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客教案精(精选7篇)
课题:《信客》 课型:自读 执笔:张荣早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著作
2、积累词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妙处。
过程和方法目标
1、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思想内容
2、揣摩佳句,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情感和态度目标
1、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培养学生洁身自好、诚信无私、待人宽容、任劳任怨等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1、熟悉全文内容,掌握课文结构
2、品味佳句,体会语言风格;从人物研究的角度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2、体会文中语言特点以及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妙处。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对“信客”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要有一定了解。
2、掌握作者余秋雨的基本情况。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难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2、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 自读点拨 师生交流对话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如下
第一课时
一、课堂导入:(问答式)
同学们,你们大家现在都用什么作为通讯手段呢?(手机、QQ、打电话、视频聊天等)
那大家还写信吗?(没有)
嗯!随着电信业的迅猛发展,给忙碌的现代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手机短信、QQ、视频聊天等已悄然成为一种时尚,可是在20世纪初期中国南方的一些乡间,对外通信往来主要依靠一种特殊职业人——信客。也许人们难以想像,其实在很长时期中,信客沉重的脚步是乡村和城市的纽带。余秋雨先生的《信客》将向我们讲述这一段故事,“信客为远行者们效力,自己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余秋雨先生的这篇文章,让我们在故事中去认识信客,去体会他们的苦涩人生。(板书)
二、看作者
作者 余秋雨,同学们下去已经认真预习过课文了,请大家来说说余秋雨,你们对他了解多少?得到多少信息呢?(人,作品)
生1:……………………;生2:…………………… 师:点评归纳总结:
1、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主要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艺术创造工程》《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霜冷长河》《山居笔记》《千年
一叹》《行者无疆》《秋雨散文》等。199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入载多部世界名人录。
2.《文化苦旅》是余秋雨近年来在国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系列性文化散文。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作者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仅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台湾著名学者余光中先生认为,余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过了他的《文化苦旅》”,这评价,深得其真髓。
这里有一段余秋雨先生自己说的话:
“我这几年主要是考察三大文明的腹地,我以《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来考察中华文明,《千年一叹》考察了伊斯兰文明,又有一本是欧洲文明。”
——余秋雨语录
这里呢,他是一个接触到伊斯兰文明、中华文明、罗马文明也即欧洲文明的这样一个文人,也是一个频频在媒体上曝光亮相的人,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也是一个在高考当中被联系到最多的一个文人。这么一位作家我们能不去了解关注他吗?
还有一段话讲到他为什么会写信客,他讲到,他小时候就有这么一段生活经历:
“从小我妈妈就要为方圆几十里的人写信、记账……我通过写信,对那个时代的信客的经历有了一些了解,所以在《文化苦旅》中也写过信客。”
——余秋雨语录
所以,他写的信客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这样一群有着特殊职业的人。有人这样来评价余秋雨先生,说“他是一位学者,尤其爱写散文,因此他的散文被称作学者散文,每篇作品中的文化内涵都十分的深厚,所以他是一个非常有文化使命感的人。”今天我们通过对《信客》这篇课文的学习,希望大家能够充分体会到学者散文里面那浓浓的、厚重的文化使命。
三、回到文中,检查字词读音、词义
(1)注音:
唏嘘(xī xū)嫉妒(jí dù)猝然(cù)昏厥(jué)文绉绉(zhōu)焦灼(zhuó)
伎俩(jì liǎng)诘问(jié)吊唁(yàn)
(2)释义:
猝然:突然,出乎意料。伎俩:不正当的手段。诘问:(书)追问、责问。
焦灼:非常着急。颠沛:贫困,受挫折。连声诺诺:诺诺,答应的声音(表同意)。
潦倒:形容无路可走,非常失意。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四、学生默读课文,完成问题:
文章有几个部分?整理文脉,给每个部分写个小标题。(部分同学上黑板写出,其他同学下面写并点评)生:如
(一、前任蒙羞 信客继任;
二、四处奔波 忍辱负重;
三、无端受辱 含冤离职;
四、从教称奇 备受尊重)
(一、前任失信 应求上任;
二、长途奔波 任劳任怨;
三、路险人退 写信为生;
四、育人有方 众人吊唁)老师出示自己所拟:
(一)、写年轻人做信客的缘由。(形势所逼 信客接任)起因
(二)、写年轻信客怎么做信客的。(肩负重担 信客报丧)经过
(三)、写年轻信客是怎么不做信客的。(遭人诬陷 信客卸任)发展
(四)、信客为什么当教师、当校长也是好样的。(见多识广 信客执教)结果 大家可以记一记,但要强调我的并不比大家的好。但它告诉我们取小标题应该有一定的标准,有一个的出发点。对大家的加以肯定。
五、研读课文
第一部分:老信客因为一条红绸,被人糟蹋了名誉,找到了年轻人当第二代信客。(做信客的缘由)
1、第一、二自然段交代了信客的基本情况,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说:他做信客还有一个理由,那么,这个理由是什么呢?
明确:老信客因为一条红绸,被人糟蹋了名誉,找到了年轻人,年轻的信客在老信客的感动下,做了信客。
2、那么,在对老信客的叙述中,我们能够知道信客这一职业有何特点呢?
明确:诚信无私,生活贫困,终年跋涉,非常辛苦。
3、老信客以他崇高的责任感来物色新信客,他以他的经验给新信客做详细的介绍,而以他的教训,对新信客谆谆教诲:做信客要诚信无私,洁身自好(学生找,下同)。这样,可以使新信客迅速成长为可信赖的信客。
老信客一失足成千古恨,他寄希望于新信客,新信客带着老信客的希望上路了。
第二部分:信客工作任劳任怨,善良厚道,但他有时还要受到无端的呵斥与猜疑。
1、信客带着老信客的叮咛与嘱托走上了征程,那么,信客又是怎样作信客的呢?
