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政策手段

2025-04-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西方经济学政策手段(精选8篇)

西方经济学政策手段 篇1

环境政策经济手段与规制手段的比较分析--乡镇工业企业环境政策运行绩效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特别是乡镇工业企业污染日益严重,环境政策执行不力.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环境政策的两大手段(规制手段和经济手段)的不同实施效果以及经济手段的运用局限性,为我国乡镇环境治理提供理论方向.

作 者:苏小燕 Su Xiaoyan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商学院财政系硕士研究生 刊 名:小城镇建设 英文刊名: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 TOWNS 年,卷(期): “”(12) 分类号:F4 关键词: 

西方经济学政策手段 篇2

一、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及手段中存在的问题

(一) 西方经济学教育思想方针中存在的问题

1. 初学者对于西方经济学认识上往往存在差异, 容易产生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的倾向。

中国对外开放30年, 我们开始逐步接受西方的一些理论。但一部分人却认为西方流传来的就一定是好的东西, 从而不加辨别地全盘接受。这就需要经济学教师在讲解中要注意意识形态问题, 认清哪些可接受、哪些不适合中国国情,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另外一部分人完全否定西方经济理论, 认为这是西方事物, 不适合中国, 这种观点同样具有弊端。

2. 学生对于学习西方经济学的误区。

西方经济学是运用数学公式、图形来解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其最终目的仍然是应用于实践, 一部分同学由于数学基础薄弱, 认为经济学难度大, 采取主动放弃的态度。本、专科学生、不同系部的学生对经济学的认识也有所差别。许多本科专业在考取硕士研究生时要涉及到该门学科, 所以, 计划考研的学生对此重视程度较高, 他们能够扎实系统地进行学习。但许多专科学生认为, 该门课程不是专升本的必考课程之一, 因此他们在主观上就没有将经济学放在重要位置。

(二)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传统“灌输式”教学手段显现弊。

首先, 同一班级学生层次出现两极分化是我校学生主要特征之一。这种现象同时出现在本、专班级, 而且专科班级该现象更加明显 (一部分要参加专升本, 一部分忽视学习) 。当这种现象较大面积出现时, 就给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同时要兼顾两个极端是比较困难的, 而单纯满堂灌的方式, 很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其次, 长期受到“灌输式”教育方式的影响, 很多学生更习惯于被动学习, 主动思考能力不强, 其思维方式以老师讲授为主, 认为通过老师讲解, 努力记住公式、图形就认为掌握了学习技巧。但经济学要求理论与实际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们明显感觉到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所以, 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从而提高总体教学效果成为经济学教学目标之一。

2. 是否该将课本知识面面俱到。

西方经济学共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 知识量大, 且具有一定难度, 若将每一个知识点都进行详细讲解, 势必会造成课时量不够、学生压力大;如果将重点仅放在各种模型公式上, 又影响学生拓展知识面。所以, 如何将深度与广度相结合成为经济学教研活动要解决的矛盾之一。

3. 习题课能否充分发挥作用。

由于西方经济学知识涵盖范围较广, 又运用一定数学知识, 所以, 需要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对习题课的重要性能够达成共识。但习题课就是无止境数学公式的计算吗?哪些习题是具有代表性的?有没有一种方式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 去用数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 考核手段中存在的问题

1. 考核手段单。

传统的闭卷考试具备优势的同时也存在其弊端, 这种方式不能全面考察学生的掌握知识程度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很多同学临近期末开始集中背题, 把老师每章讲的知识点特别是计算题熟练掌握, 这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但却导致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弱化、案例分析题失分较多。

2. 考核方式能否真正反映学生日常学习水平。

各种考核方式都存在其优势及弊端, 如何能够找出一种反映学生平时学习情况, 将不同层次学生的成绩拉开差距, 真正反映教学成果的考核方式尤为重要。

二、针对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手段中的问题的政策建议

(一) 对于西方经济学的认识问题

1. 教师应对西方经济学理论有选择地运用, 取其精华。

不加任何评论, 完全以全盘肯定的方式接受西方经济学各种理论的观点是不正确的。经济教研室随时开展集体备课及教研活动, 针对某些有争议的理论集体讨论, 共同研究怎样客观公正的运用理论。同时, 对于经济与社会热点问题, 我们也会运用经济学思维去分析、解释, 通过探讨, 各位教师能从理论和实践上准确把握时事热点, 及时互相交流学生学习思想动态, 交流经验, 做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2. 经济学教师试图在第一堂课就解决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误区。

教师应指出, 西方经济学不仅是对数学知识的运用, 更重要的是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运用经济学思维可以更加理性地生活。例如, 西方经济学基本上是在学生大一下学期开设的课程, 老师会在刚上课时就引导学生如何运用资源的稀缺性进行选择。大学四年的时间是有限的, 每位同学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这四年的目标究竟是什么, 要在学习、社团活动、兼职工作中进行选择, 甚至在考研、考证、考公务员中进行抉择, 因为任何一项资源都是具有机会成本的, 如何确立自己的方向从而充分利用时间最终达到最大满足程度至关重要。

