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职业教育发展史心得体会

2024-10-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习职业教育发展史心得体会(精选8篇)

学习职业教育发展史心得体会 篇1

新的一年,带着憧憬与希望,肩负着学校的重托,我参加了由集团组织兰州六校区的教师培训学习。在领导和老师们的组织和安排下,我们兰州六校区及驻兰办的老师们相聚在了皋兰校区。在集团张涛总裁和范光洲教授对职业教育发展史与教学基本功的讲解,以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愉快地度过了充实而愉快的一天。

通过学习,我对现代及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模式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学到了很多前沿的管理知识以及新的职业教育理念。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一天的学习,让我开阔了眼界,让我对职业教育的含义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坚定了我从事职业教育的信心和决心。繁忙紧张的一天的学习生活很快过去了,收获巨大,感受颇多,现将我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这次的培训学习,令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可以说是我近年来教学生涯中,一次难忘的学习交流。在范老教授的发言中没有多少华丽的辞藻,却流露出大光华人的那种朴实真诚、谦虚好学,勤奋敬业的工作态度,让我在这次学习中受益匪浅,百听不厌,百学不倦。使我们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模式有了新的认识;使我们了解精品课程的建设理念及方法;使我们了解了中职学校的教学理念,掌握了课程开发的步骤,初步具备新课程开发的能力。本次培训学习,给我以深刻的启示,更重要的是我从他的身上学到了做学问和做人的道理。看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对学生的热爱,这种精神,怎能不让我们感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他们的身上体现出了人民教师这个名词的本义。

学习职业教育发展史心得体会 篇2

“最近发展区”近在哪呢?近在贴近学生的思维水平, 贴近学生的接受能力, 贴近学生的学习习惯。在同一个教学环境中, 在同一个教学班级里, 学生的差异是肯定存在的, 以往传统的教学往往是按教学计划实施, 按学生的平均水平授课, 而对此, 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就会感到吃不饱, 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就会感到难消化。

“最近发展区”的理念贴近学生, 表现在它能最个性化地发挥学生的优势, 最直接地帮助学生摆脱思维的障碍。这种思维的特点完全符合内因是根据, 外因是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哲学观念。当外因直接作用于内因, 促使内因积极地调节, 就能使学生发挥最大的潜能。“最近发展区”贴近学生, 就是最贴近学生的原有基础, 并以此作为开展教学的起点, 这就调动了学生最大的学习积极性。有针对性地按照教学的规律, 按照每位学生的发展个性和特点而教学, 就能最大化地把教学的实施落实到每一位学生, 这就是教学的最原始的目标。

从现行的教学环境看, 目前许多学校行政班级的生源水平差距还是很大的, 班级班型偏大, 传统的教学理念还是根深蒂固的, 这就成了发展最近发展区教学的障碍。如果对最近发展区的的意义理解不够深刻, 教师就不会努力扫除这个障碍, 那么, 教学就不能在一条高速路上发展, 因此理念的改变是最重要的。最近发展区理念能否得以有效地实施, 取决于实施者能否最大程度地贴近学生, 了解学生的特点, 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 贴近学生的思维习惯, 让学生在教者施教之前就把自己对事物对问题的感知表达出来。有时虽然学生表达出的结论正确, 但思维方式是不正确的, 教师的教学目的不是告诉学生最终的结论, 而是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过程和方式, 让学生通过教而学会科学的思维方式, 这就是施教的最终目的。而把方法有效地教给学生就保证了最近发展区实施的质量。

关注学生的相异构想, 是要积极地与学生对话, 是要积极地开展有关教学的分析、评价与创造的讨论。在我们以往教学中, 教师注重的是记忆、理解、应用, 而这些只是学习的低层次阶段, 之所以说是低层次的学习就是因为这种学习并没有接触或很少接触到学生的相异构想。按照思维的规律, 学生的相异构想, 还是要以定势的思维的形式顽强地表达出来, 所以学的知识就会很快地遗失。这就告诉了我们, 学习“最近发展区”的大小、质量及后续发展的好坏, 决定了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教育的应用研究, 时时刻刻注意学生的最佳情绪, 时时刻刻注意学生的有效转变, 教师只有关注了学生的发展, 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 才能使最近发展区得到更大的发展与更高的质量保证。

在现实的教学中, 创“最近发展区”的教学需要学校以此创造更加良好的外部条件, 这就是要尽可能地使教学班的班型变小。只有班型变小, 教师才有精力去顾及全班的同学, 按照每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重点的个性教学。另外学校要尽可能地减少考试, 创造一个重思维过程的学习环境。在这种前提下, 教师就可以面对每位学生设计其教学的情景, 就可以更加从容地与学生交谈, 与学生共同分析, 与学生共同理解, 与学生共同创造, 就可以使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得以最大的发展。这里应当指出的是每一次教学都要贴近最近发展区。一个教学班, 几十名学生起点不尽相同, 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用通俗的、有趣的情景来贴近每一位学生, 关注每一位学生。只要发现学生有难以理解的地方, 教师就要主动地贴近学生的思维基础, 这是最近发展区教学的最基本的保障。

“最近发展区”教学的执行, 需要学校领导、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一个大的转变, 需要学校、领导、教师要真正认清教学的宗旨、教学的目的、教学的取向、教学的收效。如果我们的教学只盯着分数, 盯着高考, 盯着北大清华, 那么我们就会失去一个民族的强大, 一个国家的强盛。全面地、大幅度地提高我们国民素质才是教育的真正本意。我们的教育工作者, 就是要有这种民族的情操, 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 强化自己的职业水平, 要做教育的强者, 这些都不应该是口号, 这些应当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心, 原因在于“过程与方法”本身就是一种知识, 但这种知识往往不是显性的, 而是隐性的。它的建立一般不是“书中学”, 而是“做中学”, 它的评价很难用一张试卷给于定论。我们不能只盯着显性的成绩, 我们应当更注重隐性的长久的收效, 没有远见的教师只能是教书匠。

新课程推进后, 课堂气氛活跃了, 因为情景多了, 设问多了, 讨论多了, 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都多了, 教师也学到了很多教学方法, 但以往“教什么”, 即教学的重点、难点却又被忽略了。显然, “怎么教”并不是上好一堂好课的必要条件, “怎么教”只是为学生最近发展区提供最大化的服务, 最近发展区大小与质量才是评判一堂好课的依据。最近发展区的最大发展, 即知识得到每个学生的灵活掌握, 转变成每个学生的智商, 才是教师教学所追求的方向。

学习职业教育发展史心得体会 篇3

一、《指南》的含义

《指南》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3~6岁儿童在学习与发展上应遵循的方向与应达到的水平的合理期望;也反映了国家对早期教育应遵循的方向和应达到的质量的基本要求。《指南》不仅指出不同年龄幼儿应该学和应该达到怎样的发展水平,同时指明怎样支持和指导幼儿的学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指南》能够促进幼儿园教师队伍专业化,促进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提高家长教育能力和家庭教育质量,引导全社会形成关于早期学习与发展的正确认识。

