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组活动提升

2024-08-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研组活动提升(精选8篇)

教研组活动提升 篇1

首先进行的是观课环节。第一节是五完小教师王君瑞老师执教的《孔子拜师》。王老师优美动听的嗓音,带领孩子们遨游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孩子们畅所欲言,展示了课下自己搜集到的孔子的资料,王老师紧扣文本,引导孩子们解读文本,从课文的学习中,孩子们进一步了解到孔子和老子令人敬重的品行,并谈了学习过课文后自己的感受。

第二节是七完小教师张迪老师执教的《盘古开天地》。热情洋溢的张老师用几张孩子们熟悉的神话人物图片导入,迅速激发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张老师富于激励性的语言,极大地调动起孩子们的积极性。张老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孩子们朗读课文,孩子们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到了盘古的奉献精神,成功的突破了文章的重点

观课之后,中心校业务校长赵志刚组织大家进行了议课。议课共分四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对两位老师的课畅所欲言,进行了激烈地研讨,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讨论之后,两位做课老师针对自己的课进行了说课并提出了自己的困惑,王老师提出如何结合课文说说课后的感受、张老师说如何引导学生复述课文是她们自己无法解决的难题,想让参加教研的老师提出建议。各小组教师针对困惑献计献策,并对这两节课的教学设计提出了修改意见,形成了真正的共案。

最后,赵校长进行了总结,指出教师平时应该多学习教学参考书,结合参考书把教材学熟研透,围绕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组织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感悟文本。

教研组活动提升 篇2

一、有效对话学无止境

为提升我们的教研水平,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就必须寻找切入点, 使一切教研活动紧紧围绕这些“点”展开。这一年我们把这个“点”固定在“提高青年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上, 积极鼓励教师进行4种对话:

1. 与理论对话

加强业务学习, 一方面组织青年教师精读学校统一要求的《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等书籍, 编制了《书香——我们的读书心得》一书;另一方面引导教师泛读教育杂志, 每位教师一学期至少摘录20张“电子文摘卡”, 并撰写“教科研百字随笔”, 编制了《悦读——我们的读书活动》一书。我们还布置了专题学习《关注细节——我们的教育故事》, 让每个教师都能认真学习如何分析课堂实录的各种材料, 包括典型案例, 让教师学会与文本对话, 从研究理论及各类教学资源中汲取养分。另外还让每个教师配备一本《小学生小古文一百课》, 让教师和学生一起学习, 还把《在花园里——我的教育随笔》在老师们之间相互传阅。

2. 与自己对话

团队教师就如何进行课堂实录分析进行了两次培训, 特别是利用网络学习了“关注课堂语言”有关内容, 组织教师观看录像, 分析课堂成败, 并对照自己的教学实际撰写心得体会, 这些都是引导教师与自己对话, 进行教育理念的自我审视。教师们在真实的课堂情境中重新认识自己, 再通过教学反思与自己对话, 进行理性思考, 找到在今后教学过程中类似情形下新的行为方式, 拓展自身思考、研究和实践的空间。

3. 与专家对话

学校为团队聘请了专家, 教师们将自己的教学实践及体会与专家的理论作对接辨析, 寻求理念的支撑与引领, 获得专业认知的提升。去年, 学校承办了一次区级活动——区小学语文教研组长会议暨“同课异构”研修活动。三位年轻教师与其他乡镇的三位区级名师“同课异构”, 通过与名师专家面对面地进行对话, 真正感受到了名师的风范, 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对自身的成长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4. 与同伴对话

学习交流不局限在某个场合或某个时段, 空间也从年级、学校扩大到更大范围。教师们在集体教研中注重横向的交流与合作, 敞开心扉和同行们谈论, 分享自己的种种困惑、成功经验以及智慧, 并探寻可借鉴的经验。上学期, 学校借着开学初的这次区级活动的东风, 又开展了两次“同课异构”活动, 三年级的《和太阳赛跑》以及四年级的《花的勇气》, 平行班的两位教师经过精心准备后, 进行课堂展示, 然后组内成员展开热烈讨论。通过这样的观摩分析和共同研讨、横向比较和共同研讨, 不仅对上课的教师有很大的促动作用, 而且对听课的教师也有很多帮助。在这样的活动中, 大家互相取长补短, 互相学习交流, 真正起到了共同提高的作用。

二、网络平台沟通无阻

教研组还利用校园网络规范校本教研的日常工作。我们在网上进行备课检查、教后检查;利用网络及时反馈教研信息, 在网上讨论教育教学新话题等等。点击校园网上的“校本教研专区”, 会呈现出四块区域:“马小教师博客群”“校本教研资料库”“教研论坛”和“城乡教育携手专区”。学校要求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每人申请一个博客, 将自己平时教育教学的随感记录下来。现共有75位教师, 组成“马小教育博客群”活跃在区文教局教育网站上。在“教海拾贝”中分门别类收集了每个教师的教学资料, 每月有教师将新的案例、论文、读书心得上传;“马小教研论坛”, 一月一主题, 就某个学科教学中的热点话题进行对话交流。网络教研, 成了开发校本教研新的支点。当然还有QQ群这个大家喜欢的平台, 每天我们的“山海教师QQ群”都是热闹非凡。

三、课例研修快速提升

对于广大一线教师而言, 最直接最有现实意义的就是有效性课堂教学的研究。今年以来, 我们以“关注常态课堂, 提升语文素养”作为语文组教研的切入点, 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主题研训活动。