针对本专之间的差别, 教师应主张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本科生涉及考研, 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之一, 所以本科教学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更深, 为部分同学后期考取研究生打下坚实基础, 在学习范围上也相对较广。对专科学生更注重基本理论如何讲解透彻, 首先要让他们听得懂, 然后能够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过于抽象的理论模型不做强行要求。

(二) 教学过程中方法与手段的不断完善

1. 运用启发式教学, 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我校大部分学生受到传统灌输式教学手段的影响, 对老师讲解的内容经过认真听讲、课后复习等方式能够将知识点消化吸收, 但发散性思维积极主动去学习知识的愿望不强。但西方经济学重点强调这种思维方式的运用, 所以, 任课教师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主动求索知识的愿望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启发式教学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采用多种方式, 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 它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 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扬教学民主。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在于提问式教学, 拓展学生思路,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

2. 运用阶梯式教学将深度与广度相结合。阶梯式教学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 对于自学能力较强的本科学生, 教师做到抛砖引玉, 具有一定难度的理论由教师讲解, 甚至可以让学生一起运用公式进行推导, 加深其印象。由于课时受限, 对于无法进行充分讲解的章节, 引导学生自学拓展知识面。

(2) 针对专科学生, 不建议将某些抽象难度较大的模型抠得过深过细, 因为这样一来占用大量课时, 二来学生容易陷入局部困难, 忽视对整体的把握, 进而失去学习兴趣。故而, 对于专科学生, 教师建议降低理论的难度系数, 用较多的时间学习基本理论, 联系实际, 多加案例, 做些难度系数较小的习题。

3. 讨论课的正确运用。

讨论课几乎能够调动所有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参与热情最高。此时讨论课的选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怎样能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又与实际联系, 在充分发挥学生思考空间的同时, 又不至于让学生摸不到边际, 所以看似一堂简单的讨论课对老师及学生的要求极高。一般老师先把所有同学进行分组, 每组3—5人, 在规定时间内讨论问题, 各抒己见, 最终每组选取一名代表发言, 发言结束后其他组的同学可以提问, 在辩论的过程中许多问题迎刃而解, 最终推导出结论。

4. 针对同一班级学生出现两极分化问题, 老师们不主张一刀切的方式。

课堂上对基本理论讲解后, 对于基础知识较差的同学, 先从简单的习题做起, 习题太难会令其产生抵触情绪;对于有进一步深入学习愿望的同学, 可以额外布置作业, 单独辅导。

5. 恰当习题课的运用能够令学生们的知识得以升华。

习题课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够把握课程脉络, 选出经典、具有代表性、难度适中的习题, 在计算的同时能够结合案例, 真正做到画龙点睛。

(三) 考核方式的完善

仅凭期末一张试卷不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所以, 西方经济学的考核不仅要来自80%的期末试卷成绩, 同样要来自20%的平时成绩。

1. 试卷主客观题相结合, 每张试卷都至少有5个题型的要求, 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各方面的学习情况。

2. 平时成绩同样具有客观性。

通过出勤率、作业、上课回答问题等方面定量打分, 甚至通过长期记录学生座位排次, 结合学习状态, 作为平时成绩依据之一。

3. 探索西方经济学试题库的建设。

试题库具有科学、高效、稳定的优势, 由于多位教师共同讲授西方经济学, 每位教师都可以提供一些经典试题, 集合在一起, 以保证高质量的试题重复利用, 也令试题更具有客观性。

通过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 加深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增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才是西方经济学教学工作的目的所在。

摘要:西方经济学作为学科大类课, 在经济管理专业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也是本科学生的考研科目之一, 在专科学生的工作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以独立学院为出发点, 以如何改进经济学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主要研究内容, 力争将经济学理论与学生的学习与工作实际联系得更加紧密, 从而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特色专门人才。

西方国家化解社会矛盾的六种手段 篇3

19世纪,德国开始了工业化进程。然而,和今日的中国一样,与急速工业化相伴而来的是人口的大幅流动,许多农村人离开了土地。有的成为幸运儿,可是更多的人却发现,冰冷的都市并无自己的容身之所,他们成了社会的边缘人群,被失业与贫困的愁苦所笼罩。自然,他们也被称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如何处理这样的危机一直都是西方国家的一个重要课题。许多的措施、办法应运而生,有效化解了社会因贫富差距而形成的对立情绪。

社會保障:

不让一个人掉队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在1881年说,“为了消除社会的不稳定,必须积极地采取增加人们福利的政策”,“对于贫穷的人们,有必要帮助他们保障他们所追求的、更加安全富裕的生活”。于是,德国在世界上第一个确立了统一的国家社会保险制度,给予人们平等的制度保障。二战后,西方从上世纪50年代起普遍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将其作为社会发展的“减振器”。

