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 读后感

2024-08-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学经典 读后感(共11篇)

国学经典 读后感 篇1

浩如烟海的华夏文化,凝结了无数优秀文章。这些千古名言都是先民们在冰与火中用鲜血和生命总结而来的。它们引领和启迪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奋勇向前。近日学校举行了阅读国学经典活动。通过一段时间的阅读我感受颇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出自《周易》,含义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地,君子处世,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纵观古今这两句一直是我们的民族脊梁,可于国言,可与人言。

一、与国言它为大国精神:不屈、奋进、开放、自信。

自上世纪以来我国在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国力贫乏受辱,人民生活困苦。军阀混战,日本帝国主义趁机入侵一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面对亡国灭种,不屈的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出了最后的吼声。面对敌人的炮火与屠刀,高举民主和自由之旗。奋不顾身坚决将日帝赶出了中国向世界人民发出了东方雄狮的怒吼。新中国成立以后面对千疮百孔的社会现状和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勤劳的中华儿女有展现出了她醇厚的品格奋斗不息进取不止。没有机械我们肩扛手抬,没有钢铁我们从垃圾堆中捡来设备自己造,没有石油我们扎根高原戈壁自己钻。愣是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万众一心填补了多个领域的空白。改革开放以来包产到户,解放思想。以开放的姿态走出去迎进来,不自满自傲谦虚谨慎利用外资合作开发。历经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摆脱了过去贫穷落后的面貌。奥运会、世园会、世界大阅兵、杭州会议等无不展示中国正以全新的形象面向世界。当代全国人民在习主席的带领下实干致富践行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一带一路’倡议与周边睦邻友好关系显示一个强大自信的大国形象。

二、与人言它为信念:奉献、求真、务实。

还记得当年那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铁人名言。正是由于这种精神王进喜、焦裕禄、孔繁森等这些有理想和信念的中国人奉献了自己的全部。只为国家建设和人民幸福谋福。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也应向他们学习。

一、热爱本职工作,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如何才能无愧于这一神圣的事业,无愧于人民。说白一点,就是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学生家长。学生家长把孩子交给了你,你就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他们培养好,教育好。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去,把自己的终身献给最美好的教育事业。在大多数优秀教师的人生履历里,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伟大业绩,他们也只是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毛主席曾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一个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一辈子如一日,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实践着自己的诺言,用自己的一片爱心滋润着自己追求的事业。

二、不断努力学习,完善自身的文化素质,做一个让家长满意的教师。教师是教书育人的,因此,就得有渊博的知识;较高的教育教学教研理论知识水平;过硬的教育、教学、教研技术、能力。时代是在不断地发展的,知识的更新也是非常迅速的。教师只有站在时代的前列,充分掌握好新时代的新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引导学生到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科学的阵地,闯出自己的一片新天地。没有渊博的知识,没有新鲜的血液,教师就不可能教育好学生。而渊博的知识的获得,崭新理论的掌握,娴熟技能的练就,完全是教师自身的不断努力。只有勤奋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理论知识,教书育人的本领,才能完善自我,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要做到重视学生个人生命价值与需要,强调师生的合作关系,重视教师促进学生成长的专业意识,发展教与学的创造性,做一个新时代令家长和社会满意的好老师。

三、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做一个让学生满意的教师。教师的职业劳动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具有“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特点。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就是履行教师的社会责任。热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教师对学生的爱的情感,能转化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部力量,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尊重,激发他们对教师的亲近感、信赖感,学生只有体会到这种感情,才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进而才能提高教育质量,促使学生学生成人成才。

国学经典 读后感 篇2

一、动画体验, 在看一看中欣赏国学的故事。

幼儿园里, 教育的对象是学龄前的儿童, 他们的年龄小, 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对比较抽象的事物还很难接受。国学内容简短却富含意义, 此时, 动画的功能就非常重要, 它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 具有直观、形象、运动的表现特点, 能够满足幼儿在这方面的要求。

在混龄《弟子规·兄道友》这节课中, 我先播放了一个视频:哥哥和弟弟去买绿豆汤, 结果只剩一碗了, 哥哥要让给弟弟喝, 弟弟却让哥哥先吃, 怎么办呢? 动态的故事吸引了幼儿观看, 幼儿也积极动脑, 想办法让兄弟两人都喝到绿豆汤, 可以你喝一口我喝一口、可以分成两碗喝、可以一起喝。不论幼儿的回答是什么, 他们都通过动画感受到兄弟之间的互相谦让、互相帮助是多么的美好。在古诗《望庐山瀑布》中, 我播放动态的瀑布, 幼儿看后, 都发出赞叹声, 一下子就感受到瀑布的美, 也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意思。

可见, 动画将国学中所要表达的内容、意境、语言统合在一起, 以生动有趣的画面展现出来, 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更好地掌握、理解所学内容, 使他们思维积极、想象丰富, 促使他们全面和谐地发展。

