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课中如何巧用游戏(精选10篇)
王丽霞2014.9.《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将有利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是多样的”。要使孩子学好科学课,我们的起点就是立足于孩子的好奇心,保护好它,激发他们的兴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保护和激发孩子的兴趣的方法很多,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有效的方式。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因此,“游戏”便成为儿童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我们要善于将教学中的内容或问题,设计到“游戏教学”中去完成,莫将知识直接“塞给”学生,要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发现创造,探究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提示、点拨,以生动有趣的游戏启发、引导,激活内容,激活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那么,何时把游戏引进科学课堂,寓学习于快乐的探究之中呢?
一、课前游戏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
一堂课的开头,学生精神还处于高度兴奋阶段,人虽进了课堂,但心里还想着课间的活动,教师若这时就导入新课,那未免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果教师能巧妙地在这时应用科学游戏,让孩子们在课前几分钟品尝一下小小的“游戏点心”,既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激活他们的思维,又可以唤起他们强烈的学习需要,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采用游戏导入新课,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又巧妙地接触了本课的教学内容。这样的导入,轻松自然,直奔主题。例如教科版《光》这
1一单元第一课《光和影》教学中“影子游戏”这个活动的目的是创设一个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入探究光和影之间关系的学习,同时从中发现影子产生的条件。我在课前带领学生到操场玩踩影子游戏。通过这个活动,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一些看似司空见惯的现象,其实都蕴涵着科学道理。通过这个活动,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屏(即能够呈现影子的物体,如墙面、地面等),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而且这个游戏为整个单元的学习都打下良好的基础。
再如教科版《杠杆的科学》一课的教学。在“引入新课”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比一比谁的力气大”的游戏,让学生们推荐出班上公认的一个力气大的同学和一个力气小的同学,两人各压住木棍的一端,看谁能使对方的一端翘起。但是,力气小的压离支点远的木棍一端,力气大的压离支点近的木棍一端,结果力气小的同学几次都轻易获胜。这样的结果出乎学生的意料,于是他们质疑:“这到底是什么原因?”从而激发了学生研究杠杆的兴趣。并在研究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科学探究过程,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发展。通过游戏,给学生以悬念和激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探究活动就开好了头。
二、课中游戏调节气氛,提高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为了调节课堂的沉闷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的学习与游戏结合起来。将科学知识融入趣味性的游戏之中,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设计各种游戏、创设教学情境,以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产生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不但能增长学生的知识,还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记忆、注意和独立思考能力,不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加深了对科学课的理解,在学中玩,玩中学,学得有劲,玩得开心,增强了学习科学的兴趣。例如:《运动与摩擦力》的教学中
师:我们再来玩一个推手掌的游戏,请大家跟老师做动作:将手掌放在桌面上向前推,你们感觉到了什么?
生:感觉到有一种力阻止我的手掌前进。
师:当你的手掌用力压住桌面向前运动时,你又有什么感觉?
生:阻止手掌前进的力更大了。
师:这种阻碍手掌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手掌离开桌面在空中向前推进,你感觉到摩擦力了吗?
生:没有。、师:手掌放松地贴在桌面上静止不动,你们能感觉到摩擦力吗?
生:感觉不到。
师:谁能说说,摩擦力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的?
生:手掌要接触桌面,还要向前推,才能产生摩擦力。
师:对,两个物体的表面必须互相接触,而且相对运动才能产生摩擦力,我们称它为摩擦力。
对于摩擦现象,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通过引导学生玩推手掌游戏,亲身体验到摩擦力的存在,知道摩擦力的产生须具备的条件,从而准确理解摩擦力。
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兴趣,而兴趣是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最好动力。
科学课中的实验是孩子最喜爱的活动。实验是我们教师上好一堂科学课的宝贵财富,关键是教师如何去深化和优化。学玩结合的实验带有一种游戏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玩”(即探究)的方式对基础的科学原理形成感悟,然而“此玩非彼玩”能将科学知识巧妙地渗透在玩中,玩出内容,玩出兴趣,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例如,《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一课,教师一开始便向学生提出要求:今天研究的是米饭,大家要先将手用碘酒消毒,再用消过毒的手
每人数出l0个饭粒,千万注意别弄脏了饭。学生们的兴趣可浓了,非常小心地数着,但是结果人人手中的饭粒都脏了。他们好奇极了,学习兴趣就被有效地调动起来,提出了“饭粒为什么变色”的问题,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老师抓住机会,要求他们自己去弄个明白:为什么消过毒的手拿了饭粒,饭粒都变了色?是不是所有的食物遇到碘酒都会变色?这变色的物体到底是什么?他们经过认真探究讨论,知道了并不是所有的食物遇到碘酒都变色,而是含淀粉的食物遇到碘酒才会发生颜色反应科学道理。在小学科学课的教材中,这类有趣味性的实验很多,通过实验,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思索的状态下,有效地把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结合在一起,延长了学生们的有意注意,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有效地调动起来,使他们从关心玩的过程发展到关注玩的结果中,从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过渡,最终完成乐趣向智趣的转化。科学教学才能得以完美的提高。
三、结课游戏加强效果,产生期待效应
在将要下课时把游戏引进课堂,可以加强当堂课的教学效果,让学生以愉快心情结束“课尾”。同时,他们又将迫切期待着下一堂科学课的到来。尤其重要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小游戏,能迅速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浓厚的兴趣长久保持下去。如杨晓林老师的《光的传播》教学片段中。
游戏拓展
师:同学们学习了一节课,既动手又动脑,现在一定很累了,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放松一下,好吗?
生:好!
(打开投影仪,让光照在银幕上,教师演示手影游戏.)
师:这个游戏有趣吗?谁还能为大家演示出更多的动物?
(学生兴趣倍增,纷纷举手.教师叫两位学生上前演示。)
师:他们的手法怎样?
生:好!
师:关于手影的游戏,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这些有趣的“小动物”是怎样形成的?
生:因为手是不透明的,它挡住了光,于是在手的后面形成了影子。生:手影的形成与光有关,没有光就没有影子。
生:手影的形成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因为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光从手的周围透过去,照在银幕上,形成了光亮部分;一部分光不能通过手照射过去,于是在手的后面有一片黑暗部分,手的影子就是这样形成的。
师:说得真精彩!