西方各国的社保包括教育资助、免费医疗、失业救济、老人照料、养老金支付、残疾人救助、单亲父母津贴、家庭和儿童保护等,十分细致周到。“不让一个人掉队”是社会保障工作的目标。各国非常重视解决贫困问题,特别是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法国为此制定了《反对社会排斥法》。由于措施得当,贫困人口被控制在较低水平,消除了人们的后顾之忧,促进了社会平等,缓和了社会矛盾,加强了社会的凝聚力。

慈善事业:

直接扶助弱势群体

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的临终遗言是:“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屈辱。”据《福布斯》2006年的统计,美国富豪10年内捐款总额超过了2000亿美元,最富有的人的捐款超过了全部慈善款的三分之二。对于超级富豪而言,慈善是光荣的义务,是传统。而对于普通美国人而言,慈善也只是生活的常态而已。70%以上的美国家庭都对慈善事业有某种程度的捐赠,平均的个人捐赠占到个人收入的1.8%。

当然,西方人的慈善事业总是离开不了宗教传统。长期以来,基督教会始终遵守一条规定,就是以教会入款的1/3或1/4分给穷人。此外,每逢重大节日,基督徒还必须特别募捐以救济穷人。基督徒用他们的博爱精神推动了西方慈善事业的发展。宗教信仰,也是西方消除社会成员之间紧张关系很重要的一环。

教育普及:

赋予人们改变现状的能力

1763年,普鲁士颁布强迫教育法令,这是义务教育的正式开端。到了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各国都相继确立了义务教育制度,普遍性、平等性、强制性、公共性、免费性,这些都是西方义务教育中的常识。

在西方,德国的教育制度很有代表性——到了中等教育阶段,就实施多轨制的教育模式,并不只有大学一座“独木桥”。选择就读文法高中的学生,以升入大学作为目标;而在实务学校就读的学生,之后会进入职业专门学校接受职业教育。德国人重视职业技能,凡是未满18岁又没有在全日制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都必须接受职业教育,而企业则提供充分的资金和资源支持这种教育。如此一来,具有职业技能的青少年自然能够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依法行政:

妥善解决社会冲突事件

西方国家在处理棘手的社会矛盾时,坚持依照法律程序办事,确保公民的基本权利,注重维护民众的合法权益和申诉权利。如英国的土地拆迁政策,按照《强制征用土地法》,土地征用要向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提出申请,说明征用土地的项目对于繁荣地区经济、创造就业岗位、提高生活水准都是有利的、必要的。

一般来说,获得两级政府批准共需要四五年时间。在此期间,需要动迁的居民,也可以向政府决策部门反映意见。一旦某个开发项目获得政府批准,就将启动强制征地程序。动迁户如果认为补偿办法不合理、不到位,可以提起申诉,对法院判决也可提出上诉。在法理基础之上的理性、容忍和退让战胜了冲动、对抗和无休止的争执,避免了矛盾的激化,保证了社会的祥和。

表达自由:

给民众舒解怨气的渠道

从20世纪初到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先后进入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方利益关系急剧变动,社会生态剧烈震荡。但早在二战中,美国总统罗斯福就曾提出过“四大自由”,即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在主流价值观基础上,西方国家引导民众合法、温和地释放不满情绪,拓宽各阶层利益诉求的表达渠道,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各种弱势群体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争取自己的权利,最起码可以一吐胸中之闷。

例如,20世纪60年代,美国黑人为了争取平等权利,发起了各种运动,最有名的莫过于1963年8月28日,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20万人集会上发表《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种族歧视的尖锐矛盾和冲突,通过种种渠道的表达和争取,最终得到了合理的解决。

协商机制:

给弱者讨价还价的本钱

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不同利益主体间必然产生广泛的矛盾和冲突。而对于在利益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群,必须赋予他们一个合理的协商议价机制,才能避免他们的利益诉求无处表达和实现,进而采取过激的手段。

西方经济学试卷 篇4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对其互补品最直接的影响是()

A.互补品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B.互补品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C.互补品的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D.互补品的价格下降

2.消费者的预算线反映了()

A.消费者的收入约束

B.消费者的偏好

C.消费者的需求

D.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状态

3.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商品组合集中在()

A.生产可能性曲线上

B.无差异曲线上

C.预算约束曲线上

D.需求曲线上

4.经济学分析中所说的短期是指()

A.一年之内

B.全部生产要素都可随产量调整的时期 C.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不能调整的时期 D.只能调整一年生产要素的时期

5.假如厂商生产的产量从1000单位增加到1002单位,总成本从2000美元上升到2020美元,那么它的边际成本等于()

A.10美元

B.20美元

C.2020美元

D.2美元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厂房设备投资的利息是可变成本

B.商标注册费是可变成本

C.购买原材料的支出为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

D.补偿机器设备无形损耗的折旧费是不变成本

7.下列行为中最接近于完全竞争模式的一项是()