二、《指南》与《3~6岁幼儿发展纲要》的区别与联系

(一)区别

1.使用对象不同:《3~6岁幼儿发展纲要》指向幼儿园教育;《指南》指向家庭与幼儿园教育。

2.功能不同:《3~6岁幼儿发展纲要》是较宏观的课程文件,把握教育的大方向,规范幼教机构的教育。《指南》在微观层面上指导,明确了不同年龄段儿童在各个领域上应该达到的学习与发展,并给予具体的教育建议。

(二)联系

1.共同的目标指向:提高我国3~6岁儿童的教育质量。

2.思想一致,功能互补。

3.实施指南应坚持的原则

“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三、《指南》艺术领域的理解与实施

艺术是幼儿的一种语言,也是幼儿的一种游戏。幼儿用绘画、肢体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幼儿的艺术创造能力在大量游戏化的表现中会发展起来。在美术活动中,我们应该反思:范画是要教会幼儿画各种事物的形象吗?如果教师不教,幼儿自己会画吗?范画是要教会幼儿绘画的技能吗?这些技能是老师教得会的吗?

当然不是。幼儿画画不是教会的,教师受制于幼儿的认知水平,所教的技能也是很难迁移的。幼儿的技能是在大量表现表达的机会中自然成熟的。如果没有教师对绘画技能的标准,所有的幼儿天生都会画任何幼儿需要表达的东西,而教师即使教得再形象也不可能把幼儿所需表达的内容完全表达出来。在美术活动中,让幼儿临摹范画之后,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力,使幼儿对绘画丧失信心和兴趣,最后就会说“我不会”。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尽量少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幼儿的画看不懂究竟意味着什么,看不懂他们是想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来表达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还是想表达自己的意愿与情境。他们的作品表面上看“形”不似,但只要听他们解释自己的作品,立即会让人感到一种“神”似,也就是幼儿内心世界的一种灵性。我们应支持幼儿自主表达与表现。如果对儿童进行模式化的训练,将削弱儿童的创造力。我们应给幼儿充分表达的机会,为写生、美工活动提供创造机会条件,让幼儿自主表现与表达。当幼儿说某种东西不会画时,最好的办法是把这样的东西拿给他看,而不是直接教他如何画。

总之,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尽量少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给幼儿提供更多让幼儿感受与表现的机会,在感受的基础上表现,为幼儿创造更多自由表现的机会,必要时才给予指导,充分理解幼儿艺术的表达功能。

《指南》犹如一盏“指明灯”,它为我们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也照亮了孩子人生的起点。这是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必读的一本书,有了这本书,幼儿教師就有了教育的方向和目标。以上是我学习《指南》解读的一点体会,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学习职业教育发展史心得体会 篇4

1月12日——1月16日学校组织全校教师学习了十八届四中全会议精神、《国务院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学校聘请了县宣讲团团长高荣辉同志就依法治国进行了辅导,高团长的解读深入浅出,通过翔实的数据、生动的案例将依法治国的理论用平实通俗的语言传达给我们。这次学习是我们职业教育理念的一次提升,《国务院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给我们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就这次的学习谈自己几点感受。

一、充分认识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促进现代职业教育服务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保就业、惠民生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制度性安排,对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创造更大人才红利,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中对在2015年和2020年提出了的目标,并通过具体的数据提出量化标准,而且对实现目标制定了举措。在经济和社会重点领域提出了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二、我校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出路的思考

1、多少年来,国家和政府一直说要重视职业教育,但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真正的政策倾斜是没有的。但这次职教会议的召开可以说是开启了真正重视职业教育的先河。《国务院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的颁布实施给我们职教发展提供了机遇,我们一定要借这股东风,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我县职业教育,振兴我县的职业教育事业。

2、我是学校的一名老教师了,我见证了学校二十多年的发展,二十多年来,学校在国家政策导向的变化下风风雨雨,有兴有衰,学校办的兴旺时所有的教室都坐的学生,甚至学校教室不够用,专业也是一些比较热门的专业,学生的就业也不错。但象现在一个学生没有还是第一次。我个人认为这不是学校领导的问题,也不是我们老师的问题,这是一个规律。高考、中考的学生少了我们职中的学生自然就更少了。

3、我认为,现在学校要发展,向什么方向发展,这是我们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但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给自己学校一个定位,我们是一个学校还是一个培训机构,还是两者兼而有之。我们的重点工作是什么。这都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4、无论学校的定位如何,怎样发展,我们每个教师都要有紧

迫感。就是要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国家的政策方针,政府的决策我们无能为力,但我们可以做到不断学习,接受新的知识和理念,通过学习来提高自身素质。

5、我们是一所职业学校,和基础教育有区别,因此在教研工作方面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在教育教学工作方面我们也不能和基础教育的学校划等号,在管办评方面应该有自己的一套办法。

6、我们学校经常会承担一些培训任务,这对我们每个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面对学生和学员,教学方法和管理的办法都有所不同。所以希望学校能给我们教师提供有针对性外出学习的机会,让我们多增长增长见识,多学习外面的经验和理念,这样在培训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我对职教工作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对我自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更加坚定了我从事职教的信心,我相信只要我们大家能够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学校一定会有很好的发展。

学习《教育发展纲要》心得 篇5

我通过这次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收看专家对《规划纲要》解读的视频讲座,我感到这份广集众智以凝聚共识,力求完善的纲要处处体现着党和国家重视和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使我受益匪浅,对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根据学习重点,谈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领会纲要精神,明确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涵

通过学习,我感觉《纲要》的每一条都是针对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有的放矢地制定的,内容翔实,措施具体,针对性强,有改革创新,给我们描绘了未来十年中国教育发展的蓝图和预期的目标。感触最深的地方就是《纲要》中提及的“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国家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种高度是体现了教育在新时期的重要地位。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纲要提出未来十年教育战略主题:坚持德育为先。德育的内容,方式都要与时俱进,要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着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坚持全面发展。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造,促进公平,提高质量。”这纲要创造性地提出的教育改革发展“二十字”工作方针。这“二十字”中优先发展主要是指政府社会在宏观工作中的重点把握,与一般教师关系不大,但后面十六个字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领会、贯彻。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知识社会,信息时代,人们对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前所未有的重视,教师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是育人理念的关键因素。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公平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对我们教师来说就是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不歧视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

提高质量”放在最后并非质量不重要,而是我们需要的是科学的质量观,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质量,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分数,这里的质量还包括学校特色,学校中教师的发展和校长的发展。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求我们教师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念,强化课堂教学,提高资源建设质量,确保教学质量及育人质量。

