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发展医疗卫生工程的实施方案(精选7篇)
一、目标任务
通过开展实施医疗卫生工程,把群众意见最大、最满意的事情,群众最希望办,当前能够办好的事情作为工作的重点,明确时限,落实整改责任,确保效果。启动村级卫生国债项目建设、新建一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改建一批乡镇卫生院,稳步推进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全面推行新型农
村合作医疗,推行县级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卫生院活动,努力改变农村卫生条件落后状况,为群众提供公平、方便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让人民群众有地方看病、有好医生看病、看得起病,努力提高全县人民的健康水平,全面推动全县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重点
总负责:***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
(一)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继续争取政策投入和项目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发改委支持启动村级卫生国债项目建设,年内争取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改建乡镇卫生院25个。稳步推进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解决有人看病和有地方看病问题。
1、完成县人民医院门诊部建设项目
责任单位:县人民医院
具体责任人:***县人民医院院长
2、是完成县妇幼保健院业务楼建设
责任单位:县妇幼保健院
具体责任人:***县妇幼保健院院长
3、完成县中医院搬迁、争取开行贷款项目的前期工作
责任单位:县中医医院
具体责任人:***县中医院院长
4、启动25所二期国债乡镇卫生院建设
责任单位:卫生局
具体责任人:***县卫生局局长
直接责任人:***县卫生局党委委员、爱卫办副主任
***县卫生局财务股长
5、启动一期国债村卫生室建设
责任单位:卫生局
具体责任人:***县卫生局局长
直接责任人:***县卫生局党委委员、爱卫办副主任
***县卫生局财务股长
6、完成县民卫医院业务楼建设和配套工程建设,争取增挂“**县精神病医院”、“优抚医院”牌子
责任单位:卫生局民政局
具体责任人:***县卫生局局长
***县民政局局长
直接责任人:***县卫生局副局长
***县民政局副局长
7、完成全县卫生系统信息网络系统建设
责任单位:卫生局
具体责任人:***县卫生局局长
直接责任人:***县卫生局党委委员、爱卫办副主任
***县卫生局财务股长
8、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责任单位:卫生局
具体责任人:***县卫生局副局长
直接责任人:***县人民医院院长
***县中医院院长
***县妇幼保健院院长
***南江镇卫生院院长
(二)、人才队伍建设。积极争取人事编制部门解决好医疗机构卫生人员编制和人员招聘,推行县级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卫生院活动,实施三支一扶计划,采取引进来,送出去进修的方式加大对卫生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开展大中专院校医疗技术人员招聘活动和公开向社会考试招聘医疗技术人员充实到卫生医疗队伍中,解决好医疗人才的后顾之忧,逐步解决人民群众有医生看病、有地方看病和看得好病问题。
1、医疗机构卫生人员编制和人员招聘
责任单位:县人事局县卫生局
具体责任人:***县人事局局长
***县卫生局局长
直接责任人:***县卫生局副局长
***县人事局副局长
2、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
责任单位:县卫生局
具体责任人:***县卫生局局长
直接责任人:***县卫生局副局长
***县人民医院院长
***县中医院院长
***县妇幼保健院院长
3、人才培养
责任单位:县卫生局
具体责任人:***县卫生局副局长
直接责任人:***县人民医院院长
***县中医院院长
***县妇幼保健院院长
(三)、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
2008年继续完善报费补偿方案,提高门诊和中医药报费比例,降低起付线,对住院分娩孕产妇另行补助100元,调整体检周期、增加体检项目,扩大特殊疾病用药范围,对无责任人的意外伤害纳入报账范围,实施慢性病门诊定额补偿,调整新生儿参合缴费时限,扩大用药目录和诊疗范围。依据
2008年新农合财政补助资金再次增加,筹资总额(80元/人)的情况,各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费报账比例分别提高至:乡镇(中心)卫生院65%,县级医疗机构50%,县外医疗机构40%;在2007年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补充医疗保险制度;提高中医药报销比例,凡住院使用中医药,报账比例在原基础上上调10%;进一步强化医院监管规范运行程序,与
贫困医疗救助制度、贫困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制度等制度有机结合,加大新农合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参合率,力争参合率稳中有升,超过92%以上,扩展参合农民受益面,有效缓解农民“看病难”问题。
责任单位:卫生局**县新型合作医疗服务中心
具体责任人:***
1、完善报费补偿方案
责任单位:**县新型合作医疗服务中心
具体责任人:***
完成时限:2008年1月底前
2、规范基金运行程序
责任单位:**县新型合作医疗服务中心
具体责任人:***
3、新农合政策宣传
责任单位:卫生局**县新型合作医疗服务中心
具体责任人:***县卫生局纪委书记
***县新合中心副主任
(四)减免困难群众相关费用。对下岗职工、残疾人,低保户、经济困难户等弱势群体办理卫生许可证时免收许可证工本费、卫生监督检测费和健康体检费;对参合农民住院床铺费下调10%。
责任单位:卫生局县卫生执法监督所县新农合中心
具体责任人:***县卫生局纪委书记
***县卫生局党委委员、医政股长
***县卫生执法监督所所长
***县新合中心副主任
新农合各定点机构负责人
1、办理卫生许可证
责任单位:县卫生执法监督所
具体责任人:***县卫生执法监督所所长
2、参合农民住院床铺费下调
责任单位:卫生局南江县新型合作医疗服务中心
具体责任人:***县卫生局纪委书记
***县新合中心副主任
新农合各定点机构负责人
(五)、公共卫生工作。
责任单位:县人民医院县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县民卫医院县卫生执法监督大队县妇幼保健院
具体责任人:***县卫人民医院院长
***县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主任
***县卫生执法监督大队队长
***县妇幼保健院院长
1、县人民医院急诊科配套建设。畅通医疗救治绿色通道,提高120急救水平。
责任单位:县人民医院
具体责任人:***县人民医院院长
2、疫情应急队伍能力建设。儿童“五苗”免疫接种率城镇达95%以上、农村达90%以上,艾滋病、结核病、麻风病、病毒性肝炎等重点传染病和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
责任单位:县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县民卫医院
具体责任人:***县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主任
***县民卫医院院长
3、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强化食品、学校、生活饮用水、职业、放射卫生监督,对餐饮单位的监督面达95%以上。
责任单位:县执法监督大队
具体责任人:***县执法监督大队队长
