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生物教学总结(精选9篇)
章丘五中 生物组
2008年高考结束了,现对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回顾。
进入高三之初,我们组内就达成共识,在这一届高三复习中改变以往的方式,探索新的复习方法。同时认识到,高三复习的工作重点还应当放在双基训练上,不应当一味的增加内容,而是应当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题技巧。因此在复习过程中首先应立足于课本的基础知识复习,即立足于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他们在课内外全面系统地复习教材,只有全面掌握教材上的基础知识,并对这些知识有了透彻的理解,才能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对基础知识的复习一方面要全面复习理清知识结构,捋清各知识点,把分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构建知识网络,使学生把握主干知识、明晰基本知识点,对整个知识体系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抓基础知识的复习也要突出重点,对重点知识和与实践联系密切、容易出能力考查题的知识点应多下功夫,以达到融会贯通、应用自如。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遗传育种原理、生态平衡原理等等,往往可以成为能力考查的素材,应作重点对待。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应注意理解和综合、应用,要善于联想、迁移,从而有利于提高运用能力。学生复习的好坏应通过各种手段来检验,高三复习的最好检验方法是课堂知识点过关测试,考察上一节或本节的知识点,教师的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学习目标很明确,有效的训练了双基。
精心编写复习学案。从学生实际出发、从课本出发,从学校实际出发,充分研究新考纲、新高考,利用自己可以累积到的一切资料进行重组分类,用优秀资料中的信息充实我们的教学,使别人的东西服务于我们自己的教学,达到“他山之石可攻玉”的效果,为此我们在教学案一体的基础上,增加了自选重组练习,使学生从繁杂的复习资料中解放出来,避免学生在重复练习中时间的大量浪费,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较大的作用。通过做题,形成和提高各种能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这一点在高考中有所体现,因此高考复习在重视三基的同时,也要重视知识的应用,重视知识的迁移,重视知识间的联系,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这样我们的复习才
能与高考命题改革的要求相适应。加强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不但要重视分析和解释实验现象和结果,以及推导实验结论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培养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在实验复习中,一方面重视了对规定实验的掌握,理解基本的实验设计原则和原理,如:掌握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原则,单因素变量原则,对照的原则等。另一方面在明确实验设计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实验设计试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进行答题技巧的指导。指导阅读,首先提高学生对阅读重要性的认识,端正态度,掌握方法,养成习惯。我们不少学生在考试时,如遇到熟悉的情景时,还能得心应手,可是一旦遇到新的情景,便感到束手无策,为什么呢?从情景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不足。这无疑是我们平时讲的太多造成的,我告诉学生:书上有很多概念、原理、规律等都是从有关的论述中推出来的,你顺着教材的线索去阅读,带着问题去阅读,一直读到自己能给自己出题目,你就能悟到很多新的东西,提取信息的能力得到了相应地提高。这样做也符合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考试中出现的说理不通,表达不清的毛病,教会他们运用课本中某些段落的内容,去正确使用生物学术语,为什么我们有些学生实际分比估分要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这方面吃了亏。在今后我们还应当正确处理教师讲读与学生自读,精读与泛读,课内读与课外读的关系。除了课本外,我们配套练习《世纪金榜》中的基础知识再现,规律、方法技巧,资料库等都是重要的阅读内容。另外,我们还应定期印一些课外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
一个人的精力与智慧是有限的,集众家之长,改自身之短,对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为高三生物教学服务,为此我们高三生物备课组的成员每周有二次固定的集体备课时间,来研讨教学中的问题。在备课中做到四统一,即统一计划、统一进度、统一教案、统一练习。以整体协作、集团作战的方针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
高三生物复习的计划与策略
章丘五中 生物组
新的一届高三工作即将开始,深感肩上的担子之重。在山东省实施高中规范化办学的形势下,如何搞好高三的教学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要想做好高三的教学工作,第一步就是要做好全年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思路,严格按照计划执行,要明白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怎么做。
一 复习计划
先进行选修三的学习,用时五至六周,从十月下旬开始进入一轮复习,一轮复习最重要,复习中以夯实基础为主要目标,安排的时间也应该最长,到明年2月底或3月初。然后用2个月左右进行第二轮复习,以提高能力为主要目标。高考前20天到1个月左右的时间,进行三轮复习,以强化训练进行查漏补缺为主要目标。而这些安排不仅要做到老师心中有数,也应该告诉同学们,使大家共同努力。
二 复习策略与方法
高考生物复习应坚持以高考考试说明和大纲能力的要求为出发点,根据高考中题目的立意和表达形式的新变化,加以认真复习,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生物复习的目标。鉴于今年的复习时间与往年不同,我们一致认为,高质量的备课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因此我们准备采用学案教学,学案教案合二为一,把提高效率落到实处。
一、夯实基础,扫除基础知识盲点。
在第一轮复习中,要以熟悉教材、整理知识、巩固概念、规范表达、打牢基础为复习目标要求,不能求快求深。
基础知识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源泉。生物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加以整理和归类,使之成为知识链和知识网,便于学生理解性记忆和回顾。如,脱氧核糖核苷酸——基因——DNA——DNA结构和复制——基因表达——基因突变——可遗传变异来源——进化。这样帮助学生归纳出一条主线,以利于学生系统地获得知识,并形成联系的观点,活跃思维。
2、贴近生产、生活,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方式
选择贴近书本知识更贴近生产、生活的问题,尽量避免纯知识性题目的立意。这样有利于将死知识活化,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逾越思维障碍、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否则无法解决高考综合能力问题。
当前的生物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老观念、老方法,应该以发展人的品质和智力为目标,应该将生产、生活中的生物问题融入生物课堂教学中,以增强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教学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能以扼杀学生的能力来换取有限的教学成果,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人
文精神,从生产和生活中发掘生物学知识来开拓学生的思路和人文精神的培养。高三生物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生命现象、生命规律并用生物学知识来解释。
3、注重图表图解表述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在复习时按照专题对图表图解进行复习,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的培养。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图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图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图解等。
高三复习应加强对学生认识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图表图解------基础知识之间的思维转换模式,促使学生思维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分析图表、图解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表达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往往会转化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不能忽视学生对图表、图解问题的分析能力的培养,但是往往学生对此类题目存在着分析能力较差,从图、表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能力不足,对题目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等不良的审题习惯,对此教学中可以用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导向来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审题并形成思维迁移能力。
