感而热情的艺术家患了间歇性精神错乱,他不愿增加别人(尤其是弟弟提奥)的负担, 于1890年7月23日自杀, 几天后身亡。享年只有37岁。几个月后, 曾经把自己全部热爱和物力献给他的提奥也死去了。人们说: 提奥是为了梵高而生的„„

三、作品欣赏

1、播放多媒体课件,对梵高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进行欣赏。<1>、早期作品:(荷兰 1881.41885.11)梵高画它们时已经是快30岁的人了。他开始大量临摹名画,并画了大量素描习作。可以说,梵高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天才画家。他从小受到艺术熏陶,又有极高的文学素养,这使他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力。梵高喜欢米勒,他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农民,工人,社会底层人。深沉厚实的风格虽与其以后的画风有极大的反差,但画中所表现出的气质与精神却是永恒不变的。

1883年底,梵高回到父亲供职的教堂所在地纽南。在纽南的两年时间里,梵高苦练素描技巧。在画了大量素描写生和习作后,他完成了第一幅著名作品。

欣赏:《吃土豆的人 》(受米勒影响)

讲解:画面深沉,有极强的乡土气息。梵高在色彩上为了突出其内容,特意采用了夸张的形式。他在这个时期的色彩处于阴暗色调之中,盛土豆的盘子里散发出缕缕的蒸气,这一切都活画出了贫苦农民家庭生活的真实情景。

<2>、探索时期:(安特卫普1885.111888.2)安特卫普:梵高接触了日本的浮世绘梵高此时期的作品延续了纽南时期的现实主义风格和深沉的笔触,但他也渐渐使画布变得明亮了些,色彩也丰富了些。

梵高来到“艺术之都”-巴黎。这里浓厚的艺术氛围使梵高兴奋,尤其是印象派绘画使他震惊不小。在弟弟提奥(当时在巴黎,提奥是颇有名气的画商,和印象派画家关系很好)的介绍下,梵高认识了很多印象派画家,比如劳特累克、高更、修拉、毕沙罗...在受到印象派影响后,梵高的画风发生了变化,画面变得明亮起来。他还在创作中吸收了印象派的一些技法,如点彩法等。这一时期梵高开始了大量的自画像的创作。

欣赏:《自画像》

讲解:这个时期梵高将自己画的有些纨绔,像文人和绅士的样子,这画作主要出现在他刚到巴黎不久。对于第一类穿着随意的自画像,可以看出梵高洒脱和随意的性格,到后期经历过大量的挫折,但渐渐接受了自己身为社会底层的身份。而之前那些绅士气和文人气的画作,则表现出梵高在初到巴黎时对自身社会地位的追求和渴望。

<3>、顶峰时期:(阿尔 1888.21890.5奥维尔1890.5室外》《夜间咖啡座-室内》 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圣雷米:这时的梵高已陷入对精神病的恐惧和对前途的迷茫中。令人惊叹的是。这一时期的作品,许多都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和“视觉冲击”,旋转的线条,粗犷有力,让人感到画家复杂强烈的感情和表达的冲动。代表作品有:《星月夜》《柏树》等。正是这时,评论家开始评论梵高,而且卖出了他生前唯一一张油画。

奥威尔:梵高来到巴黎与提奥和他妻子及刚出生的侄子文森特(与梵高同名)见面。后经提奥推荐,来到距巴黎不远的小镇奥维尔接受加歇医生治疗,并继续创作。但就在7月27日下午,他外出作画时开枪自杀。当时他只有37岁。关于梵高自杀的原因始终存在争论。个人认为,梵高的自杀并不只是由于精神问题,《麦田上的乌鸦》等作品绝对是画家极其清醒的状态下画的,但这些画暗示了梵高的死亡却是很明显的。梵高在成名前夕突然自杀,也许终是一个谜。

欣赏:《向日葵》 讲解:向日葵金黄色的花瓣, 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使他内心充满激情地去画那些面朝太阳而生的花朵.花蕊画得火红火红, 就像一团炽热的火球;黄色的花瓣就像太阳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一般.厚重的笔触使画面带有雕塑感, 耀眼的黄颜色充斥整个画面, 引起人们精神上的极大振奋.有十二株和十四株向日葵的两种构图。他以12来表示基督十二门徒,加上本人和弟弟西奥两人,一共14人。

