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规划局(通用8篇)
一、服务内容 (一)规划提升优化 1.专家服务队通过研究宁德市各县(市、区)村庄规划编制及建设情况,深入乡镇、村庄实地调研指导,针对村庄类型、发展定位、规划思路、实施措施等提出提升优化建议。
2.专家服务队按照国家、省、市有关文件要求,受邀参与研究符合宁德实际的村庄规划指导策略。
3.专家服务队受邀参与村庄规划、发展、建设等有关专题研讨。
4.专家服务队受邀参与“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技术评审,提升审查质量。
(二)规划专业技术管理培训 根据各县(市、区)实际情况,专家服务队受邀开展村庄规划有关业务知识培训,提高规划技术及管理水平。
二、工作计划 2020 年 6 月中旬前完成村庄规划专家服务队伍建设,6 月底前各县(市、区)整理辖区内村庄规划编制情况、存在问题、优化需求提交市自然资源局,专家服务队尽快熟悉县(市、区)相关需求,于 2020 年 7 月起每季度到县(市、区)乡镇、村庄实地指导,每季度服务不少于一次。县(市、区)应提前将辖区内规划建设需求强烈、村民积极性高的村庄名单报送市自然资源局,专家服务队成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分批次进行实地指导。每批次实地服务村庄数量不超过 10 个,服务队专家数量不超过 6 个,市局陪同人员 1 个。
三、服务保障 (一)办公场所及交通设备。邀请单位配合做好现场指导工作,提供必要的办公场所及交通设备。
(二)服务协议。由邀请单位通过随机抽取形式从专家服务队中抽取专家。
(三)专家服务费用。参与“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技术评审以或实地调研指导,由邀请单位按照《宁德市委组织部 宁德市财政局 宁德市人社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市直单位考试评审等劳务费执行标准的通知》(宁财行〔2016〕17 号)执行,最高不超过 500 元/人*半天;参与村庄规划指导策略研究、专题研讨以及开展业务知识培训,由邀请单位按照培训费相关标准执行,中级技术职称及以下专业人员每学时最高不超过 400 元,副高级技术职称专业人员每学时最高不超过 500 元,正高级技术职称专业人员每学时最高不超过 1000 元,院士、全国知名专家每学时一般不超过 1500 元。
(四)专家食宿。由邀请单位按照相关标准承担专家食宿费用。
四、专家服务期限 (一)原则上专家服务队期限为三年,专家名单每三年更新一次。在服务期限内,专家无法正常履职的,可自愿退出专家服
务队。
(二)专家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市自然资源局可按照有关规定经过局审议,予以除名:
在预防震灾的理论探索方面, 大多数学者从各个层次的形式进行研究探讨。张维月的工程决策分析法探讨了综合防灾资源的合理配置。刘本玉等人在防震减灾决策研究的层面上, 建立与之相对应的总体决策分析法, 联合工程抗震决策分析、震前预报决策分析、震后抢险救灾决策分析五个方面。以及生命线地震工程的研究思想的提出, 都加强了综合防灾的能力。
2 湘西北地区小城镇防震减灾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临澧县防震减灾现状
临澧县位于湖南省常德市北部, 地处武陵山余脉与洞庭湖盆地过渡地带, 地质构造复杂, 具有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构造背景, 总面积1210km2。《常德民政志》记载, 从明崇祯四年起共发生地震588次, 其中较大地震10次, 破坏性地震1次。由此可见, 临澧县面临的地震灾害威胁和挑战及迫切又严峻。
2.2 在临澧县防震减灾资料中体现的问题
虽然临澧县在防震减灾上的探索和考察得到了卓越的成果, 但是在抵制和降低地震灾害及由此引发的次生灾害和避难疏散规划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还有待深思。
2.2.1 临澧县的防震减灾空间规划体系不够健全
临澧县在形态讨论上, 注重的问题为美学、经济和功能, 很少积极思考在空间布局上的防震因素;尤其是防震方针常常被动地去顺应城镇规划所发生的形态。城镇整体涉及到空间形态的多个方面, 例如城镇的结构、美学、经济、空间、功能、社会、文化等, 同时防震减灾规划不能对城镇总体规划提出反馈性的影响, 多是被动地去顺应城镇规划所存在的空间形态。
2.2.2 临澧县对防震减灾意识浅薄
需要承认的是, 提升预防震灾, 降低灾害的教育系统建设水平是必不可少的。以唐山大地震的震后幸存者的调查显示为依据, 700多人中仅有1/3的人在发生地震后采取应急避难行动, 其中, 72.5%的人成功脱险。以及日本北海道大地震经验告诉我们, 有必要加强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 搞好震前知识宣传工作。
2.2.3 生命线系统工程在地震下的安全问题有待更进一步的重视
生命线系统由海陆空运输系统、供应水电和能源系统以及信息采集系统组成, 是指维持城市居民生活和生产活动所必不可少的交通、能源、通讯、通信、给排水等城市基础设施。
3 小城镇防震减灾规划综合模式研究对策
3.1 诱导城镇有序发展, 形成有利于城镇防震减灾的空间格局
城镇当中的绿化设计、水源、隔离区域等设置空间始终被占用, 导致城镇的生活环境的容量超出承载能力, 进而引发生态环境的严重失衡, 自我调节和恢复功能日渐消退。城镇对于土地的应用建设与防震减灾用地的需求上发生矛盾, 为减少不合理且盲目的用地开发, 需要探索出防震减灾与城市建设在空间布局上兼顾的方法, 提高城镇对地震灾害的抵抗能力, 降低由于地震或者余震对房屋及建筑物、人员的伤害, 减少经济损失, 由此可见, 空间上的有效建设对城镇的安全和生存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2 加强防灾减灾宣传工作, 全面提高公众防震减灾安全意识
3.2.1 因时因地制宜, 宣传教育方面不断创新
加强城镇居民对预防地震灾害的意识, 积极调动政府和基层地震部门的行动意识, 合理有效的推进规划建设, 适应环境的变化, 不断专研有关对防震减灾的宣传教育新方法。首要的任务是, 教育普及的广泛性, 将如何预防地震和保护自身安全的知识编辑成册, 无论是学校还是各个单位都要积极地展开学习和探讨, 从小做起, 让祖国的花朵意识到预防地震和减少地震灾害的重要性, 同时, 学习到基本的自我保护的方法, 以及医学互救常识;其次, 在各个地方举行实际的地震应急的演习, 以多个形式进行。鞭策相关领导, 制定完善的地震应急预案, 及时掌握科学的方法, 在预防地震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3.2.2 充分利用传媒, 提升民众意识
大众传播媒介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网络的传播速度已经不可小视, 可使教育功能不断得到强化, 传媒已经成为最有效的宣传教育途径。让网络、电视成为预防地震和减少灾害的科普宣传工具。尤其是地震基层部门积极与市级和县级电视台联合, 制作出具有吸引力的地震科普节目, 例如小品、相声、短片, 在民众闲暇的时间段进行播放, 锁定方向, 相信可以起到较为明显的效果。既起到了宣传又能给辛苦的百姓带去一份快乐, 在欢声笑语和情感流露中接受知识。
3.3 重视生命线系统工程的建设, 实现全民的安全保证机制
完善海陆空联合交通运输系统、水电和能源供应系统、以及信息情报采集系统四大组成要素, 构建有效的在灾害发生时紧密联系着人类生存环境及生命安全的保障体制, 确保震前预警的及时化, 震时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最小化以及震后恢复的最大化。
3.4 实现良好的防震环境, 需要合理地建立城镇单元结构的防震布局
尽管城镇中有很多防震的系统, 但是对避难、消防、医疗、物资、环卫和警局缺乏整合, 分散性的这种布局, 使其不能发挥最大的防震功能, 倘若能够与防震网结合, 就能使减震功能健全, 即使发生地震, 也能第一时间发出信息, 确保民众短时间内采取逃离措施, 这种在空间上的规划, 可以让承载各项防震工作的空间资源发挥其最大力量, 进而提升整体的防救震能力, 成为城镇空间对防救震作业的坚强后盾。
3.5 合理控制防震减灾道路的控制线, 确保震时有机疏散
3.5.1 防震的有效道路宽度
在地震发生时, 为提供安全的避难场所, 这些供人们暂时避难的场所需要连接各个等级的防救震道路。其中, 建设紧急避难道路时, 人们步行的宽度成为首要的考虑因素;地震造成人员的伤亡时, 需要及时地进行救援, 救援的面积需要多大, 救援时机动车的宽度设置在哪个范围才最合适, 这些需要仔细的研究和计算。相应的消防宽度也是防救震道路建设必不可少的因素。
3.5.2 防震道路两侧建筑限高确定
假设道路两边建筑的高度为H, 建筑后退距为L, 道路总宽度为X, 最小有效宽度为X1, 由公式X+2L≥2/3H×2+X1可推算出, 不同建筑后退距离前提下的建筑限制的高度。另外, 临澧县的建筑高度还需符合我国对地震设防的有关规定。
参考文献
[1]临澧县灾害志编纂委员会.临澧县灾害志:1729-2008[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9.
