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冰心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推荐8篇)
女性意识也就是女性对自己作为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①女性意识包含人的意识和性别意识,即女性对人的角色、观念与价值问题的理解。女性在解剖世界同时也在解剖自己的身体和灵魂。②所以所谓的女性意识,是指建立在女性性别之上的、有别于男性的情感和意识,它涵盖着女性对历史、自身命运的反思以及价值自审、内在体验等内容。冰心是一位有着鲜明女性意识的作家。她尤其看重和钟爱女性的性别特征,认为妇女应该将“为人”与“为女”统一起来。探析冰心的作品可以发现,其中体现了她的独特的女性意识。
从生命存在的角度关注女性的命运
著名的女性主义批评家克莉丝蒂娃甚至认为,在男女关系的问题上,不应该界定“女人”,认为“一个是女人”和“一个是男人”几乎同样荒谬,并且具有同样的蒙昧主义色彩,因此克莉丝蒂娃对“女人”的理解是“女人” 无法逾越、无法言传,存在于命名与意识形态之外,在更深的程度上,女人不是能成为某种东西的物,要界定女人实际上把女人当物看待,就是贬低了女性的价值和地位。但在传统的父权制社会中,女性在二元对立关系中始终处于被压制的地位,她的一切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的能力和应有的权利都被压抑或剥夺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她没有独立的生存意识,没有把握自己命运争取自己权利自由和幸福生活的自主性。冰心正是关注到了女性的这种生存状态和生存意识,正如冰心的那句名言 “一个人要先想到自己是一个人然后想到自己是个女人或男人。”所以在冰心的作品中作者用很多笔墨描写了受侮辱受损害的妇女的生存境遇,从生命存在的角度,对女性的命运进行了现实的书写。《秋风秋雨愁煞人》写女中学生英云被父亲包办嫁给了司令的儿子,原本天真活泼的少女一下子变为寡言少语的少妇,勉强读到中学毕业便陷入旧时大家庭,成了封建礼教与封建家庭的牺牲品。《是谁断送了你》里的少女怡萱,好不容易才在叔叔的支持之下争得了上学的机会,谁知一个浪荡子自作多情的信,落到了怡萱那守旧的父亲的手时,惹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使她非但被剥夺了上学的机会,也因此年轻的生命就此陨落。《最后的安息》中翠儿是一名童养媳,翠儿受到婆婆的苛责,虐待,不能吃饱饭,在寒冷的冬天挑水,在冰冷的河水中洗衣,这般的任劳任怨,还是逃不脱被损害的命运。作者在从生存角度关注妇女命运的同时,竭力从一个女性的内心体验出发,写了翠儿在面对这些苦难的同时对于温情和爱的向往。在“我”提出要为翠儿洗衣时说出的满含着慈怜温蔼的言语,忽然使翠儿心中受了大大的感动。从翠儿的内心体验出发,体验到了人间友好光明的一面。但翠儿却无力争取这份光明,年轻的生命过早的陨落。冰心在从生命存在角度关注女性生存境遇的时候指出妇女要获得解放,指出妇女必须争取受教育与婚姻自由的权力,而把没有受教育看作是女性悲惨命运的唯一因素,这一点难免有些偏颇。
冰心在从生命存在角度关心女性命运时,也塑造了一些有着清醒独立意识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有着自立自强的意识也有着改造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参与改造社会,体现自己的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庄鸿的姊姊》便是这样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女子的形象。“我姊姊也自负不凡,私下里对我说,我们两个将来必要做点事业,替社会谋幸福,替祖国争光荣。你不要看我是个女子,我想我将来的成就,未必在你之下。”作者借庄鸿之口表达了这样一位女子的愿望,希望脱离家庭的束缚,参与社会生活,实现自己的意义和价值。她的《女兵自传》更是以激昂的姿态“打破恋爱梦”,“把脸上的胭脂粉洗得干干净净”,“走向充满了血腥味气味,横陈着无数骼骸的社会战场”。《从军日记》“不知经过多少侮辱和痛苦,经过多少挣扎和奋斗,才投入革命的洪炉,和男人站在一条战线上,共同献身革命”。她们都在传达对自己是女人的清醒,以投身于社会解放来谋求女性自身存在价值的实现。
作品所表现的女性和男性的关系中所表现的女性意识
著名的女性批评家西蒙・德・波伏娃在她的《第二性》中对蒙泰朗等五位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做了精辟的剖析。波伏娃认为,在蒙泰朗的作品中,男人是超人,女人只是作为低下的参照物来证明男人的高尚,这是一种因果的.颠倒;劳伦斯的作品男性是引导者,女性只能充当被引导者,这是变相的男性的骄傲;在克劳代笔下,女人更接近上帝,但她只是用来拯救男人的工具;布勒东虽然对女性竭力赞美,但仍将女人看作男性之外的另一性;司汤达的作品能用更加人性的眼光来看待妇女,但最终女性仍需依附于男性。而现代文学创作中男性和女性的关系多也表现在以上几种。在冰心笔下的男性与女性的关系,不是依附拯救,引导,而是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一种男性和女性和谐的关系,这种男性女性关系的构造体现了冰心的女性意识即肯定了男女的平等对话,交流合作,互相关心帮助,彼此心灵相通,这种女性意识的体现在与冰心在作品中构建的独特的女性和男性的关系。
1、姐姐和弟弟的关系。
关键词:女性意识,女性视角,冰心体
“女性意识”是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 它首先在波伏娃的《第二性》中被提出, 她的基本思想是反抗父权制对女性的压抑和迫害, 反对妇女的被动地位, 要求妇女解放, 男女平等。冰心以其独特的文学叙事, 在作品中深深体现着“女性意识”, 这位五四时期的新女性的独特创作使其成为新文学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她以女性的视角, 用女性的话语, 召唤着女性文化。
