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邮电大学历史沿革及历任校(精选10篇)
长简介
北京邮电大学简单介绍
北京邮电大学简称北邮(BUPT)位于北京市西土城路10号。是教育部直属、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建、是我国信息科技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是一所以信息科技为特色,工学门类为主体,工管文理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是中国信息科技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被誉为“信息通信的黄埔军校”。
北京邮电大学历史沿革
北京邮电大学创建于1955年,原名北京邮电学院,是以天津大学电讯系、电话电报通讯和无线电通信广播两个专业及重庆大学电机系电话电报通讯专业为基础组建的,1993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北京邮电学院”更名为“北京邮电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所邮电高等学府。原隶属邮电部,2000年全国院校调整后,直属教育部管理。
北京邮电大学设置极其所有专业
北京邮电大学设有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自动化学院;电子工程学院;人文学院;理学院;软件学院;国际学院;民族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网络学院等院。详细专业请登录官方网站或百度百科查询。
现任北京邮电大学校(院)长:方滨兴。国际代码(毕业证编号):10013 北京邮电大学历任校(院)长:
钟夫翔(1955年至1956年任北京邮电学院院长); 孟贵民(1957年至1981年任北京邮电学院院长); 叶培大(1981年至1985年任北京邮电学院院长);胡健栋(1985年至1989年任北京邮电学院院长);朱祥华(1989年至1998年任北京邮电大学校长); 林金桐(1998年至2007年任北京邮电大学校长); 方滨兴(2007年至今任北京邮电大学校长)
北京大学校医院是原北京大学的校级医院, 为北京市二级甲等医院, 担负有社区医院服务功能。北京大学校医院位于海淀中关村的核心区域, 位于北京大学东门的北侧, 白颐路的西侧;地理位置优越。该地区仅有一所三甲医院——海淀医院, 医疗资源相对不足。北京大学校医院的建成将有效缓解中关村核心地区医疗资源不足的情况。
北京大学校医院新址在北京大学成府园区内, 位于北京大学主校园的北侧, 北京大学未名湖燕园建筑文物保护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内, 距未名湖、博雅塔等建筑群仅300余米。建设用地面积12284m2, 建筑面积32768m2, 建筑占地面积5075m2。建筑控制高度18m。用地周边, 东邻白颐路, 为城市北向交通的主要道路;北侧为规划中的北大科技园, 西侧为北大经济学院规划建设用地, 南侧为微电子学系及艺术学系的建设用地。南、西、北侧道路为区内规划道路。用地中有中心景观绿化带, 控制成府园区的建筑布局与空间形态。
本公司于2004年在北京大学校医院的设计投标中中标。2006年10月完成第一版施工图设计工作, 2007年2月完成第二版施工图设计工作, 2007年5月开始施工, 2008年7月土建及外装基本完成。北京大学校医院工程是我院承接的较大型的医疗建筑项目, 该项目处于历史建筑保护区内, 对建筑高度有严格的限制。本项目处于北大科技园内, 现有科技园的建筑标准都较高。这些都对本项目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在此, 笔者结合本工程设计实践谈几点心得于体会, 原与同道们共同探讨和交流。
2 创新设计理念、把握设计原则
迁建工程要求在成府园区的规划范围内, 根据用地的规划条件进行建设。通过总体规划, 在园区内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 在城市形态上形成统一、协调的城市空间与建筑风格。并与周边地区的建筑、规划共同形成合理完善的交通组织关系, 为医院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与空间。将医院建设成为功能合理、流程科学、技术先进、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医疗保健综合体, 为病患者与保健人群提供优良的医疗服务, 体现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现代社会医疗理念与服务模式。
2.1 合理规划配置建筑功能
医疗综合设施的功能组成主要包括医疗、保健两大部分。在保证各部分功能有效运行的同时, 考虑不同部门的合理组织与衔接是设计的重点。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流、物流进行具体分析, 在此基础上进行功能的合理配置与交通的优化设计, 使两个主要功能体有机组合成为流程合理的一体化医疗设施。
2.2 确保卫生安全, 经济高效
新建医院的规划与建筑设计均应注重卫生安全设计, 总体及各部门设计都应做到洁、污分区与分流, 减少与控制医院内的交叉感染, 保证医院的安全运行。本设计中对医院内、外部的各种交通流线、活动场所、防护与洁净区域等各方面均做出具体分析, 通过建筑功能安排与空间设计, 充分保障医院的卫生、安全运行。
2.3 强调医疗空间与环境创造
现代综合医疗设施趋向于开放性公共建筑的使用方式, 重视使用者, 包括工作人员、患者、探访者的心理感受。优美的医疗空间可减缓病患者的心理忧虑, 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有助于病患者的治疗与康复。同时, 社会医疗模式与理念的转变使医疗设施内的功能组成与工作方式都发生改变。社会化、人文化成为医疗服务模式的发展趋向。因此新建医疗设施注重了医疗空间、环境的营造与设计。
2.4 注重区域文脉的继承与时代人文精神体现
北京大学的文化精神, 重在传承传统文化与认知新兴事物二者之间的协调统一。北大建筑文化也反映出由古至今、中外交融的特有脉络。北大校园的规划与发展强调历史文脉的发展与革新, 在文物保护区范围内, 建筑的形体、风格均包含对历史文化的体现与再创造。北大建筑的传统特色以庭院建筑为主, 稳重的院落式建筑结合自由、舒展的庭园环境, 形成均有独特文化内涵的建筑风格。在新校区范围内, 建筑风格在尊重历史文脉的基础上, 又要表达现代建筑科技与人文精神共生的特征。
2.5 重视系统工程理念的运用
医院建筑是一项系统工程, 无论从建设准备、设计施工、安装调试到投入运营需要周密策划, 详细论证, 要求精心设计, 精心施工。建设不仅要考虑一次投资费用, 还要兼顾日常运行费用。
3 注重和强化二次设计与现场设计
建筑设计是一个持续的、发展的系统工程, 图纸出手也仅仅是深入设计的开始。由于在其设计周期内, 社会、技术和理念的不断变化、更新, 北京大学校医院项目在设计、施工中也应及时做出调整。这就要求建筑师确立持续、发展的设计观, 具备及时进行二次设计和现场设计的能力, 对建筑师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造成进行二次设计和现场设计的原因很多, 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 因业主变动造成的设计调整。2006年年中, 业主方与原投资方的合约失效, 投资方撤资。医院运营由合作经营改为自筹贷款;迫使医院管理层改变医院的经营模式, 强化商业运营空间的环境塑造, 例如B区5层的牙科VIP诊室, 修改后的平面加大了房间面积, 就诊环境得以提高 (图1) 。原设计根据业主要求在原建筑立面设计中选择铝塑板作为外墙饰面, 在施工中业主将外饰面改为石材。在石材选择过程中, 业主最初选择了洞石。洞石具有隐性的横向条纹, 使得洞石较适合完整整面的效果, 对于本案的曲面造型效果, 仍以选择纯色石材为宜 (图3, 4) 。另外在玻璃幕墙铝框架业颜色上, 业主起初选择了蓝灰色的铝构件, 经现场协调后, 把它改为金属铝本色, 以达到较好的色彩对比效果。使建筑形体表现力更强。对于这类调整, 建筑师应进行筛选,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对业主的意见进行引导。和业主一起做出最合理的安排。 (2) 因医疗管理机构对医院建设的指导意见造成的调整。因SARS的影响, 2006年北京市医疗管理机构对综合医院的传染科设计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并附有相关范例设计文件。我们在第一版施工图出完后才接到卫生局的文件, 在第二版图中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传染科严格遵循传染病的隔离、筛查要求, 设计成洁净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三个部分进行不同洁净要求的设计, 满足传染病医学隔离的要求。并根据不同的传染病源, 对肠道传染和呼吸传染进行不同区域的隔离分诊 (图2) 。对于这类调整, 建筑师应主动与主管部门进行沟通, 严格遵循管理意见, 减少不必要的返工和资源浪费。 (3) 因设计和技术更新造成的设计修改。例如引用标准图集时, 其中有的施工做法已经废弃, 或者因新的替代材料的出现造成施工的变更, 都需要建筑师现场及时协调与修改。这就需要建筑师平时要积极关注设计与技术的更新与发展, 不断充实提高自身实力。
4 建立完善的施工组织、执行、监督模式