明确;做本职工作——收发信、物。做分外工作――充当死者的代理人。
2、信客匆匆的脚步,带来了远方亲人的音讯。信客不畏路途艰辛凶险,吃不饱,睡不好,疾病缠身。如果说,这是肉体上的摧残,这还可以忍受,那么,他还要忍受精神上的苦痛,这精神的苦痛是什么呢?
明确:受人怀疑,遭人诘问。
但信客并没有发脾气,而是连连赔罪,任由别人怀疑诘问,这反映出信客任劳任怨,但他还干这档子事,他尽了乡邻间的情谊,说明他有情有义。
第三部分:信客遭人诬陷,不再做了。但人们仍想念他,请他代办邮政业务。
1、信客遭人怀疑诘问就已非常痛苦,但有些事对他来说,无疑是在流血的伤疤上撒了一把盐。那么,这是什么事呢?
明确:遭人诬陷,被送入警察局。
但他并没有把这件事公布于众,他要保存他老乡的面子,说明他宽容,从这件事中,信客深刻的体会到了做信客的凶险,他不干了。
2、到此为止,信客结束了他的职业生涯,他在做信客时,作者着重叙述了两件事,是什么呢?
明确:(1)当代理人(2)受诬陷
但是,信客并没有任何怨言,表明信客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以待人,善良厚道。最后,信客不干了,人们的通信成了问题,人们也就想起他的伟大。对信客来说,社会总体上还是有良知的,他生活一直很好。(以写书信为生,生活在乡村属于中等)
第四部分:人们推举信客当教师,他工作出色,还当校长,赢得了人们的敬爱与怀念。
1他为什么能当老师、校长呢?
明确:上过私塾,有文化;奔波一辈子,阅历丰富;代人写信,增长知识。
2为什么吊唁的人很多?
明确:他的工作得到了乡亲们的承认,人们怀念他。
3为什么他要求葬在老信客的墓旁?
明确:他通过多年的奔波、体会,他了解这一职业,热爱这一职业,因而,他理解老信客,同情老信客,敬重老信客,感激老信客。
六、品读课文,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
(1)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2)作者重点写了信客什么事迹?为什么重点写?(3)信客为什么留下遗愿,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 2.在学生研讨、回答基础上教师从下面几点加以点拨:
(1)先写老信客,实际上说明了信客这一职业的两个特点:一是路途艰苦;二是强调职业道德——“就在一个信字”,而且这个“信”字要做到一丝不苟的地步。老信客既以自己的丰富经历,给年轻信客以具体切实的指点,他的惨痛的教训,又时时警醒着年轻信客。这些,都促使年轻信客迅速成为可以信赖的信客。(2)重点写了两个事迹,一是概括写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的事迹,二是具体写一次遭人诬陷。这些都说明信客职务的凶险和信客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以待人、善良厚道的品性。
(3)信客留下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的遗愿,是出于对老信客的理解、同情、敬重和感激。
六、看课文,归纳信客的精神和品质(用四字词语),一起分享。10 一些同学上黑板写,其他的同学下面写并点评 如:恪尽职守 善良厚道 洁身自好
………………… 教师出示自己的: 小人物,大精神
人物 苦差事
特殊职业:信客 小人物 乡村和城市的纽带
精神 洁身自好善良厚道 诚信无私(一:12)
信客品质 任劳任怨恪尽职守(二:
6、7;三:1)大精神 宽以待人
作业:
1、课后练习第3题:是写一段话,作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即写 墓志铭
2、再读文章,找出你最喜欢的文段或者语句进行赏析
3、收集有关诚信的名言和故事,下节课讲。补充:墓志铭的写法
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内容是对死者生平事迹和品质的概述,语言要力求简练、通畅。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作者作品、文章结构脉络、信客的精神品质:小人物,大精神)
二、为信客写墓志铭 5分钟
信客死后,有很多人来吊唁,请你写一段话,作为信客的墓志铭。提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就其内容是对他生平事迹和品质的概述,语言要力求简练、通畅。同学上去大声朗读出来,老师点评。
司汤达墓志铭:活过,爱过,写过。
沈从文墓志铭: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A、信客之墓志铭:
三十年信客生涯,风尘苦旅,奔波于家乡和上海之间,艰辛备尝,传递两地亲人信物。为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宽容厚道。执教小学,为人师表,工作出色,桃李芬芳。四乡敬重,众口传颂,立此墓碑,永志纪念。
B、信之子,众之父,仁义之人,大公无私,为吾敬之人。
C、我们永远的信客,你是夜晚照亮我们的月亮,你是寒冬温暖我们的火光。你是我们永远的心灵支柱!
E、您的功劳是为我们的奉献,您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您的身影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F、您奉献出了青春,却换来了无限的美好。
G、尊敬的校长,您像一把熊熊烈火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您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的精神财富。我们全体同学向您致敬。
H、一支蜡烛,奉献默默。一生之中,忍辱负重。一人只为,仁义热心。光芒四射,蜡烛已尽的。
通过上大家的自主学习和上节课我们的一系列的活动,相信同学们对这篇课文的整体感知应该是很充分了,接下来我们将慢慢品读,仔细回味,来赏析这篇课文的语言。
三、分析语言
文章很长,让同学们先挑两段来读并点评,然后叫同学们起来选自己喜欢的部分加以赏析
老师也说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并加以赏析
(一)“现在,他正躲在山间坟场边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
——老信客仅仅裁下窄窄的一条红绸,被人糟蹋了一生名誉,再也做不起人。对这种处境的设想,作者以排比绘写,一气呵成。容量很大,而且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
“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 ——语句运用比喻手法,表达凝练警辟,具有很强的美感。
(三)如何理解“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这句话呢?
