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语文不简单》读书笔记

2024-10-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简单语文不简单》读书笔记(精选19篇)

《简单语文不简单》读书笔记 篇1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各种新的教学理念、方法称为教师的追求。在追逐的过程中,很多人也有我一样的疑惑。

于永正老师曾说过: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说简单点二个字:‘读’和‘写’,说复杂点四个字:‘多读’和‘多写’。”可能有的老师觉得可以如释重负了:这下语文可简单了,不就是读读写写这事吗?但是于老师的课是简单中透着丰富多彩;朴实中透着深刻和充实。因此,我们不能片面理解语文教学的简单。

简单语文并不只是简单的读读写写再读读,而是需要在教学设计上别出心裁,或在文本感悟上独具慧眼,或在课堂操作上另辟蹊径。

“没有变化,学生会生厌;没有变化,也就没有教学艺术。”是的,语文教学拒绝一尘不变。这就是现在的语文教学为什么要改革?试想,如果还是和过去传统的模式那样,一个老师抱一本教辅口干舌燥的讲一节课,实行满堂灌,我们的学生愿意接受吗?何况现在的学生接触新事物的途径很多。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胸中得有点墨,有智慧,有应付课堂的法宝。

例如,在《皇帝的新装》里可以组织学生排演话剧,让学生从中领悟文章主旨;在《社戏》里,上课前可花几分钟让学生讲述自己的童年趣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木兰诗》里,可配合电教化展示诗中每个情节的图片,并配上相关情节的朗读录音,让学生能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在《安塞腰鼓》一课结束后可组织学生观看一场球赛,然后让学生即兴写一个小片段,描述赛场上的情形……

可以说,课堂上各种教学手段,用得恰到好处,课堂才有情趣,读书才流露真情,课堂教学才变得简单有效。

当然,教学的别出心裁并非就是一味的求新、求异,而是让语文的听、说、读、写训练更加有情有趣。我们知道,语文教学“就是读读写写讲讲”,但怎么读怎么写还是大有学问的,还是不简单的。读不是反复的读,写不是机械的写,讲不是乏味的讲。这些就是我们语文教学中设计的关键所在,让这些训练别出心裁,扎扎实实的落到实处就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我想:语文教学的别出心裁带给学生的将是持续不断的语文学习的兴趣,带给学生的更是发自内心的对语文学习的热爱。

《简单语文不简单》读书笔记 篇2

怎样上好语文课?我认为, 最低标准应该是“教的是语文”。

我经常听别的老师上语文课, 自己也不时为学生授课。听别人上课也好, 自己执教也罢, 课后, 我总扪心自问:这像语文课吗?这是语文课吗?

小学阅读教学, 要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要注重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大家对此已形成“共识”, 却不一定都在“共作”。

课改以来, 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取得的重要进展是有目共睹的。然而, 问题也伴随而生。比如, 太多的资料补充, 太多的媒体演示, 太多的“非语文”、“泛语文”活动, 太多的形同虚设的小组讨论、大组发言等, 凡此种种, 都减损了语文学习的功能。一些阅读教学脱离课文的语言, 教师天马行空, 随意发挥———或对人文内涵的深挖细找, 或进行大量的“泛语文”活动, 恰恰忽视了对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的培养。这样做, 偏离了语文教改的轨道, 理所当然会引起人们的担忧。

“语文课上要教语文!”这是一些老教育家“无奈的表示”。

语文课上, 要“学‘语’习‘文’”。教语文, 就是在课堂上, 教师借课文作为例子, 教会学生说话、写话, 切实掌握运用母语的规律。语文课, 要有十足的“语文味”, 要“像语文课”, 要“是语文课”。

语文课, 特别是一些公开课、展示课、观摩课, 要体现三个“实”:真实、朴实和扎实。真实, 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朴实, 是执教者必须具备的教风;扎实, 是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

还有一个现象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时下, 一些公开课、示范课被搬到了舞台上。执教者十分在意听课老师之反应, 于是不断调整方法与策略。这样, 势必忽略对学生的关注。课堂教学演变成了课堂“表演”。语文教学被异化了。

舞台表演和课堂教学虽有相通之处, 也有不同的地方:前者追求“美”, 后者追求“真”;前者欣赏结果, 后者重在过程。执教者需要摆正心态, 不受干扰, 既要“目中有人”, 又要“目中无人”。教师要关注的始终应该是学生。

小学语文教学, 需要正本清源, 需要返璞归真, 简简单单教语文。

简洁语文不简单 篇3

他把自己近些年来发表于国内各家语文期刊上的近十万字的文章发给我,透过文字,我看到了一个在语文教坛上且行且思的身影。

梁增红老师对语文的挚爱,我略知一二。这么多年来,他参加了若干或官方或民间组织的语文研讨活动和各级各类的培训。更可贵的,他不仅用耳朵听,用眼睛看,更用心思考。他每次都认真写下活动体会,在博客上已经发表了数百篇教学思考文章,在网络上有不少粉丝。

梁增红老师是个思考者。他能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敏锐地发现语文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发表观点为语文教育正名,在教育实践中坚守常识。针对语文教学中的“训练”被妖魔化被异化的现象,他发表了《阅读教学中语言训练的路径》;针对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非教学”问题,他发表了《结尾:解析文本结构的钥匙》;针对教学设计中的模式化倾向,他发表了《教学设计:从“拼盘式”到“一线牵”》;针对阅读教学中的“乱读”情形,他发表了《朗读指导要贴切》;针对阅读教学中拓展“无限延伸”的状况,他连续发表了《拓展延伸:请以文本为根》《立足课堂,拓展延伸要适切》两篇文章;等等。这些文章,涉及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教学设计、语文活动等多个方面,有理论支持,有实践支撑,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广大一线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很有启迪。难能可贵的是,他不盲从,不迷信,不人云亦云,因而他的不少文章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记得有一篇发表于《人民教育》的《讲了也不会,何必再讲》,还引发了不小的争鸣。

一个善于读书的语文教师,站在课堂上自然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梁老师以自己的阅读来感染学生,从他推荐给学生的“双十”书目,便可知道他和学生的阅读品位不低。这与一些只是读教参、发试卷的教师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也奠定了他不甘于做一个教书匠,而是努力做一个优秀语文教师的基础。学生因为这样的老师而喜欢语文,家长因此而倍感庆幸。一个语文教师,不仅能带给学生分数,更要能在分数之外给学生留下一生受益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梁老师直面语文教育的种种问题,不为虚假的繁荣所迷惑,不沉醉于急功近利的应试,不怨天尤人长吁短叹,而是在批判之后能够明智地意识到建设比批判更重要,提出了“简洁语文”的主张。

在我看来,梁老师提出的“简洁语文”的主张,就是不让现在玄幻虚无、各行其是的做法继续下去,也不去重蹈拼时间拼体力的多读多写的老路。比如他的“文本教学解读”,就是力图改变目前文本解读中的“宣读型”“应试型”“主题型”“文艺型”等多种“非语文”倾向,把文本解读拉回到语文教学的正途上来,以“这一篇”“这一节课”“这一班学生”为解读根基,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他提出要为语文课“消肿”“减肥”“瘦身”,使得语文课堂的教学环节简洁明了,干净洗练。他还为此提出了四种路径:以朗读为线,以文路为线,以文体特征为线,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线。而他提倡的阅读品质的“去功利化”和“课内大阅读”等做法,也很有借鉴价值。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语文,主要是为了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有了这个基础,学生的精神发育便有了根。我想,梁老师的“简洁语文”是立足于这个“根”的。