1. 合作备课

“合作互补式”主要体现在教师备课过程中。课前, 教研组根据教材内容, 确定每单元的主备教师, 提前钻研教材, 搜集相关信息, 设计教案。然后分组活动, 在相互说课的基础上, 修改主备人的预案, 形成体现自己思想和特色的教案。课中, 教师们个性化地使用教案, 或根据教学实际重新设计可行性方案。课后,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 写出课堂教学中的亮点与不足。这样, 集体备课的“四度调整”, 把群体智慧和教师个人教学经验融为了一体, 强调了教师的自我反思。为了不断地促进教师教能的提高, 我们除了把教师参与集体备课活动的情况融入到教师工作评价中, 还进行了一系列的评优活动, 如最佳教案设计评比、最佳教后反思评比等。

2. 主题磨课

课堂教学是校本教研的最终落脚点, 教学研究始于课堂, 也应解决于课堂。那么, 怎样提高课堂教研质量呢?我们开展了“同题研课式”教研——不同教龄同题研课;不同年级同题研课;不同学科同题研课, 效果良好。如:

(1) 不同教龄同题研课

即确定一个主课题进行研究, 要求统一教学内容, 让四类教师进行上课。这四类教师是:刚毕业分配的“实习期”教师, 五年教龄左右的“成长期”教师, 十年教龄左右的“骨干期”教师, 20年教龄以上的“平稳期”教师。在研究活动中我们发现, 实习期的教师注重按部就班;成长期的教师能注重方法灵活运用;骨干期的教师能做到随堂控制, 运行自如;平稳期的教师则稳扎稳打, 注重基础。四堂课下来, 将发现的问题集体“会诊”, 找出解决的办法。老、中、青三代既各展其长, 又互帮互学, 优势互补。

(2) 不同年级同题研课

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语文》从第一册到第十二册, 每册都有关于习作的内容,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去年, 语文大组在全校范围内确定一至六年级的6位语文教师以课堂语文的形式展示了这一内容。通过这次“同题分级”展示活动, 教师们充分感受到了教研相长, 又深刻体验到“痛并快乐着”的滋味。活动结束, 教师们都感言收获丰厚:一是站得更高了。通过这次研课, 全校语文教师对教材中习作内容的安排体系有了更深的理解, 清楚了解了各年级习作内容的目标定位, 真正能做到高屋建瓴地来思考教材、处理教材。二是想得更远了。老师们能看现在想将来, 上二年级想三年级, 真正做到“明明白白用教材教”。

3. 课题研课

曾有一位教育家这样讲过:“在推进新课程改革中, 必须要把握好两个立足点:其一是教师事关重大, 其二是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由此可见, 课堂教学是学校的主要任务, 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我们注重对课堂教学有效实践形态的研究, 积极探索高效的课堂教学, 努力追求山海小学有内涵的课程特色。我们认为, “有效”始终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但还应赋予丰富独特的内涵, 通过不断的实践, 最终形成“简约、高效、情趣”的语文课程特色。同时又分别对这三个关键词进行解读:“简约”——突出五个“简”:目标简洁明了;环节简化自然;指导简要到位;媒体简单实用;语言简练深刻。“高效”——重视四个“效”:学习材料重效果;时间分配重效率;作业设计重效益;师生互动重效能。“情趣”——追求三个“趣”:课前引趣;课中激趣;课后延趣。有了这样的解读, 才会使内涵不至于空泛无物, 使老师们易理解可操作。

4. 评课讲坛

在秉承上述教研模式、教研途径的基础上, 我们不断创新, 建设和完善教研文化, 努力在校本教研中为广大教师营造一种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学习氛围, 创建一个动态的、展现教师专业技能不断提升的舞台。

我们崇尚一句名言:“你有一种思想, 我有一种思想, 交换了便有两种思想。”为满足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需求, 为广大教师搭建信息交流、思维碰撞的平台, 在每次活动中我们积极举行“海纳百川”大讲坛。讲坛中所交流的内容, 可以是教师针对这次活动的内容, 也可以是对自己在教育教学报刊杂志中阅读到的较有感触的一篇好文章加以阐发;可以围绕新课程改革中的某个主题展开论述, 也可以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或困难提出咨询, 大家一起进行探讨。虽然每次现场交流的时间只有二十几分钟, 但话题可以在校园网论坛中继续。自由的空间、民主的平台, 让老师们找回了话语权, 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讨论和交流, 这一平台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教研热情。所以我们形成了“1+1>2”的集体备课语文课程特色, 让更多的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得到思维的碰撞, 既帮助新教师快速成长, 又促进所有教师的专业发展, 形成一种双赢共生的实践共同体的组织文化。

四、专家引领画龙点睛

“开放”是我们山海小学一直以来追求的风格, 学校很重视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我们希望在共同的交流合作中, 不断比较、思考, 提升教研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 深入挖掘自己的潜力和资源, 谋求教研组新的发展。

1. 教学联谊

近几年来, 我们积极实行“招商引资”工程, 不断邀请名师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课题指导或上示范课等。同时, 我们积极承办区、片区的教学观摩活动, 如去年我们承办了一次区小学语文教研组长会议暨“同课异构”研修活动。我们还积极提供机会派教师外出学习取经, 接收新信息, 开拓视野。这些活动使教师能够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思课析课, 大大优化了课堂教学的观念和方法。

2. 名师展示

正所谓“水本无华, 相击而成涟漪;石本无火, 相击而生灵光。”在去年镇第四届教科节——语文名优教师课堂展示活动上, 年轻的马玉宇老师和市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区优秀青年教师、实验小学的俞慧琴老师为我们呈现了两节精彩的示范课。此次活动后, 我们自我审视: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给孩子留下什么?毋庸质疑, 留下的是语文的思维方式、语文的思想方法, 浸润的是对语文学习的热爱以及对语文的积极态度。语文教师需要怎样的底蕴才能实现这一目标?“把握语文本质+研究儿童心理=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我们坚定的信念。任何一个儿童作为生命体的存在, 本身就是一个拥有巨大潜能的智慧载体, 我们教师要真诚善待、欣赏呵护、大胆精致地提供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合作竞争的学习新时空。唯有如此, 为师者才能真正地享受教学、享受孩子、享受生命、享受幸福!在人生的路上, 我们要努力早走一步, 多走一步, 勇于创新, 敢于卓越!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篇3