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因为信客传递的来自城里的任何消息,都直接关系到家家户户的起落沉浮,会立刻引起震动,所以说,他就是他们最敏感的神经。
P8
3(四)第7段:“老人最后的嘱咐是扬了扬这只扎伤了的手说,说‘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千万别学我。’ ”老人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老信客告诉信客要恪尽职守,严守诚信,才能取得众人的信任。这是老人用鲜血总结出来的道理,而信客一生能得到人们的尊重,正是他恪守老人这一教诲而得到的。文章就是在宣扬“信”字。
P8
4(五)第1段:“老人逼着他讲各个码头的变化和新闻。历来是坏事多于好事,他们便一起感叹唏嘘。”“逼”说明了什么,“感叹唏嘘”又说明了什么?
“逼”说明了老人对他过去熟悉的地方的关心,说明老信客对自己职业的万分留恋。表现了老人虽然不做信客,但仍然想了解外面世界变化的心情。“感叹唏嘘”的是坏事太多,社会太不安宁。说明了他们对社会的关心。P86
(六)第7段:“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信客的何种品质?
用了比喻的修辞。“堆”字说明信客的肩上担子很沉重。说明了信客任劳任怨为乡民服务的品质。
P86
(七)第1段:“他总是把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调理成文绉绉的语句,郑重地装进信封,然后,把一颗颗破碎和焦灼的心亲自带向远方。”这句中的“郑重”表现了信客的什么品质?
“郑重”说明了信客对人们的嘱托的认真态度,表现了他的高度重视工作的责任心。
(八)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答:这些眼神中透露出旧中国农民对本乡外出谋生者是否有“出息”的评价.长期居住在封闭的农村的乡民们试图从这些物品中对遥远的城市有些了解.(九都市里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答:繁华多变的都市生活冲击着居住在落后农村的乡民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信客对这一切感受最为迅速,最为真切,也最为深刻.作者在句中流露出了对旧中国农村的封闭,落后与农民生活贫穷的慨叹和对信客沟通乡村与城市,深察世故人情的赞美.(十)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信客浑身不自在,真像做错了什么事一般.(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农村妇女那疑惑的目光比喻成利剑,十分精巧.“利剑”仿佛要从你的外表刺入你的内心,要解剖出事情的真实情况.(十一)“他进退两度,犹豫再三,看要不要把那封书信拿出来.”
(表明此时信客并没有拿定主意要不要拿出书信,然而面对同乡的无情无义,信客却一反常态,表明信客憎恨丑恶,很有正气.(十二)他不想让颠沛在外的同乡蒙受阴影.这足以见得信客的宽容仁义,为他人着想
(十三)此后来更发了一笔大财,那位时髦女郎......使他深受感动.那位同乡是自己良心发现了吗?不是,分明是被信客的行为,品质所感动,使他认识到了自己的过错
(十四)你怎样理解那些妇女对信客说“悄悄话”?
表明信客受到妇女们的完全信任,是她们依靠的人
(十五)信客只管通报消息就行了,为何还要一路上很久地考虑如何措辞? 突出了信客真诚、善良,能够宽容理解他人,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好品质。你认为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八个字:质朴而典雅 警辟而畅达
1、质朴而典雅
学者散文的风格比较典雅,本文写信客,题材的特点又决定语言特点,质朴的人物要用质朴的语言来描述。
如:“他读过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码头,碰了几次壁,穷愁潦倒,无以为生,回来做了信客”一句,就兼有质朴与典雅的特点。
文中典雅的词语随处可见,如“破烂灰黯”“风尘苦旅”“感叹唏嘘”“劲厉的山风”“满脸戚容”“猝然昏厥”“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破碎和焦灼的心”“满纸幽怨”“此公”“赋闲在家”“身体不济,恕难从命”“绘声绘色,效果奇佳”“深察世故人情”“属于上乘”等等。
2、警辟而畅达
“现在,他正躲在山间坟场边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
(老信客仅仅裁下窄窄的一条红绸,被人糟蹋了一生名誉,再也做不起人。对这种处境的设想,作者以排比绘写,一气呵成。容量很大,而且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
“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语句运用比喻手法,表达凝练警辟,具有很强的美感。)
四、学者需疑,探究拓展(像学者挑战)
五、讲一讲你所知道的诚信名言和故事 同学说讲:……………………………… 如: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中国俗语
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裳。——卢照龄 诚信为人之本。——鲁迅
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相报。——李嘉诚 失去了诚信,就等同于敌人毁灭了自己。——莎士比亚 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富兰克林 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海涅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孔子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成语
失足,你可能马上复站立,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富兰克林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
讲诚信故事:曾子杀猪的故事 老师展示并总结 诚信的重要性
儒家“五常”: 仁义礼智信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何谓仁?
仁者,仁义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何谓义?
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
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何谓礼?
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
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何谓智?
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
何谓信?
