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历史概述

2024-08-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清朝历史概述(精选11篇)

清朝历史概述 篇1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清朝的祖先是女真族。明朝初期,女真族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后又按地域分为建州、长白、东海、扈伦四大部分。明朝在东北设立辽东都司、奴儿干都司作为管理机构,女真各部皆臣服于明朝。清朝统治者为出身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建州女真首领猛哥帖木儿时为明朝建州卫左都督,1433年因部族冲突被害。1440年建州部南移,最终定居于赫图阿拉。南移后,建州女真部与明朝交往密切,建州部社会生产力提高,经济繁荣。

1583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袭封为建州左卫指挥使,相继兼并海西女真部,征服东海女真部,统一了女真各部。他还筑城池、设大臣、定法律、理诉讼、建立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按军事组织形式,把女真人编制起来,在贵族控制下进行战争和生产活动,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八旗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巩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

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建元天命,公开反叛明朝政府。1618年,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的讨明檄文,誓师伐明,举国震惊。1619年,明朝在萨尔浒之战惨败,几年间丧失辽东七十余城。

1621年,努尔哈赤攻占辽阳、沈阳,迁都于辽阳。1625春,努尔哈赤不顾贝勒诸臣异议,决定迁都沈阳。当年农历三月三日在拜祭祖陵后,便率亲族百官自东京(辽阳)起程,夜宿虎皮驿,翌日抵沈阳。从此沈阳成为后金政权的统治中心。不过,努尔哈赤在1626年的宁远战役中被明军的大炮打成重伤,不久逝世。第八子皇太极继位。他继续对明朝展开攻势,并联合蒙古各部,势力不断扩大。

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占北京,明朝灭亡;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清摄政王多尔衮指挥清军入关,打败大顺农民军;同年清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的统治者。入关后20年时间里,清朝先后灭亡大顺、大西和南明等政权,基本统一全国。

清朝最初建都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1621年迁都辽阳,1625年迁都沈阳(改称“盛京”),1644年定都北京。以盛京为陪都。

清朝奠定了中国疆域的基础,鼎盛时领土达1300万平方公里。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yu三声)等,南至南海诸岛。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全国的大王朝之一。

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1616年~1626年 天命 福陵 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1627年~1643年 天聪/ 崇德昭陵 世祖;爱新觉罗福临 1644年~1661年 顺治 孝陵 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1662年~1722年 康熙 景陵 世宗:爱新觉罗胤禛 1723年~1735年 雍正 泰陵 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1736年~1795年 乾隆 裕陵 仁宗:爱新觉罗颙琰 1796年~1820年 嘉庆昌陵 宣宗:爱新觉罗旻宁 1821年~1850年 道光 慕陵 文宗:爱新觉罗奕詝 1851年~1861年 咸丰定陵

穆宗:爱新觉罗载淳 1862年~1874年 祺祥/ 同治 惠陵德宗:爱新觉罗载湉 1875年~1908年 光绪 崇陵

(无庙号)爱新觉罗溥仪 1909年~1911年 宣统华龙陵园

1911年(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同年2月12日,清

清朝历史概述 篇2

作为清史和满族史研究的开拓者与奠基人的孟森就认为:“世祖开国之制度, 除兵制八旗为根本外, 余皆沿袭明制, 几乎无所更改。”[1]清末, 杨度指出八旗制度是中国古代历史中最奇特的政治制度。“中国数千年之政治制度, 有一最特别离奇, 不可以条理之者, 莫如本朝之八旗兵制。”[2]旗人乌泽声谈到八旗制度之所以特别, 与满汉矛盾相关:“本朝入关之始, 种族思想未能尽蔑, 种族、阶级因此而生, 遂产出一种制度, 为我国民蠹焉。”[3]

八旗制度是清朝独有的, 也被一些日本和西方学者所认可。细谷良夫强调:“八旗为清朝特有的制度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因此在这题目上冠以‘清代’这两个字是没有必要的。”[4]37石桥崇雄也认为:“清朝统治中国的特色, 是把沿袭中国固有的制度 (主要是明朝的制度) 同自己独有的军制并用, 这一点在入关以前就已经开始了。设置六部 (天聪时期) , 建立满洲八旗 (天命元年) 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 (崇德时期) 就是其例。”[5]美国汉学界也有类似的观点, “新清史”代表人物之一罗友枝认为:“八旗是清独有的一种制度”[6]115。关于八旗制度的作用和历史地位, 总结中外学术界的研究成果, 大抵有以下几点。

一、在政治上, 八旗制度与清王朝命运紧密相连

晚清思想家魏源在总结清朝之所以迅速隆兴, 并最终胜利入主中原的原因时, 他说:“大清之兴也, 兵维八旗”。[7]59旗人留保在奏议中分析道:“皇朝而为天下根本之魂也。八旗强勇, 则门户坚固, 八旗怯弱, 则门户空虚, 所关甚重。”[8]334陈捷先经研究指出:八旗制度是一个综合性的制度, 无所不包, “八旗制不是单纯的军事组织, 而是行政、民政、家族、经济及各种制度的综合体, 从八旗的高级长官旗主到小单位的牛录额真, 他们战时领兵, 平时则忙于登记户籍、查勘土地、分配财物、收纳赋税、解决民刑、摊派劳役、指导畜牧、监督生产、办理婚丧以及控制宗教等的工作”[9]9。刘学铫认为满洲之所以发迹, 八旗制度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10]252。陈文石将八旗制度定性为国家制度:“国家统治机构旗制化, 八旗制度与国家统治机构, 成为互为转换的形式。”他进一步指出八旗制度与清政权互为表里, 唇齿相依, “八旗毕竟是满洲政权的支撑骨架, 基本元素。无论是化旗为国, 国本在旗, 二者是存则俱存, 亡则俱亡……巩固旗制, 除参与政权, 分享政治经济利益外, 尤必须保持内部的和谐平衡。所以八旗对帝国的权利义务依存关系上, 必须义务平担, 权利均等。”[11]534赵杰曾言:“满族统治者通过八旗制度管辖着各级下属, 通过军事社会的集权文化逐步入主中原, 统治全国, 领略了进北京执政, 问鼎三世纪的风骚。”[12]4姚念慈直接称金国为八旗国家[13]29。定宜庄言简意赅地概括:八旗制度是清朝统治的基础与支柱[14]10。

韩国学者任桂淳认为:“中国东北边境的满族, 之所以能从一个种族共同体发展到建立后金政权, 入主中原, 并统治在文化方面优秀于己的汉民族达二百六十八年之久, 就是因为它有一个重要的制度———八旗制度。”[15]104