A.飞机制造业

B.烟草业

C.日用小商品制造业

D.汽车制造业

8.在完全垄断市场上,对于任何产量,厂商的平均收益总等于()

A.边际成本

B.平均成本

C.市场价格

D.边际收益

9.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单个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是()

A.要素所生产产品的边际效用递减

B.要素的边际产量递减

C.等产量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D.生产的规模收益递减

10.甲、乙两人现有的效用水平分别为10和20,资源的再配置使得两人的效用发生了变化,属于帕累托改进的一种变动是()

A.甲的效用变为10,乙的效用变为15 B.甲的效用变为8,乙的效用变为25 C.甲的效用变为8,乙的效用变为30 D.甲的效用变为10,乙的效用变为30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1.供给的变动

2.总效用

3.边际产量

4.隐含成本

5市场失灵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供求定理的内容。

2.简述现代企业的特征

3.简述生产要素需求的影响因素

四、论述题(共25分)

《西方经济学》教案 篇5

第一讲 需求与供给及弹性理论

课前导学内容:

自主学习重点内容提示:(已挂接在嘉峪关电大在线)第一章:

1、稀缺性

2、什么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3、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价格经济的特点

课中辅导内容:

重点讲解:

第二章:1.需求与影响需求的因素

2、供给与影响供给的因素

3、需求曲线与需求曲线的变动

第三章:

1、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与计算

2、价格弹性的运用 学习方法:

充分利用图形进行学习,同时将理论知识融于现实的案例中 教学过程:

第二章

需求、供给、价格

1.需求与影响需求的因素

(1)需求是指消费者(家庭)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量。需求是购买欲望与购买能力的统一,二者缺一不可。

(2)影响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价格(包括商品本身的价格和相关商品的价格)、收入、消费者嗜好和预期等。2.需求定理

(1)需求定理是说明商品本身价格与其需求量之间关系的理论。其基本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本身价格之 间成反方向变动,即需求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2)替代效应是指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价格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这也就是说,如果某种商品价格上涨了,而其他商品的价格没变,那么,其他商品的相对价格下降了,消费者就要用其他商品来代替这种商品,从而对这种商品的需求就减少了。替代效应使价格上升的商品需求量减少。

(3)收入效应是指货币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价格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这也就是说,如果某种商品价格上涨了,而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并没有变,那么,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就减少了,从而对这种商品的需求也就减少了。收入效应使价格上升的商品需求量减少。

(4)需求定理所表明的商品价格与需求量反方向变动的关系正是这两种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3.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

(1)需求量变动和需求变动的含义。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是指商品本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需求的变动。

(2)二者的区别:

第一,影响两者变动的因素不同。

影响需求量变动的因素是商品本身的价格;影响需求变动的因素是商品本身价格以外的其它因素。

第二,在曲线上的变动不同。

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点的移动。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向下方移动是需求量增加,向上方移动是需求量减少。如图1所示,商品的价格从P1下降到P2,需求量从Q1增加到Q2,表现在图形上就是在同一条需求曲线D上从a点移动到b点。

需求变动表现为整条需求曲线的平行移动。需求曲线向左方移动是需求减少,需求曲线向右方移动是需求增加。如图2所示,在商品的价格不变(为P1)时,其他因素变动引起的需求从Q1增加到Q2,表现在图形上就是需求曲线从D1向右移动到D2。4.供给与影响供给的因素

(1)供给是指生产者(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某种商品量。(2)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是:价格、生产要素的数量与价格、技术、预期。5.供给曲线

供给曲线是表示某种商品的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表明一种商品的价格与供给量之间是同方向变动的。6.供给定理

供给定理是说明商品本身价格与其供给量之间关系的理论。其基本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成同方向变动,即供给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减少。

7.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重点知识)

(1)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的含义

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动。

供给的变动是指商品本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供给的变动。

(2)二者的区别:

第一,影响两者变动的因素不同。

影响供给量变动的因素是商品本身的价格;影响供给变动的因素是商品本身价格以外的其它因素。

第二,在曲线上的变动不同。

供给量的变动表现为同一条供给曲线上的点的移动。在同一条供给曲线上,向上方移动是供给量增加,向下方移动是供给量减少。如图3中,商品的价格从P2上升到P1,需求量从Q2增加到Q3,表现在图形上就是在同一条供给曲线S1上从a点移动到b点。

供给变动表现为整条供给曲线的平行移动。供给曲线向左方移动是供给减少,供给曲线向右方移动是供给增加。如图3所示,在商品的价格不变(为P1)时,其他因素变动引起的供给从Q3减少到Q1,表现在图形上就是供给曲线从S1向左移动到S2。8.均衡价格的形成

(1)均衡价格含义。

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这时该商品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等称为均衡价格,该商品的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称为均衡数量。