评析:手影游戏直观生动,趣味性强,学生兴趣高涨。
儿童虽然天性好奇、乐于探究,但是对于形式单
一、内容枯燥乏味的科学探究活动是不会有兴趣的,只会应付了事。而手影游戏直观生动,对这节课光是沿直线传播这个主要内容学生记忆深刻,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体会到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四、课外游戏活动,延伸时间和空间。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还指出“科学教学应当是开放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
陶行知先生也说:“生活即教育.”生活处处皆科学,即使是学生经常玩的游戏,也渗透着许多科学。
“玩”科学小游戏有“踩影子游戏”“手影游戏”“磁铁游戏”等,这些小游戏都是常见的,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再如: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滑轮组》中的“有趣的游戏”,学
生在课后就玩的不亦乐乎。从中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引领着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去。
总之,适当巧用游戏于教学中,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渴望和要求,一种体验和再现,一种永恒的魅力。而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要创造学习科学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一、贯穿德育教育,锻炼意志品质
思想品德是四有之首,没有好的思想品德,其他的教育都是徒劳。教育的宗旨在于育人,忽视了品德的培养,便失去了教育的意义。孩子由于世界观还没有形成,思想可塑性较大。这就要求将品德教育贯穿游戏之中。在游戏中,教师要使学生懂得是与非、胜与负、诚实与虚假、遵守规则与违反规则等道理,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此外,体育课还可以用来锻炼孩子的意志品质。我发现,老靠教育学生不怕苦,不怕累,效果并不好。我就把耐久跑设计成领先跑游戏,再在不同距离的地方,取红军长征路上的著名地名,如井岗山、遵义、延安等,学生一下子积极性高涨,不但很好完成了耐久跑的教学目标,从中又领悟出顽强意志和自身潜力的含义,育德育教育于润物细无声中。
二、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游戏贯穿于教学过程。例如,在“长江、黄河”游戏中,我让两排学生面对面站立,一排为“长江”,另一排为“黄河”,当老师发令为“黄河”时,则“长江”追“黄河”,反之亦然。再如30米加速跑,让学生先做“抓尾巴”的游戏,体验要想抓住别人的“尾巴”是要加速的;然后再让学生把废报纸展开,贴在胸前跑步,要求是不让报纸落地,学生在玩的同时知道了加速跑的道理;最后让学生交流加速跑的方法。这样学生在玩中不仅体验到体育的乐趣;学会了加速跑的基本方法;提高了速度和奔跑能力;而且能努力展示自我,获得了成功感。采用多样的游戏方法,激活了学生的情绪,既提高了学生的反应能力和灵敏性,熟悉了此游戏的方法、规则,遵守了课堂纪律,又使学生在这富有教育的内涵、富有美感的充满智慧和儿童情趣的生活空间中尽情地遨游。
三、通过揣摩体验,陶冶学生情操
体育游戏可以将小学生的情操教育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在游戏中学生可以通过对自身角色的揣摩和体验,推动思维和情感的发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情操。因此体育游戏的思想教育具有鲜明、活跃的特点,而且它随机性较强。体育游戏也具有一定的规则和道德规范,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认真的行为态度,从而避免了学生个性的过于放纵,约束了学生其他恶习的发展。体育游戏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意志力,也能够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组织观念的培养,从而使学生从小树立起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
四、培养创造意识,提高竞争能力
小学生是体育教育的主体,教育的重要条件就是要尊重主体、熟悉主体、热爱主体。教师只有相信幼儿,尊重幼儿,充分发挥儿童应有的主体性,才能激发儿童的浓厚爱好,从而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参加活动,变“被动的接受者”为“主动的参与者”。而教师则应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小学生体育游戏的“引导者、合作者”,形成“师生互动”关系。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无论游戏多么有趣,如果只是机械地、固定地、反复地做几个游戏学生也会感到厌烦,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要针对教材的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结合课堂教学和生活实践,创编内容新颖的游戏与多种多样的游戏形式,达到锻炼学生身体和教育学生的目的。除了教材里面的游戏,还可以鼓励学生改编和创编游戏,这样不但使游戏新颖,多样,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创造力的培养,是小学阶段发展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根据教学成果,及时评价总结
体育游戏教学结束后,教师要针对课堂教学成果,结合游戏规则和要求,进行及时的评价与总结,以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巩固教学成果。教师在评价时应做到公正、准确,对于奋力拼搏、遵守纪律、关心同学、热爱班集体的学生要进行鼓励和表扬;对于在比赛类游戏中获胜的学生,在表扬之余还应告诫他们不能骄傲自满,继续努力,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最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将在游戏中获取的知识与能力灵活运用到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努力争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游戏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早已使用,但只是作为一项教学内容,而不是教材内容游戏化。体育教学游戏化的关键还在于提高教师的素质,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激发他们游戏化的创造性劳动,投入到学校体育的教学改革中去,才能大力地推行游戏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热爱运动,喜欢体育,追求体育给他们带来的无穷乐趣,从而为终身体育和全民健身打下基础。
摘要:体育游戏是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和运用, 将在很大程度上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之情。体育游戏在体育课中的成功运用, 不仅有利于教学内容的传授, 更有利于增进师生的友情、树立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新的魅力。因此, 体育游戏将成为新课程改革下的一颗耀眼的明珠。
关键词:小学体育,新课改,体育游戏
参考文献
[1]吴广卫.小学体育游戏的设计与合理运用[J].科技信息.2009.
【关键词】思维导图 优化 小学英语复习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3-0001-02
小学英语高年级复习课属于学生整个学习活动当中至关重要的部分。有效的复习课教学应当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氛围。然而,传统的小学英语高年级复习课堂中,教师通常采用“满堂灌”的模式来针对学习的知识进行重现,整个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始终处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严重缺乏主动性,复习教学的效率自然也难以得到提升。基于小学高年级英语复习教学的实际情况,应当将思维导图引入到复习教学过程中,通过系统的思维导图引导,使得学生能够针对各个模块的英语知识实施全面、系统的归纳整理、理解巩固,真正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教学氛围。
一、思维导图的简介
思维导图(Mind Map)最初是20世纪60年代英国人东尼·博赞(Tony Buzan)创造的脑力开发的高效学习工具。它是全面调动左脑的逻辑、顺序、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思维的一种学习和思维方式,是打开大脑潜能的万能钥匙。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茂的技巧,先建立一个一级主题的关键词,依次发散到二级、三级等各级主题的关键词的层次图表,同时各级主题关键词又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研究表明,图像的表达比语言表达更明了、清晰、直观的效果。
思维导图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思维方式。它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的高效学习工具与教学工具之一,给教学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复习教学的存在
(一)小学英语复习教学的现状分析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语言环境。对于小学生来说,复习课上完之后,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原本不会的知识点依然不会,甚至有时被大量整合过的知识点给绕晕了。而且学生无法及时完整地将老师所复习的讲义记下来。这种复习是无效的。老师如何复习,才能做到重难点分明、条理清晰,学生听得一清二楚、记得简明扼要,从而突破小学英语复习教学的瓶颈,提高复习的教学效率?
(二)小学英语复习教学使用思维导图的优点
事实上,师生间交流的效果取决于教师所要表达的内容是否清晰也取决于学生接受信息的感受及情感体验。思维导图不仅可操作性强而且实效性也很强;不仅衔接串联而且联想丰富,能高效提高师生间的交流效果。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复习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英语复习时,基本上围绕着每一个话题结合单元的词汇、语法、语篇进行复习的。下面结合广州版现行的小学英语教材,分析如何将思维导图应用到小学英语复习教学中。
(一)优化词汇复习教学
对于广州的小学生而言平时没有足够的语言使用的环境,大部分学生英语阅读量不够,所以导致所学的英语单词很容易忘记。在进行词汇复习时,老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进行单词的梳理和发散,让学生情绪高涨,在短时间里回忆并记下大量的单词。
如根据单词归类成意思同一类的或相关联的,这样学生就能轻松地理解记忆单词。如以“season”这个单词,可以拓展为What is your favourite season?在这个季节里What do you usually do? What do you often wear? 这样构建思维导图,如图一。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词汇量和喜好,再进行增加、附上图案和添上色彩。
(二)优化语法复习教学
现阶段,小学英语高年级复习教学中仍旧存在许多问题,比如重单句,轻整体;重知识,轻能力;重能力,轻知识等,使得学生难以灵活应用语法规则,复习效果并不理想。大量的教学实践研究证实,利用思维导入可以帮助学生积极进行语法知识方面的整体构建,针对已经学习的语法知识进行整理,逐步完善、深刻之前零碎、肤浅的知识,促使学生用语言做事的能力得以提升,为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需要广大英语教师在语法复习过程中,敢于从传统的“满堂灌”知识讲授的“骆驼”角色转变为敢于直面挑战的“狮子”角色,能够真正 站在学生的层面着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综合利用思维导图,基于具体语境、教材文本以及语法项目等基础,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教师的思维,真正帮助学生构建语法知识体系,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如,在进行一般将来时复习教学的时候,笔者先向学生呈现一个思维导图的大纲,如图二,然后站在学生的层面来针对一般将来时进行划分,将其划分为时间特征、构成、其他结构以及基本句势,接着带领学生沿着上述枝干进行不断的延伸,使得学生能够按照该流程进行不断的发散思维,真正实现旧知识加工与思维发散的目标。
(三)优化语篇话题复习教学
小学高年级英语的语篇简短精辟,每单元以一个话题为主线。思维导图引入到语篇话题复习教学,那么,可以呈现语言知识点而且可以呈现语篇的整个结构和框架,学生在学完语篇以后,不仅可以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复述。而且也可以通过话题进行扩展写出相类似的作文。比如广州版五年级下册M2构建思维导图,如图三。
四、结语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其能够帮助学生将隐性知识显性化,使得言语信息图像化,能够真正把大量的信息资料分解为若干容易记忆与理解的“组块”,帮助学生有条理的、全面的进行学习与思维,并且能够采用图形的模式来针对思维进程进行有效的记录,真正实现记忆深、易提取的目标。正是基于思维导图的上述优势,其在小学英语高年级复习教学中同样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能够有效打破传统英语复习课堂单调、枯燥的满堂灌模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往往更容易接受该种模式,通过思维导图的应用能够针对小学英语教学中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学生在思维导图的指引下进行复习,不仅能够有效加深学生的记忆,同时能够进行有效的延伸,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这就需要广大小学英语教师高度重视思维导图的应用,针对英语复习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同时针对方法传授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深入挖掘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英语复习的切入点,注重引导学生能够在思维导图的指引下,逐步养成思维导图复习过程中的思维模式,真正提升小学英语高年级复习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参考文献:
[1]东尼·博赞.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M].张鼎坤,徐克茹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李翠白,李林英,陈传锋.在思维导图远程协作评论的教学设计与效果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8(2).