梁老师提倡的“简洁语文”,和我对语文教育的理解是基本一致的。我提倡的“本色语文”之中,本色语文课堂的基本特征就是“朴实”。“朴”,就是简单,“实”就是实在。梁老师提倡的“简洁语文”,不是“减少”“减轻”“削弱”,相反,在我看来,要做到“简洁”,其实教师是在自我挑战,是在纷繁复杂的头绪中能够用眼力实力来明辨轻重,用智慧来选择加减。我了解了他的课堂教学实践之后发觉,简洁语文其实不简单。他告诉我,愿意在自己的领域,耐住寂寞,不懈耕耘,静待岁月。经过多年的积淀,梁老师已经对语文教学的诸多领域有比较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他的语文教学主张虽然还不十分成熟,但我相信,只要假以时日,他一定会有所建树。

听说,他所在的学校还专门成立了“梁增红名师工作室”,他已经或正在影响着身边的青年教师,结伴在语文教育的探索之路上怡然前行。我希望能够更多一些像梁老师这样热爱语文的语文教师。

《幸福就这么简单》读书笔记 篇4

在读完《幸福就这么简单》之后,也同样会对书中的主人公——郭明义的做法感到震撼。不敢相信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还会有这样一个拥有着纯洁的灵魂,用自己广博无私的爱去帮助和感染着别人的人。曾经也有很多人不理解他的做法,骂他是“傻子”。可当人们得到或是感受到了他无私的帮助,更多的则是感动。

一次次地拿起这本书,眼角一次次地湿润。“别人问我,这么多年坚持不懈地做好事不觉得辛苦吗,我觉得这样的人生挺好,我感觉很幸福”。这就是郭明义。没有华丽的言语,却更能让人看到他那颗金子般的心!

授人玫瑰,手留余香,当看到别人能在自己的帮助下享受一种快乐,感受一种温暖,将是怎样的一种幸福啊。平时生活中,我们常会看到一些好人好事——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帮助走失的孩子找到亲人,为灾区人民捐款……我们缺少的不是爱心,缺少的是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我无法把握生命的长度,但我可以尽力去拓展生命的宽度!”如果我们能把与人为善体现在每一件小事上,渗透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果人与人之间能多一些关爱,多一些奉献,凡事能先想想别人需要什么,而不是想自己会得到什么;如果我们在有生之年能用爱心去扩展生命的宽度,那么我想我们都能像郭明义一样,将别人眼中的辛苦换化成一种简单的`幸福。用爱搭建的梯台,每一步都是一种别样的风景。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书笔记 篇5

最近一直在读《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作者用很容易读懂的话语讲述了教育的最最珍贵的道理。很多的教育案例都充分说明我们人作为子女或者家长身上存在的问题。正是自身的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和改善而影响了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处事方式。回想自己的童年,父母是否真的做到了最简单的教育了呢,我想肯定是没有的,多多少少都会有不如意的地方。当自己也成为一名老师的时候,能不能做到最简单的教育?因此真的需要好好的研究自己了。因为,尹建莉在第67页引用了一句蒙台梭利的话就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教育的真正准备是研究自己”。我们常常无意中阻碍了儿童的发展,我们很难认识到自己是多么生硬和粗暴,所以我们必须时时刻刻尽可能温和地对待儿童。经常被苛责的孩子,学会了苛刻,经常被打骂的孩子,学会了仇恨;经常被批评的孩子,很容易变得自卑;经常被限制的孩子,会越来越刻板固执...

“身教重于言传”是教育中的一条被时间和无数时间验证过的真理性的结论,严厉教育本身也是一种示范,如果成年人对孩子拿出的是经常性的批评和打骂,怎么能培养出孩子的友善与平和呢?通过阅读这部分内容,我觉得要从自身做起,建立鼓励的常规方式,用表扬和鼓励来代替指责和批评,也许课堂上难免会有对事情的批评和指正,但是每个人都是那么的需要被发现和被关爱。我觉得作者的初衷就是让每一个教育者明白,教育的最本真的源泉是要回归,回归当初的美好,一切的美好

《我决定简单地生活》读书笔记 篇6

经常听人说,桌子很乱的人工作效率一定不高(记得董事长奉玉贞也曾经说过类似的话):主要原因在于收到的名片没有及时整理,应收档的文件没有确实处理,办公桌堆积如山的待办事项。诸如此类情况,真正重要的工作淹没在大量杂物中,让人不知道该从哪项工作开始做起。所有事情都变得“麻烦”,人也逐渐失去信心,压力越来越大,导致重要的工作无法完成。于是不自觉地打开手机上社交网络逃避工作,陷入恶性循环。

物减少后,物品发送的“沉默的信息”自然会减少。不用终日被各种信息所烦忧,大脑也无须耗费心力对物品发送的信息——回复(例如大脑说:“我累着呢,消停会吧。”杂物回复:“知道了,我晚一点再发信息给你。”)减少物品后可以提高集中力的原因就是不会接收到物品发送的无用的信息,即使接收到了也能立刻处理,不会堆积。减少物品数量后可减少“沉默的待办事项”,让人着手做更重要的事情,集中精力向更好的目标迈进。

——摘自[日]佐佐木典士 《我决定简单地生活》

简单爱,也不简单 篇7

“慢点骑吧,风大。”妻子说。

丈夫答道:“快回家吧,你还感冒着呢。”

妻子坐在后面帮丈夫拽了拽衣角,在夕阳的映照下,远去了。

这场景,定格在我的脑海。他们的对话,撼动了我的心。从他们被岁月划过的脸上,我读到了幸福。简单的爱情,就是这样简单的嘘寒问暖,是在平凡日子里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当爱情白头偕老,便不需要太多证明。和那些穿着时尚的年轻情侣相比,朴素的老人更能演绎真心。“90后”的我们,常把“爱情”、“永远”挂在嘴边,承诺了许多,实现的很少。我们虽也尝过爱情的短暂甜蜜,却少了相扶到老的信念。

简单不简单 篇8

美国时代周刊在四月份公布了,所评选出的2011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100强,其中Angry Bird的开发者,Rovio公司的游戏开发和商业开发总监Peter Vesterbacka,不仅入选且排名第七。Angry Bird这样一款看似极为简单的小游戏,不仅在上线4个月后,成为竞争激烈的App Store中收费和免费应用类的下载第一名,并且已占据 Apple App Store 榜首达数月之久。而在一年之内,Angry Birds在移动平台的销量更超过了5000万,负责游戏开发的 Rovio公司更通过Andry Birds得到了至少800万美元的下载收入,游戏从iOS平台扩展到Android、PSP、PS3及电脑桌面上,最近Angry Birdse更是计划走向大荧幕。

想想看,一个拉开弹弓,瞄准方向,砸死躲在框架里偷蛋的猪头(可能大家都讨厌猪头吧?),这么简单的游戏模式,竟然能够红遍了全球,经常都会看到不少人在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上乐此不疲地在用一只只小鸟消磨时间,这究竟是怎样的魔力呢?其实就俩字:简单!