(2)均衡价格的形成。

均衡价格是在市场上供求双方的竞争过程中自发地形成的。当供大于求时,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会导致价格下降;当供小于求时,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导致价格上升;只有当供给量等于需求量,并且供给价格等于需求价格时,双方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此时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如果有外力的干预(如垄断力量的存在或国家的干预),那么,这种价格就不是均衡价格。

9.需求与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的影响

(1)需求变动是指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变动。这种变动在图形上表现为需求曲线的平行移动。

需求增加,需求曲线向右移,从而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增加;需求减少,需求曲线向左移,从而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减少。即需求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见图)

(2)供给变动是指价格不变情况下,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变化所引起的变动。这种变动在图形上表现为供给曲线的平行移动。

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向右移,从而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供给减少,供给曲线向左移,从而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见图)10.供求定理

(1)需求的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上升,需求的减少引起均衡价格下降。

(2)需求的增加引起均衡数量增加,需求的减少引起均衡数量减少。

(3)供给的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下降,供给的减少引起均衡价格上升。

(4)供给的增加引起均衡数量增加,供给的减少引起均衡数量减少。

第三章 弹性理论

1.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与计算(1)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

需求的价格弹性又称需求弹性,指价格变动的比率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即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在理解需求弹性的含义时要注意这样几点:

第一,在需求量与价格这两个经济变量中,价格是自变量,需求量是因变量。所以,需求弹性就是指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程度,或者说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第二,需求弹性系数是价格变动的比率与需求量变动的比率的比率,而不是价格变动的绝对量与需求量变动的绝对量的比率。

第三,弹性系数的数值可以为正值,也可以为负值。但在实际运用时,为了方便起见,一般都取其绝对值。第四,同一条需求曲线上不同点的弹性系数大小并不相同。(2)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要注意两个公式:

Ed a.一般公式:

QQQPPPPQ。

QEd b.用中点法计算弧弹性的公式:

(Q1Q2)2P(P1P2)2。

2.决定一种商品需求弹性的因素

(1)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强度;(2)商品的可替代程度;(3)商品本身用途的广泛性;(4)商品使用时间的长短;(5)商品在家庭支出中所占的比例。3.收入弹性

(1)收入弹性,指收入变动的比率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即需求量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计算收入弹性系数的公式是:

EmQQYQYYYQ

4.需求弹性与总收益之间的关系

总收益也可以称为总收入,指企业出售一定量商品所得到的全部收入,也就是销售量与价格的乘积。如果以TR代表总收益,Q为销售量,P为价格,则有:TR=P·Q。

(1)如果某种商品是富有弹性的,则价格与总收益成反方向变动,即价格上升,总收益减少;价格下降,总收益增加。(应用:解释薄利多销)

(2)如果某种商品是缺乏弹性的,则价格与总收益成同方向变动,即价格上升,总收益增加;价格下降,总收益减少。(应用:解释谷贱伤农)

课后督导内容:

1、重点知识的运用:

问题

1、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需求不同于欲望 问题

2、完成教材58、80页思考题

2、预习:第三章 效用理论 重点问题提示:

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2、等效用曲线

3、消费者均衡

电大西方经济学——2008 篇6

金融等专业 西方经济学(本)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l分,计l5分)1.如果某种商品供给曲线的斜率为正,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该商品价格上升,导致(C.供给量增加)。

2.关于均衡价格的正确说法是(D.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交点上的价格)。

3.生产者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得到的最高收入,这一成本定义是指(A.机会成本)。

4.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D.在保持原有产出不变的条件下用一种要素投入替代另一种要素投入的比率)。

5.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短期均衡的条件是(A.MR=SMC)。6.垄断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是(B.向右下方倾斜)。

7.厂商每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投入所增加的生产力,是(D.边际生产力)。

8.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C.劳动的供给量先增加,但工资提高到一定水平后,劳动的供给不仅不会增加反而减少)。

9.两部门的均衡条件是(A.I=S)。

10.总需求曲线表明(D.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总需求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11.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收入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D.与横轴垂直的线)。

12.属于扩张性财政政策工具的是(C.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13.称为狭义货币的是(A.M1)。

14.中央银行最常用的政策工具是(B.公开市场业务)。

15.在下列情况下,乘数最大的是(B.封闭型国家的边际储蓄倾向是0.3)。

二、多项选择题(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每题3分,计15分)1.需求定理是指()。

A.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C.商品价格下降,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E.商品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化 2.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的关系是()。

A.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边际成本上升 C.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平均成本上升 E.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平均成本下降

3.在亏损状态下,厂商继续生产的条件是()。B.P>SAVC D.P=SAVC 4.下列关于短期总供给曲线命题正确的有()。A.短期总供给曲线就是正常的总供给曲线

C.短期总供给曲线表明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是同方向变化的

E.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斜率越大,一定的价格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量越小 5.下列哪些是居民和企业持有货币的动机()。B.交易动机 C.预防动机 D.投机动机