完善的施工组织、执行、监督模式是确保工程品质的保证。北京大学校医院项目施工过程中执行严格的招投标制度, 总包、分包各项都责权明确, 施工各项工作由北京大学基建工程部主持。细致、完善的制度保证了建筑的施工质量, 最大限度地维护了业主的权益。作为建筑师, 在施工组织、执行和监督方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发挥自己的专业作用。 (1) 发挥建筑师的控制监督作用。从图纸到建筑落成, 需要经过许多不同部门的很多道工序, 很容易出现设计意图不能实现, 最终无法满足使用要求。许多分包商和专业公司受商业利益驱使, 经常简化甚至私自修改原设计以降低成本, 缩短工期。这时, 建筑师应该坚持自己的正确设计, 据理力争, 监督分包商和专业公司的工作, 保证施工的完成度和建成后的最终品质。 (2) 发挥建筑师的咨询及问题处理作用。帮助施工单位理解图纸内容, 处理施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建筑师的义务与责任。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会延长工期, 增加投入, 同时, 施工单位很可能会采取不适当的处理方式, 造成返工或无法满足使用要求。因此, 建筑师应具备丰富的基础、时间知识, 练就随即应变的能力, 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3) 发挥建筑师的协调管理作用。现代医院功能日趋复杂, 建设过程中的专业分工空前细致。常见的幕墙、厨房、手术室等都分别由不同的专业公司承担深化设计和施工任务。建筑师的任务是为这些公司的工作提供框架, 提出设计要求。将各分包公司的工作成果在整体设计框架内有机结合, 成为一个高效运作的精密仪器, 满足现代医院的工艺及管理要求。此外, 在项目进程中, 建筑师要配合业主熟悉各类医疗设备的建筑要求, 并提供相关资料, 为医院建设的前沿发展给业主提供咨询服务;在土建建设实施过程中, 建筑师还要随时根据业主要求, 向业主提供专业建材、色彩、形体等建筑学的相关专业服务, 使建筑本身的品质得到保证。
关键词:聋校;历史教学;有效性
当前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缺失的问题引起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课堂教学应当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所传授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有效地联系起来,通过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就聋校的历史课堂教学而言,因为聋生听障缺陷带来认知问题,引起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问题进一步的思考。
一、追求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历史是有生命的,历史的生命源于生活。教师只有把教材与生活中相关的素材密切地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教学。
1.加强历史教材校本化开发。聋校普遍使用普通教材,这种教材对聋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在备课环节要做好校本化的开发,总体上降低教学难度,同时保证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
2.强化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增强聋生的学习能力。聋生相比同龄普通学生,认知水平相对低得多。远离生活的政治史、经济史等内容,不是不教,而是弱化,否则“出力不讨好”。但不少社会生活、习俗,即社会史的内容,显得更加亲切、人文化,较贴近聋生认知常识。比如七年级《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介绍了宋人衣食住行乐五大方面的内容,看似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去上千年,没什么联系,但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聋生很容易就能与现代生活习俗做比较,找异同,寻沿革,教学效果相对十分好。
3.适时适度引入乡土历史,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乡土历史既有利于拉近聋生与教材的距离,使聋生进一步理解教材,还有利于提高聋生对家乡历史自豪感的认同。南京六朝古都,留下的历史文化遗迹十分丰富。历史教学中,适时适度引入乡土历史,既提高了聋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增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二、追求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新课改强调学生课堂的主体性以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认为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怎样实现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呢?
1.趣味化导入,激发聋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新颖有趣的导入,可以像磁铁一样,紧紧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把聋生带入思维的兴奋之门,对于新课的教学很有帮助。如讲述《动荡的中东地区》,用多媒体显示巴以冲突的场面。提问二战后中东地区为何冲突不断?让聋生带着疑问主动追寻答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2.设置问题情境,激发聋生的思维兴趣。新课程理念强调历史教学应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所以历史教学应以问题教学为中心,聋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和积极思维的快乐。如学习《法国大革命》,出示教材里的两张图片(法国社会三个等级示意图和一幅《多重压迫下的法国农民》漫画),设计了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学生结合图片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思维很快被调动起来。这样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高了。
3.培养聋生主动参与教学和合作学习的意识。新课程理念下的聋生已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聋生的知识应通过更多的参与和体验来获得,聋生在参与和获得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一种合作的意识。比如,在教学《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一课时,把这节课的内容分成“衣、食、住、行、乐”五个部分,让每个学习小组选择其中的一部分进行研讨,然后请一位同学做代表面向全班同学进行讲解。这种小组学习方式培养和调动了聋生主动参与教学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三、追求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要重视教学内容的科学选择和强调教学过程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更要寻找适合聋生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1.手语、口语、板书等多种教学手段的科学合理运用。聋校历史课堂教学中沟通的手段从手语、口语,到板书等,每一种都不可缺少,应结合学生情况综合运用。
2.随着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利用图片、动画、录像、影视片断重现历史,进一步增进聋生的感官刺激,提高兴趣,促进对历史知识的认识、理解和感悟。
3.历史教学为了弥补聋生听障缺陷,教师可以多凭借实物、模型图画、课文插图等直观教具教学,对聋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展示,增强对历史的真实感知,提高聋生的学习兴趣。
4.适时适度地插入故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根据聋生的课堂表现和教材的具体内容,适时适度地插入一些历史故事,对于调节课堂气氛,活跃聋生思维还是有帮助的。
谈到聋校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我想历史教学应扎根于人性的沃土,紧密关切聋生的人生,把教学升华为服务人生的教育。这也是我们每个有责任感的聋校历史教师肩负的时代使命,让我们一起努力,把我们聋孩子培养成合格的公民而奋斗吧。
参考文献:
[1]历史教学.天津古迹出版社·历史教学社,2009.
[2]中学历史教学.华南师范大学历史系,2009.
[3]河南省历史学会,河南大学.史学月刊,2009.
[4]中国历史.人民教育出版社.
[5]世界历史.人民教育出版社.