冰心在其短篇小说中塑造了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 这些形象身上体现着体现着强烈的女性意识。首先是具有女性的平等意识的形象, 在传统观念中, 女性总是和男性不平等的, 她们得不到教育和社会地位, 总是在家庭中处于服务者的角色, 受封建思想的影响, 也不会争取权利和反抗男权文化, 只是一味地顺从。《两个家庭》中就讲述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家庭环境下的女人, 一个是受封建文化影响的陈太太, 她的出场就是很混乱, 孩子吵闹, 她是宦家的小姐, 只知道应酬宴会, 不管孩子的教育, 妻子的状态, 直接影响了陈先生的状态, 他只好用酒来麻醉自己, 来冲淡心中的烦恼, 去和朋友哭诉自己的不幸。而另外一个家庭的亚茜, 这是一个受过新式教育的女人, 有良好的休养, 孩子懂礼貌, 独立, 连家里的下人也是调教过的, 干净利落。她和丈夫一起翻译书籍, 夫妻二人其乐融融, 家庭和睦, 处处充满生机。故事的结局是陈先生身心的颓废, 精神的衰弱, 得了肺病, 最后在绝望中死去了。家里条件多好, 女人不去争取, 奋斗, 终究也会断送自己的幸福。冰心在这里也是强调女人要有平等意识, 为自己争取幸福, 这样一个家庭也会更幸福。这也与冰心本身经历有关, 她去读大学, 去美国留学, 接受西方的新式教育。其次是具有女性的独立意识的形象, 女人在传统中的形象是软弱的, 受人欺压的, 在社会上没有独立权, 就不会有话语权, 在《冬儿姑娘》中, 冬儿就是一个独立的女孩子, 她很小就失去了父亲, 冬儿去卖鸡蛋, 养活家, 不怕大兵, 她不迷信, 她认为能靠得住的只是自己, 她很小的年纪就支撑起了整个家庭她胆子大, 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很努力地去承担这个家庭的责任。独立的女性在五四时期并不多见, 因此这类女性形象在同时代的女性中是具有先锋性的, 但她们身上的独立性是具有独特意义的。再次是塑造了独特的母亲形象, 母亲在传统文化中是劳苦的, 隐忍的, 深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 但在冰心的小说中的母亲是新式的母亲, 在《我的母亲》中母亲和“我”是知己, 总是面带微笑, 对政治也关心, 支持革命, 开明。母亲形象的伟大也同样体现在对儿女们喜爱的事情的态度上, 她站在孩子们的立场上, 和他们一同思考, 这与冰心从小温暖的家庭有关, 冰心有一个开明的母亲, 送她去读书, 接受教育, 而不是像同时代的女孩子一样去嫁人, 这些都深刻的影响的冰心今后创作的风格。最后, 还通过塑造男性的形象来凸显女性的形象, 冰心在有些作品中以男性的叙事角度来讲述故事, 以及对待婚姻的态度, 但冰心在她的作品《我的朋友的太太》里面的T先生的太太去世后, 因为朋友们的眼光, 所以在太太去世后打算抱着照片孤独一生。最后L太太改变了态度, 把T太太的妹妹介绍成全了一个家庭。冰心在她的短篇小说里, 通过各种人物形象的塑造, 在他们身上同样灌注了冰心对女性的态度, 以及他们如何在新旧交替的社会环境里生存。
冰心在创作中以女性的视角出发, 整个作品中充满着一种温情的细腻的感情。冰心在美国留学时接收到了基督教的影响, 那种悯人的, 慈悲的教义深深地影响了冰心的创作, 在她早期的作品中, 阶级性是不存在的, 直到创作了《分》 阶级性才逐渐的凸显出来, 但在这部作品中, 视角依然还是温馨的, 是通过两个新生的婴儿的角度的讲述来表现社会的贫富不均, 即使这样, 那个屠夫的孩子身上依然有着闪光点, 他是坚强的, 努力地, 一出生就去顽强的适应这个社会的残酷。在她更多的作品中, “爱”还是占据一定的位置。在《超人》中, 何彬开始对于什么事情也不关心, 没有朋友, 但左后让一个叫禄儿的孩子感动, 使他想到了自己的母亲, 心中找回了丢失的爱。爱占据了他的内心, 他感到了世界的美好, 这样的情感与冰心“爱的哲学”是相契合的, 母爱, 童心, 大自然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这种女性特有的视角会让整个作品显出一种特别的氛围, 让人感到的是温暖, 没有过多的描写社会中的黑暗, 让人感到的是光明, 是希望, 哪怕是在绝望中, 你也可以找到指引的力量。
冰心的创作还形成一种“冰心体”的话语方式, 这也是女性特有的, 它温柔, 细腻, 富丽而充满美感。作为现代最早的女作家, 她的出身优越, 父母之爱温馨, 个性淑婉, 所以文字清新, 细腻, 没有“五四”的那种狂热的叛逆的色彩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但是有其独特的地方来吸引人。在简练的语言中潜藏着丰富的情思和哲理, 带有一种“诗的味道”。 《超人》也是能代表冰心小说文体特色的一部作品, 侧重抒发作家对生活的主观感受。在《超人》中, 何彬在信中写道“我要用一缕柔丝, 将泪珠儿穿起……不也是一篮金黄色的花儿么?”这些典雅清丽的词语, 是女性所特有的, 形成了柔而不腻的独特风格。这是完全带有女性的心理特征而抒发的, 在表达爱的时候, 女性的心理是温和的, 读起来也像流水一样, 深远而富有内涵。
作为五四时期的女作家, 冰心在女作家群体中保持着一种独特的风格, 她从自身体验出发, 抒发了对那个时期女性命运, 人生, 婚姻以及家庭的态度, 其作品闪烁的强烈的女性意识, 在文学史中形成一道独特的光辉。
参考文献
[1]金宏宇选编:《冰心作品精选》,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3年版。
[2]刘延红:《女性解放与贤妻良母角色——冰心笔下女性形象启示》, 《扬州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9年7月第13卷第4期。
关键词张爱玲 女性意识 觉醒 心理弱点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
中国现代女性意识的觉醒,起源于五四时期的女性文学。“五四”以后以冰心、丁玲、萧红为代表的女性作家通过她们的作品共同表达了整个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女性悲惨的生存状况,以及她们渴望平等、自由、独立的精神追求。但是,这些女作家把批判的锋芒对准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伦理和制度,却很少有人对女性自身尤其是对漫长的男权社会给女性造成的精神奴役的创伤有所审视,人们对妇女的同情掩盖了女性自身存在的心理弱点以及“女人的劣根性”。张爱玲却以异常敏锐的心灵开始对于女性自身存在的性别弱点和灵魂创伤进行了自我审视和解剖,并且揭开了“女人的劣根性是男人一手造成的”这一历史迷底。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一律是一些精神上为情欲所困惑,物质上为金钱而烦恼的女性。她们生于乱世,平凡又普通。为了生存,各自努力挣扎,却最终摆脱不了悲剧命运。张爱玲并未像其他女作家一样,以写她们的悲剧单纯地来控诉社会的不公,却把笔触深入到女性隐秘的内心深处,挖掘出她们在漫长的男权社会中形成的软弱、自卑、愚昧、麻木等精神弱点和对男性强烈的依赖与屈从等心理痼疾展示在读者面前。这种对女性意识中传统意识的心理展露,是张爱玲对女性意识进化和发展的一个贡献。