三、判断题(在题后的括号内打\/或×,每题1分。计10分)1.某商品缺乏弹性,如果要扩大销售收入,则要提高价格。(√)2.平均可变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越来越少。(×)3.生产扩展路线是在不同生产规模下,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4.突点的需求曲线是表示一个寡头垄断企业当它要提价时,其竞争对手也提价所形成的一条曲线。(×)5.劳动的供给和其他商品的供给一样,价格越高,供给越多,因此,提高工资可以无限增加劳动的供给。(×)6.凯恩斯认为,短期中决定消费的主要因素是收入。(√)7.总需求曲线是反映总需求-b利率之间关系的曲线。(×)8.当经济中存在失业时,应该采取的财政政策工具是增加政府购买支出。(√)9.提高存款准备率是为了增加商业银行的贷款量。(×)10.进口是国民经济的注入因素,出口是漏出因素。(×)

四、配伍题(每题2分。计10分)1.需求的收入弹性(B)是指需求量相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消费者收入增加或

减少百分之一所引起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2.利率(C)是指利息占借贷资本的比重,是影响厂商对资本需求量的重要因素。

3.投资乘数(D)是指投资引起的收入增加量与投资增加量之间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k2=1--b 4.财政政策(E)是指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以便最终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政策。

5.经济开放度(A)是指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之间加强了商品、资本与劳务的往来。其计算公式为一进口/GDP×lOO%。

五、简答题(每题l0分,计20分)1.画图说明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

(1)边际效用是递减的;(1分)(2)边际效用下降时,总效用增加;(1分)(3)当边际效用为0时,总效用最大;(1分)(4)边际效用为负时,总效用下降;(2分)(5)消费一定商品的总效用是消费该商品的边际效用之和。(2分)2.简述解决外部性的对策。

外部性是指单个家庭或厂商的经济活动对其他家庭或厂商的外部影响,叫外部性或称外部效应或溢出效应。包括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2分)税收和补贴。对造成外部不经济的家庭或厂商实行征税,其征税额应该等于该家庭或厂商给其他家庭或厂商造成的损失额,从而使该家庭或厂商的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对于造成外部经济的家庭或厂商,政府应给予补贴,其补贴额应该等于该家庭或厂商给其他家庭或厂商带来的收益额,从而使该家庭或厂商的私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相等。(3分)企业合并。无论是外部经济还是外部不经济的厂商,政府如果把这两个厂商合并或两个厂商自愿合并,则外部性就“消失”了或被“内部化”了。合并后的厂商为了自己的利益,使生产确定在MR=MC水平上,容易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3分)明确产权。在许多情况下,外部性导致资源配置失当,多是由产权不明确造成的。如果产权完全确定并能得到充分保障,就可杜绝一部分外部性发生。因为在产权明确的条件下,通过市场交易就可以解决一部分外部性问题。(2分)

六、计算题(第l题8分。第2题7分,计l5分)1.已知生产函数Q=LK,当Q=400时,PL=4,PK=l求:(1)厂商最佳生产要素组合时资本和劳动的数量是多少?(2)最小成本是多少? 解:(1)因为Q=LK,所以MPK=L,MPL=K 生产者均衡的条件是MPK/MPL=PK/PL(2分)将Q=400,PL=4,PK=1代入MPK/MPL=PK/PL,可得:K=4L和400=KL 所以:L=10,K=40(4分)(2)最小成本=4·10+1·40=80(2分)2.假定:某国目前的均衡国民收入为500亿元,如果政府要把国民收人提高到900亿元,在边际消费倾向为0.9,边际税收倾向为0.2的情况下。

试求:(1)乘数是多少?(2)国民收入增加400亿元的情况下,政府支出应增加多少? 已知:y=500,y=900,b=0.9,t=0.2 11kc3.57

1b(1t)10.9(10.2)GYG/KG(900500)/3.57400/3.57112亿元

七、论述题(计l5分)什么是失业?一国实现了充分就业是否就意味消灭了失业?为什么?结合我国的国情谈一谈失业对一国经济及个人的影响。理论部分占10分,联系实际占5分

西方文学中的三种叙事手段 篇7

西方叙事概念“情节的整一性”是西方文艺理论家对戏剧、史诗和小说创作的理论总结。在西方, 情节 (plot) 又指动作 (action) 。比如亚里士多德就反复强调悲剧和史诗动作要有完整性 (complete) 、整体性 (whole) 、统一性 (unity) 、一致性 (one) 。这些词语都是情节整一性的表述。整一性表现为有一个完整的开头, 中段、结尾, 一以贯之的情节。