内蒙古医科大学介绍
内蒙古医科大学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金山开发区,是一所以医学为主,集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于一体的综合性高等医药院校。
内蒙古医科大学历史沿革
1956年,创办内蒙古医学院。2012年5月,内蒙古医学院升格为内蒙古医科大学。
内蒙古医科大学设置极其所有专业
内蒙古医科大学设有中医学院、蒙医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卫生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计算机信息学院、护理学院、体育教学部、研究生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学院;药学、蒙医学、中药学专业、护理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口腔医学等专业。
现任内蒙古医科大学校(院)长:杜茂林。国际代码(毕业证编号):10132 内蒙古医科大学历任校(院)长:
校长:陈锵:(1984年9月-1987年5月任内蒙古医学院院长);安志庆:(1991年4月-1995年8月任内蒙古医学院院长);王延彬:(1995年8月-2000年3月任内蒙古医学院院长);杨成旺:(2000年3月-2003年3月任内蒙古医学院院长);毕力夫:(2003年6月-2008年8月任内蒙古医学院院长); 欧阳晓晖:(2008年8月-2010年9月任内蒙古医学院院长);杜茂林:(2010年9月-至今任内蒙古医学院院长)。
西南交通大学简介
西南交通大学创建于1896年,跨越三个世纪,是国家首批“211工程”、“特色985工程”重点建设、首批进入国家“2011计划”并设有研究生院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119年来,学校秉持“灌输文化尚交通”的历史使命,弘扬“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精神,传承“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传统和“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校训,拥有以“五老”罗忠忱、伍镜湖、李斐英、顾宜孙、黄寿恒、“四少”罗河、朱泰信、许元启、李汶为代表的一大批学贯中西、诲人不倦的杰出名师,培养和造就了以中国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世界预应力混凝土先生林同炎,一代水利工程大师黄万里,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刘大中,中国近代植物学奠基人钱崇澍,建筑泰斗庄俊,“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陈能宽、姚桐斌,以及著名科学家林同骅、方俊、张维、严恺、刘恢先、周惠久、庄育智,工程大师杜镇远、赵祖康、侯家源、汪菊潜、龚继成,革命先驱杨杏佛、武怀让、李特,实业家李光前、徐新
六、贝祖贻、李国伟、杨裕球等为代表的三十余万名栋梁之才。
现在学校已形成“一校两地三校区”的办学格局,拥有“镜湖如鉴、竹影横斜”的成都九里校区,“虹桥飞渡、杨柳依依”的成都犀浦校区和世界上唯一一所座落于“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峨眉山风景区的峨眉校区,总占地面积约5000亩。形成了完备的学士-硕士-博士培养体系,设有19个学院,75个重点本科专业,1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等1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交通运输、建筑学、电子信息工程等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和4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以工见长、理工交叉、医工结合、文理渗透,形成了工科、理科、人文社科和生命学科“四大学科板块”,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排名稳居全国第一。
历任校(院)长:现任校长徐飞(如学校人员调动,未及时更新,以实际为准,此数据仅供参考)
学校代码:10613
学位证书采取全国统一编号,证书编号为12位数,前五位为学位授予单位代码;第六位为授予单位的级别,后四位为各校按授予人员排序的顺序号码。
2: 2006年后学位证书编号为16位。1 : 普通博士、硕士、学士学位证书编号调整为16位数:前五位为学位授予单位代码;第六位为授予学位的级别,博士为2,硕士为3,学士为4;第七至第十位为授予学位的年份。2 : 普通学士学位中的“双学位”和“第二学位”证书,分别在第十一位用一个汉语拼音字母“S”和“E”加以区别,其余与普通学士学位证书编号方式相同。总位数为16位。3 : 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所获学位证书,在起始位置加“C”,与普通学士学位证书加以区分,其后续编号为16位数 , 成人学士学位证书第十一位为 9,普通学士学位证书第十一位可使用0至8中的任何数字,但不得使用数字9,证书其他位的编制规则相同。4 : 自考生所获学位证书,第十一位用汉语拼音字母“Z”标明,其余与成人 学士学位相同。总位数为17位。5 : 专业学位证书编号位置印有汉语拼音缩写的“Z”字样,其后续编号改为16位数
南京工业大学简介乘车路线地址:
南京工业大学具有百年办学历史,是一所以工为主的多科性百强名校。学校,以“体育馆大化工、大建筑”等优势工科专业为主,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哲学、医学等专业门类兼备的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形成,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初步实现了建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多科性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在 南京车站(火车站西广场)坐 136路区间/157路 到 北桥头堡 换乘 汉江线 到 工业大学江浦分校,在 南京车站(火车站西广场)坐 157路 到 大桥四处/三河桥/浦六路/浦厂小区 换乘 汉江线/扬子线 到 工业大学江浦分校,在 南京车站(火车站西广场)坐 32路 到(大桥南路(南)下 走到 大桥南路)换乘 汉江线 到 工业大学江浦分校。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浦珠南路30号。
南京工业大学历任校(院)长及任职年限:
孙景武:(1987至1995年)任南京建筑工程学院院长:宰金珉任南京建筑工程学院院长:(1995至2001年);魏宝明任南京化工学院(大学):(1986年至1996年);欧阳平凯任南京化工大学院长:(1993至2001.8);欧阳平凯任南京工业大学校长:(2001年8月任现职)。
南京工业大学历史变迁过程详解:
南京化工业大学的前身可追溯到1902年建立的三江师范学堂,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金陵大学、南京工学院等历史时期,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同根同源。1958年从南京工学院分出建立南京化工学院。198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95年4月更名为南京化工大学,1998年7月由化学工业部管理划转归江苏省管理。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前身是同济医工学堂1915年创建的附设机师科,历经同济高级职业学校、同济高级工业学校、南京建筑工程学校等历史时期。198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并定名为南京建筑工程学院,1997年通过了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199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0年2月由建设部管理划转归江苏省管理。
南京工业大学所设院系和专业学科:
化工学院: 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学材料学院: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
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材料化学、复合材料与工程、材料物理、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生工学院: 生物工程、制药工程、生物技术药学院: 药学、药物制剂食品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化工程、乳品工程机械学院: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机械工程及
摘要:大学科技园是科技人才和创新资源的聚集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我国大学科技园为研究对象,梳理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探索未来发展趋势;建立合作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完善服务体系、提高企业孵化水平,加强多方联动、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等是促进大学科技园快速发展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大学科技园;历史;现状;趋势
中图分类号: F272.44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5)04010504
大学科技园以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高校为依托,全面整合高校的综合优势资源与社会优势资源,是支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国家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和发展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密不可分。基于此,研究大学科技园的历史、现状及趋势,对促进区域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历史
(一)大学科技园的缘起
大学科技园作为教育、科技和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经济社会现象,于20世纪50年代发起于美国。1951年,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大学科技园——斯坦福研究园,之后逐步发展成为全球的创新高地——硅谷;1959年,依托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在波士顿128公路地区,依托杜克大学等三所著名高校在北卡罗来纳州,美国分别建立了世界著名的大学科技园;1972年,英国在赫利奥瓦特大学建立了英国第一个大学科技园;1975年,剑桥大学建立了世界著名的剑桥科学园;德国起步较晚,于1983 年依托柏林工业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大学科技园——西柏林革新与创业中心;之后,科技园建设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股热潮,逐步扩散至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大学科技园已经成为了各国高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基地。
(二)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兴起与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济体制改革改变了我国大学传统的封闭办学模式,在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驱动下,许多大学密切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加速了产学研合作。1988年,东北大学借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成功经验,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大学科技园;1992年至1993年,上海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相继建立大学科技园;1999年,科技部、教育部确定了15个大学科技园作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试点单位;2001 年,15个试点单位和6个非试点大学科技园通过评估成为我国第一批国家大学科技园;从此,大学科技园在全国范围内铺天盖地。截至2014年,已认定十批,共计110余个国家大学科技园。除此之外,各地高校掀起了建立大学科技园的热潮,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的大学科技园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发展势头强劲。
