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堂教学的认识和感受

2024-10-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课堂教学的认识和感受(精选10篇)

新课堂教学的认识和感受 篇1

实验中学 杜利停、李如刚

上周五我和实中的四名教师在李校长的带领下到四疃中学观摩了政治、地理学科的课堂,感受颇深。我体验到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新课程倡导的先进理念正在影响着教师的行为,并使教师的教学实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课堂教学更具有了民主性、开放性,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为丰富而具有个性,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正在建立。

他们的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打破传统教学 “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教师的科学引领作用,使课堂教学处于教师精讲、善导、巧评,学生乐学、会学、优学,氛围活跃、和谐、愉悦的状态之中,逐步形成快乐课堂、高效课堂。

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现状,存在着三个难题:一是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太多,一包到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学生的家庭作业太多,加重了学生的过重课外负担,产生厌学心理;三是我们的学校双差生多,任课教师和班主任束手无策,放弃埋怨的多。面对这样的问题,新课堂教学实施意义深远,势在必行。但还是有很多管理者、教师思想认识不到位,理念陈旧,你喊你的,我做我的,始终奉行“教不教是我的事情,学不学是学生的事情”的信条,完全没有从学生的发展思考。教师必须有“放心教”的勇气,相信学生的能力,彻底革除“满堂灌”的传统做法。

新课堂教学的认识和感受 篇2

一、问题案例设置要典型精当

问题案例设置是问题教学活动取得实效的前提和基础. 笔者以为,问题案例设置是问题教学活动的“先决条件”,应切实做好问题案例设置这一工作,将典型、精当的问题案例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案例之“一叶”窥得教材要义之“秋色”. 首先要紧扣教学重难点设置典型案例. 如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问题教学中,教师抓住该节课“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以及基本关系式的运用”的教学重难点,设置“已知关于x的方程的两根分别是sinθ和cosθ,θ∈[0,2π) . 求( 1) sinθ/( 1 - cotθ) +cosθ / ( 1 - tanθ) 的值; ( 2) m的值”问题,引导学生探析问题解答方法,让学生能够通过问题案例巩固所学知识、掌握教学重难点内容. 其次要针对学生认知易错点设置典型案例.如在“两角和与差的正切”问题课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解题时忽略角的取值范围错误探析现象,设置“已知tanα,tanβ是方程的两根,且α,β∈(-π/2,π/ 2),求α,β值”易错案例,组织学生探析问题活动,暴露分析解答过程不足,组织学生共同研析,深刻认识到“此问题解答错误的重要原因在于忽略了题目中的隐含条件,也就是条件,解题时应对角的取值范围进行讨论”,从而帮助学生深刻认知存在缺陷根源,掌握有效解决路径,树立正确解析习惯. 再次要紧扣高考政策,在阶段性问题课教学中,设置精当高考模拟试题. 如在“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一节课问题教学中,教师通过研析近年来高考政策在此方面的要求,设置出“已知点A( 1,- 2) ,如果,那么点B的坐标是多少?”高考模拟题,使学生通过典型模拟试题,准确掌握高考政策对此节课知识内容的学习要求.

二、问题教学过程要体现双边互动

双向性、互动性,是教学活动的根本特性. 问题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深刻交流、深入探讨的互动过程. 高中数学教师问题教学时,不能“一言堂”,让教师成为“主角”,应该将学生引入其中,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开展高效解题活动. 如在“已知函数f( x) 是R上的一个增函数,并且过( - 3,- 1) 和( 1,2) 两点,集合A = { x | f( x) < - 1或f ( x) > 2} ,关于x的不等式( 1/2)2x> 2 - a - x( a∈R) 的解集为B. 求集合A”问题案例教学中,教师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先让高中生个体之间围绕问题要求,组成合作探析小组开展问题条件探析活动,学生探析问题条件后认为,该问题主要是关于考查学生对“交集及其运算”等知识点的运用. 教师此时引导学生结合解题要求,进行师生交流探析解题思路活动,得到其解题思路为: “要求集合A,可以根据函数f( x) 是R上的增函数这一条件以及( - 3,- 1) 和( 1,2) 两点坐标内容,然后结合A中f( x) 的范围,在求出x的范围基础上即可求得”. 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寻找问题解决的思路过程中,教师应走到小组中与学生共同探讨,帮助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点拨,最后,教师组织学生结合探析思路以及解题过程,共同来总结判断归纳出上述问题的解题方法. 学生总结归纳得出解题方法. 在此过程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通过谈话、讨论等双边活动,引导学生探析问题条件,探寻解题思路,总结解答方法,切实提升了学生解答问题效能.

三、问题教学活动要突出技能培养

新课改以后为了适应学生学习能力培养这一目标的变化,问题教学活动应遵循渗透能力培养为第一要务的教学理念,提供学生探析实践有效载体,组织学生通过分析、探究、思考、归纳、判断、推理等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掌握解题方法要领的同时,掌握和提升数学学习技能.

问题: 已知有一 个椭圆) ,它的离心率为,点F是这个椭圆的右焦点,点A,B分别是椭圆C的左、右顶点,点M为椭圆的上顶点,并且. 试求出这个椭圆C的方程.

教师在此问题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学生自主探析问题条件,小组合作找寻解题思路: 根据题意可以得到点F、点A、点B以及点M的坐标分别是( c,0) ,( - a,0 ) ,( a,0 ) ,( 0,b) ,由此可以得到MF的向量为( c,- b) ,FB的向量为( a - c,0) ,这样可以推导出c2= 1,a2= 2,b2= 1,从而求出椭圆C的方程.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分析过程,明确解答问题思路.

学生书写解题过程,教师让某学生运用数学语言阐述推导过程,教师用投影仪展示解题过程,引导学生完善补充解题过程.

学生试着归纳解题过程,教师进行总结评判,明晰此案例解题策略.

