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让优秀作文

2024-11-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话题让优秀作文(精选12篇)

话题让优秀作文 篇1

也许,我独立飞翔的天,最初可能是灰色的吧,甚至也有乌云,但是,我要自己创造。 放开手吧,我亲爱的爸爸妈妈,相信你的女儿,让我自己走。 ―题i己 您们可曾知道,你们的好女儿在向您诉说,是的,我今大想告诉你们,你们的女儿长大了,让我自己走。 亲爱的爸爸妈妈,我知道,我是你们心中的歌,你们用最动听的音符编织我美丽的翅膀,然后,在金色的阳光下,化成一股看不见的轻风,送我去飞翔。 你们爱我,我知道。可是,爸爸,妈妈,你们应该放开手,让我自己的事自己做吧。 有些事,我记得清楚。星期六,星期天,我想自己动手做一做饭菜,送给你们吃。

因为,你们在我心中是伟大的,你们太辛苦了。可是,你们说什么“去!去!去!看书去!谁叫你做饭来着?”我想洗一洗自己的衣服,你说是冬天,怕冻坏了我的小手。不要这样吧,你们应该相信我呀,我需要自己动手的机会,爸爸妈妈,我长大了,我不需要你们总是牵着我的手。不知道什么时候,你们开始叫我“宝贝儿”,也许,别的孩子听了很高兴吧!但是,每天,我一出门上学,就听见“宝贝儿,上学好一点,过马路小自点。”你们的这几句话,我早就铭记于心了。以前,我的作文写不好,一次作文课,我绞尽脑汁想不出一篇来。同桌递来一张纸条,上书:宝贝儿,过来,妈妈给你写作文。当时,我鼻子差一点气歪了。放学后,我飞奔回家,同桌又在后面阴阳怪气地叫:“宝贝儿,别跑那么快!”同学们哄笑成一片。你知道我有多难受。

“平静的湖水不能炼就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是的,爸爸妈妈,我知道,你们晕我。可是你要相信我,你们的女儿是优秀的,让我自己走。 放开手吧,让我自己去创造自己的一片天空,让我去飞翔。金色的阳光下,轻风是你们,蓝天是你们。什么时候,我又能真正见到自己所希望的蓝天轻风呢? 爸爸妈妈,谢谢你们对我的培养,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的辛劳。今天,我是想告诉你们,你们的女儿长大了,你们的女儿不需要你们再牵着了。也许,我独立L翔的天,最初可能是灰色的吧,甚至也有一鸟云。但是,我要自己创造,我想告诉你们,以后,让我自己多多地动手吧,不要再担心我不会成功这是你们女儿的心愿。 人生总有挫折,可是,它磨炼了人的意志,我想坚强起来。我回头看时,我已经走了一段路,却是平坦的,因为有你们、我的人生还很长,我的路还很长,也许有更多的暴风雨,但是,我亲爱的爸爸妈妈,我要自己走!

话题让优秀作文 篇2

关键词:课本,话题作文,写作素材

中国自有科举考试便有了命题作文, 从隋唐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初, 长达1300多年, 虽则内容因时代不同而不同, 可命题这种形式并没有本质的变化。上世纪90年代中期, 命题作文这位从传统中走来的长者才结束了他一统天下的权威, 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日益活跃, 而话题作文逐步扮演了重要角色, 越来越具有时代性、地域性的特色。话题作文体裁灵活, 题材限制少, 又不过分拘泥于材料, 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更大, 发挥的余地更大, 比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好写。虽如此, 由于学生生活阅历浅, 平时脑袋中积累的课外知识甚少, 在进行写作时, 还是觉得难, 难在没有素材, 无从提炼素材, 好不容易想到一个事例, 却记忆模糊, 像隔墙闻到的美味。于是有的同学就看一些课外的书籍, 意在扩大阅读量, 其实忘了最根本的东西———课本。语文课本是我们高中三年必修教材, 每一篇课文学生至少都读过, 即使是自读课文, 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处理, 每篇文章都至少大体有个印象, 这就为学生作文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如果在授课时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积累作文材料意识, 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文素材的活水由此会滚滚而来。所以我们写作时, 也不妨来个“拿来主义”, 从教材中去拿, 运用脑髓去拿, 只要善拿, 一些难以下手的作文, 或许会成为一篇美文, 写作也就不是难事了。如果把话题作文比做一间房子, 那素材便是家具, 而教材则是一个巨大的家具商场, 琳琅满目的家具总有你想要的;教材犹如一座金矿, 若善于提炼, 会给你无尽的宝藏。综观语文教材, 内容广博, 从理想抱负到治国平天下, 从孝道尽忠到持恒讲诚信, 从奉献回报到宽容有原则等无不涉及。

以人教版语文高中课本为例, 可用于写作的话题如下:

一、民族, 国家, 挫折

在《屈原列传》中, 屈原“宁溘死, 葬身江鱼之腹”也不愿意和世俗小人同流合污, 他的忠君爱国之心不被理解时, 他宁死不屈, 表现出一个忠臣的刚强性格, 其爱国之心, 光照千秋, 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之士为国家民族大义甘洒热血, 勇往直前。《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 表现蔺相如识大体, 顾大局, 先国家而后私仇的高风亮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 伟大的爱国者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 放弃对国君的怨恨, 只身前去说服秦君, 保卫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令人称赞。朱自清宁可饿死, 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体现了一种崇高的民族气节。

二、意志, 毅力, 恒心

失败总是令人丧气的, 积极的办法是跌倒了再爬起来。春秋时的越王勾践, 他的失败够惨的了吧, 他不是卧薪尝胆, 十年积聚, 一朝灭吴, 报了国仇家恨吗?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也”这段话事例概括精当, 结论鲜明, 很符合这一话题。另外司马迁辱苟加身, 却隐忍苟活, 顽强奋斗, 终于写成《史记》, 光照千秋。这则素材也很有说服力。宋代王安石有过一次令他十分后悔的事, 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他和朋友游一个山洞时, “入之愈深, 其进愈难, 而其见愈奇”, 本来可探得奇景, 却因为一人“不出, 火且尽”而退出, 退出之后, 才发现“力尚足以入, 火尚足以明”, 但已“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我们在生活中不是也经常遇到这种令人后悔的事吗?这是一个没有毅力的很好的素材啊!