二、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现状
(一)发展概况
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已有各类大学科技园几千个,其中80%的大学科技园位于西方发达国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印度、韩国、意大利、加拿大、芬兰、瑞典、巴西、新加坡等多个国家纷纷建立了适合本国特色的大学科技园。以德国为例,德国作为西欧发展最快的国家,拥有300余个科技园和孵化器,园内有各类企业7500余家,工作人员50余万人,入园企业的孵化成功率超过90%。
在我国,共认定了110余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大都分布于华东、华北、东北地区。根据2014年火炬统计数据,我国已认定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共有孵化企业8203家,在孵企业从业人员为14.7万人,在孵企业收入262.1亿元;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场地面积不断增加,已达到775.9万平方米;累计毕业企业6515家,毕业企业收入规模达1178.6亿元;随着国家大学科技园数量的增长,以上数据将呈不断上升趋势。
(二)发展现状分析
1.取得成绩
首先,建设发展成效显著,加速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国家大学科技园已从最初的22家发展到现在的110余家,各类未经认定的大学科技园不计其数,已呈现出大分布、小聚集的发展格局,国家级、省级和高校自办等多层次、全方位发展的三级大学科技园体系日趋成熟。大学科技园有力地推动了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加快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其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推动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目前,已在全国建立的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有近70%是由大学科技园创建的,大学科技园已成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职能发挥的重要平台。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推动了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的有机结合,促进了高校教育和科技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根本变革。
最后,辐射引领作用凸显,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利用大学科技园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与高校发展的相互共生。大学科技园加快了高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直接推动了高校与企业之间人员、信息、资本、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流动与整合,已成为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
2.存在的问题
第一,成果转化困难,产业化发展不足。目前,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率不足10%,而这一数据在发达国家高达50%左右,因此我国科技成果商品化的程度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甚至某些发展中国家,这严重制约了大学科技园的持续发展。
第二,认识存在偏差,发展定位不明确。根据国家科技部、教育部的定位,大学科技园主要从事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其功能定位不以盈利为目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级政府对支持大学科技园发展的政策指导、评价体系、市场化运作机制和对科技园的定位还不够明晰,存在一定偏差,最终影响大学科技园的长远发展。
第三,创新驱动缺乏,成果供给力不足。我国许多大学科技园,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尚未完全建立,集成创新能力不高,不能有效整合大学科技园的各种创新资源,导致很多科技创新成果难以实现产业化,缺乏与市场需求的对接。endprint
第四,园区管理落后,体制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大学科技园管理模式多样化,存在各级政府、高校和社会企业等多个部门共同管理的现象,同时高校和当地政府各自为政,校地共建办法束之高阁,严重制约和限制了大学科技园的发展。
第五,融资渠道有限,资金体系缺乏活力。现阶段,大学科技园主要依托高校投资组建,由于高校自身的特殊性,导致其在吸引外部投资方面缺乏动力和有效的措施,致使各投资主体对于大学科技园内企业的投资力度受限,直接影响了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活力。
第六,企业型人才少,综合型人才匮乏。大学科技园中的创业者大多是高校的师生,缺乏相应的市场意识和经营能力,加之高校对师生创新创业缺乏一定的激励机制,导致大学科技园内的创业企业成功率较低,缺乏一定的高端人才支撑。
三、大学科技园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未来发展环境分析
未来发展环境包括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见图1)
图1大学科技园发展环境分析
1.政策环境
根据目前的政策环境及未来发展规划,政府将继续加大对大学科技园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将不断继续完善大学科技园发展的顶层设计,出台一系列支持大学科技园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为大学科技园深化改革发展提供政策支撑。
2.经济环境
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科技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将该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层次。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经济增速放缓,但转型前景乐观、潜力巨大。在这样的经济环境背景下,大学科技园将拥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和丰富的发展资源。
3.社会环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创新、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的进步,企业和公众的道德水平与社会责任感已不断提高,企业和大众的创新发展意识越来越强,社会环境已得到大大改善,并将越来越好,这些将不断刺激大众创新创业热情,也将为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4.技术环境
科技部、教育部将继续通过项目资助、政策支持等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将鼓励和支持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开展,助推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激发大众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全力助推大学科技园建设进程。
(二)未来发展建议
1.建立合作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大学科技园应全面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形成产学研良性循环的运行体系,助推科技成果向市场的转化:一是将大学科技园的自身发展与依托高校的学科优势紧密结合,充分利用依托高校的智力资源和研究开发条件,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力度;二是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机制,形成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等成果转化方式,全方位调动各利益主体的积极性;三是以市场为导向,提升大学科技园的运行管理水平,加强大学科技园与地方政府、高校和其他社会投资主体的联动,为园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四是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的投融资服务体系,多渠道争取政府和其他投融资机构等的资金支持,助推成果转化。
2.发挥自身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大学科技园应全力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的职能需求,全力开展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工作,不断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一是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与高校教务部门的联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培训等,提升师生创新创业意识;二是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加强舆论宣传、树立创新创业典型、加强创新创业指导等,激发师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三是不断强化大学科技园的人才培养功能,利用园区优越的创新创业资源、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和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助推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四是探索和建立创新创业人才激励机制,吸收和引进一大批创新创业人才汇集。
3.完善服务体系,提高企业孵化水平
大学科技园应搭建一体化的高新企业孵化服务体系,能为企业孵化提供全方位的孵化服务:一是加强软硬件环境建设,形成条件优越的孵化场地,扶持措施全面的孵化服务政策,营造出适合企业发展的技术、人才、资本、市场、信息、政策、办公等环境,吸引企业、资金和技术到园区集群集聚;二是形成全方位的孵化服务网络,吸引包括会计、金融、专利、咨询等在内的孵化服务中介体系进入园区,为企业提供法规政策咨询、行业发展前景预测、投资融资服务和专家技术指导等服务;三是建立企业孵化导师服务体系,通过一对一、一对多指导的方式为企业孵化提供专家技术指导,提高企业创业成功率。
4.加强多方联动,服务地方社会发展
大学科技园应不断强化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职能,加强与高校、地方的合作与联动,将大学科技园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融为一体:一是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带动区域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助推地方经济稳步增长;二是提升人才集聚能力,促进一大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综合性人才到园区创新创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鲜血液;三是提升企业孵化能力,助推一大批竞争力强、创新性好的企业到园区落户,带动地方的税收、提高就业率;四是提升集群集聚能力,形成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形成经济增长极。
经过梳理大学科技园20多年的发展历史,我国大学科技园已经形成规模较大、特色鲜明、各类创新要素与资源融合、在国际上独树一帜的良好局面,在未来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大学科技园应牢牢把握机会,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为推动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周勇,李国营.统筹规划促进协同创新中心与大学科技园协调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3,(Z1):66-68.