二.结合我校实际,大力发展基础教育

时代在前进,教育在发展。基础教育即将要进入到一个新的转折期和上升期,也正是教育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教育者素质的不断提高。同时,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和性格,其次在于发展智能、培养人才。

当今的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职业、行业在不断进步的同时对劳动者的素质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面对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空前激烈的人才竞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及时了解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和趋势,并将其运用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以不断地提高和创新,是时代进步的要求、是国家强盛的动力,也是个人发展的必需。21世纪的教育应当是不断造就人、不断培养人、不断发展人全部潜能的过程。作为指导未来十余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全民终身教育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方便。

作为教育工作者,自我要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走进学生心灵深处,平等地对待、赏识他们,不断的为他们提供成功机会,让他们逐渐的实现人生的价值。把

孩子们引出误区、走出困境、重树自尊走向健康成长的道路,这才能真正的达到教育的根本。

三.落实纲要精神,不断提升自身整体素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要传道必须精于道,要授业必须精于业,要解惑必须先自知。作为一名校长应时刻不忘记学习,善于学习,具有学习意识,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并不断的完善自我,充实自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当今社会,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因此校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更新观念,钻研业务,成为有良知、有新知、有真知的合格校长。要讲究教育策略和方法,做到教学相长。

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学习贯彻纲要精神,就是要加强自身师德修养,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教学业务能力,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当做一种职业,做实做好,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教育规划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作为教师学习之余应该认识到四个坚持的重要意义:即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相信随着《教育规划纲》的颁布和实施,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大业一定会谱写出更加绚丽的篇章。

学习《纲要》,就是要把纲要精神植根于具体的工作中,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增强创新能力,为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就要求当前教育要为国家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而义务教育阶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未来的人才成长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实现《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这一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其根本就在课堂教学上,因此研究课堂改革教学是当前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二、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转变教师思想,提高认识。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具体组织、实施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培养标准。为此应积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学习《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学习《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任务。只有领会《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实质,才能把握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培养标准,才能为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走好扎实的第一步。

三、课堂教学改革要有科学可行的实施思路

1、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更新教改理念,触及课堂教学改革实质。

当前课堂教学改革虽然轰轰烈烈多年,但基本上是穿新鞋走老路,多数老师被教学改革形势所迫,又怕失败而影响成绩,所以表面上喊课堂教学改革实际上抱着老方法不放,上课时怕学生不懂不厌其烦地讲,下课担心学生不会而无情地加大作业量和训练难度,搞得自己和学生苦不堪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学校必须组织教师深入学习、研讨新的教学理念,必须让广大教师清醒认识到:“学会学习,教是为了不教;为学而教,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多学少教”。只有深入研究并领会先进教学理念的精神,以此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发现当前课堂教学新问题,真正触及课堂教学改革实质,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有效进行。

2、注入真情感,让学生产生内动力,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老先生明确告诉我们教育是充满情感的,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把我们的情感注入工作中,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让学生喜欢课堂、喜欢上课、喜欢学习,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内动力,这样课堂教学改革才能取得实效。

3、改进课堂教学模式,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要求。

《教育规划纲要》的战略主题中明确指出“ 坚持能力为重。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此课堂教学中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让学生成为知识和信息的寻求者和加工者,进而引导他们会学习,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这应作为新时期改进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以我校语文课堂教学为例,我们可以把其分成这样几个部分:

1、要掌握的内容

2、在自学中遇到的疑难

—讨论解疑——训练提高

指导自学—展示

第一部分:指导自学(预习)。要求:教会学生自学方法;预习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强调人人有预习笔记;解决了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问题,突出实效性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二部分:展示。展示这一步是显示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学得怎么样。学生在自学中所掌握的内容,有些是正确的,有的是错误的,需要老师及时准确到位的点评。正确的内容得到老师肯定,那些获得正确内容的学生会产生一种成功感,主动学习意识增强了。对错误的内容,老师应指出错在哪里,帮助学生找出出现错误的原因,鼓励学生在错误中吸取教训。浓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产生内动力。

第三部分:讨论解疑。解疑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①不懂的概念和内

容。②与书中不同的看法。③对老师讲课的要求和建议。对质疑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并有计划地将学生质疑出的问题安排在讲课中。在思考、质疑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

第四部分:训练提高。为使各类学生都有收获,达到全面提高目标,可以推行三类型作业训练,兼顾好中差。这也符合《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有“人人成才观念”。

总之,新的教育时期必须有新的人才培养观念和教学观念,我们在工作中要以《教育规划纲要》为指导,科学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才能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新局面。

今天在学校的组织下,我们学习了《教育规划纲》。通过这次的学习,引起了我对这一纲要的关注,才知道这是目前在教育界讨论的极其激烈的一大热点问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诚如温家宝总理所说: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国家实力,才能建设一流国家

通过这次学习,我觉得作为一名高校的教师,深感责任重大,下面针对教育规划中关于高等教育方面的内容谈谈个人的感想。我觉得应该正确认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任务定位。根据《规划纲要》的要求,今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将定位在以全面提高质量为重点,更加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特别要求高等教育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作为教育战线的一员,学习贯彻纲要精神,就是要加强自身师德修养,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教学业务能力,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当做一种职业,做实做好,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教育规划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作为教师学习之余应该认识到四个坚持的重要意义:即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相信随着《教育规划纲》的颁布和实施,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大业一定会谱写出更加绚丽的篇章。

通过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感到这份广集众智以凝聚共识,力求完善的纲要处处体现着党和国家重视和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释放出“不破不立”的改革信号。我深刻了解了国家对教育的宏观政策,了解了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也明白了教育在民族振兴和社会发展进步中的重要作用!《纲要》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我从中深受启发。根据学习重点,谈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领会《纲要》精神,明确教育改革和发展之内涵

通过学习,我感觉《纲要》的每一条都是针对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有的放矢地制定的,脉络很清晰,应该说把握住了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的脉搏。感触最深的地方就是《纲要》的“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这是《纲要》之精髓,国家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种高度是体现了教育在新时期的重要地位。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知识社会,信息时代,人们对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前所未有的重视,教师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是育人理念的关键因素。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公平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对我们教师来说就是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不歧视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求我们教师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念,强化课堂教学,提高资源建设质量,确保教学质量及育人质量。

二.结合地方实际,根据纲要几个看点之拙见

《纲要》指出:“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国家制定教师资格标准,明确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