欣赏:《麦田昏鸦 》 讲解:《麦田上的鸦群》是梵高最后的作品,成群的乌鸦是飞来还是离去不太清楚。强烈的黑色,总给人以不祥的预兆。天空激烈地摇晃着,麦田也像要燃烧起来;或许梵高看到这一大群惊叫、乱舞的乌鸦,他终于觉得,自己不幸的一生即将结束。这幅画表现了他悲伤与极度的寂寞,隐藏着迈向死亡的脚步声。

四、板书的设计

西方印象派(梵高)艺术作品赏析

一、印象派和后印象派

二、梵高的创作背景

三、梵高的作品赏析1《吃土豆的人》

2《自画像》 3《向日葵》 4《麦田昏鸦》

五、作业布置

创新设计作品选题技巧 篇7

进行创新设计是创新设计竞赛参赛作品的最基本要求,没有新颖性和独特性的作品是缺乏竞争力的。因此,创新设计作品的选题尤为重要,一个好的创意相当于成功了一半。作为我院创新设计竞赛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笔者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创新设计作品如何选题方面有一些见解,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灵活运用综合创造

制造业发展到今天,其深度和广度已触探到了各行各业的各个角落。创新变得非常困难,千辛万苦设想的一个创意在互联网上都有可能搜索到,都有可能是某个专利。在这种情况下,灵活运用综合创造是进行创新设计的一条捷径。

综合,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是指将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加以考虑,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法则。综合创造是指运用综合法则的创新功能去寻求新的创造[1]。其基本模式如图1所示。

我院2008年参赛作品“新型墙体打磨机”即是运用综合创造进行创新设计的典型实例。参赛学生观察到装修工人手工打磨墙体粉尘危害严重、劳动强度大,从而提出了设计一种新型墙体打磨机的设想。拟定设计方案时,综合了利用砂纸打磨的手工打磨和气钻的工作方式,设计出了可方便地更换不同号数砂纸的旋转打磨头,制成了手持式机械打磨装置;自动集尘方面,为了不另外增加驱动装置,参考了铆工利用引射原理吸取金属屑的工作方式,设计出了集尘装置。这样,一种利用空压机气体驱动的新型墙体打磨机设计方案就诞生了(如图2所示)。当然,一种创新设计能否实现,还需要制作样机检验。另外,机器调试也是关键性环节。在新型墙体打磨机的调试过程中,发现集尘效果不好。查找原因发现问题出在引射管上,通过精心设计其内部形状并用计算机进行流体分析,加工后试用效果良好,新型墙体打磨机取得了成功(如图3所示)。

2 从实践中挖掘创意

参赛学生在学习了《机械制图》、《机械设计》、《机械原理》等专业课程后,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基础,具有参与一定程度的科学研究的能力。在进行创新设计时,基于所处年龄段的特征,普遍表现出思维敏捷、思想开阔的特点。但同时由于生活、生产实践经验的缺乏,有些设想会流于空想,毫无可操作性。几年来,笔者在指导创新设计的过程中,坚持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实践出发,从实践中挖掘创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1 选题紧贴部队实际工作

我院学生很多来自于部队,对机务维护工作比较熟悉,将来毕业后也从事该项工作。因此,在选题时,我经常引导学生从熟悉的机务工作出发进行创新设计。

如:2008年参赛作品“轴承注油小帮手”是为了解决飞机轴承润滑问题而设计的。外场飞机地面维护过程中,轴承润滑是一项比较重要也是经常性工作。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现如下问题:

1、限于飞机的特殊结构,有些部位的密封轴承用现有的针管装油及注油都比较费力;

2、飞机上球铰由于空气中沙尘容易出现卡滞,现在的注油一般使用毛刷对其表面进行刷油,达不到均匀的效果,润滑不完全。

3、飞机机轮圆锥滚子轴承注油目前一般采用拆下来手工涂抹方式注油,润滑不均匀、不完全,不清洁,大批量时工作效率低,并且直接接触润滑脂对人体伤害大。

针对这些问题,参赛学生提出了设计一种多功能轴承注油器的设想。拟定设计方案时,注油筒采用手动螺旋机构实现,以增加注油压力,实现稳定注油;注油嘴采用方便更换式,以适应多种类型轴承注油。产品加工后通过外场试用,受到机务维护人员的一致好评(如图4所示)。