二、朗诵体验, 在说一说中巩固国学的内容。

人之初, 性本善……简简单单的三个字, 幼儿很容易记忆, 但是一味地朗诵枯燥无味, 只有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诵, 才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让朗诵国学变得更美、更有趣。

在混龄《弟子规·兄道友》这节课中, 我采用了以下几种形式: (1) 分句朗诵:每一次分句学习“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幼儿都一起朗诵一遍, 巩固所学的内容; (2) 集体朗诵:整体学习后再集体朗诵, 感受这节课的整体性; (3) 分组朗诵:采用切西瓜的方式分成两半朗诵, 分男女生朗诵, 提高幼儿的积极性; (4) 表演朗诵:先请大班的哥哥姐姐朗诵, 小班的弟弟妹妹欣赏, 再交换表演, 增强幼儿朗诵的自信心。通过这样几种形式的朗诵, 幼儿巩固所学, 感受到朗诵的快乐。

除了课中我采用的方法外, 还有很多有趣的朗诵方法, 如一个接着一个朗诵;用歌曲的形式朗诵;击鼓传花的朗诵;做操朗诵等。在坚持诵读的基础上, 配以独特的文艺活动, 使幼儿把诵读同各项多彩的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 让幼儿在轻松娱乐的环境中受到教育, 陶冶情操, 在玩中愉快地记忆国学, 更易于接受。

三、动作体验, 在做一做中理解国学的含义。

《弟子规》、《三字经》、古诗中都包含许许多多的故事, 每一个故事都可以用动作演绎, 幼儿动一动, 既激发兴趣, 又把抽象的内容变成形象有趣的动作, 体会到国学的含义。只有在快乐的氛围中, 幼儿才能认真主动地学习。

在混龄《弟子规·兄道友》中学习“兄道友”时, 说明:兄长见到弟妹, 要主动握手。大班的哥哥姐姐非常乐意和弟弟妹妹握手, 在握手中, 幼儿体会到兄道友这三个字的含义;学习“弟道恭”时, 小班的弟妹向大班的兄长们鞠躬, 表示敬意, 使幼儿在互动中感受到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学习“兄弟睦”时, 双方互相拥抱, 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学习“孝在中”时, 教师扮演父母, 用大拇指夸奖幼儿, 表示兄弟和睦了, 父母就会开心, 会表扬你们做得非常棒。简简单单的动作融入学习中, 让幼儿在动一动中感受到所学内容的含义。

国学中有的字对于幼儿来说是难以理解的, 比如恭、睦等字比较抽象,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用动作的方式体验字的含义。语言课中, 动静结合的方式能激发幼儿的兴趣, 提高幼儿的说话积极性。

四、游戏体验, 在玩一玩中感受国学的内涵。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学习形式, 丰富多彩的游戏有利于幼儿注意力的集中与稳定。我们在开展各类教育活动时, 应该以游戏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国学课程也不例外, 游戏能使幼儿轻松愉快地吸取语言经验, 感受语言的快乐。

在混龄《弟子规·兄道友》这节课中, 我设计了一个剥橘子的游戏环节, 让幼儿在动手和品尝中感受本节课的含义。我提问:“今天老师给每一对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带来了一个橘子, 一个橘子两个人怎么吃呢? 请你们讨论一下。”幼儿说:“我是哥哥, 我剥橘子给弟弟吃。”另一名幼儿说:“我也会剥橘子, 我要和姐姐一起剥橘子。”在分享的过程中, 幼儿都开心地剥着橘子、吃着橘子, 感受兄弟姐妹一起分享的快乐。我问:“橘子甜吗? 你们心里感觉怎么样? ”幼儿纷纷表示很开心。分享橘子这一活动加深了幼儿对兄道友的理解。

在国学课程中加入游戏环节, 激起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加深了幼儿对所学内容的涵义理解。游戏为语言活动服务, 教师所设计的游戏围绕语言教学目标展开,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国学经典选读 篇3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思考和研究。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势,四是将领,五是制度。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战时他们才会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季节气候的变化。地势,就是指高陵洼地、路途远近、险隘平坦、进退方便等条件。将领,就是指挥者所具备的智慧、诚信、仁爱、勇猛、严明等素质。制度,就是军制、军法、军需的制定和管理。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领都不能不知。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取胜,相反就会作战失败。此外,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即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军纪严明?哪一方兵力强大?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分明?通过这些分析比较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若听从我的意见,用兵作战就会取胜,我就留下来;若是不从,打仗就会失败,我将会离开这里。

我的军事思想您认为能够接受,再从外交上造成大好形势作为辅助条件,就掌握了主动权。所谓态势,即是凭借有利的情况,以制定临机应变的策略。

战争,本来是一种诡诈之术。所以,能战而示之软弱;要打,装作退却;要攻近处,装作攻击远处;要想远袭,又装作近攻;敌人贪利,就用小利引诱;敌人混乱就要攻取;敌人力量充实,就要防备;敌人兵强卒锐,就避其锋头;敌人气势汹汹,就设法扰乱它;敌人谦卑就要使之骄横;敌人安逸就要使之疲劳;敌人内部和睦,就要离间他们。总之,要在敌人没有防备处攻击,在敌人料想不到的时候采取行动。这是指挥家制胜的秘诀,不可预先讲明。未战之前就能预料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条件充分;未开战而估计取胜把握小,是具备取胜的条件少。条件充分的取胜就大,准备不充分的就会失败。何况一点条件也不具备的呢!我根据这些来观察战争,胜败也就清楚了。