信者,人言也。
(1 会意。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本义:真心诚意。
(2 同本义 信,诚也。
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
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文中交代了两代信客的命运,着重刻画了一个受人敬重的信客形象,赞美了他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善良宽容等优秀品质,说明了奉献者总是能赢得敬重和爱戴的。
2、解析
本文脉络清晰,以信客为什么做信客、怎么做信客、为何不做信客、不做信客又怎么样了为线索,运用质朴典雅、精辟畅达的语言,紧紧抓住了信客的品质特征,为我们展现了“信客”这一值得敬佩的人物形象。
二、目标及解析
1、目标(1积累字词。
(2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思想内容。(3揣摩典雅而又精辟的语言。(4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2、解析
(1学生会读会用课后生词,增加词汇量。
(2通过把握文章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进一步的理解文章内容(3体会本文典雅而又精辟的语言,学习语言的运用技巧
(4通过对“信客”的品质特征的理解,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流于浅表,缺乏进一步的探究人物精神的能力。学生对于语言的运用和赏析,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课文比较长,学生课前应充分预习课文,查阅作者资料;教师准备多谋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基本流程
导课——读课文——自学——讨论明确——检测——小结(二、教学情景
1、情景导入
同学们,请看两幅图片(图片展示,10年来,“溜索姑娘”——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云岭乡邮政所的邮递员尼玛拉木,就行走在邮路上,行程10万公里。她,被当地藏族同胞称为“太阳仙女”。她说:“人家把信交给我来送,其实就已经把心交给我了。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都要把信件送到对方手中,因为我捧着的是一颗颗滚烫的心啊!”这是令人敬佩的乡村邮递员,今天,我们将学习的是余秋雨先生给我们讲述的另一个关于邮递员的故事——《信客》。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重视字词的学习习惯(1抽学生起来读生字词,然后全班齐读。(2抽问学生几个生字词的解释
3、自读课文,整体感悟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把握
全文按小标题形式已分成四部分,请归纳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一、写年轻人做信客的缘由。(二、写年轻信客怎么做信客。(三、写年轻信客为何不做信客。(四、写人们推荐信客当教师。
4、课堂研讨(四人小组讨论解决
(1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分析文章的写作线索
明确:全文紧紧围绕信客“诚信”这个主题来展开,用老信客的没落来引发信客艰难的一生。这样写既突出了重点,又表现了老信客对信客的深远影响。
(2作者重点写了信客的什么事迹?为什么重点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主旨
明确:重点写了两个事迹,一是概括写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的事迹;二是具体写一次遭人诬陷后宽厚待人的事迹。这些都说明信客职业的凶险和信客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以待人、善良厚道的品性,所以重点写。
(3信客为什么留下遗愿,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去思考两代信客之间的深厚情谊
明确:因为他通过多年的奔波、体会,他了解这一职业,热爱这一职业,因而他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4、从文中可以看出“信客”有哪些优秀品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明确: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阅历丰富、值得钦佩
5、语言品味
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你对哪些词语和句子最感兴趣,请勾画出来。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语言在文章中的作用,尝试 明确:本文的语言典雅而又精辟。
(1典雅精练的词语,如:“破烂灰暗”“风尘苦旅”“感叹唏嘘”“劲厉的山风”“满脸戚容”“猝然昏厥”“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破碎和焦灼的心”“满纸幽怨”……
(2精辟的句子如,“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形象地表现了身居穷乡僻壤的农民对外界事物的关注。“都市里的升降荣辱,震撼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表现信客是联系城乡的纽带。
6、目标与检测(《练习册》P18-19第1-4题
7、小结
信客这种职业靠的是一个“信”字,其实,任何人都要讲诚信。一个人,不管地位多高、职权多大,只要他真正为老百姓做过实事, 老百姓就会记他一辈子。把声誉和诚信刻在老百姓心上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
六、教学反思: 配餐练习A组练习
1、看拼音写汉字 bá(涉私shú(颠pâi(吊yàn(焦zhuó(文zhōu zhōu(2、解释下列词语 诘问—— 噩耗—— 焦灼—— 参考答案:
1、跋塾沛唁灼绉绉
2、诘问:追问,责问。
噩耗:指近亲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焦灼:非常着急。B组练习
1、分析下列句子所用的描写方式。
A、直到他流了几身汗,赔了许多罪,才满脸晦气地走出死者的家()B、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说什么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 乡谊?()C、回到乡间,他就夹上一把黑伞,伞柄朝前,朝死者家里走去。()
2、当信客受到死者家属的大声呵斥时,“他也只能低眉顺眼、连声 诺诺”。你怎样理解他的这一做法?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A、神态描写 B、心理描写 C、动作描写
2、这些做法体现了他宽以待人的人格美。《信客》学案 姓名: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
一、学习目标 6
1、对文章的生字词进行充分的识记。
2、这篇文章的各部分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3、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4、文章所要突出的主题是什么?
二、课堂研讨(1)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2)作者重点写了信客的什么事迹?为什么重点写?(3)信客为什么留下遗愿,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4)、从文中可以看出“信客”有哪些优秀品质?
三、目标检测 《练习册》P18-19 第 1-4 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掌握文中生字词的读音与词义。
2、能力: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会从人物语言、行动和心理分析概括人物性格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受信客诚信无私、待人宽容、任劳任怨等品质的品格和敢于奉献的精神,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做一个敢于奉献的人。二.教学重点、难点
1.从探究人物的角度把握课文内容;品味佳句,体会语言风格。2.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三.课的类型及主要教学方法
新课;自读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具:黑板、粉笔 五.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内容
(一)新课导入
“信”字,“信”是由“人”和“言”组成,人言为信,信的本意就是言语真实。20世纪初,在浙江余姚一代,因离上海比较近,就有不少人去上海谋生。由于当时邮政业务尚未普及到乡村,城乡之间的通讯需要专人担当,于是便产生了信客这种特殊职业。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信客》,来看看信客是如何生活的。
(二)作者简介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主要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艺术创造工程》《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199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入载多部世界名人录。《文化苦旅》是余秋雨近年来在国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系列性文化散文。
(三)文本感知
1、生字词
(1)注音:唏嘘(xī xū)噩(è)耗 呵(hē)斥 诘(jié)问
伎俩(jì liǎng)颠沛(pèi)文绉绉(zhōu zhōu)吊唁(yàn)连声诺(nuò)诺 猝(cù)然 昏厥(jué)
(2)释义:穷愁潦倒:形容读书人境遇困苦,意志消沉。风尘苦旅: 比喻旅途劳累辛苦。
鸡零狗碎:比喻事物零零碎碎,不成片段,也比喻无关紧要的琐碎事务。连声诺诺:诺诺,答应的声音(表同意)。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
生死祸福:人生的出生、死亡、灾祸、祥福,有涵盖人生世事的意思。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信客,乡村过去没有邮局,对外通信往来主要靠从事这种特殊职业的人。
2、为文章四部分以信客为主语加四个小标题。
全文脉络:信客做信客的缘由——信客是怎么做信客的——信客是怎么不做信客的——信客为什么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3、做信客好不好?为什么?信客有什么品格?