4、突出比较法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选择运用比较法,把课本中相关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有利于学生将知识系统化,并形成知识结构网络。如,通过对知识的比较帮助学生对教材中有联系的前后知识加以比较,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因此,生物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的内容,前后知识的联系,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等,指导学生进行比较法的学习。例如,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比较、新陈代谢基本类型的比较、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的比较等,这样易于理解和掌握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5、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有限的时间和条件下尽量多的弥补课本是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只有学生亲自做了的实验,经过了思考、分析,才能提高学生分析实验设计实验的能力。
复习中不断总结近年高考的实验设计题,认为实验在高考中仍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复习时加强了对学生实验设计能力要求的专题研究,要求学生学会根据给出的条件,自己设计实验合理科学的步骤。注重答题方法指导
平时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审题、破题、解题方法的指导。避免非智力因素失分。应善于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质疑思维不断深入,形成思维的深刻性、逻辑性、灵活性,并指导学生对语言组织的逻辑性、科学性和严密性的培养,养成规范答题的好习惯。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无锡市市区2004—2008年参加高考体检的全部考生, 年龄在17~20岁, 共计78 901名, 其中男生39 555名, 女生39 346名。
1.2 方法
抽取静脉血3ml分离血清, HBsAg检测采用酶联吸附法, 诊断试剂由郑州安图绿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 ALT检测为手工赖氏法, 试剂由上海科欣生物技术研究所提供, 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1.3 结果判定
ALT<40U/L、HBsAg阴性为正常, 阳性标本都进行2次复检。
1.4 统计方法
数据用SPSS 15.0软件处理, 统计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HBsAg阳性携带率
本市2004—2008年市区考生78 901人, HBsAg阳性2074人, HBsAg携带率为2.63%。男女间有性别差别, 男生高于女生, χ2=63.45, P<0.01。从表1可见本市中学生的HBsAg阳性携带率呈下降态势, 从2004年的3.74%逐年降至2008年的1.47%, 经χ2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人 (%) ]
注:**定基比、环比P<0.01;*定基比P<0.01。
2.2 ALT异常检出率
在表2中可见5a累计检出ALT异常学生95例, 检出率0.12%, 波动范围0.11%~0.17%之间, 略有上升趋向, 男生ALT异常率明显高于女生 (χ2=31.52, P<0.01) 。ALT异常值多数学生在100~150U/L间, 其中>200U/L有7人, 占异常者的7.37%。
注:与男生异常检出率比较, *P<0.01。
2.3 ALT异常伴HBsAg阳性检出率
2004—2008年高考体检累计检出ALT异常学生95名, 其中单纯ALT异常者52名, 占54.7%。另43名ALT异常伴HBsAg阳性, 其中男性者有32人, 占此类人群的74.4%, 男女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62, P<0.01) 。7名ALT>200U/L都是HBsAg阳性者, 说明这些学生肝功能明显异常, 有可能为乙肝急性期患者。
3 讨论
我国是乙肝的高发流行区, 1995年全国调查资料人群乙肝病毒 (HBV) 携带率达9.75%[1], 而我市2004—2008年高考学生体检结果显示, 中学生HBsAg阳性携带率平均为2.63%, 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呈逐年下降趋势。我们认为, 这是我市乙肝防治工作收到显著成效, 1988年就在本市产院推广新生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 1992年将乙肝疫苗列入计划免疫程序管理, 学校健康教育进入常效管理, 学生自我保护防范意识和免疫能力都得到加强。2008年, 我市高考生携带率为1.47%, 较2004年下降幅度达60.7%, 经χ2检验, P<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sAg携带率和ALT异常检出率均为男生高于女生, 和各地报道相一致[2,3], 从流行病学分析这可能与男生的个人卫生习惯相对女生差些, 而在外就餐机会和户外活动及运动创伤都较女生多等因素有一定关系。
结果显示高考生ALT异常检出率稳中有略上升, ALT是肝细胞损伤的特异标志, 而且可反映肝细胞的损伤程度, 对ALT异常伴HBsAg阳性者需抗炎、抗病毒、保肝治疗, 对有传染性学生则需立即采取相对隔离休息。单纯ALT异常者常常与学生长期学习紧张, 营养膳食不合理, 睡眠不足有关, 有些学生为单纯性脂肪肝, 通常1个月再复查, 多数学生经综合措施干预后都能恢复。
虽然我市中学生HBsAg携带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乙肝的传染性还广泛存在, 仍有相当学生为易感人群, 因此, 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教育和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必须常抓不懈, 在我国乙肝疫苗已列入计划免疫基础上, 建议有关部门能在中小学生人群中开展乙肝疫苗的补种和强化接种, 使青少年群体建立持久而有效的免疫屏障是目前预防乙肝最行之有效的方法。ALT异常、HBsAg阳性影响考生录取和择业, 增加考生心理上造成压力, 有可能会影响其高考正常水平的发挥, 所以家长、老师、校医对此类学生需重点关心和给予心理疏导, 通过有效的个体化健康干预将影响程度降到最低, 在每年1次的健康检查中, 高二阶段也可增加血检项目, 达到早发现、早治疗。学校和家庭更要确保考生有足够的户外活动, 充足的睡眠时间和合理的膳食营养, 让每个考生有健康身体及良好的心理素质, 发挥出最佳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立明.流行病学.4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293.
[2]沈志英, 周爱芬, 曹家穗, 等.嘉兴市1998—2003年高考生HBsAg检测结果.浙江预防医学, 2004, 16 (7) :23.
一、前后的勾连性
“嵌入式”的句子,既要“勾前”,又要“连后”,只有这样,才能使句子的衔接紧密,脉络贯通。如:
例1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海南、宁夏卷第21题)
明式家具,崇尚简约、天然之美,____,____,____ ,牢固结实;不过多地进行装饰,不过多地渲染技艺,不过多地雕琢,____,____ ,____ 。
①结构全不用钉
②以木材天然纹理和色泽为美
③加工工艺精密
④简洁而典雅
⑤用榫铆接合得天衣天缝
⑥符合中国“道法自然”的传统审美情趣
答:________________
解析:前三条横线处于句群的中间位置,所以既要“勾前”,又要“连后”,应排③①⑤句。因为①句的“结构全不用钉”和⑤句前半句的“用榫铆接合”正是“崇尚天然之美”的表现(③句是对①⑤的总提),这就做到了“勾前”;而⑤句后半句的“接合得天衣天缝”产生的效果是“牢固结实”,这就做到了“连后”。后三条横线处于句群的尾部,所以要“勾前”,应排②④⑥句。因为②④⑥句依次照应了横线前的“不过多地进行装饰”“不过多地渲染技艺”“不过多地雕琢”,这就做到了“勾前”。据此,六句话应排序为③①⑤②④⑥。
例2 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浙江卷第22题)
奥林匹亚的废墟之美,究竟属于哪种美呢?
①因而残垣断壁失去部分的构图,也就容易让人通过想象获得。
②也许废墟和残垣断壁本身就是美,这种美与其整体建筑结构左右对称有关。
③不论是帕台农神庙还是厄瑞克特翁庙,我们推想它失去的部分时,不是依据实感,而是依据这种想象。
④我们的感动,就是看到残缺美的感动。
⑤这想象的喜悦,不是所谓空想的诗,而是悟性的陶醉。
解析:该题的第⑤句特别需要关注,因为它的开头“这想象的喜悦”起到了“勾前”的作用——紧承③句末尾的“而是依据这种想象”;它的结尾“悟性的陶醉”起到了“连后”的作用——连接着④句的开头“我们的感动”。这样,③⑤④就形成了一个近似顶真修辞格的勾前连后的句群。
二、内部的层次性。
多个句子的排序,为确保其快捷性和精确性,必须首先从大的方面把握其内部层次(粗排),然后再在同一层次内调整(细排)。如果标点符号已经明确表明了层次,则更要牢牢抓住。如:
例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全国卷Ⅰ第4题)