这款游戏不需要懂什么攻略,不需要看游戏说明,没有艰难的操作及繁复的游戏过程。无论男女老少、有没有玩过游戏,只要摸两下就能立即上手,开始娱乐。而且每一个游戏关卡都非常短暂,非常适合许多人在碎片式的短暂外出及等待,拿起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就开始填满短暂片刻的无聊。

除了前述的这个非常成功的案例,再来看iPhone及iPad成功的例子,同样也证明了“简单”所带来的巨大成功。iPhone的出现,颠覆了传统智能手机复杂且需具备操作知识的藩篱!在iPhone尚未出现之前,由Windows Mobile所领军的智能手机多是一些科技及高端商业人士使用,并以男性居多。而iPhone的出现,通过极为简单的操作接口与方式,让所有人都能立即上手,使得智能手机开始普及到更广大的人群中,并且让智能手机成为了一种时尚。同样,iPad的例子也是,在iPad之前,并非没有平板电脑,但iPad同样让电脑变成一种简单的工具,无需等待开机、手指一滑一点就能使用。瞬时间,电脑从一种复杂且难以亲近的工具,变成了大众娱乐的时尚消费品。这所有的结果,都还是两个字:简单!

简单,从结果上来看,并不困难,当一个成功的简单的结果出现在大众面前时,有些人会恍然大悟,有些人会叱之以鼻,认为没什么了不起。但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在反其道而行,将产品或者服务,越设计越复杂。为何把东西做的简单,却是如此困难?在很多人的经验中,为了设想更多、更没有遗漏、做的更完整、功能更全面,我们通常在设计一个产品或服务时,经常是不断的越想越多、功能或内容越加越多,深怕遗漏。而其原因,主要在于多数的产品与服务的发展都是站在生产者的角度去考虑的。

而这些成功的简单产品,带给我们的思考方向,却是从消费者角度去思考,他们或许没有科技上的创新,却有着从消费者角度、能力及心理需求上极为细微的洞察中的创新,他们永远都站在一般消费者的角度去理解及使用产品,固执地要求简单再简单的产品设计,永远都希望消费者无需经过学习,便能非常容易的使用产品。这让我想起,我以前在台湾的一个门户网站担任首席运营官时,我曾经跟设计一个新服务的团队讲过的一句话:用户是天才与白痴的综合体,当涉及到用户利益与金钱的时候,他们是天才,绝对的精打细算;当使用产品或服务的时候,他们会装成白痴,在复杂的操作过程中,经常会产生错误。因此,当你在设计及规划产品时,一定要设计出一款白痴也会用的产品,才能成功。

读书不简单读后感 篇9

教书不仅仅是课堂上技能的展示,更是教师自身性灵的修炼与提升,是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点滴言行如春风化雨般对儿童的熏陶。今天读了一位乡村教师(曾纪洲)记录教育生活的书《教书,不简单》,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教师只要怀有一颗善良之心,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真诚关爱学生,懂得自信、责任对学生而言之关键,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好老师。本书中讲到很多这位老师和学生的故事,讲到老师如何有技巧地处理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

我认为,教书育人的“小技巧”都是不断积累的,对于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效果,是建立在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读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教书,不简单,但是,如果拥有一颗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真心关爱孩子的心,似乎又没有那么难了。作者的语言十分通俗易懂,仿佛就是和你坐在绿草如茵、花开四野的山坡上促膝交谈,娓娓到来,让人似乎感到一丝山风的吹拂,神清气爽,那一个个教育生活中的幽默、机智的小故事,让人忍俊不禁,又让人羡慕不已,许多事情就发生过在我的身边,许多事情又闻所未闻,读着读着就让人心生佩服,就让人感受到作者对教育的热爱与眷恋。我想作者不仅是记录自己的教书生涯,更多的是想通过这本书激励我们吧。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书育人,正确的教育方法总是会得到印证。曾老师在书中对学校教育的方式做了很多理念上的阐述

与实践上具体方法的描述。有些是属于“独门秘方”,如“拳打玻璃窗”、“游泳探险”等,都是创新出奇的;其他很多理念,是大家公允的价值观。如对别人的尊重,即使是对疯子的尊重也是很重要的;鼓励一个人比惩罚一个人更能修正一个人,等等。曾老师鼓励学生,关注学生的自尊心,不在家长面前批评学生,“报喜不报忧”,发自内心的告诉家长他的进步和闪光点。其实,孩子是聪敏的,没有一个生命会自甘落后,但也许就是某一个不恰当的表述方式摧毁了他前进的动力,于是一个人一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蝴蝶效应”就没有发生。最难忘,曾老师对那个大家一致认为他有小偷小摸得孩子的“庇护”与鼓励,那真的是一个太好太好的教育范本。很多的人学坏了,是因为从一开始我们就给他下了一道“诅咒”,我们也是他的悲剧的参与者,甚至把他的悲剧当喜剧去把玩。看到那个孩子后来幸福的结局,我心里暗想,曾老师是个好老师!

教师在丰富多彩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寻生活之源,立教材之基,举学生之力,激学生之情,让我们的课堂充满魅力和活力。曾纪洲老师是个面带微笑、对生活充满激情、对工作充满爱心、深爱学生和受家长喜爱的教师。从曾老师的《教书不简单》看到了他是如何进行课堂管理,常常面带笑容的面对生活,面对学生,书中充满了课堂管理策略的智慧启迪。他在教学中的循循善诱,在平常言语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方法,孜孜不倦的培养他们的好强心。常与自己比,做学校的主人,要学会感恩,尤其是在家里感恩父母,这一切都是曾老师为我指明了教学之余的思想教育。

让语文课堂简约而不简单 篇10

语文的最高境界是“跳出语文”,但仍然回归“教语文”,还语文以“本色”,这正是语文味“正”之所在,也是简约率真的艺术特色之所在。简约率真不是简单粗糙,而是举重若轻、删繁就简,把非课堂的因素、非学科的本质彻底摒除,是“返于自然、归于纯净”的艺术境界,有“体素储洁,乘月返真”的洗炼之美。这样的课,是兼具艺术美与语文味的课。

一、精简目标:围绕文本,聚焦重点

很多老师,面对一篇课文,往往无所适从,不知道要教什么东西,看看这段,好;看看那段,也好!于是从头到尾,蜻蜓点水地将课文过一遍,三维目标又希望各个都能落实,以致于教学目标是多而杂。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把握文本的特点,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其实有时学习目标的制定比语文教学本身要难。

因此要使语文教学达到“简约”首先要精简目标,教师要抓语文学习的大目标,在各个阶段要紧扣“听、说、读、写”这四大版块。让课堂“简约”而不“简单”的目标,留给学生的才是真东西。如主题式教学,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的整合,留给人的是心灵的震撼。比如说《理想的风筝》一文,以“生命的感悟”这一情感目标为主导,让我们记住了“生命的价值”,如此简约,而又如此不简单。当一个主题愈有意义,愈被深入或精致地处理,愈能置于情景脉络,愈能根植于文化、背景、认知以及个人的知识中,学生便愈容易学习、记忆和生成。一篇文章,它的精髓是什么,它的筋脉在哪里,教师要有一双慧眼,能够拨开云雾见天日,能够透过现象抓本质,能够取舍得当。

二、流程设计:简洁优化,行云流水

1.精简问题,给学生以探究的广袤天空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要想显得简约而丰满,教师必须把握对话的本质,以话题统领对话。当前的阅读教学新满堂灌的教学的形式基本上是以教师的问题串起来的——大问题套着小问题;学生课堂上的主要生活方式,是在猜测问题的答案。课堂上,他们与静思默想基本“无缘”,和潜心会文近乎“绝交”,有的,只是热闹、肤浅、无聊地回答老师的问题。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非常强调个体的实践。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近文本,做文本的知音,就必须留出整块时间给学生。

