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初中古诗词(精选12篇)
1、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风相鼠)
2、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5、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7、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8、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9、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1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1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1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1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1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1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1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2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2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3、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
2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2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2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2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28、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29、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30、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3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3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34、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3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3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
3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3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3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4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
4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4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43、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4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45、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
46、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4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传)
4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49、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50、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5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报任少卿书)
5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53、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汉书枚乘传)
54、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5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56、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后汉书王霸传)
57、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
58、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59、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宋弘传)
60、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后汉书)
6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曹操龟虽寿)
6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三国曹操短歌行)
6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6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6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刘备)
66、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西晋陈寿三国志)
6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东晋陶渊明杂诗)
68、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69、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南朝萧铎)
70、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
71、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元行冲传)
72、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太宗赠萧禹)
7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7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75、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
76、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论诗)
77、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唐李白上李邕)
78、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唐李白宣州谢饯别校书叔云)
79、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80、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
8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
82、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海。(唐李白江上吟)
8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8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
8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86、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杜甫寄本十二白二十)
87、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唐杜甫)
88、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89、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愁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夜望月)
90、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91、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唐韩愈送孟东野序)
92、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调张籍)
9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唐韩愈进学解)
94、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唐刘禹锡秋词)
95、沉舟侧畔千帆进,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
96、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
97、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刘禹锡陋室铭)
98、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唐刘禹锡陋室铭)
99、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琵琶行)
100、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白居易长恨歌)
101、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白居易长恨歌)
102、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唐白居易放言)
10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元稹离思)
104、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刘希夷)
105、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10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
107、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唐罗隐蜂)
108、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唐贾岛剑客)
109、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李绅悯农)
110、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李贺南国)