多年来我们小学教师的最高职称为“小高”,与初中、高中、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不对等,小学教师工作五年就可以晋升小教高级教师,以后就再也没有晋升的机会了,中教高级在小学也有但是很难,有一些地方制度就被卡掉了。在小学队伍里有很多一批人是正轨大学毕业的高材生,而且荣获很多的荣誉称号,教学成绩优秀,工作能力极强。但他们就是因为是小学教师,在职称评定上没有了自己的发展空间。举例说,在竞聘小学特级教师时,还存在着“已评上但没有聘任者不符合评选条件”的奇怪决定,把政府因种种原因没有及时兑现教师职称工资的责任,强加在了教师的头上,部分优秀教师觉得没有了奔头,不能尽快脱颖而出,不仅不利于教师个人发展也不利于我市教育事业的整体推进。另外,小学与中学教师的职称平衡问题,虽已写进《发展纲要》,但在具体实行过程中仍需要时间,广大教师翘首以待。虽然如此,老师们都是快乐的,有学生的地方就有老师的快乐,对学生由陌生到熟悉,由熟悉到知音,然后,带着一份不舍,带着一份眷恋,带着一份优异的成绩,更带着一份优秀的人生品格踏上了新的征程。每逢这时,老师们欣慰:无愧于学生,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所以老师们是快乐的。但这种现状也在客观上影响了教师自我提高的积极性,不利于稳固并提升教师队伍。今天的《纲要》又一次让老师们看到了希望!落实精神是关键。

三.落实纲要精神,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纲要》指出: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增强学生体质。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养成良好习惯。到2020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根据《纲要》精神,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写一手漂亮的好字,让学生快乐的成长,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把作业结合社会实践,让学生爱学爱做,更要注重品行培养,让学生知道感恩,感恩家长,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社会„„,把学会知识和思想教育两手抓。我们学校这个暑期在校长的领导下,建立了名师成长工作室,把《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当作重要研究课题之

一。我建议在教委的引领下,让学校间也相互切磋,我们名师工作室准备今年向各学校发起名师走就来活动,吸纳全区各学校省市教学能手参加。名师成长工作

室成员将密切关注学生心理,时刻把让学生爱学、乐学、好学,作为课程设计的最佳目标。如果一个教学设计满足了学生掌握知识的需要,而使学生失去了对该学科的兴趣,无论如何都不能算作成功的课例。要把培养兴趣、养成习惯、具有良好的思想品格作为最终追求。

职业发展的学习体会 篇6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对大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的要求日渐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教育已引起了高校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构建大学生职业教育与发展服务体系,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长久之策。为顺应形势,高等学校应不断加强大学生职业教育,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自身成才的需要。

作为一个大学生,对职业认识不强是客观存在的大问题。对职业的是认知不够,从而导致大学生在择业的时候,不能从自我认识出发,不能从兴趣、价值观、能力等方面深入分析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位。在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学习的目的性、方向性不足。或许,再考大学的时候,很多人能明确的认识到自己喜欢什么、知道将来选取那个专业。但这并不意味着随着高考压力解除,接触到不同于高中被动式学习的环境,每个人都能够明确的知道将来自己要走上什么样的道路。很多学生要么对学习感到很茫然,要么就跟风的去考取各种各样的证书。最终直到毕业的那一天,才认识到大学四年的时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这也将导致择业的时候,不清楚职业的具体要求,对选择的职业不喜欢从而跳槽,或者没有获得所择职业要求的能力,在升迁的路途中并不顺利。

我国高校在职业发展教育上有所短缺。很多高校并没有一个完备的、健全的职业教育组织。很多学校只是设立了大学生职业就业中心,而中心仅仅指导大学生如何去获得一个职业,并没有指导学生怎么去选择自己的职业。就业指导局限于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准备就业材料、提高就业技巧等方面,以便毕业生就业时现学现用。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大学生知道自己将来要工作,可不明白自己将来的工作和自己所学的知识有何联系。在这个环节很容易茫然。学生正处在职业的探索期间,需要对自己的未来做出决定,他们所需求的远远要超出一门职业教育课所给予的。没有专门机构的负责,没有专业老师的指导,学生的内在需求给本得不到满足。

社会也要对职业教育的缺失负起责任。现代社会商业化、市场化的转变是必然的。这就意味着大学教育和要和市场紧密的接轨。大学教育固然要负起指导职业教育的重任,市场也不例外。很多企业公司只在用人的时候抱怨员工在某一方面的欠缺,指责教育的不完善,却不明白自身对职业教育知道的不作为。这只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一些专家学者的误导。专家认为大部分的大学生将来所就的职业和大学生的所学专业是没有关系的。这个理论在社会上甚是流行。好像还得到了很多认可。甚至有的学者专一写书来阐释:大学的学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会一种生活态度。大学四年所学知识无助于就业,大学重要的是学习生活态度。这就导致了新的“读书无用论”的产生。这是对大学教育的否定。这是对知识的否定。这种理论将会误导整个社会。

职业发展教育对学生的择业、就业有着重要的指导和教育意义。学生对职业的认识需求是很强烈的。仅仅几节课的时间是远远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的。学生需要学校做到的更多。

建立专业化、职业化的指导队伍是第一位的。一个就业中心是远远不够的。这支队伍应当具备职业规划的理论基础,了解其所知道的学生专业和职业方向,熟悉学生,掌握就业政策,实现职业化、专业化,能够有较高的职业指导水平。这个队伍应当有多个组分:指导老师、班级辅导员、学生工作部门、企业界有关人士。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当对职业指导工作在财力人力等各发面给予大力支持。

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课程建设。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不是几节课和大四学期的实习就能够了结的。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不仅仅要面对大一的学生,让职业教育深入学生的意识,使他们在进大学之初就意识到职业发展教育的重要性。在大二大三这两个对自己的认知、对职业的进一步认识时期,对学生提供指导性的意见建议。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扩展、证书的考核提供专业性的建议,使其素质得到提高,提高其竞争力。

总而言之,大学生就业工作任重而道远,做好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规划与指导,不断完善其指导服务体系是教育工作者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只有以此为突破口,把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作为当前素质教育的一项核心内容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各个阶段,建立完善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多层次、多角度地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提供科学的辅导

学习职业发展教育后的心得体会

作为迈入大学生活的学生来讲,一开始,大学、社会对我来说都是很陌生的,甚至有时候觉得它们距离自己是那么的遥远。当前的大学生活除了孤独,就是对大量课余时间无法利用的茫然,整天过着一种教室——宿舍两点一线的生活,没有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做一个整体的规划。甚至没有正确的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专业。而经过职业发展教育课的学习,在老师的讲解和指引下,我开始慢慢地拨开眼前的团团迷雾,掺望自己的未来,开始重新认识自我和自己所选择的专业,甚至也开始构画自己未来的职业蓝图。我想在职业生涯中我的收获和体会是颇多的。