三、亲情, 爱情, 友情

著名作家史铁生, 没有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思想的斗士或精神的圣徒, 而是把一个凡人灵与肉真诚的痛苦, 把面对生与死艰难而执着的思考和抉择呈现给我们, 超越了“宿命”的无奈和沮丧, 他写地坛, 是献给伟大母亲的赞歌, 母亲的心胸犹如大海般宽容, 她那坚忍的品质和毫不张扬的爱, 可为慈母典型。李密的《陈情表》入情入理, “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 祖母无臣, 无以终余年……”。他对祖母至孝至亲, 感人肺腑;韩愈痛惜十二郎病逝, 往日生活画面一一浮现眼前, 诉诸文字, 虽是平凡琐事, 但凄切动人。《孔雀东南飞》中的主人公为追求坚贞的爱情毅然赴死;莎翁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争取自由、爱情而双双殉情。还有置亲情、爱情于不顾的反面形象, 如《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

四、环境, 生存, 自然

保护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 两千多年前, 山林湖泊该是很多吧, 孟子已提出“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 他已经意识到滥捕滥伐的危害, 告诫人们要注意生态平衡。他还说过“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 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 勿夺其时, 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这都可以用到与本话题相关的作文中去。

五、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反腐倡廉

古之英雄豪杰, 不少就栽在太平享乐之中, 如后唐庄宗、李自成、洪秀全等, 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感叹道:“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和平时代我们往往麻痹大意;一帆风顺时, 我们很少想到困难之处。人生之路, 又怎么会平坦笔直, 魏征就告诫过唐太宗, “不念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斯以伐根以求木茂, 塞源而欲流长也”。今天, 不是也有不少功臣精英, 同样栽在灯红酒绿, 纸醉金迷之中吗?

六、科学态度, 调查研究, 成功秘诀

任何科学的发展或成果, 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这其中浸透了科学家们无数的心血和汗水。达尔文为了写《物种起源》, 跟随贝格尔号巡洋舰做历时五年的环球航行, 在动植物和地质等方面做了大量的观察和和采集;有调查才有发言权, 不经过调查而道听途说, 或瞎指挥, 肯定误事。苏轼为了弄清石钟山命名的来由, “乘小舟, 至绝壁下”“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余无, 可乎?”其行为值得赞扬。

七、人才, 成功要素, 素质教育

马克思是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 他不仅掌握革命理论, 还在文学、科学各个领域中都有很深入的研究和成就。真正的人才, 应该是综合素质都优良的人, 我们从马克思身上, 不是可以得到某些启示吗?

推行素质教育, 迫在眉睫, 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 许多只能是“高分低能儿”, 是病态的苗子, 如同龚自珍笔下的“病梅”, 或“曲”, 或“欹”, 或“疏”。改革教育制度, 推行素质教育, 便是救治那些“病梅”的良方。要成功, 要有远大的志向, 还得有真才实学, 最好还要有外物帮助或者良好的机遇, 也就是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的“志、力、物”。

八、说话的艺术

邹忌讽齐王纳谏, 巧用比喻, 结果皆大欢喜, 齐王愉快接受纳谏, 国家强大, “战胜于朝廷”。李密是前朝遗臣, 拒任当朝的官, 是会让皇帝猜疑的, 幸而他的一篇《陈情表》, 晓之以情, 动之以理, 皇帝不但不怪罪, 反而表彰他。触龙在赵太后盛怒之下, 依然敢于去劝说, 居然劝说成功, 何也?此无他, 摆事实, 讲道理, 将心比心而已。这种说话的态度, 说话的艺术, 恰恰是我们经常欠缺的。

……

可用来写作的话题太多了, 比如“团结合作、宽容、开阔的胸襟、人格与尊严、学习与恒心、改革与创新”等等, 不再一一列举了, 只要我们对教材学懂并能举一反三, 坚持下去, 就不会为写作文而苦恼了。课文中题材的真实性和大家的熟识程度远高于其他题材, 所以在作文中应用课文远比另辟蹊径稳妥, 而且恰到好处地化用典故、诗词、警句, 还会增加文章的文化含量, 更有文采。写文章是考验厚积薄发的功夫, 最容易记起的是课文, 最容易忘记的也是课文, 我们不能只顾追求“课外的语文”, 更应该重视“身边的语文”, 完美结合, 才能做到文思泉涌, 一挥而就。

参考文献

让人人喝彩的话题 篇3

过去的一年,各级党委和政府更加坚持以人为本,更加关注民生,更加注重公平正义,先后提出免征农业税、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实行社会利益分配重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等。一项项政策,一个个举措,有力地推动着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让普通百姓深受其惠,感慨万千!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让人们倍感振奋,寄予厚望!江西和全国一样,在过去的一年里也发生了许多使人看得见的变化,尤其是最近召开的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为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江西崛起的新跨越,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江西绘制的美好蓝图,让四千多万井冈儿女充满激情和希望!