4、妇幼保健工作,完善三级妇幼卫生网络。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80%以上,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60/10万以下,5岁以下婴幼儿死亡率控制在20‰以内,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责任单位:县妇幼保健院
一、坚持以人为本, 提高环卫作业质量
要在政策和经济允许的条件下, 尽量提升环卫工人工资、福利待遇, 提高环卫工人的社会地位, 从组织和队伍抓起, 通过对环卫资源的整合重组, 实现组织创新, 组建管理精干、工作高效、结构合理、运行协调的作业队伍, 形成快速的环卫反应机制。要在生活上、思想上关心环卫工人。要加大环卫设施的建设和投入, 减轻环卫工人劳动强度。
改变传统的作业方式, 使其机械化、科学化。这不仅降低环卫工人劳动强度, 而且能提高作业速度和质量, 这也是提高城市管理形象所必须的。要把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作业为主打方向, 增购扫路车、高压清洗车等环卫专用车辆, 改善环卫设施, 提高机扫率, 减轻环卫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与作业风险。要深化垃圾收运方式的改革。居民小区实行生活垃圾袋装化收集垃圾经垃圾中转站压缩后运往垃圾处理场处理。转运站要及时开放, 为扫道作业和保洁队搞好服务。调整环卫清扫保洁作业时间, 将间歇式保洁改为连续性保洁;增加夜间清运方式, 规定门店垃圾夜间投放或收集时间, 安排车辆进行清运。要建设一批现代化的城市环卫基础设施, 包括高标准的城市公厕、垃圾中转站、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等公用环卫设施。基本达到垃圾收集容器化、粪便排放管道化, 运输机械化, 管理科学化, 处理无害化的目标。
二、改革完善管理体制体系
为适应改革开放和城市建设迅速发展的需要, 我们要不断改革完善城市环卫管理体制, 在健全市、区、街道 (镇) 三级行政管理构架的基础上, 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职能, 完善行政管理、市场管理、社会管理三大体系。进一步实行城市管理重心下移, 向区县转移、下放具体事务和事权, 实现市容环卫管理从以条管理向以块管理、区域管理方式转变, 实行政事分开, 管理与服务分离, 进一步理顺政府、社会、企业、市场的相互关系。加快形成“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模式。实现决策权和执行权的分离。
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竞争下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推行干部竞争上岗, 逐步完善干部竞争上岗机制, 在处内部推行“中层干部竞聘上岗, 片组长竞聘轮岗, 保洁员双重考核”。有效的调动了全处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淘汰了“不作为、不勤为、不细为”的人员。健全有效、管用的奖惩工作制度, 对道路清扫保洁、垃圾收集清运、环境卫生执法管理等各个环节, 对照管理目标要求, 实施常态化百分制考核, 对工作不作为、失职行为严格落实奖惩制度和责任追究。备专门的质检车辆和人员, 采取巡查、抽查、集中检查等方式, 建立检查台账, 每月考核并与分配挂钩。该市还公布投诉电话, 鼓励市民参与监督。
三、提高环卫融资多元化, 加速环卫事业市场化
拓宽投融资渠道,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是推动环卫事业加快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支撑。为培育和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环卫实体, 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环卫事业, 形成政府和社会资金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一要加快环卫事业单位企业化转制步伐。将隶属行政部门的事业单位分离出来, 兴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环卫作业服务企业, 走自我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市场轨道。二要扶持发展一批私营、个体、合资合作环卫作业实体。三是积极培育和发展环卫服务企业。建立科学的“市场准入”标准和要求, 凡是符合标准和要求的企业或个人都可以进入环卫服务市场。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 继续鼓励不同经济成份、不同行业的企业从事环卫经营, 放宽外资企业进入环卫市场的条件, 引进竞争机制, 开展公平竞争。运用市场经济手段筹集市容环境建设资金, 建立多元的社会参与机制, 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产业化发展新格局。要拓宽有偿服务渠道, 要利用环卫行业的特殊优势, 利用单位雄厚的技术条件和技术力量, 参与社会招投标竞争, 拓展新的服务范围, 开拓新的服务项目。
四、加强环卫科研和应用技术创新
提高自身科研水平和资质, 形成本地自主创新能力, 是环卫行业走改革创新发展之路所必须的。必须紧紧依靠科技, 在生活垃圾处理、资源循环利用等重要领域, 大力开展科技攻关和先进适用技术成果的应用推广, 通过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 实现新的工作目标和任务。要发展第三产业技术实力, 如添置高层建筑清洗机械, 城市基建渣土处理工程机械等, 进行资源优化组合, 加大环卫科研投入, 利用首府科研人才技术优势, 与首府高校或专业企业等联合开发, 吸收和培养科研人才, 提高环卫监测和环卫应用科学技术攻关水平, 实现技术设备本地化, 如结合本地实际, 研究解决垃圾中转站降噪除臭技术、垃圾分拣工艺及再生利用等, 使用科技转变为生产力, 为垃圾处理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五、加强政策法规制度体系保障和监管力度
要完善垃圾处理体系和管理体系建设, 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 优先发展垃圾处理产业, 加大保障力度, 促进城市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继续完善环卫工作质量体系, 改进质量考评制度和检查考核奖惩办法, 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并逐步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加强社会监督, 开通市政服务热线, 受理群众投诉, 快速反应及时处理。制定切实的垃圾减量目标, 多种经济成分参与垃圾管理运作, 推进计量收费制度。
研究制订适应市场化运作的相关配套政策、规定和监管制度, 主要应包括:环卫作业服务的市场准入制度;政府采购和招投标制度;环卫国有资产监管制度;环卫企业社会劳动保障制度;环卫作业服务质量监管办法等。制定环卫产业扶持政策。环卫作业服务具有明显的公益性, 应在税收、事业性收费上给予一定程度的减免。
六、结语
如何使环卫行业走改革创新的发展之路, 不仅需要自身努力和社会各方面支持而且政府有关部门在政策上也应给予倾斜和扶持, 形成合力, 使环卫事业健康发展。更要立足实际, 开拓创新, 努力实现环卫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 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经营管理理念和方式的转变, 取得质的飞跃和发展。因此, 环卫部门更要冷静地分析形势, 把握机遇, 迎接挑战, 走环卫社会化服务、市场化经营、产业化发展道路。
摘要:环卫行业是一项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公益事业, 环境卫生的好坏事关城市形象和群众利益, 同时也影响着城市经济的发展, 环卫事业改革发展是城市管理者必须思考的主题。
关键词:环卫事业,发展,改革
参考文献
[1]唐增寿.立足创新深化改革促进环卫事业健康发展[J].发展, 2007.
