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初级诊断师培训总结(精选2篇)
2016年9月21日至23日,我有幸参加了由中国质量协会举办的“QC小组活动初级诊断师”培训班。在为期三天的培训学习中,我获益匪浅。从一个QC小组活动的参与者转变为一个QC活动成果的参评者,在不一样的角度里,我对QC有了更多的认识和理解。
作为QC小组活动的参与者,整个活动过程虽然身临其中,却总如雾里看花,似懂非懂,即便偶尔的活动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经过此次“QC初级诊断师”培训班的学习,站在“评委”的角度,会更加纵观全局,更加客观地从流程和方法上看待一个QC小组活动的完整性。有了这个新的视角,今后不管是作为QC活动的参与者或者晋升为“评审”,相信我都能更好地完成QC相关的工作。而这个角色认知上的转变,得益于此次培训班上老师精彩丰富的授课和讲解。
此次培训班由中国质量协会高级培训专家郭美萍老师主讲,培训班的培训内容主要针对问题解决型QC课题活动的程序展开,郭老师通过对QC小组活动的基础知识,QC活动中统计方法的知识和应用以及QC小组活动成果的评价等内容进行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地讲解。郭老师的讲解结合了由中质协编著的培训教材《质量管理小组基础知识》,却并不照本宣科,按她自己的理解和梳理,将工具方法的运用融入到QC活动的程序中,采取了学员们更容易接受的理论和案例结合的方式,在授课中大量引用了各行各业优秀的QC成果案例。而在讲解如何评价一个QC成果时,结合反面案例,让学员们能够快速地理解的掌握其原则和方法。培训班上有五百多名学员一起上课,课堂学习氛围却轻松愉悦,学员们踊跃参与老师的提问,更有甚者在课间拿着自己参与的QC成果请老师点评、指教。
寓教于乐的授课带领学员们站在评委的角度去参评QC成果,良好的教学效果体现在23日下午的考试中。考试分为基础理论考试和案例分析两场,前者一小时,后者两小时。基础理论部分都是客观题,包含选择、判断、简答、计算题等;案例分析部分为开放式作答,材料为一个QC成果,考生对其进行评价。两场考试中,绝大多数考生都提前交卷,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能参加这次统一组织的QC培训我感到非常的幸运,我在工段才工作了一周,对于工作还不熟悉,车间和工段能给我这个机会我非常感谢领导对我的信任。
通过这两天的培训,我接触到了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东西,感觉很新鲜,收获非常多,下面我将逐条总结一下我的感受和收获。
1、拓展了视野和思维。从了解QC到深入理解QC虽然只用了两天的时间,但是老师所讲到的实际的例子,让我对质量控制的视野范围更加扩大,思维方式更加多样。比如老师提到的日本某汽车制造车间的中国员工因为打蟑螂将胳膊擦破,然后车间班长对这件事情的繁琐处理的例子。这让我感觉到质量控制应该从最细小的事情做起。联想起这几天在车间工作的一些小事上,我感觉我也应该有改进的地方。比如在8000制丝段RCC前的喂料中,一柜叶丝过料快结束时,打扫完落出的物料后,要将收集起来的物料倒入喂料机,就是倾倒的这个动作,总会让我身上粘上很多叶丝碎渣,并且倾倒完后扬起的灰尘也总是引起我的咳嗽。这是一个小事,并且很多年在这个岗位上工作的老同事们应该也会有这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忽视它,毕竟太小了,但是如果仔细思考这个问题存在的原因及解决办法,对于员工身体健康的保护还是有帮助的。我经过思考,总结出一下几个原因:
a)喂料机提升带在过料时不能将物料全部倒入皮带秤,导致残留的物料落入下面的铁盒中。一柜物料过完后,残留的物料大约能占收集落料的塑料盒的一半容量(感觉大约有15kg左右)。虽然相对于一万多公斤一柜的物料来说这是九牛一毛,但是如果能改善这种情况,使得落料数降低,将减少扬尘和在倾倒时因为过重导致操作员动作不稳所引起的粘尘。
b)喂料机柜过高。在倾倒落料时,身高183cm的我都要踩着喂料机下面的托板才能保持动作的稳定。如果员工的身高不够,那么在倾倒过程中,动作不稳定,就容易倒到外面或身上。