如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我以探究“这是一个()扫路人”为线索,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方式,在靠近学生认知处进行设计的。按照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课由浅到深分为三个环节:外貌探究、语言探究、行为探究,重点放在人物解读上,层层深入,揭示天游峰扫路人的行为本质,让学生的思维更深入,情感更饱满。

2.精简环节,让预设绽放光彩

我们倡导“非线性”的“版块预设”。这种教学设计是分支式的,一问有多答,一项任务可能出现不同的努力方向和解决路径。这样的版块设计,就为精彩的生成提供了无限可能。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提高认识的主要渠道和途径。因此我们要采取点线结合的方略。“点”的运动形成了“线”。线索是贯串情节发展过程的脉络,作者借助它把零碎的内容联珠缀玉般地交织起来,使文章各段意思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万山旁薄,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挈一领。”没有主线的课堂,形散神散,教学点线密集散乱,剪不断理还乱,如麻绳拎豆腐——别提了。因而,语文课上,我们要在深入钻研文本和准确把握学情的基础上,舍得“忍痛割爱”,以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语言材料,使课堂教学成为一首流畅的诗。

三、言语生发:简练适度,引发共鸣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课堂中省去了不必要的言说,就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教师的引导、过渡、讲解,评价语言的简洁、精练、准确,有条理性、启发性、艺术性,能让学生置身于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杜甫诗云:“语不惊人死不休。”虽含有修辞夸张成分,但告诫人们要重视语言、提炼艺术。美国的一本《教育学》一书中也写道:“每一个干练的教师就是一个艺术家。”教师以片言只语或点击要旨,或褒奖鼓励,或启发补充,或释疑解难,师生之间的对话成了心灵之歌,师生便在和谐的氛围中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谓“简洁为美”,意在于此吧。要做到教学语言简练首先要寻文本语言的“亮点”。所谓文本语言的“亮点”也就是“文眼”,即文章的焦点和脉络,它把纷繁的内容凝聚在一点上。教师惟有通过密切地接触文本,创造性地切入文本,通过一个字、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一以贯之,才能“窥一斑而见全豹”。

我们语 文 老师在课堂语言的运用上,要彻底抛弃课堂语言中出现的不良习惯,树立生动、简约、富有启发性的语言风格。这里的“简约”,不是说简单无物,更不是肤浅,而是在教学中尽量排除一些形式的、表面的、无休止的、不必要的、刻意雕琢的东西,最大限度地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用时下一句比较时髦的广告语“简约而不简单”来诠释我们的语文教学倒也挺到位的:把复杂的语文教学变简约,本身就是一种不简单;也唯有“简约”的课堂,才能培养出“不简单”的学生。这种“简约”,是一种意识,是一种大气,是一种境界,更是语文课堂回归生命本色的选择。

四、方法选择:简单实用,画龙点睛

当前有些语文课一环扣一环,看似行云流水、天衣无缝。冷静分析,这样的课堂中,很多的学习环节,学习障碍、陷阱都是教师事先故意设置好的,还变着法儿让学生去钻。如果能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便捷,使复杂多样的教学方法变得简单易行,就能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学生的探究精神。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简”其过程与方法,是为了“详”其重点,“精”其方法,给学生留下点悬念和思考的空间,就是给学生自由和发展。

如教《学会合作》一课时,让学生回顾说明方法,探究发现,从各自的兴趣和差异出发,选择体会最深的那些形式进行课堂交流,为学生成功探究创造了条件。全体学生所能获得的成果,也足以涵盖课文的全部。在执教《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那过程与方法更可谓是“简”得不能再“简”。仅靠一根线——作者的游览顺序是什么?——以简驭繁,突出重点,学生才有时间去探究,才有兴趣去探究。

五、简练的训练与作业:扩大学生自主空间

把握了教材,确定了目标、教学过程和方法,这时候,就可以从容地走进我们的课堂了。听说读写的训练随处可设,只是,设在哪儿最好,值得推敲。学生要练的是什么?是需要的,是不会的,是对他有促进意义的,是能够让他们得到发展的。训练和作业都不可少,简练点就好。那种“题海战术”是对人性的漠视和对人心的摧残。我根据B.S布鲁姆的“掌握性学习”策略,设计一些分层作业和练习,把作业分成自选题、分层矫正题和自编测验题三类,让学生选择完成相应的题目,就是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减少反复、机械的形式训练,开展生动、实际的阅读和实践活动,融知识、能力于感情、价值观中,这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简单生活不简单 篇11

这种简单生活,对我们养身与养心,都是有借鉴意义的。曾几何时,唱歌,欣赏艺术,学习新语言,到公园散步,去大海游泳,听小鸟唱歌,品一壶热茶,看一本喜欢的书,坐在温暖的阳光下消磨时光,在膝盖上放个“本本”上上网,这种生活方式看上去简单无比,实现起来却无比艰难。在钢筋水泥构筑的城市丛林中穿行,我们每每奔波在路途之上,为了那些纠缠在我们面前的俗利患得患失,斤斤计较,忘记了友谊,忘记了亲情,忘记了家庭,甚至忘记了身边的日出日落。

要简单生活,就要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过分绚丽夺目,五彩斑斓的生活是有毒的。

尝试一下每星期为自己留一个下午,什么也不做,抛开一切事情。一旦养成了习惯,你的生活将会得到很大的改善,把你从杂乱无章的感觉中解救出来,让头脑得到彻底的净化。

简单生活要有自己的精神基础,如果没有自己内心的宁静,或者说没有丰富而充满活力的精神世界,走到哪里,都不可能找到纯粹的宁静的世界。

简单生活不是浮躁,而是保持一种自由的心态,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同时只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不是被这个新事物层出不穷的年代牵着自己的鼻子走。为太多的事物所诱惑,说不清自己想要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想要。

在这里提供一些简单生活的技术:戒掉“杂志瘾”,做自己的主人,学会拒绝,退出无聊的团体,降低你的生活需求,改变过高的期望,避免盲目购物等,事实上,只有真实的自我才能让人真正的容光焕发。当你只为内在的自己而活,而不在乎外在的虚荣,幸福感才会润泽你干枯的心灵,就如同雨露滋润干涸的土地。

简单地生活,在一个月夜,想一想远方的亲人,想她的笑是不是犹如这月夜一样的清明;在一个下雨的日子,给很久未通话的家人打一个电话,听一听父兄这一对沉默寡言人的声音;清晨,踏上那条熟悉的小路,去闻一闻泥土的芳香。

简单地生活,不拒绝梦想,不刻意追求,像天上的云,让人生在不经意中来来去去。把日子过得简单,把感情也过滤得简单。心沉静下来,沉静于一朵花的娇媚里,沉静于一片云的胸怀里,此时,永恒和短暂,没有距离。灵魂飘升,飘升于无垠蓝天,冉冉随时空的脚步而行,穿越云层,穿越浮动的大气。晶莹的心,向往更多的广阔,向往着更深邃的永恒。

(紫荆花摘自《中国国门时报》2011年8月26日)

《简单语文不简单》读书笔记 篇12

于老师的课, 真的简单。

1. 检查预习。

一上课, 于老师就仔细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读过几遍书、生字会不会读、不理解的字词查没查字典。在检查的过程中相机指导, 在检查的过程中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在检查的过程中琢磨并确定“学生还想要知道什么”, 以学定教。检查预习用时5分钟左右。