追寻着历史的脉络,我们不难发现,三都澳历史上就是我国繁华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早在唐朝以前,三都澳就已开发;明代就开辟了运粮航线,戚继光在这里抗击倭寇;清代郑成功率师进三都澳,清康熙二十三年在此设立税务总口,下辖九个口岸;清光绪年间正式开放三都澳,为对外贸易港口,并成立海关,英、美、德、日、俄、荷、瑞典和葡萄牙等24个国家在此修建泊位、设立办事处或代表处,有4个国家在这里设有钱庄,意大利还在此设立领事馆。由于三都澳在军事和经济上的特殊战略地位,早在19世纪就成为帝国列强争夺的对象。意大利最早向中国政府提出租借三都澳,德国在独占威海卫之后欲占三都澳,美国要求租借三都澳作为军港和煤码头,英国海军上将也专程访问三都澳。抗日战争前,三都澳为大半个中国供应“美孚石油”和其它日用品,澳内驳船竞渡,渔舟唱晚,商号林立,商贾云集,是当时宁德经济发展鼎盛时期的一个缩影。但为此她也承受了日军于1938、1939年的两次大轰炸及1940、1941年的侵占,基础设施遭受彻底破坏。此后,由于台海局势紧张、10年前线、10年内乱、10年军事禁地,“铜雀春深锁二乔”,三都澳这片尚未开发的处女地,从此封闭于东海之滨。
岁月的丰碑记载着三都澳千百年来的沧桑变幻。回顾三都澳的这一页历史,有过战争与和平,也有过辉煌与衰败,但始终不变的是三都澳的独特风韵和神奇魅力,无时不在牵动着世人关注的目光。早在近100年前的辛亥革命時期,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先生,就把三都澳载入《建国方略》,誉为“世界不多、中国仅有”,并预言三都澳可建成东方大港。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教授曾写过文章披露,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时,美国也想在中国沿海港口中找一个据点。当时美国一个海军将领到三都澳考察,被这里无与伦比的自然条件深深吸引了,他声言,“谁控制这个港湾,就可以控制整个西太平洋;美国如取得三都澳,太平洋就会成为美国湖。”1927年末和1962年末,著名文学家郭沫若两度来到三都澳,并在1962年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良港三都举世无,水深湾阔似天湖”。1982年11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考察过三都澳,1983年10月,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李先念同志亦考察过三都澳,都对三都澳给予很高的评价。1988年,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钱伟长在考察三都澳时欣然题词:“群山抱三都,风兴六级浪不扬;荷叶守澳口,水深百米港尽良。”历史的车轮驶进了2l世纪,2004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蒋正华来到三都澳考察,同样为三都澳富集的港口资源由衷赞叹,留下了“宁德港口甲天下”的称赞,并挥毫题词“港阔水深、微波不掀、碧海万顷、良港如云”。
事实上,三都澳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注定这个神奇的港湾必将造福于世人。首先,从区位条件看,三都澳地处我国南北海岸线中部,居福州港和北仑港两个开放大港之间。海上北距温州145海里,上海390海里;南至福州66海里,广州黄浦561海里;东至台湾基隆港145海里,是我国南北海运和诸多国际航线的必经之路,与东南亚各国距离适中,与港澳较近,与台湾一水之隔。在空间上三都澳则是江西、湖南、安徽、湖北等中部内陆省份最近的出海口,随着陆域交通的改善其将成为这些地区重要的出海通道。其次,从自然条件看,三都澳拥有水域面积731平方公里,其中10米以上的深度水域173平方公里,是浙江北仑港的26倍,荷兰鹿特丹港的8倍;深水岸线80.8公里,是北仑港的5倍,可建万吨级至20万吨级泊位112个,是目前国内建设大型深水泊位最理想的港址;主航道水深30-115米,50万吨级巨轮可全天候进港,且口小腹大,避风条件好,符合世界航运船舶大型化、航道深水化的趋势。第三,从配套资源条件看,三都澳内拥有条件良好的临港沿岸开发腹地和丰富的非金属矿石、海洋渔业、淡水、水能和旅游资源,水资源总量约150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225万千瓦,现有中小水电站和正在开发的装机容量近200万千瓦,目前在建的还有第一期装机240万千瓦的大唐宁德火电厂,将于2005年底陆续投产,能为港口及临港产业用电提供保证。特别是临海7550万平方公里的浅海滩涂,可为大型临港工业项目和港口建设用地提供宽阔的陆域空间。因此,考察过三都澳的国内外港航专家一致认为,三都澳条件之优越,可与世界上最著名的港口相媲美,尤其是依托丰富的岸线、陆域和滩涂资源,三都澳沿岸是布局能源、钢铁、石化、船舶修造、重型机械等临海重化型产业项目的理想选址。
当前,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伴随着中国经济迅速的崛起及重化工业发展阶段的到来,封闭近半个世纪的三都澳正迎来历史性的建设发展机遇。特别是今年以来,福建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宁德位于福建东大门,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是福建省规划建设的四大港口之一。宁德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抓住机遇,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新兴港口城市,并作出“以港兴市”的决策部署,这必将给仍处于未实质性开发的三都澳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目前,宁德正按照港口、产业、城市三位一体、互动发展的总体思路,加快三都澳开发建设,推动宁德新兴港口城市迅速崛起。一是以科学规划指导港口开发。高起点编制港口发展总体规划,做好港界、渔业区、生态保护区、产业发展和配套设施建设用地等规划,合理确定港口岸线、工业岸线、生态岸线和居民生活岸线,切实保护好岸线后方陆地资源,为港口陆续开发提供足够的用地空间。总的目标是:近期通过开发使三都澳成为福建省重要的综合性深水港,远期建成我国沿海特大型深水港。二是以快捷通道建设拓展经济腹地。按照基础设施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建立和发展“西进东出、北接南联”的水、公、铁等衔接配套的现代陆海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加快建设温福铁路,争取“十一五”前期开工建设宁德通往江西上饶高速公路,规划建设宁德通往浙江泰顺连接金丽温高速公路和京福高速通古田、屏南接江西杨源的高速公路,并争取建设宁德经江西连接京九大动脉的铁路,延伸拓展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腹地。同时加快环三都澳港口群建设,配套完善各港区后方疏港路网,发挥港口与交通大干线的联动效应,使三都澳经济腹地延伸至中部内陆省份。三是以临海产业发展支撑港口经济。大力发展水产、临海工业、港口运输、滨海旅游、海洋高新技术等五大临海产业。重点发展临海重化工业,以环三都澳地带为重点,根据各港区的功能和特点,在城澳、漳湾、溪南、赛江两岸、沙埕等临海板块,加快引进一批重化工业项目或物流中转项目,形成分工明确、各具特色、关联紧密、协调发展的港口经济和I临海工业区,逐步建设成为国家战略物资存储、石化中下游产品工业、钢铁工业、船舶修造工业、能源供应和物流配送基地。四是以港口开发带动中心城市发展。按照“一城、二岛、二区、五港”的城市空间布局,以及“向海、临海、跨海”三步走的发展步骤,加快推进宁德中心城市“东扩面海、北展南移”,逐步实现城市与港口的连接,使港口发展能以中心城市为据点、腹地经济为依托,形成港城互动的一体化发展格局,逐步建设环三都澳海湾城市。
“开发三都澳、振兴宁德市”,这是三百多万宁德人梦寐以求的夙愿。可以预见,乘着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新兴港口城市的强劲东风。三都澳必将展翅腾飞,谱写辉煌的篇章!