[2]刘永,李汉邦,周健.高校科技创新链中的关键角色及其动力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2,(2):13-16.
[3]李福生,陈瑞平.美英德大学科技园发展特点及其对我国农业大学科技园的启示[J].广东农业科学,2011,(13):216-218.
[4]孟祥林,曲伟.基于国际经验的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策略研究[J].企业经济,2014,(4):155-160.
[5]莫甲凤.大学科技园如何在中国制度化(1978-2014年)——基于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4,(8):67-73.
江西服装学院
江西服装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是一所面向时尚行业,以培养创意设计、工程技术、市场推广和经营管理高级专门人才为主的专业性院校。学院秉承“特色立校、质量强校”的办学理念,形成了以服装教育为主体、艺术设计、纺织、经贸管理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学院现设有时装设计分院、服装设计与管理分院、服装工程分院、服装商贸分院、箱包鞋艺分院、艺术与传媒分院、国际学院和中职教学部,开设了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产品设计、纺织工程、环境设计、数字与媒体艺术、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国际经济与贸易、广告学、市场营销、表演等19个本科专业,同时还开设了服装设计、服装制版与工艺、服装营销与管理、会计统计与核算、动画设计、装潢艺术设计等20多个专科专业。其中服装设计与工程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服装设计、鞋类设计与工艺、艺术设计和市场营销等4个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
学院现有各类在校生10000余人;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现有专兼职教师500余人,其中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110余人,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有200余人。学院还聘请了一批行业内著名专家和来自美国、日本、新西兰、韩国、法国及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著名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和高级顾问。学院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工作,成立了“南方服装研发与推广中心”、“服装流行趋势研究所”、“服饰文化研究所”、“民族服饰研究所”和“视觉艺术研究所”等一批研究机构;与国内多家服装品牌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联合进行技术研究、新产品研发;八位国内著名设计师在校设立的设计创意工作室,成为师生立足前沿、紧贴市场、服务社会的窗口和平台。
学院服装实验基地和艺术设计实验基地设立了服装设计实验中心、服装工程实验中心、服装营销实验中心、服装表演实验中心、艺术设计实验中心、广告策划与制作实验中心、鞋艺设计制作实验中心、服装技术基础实验中心、服饰文化展示中心、现代教育技术实验中心等10个实践教学中心;建有面料纤维鉴别、服用性能检测、CAD款式设计、服装和鞋类生产等98个实验室;自主设计建造了集收藏、展示、教学和研究于一体的服饰文化陈列馆;建有大型专业表演T台的服装表演大厅。学院的服装实验基地系省和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示范性实验实训基地。与此同时,学院与雅戈尔、好孩子、利郎、波司登、匹克、特步、CBA、鸭鸭等省内外品牌企业共同建立了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105个。
学院对外合作交流广泛,先后与台湾辅仁大学、台湾实践大学、台湾大仁科技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等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与英国伦敦艺术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新西兰普伦蒂湾理工大学、韩国湖南大学、韩国纳琪国际服饰有限公司、意大利布林迪西国际服饰有限公司等十多所大学和服饰公司开展了不少合作项目,交流互访频繁。
学院校园文化丰富多彩,40多个学生社团,为学生搭建个性发展的舞台。赛事文化更具特色。近年来,我院学生在“浩沙杯”中国泳装设计大赛、“中华杯”全国男装设计总决赛、“名瑞杯”中国婚纱设计大赛、“乔丹杯”中国运动装备设计大赛、中国职业模特大赛、中国模特之星大赛、“虎门杯”国际
青年服装设计大赛、世界最佳模特大赛等赛事中屡获金、银、铜奖。同时,学院已连续举办了十五届“润华奖”服装设计和模特大赛,流光溢彩的T型台成为学有所成的江服骄子展示才华、成就梦想的重要舞台。
学院毕业生年年供不应求,“高层次、高薪酬、高体面”就业是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众多品牌企业为了在我院聘到更多的优秀人才,纷纷来院设置奖学金、开设订单班。建院以来,5万余名江服毕业生自强创业,踊现出一大批像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刘江宏、万明亮、刘小飞、陈坤等知名校友,被国内服装界誉为“江服现象”。《人民日报》、《半月谈》、《中国教育报》、新华网、《江西日报》等众多权威媒体对江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做了专门报道。
近两年来,学院的发展得到了社会越来越多的肯定,先后荣获“全国十大专业特色学校”、“中国十大就业质量示范学校”、江西省就业先进单位;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教育系统“规范管理年”、“创新发展年”、“提升质量年”先进单位;多次被评为江西省安全稳定先进单位;院长陈万龙博士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评为“全国纺织职业教育优秀校长”,被教育部评为“中国职业教育杰出校长”。
历任校(院)长:现任校长陈万龙(如学校人员调动,未及时更新,以实际为准,此数据仅供参考)
学校代码:13418 学位证书采取全国统一编号,证书编号为12位数,前五位为学位授予单位代码;第六位为授予单位的级别,后四位为各校按授予人员排序的顺序号码。
2: 2006年后学位证书编号为16位。1 : 普通博士、硕士、学士学位证书编号调整为16位数:前五位为学位授予单位代码;第六位为授予学位的级别,博士为2,硕士为3,学士为4;第七至第十位为授予学位的年份。2 : 普通学士学位中的“双学位”和“第二学位”证书,分别在第十一位用一个汉语拼音字母“S”和“E”加以区别,其余与普通学士学位证书编号方式相同。总位数为16位。3 : 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所获学位证书,在起始位置加“C”,与普通学士学位证书加以区分,其后续编号为16位数 , 成人学士学位证书第十一位为 9,普通学士学位证书第十一位可使用0至8中的任何数字,但不得使用数字9,证书其他位的编制规则相同。4 : 自考生所获学位证书,第十一位用汉语拼音字母“Z”标明,其余与成人学士学位相同。总位数为17位。5 : 专业学位证书编号位置印有汉语拼音缩写的“Z”字样,其后续编号改为16位数。
一 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男,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汉族,原籍浙江诸暨,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教育家。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曾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人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他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提出了“五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他试图通过贫儿院的试验和推广,逐步以学前儿童公共教育替代当时的家庭教育,最终实现学前儿童公育的理想。他是中国近现代美育的倡导者,主张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实施美育,设想通过胎教院、育婴院、幼稚园三级机构实施学前儿童美育:把胎教作为美育的起点;让婴儿及其母亲生活在由自然美和艺术美构成的环境之中;认为幼稚园的美育一方面通过舞蹈、唱歌、手工等“美育的专题”进行,另一方面则要充分利用其他课内涵的美育因素,如“计算、说话,也要从排列上、音调上迎合它们的美感,不可枯燥的算法与语法。”其74年的人生历程,先后经历了清政府时代、南京临时政府时代、北洋政府时代和国民党政府时代,一路经历风雨,始终信守爱国和民主的政治理念,致力于废除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奠定了我国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础,为我国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富有开创性的贡献。教育论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选》、《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等。
二 蒋梦麟(1886-1964)原名梦熊,字兆贤,号孟邻,浙江余姚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曾任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长、行政院秘书长,长期担任北京大学校长。