《国学经典》读后感 篇4

这本书分行节俭、强自信、讲智慧这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由经典要义、故事、生活、实践和经典诵读四个部分组成。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著作选读。其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还有的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这本书使国学之精华更接近人们平时的日常生活,让中小学生更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

读了这本书,不但让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行为的规范,更让我明白了要把这些道理应用在生活中。比如“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是警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勤俭节约,不要奢侈浪费。又如“恃人不如自恃也”,就是教育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才能,增强自己的独立性;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不可能总是依靠父母和他人,而是应该自立自强。

《国学经典》这本书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

从国学经典中感悟师德

春秋时期的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更是中国人的精神偶像、中国文化的代表,

中国人因为孔子而骄傲和自豪,外国人因为孔子而研究中国,“孔子学院”于是成为许多国家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尤其是研究中国的古人和今人的学术机构。孔子的经典语录集《论语》,因其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其推崇备至,不仅影响着今天中国人的思想,更是成为外国学者甚至政治家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见,《论语》之影响深远而巨大。

我们今天再来捧读《论语》,其现实意义究竟在哪里?北师大教授于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

《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

价值观. 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 价值观.

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二、勤于好学,终身不懈

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应该勤于读书求知,探究学问。在《论语·先进》中记载孔子反对子路使子羔去做费邑之宰,因为子羔尚未成学,年纪尚轻。孔子认为,研习古代典籍是成就事功的必备条件,决不能忽略不顾。否则,一味埋头蛮干,难免会有差谬,也就是说,学习前代经典有益于涵养学生崇高的道德品质,孔子指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诗能感发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向善;礼能规范约束人的行为,使人能够单立于世,而音乐能够熏染人的心魄,使人德行圆满。总之,孔子认为学文可以涵养完美的人格,所谓君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些美好的品质,都应当归功于学文时潜移默化的力量。

国学经典读后感 篇5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表面看来好像是相互对立的,甚至是不可调和的,但实则不然。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包括崇尚天道的自然无为和提倡人道的自然无为,即人与自热界的关系方面,道家强调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和谐、一体的关系,认为人应当顺物之则,缘理而动,不要以人的主观意愿去胡乱行动,从而破坏自然界的和谐和平衡;二是在社会人际关系方面,尤其是处于社会领导地位的统治者,要效法道的自然无为精神,尽量简化各种制度、规范,使百姓保持纯朴的民风。这种思想很久以来被一部分人认为是消极思想,其实是因为理解上的片面才导致了这样的批判。我们不难发现,当今人类社会几乎发展到了一个“随人意志”的地步,然而很多有识之士很快就发现,这种“随人意志”地去改造自然界,不仅遭到了自然界日益严重的反抗和报复,使人类生存的环境急剧恶化,而且人类也越来越受到自己创造的“人工自然环境”的制约,成了它的奴隶。相反,像

历史上有名的“大禹治水”“都江堰水利工程”等等却一直被看作“推自然之势”取得成功的典范,由此可见,因顺自然之势的无为绝不是消极的,比之那种盲目、违背物性事理的、不顾后果的、为人类私意为求的“有为”更具有更多合理性和积极意义。而儒家文化中,把人格的确立和提升放在第一位,因而特别强调伦理观念、道德规范的教育和养成。到宋代理学大家朱熹时,他强调:考察以往圣贤之所以教人,无非是让人们探求明白做人的道理,进行自我修身,然后推己及人。并不只是教人们广文博记,写漂亮文章,以便去沽名钓誉,追求利禄。由此可见,儒家文化在教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时,强调从“修身”做起,后边一系列的志向都是为了建立一个和谐稳固的社会环境,而绝非相互攀比、尔虞我诈,在“欲”的驱使下将自己变成物质文明的奴隶。这跟道家倡导保持人的清净自然本性,“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殊途同归。

★ 《国学经典》读后感优秀作文

★ 国学读后感作文800字

★ 国学读后感300字

★ 国学伴我成长作文600字

★ 关于国学经典作文

国学经典阅读读后感 篇6

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那个“哈哈笑儿童医院”这个故事,因为我们小孩子生病的时候最怕吃药打针了,如果有了哈哈笑儿童医院,那么我们就不怕吃药,更不怕打针了,可以快快乐乐的好起来。

通过这件事,让我明白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以后,我一定要经常锻炼身体,加强体育锻炼,那么,我就不会那么容易生病了。