11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112、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唐李商隐无题)
113、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
114、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唐李商隐锦瑟)
115、历鉴前朝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唐李商隐)
116、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唐李商隐)
117、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唐僧云览)
11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五代李煜乌夜啼)
119、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五代晏殊蝶恋花)
12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121、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宋欧阳修戏答元珍)
12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123、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124、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朱淑真生查子)
125、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凤栖梧)
126、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27、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128、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29、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宋朱熹读书之要)
130、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131、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132、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宋王安石)
133、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宋苏轼冬景)
13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13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
136、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宋苏轼)
13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13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宋苏轼水调歌头)
139、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140、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宋李清照五陵春)
141、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宋李清照醉花阴)
142、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宋李清照如梦令)
14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观鹊桥仙)
14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145、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46、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宋陆游病起书怀)
14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一.品读欣赏, 理解背诵, 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初中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阶段, 记忆力强, 在古诗词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多背。俗语说:“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知识的积累是学好古诗词的前提。品读背诵是学好语文尤其是古诗词的有效途径, 诵读古诗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艺术瑰宝, 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较高的审美价值, 是学生欣赏文学的良好素材, 非常适合品读背诵。因此, 在古诗词教学中, 教师要在解析的基础上, 加强学生品读, 体会诗词的内在魅力, 体味诗人的情感经历, 同时还要指导学生把握好诵读的韵律, 读出诗词的韵味, 去感知其中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比如学习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 诗中两联广为熟知: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这样优美的诗句, 教师无需逐字讲解, 可以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 去体会到诗的意境, 感受到春回大地, 万物开始复苏的美, 如娇嫩的柳枝吐露新绿、五彩缤纷的春花迷人双眼, 展现出一幅清新的水彩画, 诗中有动有静, 情趣盎然, 充满了诗情画意, 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诗词多姿多彩的景色的过程中达到熟读成诵, 并能领悟诗词的语言魅力, 感知诗人此刻心境。
二.深入理解, 展开合理想象, 体味诗词的悠远意境
古诗词的美妙在于“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言有尽而意无穷”, 作品用凝炼的语言, 通过一些鲜明、生动的意象, 营造出美妙悠远的意境, 含蓄隽永, 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字里行间渗透出作者浓浓的情思。古诗词追求言简意赅, 其魅力在于语言的艺术和生动鲜明的意象, 意象是诗人内心的情感活动创造出的融合了思想与感情的独特艺术形象, 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不同于生活原态而又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要品味古诗词的内蕴, 需要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与诗人一起进入意境, 品味浓郁的诗情, 填补古诗词中的空白, 感悟诗词独特的意象带来的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 体会作品蕴含的诗情画意, 以获得审美体验。
三.体验生活, 用心感知, 用情欣赏
古诗词都是来源于诗人真实的情感经历, 从文学作品的角度来讲, 它们源于生活, 而又高于生活。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 要联系生活实际, 通过生活经验等, 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 用情去欣赏,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内容, 摒弃传统的机械教学, 优化教学过程, 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教学古诗词时,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与诗词的意境相协调的导语, 放一段与所学内容有关的音乐, 导入与诗词情境相融合的画面, 恰当地创设诗词中的情境, 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 激发他们对诗词赏析的兴趣, 引导学生用情去欣赏, 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
四.联系比较, 加深对古诗词的题材、意象、表现手法等的理解
在古诗词教学中, 教师采用联系比较的方法, 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还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增强学生的主观感受。比如教学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归雁”是理解整首诗的关键意象, 教师可以从这一意向着手, 对学生进行引导。古人常用雁自喻, 抒发乡愁和羁旅之情。这首诗的前三联通过“青山”、“绿水”呈现山清水秀画面, 衬托出诗人怡然自得的心情, 但通过诗中的“次”、“客路”、“行舟”等, 表明了诗人的旅人身份, 从而通过北固山下的优美景色反衬出诗人羁旅愁怀, 思乡深情, 诗歌以雁传书, 表达了思乡之情, 给人一种飘零的感觉。古诗词教学中通过联系比较, 能让学生以意象为介入点, 将情感完全融入诗词的情境, 体会诗词蕴含的情感, 加深学生的理解。
诗词的语言精练,遣词造句有很大的跳跃性,所以准确地理解诗词的字面意义是学生要跨越的第一关。那么,怎样理解字面意义?那就一定要仔细研读注解了。一般来说,注解为学生提供很多信息,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诗词产生的背景,诗词中的生涩用典,了解一些较生僻词的意思。虽然疏通诗词内容,不必像翻译文言句子一样字字落实,但借助注解可以消除阅读的障碍,使思路豁然开朗,有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觉。
二、了解作者,知人论诗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句话是说:只有了解古人所处的时代,了解他的为人和经历,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和他们的作品。这种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的方法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而古人作诗,绝非无聊、消遣而为之。他们的创作往往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常常是诗人经历、思想感情的外观,因此我们学习时要掌握诗人的生平和诗词风格,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风貌,这也即“知人论诗”。
三、分析意象,体会意境
意象是诗词中倾注了作者的思想与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也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象是构成意境的基础,意境是作者通过意象而创造的富有艺术情景的画面,领会意境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作品内容及思想感情。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天涯”,几个意象,组成了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勾勒出充满忧伤的旅人远离家乡,孤身漂泊的身影,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情怀。