①信客的苦:工作劳苦:终年跋涉。生活贫苦:收入微薄。
心灵痛苦:蒙受怀疑、欺凌、憎恨。
②信客的品格:从人物语言、行动和心理等方面分析,从而得出信客的品格: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善良厚道、恪尽职守、通达事理等。
4、作者为什么要倾注那么多的热情为信客树碑立传?
作者着重刻画一个受人敬重的信客形象,赞美他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善良宽容,意在说明无私奉献的人总是能赢得别人的敬重和爱戴的。“奉献者终究会赢的敬爱和怀念。”信客难能可贵的品质,正是现实生活中需要大力提倡的。
(四)合作探究
1、写信客前,为什先写一个老信客?
通过写老信客,交代信客这一职业的特点:一是路途艰辛,二是强调职业道德——“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而且这个“信”字要做到一丝不苟的地步。老信客既以自己的丰富经历给年轻信客以具体切实的指导,同时,他的惨痛教训又时时警醒着年轻信客。这些,都促使年轻信客迅速成为可以信赖的信客。
2、文中重点写信客的什么事迹?为什么重点写?
重点写了两个事迹:一是概括写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的事迹;二是具体写一次遭人诬陷的事情。这些都说明信客职务的凶险和信客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以待人、善良厚道的品性。
3、信客为什么留下遗愿,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 因为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五)品味佳句,体会风格
1、质朴而典雅
句子:“他读过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码头,碰了几次壁,穷愁潦倒,无以为生,回来做了信客”一句,就兼有质朴与典雅的特点。
词语:“破烂灰暗”、“风尘苦旅”、“满脸戚容”、“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等既典雅又精炼。
2、警辟而又畅达 ①比喻句:“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形象地表现了身居穷乡僻壤的农民对外界事物的关注。“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回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泪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语句运用比喻手法,表达凝练警辟,具有很强的美感。
② “现在,他正躲在山间坟场边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这个句子容量很大,一气呵成,又有排比成分,气势十分畅达。
本文的语言特点:①质朴而典雅,学者散文的风格比较典雅,本文写信客,题材的特点又决定语言特点,质朴的人物要用质朴的语言来描述。文中典雅的词语随处可见,如“破烂灰黯”“风尘苦旅”“满脸戚容”等。②警辟而又畅达。本文的语言风格不2 同于《背影》的朴素平实,《台阶》的口语化。题材不同,作者个性气质及语言习惯不同而决定不同的语言风格。
(六)为信客的坟墓作一篇墓志铭吧!(志铭是对他生平事迹和品质的概述,语言要力求简练、通畅。)
三十年信客生涯,风尘苦旅,奔波于家乡和上海之间,艰辛备尝,传递两地亲人信物。为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宽容厚道。执教小学,为人师表,工作出色,桃李芬芳。四乡敬重,众口传颂,立此墓碑,永志纪念。
(七)教师小结
信客,作为一种职业已经消失了,而作为一辈子默默奉献的一类人,却没有绝迹,也不会绝迹。作为新时代的主人,我们既要给予那些我们身边默默奉献的一类人应有的信任、尊敬,也要努力成为那样的人,诚信无私、宽以待人、默默奉献。
(八)布置作业:
(1)拓展延伸,课外阅读《文化苦旅》。(2)摘抄有关诚信、奉献的成语、名言。
(九)板书
信客
↓ 余秋雨
苦
↓
诚信无私、宽容厚道、任劳任怨〃〃〃〃〃〃 呼 吁 诚 信
↓
1、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思想内容。
2、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品质,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教学重点
1、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品质。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信”字最早的解释是什么吗?古人云:人言为信。意思就是语言真实,现在我们就“信”字组词,看能组成哪些词语。(板书:信客、诚信、信任)
二、作者介绍
我们在走进《信客》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它的作者余秋雨: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主要作品:《行者无疆》,从书房《出走十五年》,进行了一次漫长的《文化苦旅》。在渡《霜冷长河》时,无意捡拾到一些《文明的碎片》,不禁发出《千年一叹》。后来他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进了《山居笔记》 三﹑整体感知
自渎课文后回答问题 ㈠信客
(阅读了课文,大家知道)信客是怎样一种职业?他要做哪些工作呢?(明确:信客是城乡之间捎物带信的特殊的私人职业。主要负责乡村城市间的信、物的传递;还要代读代写书信;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时,还要帮忙处理后事、安慰家属)㈡诚信
信客,最注重的是什么?(从原文中找语句回答)(明确:“信”,原文: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千万别学我。)㈢信任
信任就是相信而敢于托付,《信客》中人们相信信客吗?哪些事可体现出来?并表现信客怎样的人物形象? A最初的不信任
①遭人诬陷(明确:被同乡无诬称为小偷,扭送巡捕房——体现信客待人宽容,善良,有情有义)
②送交遗物(明确;被人怀疑贪占——体现了信客的宽容、善良)B后来的信任
①被推选为当地学校的老师、校长(明确:体现了他眼界开阔,对各种新知识都能容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深察世故,很能体谅人)
②参加信客的葬礼吊唁的人很多(明确:体现了他以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洁身自好,待人宽容,善良厚道„„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敬重和感激)㈣写招聘启事
(通过上面的“三信”我们对信客这一职业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我们要为一个落后的村子招聘一位信客,我的招聘启事应该怎么写?什么样的人才符合条件?我这里有张招聘表,大家帮我填完整吧)职位 信客
学历 能识文断字
职位描述 主要负责乡村城市间的信、物的传递;还要代读代写书信;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时,还要帮忙处理后事、安慰家属
职位要求(职业道德)信,诚信,信用
性格特点 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洁身自好,待人宽容,善良厚道
五、总结
通过欣赏余秋雨的《信客》,了解了什么是信客以及做一名合格的信客需要具备什么素质。我们可以从文章最后看到以诚信德名远播的信客去世时,前来吊唁的人非常之多,可见诚信之人必受人尊重。这篇文章让我们意识到诚信对于人立足社会而言是必不可少的,21世纪是个讲求诚信的时代,人无信而不立。