诵国学经典,立自信品质 篇7

自信教育是我校的办学特色, 自信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品质, 需要国学的熏陶感染。 为了让诵读经典之风浸漫校园, 让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领略到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 从经典之作中吸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 陶冶性情品德, 内立自信魂本, 我校从2012年9月全面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把经典诵读作为树立学生自信的源泉活水, 让学生一进腾飞小学的校门, 就能接受国学的熏陶, 从而丰富知识, 拓宽视野, 塑造良好品行, 为自信人生奠基。

一、营造氛围, 打造诵读文化

我校根据校园面积窄小的现状, 着力打造精致 “园林腾飞”, 立足文化精神层面, 对校园文化、班级文化、走廊文化等进行精心的规划, 着重打造“一台、一角、一亭、一园、一苑”文化, 初步呈现自信特色氛围。

穿过飞檐斗拱的自信亭, 来到国学经典园, 沿着石头小路, 曲径通幽, 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鼻而来, 《三字经》、《弟子规》、《二十四孝》等国学精粹, 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光芒, 坐在石桌上, 淡淡的桂花香扑鼻而来, 品鉴民族精品, 别有一番趣味。

来到教学楼, 走廊上的 《论语 》、《诗经 》、《千字文 》、《经典名言警句》等, 伴着缕缕书香, 沁人心脾。 下课了, 学生站在走廊前, 低声吟诵着国学, 欣赏着自己的书法和精美的美术作品, 经典的气息在学生中氤氲着, 自信在心里逐渐萌芽壮大。

每间教室, 在“诵经典, 树自信”栏里, 学生每个星期争先恐后地展示自我, 优秀的作品在无声地说话, 榜样的正能量在传递。

课余, 自信台里、国学经典园里、自信角前, 桂花树下, 棋艺苑里学生感受着经典文化、自信文化的精髓, 汲取着国学文化的智慧, 良好的品行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

二、“三读三背”, 保障诵读落实

(一) 健全机构, 加强领导。

为保证诵读活动的顺利实施, 学校成立了以校领导为组长, 各处室人员、语文教师为组员的领导机构。 每学年开始, 学校召开经典诵读专题会议, 拟订实施计划、方案, 落实目标任务, 指导工作实施。 以班级为单位, 成立若干实施小组, 参加实施的教师每学期制订计划, 研讨、交流实验方法与成效。

(二) 明确主题, 把握方向。

学校经典诵读的活动主题是:诵读国学经典, 内立自信魂本。 主题以“经典”为根, 为自信之树提供营养之液, 使其茁壮成长。

(三) 三读三背, 强化落实。

1.“三读”———经典诵读之花姹紫嫣红

晨读———每天早晨, 迎着第一缕柔和的晨光, 踏进校园, 红领巾广播站播放《诗经》、古诗等经典美文, 让人沐浴在经典的阳光下, 轻松愉悦;走进班级, 每位学生都捧着经典诵读书, 琅琅的读书声荡漾在校园的每一寸地方, 有的班级读 《三字经》, 有的班级读《弟子规》, 有的班级读《论语》, 声声入耳, 汇成一首首动听的交响乐。

午诵———每天中午, 放学了, 长长的路队, 散发出国学经典的魅力, 学校要求, 排路队时, 路队长要带领大家背诵当天的国学经典。 “悠悠路队行, 朗朗诵读声”, 成为学校一道独特的风景。

暮吟———傍晚, 许多学生三五成群, 或在国学经典园里读着《二十四孝故事》, 或在自信亭里静静地读书沉思, 或在班级走廊里欣赏经典名言警句和学生的作品, 夕阳西下, 披着金色光芒的学生, 就像一朵朵姹紫嫣红的花儿在迎风绽放。

2.“三背”———经典诵读之叶郁郁葱葱

为了进一步保障经典诵读的落实, 学校制作了《经典诵读检测表》, 每生一张, 要求每个班级分成若干小组, 由小组长组织组员背诵, 并且要填写好经典诵读检测表。 个别学困生由老师负责抓落实, 保证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背好国学经典, 开启自信人生。

坚持校内外相结合, 做好家校联系工作。 期初, 每个家长都能发到一张《家长经典诵读检测表》, 要求每位学生每天都要跟家长背诵, 并且根据背诵情况填写“优秀、合格、争取合格”等等级, 家校联手, 形成强大的合力, 推进经典诵读的落实。

每个学期期末, 根据每一位学生经典诵读检测背的记录情况及平时的诵读表现, 评选班级诵读之星, 推选学校经典诵读之星, 召开表彰大会, 进行集中表彰。

三、课程支撑, 推进诵读落实

为进一步推进诵读的落实, 学校在2012年秋季编写了第一套经典诵读校本教材, 共三册, 黑白本。 2015年秋季, 进一步完善教材, 印制彩印本的教材。

新教材精选内容、古今结合。 精选了课标规定的古诗词70首、《三字经》、《弟子规》、《诗经》、《论语》、《千字文》、《经典名言警句》。 还精选一些现代的优美诗词, 如儿童诗诗《笋》、现代诗《我爱这片土地》、冰心诗集等。 在教材最后附上两个内容:一是国学小知识汇总, 二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推荐的小学生阅读书目。