冈千仞于光绪十年来华, 历时三百余日, 旅途有八九千里。他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大清之兵制———八旗制度。“清祖勃兴满洲。有功将卒, 子孙世其禄。兵制不能无沿革, 以人户隶佐领。平时掌藩籍, 经土田, 布教化, 平讼狱, 战时理戎兵。”[16]230杉山清彦将八旗制度作为清朝王权、皇权之归依。“满洲政权是由各个旗王率领的八旗组成的联合体, 每个旗又是各个旗王的权力基础。”[17]113阿南惟敬给予八旗制度极高的评价:“事实上, 满洲民族的盛衰是与其独特的军事制度———八旗制度的兴废相一致的。”[18]细谷良夫认为八旗制度是清政权的核心与基础, “由满族支配的清朝政权, 其核心为八旗制度。”[19]47“清朝是满洲民族建立的政权, 八旗制度是其存在的基础。”[20]宿迪塔·森和陈文石的观点极为相似, 他们均视八旗制度为大清的国家机构。“八旗是清朝军事胜利的关键, 尽管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纷争, 但是它们似乎已提供了一种可供替代的影子官僚机构”。[21]344黄培认为:“八旗制度曾经是满清贵族的堡垒。”[22]

二、在军事上, 八旗是清王朝统治坚固的堡垒

赵毅分析八旗是一个强大的武装集团。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利用八旗组织, 吸纳汉、蒙等族加入其中。八旗在政治上为清朝入关作出了贡献, 换而言之, 没有入关的成功, 就没有清朝的强盛;没有八旗, 亦不会有清朝入关的成功[23]3。台湾学者李云汉谈及清初诸位皇帝对外拓展, 成就极为辉煌。但其武力是以八旗兵制为基础的[24]5。法国学者谢和耐将八旗制度置于全球史的背景之下进行研究, 他认为八旗制度, “直到18世纪末, 它们始终是东亚曾经有过的最有效的军事组织之一。”[25]383八旗制度作为一项军事制度, 是将传统进行创新的结果, 此为罗兹曼的观点。“这一独创性的组织形式把祖传的军事家族制度结合在一种自成体系的军队编制之中, 完全以维持一批职业士兵为目标。这是一项社会规划的成就, 特别适应满清国家军事征服的目标。”[26]59欧立德指出如果没有八旗制度, 清朝不可能享国近三百年。“清朝需要一支真正的军队, 它依靠一支组织精良的军队通过武力上台, 能够确保他们掌权的唯一途径就是拥有一支过硬的军队。没有八旗制度, 清朝很有可能撑不到18世纪。”[27]盖博坚认为:“满洲人能够征服那些本民族以外的人, 或至少凭借他们的军事力量即八旗军队与被征服者相隔离。”[28]253

三、在文化心理上, 八旗制度与清朝旗人身份认同直接相连

杜家骥指出八旗制度是满族形成的载体。通过八旗制度, “建立了井然有序的统治系统, 使女真形成了不易分散破裂的整体, 并构成了新的政权形式的基体。新的民族共同体———满族也孕育形成。”[29]5

路康乐将旗人的历史和自我身份认同, 与清朝八旗制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30]6。“八旗制度是既能把满人与汉族和许多其他民族区分开来, 又能把满人统一成一个独特整体的一个关键因素。”[30]333八旗制度之所以延续如此长久, 罗友枝强调这要归结于八旗制度与旗人身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正是这个特点, 让众多八旗子弟在清末, 把自己看成为一个有形的集团———旗人[31]。

中外历史学者对八旗制度的重要性和在清朝历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之论述, 极为深刻和广阔。总而言之, 不理解八旗制度或者不从八旗的角度去研究清朝, 就无法理解清朝的政治和制度, 更无从认识其特殊的历史。

摘要:八旗制度是清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中外学者对八旗制度在清朝历史中的作用作过广泛而深刻的研究, 他们主要围绕政治、军事、文化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避暑山庄在清朝的历史地位 篇3

关键词 避暑山庄 杜尔伯特部归顺 土尔扈特部回归 接见英国特使 辛酉政变

承德避暑山庄建于1703年,建成于1792年,历经康、雍、乾三代共89年时间,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它的建立与清朝当时的政治局势有着直接关系。康熙初年,国家统一不久,国内形势还不稳定,西北察哈尔蒙古的布尔尼和厄鲁特蒙古的噶尔丹相继发生了叛乱;康熙十二年(1673年),南方爆发了以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为首的“三藩之乱”;同时沙俄侵略者于16世纪末就不断侵犯我国东北、西北边境。在平定叛乱和打击侵略的过程中,康熙发现历史上素以骁勇善战著称的八旗军的战斗力大大下降,平藩不得不依靠绿营兵。对此,康熙深感忧虑,为了重振满族“骑射尚武”的精神,加强对蒙古各部的管理,提高八旗兵的军事素质,使之能够有效地抵御外侵,维护统一,康熙亲自率军出喜峰口,北上巡视,建立了以习武绥远为目的的木兰围场。在行围过程中,沿途既要休息,又要批阅奏折,处理朝政,于是在古北口外修建了22座行宫。其中,热河行宫由于山水秀美,风景怡人,而被康熙、乾隆喜爱,逐步把它扩建成规模宏大的避暑山庄。

当然,清帝选中避暑山庄的理由除了它风景秀美外,还因为它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可北控蒙古,南制天下,左通辽沈,右引回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同时,由于它气候凉爽,对于害怕京师炎热气候而染上天花的蒙古王公来说,这里也是他们朝见皇帝的好地方。而清帝则通过在山庄举行的召见、赐宴、赛马、摔交等活动,结识和团结了蒙古及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达到了“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的政治目的。