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粮食安全问题。中国多年来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实现了粮食供应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②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③使粮食产量不断攀升
④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
⑤推广良种、改善水利条件、精耕细作
⑥在上个世纪末突破5亿吨大关
A.④⑥②⑤③①
B.④⑤③⑥①②
C.⑤①⑥④③②
D.⑤④③⑥②①
解析:横线上所填的句子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④⑤,其中④讲的是“战略”,⑤讲的是“措施”。第二个层次是③⑥,讲的是产量,其中⑥是对③的具体说明。第三个层次是①②,讲的是“意义”,其中①讲的是对中国的意义,②讲的是对世界的意义。这样,六句话就形成了“采取战略措施——促使产量提高——产生巨大意义”三个鲜明的层次。据此,横线上的六句话应排列为④⑤③⑥①②,该题的正确答案应为B项。
例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广东卷第4题)
①《禹贡》主要以山脉、河流和海洋为自然分界,把所描述的地区分为九州,不受当时诸侯割据形势的局限,把广大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分别阐述九州的山川、湖泽、土壤、物产等,是自然区划思想的萌芽。
②此后,主要论述疆域、政区建制沿革的著作不断涌现,除正史有地理志外,各省、府、州、县也多编有地方志。
③《山经》以山为纲,综述远及黄河和长江流域之外的广大地区的自然条件。
④班固所著《汉书·地理志》是中国第一部疆域地理著作。
⑤中国最早的区域地理著作是战国前后出现的《山经》和《禹贡》。
A.⑤③①④② B.⑤③①②④
C.④②③⑤① D.④②③①⑤
解析:供排序的句子分为三个层次:⑤句为第一层次,总提“中国最早的区域地理著作”——“《山经》和《禹贡》”;③①句为第二层次,分述“《山经》”和“《禹贡》”;②④句为第三层次,总说“中国区域地理著作”此后的发展情况,而④句则是对②句的例证。这样,五句话就形成了“总—分—总”三个鲜明的层次。据此,横线上的五句话应排列为⑤③①②④,该题的正确答案应为B项。
例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辽宁卷第4题)
红星小学门卫王煦被区教育局评为“十大感动校园人物”,他的事迹中最突出的一条是认识全校500 多个学生并能叫出他们的名字,为家长提供了很多方便。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门卫感动校园,体现的就是一种服务育人的精神。
①学校里的教师是在教书育人
②这不只是像背书那样背出来的
③要叫出全校学生的名字,实在不容易
④校园内的管理、服务也无不在体现育人的功能
⑤能叫出几个学生的名字,很简单
⑥这是关爱学生、日积月累的自然结果
A.①④⑤②③⑥B.②⑥①④⑤③
C.③⑥②①⑤④ D.⑤③②⑥①④
解析:从每条横线后的标点符号来看,六句话分为三个层次,每层两句。其中,第一个层次是③⑤,讲的是“性质”,而从⑤到③显现出由易到难的层次。第二个层次是②⑥,讲的是“原因”,而从②到⑥显现出由浅(“背”)入深(“关爱”)的层次。第三个层次是①④,讲的是“意义”,而从①到④显现出由“常”(“教书育人”是常识性观点)入“新”(“管理、服务育人”是新的理念)的层次。这样,六句话就形成了“性质——原因——意义”三个鲜明的层次。据此,横线上的六句话应排列为⑤③②⑥①④,该题的正确答案应为D项。
三、事理的逻辑性
无论叙事、状物还是说理,在行文时都要遵循生活的逻辑、自然的逻辑和思维的逻辑。如果在表述的过程中违背了这些事理的逻辑,就必然会影响到语句的连贯性。如:
例6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四川卷第4题)
人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它要求一个人应有高尚的道德追求
②勇于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义务
③是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
④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⑤是指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
⑥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律
A.③⑥①④⑤② B.③⑤①②⑥④
C.⑤②①⑥④③ D.⑤③①②④⑥
解析:因为一个人有了①句中的“高尚的道德追求”,才能够做到②句中的“勇于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义务”;正因为能够勇于承担②句中的“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义务”,才能够做到④句中的“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因为能够“有高尚的道德追求”“勇于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义务”“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够做到⑥句中的“自尊、自爱、自强、自律”。为此,该题第二个句号前的四道横线上应依次填上①②④⑥。而⑤③则是对“人格”的介定,其中⑤介定范畴,③介定内涵。为此,该题第一个句号前的两道横线上应依次填上⑤③。据此,该题的正确答案应为D项。
四、连词的提示性。
连词在语句中有强化语意关系的作用,如“也”“但”“而且”等连词引起的句子常常处在后续位置,这就为我们排定句子的前后顺序提供了一条线索。如:
例7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全国卷Ⅱ第4题)
铁路客车动车组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控制技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列车防火系统也很先进,重要设施都附有防火装置。
①并与地面通讯,实现地面对列车的监控
②能实现对动车组各个系统的控制
③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动车组即可自动减速或停车
④同时对系统进行监视和故障诊断
⑤无需人为干预
A.②①⑤④③ B.②④①③⑤
C.⑤③④②① D.⑤④①③②
解析:该题①②④句讲的是“动车组”的优越性,而依据④句开头的“同时”和①句开头的“并”,这个句群的内部排序应为②④①。而③句开头的“一旦”表明这是一种突发情况,⑤句中的“无需人为干预”照应的正是③句中的“自动减速或停车”。 据此,横线上的五句话应排列为②④①③⑤,该题的正确答案应为B项。
此外,“例2”中可依据①句开头的“因而”,将①句和②句排定为②①;“例5”中可依据②⑥句中的“不只是……是……”,将②⑥句排定为②⑥,可依据①④句中的“是在……也是在……”,将①④句排定为①④。
五、代词的称代性
为了保持句子在表意上的简洁性,往往在后续句子中使用代词来称代前文已经陈述、说明的内容,这就为我们排定句子的前后顺序提供了一个路标。
如:“例4”中②句开头的“此”,指代⑤③①句中陈述的“《山经》和《禹贡》”,这就将五句话分为非常清晰的两个层次:⑤③①讲的是“最早的”区域地理著作如何,而②④讲的是“此后”的区域地理著作如何。再如:“例5”中②句开头的“这”,指代⑤③句中陈述的王煦对全校500 多个学生的熟悉程度,这就清晰地显示了⑤③句和②⑥的层次:⑤③句讲的是程度如何,而②⑥句讲的是达到“这”程度的原因如何。
当然,在解答语言连贯排序题的具体操作过程中,会综合运用多种排序手段和方法,但难点往往落在一两个关节点上,这就需要你从上述五个突破口中获取灵感,灵活运用,机智操作,以提升排序的精确性和快捷性。
强化训练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城市不是乡愁的产地,城市只是埋葬乡愁的坟场。我们周游在后现代的工业城市,难觅经典永恒的乡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乡愁生发在辽阔的原野
②那它一定是逃离了都会
③因为乡愁萌芽在朴素的地方
④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还有令人一见倾心的乡愁
⑤偷偷生长在被现代人遗忘的高山之巅的乡舍与内陆深处的村庄
A.④②⑤③① B.③①④②⑤
C.①③⑤④② D.①⑤③④②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把一群人送到一个远离现代文明的荒岛上,让他们在“原始状态”下开始新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结果可想而知,大家选择了公平
②因此结论是:在公平和效率之间,公平优先
③每个人对未来一无所知,不知道自己将来是穷还是富
④现在,让他们协商,建立一个他们心目中“公正”的社会
⑤因为不知道自己将来的收入如何,支持效率就可能承担饥饿的风险
A.④②⑤③①B.③④①⑤②
C.①③⑤④②D.①⑤③④②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对尚存的乡村传统文化挖掘、保存,并根据新的情势有益的加以改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有助于共同体的维护与重建
②不仅能重构农民的意义与价值系统
③而且还能增加村庄社区的黏合能力
④建设与农民现实生活相匹配的乡村新文化
⑤消减他们因社会急剧变迁而产生的“拔根”感
A.④②⑤③①B.③①⑤②④
C.②①③⑤④D.①⑤③④②
参考答案
1.A(五句话分为两层:④②⑤为一个组合,承接上文的“难觅”,表示一种假设的情况,应在前;③①为一个组合,解释其原因,应在后。在④②⑤这个组合中,根据关联词“如果……那……”,可以推知④在前,②在后;再根据从“逃离了都会”到“偷偷生长在……乡舍与……村庄”的事理逻辑顺序,可以推知②在前,⑤在后。在③①这个组合中,根据从“萌芽”到“生发”的事理逻辑顺序,可以推知在③前,①在后)
2.B (③句紧接题干的文句,陈述到荒岛后的现状,它与题干的文句共同构成一个情境。④句是提供选择余地,①句是作出选择,⑤句是解释为什么会作出这一选择,②句是得出结论,因此④①⑤②形成一个符合事理逻辑的句群)