新教材分类整合、图文并茂。 对古诗词、经典名言警句进行分类整合, 古诗词分成13个篇章, 如一年级有 “祖国真美”、“月亮之诗”、“咏物抒情” 等篇章, 二年级有 “童真童趣”、“惜粮爱民”、“传统节日”等篇章……经典名言警句也进行了分类, 分为“爱国篇、诚信篇”等18个篇章。 新教材每首古诗词都有精美的插图, 其他国学力求图文并茂, 帮助学生自读理解。

新教材章章小结, 融入艺术。 新教材每个章节有小结, 凸显章节目标要求, 还加入一些书法欣赏、作者简介, 实现书法艺术、作家简介的完美融合。

学校规定, 每周二下午的第二节课为经典诵读课, 通过探讨, 逐步总结出经典诵读课的模式, 努力实现经典诵读课的“三个结合”:一是与书法教学相结合, 在教学时, 融入名家书法欣赏, 了解古诗词原文的篆书、隶书等, 激发学生的兴趣, 不仅掌握国学知识, 还提高书写能力;二是与群文阅读相结合, 如三年级的古诗词都是春天美景, 就可以运用语文学科群文阅读的策略, 进行统整, 梳理出群文教学目标———欣赏春天美景, 了解夸张、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 了解借景抒情等表达方式;三是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从经典诵读书内延伸到课外阅读, 进行大阅读观教学。

为进一步保证诵读课的教学质量, 学校开展了随机质量检测, 实现经典诵读教学质量检测与语文学科质量检测的结合。 在质量检测试卷上, 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判断题、按原文填空等, 如二年级下学期随机质量测试题, 父母呼______父母命_____。

四、付诸实践, 提高诵读实效

每学期, 学校都开展经典诵读比赛活动, 或知识竞赛, 或诵读表演, 以赛促练, 学生们爱经典、乐经典, 在经典诵读中汲取民族精华, 在经典诵读中茁壮成长。

(一) 与德育工作相结合, 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 我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 在“经典”的引导下, 我校的德育工作开展得扎扎实实, 学校以经典诵读为载体, 开展经典诵读手抄报比赛、经典诵读黑板报评比等, 让学生博览群书, 以睿智正德、提高品位。 利用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少先队建队日等节日活动, 开展各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把经典诵读融入实践活动中, 外化为学生的日常行为, 我们欣喜地看到, 通过诵读经典, 规范学生的行为, 讲文明、守纪律的行为蔚然成风。

(二) 与新课程实施相结合,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我们将经典诵读与新课程有机结合, 用新的教学理念、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赋予古老的文化更多的新的内涵,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在开展“知识竞赛”、我的经典诵读故事征文等活动中, 我们发现学生通过诵读经典, 课外阅读面在拓展, 语文学科的习作能力在提高, 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在提高。

国学经典 读后感 篇8

《国学启蒙》四年级(古诗、词、古文)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古诗文,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通过诵读古诗文,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的熏陶。

3、通过诵读古诗文,培养学生的注意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力,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4、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通过天天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

5、通过诵读以及背诵一些经典的古诗文,使学生有意识地积累经典古诗文,拓展知识面。

三、各学期教学标准及评价方式

四年级上学期:

学习内容:学习古诗、词(1《观沧海》——16《登飞来峰》)

学习形式:以诵读、品悟为主。

要求背诵的篇目:

(1)《饮酒》、《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望天门山》、《望岳》、《黄鹤楼》五首。

(2)教师自选词和古文中的名句引领学生背诵。

评价方式:

优秀:能够熟练背诵五首古诗以及四段名句。

良好:能够熟练背诵五首古诗以及2段名句。

合格:能够熟练背诵3首古诗以及2段名句。

四年级下学期:

学习内容:学习古诗、词、古文。

学习形式:以诵读、品悟为主。

要求背诵的篇目: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滕王阁诗》三首。

(2)教师自选词和古文中的名句引领学生背诵。

评价方式:

优秀: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4段名句以及熟读优秀古文。

良好: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2段名句以及熟读优秀古文。

合格: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2段名句以及会读优秀古文。

五、活动安排

根据市教育局的安排,在原课程设置基础上,抽出一节地方课用于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并明确了各时间段的任务要求。

1、每周抽出一节地方课用于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诵读课重在指导和学习新内容;

2、在每天晨检上课的前10分钟,为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时间,重在复习;

3、每天上课前时间10分钟,重在检查,待诵读结束后自然转入学科课程;

经典诵读知识答题和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一、经典诵读教材情况分析:

我校学生拥有国学经典诵读读本,分为小学高、中、低段。其中小学四年级为中段。内容是《弟子规》,《论语》。

二、经典诵读课程开设情况:

我校每两周开展两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各班班主任担任,通过晨课让学生进行诵读活动。