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在避暑山庄的澹泊敬诚殿内接见了杜尔伯特部三策凌一行,并册封策凌为亲王,策凌乌巴什为郡王,策凌孟克为贝勒。杜尔伯特部为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其余三部为准噶尔部,和硕特部和土尔扈特部,其中以准噶尔部势力最为强大,经常袭扰其他三部。乾隆十八年(1753年),达瓦齐夺得准噶尔部的汗位后,更加变本加厉的侵扰其他各部。杜尔伯特部不堪忍受达瓦齐的侵扰,便向东迁移并暂住在厄克阿拉尔。乾隆知道后,让他们移入卡伦以内,并分给他们粮食、牛羊等物资,对此三策凌深表感激,请求谒见皇帝。这次接见,不仅加强了中央与杜尔伯特部的联系,还使乾隆了解到准噶尔部与其它各部的关系,为日后平定达瓦齐奠定了基础。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西迁伏尔加河的土尔扈特部因不堪忍受沙俄的迫害,在年轻的首领渥巴锡汗的带领下,不远万里,开始了东归的艰难历程。一路上,他们冲破了沙俄的重重封锁,克服了疾病、寒冷、饥饿等困难,终于在九月底到达了木兰围场。乾隆对此表示了极大的欢迎,在避暑山庄举行了接见、赏赐,并在四知书屋和卷阿胜 境单独召见了渥巴锡,与之长谈,还先后3次为他们举行灯宴,宴后观火戏,乾隆还特别写了两篇碑文,即“土尔扈特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分别刻碑立于普陀宗乘之庙的碑亭内。土尔扈特部的万里东归沉重的打击了沙俄,是清政府具有向心力的反映,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象征。

乾隆四十三年(1778),章嘉活佛奏称,六世班禅要求朝见皇帝,乾隆认为,班禅这次“不因召致而出于喇嘛之自愿”是清朝吉祥盛世的象征。因此做了周密的准备,他一方面花费重金命人按照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的样式修建须弥福寿之庙,另一方面陆续派人在沿途迎接、慰问班禅一行,他自己还专门向章嘉活佛学习了藏语。当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七月二十日班禅一行抵达避暑山庄时,乾隆即在澹泊敬诚殿举行了欢迎仪式,并用藏语问道“长途跋涉,必感辛苦”,班禅答道“远叨圣恩,一路平安”。一问一答间表达了乾隆的关切之情和班禅的感激之心。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是乾隆83岁寿辰,乾隆在避暑山庄接见了前来给他祝寿的英国特使马戈尔尼.斯当东一行。英使向乾隆敬呈了英王亲笔书函并敬献了礼品,而乾隆也赏给二人玉如意各一柄,并在御幄赐宴,第二天又派人陪同英使游览了万树园。

1861年,咸丰在避暑山庄的烟波致爽殿驾崩,他临死前留下三道遗命,一是立6岁的载淳为太子;二是任命载垣、端华、肃顺等八人为“赞襄事务八大臣”,总摄朝政;三是把象征着皇权的“御赏”、“同道堂”印分别赐予皇后慈安和载淳,因载淳年幼,“同道堂”印暂由慈禧掌管。这三项遗命的本意是为了平衡朝中各派政治力量,由于皇帝载淳年幼,谕旨要由赞襄事务大臣拟订,两宫皇太后阅后加盖御玺,上用“御赏”,下用“同道堂”,方才有效。谁知慈禧母以子贵,挟幼帝而手握先帝御章,与在京师的恭亲王秘密结盟,策划了历史上震惊中外的辛酉政变。

1861年10月,清政府下令停止了避暑山庄的一切工程,“热河避暑山庄已停止巡幸四十余年,所有殿堂各工,日久未修,多就倾圮,上年我皇考大行皇帝举行秋狝,驻跸山庄,不得已于各处紧要工程稍加葺治。现在梓宫已恭奉回京,朕奉两宫皇太后亦已旋跸,所有热河未竟工程,着即停止!”自此以后,直至清朝灭亡,避暑山庄再也没有象样地维修过,随着清王朝的行将就木而逐渐破落下来。

从一定意义上看,避暑山庄是清王朝政治风云的汇集处,康熙、乾隆等皇帝每年都有很长时间在这里避暑,这里所发生的历史事件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清王朝的兴盛与衰亡,在清朝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可以说,避暑山庄是清王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

清朝历史小故事 篇4

上阵父子兵

褚英,努尔哈赤长子。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努尔哈赤就披甲起兵了,自幼见惯刀光剑影的褚英,有着超人的胆魄和勇武。

万历二十六年,年仅19岁的褚英,第一次奉命出征。随同叔父巴雅喇,一同攻伐叶赫所属安楚拉库等地,褚英率军星夜疾驰,以闪电般的速度一举夺取了安楚拉库、内河的20多处屯寨,以掠获人畜万余的赫赫战果崭露头角。努尔哈赤封他为贝勒,从此褚英成为努尔哈赤身边的一员猛将,开始协助努尔哈赤打天下。

褚英在赫赫战功之中受到了父亲的青睐,为帮助儿子树立威信,努尔哈赤授命他执掌国政。万历四十六年六月,努尔哈赤将执政大权交给了长子褚英。

骄横专权惹起众怒

褚英柄政后,因年纪轻、资历浅、心胸偏狭、野心勃勃,渐渐不顺众心,他不仅处事不公,作威作福,而且得寸进尺,野心膨胀。为了尽早独揽大权,褚英不惜使用卑鄙的威胁手段。先是欺凌努尔哈赤所倚重的五大臣额亦都、费英东、扈尔汉、何和里、安费扬古,并威胁他们说:“谁敢与我作对,一旦我继承汗位,定杀不赦!”继之又施虐于他的诸弟,即努尔哈赤的几个最宠爱的子侄:莽古尔泰、皇太极和阿敏等人。甚至连他的`同母弟代善也不放过。一天夜里,褚英将诸弟召集在一起,迫令他们对天发誓,效忠自己。让他们:“不拒兄言,不将我之所言告于父汗。”并警告诸弟说:“父汗曾赐给尔等财帛良马,父汗故后,通通收回。凡是与我不睦之诸弟大臣,待我即位后皆诛之。”褚英如此对待五大臣及诸弟,使自己陷入完全孤立的境地。深感性命不保的四兄弟和五大臣,终于联合起来,一起向努尔哈赤告发,当然这种告发既有受侮后的委屈,又有四贝勒对汗位的觊觎。四贝勒上告褚英争位,五大臣上告褚英有二心,两种势力自然地联系起来,给努尔哈赤留下了这样一种印象:褚英遭到了以四贝勒和五大臣为首的普遍反对。这使努尔哈赤苦不堪言。他感到了莫大的失望。为了政权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他将原赐褚英之部众、牧群尽行给于诸弟,平均分配。褚英从此不再执政,也不复领兵出征,只令他留守。

太祖挥泪斩爱子

褚英由汗位继承人,转而被废,不啻自高山跌入平谷,强烈的刺激使他本来就不开阔的胸襟,又充满了仇恨和不平。他祷告上天自诉,焚表诅咒出征之汗父、四兄弟及五大臣。对属下切齿道:“吾兵出征,愿其败于乌拉,战败之时,吾不许父汗及诸弟入城!”墙倒众人推,事情很快败露。褚英焚表诅咒时在场口称愿与褚英同生死共患难的四个仆人,一个畏罪自杀,三个向努尔哈赤告发。努尔哈赤震怒了。