3.A(④承接上文,“建设乡村新文化”是建立在“挖掘、保存”并“改造”“乡村传统文化”基础上的。②⑤讲的是“建设乡村新文化”对农民个体的意义,③①讲的是“建设乡村新文化”对农民群体的意义,并且有“不仅”“而且”的语言提示)
高考逼近,你准备好了吗?对于每门课程你能否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呢?现在就来看一看对于生物学科,老师给学生们哪些指导,以使各位同学学习高效有序、有的放矢地做好最后冲刺复习。
一、要建立学科知识体系,抓住重点。
我们要对自己生物学科的学习状况了然于心,否则冲刺复习时会有老虎吃天,无法下手的感觉,而要做到这一点,现在有必要梳理一下我们高中生物都学了些什么,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抓住学习的重点。下面我们按教材顺序一起来梳理一下,希望同学们在梳理的过程中可找到自己的知识擅长处与薄弱处,抓住学习重点。
1.必修1:分子与细胞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物学当然要研究“细胞”了,所以第一本教材便紧紧围绕“细胞”这一中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组成细胞的分子
此部分需掌握的内容主要为六大化合物的分布、结构、主要功能、及鉴定方法。
(2)细胞结构:细胞膜、细胞质(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及功能)、细胞核
此部分需掌握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
(3)细胞代谢(细胞中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统称细胞代谢)
①物质的跨膜运输:细胞代谢伴随着物质的输入与输出。
该部分需掌握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及实例。
②ATP:细胞代谢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而细胞生命活动直接利用的能量形式是ATP。
③酶:细胞代谢需要酶的催化。
该部分包含的考点主要有酶的化学本质、酶的作用特点、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④两种重要的细胞代谢: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
(4)细胞的生命历程: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凋亡、癌变。
2.必修2:遗传与进化
具有遗传现象是生物的重要特征,在遗传中又存在着变异,变异的积累使生物产生进化,第二本教材的内容设置主要围绕着遗传、变异、进化这三个主题,而其中的遗传部分是高考的重点也是难点,主要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1)遗传部分:
①孟德尔杂交实验的过程、结果及孟德尔两大遗传定律: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解题中的应用。
②伴性遗传。
③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减数分裂。
亲子代之间遗传物质的桥梁细胞为雌雄配子,遗传的细胞学基础便是可形成雌雄配子减数分裂。
④遗传的分子基础——DNA:主要包括DNA的复制、DNA上遗传信息的表达(转录、翻译),它们构成了体现生物遗传信息传递过程的中心法则。
(2)变异和育种:可遗传变异的类型及特点、各种育种方式的原理及优缺点。
(3)生物的进化
3.必修3:稳态与环境
这本教材中所讲的稳态既包括生物个体内环境的稳态及调节,又包括生物所生活的生态环境的稳态及调节。如今人们对自身健康及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此部分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点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对其归纳如下:
(1)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指激素调节
(2)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
(3)种群的概念、种群数量变化
(4)群落的概念、种间关系、群落结构、群落演替
(5)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态。
以上内容中的生命活动调节几乎为高考必考点,有关生态系统的考点也频繁出现,但它们的难度并不高,解题所需的时间也不长,所以相关题目要努力拿到满分。
4.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这本教材需要掌握的主要内容如下:
(1)微生物的培养、分离、计数
(2)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果酒、果醋的制作;腐乳的制作;泡菜的制作及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3)DNA的粗提取与鉴定、PCR的过程及条件
(4)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
5.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
这本教材的内容均是目前最前端的一些生物技术或理念,主要内容如下:
(1)基因工程: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2)细胞工程(克隆技术):
植物细胞工程: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及注意事项、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过程
动物细胞工程: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动物)、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3)胚胎工程:胚胎移植技术、胚胎分割技术、胚胎干细胞技术
二、要做好难点突破工作
做好知识体系的归纳和整理后,我们便可以找到自己的知识薄弱处,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便是潜下心来去思考、钻研这些地方,将它们一一攻克,不留死结。
对于这些难点,首先要将知识点掌握到位,然后再找
一、两道相关的题型练习一下,以做到知识的活学活用,我们的时间精力有限,习题不用做太多,但做过的习题一定要分析到位,注意总结,以提高学习效率。
怎样才能掌握这些知识呢,说到这里有的同学肯定想起了一个字“背”,其实生物知识不是这么无趣,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①对于“DNA子链的合成方向是5,→3,”这个知识点,如果死记硬背,枯燥无味且记不牢,也做不到知识的活学活用,我们可以这么做,首先搞清楚“5,端”和“3,端”是怎么回事儿,“DNA子链的合成方向是5,→3,”又是什么意思,最后为了方便记忆它的方向是“5,→3,”,再联想一下“幸运52”这个节目,这样这个知识点便真正属于你了。在这里想跟同学们提一下联想记忆法,我们要识记的许多知识其实都可以通过谐音或者其他方式与你感兴趣或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这样通过联想,知识的记忆就比较轻松了。
②对于“糖类的种类”这个知识点,你能发现它跟“3”有缘吗,如糖类分3种:单糖、二糖、多糖;常见的二糖有3种:麦芽糖、蔗糖、乳糖;常见的多糖也有3种:淀粉、纤维素、糖原;这样我们一旦抓住这个“3”,识记这个知识点便不会有遗漏,印象也会更深刻。在这里想跟同学们提一下总结和发现的魅力,现在许多教辅上都有总结好的现成的东西供大家使用,如果同学们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总结和发现一些东西,那么用起来会更得心应手。
③对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这个知识点,有没有感觉到有些乱哄哄呢,别着急,我们可以这么做,首先耐心的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熟悉一遍,你会觉着它们两个挺像,又有不同,于是忍不住便要比较一下,体液免疫既有T淋巴细胞参与又有B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就不是了,它只有T淋巴细胞参与;它们都可产生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不过体液免疫产生的是效应B细胞和记忆B细胞,而细胞免疫产生的是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这样经过一番比较和推敲,你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便会有清晰的认识了,在需要的时候,还可以循着之前比较和推敲的思维过程再找找它们,孔子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反复熟悉它们的过程中,说不定还会有新体会新发现呢。这便是“比较
根据《黑龙江省降消项目高危孕妇管理和危重孕产妇抢救基本要求》进行高危孕产妇管理,对每位孕妇进行高危筛查并做好记录,对高危孕妇进行管理,定期进行预约及追踪随访的要求,我院对来院就诊的孕妇进行筛查,对筛出的高危孕妇做了系统的管理,总结如下:
一、制定了高危孕妇筛查制度。
制度要求每次产前检查均进行高危评分,并将分值累计相加,建立高危妊娠登记簿,进行备案管理,并在孕产妇保健手册上做标记,直到妊娠足月。
二、制定了高危孕妇追踪制定。
制度要求对每位高危孕妇进行追踪,无论高危程度如何,如为重度或加重,应住院治疗甚至转院,直至安全分娩。
三、制定了高危孕妇管理制度。
制度要求凡确诊为高危孕产妇,必须纳入高危孕妇管理范畴,填写高危登记,加强管理措施。参照“高危妊娠的监护和管理”措施进行相应的处理,减低死亡率。高危孕妇要增加产前检查次数,必要时增加访视次数,严重时住院治疗,必要时转院治疗,直至安全分娩,高危孕妇产后由县、乡级随访,并进行身体检查,了解生殖器恢复情况及有无后遗症发生。
四、建立了高危门诊。
高危门诊由资历高,经验丰富的老专家担任,负责高危筛查,高危登记,高危追踪,高危管理工作,对每一位来院产前检查的孕妇进行高危筛查,筛出高危进行管理,并对流失患者进行追踪,做到让每位高危患者都得到相应的检查及筛查。
怎样科学地制定复习计划呢?