板书 信客 余秋雨
诚信 任劳任怨 信 恪尽职守 信 诚信无私
洁身自好 客 待人宽容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唏嘘、诘问、焦灼、伎俩、颠沛、穷愁潦倒、连声诺诺”等词语。
2.了解余秋雨和他的文化散文《文化苦旅》。
3.了解信客职业及其品质。
潜力目标
1.揣摩佳句,提高品味语言的潜力。
2.学习从人物研究的角度整体把握作品的阅读方法。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写作意图。
德育目标
把握信客形象,学习诚信无私、待人宽容的可贵品质,培养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品味佳句,体会语言风格;从人物研究的角度把握课文资料。
●教学难点
抓文章脉络理清思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方法
1.自读点拨法。本文节选自《文化苦旅》,但入选部分独立成篇,叙述完整,人物鲜明。指导学生在自读中把握信客的事迹和品质,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诵读品味法。学者散文的风格比较典雅,清词丽句随处可见,给人以很大的品味赏析的空间和美感,指导学生品味佳句,领悟语言表达提高的途径。
3.拓展延伸。信客品质的核心是诚实、奉献,鼓励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如现代社会对健全信用体制的呼唤等,体察作者的写作意旨。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打印好的文字资料、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整体把握课文资料,把握信客形象及其好处;品味佳句,领会学者散文的语言风格。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正如一则广告语所说的“呼机、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电信业的迅猛发展,给忙碌的现代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手机信息拜年已悄然成为一种时尚,提及20世纪初期的乡间,对外通信往来主要依靠一种特殊职业人——信客。也许人们难以想像,其实在很长时期中,信客沉重的脚步是乡村和城市的纽带,余秋雨的《信客》将向我们讲述这一段故事,“信客为远行者们效力,自己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让我们在故事中去认识信客,去体会他们的苦涩人生。
二、作者简介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主要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艺术创造工程》《文化苦旅》《礼貌的碎片》《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入载多部世界名人录。
三,背景资料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近年来在国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系列性文化散文。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作者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仅仅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带给了崭新的范例。台湾著名学者余光中先生认为,余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过了他的《文化苦旅》”,这评价,深得其真髓。
三、预习
(1)注音:
唏嘘(xīxū)嫉妒(jídù)猝然(cù)昏厥(jué)文绉绉(zhōu)焦灼(zhuó)伎俩(jìliǎn)
诘问(jié)吊唁(yàn)
(2)释义:
猝然:突然,出乎意料。
伎俩:不正当的手段。
诘问:(书)追问、责问。
焦灼:十分着急。
颠沛:贫困,受挫折。
连声诺诺:诺诺,答应的声音(表同意)。
潦倒:形容无路可走,十分失意。
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四,整体感知
1,课文共四节,行文脉络是:信客做信客的缘起——信客是怎样做信客的——信客是怎样不做信客的——信客为什么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2,学生畅谈信客的形象,教师归结:
信客终年跋涉,十分劳苦。到了一地,又十分繁忙,既要散发信、物,又要接收下次带出的信、物。还有额外工作,要经常代读、代写书信。有时还要充当代理人,某个谋生者死了,得尽同乡情谊,匆匆赶去,代表家属料理后事,收拾遗物。回到乡间,又要通报噩耗,帮着安慰张罗,交送遗物,汇报处置后事的状况。“信客”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信客身上。
信客收入微薄,生活贫穷。老信客干了一辈子,家里破烂灰暗,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沿途投宿,拣便宜的旅馆住,吃饭尽找那种“能够光买米饭不买菜”的小店。终年奔波,胃病和风湿病成了职业病。他们是最困苦的旅行者。
信客最痛苦的是蒙受怀疑、欺凌、憎恨。信客这条路布满凶险,实在是件苦差事。
信客的为人: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洁身自好,待人宽容,善良厚道。
3.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
明确;先写老信客,实际上说明了信客这一职业的两个特点:一是路途艰苦;二是强调职业道德——“就在一个信字”,而且这个“信”字要做到一丝不苟的地步。老信客既以自己的丰富经历,给年轻信客以具体切实的指点,他的惨痛的教训,又时时警醒着年轻信客。这些,都促使年轻信客迅速成为能够信赖的信客。
4,作者重点写了信客什么事迹为什么重点写
明确;重点写了两个事迹,一是概括写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的事迹,二是具体写一次遭人诬陷。这些都说明信客职务的凶险和信客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以待人、善良厚道的品性。
5,信客为什么留下遗愿,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齐
明确;信客留下要与老信客葬在一齐的遗愿,是出于对老信客的理解、同情、敬重和感激。
6,怎样理解信客特殊的品格和素质
明确;信客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以及开阔的眼界、丰富的阅历的特殊品格和素质是特殊的职业造就的。“信客为远行者们效力,自己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一身破衣旧衫,满脸风尘,状如乞丐。”“在很长的时期中,信客沉重的脚步,是乡村和城市的纽带。”(《文化苦旅信客》)
7.学生依据课文资料,试写一段话,作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
提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就其资料是对他生平事迹和品质的概述,体例不作要求,语言要力求简练、通畅。
学生构思、完成,教师巡视并作具体指导,鼓励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得意之笔,并简要点评。?