《意见》提出,我区将实施六大工程,加快发展民族教育。
一是实施百所民族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重点支持100所民族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在项目安排、资金投入、设备配置、师资培训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
二是实施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学校建设工程。支持一批中小学校建成自治区、市、县级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学校,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支持民族文化教育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加强民族文化教育特色设备、器材配置,创建民族特色学校。
三是实施壮汉双语教学示范基地建设工程。在广西壮语北部和南部两大方言的9个土语区,选择双语教学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积极性较高的县(市、区),建设10个壮汉双语教学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四是实施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工程。建立40个集民族工艺传承创新、文化遗产保护、高技能人才培养、产业孵化于一体的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培养善于将民族文化与现代技术、与国际视野结合,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高、新、尖以及复合型人才。
五是实施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建设工程。支持广西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百色学院预科教育学院改善办学条件,深化预科教育教学改革。扩大少数民族预科生招生规模,2020年全区少数民族预科班招生规模达到5 000人。
六是实施民族特色学科建设工程。加强民族高等院校特色学科和普通高等学校民族特色学科建设,支持建设15个民族特色学科。提高民族特色学科建设水平,成为在国内有影响力的民族特色学科群,为广西培养高素质的民族特色专业技术人才。
《意见》要求,自治区要加大对少数民族聚居县(市、区)教育的扶持力度,统筹中央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和各类教育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以及自治区本级财政资金给予倾斜照顾。统筹安排资金用于解决双语教育、教师培养培训、民族团结教育、民族文化交融创新等方面的突出问题。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支持发展民族教育,多渠道增加民族教育投入。
(责编欧金昌)
民发„2013‟21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健全社会福利制度”要求,推进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加快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服务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高度重视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服务发展
(一)充分认识发展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服务的重要意义。近年来,各级民政部门加快设施建设,创新发展模式,规范管理服务,推动了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服务显著进步。全国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发展到床位6.7万张,在院服务对象约6万名,康复医疗年门诊量约250万人次,成为福利服务领域重要力量。但总体上看,政策制度不完善、布局不合理、投入不足、供需矛盾等问题还十分突出,不能适应服务需求快速增长的形势要求。加快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服务,是进一步发挥民政部门职能作用,做好全国精神卫生防治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建立健全适度普惠型残疾人福利制度,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各级民政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加强管理,创新服务,切实推进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服务又好又快发展。
(二)进一步明确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服务的职责内涵。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服务是以民政直属精神病医院(含福利精神病医院、复员退伍军人精神病医院)、精神病人社会福利院、智障人员社会福利院、农疗站、工疗站、社区精神康复机构等社会福利机构(统称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为骨干,面向复员退伍军人、城镇“三无”、农村五保、贫困人员等特殊困难精神障碍患者开展的救治、救助、康复、护理和照料等服务。在满足特殊困难群体服务需求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功能,面向社会提供精神卫生服务。
二、推进设施建设
(三)布局规划。加强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在空白区域的布点建设,改善现有设施水平,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服务网络。到2020年,基本实现每个市(地、州、盟)拥有1所民政直属精神病医院或精神病人社会福利院,各级综合性社会福利院、荣誉军人康复 —1—
医院根据需要设置慢性期、康复期精神障碍患者的专门服务区,基本满足特殊困难精神障碍患者的集中服务需要。
(四)建设一批示范性服务机构。到2020年,新建、改扩建一批设施完备、管理规范、服务优质、队伍一流、具有辐射示范作用的民政直属精神病医院、精神病人社会福利院和智障人员社会福利院,推动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建设发展。
(五)改善设施水平。到2015年前,所有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应配备安防监控系统,建筑设计和设施设备达到相关安全管理标准。加强标识系统、内饰装修、设施设备的改造更新,塑造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安全、温馨、以人为本的服务环境和良好形象。
三、切实加强管理
(六)依法规范出入院程序。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要求,完善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送诊(送养)、接收、出院、经费结算等管理制度。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作为法人主体,原则上应当与服务相关方签订服务协议,明确职责、理顺关系、有序服务。复员退伍军人、城镇“三无”、农村五保人员,与送养的基层民政部门或相关单位签订服务协议;流浪乞讨人员,与所辖救助机构签订服务协议;社会人员,与监护人签订服务协议。
(七)抓好安全管理。不断细化、实化、强化安全措施,重点做好消防、医疗护理、膳食、特殊设施设备、防人身伤亡、防人员走失等安全工作,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
(八)建立标准化工作体系。在贯彻落实相关专业标准的同时,建立健全符合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服务特点的标准化工作体系,积极开展贯彻达标活动,探索等级管理制度。到2015年前,所有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达到基本标准要求,建立管理服务可持续改善机制。
(九)鼓励民政直属精神病医院参与卫生系统的等级评审。到2020年,争取民政直属精神病医院全部达到卫生系统一级及以上等级水平,其中80%地市级以上精神病医院达到二级及以上等级水平,三级医院数量大幅度增加。