张爱玲对女性现实的描述,不断运用的一个中心词就是“苍凉”,她笔下的女性人物亦新亦旧、亦洋亦土、亦强亦弱。即是伦理秩序严整的家庭中的贤淑妇女,又是时刻窥视着金钱、权力、又颠覆着尊卑关系的“恶妇”。张爱玲的各式女性人物都有一个万变不离其中的小环境,那就是家。不少女性依然生活在传统宗法家族深深的庭院中,关于她们的状况,张爱玲在《茉莉香片》中有一个比喻:“笼子里的鸟,开了笼,还会飞出来,她是绣在屏风上的鸟,年深日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死也死在屏风上。”这就是她们无处可逃、不可更改的命运。在这个家中,女性被安放在一个卑微的从属的位置上,从属的位置使女性从肉体到精神都千疮百孔。从未有哪位作家把女性的从属、屈辱的处境写得如此透骨穿心、悲凉绝望。女性与生俱来的卑微地位,使她们无论走哪条路都危机四伏。这种处境不断的扭曲她们,使她们畸形、变态,谁都有难言的歇斯底里的病症,例如《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张爱玲曾说过,曹七巧是她笔下最彻底的一个人,英雄也好、疯子也好、她的一生可以说是“悲壮”,因为她一生都没有从锁扣中逃离。出身卑微的七巧被哥哥嫁到了豪门姜家,嫁了个残废的丈夫,注定了她的婚姻与幸福无缘。她无论是肉体还是心灵都从未得到满足,可是女人从一而终的封建礼教又使她摆脱不了这样的婚姻。她把唯一的希望寄托于金钱,她为了金钱不得不舍弃女性应有的一切。被黄金的枷锁扭曲了人性:人非人、女人非女人、母亲非母亲,她的心理已变态到丧失本能的母爱,无情折磨儿女的地步。直到她被黄金枷锁锁死了生命,侥幸未死的一双儿女也被她夺走了青春和灵魂。在现代文学史上,表现女性悲惨命运的篇章比比皆是,但是揭示女性灵魂被扭曲到如此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则是张爱玲的不凡建树。
张爱玲笔下没有完美的女性,所有的女性人物都有为生活所扭曲和丑怪的侧面,呈现其在宗法制度格局中的挣扎和累累伤痕。如果说曹七巧的变态更多归咎于黄金的熏染和异化,《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新派女性流苏和薇龙便源于女性自身的卑弱和虚荣走向庸俗。白流苏是一个离婚女性,但是在她的新式外壳里,依然裹着典型的封建式灵魂。她的择爱仅是为了寻找一个经济靠山,感情为了功利的计算而不断的患得患失。那种充满了铜臭味的虚伪恋爱,全凭着一座城市的毁灭被成全。女性谈爱离不开靠山,寻爱离不开经济,恋爱离不开对男人的依附,已成为一种心理定势,这正是传统意识中女性依赖意识的辐射和反应,女性的骨子里仍然是男性的依附。在这个乱世之中,信念在崩溃,物质支持着人,命运变幻莫测、她们只有把一切押在婚姻上,这种难堪的处境未必完全是外力强加于她们的,更已内化为女性自身的心理欲求,是她们在这个世界上活得安稳、有依靠的保障。相比于白流苏的成熟,薇龙则是一个纯洁向上的女学生,她之所以会变成一个“造钱”的交际花,是为了向她的丈夫——一个放荡不羁的纨绔子弟表示她愿牺牲一切的爱情。为了这种爱情,她从精神到肉体都成为丈夫的奴隶。需要爱情是为了满足虚荣,女性卑弱、虚荣的心理被展露得一览无余。张爱玲笔下的女性,都是这般为男人哭泣着。作为弱势一族,可供她们选择的空间极其有限,在自我定位感和自我危机感的双重胁迫下,她们选择了对男性的顺从。无论是新派、旧派,这些女性都是自觉自愿地甘居于男性的脚下,在感情世界中挣扎。虽然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世界,并不代表女性的全部,她仅是描述了生活在心狱中的女性的原始心态,是生活在旧时代的最后一批人。但是张爱玲通过她的小说提醒了所有女性朋友,这种女性生涯应该结束了。而这一宣告不是来自于理念的狂热, 而是发自女性心灵中的最真切的呼声。作者写出了女性意识所面临的危机,一种崩溃的危机。毫无疑问, 张爱玲对于她作品中女性的心态是持既同情又否定的态度, 对于女性意识中深层意识的表露, 表现了作者内审的勇气和诚意。她在塑造小说中的女性人物时,比其它女作家更为彻底, 不遮掩, 也不自欺于女性表层意识的认识, 而是直入女性意识的深层,揭示女性本身存在的痼疾和弱点,如同鲁迅严厉的解剖国民性一样,其目的都是发自内心的对女性的深深关切和同情。 也正是这种来自女性自身的审视和关往, 更使张爱玲的小说比之于其它的女性文学更具有深刻性。
张爱玲曾用“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蚤子”来比喻人生的苍凉,她是能够将女性外表的美丽演绎到淋漓尽致的天才。然而她笔下的美并不是塑造成无懈可击的完美,而是饱含沧桑苦难的、有虫咬般的烦恼甚至包含着丑怪内涵的美。张爱玲运用了一系列的比喻特写小说中的女性人物的丑怪:《花凋》中的川嫦象只“冷而白的大蜘蛛”、《连环套》中的霓喜是“深海底的怪鱼”、《半生缘》中的顾曼璐如一具“红粉骷髅”、她们都是“绝望的妇人”,“令人骇笑的小丑”。以丑怪的形象扭曲了她们华美的外表,暴露了她们生存的真相。张爱玲把生命、人生的表里两层拆开,即写尽了表面的华美,也写尽了内里的苍凉。张爱玲的小说讲述的是20 世纪40 年代的故事,但传统宗法父权和宗法性别秩序仍是一手遮天,女性永远扮演着女儿、妻子、母亲的角色,唯独没有自己。女性在历史场景中,终其一生,总是活在男性的统治之下依照各式各样的身份,在幽闭的状态中默默地生、默默地死。妇女被奴役、被压抑和虐杀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她们的精神麻木愚昧,已习惯于屈辱与卑贱,以至出现了精神病症和畸变。张爱玲小说中,由女性生存方式和女性生命角度出发,对历史社会,对奴役、权力表达了一种女性主义的困惑和批判。她刻意表现女性生存困境时不是温婉多情,而是冲破有形无形的对女性性别意识的限制,对女性命运作出更深刻的内在的探索和展现。
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客观意义是不可忽视的。就女性的解放而言, 如果女性没有对自身心理存在的痛疾的自觉反叛, 女性就永远也不可能迎来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女性人格上的独立,不仅是需要经济的独立, 社会的解放, 更需要对千百年来形成的病态女性意识的重建,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张爱玲小说中所张扬的女性意识在妇女解放这一重大课题上也作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帆.张爱玲女性意识的审识与解剖[J].娄底:湖南人文科技学报,2005.6.