意境是意象组合而成的综合效应,它通常是融合诗人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能引发读者想象和联想、使人恍若身在其中的艺术境界。只有读者展开自己的丰富想象,才能把诗歌的深刻内涵和诗人的内在情思体味出来。如鉴赏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表面写景,其实写情。我们不难想象,诗人伫立江边,目送朋友渐行渐远,消失在天尽头,而只能空对一江春水,怅然若失,字里行间充盈着依依惜别朋友的深情。若我们只关注字面信息,对作品的理解必然空洞肤浅。
古诗词较少直抒胸臆,它的基本特征是含蓄蕴藉,它通常借助意象与意境来表情达意。学习古诗词时,就必须把握意象,深入意境。
四、抓住诗眼,感悟诗情
清代文学评论家李调元在《赋话》中说:“诗家以炼字为主,句中有眼,则字字轩豁呈露矣。”因此,古人评论诗歌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其实就是指一句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或者一首诗中最能概括全诗要义的一个字。抓住了这个字,就等于掌握了解读全诗的金钥匙。
诗是字字写,也要字字读。“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诗人炼得诗眼,读者要有慧眼,四目相对,方能含情脉脉,心心相印。抓住古诗词的诗眼,一方面可以体味作者创作时的艰辛与欢愉,另一方也有助于我们对整首作品的理解。
诗词是抒情的艺术。学习诗词,首先是理智引导下的感情的投入,是一个由感受到感动的过程,不能感情地对待诗词,不能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忧作者所忧,悲作者所悲,就不能真正进入学习阶段。投入感情,其前提是深味作者的感情。我们只要找准了诗眼,准确捕捉诗词的情感基调,动情地入“境”,进而与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将不是难事。
五、品味名句,享受美感
在中国的古诗词中,常有一联名句引出一首好诗、一首好词的传说。因为在这些作品中,常常有一些句子脱颖而出,闪闪发光,它们备受推崇,久负盛名,即使离开整首诗,也能一枝独秀,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名句带给人的美感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
语言美,名句的语言美通常体现在语言的表达技巧、修辞的巧妙运用、词语的精心锤炼等。
情感美,名句所抒写的情感能使人在心底引起共鸣。
哲理美,名句蕴涵的哲理能给人以启迪、激励、教育、劝诫等。
1、浣溪沙
北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2、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3、江城子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水调歌头(一)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6、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点秋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7、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9、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0、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几十首古诗词,有的咏史,有的写景,有的叙事……请问杜牧的《赤壁》属于那一种写法?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什么特点?(3分)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3分)
答案:
(1)咏史诗(1分)。特点:借史实抒情。(2分)
(2)“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1分)。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
欣赏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4分)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⑴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⑵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2、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3、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8、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9、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10、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11、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1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15、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16、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17、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18、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19、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一、诵读全文, 体会作者的感情倾向
在最近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可以了解到:学习古诗词可以通过诵读、积累古文字义、感悟古诗的感情和韵律。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学习古诗词的基本要求,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 由于古诗词年代都较为久远, 当时的生活环境与现在的生活环境差异较大, 再加上初中生的生活阅历有限, 想要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义就比较困难。对于初中生来说, 都是十几岁的青少年, 这个时期的学生, 既具备了小学生的记忆力优良的特点, 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所以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初中生的这些特点, 多读多背。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 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这种背诵记忆, 是要建立在学生对整首诗的意思有了大致了解的基础上, 死记硬背当然是不行的。要让学生对整首诗的意思有大致了解, 就需要进行多次诵读, 诵读的次数越多, 就越容易理解古诗词的大意, 也可以把握住作者的情感倾向。作者的情感倾向就好比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不仅对后续的背诵可以起到辅助作用, 也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古诗词翻译。当学生能够理解记忆的古诗词越多, 积累的知识就越多, 想要学好古诗词, 基础知识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
除此之外, 古诗词中还蕴含了节奏感, 古诗词中的平仄对仗和抑扬顿挫, 都是精华, 有的诗词缠绵悱恻, 有的诗词慷慨激昂, 有的诗词节奏明快, 都是我们可以学习的地方。所以教师除了教授学生专业解题技能之外, 还应当带领学生感悟古诗词中的美感。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 诗句表达了作者对于春天生机盎然的喜爱之情。话锋一转:“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 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正是因为看到了春天的生机盎然, 结合作者本身的经历, 最后又表达了对于人生的无奈之情。初读时学生基本上是感知不到这种情感, 只有通过多次诵读, 加上作者的身世背景, 这个深层意思才能浮出水面。
二、拓展思维, 感知诗词意境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之下, 许多教师为了让学生考出高分, 使用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 认为背的越多越好。虽然这种教学模式确实在短时间内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高了成绩, 但是也影响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和认知。在笔者的调查过程中, 有许多学生认为学习古诗词很痛苦, 不能理解意思, 还要死记硬背, 这更是难上加难。
在笔者看来, 古诗词中最精炼之处就是在于古人用简单的词语抒发复杂的情感, 专业术语就是“含蓄隽永”。比如:在教授温庭筠的《望江南》时, 整首词主要是描述了一个深闺女子对于心爱之人的思念之情, 但是学生基本上只能看到女子清晨起来梳洗远眺的样子。这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 抛出橄榄枝, 让学生思考, 为什么女子在梳洗时要远眺, 再结合她的处境, 处于深闺之中的女子, 远眺, 不是思乡就是思念心爱之人。这样学生就有了一个思考的方向, 然后教师再说出正确答案, 规范学生的语言组织。
三、结合生活鉴赏诗词
有少数教师非常认真地讲解了古诗词的意思, 但是因为只是从传授知识的途径来讲课, 所以学生只能对古诗词的大意有所了解, 不能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和艺术特点。在考试过程中, 碰到古诗词鉴赏的题目, 依旧是不会做, 不理解, 学习成绩不能提升。
古诗词虽然是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 但是古诗词却都是源于生活, 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当让学生设身处地, 将自己置于诗词的环境中。这样就更容易理解作者为什么会生出这样的情感,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解决古诗词鉴赏中, 传统教育模式带来的不能理解的窘境。比如:在教授李白《将进酒》时, 先让学生诵读全文, 把握文章的大致意思, 然后将李白写文章时的背景际遇告诉学生, 让学生主动融入到作者写作的环境之中, 了解“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迈胸襟。
总之, 要解决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的难点, 简而言之, 需要从三个方面对症下药, 不仅要细讲也要精讲;要让学生掌握鉴赏古诗词的技能;禁止死记硬背。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 虽然古诗词鉴赏一直是学生的重难点, 学生对于古诗词鉴赏的兴趣度一直不高, 在考试中得分率也普遍偏低。但是古诗词是我国上下五千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之一, 我国学子应当努力去了解和学习古诗词,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体会、传承和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张桂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浅析——论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J].语文教学通讯·D刊 (学术刊) , 2012, (1) :56-57.