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离退休老同志,都有切身体会。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生巨大变化,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人们无不为此而欢欣鼓舞!今天,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的社会正处于政通人和大好的时期。当然,我们也应看到目前社会上还存在着一些影响和谐的矛盾和问题。由于社会经济快速增长而引发出的“人民内部物质利益矛盾”、“社会保障”、“贫富差距”、“三农滞后”、“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问题。值得庆幸的是,党和政府,特别是高层领导已经清醒地看到了这些问题,不忌讳、不躲避、不掩饰,以务实的态度,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党和政府的爱民之情、利民之事、为民之举,都在逐渐落到实处,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社会要和谐,关键在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我省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民主法制,保障民生民本,强化公共服务,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激发社会活力,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等。所有涉及民生民利的事情,都需要一项项、一步步,扎扎实实地抓落实。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在贫穷的状况下,不可能构建和谐社会。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无论是全国还是江西,仍然需要万众一心、聚精会神、全力以赴,努力抓好经济的发展。只有实现了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社会要和谐,人人都有责。包括我们老年人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既是促进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又是和谐社会的共享者。我们讲政府部门要依法执政,那么我们每个社会成员也应增强法律意识,懂法、知法、守法;我们讲政府部门要加强公共管理和提高服务水平,那么我们每个社会成员也应增强公共道德意识,知荣明耻,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维护社会稳定;我们讲政府部门要加大扶持力度,使社会就业达到最大化,那么我们普通百姓也要积极主动创业,不等不靠,自主谋职;我们讲政府部门要重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那么我们每个社会成员也应树立节约意识,在生产生活中时时处处不浪费一两油、一滴水、一度电。总之,建设和谐社会人人有责,社会和谐人人共享。

富裕文明的新江西让我们憧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让人人喝彩!

别让初二话题作文 篇4

在众多的抑郁症里,我最喜欢的是“微笑抑郁”,或许你会认为我很疯狂,但是我必须说,“微笑抑郁”可能更表现出了我们某一时段对于外界的表达方式,以及自身的思索与迷茫。

众所周知,“微笑抑郁”是我们对于工作、学习的需要;面子的需要;礼节的需要;尊严和责任的需要,而白天脸上挂着无懈可击的微笑,这种“微笑”并不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而是一种负担,久而久之成为情绪的抑郁。

可是有没有人认真探讨过,“微笑抑郁”也可以是一种很美的解释。

我喜欢“微笑抑郁”的那一种态度和精神。它虽是最严重的一种抑郁症,可它也是最温柔、最温暖的一种抑郁症。

它不像其他的抑郁症一样,总让我们把自身脆弱的一面展现到其余人的眼前,让他人对我们保持着一种怜悯和同情。“微笑抑郁”的患者总是在白天以笑示人,晚上却像一只幼犬般独自窝在家里舔舐伤口。她们的痛楚并没有人知道,也并没有人可以体会,可她们的微笑,或许会在他人伤心时,给予他人安慰。

这或许才是我最爱“微笑抑郁”的那一点吧:我们虽然不能调节自己的悲伤心情,可是我们能伪装自己,让自己变得光鲜亮丽,去感染别人,让别人因为自己而心情愉悦,然后,自己一人消化那悲伤情绪。

其实,我们所有人都如同那“微笑抑郁”的患者,只不过,她们的笑不曾深达眼底;只不过,他们的痛楚一般人感受不到。

我希望每当我们受到伤害,能把自己比作一个“微笑抑郁”的患者,绽放微笑,告诉别人我们很好;我希望每当我们发生争吵,能把自己比作一个“微笑抑郁”的患者,盛放微笑,看着别人气急败坏;我希望每当我们的悲伤无处宣泄,能把自己比作一个“微笑抑郁”的患者,绽开微笑,一切烟消云散。

愿“微笑抑郁”只身下“微笑”,愿别让世界悲伤。

愿,不悲伤。

和平话题作文:让战争消失 篇5

时间见证着光的悲伤,泪水无法冲走战争的痕迹,岁月留下了圆明园的遗骸,历史落下了长城的沧桑。战场上的尸骸累累?军属们的泪水连连?还是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的无尽谴责?

战争是一种集体和有组织地互相使用暴力的形为。自人类出现以来,战争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和文明始终交错,既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起着催化和促进作用,又时刻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

就像莎比诺夫说的“战争是人类最不愿看到的,但是必须要经历,这样促使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所以说战争是双面刃。”所有的人乞求着。可是,那些国家的领导人还是在为私利战斗着。看到这样一幅悲惨的画面。昔日美丽的城市变得惨不忍睹。就这样,一个美好的地方,变成了一座充满杀气的地狱。

战争,除了死亡和毁灭,什么都不能带给我们。战争给我们留下了惨痛的记忆,也留下了英雄,为了正义与和平而献身的英雄,我们无法忘记,忘记战争,忘记死亡与毁灭,更不能、不应忘记战争中的英雄们,是他们结束了战争,停止了毁灭,用他们的死亡,代替了别人的死亡。

读书让生活更美好话题优秀作文 篇6

从竹简到白纸,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才有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书!一本本知识丰富的书,包含着无限美丽的文字,叙写了无数壮丽的诗篇。

它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

大多数人都会说,我们读书是为了增长学问,提高修养,为自己的将来做好准备。但是多少人在读书过程中意识到读书的根本目的是要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我们往往能从书中看到和得到存在自己身上的东西,但似乎在平时并没有发现书虽客观,但来源于生活,书中的内容再怎么离奇再怎么变化,它都脱不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