[3]蒋芸.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英语教师,2015(4).
【摘要】: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特别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关心的问题。《科学》强调从观察入手,到对自然事物能做出某中解释,以得出结论为此。科学靠教师讲书本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些知识结论,绝不是科学教育。
【关键词】:科学教育 合作探究 指导 探究过程
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关心的一个问题——科学。科学无处不在,无时不用。新课标下的科学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努力去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他们亲近科学,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科学,从而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小学科学教材已经走进了我们的课堂。科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的。而我们许多科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更新,上课枯燥乏味,更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去探求、去发展了。
如何上好科学课?怎样教学生爱科学,用科学呢?这些问题是很多科学老师正在讨论的话题。下面我就自己的科学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联系生活,学习科学
科学来源于生活,也运用于生活。《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获得简单、直接的经验。因此,在学习《土壤与生命》新课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土壤,看看有哪几种不同的土壤,让学生用牙膏盒、墨水盒、塑料袋等收集不同的土壤。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不同的土壤,使学生知道这些土壤都是实际生活中的,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科学。通过课前观察、收集,课内动脑、动手,也就渐渐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理解科学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因此,自主、合作、探究是时代赋予科学教学活动的要求。但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所以,在探究活动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我们教师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指导的时机和程度。如果在指导的时候介入过早,引导过多,就可能阻挡了学生自主发现的机会;如果不敢指导或过晚的指导则可能使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的状态,就会消弱学生兴趣和积极性。如在学习《固体和液体》时,我放手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叫学生收集生活中体积不算大的固体来学校,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物体先展开自主学习,即看一看、想一想、量一量、比一比、猜一猜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哪些物体会浮上来?哪些东西放入水中会迅速溶解?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让学生在操作中验证自己的想法,把大家看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再分组汇报。因为大家亲身经历,亲眼目睹,所以汇报时,各学习小组争先恐后,畅所欲言。记得有一个小组汇报“面粉放入水中会迅速溶解。”有的小组表示默认,但有两个小组不同意他们的看法,所以同学们争论起来,课堂似乎有点乱。这时我们教师一定要站出来帮助学生解惑。当时也把我搞糊涂了,可我还算聪明想出了一个办法。“请大家静一静,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证实一下好不好?”一句话,同学们都安静下来。通过实验得出盐溶解于水,面粉不溶解于水。由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到动手实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取了广泛的科学活动经验,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
三、重视过程,学会运用
科学的探究过程,就是先从提出问题做到预测或假设,然后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科学课强调对事物不仅要有质上的认识,更要从量上的分析得出结论。要使学生学会科学地看问题和想问题。定量分析会使他们的头脑更精确化、更科学化,只有能用一定数据来描述事物时,才算达到了对事物性质的真正了解。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相当于有了一根“点石成金的手指头”,是学生终身受用、可持续发展的“本钱”。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渗透过程的意识与方法的训练,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性地运用教材中的知识。我们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紧抓课堂效率,注意学生发现,鼓励学生进步。要做到该放手的要利落,该指导的要耐心,该表扬的不能错过,该批评的不能含糊。我们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基础上,提倡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生活去学科学,用科学。
总之,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科学教师要尽快提高自己,迎难而上。我想:只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勤于学习,勤于思考,敢于创新,小学科学教学就会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就能更好地学以致用,就会更有效地造福人类。
自然课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上好自然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的观察能力、动手动脑能力。自然课也是中学地理、化学、生物的基础。因而小学阶段的自然课教学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小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但是,怎样上好自然课呢?在此谈一下自己的疏浅看法。一.防止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儿童时期,身心发育不够成熟,还没有一定的意志力,容易对单一的学习失去兴趣,进而产生厌恶的心理,所以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注意学生的知识深度。
不同年级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性是有限的,所以他们认识、理解事物的水平也有深有浅,教学时应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施以不同的要求、方法,以便完成教学任务。如刚入学的学生只限于让他们认知事物,不必要深入理解,而随着年级的提高,才逐步让学生进行适当的理解,并且要从各个方面细致地进行指导,如怎样观察、预习、复习,如何进行实验的操作、记录等。2.不要随意改变教材的内容。
有的老师为了简化教学步骤,常常省略了课文中的观察、实验,特别是一些一节课难以完成的实验,如第十一册第2课《植物与环境》中的“绿豆生活所需条件”实验,要9至10天左右的时间,不能在课堂上做完,便采用口述的方法取代,那么只能让学生,特别是基础薄弱的学生感到“一头雾水”,长久采用这种方式的话是无法吸引学生学自然的兴趣,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来的。另一方面的表现为拓宽了知识的深度,甚至引入了初中内容,这样使学生听起来感到深不可测,品不出味而中止听课,这种方法也是不可取的。3.不要一贯采用旧的教学模式。
大多数老师上课都是采用说教的方法,这种方法可谓是中国教育的千百年“传统”了,单这种满堂灌,粉笔加黑板的老方法,呆板单调且效果不佳,长期下来,学生听到自然课就感到厌烦。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性,促进教学的顺利完成。1.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时要正确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只起一个主导作用,目的只在于引导启迪,促使学生自己学习、思考。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只有学生的主动性高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自觉动手、动脑、动口,开展积极的思考。2.充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己达到目的。
在教学中不象以前那样直接告诉学生学习什么,而是先将学生带入一种充满学习内容的独特环境中去,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想象,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揭开某一自然现象的真相,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不知不觉的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水到渠成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如第十二册《彩虹的秘密》,可先问学生谁看到过彩虹?它是怎样形成的?同时出示相关的照片或挂图,让学生被美丽的景象迷住,但谁也说不出其形成原因,必然就会产生一种寻求答案的欲望;这时候就可顺势将“三棱镜分解太阳光”及“喷水形成彩带”的实验做出来,让学生在有趣的实验中总结出彩虹的形成条件和原因。这样教学的话,不仅老师感到轻松,学生也很容易接受。3.开设相当数量的实验操作课。
实验课的开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巩固了课堂中的所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学生间的相互合作能力。
(1)作好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教学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更要加强对学生思想上的教育,所以做实验时最好将各班分成固定的几组,从每小组中选一名组长,先由老师指导单独完成实验操作,上课时再由组长分头指导各小组成员。如《矿产》一课需不同的矿物标本,可利用山区特点,让各小组长带领成员收集一些不同的标本,回来后老师先教组长认识,实验课上再共同研究讨论,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出结论,这样做既省了时间,又避免了材料的重复,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
(2)开展课外实验。因为课堂教学的时间性和范围都是有限的,而充分利用课外实验可以弥补上述不足。近几学期来,我就利用课余时间结合课本知识带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河滩、林场进行实践活动,采集了各种植物标本,增强了他们对自然课外活动的积极性和学习自然的兴趣,这种方法同样有利于他们能力的提高与合作意识的培养。4.适当拓宽课本知识的范围。