随着我国劳动力市场竞争与开放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向失业,就业问题随之凸显。全国绝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职业发展课,有的高校将课程的时间跨度从大一延续到大四,还有很多高校建立了针对本校学生的就业网站,初步实现了“制度化、专业化、全程化和信息化”的目标。然而,职业发展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课程体系建设还不完善,而与这门课程有关的理论研究和教改实践更是处于起步阶段。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的课程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的—门公共必修课程。通过教学,使大学生能够从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做好就业准备,并对自身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大学生职业发展课既是一门“理论课”,又是一门“实践课”;既是一门“知识课”,又是一门“技能课”。学习这门课程之后,让我对职业发展的相关理论有所了解,具体实践当中以规划发展自身的职业生涯。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对大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的要求日渐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教育已引起了高校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构建大学生职业教育与发展服务体系,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长久之策。为顺应形势,高等学校应不断加强大学生职业教育,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自身成才的需要。

作为一个大学生,对职业认识不强是客观存在的大问题。对职业的是认知不够,从而导致大学生在择业的时候,不能从自我认识出发,不能从兴趣、价值观、能力等方面深入分析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位。在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学习的目的性、方向性不足。或许,再考大学的时候,很多人能明确的认识到自己喜欢什么、知道将来选取那个专业。但这并不意味着随着高考压力解除,接触到不同于高中被动式学习的环境,每个人都能够明确的知道将来自己要走上什么样的道路。很多学生要么对学习感到很茫然,要么就跟风的去考取各种各样的证书。最终直到毕业的那一天,才认识到大学四年的时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这也将导致择业的时候,不清楚职业的具体要求,对选择的职业不喜欢从而跳槽,或者没有获得所择职业要求的能力,在升迁的路途中并不顺利。我国高校在职业发展教育上有所短缺。很多高校并没有一个完备的、健全的职业教育组织。很多学校只是设立了大学生职业就业中心,而中心仅仅指导大学生如何去获得一个职业,并没有指导学生怎么去选择自己的职业。就业指导局限于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准备就业材料、提高就业技巧等方面,以便毕业生就业时现学现用。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大学生知道自己将来要工作,可不明白自己将来的工作和自己所学的知识有何联系学生正处在职业的探索期间,需要对自己的未来做出决定,他们所需求的远远要超出一门职业教育课所给予的。没有专门机构的负责,没有专业老师的指导,学生的内在需求给本得不到满足。社会也要对职业教育的缺失负起责任。现代社会商业化、市场化的转变是必然的。这就意味着大学教育和要和市场紧密的接轨。大学教育固然要负起指导职业教育的重任,市场也不例外。很多企业公司只在用人的时候抱怨员工在某一方面的欠缺,指责教育的不完善,却不明白自身对职业教育知道的不作为。一些专家认为大部分的大学生将来所就的职业和大学生的所学专业是没有关系的。这个理论在社会上甚是流行。好像还得到了很多认可。甚至有的学者专一写书来阐释:大学的学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会一种生活态度。大学四年所学知识无助于就业,大学重要的是学习生活态度。这就导致了新的“读书无用论”的产生。这是对大学教育的否定。这是对知识的否定。这种理论将会误导整个社会。职业发展教育对学生的择业、就业有着重要的指导和教育意义。学生对职业的认识需求是很强烈的,仅仅几节课的时间是远远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的。

当今社会处于激烈的变化过程中,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也要相应地改变,打破传统的“一业定终身”的理念, 就业, 再就业是大趋势, 职业生涯规划也随之根据各种变化来调整.所以环境的变化导致自我观念的变化, 反映到职业生涯规划上来, 就不能一次把终生的职业生涯的每一个具体细节都确定下来.再者,我觉得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点内容应该是职业准备,职业选择与职业适应.从职业生涯发展过程来看,职业生涯发展经历了不同时期,一种观点认为职业生涯的阶段分为四个时期:①职业准备期:职业准备期是形成了较为明确的职业意向后,从事职业的心理,知识,技能的准备以及等待就业机会.每个择业者都有选择一份理想职业的愿望与要求,准备充分的就能够很快地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顺利地进入职业角色;②职业选择期: 这是实际选择职业的时期, 也是由潜在的劳动者变为现实劳动者的关键时期.职业选择不仅仅是个人挑选职业的过程,也是社会挑选劳动者的过程,只有个人与社会成功结合,相互认可,职业选择才会成功.③职业适应期:择业者刚刚踏上工作岗位,存在一个适应过程,要完成从一个择业者到一个职业工作者的角色转换.要尽快适应新的角色,新的工作环境,工作方式,人际关系等.④职业稳定期:这一时期,个人的职业活动能力处于最旺盛时期,是创造业绩,成就事业的黄金时期.当然职业稳定是相对的,在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人才流动加快的今天,就业单位与职业岗位发生变化是很正常的.⑤职业结束期:由于年龄或身体状况原因,逐渐减弱职业活动能力与职业兴趣,从而结束职业生涯.所以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侧重点应在职业准备,职业选择,职业适应三个阶段.大学生要对职业进行物质,心理,知识,技能等各方面充分的准备,还要根据各方面的分析与自己的职业锚合理客观地对职业做出选择.对即将踏入的职业活动要有一定的合理的心理预期,包括工作的性质,劳动强度,工作时间,工作方式,同事以及上下级关系都要快速适应,迅速成为一个成功的职业者。

职业目标的日渐清晰,使我对自己有了一个更明确的定位,一旦确立了自己的职业目标后,就会朝着这个目标奋进,更积极地学习,不断充实自我,使自己更多地具备职业目标对我要求的知识和能力。职业发展教育课也有利于我们把握现阶段学习和工作的重点。从自己今后的目标中,找寻自己现阶段所必须把握住的东西,有重点地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同时,让我重新开始重视社会发展的趋势、考虑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甚至对每个人才所应具备的各项能力的要求。使我的职业规划能更为贴近现实社会的实际需求,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让我们深刻地理解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以及它对于我们未来生活的重大意义,也使我对职业有了进一步地了解,解开了我原来对职业诸多的偏见和迷团。

学习职业教育发展史心得体会 篇7

一、“学习型社会”的提出及其基本内涵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明确提出了创建“学习型社会”的目标。1990年9月美国彼得圣吉教授发表了《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的论著;日本寺本义也等五位学者提出“学习型组织——近年未来型组织战略”的理论;韩国学者朴福仙提出了“用学习型组织的理念开发21世纪人力资源”的学说;我国学者也发表了一大批著作与论文, 并在1988年4月国家经贸委召开的大型研讨会上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六大要素的观点和论述。人类进入21世纪, 江泽民同志于2001年5月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提出“创建学习型社会”的主张, 此后, 学习型人才、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政党、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城市等概念相继涌现, 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活动丰富多彩, 形成了一股宏大的潮流。究竟什么是学习型社会?美国学者哈钦斯和爱德华、台湾学者胡梦鲸、我国内地学者厉以宁等都对其下定义。综合各种定义, 可以对其基本内涵作出如下概括:所谓学习型社会, 是指在一个终身学习、终身教育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社会中, 以学习者为中心, 以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组织为基础, 能开放、公平、市场化地保障和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学习的基本权利和终身学习需求, 从而促进全体社会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提高、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理想社会。其基本特征是:前提是终身教育观念的普及, 全体社会成员都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都有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把学习当做生活的乐趣;中心是学习者。一切为了学习者, 为了一切学习者, 为了学习者的一切;基础是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组织;具有开放性。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事事学习, 对象开放、时间开放、空间开放;学习民主化、大众化、生活化、可选择化, 无障碍化;基本运行机制是市场机制。支付得越多, 学得越多;具有动态性。建立学习型社会旨在促进社会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而这一过程是动态的, 从总趋势上看是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着的, 因而呈现一种动态性的特点。