2. 朗读课文。

(1) 指名朗读。既然学生在预习时就读过三五遍了, 现在就指名朗读, 一是看看读得如何, 二是有针对性地指导。比如, 纠正读音、适当解释生词、问一问“有没有读懂‘爸爸’、‘妈妈’、‘我’”。 (2) “听我朗读”。眼睛看文字, 耳朵认真听, 听出教师为什么这样读, 思考这样读的好处。 (3) 练习朗读。学以致用, 边学边用, 汲取他人的优点, 用心去读, 要努力读懂人物的内心, 读懂关键词句。 (4) 指名朗读关键词句, 看学生读懂的程度, 相机指导。学习朗读用时近25分钟。

3. 提出问题。

“猜一猜老师会提什么问题”, 实则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独立思考, 勇于创新”学习品质的基本特征;学生提出问题之后的引导——教师提出更高质量的问题以及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则是学生“自主学习, 独立思考, 勇于创新”学习品质养成的关键, 也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启迪学生智慧”的落脚点。提出问题用时6分钟左右。

4. 写字练习。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字“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 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 做到天天练”。怎么落实?于老师这样做:先是引导学生“读帖”, 再重点写“掏、欠、缕、幽”。写的时候, 先写一遍, 然后同桌互评互学, 接着写第二遍, 争取一遍比一遍有进步, 同时请四位学生板演。于老师逐字点评、纠正、范写、讲解。最后学生整体写一遍, 一气呵成。指导练习写字用时9分钟左右。

整节课45分钟左右, 就这么四个环节, 就这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张嘴、一双手, 再简单不过了。

二、不简单

于老师的课, 真的不简单。

1. 朗读:一“字”不苟。

朗读好了, 理解就八九不离十了。于老师说过, 朗读好了, 理解就差不多了。理解差不多了, 还要朗读来表现、来内化, 这是敏锐语感, 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于老师教学生朗读, 一是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 字字落实, 一字不放过;二是用心潜入文字中, 读懂关键文字的字面意思及文字背后的丰富内容, 读出感觉, 读出感情;三是“跟我读”。教师的范读应必须起到示范作用, 当然也不限制学生“鹦鹉学舌”。如果教师不能用心潜入文字, 就难以朗读到位。难以朗读到位, 如何范读?教师范读不到位, 学生朗读也就难以到位。反之, 学生朗读不到位, 是因为教师朗读不到位, 没有潜心读书。

2. 提问:一“问”惊人。

直指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于老师采取“猜一猜老师会提什么问题”, 高明!一是引发学生的兴趣, 二是激发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学生问:课文写了哪几处令人感动的地方?为什么“爱如茉莉”?应该说这些问题的质量都不低, 而且学生的理解也比较到位。那么, 教师怎么引导呢?是在学生的思维水平上“徘徊”?还是高于学生, 促学生再进一步?还是“跳一跳摘果子”?这是衡量教师专业水平的关键, 也是教能否促学的关键。我们来看于老师提的问题:课文开头写“那是一个飘浮着橘黄色光影的美丽黄昏”, 为什么不说“一天傍晚”?同学们读课文第一句话, 再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写作者走进病房时 (“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 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 为什么要写那一束“阳光”?于老师的问题了不起啊, 直指“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 是在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有关词句的表达效果, 是在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是在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品味语言文字之精妙啊。一句话, 是在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得意得言得法。

3. 写字:一丝不苟。

学写字如学做人。于老师所花的9分钟, 是指导学生练习写字的过程, 是对《语文课程标准》“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 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 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提高书写质量”的最好诠释。于老师指导学生写字, 其实已经超越了学习写字, 而成为学习做人——学习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三、简单, 是为了不简单

说于老师的课简单, 简单的是程序, 简单的是方法, 简单的是训练。然而, 于老师处处都在追求不简单!不简单的是启发思考, 不简单的是催生梦想, 不简单的是培育信仰。

如果以为“简单教语文”真的“简单”, 就大错特错了。教要“简单”, 是说教要深入浅出;学要“简单”, 是说学要浅入深出。

简单与不简单小学作文 篇13

二年级时候,我在偶然间看到了一句话:把简单的事情做好了,就是不简单。就是这句简单而又精炼的话,改变了那个人的命运。在一次圣诞节,他收到了老师写给他的一张纸条,纸条里只写着这简短的一句话。他下决定,按照纸条上的话,在每天放学后,去把厕所里的每一个水龙头拧紧。于是在后来的日子里,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校内有诱人的比赛,他都坚持着。最后他被校长当众表扬,还被学校选中,送去一个十分有名的学校参加高级培训。就这样,他未来的命运和别人不一样了。

自从看了这个故事,我也下定决心要做好任何一件看似简单的事情。

每个周五,我都要去练书法。但从那天起,我便要求自己写好每个字。那可不是说说就能做到的。有时别人都完成了课堂作业,在外面玩,我也就剩下几个字就好了,于是就准备速战速决,在笔尖即将滑过宣纸的一瞬间,我猛然想起了那句话。在去玩和坚持之间,我最终选择了后者。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书法水平进步很快,现在已经超过一起学习的那些同学了。

简单与不简单小学作文 篇14

简单,我长这么大,总觉得什么事情都简单,因为我想做的东西都很容易,所以我的字典里就没有不简单,也许是我的视野太狭窄吧。每天早上,中午,晚上我吃的都是妈妈做好的饭,在旁边看着妈妈做饭好像也挺简单的,就是把准备好的食材放入锅中翻炒或蒸煮,然后加入适量的盐,味精等等调味品,稍等片刻,一锅美味佳肴就完成了。正是这样,才觉得做饭其实好简单,但从没亲自尝试过做饭。一次星期天,我想学做饭,就跑去菜市场买了一条鱼和一些煮鱼要用的香菜等等,准备学煮鱼和煮饭。到家,我先开始处理鱼,家人要帮我,我没让。我洗好了香菜,处理好了鱼,准备开始烹饪鱼。我先开火,倒油,然后不知怎么回事油砰砰’’直跳,原来是因为锅里一开始有少量的水的原因,导致油和水碰撞,才会发出砰砰’’的响声。家人在旁边监督着我。油烧热了,放鱼到锅里,吓了我一跳,那鱼还在锅中翻滚,生命力太顽强了,我赶忙用锅盖盖住锅,躲得远远的。过了一会儿,鱼彻底没力气了,他已经筋疲力尽了,不再挣扎了。妈妈叫我倒点水进去,让鱼煮一会儿,我心里想:“终于可以消停一会儿了!”第一次,我觉得做一件事可以这么难。与煮的差不多熟了,家人叫我放调味料,我又开始犹豫了,放一点是多少呢,放多了会咸,放少了又不好吃,关键时候还是轮不着我啊!最后还是家人把握的分量。不过,有一点,最后起锅时,香菜是我放的。接下来,妈妈教我煮饭,我便问要放多少米合适呢?妈妈说一大碗就可以了。’’我便放了一大碗米,洗了3次。最后,我又被难住了,放多少水合适呢?噢,原来放的水只要比米高出大约2至3厘米就可以煮成米饭了。自从这次尝试做饭之后,我知道其实还有很多事情是不简单的,只是从前你从未尝试过,一直只是以为简单而已,三百六十行,其中的任何一行想做到最好都是难事,烹饪其实是门艺术,只有欣赏它的人,享受它的人,才会把它做好。对我而言,做饭真不简单!我一定要做好它!