有的课文内容安排(到了六年级亦如此)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可能在10—15分钟就讲解完了,但学生的求知欲还比较旺盛,这时候就可以对课文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宽加深。如教《我国珍稀的动植物》一课,讲完书中内容后,我又增加介绍了一些其它的珍稀动植物,如仰鼻猴、藏羚羊、鹅掌楸等,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同时出示了收藏的相关邮票、电话卡等物品,又可以培养学生的一些生活爱好,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生活。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就决定了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的教育,而这些主要是通过每堂课的科学学习来培养的.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与推进,教师的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怎样提高小学科学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目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科学课,教学活动,实效性,科学素养。
科学课教学在小学被称为小科教学,也许在一些人的眼里不如语文、数学看似那么重要,但我身为一名科学课教师,不但没有轻视它,反而努力去上好这门课,并且尽力促进科学课与其它各科教学协调发展。现在,就小科教学中的科学课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与大家交流,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一、渲染课堂学习气氛,增加科学课教学的趣味性
在科学课教学中,我既注重自身的外在的教学形象,也注重言语表达的亲切、简明、扼要,语气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为良好的教学氛围做好铺垫。我认为,教师是教学的领头羊,科学课教师的这个头一定要领好,领不好就会让学生对科学感到乏味,没兴趣。科学课可以极大的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二,充分利用黑板这块教学中心阵地,强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经常利用彩色粉笔画进行科学课教学。如六年级《动物的驯化》这一课,我在黑板左上角画了一棵对称的绿树,中上方偏右画了一只抱着铅笔的小熊猫,小熊猫下方竹叶衬托。中下方画了一个地球仪,黑板左侧中部画了一只活灵活现的小白兔,右侧中部则画了一个骑马驻留遥望的牧马人。图画周围再配以河流、草地。不仅渲染了课堂学习的气氛,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也让学生获得了一种美的享受。这些图画配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乐趣丛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个人觉得多媒体虽然丰富多彩,但是呈现的情景太直观,小学生不便学习,老师随课文学习在黑板板书要更能引起小学生的欲望,尤其动手模仿老师作画和动脑想象生活场景的能力。
二、联系课文,引入歌谣强化学习,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学中引入、编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歌谣让学生表演。统一学生的思想,强化他们的集体意识,感受到团结的力量。《动物的驯化》这一课,我引入编创拍手歌《爱护地球,人人有责》:你拍一,我拍一 ,地球妈妈穿绿衣。你拍二,我拍二,人和动物好伙伴。你拍三,我拍三,都来爱护大自然。你拍四,我拍四,美化国家和城市,……朗朗上口歌谣易学,易于表演,为教学增添了生气与活力。改编或启发学生编创歌谣,在课堂上适时让学生表演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歌谣,能够让学生将知识深深地融化在心灵,让学生体验到课堂教学特有的趣味,甚至让学生终生难忘。歌谣表演能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促进身心健康,培养了学生集体观念,勇敢精神和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
三、精心构思板书设计,让教学更精彩
精心构思的板书能起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展现并传授给的学生的不仅是知识,也是教学艺术的展现。学生被简洁、生动、有趣的板书所吸引,进一步提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从而促进学生对
知识的理解、认识和吸收。如教学《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我把课首的一篇诗歌用醒目的黄色粉笔写在黑板上,在教学过程中我又用绿色粉笔和黄色粉笔混合搭配写出了占有整幅板面的大大的《寻找有生命的物体》的魏书字体,美化了板书,增强了教学趣味性。
四、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培养严谨认真工作态度
如在让学生学习怎样操作酒精灯时,我强调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率先做好规范的示范。然后挑选优秀学生当众表演,以点带面,然后再让其他学生学习演示进行每步操作,及时指出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良好严谨的工作作风,为将来的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及时发现闪光点和表扬优点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小学科学程标准》中明确规定科学探究要通过观察、实验和制作来实现。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自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学好小学科学教学的关键。教学实践证明,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现就如何学好科学教学中的实验设计谈谈个人的想法以及本人收集到的一些优秀教学设计内容与大家分享。
一、小学科学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科特点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实践,都是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小学科学也不例外。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探求科学知识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认识自然始于观察自然,让学生用观察的方法认识大自然。
如“种子的萌发——由种子到芽、由芽到植株”的教学,由于教学内容分散,教学牵涉到的实验过程长,学生一时半会很难形成对种子萌发的整体认识。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科学地安排学生观察种子的萌发,保证观察的持续、完整。
活动目标:种子萌发的过程和条件。
活动过程:(1)设置三组实验,对比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第一组是透气与不透气;第二组是在合适温度与不合适的温度下;第三组是在合适的湿度与不合适的湿度下;(2)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观察,写出观察日记,积累有关种子萌发的感性认识和材料。(3)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现象,——吸胀、生根、发芽。种子的哪部分形成根,哪一部分形成叶。比较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在发芽时有何不同。比较三组实验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
“水的循环——水的三态变化”的教学设计则以采取另一种方法——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对水的感性认识。如:天上有下不完的雨、雪,淋湿的衣服会干,冬天关在屋子里洗澡窗玻璃上会有水珠等。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出:水或冰受热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或冰的循环规律。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认识科学现象,总结科学规律,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创造条件,增加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爱好。
二、小学科学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周围科学现象的目的。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感知世界往往从兴趣出发,抓不住事物主要特征等特点。实验设计也可以叫活动设计,设计实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有意识地直接观察事物。
如“我的手”一课在设计实验时就可采用活动的形式: 活动目标: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一双手。
活动过程:(1)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手,看看手上有什么——手指、手纹、关节。(2)动一动自己的手,感觉很灵敏——可以拿起很多东西。(3)让学生闭上眼睛,用自己的手摸摸、拿拿各种物品——感觉热、冷、软、硬、轻、重、薄、厚、光滑、粗糙等等。(4)让学生印下自己的手纹,比较一下每个人的是否相同?从而让学生知道警察可以根据手纹破案的奥秘。
活动总结:教师总结出手的功能、用途,告诉学生要爱护自己的手。又如“各种各样的叶”一课在设计实验时可采用的活动形式: 活动目标:让学生了解各种各样的叶子。
活动准备:(1)让学生捡一些落叶或收集园林工剪掉的叶子。
(2)教师也准备一些有代表性的叶子。活动过程:
(1)学生自己分一分,算一算自己有几片叶子?有几种?(2)看一看,比一比。
观察叶的大小——通过观察挑出几片叶子,按一定顺序排列在大纸上。观察叶的颜色——通过观察挑出几片叶子,在大纸上按颜色变化顺序排列叶子。
观察叶的形状——如针形,扇形,圆形,箭形,带形,心形,卵形,掌形等。通过这些比较,学生会领悟到叶子真的是多种多样。(3)画一画,做一做。
画叶子或用叶子作画:每个学生在纸上画几片漂亮的叶子,或用叶子做一个漂亮的叶子画,粘到大纸上。在做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了解叶子大小、颜色、形状的多样性。
(4)想一想,说一说。让学生想一想:
我观察的叶子有几种颜色,都是什么颜色——如绿色、深绿色、浅绿色……。我观察的叶子是什么形状——如像扇子、针形、心形、卵形……。我观察到的叶子大小如何——如这片叶子能座下一个人,这片叶子有巴掌大小,这是一片芝麻大的小叶……用语言表述出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对叶子的描述,来加深学生对叶子多样性的认识。
(5)想一想,问一问。
看谁提的问题多?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做科学的探究者和发现者。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下课后查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习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
活动拓展:想一想,叶子有什么作用?
活动总结:教师要告诉学生植物的叶子有很多种,它们的作用是光合作 用,制造供动植物利用的营养物质和释放供我们呼吸的氧气,我们要爱护花草树木。把爱护环境的意识贯输到学生心目中。
中高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观察事物的能力,且能自己动手做一些实验。他们对神秘的科学界充满了好奇,对探索科学奥秘充满了自信。这时教师设计实验,主要是以一种引路的方式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自己动手实验获得结论,并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结论。
如“毛细现象”一课在设计实验时可采用的活动形式:
活动目标:认识毛细现象和了解毛细现象发生的条件。影响发生毛细现象发生的条件因素。
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由于毛细现象学生大多见过。因此一上课利用实物投影进行演示实验:将一支白粉笔插入红水中,仔细观察粉笔下端发生的现象,再让学生自己试一试,并使学生产生质疑:红墨水为什么会往上爬?