另外,2005年参赛作品“遥控式自动千斤顶”是为了解决飞机调水平问题而设计;2007年参赛作品“机身底部工作椅”是为了解决飞机机身下狭窄空间修理飞机方便而设计;2008年参赛作品“飞机通用驾驶杆卡具”是为了飞机进行平尾参数的性能检测时固定住飞机的驾驶杆而设计;2009年参赛作品“轮胎充气及测量装置”是为了解决飞机机轮充气及测压而设计。这类作品占到历年来参赛作品的25%。

几年来,通过紧贴部队实际工作进行创新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首先,参赛学生通过创新实践活动得到了有益的锻炼,不仅对所学专业知识进行了融会贯通,而且通过创新实践对机务维护工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许多参赛学生毕业分配到部队以后迅速成长为技术骨干;其次,取得了一定的效益,如“轴承注油小帮手”、“飞机通用驾驶杆卡具”、“轮胎充气及测量装置”等产品在实际机务工作中得到了应用,“飞机通用驾驶杆卡具”改进后还进行了定型批量生产。

2.2 选题结合教学和实验室建设

实际需求是创新设计的源泉,离开需求进行创新设计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选题时,引导学生从日常接触的教学和实验室工作出发进行创新设计,也是我院创新设计作品的选题方向之一。这类作品占到我院历年来参赛作品的15%。

如:2006年参赛作品“新型投影仪”是为了解决投影仪昂贵、数量缺乏而设计的,利用旧有的幻灯机通过加装LCD改造成为投影机;2008年参赛作品“同轴激光加工送粉装置”是为了解决我院激光加工实验室激光器送粉问题而设计的,“激光快速成型制造系统”则设计了一种铺粉器以及PLC控制装置,形成了采用激光加工方式实现的快速成型制造系统。

这些作品紧密结合教学和实验室建设,参赛后在教学和实验室工作中得到了应用,一举两得,解决了创新设计作品多被闲置的问题,使资金获得了有效利用,有利于创新实践活动的更好开展。

3 结束语

创新设计作品面向工程实践,强调创新,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选题犹如浪里淘沙,有时需要运用创新技法,有时需要灵光闪现,但更需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从实践中挖掘创意,创新设计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参赛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生产实践出发,认真观察和思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就一定能设计出具有独创性的作品。

摘要:本文结合我院历年来参赛作品,阐述了创新设计作品的选题技巧,提出在制造业日趋成熟的情况下,灵活运用综合创造,从身边熟悉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挖掘创意,是进行创新设计的捷径。

关键词:创新设计,选题,综合创造,实践

参考文献

范丛博化装设计作品赏析 篇8

[关键词]赏析;化装设计;范丛博;《永远的尹雪艳》;《犹太人在上海》;《大树西迁》;《图兰朵》

文章编号:10.3969/j.issn.1674-8239.2016.08.016

编者按:

本期赏析上海戏剧学院(以下简称上戏)舞台美术系化装设计专业教师范丛博的作品:话剧《永远的尹雪艳》、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秦腔《大树西迁》、歌剧《图兰朵》等。

范丛博老师现为我系服装与化妆设计教研室主任,是我院优秀的青年骨干教师,多年来,她集教学、创作、科研于一身,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范老师出身于教师家庭,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父母的言传身教造就了她今天的阳光、正直、谦虚、乐观、勤奋的高贵品质。她凡事追求完美,学生时代勤奋努力,品学兼优;留校任教后则处处为人师表,工作投入。

教学中,她担任了多门服装化妆设计的主干课程,并积极指导学生参加教学演出,同时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她认真踏实、热爱学生,风趣幽默,深受师生们的好评。课堂外,她还是一位有着很大社会影响力的设计师,曾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海世博会开闭幕式、世界游泳锦标赛和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开幕式的主化妆师;世界三大男高音上海演唱会的特邀化妆师:中国在蒙特卡洛申办世博会的国家领导人的专职形象设计师。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范老师良好的艺术修养和精湛娴熟的设计才华。