二、中职教育的发展应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接轨

1.在学习型社会里, 教育将不再为学校所独有

众所周知,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 学校教育是各种教育形式的主渠道, 在个体的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特别在学习是个人获取知识和技能、实现就业、走上工作岗位、谋取生计的传统社会里, 无所不在的终身教育网络、学习型组织和人本身强烈的终身教育意识, 使人从生到死都要而且都在接受教育, 并且都愿意也都能接受教育。无论从哪个角度, “社会是个大学校”将成活生生的现实, 教育不再是为学校所独有。

2.中职教育应当适应学习型社会的要求,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确立先进的教学理念, 办出特色, 办出质量

江泽民同志在倡导创建学习型社会时强调“要充分认识人力资源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的意义, 把它放在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实际上, 人力资源同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也是逻辑地联系在一起的。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时代里, 人的素质是诸种因素中最为首要的, 学习的目的就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并使之得到发挥。人力资源开发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进行教育和培训, 提升人的能力;二是通过一定经营管理制度和手段, 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利用。据有关部门的规划, 2007年高中阶段教育中, 要加大结构调整工作力度, 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 使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保持大体相当, 在有条件的地方职业教育所占的比例应该更高一些。发展中职教育, 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发展必须适应学习型社会的创建要求。与传统意义上的学习相比较而言, 学习型社会的“学习”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正在不断地丰富、扩大。其变化主要有十个方面:在学习态度上, 从过去被动的要我学逐步转变为我要学;在学习时间上, 从过去阶段性的学校学习转变为贯穿人一生的终身学习;在学习内容上, 从过去学科学技术为主逐步转变为以人文科学的学习为主;在学习重点上, 从过去以学为重点转变为以习为重点;在学习的难点上, 从改造客观世界为主转变为改造主观世界为主;在学习方法上, 从过去记背为主转变为运用为主;在学习手段上, 从过去静态的单元的为主转变为动态的多元的为主;在学习对象上, 从个体学习为主转变为团队学习为主;在学习形式上, 从单一的正规学习形式为主转变为多种学习形式;在学习的评估上, 从以分数为主转变为绩效为主。结合学习概念发生的十大转变, 中职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必须重新审视和定位, 把握特色和质量这一“命门”, 以寻求最佳发展途径, 取得最佳绩效。

(1) 中职教育应确立元才教育观, 并以此指导教育教学。所谓元才, 是指具备发展所必需的基本和潜能, 但是其素质和潜能尚未展开, 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与人类已有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相比较还不全面、不完整, 未通晓, 但是具备学习和利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创新的方法和能力, 尚未被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所过于特异化的人才。元才教育, 更强调“授之以渔”, 应该说, 它是到目前为止最行之有效、最经济又最不偷工减料、对沉重的未来最负责任的培养体制。元才教育在短暂的阶段尽可能地使学生获得最具迁移力的素养、态度、情感、知识、经验、智慧、技能、方法和能力, 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对于毕业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发生积极的作用。

(2) 21世纪的教育是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助推器, 教育不再是为了教人谋生, 而是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因此, 中职教育应重新审视自己的培养目标。联合国于1993年成立了以欧盟主席雅克德洛乐任主任的、由15名各国专家组成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该委员会用3年的时间研究完成了名为《教育——财富蕴藏中》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21世纪是强调“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的世纪, 并根据这一特征, 分析了教育在2l世纪的作用——教育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 教育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首要推动力, 教育不再是为了谋生, 而是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中也写到:“今天, 一个人如想在美国生活得好, 仅有工作技能是不够的, 还须不断学习, 以成为更好的家长、邻居、公民和朋友。学习不仅是为了谋生, 而且是为了创造生活。”这些足以表明, 在逐渐形成的学习型社会里, 人的一生不会明显地呈现出上学、工作和退休三个历史阶段, 参与学习, 谋取职业, 实现就业不再仅是为了安身立命, 而是个体创造生活, 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一种自觉行为。然而中职教育诞生以来, 过多地强调其“职业性”, 要求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 这种培养目标显然不能适应学习型的要求。在学习型社会里更强调学校对人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基本学习素质的培养。我们不否认,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是中职教育的长项, 但理论知识传授为迎合学生需求的低层次、不系统, 缺乏对沉重学习态度的纠正、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能力的培养, 更是中职教育显而易见的劣势。因此, 在继续坚持自己技能特色的同时, 中职教育必须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应该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使他们具备自学能力;倡导研究性学习, 使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知识, 提高处理信息、自己解决理论问题的能力;加强对实践的指导, 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职学校应该在人文素质教育和道德素质上进行创新, 创造浓郁的校园人文氛围, 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3) 学习型组织是学习型社会大厦的基石。在日渐形成的学习型社会里, 学校无疑是众多组织中的有机一员, 因此, 作为学校系统的组成部分, 中职学校应把自己创建成“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是科技高新化、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的产物, 也是以它们出现和发展为基础的。因此, 中职学校应适应这一情况, 建立开放互动的学习制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认为学习型组织的本质特征是善于不断学习, 他强调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团体学习等。离开上述特征, 社会不能称其为学习型社会。那么如何能保障这种全方位的学习呢?这就需要一种有效的制度, 这制度可以是各种各样的, 但它们共同的特点有两个:一是开放, 二是互动。开放, 就是保证有充分的信息流入本组织和社会, 有知识的自由传播和创新;互动, 是在开放的基础上实现组织或社会内部以及同外部在学习上充分地互相促进, 同时把学习纳入工作和生活程序, 使之互相促进。

(4) 中职学校应在现有基础上重新设计课程。一是大力开发网络课程、远程课程, 这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平台;二是加强人文课程、德育课程、关于学习方法的课程, 这是提高学习者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三是增加与企业的合作性课程, 切实提高学习者的职业适应能力。