(十)加强服务统筹指导。有条件的地区,可指定一所管理服务水平较高的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作为本区域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服务的业务牵头单位,或设立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服务指导中心。通过定期业务交流、培训指导、建立服务网络、结对帮扶等方式,加强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服务的区域统筹,促进资源共享,提升整体管理服务水平。
四、鼓励创新发展
(十一)增强医疗服务能力。鼓励有条件的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申请设立医疗机构,采取加挂精神病医院、精神病人社会福利院两块牌子的做法,兼顾救治、康复、护理和长期照料服务。不具备条件的,应设立医务室,并加强与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提高医疗、康复和护理服务能力。支持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的医务室取得医保定点单位资质。
(十二)探索“大专科、小综合”发展模式。民政直属精神病医院在做好精神卫生福利服务的基础上,可增设老年病、脑瘫、智障、自闭症治疗和康复等特色科室,积极参与老年人、残疾人、儿童服务,不断提高专业水平,逐步成为社会福利服务领域的医疗、护理、康复技术中心。
(十三)推动社会工作介入。到2015年,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均单独设立或与相关业务科室合并设立社会工作科室,广泛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形成精神障碍患者救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料与社会工作服务相互支持的服务模式。
(十四)强化康复服务。在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中大力开展康复服务,鼓励依托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建立工疗站、农疗站等康复训练基地,创新和规范康复服务项目,确保特殊困难精神障碍患者每天接受一定时间的康复服务,增强生活、社交、劳动或工作技能。
(十五)鼓励服务创新。支持有条件的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探索开放式服务模式,尽量营造正常化的服务环境和条件。发挥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的辐射示范作用,探索开展定期巡诊、居家照顾、社区康复等外展服务,促进特殊困难精神障碍患者融入社会。
五、保障措施
(十六)强化部门协调。加强与卫生、发展改革、公安、教育等精神卫生工作联席会议单位的沟通协调,促进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服务与精神卫生防治工作的衔接协作。建立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社区服务、流浪乞讨等业务主管部门的协作机制,促进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服务与相关民政业务的有效衔接。
(十七)加大建设投入。将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纳入各地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加大福利彩票公益金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推动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床位数量显著增长、设施水平明显改善。
(十八)加大服务投入。各级民政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特殊困难精神障碍患者救治、供养经费标准动态增长机制。将精神卫生福利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倡导社会力量支持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服务工作。
(十九)加强队伍建设。开展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服务工作人员培训,大力培养和引进精神卫生专科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康复治疗师等专业人才。推动建立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工作人员津贴制度,不断提高工作人员待遇水平。积极协调卫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加强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医护人员的管理、培训和业务指导,将其专业技术资格纳入统一管理。通过社会保险等方式,做好工作人员的职业保护。
(二十)加强探索创新。设立全国精神卫生福利服务观察点,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探索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服务创新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创办社会福利类精神卫生服务机构,鼓励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组织和个人在内地参与精神卫生福利服务及兴办相关服务机构。加强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服务科研和理论创新,形成一批理论研究成果,促进国内外行业学术交流与信息共享。
民政部
文化创造财富,产业支撑发展。发展文化产业对实现我区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和打造和谐路北、建设文化大区、实现首善之区有着深远的意义。为培育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路北区文化体育局按照,结合我区实际,经过充分调研,提出如下加快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定走以活动为载体繁荣文化事业、以项目为支撑发展文化产业,推动南岸和谐文化建设之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推动文化体制和机制改革与创新,培育和繁荣文化市场,发展和壮大文化产业,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潜力, 引进先进文化,提升我区文化内涵,满足全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二、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
发展定位:结合我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及特色文化形态,即远古文化、开埠文化、陪都文化、宗教文化、花卉文化、美食文化、广场文化、会展文化,打造具有南岸特色的文化业态,即文化创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文博会展业、文化休闲业、文化经纪业、文化培训业、文化场馆业,形成南岸“八八”文化产业模式。
发展目标:未来5年,力争文化产业年增长速度达到15%,文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以上,实现文化产业的持续稳定增长,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三、重点任务
(一)因地制宜,构建文化产业发展集群
规划建设“一带三点”文化产业布局,“一带”是指21公里长的南滨路沿线,充分发挥其形象、名气、人文、文化积淀的优势,打造成为以饮食、娱乐、休闲文化、康体表演为一体的风情一条街;“三点”是指南滨路沿线的江南大剧院、洋人街美心大剧院、黄葛渡大型文化广场。利用“一带三点”,着力打造南滨路“4小时经济”,发挥其龙头和中心辐射作用,带动全区文化产业发展。同时,按照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的进程,在茶园新城区、长江广阳岛以及区内重要楼宇和小区规划建设一批美食、娱乐休闲、康体表演、文化创意、高雅演出等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
(二)应用高新技术,做大文化创意产业