机器人教育的感受和认识 篇3

关键词: 现状 “小众化” 教师 资金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3(c)-0000-00

机器人学科是一个知识涵盖面很广的交叉学科。集机械、电路、程序为一体自动控制,既包含了硬件开发又包含有软件编程的机器人,作为一种最直观、最直接的交流载体和教学工具应用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尤其是信息技术教育之中,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方面所发挥出来的重要作用愈来愈为人们所重视。

1 我校机器人教学的现状

在基础教育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机器人无论作为教学工具还是教学内容,能顺利进入校园乃至课堂之中,这无疑是可喜的。但透过众多的现象,我也发现我们的机器人教育实实在在是一种“小众化”的教育。其突出表现有三:

(1)涵盖的学科面窄。目前,我们的机器人主要是应用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其次是用在应对机器人竞赛上,于其他学科几乎不相联系。

(2)参加的学生面窄。通过分析本校的情况,真正参加了机器人培训学习,并有一定兴趣和收获的学生仅有二十几人,这在我们近5000人的学校的比重是相当轻的。

(3)是涉足机器人教学活动并有所建树的教师面窄。就建湖县城看,专任教师只有3人,真正能用心参与机器人校本课程研发并有一定成果的教师不足10人。

我以为,影响我们小学机器人教育健康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

(1)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在教师层面,首先是教育理念有问题,以为机器人教育就是传授课本知识,教学生做什么就应该做什么,不能有创新,从而导致教学形式单调,学生学习枯燥无味;其次是学科之间配合不协调,尤其是语、数等文字科教师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强。

(2)被资金、场地所困扰。机器人教育大众化需要一定的器材和充足的场地,换句话讲就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现阶段学校的办学经费本来就十分有限,除了保正常运转和人员工资外,拿不出更多的资金来搞机器人教育,其负担大多只能转嫁给学生家庭。

(3)投入大,见效慢。我校近几年在机器人教育方面也有过大手笔,但和苏南相比却是“小巫见大巫”不在一个层次,所以每次比赛差距明显。

(4)师资困难,舆论宣传也不到位。

2 我们今后的具体对策

2.1 学校与教师

2.1.1 量力而行,尽力拓展,切实加强阵地建设

现阶段学校教育经费短缺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但只要想办法,问题总会能够逐步解决的。我们建湖县第二实验小学在集团领导的直接关怀下和建湖少年宫建起了能基本满足小组活动、竞赛训练、课堂普及所需的设施设备、场地用房,确保了机器人教育的稳步推进,学生兴趣浓厚,参与面也逐步扩大。

2.1.2 因地制宜,就地升级,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机器人教育需要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师资,我校专门从南京请来机器人教师,采用的“骨干教师(引领)→专业课教师(培训升级)→其他科目教师(学习提高)”这一呈“金字塔”式的师资配备、培训模式就不失为一种成功的培训体系。

2.2 教师与课堂

我以为,机器人教学的教师和机器人教学课堂主要应遵循三大原则。

2.2.1 学用结合,循序渐进

课本和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一个有效工具和平台,一个优秀的机器人教师,要能够利用课本,遵循学用结合、循序渐进的原则,大胆地放开学生的思维,展开学生的想象,而不是将学生牢牢地锁在课堂之中。

2.2.2 自主学习,求异创新

机器人教学每堂课都应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牵动纽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式学习,老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要善于创设生动、直观、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去观察,去发现。如在教学《避障传感器的使用》一课时,我们就很好地采用了“分步假设问题情境”法。第一步,假设问题“博物馆里有一件镇馆之宝,需要找一名最聪明的机器人卫士来看守,想不想你们的机器人成为最聪明的卫士?”在学生情绪高涨的时候,再提出第二个思考问题,“能完成这样任务的机器人应该先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引出本课的学习重点:避障传感器的使用。

2.2.3 让学生时刻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1)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机器人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每一点成功,每一点进步,每一个创意,都应给予肯定,随时让学生有成功的自豪感。例如:为了让学生能想得到、做得到、实现得了,我们可采用先让学生自主的去探究,当学生感到迫切需要帮助的时候,就组织大家针对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共同探讨,再对自己的程序进行调试,教师适当参与,经过共同努力,使问题逐步得到解决,这样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都会有有成就感。例如在学生初步学习了《轨迹识别传感器的应用》一课后,我们可以设计一节旨在拓展应用的综合实践课。如组织学生以参加机器人运动会为主题开展实践活动,由于情境自然充满乐趣,学生就会充满激情地投入到各项比赛中。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我们可以设计三种不同类型的跑道轨迹,即三个比赛项目,这三个比赛项目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逐步推进,注重知识的层次性,重、难点通过学生实践、小组学习交流讨论以及教师适当点拨等方式来解决。即:1.当走黑线的时候如何设置轨迹识别传感器?2.如何应用两个轨迹识别传感器?要考虑哪几种情况?3.你用了几个轨迹传感器,你的程序是怎样编设的?4.电机的速度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怎样来调节?5.机器人实践中要综合考虑哪些因素?围绕这些问题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实践的体会。这样学生在活动中自始至终都会有收获。

(2)在评价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机器人教学评价可以包括自我评价、同学互评及教师评价。在具体操作上,可以从完成任务的方式和完成任务的效率上进行衡量,用最简单的方式、最快的速度完成特定的任务一般就是最佳方案。

总之,机器人教育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是寓教于樂的教育,它解放了教师的思想,师生的头脑,学生的双手和空间。但它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的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评价都还需要我们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去完善,从而达到最优化。

新课堂教学的认识和感受 篇4

[摘 要] 新世纪以来,为加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世界各国纷纷进行课程改革,我国也不例外。分析我国高中地理新课改的现状主要通过课改的性质、课改的培养目标、教材的开发管理与课改对教师的挑战等方面剖析,浅谈读中新课改的认识与感受。

[关键词]新课改;地理;教学;能力;素养

引言

在当今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素质的人才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国家间的竞争主要呈现为人才的竞争。在这种形势下,世界各个国家纷纷进行了课程改革。其主要目的,一是调整培养目标,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必备素质;二是改变人才的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三是在课程的内容方面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以呈现出社会和科技的最新发展动态,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四是改革教学评价的方式,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积极手段之一。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临这这样的形势,我国如果不进行课程改革,不仅不利于我们对人才的培养,而且会放缓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步伐,不能应对新世纪的国际竞争和未来的挑战。相应的,我国也出台了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对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认识(1)新课程的性质

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

1.高中地理课程的内容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的开放性特点决定了地理教学必须突出开放性和实践性。2.高中地理课程的定位

高中阶段地理课程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3.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当今社会对知识创新和应用要求的提高对学校教育的深入发展提出了新的期望。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尝试开设“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模块教学。(2)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要求学生能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判断和评价;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深化对国情、国力以及国家政策的认识,积极参加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强调掌握必需的经典知识及灵活运用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注重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高中地理课程内容既进一步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更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基础。(3)新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制定国家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依据该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4)新课程结构与课程设置