为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出生素质,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不断改善育龄群众生殖健康水平,促进我市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确保完成市委、市政府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责任目标要求,现计划生育工作目标责任是:
一、加强领导,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组织本单位干部职工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市、区有关计划生育文件精神,做好本单位计生工作,积极发挥部门优势,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坚持单位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做到有领导机构、有具体分管计生工作的领导、有专(兼)职计生管理工作人员。要把计生工作列入本单位议事日程,年初有落实单位计生职责工作意见、计划,年终有检查。
二、强化落实,认真抓好本单位的计划生育工作。确保单位及干部职工子女无计划外生育和违反计生政策法规现象发生,晚婚晚育率、独生子女领证率达到100%,每个已婚育妇都落实一项综合避孕节育措施。按要求落实好双查和访视工作,确保到位率100%,孕情跟踪到位,出生按规定时间及时申报,无错漏报,台帐建成率100%,并做到及时准确滚动管理,报表及时率100%。涉及流动人口用工和房屋(店面)出租,要坚持“谁用工、谁管理、谁负责”原则,将流动人口纳入本单位管理,严格按流动人口管理有关规定审验婚育证明,并与工程负责人及房屋租赁者签订计划生育管理合同。要严格按计划育属地管理要求,加强与街道、社区居委会的协调联系,按时向所在社区通报情况并参加宣教系统计生例会,积极参与社区计划生育工作。同时,做好计生工作相关数据、资料的收集、立卷、归档工作,以便核查、评估和决策。
三、齐抓共管,实行计划计生综合治理。要认真按照《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湖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和市委、市政府下发的文件中规定的职责任务和具体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抓好计划生育工作职责的落实。
四、抓好挂钩村计生工作。要经常深入挂钩村检查、指导,积极在财力、人力上支持所挂村抓好计生工作,督促其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位、到人,争创计划生育合格村。
【发布日期】2008-06-17 【生效日期】2008-06-1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宁德市人民政府转发市卫生局等部门关于宁德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东侨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市卫生局等部门制订的《宁德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领导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八年六月十七日
宁德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实施意见
市卫生局 市农办 市编办 市发改委
市民政局 市财政局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市农业局 市审计局 市食品药品监管局
(二○○八年五月九日)
根据党的十七大“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会议精神、省委、省政府关于“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的部署和2008年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会议精神,按照《福建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指导意见》的要求,结合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实际,特制订《宁德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实施意见》。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目标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村居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居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全面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保证广大农民“病有所医”的重要措施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要逐步提高筹资水平,着力巩固和完善制度建设,规范和完善管理体制,健全与完善符合农村实际要求的组织、筹资、基金使用、管理、监督等制度和运行机制,提高保障水平,逐步扩大受益面,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基本要求
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必须达到的要求: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纳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纳入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干部考核内容,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资金到位、工作到位。二是按照《福建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指导意见》、《宁德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实施意见》,制定实施办法,建立规范的统筹补偿方案、基金管理制度、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制度和监管办法、农村居民补偿结算制度、监督管理和公示制度等。三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传工作到位,以户为单位知晓率达100%,充分动员农村居民积极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一步提高参合率。四是确保政府承诺的补助经费及时、足额到位,基金管理规范,运行平稳安全。五是健全和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卫生、发改、财政等部门要履行好部门职责,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创造良好条件。六是整顿和规范农村卫生服务市场,整合农村卫生资源,提高乡镇卫生院服务功能。七是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要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机配合,互相衔接,推广一站式服务。八是加强管理能力和信息化建设。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有独立办公场所、人员编制、工作经费、办公设备等。建立健全新农合管理信息数据系统,逐步实现定点医疗机构联网运行,做到网络信息实时传输和网上实时监控。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基本原则
(一)坚持规范运作,巩固提高的原则。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惠民工程,各县(市、区)要按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基本要求,规范运作,巩固和完善制度建设,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平稳发展。
(二)坚持政府组织,群众自愿的原则。各级政府要认真履行职责,建立县、乡、村三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责任制,保证地方财政资金投入,科学合理设置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和配备编制、人员。实事求是地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特点和主要做法,让农村居民知晓参加合作医疗的权利和义务,增强农村居民的卫生保健意识、健康风险意识、互助共济意识和民主参与监督意识。在自愿的前提下,引导农村居民(含大中小学、农垦系统、华侨农场、良种场、林场、各类开发区中属于农业人口的居民)以家庭为单位、按属地化原则参加当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协调做好进城务工农民、被征地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有效衔接,在制度上不留空白。
(三)坚持科学决策,求真务实的原则。综合分析上一基金运行基础上,统筹考虑基金收支情况,科学制订补偿方案,提高基金使用率,实现基金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实行以县(市、区)为统筹单位的县办县管形式,要在大病统筹为主的前提下,合理划出一部分基金,用于门诊统筹,适当扩大受益面。补偿方案的确定要统筹兼顾,各县(市、区)之间方案差别不宜过大,要注意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四)坚持公平公正,公开便利的原则。每一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村居民享有公平公正受益的权利。基金管理严格实行办事公开制度,资金筹集与支出向群众公开,鼓励农民群众参与监督,接受法律、民主、社会舆论监督;强化医疗服务监管,控制医疗费用;提高信息化水平,便民利民,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真正让农村居民方便、受益。
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基本内容
(一)管理体系建设
1、加强行政管理体系建设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组织、协调、管理、指导和监督等工作。健全市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组织、指导、评价机制。
市本级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各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市、区)成立由县级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村居民代表组成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各有关单位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领导小组和各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在同级卫生行政部门设立办公室,具体工作由有关职能科室承担。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顺利推进、平稳发展。
2、加强经办机构建设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人员编制由县(市、区)在现有事业编制总量中调剂解决,按程序报机构编制部门审批。人员和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安排。县(市、区)经办机构可在乡镇委托有关机构办理日常业务。