[2] 于青.并非自觉的女性内审意识——论提爱玲等女作家群[J].合肥: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
由于张爱玲通常是在上海家中从事文学创作工作,而这个城市的特殊社会环境让张爱玲文学创作内容中凸显出过多的女性意识。张爱玲不惜世界浮华,却拥有着冷静理智的分析能力,这一时期的上海社会中也逐渐对女性群体有着开明的态度,因此为其文学创作构建出轻松、明朗的环境氛围。
2家庭因素
通过资料记载,张爱玲出身于一个贵族家庭,父亲和母亲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优质的生活环境使得张爱玲为后期文学创作打下了夯实的基础。从小张爱玲就被父母教育学习琴棋书画,这也与她后期在文坛上的成功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由于张爱玲的母亲是一个受到西方教育的贵族千金,因为不满张爱玲父亲的一些行为,所以愤愤离家出走,而张爱玲的父亲则是一个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传统男性,对父女亲情十分冷漠,而这对张爱玲的幼年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诸多原因汇集起来决定了张爱玲日后的文学作品风格与基调――主题内涵多数展现出人类内心的丑恶,社会的黑暗邪恶。
3自身因素
假如生命是乏味的,我怕有来生。假如生命是有趣的,今生已是满足的了!
只要人心中有春气,秋风是不会引人愁思的。
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季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世上一物有一物的长处,一人有一人的价值,我不能偏爱,也不能偏憎,悟到万物相衬托的理,我只愿我心如水,处处相平。
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总是相辅相成的,等于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
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我曾读到过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足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言论的花儿开的愈大,行为的果子结的愈小。
泰戈尔名言
4、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它定晴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
12、在消除贫困的时候,我们会拥有自己的财富,而拥有这笔财富,我们却会失去多少善心,多少美和多少力量啊!
13、静止便是死亡,只有运动才能敲开永生的大门。
14、老是考虑怎样去做好事的人,就没有时间去做好事。
16、我希望你照自己的意思去理解自己,不要小看自己,被别人的意见引入歧途
18、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的沟渠中流过。
19、在光明中高举,在死的阴影里把它收起。和你的星星一同放进夜的宝盒,早晨,让它在礼拜声中开放的鲜花丛里找到它自己。
20、如果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的话,真理也要被关在门外了。
22、永恒的献身是生命的真理。它的完美就是我们生命的完美。
23、生活不是局限于人类追求自己的实际目标所进行的日常行动,而是显示了人类参加到一种宇宙韵律中来,这种韵律以形形色色的方式证明其自身的存在。
24、天空虽不曾留下痕迹,但我已飞过。
25、当你错过太阳而流泪,你也将错过群星了。
26、世界上的一切伟大运动都与某种伟大理想有关。
27、有生命力的理想决不能象钟表一样,精确计算它的每一秒钟。
28、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
30、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
31、不要从你自己的袋里掏出勋章借给你的朋友,这是侮辱他的。
32、我愿我能在横过孩子心中的道路上游行,解脱了一切的束缚;……在那儿,理智以它的法律造为纸鸢而飞放,真理也使事实从桎梏中自由了。
36、我们热爱这个世界时,才真正活在这个世界上。
39、人生虽只有几十春秋,但它决不是梦一般的幻灭,而是有着无穷可歌可颂的深长意义的;附和真理,生命便会得到永生。
46、年轻时,我的生命有如一朵花
47、我们的生命是天赋的,我们惟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
48、只有人类精神能够蔑视一切限制,相信它的最后成功,将它的探照灯照向黑暗的远方。
49、埋在地下的树根使树枝产生果实,却并不要求什么报酬。
50、夜把花悄悄地开放了,却让白日去领受谢词。
51、月儿把她的光明遍照在天上,却留着她的黑斑给它自己。
52、我更需要的是给与,不是收受。因为爱是一个流浪者他能使他的花朵在道旁的泥土里蓬勃焕发,却不容易叫它们在会客室的水晶瓶里尽情开放。
55、在老年时,会有许多闲暇的时间,去计算那过去的日子,把我们手里永久丢失了的东西,在心里爱抚着。
57、时间是变化的财富。时钟模仿它,却只有变化而无财富。
58、任何事物都无法抗拒吞食一切的时间。
62、要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74、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的光泽
75、在你青春的无忧无虑的生涯里,你屋子里所有的门户始终洞开着。
77、信仰是个鸟儿,黎明还是黝黑时,就触着曙光而讴歌了。
90、最好的东西都不是独来的,它伴了所有的东西同来。
96、鸟儿愿为一朵云,云儿愿为一只鸟。
97、不要因为你胃口不好,而抱怨你的食物。
99、我们辨识错了世界,却说世界欺骗了我们。
1、最伟大的牺牲是忍辱,最伟大的忍辱是反抗。
2、他们自己可是不会跑,因为腿脚被钱赘的太沉重。
3、那时候,他满心都是希望;现在,一肚子都是忧虑。
4、为金钱而工作的,怕遇到更多的金钱,忠诚不立在金钱上。
5、爱与不爱,穷人得在金钱上决定、“情种”只生在大富之家。
6、夜深了,多日的疲乏,与逃走的惊惧,使他身心全不舒服。
7、夜还很黑,空中有些湿冷的雾气,心中更觉得渺茫。
8、难堪渐渐变为羞恼,他的火也上来了;他们瞪他,他也瞪他们。
9、经验是生活的肥料,有什么样的经验便变成什么样的人,在沙漠里养不出牡丹来。
10、那辆车是他的一切挣扎与困苦的总结果与报酬,像身经百战的武士的一颗徽章。
11、钱会把人引进恶劣的社会中去,把高尚的理想撇开,而甘心走入地狱中去。
12、希望使他快活,恐惧使他惊惶,他想睡,但睡不着,四肢像散了似的在一些干草上放着.什么响动也没有,只有天上的星伴着自己的心跳.。
13、好几次,祥子很想抽冷子闸住车,摔后头这小子一跤,但是他不敢,拉车的得到处忍气。
14、他不愿再走,不愿再看,更不愿再陪着她;他真想一下子跳下去,头朝下,砸破了冰,沉下去,像个死鱼似的冻在冰里。
15、她咽了口吐沫,把复杂的神气与情感似乎镇压下去,拿出点由刘四爷得来的外场劲儿,半恼半笑,假装不在乎的样子打了句哈哈。
16、弓子软得颤悠颤悠的,连车把都微微的动弹;车箱是那么亮,垫子是那么白,喇叭是那么响。
17、雨下给富人,也下给穷人;下给义人,也下给不义的人。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落在一个没有公道的世界上。
18、可是有一天方大小姐叫他去给放进十块钱,他细细看了看那个小折子,上面有字,有小红印;通共,哼,也就有一小打手纸那么沉吧。