高中地理新课程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必修为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选修为学生依据各自的发展倾向而有选择性的修习课程。选修课程又分为限定选修和自主选修两部分,限定选修是指学校必须开设,修习人文方向学生按学科要求必须修习的模块;自主选修是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供学生进一步发展、自主修习的选修模块。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满足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课程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高中地理课程必须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5)教材的开发与管理 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完善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制度,实现教材的高质量与多样化确定课程资源开发价值应遵循的指导思想。课程资源要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理想和办学的宗旨,反映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课程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知识基础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课程资源要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指导学生开展地理实践活动(6)教学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学习、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地理科学发展前沿领域和新的成就,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属于新的知识范畴,加上目前许多学校还不具备较为完备的教学设备和资源以满足本专题教学的需要,可能导致教师课堂教学出现抽象说教的教学行为。因此,教师要注重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多种实例、图像、师生互动等教学手段和方式进行教学;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应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高科技的学习工具。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要关注以下几点: ◆是否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是否注意对知识的发生过程进行展示与剖析;

◆是否注意地理研究方法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与渗透; ◆是否注意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积极学习的热情; ◆是否注意对学生地理学习思维与方法的培养; ◆是否注意组织、协调学生合作学习与探究; ◆是否注意对学生思考问题的启发、点拨等。(7)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挑战

1、应具备较高的地理学科专业素养

教师本身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密切关注反映地理科学研究最新进展的内容,如人类对地外文明和宇宙空间的探索,经济及产业结构的调整等。教师还需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在地理学习中进行应用。如“3S”技术,数字地球技术;从教学效果看,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技术也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新课改强调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多样化。因此,专业化的高中地理教师也必须改变过去的那种单一的评价方式。由只注重学生考试成绩的终结性评价,变为学习过程性评价和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同时,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的兴趣、需要、动机、信念、情感。评价的宗旨是以激励为主,重在参与、重在过程;评价方法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形式。

2、应具备较强的教育专业素养

专业化的地理教师不仅仅具有本专业的素养,还需要有较强的教育专业素养,教师在教书的同时还需育人。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教育不能够仅仅强调思维逻辑能力的培养,更应该注重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良好的沟通技巧的培养。

3、应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工作与教科研工作相辅相成。搞好教学工作为教科研提供了良好的经验、素材,而教科研又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教师更应当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并将其融入地理教学中。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二、对新课程改革的看法与感受

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开始实施了很多年,我们是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结束我们中学时代的,可谓是亲身经历了新课程改革,我们是幸运的一代,因为我们赶上了课程改革的浪潮,在课程改革后丰富多彩的课程学习环境中收获快乐与知识。

课程改革给我最深刻的记忆就是,实施新课改后作业少了,桌子上的书也不再堆积如山,学校给我们减压了,这是基础教育改革给我们带来的切身利益。随着新课改的开始,学校的选修课程也增加了不少课程,如体育、音乐、美术。一周不再是数理化语数英单调地重复着,这让我们在学习之余还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不仅调节了身心,还收获了知识与快乐。课外活动也丰富了不少,最让我难忘的是高中时代的“课前一首歌”,那时的我们激情无限啊!“课前一首歌”不仅缓解了上课后我们郁闷烦躁的心情,还为下一堂课调节了气氛,调动我们的积极性。

地理新课改后老师上课的形式也发生了改变,不再是满堂灌,变成了老师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讨论、甚至是学生讲解的模式,课堂教育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而且提高了我们动脑动手的能力和实践的能力,更能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让我们懂得如何思考问题,如何探索问题的答案,如何讲解问题。也让我们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应以自己为主体,更应该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自发学习。这样的课程培养了我们勤思考、好讨论的习惯,增强了我们敢挑战书本、敢于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精神和能力。同时也促进了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增进了师生感情和同学友谊,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实施课改后,高中地理教材中穿插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老师再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注意发挥图像作用,注意教给我们传授读图技巧,启发我们应该如何挖掘图中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培养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图像引导我们“动起来”,充分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发挥我们的主体作用。

结束语

新课堂教学的认识和感受 篇5

传统的化学教学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自主探究。而新课程下的教学观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内在发展,强调学习过程,师生共同活动且以学生探究为主的学,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以下是本人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激起求知的强烈愿望,因此化学课的教学要增强趣味性。根据学生的情况,在第一节化学课上,我设计的几个小实验“烧不坏的手帕”、“吹气点火”,先让学生对无中生有、相互矛盾的现象产生疑问,再用化学知识作深入浅出的分析,这种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

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不同的学生在同一起跑线上,但学生本身的认识能力却存在着差异。所以,教师应及早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设定目标要稍有难度,要让他们“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指导,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感情。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程现行教材有多种版本,而每种版本教材的编写各有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教材,应该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多研究几套教材,理清编者意图,把握知识脉络,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结合各版本教材的内容,对知识体系进行统筹安排,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四、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现代化学从过去单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发展为不仅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还要保护世界。化学不只是单纯的知识学科,还是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极为密切的一门自然科学。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进行合作式学习,使封闭式的教学模式转向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五、创设良好的思考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一些内容可以留给学生自主来完成。例如,教材中的“讨论”这部分内容,可让学生在预习时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把结论拿到课堂上来探讨,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交流的学习习惯。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全面、深入地掌握知识。

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探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创设科学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形成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在设计方案时要与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能力水平相适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要始终考虑怎样帮助学生明确探究目的,激发探究动机,并努力创设浓厚的探究学习氛围。

七、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开展实验

新课堂教学的认识和感受 篇6

【案例背景】

直观感受、收集数据、信息总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小学数学图形类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直观感受、收集数据、信息总结,对于学生认识图形、区分图形、计算图形相关知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对于学生通过所收集到的数学信息给予及时总结汇报的能力培养有着推动作用。课改之前,小学数学一直延用教师满堂灌的旧模式,图形的认识、面积、体积的计算等方面的教学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在全面实施“五环四互”课改模式的今天,怎样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怎样引导、培养学生通过观察、自主学习成为了新的话题。

【案例描述】

一、教学案例简介:《长方体的认识》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版五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一节第1课时的内容。学习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来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及长、宽、高的含义;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掌握求长方体总棱长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是:学生通过自主观察、互助学习、展示互导、质疑互究等系列活动,充分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本节课的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注重动手、观察、发现、讨论、总结等活动,通过实际观察、收集信息、汇报展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总棱长和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案例描述:(长方体的认识)

师:创设情境--分发长方体小型教具,让学生观察每一个面都是什么图形。并总结:像这样的物体,称之为:长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师: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充分给予学生观察的时间、引导学生有效观察、正确有效收集数学信息、勇于大胆展示成果并交流给组内同伴。

学案上课中自学内容如下:

拿出长方体盒子,通过摸、数、量、比等方法,按照步骤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最后完成展示互助中的表格。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学生通过摸一摸知道:围成立体图形的平面图形叫做立体图形的面;面与面相交的线段叫做长方体的棱;棱与棱相交的交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

2、探究长方体各部分的特点:

(1)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可以分为几组?分别是哪些?为什么这样分?