首先,要明确高考知识范围(掌握考纲规定的考试范围中的内容)与能力要求(初步具备较好的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先参照2014年《考试大纲》进行,针对这些要求,一般可以将高三的复习大体分为五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适应高三
这一阶段大致从2012年7月到2013年9月初。高二必修教材结束就提早进入高三状态,尽早树立高三意识,重点完成选修新课。同时在老师的引导下应以积极的心态适应高三的学习和生活节奏。相信自己,“我是最棒的,我一定会成功!”培养自己敢于竞争和善于合作的意识,养成自尊、自强、自律的良好习惯,明确每天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明确高三是很辛苦的,大强度的训练是常有的,压力大也是必然的。如果你的成绩差一点,只要你把握住这一年里正常的学习时间和机会,就有可能上升到前列;如果你的成绩好一点,掉以轻心也有落马的可能。特别是生物学科,具有短平快的特点,很容易在高三异军突起,以前差一点并不重要,只要你现在充满信心,积极、乐观地向着目标不断努力,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生物学科就会成为你的强项,你就会不断超越自己,最终取得胜利。等2013年9月升入大学后再回头看,相信你度过的高三阶段将是你最开心、最充实、最美好的一段时光。专注、心无旁骛地为一个目标奋力拼搏,才是一种真正的幸福。
二、第二阶段——拼搏高三
这一阶段大致从2013年9月到2014年2月,约6个月的时间。这是第一轮基础复习阶段,应按照考纲知识框架安排顺序,以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复习为主线,以夯实基础为目的,主要是解决知识点问题。复习时应该和老师的步伐保持一致,进行逐章逐节地细致复习。把高考范围内的每个知识点都复习到,地毯式轰炸,做到毫无遗漏。这个阶段的复习较枯燥,觉得看哪一点好像都会,实际上并不扎实,所以,复习中要克服急躁心理、浮躁情绪、眼高手低的弊病,要知道“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知识是整个复习计划的“基石”,绝对不能掉以轻心!只有把枝、梢、末、节、干这些地方都复习到了,才能在今后进行综合能力的提升;只有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循序渐进,才能使今后的复习变得轻松,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具体的复习策略如下:
1.注重理解,吃透教材,以教材为本
教材是考纲的具体体现,吃透教材,夯实基础,落实好每个知识点,是搞好高三整个复习过程的前提。对生物概念、原理的理解及语言表述要准确规范,不能认为“知道就行了”,必须理解透彻,否则这些结点不“结实”,很容易遗忘形成漏洞,漏洞太多,必然影响后阶段复习效果,这也是导致答题表述不准确、不规范而丢分的重要原因。
2.重视实验,熟悉经典,知识实验化
首先,本阶段的章节复习和实验复习同步进行,主要是为了强化实验与知识的联系。考纲规定的教材实验是实验复习最基本的要求,它不仅是高考的直接目标,也是实验设计的基础。我们不仅要掌握实验的目的、原理、器材、方法和操作步骤、实验结果与结论,更要灵活地将这些实验所涉及的方法与技术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解决相应的生物学问题。
其次,吃透生物教材中的经典实验,如“光合作用的发现”、“酶的发现”、“孟德尔遗传实验”等,这些实验蕴含了生物学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学生应通过体验知识的发现过程来学习科学方法,培养实验能力。
再次,教材内容实验化。尽可能将教材内容实验化是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如矿质元素的作用中讲硼元素有促进花粉萌发的作用,我们可以将此内容实验化,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硼对花粉萌发的影响。通过对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等的分析解答,既强化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多种能力,还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学习兴趣,何乐而不为呢?
3.分析图表,学会转换,图表系统化
图表是生物学信息的主要载体,也是学习生物学知识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重要工具,因此常以图表材料为背景,要求利用所学知识对图表信息进行分析作答,从而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及分析表达能力。这类试题条件隐蔽,灵活多变,具有较好的区分度。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利用图表作为背景出题,占分值比例较大。这类试题将无疑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和重点。因而在复习过程中,要多练习用生物学术语描述教材上和试题中的图表、图解和数据等,努力培养自己用多种表达形式阐释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能力,熟悉图文转换、图表转换、表文转换等。同时对不同图表要进行整理、归类,如:坐标曲线图、坐标直方图、流程图、模式图、概念图、显微摄影图、饼状图、表格等。
4.强化记忆,夯实基础,记忆定时化
记忆是学习的基础,是知识的仓库,是思维的伴侣,是创造的前提。学习是对知识的摄取,考试是对知识的回忆。现在的高考是大众化考试,贴近教材,贴近生活,因而对一些重要基础知识的记忆,是提高学习效率和复习效果的有效手段。
生物比物理、化学知识点多,记得不准不熟就会凌乱无章,答题时也容易丢三落
四、张冠李戴,知识点记得准、熟,难题也会变得简单,正所谓“熟度等于速度”。能理解的理解了再记忆,暂时不能理解的则记住了再理解。最好根据自己习惯每天抽出20分钟时间记忆同步复习的内容,并形成制度,坚持不懈。
记忆方法也应多样,可采用“五官并用记忆法”、“化整为零记忆法”、“分层记忆法”、“比较记忆法”、“形象记忆法”、“谐音记忆法”、“网络记忆法”等多种记忆方法。如采用“谐音记忆法”,原核生物中有惟一的细胞器:原(原核生物)来有核(核糖体)。又如下面的内容可采用“联想记忆法”,植物矿质元素中的大量元素:氮(N)磷(P)硫(S),假(K)爱(Ca)美(Mg),可联想为氮磷硫是一个人,假爱美;微量元素:铁(Fe)猛(Mn)碰(B)新(Zn)绿(Cl)木(Mo)桶(Cu),可联想为一个小孩手拿一根铁棒猛碰一个新的绿色的木桶;色素层析(从上到下):胡耶(叶),ab也;人体8种必需氨基酸:甲硫氨酸、缬氨酸、赖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色氨酸、苏氨酸,可记为:甲借(缬)来(赖)一(异)本(苯)亮色书(苏)。
其中“网络记忆法”是夯实基础常用的方法,是对每节知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初步构建以节为单位的知识网络,其实整理的过程本身就是记忆过程,而且便于今后回顾、理解和再记忆,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构建时要注意三点:
(1)知识记忆的网络宜简不宜繁,宜小不宜大。
(2)要留有今后相关知识的补充和自我检测的余地,全写出来就成了教材的翻版,导致在今后的回顾中出现“走马观花”的现象。
(3)对于空白地方的内容(即知识要点),可注明在X教材Y页,便于自己快速查找。
5.注重归纳,错题常究,提高时效性
一轮复习知识覆盖面广、内容多,如果复习不掌握一定的方法,就会整天忙乱不堪、效率低下。比较行之有效的办法是“两个本子”,一是课堂笔记本,用来做好每节课的记录,课堂笔记主要记两点——盲点和得点,对盲点课后要及时解决,不留漏洞;对得点(收获点)要隔三差五揣摩多次,直到真有所得,方能久久不忘。二是错题集,及时收集自己
3易错、常错的题目,借此不断反省自己曾经出现过的失误,找到自己知识的漏洞、思维方式的偏差、解题规范的疏漏,不让同样的错误在高考中重现。究错纠错是提高能力的捷径。
有同学认为这些东西教材上有,教辅书上也进行了补充,就足够了,没必要浪费这个时间。实际上生物知识太零碎、易忘,只有勤动手、勤整理、勤归纳、勤总结才能使零碎的知识系统起来。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这个道理,这是其一;其二,教辅用书是面对全体学生的,它“辅导”的内容不可能全是你的缺点。另外由于这一阶段时间长,学习易疲劳、易松懈,对易错题的整理要持之以恒,做到有错常纠、有错必究,不可半途而废。在学习这条路上,没有捷径,只有勤奋!