19、太阳西斜了,河上的老柳歪歪着,梢头挂着点金光。河水没有多少水,可是长着不少的绿藻,像一条油腻的长绿的带子,窄长,深绿,发出微腥的潮味。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算拾无聊了吧,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在中国的天地间,不但做人,便是做鬼,也艰难极了。
人生似一束鲜花,仔细观赏,才能看到它的美丽;人生似一杯清茶,细细品味,才能赏出真味道.我们应该从失败中、从成功中、从生活品味出人生的哲理.想到生的乐趣,生固然可以留恋;但想到生的苦趣,无常也不一定是恶客。
一、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背景
在当时的英国, 等级制度森严, 妇女没有地位可言。不管是在社会上还是家庭里面都没有她们的发言权。简的形象就是夏洛蒂·勃朗特结合自身生活经历而创作出来的。夏洛蒂·勃朗特出生在英国一个贫穷的牧师家庭。5岁时母亲便去世, 仅靠父亲维持生计。迫于无奈, 她与姐妹一同被送进寄宿学校读书。那里条件很差, 但规矩却十分严厉。她的两位姐姐在学校里都因生病而去世。《简·爱》里的海伦就是根据她姐姐的原型来写的。她的父亲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 夏洛蒂和妹妹在家里都是由父亲来教导读书。后来, 她们试图当家教来补贴家用, 却不堪忍受来自上层社会对家教的歧视, 不得不放弃。她们还尝试过开办学校, 但也以失败告终。困苦的生活与事业上的举步维艰让夏洛蒂开始思索妇女在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中的地位及权利。她在作品中所塑造的简不同常人的个性, 并通过她来为当时广大的女性呐喊。
二、简·爱勇于反抗的性格
简从小父母双亡, 一直寄居在舅舅家里。舅舅过早地离世, 让小小的简更孤苦无依。每天她都在舅母的虐待、表兄妹的欺凌中度日。但是简却未被生活的苦难所打倒, 从不肯向命运低头。幼小的她独立、自尊、反叛, 敢于反抗压迫。当表哥约翰里德欺负她时, 她大胆回击, 甚至敢和他对打;当舅母嘱咐自己的孩子不要靠近她时, 她说道;“他们不配和我在一起”……当她被关到空房子时, 内心中发出了“不公平”的呐喊。可见, 幼小的简心中已经萌发了独立、自尊的天性。
得罪了舅妈, 简被送到一所“慈善学校”, 劳渥德孤儿院。那里的条件极为艰苦, 规律森严, 孩子们不仅要忍饥挨饿, 还得面对各种莫须有的处罚。面对这样的环境, 简依旧表现出自己强烈的反抗精神。这种精神具体体现在反抗以校长为代表的上层阶级的压迫, 还表现在对宗教教义的无视。在这点上她与自己的朋友海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海伦在长期的宗教思想束缚下, 对任何压迫都顺从。这也体现了在维多利亚时代宗教是禁锢人们思想的一个有力工具。从高高在上的国王王后, 到普通的百姓, 思想都被宗教所牢牢束缚着。她们努力用教义来说服自己, 默默忍受上帝赐给她们的苦难。海伦就是当时女性形象的缩影。她觉得人生来就是为了忏悔赎罪的。但简却不以为然, 她觉得这种苦行主义只能让人们受到来自压迫阶级更疯狂地压迫。只有通过反抗, 才能为自己争取到尊严、自由。她十分痛恨校长及老师的卑劣做法, 曾愤怒道:“假如她用那个鞭子打我, 我要从她的手里夺过来, 并且当面折断它。”由此可见, 这与传统的女性性格, 逆来顺受、天真柔弱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在那个以男权为主的时代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三、简对待爱情的态度
简和罗切斯特的爱情故事是整部小说的主线。简对待爱情的态度不同于普通女性, 她注重自由、平等, 这更体现出了新时代女性的特征。她虽然长相普通, 个子矮小, 但却拥有普通女子所没有的坚强和聪慧。她和罗切斯特地位悬殊, 一个是卑微的家庭教师, 而另一个是富有的庄园主。不过, 她却觉得二人是平等的, 没有差距。她说:“真正的幸福, 在于美好的精神世界和高尚纯洁的心灵。”在当时等级森严的社会背景下, 简虽然经历着生活的坎坷, 却依然保持着希望和憧憬, 不屈服于物质, 而只为寻找真实纯粹的爱。这种思想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罗切斯特作为当时男权社会的代表, 他觉得简是一位天使, 是他的光明、希望, 而疯妻子就是个恶魔。但简也直截了当地告诉他, 自己不是天使, 即便死了也不会是。她将永远是她自己。这说明她对爱情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她对爱情的观念和世俗观念显得“格格不入”。她不打扮, 不穿华服, 她认为只要是真心爱对方, 就不需要利用外力来增加爱的砝码。“我不愿穿上宫廷贵妇人的衣服, 就像我不愿看见你用舞台上的服装打扮一样, 而且, 我不说你漂亮, 虽然我非常爱你;太爱你了。不能奉承你, 你也别奉承我。”处于热恋中的简依然能保持清醒的头脑, 独立的自我。她虽然深爱对方, 却不想把全部都寄托在对方身上。她认为自己不是男性的附属品。她依旧拥有独立的人格, 具体表现在经济上的独立。当她答应罗切斯特的求婚后, 却要求在婚前继续作家教, 不接受对方任何馈赠, 用自己赚的钱给自己买结婚衣服。“你什么也不用给我, 除了……”“除了你的尊重。”她意识到人格独立, 首先一定要经济上独立。这样才能在精神上得到平等。因此, 这种观念体现出新时代女性的特征。
夏洛蒂·勃朗特所塑造的简的形象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体。她的理性, 让她成为一个思想敏锐、独特的女性, 让她时刻保持清醒。而她的感性, 让她疯狂地爱上罗切斯特。但在得知罗切斯特有妻子时, 在罗切斯特的极力辩解和苦苦哀求下, 简依然在强大的理性下放弃了这段感情。“我告诉你我非走不可!”我回驳着, 感情很有些冲动。“你难道认为, 我会留下来甘愿做一个对你来说无足轻重的人?你以为我是一架机器?—架没有感情的机器?能够容忍别人把一口面包从我嘴里抢走、把一滴生命之水从我杯子里泼掉?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 没有心肠了?——你不是想错了吗?——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 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姿色和充足的财富, 我会使你同我现在一样难分难舍, 我不是根据习俗、常规, 甚至也不是血肉之躯同你说话, 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 就仿佛我们两人穿过坟墓, 站在上帝脚下, 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这些经典的对白充分说明了简的爱情观。这里的平等不单是热恋中男女双方的平等, 更是男性与女性的平等。简觉得, 她与罗切斯特结婚, 不但二人身份地位不平等, 而且对他的疯妻子也很不公平。自己也绝不能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取代疯妻子的地位。最后, 在自尊和良知的指引下, 她毅然选择了离开。
后来, 她和表兄妹偶遇, 并且表兄也向她求婚。但是他要求简和他一同到印度传教。简认为表兄爱的不是自己, 而是上帝。这与爱情的本意相违背。因此, 她拒绝了表兄的安排。后来, 当得知罗切斯特被烧伤, 变得一无所有的时候, 她回到了罗切斯特的身边。当初离开, 是为了追求平等、尊严, 现在回来也是如此。这些充分表明了简所追求的爱情境界是至真至纯的。她带给我们的是令人耳目一新的人格独立和价值追求!