[2]陶中平.读·品·拓——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之我见[J].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2011, (10) :61-62.
[3]张学勤.走进诗情画意:浅谈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J].科学导报, 2013, (14) :135-135.
作为农村一线语文教师,考虑到学生基础薄弱,功底浅陋,知识面窄等实际问题。在平常的教学中,我逐步探索出“三读”教学法:
粗读——体会诗词节奏美
古诗词的教学应先特别注重朗读。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读出魅力,读出图画,读出艺术,读出诗中流淌的音乐美。
朗读时要注意停顿、重读以及语调的处理。古诗词朗读的节奏并不复杂,如:五言诗词一般可分为“二/三”或“二/一/二”形式;七言诗一般可以分为“二/二/三”的形式。如,在朗读韩愈的《左迁至南关示侄孙湘》时,可按照“二/二/三”的节奏,“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洲/路八千”。重读的音主要有“九重天”、“路八千”、“家何在”、“马不前”等。尤其在朗读“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时,要注意“云横”稍微平缓,“秦岭”开始上扬,“家何在”处达到上扬的顶点,以表现心中的惨痛之情。“雪拥”处又是平起,稍微低沉些,在“蓝关”处开始下降,至“马不前”处降到极点,且“马”字稍微拖长,“前”字顿收,以表现前途艰难的英雄末路的悲痛。另外古典诗词都有严格的用韵规律,让学生把感情和气势融入到韵脚中,也能突出诗词的情境。如“相见是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的《无题》),一个“难”,一个“残”,道出沉重的离别之情,叹惋着人生命运的无常。
你看,诗歌节奏的抑扬顿挫不正如音乐旋律的跌宕起伏吗?通过朗读,把诗歌变成跃动的音符。
细读——领会诗词情境美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细读是理解诗意的第二个阶段,在教学时,我们要引领学生进入摇头晃脑、细嚼慢咽的状态,品味古诗词,品其景其情,品其意其感。
例如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通过粗度感知了这首小令的音乐节奏之后进入细读悟情阶段,这个阶段我又引导学生三读三品:一吟一品——品物境:学生边诵边吟,边吟边品,品到妙处,诗中之景物便活了起来:枯藤,老树,昏鸦,瘦马,古道……纷至沓来,映入眼帘,挥之不去,构成多彩多姿,变化多端的凄美图画;再吟再品——品情境:景物愈发活灵活现,图画愈发栩栩如生,藤意象——枯;树意象——老;马意象——瘦;道意象——古……一股凄凉之情油然而生,满眼萧瑟,泪眼汪汪,叫人断肠,与作者达到心灵会通,品出了诗情;三吟三品——品意境:品出意境,景物越来越模糊,情境愈来愈伤悲,自己仿佛就是曲中的断肠人,心中凄凄惨惨戚戚,心神迷迷离离,恍恍惚惚,达到物我两忘。此时,一首诗便真正读懂了。
另外,教授《天净沙·秋思》时,我还尝试过从此曲的灵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入手,去品味诗歌的主旨。再顺着作者的思绪回溯到曲中的具体意象。学生体会到了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以此指导学生去理解作者所白描的十种景物。这十种景物有机地映衬文章主旨,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这些景物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让图景带上了悲凉的气氛。这样下来,学生也就能很好地品味到景有情,情景妙合无痕的境界。
精读——意会诗词意境美
我国古典诗词讲究“意在言外”,讲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讲求自我在与自然深沉契合中激荡而生的某种“情趣”,“神韵”,这就是诗词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生命情调和客观自然景色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和谐统一的结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读”为契机,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深入意会诗词意境,让学生跨越时代、民俗、社会和情感的障碍,根据诗词的文字信息,展开联想和想象,与诗人一起进入意境,品味浓郁的诗情,以获得审美体验,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
在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通过精读让学生认识到,在世人心中,月是美的象征,是思念亲人朋友的载体,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它更是失意文人抒发情感的寄托。“人又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境在情种,情随境生:对人生的感悟,对亲人的思念,昂扬达观的心境,失意但不失志,尽在诗中。
“诗是流动的画,画是静止的诗”,在读的过程中,还应引导学生调动一切手段来理解诗歌,如将诗转变为画,转变为歌,即可加深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雪景图;“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外风情,将会展现在学生画笔下,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邓丽君委婉如诉的歌声中也变得清晰可感,可触可摸。