(5) 中职教育应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

在现有业务的基础上, 广泛进行网上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证书认证、职业心理教育、创业教育、中职学校与企业或社区的联合培养、中职学校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的联合办学等。超越职业教育, 进行非职业教育的拓展。如中职学校加强对学习者道德素养的提升, 提高学习者自我道德约束能力;加强对学习者理论素养培养, 提高学习者自我学习的能力;加强对学习者心理指导, 提高学习者心理适应能力;加强对学习者生活技能、技巧的培养, 使学习者更好地享受生活乐趣等。学习型社会人们观念上一个最大的特点在于一个“活”字, 活的知识观, 不再只重视死的知识, 而是高度重视知识的发展和更新;活的信息观, 重视信息的时效性、动态性、综合性;活的学习观, 即不再把学习看作是一劳永逸的事, 而是在变化发展中学、随机地学、终身地学;活的人才观, 重视的不仅是人已经具备的技能和未来的发展潜力;活的资源观, 重视可发展的资源, 特别是重视人力资源。新世纪新阶段新要求, 只有紧跟时代步伐, 方能顺应潮流而有所作为。中职教育作为一种具生命力的教育形式, 更应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 紧密结合构建“学习型”的要求, 与其接轨, 以实现其更快速更高效地发展。

摘要:人类步入21世纪, 世界各国已吹响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号角, 中华民族要在新世纪实现伟大复兴, 融入国际大环境亦需以其作为须臾不可离的助推器。而实施科教兴国, 是20世纪就己确立的中国发展方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与构建“学习型社会”之间有无联系?有什么样的联系?本文试就这一问题的一个侧面 (中职教育与“学习型社会”) 作一肤浅探讨。

关键词:学习型社会,中职教育,元才教育观,培养目标,学习型社会,业务范围

参考文献

[1]谈松华.迈向学习型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R].北京: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2004.01

[2]朱永新.新教育之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7

友善用脑学习 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篇8

我们该如何让教师在职业发展中加强深度学习呢?这一直是困扰教师培训和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难题。

试想,你离开某个职业发展研讨会时对自己说:“哇,这个研讨会确实让我收获颇丰,思考了很多重要问题!”相反的场景,你会说:“真是浪费时间!”为什么在第一种情况下你学到了东西,而在第二种情况下没有收获呢?

在我作为教育者和教育顾问的40年里,教师职业发展经历了多种形式,从“从A栏选择三个部分,从B栏选择两个部分”这种格式化的模式,到那些为教育者个别设计的项目。表面上看,这些努力都是为了给教师及管理者提供新东西,提高有效性。但只有参与者真正学到东西才能获得提高,这就提出了以下问题:教师参与学习活动时,他们的大脑如何取舍?我们又如何探测大脑的工作为教师提高学习活动?

一、动机和学习

现阶段的大脑研究使用影像技术得出儿童和成年人是如何学习的(参见表1“神经科学的发现”)。这些发现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启示。这些发现也帮助我们更新成人学习的知识,这样就能设计与大脑相适应的职业发展。

大脑的生物机能是学习和记忆的基础,这对不同年龄的学习者大概都是一样的。但是,这些机能的有效性根据参与大脑区域的发展程度的不同而不同(Shaw et al., 2006)。情感因素、社会因素、过去经历也同样会影响到大脑的有效性和个体学习者的动机。成人的这些因素要比儿童的更为发展,它们对成人的影响要大于对儿童的影响。

影像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有动机地完成学习行为时,他大脑的情感区域和认知处理区域会很活跃。因为学习使得我们能够生存,所以所有人都有学习的动机。对很多青少年来说,融入同龄人的欲望是他们学习的一个主要的动因(Shaw et al., 2006)。但是,成年人更少关注同龄人的认同,通常他们学习的目的是提高自己在所选择领域内的技能。

学习只是为了让工作做得更好,是一个内在的动机。不论什么情景,以下四个关键因素影响学习者内在动机的强度:情感、反馈、过去经历、意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二、情感的角色

我们的大脑对因情感所带来的刺激和事件更为关注。我们对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最好和最坏的事情都记得很清楚,但是对其他不痛不痒的事情忘记得很快。你还记得两周前那个周四的午餐吃的是什么吗?肯定不记得了,除非那顿饭很特别或者你吃了之后感到身体不适。不论哪种情况,伴随的情感让你记住了那顿午餐。

我们如何体验一个学习情境往往比我们所思考的会更快地影响注意力和记忆。对多数青少年来说,处理情感的大脑区域是完全可操作的,但负责思考、反思、控制情感反应的区域(位于前额皮层)仍在发展中。这就是为什么中学生会公开在教室表现出不恰当的情感(例如,痛苦叹息、翻转眼球、面无表情等)。

成年人也可能带着强烈的情感来参加学习活动。但是前额皮层已经完全发育,这使得多数成年人能有意识地控制其情感。如果这个活动抓住了成年学习者的兴趣,那么成熟的大脑皮层将控制任何消极的情感,这样学习就发生了。但是,备受考勤折磨或者那些感到情感上被分离的的教师可能会抵制学习。他们会隐藏消极情感,秘密地转向其他活动,例如批改论文,除非这个活动能带来积极的情感。

当人们对一个学习情境很积极时,化学成分内啡肽和多巴胺就是活跃的。前者使人心情愉悦;后者激活人的前额大脑皮层,让学习者注意力集中、互动、记住所经历的事物。相反,消极的情感促使氢化可的松(Cortisol,一种压力荷尔蒙)进入血液。它使大脑进入生存模式,这使得大脑的注意力从学习上移走,处理压力的来源。与学习相反,大脑记住了压力,记录下不愉快的情景。

职业发展领导者应该通过询问以下问题来决定其项目的形式和内容对多数教师来说是否与积极的情感相连,避免消极情感的出现。

第一,这个项目是否提供与学习经历相联系的适中挑战、兴奋、创造力、喜悦,以便教师更容易想起所学内容并在课堂上实施?

第二,这个项目是否针对教师发现的问题而非外界的事物?如果不针对,那么是否能够把这个内容与教师所关心的内容挂钩?

第三,教师对自主性是否感到兴奋?

第四,是否包括了实践活动,是否包括了满足多样化学习风格的活动?

第五,参与者是否会给项目负责人提供反馈,并接收定期的反馈?