读书靠的是顽强的毅力,执着的热情。充分利用时间,发挥效率,有的书可以浏览,有的书需要细读、精读,这样才能从书中悟出真谛,发现书中的“黄金”,读到动情时,还要学会把自己的切身体会写下来,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书的理解,还能提高写作能力。

在书中,我领略了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体会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在书中,我参与了重大决策的谋划,目击了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在书中,我参悟了佛学禅机,感受人生的哲学;在书中,我兴奋过,怨恨过,愤怒过,畅想过。书的内涵,绝非薄厚不一的几页或几十页的纸张所能包含。

读书是为了充实人生,丰富人生,使人生变的有意义,有意义的人生是在不断认识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我们可以说,读书就是为了了解自己,修正自己。

在漫长的浏览中可以将书中的神奇自然化,又可以将书中的平淡神奇化。总之,书中的世界奥妙无穷,它以其“魔力”创造着神话,传播着知识,另人神往,使人痴迷。我情愿做一个书痴,用毕生去破译那永远也解不开的谜。

立足话题,让思维走向深刻和智慧 篇7

1 尊重学生, 兴趣引路

尊重学生个性, 顺应孩子天性, 营造和谐融洽的语言环境, 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前提。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 保护孩子们敢想敢说的积极性, 使学生养成不怕错误、敢于求异的学习心理。小学生初习英语往往语无伦次, 用词选句也常出毛病, 而作为教师要多表扬、少批评, 多激励、少指责。对学生错误的回答, 不要直接说“No”, 而应该对他 (她) 微笑着说“Think it over.”因为他们勇敢地站起来, 已经迈开了口语交际的第一步了。

兴趣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心理状态, 它可以激发孩子求知欲,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探求发展。学生通常对于谈论与自已日常生活有关的事情比较感兴趣。教师设计交际活动时可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 如教学4B What's your job这一课时, 让学生带来“全家福”的照片, 相互介绍自己的家庭及父母的职业, 在真实自然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新词汇及句型, 并进行口语交际的强烈欲望。

2 凭借教材, 加强训练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动力就是对学习材料产生兴趣。”现行的牛津小学英语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有趣, 对学生非常有吸引力。每单元都是对话的形式, 配有相应的插图和录音。学生通过对教材出现的对话, 由听、读到想、说, 其实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口语交际能力训练。

(1) 看看、想想、说说。图画是鼓励学生说话的一种强有力的兴奋剂。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 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图中人物对话时的情境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也可借助插图鼓励他们想象、创新。如5A Unit 6 Doing h o u s e w o r k这一课, 我先让学生观察插图, 了解图上Nancy和Su Hai的电话交流;再想一想, 图中人物之间会出现什么样的对话, 如:互相问好, 询问相互之间还在干什么;最后, 让学生用自己学过的语言大胆进行交流。教师只需稍加点拨, 就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2) 听听、记记、说说。课堂中利用对话配套的录音完成英语教学是十分有效的, 因为听与说本来就是结合体。如何让录音发挥培养学生朗读语音语调以外的作用, 在于教师让学生怎样去听, 学生是否真正“会”听。因此在听、说之间加入“记” (包括用脑记和做简单笔记) 。让学生有目的地听, 有针对地记, 才能有内容说, 否则听也就失去了在口语交际中的意义。比如:6A Unit 1Public Signs E板块中讲述的是Mr Smith捡钱的一则故事。我选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问题如“Where is Mr Smith? What is Mr Smith doing?What does he see in the grass?How does he do?”随后放录音, 要求学生能快速摘录某些词汇和句子。最后通过问答的形式进行交流, 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也培养了良好的听说习惯。

3 创设情境, 实现互动

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 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 这是口语交际训练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是在具体情境的实践中培养出来的。没有具体的情境, 学生就不可能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 也不可能有双向互动的实践过程。中国孩子学英语, 最难的就是没有好的语言环境。在英语课外, 学生们根本没机会用所学的语言来与别人交流, 即使说英语也只不过是机械地读背而已。所以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 引起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的欲望, 激发他们口语交际的热情。

(1) 实物创设情境。对于刚接触英语的小学生来说, 他们词汇量少, 交际用语贫乏, 但因为初学而兴趣浓烈, 教师很容易激发他们交际的热情。直观形象的实物展示, 能很快吸引学生, 让他们想要开口说。如教学3A Unit1 Hello时, 孩子们刚学会“Hi, Hello, What's your name?I'm…”紧接着教有关动物的单词时, 我带上头饰与孩子们打招呼, 学生眼前一亮, 纷纷举手与“小动物”交流。

(2) 电教创设情境。电影、电视、广播等媒体语言, 对学生口语发展的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在教学中,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具有生动、形象、逼真的特点, 使孩子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学生十分有兴趣。如5B Unit6 A PE Lesson中, 要求学生掌握体育课中常见的指令短语, 利用flash课件, 我请学生为对话配音, 以小组为单位, 学生很认真地进行小组排练试音。这比单纯读背句型“Stand in a line, Jump up and down…”更加有效。

(3) 表演创设情境。口语交际的信息含量是书面表达方式替代不了的。角色扮演让学生尝试以不同的身份在各种情境中自由表现口语能力, 英语课堂中可以模拟”交际“场面, 如Shopping、Camping trip等。学生活泼好动、表演欲强, 让他们从座位上起来演示, 从而做到学中乐、乐中学、动中学、学中动。这样, 口语交际课堂也会充满生机和动力。

然而, 教师在创设交际情境时, 要难易适度, 照顾到各层次的学生, 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才有可能达到真正的互动交际。