6.培养习惯,珍惜训练,反思中提高
高考,是通过答题来考查学生能力的,因而从复习开始就应加强解题习惯的培养,提高解题质量,但要注意克服一味地追求多做题而不总结、归纳的错误做法,因为这样做既费时,复习效率又低。正确的做法是:对做过的题目,要做懂弄透,要对知识进行整理,对解题方法进行归类。如做选择题时应从知识、题眼、题干与答案之间的关系上寻找内在的联系,进而得到答案;做非选择题时,从知识点、关键词、学科术语、语言逻辑等方面组织答案,力求科学、准确、完整、简洁。其实良好的解题习惯比基础知识还要重要,因而在一轮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自己解题习惯的培养,让自己有一个良好的答题习惯。“习惯决定行为,细节决定成败”。通过良好解题习惯的培养,使我们在解题中定位知识、积累知识,在解题中总结规律、形成技能,做到“鱼渔皆有”,达到“夯实基础、培养技能”,这是该阶段的复习目标。
在高三,一般学校都会安排平时练习、月考、模拟考试等多次考试。课后的统一练习可称之为“限时作业”,是训练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准确、快速完成一定数量题目的好办法,必须珍惜。用高考的标准要求自己,计算好时间,一丝不苟地去答每一道题,才能养成解题好习惯。同时更要重视每次练习之后的试卷讲评,自己错了的,同学错误比较多的,都要归纳、反思,找出审题、基础知识或解题方法上的不足,并将错误的原因对照教材从知识的根源来进行反思,要努力做到同样的错误不再重犯。整理错题时,为节省时间,可将不同原因的错题用不同颜色的荧光笔做上记号,然后将试卷按时间顺序装订成册,这是最宝贵的、个性化的财富。每次训练认真,反思到位,知识和能力都将提升。每次练习不要只看分数,更要做好训练和复习的每一环节,注重过程落实和优化,质量(分数)必然稳步提高!所谓“练一次,长一茬”原因就在此。
随着第二阶段复习的结束,我们从全面的基础性复习转入“抓纲”(把握主干知识,搞好重点知识、重点章节的复习)、“串线”(把握知识要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最终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的第三阶段复习。
三、第三阶段——冲刺高三
这一阶段的复习一般历时两个月(2014年3月到2014年4月),是掌握知识、练就方法、培养能力的过程,是知识和能力的升华阶段。它既巩固单元复习成果,又是对学科内知识综合的深化。具体一点就是以专题为主线构建网络,突出重点、渗透考点、联系热点,以知识的整合、综合能力的提升为目的,不再注重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应在准确把握知识点之间本质联系的基础上,把前一个阶段中较为零乱、繁杂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复习中抓住专题性知识中的主线,提纲挈领,对各主干知识、重点知识向纵横方向引申和扩展,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前一阶段是基础,这一阶段就是备考的关键,是冲刺高质量(高分)的重要备考阶段。
为确保任务按时完成,我们可以确定一般每周一个专题的复习进度,大一点的专题可在两周左右完成,对于一轮中遗留的问题,在哪一个专题中,要对这块知识进行突击强化,彻底完善知识网络体系,不留漏洞。另外,3月份新考纲已出台,要进行一些适当的调整,同时对照考纲,将复习重点向重点章节、缺陷章节倾斜。
四、第四阶段——决胜高三
这是高考前的最后一个复习阶段,历时一个月(5月),主要任务是回归教材、查漏补缺、学以致用。千里之堤,可能溃于一穴,怎样才能找出知识上、能力上的漏洞呢?可以通过模拟考试来查找,此时的考试应有两个功能,即提升能力和诊断疏漏。认真进行适量(少量)的模拟考试,既能学以致用,又能暴露问题,使有漏可补。同时用好自己的“错题集”,翻阅以前的试卷和错题,进一步查补漏洞。但不要只注重做题和纠错,而忽略教材,教材才是高考命题的根本,近几年高考内容改革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方向,许多试题在教材中都能直接找到原型,只是背景或题干在书外,可是答案或原理仍在书内。回归教材要把重点放在代谢、遗传、实验三个专题上,放在二轮没完成的复习任务上,放在补漏上。
此时怎样提高阅读教材的时效呢?可以四条线索来进行:
一是以图表为线索,把三本教材的图表通阅一遍(或两遍)。
二是以实验为线索,把教材实验通阅一遍,还可进一步把各实验的原理通阅后,再通阅步骤,然后再通阅结果和结论等。
三是把教材生物学原理或过程通阅一遍。
四是把教材生物学名词和概念通阅一遍。
当然应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选择阅读教材的线索,让自己查漏补缺做得最好。
另外,随着高考的日益迫近,有些同学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这个时期应当以“卸下包袱”为一个重要任务,要善于调节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节奏,放松紧绷的神经。这个时期不必再做过量的习题,更不应死抠难题和偏题,应该做少而精的练习。
五、第五阶段——赢在高考
这一阶段大致从2014年6月1日到2014年6月6日。在这个阶段,生物备考只以老师考前提醒的几点为主,对自己已经形成的知识体系做一些补充和强化即可,关键在于稳定考前心态。建议考生不要再做仿真题,且在高考前夕,各地的“模拟卷”“押宝题”“高考内参”“临门一脚”等琳琅满目、鱼龙混杂,这时没有必要盲目做这些试题,切忌“啃硬骨头”,对于过深的难题,经独立思考又无法解决的,果断放弃,钻“牛角尖”只会浪费时间,因小失大,失去系统梳理某一知识的最后机会。
这时可每天安排一至两科轻松复习。对某一科目已做过的试卷合起来看一遍,进行自查自纠,更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尤其是出错的内容,因为以前出错的知识在大脑中建立了错误的思路,所以有可能再错。也可针对老师的“几点提醒”回归教材,教材内容是高考命题的重要素材,若离开教材去盲目做题,完全是本末倒置。所以依托教材,结合“几点提醒”进行系统整理,非常有效。
试题答案及部分题目解析(答案仅供参考)
1.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
B.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 C.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道 D.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基础知识,题目简单,容易得分。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的基质中,所以D项错误。
2.生物体内的DNA常与蛋白结合,以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台物
B.真核细胞的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 C.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与DNA复制,则该蛋白可能是DNA聚合酶 D.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则该复台物中含有RNA聚合酶 【答案】B 【解析】原核细胞的拟核中也可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如拟核DNA进行复制或者转录的时候。
3.下列有关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营养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酸性土壤中,小麦可吸收利用土壤中的N2和NO-3 B.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C.土微生物降解植物秸杆产生的无机离子可被根系吸收 D.给玉米施肥过多时,会因根系水分外流引起“烧苗”现象 【答案】A 【解析】植物细胞不能直接吸收利用N2。
4.已知药物X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处理(其中甲组未加药物),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细胞数,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乙组加入了药物X后再进行培养
B.丙组先加入药物X,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D,继续培养 C.乙组先加入药物D,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X,继续培养 D.若药物X为蛋白质,则药物D可能改变了药物X的空间结构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示,乙丙两组的细胞增殖速度都大于甲组,所以两组均为先加入药物X,而丙组后半段的细胞增殖速度低于乙组,说明丙组培养一段时间后又加入了药物D。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答案】D 【解析】种群的S型增长条件是资源和环境有限。老鼠的繁殖力强,但是也受到空间大小的限制。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其增长速率可能相同,产量相同。种群数量越接近K值,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越强。
6.某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其变体M和N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M可在加了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N可在加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将M和N在同时添加氨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基中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发现长出了大肠杆菌(X)的菌落。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突变体M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失 B.突受体M和N都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的 C.突变体M的RNA与突变体N混合培养能得到X D.突变体M和N在混合培养期间发生了DNA转移 【答案】C 【解析】M和N的混合培养,致使两者间发生了DNA的转移(即细菌转化现象,本质是基因重组)。而细菌转化现象则是由于细菌间DNA的转移实现的。C错误。29.(10分)回答下列问题:
(1)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速的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解者通过________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答案】
(1)共同进化
(2)捕食者往往捕食数量多的物种,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
(3)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和动物的排遗物 30.(9分)
甲、乙两种植物净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当光照强度大于a时,甲、乙两种植物中,对光能的利用率较高的植物是__________。(2)甲,乙种植物单独种植时,如种植密度过大,那么净光合速率下降幅度较大的植物是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种植物中,更适合在林下种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4)某植物夏日晴天中午12:00时片的光合速率明下降,其原因是进入叶肉细胞的________(填“O2”或“CO2”)不足。【答案】(1)甲
(2)甲
甲植物在低光照强度下的净光合速率小于乙植物(3)乙
(4)CO2 31.(8分)
为探究不同因素对尿量的影响,某同学用麻醉后的实验免进行不同的实验,实验内容如下 a,记录实验免的原量(单位:滴/分钟)。b.耳缘静脉注射垂体提取液0.5mL,记录尿量