(2)探究“生活中发生毛细现象的一些物体”。
利用毛巾浸入水盆中、彩色笔芯吸墨水、餐巾纸一端浸入红墨水中,观察发生的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很多物体“可以发生毛细现象”。
(3)探究“毛细现象”产生的条件。
活动时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和自由度,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利用放大镜观察刚才发生这种现象的物体结构。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学会自己研究和解决问题,并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来描述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
(4)组织学生汇报交流,从而真正认识毛细现象的发生。(5)探究“影响毛细现象发生的条件因素”。
①拿两片玻璃片,一端夹一根火柴,用橡皮筋捆住,竖立在红水中; ②将内径不同的玻璃管同时插入红水中。③运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实验现象。分别观察水在玻璃片之间、玻璃管中爬升的情况。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影响毛细现象发生的条件因素,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问题。
(6)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由课堂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扩展和运用到生活中去。如水盆、抹布进行自动浇水,让学生进行解释,说说其中的科学道理,开阔学生的思维。
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他们渴望认识科学,了解科学,弄清为什么有的树到了秋冬季就会落叶,而有的却抽出了新芽,动物靠什么越过寒冷的冬天等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兴趣特点进行实验设计。如昆虫是小学生常见的最易引起他们兴趣的一类动物,无论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上爬的应有尽有。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可先安排学生到林间、树旁、小河边捕捉各种昆虫,并将各自捕捉的昆虫有选择地带到课堂,进行认真观察、研究,看它们都有一些什么共同特征,从而达到认识昆虫的教学目的。
以此类推,每上一节《科学》课,教师都要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真正能在“做中学”。
三、小学科学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联系当地的自然条件
《标准》明确规定:“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科学课要密切联系当地自然条件。”我们地处平原,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这些抬头可见、垂手可得的实验材料,为丰富科学教学实验提供了方便。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充分利用这一科学优势,通过多种形式,使原本生动的科学课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充分利用学校组织的每一次外出活动时间,精心设计外出活动的过程,活动中,引导他们细心观察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及每一个小生命。告诉他们,自然界的生物种类繁多,千奇百怪,趣味无穷,要精心采集动植物标本。指导他们把标本分类,这些标本会成为他们搞发明创造的最好素材。还要教育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为大脑储存更多的信息,使之成为学生兴趣的重要源泉。教学活动设计要联系当地的科学条 件。教师要全面了解当地的科学资源,做到心中有数,进行实验设计方可如鱼得水,运用自如。设计“植物的生长与环境”这类教学活动时,要安排学生对当地的气候资源、水土资源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分析,记好观察日记,归纳总结出:什么样的植物适应在什么样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发育,什么样的植物适应什么样的土壤种植等有关植物生长与环境的知识,并指导当地的农作物种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使他们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教学的实践过程也是教学方法的探索研究过程,好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素养和能力,有利于义务教材内容的完成,也有待教师更进一步地探索研究。参考资料: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诱发创新欲望是培养创新精神、成功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前提。教师可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教具学具、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手段, 使用各种方法创设创新情境, 诱发学生创新欲望。在教学《水的浮力》一课的开头, 我设计了一个小木偶和瓷娃娃到河中游泳的故事:有一天, 天气非常热, 小木偶约好朋友瓷娃娃去河中游泳纳凉, 可一入水便出事了, 瓷娃娃沉到水里去了, 小木偶非常着急, 马上钻下去救瓷娃娃, 可问题出现了, 小木偶钻了几次都没有钻下去, 于是, 如何使小木偶入水的问题展示的学生的面前:怎样解决?有多少种方法?学生各施所长, 多种方案纷纷出台:用手按住小木偶不放一直到水底;给小木偶系上一块大石头;让小木偶钻入一瓶中, 再给瓶灌水;给小木偶一艘潜水艇等等。在教学《植物的根和茎》一课时, 课前我让学生到田野、公园或水池边去采集一些花、草、蔬菜等植物的根茎, 同时我自己也有选择地准备了一些植物。上课时先让学生通过手摸、刀切, 按质地软硬将植物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接着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大自然中去采集植物, 利用学到的知识识别哪些是草本植物, 哪些是木本植物, 把采集到的植物归类并记录, 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把作品带到学校,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班级展览。最后我和学生一起依据学生的讲解 (做的过程、结果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解答 (回答同学的提问) 及实物展览三方面的情况进行议评, 这样既省时省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大胆质疑,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疑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有疑才能提高, 有疑才能思考, 有疑才能够在此上思考、实践, 需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 学生才能进步。例如, 我在教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把固体放到水里》一课, 我让学生将预先准备好的苹果、树叶、橡皮、铅笔、蜡烛铁圈……分别放入桌上装有足够的水的容器中, 观察哪些物体浮起来, 在此过程中一些小组的同学发出疑问:“为什么一些物体浮起来, 一些物体却下沉呢?”学生迟怀疑态度认真观察, 动手反复试验, 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 知道物体的沉浮现象, 既掌握了知识, 也体验到学习的过程。在观察、质疑、试验、合作、讨论中解决问题。又如, 在教学《声音的传播》这一课时, 我让学生把耳朵贴在暖气片上, 试试能否听到远处敲击传来的声音, 然后让他们发表见解。有的问:为什么这么远都能听到敲击声?贴着暖气片听到的声音和不贴着暖气片听到的声音相不相同呢……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 从而得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的结论。其实, 在教学和生活中, 常常有一些学生会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如:船为什么能在水上漂?天上为什么会打雷?花为什么会开?人为什么要睡觉……有时老师认为他们是在胡乱乱想, 这种观点会抹杀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因此, 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实践、去思考, 体验生活, 获得新知, 在不断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法多样,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 教师要将民主视为课堂教学的原则之一, 给小学生更多参与课堂的机会, 让小学生表达与发言。教师不要将自己视为课堂的权威, 将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在学生身上。无论学生的科学成绩好与坏, 教师都要认可学生的个性化想法, 鼓励学生。教师要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有利于小学生在科学课堂中发散自己的思维。教师要重视课堂互动对教学活动效率提高的积极作用, 并利用师生互动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像在讲解有关于观察植物的知识时,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牵牛花。教师可以就牵牛花的外形与学生沟通, 说一说牵牛花像什么。一些学生说像喇叭, 一些学生说像帽子, 还有学生说像垃圾筒的盖子。用合理互动营造和谐的科学学习氛围, 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放。新教材注重问题的探索性, 题材丰富多彩, 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 这些都有利于使学生尽快形成探索性学习模式, 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 教师应创造性地用好教材或改编教材, 为开发小学生的创新潜力服务。例如, 可以把《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改编为探索性教学, 学生通过实验知道食盐能在水中溶解后, 就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在水中溶解?这时, 教师不须讲任何解释, 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找答案, 让他们将方糖、高锰酸钾、油、面粉, 粉笔末、砂等物体投入水中进行实验, 通过实验找到自己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并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在水中溶解, 像油, 粉笔末, 砂等物体都不能在水中溶解。这样学生在探索性学习中既发现了问题、解决了问题, 获得了知识, 还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 教师要想方设法激活小学生的好奇心。像在讲解指南针知识时, 教师可以玩转圈指南方的游戏。教师让学生每人说一个自己想要挑战的圈数, 转圈之后提问“哪面是南?”的问题, 回答正确则挑战成功, 反之, 失败。当许多小学生失败之后, 教师可以用指南针挑战小学生认为不可能的圈数, 成功答出哪面是南的问题, 以此来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 促进小学生投入到指南针知识的探究中去。