带给参考示例:(多媒体显示)
三十年信客生涯,风尘苦旅,奔波于家乡和上海之间,艰辛备尝,传递两地亲人信物。为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宽容厚道。执教小学,为人师表,工作出色,桃李芬芳。四乡敬重,众口传颂,立此墓碑,永志纪念。
8.学生深入揣摩:作者为什么倾注那么大热情,为信客树碑立传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作者着重刻画一个受人敬重的信客形象,赞美他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善良宽容,意在说明无私奉献的人总是能赢得敬重和爱戴的。信客的难能可贵的品质,正是现实生活中需要大力提倡的。
五、品味佳句,体会风格
1.通读全文,勾画出你认为的精彩语句,简要说出它的美感.佳句示例:
(1)“此刻,他正躲在山间坟场边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老信客仅仅裁下窄窄的一条红绸,被人糟蹋了一生名誉,再也做不起人。对这种处境的设想,明确,作者以排比绘写,一气呵成。容量很大,而且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2)“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
“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
明确;语句运用比喻手法,表达凝练警辟,具有很强的美感。
(3)教师归结本文的语言特点:①质朴而典雅,学者散文的风格比较典雅,本文写信客,题材的特点又决定语言特点,质朴的人物要用质朴的语言来描述。文中典雅的词语随处可见,如“破烂灰黯”“风尘苦旅”“满脸戚容”等。②警辟而又畅达。本文的语言风格不同于《背影》的朴素平实,《台阶》的口语化。题材不同,作者个性气质及语言习惯不同而决定不同的语言风格。
六、课堂小结
掂量视诚实为生命的老信客的嘱告“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总觉得是那个沉重,其实不仅仅做人,乃至维系社会秩序的规则不是正承受着信用危机的挑战吗愿我们能以平和的心态诚实待人,诚实处事,去奠基诚信大厦。
七、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以“诚实”为话题,写一篇小短文,能够谈看法,也能够讲故事。
提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就其内容是对他生平事迹和品质的概述,体例不作要求,语言要力求简练、通畅。
提供参考示例:(多媒体显示)
(三十年信客生涯,风尘苦旅,奔波于家乡和上海之间,艰辛备尝,传递两地亲人信物。为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宽容厚道。执教小学,为人师表,工作出色,桃李芬芳。四乡敬重,众口传颂,立此墓碑,永志纪念。)
1、握文章脉络,理清思想内容。
2、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3、解读余秋雨的人生感、民族感和历史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请欣赏下面两段文字:
1993年我在上海工作时,偶尔在南京路新华书店看到《文化苦旅》,觉得很不错,就买下,因此我知道了有一个学者叫余秋雨。后来,余秋雨和他的这本书红遍大江南北。我一般不喜欢跟风,余秋雨后来出的几本书,我没有怎么看,唯独《文化苦旅》,我还是非常推崇的。因为读一本书,而认识一位作者,我更有成就感!当然,因为一位作者的缘故,而去读此人的书,也是一件很不错的事.
犹记得九六年刚刚接触到《文化苦旅》时的情景,夏夜寂寂,我跪拜于地,以一种膜拜的姿势,瞻仰这些神性的文字,禁不住念出了声:“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黑夜漫漫,我第一次读到了这般雄浑悲怆的历史散文。我为之倾倒,义无反顾。
此后,不论我身处何方,总有一本《文化苦旅》常伴床头。
——《文化苦旅》到底是怎样的一本书,让读者这般痴狂。
《文化苦旅》余秋雨是1992年出版的第一部非学术性散文,也是他辞去院长后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共收集了37篇散文。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今天,我们走进余秋雨,走进《文化苦旅》,一起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解读余秋雨的人生感、民族感和历史感。
二:作者简介: (播放视频)
余秋雨说:“我把想清楚了的问题交给课堂;我把有可能想清楚的问题交给学术;我把绝对想不清楚的问题交给散文。”今天,我斗胆把余先生想不清楚的问题交给同学们。
三:研读课文
(1)(播放音频)解题
信客是一种私人职业,不受任何机构管理。这个地方外出谋生的人多了,少不了要带几封平安家信、带一点衣物食品的,方圆几十里又没有邮局,那就用得着信客了。信客要有一点文化,知道各大码头的情形,还要一副强健的筋骨,背得动重重的行李。
细想起来,做信客实在是一件苦差事。乡间外出的人数量并不太多,他们又不集中在一个城市,因此信客的生意不大,却很费脚力。如果交通方便也就用不着信客了,信客常走的路大多七转八拐,换车调船,听他们说说都要头昏。信客如果把行李交付托运也就赚不了什麽钱,他们一概是肩挑、背驼、手提、腰缠,咬着牙齿走完坎坷长途。所带的各家各户信件货物,品种繁多,又绝对不能有任何散失和损坏,一路上只得反复数点,小心翼翼。当时大家都穷,托运费十分低廉,有时还抵不回来去盘缠,信客只得买最差的票,住最便宜的舱位,随身带点冷馒头、炒米粉充饥。
信客为远行者们效力,自己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一身破衣旧衫,满脸风尘, 状如乞丐。
在很长的时期中,信客沉重的脚步,是乡村和城市的纽带。
(2)研读文本
1、做信客好不好,为什么?他为什么选择当信客?