六岁入私塾,十二岁入绍兴中西学堂。1899年随家迁往上海,入天主教学校读英文。1900年,因义和团运动起,举家迁回余姚,在余姚城某校习英文、算术。1901年,到杭州一教会学校习英文,后因**全体学生离校。1902年考入浙江省立高等学堂(前身为求是学院),改名梦麟。1903年入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学习,次年中秀才。1904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在急剧变动的大时代,在新与旧、中学与西学、维新与革命之间,他“尚未成熟的心灵”终于看清楚了“西化的潮流已经无法抗拒”。1908年他考取官费留美资格,留美近十年,成为杜威的学生,1917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及教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创办《新教育》月刊。1923年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1927年8月至1930年7月,任国立第三中山大学(1928年改为国立浙江大学)校长。1929年5月至1930年6月兼任浙江省立高级中学(商科)校长(建国后改名杭州商业学校,即现在的浙江工商大学)。还先后担任过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北京大学校长、行政院秘书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等职。
三 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安徽绩溪上庄村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父亲是胡传,字铁花,官至台湾台东直隶州知州,后因乙未战争离台。母亲冯顺弟。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于康乃尔大学先读农科,后改读文科,1914年往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学于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通过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论文考试,同年夏天回国。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胡适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授及董事、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位于台北南港)院长等职。
胡适深受赫胥黎与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黎教他怎样怀疑,杜威教他怎样思想。因此胡适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提倡怀疑主义,并以《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毕生倡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言必有证”的治学方法,以及“认真的作事,严肃的作人”的做人之道。
四 汤用彤(1893—1964),字锡予,祖籍湖北省黄梅县,生于甘肃省渭源县。中国著名哲学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著名学者。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现代中国学术史上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国学大师之一。与陈寅恪、吴宓并称“哈佛三杰”。
汤用彤毕业于清华学堂。留学美国,入汉姆林大学、哈佛大学深造,获哲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东南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教授。1949年5月至1951年9月,曾任北大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常务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汤用彤通晓梵语、巴利语等多种外国语文,熟悉中国哲学、印度哲学、西方哲学,毕生致力于中国佛教史、魏晋玄学和印度哲学的研究。所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用科学方法系统地阐述了佛教从印
度传入到唐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特点、佛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的相互关系;详细地考察了中国佛教各个学派、宗派的兴起和衰落过程及其原委。他对中国佛教史料中关于佛教传入汉族地区的时间、重大的佛教历史事件、佛经的传译、重要的论著、著名僧人的生平、宗派与学派的关系、佛教与政治的关系等等都作了谨严的考证和解释。由于他对佛教有系统的研究,因而对印度哲学发展过程也有深入、全面的了解,他在《印度哲学史略》中采录了中国所保存的不少重要史料,并作了考证和评价。其学术成就获得中外有关学者的一致好评。
已出版的著作:《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汤用彤学术论文集》(包括《魏晋玄学论稿》、《往日杂稿》、《康复札记》等)、《印度哲学史略》等。
五 马寅初(1882—1982),回族人1882年6月24日出生在浙江省嵊县浦口镇。中国当代经济学家、教育学家、人口学家。1901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选学矿冶专业。1906年赴美国留学, 先后获得耶鲁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15年回国,先后在北洋政府财政部当职员、在北京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1919年任北大第一任教务长。1921年国立东南大学分设上海商科大学(现上海财经大学),马寅初任上海商科大学第一任教务主任,为此后的上海财经大学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1927年到浙江财务学校任教并任浙江省省府委员。1928年任南京政府立法委员,1929年后, 出任财政委员会委员长、经济委员会委员长,兼任南京中央大学、陆军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38年初,任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兼教授。1940年12月6日被蒋介石逮捕。1946年9月,到上海私立中华工商专科学校任教。1949年8月,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并先后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51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60年1月4日,因发表《新人口论》被迫辞去北大校长职务。1979年9月,平反后担任北大名誉校长,并重新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81年2月27日,当选为中国人口学会名誉会长,1981年3月29日,当选为中国经济学团体联合会第一届理事会顾问。1982年5月10日因病逝世。主要著作有:《通货新论》《战时经济论文集》《我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中国国外汇兑》《中国银行论》《中国关税问题》《资本主义发展史》《中国经济改造》《经济学概论》、《新人口论(重版)》《马寅初经济论文集(上、下)》等。1993年8月获首届中华人口奖“特别荣誉奖”。
早在50年代初,他就注意并开始研究中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实际问题。在著名的《新人口论》中,较系统的论述了中国的人口问题。提出了“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命题,认为1953~1957年,中国人口很可能已超过1953年人口普查得出的年增殖率为20‰的结果。如果按1953年统计的20‰的增殖率估算, “三十年后同实际的人口数字一比, 就会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了”。并分别从加速积累资金、提高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以及增加工业原料等方面,对控制人口的必要性、迫切性进行了论述:①人口增长与资金积累的矛盾。他认为,因为中国人口多,消费大,所以积累少,只有把人口控制起来,使消费比例降低,才能多积累资金;②搞社会主义,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多搞大工业,搞农业电气化、机械化,然而,为安排好多人就业,就不得不搞中小型工业,农业搞低效率劳动,实际上是拖住了高速度工业化的后腿;③和工业原料的矛盾。大办轻工业可以有效地积累资金,但是轻工业原料大多数来自农业。由于人口多、粮食紧张,就腾不出多少地种诸如棉花、蚕桑、大豆、花生等经济作物。同时,也由于农产品出口受到限制,就不能进口很多的重工业成套设备,影响了重工业的发展;④全国人均不到3亩耕地,大面积垦荒短期内又做不到,“就粮食而论, 亦非控制人口不可”。他尖锐地指出,控制人口实属刻不容缓,不然的话,日后的问题益形棘手,愈难解决。政府对人口若再不设法控制,难免农民把一切恩德变为失望与不满。他提出了定期举行人口普查,把人口增长纳入第二个、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六 陆平(1914-2002),男,原名刘志贤,又名卢荻,吉林长春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至1937年在北京大学教育系学习。1957年10月至1960年3月,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同年11月起任北京大学党委第一书记。1960年3月至1966年6月,兼任校长。
七 周培源(1902年8月28日-1993年11月24日)著名流体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
1902年8月28日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今属江苏省无锡市)的一个书香之家。父亲周文伯是清朝秀才。母亲冯瑛生有一子三女,周培源排行第二。