教研的气氛离不开教研组的引导。教研组及教师个人树立教研意识,整合教研资源,融合教研力量,集中教研智慧,提高教研实效性,最终达成教研的根本目的。

教师个人与教研组是不可割裂的,就如涓滴之水与汪洋大海。成为自己,而后融入集体;融入集体,而后成为自己。虽然在具体教研实践中各自的理论和做法也很多,但教研的共同目标相同。

事实上,重不重视教研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导向;而教研中出现的“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现象屡见不鲜;教研缺乏可借鉴的范式;通过教研得出的精华在刊物发表的有关文章寥寥无几。这说明教研严重缺失理论指导和具体可借鉴的方式方法。

没制度没规律的无序“想教研才教研”,缺少严格、规范的教研内容界定。这导致教研缺乏适当的内容规定与恰当方法的引领,在教研实践中教师的教研呈现出随意而盲目,教研评价机械而空洞,缺乏科学性反馈与人文性关怀,教研标准所提倡的评价建议落实不理想。虽然每年都有主管部门对基层一线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与学习,但大都局限于理念的理解与认识,而缺少创新解读;加之“教研”理论的匮乏与滞后,提供给基层一线中小学教师可以借鉴的具体实践范式确实少。日常教研中,尽管有教研的重要内容,但不具体、不系统、缺乏科学性,更缺乏明确的教研指向。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许多基层一线中小学教师丧失了明确的教研意识,忽视着教研的积极意义,在教研中主要基于解决教师“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把目光聚焦在教研技术层面上,关注的是如何操作的问题,却从来没有把教研看成是教师成长与生命发展有关的事。的确,认识远比技巧重要啊!

教研的过程就是培养教师正确地传达与展现生命情趣的过程。教研的根在教师教育教学的生活里,只有真正关注教师教育教学的真实生活,教研才能绽放新的生机与活力。因此,树立正确的教研观,才能有教研素养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教研意识包括:制度意识、学理意识、价值意识和开发意识。其中,价值意识是指教师参与教研必须树立教研导向,主动做出决策。教研意识的确立,有赖于教师在教研创生中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教师是教研的建构者,教师必须超越以往狭隘的、“想教研才教研”的教研观,确立整合的、生成的、实践的教研观,并在此基础上,完整地把握教研价值和目标,用新的教研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教研的生活内容必须来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应重视应用,注意习惯培养,应有理论性文章导引,应该渗透到教育教学方方面面。

确立教研体系的基本指导思想,要求要恰当、精要、实用、系统、条理、科学、可读。既不能把教研对象抛在一边,又不能单纯依附于它,只有创新才能解决问题。因此,教研既要紧密结合教育教学,更要贴近生活素材。

就每次教研而言,基于集体研讨的内容体系,由一位教师就某一教研内容在整体架构思想的指导下预先做教研设想。同时,教研组教师也对这一教研内容做全面了解,并进行设想,然后共同确立比较明确的教研目标。这样,大家在教研中才能“心往一处想”,才不至于形成“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的局面。与教研团队成员积极沟通,达成共识,建构积极的教研意义,让教师能够快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教研思想。应该强调在教研体验、探究活动中学习。摆脱教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教研要善于创设情境,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教研环节中,强调教研素材要来源于教育教学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激发教研欲望,唤醒曾经拥有的教育教学生活经历和生活感悟。触发教师教研生活,激发教师教研热情。

强化教研取舍意识,注重教研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这里所说的“多元化”是指教研要尊重主体地位,摈弃教研一言堂现象。教研首先强调的是在评价过程中对自己教研的评价,没有这个被评价主体的评价,就建构不起教研评价的完整意义。在教师教研自我评价过程中,看看是不是自己最想说的话,最想表达的感情,表达的充分不充分等。教研评价内容基本框架要注重从内容、表达、结构、文面、专项等综合性的因素作为评价的教研主题内容,摒弃以往教研注重主题立意等文本因素的评价。教研方式注重矫正以往教研方式的单一性,注重对教研定性、定量。不同教研内容下能较为客观的反映教师对教研的认知,避免教研评价和教研内容人为割裂。

教研组活动提升 篇4

万州区 重庆市万州沙河中学 杜 兵 电话:*** 中 学

内容摘要:校本教研是教师改善自身行为的反思性实践和专业成长的过程,它强调教师在实践中开展研究,把自己的实践行为看作是一个研究的过程,实质是教师反思性的实践。校本教研的实施需要借助于教研组这样的团队平台,通过组内成员间的分工合作,共同研究,思维互补,经验共享。因此,教研组作为学校管理教研工作的基层组织,其活动效率对校本教研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教研组 校本教研 实效性