三、数据统计分析

学生此次活动是通过诵读答题和问卷调查,答题有多选题、单选题、判断题组成,共100分。问卷调查是固定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回答。我校四年级的学生参与,从学生的数据来看,我校大多数学生都体会到国学的重要性,但也可以看出一些问题:学生学习国学的途径单一,但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此次活动是通过经典诵读答题和问卷调查,答题有有多选题、单选题、判断题组成,共100分。问卷调查是固定的问题,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学校的情况进行回答。我校共10位教师参与。从统计数据来看,我校对经典诵读十分重视,有固定的时间安排和评价措施,但是教师认为教材太难,学生很难理解。

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总体情况

多年来我校一直将“经典诵读活动”传承、继续、并将之发扬广大:保证教师、学生人手有教材;有固定的国学课及诵读国学的时间;定期开展国学诵读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取得了以下成效:

1、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

(1)通过实践,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本校实际的中华经典诵读的路子。

(2)探索教师导读的方法,培养了一批导读骨干教师。

(3)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优秀思想与学校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2、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在诵读实践中,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提高记忆力,积累语言。

(2)陶怡情操,发展个性,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促进各门功课的学。

3、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1)通过活动,理解中华传统经典对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重大影响意义,陶怡自己的情操,树立更好的学习、生活的态度。

(2)掌握小学生经典诵读的方法,初步能创造性地展开活动,提高诵读效果。

存在问题:

1、国学教学形式单一,仅仅在早读时间和少年宫活动时间学习、诵读。

2、活动开展不够,应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轻松、快乐地学习、诵读。

下一步工作思路:

1、经典诵读与活动结合。

将古诗文诵读贯穿于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吟诵、演唱、舞蹈、情景剧表演等文艺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办与古诗词相关的板报、专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古诗文诵读能力。

2、经典诵读与学科结合

与语文科相结合,让经典诵读与识字、阅读、表达相伴而行,并最大限度地融合到语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学的补充、拓展和延伸。

3、与音体美等学科结合。

国学经典与教育读后感 篇9

主讲:牛开全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

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但学生树立志向后,又为这个志向做出了什么呢?我们是否只是鼓励学生凭空说出的一种空想呢?这个恐怕有人很少考虑。远大的志向谁都能说出很多,也能说得很大、很远,但关键是要看看是否能付诸实际行动!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对“远大”的理想大加赞扬,对现实的理想“哂之”又“哂之”,认为这是学生胸无大志的表现,没

有出息的表现。好象他做的都是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他的内心是充盈的,他的理想是现实的,可行的,不是空洞的,不着边际的。比如:我们教育学生爱国,怎样做才是爱国?什么样的行为是不爱国?学生心目中有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位?有的教育专家提出:学生能主动捡起一片纸,这就是爱国!所以我们教育学生励志,不妨把眼光收回来,放在眼下能付诸行动的,哪怕为了理想只迈出一小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年代已经过去,励志要切合我们的实际,不能盲目地做“假大空”的文章。

学习《国学》有以下感悟:

首先,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再次,《国学》让我学会感恩、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国学经典诵读的读后感 篇10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虚席以待” “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史上广为传诵。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们正常关系的准则。知礼讲礼的人大多以他人为重,以社会为重。能真诚待人也正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试问那些对长辈出言不逊,对朋友态度粗暴,公共场所横冲直撞的人,能体现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养,懂礼貌,讲文明的人吗?当今社会,文明礼貌、文化素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却衰退,与一个有“礼仪之邦”之称的民族,与一个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民族相容吗?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的关键在于一个国家必须要有自己的国魂,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精神,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来,形成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续下来的爱国、气节,奋发、立志,改革、创新,勤学、好问,勤俭、廉正,敬长、知礼等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国魂和精神。

国学的东西,太多太多,慢慢品味,其乐无穷。学生们诵读,可以从中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使学生更加懂礼貌,更加爱学习……国学经典在诵的过程中深入了学生们的心灵,为学生们储存了文化的养料,等他长大的时候慢慢吸收。

国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典的底蕴厚重。走近国学经典,我认为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宁静、潜心。只有静得下来的人、潜得下来的人,才有可能从内心中容下国学经典。当我们被现代社会许多时尚的、流行的、快餐的文化捆住自己的手脚以至心灵的时候,当我们内心深处的小农意识、急功近利的心态没有消除的时候,我们不可能在自己的心中留住国学经典的脚步,更不可能在自己的生命中延续国学经典的精髓。

我校积极倡导读诵国学经典在我看来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让学生们了解中国的过去,了解中国的文化,了解中国的思想。在读诵中,强化记忆力,在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为他们补充大量有益的让他们受益终生的东西。最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们汲取千年文化中的营养,让他们在今后的成长中不断体会、反刍,用正确的思想指引他们的生活,带他们找到幸福生活的真谛!