清朝历史之大清铜币的历史介绍 篇5

丙午(19)户部大清铜币中央“直”二文铜币,极为有数,现在已知仅三枚,其中一枚珍藏于上海博物馆,此枚为可流通二枚中的一枚,带原光,近未使用至完全未使用。若是换成现在,兴许价位还要高点。

中央川字,户部丙午,当制钱十文,反面小鼻龙,光绪年造。钱面略有锈迹却显古朴庄重,具有极大的珍藏价值,意义特殊。近年来,因大清铜币存世量极为希罕,而古玩市场仿品太多,而大清铜币丙午户部十文中央川字更为难求,因此,大清铜币成为大多数珍藏家的目的。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绪。“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高昂、自豪。在中国,珍藏家极其喜欢龙纹钱币,由于古玩传说,“大清铜币”反面的龙能增添一小我私人的气运,使其时刻在龙气的掩护下,趋吉避凶。

古钱币藏品在各大拍长优势头鹊起,国内外藏家对于清朝龙洋、铜币的热捧一直升级,让众多的投资者感受到了中国铜币的珍藏价值和潜力。在珍藏市场中,大清铜币因其奇异的时代特性及历史意义,珍藏喜欢者越来越多,价格也水涨船高,信托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珍藏价值将逐渐展现。此枚丙午川字版大清铜币户部当制钱十文铜币版面设计优雅,镌刻优异,字体娟秀,而且存世量极为希罕,是钱币珍藏界着名度极大的一枚,被誉为钱币精品,具有无法估量的学术与珍藏价值。

关于清朝历史的简介 篇6

可是近来,金一南将军在一次宣讲中,在谈到清朝历史时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清朝没有昏君也没有奸臣,之所以灭亡是因为他们生不逢时、没有先进的装备和生产力,所以打败不了侵略者。

对此相信很多人会有疑问,为何金一南将军会出此言论呢?

金一南将军

金一南将军他当时是这样讲的,他认为汉族王朝的规律是“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也就是开创基业的前几世是励精图治的,但到第五世开始便会逐渐懈怠,直至王朝灭亡。而清王朝则不是这样,从康、雍、乾盛世,到道、咸、同、光衰世的转换极快,中间只隔了一个嘉庆皇帝。

由于这种衰亡并不是传统的几世而衰,所以金一南将军认为清朝的衰亡,统治者并没有问题,因为皇帝并没有明朝的某些皇帝一样不理朝政,反而是各个都励精图治,包括几个衰世皇帝也是如此。

康熙皇帝

按照金一南将军引用著名学者柏杨的话来说,就是:

“清王朝将近三分之二的皇帝都很能干,了解并努力完成他们的责任,三分之一的也都属于中等才智,像明王朝那样草包恶棍型君主,清王朝一个也没有。中国还没有一个王朝出现过这么多具有很强能力而又肯辛勤工作的帝王。”

就比如几个衰世皇帝,道光皇帝穿过带补丁的裤子,皇后过生日时用打卤面来招待客人,并且力排众议、全力支持林则徐禁烟,但就是这样的皇帝,因为军事实力的薄弱,导致鸦片战争失败,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咸丰皇帝继位后,将“防三渐”作为座右铭:第一,防土木之渐(防止大兴土木);第二,防宴安之渐(防止大吃大喝);第三,防壅蔽之渐(防上情不能下达,下情不能上达),可就是这样的皇帝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时也失败了。

鸦片战争

同治皇帝也继承先辈遗志,励精图治,重用洋务派,光绪皇帝也同样如此,为了挽救大清,甘愿交出权力,实行君主立宪,变法维新,可就是这样,该败还是败。

那么为什么清朝有这么多能干的皇帝却还是打不过侵略者呢?金一南将军把原因归结为:对手太强大,他们的对手不再是那些落后的周边邻国,而是更加强劲的对手;他们生不逢时,倘若他们生在别的朝代,那都可能是英明君主。

金一南将军

事实上,很多人对此都不能理解,但不得不承认,金一南将军说的有道理,弱国无外交,自古如此,清王朝落后,就要挨打,这放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避免,所以对手太强大的确是清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但是我们还要思考为什么清王朝会如此落后,要知道在明朝时,中国无论是经济水平还是军事实力都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第一。

当时的北美洲还是一片蛮荒之地,欧洲还处于中世纪末期,一片混乱,可时隔两百年,北美成了自由民主大地,欧洲有了日不落帝国,几千人就能将清王朝打的落花流水。

这让我们不禁有所疑问,这两百年里,清朝的这些“不昏之君”究竟在干什么?

清朝的确没有昏君,但也没有明君,也就是一个开明的君主。中国历来提倡尊重“祖法”,但清朝尤甚。清朝与日本一样,起初都是被列强欺负的国家,但日本善学习懂变通,于是日本强大了,强大到一个藩属国去欺负宗主国。

而清朝呢?康有为上书求变法之时却得到了“祖宗之法不可变”的答复而不能面见皇帝。倘若有一个君主能够推翻“祖宗之法不可变”这一言论,历史又会怎样发展?倘若有一君主能够放下骑射的情怀,放下自大的心理,结局又将如何?

戊戌变法

清朝后期也的确没有奸臣,但是权力不在大臣之手的同时,又岂在皇帝之手?慈禧手握大权,却说出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样的话语,作为一个统治者却如此卖国,这简直比那些贪官污吏更加可恶。

而曾国藩、李鸿章等大臣忠的是清朝,而不是中国,他们不是中国利益的守护者,而是出卖者,这样对于国家的错误认知,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统治者让他们做什么他们才能做什么,这样的大臣也是可悲的。

清朝历史知识点总结 篇7

1、农业

(1)政策:重农抑商。

A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B目的:维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

C推行:商鞅变法时首倡,为历朝沿用,明清时期强化。

D主要表现:商业垄断、贬低商人地位、限制经营范围、征收重税等。

E影响:积极性:一定时期(封建社会前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保障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

消极性:在封建社会后期尤其是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2)赋税制度:雍正时期推行摊丁入亩,废除了人头税。

2、手工业

(1)明清时期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2)制瓷业: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清代,珐琅彩。