(2)看一看:一个长方体放在平面上,最多同时可以看到几个面?每个面都是什么图形?(特殊情况有几个是正方形?)

(3)数一数,长方体有几条棱?通过测量哪些棱一样长?位置有什么关系?

(4)师引导学生总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3、长方体的棱长总和

(1)12条棱,分为几组,也就是几条长?几条宽?几条高?

(2)用式子表示棱长总和:

长方体的总棱长=

4、完成表格

长方体的认识

(1)长方体有个面。

(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

(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4)长方体有()条棱。

(5)哪些棱长度相等?

(6)长方体有()顶点。

生:各小组交流总结后,小组代表就自学互助内容进行一一展示。

师:刚才同学们分组展示了自学互助的内容,效果比较好。通过自己的观察初步掌握了长方体的基本特征以及长、宽、高之间的关系。但是通过同学们对自学情况的展示来看,掌握知识还不够全面,归纳还不够准确。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观察手中的长方体,根据刚才归纳、总结的信息再次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并量一量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否与式子计算出来的一致。并用较为准确的数学语言归纳总结。

生:再次展示自学成果。

师:用准确的数学语言重述本节课的知识点,强调重点、易错点,并对自学情况完成较好的小组给予及时肯定。

师:通过自学和同学展示,你还有哪些困惑或新的思考?

生:举手回答。

师:归纳总结。

【案例分析】

有效的直观感受能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图形,认识图形。“通过操作、观察、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的思考、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运用教具、学具、插图等直观手段,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为抽象数学知识学习奠定基础。

让学生在感受中学会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在个体学习中共同探讨。目前,我们的课改还处于探索阶段,抽象的图形教学在课改的模式下应利用有效的直观感受帮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所以,在我们的抽象课堂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切合实际找到生活中的数学观察物。提到数学教学,不再是空洞的数字、图形、计算教学,应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常用的实例、物体让学生充分感知认识,从中发现数学信息,总结得出数学理论、方法。

其次,要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当安排学生观察时一定要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否则,学生拿到学具、实物根本不会按照课堂要求发展,找不到观察切入点,认识不到观察的必要性。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做到有效观察。

第三,引导学生收集有效数学信息。让学生观察的同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帮助学生找到有效信息,并引导学生规范数学语言及时总结记录。

新课堂教学的认识和感受 篇7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

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 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 而且是绝对的权威。 多年来, 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 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

《新课标 》强调,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 意味着平等对话, 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在新课程中,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 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 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 目前已能够转变角色和改进教学方式, 并对提高高中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做几点尝试。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科学化。 注重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 使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过程, 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学习方式, 提出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 为他们提供充分从事化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化学思想方法, 同时获得广泛的化学活动经验。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培养学生化学探究的意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应用课本中的联想、质疑为载体, 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使学生感到学习与生活很贴近, 以积极主动的“我要学”的心态投入学习中。 情境创设要积极创设趣味化、生活化、开放的且富有探索性的情境。

根据教材内容在课堂上提出带有悬念的问题, 引导和启发学生分析、思考、判断, 随着学生对问题的关注、思考和投入,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被激发出来了。 例如, 教学必修课本“氮的循环”这一节内容时, 教师可先提出一个悬念性的问题:在新疆与青海两省区交界处有一狭长山谷, 有时牧民和牲畜进入后, 风和日丽的晴天顷刻间电闪雷鸣, 狂风大作, 人畜皆遭雷击而倒毙。 奇怪的是这里的牧草茂盛, 四季常青, 被当地牧民称为“魔鬼谷”。 然后, 让学生思考、分析, 解开这个谜。 课堂教学内容中设置悬念, 把化学知识跟人文知识结合起来进行课堂互动式教学, 不仅大有令人耳目一新、情趣昂然之感, 而且能产生引人入胜、记忆深刻之功效。

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 并大大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二、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化学教学是以实验探究为主题的教学, 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师生间要建立良好的互动型关系, 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学生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 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学会有关知识和技能; 在课堂上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的经验与认知水平, 让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 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对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之中, 学生回答或提出问题时, 教师要用肯定、表扬、商讨等文明用语, 给予鼓励, 以展示教师特有的认知与情感协调的教学艺术, 共同参与学生学习活动, 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学习伙伴。

例如: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烷烃、烯烃同系物结构和性质的教学过程, 教师根据“结构决定性质”的基本观点, 可首先安排学生总结烷烃和甲烷结构的相似性, 进而使学生通过甲烷的性质推出烷烃的基本性质和规律;其次, 可联系教材中烷烃的沸点、密度数据, 让学生讨论得出烷烃同系列物理性质的递变规律;再次, 开展联系实际的探究活动, 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液化石油气、汽油、煤油、柴油等石油产品的碳原子数和沸点范围的数据, 巩固烷烃同系列物理性质的递变规律。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体现主体性。 注重直观、注重操作, 使课堂教学活动化, 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 应用学具, 相互合作,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强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主体性。 让学生说学了什么, 学会了什么。 不要用教师的活动代替学生的活动; 不要用少部分学生的活动代替全体学生的活动;既要让优生回答, 更要让一般学生和后进生回答。

三、全方位进行学习评价, 激励学生进一步学习

在评价学生的化学学习时, 既要评价学生化学学习的结果, 又要评价他们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评价学生化学学习的水平, 又要评价他们在化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 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多种形式、 多种方法评价学生, 不断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 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例如: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中第一章教学后, 可安排学生结合元素周期律所学内容, 通过调查研究, 写出调查报告《元素周期律的科学价值 》。 第二章教学后, 可安排学生用泡沫塑料制作电子云模型或用计算机软件甲烷、水、氨气、二氧化碳等分子立体模型。 第三章教学后, 可安排学生用橡皮泥和牙签制作氯化钠、氯化铯、金刚石、金属原子堆积模型。 通过借助不同方法, 让具有不同特长的学生都有用武之地, 加上老师恰当的评价, 一定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对学生化学学习的评价, 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化学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应强调评价的诊断功能和促进功能, 更注重学生发展进程, 重点放在纵向评价, 强调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 着重学生成绩和素质的增值, 不是简单地分等排序, 而是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