简约不简单——简历妙用 篇15

谈到简历, 我们先来看看企业为什么要设简历筛选这个环节。首先, 降低招聘成本。面试一个人至少需要15分钟, 而浏览一份简历只需要七八秒钟, 招聘人员所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孰多孰少, 一目了然;其次, 提高招聘效率。通过设定一些硬性指标, 简历筛选过程就可以初步淘汰掉一批完全不符合条件的候选人, 能够缩短招聘流程, 节约招聘时间, 提高招聘的针对性;第三, 提供录用参考标准。一个人能否被最终录用, 不是面试时短短几分钟的考场印象就能决定的, 而往往要经过网申、笔试、面试几大环节, 候选人的言谈、仪表、态度与考试成绩的平均分共同决定了能否胜出。因此, 简历就成了录用时重要的参考标准。

对于个人而言, 简历首先是向企业展示的个人文档, 是自我销售的工具, 是个人和企业沟通的一种方式。它能够帮助个人和企业之间建立联系, 搭起理解的桥梁。就像谈恋爱需要男女双方进行接触、彼此了解一样, 简历就是求职者和企业之间的红娘;其次, 简历有面试预约的功能。如果你的简历能帮你预约企业的面试, 那么, 简历90%的历史使命就完成了;第三, 增加录用得分点。如果你应聘一个行政的职位, 而你的简历内容工整, 很有条理性, 能体现出岗位需求的职业素养, 这份简历就会为你加分。

简历制作的死穴在哪里

以下几种情形, 是我们的简历经常会出现而非常招企业反感的:

1、征婚启事型。民族、性别、身高等意义不大的项目罗列占简历1/3的比重,给人感觉刻板、沉重。

2、唐僧取经型。有的学生会从小学开始写起,罗列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的学习经历,并且还附上所学课程,过于繁琐而没有重点,简历面目可憎。

3、挑战书型。有的学生喜欢自我标榜,用一些大而不当的词语包装自己,称自己具备国际化眼光、战略性思维等,实习经历也很“辉煌”,看起来金光灿灿,不免会让人怀疑有水分或者无形中提高对简历制作者的期望导致最终的失望。

4、品牌代言型。有的学生有知名企业的实习经历,在简历中会详细地列出所在公司的发展历程、业务范围、主打产品等,介绍企业和团队的业绩,简历就像是给公司做的广告或者品牌代言,没有彰显个人的价值。

简历需要适度包装

由此就引发出简历包装的问题。简历包装不等于简历作假。有的同学就很善于包装。比如在应聘投行的一个职位时,他在兴趣爱好一栏填上了“接力游泳”。因为接力游泳,就会让人联想到他的过硬的身体素质和团队精神,而这正是岗位所需要的。

总之,简历就是求职者写给人力资源部的情书,匹配性和针对性十分重要,应聘不同的公司和不同的职位,需要制作不同的简历;简历的内容应该是纲要式的,并且用事实说话。

校园招聘会上,学生如何与企业交流?

技术元素:不简单的简单 篇16

经过30多年的发展,Kronos成为一家全球化的公司,并专注在劳动力管理市场做到8亿美元的年收入,在美国552家上市软件公司中,是两家实现了连续18年以上利润增长的软件企业之一,您认为Kronos成功的要点是什么?

员工是我们公司的价值核心,我们为员工创造一个有利于工作的环境,让他们的工作更加有趣,以引吸员工更持久地为公司服务。另外,我们创造了客户需要的好产品,并为客户交付好的服务,达到客户的满意,这些都是我们的员工提供的。所以,Kronos的成功一切都来自于员工,能够留住员工的企业,自然也会赢得客户的信赖和满意。

kronos在劳动力管理领域有着长期积淀,请您总结一下,从全球发展来看企业在劳动力管理方面经历过哪几个阶段?

我们基于对劳动力管理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多年实践经验,提出“劳动力管理成熟度曲线”分析方法论,将劳动力管理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劳动力作为企业的成本支出阶段,这个阶段的企业在劳动力管理方面的需求主要体现在通过管理流程和数据处理的实时自动化提高效率和合规性;第2阶段,劳动力作为企业的资产阶段,这一阶段的企业能够把劳动力排班和调度的计划与其业务需求相结合,通过资源计划合理配置提高劳动力生产率;第3阶段,劳动力成为企业可以灵活使用的资源阶段,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如何有效地执行劳动力资源计划,并获得运营过程可视化和细化的信息,及时分析生产率和成本等要素,实现运营最佳化;第4阶段,把拥有的劳动力变为企业竞争优势,管理创新和持续改进是这一阶段的精髓,通过劳动力管理企业可以更好地积累细化的劳动力成本、效率和绩效数据,消减瓶颈和浪费,对劳动力作业基准、生产率和绩效进行持续改进,从而把劳动力转变为竞争力。

目前,中国的劳动力管理处在哪个阶段,与国外存在哪些差距?

在不同的阶段,企业的劳动力管理也不同。美国处在劳动力管理的第3、4阶段,已经把劳动力作为资产或者作为竞争优势,欧洲基本处在第2、3阶段。而大部分中国企业处于手工到自动化的阶段,也就是第1、2阶段。例如很多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在劳动力管理方面的需求主要体现在通过管理流程和数据处理自动化,来提高效率和合规性。虽然很多企业采用了考勤钟或打卡机,但仅仅是用于考勤时间收集,而异常的处理、经理审批、数据汇总到应用规则进行薪资计算等环节则是脱节的,这样的方式造成了不及时、管理繁杂、效率低等一系列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将手工和半自动管理转变为数据自动捕捉、能够自动灵活地运用规则、让员工和经理都能自助服务的自动化管理。这就是为什么每次我到中国就会很兴奋,我们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可以帮助中国企业成长。

在这个阶段,贵公司如何结合欧美等其他国家的经验和历程,帮助中国企业更好地提升劳动绩效,以达到优化管理劳动力的目标?

在这个阶段,我们建议人力资源部门可以从两个方面为业务部门提供价值:第一,控制人工成本,主要体现在通过自动化和集中化的管理,减少薪资计算出错率,消除由于薪资统计错误而造成的人工成本以及合规风险;第二,人力资源部门需要制定标准化、集中化的规则,为员工提供公平服务平台,包括为员工提供一定的自助服务。例如,通过自助服务终端设备,自动化采集员工数据,并且允许员工通过这个自助服务终端,了解自己的加班和休假等考勤情况,尽可能地让员工根据自己的考勤情况自主地安排时间,从而能够提升员工的满意度。同时,自动化与标准化的管理流程也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合规风险,在自助服务系统中,通过设置预警机制,帮助人力资源部门合理安排考勤,规避合规风险。

虽然中国仍旧被视为“世界工厂”,但成本优势已不像之前那么突出,而且持续增加的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设备成本继续对中国制造企业的竞争力造成影响,您如何看中国的人力资源的挑战和前景?