要按照国务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本原则和政策要求,明确政府相关部门、经办机构及定点医疗机构的权利、义务,规范管理行为,保障参合农民的合法权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中心均不得从合作医疗基金中提取管理、服务费用,确保所有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包括利息收入)用于参合农村居民的医疗费补偿,切实保证农村居民最大受益。
3、加强制度建设的指导和技术支持
市卫生行政部门成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技术指导组。技术指导组重点做好跟踪指导、资料汇总、评估和业务骨干的培训工作,不定期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技术指导、评估分析与答疑,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工作进展情况及有关重大问题,提出政策、措施建议。
(二)建立筹资水平稳步增长的保障机制
1、个人缴费。农村居民的缴费水平随着收入水平的增长而提高。从2008年起,农村居民个人缴费标准从每人每年10元提高到20元。由于今年农民个人缴费工作已经结束,2008年农民个人缴费标准仍按每人每年10元。2009年起农民个人缴费标准按每人每年20元。经济条件好、农民收入高的县(市、区),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可提高缴费标准。
2、政府资助。从2008年起,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50元提高到80元:省(含中央)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年60元,县(市、区)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年20元。今后随财政收入增长逐步提高。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市、区)级财政可适当增加资助,提高筹资总额。县(市、区)应将政府承诺资助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建立稳定、长效的工作运行机制。
个人缴费和政府资助的资金全部按规定时间进入基金账户,统一管理。
(三)基金收缴与管理
1、管理方式。严格执行省财政厅等部门制订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财务管理办法和会计核算办法。各县(市、区)要选择网点覆盖广、信誉高、服务好、优惠条件多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作为县(市、区)基金代理银行,财政部门应当在代理银行设立独立的基金专用账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专用账户应与社保等基金专用账户分开)。所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全部纳入代理银行基金专户储存、管理。县级经办机构按月填写用款申请书,在规定时间内报送同级财政部门。县级财政部门对用款申请材料审核无误后,应在规定时间将基金从财政专户拨付到县级经办机构开设的支出户。经办机构负责审核兑付补偿。实现基金收支分离,管用分开,封闭运行,不得挤占挪用。一旦发现挪用挤占或贪污基金等违法犯罪行为,要依法严处。
2、收缴方式。农村居民个人缴费及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单位、个人资助的资金,由乡镇政府组织收缴,及时缴存收入户,并与银行签订协议,明确收入户资金余额月末全部划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财政专户。农垦系统、华侨农场、良种场、林场、各类开发区参合的农村居民缴费资金由单位统一收缴,集中向所在县(市、区)交纳。积极探索农民个人缴费方式,简化程序,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建立安全稳定的筹资机制。可在农村居民自愿参加并签约承诺的前提下,由收缴部门一次性代收;农村居民个人自愿,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同意,可以由村民自治组织代为收缴农民的个人缴费,并及时缴存收入帐户。不论采取何种缴费方式,都必须向农村居民开具由省级财政部门统一监制的专用票据,并及时、足额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含利息)存入财政专户。
建立政府资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专项资金拨付、使用核查制度。各级财政资助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专项资金,由县级财政部门根据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际人数和资助标准核定后,每季度的第一个月将本季度资金拨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专户,当年省、市、县(市、区)财政部门资助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专项资金必须在当年第四季度第一个月内全部拨入基金专户。市、县(市、区)应足额落实承诺的政府资助资金。各县(市、区)不得弄虚作假,套取上级财政补助资金,一旦发现要严肃查处。
(四)补偿标准和报帐方式
按照福建省卫生厅、财政厅《关于完善福建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补偿方案的意见》的要求,做好我市新农合统筹补偿方案。在大病统筹为主的原则下,统一采取住院统筹加门诊统筹模式,对住院和部分门诊重要病种医疗费用进行补偿。筹资总额扣除风险基金后,分别按住院统筹基金80%、门诊统筹基金20%设立,基金累计结余达到当年筹资总额10%的,按当年筹资总额分别设立住院统筹基金和门诊统筹基金。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尽力保障、略有结余的原则,根据上一基金运行情况、当年筹资总额和参加新农合后农村居民就医需求增加等情况,科学合理适时地调整和完善补偿方案,确定住院统筹和门诊统筹补偿的起付线、封顶线和补偿比例,提高基金使用率。今年要全面开展门诊统筹,最大限度提高参合农民的补偿水平和受益面。门诊统筹病种在省定的10种病种范围内选择、确定,有条件的地方可逐步扩大门诊统筹的范围。在同一筹资水平内各县(市、区)之间的补偿水平不宜差异过大。综合运用起付线、补偿比例和补偿范围等方法,引导病人就近到县(市、区)内定点医疗机构就医。采取倾斜措施,优先鼓励农民在乡镇卫生院就医。要适当提高中医药服务的补偿比例,引导农民选择安全、有效、价廉的中医药服务。县(市)内定点医疗机构无法诊治的特大病种,确需转到上级医疗机构住院的,经严格审查批准,其住院费用可以比照县级定点医疗机构的补偿比例予以补偿。
各县(市、区)历年新农合基金累计结余(含风险基金)一般应不超过当年筹集的统筹基金总额的25%,其中当年结余一般应不超过当年筹资总额的15%(含风险基金)。风险基金按当年筹资总额的3%提取,应留存在新农合基金财政专户,累计规模保持在当年统筹基金总额的10%以内,主要用于弥补基金非正常超支造成的基金临时周转困难等。动用风险基金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申请报批。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新农合结余基金(含风险基金),不得以结余的基金抵充下一政府承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助资金及农村居民个人缴费。
农村居民在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先由定点医疗机构初审并垫付规定补偿资金,定点医疗机构定期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报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应及时审核支付定点医疗机构的垫付资金,保证定点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在审核医疗费用账目时,如发现定点医疗机构有违反相关规定的兑付,已发生不应报销的费用由定点医疗机构承担。
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网络管理系统未建立之前,农村居民到县级以上(或县外)医疗机构就医,一般先自行垫付有关费用,再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按相关规定及时审核、补偿兑付。有条件的地区可与县外定点医疗机构签订协议,通过网络数据传输审核,先由县外定点医疗机构垫付补偿资金,后与新农合经办机构结算。
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网络建设。依照《卫生部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在扩容的基础上,依托医保网络和设备平台,建立市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操作平台,在市卫生行政部门成立异地就医费用结算中心,以县为单位统筹进行参合农民住院费用的结算,加快定点医疗机构与县级经办机构联网运行,实现网上审核补偿兑付、监管和信息传输,实现农民群众就医即时报销。要保证信息安全和根据工作需要共享信息资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资源属国家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政府主管部门共享、检查新农合信息系统资源。
(五)监督机制
逐步建立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监督为主,内部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以及社会监督有机配合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管体系。建立定期汇报、公示、举报、审计和通报制度,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负责、农村居民参与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监督管理长效机制。
1、监督机构。县(市、区)、乡镇可根据本地实际,成立由人大、相关部门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村居民代表共同组成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其中农村居民代表不低于总人数的20%,并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主要职责是负责定期检查、监督基金使用和管理以及新农合政策执行情况,每年至少2次;定期组织评估本县(市、区)实施办法。
2、监督措施。按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布置,相关部门每年应对各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进行监督检查,重点检查新农合制度建设及资金到位、使用情况,通报各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情况,并向省、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领导小组汇报。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要定期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和省、市领导小组汇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收支(包括各级财政专项基金到位情况)、使用情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要定期向监督委员会、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汇报或通报工作,主动接受监督。