便秘发生和防治的新认识 篇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行为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常伴有便秘。便秘作為一种症状,是伴发于各个年龄的疾病,虽然不直接威胁人的生命,但给生活、工作带来了影响,如果让更多的人了解便秘发生的发生和防治,主要通过健康教育提高广大人群的公共卫生意识,不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有意义。

1 便秘的发生

1.1 排便的生理 排便是一种神经反射活动,直肠在正常情况下是空虚的,当粪便运动进入直肠时,刺激直肠壁内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一部分经盆神经,腹下神经到达S2-4排便低级中枢,由中枢发出的冲动沿副交感纤维传出,引起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收缩,肛门内括约肌舒张,同时由低级中枢传出的冲动减少,肛门外括约肌舒张,使粪便排出体外。直肠感受器产生冲动的一部分传给脊髓丘脑束上行达丘脑,最后至大脑皮质进入旁中央小叶、丘脑下部及脑干的排便中枢,并引起便意。排便反射的高级中枢可以加强排便低级中枢的活动,可使腹肌、膈肌等收缩,增加腹内压,帮助排便。

1.2 影响排便过程的因素 影响排便过程的因素很多,但归纳起来一是影响便意产生的因素,二是影响直肠排空的因素。前者有进入直肠的粪便少,产生的压力不足;直肠对压力刺激失去正常的敏感性,不能产生冲动;神经或脊髓受损使传导受阻,不能产生排便反射。后者有大脑皮层对便意的抑制;排便无力,缺乏推动粪便的力量。

1.3 便秘的原因

1.3.1 一般因素:饮食不当,进食量 过少、过精、辛辣食物,饮水不足,不良的排便习惯、劳累过渡、精神因素、特质、年龄与便秘有关。

1.3.2 化学药物因素:抗胆碱药、神经节阻滞剂,麻醉剂、止痛剂、神经精神病治疗药、抗酸药、降压药等,不同程度的抑制中枢或平滑肌松弛,抑制便意的产生和肠道的排空。还有长期的滥用泻剂和灌肠,使肠道应激力减弱,加重便秘。此外,化学毒品如铅、砷、汞、磷等可以引起肠痉挛导致便秘。

1.3.3 疾病因素:消化系统疾病:直肠肛门的疾病使排便受阻,大便在肠道里滞留时间过长;肠道的疾病使肠管狭窄或蠕动减弱;腹腔里的疾病反射性的抑制肠道活动或外压肠管,也可使辅助排便的肌肉收缩减弱。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甲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垂体功能减退是肠道动力减弱;尿崩症伴失水、糖尿病并发神经病变时也可出现便秘。神经系统疾病脑、脊髓末梢神经病变时排便神经反射不能完成。精神病、神经官能症、癔病等使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副交感神经作用减弱,抑制肠道运动和分泌功能,从而产生便秘。排便无力的疾病:肺气肿、膈肌麻痹等所致膈肌衰弱,妊娠、腹水、巨大腹内囊肿等所致的腹肌衰弱、肠道平滑肌衰弱等使排便力减弱。

1.3.4 女性体内荷尔蒙可抑制大肠蠕动,这是女性便秘者多于男性的主要原因。

2 诊断

2.1 病史 了解年龄、职业、生活史、药物史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老年人顽固性便秘应想到癌性直肠梗阻引起,新生儿顽固性便秘应考虑先天性巨结肠或肛门狭窄、闭锁;长期接触铅的职业如油漆涂料、蓄电池、以及铅字排版等工作者;在生活方面了解进食的量、有无食癖、生活的规律性、精神状态、排便习惯;询问有无引起便秘的药物使用。

2.2 理化检验(1)粪便的性状。直肠梗阻时粪便多呈块状,痉挛性结肠便秘呈羊粪状,如带粘液多为结肠炎,镜检发现虫卵时由寄生虫所致。(2)血常规,贫血,周围血中有网织、点彩红细胞、多染色红细胞增多,为慢性铅中毒。(3)纤维镜检。如果有大便习惯的改变和便血应及时进行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查,对可疑病变采取活检。(4)X线检查。可以显示肠道有无狭窄、息肉、肿瘤、扩张、肠道内 等造成便秘的疾病,结肠低张双重造影可以明确肠道的运动功能,也可吞服一定量的不透X线的胶管碎片,定时拍片观察胶片在肠道内的运行速度及分布情况以了解便秘的部位及原因。

2.3 直肠指诊 凡具有排便异常、便血、肛门疼痛、瘙痒或有分泌物,直肠邻近器官如阑尾、前列腺及子宫的病变,以及怀疑腹腔内任何部位肿瘤的病人,都应进行肛门指诊。

3 防治

便秘的防治主要是控制病因的对症治疗。

3.1 一般治疗 多喝开水,多吃含渣滓较多的食物,必要时还可以用些产气较多的食物,体重正常、血脂不高的便秘者可多吃含油脂食物,有事也可用适当的食疗验方。生活规律化,是搭档活动,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定时排便,不要人为的控制排便感,自我引发便意,避免经常滥用泻药及灌肠。

3.2 药物方法 常用肠道刺激剂、润滑剂、缓泻剂促进和调节肠蠕动,但肠道出血、急腹症、中枢抑制和中毒患者,妊娠妇女使用泻药应慎重。维生素B1一天服用200mg,维生素C一天600mg也可治疗便秘,用10%甘露醇灌肠,食盐配成10%的溶液注射到肛门内50ml,使水分由肠壁渗到肠道,是肠内容物含水量增多,易于排出。

新课堂教学的认识和感受 篇9

防控新冠肺炎心得1

“洪荒之力”一说源自《千字文》,也说来自《淮南子》,都指的是一种可以改变世界、大得无法想象的力量。古往今来,没有哪份成就是俯身可得、无需磨砺的。当前,疫情防控正在全面推进,防控力度持续加大,但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按照总书记提出的明确要求,尽最大努力、采取更科学周密措施,用上”洪荒之力“坚决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党员干部 面对疫情要不忘初心、挺身请战,争当防疫“排头兵”。疫情防控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也是检验党员、干部初心使命的考场。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情况越是危急、任务越是紧迫,越需要发扬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精神,越需要弘扬从严从实、狠抓落实的优良作风,越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当好群众的贴心人和主心骨,为疫情防控注入强大正能量。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把投身防控疫情第一线作为践行初心使命、体现责任担当的试金石和磨刀石,充分掌握防控工作实际情况,及时发现不足与短板,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改进,才能不断提升防控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为广大人民群众筑牢健康防线。