朋友们,潜下心来,静下气来,与学生们一道走近国学经典,和学生们一起体会和感悟!用经典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在与学生们一起学习的过程中一同快乐收获与成长。

国学经典诵读的读后感篇二

国学经典是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诵读经典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还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它像丝雨一样滋润着我们的心灵,促进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同时它也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生对经典的诵读,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的过程。在反复诵读过程中,诵读水平步步提高,学生的理解体会也会层层加深,也夯实了学生的朗读水平,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对语言的感知理解能力大大提高,其次知识面也在扩大。我们看出孩子在一天天进步。例如《弟子规》中的经典故事讲述了许多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人生哲理。久读经典,学生会以古人为榜样,学习圣贤的品质,进而使他们形成良好得行为习惯。

中华经典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深信孩子们在诵读的同时,必将自觉承担起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的重任。

国学经典诵读的读后感篇三

我参加了庆阳电大学校组织的《国学经典诵读》的在线学习,原来我对国学仅仅是知道而已,平时教学中虽有涉及,但受小学生的接受能力的限制,也是粗约的给小学生讲解,并未更深地从中国文化的历史传承,从《国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上,对中国人的影响上过多考虑。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深刻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国学经典自有一方天地,让思想自由驰骋;国学思想使人美丽,成就清新的高尚人生。把国学精髓运用到工作、生活实际,指导其人生观、价值观,发挥修身养性之功效。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两千多年来,《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芒,它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原来总以为孔子是离自己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学术家们才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没有想到它会如此亲近地来到我们身边。今天,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个性空前张扬的时代,更是一个竞争激烈、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面对着来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竞争越是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调适与他人的关系。《论语》中娓娓道来,轻轻拂去你心灵的尘土,教会你做人的道理。毕竟,这不是一个人的世界,不管多聪明能干的人,离开他人的帮助,是难有建树作为的。一个人只是一叶“舟”,而众人才是既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水!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学习国学,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孔子及其他教育家、思想家的学说。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细读《论语》,颇有感触。《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

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二)学习《国学》,让我懂得如何学习和如何教育学生。

《明儒学案》曰:“古人之於学者,其不轻授如此,盖欲其自得之也。即释氏亦最忌道破,人便作光影玩弄耳。”古代的老师不轻易的传授知识就是想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即便佛教传经也最忌讳完全说破,因为那样学生就会轻松获得而把学习当成玩乐。现在的教学,再也不能用以前填鸭式的方法了,寓教于乐才是教师的首选。“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未闻,业

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矣。”老师要善于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学业不精湛,学生有疑惑却不能解答,这算不上老师。所以,老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参加学习和培训。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满斛水。

(三)学习《国学》让我学会感恩,懂得待人接物,懂得一切为了国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同时,也为学生做好榜样,教育学生尊老,爱老,爱护弱小,让中华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扬。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也为我的教育事业添光加彩。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用智慧传承国学经典 篇11

我们的语文课堂从未离开过国学经典的点滴渗透。教材的编排也一直注重这方面的传承。让国学经典轻松愉悦地走进课堂,让孩子们能更好地去领会、感悟中华文化的深厚内蕴,去吸取有营养有价值的博大精深的中华五千年文化,去继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历史财富,是语文老师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小学是激发兴趣、引领入门的最佳时机,老师更应精心设计,用智慧传承国学经典。

一、慎重选择读本 循序渐进推进

眼下国学经典读本的出版看上去很多,而要从中选择一份好版本,却并非易事。尤其当国学经典遇见小学生,在出版内容的选择,以及质量、形式上,尤需挑剔的眼光和慎重的心态。唯有了解小学生,才能走进小学生。事实上,如果从小学生的实际阅读水平和需求出发,应该多选择轻松易读的国学选本,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以求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这个“轻松易读”的尺度把握最要功夫。既要尽量回避传统国学阅读艰深晦涩的部分,又要传播经典国学中的智慧与知识,激发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因此,一定要选择合适的引领孩子亲近国学的入门书,毕竟,国学还是要从阅读开始。要让孩子在轻松翻阅国学经典的同时,触摸先哲的灵魂。所以老师们要在选择文本这个让学生迈进国学之门的第一步做好智慧的准备。在内容的选择上,不宜过多过难,依据课标和教材内容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内容进行渗透。比如蒙学阶段可选择《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中年级可选四书的如《论语》、《大学》、《中庸》、等;高年级可选子史集的如《老子》﹑《庄子》、《史记》等。

二、教学方法灵活 激发学习兴趣

目前较科学专业的“三步六正法”是国学经典教育常见的步骤。简单的说,第一步,正读正音。第二步,正义正字。第三步,正心正行。教学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之相配合。

1.一般朗读法。比如:集体读,分组读,赛读……老师可在课堂上灵活使用。

2.拍手摇头诵读法。借助动作帮助记忆。拍手摇头既可提高孩子读书的兴趣,还可以控制节奏,重在读出韵味,明白句子间该有的停顿。

3.游戏巩固法,比如国学经典中关于历史的内容,可制作一些帽子,写上历史人物名字﹑朝代,“击鼓传帽”,传到谁就带上帽子并按上面的提示背诵﹑表演相关内容。

4.多媒体展示法。使学生身临其境,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音等因素混合构成的氛围之中,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有效获得感性认识。例如,《三字经》中提到 “八音” 是“匏土革,木石金”。如果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物体和他们演奏的音乐,就生动直观的加深了孩子的印象,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文字内容。