1919年,他考入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前身)中等科。学习期间,他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发表了论文《三等分角法二则》,受到当时数学教授郑之蕃的赞许。
1924年,他由清华学校高等科毕业。同年秋天,由於他成绩优秀,被清华学校派送去美国继续完成大学课程,入美国芝加哥大学数理系二年级学习。周培源於1926年春、夏两季分别获学士和硕士学位。
1927年,周培源入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继续攻读研究生。他先从师贝德曼,後改从E.T.贝尔做相对论方面的研究,次年获理学博士学位,并获得最高荣誉奖(Summa cum laude)。
1928年秋,他赴德国莱比锡大学,在W.K.海森伯(Heisenberg)教授领导下从事量子力学的研究。
1929年,又赴瑞士苏黎世高等工业学校,在S.泡利(Pauli)教授领导下从事量子力学研究。同年回国,被聘为国立清华大学(以下简称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其时年仅27岁,而後又先後在西南联大、北京大学任教授。
1932年,周培源与王蒂澄女士结婚,生有四个女儿。王蒂澄退休前,一直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教书。
1936年至1937年,根据清华大学休假规定,周培源再赴美国,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院从事理论物理的研究。其间他参加了爱因斯坦(Einstein)教授亲自领导的广义相对论讨论班,并从事相对论引力论和宇宙论的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美国国内急需科技人员,周培源一家刚入境,就收到移民局的正式邀请,给予全家永久居留权,周培源对此一笑了之。
1937年,他假满回国。不久,抗日战争爆发。7月底,平津沦陷;8月,侵华日军开进了清华园。周培源受校长梅贻奇之托,安排学校南迁,曾先後任长沙临时大学和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教授。在这期间,他抱著科学家应为反战服务,以科学拯救祖国危亡的志向,毅然转向流体力学方面的研究。
1943年至1946年,周培源再次利用休假赴美国。他先在加利福尼亚理
工学院从事湍流理论研究,随後参加美国国防委员会战时科学研究与发展局海军军工试验站从事鱼雷空投入水的战事科学研究。
1945年末,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鱼雷空投入水研究组的大部分人员被美国海军部留用,成立海军军工试验站,周培源也被应邀留下。由於该试验站是美国政府的研究机构,应聘人员要有美国国籍。当时,周培源明确提出:不做美国公民,只担任临时性职务;次年即离美代表中国学术团体去欧洲参加国际会议。在美国有关方面接受了上述这些条件後,他在美国继续工作不到一年,於1946年7月离职去欧洲参加牛顿诞生300周年纪念会和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他还参加了在法国召开的第六届国际应用力学大会,并被这次大会以及会後新成立的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选为理事。
1946年10月,周培源由欧洲重返美国,并於1947年2月与夫人携三个女儿全家返回上海。1947年4月回到北平(今北京),继续在清华大学担任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培源曾任清华大学教务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副校长和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主席、名誉主席,世界科协副主席,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会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
长、名誉理事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欧美同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会长,九三学社主席,第一、二、三、四届人大代表,第五届人大常委,第三、四届政协常委,第五、六、七届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第七、八届中央委员会主席(注:在九三学社七届三中全会上,会议接受许德珩辞去主席职务的请求,一致推举周培源为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主席。)
1980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位。
1980年和1985年两次获得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具有卓越贡献的校友”奖。
1981年因年事已高,周培源主动辞去了校长职务。
周培源教授还是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最早的委员之一,是亚洲流体力学大会的发起人之一,还是以反对核战争和核武器为目的PUGWASH(帕格沃什)科学与世界事务会议的理事。
八 张龙翔(1981.5-1984.3)[3],教授,生物化学家。浙江吴兴(今湖州)人。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42年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4年回国。曾任重庆桐油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1946年起,历任北京大学化学系、生物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1981年5月至1984年3月任北京大学校长。
建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生物化学学会第一至三届副理事长。专于生物化学,从事致癌芳香烃代谢作用、结核菌脂质、葡萄糖脂肪酸脂、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等方面的研究。撰有《猪胰蛋白酶自溶后活性产物的亲和层析分离和动力学性质》、《大熊猫及几种哺乳动物乳酸脱氢酶同工酶M的一级结构比较研究》等论文,与他人主编《生化实验方法和技术》。
1916年3月19日 出生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镇。
1930年 考入上海沪江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学习。
1933年 高中毕业,升入沪江大学化学系学习。
1934年 插班转入清华大学化学系学习,1937年毕业。
1938年 考入岭南大学化学系读研究生。
1939年 应聘到昆明(西南联大)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任研究助理,同年考取中英庚款公费留学,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而未能成行。
1940年 改派,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生物化学系学习,从事致癌多环芳烃代谢作用的研究。
1942年 获博士学位后,去美国耶鲁大学化学系,在著名生物有机化学家安德森(R.J.Anderson)指导下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进行结核杆菌脂质化学的研究。
1944年 应聘到重庆桐油研究所任研究员。
1946年 受聘到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授。
1950年 任北京大学代秘书长等。
九 丁石孙 男,汉族,1927年9月生,江苏镇江人,民盟成员、中共党员,1950年参加工作,清华大学数学系毕业,大学学历,教授。
1944年至1947年上海大同大学学习。1948年至1950年清华大学数学系学习。1950年至1952年清华大学数学系助教。1952年至1984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助教、讲师、教授,数学系副主任、主任。1984年至1988年北京大学校长、教授。1988年至1989年民盟中央副主席,北京大学校长、教授。1989年至1996年民盟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欧美同学会常务副会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评审组副组长。1996年至1998年民盟中央主席。1998年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欧美同学会理事会会长。2003年3月在第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全国政协教育文化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十 吴树青,经济学家兼教育家,教授。江苏江阴人。经济学家。1989年8月至1996年8月任北京大学校长。
1932年生,江阴顾山人。3岁随母到常熟生活、读书,高中就读于上海中学。1949年8月参加革命,被选送到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学习后分配至浙江桐乡县委工作。1952年被选送到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班学习,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5年毕业留校任经济学助教,致力经济学教学和理论研究工作。1984年评为教授。1985年任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1987年起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1989年8月起任北京大学校长。1996年8月离任。在北大主政7年间,他按中央要求把科研开发和市场开拓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扶持高新科技项目“北大方正”,拆北大南围墙建成“中关村”现代化电子街,为创建中国硅谷提供了较好条件。同时设立教学和科研奖励基金,培养年轻人才,使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由不足100人扩展到600多人。并主持制订了北大面向21世纪的宏伟蓝图,从而为北大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打下坚实基础。