《简·爱》这部作品的出世, 让我们看到了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里女性意识的觉醒, 听到了女性追求平等、自由的呼声。
参考文献
[1]张侦.《简·爱》的女性主义解读[J].电影文学, 2012 (15) .
[2]王建华, 李素琴.异花独秀——简·爱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J].大理学院学报, 2005 (6) .
关键词:韦庄;女性;形象;情感
韦庄是唐末五代时期的著名诗人和词人,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作品,艺术上含蓄婉约。他的词与温庭筠齐名,在“花间词派”中独树一帜。在韦庄的诗词作品中,描写了大量的女性形象。作者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往往将自己的身世之感融入其中,使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美。
一、独寂寞、惆怅不已的思妇形象
古代的女子深受封建思想与封建礼教的双重压迫与束缚,在爱情、婚姻方面则承受着更多的不幸。因而在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往往是那些伤春感秋怀人的思妇。
韦庄笔下塑造最多的就是思妇或怨妇的形象。她们对人生充满了渴望与追求,作者写她们爱情之梦的破灭,并以具有那个时代普遍意义的男子的薄情,衬托出燃烧着爱情之火的女子的痴情,从而在哀婉柔媚中展现出一颗纯美的心灵,使之成为牵动读者心灵、触动社会思考的深刻的审美过程。
二、真烂漫、信仰爱情的少女形象
韦庄的爱情诗词,体现着很强的叙事性,皆有时间、地点、人物等叙事必不可少的要素。
词,本来是酒席宴间用以助兴传唱的娱乐形式,晚唐五代时期的词作往往具有华美的意象和华艳的辞藻,但在韦庄的创作中,词从不具个性的艳曲发展为带有鲜明个性的抒情载体。在创作中,韦庄多把自己想象成故事的主人公,善于在故事的事件场景中,直抒胸臆,表达感情,因而她的作品中的人物大多个性鲜明,生动丰美。韦庄的词作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是《思帝乡》中敢爱敢为的少女: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本篇是一首极富特色的表现爱情的词,它充分表现了一位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桎梏与压迫、追求恋爱与婚姻自由的女子狂热、大胆且绝不反悔的精神,它以爱情体验的方式展现了爱情的魅力,传达出情感生活的美妙。
这首词的风格与民歌十分相似,和敦煌曲子词《枕前发尽千般愿》的内容虽有差异,但感情的热烈却基本相同。在晚唐五代,以婉约含蓄为正宗的词学氛围里,韦庄却以直率坦白的语句抒写了热烈真挚的情感。与民间词相比,这首词更加精致;与其他文人的作品相比较,这首词则更显坦荡直露,表现出了鲜明的艺术个性。
那么,韦庄何以会塑造出这样一位义无反顾地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何以会写出这样一首风格独具的文人词呢?这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独特的个人经历有着很大关系。
我们从这首词中可以明显看到其表现出的一种“女追男”的爱情模式。这种模式,无论是与生物学,还是与社会学都是相悖的。然而,纵观中国古代的爱情文学,这种“女追男”的模式并非个别现象,而是大量普遍存在的。可见这种模式是具有深刻的文化背景的。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社会是伦理型社会:儒家将血缘的家庭伦理原则与社会、国家的政治伦理原则同构,造成了在国家中高高在上的君权和在家庭中具有同样地位的夫权。在男尊女卑的思想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压力下,女性自我贬低也是造成“女追男”模式的因素之一。韦庄的这首词便是这种大背景下的代表。
从时代的文化背景来看,唐代文化有极强的兼容性和开放性,唐代文人有着饱满的生命激情与昂奋的精神追求。到了晚唐,虽然盛世不再,但这种生命激情的精神追求依旧活跃在晚唐文人的内心深处。他们的这种心理在较少带有道德文化心理重负的娱乐文学中便会流露出来。
三、解人意、命运凄苦的歌女形象
众所周知,词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歌、乐、妓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从词的社会功能上来说,它是上层社会酒席宴间不可或缺的娱乐助兴形式。在唐和五代,乃至两宋时期一直于青楼楚馆中盛行不衰。歌妓是负责将“词”展示与世人的载体,是词的主要传播群体。因此,她们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导致了“歌妓”本身也成了词的一类题材,小到一颦一笑、一容一貌,大到她们的喜乐哀愁、悲欢离散等各个方面内容,都是文人们创作的灵感来源。
当时的文人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就是歌楼酒肆,这是离乱的世道中可以寻找到些许安宁与心灵慰藉的最佳场所。韦庄自然也不例外。因此,歌咏歌舞艺伎之作在韦庄的作品中所占比重相当大。通过仔细研读,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往往选取富有特征的场景,对风尘女子特定的社会地位、独特的生活所形成的复杂、鲜明的个性加以描写,对她们所持有的态度是同情和欣赏的,在表现那些不幸女子的聪颖和才情,并抒发她们的痛苦和忧伤的同时,也暗自表达了对自己人生及仕途坎坷的悲叹。
四、才华横溢、品行高洁的意中人形象