实际上,中国面临这些挑战正是转型的好机遇。世界上大家都看到有一个现成的模式,德国也是制造业大国,它的产品质量非常好,它的工人工资也是全球最高的,但是这种高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在世界上占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中国面临劳动力成本升高的挑战,可以借鉴德国制造业优质高价的模式。至于一些企业将廉价劳动力转移到越南、菲律宾等国家,从另一方面看对中国是一件好事情。不要认为他们抢走了廉价劳动力的机会,中国可以通过转型,把原来价廉的产品转向为高附加值、优质的产品,对中国的产品定位、竞争优势也好以及持续的发展,或者从全球来说,都有好处,中国的企业也会更加成熟、更加优秀。

这次是kronos第一届用户大会,为发展中国市场,kronos未来还会采取了哪些举措?中国市场在Kronos全球发展战略中是怎样一个定位和地位?

从劳动力管理角度来说,中国的劳动力大军人数在全球是最大的,我们作为自动化的劳动力管理的公司,只占了很小的市场份额,所以未来的成长空间很大。我希望在未来的3-4年,Kronos大中国区每一年的营业能够翻一番,计划2015年中国达到2000万-3000万美元的市场规模;从用户的角度来说,5年前我们在中国从零起步,目前已拥有约100个用户。我们这次举办了第一届大中华区用户大会,这是一个里程碑,未来我们会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扩展这个产业,促使这个市场能够迅速的发展。

您1979年便加入Kronos,从第一个销售到公司全球CEO,带领这个公司成长为8亿美元年收入的领导者,您是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并提升自己的绩效的?

中学生作文:成功,简单又不简单 篇17

如果换一个角度的话,成功似乎也很简单,需要你坚持不懈和专注的精神。在瓦特的故乡,家家户户都是在生火烧水做饭,对于这种司空见惯的事,没有人留心。一天,瓦特看到在灶上的一壶开水在沸腾,壶盖啪啪啪啪作响,不停向上跳动。瓦特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于是连续好几天都蹲在火炉旁细心的观察。起初壶盖很安稳,隔了一会儿,水开了,发出哔哔的响声。忽然壶里的水蒸气冒出来推动壶盖跳动,经过反复验证,瓦特弄清楚了,是水蒸气推动壶盖跳动。后来,瓦特经过多次修改,发明了蒸汽机,为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

许多伟大的发明就是蕴藏在平凡的小事之中,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有不断探索,坚持不懈的精神。只会促使他们不断钻研,最终走向成功。

有一个故事:苏格拉底对学生说:“如何才能成功?”他又说:“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最简单也最容易的事,把胳膊前后甩,每天做300次。”学生们都觉得这有什么难的。过了三个月后,却只有一个学生做到了,他就是著名的柏拉图。

读了这个故事后,我深有感触。我们曾经抱怨过我们的工作太枯燥乏味,每天都是循规蹈矩的生活,对每天的学习工作不感兴趣,对学习工作只是在应付差事,不能认真完成。但是让我们反省一下,每天面对相同的工作,简单而又平凡,不是工作枯燥无味,而是我们对它的态度有所变化。对于你自己而言,日常的学习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把简单的工作做细心,并且持之以恒的做下去,才能变优秀,有机会成功。正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只有坚持到底、善始善终才有可能成为胜利者。

有一家鞋厂生产的鞋子,每次从盒子里取出来的时候,都充满了刺鼻的鞋油味,很多顾客一闻到这种难闻的气味,连试穿的兴趣的没有了,更不用说买了。但皮鞋不涂鞋油,又很难保养。鞋厂还遇到另一个问题:商店里的鞋盒子,都是一摞摞放的,营业员要抽出顾客所要的尺码的鞋很不容易,而且一不小心就会把刚码好的鞋盒弄歪弄倒,很是麻烦。

有个营业员就给鞋厂提出个建议:何不在鞋盒上钻两个洞?这该是多么简单的事情,不仅把难闻的气味排出去了,营业员挑鞋子的时候,手指伸进去就把鞋盒抽出来了,又快又省劲。

营业员的一个小小建议就解决了生活、经营中的几个难题,是成功的!但营业员能够提出这样的建议,是她平时多方留意、多次思索、多种结论的综合,不可能一蹴而就。

所以,成功本来就没有固定的模式,成功能够刻意地去追求,得到的机遇会更大。但生活中的一次又一次成功,却大多是不经意间的一个建议、一个忽闪而过的奇想、一种时时用心,却又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感念……

《简单语文不简单》读书笔记 篇18

当初选择报考XX师专附小,源于别人的一句话:“在附小,你会成长得更快!因为,附小有一位谁也比不了的好校长!”从今年8月份进入XX师专附小工作,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刻在学校醒目位置的这句话——把简单的事做好了,就是不简单。由此,我也认识了说这句话说的最多的那个人——张XX校长!

有人说,谁也比不了他的敬业,他以校为家,一年到头只要不出差,你在学校总能见到他的身影;有人说,谁也比不了他的眼光,与省内外学校结对交流,附小走在全县的最前列;如今的附小,硬件设施一流并不令人欣羡,无数名师构成的软实力才真正让人啧啧称赞!而这些,都因为有一位殚精竭虑的好校长!

附小作为一所名校,被无数人交口称赞,而我,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读懂了“逼,富,福”这三个字的深刻含义。三个字都带着

一、口、田,却令附小所有的年轻教师感慨良深。有些年轻教师面子薄,胆子小,公开课、赛课等活动都是被张XX校长“逼”着去的。他就是这样,对于年轻教师的培养,可以说是不遗余力,下手也是稳准狠。他制定了学校的“培青工程”,提出了“老带新”和“六有”要求。他组织教师到XX小学、上海XX区XX小学交流学习。在XX年附小教师紧缺的情况下,为了青年教师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有较大的进步,张校长狠下决心送4位青年教师前往XX小学驻校学习一个学期。一些不理解他的人抱怨说:“我又没有要成为名师,何苦要这么折腾我们!”听了这话,张校长淡淡一笑:“为了教师们更快地成长,为了孩子们更好地学习,为了附小的教育教学质量迅速提高,这点埋怨算个啥?”如今这四位教师都已成为XX市教坛新星。这些被“逼”出来的教师们,现在无一不感谢张校长的良苦用心,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挺起腰杆,因为在教学上他们是“富有”的,工作上他们是“幸福”的,无疑他们已拥有了自己的“一口田”!附小的名师数不胜数,每一个都是注重细节,追求精致,把一个个简单的环节做到了不简单!

梁从诫:不简单的简单 篇19

让常识成为常识,这很简单,也很艰难,过去的十年,梁从诫一直希望接受自然常识的人更多一些。我们崇敬这个老人是因为这些年他对于环保初衷始终没有改变,就像他这些年始终如一的简约生活,始终坚持骑自行车,其实说白了,之于每个人,环保就是这么简单。

人物简介:

梁从诫,祖父梁启超,父亲梁思成,母亲林徽因。全国政协委员、常委,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中国文化书院•绿色文化分院) 创办人,北京大学教授。1999年,获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和香港地球之友颁发的“地球奖”,以及国家林业局颁发的“大熊猫奖”。

言论:

“一个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只有注重对环境的保护,才能保持发展的可持续性。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完全可以协调一致。否则,那种短视行为必将遭到自然的惩罚,结果是得不偿失。”

——梁从诫

梁从诫今年77岁了,身体不太好,北京的冬天让这个老人的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屋子里,一般也不接待访客。他身边的人都很心疼他,不让他过多劳累,尽可能地帮他推掉一些可有可无的应酬。

1993年,他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环保民间NGO——自然之友,过去的16年中,他被人们称为叱咤风云的自然主义者。

他传给《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一张照片,画面中,他精神奕奕,穿着一件白色的夹克衫,推着掉了漆的自行车,一个人微笑着走在马路便道上。尽管在外界的眼中,他是如此有名之人,但他依然坚持着简衣素食的生活,上下班都是骑自行车,他并不觉得这很寒酸,还能健身,一举多得,何乐不为?