十多年来,范老师还积极投身在“着色”教学项目的探索之中。许多个深夜,她在为学生收集创作参考资料:许多个周末,她放弃休息为学生辅导作品,在学生坚持不下去时,她耐心地给予指导与帮助;在学生取得创作上的突破时,她比学生还高兴。如今,“着色”已成为上戏著名的教学品牌,范老师功不可没,除此之外,她还积极投身学科建设,如我系国家级精品课程《化妆设计创作与体现》、国家十一五重点教材《化妆基础》、《化妆设计》,以及上海市优秀教学团队称号等多次荣誉和奖励的获得与范老师付出的巨大努力有着直接的联系。

一部好作品来之不易,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更为难得。范丛博的成功有多方面的因素,而我认为,她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在追求完美,才是最重要的。

——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徐家华

沪语话剧《永远的尹雪艳》

原著:白先勇

编剧:曹路生

导演:徐俊

美术指导、服装设计:张叔平

作曲:金复载

舞美设计:徐肖寰

灯光设计:胡燕燕

化装设计:范丛博

上海恒源祥戏剧发展有限公司出品

于2013年5月在上海文化广场首演

徐俊:沪语话剧《永远的尹雪艳》,是一则上海传奇,一个近乎神话的故事,写一个永远不会老去的女人;一个风华绝代、倾倒众生的美人。年代跨越大——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人物众多——50余人,人物造型繁杂。经设计师范丛博老师所勾勒的人物,形象个个栩栩如生,美轮美奂地还原于那个年代。与大师张叔平先生的绝美旗袍相映生辉,完美体现了导演要求的“精致美学”之精神。

范丛博:白先勇先生笔下这么描绘尹雪艳:“不错,尹雪艳是有一身雪白的肌肤,细挑的身材,容长的脸蛋儿配着一副俏丽甜净的眉眼子,但是这些都不是尹雪艳出奇的地方。”她的出奇是由于她“一举手,一投足,总有一份世人不及的风情”,是由于她那又中听、又熨贴的吴侬软语,以及那布置得十分妥贴、叫人坐着不肯动身的客厅。更让人说不清、数不尽的还在于因为她既有迷男人的魔力,又有迷女人的功夫,而且“总也不老”……在给《永远的尹雪艳》设计造型时,白先生的那句“尹雪艳总也不老”让我决定以“少”来塑造这位“冰雪化成的精灵”,突出描绘尹雪艳细腻的五官和光感的肌肤,以配合张叔平先生高定版的旗袍和演员黄丽娅独有的气质,重点描绘40年代细长的眉和弯挑的眼线、唇部恰是柔化处理。虽没有红唇浓妆,却也可以在舞台上展现尹雪艳媚而不俗、充满诗情的翩然容貌。剧中几位阔太太的妆则借用了50年代妆的特点统一用粗眉、夸张眼线、饱满艳唇,以表现这四位媚俗的一面。剧中男演员的形象已经非常像剧中人物,这都是导演挑选演员时的讲究,所以妆相对影视化的同时,也力求在细节中(发型、眉毛、肤色)体现每个人物的故事性。

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

编剧:荣广润 郭晨子

导演:徐俊

作词:梁芒

作曲:金培达

舞台设计:徐肖寰

灯光设计:萧丽河

服装设计:张叔平

化装设计:范丛博

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宣传部、上海恒源祥戏剧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出品2015年9月在上海文化广场首演

第十七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首演”

范丛博: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由中国和以色列的艺术家们同台合作,是一部震撼而动人的舞台作品,作为一名上海人,能参与这部作品的创作,对我而言是一件既骄傲又激动的事情。人物造型设计的关键是统一于舞台的整体“无色美学”视觉感,也就是说化妆既不能“跳戏”,同时又要解决中国演员在犹太人和中国人角色形象的多场转换问题。特别是其中中国演员扮演的一位主要犹太人角色,既不能用很夸张的妆,又要“像”。最后主要依靠“犹太人的大胡子”的造型,舞台效果很好,加上演员用英语演唱,许多观众都没发现是中国演员。在设计女主演林亦兰的妆时,我抛弃了当时流行的弯眉,反之以加粗的形式表现,使眉型更加生动,希望给人青春和勇敢的心理暗示。这部戏的换妆和跟场工作量非常大,很感谢团队中每一位有责任心的化妆师和发型师。