积极参与和协助重视传媒集团,搞好总投资15亿元的重庆市重点创意产业项目“重庆时尚之都”的规划、建设和有关经营活动;扶持茶园新区动漫产业,引进文化创意企业、工作室及创意人才进入产业基地;以南岸区文化艺术培训中心为基地,开设青少年动漫艺术培训班,逐步建成全市具有影响力、凝聚力的动漫艺术培训基地,并将其纳入市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三)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打造文化娱乐产业
鼓励和引导各种投资主体采取联合、重组、兼并等方式进入我区国有或民营文化企业,全面推进文艺演出团队市场化运作;大力发展文化经纪、演出策划等中介组织,推行艺术经纪人制,推动文化艺术产品的策划、生产、展演和后续开发的一条龙运作和网络化经营;引进国内外有特色的文娱项目入驻我区,提高文化娱乐业的品位、档次和消费水平;整合区域内文化娱乐资源,发展一批示范性、拥有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娱乐演艺产业集团,提高文化休闲、娱乐演出的品牌效益和经济效益;活跃艺术培训市场,利用社会资源和文化艺培中心,培育和包装一批演艺明星。
(四)拓展消费市场,做强文化旅游产业
用文化包装和提升传统旅游资源,积极打造文化旅游名区,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打
造“60颗星”的目标,搞活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完善改造以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绿色商务餐饮等五条美食街,聚集人气。在项目和景点开发中,以静态景观为平台,凸显景点个性,强化文体表演功能,拓展文化旅游消费市场。
(五)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文博会展业
借助重庆会展中心,大力发展文博会展业,每年有计划地策划一批品位高、上档次、吸引力强的文化艺术活动,配合会展中心各种展会的召开;同时,继续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涂山宋窑”、“巴国青铜器”系列文化旅游产品,逐步形成研发、生产、营销为一体的文化产业链。
(六)整合区域文化设施,积极发展文化场馆业
充分利用好重庆会展中心、南岸区文化艺术中心、江南文体广场、重庆抗战博物馆、帝景星美院线、CBD南区文化馆以及即将开工建设的江南大剧院、美心大剧院、黄葛渡大型文体场馆、茶园新区文化艺术中心等文化场馆,凸显规模和集群效应。要有效整合场馆资源,通过政府扶持、宏观指导和市场化运作方式,激活区域内文化场馆业的繁荣发展。
(七)挖掘各种文化资源,努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充分挖掘我区历史文化,努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完善建设好“重庆开埠史展览馆”,完成重庆抗战博物馆二期工程项目建设,依托南岸五教俱全的优势,高起点、高水平地规划建设好一批宗教文化旅游景区。完善和改造慈云寺、慈云寺老街、法国水师兵营、大佛寺、涂山寺、老君洞、黄桷古道等历史文化项目。
四、政策措施
(一)加强领导,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成立南岸区文化产业领导小组,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区政府办、区文广新局、区计委、区财政局、区规划分局、区国土分局、区工商分局、有关经济板块等部门和单位领导为成员,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统一管理和调控。打破条块分割、效率低下的局面,解决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和政策,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加大投入,大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根据《中共南岸区委南岸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南委发
[2004]17号)和《中共南岸区委南岸区人民政府关于巩固创先成果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的意见》(南委发[2006]12号)要求,确保文化投入的经费逐年增长,一是区财政对文化事业经费的直接投入增长不低于当年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财政对文化的投入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1%;二是区财政局要做好统筹,设立1000万元的“南岸区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并制定相应使用和管理办法,采取贴息、补助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每年拿出200万元用于打造南滨路文化娱乐业。
(三)统筹规划,推动文化产业项目建设
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大力推动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把文化体育设施、网点建设纳入城镇和社区规划,确保建设用地,并改善和健全文化产业统计制度。由区规划分局、区国土分局、区建委、区文广新局等相关部门分工协作,落实各项具体规划的实施。找准产业的市场定位,各个项目务必落实到具体单位、领导者和责任人。
(四)宽松环境,放宽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准入条件
按照“非禁即入,有需则让”的原则,凡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社会力量进入的文化产业领域,允许企业、个人、社会团体、境外资金等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在项目审批、资质认定、投融资、财政税收、土地使用、从业人员职称评定、成果评奖等方面,按照国家有关文件精神,享受与国有文化企业同等待遇。依法保护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合法权益,积极营造有利于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五)培育市场主体,积极鼓励民营力量发展文化产业
革除文化市场内部壁垒,培育文化产业主体,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激发民营企业公平参与文化市场竞争的热情;成立南岸区民营文化产业协会,充分发挥协调和行业自律作用,建立起民营文化产业服务体系;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培育一批民营龙头文化企业,提高文化企业的竞争力;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以股份制、民营等形式兴办演艺、娱乐、会展、中介服务等文化企业。
(六)实施品牌带动,加大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力度
打造“文化名人”、“文化名企业”、“文化名品牌”的文化“三名工程”,提高文化产业项目品位和档次。依托资源优势,编制《南岸区文化产业项目投资指南》,利用重点项目洽谈会、经贸会等商务节庆活动,举办系列文化产业项目推介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七)政府引导,加大市场运作力度
凡入驻我区的文化企业,政府只作规范性的指导,一切经营活动均按市场化运作,其消费和服务价格由企业按照政府的引导自行上下浮动,所有演出票价均由市场决定。
(八)兑现政策,积极扶持文化产业发展
为贯彻落实《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抓大壮小扶微工程的意见》(桂发„2012‟10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微型企业的若干意见》(桂政发„2011‟21号)精神,加快推进微型企业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重要意义
大力扶持加快推进微型企业发展是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业促就业的创新之举。大力扶持微型企业发展有利于改善民生,实现百姓创业致富;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加快推进微型企业健康发展,可以增加市场主体总量,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就业,改善民生,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通过实施“微型企业发展工程”,加强对微型企业发展趋势和规律的统计分析,实施重点行业帮扶和指导,有针对性地加快推进微型企业发展。到2015年,力争发展微型企业10万户,带动就业100万人,新增注册资本50亿元以上。
三、主要措施