校本教研是立足于学校,以增强教育教学活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目的的研究与改革活动。这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收效最为直接、最为显著的教研层面。它是以教师所面对的实际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者,以课堂为主阵地的教育教学的研究活动。校本教研是教师改善自身行为的反思性实践和专业成长的过程,它强调教师在实践中开展研究,把自己的实践行为看作是一个研究的过程,实质是教师反思性的实践;同时教师反思性的实践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研组是教师最基层、最日常、最具研讨性的学习型组织,是学校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实施校本研究,培养研究型教师的教学业务组织,是把先进教学理论转化为教师自觉行为的智慧型集体,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重视并不断强化教研组工作,对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名学科、名教师,构建学习型校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教研组工作形式化、单一化,竞争机制不合理,工作反馈机制不够健全,教研工作缺失校本关照等问题的存在,使得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根本无法体现出校本教研的实效性。所以教研组建设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成败。搞好教研组工作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的保证。所以,为了有利于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提升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必须要加强教研组建设,完善教研工作机制。下面就我校在加强教研组建设,提升校本教研实效性的工作中,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教研组的内涵建设,是提升校本教研实效性的基础 课题研究是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主要途径,只有让课题研究扎根在课堂教学中,才能调动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课题研究也才更具有生命力,校本教研才能落到实处。学校教务处就充分利用学校教研组的活动时间,指导教师从身边的教学中确定课题,以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将校本教研活动提升为教育科研活动,把行动研究作为开展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小切口的进行课堂教学的应用性研究,让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得以体现。如政治教研组由于多数教师都在从事班主任工作,他们就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出发,选定《“‘问题’学生心理问题的转化教育的案例研究”》、《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作为本组的课题研究,以便更好地做好班主任工作。初中数学组选定《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题学习实践活动课”的实践研究与思考》、初中语文组选定《写字教育如何提高学生艺术审美情趣和综合文化素养》、高中中数学组选定《试卷评讲课教学设计最优化探讨》、高中语文组的《高中生硬笔书法训练》、物理组选定《物理教学中的实验及自制教具》、化学组选定《化学教学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信息组选定《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校本研究》、艺术组选定《艺术欣赏中的情景创设》、历史组选定《高中历史问题教学法的研究和实践》,这样就形成全员参与、全程反思,教师广泛开展对自己教学实践的感悟与反思活动,逐步形成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相结合的校本教研机制,实施教学、科研一体化战略。目前,学校各学科教研组教师参与应用性教学课题研究热情高涨,在研课题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二个——《普通中学校本教研管理的研究》、《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性评价实施策略研究》;区级课题研究四个——《单亲家庭中学生特殊教育研究》,《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与途径研究》、《高中生物学科课堂有效训练研究》、《普通中学传统文化教育实效性研究》。已结题的重庆市教育规划办实验课题《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在参加课题成果评选活动中获得市级三等奖、区级一等奖;区级课题《中学生自主学习智能化练习及题库的开发与应用》、《开放阅读空间 优化语文教学》结题并获区级优秀课题成果奖三等奖。这些直接针对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真正使课题研究活动与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紧密结合,真正使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转化为教育科研活动,这样不但提升了校本教研的实效性,更有利于促进教师加速从“经验型”向“科研型”、“专家型”教师的转化。

二、教研组的制度建设,是提升校本教研实效性的重要保证

教研组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地,学校要注重建立健全学科教研组建设网络和相关制度,构建促进教学、教研管理的有效管理机制,规范校本教研的管理体系,促使以学科教研为中心的校本教研活动正常化、制度化。我校根据上级相关部门的文件精神,形成了与自己学校实际相适宜的一系列教研组活动制度。如《沙河中学校本教研管理条例》、《沙河中学校本教研过程管理制度》、《沙河中学校本研究课题申报评审制度》、《沙河中学校本教研课题结题评审制度》、《沙河中学课题管理手册》、《沙河中学教研组长职责》、《沙河中学先进教研组评选细则》、《沙河中学先进教研组长评选细则》、《沙河中学先进教研个人评选细则》、《沙河中学科研教研奖励细则》、《沙河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奖励制度》、《沙河中学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等,并相应建立了领导干部深入教研活动的听评课制度、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活动的考核制度。通过制度建设,大大提高了学科教研组的管理职能和效果,形成更为开放、有效的学科教研机制。从制度上保障了教研组活动的正常有效地开展。

三、教研组的特色建设,是提升校本教研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教研组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质量,决定于其活动开展的内容。如果活动内容一般化,久而久之就会流于形式,无法保证活动质量。学校应加强宏观调控、微观指导,使各学科教研组的活动内容体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指导思想,体现新课程改革实验的理念,更有针对性、层次性、实效性。为此,教务处要求教研组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过程中坚持 “四个必须”的指导思想,即:必须有明确的研究专题;必须以科研带动教研;必须使教研活动制度化;必须突出青年教师的培养。如初中语文组在教研活动中极为重视自己教研组的专题研究计划、主题教研活动方案的设计,并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的修改完善,在完成课题《写字教育中如何提高学生艺术审美情趣和综合文化素养》的研究过程中,经常招集教研组成员和课题研究人员结合日常出现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修改,到课题结题时,研究的对象初一初二的娃娃大面积提高了书写水平及审美情趣,效果明显。重视教研组内老中青的传帮带和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研究;在开展 “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专题研究时,请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谭晓琴老师给大家上示范课,听课教师受益匪浅;重视教研组内青年教师的培养,凡是本组里经验丰富、获得高 3 级职称的老教师们都积极主动与年轻教师结对子,教研组长谭崇元老师就主动接纳刚参加工作的王莹玺、邬德慧二位老师为徒,直接指导他们的教育教学,促进了年轻教师的成长。所以,刚出大学校门的王莹玺承担的片区“创新阅读教学模式的”公开课教学,在李河中学执教的《老王》一课,深受片区全体与会领导教师的好评;重视搭建校本教研的交流平台,初中语文组不但采取了“走出去”,还采取了“请进来”的办法,邀请丁阳中学的余宏老师前来献课,给本组教师提供与之进行切磋交流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示范作用。就这样通过开展名师引领,理论学习,同伴互助,课堂观摩,比武交流,课题带动,总结反思等活动,把教学、科研、培训三者融为一体,切实保证教研组活动的有效性,努力促进教师专业的提升。目前我校初中语文组的教师深受学生及学生家长的好评,该组也被评为区级先进教研组。