亚里士多德总结出的情节整一性的观点, 成为西方文艺理论一个经典的传统观点, 在以后的文论家那里得到传播和发扬。17世纪法国剧作家高乃依在论述戏剧的三一律规则时, 再次强调了情节的整一性。只是他认为情节的统一性并非一出剧只有一个情节, 而是只有一个主要情节, 其他情节作为次要情节为主要情节服务。他在《论三一律, 即情节、时间、地点的一致》中说:“‘情节一致’的说法不应被理解为悲剧应当对观众表演一个孤立的行动。选择的行动应当有开端、中间和结尾, 这三个部分不只是主要行动中各自独立的行动, 而且其中的每个行动本身还包含着处于从属地位的新行动。”[1]

当西方近代小说兴起后, 情节的整一性成为衡量传统小说结构的一个标准。19世纪英国作家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以女主人公苔丝的故事为叙述的情节线索, 写她从17岁到21岁这段时间的悲剧命运。侮辱苔丝的恶棍亚雷只是一个枝节人物, 在小说的一头一尾出现, 在小说情节发展过程中没有提及他。这是典型的情节整一性在小说中的体现, 为此受到评论家的称赞。霍根 (Alice H·Hogan) 在Airmont出版公司出版的《德伯家的苔丝》引言中写道:“《苔丝》的结构既动人又单一……它有着完美的计划统一性。”[1]从概念来源可以看出, 整一性是对文艺创作的理论总结, 它的抽象性程度高, 具有定义的精确性, 这一点和西方人对世界的认识方式是一致的, 即通过概念来认识文艺现象。

2 情节发展中的“障碍”

“障碍”本指挡住道路, 不能顺利通过的东西。西方理论家用“障碍” (obstacle) 表示情节发展过程中的曲折。17世纪法国戏剧家高乃依在《论三一律, 即情节、时间、地点的一致》中谈到障碍。他说:“我认为, 在喜剧中, 动作的一致, 就是情节的一致, 或者剧中主要人物的意图所遭到的障碍的一致。“[1]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情节分布的拓展和故事小说的建构》一文中谈到“障碍”。他说:“描写幸福的互爱不会创作出小说, 或者即使创作出, 那也只是以描写带有阻碍爱情的传统为反衬, 才能被感知。小说需要的是有带障碍性的爱情。例如甲爱乙, 而乙不爱甲;当乙爱上甲时, 甲却已经不爱乙了。[3]障碍在情节中的分布, 拓展了情节的发展, 造成了叙事的曲折。由此可见, 障碍是文学叙事中必不可少的情节。

3 情节发展中的“插曲”

“插曲” (episode) 或”插曲式“ (episodic) 也翻译为”穿插式“, 是西方理论家总结的叙事概念, 指一系列不相连贯的情节段落和在情节中插入叙述的故事。亚里士多德认为, 情节的整一性才是好的叙事结构, 而“插曲式”是最差的一种叙事方式。他在《诗学》中说:“在简单情节和行动中, 以插曲式的为最次。所谓‘插曲式’, 指的是那种场与场之间的承继不是按可然或必然的原则连接起来的情节。”[4]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插曲式” (episodic) , 指的就是前后没有因果关系而串连成的情节段落。比如, 古希腊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写各个人物对普罗米修斯的访问。这些人物, 诸如河神、伊俄、神使, 他们互相没有联系。因此它是一个典型的插曲式或者说穿插式的情节。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这种缺乏首、中、尾统一性情节的是最差的情节。

事实上, 西方创作实践中, 并非都是严格遵守情节整一性的, 它们有很多与情节整一性不相吻合的插曲式的描写。突出的例子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流浪汉小说。流浪汉小说描写流浪汉的冒险传奇, 它的情节非常松散。从结构看, 它是一种插曲式结构, 整个情节由很多互相没有联系的段落组成, 而流浪汉则是连接这些旅途见闻的串联人物。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是一部描写主人公堂吉诃德游侠冒险的小说, 但在小说里, 也有完全与堂吉诃德的故事无关的插曲式情节, 如第33章至35章讲述的《何必追根究底》故事。插曲式的叙事在西方文学叙事中的广泛存在不仅丰富了故事情节, 同时也丰富了文学创作的手段。

参考文献

[1]Pierre Corneille, Of the Three Unities of Action, Time, and Place, 英文版.西方古典文论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版, 252, 257页.

[2]Thomas Hardy,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Introduction by Alice H.Hogan (Airmont Pub-lishing Company1965) , p.6.

[3]维·什克洛夫斯基, 胡经之, 张首映主编.情节分布的拓展和故事小说的建构: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 2, 12.