(一)强化宣传引导,促进微型企业发展。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发展微型企业氛围,在全区掀起大力发展微型企业的热潮。通过开展“微型企业发展宣传月”活动,举办新闻发布会、营业执照颁发仪式以及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各界宣传微型企业的相关政策;通过宣传板报、发放资料等形式在全区各人才交流中心进行政策宣传;通过宣传演讲、派发宣传单等活动深入高校、中职院校、社区、乡镇进行宣传;通过宣传发展微型企业的成果和典型事例,提高社会各界对发展微型企业相关政策认 1
识的知晓率,掀起全民创业热潮。在强化宣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建立创业指导、产业分析工作机制,为企业提供服务咨询、产业导向、前景分析等服务,增强微型企业的生命力,提高微型企业存活率。
(二)认真履行扶持微型企业发展责任,积极做好微型企业发展协调工作。各级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微型企业发展工作,认真履行扶持微型企业发展工作职责,尽快搭建公开服务平台,建立健全扶持微型企业工作责任追究和效能考核制度,对完不成微型企业发展工作目标任务或是阻碍发展微型企业工作的,实行责任倒查追究。各级微型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认真督促、指导成员单位积极做好微型企业发展协调工作,工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税务、金融、质监等部门要按照自治区的有关要求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微型企业发展工作,并将有关微型企业的发展信息反馈给相关部门,实现信息共享。
(三)扩大享受优惠政策人群范围,加强微型企业登记注册指导。从2012年3月1日起,将发展微型企业的扶持对象由“八类人群”扩大到“九类人群”,把在申办微型企业的所在地居住,经营范围为文化创意、信息技术及高新技术等产业,注册地为各大学创业园、科技园及创业孵化基地等的“在校大学生人群(含高职专科、本科、硕士、博士,限毕业年级学生)”列入微型企业扶持对象范围。在办理微型企业登记注册时,工商部门要做好微型企业的宣传、指导等工作,建立“绿色通道”,并按规定免收微型企业注册登记费。
(四)加强创业培训,落实创业培训补贴政策。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认真做好创业培训定点机构的认定管理工作,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培训机构,应及时给予认定。要加强创业培训,对创业培训定点机构提出开班申请并符合开班条件的,应及时批准开班培训。要加强对创业培训的监督检查,指导微型企业创业者或创业培训定点
机构按规定申请创业培训补贴,对符合补贴条件的,及时发放创业培训补贴。
(五)强化财政资本金补助资金保障,提高部分县资本金补助资金比例,加快资本金补助资金拨付。各级财政部门要根据自治区确定的每年安排发展户数,将微型企业财政资本金补助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提高部分县(贫困县)资本金补助资金比例,自治区财政对在国家级贫困县新创办的微型企业资本金补助资金的补助比例提高到80%,对在自治区级贫困县新创办的微型企业资本金补助资金的补助比例提高到70%。简化微型企业资本金补助资金审批程序,“接受创业培训”作为扶持措施之一,不列为拨付微型企业资本金补助资金的前置条件。各级微型企业资金评审委员会在审核微型企业申请资本金补助资金时要实行每月定期集中评审,并在审批结束后的3个工作日内将结果通报财政部门,财政部门应当在收到微型企业资本金补助资金审批结果后7个工作日内将资本金补助资金划入微型企业按照规定开立的银行账户或通知其开展资本金补助资金报账。
(六)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完善金融担保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符合有关政策的前提下,成为微型企业的开户银行,并为微型企业提供快速、便利的开立账户服务,开通“绿色通道”,鼓励当天当场办结。银行业金融机构应结合本地区实际,积极研发针对微型企业个性化的信贷创新产品和金融服务方式,努力为微型企业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切实加大对微型企业的信贷扶持力度,探索对微型企业开展信用贷款,并为符合条件的微型企业法人代表、股东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等金融扶持。各有关部门应有序推动融资性担保公司开展为微型企业贷款的担保工作,并对融资担保公司开展评级,保证担保公司担保实力,对尚未成立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县城,可在符合《广西小额担保贷款实施管理办法》有关小额担保贷款基金规定的前提下参照执行。加快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担
保业务,充分发挥小额贷款公司对微型企业的资金支持。充分发挥现有融资担保机构的作用,扩大银担合作,鼓励和扶持融资担保机构为微型企业进行融资担保服务。允许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参照个体工商户提供贷款的方式给微型企业法人代表、股东提供创业扶持贷款。
(七)认真做好微型企业税收奖励工作。各级财政部门按要求将微型企业上年实际缴纳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由企业所在地财政部门统一奖励给企业,地方各级财政部门按分享比例负担,在所得税清算期结束后1个月内将奖励资金拨付给微型企业,奖励总额以微型企业实缴到位的注册资本或出资数额金额为上限。
(八)完善税收扶持政策,进一步做好税收优惠政策工作。对于微型企业中的个人独资企业,可以比照《个体工商户税收定期定额征收管理办法》的规定,采取定期定额征收方式;对于管理较为规范的微型企业,要辅导建帐,引导纳税人改善经营管理,符合条件的实行查帐征收。
(九)积极落实微型企业经营场地扶持政策,建立微型企业孵化园。各市应当保障微型企业发展用地,各地新建专业市场、新建工业园要留出一定份额给微型企业。各市人民政府应当依托企业、大中专院校等单位,建立微型企业孵化园,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开展咨询服务、创业指导活动,帮助微型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各地已经建立的科技园区、大学生创业基地等,要降低门槛,促进科技型微型企业入驻。
(十)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出台扶持各类人群创办微型企业的优惠政策。各级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在现行资金政策和项目安排上对微型企业给予与其他企业同等待遇。在各种专项扶持资金、项目资金以及扶持创业人员的专项贷款等政策性扶持资金安排上向微型企业倾斜,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优先予以扶持。各级各部门在部门的公开服务平台应公布扶持项目资金、专项贷款等情况,并做
出微型企业申办扶持、项目资金和专项贷款的指引说明。教育、妇联、工会等部门应指导大学生、妇女、下岗工人等创办微型企业。
(十一)鼓励和支持创建微型企业协会。微型企业自愿组建的微型企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促进微型企业行业建设,维护行业和会员的合法权益,推动微型企业发展。同时,协助有关部门拟订微型企业发展规划,督促微型企业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十二)确立微型企业市场地位。微型企业在市场准入、竞争中应当享有与其他经营主体同等的待遇,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市场交易和行政管理过程中不得歧视或者变相歧视微型企业。
(十三)表彰奖励。对在微型企业发展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奖励办法另行制定。
(十四)叠加扶持。微型企业按照相关规定符合其他税收、产业发展资金、政策性贷款等扶持条件的,可以按照规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两部委的强势推动, 标志着中国绿色建筑从起步阶段迈向高速发展阶段, 巨大的绿色建材、新型建材、建筑节能市场浮出水面。目前, 各地已经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对于建筑节能的改造。
(一)
所谓绿色建筑, 是指满足我国2006年发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为人类提供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相对于节能建筑, 绿色建筑标准更高, 不仅要节能, 还要节地、节水、节材, 并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