c,待尿量恢复后,耳缘静脉注射20%葡萄糖溶液液15ml,记录尿量,取尿液做尿糖定性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发现,与a相比,b处理后实验兔尿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c处理后,肾小管腔内液体的渗透压会升高,实验免的量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取尿液加入斐林试剂做糖定性实验出现砖红色,说明尿液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某实验兔出现腹泻、尿量减少现象,导致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了存在于_____________的渗透压感受器,从而引起尿量少。【答案】(1)垂体提取物中含有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使之重吸收的水增多,从而使尿量减少。(2)减少
葡萄糖
(3)下丘脑 32.(12分)
果蝇体细有4对染色体,其中2、3、4号为常染色体。已知控制长翅/残翅性状的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控制灰体/黑檀体性状的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上。某小组用一只无眼灰体长翅雌绳与一只有眼灰体长翅雄蝇杂交,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如下: 眼 性别
灰体长翅:灰体残翅:黑檀体长翅:黑檀体残翅 1/2有眼 1/2雌
9:3:3:1 1/2雄
9:3:3:1 1/2无眼 1/2雌
9:3:3:1 1/2雄
9:3:3:1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杂交结果,__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控制果蝇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还是常染色体上。若控制果蝇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根据上述亲本杂交组合和杂交结果判断,显性性状是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控制果蝇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请用上表中杂交子代果蝇为材料设计一个杂交实验来确定无眼性状的显隐性(要求:写出杂交组合和预期结果)。
(3)若控制果蝇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上,用灰体长翅有眼纯合体和黑檀体残翅无眼纯合体果蝇杂交,F1相互交配后,F2中雌雄均有_________种表现型,其中黑檀体长翅无眼所占比例为3/64是,则说明无眼性状为_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答案】(1)不能
无眼
后代中的雌性均出现了有眼和无眼性状,若有眼为显性,则后代中雌雄表现型不同
(2)后代中的有眼雌雄果蝇杂交,若杂交后代只有有眼性状,则有眼性状为隐性,无眼性状为显性;若后代中出现有眼和无眼性状,则有眼性状为显性,无眼性状为隐性。(或后代中的无眼雌雄果蝇杂交,若杂交后代只有无眼性状,则无眼性状为隐性,有眼性状为显性;若后代中出现有眼和无眼性状,则无眼性状为显性,有眼性状为隐性。)(3)8
隐性
37,[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5分)
将马铃薯去皮切块,加水煮沸一定时间,过滤得到马铃薯浸出液,在马铃薯浸出液中加入一定量蔗糖和琼脂,用水定容后灭病,得到M培养基。回答下列问题
(1)M培养基若用于真菌的筛选,则培养基中应加入链霉素以抑制_________的生长,加入了链霉素的培养基属于___________培养基。
(2)M培养基中的马铃薯浸出液为微生物生长提供了多种营养物质,营养物质类型除氮源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氮源进入细胞后,可参与合成的生物大分子
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可)。
(3)若在M培养基中用淀粉取代蔗糖,接种土壤滤液并培养。平板上长出菌落后可通过加入显色剂筛选出能产淀粉酶的微生物。加入的显色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该方法能筛选出产淀粉酶微生物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位同学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某一土壤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在同一稀释倍数下得到以下结果:
甲同学涂布了3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是110、140和149,取平均值133。乙同学涂布了3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是27、169和176,取平均值124。
有人认为这两位同学的结果中,乙同学的结果可信度低,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细菌(等原核生物)选择
(2)碳源、无机盐、生长因子
蛋白质、DNA、RNA(3)碘液(或碘化钾)
碘液和淀粉反应呈蓝色,而能产生淀粉酶的微生物可以将淀粉分解,淀粉的分解产物不能和碘液反应呈蓝色。
(4)正确稀释后涂布平板,平板上的菌落数为30-300之间,乙同学的结果中三个平板的菌落数有一个只有27。38.[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回答下列问题:
(1)博耶(H. Boyer)和科恩(S. Cohen)将非洲爪蟾核糖体蛋白基因与质粒重组后导入大肠杆细胞中进行了表达,该研究除证明了质粒可以作为载体外,还证明了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2)体外重组的质粒可通过Ca2+参与的_______________方法导入大肠杆菌细胞;而体外重组的噬菌体DNA通常需与____________________组装成完整噬菌体后,才能通过侵染的方法将重组噬菌体DNA导入宿主细胞,在细菌、心肌细胞、叶肉细胞中,可作为重组噬菌体宿主细胞的是_________________。
(3)真核生物基因(目的基因)在大肠杆菌细胞内表达时,表达出的蛋白质可能会被降解。为防止蛋白质被降解,在实验中应选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大肠杆菌作为受体细胞,在蛋白质纯化的过程中应添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抑制剂。【答案】(1)重组DNA还可以进入受体细胞;外源基因可以在原核细胞中成功表达;实现物种之间的基因交流。
(2)转化
蛋白质外壳(衣壳)
细菌
(3)不含蛋白酶(基因)
库尔勒市第二中学张惠珍
2007年暑假开始了新课程改革,所有高中任课教师就参加了高中新课程的通识培训,主要学习新课标。2008年暑期又参加了新课改通识培训以及各学科教材教法的培训,并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关于课改的许多信息。新课程改革不只是课程的改革、教法的改革,课程改革是个系统工程,它在给老师教法提出挑战的同时,也对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改的形式下怎样加强班级、学生、教学、教师的管理工作,怎样使年级的管理工作更好的服务于课改的进行,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工作,是一个重大课题,我们没有前人的经验可循,只能在原有的管理方式的基础上,一边摸索一边前进,一边总结一边创新。一:新课改要求教师实现角色转换
首先,是对教师和教学工作的管理。新课改要求教师实现角色转换,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教书匠,每个老师都应该是一个教育家。战斗在教育第一线的各科教师是直接参与教改的主力军,他们的战斗能力与战斗热情直接关系到教改的成败,所以,提高教师的能力与热情应该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在开学初,学校和年段就召开高一全体教师大会,统一思想,明确责任,以多种形式加强教师的教育,不断增强教师开展教改工作的荣誉感、使命感、责任感。同时,由于教改工作任务重、持续时间长,各科教师都是在学习摸索阶段,备课时也不像以前那样轻松,加上大量的教学研究工作,无形间便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因此,在工作上要不断地给教师关心、鼓励,或者是心理上的平衡乃至听取教师偶尔的宣泄,都是必须且重要的,年段应及时地把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向学校反映。另外,还需要各种方式来增强团队凝聚力:课改是一项工程,不是哪一个人能独立完成了的,只有加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与团结协作性才可能使课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并取得更大的进展。
为此,学校尽可能创造有利的条件来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克服困难创造有利的教学硬件设施。如随时通报各校之间听课交流学习的情况,鼓励教师互相听课、评课,到外校交流;加强集备组工作,加强科任教师与班主任的交流;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反馈,及时了解教学情况与学生的接受情况,进行各种形式的问卷调查……但是,不可否认,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学工作的主渠道,因此,加强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求集备组要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人,并且要在每次集备时多进行教学方法的交流,上课时发现什么方法对学生学习更有好处,要及时在组内互通经验。集备组内的老师互相听课评课,要对教材内容和课堂教法进行调整,打破授课的固定形式,根据各位教师的不同特点、各部分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灵活安排,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与此同时,将与课本联系密切、学生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鲜活的问题引入到课堂中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发思维潜质,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师生互动式的交流和合作。并且,在抓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我们希望,通过良好的集备活动的开展,能够形成一支团结协作、素质不断提高的教师队伍。
二:在抓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新课程所体现的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学校开设的第二课堂是学生参加实践、应用理论、获得经验、提高素质、展现自我、发展个性的一个教育平台,因此,加强第二课堂建设也是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一个重要要求。我们要求各班主任在学生档案中对于每一位学生参加的活动、取得的荣誉都进行详细的记录,这也作为学生评价的一个参考,如运动会、征文比赛、朗诵比赛、文艺晚会、知识竞赛等,都是学生发展个人爱好的舞台,他们在这些方面获得的任何成绩或表现都是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选修课和研究性活动的开展,先由教师定课题,学生选题,做好课题申报工作,拟定研究计划,进行开题报告会,按计划安排分组上课,指导学生进行活动,并在活动中安排阶段小结和评价,最后指导学生做出结题报告。由于所选课题既是课内知识的延伸,又是许多学生从来未曾接触过的知识,他们对这些课题感兴趣,便大大提高了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愿望和能力。指导教师应对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水平进行评价,学生也在个人研究与团体合作中寻找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对他们自主学习课内知识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一起探索新课改之路,希望能够真正达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看到学生的素质真正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年段工作也将侧重于教师之