4 了解差异, 交际得体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在交流中能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 讲出得体、恰当的话语。提高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理解中西文化差异, 感受外语表达习惯犹为重要。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在语言教学中适时适度地渗入文化教学, 促使学生尽快进入英语世界。随着对英语文化的认识和体会日益丰富和加深, 他们就能从深层次去理解和把握语言。例如Can I help you?适用于服务场所;help me表示“救命”, 了解了文化差异, 交际才不会只是照搬对话, 才会说得恰当。

5 作业与活动, 实现交际

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得以真正培养, 依赖于各种实践, 通过家庭和社会来实现口语交际的概率很小。教师要利用平时作业与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大量交际活动中学英语, 在交际活动中获得和提高交际能力。

平日视具体情况有计划布置交际任务, 让学生作为homework来完成, 这样学生参与度高, 如要求学生分组彼此询问telephone number、hobbies、birthday等, 并要求次日向小组长或老师汇报。同时也可解决课堂学生多、时间少的矛盾, 有助于学生之间增进友谊, 提高交际能力。课外开展多种形式的交际活动, 如英语故事大会、校园英语角等, 给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 充分展现学生闪光点, 使其在真实的语境中感受英语, 锻炼和提高口语运用能力。

让“阅读话题”为语文教学导航 篇8

“阅读话题”的设置异彩纷呈,有的侧重于情感性,有的侧重于目标性,有的侧重于层次性。我们认为,阅读话题的设置也要注意“度”的把握,让话题推动对话不断向纵深发展。

一、 心中装着“向度”

有效的话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实现的保证,阅读话题的确定要为有效达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着眼于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让教学目标成为阅读话题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从而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向确定的方向,使潜在的学习需要转化为活跃的学习动机。

设置话题时,教师要将话题聚焦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突出重点,攻克难点。例如在教学《水》这篇课文时,我设计的阅读话题是:“水包含着多少艰辛与沉重、期盼与苦涩,你从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有水的快乐,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缺水的苦涩?”在教学过程中,紧扣课文的语言文字,循着“乐”与“苦”的矛盾线索,体会到“雨天淋浴”和“勺水冲凉”的快乐,体会到“挑水之苦”和“锁水之涩”,体会到村里人以苦为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学中,用一个高度集中的阅读话题,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研读课文,交流对话,发挥他们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使课文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

二、 眼睛盯着 “广度”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高质量的阅读话题,应该注重话题的“广度”。也就是说要给学生多角度、多维度、多方位对话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引导学生多角度地阅读、有创意地阅读,从而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发现,读出新意。

在教学《爱如茉莉》这课时,教师设置了一个开放的话题:“你读出了爱是什么?”课文中爱的细节就像茉莉的花瓣星星点点地散落在文里。在教学过程中,以这个话题组织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从“散落”处读出联系,体会那无处不在的爱:从爸爸一回到家和女儿对话中体会爸爸的急切,在文本的“空白”处展开对话;从爸爸妈妈执手而眠的那段文字中体会那无微不至的爱,在“无声”处读出“心声”……最后,学生还读出了一首关于爱的小诗:“爱是妈妈心中给爸爸煮的饺子;爱是爸爸直奔医院匆匆而去的身影;爱是阳光下静谧的微笑;爱是病床上紧紧相握的双手;爱是爸爸布满血丝的双眼;爱是妈妈精心伪装的假寐……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教学中,这个颇有“广度”的话题,凸显了学生和文本对话、学生和老师对话以及学生和文本中主人公对话,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超越文本,从而对“爱是什么”有了全方位、深层次的了解。

三、 鼻子嗅着“深度”

在设置阅读话题时要注意“深度”的把握,问题设置难度过高,学生无从回答;难度过低又不能引发思考,学生在交流对话时会原地踏步,“重复昨天的故事”。在设置话题时,教师要开掘问题的深度,由浅入深,设置具有一定深度、富有挑战性的话题,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中深层的人文内涵,对语言文字进行深层感悟,引领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这样,学生才会与文本碰撞出耀眼的思维火花,对话也才会精彩纷呈。

干国祥老师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时,从课文走向互文,从中心走向话题:“《斑羚飞渡》这个虚构的故事反映的是‘人的故事,它实际上讲的是面临灾难时放弃谁的难题。面临灾难,人类中的哪一部分首先应该被遗弃?为什么这样做?谁规定必须这样做?这是一个亘古的难题。我们来看看人们是怎样选择的。”然后链接了现存于武当山的“寄死窑”、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新疆克拉玛依友谊馆的舞台大火、《泰坦尼克号》沉船时的电影片段等相关文本,先探讨了作为集体的人类在面临灾难时是如何作出选择的,再探讨了在灭顶的灾难中作为个体的权力与尊严问题,最后归结到“敬畏生命”这一深度主题。课堂上干老师创设了一个“智慧之炉”,引导学生炼“丹”。要烧旺学生的思维之火,必须要在“智慧之炉”中逐渐增添干柴,干老师精心选择了一组材料,让这些“干柴”慢慢地“燃烧”,不断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

四、 手里握着 “温度”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特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找准“情感点”设计阅读话题,为学生营造与文本内容相适应的“情感场”,拨动学生情感之弦,缩短学生与文本、人物的距离。