大型秦腔现代剧《大树西迁》

编剧:陈彦

总导演:胡筱坪

nlc202309091136

舞美设计:韩生罗相贵王军

灯光设计:伊天夫张兆瑞王群海

服装设计:秦文宝代刚

化装设计:范丛博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演出

于2009年5月在西安首演

入选“2007-200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优秀剧本、2008-2009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奉调进京为共和国60大庆献礼演出;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中国戏剧·优秀剧目奖”。

范丛博:20世纪50年代,以交大为代表的一批高校、科研院所响应祖国召唤,从沿海大规模西迁内地,为西部开发建设做出卓越贡献。秦腔《大树西迁》就是以这一史实为背景精心制作的。主要讲述孟冰茜教授一家三代人西迁五十年的奋斗历程和生命轨迹,用六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切面,经纬交织、纵横交错地演绎出了主人公五十年的情感嬗变、思想升华的心路历程,艺术地再现了那个壮怀激烈的年代,昭示了共和国几代知识分子“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的生存理念,展现了他们前赴后继、忍辱负重、热血担当的人格精神和报国情怀,同时也表现了憨厚、善良的大西北人民对知识分子的爱戴、呵护和滋养,并深层次反映了东西部文化在时代演进中的撞击、渗透和融合。设计人物造型时,六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妆发特点,各人物的年龄、身份和思想,东西部地域文化和精神面貌在妆容和发型上的体现是设计依据,也是刻画重点。考虑到是现代秦腔,整体妆容和发型都采用了话剧样式,既符合生活的真实性,又对角色形象做了艺术化的塑造。最后一场80多岁的孟冰茜教授形象,我参考了老演员秦怡的经典华发和优雅妆容,最终给观众的舞台呈现是一位大气、崇高又真实可敬的中国知识分子形象。由于年代跨度大、演员多,换妆是关键。特别感谢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的党春雅和楼华两位非常有责任心的化妆师。

歌剧《图兰朵》

导演:张艺谋

化妆造型总设计:徐家华

主化妆:范丛博

范丛博:非常有幸作为徐教授的团队之一,在北京参加了张导鸟巢版《图兰朵》的演出,为图兰朵公主和老皇帝“贴木尔”化妆,首演是意大利“图兰朵”女高音拉法艾拉·安吉丽缇。鸟巢版《图兰朵》,虽然是在巨大的体育场演出,化妆在细节上却丝毫不能马虎,透过舞台两侧的大屏,演员脸上任何一个细微之处观众都能清晰地看到。所以,现代演出场地和舞台技术的快速变化,特别是在戏剧演出中出现的高清同传改变了传统舞台妆的技术要求和整个视觉美感的标准。而这次工作中,印象最深的是给意大利“图兰朵”化妆,她非常瘦,脸非常小。初见,就感觉她眉宇间透出一种冰冷之美,有一种属于图兰多的冷艳,这正是我想要的。我喜欢借用演员自身的特点来造型,而不是重新去画一张脸,打底时我不停提亮演员脸部瘦的凹陷结构,因为西方演员立体结构很明显。我把化妆重点放在了眼部,没有强调眉毛,借用了戏曲的红妆,但在色彩上用了玫红和橙红两种,使面部的红妆通透、时尚,色彩冷暖合一,与极其精致的华服相呼应。

其他化装设计作品

话剧《他和他的一儿一女》

编剧:雷·库内[英]

翻译:范益松

导演:徐俊

舞台设计:徐肖寰

服装、化装设计:范丛博

上海恒源祥戏剧发展有限公司出品

于2014年6月在上海艺海剧院演出

室内设计作品赏析教案 篇9

赏析冰心作品 品味冰心意境

——读书汇报课

一、教学目标:

1、学生汇报课前阅读冰心文章情况,启发引导学生在课外利用多种途径收集、整理学习资料,促使学生更广泛地感受、了解冰心其人的特点,尤其是冰心作品的风格。

2、通过交流、展示、朗读、品味冰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巩固和丰富学生的积累,指导学生感悟、欣赏冰心作品鲜活的神韵,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以冰心为代表的优秀儿童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1、课前开展“冰心阅读”活动。

2、学生自制有关冰心作品的书签、书法作品、美术作品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老师创设情境。用班德瑞的优美音乐作背景,营造出学习氛围,将学生引进冰心作品爱的意境。

二、汇报展示所了解的冰心其人及作品。

1、简要介绍所了解的冰心。

2、读了多少篇冰心的作品?记住了哪些?是从哪儿读到的?