总之,加强教研组的建设,落实各项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深化学科教研组活动的各层面要求,有利于提升校本教研的实效性,有利于学校内涵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将借助重庆市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抓住我校创建市级重点学校的时机,进一步推进优秀教研组的建设,以创建人文校园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教研组的机制创新与管理创新,使教研活动从形式到内容走进实际教学生活、走进教师的关注视野、贴近教师提高的需求领域。通过创设浓厚的教研学术氛围,为教研活动注入新的活力,使学科教研组真正成为教师汲取教学精华、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组织,以打造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教研模式,充分发挥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实现我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贾桂林《创新教研组管理机制,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

2、张云洁《以合作为基础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3、黎炳学 《校本教研要在实效性上做文章》

4、朱宁波 张萍 《校本教研中的教师同伴互助》教育科学,2005,(5).5、严冰 《关注校本教研的实效性》云南教育2009年02期

6、钟 炜《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优化校本教研活动》2011年04月

教研组活动提升 篇5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习是当代教师生存的概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当然教师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增加或者学历层次的提升,还意味着个人的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所以,要促进教师专业化不断成长、必需要增强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引领教师持之以恒地学习。

可是,当前校本教研(教研组)活动中却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和教师专业发展。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教研活动中大量存在的是“任务布置多,深入研讨少”。教研活动中比重最大的是“听布置,执行具体事务”,与其核心工作“教学研究”相比,“管”的色彩似乎偏浓,“教而不研”或“教而少研”是常见的现象。

2、教研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组内交流活动及开课——说课——评课活动等。教研活动停留在随意性的层面,没有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研究;

3、教师们缺少专业发展的意识和教研的内驱力。我们的教师比较长于内省而缺乏公开自我、倾听与回应以及问题化与问题解决的习惯与能力。教师们经验有余而反思不足,缺乏内驱力的被动的反思,影响了教学研究质量的提升。

所以我们要提高校本教研活动的有效性,让老师通过校本培训把握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校本培训改进工作—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通过校本培训完善自我—走进自己的“真实世界”,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寻回校本教研的根——打造优质常态课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式各样的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粉墨登场”,在名师、新秀的演绎下让人陶醉,回到现实却很难有这样的教学效果,现实教学往往很难象公开课、观摩课那样进行。常态课是教师学生接受最多的课,教学基本是常态课进行的,因此上好常态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因此在校本教研时我们打出了这样一个口号:打造优质常态课。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聚集课堂”,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

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校本教研的根在课堂,我们必须“聚集课堂”,从小问题中探究出真问题:即课题研究课堂化、课堂教学课题化。要把校本教研与课堂教学做成一件事,让教师带着研究意识上课,围绕学校的整体规划在课堂上研究、改进和提升。这样,教师才能因课堂叙事、因课堂反思、因教学需要而进行理论学习,把课堂教学改革与校本教研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也不会因为教研而增加工作负担。

基本的操作流程是:“发现问题——确立主题——学习理论——研究课例——专题研讨——产生新问题——进行新一轮研究。

上学期初,我们征集本组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根据轻重缓急将它们排列出来,在10个问题中,将如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作为本学期教研活动的主题。针对这个主题,我们利用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开展理论学习,搜集有关的理论文章提供老师们选择学习,这样老师们就会感到这种与实际运用紧密结合的理论学习十分有用,能使课堂观察的目的更加明确,更容易发现问题,也能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分析课例和总结提炼校本教研成果。同时我们也鼓励教师自学并撰写心得体会。

然后通过双周的组内研讨课,集体听评课进行专题研讨:要求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备课,并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加入自己的创意。听课教师要针对上课教师的创意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观察,看上课教师围绕问题做了哪些努力,还有哪些不足,自己能给他以什么建议。这就加强了听课环节的针对性。

在评课环节,首先由上课教师认真反思授课过程,阐述自己的教学理念设计思路,并就教学方法的适当性,实践与预先设计的吻合程度谈自己的看法;听课教师要针对自己在课堂中的观察,围绕上课教师的创意仔细斟酌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给教师提出合理化建议。

然后大家坐在一起围绕执教教师的创意进行专题研讨,进行互动交流。比起以往的评课更加具有条理性,问题思考得更加深入透彻。这样就加强了评课环节的针对性。通过一个学期的探索,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研学环节形成了四步操作模式:指导学生阅读材料——指导学生质疑——指导学生释疑——鼓励学生自评互判。

这几年来,我们立足课堂,服务课堂,抓住教学中的某一个细节,各个击破,取得了显著成效。

2、在 “海星中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形成了具有本学科特色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这也是经历了一个学习、提炼、完善的过程。

(1)我们先是利用一段时间进行推门听课,找出我组课堂教学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找到我组课堂评价表的主导思想。根据大量的听课,我们发现教师普遍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课堂教学现状,教师虽具有一定的新课程理念,但在教学方式上还是比较单一,教师讲授多,学生自主少,缺乏师生互动;缺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在优质课比赛中,教师课堂教学又呈现出新的问题:一是过于放手,对教师应有的主导权把握不足;二是教学活动多,但流于形式,没有为教学内容所服务;三是课堂驾驭能力欠缺,无法正确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2)根据现状,然后我们在教研组内开展了一次“我心中的好课”的主题研讨活动。通过研讨引导教师重新审视自己以往课堂教学行为的得与失,初步形成对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

(3)在前两步的基础上,我们结合“海星中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制定了本学科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经过一段时期的运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提升了组内教师的备课效率,促使教师依据学情落实重难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提升了组内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减少了无效或低效的教学行为,大大提高常态课的质量;提升了组内教师的评课行为,改变了以往评课凭总体印象、课堂气氛是否活跃等不太合理的评课现象和标准,使得一堂有效的好课,有据可依,有理可持;提升了学生的质疑能力、思辨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学质量也得以不断提升。