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翠鸟》这篇时,确定了这样一个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我是世界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想采访你们,写一篇关于翠鸟的报道,让全世界的人民保护你们。你们愿意接受我的采访吗?”教师创设情境,利用情感的渲染,形成阅读话题,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期待、渴望心理,引导孩子走进文本。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个话题进行,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几个采访的子话题:⑴翠鸟朋友们,你们的声音那么好听,怎么回事?书上怎么说的?⑵听说你们有个外号叫“叼鱼郎”,捉鱼的本领很强,谁愿意介绍一下你们是怎样捕鱼的?⑶有什么证据说明你们飞得快?⑷我想到你们家做客,树上找不到,草丛中也找不到,你们家在哪里?⑸我打算把你们介绍给全世界的人们,有现成的文章吗?谁能声情并茂地读给我听听?孩子们的情感被调动起来,课堂上学生轻松活泼,学得情趣盎然。

关于让爱回家话题作文 篇9

小时候,我跟着姥姥生活在老家,直到七岁,所以我和姥姥特别亲。在那个过程中也会断断续续来北京,之后再被送回去,所以我跟妈妈并不亲,只有淡淡的情在。

上小学后,我就来北京和妈妈生活在一起了。也许是我们母女之间的感情并不深,所以会经常争吵。妈妈生气了,会骂人。我那时小,没有反抗的能力,所以只是在心里不服而已。

上了初中,我开始练手球。当时我还是一个刚进手球队的小孩儿,什么也不懂,球传不好,技术也不行。教练经常训我、罚我。我心里又害怕又委屈。总想起姥姥,可姥姥离我太遥远,我就想让妈妈接我回家。特别是集训时,非常苦,受不了。

记得有一次练体能,我都要崩溃了。那是一个极冷的寒假的清晨,当我们迈进400米操场时,一阵寒意袭来,我瞬间清醒过来,心里祈祷着千万不要跑步!千万不要跑步!后背直冒冷汗。可教练一开口,我就觉得像下了冰窖一样。教练用他沙哑的嗓音说:“跑15圈!”,然后又规定了时间。这似魔鬼的声音令我崩溃!跑15圈!疯了!

心里想着,也只能无奈地开始跑。跑过五圈就经受不了。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我想家了!非常非常想!跑完,我瘫在地上。其他人都去吃饭了,我一个人走回了宿舍,爬上床,拿出手机,打电话给妈妈。我的心随着电话铃声,紧张地跳动,生怕她不接。

当电话通了,手机那端传来妈妈的声音,我控制不住自己,哭了……对妈妈说:“妈,我想回家……。”。泣不成声………。妈妈说:“好好训练,等训练结束我再去接你”我听到这句话,就挂掉了手机,闷在被子里哭,久久不能平复………

让生活更美好作文6年级话题 篇10

那年夏天,我们一家去乡下玩,外公说要带我们去见一见他的老朋友。到了一个村庄,突然,车停了下来。一位老人快速地从我们身旁走过。他身上灰灰的,看我们的目光有些躲闪。我外公忙跳下车,跑过去拦住他:“你怎么不来接我们,见了我也不打声招呼,这不像从前的你呀?”原来,他就是外公要找的朋友。

那人小声地嘀咕着什么,看起来十分沮丧。外公急了:“兄弟,怎么了?”那人摇着头说:“我的稻田不知为何被烧了,田里没庄稼了,我们一家的收成没了,我老母亲又病得不轻……”外公一听,连忙拿出他刚领的退休金,硬塞在他手里。那人一脸惊慌,一个劲地推辞:“这钱我不能要,钱给了我你怎么过呢?”外公一笑:“没事,我有儿女!”一听这话,他不再坚持,脸上显出了严肃的神色,目光坚毅,双手紧握着,好像做出了重大的决定。接着,他坚定地说:“放心,我一个月内一定会还!”外公点点头。我们不再停留,前往下一站。

我暗暗地想:“外公肯定被骗了。他又没收入,以后……说不定又要来找我们借呢!”我越想越气,于是暗地里查日历,看他有没有按时还钱。距离月底还有几天,外公接到一个电话,随后他笑眯眯地说:“我带你们去我那朋友家。”

我们又来到了乡下。那位爷爷满面笑容地邀请我们进了他家。我们坐下,他客套了几句便拿出一沓钱,说:“兄弟,谢谢你,我买了稻苗,又种了下去,把牛和羊卖了,母亲在医院治疗,钱刚好够。多亏了你的支持!”外公听了,数也不数,直接把钱放入口袋:“兄弟,我信你,你的为人我怎么会怀疑!”窗外风呼呼地刮过,阳光更大了,屋外的稻田翻着绿色的波浪,绿树在田间地头摇曳着,太阳好像在对我们笑。屋内,两位老人谈笑风生,热茶在空气中飘着香。此刻,我感觉生活是那么的美好!

话题让优秀作文 篇11

一、设计话题,导入新课,诱发学生兴趣

以话题导入新课学习,能够有效地诱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在设计导入话题时,要以轻松、趣味等话题为主,并注意利用语言引导,促进学生参与话题讨论,从而优化导入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小学英语6年级下册中的Unit 6 An interesting country这一单元时,教师以话题导入新课,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引出话题前,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世界各国的图片,让学生跟着图片,环游世界,从而带动起学习的兴趣。幻灯片中出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埃及、尼泊尔等等,看到具有浓郁风情的世界各国,有些学生情不自禁尖叫起来。紧接着,教师引出话题,引导学生讨论:Which country do you like best? Do you think it is an interesting country? Why? 这一话题与前面的图片情境紧密相关,学生开始热烈地讨论。有学生说“I like America, and I think it is an interesting country”;有学生说“I like Australia, and I think it is very interesting because there are special animals in this country……”教师对于学生的踊跃回答投入赞许的目光,并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话题讨论中,表达自己的独特观点。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融入情境教学,设计相关话题,真正做到从学生学习需要和兴趣角度出发,优化导入,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设计话题,有效教学,营造活跃氛围