他的头发早已花白,但总是梳理得一丝不苟,金丝框眼镜几乎占去半张脸的空间,只不过,那份坚毅执著的神情没有被遮去。他说,做环保,只不过就是不断将那些被遗忘和忽略的常识交代给世人。

让常识回归常识,这很简单,也很艰难,就如同骑自行车,谁都知道有好处,但没人愿意真的身体力行。

过去的十年,梁从诫一直希望接受常识的人更多一些。

知识分子的现实关怀

这个12月,全球的公民都在关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气候大会。环境保护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

“你可以在大街上拦住任何一个人询问,我相信不会有人表示反对保护环境。”但让梁从诫难忘的是,仅仅就在十年前,一切却并非如此。

这个国家的GDP始终维持着10%左右的增长,但唯GDP马首是瞻导致了重发展轻环保。

梁从诫的环保之路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开始的。

1980年代最初的几年,梁从诫在《百科知识》工作,这家杂志社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主办。

当时,他收到一封清华大学教授的来信,在信里这位教授担忧,当时的乡镇企业规模不大、设备简陋,但已经成了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付出的环境成本将不可估量。

正是这篇眼光超前的来信,让梁从诫的视线透过文字触碰到活生生的现实,此后,他开始关注自己周围的环境。

1993年6月5日,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次自发的民间人士绿色座谈会在北京玲珑园召开。在梁从诫看来,这便是后来自然之友最早的活动,他和他的工作伙伴更愿意将这一天,视为环保事业的开始。虽然,“自然之友”被官方正式确认还要在一年之后。

梁从诫家的客厅墙上,挂着一幅水墨画,尺寸不大,笔墨清淡,几间江南农舍,这是他的母亲林徽因的亲笔画。

“清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母亲林徽因把这首诗句,送给刚刚出生的梁从诫。

在自然之友的办公室内,挂着梁从诫的一幅书法作品——“真心实意,身体力行”。

这句话,被这里的同事们视为座右铭。“自然之友”一位工作人员说,“他的人,他的字,他的言行,陪伴“自然之友”的工作人员和所有被他的精神感动的后来者,为中国的环保事业尽心尽力尽责。”

凡事开头难,但数十年持之以恒更难。从开始关注环境问题到“自然之友”成立的十几年间,梁从诫经常思考自己该以一种怎样的方式参与到环境保护当中去。

梁从诫举出这样几个数字:“我们不妨回头看看,300年前,中国的人口刚刚超过1亿;100年前,中国人口约为4.5亿;50年前,大约是5亿多一点;而此后的50年到现在,我们的人口一下子蹿到13亿!而13亿人口要吃、穿、住,我们的国家支撑得了吗?人口过多,资源总消耗量惊人。”

“这就是中国的现实”,梁从诫说,“我们做环保的,就是要在这个两难之间找到一条出路”。

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到了90年代中期,已经有很多人意识到了环境保护问题。1994年“自然之友”正式成立,一位社会学者兴奋地说道:“我们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绿色组织。”

民间环保自有力量

然而,靠民间力量保护环境,注定阻力重重,各种阻力随时会从四面八方而来,梁从诫知难而进,并未退缩。他说:“如果环保这项工作一呼百应,那也就不用我们做了。”“我们只是为这个社会、为这块土地、为这个民族做一些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

滇金丝猴是中国特有的世界级珍稀濒危动物,其濒危程度和珍贵程度完全可以和大熊猫相比。

1998年7月,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桂林,梁从诫作为中国民间环保人士之一前往陪同。他抓住机会向克林顿总统送上了濒危动物滇金丝猴的照片,并精炼地做了介绍。

梁从诫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忆说,当时,总统问他滇金丝猴还有多少只的时候,他说大约不足1200只,“这是灵长类中除人类之外的唯一红嘴唇动物。”这句话让克林顿若有所思,总统随后望着照片说,“哦,那是我的表亲。”

关注克林顿表亲的生活状况,这个噱头在随后短短一周内,被数十家媒体跟踪,一时形成了强大的舆论氛围。最终,滇金丝猴最后的栖息地终于保存下来。

藏羚羊是梁从诫牵挂的又一珍稀濒危物种。为了保护它,梁从诫费尽心思。

1998年,英国首相布莱尔访华,“这是个很好的机会。”于是,他以“自然之友”会长的身份,给布莱尔写信,吁请他设法制止英国藏羚羊绒的非法贸易,以支持中国反盗猎藏羚羊的斗争,并附去一组反映藏羚羊被猎杀的照片。

次日,布莱尔就会见了他,并回信称:“我一定会把你的要求转告我国和欧盟环境主管部门,我希望有可能终止这种非法贸易。”

回忆旧时光,总让梁从诫忘不了。1999年的5月,他前往可可西里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亲手点燃烈火,将从盗猎分子手中缴获的近400张藏羚羊皮付之一炬。

如果不是他亲口讲述,谁又能相信眼前这位文质彬彬的老者,当年有着那般狷狂的激情呢?

除此之外,保护川西洪雅天然林、怒江水坝建设项目、圆明园防渗环保事件都留有梁从诫的身影。

回归常识之路

让常识回归常识,在梁从诫看来,离不开教育。所以当他最初创办绿色之友的时候,就设立了“绿色课堂”。

经历十几年的发展,“绿色课堂”如今已经更名为“自然讲堂”,担当着公民环境保护基础教育的工作;绿色希望行动、羚羊车教学、观鸟组、登山组、植物组、自然体验营等。

“真心实意,身体力行”,梁从诫喜欢重复这句话,一切从小事做起的精神,向公众普及环保知识,告诉公众不仅是制定和执行政策的政府才会有环保意识,生活中的百姓更应该有这样的意识。

这是梁从诫在很多年前就决定了的生活轨迹,比如:他和自然之友的会员名片用单面废纸印制而成;不用一次性筷子;生活中非常注意节水;坚持骑自行车,曾经骑自行车去政协开会报到,还被门卫拦住询问,一直到2006年医生建议他不能再骑自行车。他认为,想过好日子,无可厚非,但若不惜以破坏、践踏生态环境为代价,则是对大自然的一种犯罪。

一个被身边的同事津津乐道的细节是,梁从诫随身带着布袋子,里面装着一双筷子和一个勺子,“谁会想到政协常委吃饭还带着筷子去呢?”同事调侃着。

在梁从诫以身作则的教育下,身边的工作人员都这样去做了。

“几年前你带双筷子去餐馆,别人觉得你是怪物。现在服务员笑笑,这也算是一种进步。”梁从诫说,“不唱绿色高调,不以绿色‘救世主自居,从身边一点一滴做起。”

随着“自然之友”在社会上的发展越来越大,压力和责任也越来越重。尽管如此,梁从诫仍然觉得1994年和许多关心环境保护的朋友成立“自然之友”至今是自己生命当中最快乐的一段日子。

“结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真正做了一点自己喜欢的对国家和子孙后代都无愧的事情,这才有价值。”梁从诫说,他希望,自己的环保之路,带给他快乐,也带给他人希望。 ★

上一篇:回忆青春散文下一篇:动物园观大象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