吴树青在担负繁重的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同时,仍坚持经济学的研究,著作颇丰。1986年出版专著《中国社会主义建设》;1987年出版《模式——运行——调控》;1990年出版《吴树青选集》;1993年出版《中国宏观经济管理》和《政治经济学》;1998年,他主编《邓小平理论概论》。其中,他主编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政治经济学》,分别于1991年和1995年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论文《坚持社会主义必须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1994年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论文奖。
十一 陈佳洱(1934—),上海人。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教育家、加速器物理学家。
1934年10月1日出生,汉族,上海市人。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就读大连工学院(即大连理工大学),1954年毕业于长春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物理系。1963-1966年曾为英国牛津大学和卢瑟福高能研究所访问学者,1982-1984为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核物理实验室和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访问科学家。曾在1996年8月至1999年12月任北京大学校长,,1999年12月至2003年12月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1999年以来先后获美国加州门罗学院、日本早稻田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英国拉夫博鲁大学等院校荣誉理学博士学位,并当选为英国物理学会特许会员(Chartered Physicist)、纽约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200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技术物理系教授。陈佳洱曾当选全国政协十届常委,中国共产党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国共产党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陈佳洱院士目前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专家顾问组副组长。陈佳洱长期从事加速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在开拓发展我国的射频超导加速器、加速器超灵敏质谱计、射频四极场加速器、高压静电加速器以及束流物理等众多的低能加速器及相关的应用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发表论文150余篇。
十二 许智宏,男,汉族,1942年10月出生,江苏.无锡人,1965年9月参加工作,1976年2月入党,研究生学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2年10月至2003年02月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99年12月至2008年11月任北京大学校长。
一、刘向大规模校理图书典籍的开创性实践
在校理图书典籍的实践活动中,由刘向率领并具体负责经传、诸子、诗赋类图书典籍,同时他还号召了各领域专研有术的学术名士,组成了当时实力雄厚、技能高效的工作团队。在长达20余年规模空前的典籍校理过程中,开创了图书典籍整理程式和理论,并沿用至今。其整个程式分作五大步骤。
(一)广求天下遗书,博征不同版本
此次汉成帝大规模地征集典籍,聚积了先秦时期至西汉200年来遗藏秘籍。举凡宫廷秘本、官府珍品、民间私藏,一时网罗殆尽。征集所见本子大致有:宫廷藏书、史官藏书、太常寺藏书、卜圭书、富参书、私家藏书及民间百姓所献和政府访得之书等。刘向利用奉命校书的有利条件,对每一种典籍之官私各家不同传本逐一比勘校订。
刘向着力广泛搜求征集官家、私家及民间收藏的各种不同本子书籍,此系勘正衍脱、讹误的“校雠”所必需,且是书籍校理比勘异同的前提,也为其全国性校书工作的成功开展奠定了坚实厚重的实践经验和基础。
(二)校理篇章次第,删除重复
有些古籍原篇流传中,文字芜杂错讹,篇章次第间或散乱,原本篇次不甚合理,这些都需要一一细加审校和厘定。刘向首先对众本共有的篇章进行统计,再从丰富的书本内选定篇目,多加删改,去其重复,统一篇章次序,令其有条不紊。对于书本内容相同、篇目重复但书名不同者,先删除重复篇目,再统一书名,或另起新名编校。
(三)勘正衍脱、“校雠”讹误
在完全掌握了图书典籍的各种不同本子的前提下,刘向等人才开始校勘。他们充分利用各种异本加以比勘,校正文字讹误,使其相互填充并更正。
刘向校书实践中,有两点做得甚好,对我国古代文献典籍客观而全面的流传十分有利:首先,存异文,不妄删,即所存各篇尽量保存“重而异者”和“不合经术者”。其次,辑佚文,备篇章。对于佚事佚文广泛收录、校理和编辑,以使古籍文献内容更加完备。
(四)厘定书名、写出定本
西汉初年的书籍,常无书名,或无确定书名,或书名异称,纷歧不定,极不便于文献的征引、使用和流传。针对此类情况,刘向根据书籍内容、思想宗旨和编撰体例,仔细斟酌取合,摒弃异名,并重新确定书名。
经过上述一系列工序,刘向等人排定了书籍篇次,校正了文句,将各书新本缮写誊清,成为定本,“书以杀青简,编以缥丝绳”(见《太平御览》606卷引刘向《别录》)。刘向等人的这番烦琐细致的校理工作,不仅精简、统一了汉宣帝以前的古籍原貌,也为后世研究社会历史和思想文化的演进及发展提供了珍贵、可靠的历史资料,是中国完整意义上的校勘学历史开创者。
(五)撰写书录
刘向在将校理的文献写成正本之后,为了方便著录图书和揭示并评论图书内容,分别对其撰写了叙录。叙录大致包括:著录书名、篇目、叙述校勘经过、著者生平简介、书名含义、书的性质以及考辨书的真伪、评说思想史实、叙述学术源流和判定书之价值等。叙录撰成后,便“录而奏之”。这些叙录最初皆附于各书,后“又别集众录”,于是就有了叙录汇编本《别录》。《别录》共二十卷,是我国第一部解题式书目,唐代已佚,今据《汉书·艺文志》可考见其梗概。
刘向去世后,哀帝刘欣命刘歆继承父业,续校群书。歆以《别录》为基礎,将所著录之书分为“六略”,即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另在前面加置一个总论性质的“辑略”(约当“六略”之前的一篇概括性的学术简史),最终成就了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总目录《七略》。以《别录》《七略》的出现为标志,刘向父子长达20多年的校理群书工作至此才完全宣告结束。
二、刘向大规模校理图书典籍的历史性贡献
(一)对历史文献典籍的规范、保存和传播作出了贡献,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文明传承和进步
在中华数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化典籍积累了大量中华儿女的智慧结晶,从中国史学发展的历史来考察,这些典籍都与历代图书文献的编纂校理活动密不可分,其中大多的名篇巨著就是在大规模的史料校理编纂基础上产生的。也正是由于无数具备高深学术造诣和精湛技艺并怀有高度责任心的学者的著述、校理和编纂活动,中华民族灿烂的学术文化才得以保存和发展。刘向等人的校书,数量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数量和范围上基本囊括了当时的全部古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全国性校书编目活动,为后世留下了《尚书》《管子》《周易》《战国策》《晏子春秋》等等影响深远的珍贵历史文献资料,使后人研究中华民族古代历史和古代文明有了真实确切的文献史料依据。刘向等人校理图书的工作,使珍贵的古代典籍流传至今而不致湮没,对国家、民族的文明传承和发展起到了无与伦比的巨大作用。
(二)开创了封建时代政府大规模整理文籍并由专人负责校理的范例
在刘向等人之前,汉廷曾经尝试过数次图书的访求和整理。但由于时代和当时条件所限制,这些搜求整理先秦遗藏、征集民间秘籍的聚书活动,要么涉及范围狭小,要么未能全面精深,要么避重就轻,使得征集的图书固然很多,却杂乱无章,难以有效保管和使用,有些图书甚至得而复失。而刘向的校书活动,则大不相同。其访求征集图书的范围、规模、对图书清查校理的方式和方法,以及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等,都是之前难以达到的,因而被公认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全面系统的图书征集校理活动。这种由官方大规模组织人力广泛搜求和校理古典图书典籍的做法,以及刘向等人在校书过程中所创造和运用的校理图书的程式和理论,开创了我国封建时代政府搜求和校理图书的范例。
(三)创立了目录学和校雠学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刘向等人的图书校理,对中国历史文化长河的发扬和传承的贡献是举足轻重的。其贡献不仅在于规范、校理、保存了众多的图书典籍,更重要的是,通过校理图书的实践,编撰了《别录》和《七略》等,开创了我国古典目录学和校雠学的雏形和先河。
刘向校书,涉及的面非常宽广,除了雠校文字异同、订正讹误之外,还包括了版本、目录、校勘、辨伪诸方面的内容。其中,《别录》是我国第一部书目提要,也是我国目录学史上的图书提要之祖,对后世影响甚远。此外,在继承和发展《别录》成就基础上产生的《七略》,则是世界上第一个图书分类目录,是图书编目之鼻祖。就其历史作用来看,它不仅开创了中国古代文献典籍的目录先驱,还对于目录学研究、各门类学术思想研究及学科分类的发展,都有无与伦比的辩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作用。
【北京邮电大学历史沿革及历任校】推荐阅读:
北京市奥校试题及答案10-17
北京邮电大学教育简介07-04
07-11北京邮电大学传播学真题06-19
南京邮电大学通信原理06-15
北京申论真题及答案06-28
邮电设计所实习报告09-12
邮电通信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办法06-01
2018年北京导游考试题库及答案06-04
2022年北京高考报名时间及详情一览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