5.演课本剧。把内容还原成故事并让学生表演。例如,《弟子规》中的故事“孝感动天”,“孔融让梨”……这样可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激发学习国学的兴趣。

三、淡化单一形式 活动潜移默化

国学精粹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积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根源,而且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宽泛,篇目众多,一味地让学生诵读会大大增加学生的阅读负担。同时,这些文字毕竟离孩子们生活的年代久远,读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这些都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为此,我们应淡化单一的形式,运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

清晨,利用校园广播播放诵读经典录音《三字经》、《论语》、《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还可以配乐让学生自己在校园广播中朗诵。耳濡目染,让学生天天与经典同行,日日与圣贤为友,孩子在感受古诗文魅力的同时,丰富了语言积累,领略了祖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每周固定读书时间,开放阅览室或班级图书角,鼓励学生多阅读,引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让学生在经典中漫步领略,在书海中遨游感悟。还可利用班队活动进行古诗文背诵比赛、演讲比赛、国学经典故事的情景剧表演。也可办国学手抄报,画经典故事内容等。

四、不断挖掘教材 注重美德传承

要将国学教育与语文课堂教学链接。我们要尝试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内容或教材特点,进行链接语文教学,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将国学经典融合到对课文的学习巩固、拓展遷移等环节中。学习古诗,可以与相同题材的诗词进行链接,与相同意境的诗句链接,也可以与相同风格的诗人链接。学习课文时,找准契机,渗透国学点滴。比如学习《秋天的雨》这篇课文,在讲到枫树的叶子红了的时候就自然而然的引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经典诗句。这样既传承了国学经典,还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再比如,很多课文选编的主旨也有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目的。二年级的《三个儿子》是对孩子进行孝道的教育;三年级的《我不能失信》就是对孩子进行诚信的教育;五年级《桥》这篇课文就是对孩子进行忠诚的教育……还有诸如善恶的分辨,怎样与人相处的一些儒家、道家的哲学思想也在教材中有所体现。只要我们善于挖掘教材,我们不难找到用国学经典对孩子进行美德教育的切入口。总之,我们的国学教育不是孤立的、生硬的让学生朗读、背诵、而是以这种不着痕迹的方式把它与教材结合起来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

五、整合学科内容 拓宽传承路径

国学教育不只是语文老师一个人的事情,它应该与其它学科相整合,老师同学间要相互配合和互动,让学习气氛轻松活跃,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比如体育课上,老师就可以以“弟子规少儿经武”为依托,在口诵经文的同时、身演拳法。将古圣先贤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行为规范的道理和方法融入到肢体运动中,直接明了《弟子规》的含义,并身体力行,增强记忆,磨练意志,帮助学生内化其意义,外显其行为,培养学生能动能静、能文能武的综合素质。比如音乐课上,老师可配上美妙的音乐,让孩子吟唱经典篇目,让学生入情入境,甚至忘情时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大的刺激了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给学生的国学经典学习注入了活力和动力。

六、渗透国学经典 规范学生行为

国学经典学习目的最重要的我认为不仅仅是继承,而是用它来洗涤我们的心灵,指导我们的行为。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一份份国学典籍的丰厚遗产,其中包含相当数量的礼仪典籍。中国是礼仪之邦,上下五千年,西周视礼为“国之大柄”;春秋时期荀子的“国无礼而不宁”;孔子的“克己复礼”;直到后来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等。礼仪一直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是规范社会人的重要依据,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重要部分。国学礼仪典籍包含了很多人的基本礼仪:如站、立、行、走、进餐、外出、归家、对待长辈等。这些礼仪直到现在还是具有生命力的,这些礼仪的实践能体现人的文明素养。不过,就我们现在独生子女们的现状来看,他们的言谈举止和传统礼仪相差甚远。所以我们更有必要要把传统的经典礼仪与学生行为规范相结合,对他们的言谈举止进行教育、指导。利用经典教育促进孩子美好礼仪素养和优良品质的形成。要达到这个目的不是一朝一夕,一事一物,一节课或几个活动就能见效的。它既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显性教育”,又要多渠道、多方位、有机渗透的“隐性教育”。

当然,国学经典的教育还在不断地探索中,探索的路上还有不少的困惑和迷茫,但我们越来越相信,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是有生命的。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国学经典怎样在教学中科学、规范地传承已在不断地探索中逐渐成熟起来。我们教育者担负着传承的责任,担负着将民族文化发扬光大的历史使命。小学语文教学应力求以智慧的方法传承国学经典,让经典浸润孩子心灵,引领孩子成长。

上一篇:黑龙江省农垦齐齐哈尔管理局办公室下一篇:开年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