海星09届初三(初一/初二)期末成绩比较分析

二、落实校本教研的精髓——打造精品公开课

公开课和常态课绝不应该站在对立面,他们应该相辅相成,是家常菜和盛宴佳肴的关系。尽管家常菜是我们生活的主要食料,但吃惯了家常菜,再到宾馆吃吃美味佳肴,对我们的胃口绝对是一次质的提升。况且,吃过了美味佳肴,有心学习的人一定会发现,这些美味佳肴对我们今后的家常菜品质的提升是一次多么好的示范和启示。因此这几年我们在打造常态课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初步形成了公开课磨课四部曲:

第一步:先从模课开始(模仿名家的课):因为现在网络资源发达,同一课内容在网上有很多的相关资料可以借鉴,通过借鉴一些名家的课,可以使上课教师少走很多弯路。

第二步:个体研究,设计教案,尝试说课并进行试教:上课老师认真备课,设计教案,然后把自己的教学思路、设计意图,在组内进行交流,并进行第一次试教。

第三步:小组研究,完善设计,再次试教:首次试教后,教研组内集体研究,群策群力,共同修改教学设计,反复推敲,理清教学思路,完善教学策略,形成新的教案后,再次试教。

第四步:群体总结,资源共享,个体提升:教研组内集体研究每个教学环节,落实每个细节,提出进一步修改意见,再试教。

最后,大家觉得成熟了,于是,就由上课老师作为总的厨师,把这道凝聚着全组教师智慧结晶的盛宴呈现出来。因此在优质课比赛上,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执教老师的精彩,更可以看到凝聚在这种精彩背后的集体备课的智慧结晶。在这种“四步曲”的活动中,教师教学水平得以不断提升,教研组的凝聚力得以增强。

可以这样说,没有经历过公开课打磨的老师,即便他(他)有着深厚的文化功底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理念,或许他(她)的课上可能会迸发出灵动的火花,但课堂往往是粗糙的,其细节是经不起推敲的。而,“细节决定成败!”教学的细节恰恰是高效课堂的保证。多年来,我们教研组不仅坚持每人每学期一堂公开研讨课的教研方式,每学期的校级优质课比赛、每学年县级优质课比赛、市级优质课比赛更是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舞台,一个又一个的老师就这样在无数的公开课的磨砺中成长起来。

从2006年开始,我们组内已有三人获得舟山市优质课比赛的一等奖,一人获得浙江省新生代课堂教学比武一等奖,大大提升了教研组的整体实力。

当然精品公开课的打造更离不开常态课的积累,没有常态课的稳扎稳打,就没有公开课的激情飞跃。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公开课成为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一大捷径,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表面的师生互动和课堂活跃,往往大量的提问,所提的问题要么过于简单,要么又太难;提问时,几乎没有等待时间,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展开就要求回答问题。因此课堂效率往往适得其反。于是在2006年,我们立足课堂,以“如何用恰当的提问激发学生的思维”为主题,开展校本教研,在2006年的市思品优质课比赛中,我根据课文的重难点从整体上设计一条线索,根据线索设计了一系列问题,使所有问题环环相扣,分析和综合相结合,部分和整体相结合,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在思考的同时思维不断走向深入。因此获得了市优质课一等奖的好成绩。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很多教师在课堂中经常会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但我们同时也发现很多时候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效率不高,因此2007年,我们把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作为校本教研的主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7年,周红燕老师在省新生代优质课比赛中,成功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从而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

说起思想品德课,很多学生往往感觉枯燥乏味,无法激起学习的兴趣,于是我们把“创设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作为上学期校本教研的主题,经过一个学期的研究我们形成了这样一种教学模式:挖掘生活化的教学素材——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设计生活化的教学问题——在活动中解决问题,获得新知,然后在今年的市思品优质课比赛中,我组的秦相斌老师成功运用这一模式,从而获得市优质课的一等奖。

结束语:教研文化的根在课堂,只要我们辛勤的耕耘,扎实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就一定能逐步增强校本教研实效,促进学校教研文化的形成(变独立为合作,变说教为践行,变客串为主角,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研究的主人、发展的主人)和教师专业素养的不断提高!

1.让公开课引领常态课

公开课有很强的观摩性和展示性,可以展示创新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研究成果;可以展示教师的思想与理念、素质与水平;可以展示学生的优良学习状况。因此,教育管理者要花大力气精心打造公开课堂。学校每一两个月以年级和学科组为单位推选出教师代表轮流上课;学校教研处组织学校课改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成员,对公开课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形成评估报告,重点提出改进课堂教学的意见。每年的第二个学期,大约在10月份后,用一至两个月的时间进行优质课比赛,邀请校内外专家参与评审,做好点评工作。

进行创新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的实验研究,就需要把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成广大教师平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优化常态课教学过程。公开课和优质课对于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素养和教学水平,有着很大的引领作用。

2.让听评课提升常态课

听评课活动是常规的教研方式,抓不好,往往会出现执教者“作秀”、评课者“忽悠”的现象。为把这项工作引向深人,教育管理者有必要采取“点面互补、跟踪深入”的方式。面就是“教师全员参与听评课,每人上好一堂课”;点就是跟踪一个教师或一个教研组进行系统性听评课。听评课后,要求教师写出教学反思,课堂案例分析。学校教研处要在常规听评课、公开课、优质课等系列听评课后,收集、研究、交流、评选、奖励教师的教学反思、随笔、案例分析等。在此基础上,学校不定期跟踪检查听评课后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新变化。随着听评课的深人研究和督导,广大教师的教学水平就会明显提升,常态课的效益和质量就会

明显提高。3.让常态课也精彩

我们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提高常态课的教学效益:

(1)加强常态课的管理。多年来,很多学校在教学管理上偏重于依靠教师个人的素质和水平,而轻视对常态课的过程管理。要改变这种倾向,首先要以创新思维构建新的教学常规,引领教师转变教学行为。对于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测试、反思等校本教研工作实行细化管理,引导教师有效工作,指导学生制订自主学习和发展计划,并配合教师的课堂内外学习指导方案而进行有效学习。其次,教学常规管理既要量,更要质。管理细则上不能只看重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量,还要对教学质量提出具体指标,否则,很容易助长教师浅尝辄止、不思进取的工作作风。再次,教学检查要深人。教学督导中我们常发现学校在检查教师教案时,很少顾及教案的规范、质量和原创性,更没有作出对教案的评价,而只是草草签上时间、盖章了事。这就造成教师只为应付检查而写教案,甚至是抄写教案、重复使用教案的现象。因此,学校要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深人调查研究,研制出符合校情、学情和教情的教学常规管理和评价机制,调

动教与学的积极性,为常态课教学注入活力。

(2)不定期地随机听课,及时反馈听评课信息,督检整改出现的问题。

教研组活动提升 篇6

本网讯(通讯员 田洪恩)校本教研活动是教学实践经验与理论的存储器,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支点。本期以来,活龙民小借州、县教育大会东风,狠抓校本教研工作,力促教学质量再迈新台阶。

学校首先拟定《优秀教研组申报方案》,结合组内整体教学成绩评选“优秀教研组”,鼓励教师参与教研热情。其次是制定不允许无本人签到、无活动记载、无个人心得“三无”制度,对无故缺勤者进行一票否决,取消评优资格。再次是各备课组须按照“手中有教材、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法、眼中有学生”“四有”备课标准进行集体备课,努力提高课堂效益。

教研组活动提升 篇7

一让学习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原动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专家罗沙说:“一个国家的教育能取得什么样的成就, 主要取决于谁是国家的教师以及他们能够和乐于干什么。”随着教学思想的不断进步, 在中学各科教学中, 陈旧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正不断被革新, 新的教学思想和原则正在被接受和运用。教师若不与时俱进, 则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教研组应当成为教师最基本的学习型组织, 在这个组织里与教师身处同一个环境, 他们之间的合作是最可靠和适应性较强的, 围绕共同的目标营造出开拓进取、勤奋学习、合作共享的教研环境和氛围, 使之成为能不断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感受相互支持、相互激励的温暖而舒适的场所。我校教研组利用固定的组会时间, 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学习教育期刊中的理论和实践类文章, 让教师明白新教改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了解新教改的特点和主要任务, 了解新课程背景下新教材的特点及应对策略, 使教师的教学理念伴随着课改的深入不断更新。

二让制度成为教研组建设的保障

教研组是学校教师队伍中最基层的组织和团队, 一个教研组成长可以带动一批教师的成长, 为了创造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的空间, 同样需要制度的保障。我们根据本校情况制定了“教研室工作制度”、“教研组工作制度”、“备课组要求”、“推门听课制度”、“师徒结对培养制度”、“课堂教学评价制度”等教研制度, 注意拓展研究内容, 使教研组活动便于实施检测。按照我校的研课制度, 每学期各教研组要推出示范课和研讨课, 并以教研组为单位, 对课堂教学实效进行评价, 找出问题, 通过这样的教研活动讨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对示范课中质量高、评价好的优质课, 在总结反思改进提高的基础上, 向全校及校外交流中进行公开展示, 对公开课中质量差、评价低的课, 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进行反思, 共同讨论, 找出改进课题教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有关授课教师在认真反思的基础上重新备课, 在教研组的安排下再上研讨课。每学期教研组各年级必推行某一课题的“同课异构”, 鼓励教师进行创新, 上出不同的风格, 每位教师每学期必须参加各类公开课的评课, 在评课中认识好课的标准, 在评课中学习他人的教学长处, 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不足, 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

通过教研制度规范教师教学、教研的意识和行为, 实施教研制度下的有效管理, 吸引教师把精力集中到教育科研和教学上来, 让教研组形成主动参与的良好局面, 并形成良性循环, 这样的教研活动就不再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负担, 而是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捷径, 是教师成长的“台阶”。

三让活动成为教研组建设的载体

活动是教研组存在的表现形式, 也是教研组发展的载体。只有科学设置教研组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才能有效吸引教师积极参与、乐于参与, 并从中体验教学与研究的乐趣。

如何正确有效地使用教材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途径, 因此, 以教材研读为核心的集体备课是教师比较重视的一项工作, 理应成为教研组活动的基本内容和形式。我校教师层次参差不齐, 师资不足, 青年教师占多数, 对学段的内容无法把握, 基于此, 我校专门制定了教材分析的方案, 备课组活动要求按教研组统一要求在同一地点进行集体备课活动, 采取先写再讨论补充, 再修订定稿, 这种方式保证了这种研读系统化持续开展下去, 并在个人研读的基础上实现集体的互动交流, 使教研不至于因停留在低水平的重复而低质、无趣, 至本学期结束, 我校教研组完成了中考科目的学段教材分析并形成定稿。

四让基于教研组的校本教研成为教师成长的摇篮

教研组是教师成长的摇篮, 比如新老教师结对, 以老带新, 同伴互助, 共同发展, 这样做能把新的知识及时补充到教师的知识结构之中, 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在我校的教研活动中, 以人的发展为本位, 创设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研环境及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 有力助推了组内教师的专业成长。

1. 教学比赛

学校结合上级要求定期开展各类综合性或专题性的教学比赛, 如全校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等, 通过组织这些活动不仅能提高上课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水平, 而且教研组教师通过积极参与备课和协作也能学到很多知识和技巧。我校每年都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全体教师参与听评课活动, 这一活动既促进了同组教师的教学交流, 又很好地把大家凝聚在一起, 有竞争也有合作, 活动效果十分显著。