要采取张榜公布、媒体发布等方式,定期向社会公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具体收支、使用情况,保障农村居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各乡镇、各建制村要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收缴、支付情况作为乡镇政务、村务公开的重要内容,至少每季度张榜公布一次,接受村民监督。要畅通信访渠道,健全举报、投诉、查处制度,设立投诉电话,对于投诉事项,有关机构要及时给予答复。县级审计部门每年定期对本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和收支情况进行审计,要特别注重对各级财政资助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专项资金到位情况实行监督。市审计部门对县级不定期进行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并根据规定程序和情况公开审计结果,对存在的问题应及时督促纠正。各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及相关部门要自觉接受并配合审计机关的监督、检查。
各县(市、区)要定期组织检查和评估。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村居民参合率是否保持基本稳定、农村居民缴费管理是否规范、各级财政补助是否按规定及时足额拨入新农合基金财政专户、基金管理是否安全有效,基金运行是否规范、基金使用是否合理、经办机构是否健全、信息网络系统是否完善、农民就医结报是否及时方便、医疗服务费用是否有效控制、农村居民医疗负担是否有所减轻等。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组织整改,重点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
3、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责任追究制度,对资金不落实、到位不及时,挤占、拖欠、扣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费和其他徇私舞弊的行为,以及经办机构人员不到位、措施不力、管理混乱等问题,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并追究有关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对贪污、浪费、挪用、骗取新农合基金的违法违规行为,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典型的案例要坚决曝光。构成犯罪行为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五、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农村医疗救助等制度的衔接工作
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按照省政府有关文件规定健全和完善农村困难家庭医疗救助制度,落实农村低保对象、五保对象、农村重点优抚对象、革命“五老”人员医疗救助和补助政策,并做好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衔接,推广“一站式服务”。资助医疗救助和补助对象缴纳参加当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应负担的资金,同时对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再给予适当的医疗救助或补助。充分发挥医疗救助或补助的作用,尽量减少基金结余。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医疗救助的协调互补,缓解贫困农村居民“病有所医”的问题。
开展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试点,探索失地农民、外出务工农民等特殊群体参合或参保的有效衔接办法。处理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同扶贫助残、孕产妇住院分娩、计划生育和医疗救助、补助以及其他相关政策的关系,做到各项制度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建立计划生育家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制度,对农村独女户和二女节育户个人缴费资金由政府统一补助。县(市、区)应将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孕产妇住院分娩费用纳入基金的补偿范围,按同等的住院补偿比例予以补偿;要按照省政府《福建省农村困难家庭医疗救助试行办法》的规定,将农村低保对象的孕产妇住院分娩纳入医疗救助范围,以提高住院分娩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六、加强定点医疗机构医疗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和医药费用的监管
加大我市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市发改委会同卫生、财政等部门组织实施“省年百所乡镇卫生院改造提升工程”,改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深化县级以上医院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工作,探索建立城市支援农村卫生的长效机制;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为乡镇卫生院定向培养卫生技术人员。积极推广适宜技术,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提高医疗服务能力。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有效开展农村医疗机构及其服务行为的外部监管。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制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办法,引入竞争机制,建立严格的准入和退出制度;要根据全省统一的新农合基本诊疗和用药目录等严格监管医疗机构服务行为,定点医疗机构目录范围外医药费用超过规定比例的,当年医疗机构评价不合格,并且延期参加医院的等级评审。农村医疗机构要切实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疾病检查、治疗、用药等方面的规范、制度及行之有效的自律机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要与定点医疗机构签订具体的服务人群、服务范围、服务内容、服务质量、医疗费用结算办法、医疗费用支付标准以及医疗费用审核与控制为主要内容的协议,明确双方责任、权利和义务。要建立定点医疗机构监测指标评价体系,定期考核、评估。
各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要立足于为民、便民、利民,转变观念,端正医风;建立内部监督机制,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严格执行诊疗规范,严格控制参合农村居民就医不可报销医疗费用比例,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卫生部门要加强农村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管理和药事管理,制订和完善诊疗规范,严厉打击非法行医,保证农村居民医疗安全、经济、有效。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价格监督,严厉查处价格违法违规行为,严格控制农村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减轻农村居民医药费用负担。
七、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把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实现党的十七大确定的“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重要目标和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使全体人民“病有所医”重大任务的重要措施抓好落实,切实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组织好各方力量,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
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责任,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卫生部门要充分发挥主管部门作用,加强政策指导,切实强化定点医疗机构管理;要注重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作用。机构编制部门要按照机构编制管理有关规定,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机构编制工作。发展改革部门要牵头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管理系统网络建设,并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财政部门要加强资金筹集和监管,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安全。农业及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配合做好宣传推广工作,协助对筹资的管理,监督资金的合理使用。民政部门、老区办要做好农村困难家庭医疗救助、重点优抚对象及革命“五老”人员医疗补助工作,主动衔接、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处理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关系,明确权责,避免出现“空白区”或“重叠区”,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配合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管理系统网络建设,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城乡医疗救助与补助等工作的衔接。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农村药品和医疗器械监管工作,规范农村药品和医疗器械供应渠道,做好农村基本用药定点生产、供应工作,保障农村居民用上安全、有效药品;规范药品和医疗器械采购、贮存和使用行为。
宁市环„2008‟1号 签发人:刘建华
宁德市环保局关于2007年 政协委员提案办理情况自查报告
市政协提案办理评议领导小组:
根据《关于开展宁德市政协提案办理评议考核工作的通知》(宁政协办[2007]70号)的要求,现将我局2007年办理市政协委员提案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07年我局共收到市政协委员提案11件,内容主要涉及农村、城市、海洋环境保护方面,其中独办件3件、分办件8件,重要提案1件。我局主要领导十分重视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将它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环境保护、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重要工作来抓落实。局领导多次召开会议,听取办理情况汇报,深入现场、协调督办,所有提案都按预期目标办理答复完毕。
(一)关于重要提案办理情况