四、在教学活动中,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 创新思维主要表现在学习活动中, 他们在教师启发的基础上, 经过独立思考产生新的认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且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当然, 学生的这些表现可能不够成熟, 但教师要抓住这些创新思维的火花积极引导, 这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燃烧需要的条件》一课中, 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活动的:实验材料有放大镜、火柴、太阳光、纸、教室里一切可利用的条件等, 问题是不用打火机点不用火柴点让纸燃烧起来, 有什么办法?目地是让学生知道燃烧的条件之一, 是需要一定的温度, 学生边想边去实验, 有的学生把火柴插在纸上用放大镜对着太阳去照, 过一会, 纸着火了;一个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可以触动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欲望, 可以引来一种新的思维方法, 这就是一个小小的创新。有了创新, 才有学习的动力, 学习时学生才会主动去实践。于是, 有的学生从采用火种:火柴、放大镜和打火机等多种火种材料进行思考研究;有的把火柴插在纸上用放大镜对着太阳去照, 有的在想……;这时我也按学生的方法去做实验, 然后我问“为什么刚放上不着火呢?不用火柴能着火吗?这是怎么会事, 把火柴换成铁能着火吗?为什么?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老师也想出一个种好方法, 你们想不想知道呢?”学生感到意外, 这时我把火柴在黑板上一划着火了, 有的学生还未看清楚是怎么会事, 就觉的奇怪, 我说:“谁上来试试?”结果学生抢着上来去试一试, 学生看着非常简单, 第一个学生划了几次都没有成功, 通过这种探索问题的方法, 训练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 让他们反复的去实验, 去感受科学的奥妙, 去寻找事物发生的规律, 对于学生而言, 他们不怕错, 善于动脑筋是十分可贵的, 把自己的想法 (假说) 用实验来验证时的喜悦心情更是活泼可爱, 学生感到高兴, 老师感到欣慰。当然, 发现疑难, 提出问题, 对小学生来讲, 有一个培养、训练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董颖《中华少年》, 2016 (10) 。
【关键词】游戏 信息技术课 巧用
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在小学的信息科技课中是否要引进教育游戏是一个具有争议的问题,引进了游戏之后,怎么样让学生在游戏玩乐过程中学习到有用知识,是值得关注与探讨的问题。在教学中只是单一地进行理论讲解,很容易让学生觉得乏味、枯燥。将小游戏引入课堂中是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但也有着不少问题。本文具体分析怎样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巧用游戏。
一、提升学生对游戏的驾驭力,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需要老师来提醒、监督的。将游戏引入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而,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不足,非常容易被游戏本身吸引,从而失去利用游戏来进行知识的传递的学习目的。所以,教师在使用游戏教学时,更应该积极地引导,多监督并提醒学生学习的重点方向。而后,教师在选择教学游戏时也必须慎重思考。教师在选择信息技术课教学游戏时,第一,要清楚地知道游戏知识作为一个教学媒体,引入课堂只是为了辅助教学,目的只是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加轻松、愉快。教师必须在对教学目标、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之后再选择合适的游戏。最后,亲自进行感受学习,严格地检查所选择游戏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最终,教师提前做好教学设计,达到游戏教育的最佳效果。只有将游戏当作服务学生学习的辅助工具,细心地设计每一个教学步骤,与教学环节相对应,才能解决在游戏教育信息技术课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而防止学生因为陷入游戏而无法自救的情况出现,真正让游戏在小学生信息技术课中起到引导作用,让学生收放自如地学习。
比如,我在教学生练习字母的时候,就选择了“金三打字通”中的“拯救苹果”游戏来提高学生们对键盘的熟悉度。在大量的苹果由树上掉落下来过程中,学生通过按键盘上与篮子对应的字母来接住苹果,熟悉了键盘上的字母,通过这样一个简单、轻松的游戏实现了教学效果。
二、发挥游戏的娱乐性优势,提高教学效果
游戏的本身就是充满着娱乐性的,这也是把游戏引入教育的主要目的所在。将游戏应用到教学中,主要就是利用游戏的娱乐性、交互性等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跟其他教学媒体与方式相比,游戏教育更能让小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提升兴趣。信息技术课本身就是一门让小学生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科,但这种兴趣大部分来自他们对互联网和计算机的功能以及海量资源的好奇心,并不是对信息技术课本身有兴趣。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地了解计算机后,对计算机的兴趣也就慢慢变淡,相应地对信息技术也失去了原先的积极性。因此,只有合理地通过计算机强大的功能,通过教育游戏调动和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将知识合理融入游戏的内容中,与游戏操作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游戏的同时学习了知识,这样才真正体现了游戏教育的存在价值。
比如,我在提高学生打字速度的教学中,运用“鼠的故事”这个游戏来辅助学习,这个游戏色彩明快、操作简洁、情节紧张刺激,学生在轻松娱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打字速度。此游戏中设计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卡通小老鼠形象,主要用键盘作为道具,所以对帮助刚接触电脑的学生熟悉字母所在位置是非常合适的。当一部分同学已经熟练地掌握字母位置后,可以让他们玩“警察抓小偷”这一个游戏,在紧张激烈的生死时速中发挥自身的潜能,轻松地提高打字速度。游戏的娱乐性帮助实现老师“导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三、利用游戏的竞技性,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育游戏的选择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游戏难度。如果选择的教育游戏过于简单,就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也影响学生对游戏的热爱程度;要是选择的教育游戏太难,学生根本掌握不了,同样会引起他们对游戏的抵制,造成不良的后果。因此,游戏选择一定要得当,在确保学生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加入游戏中的竞赛成分,特别是可以连机参加的游戏,学生之间都是有着不弱的攀比心理,这样能够充分提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激发出潜能。但是,在设置竞技游戏学习时,必须注意让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的竞争,避免出现输了私下打架等问题,而且竞赛的游戏也一定得以教育服务为目的。
比如,我在教学中利用了“打地鼠”这一游戏作为竞赛项目,根据每个学生所打地鼠的数量,可以判断出他们对键盘的熟悉程度,再让学生们自主进行小组合作,交流键盘的使用方法,完善不足之处,达到利用竞赛来提高学习兴趣的目的。
四、结束语
俗话说:“学无定法,教无定法。”作为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游戏教学法对促进学生间感情交流,加深学生之间的友谊,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大有裨益。只要教师在计算机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积累,不断创新教学手段,调整教学方式,相信游戏教学法必将在小学计算机教育教学中产生巨大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孙莅文,邓鹏,祝智庭.基于娱教技术的体验学习环境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1,12(09):42-45.
[2]何剑,何蕾.游戏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福建电脑,2013,28(23):91-93.