了解两个问题:

(1)简要介绍你所了解的冰心。(引导学生了解冰心作品中体现的童心、母爱、对大自然之爱的主题。)

(2)你读了多少篇冰心的作品?记住了哪些?是从哪儿读到的?

三、回顾学习方法“抓精彩语段,用情去读,用心品味”

指导学生抓住冰心作品清新秀丽,语句优美,同时又抒发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特点,用“抓精彩语段,用情去读,用心品味” 的学习方法去品读。回顾旧知,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从学生的认知出发,挖掘已知经验,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让他们在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欣赏、品味作品

1学生寻找自己的阅读伙伴,组成阅读小组。

在小组内用“抓精彩语段,用情去读,用心品味” 的学习方法去品读最喜爱的作品。并请推荐同学,参加集体汇报。

2、自主合作,集体赏析。

(1)、引导学生按自己的阅读兴趣自行分组朗读、品味。

(2)、自主合作,集体赏析。

请各小组将交流成果向全班同学展示,我们共同来品味冰心的作品,教师适时点拨。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除各小组推荐的人选外,鼓励学生自荐。展示朗读的形式不限,展示的作品多篇。

引导学生按自己的阅读兴趣自行分组朗读、品味。通过各种朗读形式展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促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主动投入整理、赏析同类作品。

让学生充分谈出自己的品味理由,展示学生自己阅读、感悟的过程。

五、推荐名句段

学生用情去读,用心品味冰心作品中的名段。

老师推荐名段。通过配乐朗诵、调动学生头脑中贮存的知识积累,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充分的品味到冰心作品中“爱”的主题。旨在促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拓展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六、总结,留有余味,学生回味,细听。

通过今天的“品冰心作品”活动,我们对冰心其人、其作品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位伟大的儿童文学家冰心,深深打动了在场的你们、我们、他们以及天下所有爱好她作品的人们。希望同学们在课外再继续去品味冰心作品。

附:

冰心: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男士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惟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同年起发表散文《笑》和《往事》。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26年,冰心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执教于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校。此后著有散文《南归》、小说《分》、《冬儿姑娘》等,表现了更为深厚的社会内涵。抗日战争期间在昆明、重庆等地从事创作和文化救亡活动。1946年赴日本,曾任东京大学教授。1951年回国,先后任《人民文学》编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作品有散文集《归来以后》、《再寄小读者》、《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拾穗小札》、《晚晴集》、《三寄小读者》等,展示出多彩的生活。艺术上仍保持着她的独特风格。她的短篇小说《空巢》获1980优秀短篇小说奖。儿童文学作品选集《小桔灯》于同年在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荣誉奖。冰心的作品除上面提到的外,还出版有小说集《超人》、《去国》、《冬儿姑娘》,小说散文集《往事》、《南归》,散文集《关于女人》,以及《冰心全集》、《冰心文集》、《冰心著译选集》等。她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一 只 小 鸟

─—偶记前天在庭树下看见的一件事

有一只小鸟,它的巢搭在最高的枝子上,它的毛羽还未曾

丰满,不能远飞;每日只在巢里啁啾着,和两只老鸟说着话儿,它们都觉得非常的快乐。

这一天早晨,它醒了。那两只老鸟都觅食去了。它探出头 来一望,看见那灿烂的阳光,葱绿的树木,大地上一片的好景 致;它的小脑子里忽然充满了新意,抖刷抖刷翎毛,飞到枝子 上,放出那赞美“自然”的歌声来。它的声音里满含着清—轻 —和—美,唱的时候,好像“自然”也含笑着倾听一般。树下有许多的小孩子,听见了那歌声,都抬起头来望着─— 这小鸟天天出来歌唱,小孩子们也天天来听它,最后他们 便想捉住它。