2、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徒党,同一类的人]。(《礼记》)
3、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礼记•杂丁下》)
4、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9、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 审美 品位 吸收 ??作
我们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遵循着“审美-品位-吸收-创作”的过程。首先让学生能够欣赏古诗词,在欣赏的基础上继而品位古诗词,之后吸收古诗词中的文学养分,最后结合自身的情感进行古诗词的创作。以下就四个阶段分别进行介绍。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要注重审美的体会
初中语文中的古诗词都是经过无数专家千挑万选挑选出来的佳作,而且适合初中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学习。其中那些措辞典雅、韵律优美的古诗词,是学生们进行审美的最好对象。对古诗词的审美可以从宏观上的整体美进行,也可以从字句中的细节美进行。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耐心品味,从而发现和鉴赏其中的美。
例如,我们在《天净沙?秋思》的审美过程中,对作者描写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景物进行审美,发现它们单个来说并没有那么多的美感,但是串联在一起就产生了一种悲凉、凄婉的美感,再加上“夕阳西下”的照耀,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些景物在落日的余晖中渐渐模糊的画面,仿佛与西方印象派的画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为学生塑造品味古诗词的意境
在审美的基础上,学生已经能够初步体会古诗词的意境了。我们结合审美体验的基础,采用语言塑造与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进一步创造品位古诗词的意境。学生们根据这些条件,获得了逼真的感受,仿佛是身临其境一般。
例如,我们在《天净沙?秋思》的意境品位过程中,首先我为学生运用感情色彩进行诗词的品读,尤其是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随着天涯的“涯”字慢慢拉长变弱,学生们好像感受到那人骑着瘦马渐渐远去一样。之后我们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现了《天净沙?秋思》的情景动画,配以古筝曲《高山流水》的背景音乐。使学生能够更为直接地体会到作者那种意欲“断肠”的哀愁。
三、吸收古诗词中的特殊写作技法
对于古诗词的写作技法来说,有排比、对偶、层叠、呼应、关联等诸多技法,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习吸收这些特殊的写作技法,为我所用。学生们在学习这些特殊写作技法的时候,应该以应用为标准。要超越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以赏析为止的界限,这样才能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例如,我们在《天净沙?秋思》的技法吸收过程中,为学生重点解读诗中以层叠景物描写衬托主旨思想的技法。并解读作者使用的多种层叠景物都具有哀婉凄凉的共性,这样以九种景物加上夕阳衬托出来的“断肠人在天涯”的画面就有着一种不言而喻的凄凉感了。
四、让学生根据自身生活进行古体诗词创作
我们对于古诗词的教学,不仅仅局限在审美、品位之上,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吸收继而进行创作。对于古诗词的创作来说,要让学生将自己生活中的元素投入进去,在韵律和文体的基础上抒发自己的情感、陶冶自己的情操。继承古诗词中高雅的品位与美感,发展古诗词的价值,让古诗词在当今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
例如我们就要求学生在对《天净沙?秋思》的审美、品位、吸收的基础上进行以《天净沙》曲牌为主题的古诗词创作。学生们根据《天净沙?秋思》的景物层叠渲染手法,结合自身生活,创作出了许多当代的《天净沙》作品。他们的作品或表现当代学生的美好校园生活,或反映自身的情感体现出了不同的个性。
就如学生刘某创作的《天净沙?开学》一曲,其具体内容为:“花红柳绿新春,暖风吹拂校门,课桌讲坛学子。开学时节,共把知识吸吮。”这一首《天净沙?开学》同样通过景物层叠,描写出了学子在新春开学的喜悦之情与吸吮知识的乐趣。这样的诗词创作教学使古诗词在今天学子的心中扎下了根,让古诗词在今日社会得以发展。我认为,让学生在继承古诗词精华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是我们中华儿女对老祖宗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的一种负责的态度,是对我们民族文化的文化自信。希望更多语文教育同仁能够在古诗词教学中,不仅是进行审美、品位的教学,也要适当的进行古诗词的创作教学,使我们的古诗词能够焕发更多的生机。