在韦庄崎岖的人生之路上,有过或甜蜜或心酸的情感经历。因而其诗词作品中也有大量对那些他曾经爱恋过的女子们的描写,以表达对她们的爱恋与追思。
韦庄在塑造这些女子的形象时,或直接描绘她的容貌、服饰,或通过想象,运用比喻和描摹,让人物的“神”蕴含在“形”之中,做到形神兼备。如,“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女冠子》),词中刻画了离别时的情状,真切传神,将女性迫于强权,抑制情感之状表露无遗。又如:“露桃花里小腰肢,眉眼细,鬓云垂。”(《天仙子》)该词是韦庄追叙江南冶游、怀念昔日艳遇之作。这些句子情致缠绵,情思深刻,虽朴素平直,却善于抒情,在《花间集》中,可谓独树一帜,其中包含了他对爱人的怨别相思之情。再如,“暗想玉容何所以一枝春雪冻梅花,满身香雪簇朝霞。”(《浣溪沙·惆怅梦余山月》),古诗词大多描绘女子的容貌,多借艳丽的花作喻,此处却特意用“梅”作比,已显示其品性高洁、素净淡雅。她是一枝“春雪”中的“冻梅”,并且置身于晨雾朝霞的笼罩之中,这就使其原本清雅素淡、晶莹剔透的容貌又增添了几分灿烂明艳的风采,由此刻画出了意中人的精神风貌,她素洁而又明艳,高贵而又富有生机。
由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作者从寻常生活中,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和捕捉那些人们所共有的感情,而又没有被人说出的生活体验,使读者读罢感慨万千,即使像他笔下那样花容月貌、品格高远、才情出众的女子,依旧不能逃脱没有地位、没有自主权、受人摆布的命运。
总之,与前代几乎整齐划一似的女性形象相比,韦庄以清新自然的白描笔法、朴素自然的语言、情致幽远的意境、真诚深挚的情感刻画了众多形态各异、鲜明生动的女性形象,并将自己的深挚情感与坎坷经历融入其中。在文学史上虽“温韦”并称,但与温庭筠笔下委婉隐约情思幽远的女子相比,韦庄塑造的人物形象更显明朗直白、率真坦然之风。韦庄创造的这些女子之所以如此感人,鲜活地跃入我们的眼前,深植我们心里,是因为韦庄的作品中深深地融入了自己的生活经历、真情实感,因而我们看后会深陷其所营造的氛围中,越品味就越觉得意蕴深沉、久远。
参考文献:
[1]王水照.韦庄简论[M].唐宋文学论集.济南:齐鲁书社,1984:104-122.
[2]水晶.韦庄菩萨蛮试析:一首浪漫抒情的交响诗[N].联合报,1977-67-21:12.
[3]未陈.韦庄菩萨蛮五首[J].安徽师范学院学报,1957(02):78.
一﹑埋在地下的花儿
小说开篇提到:“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的是一生娶过七房女人。”然而前面六个都是一闪而逝的,白嘉轩对她们仅存的只有肉体上的记忆。
西原上巩家村巩增荣的头生女儿,刚过十六岁生日,就嫁给了白嘉轩,一年后死于难产;二房女人是庞家村殷实人家庞修瑞的奶干女儿,模样俊秀眼睛忽灵儿,但一年不足死于痨病;第三个女人是樊家寨殷实人家的十六岁女儿,丰满早熟,但一年就瘦成了一根干枯的包谷杆子,最后吐血而死;第四个女人是靠近米家堡村的,这个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从早到晚做他应该做的事儿,几乎不说一句话,没过多久也死了。这四房女人的死,犹如春过之后,落在泥土里的花瓣。办完父亲秉德老汉的丧事后。白嘉轩又娶了第五个女子,半年后,这个女人精神恍惚,半疯半颠,最后在洗衣服时溺死在池子里;第六房女人是美若游仙的胡氏,在百日解禁后,与白嘉轩干柴烈火的度过三天之后,梦里梦见前面死去的五个女子,从此日益沉郁寡欢,日渐黑瘦,流产后卧床不起,不久也死去了。
这便是白嘉轩的前六次婚姻,短短几年间,白嘉轩娶进六个青春灿烂的少女,抬出六具同样僵硬的尸体,六个如花的生命就这样的消逝了。很多人在感叹白嘉轩命运的不济,可很少人同情这六位美丽女子的悲惨命运。而这些生命价值在白家也只能转化为物质估算着,“女人花费的粮食﹑棉花﹑骡子和银元顶的起百个家当”。
假如没有遇到仙草,白嘉轩肯定还要继续娶妻。对于娶妻白嘉轩已经恐惧,他找到了长贵,“你给我在山里随便买一个,只要能给我白家传宗接代就行了……”此时的白嘉轩只在乎白家的香火怎样得以延续,对于女人他已麻木,他要的是能生孩子的机器。而长贵则在谈笑中,一句“你把五女引走吧!”订了自己女儿仙草的终身大事。因为长贵曾受过白家的恩惠,所以仙草便成了自己父亲报恩礼物。这也就有了白嘉轩的第七次婚姻。在新婚之夜,仙草有过反抗,但望着失落的丈夫,她最后还是选择了服从。“哪怕我明早起来就死了也心甘”,她几乎在用生命来挑战命运,这里的仙草是刚强和坚决的,然而她反抗仅仅是为了换取丈夫的开心,她反抗的前提是服从的。
从前六次婚姻的失败到第七次婚姻的成功,白嘉轩占有了六个女人。而这六个女人则如同是从同一模具中浇铸出来的一般。她们有着太多的共性:美丽﹑善良﹑勤劳,是传统的“三从四德”式的好女人。仙草以前的六个女人,在《白鹿原》中用墨极少,她们都没有自己姓名,而白嘉轩对于她们除了床笫之欢和肉体留恋外,没有了别的记忆。我们用白赵氏的一句话来概括:“女人不过是糊窗子的纸,破了﹑烂了,揭掉了再糊一层新的,死了五个我准备再给你娶五个”。她们(包括仙草和白赵氏)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制度下的牺牲品,在她们的眼中,男人是天。女人,作为‘人的意义是不存在的,她只是作为一个性别的符号而存在着。
仙草对白家是有功之臣,那是因为她接二连三地为白家生下三个儿子。白嘉轩赤裸裸的表达了妻子只有为他传宗接代才能赢得的赞赏:“你给白家立功了,白家几辈子都是单崩儿。我有三个儿子了,鹿子霖——俩,那女人这两年不见生,大概腰干了?”这里仙草的功劳成了白嘉轩炫耀的资本,而仙草得到的只是些许的赞扬,这样她也很开心,她知道作为一个女人她应该满足了。仙草操劳了一辈子,却为了陪伴丈夫而染上了瘟疫。仙草死了,带着二寸薄板离开了她深爱的这个家,她是中国传统好女人的代表,更是一位伟大的母亲,而这丝毫也不能改变她对男性的依附。
抬进白家的八位女性,不管是匆匆了其一生的六位短命的白嘉轩媳妇,还是为白家传宗接代立过汗马功劳的吴仙草和白赵氏,应该说是中华民族妇女“美”的代表,她们恪守传统的妇道,做着传统道德与宗法制度规定她们应该做的事,但最终还是属于黄土,埋没于地下,这是一群依附于男人而生存的女性。