(3)纺织业:明朝后期棉布成为主要的衣料,苏州、杭州成为丝织业的中心。

3、商业和城市

(1)明清时期,出现了地域性商帮徽商和晋商等。

(2)明清商业发展的新特点: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兴起;农产品大量投入市场;长途贩运贸易兴起;北京、南京是全国性的大型商贸城市。

4、资本主义萌芽

(1)明中叶以后,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这种经营形式是为购买劳动力的增值利润而进行的商品生产,并以自由雇佣劳动为特征,在一种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

(2)至鸦片战争前,除丝织、棉纺织、印染、制瓷业外,还在制盐、造纸、铜矿采冶、采煤、木材采伐等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5、“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1)推行原因: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或西方殖民势力),危机明清王朝的统治。

(2)表现:“海禁”指禁止民间贸易,允许官方贸易:“闭关锁国”指禁止国人私自赴海外经商,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正常贸易。乾隆时期仅开放广州一口,并特许“十三行”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历史清朝政局的变化的教案 篇8

2.通过分析总理衙门设立的原因、主要职权范围、性质,使学生认识到总理衙门的设立,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但也便利了外国侵略者控制清政府,干涉中国内政。总理衙门的设立,加速了中国政治上的半殖民地化。通过学习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使学生认识到 辛酉政变是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的开始,清朝统治日益腐败。

3.通过对清廷政策调整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清政府的政策调整带有屈于列强侵略,力图剿杀农民革命的时代特点,清政府正逐渐沦为外国人侵华的统治工具。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在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通商战争的双重打击下,清政府摇摇欲坠,已无力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同时,抵御列强的军事侵略。在这种情况下,清朝政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清政府被迫调整了对内对外政策,以巩固统治。清政府的阶级本质决定了其向列强妥协求和,以得到列强帮助,镇压人民革命。对内对外政策的调整导致了此后清政府处理对外事物时的软弱无力、卑躬屈膝以及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的签订。政策的调整也使得主张对外妥协和好的洋务派当政,为以后的洋务运动的兴起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准备了条件。此外,在镇压人民革命和抵御列强入侵时,满族的腐朽被彻底的暴露出来,清廷不得不开始倚重汉族地主,这样汉族官僚在清政府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主要,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成为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汉族官僚势力扩大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朝政治的一大特征。

重点分析

总理衙门、辛酉政变及其影响是本课的重点。清朝设立的总理衙门与前朝设立的对外机构在地位、设置背景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它是中国在遭受外国侵略、主权丧失、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的背景下成立的中央机构,这就注定了它将成为列强控制中国中央政府的工具。他的建立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对晚清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辛酉政变及其影响之所以是本课重点,是因为辛酉政变后清政府对外政策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抵抗外来侵略变为妥协和好,并开始走上公开勾结的道路。清政府对外政策的改变,导致此后清政府在处理对外事物时,不惜以割地赔款、出卖主权来求得与列强和解,这使中国不可逆转的陷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使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慈禧的掌权与恋权也使中国失去了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机会。

重点突破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回答“总理衙门何时设立?”“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是什么?”“为什么要设立总理衙门?”等问题,使学生掌握有关“总理衙门”的基本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宋朝市舶司与总理衙门设立的背景、管辖范围等,使学生理解总理衙门有利于列强控制清朝的内政和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回答“在辛酉政变之前,在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怎样的变化?”“何时发生的辛酉政变?”“何人发动的辛酉政变?他们为什么要发动辛酉政变?”“为什么列强对辛酉政变采取“无异议”的态度?”等问题,使学生掌握有关“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的基本问题。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辛酉政变后清政府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使学生理解辛酉政变产生的影响。

难点分析

中外反动势力合作新格局为什么会出现。中外反动势力合作 新格局的形成有着较为复杂的原因:一方面,太平天国运动使列强认识到只能通过扶植清政府,才能保护其业已取得的侵略权益,并获得更多的权益;另一方面,清政府在列强入侵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以摇摇欲坠,由于阶级本性所决定,它必然选择依靠侵略者,镇压革命,维护自己的反动统治。由于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综合分析能力有限,因此在理解这一问题时会有些困难。

难点突破

通过学生回答“辛酉政变后,在清政府中掌握实权的是哪些人物?他们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列强对待太平天国运动的态度为什么会由‘中立’转为协助清政府剿杀?”等问题,和讨论“清朝对内对外政策为什么会在19世纪60年代发生如此生变化?”“中外反动势力相勾结会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使学生理解中外反对势力相勾结的局面出现的原因。

课内探究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成若干组,以组为单位进行自学并进行小组讨论。之后,各组提出本组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同学回答或大家讨论得出答案。教师就学生未涉及到的问题提问,使学生能较深入的理解本课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

第二章 第一节 清朝政局的变化

重点:总理衙门 辛酉政变及其影响

难点:中外反动势力“合作”新格局为什么出现

教学过程():

利用ppt文件向学生介绍本章学习内容。

通过提问学生: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通商战争给清政府带来最直接的影响是什么?导入新课。

向学生提出其在自学中所要回答的问题:

清朝政局何时开始变动,怎样变动,为何要变,变化带来了哪些直接影响?

由学生分组进行自学,之后进行小组讨论,并整理出本学习小组在自学中遇到的本组学生无法理解的问题。

先由学生回答教师在前面提出的问题,之后,各组派出一名代表提出本组的问题,由学生讨论回答或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答案。

学生有可能会提出一下问题:

“清朝政局的变化为什么是在19世纪60年代,而不是在第一次通商战争后?”、“19世纪60年代前的中国为什么不设立外交机构?”、“列强和慈禧为什么都要重用奕訢?”等问题。

在回答学生的问题时,教师应将这些问题根据本课内容以及问题的难易程度分类,按照课文内容的编排顺序逐一解决。并穿插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的多少提出问题:

“总理衙门何时设立?”、“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是什么?”、“为什么要设立总理衙门?”、“宋朝市舶司与总理衙门有何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在辛酉政变之前,在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怎样的变化?”、“何时发生的辛酉政变?”、“何人发动的辛酉政变?他们为什么要发动辛酉政变?”、“为什么列强对辛酉政变采取“无异议”的态度?”、“辛酉政变后清政府在哪些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辛酉政变后,在清政府中掌握实权的是哪些人物?他们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列强对待太平天国运动的态度为什么会由‘中立’转为协助清政府剿杀?”、“清朝对内对外政策为什么会在19世纪60年代发生如此生变化?”、“中外反动势力相勾结会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清朝为什么改变倚重满族官员的既定方针开始重用汉族官僚?”、“被清政府倚重的汉族官员主要有哪些,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以下面的知识结构图来小结本课内容:

设计思想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分组讨论、提问和全班同学共同讨论等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对学生无法回答的问题的讲解和适当提问,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二章 第一节 清朝政局的变动

一、总理衙门的设立

二、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

1.辛酉政变

2.中外反动势力勾结

关于清朝历史的五个问题 篇9

相对于日本国的明治维新,我国历史上清庭显然就是拒绝革新了,而其中最主要的关键点就是拒绝承认西方文明的现金性。这道理相信大家只要想一想就能明白了,清庭掌权的大多数都是怀旧的老顽固派,不想做出什么改变。若是承认了人家的先进性,那势必就要进行改变。或者也可以理解为,为了拒绝改变,那自然不能承认西方文明的先进性。

理解先进性这个东西,说难也难,说易也易,最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比较。对于日本来说,都没怎么比,不过是在1853年见到了从美国来的几艘“黑船”(黑黝黝的钢铁之船),就立即明白啥叫先进了。日本举国震惊,一场革新,而且是彻底的革新,15年后便发起了。

国家之间的强弱,从经济冲突到战争,是个好东西,是骡子是马能够拉出来溜溜,一下子就见了高低。日本人灵,见微知著,举一反三,能够做到幡然自新。

大清就不一样了,早在1840年就被英国人的“坚船利炮”狠狠修理了一番,这个对比可比后来的日本人鲜明多了,按理说应该改弦更张吧?但20年过去了,啥事也没发生,外甥打灯笼——照舅(旧)。直到被英法又修理了一次,连“万园之园”圆明园都给烧了,一场内容极为有限的革新才得以发生。事实上也多亏了在平定“发、捻”之乱中崛起了一大批与洋人并肩作战并结下“友谊”的汉族大员,否则那场“洋务运动”还是无缘开展。

此后,清廷每往前走一步都是非常被动与困难的,简单的说是每被外人痛击一次,才勉强地向前走半步。洋务开展20年,清廷本来自诩“中兴”,结果牛皮在1894年被日本人轻轻捅破了。于是惹恼了两个广东人,一个是南海的康有为,一个是香山的孙文,一个要维新,一个要革MING。可慈禧老佛爷楞是不干,不仅扼杀了维新,2年后还亮出老家底——义和拳的附体“神功”,发疯似地“向万国宣战”,想一夜之间回到1840年前,结果被11国联军又狠狠修理了一次,这才有了几年后的“新政”和“预备立宪”。

大清为何不能像小东洋那样利利索索、爽爽快快地进行一步到位的革新呢?

这确实有认知上的问题。毕竟中华文明数千年延绵不绝,始终是东亚文明的中心和宗主,不是说改就能改的,于是出来一个“中体西用”的过渡玩法,而不能像日本那样毫无包袱地脱胎换骨。

不过,这是次要原因,重点显然不在这里。

经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之役和庚子之变,大清被外人打得鼻青脸肿、灰头土脸,按理说大清朝的“优越性”早已荡然无存,谁先进谁落后是一个说不清楚的悬案吗?当然不是。那慈禧老佛爷为何还要抱残守缺,拉历史倒车呢?显然,这不是认识问题,而是思想问题。

也就是说慈禧及满清权贵集团,不是不知道西方文明的先进性,而是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目的而拒绝改变,因此也只能宣称西方文明并不先进。因为一旦承认西方先进,则必须承认西方先进的根本,即宪政之优越性。而无论民ZHU立宪,还是君主立宪,那都是宪政,最终都要“虚君”,皇权成了象征和摆设,这是慈禧等权贵利益集团所坚决不能接受的。

因此,大清拒绝承认西方文明先进性,不是因为他们真的出于无知,而只是为了维护一己之私。

清朝历史概述 篇10

[课标内容]

了解清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改族名为满洲;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李自成起义军失贩;1644年,顺治帝迁都北京;雍正时,设军机处,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清朝统治者实行文字狱,强化集权统治。

①通过了解从到女真、建州女真、满洲的演变过程,培养学生探寻历史线索的能力。

②通过分析专制皇权的强化过程,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综合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分析秦始皇焚书坑儒、明朝八股取士与清朝大兴文字狱的严重后果,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介绍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有关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从而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②从清朝设立军机处和大兴文字狱两个方面,结合课中题和课后题,说明清朝进一步强化皇权,中国封建社会专制统治达到了项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严重障碍,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创业事迹,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②通过讲述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的有关史实,痛斥奸邪,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③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专制统治的危害,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将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强化学生的民主与法制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清朝设立军机处以及文字狱的特点和影响。

难点:清朝强化专制统治的原因及影响。

[教学方法]

以启发分析、问题归纳为主要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历史上曾经有哪几个少数民族建立过统一的中央政权?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除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外,还有满洲建立的清朝。

导入新课

一、清朝建立

1、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

2、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改族名为满洲

3、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清朝确立在全国的统治

二、军机处

1、雍正时,设立军机处

2、军机处的特点及影响

三、文字狱

1、清朝统治者实行文字狱

2、文字狱的危害

[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 历史教学设计

★ 历史教学设计模板

★ 古代历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历史教案合集

★ 语文课题坐井观天的教学设计

★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

南海龙王历史传说概述 篇11

南海龙王,名字是敖钦。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作为中国民间的重要信仰,各地建有龙王庙来供拜龙王。庙内多设坐像,通常只立有一位龙王。

南海龙王是奉玉帝之命管理海洋的神仙,南海龙王的职责是管理海洋中的生灵,在人间司风管雨,统帅无数虾兵蟹将。唐僧西天取经,南海龙王曾多次帮忙,或去兴风作雨,或率兵助阵