打造语文高效课堂
摘要:交互式电子白板是一种新的教学媒体,师生可以通过白板来展开多种形式的互动,通过师生的积极互动来实现对知识的建构。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特点,融入课堂,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巧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各项功能,深入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巧用;电子白板
当前,实施教育信息化已经形成广泛共识,交互动式电子白板是一种新的教学媒体,集文本、图形、影像、动画、视频、声响、音乐等多种信息符号于一体的功能,以及灵活快速地综合处理和控制信息的特点,更显示出现代高科技应用于教学领域的强大优势。打破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师生可以通过白板来展开多种形式的互动,通过师生的积极互动来实现对知识的建构。与传统的黑板比较,交互式电子白板有其鲜明的特点与优势,全新的可视化功能,大大增加了教学的视觉效果,为师生提供了一个优秀的教育平台,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当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教学达到最优化,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使常规的教学如虎添翼。
一、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特点,融入课堂,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一)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形象、直观的效果,解决难点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电子白板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插图,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由于篇幅有限,立体感不强,这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作用,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生动悟意。
例如,在教学《燕子》时,第三段中讲到“还有几只横掠湖面,剪尾式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圈地荡漾开去。”学生很难理解“横掠”的意思,于是我适时地放了燕子“横掠”飞行的课件,很好地展现了燕子飞行的动态,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同时也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二)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有助于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语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古诗教学中采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并合理地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如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精妙,可通过录像展示江南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画面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地品味了诗中的语言美,很快领悟到了“绿”字的神韵。“绿”字既涵概了“满”“入”“过”的意思,又突出了东风催春势不可挡的盎然生机。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电子白板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由眼一耳一脑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
(三)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低年级的写话教学,是学生初识作文的起步。如果这个时机不把握好,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这样,就为今后的作文教学设置了一道门槛,使教学陷入被动。在现代化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齐上阵,让他们欣赏录象,欣赏范文,模仿修改,互相传阅等形式,让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集中,不断将间接经验内化为直接经验和表象,丰富了写作素材,使“巧妇”成为“有米之炊”。
例如,我们尝试让一年级的学生把自己的小作文展示在白板上,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看到,然后一起修改,一起欣赏,还让小作者自己上来修改,把修改后的作文,老师打印出来,贴在学习园地里。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自然地提高了。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产生了写作欲望,才能用心作文,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效果。
(四)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再现情境,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在阅读教学中,电子白板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将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动画演示有机结合,运用求异思维,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使学生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带有个性的答案来。
如教学《云房子》时,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中出示小鸟造的云房子:很大的楼房,很宽的礼堂,有的像大冬瓜那样傻傻地横着,有的像花儿一样美美地开着„„这时我提问:“如果你是一只小鸟,你会造出什么样的房子呢?”学生心中的云房子真是多姿多彩:有的是“餐厅型”的、有的是“超市型”的、有的是“医院型”的、有的是“飞机型”的、有的是“汽车型”的„„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充分被挖掘。
二、巧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各项功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一)教师有效地利用“交互白板”的资源整合功能,可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交互白板软件系统的内置资源库以友好、方便的交互界面,为师生提供多种类型的、丰富的、教与学的资源。公共资源库和个人资源库的建立便于实现公共资源与个人资源的相互结合,协调使用,既可保护教师的个人知识产权,又可实现特定教研集体共同承诺的资源共建共享。如在学习《台湾的蝴蝶谷》之后,学生对台湾的蝴蝶谷的神奇景象留连往返,恨不得马上能到鸟岛上去游览一番。看着学生那意犹未尽的情形,我马上利用电子白板的资源库,因为课前收集相关的影像资料放在了资料库中,课堂中很容易带出相关内容,让学生观看一段录象。让学生一边欣赏台湾的蝴蝶谷的录象,一边老师的介绍,使学生在录象和教师的介绍中对台湾的蝴蝶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激发他们对祖国台湾的蝴蝶谷的热爱之情。另外,库中可放很多与学生相关的内容,如一些课外的补充资料,图片、音频文件、动画„„这些可以再课堂上随时运用,还可以引导学生课后自己打开后去随机学习。
(二)巧妙使用白板的手写笔功能,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效率
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运用交互白板技术这一方面的功能,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如我在执教《春潮》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品析词句,学生反复品味课文,然后思考:作者面对这“山崩地裂”的“大江复活”时流露出一种怎样的情趣和志趣?请从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简要的分析。同学们朗读这段话后,各自感悟,在重要的或有感悟的句子、词语下面画横线或圆圈,为了及时得到同学们的反馈的信息,我利用白板的勾画和批注功能,请学生走上讲台,拿起感应笔,在白板上直接勾画、批注,谈自己的感悟,把自己的感悟带进朗读里,将有感情的朗读训练到位。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不仅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而且学生们也从中学到在阅读中如何进行批注,课堂的效率大大地提高了。
(三)恰当使用白板的放大、聚光灯、遮罩等功能,使语文课堂教学更有实效
在写字教学中,为使学生认清字形,教师可以利用白板的大屏幕,引导学生独立观察 字形,解析字理。
如在《春潮》的课例中,在教学生生字时,我利用电子白板方便快捷地调出写字的田字格,并选择好所需要的笔,包括笔的粗细、颜色进行示范,接着通过修改功能,让所写的生字变得更美观;紧接着利用电子白扳的放大功能将田字格及生字放大,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便于学生观察字形。常言道:写字没有巧,笔画安排好。通过步步观察,细细思考,学生头脑中就会重现这个字在田字格中的大致轮廓,写起字来也就有格可依,有架可搭,不会随意涂写了。
充分发挥“交互白板”对语言文字的聚光灯、遮罩等功能,不仅突破了教学重难点,更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例如,在教学《世界多美呀》一课,我结合媒体出示图画,通过图画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小鸡还可以去哪里看一看呢?会看到什么呢?这时,我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跟小鸡去旅游,并出示填空:我们来到(),看到()。引导学生学习用文中的语言来说说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在这里,我巧妙运用透视镜的反用,让学生上台互动,边操作边介绍,这样不仅让学生进入角色的体验,将书面语言内化于心,还容易使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多媒体出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用聚光灯的效果来边看边介绍小鸡看见的美景。这样互动的教学,再次让学生体会世界色彩的美丽,从而感受世界的美。
(四)及时使用白板的回放功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
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将讲解过程保存下来,如果学生之间理解上有异议,可以回放学生的思考过程,便于学生的深度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电子白板的特点,来引导学生突破学习的重点、难点。
同样是在《春潮》的课例中,教学生生字时,有的同学还没有掌握笔画要领,我再利用页面回放功能,让学生感知书写顺序、汉字的笔画和间架结构。这样的写字教学环节突破了写字教学的难点,既节省了时间,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真是一举两得,充分体现了交互、参与的新课程理念。
总之,通过合理开发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功能,做教学的有心人,课堂上更显得生动、细腻,图片、信息量的增加,师生的互动,增强了教育效果有利于创造教学的愉悦环境,增强教学信息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开拓学生思路,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语文教学定会风生水起,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参考文献
中山市东升镇太平小学梁润兴
【内容摘要】:教师充分地做好课前准备,是提高科学实验课的实效性的前提;激发兴趣、培养动手能力,是提高科学实验课的实效性的根本;学生有效参与、真实感悟是提高科学实验课的实效性的核心;教师互相交流学习,是提高科学实验课的实效性的补充。小学科学实验课,应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学习的真实性、关注学生的有效参与、关注学生的真实感悟。科学实验课如涓涓细流,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中都学有所得。这就要求教师勤勉踏实,课前认真准备、精心预设,为学生实验探究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和机会,真正做到“为生而设”,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开展实验探究活动、真真实实地体验、领悟科学实验的乐趣。这样的科学实验课才更加真实、朴实、扎实,这样的科学实验课才更具实效性。
【关键词】:课前准备 动手能力 有效参与互相交流
小学科学实验课全面、真实地体现教师平时的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学生在每一堂科学实验课中真真实实地感受与学习;需要日常点点滴滴的积累。然而科学实验课不是随随便便的课,也不是“脚踏西瓜皮”的课,这就要求我们更多地关注科学实验课,关注学生的探究活动和真实感受,提高科学实验课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和学生是影响有效教学的两大核心因素。所以,我们在关注教师的课前准备与学生参与的实验过程,也要关注教师作用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策略、方法的有效性。也就是说,有效教学要关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时间内达成我们所期望的学习效果。