它又出来了!它正要发声,忽然嗤的一声,一个弹子从下 面射来,它一翻身从树上跌下去。

斜刺里两只老鸟箭也似的飞来,接住了它,衔上巢去。它 的血从树隙里一滴一滴的落到地上来。从此那歌声便消歇了。

那些孩子想要仰望着它,听它的歌声,却不能了。(本篇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192O年8月28日。)宇 宙 的 爱

四年前的今晨,也清早起来在这池旁坐地。

依旧是这青绿的叶,碧澄的水。依旧是水里穿着树影来去 的白云。依旧是四年前的我。

这些青绿的叶,可是四年前的那些青绿的叶?水可是四年 前的水?云可是四年前的云?─—我可是四年前的我? 它们依旧是叶儿,水儿,云儿,也依旧只是四年前的叶儿,水儿,云儿。─—然而它们却经过了几番宇宙的爱化,从新的 生命里欣欣的长着,活活的流着,自由的停留着。

它们依旧是四年前的,只是渗透了宇宙的爱,化出了新的 生命。─—但我可是四年前的我?

四年前的它们,只觉得憨嬉活泼,现在为何换成一片的微 妙庄严?─—但我可是四年前的我?

抬头望月,何如水中看月!一样的天光云影,还添上树枝 儿荡漾,圆月儿飘浮,和一个独俯清流的我。

白线般的长墙,横拖在青绿的山上。在这浩浩的太空里,阻不了阳光照临,也阻不了风儿来去,─—只有自然的爱是无 限的,何用劳苦工夫,来区分这和爱的世界?

坐对着起伏的山,起立的塔,无边的村落平原,只抱着膝 儿凝想。朝阳照到发上了,─—想着东边隐隐的城围里,有几 个没来的孩子,初回家的冰仲,抱病的冰叔,和昨天独自睡在 树下的小弟弟,怎得他们也在这儿„„ 一九二一年六月十八日,在西山。

(本篇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1921年6月23日。)

《繁星》节选

繁星闪烁着—— 深蓝的太空

何曾听得见它们对话? 沉默中

微光里

它们深深的互相颂赞了。五 黑暗

怎么的描写呢? 心灵的深深处

宇宙的深深处

灿烂光中的休息处。八

残花缀在繁枝上 鸟儿飞去了。

撒的落红满地——

生命也是这般的一瞥么?

一一

无限的神秘 何处寻它?

微笑之后 言语之前

便是无限的神秘了。一六

青年人呵!

为了后来的回忆

小心着意的描你现在的图画。一九 我的心

孤舟似的

穿过起伏不定的时间的海。二零

幸福的花枝

在命运的神手里

寻觅着要付与完全的人。二六

高峻的山颠

深阔的海上—— 是冰冷的心 是热烈的泪

可怜微小的人呵!

三零

光阴难道就这般的过去么? 除却缥缈的思想之外 一事无成!

四二

云彩在天空中 人在地面上——

思想被事实禁锢住 便是一切苦痛的根源。四八

弱小的草呵!骄傲些罢

只有你普遍的装点了世界。四九

零星的诗句

是学海中的一点浪花罢: 然而它们是光明闪烁的 繁星般嵌在心灵的天空里。五一

常人的批评和断定,好象一群瞎子,在云外推测着月明。五三

我的心呵!觉醒着 不要卷在虚无的漩涡里!

五四

我的朋友!起来罢 晨光来了

要洗你的隔夜的灵魂。六三

指点我罢 我的朋友!

我是横海的燕子 要寻觅隔水的窝巢。六九

春天的早晨

怎样的可爱呢? 融冶的风 飘扬的衣袖 静悄的心情。七七

小磐石呵 坚固些罢

准备着前后相催的波浪。八四

寂寞呵!

多少心灵的舟

在你的软光中浮泛。九零 坐久了

推窗看海罢!将无边的感慨

都付与天际微波。九七

是真的么?

人的心只是一个琴匣

不住的唱着反复的音调!

九八

青年人!

信你自己罢!

只有你自己是真实的,也只有你能创造你自己。一零三 时间!现在的我

太对不住你了么?