1.设计话题,引导选择,分配学习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话题设计,要重在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学习重点。教师可以设计多个话题任务(与教材内容相关),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以分配式的学习让学生掌握重点,主动获取知识。例如:在学习小学英语5年级下册中的Unit 2 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 这一单元时,教师设计多样化的话题,引导学生按照英语水平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本节课中,教师设计话题任务,引导学生选择完成。

A.请列出你所知道的交通工具名称。

B.请利用英语句型“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询问班上的五名学生,并记录结果,以表格形式呈现。

C.请以“交通工具大比拼”为话题,说一说各种交通工具的优缺点。

围绕以上话题任务,学生选择性完成。在学生讨论、交流时,教师有必要做好引导性工作,以确保学生的话题讨论没有偏题。同时,教师还可以加入学生的话题讨论,形成多元对话,促进学习。

2.设计话题,引导合作,展示成果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在培养过程中,教师可以以话题为牵引,引导学生合作探讨、交流,并引导学生展示成果,从而获取英语知识,促进自我提高与发展。例如:在学习小学英语4年级下册中的Unit 1 Our school subjects这一单元时,教师设计话题,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本次话题的设计是在学生学习完基本的单元内容后,旨在引导学生发表观点,培养合作学习能力。本次话题活动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话题活动:你最喜欢哪一门课程?你为什么最喜欢这一课程?你认为学校应该增加哪些课程?小组学生利用本单元学习的句型“My favorite subject is……”展开讨论,相互分享观点,形成积极向上、活跃的学习氛围。对于增加学校课程这方面,各个小组学生各抒己见,但是最终小组成员要达成一致,推选出认为应该增加的课程,并阐明理由。这一部分作为成果展示的重要内容,同时列入评价重点,驱动学生积极讨论,增强合作,强化学习效果。

三、设计话题,促进交流,培养交际能力

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往过于注重词汇、句型的英语教学不利于学生兴趣的调动与激发,更不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要改革以往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情景式话题活动,促进学生交流互动,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例如:在学习小学英语4年级下册中的Unit 8 How are you? 这一单元时,教师设计情景话题活动,促进学生融入情景交际表达,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本次情景话题活动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并使英语课堂活动更丰富多彩,促进精彩英语课堂的构建。情景话题活动:请自主寻找搭档,设计情景对话,突出“生本就医”的过程。在这个情景活动话题中,有学生扮演“医生”,有学生扮演“病人”,充分运用所学习的句型“What is the matter with you”“I have a ……”等,突出情景,实现高效的交际表达。

总之,话题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大大增强教学效果,突出学生主体,促进精彩课堂的构建。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英语水平、兴趣爱好等,优化话题设计,以多样化的话题引导学生参与课堂。

话题让优秀作文 篇12

有幸作为重庆晨报“君从何处来”报道组的一员, 我参加了这次长途拉练式的大型实地采访活动。其间艰辛已不容赘述, 但成功让一个三四百年前的古老历史话题变成当下市民生活的一个热门谈资, 我认为这与我们坚持全媒体时代下的立体新闻传播功不可没。

总结过去, 才能让未来更好。现就此次采访过程中重庆晨报前方记者如何与后方实时联动, 实现互联网时代下的立体传播的实践和效果作浅要分析, 以期抛砖引玉。

一、采访前的周密筹划与准备

去年5月下旬, 我和《重庆晨报》的另外4名同事就接到了单位通知, 准备参加这个跨地域的大型实地连续采访行动, 中间预留了一周多时间进行资料搜集和知识准备。为此, 我们从图书馆借阅了大量的相关著作进行研读, 并走访市内的移民专家恶补相关移民知识, 提前做好知识储备。

“湖广填四川”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祖辈们口口相传, 但年岁久远, 许多已经无从考证。如何让一个古老的历史传说变成一个生动鲜活的时代新闻, 并受人关注, 我们开始普遍有着担忧。为此, 在采访组出发前, 重庆晨报编委会多次召开多部门参加的选题策划会, 集思广益, 最后确定报道思路为, 报道必须有大量来自现场的走访调查, 内容必须要走向大众, 必须利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全媒体平台, 实现前方报道和后方联动的立体式传播, 因为追问“我从哪里来”是一个根本的哲学追问, 每个人都有故乡情结, 都会关注自己永恒的出生地。

此时, 重庆晨报已经拥有全媒体平台的巨大优势, 拥有百万粉丝的官方微博、日均浏览量超过50万人次的官方网站, 以及订阅数超过数十万人的微信公众号。但作为一次大型的跨地域连续实地采访活动, 采访时空跨度大, 不但每天要满足一个整版报纸版面的正常出版, 还要保证每天全媒体的微博、视频内容, 工作量巨大, 在此之前报社还从来没有尝试过。

重庆晨报编委会经过研究后慎重决定, 特别给前方报道组配备了2名从事深度报道的资深文字记者和由摄影部主任带队的3名摄影记者团队, 并带着2架高空无人航拍机和两部工作用的苹果手机随行, 装备精良。在后方, 报社特意安排了专人与前方采访组每天对接采访内容, 组织了强大的新媒体编辑阵容, 迅速将及时传回后方的文字、图片、视频进行全媒体处理, 然后在各个平台迅速推送, 形成话题, 与读者互动。