高中生物学当中有一些很接近的概念,或者是很容易混淆的概念,将比较常见和容易出错的概念辨析如下:
1、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
还原性糖:指分子结构中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α-碳原子上连有羟基的酮基)的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或改良班氏试剂共热时产生砖红色Cu2O沉淀。
非还原性糖:如蔗糖内没有游离的具有还原性的基团,因此叫做非还原性糖。
2、显微结构与亚显微结构
显微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能看到的结构,一般只能放大几十倍至几百倍。
亚显微结构:能够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直径小于0.2μm的细微结构。
3、原生质与原生质层
原生质:是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动植物细胞都具有,分化为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三部分。主要由蛋白质、脂类、核酸等物质构成。
原生质层: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只存在于成熟的植物细胞中,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它与成熟植物细胞的原生质相比,缺少了细胞液和细胞核两部分。
4、赤道板与细胞板
赤道板: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这个平面与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中轴相垂直,类似于地球赤道的位置。
细胞板: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现的一层结构,随细胞分裂的进行,它由细胞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
5、载体与运载体
载体:指某些能传递能量或运载其他物质的物质,如细胞膜上的载体。
运载体:在基因工程中,特指用于把外源基因运入受体细胞的运输工具,它必须具备的条件是:能够在宿主细胞中保存并稳定地复制;具有多个限制性内切酶,以便与外源基因连接;具有某些标记基因,便于进行筛选。常用的运载体有质粒、噬菌体、动植物病毒等。
6、中心体与中心粒
中心体:动物和低等植物的一种细胞器,通常位于细胞核附近。每个中心体由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及其周围物质组成。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中心粒:组成中心体。细胞分裂间期,中心体的两个中心粒各产生一个新的中心粒,因而细胞中有两组中心粒,在细胞分裂中一组中心粒的位置不变,另一组中心粒移向细胞另一极。这两组中心粒的周围发出星射线 线形成纺锤体。
7、细胞液与细胞内液
细胞液:植物细胞液泡内的水状液体,含有细胞代谢活动的产物,其成分有糖类、蛋白质、有机酸、色素、生物碱、无机盐等。
细胞内液:一般是指动物细胞内的液体,是相对细胞外液而言的。
8、原生生物与原核生物
原生生物:指体积微小、单细胞或群体的真核生物,用鞭毛、纤毛或伪足运动。如草履虫、衣藻、变形虫等。
原核生物:指由原核细胞组成的生物,它的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胞器较少,一般只有核糖体,如支原体、细菌、蓝藻和放线菌等。
9、细胞分裂、细胞分化与细胞的全能性
细胞分裂:指细胞繁殖子代细胞的过程。单细胞生物以细胞分裂方式产生新个体,多细胞生物以细胞分裂方式产生新的细胞。
细胞分化:指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后代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上产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是细胞中的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组织、器官。结果细胞数目并没有增加。细胞分裂是细胞分化的基础,生物体的生长发育是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细胞的全能性:生物体已分化的细胞仍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这种特性称之为细胞的全能性。但在生物体内细胞并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不同的组织、器官,这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10、脱分化与再分化
脱分化:由高度分化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产生愈伤组织的过程,称为植物细胞的脱分化,或者叫做去分化。
再分化:脱分化产生的愈伤组织继续进行培养,又可以重新分化成根、芽等器官,这个过程叫做再分化。
11、渗透作用与扩散作用
扩散:一般是指自由扩散,是指水分子等其他物质的分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的自由运动,如水、氧、二氧化碳、甘油、乙醇等物质。这种运动是自发的,不需要外界对它做功(不耗能的)。
渗透:是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是扩散的一种特殊形式。因此水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可以说是自由扩散,又可以说是渗透。而CO2、O2等物质的扩散只能是自由扩散而不能称为渗透。
12、层析液与解离液
层析液: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所用的层析液是一种脂溶性很强的有机溶剂,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这样,几分钟以后,叶绿体中的色素就在扩散的过程中分离开来。
解离液:解离就是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分散开,该药液称解离液。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所用的解离液是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1:1混合液。
13、自养型、异养型、需氧型、厌氧型与兼性厌氧型
自养型与异养型:同化作用的两种类型,前者能把环境中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满足自身的需要。根据合成有机物所利用的能源不同,有光合自养型和化能合成自养型。异养型生物,只能依赖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来生活。
需氧型、厌氧型、兼性厌氧型:异化作用的三种类型。需氧型是在异化作用的过程中,需要不断从外界摄取氧气,进行有氧呼吸,维持生命活动。厌氧型是在缺氧条件下,依靠酶的作用,将体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获得维持自身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兼性厌氧型是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以获得维持自身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14、生长素、生长激素、生长因子与秋水仙素
生长素:一种植物激素,即吲哚乙酸,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细胞伸长)等作用。
生长激素:一种动物的激素。由垂体分泌,是一种蛋白质,具有促进人或动物生长的作用。生长因子:某些微生物生长所必需的,但自身又不能合成的微量有机物。主要是维生素、氨基酸和碱基等,是微生物的五大类营养要素之一。
秋水仙素:一种从植物秋水仙中提取出来的生物碱,能诱发基因突变,在细胞有丝分裂时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15、中枢神经(系统)与神经中枢
中枢神经(系统):指神经系统的负责调控某一生理功能的部分,包括脑和脊髓。
神经中枢: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调节人体的某一项生理活动,这部分结构叫神经中枢,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中。
16、杂交、自交、测交、回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相互交配或结合而产生杂种的过程。
自交:雌雄同体的生物同一个体上的雌雄交配。一般用于植物方面,包括自花授粉和雌雄异花的同株授粉。遗传学上把基因型相同的两个个体相交也称为自交。
测交:遗传学研究中,让杂种子一代与隐性类型交配,用来测定杂种子一代基因型的方法。回交:两个具有不同基因型的个体杂交,所得的子一代继续与亲本相交配的一种杂交方法。
17、单倍体与多倍体
单倍体: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其体细胞中可能含有一个或多个染色体组。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体细胞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
18、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与性状分离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显性性状:在两个亲本杂交的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在两个亲本杂交的子一代中未显现出来的性状。
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19、等位基因、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
等位基因:遗传学上把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显性基因:控制生物显性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控制生物隐性性状的基因。
20、限制性内切酶、DNA连接酶
限制性内切酶:主要存在于微生物中,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并且能在特定的切点上切割DNA分子。
DNA连接酶:把两条DNA链末端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缝合”起来的酶。
21、互利共生、寄生、竞争与捕食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的关系。如地衣。
寄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对一方有利(从对方身上获取养料,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对另一方不利的关系。
【2008年高考生物教学总结】推荐阅读:
2008年高一新生军训计划06-23
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江苏卷作文11-03
2018年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07-05
2024年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10-06
2019年高中德育工作总结10-04
2024年高中美术工作总结11-12
XX年高中语文教师工作总结07-07
08年高考试卷06-15
2024年高考试题09-13
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