明确:做信客很“苦”, 老信客因为一条红绸,被人糟蹋了名誉,找到了年轻人当第二代信客。
2、信客工作任劳任怨,善良厚道,但他有时还要受到无端的呵斥与猜疑。
3、信客带着老信客的叮咛与嘱托走上了征程,那么,信客又是怎样作信客的呢?
明确;做本职工作——收发信、物。 做分外工作――充当死者的代理人。
4、信客匆匆的脚步,带来了远方亲人的音讯。信客不畏路途艰辛凶险,吃不饱,睡不好,疾病缠身。如果说,这是肉体上的摧残,这还可以忍受,那么,他还要忍受精神上的苦痛,这精神的苦痛是什么呢?
明确:受人怀疑,遭人诘问。
但信客并没有发脾气,而是连连赔罪,任由别人怀疑诘问,这反映出信客任劳任怨,但他还干这档子事,他尽了乡邻间的情谊,说明他有情有义。
5、信客遭人怀疑诘问就已非常痛苦,但有些事对他来说,无疑是在流血的伤疤上撒了一把盐。那么,这是什么事呢?
明确:遭人诬陷,被送如警察局。 但他并没有把这件事公布于众,他要保存他老乡的面子,说明他宽容,从这件事中,信客深刻的体会到了做信客的凶险,他不干了。
6、从中你看出信客是怎样的一类人?
明确:没有何怨言,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以待人,善良厚道。
7、最后,信客不干了,人们的通信成了问题,人们也就想起他的伟大。对信客来说,社会总体上还是有良知的,他生活一直很好,人们还推举信客当教师,他工作出色,还当校长,赢得了人们的敬爱与怀念。他为什么能当老师、校长呢?
明确:上过私塾,有文化;奔波一辈子,阅历丰富;代人写信,增长知识。
8、信客死后为什么要求葬在老信客的墓旁?
明确:他通过多年的奔波、体会,他了解这一职业,热爱这一职业,因而,他同情老信客,敬重老信客,感激老信客。
四、延伸训练
1、全文脉络:当信客的原因---怎样做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了---信客为什么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2、文章分四节,每节用一、二、三、四标出,你能用俩字做小标题代替一、二、三、四吗?可否用一字?
3、中国古典文学常以回目名为章节名,如“陆虞侯纵火草料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你也试试看。
小结:同学们,我们通过解读课文,理清线索,明白信客的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以待人,善良厚道的人性美,从而解读到余秋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人性的赞美。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作家,他的思考决非停留在这一层面继续解读余秋雨的民族感和历史感。
五、深沉解读
1、余秋雨先生写的《信客》,实为文化苦旅中的“信客”,是诚信、宽容文化在不诚信、不宽容文化中的一次苦旅。
在《信客》中写出了老信客和年轻信客同样的悲剧:老信客和年轻信客都被迫远离信客这一职业,一个是偶然的、唯一的一次失信,导致整个社会对他一生诚信的彻底否定,老信客痛楚无奈地从浸满诚信文化因子的这一职业中悄然退出;而另一个则是因为太诚信而被捕进班房,认识到诚信“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我已经撑持不了”而决然退出。他们殊途同归的根源都在于:整个不诚信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以他们为代表的诚信文化进行诋毁和嘲弄,甚至是迫害(信客因诚信被打耳光、进班房)。
更具有讽刺意味的、荒诞可笑的是,在这种整体社会文化不诚信、不宽容的背景下,只有不诚信才能赢得“不诚信者“的感动和尊重。看看那位在都市里打了信客耳光的同乡,因为信客没有说他任何坏话(即没有向他的结发妻子告发他在外养情妇的秘密),也就是没向他的妻子说真话,而让这位同乡“深受感动”,决定办邮所,让信客任职。其实作者在告诉我们“诚信文化”所遭遇的尴尬和不幸,告诉我们这种畸变的、不诚信文化的社会心态的滑稽与荒诞,可笑与可悲。
2、你认为当今社会还存在这种不诚信现象吗?
3、余秋雨作为一个文人,向当今社会呼吁什么?
年轻的信客是“诚信、宽容”的文化精灵,然而诚信的每一寸,宽容的每一步,都是要付出忍辱负重的代价。这个奔波于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之间的`“另类文化使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诚信、宽容”而感到幸福:他要忍受丧夫之妇咬牙切齿的憎恨、大声呵斥;还要忍受不忠于妻子的同乡的侮辱。“诚信和宽容”文化的精魂——信客,就是在这种环境中艰难地生存的。这实质上是两种相反的文化在碰撞、在冲突,信客就是在这种冲突中最终忍受不住,败下阵来,这正暗示着“诚信、宽容”文化没有顺利生长的土壤和环境,只好隐退于生活之外。最后,信客与老信客两坟相守,也正暗示着,只有“诚信、宽容”与“诚信、宽容”相随,才是诚信文化生长、生存的最佳土壤和环境,这正是余秋雨先生文本中所要诉求的要义。
【信客教案精】推荐阅读:
《信客》课堂教案10-29
信客优秀教案11-19
八年级语文信客教案09-15
课文信客教学教案设计11-11
《看病教案》教案06-06
经典诵读教案教案06-02
教案送玩具教案10-15
《口技》教案-教学教案11-18
第八册教案教学教案06-07
小学信息教案教案(五年级)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