然而我所抛撇的是暂时的 我所寻求的是永远的。一零七

我的朋友!珍重些罢

不要把心灵中的珠儿 抛在难起波澜的大海里。一零八 心是冷的

泪是热的:

心——凝固了世界 泪——温柔了世界。一零九

漫天的思想 收合起来罢!你的中心点 你的结晶

要作我的南针。一一四 “家”是什么 我不知道:

但烦闷——忧愁 都在此中融化消灭。一三一 大海呵,那一颗星没有光? 那一朵花没有香? 那一次我的思潮里 没有你波涛的清响?

一三七

聪明人

抛弃你手里幻想的花罢!她只是虚无缥缈的 反分却你眼底春光。一四五 心弦呵!

弹起来来罢—— 让记忆的女神

合着你调儿跳舞。

小桔灯

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

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我到重庆郊外去看一位朋友。

她住在那个乡村的乡公所楼上。走上一段阴暗的仄仄的楼梯,进到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的屋子,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间,和外间只隔一幅布帘。她不在家,窗前桌上留着一张条子,说是她临时有事出去,叫我等着她。

我在她桌前坐下,随手拿起一张报纸来看,忽然听见外屋板门吱地一声开了,过了一会,又听见有人在挪动那竹凳子。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把手缩了回来。我问她:“你要打电话吗?”她一面爬下竹凳,一面点头说:“我要××医院,找胡大夫,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我问:“你知道××医院的电话号码吗?”她摇了摇头说:“我正想问电话局„„”我赶紧从机旁的电话本子里找到医院的号码,就又问她:“找到了大夫,我请他到谁家去呢?”她说:“你只要说王春林家里病了,她就会来的。”

我把电话打通了,她感激地谢了我,回头就走。我拉住她问:“你的家远吗?”她指着窗外说:“就在山窝那棵大黄果树下面,一下子就走到的。”说着就登、登、登地下楼去了。

我又回到里屋去,把报纸前前后后都看完了,又拿起一本《唐诗三百首》来,看了一半,天色越发阴沉了,我的朋友还不回来。我无聊地站了起来,望着窗外浓雾里迷茫的山 景,看到那棵黄果树下面的小屋,忽然想去探望那个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妈妈。我下楼在门口买了几个大红桔子,塞在手提袋里,顺着歪斜不平的石板路,走到那小屋的门口。

我轻轻地叩着板门,刚才那个小姑娘出来开了门,抬头看了我,先愣了一下,后来就微笑了,招手叫我进去。这屋子很小很黑,靠墙的板铺上,她的妈妈闭着眼平躺着,大约是睡着了,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她的脸向里侧着,只看见她脸上的乱发,和脑后的一个大髻。

门边一个小炭炉,上面放着一个小沙锅,微微地冒着热气。这小姑娘把炉前的小凳子让我坐了,她自己就蹲在我旁边,不住地打量我。我轻轻地问:“大夫来过了吗?”她说:“来过了,给妈妈打了一针„„ 她现在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地说:“你放心,大夫明早还要来的。”我问:“她吃过东西吗?这锅里是什么?”她笑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我想起了我带来的桔子,就拿出来放在床边的小矮桌上。她没有作声,只伸手拿过一个最大的桔子来,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又用两只手把底下的一大半轻轻地揉捏着。

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 她没有说下去,只慢慢地从桔皮里掏出一瓤一瓤的桔瓣来,放在她妈妈的枕头边。

炉火的微光,渐渐地暗了下去,外面变黑了。我站起来要走,她拉住我,一面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把那小桔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像一个小筐似的,用一根小竹棍挑着,又从窗台上拿了一段短短的蜡头,放在里面点起来,递给我说:“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桔灯照你上山吧!”

我赞赏地接过,谢了她,她送我出到门外,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地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了!”显然地,这“大家”也包括我在内。

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桔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我的朋友已经回来了,看见我提着小桔灯,便问我从哪里来。我说:“从„„从王春林家来。”她惊异地说:“王春林,那个木匠,你怎么认得他?去年山下医学院里,有几个学生,被当作共产党抓走了,以后王春林也失踪了,据说他常替那些学生送信„„”

上一篇:图书22大类下一篇:党支部委员会职责及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