市政协雷莹委员提出的《关于我市石材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市政协领导的高度重视,被列为2007重要提案之一。针对我市石材行业不规范发展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市政府于2007年1月25日召开了全市环保单列管理乡镇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我市石材行业污染专项整治工作,成立了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制定了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严肃了环保单列管理乡镇考核制度,开展了专项整治督查行动,市政府分管领导及我局主要领导、业务科室多次深入主要乡镇检查督促。截止12月底,全市988家石材加工厂,入园生产487家、占50%,有环保设施企业数927家、占93.8%,通过环保验收718家、验收率72.7%。福安市依法停电整治54家、拆除32家石材企业,并动工建设化蛟石材工业集中区;福鼎白琳镇、点头镇污水处理厂转入正常运行;古田县芝山石材工业园区、福鼎秦屿镇污水处理厂建成并投运,专项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关于正在落实提案办理情况
1、陈孟莘委员《谁来回收废旧电池》(20071060号)提案,建议加强我市废旧电池回收和处理利用,减少环境污染。目前,由于我市尚无危废处置中心和废电池回收企业,给废旧电池的处理利用造成困难,也影响了回收工作的开展。很多学校开展了回收工作,但因无处处置,也逐步放弃。因此,我局和市卫生局联合建议市政府加快建设我市危废处置中心。同时,我局将废旧电池回收工作列入2008年环境宣教和创绿工作重点,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市民和单位环境意识。
2、林江帆等委员《呼吁保护霍童溪生态环境》(20071133号)提案,建议加强环境监管,处理污染源,保护母亲河。对霍童溪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我局历来十分重视。该溪是目前全省水质保护最好、污染最轻的流域。2006年,我局就对霍童溪的生态环境开展过调查,并结合环保专项行动,强制关闭了6家石材企业,依法取缔了位于霍童文湖的顺兴竹制品厂,督查督办九都章坑里的种猪繁育中心污染治理。2007年,按照“十一五”市长环保目标书的要求,我局提请市政府审查通过了《霍童溪流域水环境保护规划》,继续加强了沿溪沿岸以石材企业为重点的污染源整治工作。同时,积极向省环保局、省政府呼吁要求将霍童溪纳入全省重点流域范围予以支持。9月19日,陈家东市长亲自向省环保局汇报并提出了这一要求。
3、李坤新委员《加大执法力度 严格治理白色污染》(第20072098号)提案,建议从生产、流通、回收环节加大白色污染的治理力度。对此,我局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研究分析,认为建议 很好,很全面,措施有力。但由于可降解替代产品的技术路线尚不成熟,完全性禁止生产、禁止使用的行政做法难以奏效,国家综合利用政策尚不足以使废旧塑料包装物回收利用形成良性的市场机制,从各大中城市的治理实践来看,总体收效甚微。从我市实际出发,我局将从三个方面加强白色污染治理:一是全面推进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示范村和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饭店的创建工作,教育和引导群众加强对白色污染危害性的认识,自觉抵制白色污染。二是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市场、商店的监管,推广使用可降解材料。三是积极促进县(市区)垃圾填埋场的建设,推动农村家园清洁行动深入开展,积极创造条件集中回收、集中处置塑料垃圾。
4、林丽娜等委员《加强闽东海洋环境保护,促进海洋富市战略实施》(第20071044号)提案,提出了完善法规、加强保护、治理污染、发展生态养殖、合理开发生物资源等建议。我市近岸海域环境污染比较严重,近岸海域水功能达标率为0,沙埕港、三都湾水质均未达到功能要求。对此,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2007年4月4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听取了环保工作汇报,研究部署了三都澳养殖污染专项治理工作,要求在2008年底前完成海上网箱养殖专项清理整治任务。从环保部门职责出发,我局将继续在以下四个方面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工作。一是严格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在近岸海域内禁止安排严重污染的工业项目;二是加快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调整,科学实施海洋环境保护;三是继续加强官井洋大黄鱼保护区和环三都澳湿地水禽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的管护工作;四是加强与海洋、港务部门的配合,推进网箱养殖污染治理和近岸海域资源合理开发。
5、关于农村环境保护问题,石水凤、陈虹、钟隐芳等委员分别提出了《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环境污染问题亟需综合整治》(第20071019号)、《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20071053号)及《整治农村环境卫生和垃圾处理工作》(第20071100号)等三件提案。对此,我局组织相关科室进行专题研究分析,针对目前我市农村主要环境问题,拟制定《宁德市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报市政府审批执行。主要任务:一是农村生态保护方面,主要围绕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强自然生态保护、推进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积极开展土地退化和矿山植被破坏的生态修复示范,综合防治土壤污染等项目展开。二是农村污染治理方面,主要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村工业污染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整治等方面进行。三是农村环境建设方面,突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环境的监测预警和监督执法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乡镇环保机构方面。四是加快示范村镇创建,组织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工作,引导和推动一批具有较好社会基础、较强经济实力、良好环境的乡镇率先达到环境优美乡镇标准,改善农村生产与生活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通过计划实施,确保到2010年,初步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农民生活与生产环境得到改善,基本达到“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目标。此外,我局针对目前我市边界乡村接受浙南地区污染转移比较严重的现象,向市委、市政府做了专题报 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并做了重要批示,我局将在年前组织开展专项打击行动,进一步净化农村环境。
6、关于城市环境问题,霍文希、陈孟莘、雷德鸿委员分别提出了《加强对基建扬尘的整治和管理,保护中心城市空气质量》(第20071025号)、《禁止冒浓烟机动车辆在市区行驶》(第20071059号)、《做好宁德市的环境卫生和环境污染治理》(第20071131号)等三件提案。生活污水、基建扬尘、汽车尾汽污染是影响宁德中心城市环境质量及城市形象的三个主要环境问题。生活污水问题,我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将于2008年5月投入试运行,后将得到有效解决。我局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了房地产、三产行业等项目的环境管理,要求每个项目都要建设污水处理设施,通过环保验收后方可投入运行。基建扬尘控制及汽车尾气治理,主要由建设、交警部门负责,我局将进一步加强部门配合,联手行动,加强建筑施工场地环境管理,加快汽车尾气治理进度,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市空气环境质量,深入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化美化城市发展环境。
二、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措施详尽。继我市人大代表建议与政协委员提案交办会后,我局于4月2日召开专题会,研究部署建议与提案办理工作,下发了《关于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设和政协委员提案的通知》(宁市环办[2007]8号),明确每一项建议、提案的主管领导、责任科室和具体承办人,继续实行办理工作“一把手 工程”,刘建华局长负总责,每位局党组成员负责联系办理三件以上。局党组要求把办理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环保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加强机关作风建设、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的有效途径,作为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支持代表和委员参政议政的实际行动来抓;要求承办人员要深入调查研究,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并主动加强与代表和委员的沟通与联系,认真听取其对办理工作的意见和要求;要求局办每半个月跟踪督办反馈一次,狠抓办理工作实效,切实做到与代表委员见面率、按规定时限办结率、代表委员满意或基本满意率三个百分百。局领导在签发答复时,予以极大的关注,不但要求内容富有针对性,还仔细询问答复过程,要求虚心听取意见,诚恳作出解释。领导的重视,承办人员的认识统一,有效确保了今年提案办理工作的质量。
(二)突出重点,狠抓难点。对重点、难点提案,我局主要领导都坚持亲自抓、亲自促落实。为确保石材企业污染专项整治取得实效,我局主要领导一是多次深入主要乡村、企业,调查了解工作进展,加强检查指导督促;二是加强与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的联系沟通,及时解决整治过程中的“梗阻”;三是按照环境约谈制度,组织约谈了进展缓慢、效果不理想的秦屿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四是进一步严格了单列乡镇环保考核制度,落实了评优创先“环保一票否决”制度,积极创造条件,强化各级领导的环保责任意识,确保整治按计划推进。保护好霍童溪生态环境,是我市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局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霍童溪流域水环境保护规划》,并经市政府批准实施。同时,为解决资金问题,我局积极向省局呼吁要求纳入全省重点流域予以支持。保护白色污染治理,是一大难题,我局领导经过深入研究,从我市实际出发,提出了以宣传倡导为主,强制禁止为辅,鼓励群众自觉抵制的工作思路,把治理白色污染工作纳入到创绿工作中,完善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饭店的创建标准,加强对超市、宾馆等集中使用一次性塑料包装物单位的宣传教育工作。