二﹑折断翅膀的蝴蝶
《诗经·氓》中给我们描写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弃妇,而在《白鹿原》中,鹿兆鹏的媳妇——鹿冷氏也是这样一个形象。鹿家和冷家定亲本来只是两家人利益的相互依存,而儿女则成了这依存中的砝码,他们没有自我选择对象的权利,有的只是服从。鹿冷氏是这种文化下的牺牲品,鹿兆鹏的抛弃让他成为“活寡妇”,然而她并没有服从直至生命的结束,而是最后以发疯这一种变相的方式来反抗。
由希望到盼望,由盼望到失望,由失望再到绝望,一个女性承受这么多已是奇迹。但任何人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何况她这样一个年轻的女性。发疯成了鹿冷氏发泄内心欲望的惟一途径。只有这样她不用在意自己的言行,不用考虑别人的想法,不用在乎传统礼教,可以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可以无顾忌的做出放松自己的事情。在她的“疯言疯语”中,我们能够体会到他内心的痛苦,“我有男人跟没男人一样守活寡。我没男人我守活寡还能掐个贞节牌,我有男人守活寡图个啥?”独守空房的她无力控制自我,只能借助发疯来成全自己,以发疯来表示对丈夫和家庭的不满,可悲而无法的选择。这是对传统好女子形象的颠覆,也是她独有的反抗形式。她渴望幸福,但幸福没有临幸她。“麦草事件”是她对公公非礼的嘲讽又是她自己走向无底深渊的转折。公公送她一句“你才是吃草的畜生”,使她彻底的毁灭了。鹿冷氏的发疯是她自我解脱的表现,同时也是她内心觉醒的体现,虽说她的这种觉醒是在无意识状态下的,但相比白嘉轩那几位早夭的媳妇,她已经是一种进步了!
和鹿冷氏一样在生命尽头觉醒的还有白孝文的妻子大姐儿。这位引导白孝文成为一个“男人”的女性,也没有逃离被抛弃的命运,她是被丈夫与夫家都抛弃了的女人,在大灾之年饿死。对于白孝文而言,她只是“纺线织布缝衣做饭要娃”的工具;对白家而言,她是儿子的媳妇,因为儿子败家,所以她要受“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妇道约束。而大姐儿临死时质问白嘉轩道“爸,我进咱屋多年了,勤咧懒咧瞎咧好咧你都看见。我想过这想过那,独独没想过我会饿死……”表明了她对不公平命运的反驳,虽然这个呻吟很微弱,但她觉醒了。她以一个传统好女人要求自己,但得到的却是传统的戕害。她的质问,道出了几千年女性的悲哀,也正说明了她生命意识的觉醒。
三、叛逆的精灵
如果以“好女人”和“坏女人”来评定《白鹿原》中的女性的话,前面提到的女性无疑是传统的好女人,她们与白鹿原的礼教构成了和谐的社会氛围。而小娥的出现则把这种和谐打破了,她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是完全背离传统的。
小娥是美丽的,“小女人正在窗前梳理头发,黑黝黝的头发从肩头拢到胸前,像一条闪光的黑缎。小女人举着木梳从头顶拢梳得时候,宽宽的衣袖就倒将到肩胛处,露出粉白雪亮的胳膊”。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小女人”所要的只是生活的公平和爱情的满足。生活是会作弄人的,她生在那个时代就决定了她没有选择的权利。小娥的身份只是郭举人的妾,她有一个可以做爷爷的“名义”丈夫,这让她一出场就注定了悲剧。在郭家她除了做饭,为郭举人夫妇提尿盆外,还是男人返老还童的“泡枣”工具。
黑娃的出现,更进一步激发了她对屈辱命运反抗的意志和愿望。她在和黑娃偷偷相会中自然产生和黑娃厮守的美好愿望,“我看咱俩偷空跑了,跑的远远的地方,哪怕讨吃要喝我都不嫌,只要有你兄弟日夜跟我在一搭……”
然而,“仁义白鹿村”是绝对容不下她这个犯了“七出”的女人。在人们的心中她是堕落,不正经的代名词。所以,她进不了祠堂叩拜祖宗,甚至偌大一个白鹿村没有她的容身之处,只能住在村外的寒窑,但这些她都不在乎。她不嫌窑洞破烂,家境贫寒,对黑娃说:“只要有你,我吃糠咽菜都情愿”,只要过一个正常女人的生活,虽说这只是短暂的幸福和欢愉。农运失败后,黑娃逃亡在外,小娥失去了她的精神支柱。她不相信命运,为了救黑娃,她不得不去求鹿子霖,鹿子霖让她陷入了更深的痛苦,她成为了鹿子霖泄欲的工具。她没权、没钱,求情的惟一贿赂方式只有性,而正是性让田小娥的形象更为鲜明。小娥是一个有着自己独立思想的人,纵然她被鹿子霖所利用,在她看来这种报复是有利于自己的。小娥是善良的,白孝文受到祠堂族规枣刺的刷打,她因为助纣为虐遭受良心的谴责,她知道“我这是真正地害了一回人啦!”
如果说小娥的反抗是肉欲的,感性的话,那么白灵的反抗则是理性的,深远的。这个伴随着百灵鸟的叫声出生的女子,注定了她与白鹿原其他女性不同的命运。白灵是村里第一个进私塾读书的女子。读完私塾后,她以死相逼换取了去县城上学的权利。对于爱情,她不相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主动而果断地结束了一段本不属于自己的婚姻。
白灵是一位具有独立意识的现代女性。这不仅表现在她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上,更在于她对理想的不懈努力上,她勇敢地追求着自己的人生道路。先入国民党,再投共产党,因为自己的一份社会责任和自己对社会的认识而改变,她独立地思考,冷静地分析。为了自己的理想,甚至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分析冰心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推荐阅读:
冰心作品经典的好词好句05-23
冰心霞教案06-24
冰心女人阅读07-21
冰心《霞》欣赏11-01
往事冰心阅读答案07-21
冰心写景的散文09-08
冰心纸船阅读答案09-20
冰心散文集《闲情》06-12
冰心《纸船——寄母亲》欣赏07-21
《忆读书》阅读答案冰心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