二、南海龙王概述

中国古代传说中龙王「兴云布雨」之说,唐宋以来,帝王多次下诏祠龙、封龙为王,道教也有四海有龙王致雨之说,四海是指东、南、西、北四海,但四海龙王的名字却有不同的说法。《封神榜》∶东海龙王名为敖广,南海龙王名为敖明,西海龙王名为敖顺,北海龙王名为敖吉。乾隆《台湾县志》:「雍正二年敕封四海龙王之神,东曰显仁,南曰昭明,西曰正恒,北曰崇礼。至于其名讳见于明代徐道《历代神仙通鉴》。龙在中国民间文学艺术中都是人格化了的,海龙王有为民造福的,也有与民为害的。在神话小说《封神榜》、《西游记》,戏曲杂剧《柳毅传书》、《张羽煮海》中,都有善恶不同、性格似人的龙王出现。在《西游记》中,有许多关于龙的描写以及龙的故事。随着民智开启,佛教信仰开始传入等因素,中国民间对龙王的形象有了改变。在这以前,龙王的印象大体都是正面的,但到了佛教开始兴盛后,龙王的地位开始下降,在《西游记》中已变成了配角,甚至是丑角。《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的就是大家熟识东海龙王敖广的龙宫,四海龙王面对孙悟空时也无力反抗,只能颤颤惊惊地献上金箍棒、黄金甲等宝物,而出场时间也寥寥可数;而因为放火烧了龙宫,差点被玉帝处死,幸好被观音菩萨所救,成为了唐三藏的白马的龙王,正是另一个大家熟识的西海龙王敖闰的三太子。 《封神演义》中的四海龙王除了在《西游记》中提及过四海龙王外,另一部章回小说《封神演义》中亦有龙王的出现。《封神演义》又叫《封神榜》,是明朝中叶至晚叶时期,由许仲琳编定,亦有一说法是由扬州道教思想家陆西星所改作。《封神演义》是以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故事为主干,描述姜子牙封神的故事。在《创龙传》中,田中芳树多番提及到四海龙王奉玉帝的命令,协助周朝讨伐商纣,而且在《封神演义》中亦的而且确有龙王的出场。但在《封神演义》中,四海龙王在周武伐纣的战争中并没有担当任何重要角色。事实上就如《创龙传》中竜堂始所言,在任何文学作品和典籍中,并没有提及过四海龙王曾参与周武革命的战争。龙王在《封神演义》中的角色,差不多跟在《西游记》中一样,变成了配角、丑角。

在《封神榜》中,哪吒扮演了孙悟空在《西游记》中的角色。顽劣的哪吒不知自己身上带着的肚兜和腕镯是仙人的宝贝,在九河湾洗澡时将肚兜放在水中,做成了东海震动,连水晶宫也震动起来。东海龙王敖广(亦有一说法称敖光)派人调查,但派去的人却被顽劣的哪吒以宝贝打死了。敖广再派自己的三太子调查,但三太子也一样被哪吒所杀,更被哪吒剥皮抽筋。最后敖光向哪吒父亲李靖大兴问罪,并声言要向天帝奏告。哪吒心里不服气,追回在路上的敖广揍了一顿。最后四海龙王向天帝上奏此事,抓着了李靖一家解上天庭审判。而且声称要大水淹城,这时哪吒一人担当过错,剖腹剜肠、剔骨肉还父母,这才平息了此事。最后哪吒在师傅太乙真人的帮助下复活,并担当了武王伐纣战争中的先锋。在这以后,在《封神演义》中便没再提到龙王。由此可见,四海龙王协助周朝讨伐商纣的说法,确实纯粹是文学的创作,并无确切的神话和传说的背景支持。 先民对南海的潮起潮落、碧波万顷以及水患,当时不能作出解释,于是有海神一说。关于海神,先秦的典籍里面,即有许多记载。比较准确地说到四海海神的,是《礼记·月令》,这是对海洋里的海神祭祀的最早记录。唐代的东、西、南、北四个海神,每一个神都有他的特定名号,南海神是广利公,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名篇《南海神庙碑》说,四海海神中“南海神为贵”。大概因为这个原因,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进一步加封南海海神为洪圣广利王。这不仅是在政治上国家对疆域控制范围的象征,而且也是中国民间广大老百姓精神追求的标帜。海南岛的地理环境,尤其适合海神的传播。这正如唐胄在明代正德年间所修《琼台志》所描述的,海南岛是“外匝大海”,要有“居安虑危之道,方称保民”。当然,官府有“保民”的职责,但海洋辽阔无崖

岸,“沧海之旷也,人将以为险”,人们要化险为夷,当时最有效的办法即依靠自然力:祭祀海神。联系到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中的龙文化,于是南海广利王在海南的中国民间即演变成海龙王。据道光《琼州府志》(卷八)载,陵水县“龙王庙有三:一在城南。康熙三十六年知县李聘率邑人创建,乾隆五十七年知县瞿云魁重修。一在洞楼港,一在赤岭壁港。”又据成书于1935年的民国《儋县志》(卷四)记载,海南的古儋州即有龙王庙。该“龙王庙,在东门外观音庵前。久圯。嘉庆十九年,知州言尚炜捐修。”又说:“清初,知州曹世华增建中座及头门,中座祀龙王,故称龙王庙。匾额有曹世华增建中座小引。”

其实,历代自中原渡海到海南来的人士,都要先祭祀海龙王,以祈求安全渡海。唐朝贬官王义方,到儋州任吉安县丞后,为黎族子弟讲经授学,是岛上传播中原文化第一人。当他行至南海时,写祭文与舟人一同祭祀海龙王。明谊修、张岳崧纂《琼州府志》卷二十九载:“时当盛夏,风涛蒸毒”,而当他向海龙王祷告之后,“既而开霁,南渡吉安。”屈大钧《广东新语》卷六《218海神》中进一步作了描述:“溟海吞吐百粤,崩波鼓舞百十丈,状若雪山,尝有海神临海而射。……海神甚灵,(明)嘉靖间有渡海者,见海神特立水上,高可丈余,朱发长髯,冠剑伟丽,众惊伏下拜,海神徐掠舟而过,有光经久不灭。次日有三舟复见,大噪拒之,**大作,舟尽覆。语云:‘上海人,下海神。’盖言以海神为命也。”诸如此类的奇异传说,录于古籍中或广泛传于中国民间。这足证海南中国民间信仰的海龙王祭祀的久远普遍。中国中国民间传说早有龙的许多故事,如果联系到上古时代的元典《周易》爻辞中“潜龙勿用”、“亢龙有悔”等的时空动静观念,知道龙是阳刚进取精神的象征,又是在时空变易中时刻有对老百姓润物广利的功迹。所以说中国人都是龙种,龙的传人。为什么这样说呢?据说人祖太昊帝伏羲就是龙和地母所生。远古的时候,中国这片地方叫华胥氏之国。有位叫华胥氏的姑娘,她就是地母。有一天,地母华胥氏到风景优美的大沼泽雷泽去游玩。正走之间,突然看到一个巨大的脚印出现在眼前。地母心想这是谁的脚印,这么大,可比我的脚大得多了。心里想着,就伸过脚去踩住这个大脚印,想和它比一比。可这一踩不要紧,只觉得心中一惊,就怀了孕。后来就生下了一个儿子名叫伏羲。地母踩的是谁的脚印呢,是龙神的。这个传说,恰好证明,《易》中的内卦曰贞,外卦曰悔,“贞”的涵义是“正”,“悔”是变动。所以龙是调节阴阳、润济民间万物的正神,又是在时间移动中专事拯救灾难的善神。海龙王护佑平安的功能,在海南可以区分为对在海上往来牟利的商家以及聚居海岛的黎族同胞。 为利润所驱动,宋代的商人知道海南的香料品质高且价格便宜。据《宋史·食货志》载:“宋之经费,茶、盐、矾之外,惟香之为利博。”宋代的外商频繁来到海南,有的定居下来,形成番浦、番村,建庙祭祀,为往来求平安。宋·赵汝适《诸蕃志》卷下《海南》载:“琼山、澄迈、临高、文昌、乐会,皆有市舶。”“昌化在黎母山之西北,即古儋州也……城西五十余里,一石峰在海州巨浸之间,形类狮子,实贞利侯庙,商舶祈风于是。”“万安军在黎母山之东南……城东有舶主都纲庙,土人敬信,祷卜立应,舶舟往来,祭而后行。”古儋州的贞利侯庙及万安军的舶主都纲庙,是不是如上文说到的早期龙王庙有承传关系,今已不可考;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些庙都设在海边,是海舶商人所建,祭祀的为商舶祈求海航顺风的南海海神,而且“祷卜立应”。宋代商人祈求平安的祷祝,一直绵延不断。