我在美国新泽西州西奥兰治学区(West Orange School District)工作,设计将大脑研究应用于课堂教学的职业发展时,我们把教师纳入了对该项目的发展和评估之中,并计划了诱发积极情感的途径。为了产生兴奋,我们邀请那些使用友善用脑策略的教师在大会上分享其积极的经历。会议包括直接指令、视听部分、自我反省、小组讨论。该地区管理部门也同意维持最少三年的支持小组、同组互助指导、后续研讨的活动。

参加项目的教师报告说这样做在选择教学策略上带来了不同,学生在使用了修改过的策略后学得更好。

三、反馈推动学习

最近的影像研究表明,与动机相连的大脑区域,完成同样的教学任务,在收到反馈的课程上比没有收到反馈的课程上表现更为活跃(van Duijvenvoorde et al.,2008)。这一发现对那些提供积极反馈以鼓励学生学习的教师并不奇怪。反馈对于动机来说很关键。需求是一个有效的情感力量,积极的反馈正好满足了这个需求。在我们与西奥兰治教师设计的职业发展中,每个参与者展示了一个微型课程,并得到了有意义的反馈。但在职业发展项目中,反馈是经常被忽视或是不被认真对待的部分。

有效反馈要及时。观察者越早向教师的有意义行为提供帮助(如尝试一个新的教学策略),教师就越可能重复那个行为。使用教师同组互助(教师以小组的形式,互相观察彼此的课堂)是提供嵌入式的职业发展方式,使用没有威胁意味的反馈。

好的反馈需要具体化。告诉某人“你干得很好”并不能帮助那个人的大脑进行探索和修改可能带来持续成功的行为。含糊的表达也不能产生所需的积极情感去激发正在尝试新策略但遇到困难的教师。一个好的积极反馈应该是这样的:“当你让你的学生自主使用网上调查数据绘制图表时,他们看起来很投入。”

具体、积极的反馈能激发前额皮层思考提高成绩的方法。消极的反馈可能不会到达前额皮层。相反,消极的反馈经常被转移到大脑边缘区域,这里会产生压力,释放氢化可的松,个体进入生存模式。强大的消极感情表露出来,内在的动机下降,大脑的学习部分就关闭了。

当职业发展领导者需要给教师提供关于在哪些区域应该提高的反馈时,他们能通过教师的优势使这个反馈更积极。

四、过去的经历和意义

这里所指的“过去的经历”是指大脑使其变为长期记忆且能很容易回想起来的经历。过去的经历总是影响新的学习。当我们学习新东西的时候,大脑把与新信息相联系的任何长期储存的信息转变为短期记忆。这些信息与新的学习相交互帮助我们理解新信息,这就是迁移原则的部分内容(Sousa,2006)。

这个过程影响一名教师是否会被安排干一件新的职业任务。如果这名教师的大脑回想起之前的职业发展活动很有价值,那么他或她就会积极地进行另外一个新的活动。相反,如果教师的大脑拒绝了之前的职业发展活动,认为它是毫无意义的,那么这个教师很可能对这个新的活动没有丝毫动机。这种情况下,让大脑注意新信息,证明其对将来有用将变成对职业发展领导者来说主要的——使人畏缩的——任务。

寻求意义是与生俱来的。当一个学习阶段结束时,大脑决定将新学习的内容转化为长期记忆还是让它渐渐消失。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因为人们不能回想起——更不用说实施——那些大脑没有储存的学习。那么大脑又是如何做这个决定的呢?

短期记忆提取个体过去的经历帮助回答以下两个问题:这个新信息是否有意义?这个信息对我个人而言是否有意义?当两者都有意义时,长期记忆的可能性就很大。

成年人通过提取很多过去的经历将意义附加给新的学习,但是他们可能找不到相关的的匹配。当参与职业发展活动任务的人提出“为什么我要知道这个”时,这个人既没有很容易地将这一天的学习与过去的教学经历相联系,也不认为它是有意义的进而接受它。

创造出参与者认为有意义的经历,职业发展领导者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直接将这个新的项目与工作目标联系。例如,清楚告知科学教师如何使用新策略帮助学生学习科学内容的活动,比起概括性的建议要有意义得多。

第二,有足够的时间和以足够的深度来展示主题,使教师能够将它与自己的工作相联系获得全面的理解。例如,期待参与者在一个小时的研讨中获得深度的理解,特别是在没有后续活动的情况下,是很愚蠢的。

第三,利用指导形式而不是“吩咐”的形式。参与者需要看到模拟的策略,然后自己应用它。当教师积极参与一个“初始—近时”效应示范时,比如,他们更清楚地识别出大脑在一个学习过程中对最开始和最后展示的内容记忆深刻,便更可能在大脑的这种现象下排列指导。

第四,发起行动研究。

第五,围绕课题加强校内学习小组。当小组成员交换新研究成果,分享课堂经验时,他们可以分析为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一个策略是有效的。参与学习小组可以帮助那些不愿意尝试新观念的教师获得自信。

弗兰西斯·培根曾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但是真正的力量存在于知识的运用。最后,希望教师不仅能把在职业发展中获得的新知识保留下来,而且能够将这些新知识转化为行动。

教育界不乏出发点很好但最终失败的项目,这些项目没能转变为行动,因为:发展者没有给教师提供激励性的反馈;没有将新的学习与过去相关的教学相联系;没有建立长期的支持(例如同事间的指导或是行动研究);或者没有考虑项目的方法怎么与教师的情感相互作用。换句话说,他们没有使用友善用脑的方法。当学校领导者设计职业发展项目,教育者就更可能将职业发展作为教师生涯的一个积极部分。

参考文献

[1]Ashbury,C.,& Rich,B.(Eds).(2008). Learning,arts,and the brain:The Dana Consortium report on arts and cognition. New York:Dana Press.

[2]Crone,E. A.,Wendelken,C.,Donohue S.,van Leijenhorst,L.,& Bunge,S. A.(2006). Neurocognitive development of the ability to manipulate information in working memor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103,9,315-9,320.

[3]Hillman,C. H.,Erickson,K. I.,& Kramer,A. F. (2008). Be smart,exercise your heart:Exercise effects on brain and cogni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9(1),58-65.

[4]Iacoboni,M.,Molner-Szakacs,I.,Gallese,V.,Buccino,G.,Mazziotta,J. C.,& Rizzolatti,G.(2005). Grasping the intentions of others with ones own mirror neuron system. PloS Biology,3(3),E79.

[5]Kempermann,G.,Wiskott,L.,& Gage,F. (2004). Functional significance of adult neurogenesis. Current Opinion in Neurobiology,14(2),186-191.

[6]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2000). Adolescent sleep needs and patterns. Washington,DC:Author.

[7]Rossi,E.(2002). The psychobiology of gene expression. New York:Norton.

[8]Shaw,P.,Greenstein,D.,Lerch,I.,Clasen,L.,Lenroot,R.,& Gotay,N. (2006). Intellectual ability and cortical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Nature,440(7084),676-679.

[9]Shaywitz. S. E. (2003). Overcoming dyslexia:A new and complete science-based program for reading problems at any level. New York: Knopf.

[10]Sousa,D. (2006). How the brain learns (3rd ed.). Thousand Oaks,CA: Corwin Press.

[11]van Duijvenvoorde,A. C. K.,Zanolie,K.,Rombouts,S.,Maartje,E. J.,Raijmakers,M. E. J.,& Crone,E. A. (2008). Evaluating the negative or valuing the positive?Neural mechanisms supporting feedback-based learning across development. Journal of Neuroscience,28(38),9,495-9,503.

译者单位 北京邮电大学

上一篇:现代描写儿童诗歌下一篇:小学开展春节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