一、教师充分地做好课前准备是提高科学实验课的实效性的前提。
教师的课前准备是为学生参与科学实验服务的,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教师的课前准备是达成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所以,教师课前要钻研课标、教材、学生等。小学科学课具有自身学科特点,每一课内容一般是由若干个活动组成,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动手实践,注重学生的亲历过程。而这些活动的展开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条件和材料,单凭一本书、一支粉笔;单凭教师的讲授、灌输是绝对不行的,是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因此,教师课前要着重“材料准备”和“预先实验”。
1、教师要充分准备实验材料。
小学科学教材中有大量的观察、实验活动。所涉及的内容又广又杂,所需的材料是大量的,且种类繁多。课前要备齐备足材料,缺一不可,否则会导致活动无法开展。对欠缺的材料,课前及时购置,办不到的材料,教师要不厌其烦地亲自制作,以保证实验的正常开出。1
六年级下册《铁生锈了》一课,要用到铁锈。铁锈哪里去找?还真的难住了我。我到自行车车行找了,铁锈粉有一些,可没有小块的铁锈,于是我又去钢筋售卖部找了一些。用过后,我还把它当宝贝似的珍藏起来,以备后用。五年级下册《做一个钟摆》,每个小组需要一根宽1厘米、长30厘米的木条和一个摆锤。学校实验室哪有这些材料,摆锤可用螺帽来替代,去店铺购买得了。木条呢?后来我想到了房子装潢时用过的三夹板,还有一些余料。就从车棚的储藏室里找了出来,自己亲手制作实验材料。
2、教师要充分预设实验。
凡是学生实验,教师务必在课前要亲自做一做,以便准确地、更好地把握实验。其一是对实验材料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的检测。若实验中所收集到的信息、数据不足以得出实验结论,未达到我们所期待的预望值,在排除操作层面上的问题后,一般来说就要改进实验材料。例如做一个钟摆:当木条(三夹板木条:30CM×0.7CM,重:3克)的规格确定后,螺帽多重合适?我分别试验了三种不同重量的螺帽作为摆锤。通过试验,重量为4.5克的螺帽比较合适。螺帽在木条10厘米处、20厘米处、30厘米处,测量15秒内摆动次数,各测三次,皆为18、16、14。所得数据有一定的区分度,足以说明问题。
其次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实验的操作要领、操作难度和耗时多少等等,在课前有一个比较客观的分析和预判。只有亲手做过,对实验才有真切的认识,特别是一些看似细节问题,但有时会影响到实验的顺利进行,甚至成功与否。想想学生会怎样做,会遇到什么问题。哪些问题应该在课前由教师在准备材料时解决,排除一些不必要的问题与麻烦。五年级下册《浮力》一课,第一个实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我选用的是沉浮实验盒中的泡沫塑料块。我在做预先实验时发现了一些问题。拉动时,泡沫塑料块容易发生偏转,且因厚度不够,对小部分浸入、大部分浸入难以把握。于是我就自制泡沫塑料块,规格为4CM×4CM×4CM。每隔1厘米做上记号,在中心处固定棉线,这些皆由教师事先做好。学生实验时,统一标准,小部分浸入——浸入1厘米;大部分浸入——浸入3厘米。尝试后,发现效果好多了,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节省了实验时间,测得的数据比较一致,更利于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和评价。
二、激发兴趣培养动手能力是提高科学实验课的实效性的根本。
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是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过程,而不是教师讲解过程,只要学生敢于动手去做,主动地想去做实验,那么实验就会成功,教学效果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我就抓住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具有好奇心这一特点,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贴近学生生活,只有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了学习之中,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和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例如:上《导体与绝缘体》一课时,我发给每个小组20种待检测的物体,一个电路检测器,一张科学检测记录表。在检测前,要求学生对20种物体是否使小灯泡发亮进行预测,问题一提出,整个课堂活跃了起来,预测完毕后,学生进行尝试实验,并把看到的现象做好记录,把检测完的材料放到一个材料盘中,整个检测过程中,同学们都积极动手参与,共同协作,学习兴趣浓厚,检测完后,各小组又对哪些物体能使小灯泡发亮,哪些物体不能使小灯泡发亮,进行了分类整理,分析检测的结果,从中发现了规律,并让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进行描述,归纳总结,得出实验的结论。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我总是想方设法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促使他们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来启发学生创造思维,培养创造能力,增强实验探究的教学效果。
三、学生有效参与、真实感悟是提高科学实验课的实效性的核心。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科学探究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学生的学习探究着重要体现“实”处。注重亲身经历、有效参与、真实感悟。以求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时间内达成我们所期望的学习效果,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科学实验探究的内容应该是充实的、真实的、有效的。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科学课更是如此,没有实实在在的学习内容,学生怎能开展学习。学习内容、学习材料首先要“有”,且是充实的,学生的学习探究才有依据有厚度有实效。学习内容、学习材料应是真实的、有效的,学生感兴趣的,以便更好地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习需求,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促进学生的探究活动。
2、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应让学生主动参与、人人参与、实实在在进行。
学生学习科学实验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学生的实验探究活动应该是人人参与、看得见、摸得着、真正在做的、实实在在进行的。如何让学生真实地、扎实地进行学习探究呢?在学习材料保证的前提下,着重关注:一要留给学生足够的实验探究时间。学习的探究过程不能走过场,要实实在在。对每一个活动时间事先要有估算,每一课的活动要有主题、要有侧重点,确保重点活动的时间。对内容多的课,要调整教学内容,合理划分课时。二要关注学生实验探究的参与情况。在探究过程中,考察学生是否人人参与、是否真正参与;考察分工、合作情况,及时纠正一人“独戏”的现象。三要如实记录信息和数据。根据不同活动类型的课,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措施,保证信息、数据收集及时、真实、充实。四是建立交流评价机制。通过组内、班内交流等形式,对所得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和交流,对学生的作品要进行展示,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实验探究。
3、科学实验探究的结果应让学生自主发现的、亲身感悟的。
科学探究注重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去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并不是让学生去简单地掌握,更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直接告知。只有学生亲历过程,亲身体验、感悟,得到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学生的描述可能不太准确、学生的回答可能不够精彩、学生的记录可能有偏差、学生的作品可能有瑕玼、学生的观察可能不够细致、学生的实验可能不成功。却是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得到的,是真切的、实在的、有效的。
四、教师互相交流学习是提高科学实验课的实效性的补充。
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集体的智慧与力量总大于个体。在平时,要充分利用教研组集体的智慧与力量,加强集体研讨与交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同年级组,更要加强交流与合作,加强课前集体研讨、课后交流反思,增进教学的有效性。
1、大力开展科学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
每学期,教研组都要定期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围绕当前小学科学教学的热点、难点,如“新课程下小学科学实验课堂教学”、“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帮助学生在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发展认识”等课题,展开专题研讨,以提高认识,解决科学实验课教学中的困难。
2、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资源。
特别是观察、实验教学部分,由于小学科学课观察实验多,且小学没有科学专职教师,大多数都是兼职教科学课。因此,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做课前准备工作。对以前曾用过的材料,还可以用的就拿来用。用过的材料要分年级妥善保存、以备后用。同年级组教师,更要加强合作、共享资源。把各自在平时积累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资料、音像材料、课件、图片、案例等)拿出来相互交流,供大家借鉴使用。实验课一般可错开来上,以更好地利用实验室和实验材料,节省准备时间,提高效率。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为教学提供丰富的材料和宝贵经验。如一些网络有小学科学各年级的《每课参考》,其中有许多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与课相关的教学资料如视频材料、课件、图片等,也可似情借鉴使用。小学科学各年级《问题讨论》,汇集了科学教师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惑疑和相应的看法、解决办法。其中不乏有共性之处,是我们在教学的共性问题,也存在或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网络查阅、学习,让我们更好地把握教材、更好做好课前教学预设,少走一些弯路、减少一些误差,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3、注重反思加强交流,逐步提高科学实验课的教学效率。
任何一堂课都有其成功的地方,也可能存在某些缺憾。想想这节课上得如何?哪些方面比较成功?哪些方面处理得不好?不成功的又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如何调整教学预设?教师要及时反思、总结经验教训。科学教师一般要执教多个平行班,尤其要重视课后即时反思,及时改进教学,上好下一堂课。同时要加强组内交流。教学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会有许多疑惑之处,这时就要不耻下问,多请教常交流。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和经验教训,值得参考和借鉴。如学生实验部分,对实验材料的择用,实验的操作细节、实验时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问题等等,通过询问和交流,事先就有了一定的认识,以便及时调整或完善,逐步提高科学实验课的教学效率。
小学科学实验课,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学习的真实性、关注学生的有效参与、关注学生的真实感悟。科学实验课如涓涓细流,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中都学有所得。这就要求教师勤勉踏实,课前认真准备、精心预设,为学生实验探究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和机会,真正做到“为生而设”,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开展实验探究活动、真真实实地体验、领悟科学实验的乐趣。这样的科学实验课才更加真实、朴实、扎实,这样的科学实验课才更具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 》,余文森。
【浅谈小学科学课中如何巧用游戏】推荐阅读:
小学科学课论文:浅析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激励教学的运用10-24
如何评小学数学课10-25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论文11-02
浅谈小学数学课的阅读教学11-06
浅谈小学科学的教学方法和作用09-19
浅谈电教媒体在科学课中的应用07-08
浅谈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有效性10-15
b5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中、低年级英语游戏教学07-23
在幼儿学前教育中的科学游戏10-27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