二、航拍麻城在网络上引发轰动

去年6月初, 当普通市民还沉浸在端午节假期的喜庆中时, 重庆晨报和重庆日报两个采访组已经告别家人, 奔赴1500公里外的湖北麻城市, 提前介入采访, 准备发稿。

虽然时值假期, 采访难度很大, 但有了前期精心的准备, 6月4日, 《君从何处来》系列报道的第一篇稿子《现代重庆人, 乡关何处》以近两个整版的量在重庆晨报刊发, 并在头版设置了主图和导读, 详细报道了“湖广填四川”的移民由来, 同时报道了采访组的采访线路, 计划沿着长江而上, 沿途踏访当年祖先移民的踪迹走进重庆。随后, 报道组一鼓作气, 连续推出15期报道, 先后解密“麻城孝感乡到底在哪里”, 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考证孝感乡的过去与现在, 围绕学术界的争议和最新研究成果, 解开了围绕世人多年的谜团。还通过实地察看当地知名的祠堂建筑、了解建筑风格和当地的人文风俗习惯、找寻麻城这个移民之都与重庆人的相近话语和习俗。采访报道组同时通过走访当年移民码头、水路途经地点以及陆路起点和经过的著名地点, 进一步追寻移民祖先的寻根之路。

报道同时在晨报各大新媒体平台刊发, 而摄影记者们携带的高空无人航拍机首次在麻城市上空完成了高空拍摄, 回传给后方的大量图片和视频, 终于让数百年来祖辈相传皆来自麻城孝感乡的重庆人第一次真切地看清了现代麻城的模样。也让平面媒体成功借助高科技装备占领了网络传播的制高点。

这一创举顿时在网络上掀起轰动, 因为麻城此前从未有过高空航拍。视频放上网络后, 腾讯网、优酷等视频点播平台更是达到上万次的点播率, 让《君从何处来》的采访话题骤热, 传播更广。

麻城市电视台更是将本报的航拍视频作为重要资料保存, 列入麻城市城市形象宣传片主要内容之一。

从此之后, 本报前方报道组也将拍摄高空视频作为日常采访活动的重要内容来进行, 不但航拍了鄂东第一祠吴氏祠堂, 展现了鄂东民居的风情, 还航拍了五脑山帝主宫, 讲述了麻城地方神帝主的由来, 更是来到湖北团风的长江口, 航拍了当年四川移民从高岸河码头出发的古码头现状, 让读者身临其境地看到了古时代先辈们出发和路经之处的现状, 对历史和现实有了直观的感受。

三、立体传播展现宏大的影响力

联合采访报道组历时近20天, 辗转近4000公里, 先从重庆直奔湖北麻城, 而后沿着先辈的足迹逆江而上, 途经湖北团风县、孝感市、安陆市, 然后进入重庆巫山县、奉节县、云阳县、涪陵区、巴南区、綦江区、荣昌县等。

联合报道小组以大量的现场走访和调查研究, 横跨300多年的时空距离, 真实可信地为3000万重庆人探寻了祖先们的移民历史, 为重庆人寻了一次文化的根。

特别报道从6月4日开篇, 两家媒体以每天一个整版的图文, 连续刊登了半个月。尤其在6月18日重庆直辖十七周年当天, 将系列报道推向了巅峰。其中, 日报推出了4个版《留住乡愁》特刊, 晨报推出了8个版的《君从何处来》特刊。

据统计, 两报以不同定位进行报道, 日报连续推出了14组27篇报道, 晨报推出了26组63篇报道, 刊发文字近10万字, 拍摄图片上万张, 视频20多条。同时, 系列报道还通过微博、微信、客户端、网站设专题进行滚动报道, 成了互联网的热点新闻。

立体式, 接地气, 有深度, 唤起了读者的认同感, 日报和晨报的系列报道, 阅读总人次超过2000万人次。这组系列报道不仅在研究移民史的学界引起高度关注, 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赞扬, 更是引发大量普通市民的追捧, 引发全城轰动, 成为普通市民茶余饭后的一个时髦谈资, 不少市民更是多次致电报道组, 希望帮自己的家族寻根。影响所及, 这组报道更是扩大到四川、贵州、湖北等西南地区, 引发海内外游子的关注。据统计, 在新浪微博上, 关于“君从何处来”的话题浏览量超过百万人次, 而重庆晨报持续报道的阅读总量超过千万人次。

四、受到中宣部新闻阅评点评肯定

对两家媒体的联手报道, 重庆记协主席周勇给予了高度评价:6月以来, 重庆日报、重庆晨报组织了“君从何处来——重走‘湖广填四川移民路’大型采访活动”, 在重庆和湖北屡掀热潮, 影响全国。这是今年以来, 两报最接地气、最受平民百姓认可的新闻策划和采访报道之一, 是重庆新闻工作者文化自觉与自信的新作, 是献给3200万父老乡亲和重庆直辖17周年的大礼。

“每家报社的主报和子报基本都是独立运作。前不久, 重庆日报和所属重庆晨报推出‘君从何处来——湖广填四川迁徙路’大型寻根特别报道, 为主报带子报、整合内部资源进行重点报道作了新的尝试”。2014年7月10日, 中宣部新闻阅评专门对《君从何处来》系列报道做法和内容予以了肯定。

此期新闻阅评, 除了报送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中宣部领导外, 还加送给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宣传部部长燕平。在这期标题为《重庆日报与所属子报开展联合报道一举多得》的新闻阅评中特别指出, 在7月7日召开的“君从何处来”报道总结会上, 提到一个重要观点, 即共同的政治标准, 共同的价值观念, 共同的文化理念, 应成为链接一份主报与一份子报的魂。

上一篇:生物医学工程复习总结下一篇:小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