@党员干部 面对疫情要全力以赴、尽锐出战,争当防疫“主心骨”。出征号角吹响,冲锋战鼓擂起。广大党员要以“备战打仗”的心态和“尽锐出战”的作风,始终奋战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坚守“主阵地”“责任区”,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政治任务,坚决响应党的号召,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主动承担党组织分配的任务,按照三级网格管理要求,“亮身份、排险情”,人员到岗、责任到人,扎实开展防疫宣传、安全维稳、心理疏导等工作,自觉做到不走亲访友、不食用野生动物、不信谣传谣,带头坚守岗位、冲锋在前,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投入防控一线战场。

@党员干部 面对疫情要众志成城、不懈奋战,争当防疫“战斗员”。疫情就是勇往直前的命令,疫情防控一线就是党员冲锋在前的战场。当前,防控疫情有不少难关要闯、有不少硬骨头要啃,党员干部要从自身做起,把标杆立起来,发扬“不计得失,不论生死”的精神,秉持“逆行而上”的坚守与担当,以“备战打仗”的心态,拿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真正做到“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员站在第一线”,做到“若有战,召必回”,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把责任扛在肩上,把工作抓在手上,亮出身份、作出示范、做出样子,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

阳光终将驱散阴霾。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每个在岗位上努力的人,你们的样子都会随着这场战役永远被记载,你们都是英雄!加油,成都!加油,武汉!加油,中国!

防控新冠肺炎心得2

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如同惊涛骇浪,冲走了春节假日的喜庆,不断增长的确诊数字,持续刷屏的疫情信息,都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而在人人自危的疫情面前,却有着这么一群人,只因使命使然,他们坚持坚守一线,织密织牢一线防控网,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医务工作者坚守医疗一线,为病人患者击退病魔。在祖国人民最需要的关键时刻,医务工作者们递出“请战书”,冲锋在前。一个个顽强的身影,夜以继日地坚守病房,不分昼夜守在抗疫一线,用生命为人民群众构筑“护城河”。医疗资源吃紧,他们选择少吃饭喝水上厕所,只为节省本就不多的口罩和手套。他们与时间赛跑、跟病毒搏击,在病毒面前筑起一道道健康防线。

党员干部下沉基层一线,为街坊邻里排除隐患。战“疫”面前,广大党员干部深入社区一线,在劝阻群众注意安全的同时,自己却冒着风险,走遍每一个小区,踏过每一条楼道,只为摸清情况、防控疫情。他们没有制服、没有隔离衣、没有救援服,也没有“N95”,有的只是一只普通的口罩和居民们熟悉的脸,却在身边服务着、保护着居民群众,为居家隔离的群众送气必要的物资,默默地做着人民群众的“隐形守护者”。

交通工作者把守道路一线,为人民群众保驾护航。交通工作者坚守道路一线,为最大限度防止疫情扩散,阻断疫情传播,二十四小时值守每一个路口,重复着成千上万遍的检查,一个接着一个引导车辆,一人接着一人检测体温。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交通执勤工作者坚守在凌冽的寒风中,制服早已冻透,手指早已僵直,却仍旧面朝疫情,为人民群众站岗。

疫情终将过去,春天必会到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逆行者”们的共同奋斗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团结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防控新冠肺炎心得3

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

近日钟南山院士在媒体面前多次强调,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需要经历两个重要的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月23日武汉封城开始至2月6日为第一个14天。从2月7日开始再过14天,至2月20日,如果没新增上升,疫情才算控制了,所以,第二个14天的防疫工作至关重要。

真情相拥,同心同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上下一条心,坚持“一盘棋”的思路,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有一线医护人员冲锋陷阵、有党员干部的义无反顾投身到战疫中、有各行各业人员的无私奉献,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还有菜农捐出自己种植的蔬菜瓜果等等。是党的坚强领导与后方援助筑起了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第二个关键时期,广大党员干部、各界组织和人士必将更凝聚一起,携手向前,战胜“疫”情。

众志成城,同担风雨。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们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采取“群防群治”的有效方法,带着一颗真心和诚心,与人民群众加强沟通交流,让他们接受制定的防控策略。让广大党员干部得工作激情,感染身边的每一位普通的群众,使他们也积极投入到这场战疫防控阻击战斗之中。在第二个关键时期防疫工作中,党员干部要带头采取有效的宣传,特别强调不外出,不乱走,不聚集,不串门等方面的宣传,让人民群众越发自觉。

隔绝的是病毒,凝聚的是真情。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全国广大党员干部、各界组织和人士,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民参与,齐心协力,在祖国的各个角落承担着属于自己的职责和使命,贡献着爱与力量。万众一心,守望相助,共抗疫情,相信祖国一定能攻克难关,战胜疫情。

防控新冠肺炎心得4

新年新气象,今年不一样。本该是喜气洋洋,张灯结彩的春节,被一场来势汹汹的疫情改变了模样,武汉封城,全民战“疫”,人们对社会最大的贡献是宅在家中“静”候佳音。在这样特殊的春节,中国人民展现出了超越“小家”、成就“大家”的高尚境界。

疫情就是命令,“逆行者”无所畏惧。随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全面展开,广大党员干部、医护人员等奋战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全国各地医务工作者成为这个春节最可敬的“白衣战士”。曾奉命赴北京小汤山抗击非典的南方医院医疗队主动请战,誓言“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中国人民的责任与担当。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各行各业都有人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坚守岗位,他们为防控疫情提供保障,为万家团圆守护希望。这些最美“逆行者”,为人们筑起一道健康防线,展现出坚守与奉献的力量。

防控就是责任,全中国万众一心。总书记强调,疫情防控不只是医药卫生问题,而是全方位的工作,各项工作都要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支持。目前,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制定落实社区的防控措施,各地各部门令行禁止、协调联动、步调一致,社会各界聚合力量,联防联控,形成强大合力。在基层,群防群治的力量被充分调动起来,普及防控知识、劝导聚会人员、硬核标语等等,无一不展现出中国人民万众一心,攻克艰难的决心。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在防控疫情这一项系统工程中,始终坚持全国一盘棋,中国人民定能在疫情防控中抢占先机。