(三)深入调研,确保质量。对每件提案的办理,局领导和办理人员都坚持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把提案办理和环保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委员的建议纳入全局工作来考虑。关于农村环境保护问题,我局把委员的建议和省局部署的全省农村小康环保行动结合起来,开展全市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情况调查,围绕四个方面的工作重点,提出了八项具体措施,即在2010年前,要着重推进八项工程:一是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二是农村工业污染防治示范工程。三是土壤污染治理与土地退化修复试点工程。四是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示范工程。五是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示范工程。六是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工程。七是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程。八是农村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工程。目前,我市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正在进一步修订之中。
(四)注重联系,加强沟通。我局承办人员在办理工作中,注重与委员的联系沟通,除了邀请委员共同考察调研、列席有关会议外,还充分利用现代便利的通讯条件,采用电话等形式加强 与委员的沟通,加强联系,提供有关的信息,为委员更好地行使监督的权利提供方便。11件提案中除了香港的雷德鸿委员无法联系外,其余都通电话或见面形式,征求对办理情况的意见。
总之,在局领导和班子成员的亲自带领下,经过办理人员的不懈努力,我局负责办理的2007年政协委员提案全部按时保质完成,基本做到了三个百分之百。但是,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委员提议的许多环境问题尚不能在短期内得到有效解决,有些问题的解决还有赖于经济发展,有赖于各级领导对环保工作的重视与支持,有赖于环境法制的不断健全和全社会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今后,我局将继续探索进一步做好提案办理工作的有效办法,推动我局的办理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〇〇八年一月七日
主题词:环保 提案 报告
1 宁德市茶树良种选育推广成效显著
1.1 地方性茶树品种资源丰富,品质优异
闽东茶区茶树品种选育的历史,可追溯到1300多年前,据史料记载,唐代闽东地区产茶已比较普遍,从利用野生茶到人工栽培,通过茶籽的有性繁殖和传播,栽培区域不断扩大,宁德天山已成为贡茶产地之一。元朝,福州府(含今宁德市各县)诸县皆有茶。明洪武四年(1371年),福安坦洋村胡成德培育“坦洋菜茶”并试种成功。万历八年(1580年),周墩(今周宁)官司村村民开始种植茶树,并选育了官司茶;寿宁茶、白琳茶、太姥山茶、支提茶等已是当时名茶,品质皆优。清代,闽东茶叶生产兴盛,茶类齐全,名优茶闻名于世。随着茶类创新的需要,促进了茶农重视选育新品种。咸丰七年(1857年),福鼎点头翁溪村发现了白毛茶,后定名为福鼎大白茶;光绪六年(1880年),福鼎点头江家洋村人在太姥山麓发现了大号白毛茶树,后定名为福鼎大毫茶。宣统元年(1909年),福安穆云高岭村发现了高岭大白茶,当地群众称之为“皇帝茶”,1973年改名为“福安大白茶”。到清代后期,福鼎点头一带茶农,先后选育了“长叶早”、“牛角茶”、“紫芽早”;宁德(今蕉城区)八都吴山一带茶农选育了“吴山清明茶”、“半清明茶”;霞浦县崇儒后溪岭茶农采用分株法选育了“春分茶”等无性系品种。
目前,宁德市列入福建省茶树优异种质资源的品种有:天山绿茶、野生茶树、吴山清明茶,坦洋菜茶、福安大白茶,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歌乐茶,元宵茶、春波绿、四季春,官司菜茶、汤家山菜茶、祖龙野生茶,古田鹤塘菜茶,屏南苦茶树、玉竹茶,柘荣本地菜茶等18个品种。另有蕉城区的春分早、吴山早芽,福鼎的早逢春,福安的岭路大白茶、孟洋菜茶、林家早茶,霞浦的岚下菜茶、春分茶,屏南的菜茶、雷鸣茶、柳叶茶,寿宁的寿山早茶、芹洋菜茶、南阳菜茶、凤阳菜茶,周宁的东洋菜茶,福鼎的柏柳乌龙、黄岗乌龙、牛角茶、紫芽早等20多个地方品种,以及稀有品种蕉城区洋中镇章后村的坎下楼曲枝茶等。其中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福安大白茶、霞浦春波绿等四个品种被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国家级良种,早逢春、元宵茶、歌乐茶等三个品种被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省级良种。福鼎大白茶在全国产茶省(区)均有大面积栽培,并被作为全国区试的绿茶标准对照种;坦洋菜茶于1912年就开始向四川、江苏、湖南、湖北等省份推广,上世纪60年代还曾输往马里、肯尼亚等非洲国家试种,取得成功。
以此同时,闽东的野生茶树资源十分丰富。从1957年起,闽东地区先后组织多批有育种专家郭元超、詹梓金和科技人员周玉璠等参与的调查组,对福鼎、蕉城区、寿宁、屏南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发现多处野生茶树,树龄均在百年以上。目前已发现建档的野生茶树主要有:太姥山大茶树、霍童大茶树、虎贝梅鹤苦茶、寿宁县路后坑大茶树、屏南县往里苦茶、蕉城区大车坪1号苦茶、大车坪2号苦茶等。
1.2 省茶科所良种创新地位领先,成果丰硕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前身为创建于1935年8月的福建省建设厅福安茶业改良场,地处福安市社口镇, 1961年改隶省管,直属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是全国建立较早的茶叶研究机构之一。培养了大批杰出的茶业科技人才,在茶业科研上硕果累累,尤其是在茶树品种选育和推广应用上更是走在全国前列。至今,省茶科所已收集保存的品种资源1100多份,创新种质4000多份;征集、保存国内外茶树种质资源1000多份,育成国家审定品种13个,省级审定品种8个。目前宁德市辖区内选育的国家级茶树良种达17个,分别占全国、全省国家级茶树良种总数的13.8% 和65.4%;省级茶树良种11个,分别占全国、全省省级茶树良种总数的6.96%和52.4%。由于省茶科所所处的地缘因素,茶科所育成的国家、省级审定品种总是先以闽东的福安为中心示范,再向宁德九县(市、区)推广,逐步在全国各地得到推广应用,有力促进了闽东茶区良种的优化升级,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如:省茶科所选育的“福云品系”已成为闽东茶区引种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20世纪80年代,由于“明前茶”的兴起,福云6、7号等迅速推广,面积最大时超过40万亩。寿宁、周宁等县福云品系良种面积曾达到90% 以上,目前福云品系面积仍有近36万亩。
1.3 良种苗木繁育推广量多面广,贡献突出
闽东茶区历代茶农在茶树栽培中多采用茶籽繁育种苗,扩大栽培面积。道光元年(1821年)前后,福鼎茶农开始用压条方法繁育茶苗,使闽东茶树种苗繁育方式进入无性系阶段。清咸丰七年(1857年)以来,福鼎茶农发现了“福鼎大白茶”,采用分株法繁育茶苗,尔后闽东多地开始采用分株、压条、长枝扦插等方法繁育无性茶苗。1935年开始在福安茶业改良场进行茶树二、三年生和当年生枝条扦插试验;1956年福鼎玉塘农场试用短穗扦插育苗成功后,1957年省农业厅在福鼎翁江茶场建立茶树良种繁育基地,1957—1958年,福鼎翁江茶场扦插8公顷、出圃2000万株“福鼎大白茶”茶苗支持各地推广。从1958年起,闽东茶区全面推广茶树短穗扦插法,同年福安社口省茶科所还立项进行茶树短穗扦插育苗试验,取得重大进展。20世纪60年代初期,闽东茶区,特别是福鼎、福安两县的短穗扦插育苗发展迅速。从1964年起福鼎每年扦插茶苗调出达1亿株。20世纪80年代初起,全区建立了以福安甘棠为中心,繁育“福安大白茶”,以福安社口、寿宁武曲为中心,繁育“福云品系”;以福鼎点头、白琳、秦屿为中心,繁育“大毫茶”、“福鼎大白茶”、“早逢春”为主的三大良种繁育基地,年育无性系良种茶苗1亿株以上,不仅满足了闽东低产茶园换种和扩种的用苗需要,也支援了省内外茶区发展茶叶生产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闽东茶区繁育良种除福安甘棠、社口,寿宁武曲,福鼎白琳、点头等基地继续批量繁育茶树良种外,周宁的咸村、霞浦的溪南芹头与县茶树良种场等也大量繁育良种茶苗。1992年全区繁育的良种茶苗出圃量达4.2亿株。近年来,由于省内外茶区茶叶种植面积扩大迅速,带动了闽东茶区良种苗木的繁育,据业务部门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全市每年繁育茶树良种达50多个品种,年平均苗木出圃量5.8亿株以上。其中福安市茶树良种繁育基地面积达2000亩,年出圃苗木4亿株以上;福鼎市约1.5亿株;其它县(市、区)合计约0.3亿多株,有效满足了全国各地发展茶叶生产的需求,为茶树良种在全国的示范推广做出了突出贡献。闽东已形成全国民间最大的茶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
1.4 茶树良种推广应用力度大,无性系良种比例高
自1958年全面推广茶树短穗扦插育苗以来,有力地促进了无性系良种茶树在闽东的推广应用。改革开放以来,闽东茶树品种经历了二次大规模的结构调整和优化,每次调整优化都带来了大幅度的增产增收。第一次大规模品种优化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初,闽东各地兴起开发“明前茶”热潮,各地迅速掀起推广福云6号等福云系列新品种高潮,到20世纪末期,福云6号、福云7号等福云品系已占到了全市良种茶园面积的52.8%,部分县甚至达到90% 以上。开采期早、产量高的福云6号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闽东大地开展的脱贫致富奔小康中做出了巨大贡献。第二次茶树品种调整优化始于2002年,尤其从2006年至今达到高潮,为适应市场对香高味醇产品的需求,重点发展高香型的绿乌兼用品种,到2013年,全市累计推广高香型茶树无性系良种约30万亩,占全市茶园总面积的30%。据各地统计,目前宁德市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茶树无性系良种达52个,地方性群体种12个,还有众多的小面积试种区外引进良种如金龟、菊花春、珍茶、黄叶特异种、长红、紫娟茶、台湾矮脚乌龙等,全市茶园国家、省级无性系良种比率达95% 以上,比全国平均52.5% 的水平高出42.5个百分点以上,走在全国领先地位。茶树优新良种的大面积推广,为我市的茶类结构优化和开发高品质、多样化茶产品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带动了全市茶类结构的优化 , 四大茶类中绿茶的比重从2005年的94.74% 下降到2013年的61.5%,红、白、乌龙茶比重则从5.26% 上升至38.5%,其中工夫红茶产量占全国红茶总产量的10.58%,占福建省红茶总产量的56.81%;白茶产量占全国的63.8%,占全省的65.55%。“坦洋工夫”、“福鼎白茶”、“天山绿茶”和“寿宁高山茶”等系列产品在国内外市场深受欢迎,特别是利用高香型茶树良种所制作的绿茶、红茶、白茶和乌龙茶新产品,香高味醇,质优价好,倍受消费者青睐,为宁德市的多茶类开发,茶业增效、茶农增收做出了巨大贡献。
1.5 茶树良种推广有效促进了产业增效、茶农增收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广适制性广、品质优的国家级、省级及地方优良茶树品种,如金观音、金牡丹、紫玫瑰、梅占等高香型品种和早春毫、元宵绿等特早芽种,至2013年全市茶园面积达96.8万亩,比2005年增长29.9%,有力推动了茶树品种和茶类结构的优化升级,茶园单产、毛茶产值、产品单价、产品出口等均得到大幅度提高,有效促进了产业增效、茶农增收。按采摘面积计算,2013年全市茶园平均亩产量达91.7kg,比全国64.8kg高出41.5%,毛茶总产量8.09万吨,比2005年增长57.7%;2013年毛茶产值34亿元,比2005年的6.99亿元增长386.4%,毛茶产值占全市农业产值的比重从2005年的11.3% 提高到2013年19.5%。按茶园面积计算,2013年全市茶园平均亩产值3512元,比2005年的937.5元提高了274.6%,比全国2013年平均水平2859元高出22.84%;毛茶平均价格从2005年13.6元 /kg提高到2013年的42.04元 /kg,提高了209.1%。2013年宁德口岸共检验检疫出口茶叶(含茶叶制品)1618.16吨,金额3422.97万美元,分别为2005年的1728.8倍和2516.9倍。全市茶区品改后的茶园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新优品种茶青质优价高,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企业、茶农种茶效益大幅度增加,2005年以来,全市每年增收幅度平均达到3亿多元,创造了历史最高的经济效益。