总而言之,古诗词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继承之上,我们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发展。我们相信,我们的教学会使古诗词文化的魅力不断发扬光大,会使古诗词在当今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会使我们的学生的文学素养与文化品位得到全面的提升。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诵读;意境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2-017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2.110
古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朵绚丽的奇葩。每一篇都是文质兼美,意蕴隽永。若能仔细阅读和体会其中的文辞,必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高雅的人文情趣。需要看到的是,受互联网文化兴起的影响,现今公众更乐于将肤浅的网络文学作为休闲方式,而对凝结了传统文化精华的古诗词弃之若履。在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教师仅仅满足于使学生做到对古诗词内容对硬性识记,未能注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格调。怎样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古诗词这一传统文化精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当前语文教育工作者所应给予认真考量和应对的迫切问题。为此,本文从通过诵读方式强化学生对古诗词的积淀、体悟古诗词的格律意境、注重生活化教学模式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以供参考。
一、通过诵读方式强化学生对古诗词的积淀
从当前学生对古诗词的掌握程度和掌握情况来看,其中突出的问题表现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因而造成学生自身所掌握的传统文化层级相对较低。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明珠,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注重对古诗词的积累,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有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赏鉴能力,在教学中安排五分钟以内的时间,交由学生对古诗词内容进行分析和讲解。第一次可由老师为同学示范,使学生清楚诗歌快速讲析的步骤:范读——练读——作者——诗意——赏析——背诵。这样每册课本的古诗词笔者都要求学生背诵,诗词的内容也会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这样,学生度过三年的初中生活后,将会有一笔古诗词知识财富了。然而需要看到的是,仅仅指望课上五分钟的古诗词分析,难以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得以显著提升,因此笔者在每天的语文晨读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的诵读和识记,同时为了确保学生的学习效率,笔者会随机对学生的诵读情况进行抽查。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古诗词诵读习惯,进而使传统诗词文化深入其心田。
二、体悟古诗词的格律与意境
教师在引导学生产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过程中,必须使学生通过对古诗词的反复诵读,从中自然而然地体悟到古诗词所特有的格律之美和意境之美。对古诗词意境的体悟方式不拘一格,具体包括:
(一)对诗歌中的经典词句进行耐心揣摩
如《浣溪沙》(晏殊之“一曲新词酒一杯”)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上片应注意关键词“天气”、“亭台”、“夕阳”等名词,这是极有特色的表达,即一切都与去年无殊。然而,“几时回”三字却道出了今昔的迥异,吐露出难以藏抑的怀人之情———“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意蕴。而“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则道出了作者的感伤之情,使读者仿佛看到作者所经历的繁华落尽的无奈,从而加深对作品创作主旨的理解。
(二)对诗词内容进行概括
例如,讲授《春夜喜雨》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句,可以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相解,诗诗相通地诠释。
(三)创设古诗词学习的特定情境
教师应当注重为学生创设古诗词学习的特定情境,使学生藉由特定情境的进入,实现对古诗词中心思想和作品承载的情感的理解。笔者在带领学生学习《送灵澈上人》一诗时,要求学生根据诗词内容进行想象绘画,从而激发了学生对诗词内容的学习兴趣,进而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采用诗文易位的方式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取诗文易位的方式。古诗词的言语精炼,因而相当于为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就此组织学生将诗词内容置换为叙述性文字,从而深化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