全员战“疫”,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没有谁是“局外人”,没有事是“分外事”。“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是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议上的重要指示,为全国人民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注入强大信心和力量。战以勇为主,以气为决。每个人都勇毅前行、奋力而战,就能为全国打赢疫情阻击战担一责、尽一份力。

2020年的春节,中国人民携手铸就了抗击疫情的英雄群像,伟大的民族精神得到了又一次淬炼和升华。

防控新冠肺炎心得5

“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面对新型肺炎凶猛来袭,中国人再次表现出强大的团结力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一致、抗击疫情。

有一种骄傲叫中国速度,有一种精神叫众志成城。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会议,安排部署疫情防控工作,总理亲自赶赴疫情灾区,现场指导疫情防控和抢救患者工作。中央号召,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大力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坚决打嬴疫情防控阻击战。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遇到过不止一次的自然灾害:1998年特大洪水,2003年非典入侵,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都是罕见的重大灾难。中国人没有退缩,没有向灾难低头,没有被灾难吓倒,而是用团结就是力量的豪气,用坚韧创造历史的骨气,用百折不挠、永不服输的勇气,战胜了巨大困难,取得了战胜洪水、抗击非典、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同样,面对此次重大疫情和灾难,全国各族人民能够将困难变成无声的号角,让每个人迅速行动起来,大力支持和帮助疫情地区共同面对危难,最终凝聚成战胜一切困难的磅礴洪流。

在这次抗击疫情工作中,最令人感动和难以忘怀的就是团结的力量。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军人百姓、不分干部群众,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哪里有疫情,他们就赶往哪里,哪里有需要,他们就出现在哪里。在这突入其来的疫情面前,全国上下的齐心协力,紧密团结和鼎力支持,使抗击疫情拥有了不竭的力量源泉。国务院总理来了,部队官兵来了,全国各地的医疗队和救援物资来了,他们就像一条条溪流,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武汉,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这就是团结的力量,胜利的力量。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团结的力量,鼓舞起了亿万人民的斗志,凝聚起了亿万人民的心;正是有了这种团结的力量,它促使我们每一个人在疫情面前,勇于承担社会道义和社会责任,互相关爱、彼此温暖;正是有了这种团结的力量,它让我们在疫情面前更加坚定信心,更加众志成城,这种力量可以让每一个人的微薄之力凝聚成强大的动力,使被感染者充满对祖国的信任,对生命的渴望,对胜利的憧憬和对未来的希望。

新课堂教学的认识和感受 篇10

——三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全省统战工作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一个重要论断,即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个重要论断在统一战线工作上得到了充分验证和体现。总书记指出,我们面临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统战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发挥好统一战线作用,扩大团结面,凝聚正能量,是必须回答好的一个重大课题。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是统战工作出现新形势新情况的根本原因。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统战工作所面临的形势和工作环境越来越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新时期统战工作的新特点和新变化,是做好统战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统战工作范围和对象更加广泛,实现大团结大联合的任务就更加艰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层级、各方面的代表人士大量涌现,统战对象逐步从社会精英扩展到社会各阶层各界别,不仅有“高山”凸显,更有“群峰”涌现。随着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不断涌现,统战工作既要巩固已有力量,又要注意团结新出现的社会阶层和群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所有制结构更加多样,统战对象从公有制经济领域扩展到非公有制经济领域。湖北的非公有制经济已超过全省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转型升级迎来“窗口期”,如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尤为重要。随着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县域经济不断发展,统战对象从大中城市扩展到城镇和农村。同时,由于宗教加剧向农村和基层渗透,使我省一些乡镇和农村成为民族宗教工作的集中区域和第一线。随着我省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统战对象从省内扩展到省外、从海内扩展到海外,大量港澳台和海外侨胞、留学归国人员到湖北投资兴业,成为我省统战成员中的重要群体。这一系列新的变化为统战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统战对象利益诉求、思想观念更加多元,凝聚共识、求取最大公约数更加重要。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思想观念的独立性、差异性、多样性、多变性明显增强。特别是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必然带来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统战对象主体是知识分子,他们普遍视野开阔,思想活跃,在对外开放扩大的过程中,他们经常遇到观念的碰撞、思想的波动、思潮的交锋。面对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化,如何做到开放包容、凝聚共识,这是统一战线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同时,由于统战对象尤其是新的社会群体,来自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利益诉求差异性日益显现,有的看重经济利益,有的看重社会身份,有的追求个人精神享受,有的追求公益价值。如何正确处理一致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引导他们合理表达诉求、有序政治参与,团结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这是统一战线面临的新课题。

一些传统方法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加强统战工作创新的需求更加紧迫。当前,一些传统工作思维和工作方法跟不上新形势、适应不了新要求,统一战线的功能、手段和方式都需要转变和升级。一方面,要善用多种方式,从主要依靠政策工具转向政策、法律、经济、文化手段并举。随着人们的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市场意识、公平意识的不断增强,统战工作的政策优势将有所削弱,行政手段越来越弱化,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文化手段在统战工作中的作用将进一步凸现。比如,照顾同盟者利益是统一战线的一条基本原则和优良传统,但依法治国重在实现公平正义,因此必须处理好政策与法律、与社会公平之间的关系,在贯彻“照顾同盟者利益”这一原则的同时,首要的是依法保护同盟者的合法权益,而不能搞特殊利益,甚至违纪违法。另一方面,要善用多种力量,从主要依靠行政力量向依靠行政和社会化力量并举。社会转型期,统战工作社会化趋势愈演愈烈,单纯依靠各级统战部门、统战系统单位的力量做统战工作必然会捉襟见肘。特别是在基层和新兴社会组织,找到合适的工作载体、渠道和抓手,是当前我们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团组织,主动依靠社区、社团、互联网,与统战对象充分沟通、深度交流,才是切实有效的办法。同时,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统战工作必须在做实“线下”工作的同时,重视做好“线上”的工作,充分利用好网络这个渠道和平台,加强线上交流、线下沟通双管齐下,主动占领网络阵地,争取网络舆论宣传的主动权,避免形成“真空”和“盲点”。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锐意改革创新,我们就一定能开创统一战线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价值统战是“互联网+统战”时代鲜明特征