2 宁德市茶树良种选育推广措施有力
2.1 建立基地,为良种推广树立示范典型
宁德市是全国茶叶主产区之一,历史上遗留下来众多的茶园,解放后茶叶生产又得到较快发展,但茶园种植分散,茶树老化,建园标准不高,经济效益低下。针对我市茶叶生产的实际情况,改革开放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先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茶树品种调整优化,主要采取“宣传引导、示范带动、资金扶持”等措施,在全市重点产区建立示范点、示范片,引导茶农因地制宜,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科学规划,大力推广先期的早芽良种和后期的高香型良种,鼓励茶农和茶企集中连片发展无性系良种示范基地,通过典型引路,带动全市的品种结构调整,有力推动了茶叶良种化进程和产业的做大做强。全市茶园面积从1978年的45.98万亩,增加到2013年的96.8万亩,增长了110.6%;茶叶产量从1978年的7836.5吨,增加到2013年的8.09万吨,增长了931.97%;茶叶单产从1978年的25.5kg/ 亩,增加到2013年的91.7kg/ 亩,增长了259.6%。各地建成了一批无性系良种优质高效生产示范基地,成为全省、甚至全国茶树良种推广示范的典范。
2.2 出台政策,为良种推广营造良好氛围
作为闽东传统支柱产业,市、县两级党委、政府和人大、政协都十分关心、关注和支持茶产业发展,一些重点产茶县(市、区)还把茶业发展列入“民生工程”、“一号工程”和重点产业来抓。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扶持茶叶支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茶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扶持、促进茶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2007年宁德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促进茶产业发展的决定》以后,各县(市、区)政府都相继出台了促进茶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大对茶产业的扶持力度,明确规定了以苗木补助形式扶持茶园品改,补助标准每亩300-1500元不等,营造了良好的产业发展政策环境,充分调动了企业和茶农的生产积极性。由于措施有力,我市品改的速度不断加快,良种面积不断扩大,为助推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
2.3 强化服务,为良种推广提供技术保障
宁德市在行业管理上保留市、县两级茶业机构,在全国独具特色,对闽东茶业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指导和保障作用;市内的福建省茶叶研究所和宁德职业技术学院在茶叶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储备上走在全省的前列。近年来,我市依托省茶叶研究所和宁德职业技术学院的技术力量,加强对茶农、茶企推广茶树良种各项技术措施的培训,提高社会各界对推广茶树良种重要性的认识和良种生产技术水平。各级茶业部门根据茶叶生产实际,结合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每年举办各类适用技术培训班50-80期,参训人员600010000人次,培训内容涉及茶树良种介绍、种植、肥培管理、加工技术,“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茶园用药安全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等,并根据我市推广的茶树主要良种,组织科技人员针对各个品种的生育特点、栽培要点深入研究,汇编小册子,分发到乡镇村及茶农,为茶农、茶企发展良种茶园提供参考。各地积极组建各类茶业行业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市级成立了宁德市海峡茶业交流协会,大部分县(市、区)都成立了茶业协会,涉茶专业合作社近700家,依托行业协会做好产品标准制定、品牌管理、专业培训、技术交流、中介服务等工作,积极推进茶叶标准体系建设,先后完成了“坦洋工夫”、“福鼎白茶”、“天山绿茶”等十多项产品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制订和发布工作,指导茶农、茶企实行标准化生产,为良种推广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2.4 提升科技,为良种实现优质高效提供科技支撑
方便地解决部门间分布式数据库的命令传递;采用C#实现数据收集模块。最后,文章介绍了防汛平台功能特点。
[关键词]:分布式数据库;.net Remoting;C#;掌上平台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Flood control handheld platform in Ningde city
ZHENG ZHI-xing ZHU Tian-Fu Yu Yong- Cheng
(Fujian Provincial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Center,fuzhou,350001)
ABSTRACT: The observation data of Ningde Municipal Water Conservancy Bureau, bureau of hydrology, Meteorological Bureau and other departments based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flood control and command,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platform on the palm, offer decision service for flood control. Platform construction involves a cross sectoral, cross network, cross regional.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ifficult to realize platform: use.Net remoting easily solve the remote command department distributed database transfer, using C# to realize data collection module. Finally, 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flood control platform.
KEYWORDS: Distributed database, .net Remoting, C#, Handheld platform
1 项目背景
在灾害性天气发生时,面临如何提高决策服务质量,如何加强跨部门间信息共享,如何拓展预警信息的发布渠道,如何加强预警发布及时性等问题。宁德市气象局提出建立市水利、水文、气象信息集成掌上平台,实现跨部门间数据共享,为气象灾害的决策服务、部门联动和预警预报等提供有力支撑。
通过建立跨部门信息集成掌上平台,可随时随地查看水利局、水文局、气象局等部门数据,同时依托掌上平台可便携特点,针对性开发数据分析、对比功能,方便防汛指挥人员及时调用各部门、各类数据,为防汛指挥、防灾减灾提供决策服务,同时也为政府工作人员在灾害性天气的决策指挥提供更加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
2 信息集成掌上平台体系结构
系统网络结构拓扑图如下图所示,宁德市水利局、水文局通过政务网线路与市气象局实现互联互通。“宁德防汛平台”数据库服务器部署在市气象局,市水利局、水文局设置中间数据库,双方将共享数据存入中间数据库,防汛平台采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实时读取水利局、水文局中间数据库。
系统网络结构拓扑图
管理服务器实时收集分发气象局内部数据,实现数据实时解析和入库。应用服务器负责与掌上移动终端用户访问和应用程序集成。
3 实现难点
数据库管理系统技术已广泛而深入地应用于各个领域的信息处理技术中,它与迅速发展的网络技术相结合,可实现对远程数据库的操作,发展成为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是指数据物理上分散而逻辑上集中的数据库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将地理位置分散的多个逻辑单位联接起来,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数据库系统。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虽然有诸多优点,但它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如数据一致性问题、数据远程传递的实现、通信开销的降低等,这使得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开发变得较为复杂。
3.1数据远程处理框架
“宁德防汛平台”使用远程处理框架(.net Remoting Framework)技术方便地解决多部门分布时数据库间的数据、命令远程传递问题。 远程处理框架技术 将远程调用的技术细节隐藏起来,服务程序只需要通过简单的设置就可以把本地对象变成为远程提供服务的远程对象,客户端可以像访问本地对象一样透明地访问远程对象,所有的消息、报文等都交给.net Remoting 对象处理,大大简化了开发。
“宁德防汛平台”采用.net Remoting 远程处理机制:在市水利局、市水文局服务器端,我们创建一个服务器类的实例,而客户端的远程处理系统创建一个表示该类的代理对象,同时,服务器向客户端对象返回一个对本代理对象的引用;
其次,我们在市气象局客户端调用方法时,远程处理基础结构连接检查类型信息,监听信道获得请求,并将其转发到外部门服务器远程处理系统,服务器远程处理系统调用被请求的对象;服务器远程处理系统把响应捆绑成消息并通过信道发送到客户端的远程处理系统;客户端远程处理系统通过代理将调用的结果返回到客户端对象。
3.2 数据收集模块
气象数据来源格式种类繁多,网络环境复杂,数据要求精准,因此采用自动化的数据格式同步拷贝软件,是解决这种复杂通道方法。
采用C#开发数据同步收集软件,它启动后自动监听指定目录下的数据文件,可以指定要监听的数据文件格式,支持正则表达式。一旦有符合条件的数据文件产生,它将通过调用操作系统提供的文件拷贝接口,将文件自动收集到指定的目录,这个目录可以是与源目录在同一台物理机器上,也可以与源目录不在同一台物理机器上。
数据同步软件工作原理图
3.2.1模块的并行性
数据同步收集软件的配置文件如下,源目录与目标目录可以是多个,文件名称支持按照正则表达式过滤。
数据同步收集软件配置文件
这个主要用多线程的方式来实现,对数据的收集任务进行分段,每段的任务都在一个独立的线程中实现,但是需要有线程的协调调度机制,以保证这种收集任务的正常有序执行。
3.2.2模块的可恢复性
采用类似“断点续传“的原理,当系统发生异常,如正在收集时网络断接,终端没电等情形,会导致下载了部分数据,但不是完整的数据。网络重新连接后或者中断供电正常后,从已经传好的位置之后的数据开始续传,而不是从头开始,可以极大提高系统数据传输效率以及模块的可恢复性。
4 掌上平台实现
掌上集成平台作为全新的决策服务手段,系统实现对宁德市水利、水文、气象部门数据资源整合,为防汛指挥人员等工作人员提供各类针对性的决策服务信息。实现市气象预警信息、市水文局洪水预警信号同平台发布;以宁德乡镇行政区划为底图,多部门雨量数据叠加,实时生成任意时间段全市雨量分布图,方便市、县防汛指挥人员查看;水利局、水文局雨量监测站点数据、水库水位、河道水位等数据;通过后台设置实现水库水位、河道水位等数据的阀值报警,实时提醒防汛指挥人员关注汛情变化;提供汛情简报、重要天气报告等决策服务材料。
5 结束语
“宁德防汛平台”作为全新的气象决策服务平台, 实现“融入式”的气象服务, 推动气象工作政府化、气象服务现代化,也是市、县气象服务的新手段、新方式。
参考文献
[1] 王永刚,卢晓颖,方云等.2012.远程分布式数据库查询系统的设计.科技视界。38
[2] 宋长青,吴丽平,郭锐等.2012.分布式数据库同步技术及其在气象行业中的应用。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