三、注重生活化教学模式
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理解和领会知识,更在于使学生能够实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而古诗词教学也是如此,不仅仅是要欣赏古诗词,还要在恰当的时候能运用古诗词来表明自己的感触,使表达能力更上一层楼。有鉴于此,语文教师应当在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具备古诗词应用能力。比如当我们带领学生出去旅游,登上了高山之巅,可以问学生:“此时你最想用杜甫的哪一句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学生一定能答出:“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当有学生考试失意时,可以问其他同学,我们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诗来劝慰他?大家齐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古人写诗非常重视意境的创造。意境的创造要经过艰苦的过程,具有深远、含蓄的特点。考虑到古诗词的文字具有高度概括性,通常能够以少量文字勾勒出优美的意境,展现出独特的创作情感,故而学生极易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出现认知障碍。基于避免前述问题发生的考量,语文教师应当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诗词内容展开充分的想象,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古诗词的内涵。
四、结语
初中生在人生阅历方面比较薄弱,他们对于古诗词的认识更多的是停留在表面。如果古诗词教学浅尝辄止,则对于古诗词教学的初衷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学习与鉴赏的时候,不仅要通过诵读方式强化学生对古诗词的积淀、体悟古诗词的格律意境、注重生活化教学模式,应该更多地挖掘古诗词的内在意蕴,使学生从更高的层面、更深的角度来学习古诗词,感悟古诗词,真正发挥古诗词的意义,促进学生审美能力与人生感悟层次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赵小莉.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调查与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
[2] 唐振杰.初、高中古诗词教学的衔接问题初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5
[3] 于海梅.“生命语文”观照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15
[4] 孟岩.延边二中古诗词教学拓展伸现状调查与分析[D].延边大学,2015
[5] 崔玉颖.文本互涉理论与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6] 汪光宏.基于“生命需要”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一、唐诗中的典故
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典故: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出处:语出《淮南子·说林训》中“临河而羡鱼, 不如归家结网。”
含义:比喻想做官而没有途径, 含蓄表达希望得到对方的引荐之情。
2.《山居秋暝》 (王维)
典故:“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中的“王孙自可留”。
出处:出自《楚辞·招隐士》中“王孙兮归来, 山中兮不可久留。”
含义:诗人反其意而用之, 暗示归隐的心愿。
3.《行路难》 (李白)
典故一:“闲来垂钓碧溪上。”中的“垂钓碧溪”。
出处:传说商朝末年吕尚 (姜太公) 曾在渭水 (今陕西省宝鸡市东南) 垂钓, 遇到西伯姬昌 (即周文王) , 被任为军师。
典故二:“忽复乘舟梦日边。”中的“乘舟梦日边”
出处:传说商朝伊尹未遇明君时, 曾梦见自己乘着小船经过日、月旁边, 后来遇到成汤, 成为贤相。
典故三:“长风破浪会有时。”中的“长风破浪”。
出处: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时, 叔父炳问其志, 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三个典故的含义:表达自己不甘消沉, 渴望遇到明君, 继续追求的信心和抱负。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典故一:“怀旧空吟闻笛赋。”中的“闻笛赋”。
出处:指晋代的向秀所作的《思旧赋》。这篇赋是向秀为悼念被司马昭杀害的朋友嵇康、吕安而写的。
含义:诗人用这个典故是表达对被贬被害朋友的怀念、眷念之情。
典故二:“到乡翻似烂柯人 。”中的“烂柯人”。
出处:相传晋代人王质进山砍柴, 遇见两个童子下棋, 就停下来观看。棋还没有终局, 他手中斧子的柄已经烂掉。回到村里, 发现与他同年代的人都去世了。
含义:诗人用这个典故是抒写人世沧桑、岁月流逝之感。
5.《雁门太守行》 (李贺)
典故:“报君黄金台上意。”中的“黄金台”。
出处:是战国时期燕昭王所筑。故址在今河北易县东南, 他为了招揽贤士, 曾置千金于其上, 用以奖赏。