简析西方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 篇8

关键词:恩斯模式;泰勒模式;IS-LM模型

一、凯恩斯模式

凯恩斯的利率理论可以表述为:国民经济实际产量的增加依赖于有效需求,即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有效需求由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构成,而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主要是由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灵活偏好三大心理因素所决定的。一般情况下消费增长赶不上收入增长,因而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从而导致消费需求不足时,投资需求必然成为平衡总供给与总需求缺口的关键因素。投资需求取决于利率与资本边际效率的对比关系,当资本边际效率随着资源的稀缺和投资的增加而递减时,利率首当其冲成为决定投资需求的关键因素。由于利息是人们放弃灵活偏好的报酬,因此,利息率的高低便取决于人们对货币的灵活偏好程度即货币的需求程度。这样,凯恩斯关于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便体现为:货币供给(M)增加到高于货币需求后,人们手持货币超过了其对货币的灵活偏好程度,因而就会增加对债券的需求,从而债券价格上涨,利率(i)下降,当利率下降到小于资本边际效率时,就会刺激投资(I)增加,在消费倾向一定的情况下,投资增加通过乘数效应促进总需求和总产出(Y)的增长。

凯恩斯的这一传导过程可以表示为:M↑→ i↓→ I↑→ Y↑

这是凯恩斯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的一般模式。凯恩斯还认为,货币数量的增加引起产出的增加应有一个临界点,即充分就业。在未达到充分就业之前,货币的增加会引起产出的增长;在接近充分就业时,货币的增加在促进产出增加的同时也引起物价的上涨;一旦达到充分就业,再增加货币的供应量,只会引起物价的同比例上涨

凯恩斯认为,利率传导渠道在经济萧条时期是低效的。这是因为:首先,在经济萧条时期,利率的下降赶不上资本边际效率的下降,从而投资支出的利率弹性相当低下;其次,流动性陷阱的存在。随着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利率不断下降,当利率降到一个很低水平时,公众预期利率不会再跌,而只会上升,那么人们宁愿手中持有货币,以等待利率回升后,低价买进债券。这时,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弹性无限大,无论货币当局如何增大货币供给量,这些增发的货币量只会滞留在公众手中,对有效需求和产出都不发生作用。凯恩斯称其为“流动陷阱(Liquidity Trap)”或“流动偏好”;最后,消费倾向的下降抵消了投资增加的结果,因此无法通过乘数效应来增加产出。此时货币政策是无效的。凯恩斯提出,除应依靠强有力的货币当局通过调节货币量来控制利率的货币政策外,还应把政府干预经济重心放在财政政策上。

二、泰勒模式

Taylor(1995)在凯恩斯利率传导机制理论的基础上,强调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作用,他认为与货币政策有关的利率往往具有共同运动的特征。因此货币政策对长期利率是否有影响是货币政策通过利率途径传导的关键(泰勒,1995)。

(一)当货币当局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时,货币供给的减少首先使货币相对于其他资产更难得到,货币的边际收益上升,人们会放弃与货币替代性比较强的短期金融资产,转而持有货币,因此短期利率上升。

(二)由于粘性价格和理性预期的共同作用,随着短期利率的上升,人们会抛弃长期资产,从而使长期利率上升。

(三)在价格粘性的假设下,名义利率的上升导致实际利率上升。较高的实际利率会导致固定资本投资下降,公众对住房、耐用消费品、资本的需求减少,最终导致总支出降低。

上述过程可以表示为:

M↓→ SR↑→ LR↑→ I↓→Y↑

其中SR表示短期利率,LR表示长期利率

泰勒模式具有明确的政策含义,即联邦基金名义利率的变动要与通货膨胀率的变化相一致,从而保持实际均衡利率的稳定性。

三、IS-LM模型

IS-LM模型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J﹒R﹒Hicks)和美国经济学家汉森先后提出,因此又称为希克斯-汉森模型。

图一中横轴代表收入(产出),纵轴代表利率。IS曲线描述的是在产品市场达到均衡即投资等于储蓄(I=S)时,利率水平与其相应的产出水平的组合。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表示当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利率水平和产出水平。

如图二所示,IS-LM模型所倡导的货币政策利率传导途径为:

(一)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应量,首先影响货币领域,使LM曲线向右方移动(LM0→LM1)。在既定收入Y0下,利率下降(r0→r1);

(二)货币领域的变化接着引起产品领域的变化。利率下降引起投资和总需求的增加,为使总供给与总需求相均衡,IS曲线向右移动(IS0→IS1),收入相应增加(Y0→Y1);

(三)产品市场收入的增加反馈于货币市场,使得交易动机与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L1)增加,为保持货币总需求与给定货币供给相均衡,必须使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L2)减少,因此,LM曲线向左移动(LM1→LM2),利率随之上升;

(四)货币市场与产品市场依照上述作用机制互相影响,IS与LM曲线来回移动,最终两个市场中E2点(IS2与LM2的交点)同时达到均衡。

如此,利率便成为既受货币政策外生影响也受真实经济内生影响,既传导货币政策信号也反馈真实经济信息的重要中介桥梁。

参考文献:

[1]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谢平,廖强.当代货币政策理论的新进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王芳.美国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J].国际经济合作,2010,(5).

上一篇:运输车辆动态监督管理下一篇:欢乐成长国旗下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