绿色建筑与一般建筑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一般建筑随着建筑设计、生产和用材的标准化、产业化, 大江南北建筑的形式一律化、单调化造就了“千城一面”;而绿色建筑推行本地材料, 建筑将随着气候、自然资源和地区文化的差异而重新呈现不同的风貌。
目前, 我国的建筑规模正以每年20亿平方米的速度增加。官方预计, 到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将占到社会能源消费总量30%以上, 成为最主要的能源消费领域。分析人士认为, 发展绿色建筑正成为中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谋求经济增长的新突破口。根据初步估算, 如采取严格的建筑节能措施、大力发展低碳绿色建筑, “十二五”期间新建建筑将形成4500万吨标准煤节能能力。
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认为, 中国发展绿色建筑将有效带动新型建材、新能源、节能服务等产业发展, 有望撬动超过万亿元的绿色市场规模。“房地产产业链条长, 对下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大, 如建筑用钢占全社会钢材消费的50%, 建筑用水泥占全社会水泥消费的60%等。”
在带动的诸多产业中,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建筑节能行业。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曾预计, 2020年前我国用于节能建筑项目的投资将至少达到1.5万亿元。“十二五”期间, 中国环保累计投入会超过5万亿元, 节能环保领域的潜力巨大, 今年在建筑节能方面的投入预计将超过40亿元。
与此同时, 今年住建部不断下发有关建筑节能的法规、文件, 全力加大建筑节能力度。2012年1月, 住建部发布《“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 (征求意见稿) 》, 3月, 住建部再度下发《关于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2012年工作要点的通知》。全国各省市也纷纷结合自身特点, 推出了相应的建筑节能发展规划。
巨大的市场空间, 加上政策的大力推动, 建筑节能行业被认为即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二)
“此次公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是我国首次以正式文件形式提出未来绿色建筑发展目标。”住建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2014年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和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 将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到2015年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0亿平方米以上, 到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30%。
真金白银的财政补贴成为最大亮点
《意见》指出, 在发展初期, 以政策激励为主, 调动各方加快绿色建筑发展的积极性, 以单体建筑奖励为主, 支持二星级以上的高星级绿色建筑发展, 提高绿色建筑质量水平。
“以前, 政府在建筑方面的补贴都是针对太阳能光电利用和既有建筑节能或采暖等小范围专项补贴, 现在扩大到对所有评星绿色建筑给予补贴, 补贴幅度之大、面积之广前所未有。”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副会长王有为表示。
王有为认为, 此次两部门实施意见最大亮点是大力度财政激励政策。文件明确, 将对星级绿色建筑给予财政补贴, 星级越高, 补贴越多。以2012年高星级绿色建筑的财政奖励标准为例, 二星级绿色建筑每平方米建筑面积可获得财政奖励45元, 三星级绿色建筑每平方米奖励80元。奖励标准将根据技术进步、成本变化等情况进行调整。
《意见》还规范了财政奖励资金的使用管理, 强调中央财政将奖励资金拨至相关省市财政部门, 由各地财政部门兑付至项目单位, 对公益性建筑、保障性住房等, 奖励资金兑付给建设单位或投资方;对商业性住宅项目, 目前主要奖励给开发企业, 各地区应研究采取措施主要使购房者得益。
此外, 中央财政还将支持绿色生态城区建设, 引导低星级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对符合条件的绿色生态城区给予资金定额补助, 资金补助基准为5000万元, 并对建设突出的绿色生态城区相应调增补助额度。
使绿色建筑更多地惠及民生
《意见》还提出, 将引导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优先发展绿色建筑。业内人士认为, 这将使绿色建筑更多地惠及民生。
一方面, 《意见》鼓励保障性住房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规划建设, 明确在制定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及年度计划时, 具备条件的地区应安排一定比例的保障性住房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设计建造。
另一方面, 《意见》鼓励各地在政府办公建筑、学校、医院、博物馆等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建设中, 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力争到2014年, 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意见》还强调, 要切实加大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的财政支持力度, 绿色建筑奖励及补助资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资金向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倾斜, 达到高星级奖励标准的优先奖励, 保障性住房发展一星级绿色建筑达到一定规模的也将优先给予定额补助。
绿色建筑科技及产业迎来春天
《意见》明确, 要大力推进绿色建筑科技进步及产业发展, 切实加强绿色建筑综合能力建设。
《意见》要求, 各级财政、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积极支持绿色建筑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加大高强钢、高性能混凝土、防火与保温性能优良的建筑保温材料等绿色建材的推广力度。要根据绿色建筑发展需要, 及时制定发布相关技术、产品推广公告、目录, 促进行业技术进步;还要系统推行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再利用等各项工作, 加快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装备研发推广, 实行建筑垃圾集中处理和分级利用, 建立专门的建筑垃圾集中处理基地。
此外, 要积极推动住宅产业化。积极推广适合住宅产业化的新型建筑体系, 支持集设计、生产、施工于一体的工业化基地建设;加快建立建筑设计、施工、部品生产等环节的标准体系, 实现住宅部品通用化, 大力推广住宅全装修, 推行新建住宅一次装修到位或菜单式装修, 促进个性化装修和产业化装修相统一。
天津市钢结构学会理事长、天津大学教授陈志华表示, 他对《意见》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事实上, 绿色建筑、钢结构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还没有形成较大突破的原因, 就是缺乏国家政策强有力的引导。此次《意见》的出台可谓是推动绿色建筑及钢结构在国内发展的‘催化剂’。钢结构作为一种典型的绿色建筑结构, 将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可以抓住这次机会全力提高钢结构的建造技术, 推进钢结构的全面应用。”他表示。
(三)
国家大力提倡支持发展绿色建筑当然是空前的“利好消息”。不过, 近年来在国内刚刚起步的绿色建筑普遍存在重炒作而轻实践、注重技术和设备堆砌的风气。《意见》发布后, 如何把上万亿的绿色建筑“蛋糕”做大做实, 或许是更值得人们思考的。
补贴够不够有待验证
“国家现在开始拿出‘真金白银’支持绿色建筑了。这是全世界第一次对绿色建筑有这样的激励方式。”上海市绿色建筑促进会副会长汪维认为, 虽然面临诸多问题, 但长期以来, 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最大障碍正是资金。此次国家拿出财政补贴, 可以说是吹响了绿色建筑提速发展的号角。