出海人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系于海龙王的保护之中。清代屈大均写道:“祝融者,南海之君也。虞翻云:‘祝,大也;融,明也。南海为太明之地,其神浴月以开炎天,故曰祝融也’。”这类传说,后面还有因海上飓风四起,雾雨迷朦,船上的人都涕泣呼号求祝融保命;片刻之间,天日晴朗,飘行万里,“如度衽席。”这种拯救海上灾难的传说,在海南的海上航行中成为了一种信仰。

海南的黎族,除了岛上的原住民外,也有“百越”人迁移而来。百越族的文身习俗,也与向海上龙王祈求护佑平安有关。《汉书·地理志》载:“其君禹后,帝少康之庶子,封于会稽。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应劭注曰:“常在水中,故断其发,纹其身,以像龙子,故不见伤害也。”海龙王护佑平安的祈求,不仅在中国流传,在黎族也有着共同的民间信仰。

广利众生与“除国蠹”、“去民蟊” 有润物广利品德的海龙王,像一面无形的旗帜,飘扬在海南老百姓的精神世界里。对于海龙王的信仰和崇拜,是随着唐代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的发达而日益兴盛。南海神被封为广利王;所谓“广利”,是“广徕天下财利”之意,也为“广利生民”之意。宋元以后,南海贸易日益繁荣,中外海舶互相往来,中国输出的商品是丝绸、茶叶及手工艺品等,外国运来的是金、银、琉璃、珠玑、象牙、各种香料,对外贸易的国家沿海一带有数十个,如占婆(今柬埔寨)、占城(今越南)、天竺(今印度)、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等。当海上丝绸之路的船舶频频来往于广州、扬州、泉州等港口的时候,海南岛是南海航行必经之地,一些港湾也成为往来商船避风的场所。海南岛与南海诸国地理相近,贸易便利。《宋会要》刑法二之一三五载:“海南四州黎峒地与南蕃相望。”《岭外代答》卷一载:“琼州、万安军、吉阳军……若夫浮海而南,近则占诚诸蕃,远则接于六合之外矣。”宋代来海南贸易的外国商人显著增加。宋人楼钥《送万耕道帅琼管》诗写道:“流球大食更天表,舶交海上俱朝宗。”他在《玫瑰集》卷一九《代谢知琼州表》中说:“今琼管邈在万里之外,颛居一海之中……而贾胡遥集,实为舶政之源。”“舶政之源”,说到底是获利之源。祀奉海龙王,在海南,人们所要达到的是“神人致喜”以及“佑我家邦广利”。南宋高宗,曾经多次在上谕中强调过的一句话:“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阜通货贿。”这是站在皇帝的立场上,确认“是国家大得济”,即国家受益。国家财源广进,老百姓也随之获利。

然而,关于宋高宗的“阜通”一说,海南的贬官另有议论。李光贬海南后,曾写下《阜通阁》诗,也描绘宋时海南与海外通商情景。其诗有小序云:“元寿使君到官未几,浚川筑堤,以通商贾之利,急先务也。因为阁匾,其榜曰阜通,辱示佳章,因次其韵。”李光赞扬海外贸易的繁荣,“万货来从徼外舟”,外国商船停舶海南已呈繁荣局面;但他诗中指出,要使经济繁荣,老百姓得到实惠,必须“除国蠹”,“去民蟊”。可惜在当时是无法实现的。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去祈求海南的龙王在“广利众生”时必须做到的!

现今,南海之滨的三亚、惊涛拍岸的大小洞天处,建造了“南海龙王”别院,安座南海龙王原身像。这是中国龙文化又一次在南海岸边的传承、发展,是中国民间对龙的信仰意识及对龙的形象的艺术再现,也是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与海南民间的边缘文化相结合的体现。这将会丰富海南文化的内涵,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三亚大小洞天旅游区位于中国最南端的滨海城市——三亚,是海南岛最古老的道教文化遗迹,至今已有8的历史。旅游区背靠鳌山,面向南海,鳌山属南方山脉之余脉,传说为海中巨鳌化成,鳌为龙子,负重载物,定海伏波,居有洞天更具福佑。山海相连,缘不可分,南海龙王给予了这块神仙福地无限恩施,备受慧泽。本地的原住民对南海龙王更是敬畏有加,祈佑共供奉,世代相传。为了从道家文化体系发掘南海龙王信仰的文化蕴涵,表现南海龙王广利天下、福泽黎民的主旨,大小洞天旅游区内修建有南海龙王别院,别院位于鳌山腹地,正对南海。院内供奉1.9米的南海龙王原身像,“头顶王冠生龙角,赤发长髯,浓眉睿目,双耳垂肩,虎鼻朱唇,龙须横出,慈祥威严,身穿龙鳞金甲,肩披龙纹披风,手扶镇海宝剑,足践双蛇,迎风伟坐于海心浪涛之颠”,以护卫国土,威镇海疆,燮理阴阳,润济万物,兴云布雨广利天下。

三、南海龙王历史传说

上一篇:长辈生日祝福句子(60句)下一篇:娃哈哈营销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