2. 校级交流

我校与中学高段的学校组织初高中英语、数学知识衔接研讨, 促进“上”、“下”联系, 与省内学校教师进行“同课异构活动”, 建立互访机制, 信息共享。跨校跨地区的联合教研活动使不同教师聚集在一起, 拓展视野、取长补短、相互学习。

教研组活动提升 篇8

【关键词】教学;教研活动;实施;思考

一、学院教研活动的现状分析

学院各系部坚持开展教研活动,有利于推广教学经验,及时地传递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加快和深化教学改革。在当前学院内涵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提升教研活动实效性是教学各部门责无旁贷的任务和职责。然而,目前学院教研活动大多流于形式,实效性不强是不争的事实。据笔者分析,存在如下现状:

(一)有教研计划,落实不严监督不到位

学年或学期初会制定教研计划,但真正能按计划落实的较少,一般的教研活动都是一周一次,但每次教研活动不过短短的一个多小时,并且大多成为管理例会,工作任务布置多,日常事务讨论多,而深入的教学研讨较少,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教研。

(二)活动形式单一,主题不明确

现在的教研活动内容、形式上都较为单一,大多是:公开课、听课评课、集体备课、教材研讨等。特别是很多教研活动延续性连贯性差,虎头蛇尾,有头无尾,时间到就结束,效果不理想,谈不上有具体成果可言。

(三)教研有效性不强,教师参与度不高,应付了事

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有效性不强在各教学部门普遍存在。如听课后,教师点评有时是碍于面子,只是无关紧要地进行泛泛而谈的点评,没有深入思考,不能探索问题的本真;在教材研讨会上,教师没有思想上的交流与碰撞,发言无创新理念,常常出现“雷同意见”;而集体备课更常常是大家一起看优秀教案、念教学论文,教师自己忙着写教案做课件,不作深入讨论;有的教研活动甚至还出现吹牛聊天等待教研活动结束的现象。

二、如何有效开展教研活动

通常,学校教研活动的基本因素包含三个方面,即教师自我反思,教师间互助,专业引领。抓准要解决的问题是一次成功教研活动开展的关键点,制定教研活动计划时就要明确每一次活动要解决什么问题,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决定教研活动能否科学、有序地开展。笔者认为开展有实效的教研活动,理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教研组建设,建立学习型教研组

教研组是学校按学科划分的教学研究基层组织,是职业教育发展新形势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共同体,我们应该重视这一团队的组建工作,要充分发挥教研组在促进教师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教研组一般根据学科类别组建,由同一学科的教师组成,结合我系实际情况可以依据不同专业的不同课程归类,笔者认为大致可组建7个教研组。以相近学科教师组成教研组,如专业基础课以礼仪、形体、沟通等学科组成教研组;以汽车文化、底盘、发动机、电工电技、汽车技术等学科组成教研组;专业核心课则可细分,以单一学科(岗位方向)分组,如汽车美容、汽车销售、服务顾问、保险理赔、大客车驾驶等各为一教研组。教研组要选拔一名骨干教师担任教研组长,负责制定小组教研活动计划、布置任务、组织教研活动的开展、工作检查、成果总结汇报等。2、教研组组建,选拔好教研组长,接下来就是定位,应定位成为学习型教研组。学习型教研组是指通过培养教师的自主学习和团体学习,形成教研组的学习氛围,进而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实现团队共同愿景而开展创造性工作的教研组。通过学习研讨,促进教师在思想观念上不断拓展和创新,在新教法和教学思路上不断推陈出新,在专业发展同时实现自我素养持续提升。

(二)创新教研活动形式,提升有效性

1、教研活动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公开课教学(汇报课、新课程展示)、案例式的集体备课、课题研究、校际间学术交流活动、专题式的教学研讨、聘请外地名师观摩、利用网络观看精品课录像活动、专题案例分析活动、学情分析交流、教学质量分析活动等等。2、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开展,必须要关注有效性。首先,做好活动规划,设计教师参与点。要得到活动的真实收获,必须让教师融入其中,激发教师思考。活动开展前要制定教研活动方案,明确主题、目标、活动次数时间、活动形式、参与人员、具体实施过程、效果反馈等。有了方案就要进行铺垫热身,让教师了解活动的内容和要求,引导和指向,让教师有备而来,保证后续活动的顺利开展。其次,主体活动,即活动的实施。这是开展教研活动的重点环节。包括教研组长下达任务、各组员完成任务、教研组长组织研讨以便聚焦突破。最后,后续跟进与评估。专题教研活动结束后,离不开对活动有效性的评估,包括活动效率、活动效益、活动效果。通过个人反思、集体反思,总结梳理,形成结论,同时酝酿下一教研活动的主题。

(三)专家引领作用不可替代

据悉上海市的一项校本教研专题调研报告中得出,教师认为“专业引领的要求强烈,但实际得到的支持明显不足”。调查数据表明,教师最想得到的帮助,是“专业研究人员”或“教研员”的各占61.5%和60.9%。大部分教师由于长期埋头于以重复为特征的日常教育生活,往往对很多教育教学问题视而不见,习以为常。因此,教师特别需要研究人员提供专业指导,帮助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再提升,但现实中来自这方面的指导似乎特别欠缺。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现有的机制上的问题、有研究人员队伍的数量问题、也有专业人员本身的意识和能力问题等等。笔者认为,我校要发挥好教研活动的专业引领作用,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教育专家、名师、学校教研员的引领,从教育的方法手段上给予指导引领;二是行业前沿的专家引领,如汽车行业中各专业岗位上一线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专业引领。

三、提升教研活动质量和效果的展望

上一篇:西郊小学校务公开工作总结下一篇:节省水资源活动的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