含义:诗人用这个典故抒发报国之志。
6.《泊秦淮》 (杜牧)
典故:“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后庭花”。
出处:《后庭花》是《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舞曲名, 是南朝后主陈叔宝 (553-604) 在亡国前所作艳曲之一, 其辞轻荡, 而其意甚哀。
含义:这里指亡国之音。
7.《赤壁》 (杜牧)
典故:“铜雀春深锁二乔。”中的“铜雀”。
出处:出自于曹操的《铜雀台赋》。公元210年, 曹操建于邺城 (在今河北临漳西) , 因楼顶有大铜雀而得名。这里是曹操寻欢作乐的场所。
含义:抒写对历史兴衰成败的慨叹。
8.《凉州词》 (王翰)
典故:“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中的“‘葡萄美酒、琵琶’”。
出处:传说中周穆王时西域胡人用晶莹的白玉精制而成的酒杯, 有如光明夜照, 故称夜光杯;琵琶, 弹拨乐器, 原流行于波斯、阿拉伯等地, 汉代经西域传入中国。
含义:这里一是泛指西域用白玉制成的酒杯;二是指西北边地。表现征戍战士保边的艰辛。
9.《黄鹤楼》 (崔颢)
典故:“昔人已乘黄鹤去。”中的“昔人”。
出处:其说有二:一说三国时蜀国费祎跨鹤登仙, 曾在黄鹤楼上憩息;一说仙人子安曾乘鹤经过黄鹤楼。
含义:给全诗渲染了一层怅然若失的神色, 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10.《从军行》 (王昌龄)
典故:“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中的“楼兰”。
出处:《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 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 计斩楼兰王, 为国立功。
含义:用“破 (斩) 楼兰”来指建功立业。
11.《无题》 (李商隐)
典故一:“蓬山此去无多路。”中的“蓬山”。
出处:传说中海外三仙山 (蓬莱、方丈、瀛洲) 之一。
含义:这里指对方住处。
典故二:“青鸟殷勤为探看。”中的“青鸟。”
出处:神话中的鸟, 它是西王母的使者。
含义:这里借指信使。
二、宋词中的典故
1.《渔家傲》 (范仲淹)
典故:“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的“燕然未勒”。
出处:公元89年, 东汉大将军窦宪追击北匈奴, 曾登燕然山, “刻石记功而还” (《后汉书·和帝纪》) 。指边患未平, 功业未成。
含义:表现边关将士的报国激情 。
2.《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典故一:亲射虎, 看孙郎 。
出处:据《三国志·孙权转》载:孙权曾经“骑马射虎”。
含义:作者以孙权自喻。表示自己搭弓射虎, 雄心不让当年孙权。
典故二: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出处:据《史记·冯唐传》载:汉云中太守魏尚抵御匈奴有功, 却因为报战果时多报了杀敌六人而获罪削职。冯唐向文帝进谏, 文帝命冯唐持符节去云中郡赦免魏尚, 复为云中太守。
含义:作者以魏尚自比, 希望有一天皇帝能再次重用他。
典故三:“西北望, 射天狼。”中的“射天狼”。
出处:语出《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
含义:这里表示有志于亲上前线, 保卫边疆, 抗击西北入侵之敌的决心。
3.《浣溪沙》 (苏轼)
典故: 休将白发唱黄鸡。
出处:此句出自白居易的《醉酒》:“谁道使君不解歌, 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 白日催年有时没。腰间红绶系未稳, 镜里朱颜看已失。”
含义:苏轼在这里反其意而用之, 不要感慨光阴易失, 人
生易老, 而要振作精神。表现词人积极的人生态度。
4.《渔家傲》 (李清照)
典故:九万里风鹏正举。
出处:《庄子·逍遥游》里说:“鹏之徙于南冥也, 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含义:表示自己正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
5.《醉花荫》 (李清照)
典故:“东篱把酒黄昏后。”中的“东篱”。
出处: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含义:表现词人娴雅的情致。
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典故一: “八百里分麾下炙。”中的“八百里”。
出处:据《四说新语·汰侈》载:晋王恺有一良牛名, “八百里驳”。
含义:后世诗词多以“八百里”称牛。
典故二: “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五十弦”。
出处:据《史记·封禅书》载: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
含义:泛指各种军乐器。
典故三:“马作的卢飞快 。”中的“的卢”。
出处:据《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载:刘备在荆州遇险, 他所骑的的卢马“一跃三丈”, 驮他脱险。
【小学初中古诗词】推荐阅读:
数与代数小学初中07-04
小学初中语文衔接建议11-08
小学升初中数学试题卷07-14
回忆小学_初中记叙文11-18
初中古诗词综合05-23
上海初中古诗词集锦11-24
人教版英语课本目录(小学初中高中)06-02
小学升初中同学录留言寄语07-01
初中课本古诗词人教版10-31
初中古诗词名句赏析好用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