2015-06-02 08:05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我有话说

作者: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复旦大学统战理论研究基地肖存良

习近平同志在首次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和改善对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的工作,建立经常性联系渠道,加强线上互动、线下沟通,让他们在净化网络空间、弘扬主旋律等方面展现正能量。”这就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把党的统战工作作为党的互联网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正式指出党要开展互联网领域的统战工作,标志互联网统一战线时代的来临。

与互联网领域的宣传工作相比,互联网领域的统战工作具有下述两个鲜明特征:

首先,互联网统战工作是线上与线下有机统一的统战工作。中国共产党作为统战主体,统战人士是统战对象,但是我国绝大部分统战人士都是网民,都使用网络或手机上网,互联网在连接计算机的同时,也连接了使用计算机的人,而一旦将计算机网络将使用计算机的人联接起来,人就具有双重身份:线上身份与线下身份。所以在网络社会条件下,党要有效地开展统战工作,既要关注处于线下的统战人士,也要关注处于线上的统战人士,这就毫无疑问地要进入网络领域,实行线上与线下统战工作的有机互动,所以互联网统战必定是线上线下有机统一的统战工作,忽视线上或者忽视线下都不利于统战工作的开展。

其次,互联网成为了社会表达的中心和各种社会思潮聚集之地,这使得网络统一战线工作具有鲜明的价值统战工作特征,决定了网络统战工作要在价值领域寻求“最大公约数”,建立政治共识。卡斯特指出,“网络是一组内部连接的节点,而节点是曲线图形内部相交叉的点。网络是没有中心的,其包含的仅仅是节点。每个节点对于网络来说具有不同的关联性。”“因特网是一个经典的‘边界物体’,意思是说对于不同的人群来说,因特网有着不同的意义。可以说因特网是一个具有延展性的物体,甚至流动性物体。”卡斯特还指出,互联网具有灵活性、可扩展性和可存活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再加上互联网的无中心性和流动性。互联网的上述五个特征使社会交往的传统时空阻隔和社会障碍被打破,人们超越领导地域、民族、身份和文化的限制而自由交往,网络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而形成了高度同质化和脆弱化的网络社会组织,并由此形成“网络暴民”和“舆论极端化”,推动网络成为了从极左到极右各种观点、思想和思潮交流、交融、交锋的重要平台。社会多元思潮在网络上聚集,并且会对统战人士形成各种各样的影响,党要团结引领统战人士,从多样性中寻求一致性,就需要把工作触角延伸到互联网,在互联网上建立政治共识,所以互联网统战工作与意识形态统战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

统战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传统的统战人士可谓是“单向度的人”,但是互联网时代统战工作所面对的人是双向度的具有线上线下双重身份的人,这就要求互联网时代的统战工作要突破传统统战工作的工作方式,既要注重线下的人,又要注重线上的人。但是由于互联网的无中心性和灵活性等特性,这就使得线上人的统战工作非传统统战工作方式方法所能及。要有效开展线上的人的统战工作,就要把对线上的人的注重转变为对线上的网络舆论结构的注重,以线上的网络舆论和网络意识形态来影响和引领线上难以直接触及的统战人士,这就意味着统战部门要协助宣传部门建构优良的网络舆论生态,并由优良的网络舆论生态来影响和教育线上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线上的人的统战工作的重点是建构一种有利于坚持党的领导和执政的网络政治结构和网络舆论结构。对于统战工作而言,这就要求互联网时代的统战工作是主体与结构并重,即统战代表人士与网络价值结构并重,而互联网也成为了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新领域,这是新时代对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从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历史上看,不同时期的统一战线都具有双方都能够认同的共同政治价值。国民革命统一战线时期,“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共同的政治价值。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改革与工农联盟是共同的政治价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时期,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是共同的政治价值。解放战争时期,反对美蒋发动内战是共同的政治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前,社会主义总路线是共同的政治价值。改革开放之后,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社会各界之间共同的政治价值,尤以爱国主义为最。邓小平同志指出,“爱国者的范围是很宽广的,包括蒋经国在内,只要台湾归回祖国,他就做了爱国的事。”“包括旅居在国外的侨胞也有爱国的问题。他们热爱祖国,不等于热爱社会主义。”即使他们不热爱社会主义,只要热爱祖国,也在统一战线的范围之内。所以我们把爱国主义称为统一战线的两面旗帜之一。最新颁布的《中国共产党统战工作条例》也把爱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联系起来。所以爱国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的“最大公约数”。

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是无中心的,网络空间是流动的。与工业社会的市民不同,网络所代表的不仅仅是某一地区、某一国家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网民就是世界公民,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群体,他们超越了地域、民族和国家的限制,这使得爱国主义在网络世界公民面前难以避免会出现认同力量减弱的情况。其次,网络社会中的低参与成本、低组织成本和低表达成本使得从极左到极右的各种思潮和舆论充斥网络,从而在客观上削弱了爱国主义的表达空间和表达力量。而且网络社会中的同质化、脆弱化、组织化也容易把爱国主义推向极端,向民粹主义、极端民族主义、非理性爱国主义、盲目仇视外国的排外主义等方向推,实际上歪曲甚至绑架了爱国主义。所以从互联网时代的统一战线来看,我们既要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者两面旗帜,同时又要根据互联网的特征而在互联网上建构各方都能接受的新的政治价值,并使之与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一道来引领网民,“净化网络空间、弘扬主旋律”。

网络政治价值的“最大公约数”何在呢?经过广泛调查,我们认为理性、秩序、稳定、法治和改革是互联网统一战线时代统战人士乃至一般网民可以达成重叠共识的政治价值。因而在价值领域,互联网统一战线就是要建立以共产主义为内核、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中层、以理性、秩序、稳定、法治和改革为外层的互联网价值结构同心圆。在这个同心圆结构中,通过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形成同心圆的向心力与凝聚力,通过理性、秩序、稳定、法治和改革来与互联网上的多元社会思潮形成重叠共识,并把它们凝聚在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周围。这样的互联网同心圆结构是新时代互联网统一战线的核心。

建立上述互联网统一战线的价值建构,离不开互联网统一战线的主体建设。从主体上看,互联网统一战线的主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级党委及党的统一战线工作部门,尤其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部门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价值推送功能,宣传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理性、秩序、稳定、法治、改革等价值。二是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等统战人士,统战人士也是互联网价值宣传和价值建构的重要主体,我国有近100万民主党派成员,还有大量的无党派人士,是互联网统一战线的重要主体和宣传力量。三是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他们人数虽然不多,但是宣传能量很大,在网络社会中的影响力大。

上一篇:写给我的校长下一篇:分式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