c)收集落料的塑料盒不够科学。现在的情况是在倾倒过程中必须将盒子扣过来口朝下才能倒干净。
针对以上分析的几个原因,我提出我的改进方案:
a)对于喂料机提升带减少残料的问题上,在皮带秤入口处的提升带的下面放置一个鼓风机,当提升带物料落入皮带秤的时候,将粘在提升带上的残料吹入皮带秤入料口。鼓风机风力不必太大,以能吹下残料为准。这个改进方案比较麻烦,而且效果如何无法确定,需要实验验证,可能成本也不容易控制的很低。
b)对于喂料机柜过高的问题,如果能将柜壁在后面做一个活门,需要倒料时打开将料从活门倒入,平时过料时关闭,那么操作员的操作将更加方便安全。需要对喂料机柜进行改造,成本可能也不容易控制。
c)对于收集落料的塑料盒的问题,如果能将盒子的其中一个壁去掉,做成类似簸箕的构造,那么在倾倒过程中将非常的方便。
d)以上的几个改进方案要么可能实施难度较大,要么需要破坏原有的设备构造,具有一定的风险。其实也可以在倾倒时不直接倒入喂料机柜,可以往回多走几步路,在高度相对较低的传送带上倾倒。但是这个方法可能会倒到传送带外面,控制不好也会产生扬尘,或者不小心将塑料盒掉到传送带上随物料落入喂料机导致事故发生。
以上是我对这个工作中遇到的小事的思考。如果不是参加了这次培训,我也不会想到这么多,这些想法可能有些不切实际或者异想天开,但是我认为这是这次培训带给我的思维上的转变。
2、加深了对量化的理解。老师在讲课中一直在提量化的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要定量,不能只是定性。她所举的“马上”有好马和坏马之分的例子也让我感触颇深。比如在我所工作的RCC+HXD辅助操作岗位上,我对RCC滚筒的了解只是定性的概念,知道物料在里面加温加潮,通过滚筒的旋转和里面的耙钉使得其效果更佳。在没有接触RCC的具体资料之前,我的了解仅到这里就结束了。当我从刘勇刚老师那里获取了RCC的说明资料之后,我才了解到,物料在滚筒内的运动方式是跳跃式的,而且跳跃高度是滚筒直径的0.7~0.8倍,物料每次下落所走的距离在90mm左右,大约要经过70次抛落和23次旋转才能到达出口。这些具体的量才让我更加深入的了解RCC设备,如果没有具体的量化,我对RCC的理解永远只能是概念性的。
3、对头脑风暴的理解。老师在讲课中专门提到头脑风暴的方法,就是大家有什么想法都说出来,哪怕不对也可以说,因为一个人的想法可能会引发其他人的连锁想法,最终形成思想的风暴。回顾我在工作中所遇到的事情,在入职培训期间,作为班长的我要组织一场才艺展示表演,我们在青州培训期间就已经开始了这个筹划工作。我在主持这个工作的时候,一开始是收集大家的节目信息,同事们对才艺展示的理解开始仅仅理解为唱歌跳舞,然后通过大家小组内的讨论,然后是班委之间的讨论,层层启发,才有了创新的节目。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有人提议不要总是自己在想,可以求助于网络,或者问一问还在学校的师弟师妹们有没有什么好的节目或策划,或者回顾一下自己在大学中参与策划的一些节目。第二天就有人提议跳荧光舞,说是他曾在学校策划过这个节目。虽然这个节目最后由于表演场地光线太强没有选上,但是这件事让我感觉到,在头脑风暴中,一个可能是不经意间说出的话都有可能引发一场思维的大风暴,4、对QC知识的掌握。通过培训,我了解到QC原来可研究的东西这么多,比如其思维的模式、运行的流程、使用的方法、注意的事项等等。有些东西我在学校没学过,通过培训有了初步的理解,有些东西是学过的(比如统计),通过培训加深了印象并且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切入点。这些知识的储备,为我今后参与QC小组活动提供了可依据的框架,找到了可供参考的“靠山”。
5、对工作中质量控制的理解。QC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其中提高人的素质是核心目的。我们搞QC,不是为了拿奖而搞,而是为了在生产管理工作中能有所提高。通过这次培训,我觉得虽然我经验不足,但是我今后会在工作中潜移默化的运用到QC的理念和精神,让QC成为一种意识,一种习惯。我觉得这一点才是我这次培训当中收益最多的,它将在我的工作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