45元/平方米的补贴看似不多, 相对我国每年20亿平方米的新增建筑面积来说, 却可谓“巨资”。按照新建建筑30%是绿色建筑的要求, 即使按照二星级标准计算, 国家也将每年拿出270亿元补贴, 按照三星级标准则补贴更多。
记者了解到, 二星级绿色建筑45元/平方米的补助相当于绿色建筑增值总量的约1/4。同时, 在国家政策出台之后, 地方政府还会配套相应补贴。
“补贴的推动意义很大, 如果国家、地方、开发商和用户各承担一些, 加上环保和健康的回报, 绿色建筑就能向前推动。”汪维指出, 该标准在业内已经引发震动。很多原计划建设绿色建筑的企业在政策激励下, 都努力瞄准三星级的国家标准, 其吸引力可见一斑。不过, 究竟该补贴多少还有待验证。
值得注意的是, 财政部此次出台的文件只提出了2012年的补贴标准, 这也为今后的调整埋下伏笔。汪维对此评论道:“可以看出这是一次试探, 经过一年的时间可以验证现行的激励机制能否真正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现在国家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必须终结“伪绿色建筑”
据了解, 中国每年住宅商品房的建设在7至10亿平方米, 但真正严格意义上的绿色建筑有多少, 拿到竣工认证的仅为1%。“正是由于对绿色建筑真正内涵理解的缺失, 很多所谓的绿色建筑五花八门, 更有甚者只是将此作为一种营销的噱头, 而实际内涵却一无所有。”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一所所长吴博对此深有了解。
另外,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透露, 我国许多运用大量节能技术的建筑不仅不节能, 能耗反而高出平均水平。他提出, 建筑节能市场存在一大误区:采用节能技术就一定会节能。事实上, 不同的使用模式要求不同的建筑技术。
实际上, 运营管理不当在我国绿色建筑中普遍存在。据汪维透露, 我国通过绿色建筑标识的建筑中只有6%真正实现了绿色运营, “问题相当严重”。
“真正的绿色建筑应该是建成后经过1年的运营才能评选。现在为了鼓励发展, 先评了绿色设计标识, 只针对设计图纸, 但真正运营1年后重新申报通过鉴定的绿色建筑全国只有10多座, 上海只有5座。”汪维说。
问题是, 开发商往往只负责建设, 无法让其参与运营绿色标识的评价。
况且, 很多地产开发商还停留在炒作“绿色建筑”概念的阶段。
业内普遍认为, 让用户甘心接受更贵的绿色建筑有两条途径:一是在实际运营中成本降低, 获得收益;二是提高生活质量和居住舒适度。
汪维也表示, 财政部此次高额的星级补贴肯定是向绿色运营标识倾斜, 停留在绿色设计的建筑将无隙可乘。
现行“绿标”亟待修改
2007年11月, 原建设部颁布《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 明确将绿色建筑等级由低至高分为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3个标准。各类建筑项目须经住建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审定并颁发证书和标识后, 方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建筑”。当时主要从“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几大技术体系对住宅与公共建筑进行“绿色”考核, 简称“四节一环保”。
据了解, 中国“绿标”认证体系实质上是借鉴美国绿色建筑LEED认证标准。该认证标准在全世界商业地产项目中较为流行。然而, “仓促出台”的中国绿色建筑星级认证国家标准后来却饱受业内诟病。专家认为, 中国绿色建筑国家标准的核心理念体现为“节约”二字, 忽视对“舒适度”和“技术创新”的鼓励引导。而美国LEED认证体系更注重对健康、环保生活理念的引导。比如, 除强调节水、节能外, 还鼓励在居室中使用对儿童无毒害的环保材料, 等等。
此外, 我国的“绿标”被认为是倾向于鼓励“技术节能”而忽视“设计节能”。例如:一栋建筑如果在规划设计时违反自然通风、朝向, 将导致建筑“遮光”和“夕晒”, 从而增加能耗。然后再用技术方法, 如外遮阳板、LOW-E中空玻璃和空调机等设备硬把能耗降下来, 其结果是“名义节能率很高, 但实际节能效果却更差”。
不仅如此, 美国LEED认证体系的制定、审核机构由三方组成, 分别是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美国新城市主义协会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 在绿色建筑项目的审核认证过程中, 格外注重公众的参与和监督。
但中国的绿色建筑标准制定机构, 却囿于政府部门的系统内部专家。据业内人士透露, 这些专家大都出自住建部下属或关联的科研院所, 其知识结构偏重于机电专业, 因而在制定绿建评价标准时, 倾向于对使用空调暖通技术加分, 而忽视建筑设计和创新对节能的作用。
在国际金属太阳能产业联盟秘书长黄俊鹏看来, 美国的LEED认证体系其实是一种“市场工具”, 比较能照顾到各方利益的配比和均衡, 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积极性, 进而带动市场的自觉转型;但中国的“绿标”更像是一种“政策工具”, 缺少建筑师、房地产开发商、总包单位和公众消费者的广泛参与。
因此, 在黄俊鹏看来, 为了增强绿色建筑对产业链的拉动, 修订现行“绿标”的工作亟待提上议程。
他建议, “绿标”修订应着重两项原则:一是开放性, 即更多地让公众参与;二是包容性, 在鼓励节能的同时兼顾技术创新, 为新技术应用者“加分”。
发展绿色建筑要加快立法
“发展节能和绿色建筑, 要加快立法。”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元端指出。
从世界范围看, 绿色、生态建筑观念的确立, 经历了四个阶段:节资节能阶段;注重生态阶段;环境量化阶段以及法规强制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 由于深切认识到资源、能源的有限性, 以及一部分资源、能源在大量使用后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严重性, 世界各国纷纷强调资源、能源的合理利用和综合利用。一些发达国家组织起来, 共同探索住宅和其他建筑节资、节能、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 世界各国在住宅和其他建筑建设中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营造和保护, 建设了大量以“生态”、“绿色”、“健康”为理念的公共建筑和住宅小区, 旨在创造一种能够保持住宅和其他建筑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而不破坏生态平衡的环境, 创造一个能够保持和改善人类健康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社会空间。
我国绿色建筑还处在环境量化阶段, 很多住宅和其他建筑的建设还只是停留在绿化、美化的表层, 把“绿色”等同于“绿化”, 未涉及“生态”、“绿色”、“健康”的深层次内涵。不过这已经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重视, 近些年, 有关主管部门先后印发和颁布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评审标准使用规则》、《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评审标准》和刚刚发布的《意见》等。
上海市是我国较早开展绿色建筑研究和示范的城市, 公共绿色建筑推广较好。截至2010年底, 全国100多座绿色建筑中, 上海市有30余座。并且, 上海市还借助世博会的机会使得绿色建筑的理念在市民中得到普及。
据汪维介绍, 在上海市的经验总结中, 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政府重视, 给予绿色建筑强制性、引导性、鼓励性政策。
例如, 市政项目都要求建成绿色建筑, 包括标志性的上海中心大厦也将打造成三星级的绿色建筑。在很多地块招标中, 政府提出了绿色建筑的要求, 提高了绿色建筑的推广量。此外, 上海市把绿色建筑列入了节能条例, 使之享受和节能建筑一样的资助。
“不过, 这还远远不够。”张元端认为, 必须由国家立法, 由政府主导, 以法制手段为主, 以行政手段为辅, 既要有强制性的法规政策, 又要有具体的奖惩规定, 加紧从环境量化阶段向法规强制阶段推进, 使发展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
【关于加快发展医疗卫生工程的实施方案】推荐阅读: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11-14
关于加快工程施工进度的函05-29
关于加快泾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12-01
关于加快拜城县煤炭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05-31
市商委关于进一步加快餐饮业发展的意见06-12
镇关于加快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