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

2024-05-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精选8篇)

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 篇1

免疫规划资料档案管理制度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处置制度

疫苗管理制度 冷链管理制度

流动人口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1、适龄儿童预防接种实行居住地属地化管理,接种单位应明确服务辖区。

2、实施预防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并如实记录告知情况,由受种方和接种方共同签字确认。

3、实施预防接种前,应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预防接种禁忌等情况,并如实记录询问的内容;当对受种者的健康状况有怀疑时,应建议其到医院进行检查后,决定是否预防接种。

4、预防接种操作前,要进行“三查七对”。三查:检查受种者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证,查对预防接种卡(簿)与儿童预防接种证,检查疫苗、注射器外观与批号、效期; 七对:核对受种对象姓名、年龄、疫苗品名、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

5、实施预防接种,应严格按照各种疫苗的接种年(月)龄、间隔时间、接种途径、接种部位、接种剂量等规范操作。

6、预防接种后,及时在预防接种证、卡(簿)和信息系统中详细记录接种信息,记录真实、完整、清晰、规范。

7、预防接种后,受种者现场留观30分钟,如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处理和报告。

预防接种安全管理制度

1、预防接种安全管理符合《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基本要求》(国卫办医发〔2013〕40号)等有关规定。

2、预防接种全部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使用后的自毁型注射器、一次性普通注射器及其它医疗废物要按照《医疗废物处理条例》等规定处理。

3、预防接种前方可打开或取出注射器材,使用后的注射器不得双手回套针帽,或用手分离注射器针头。

4、在注射过程中防止被针头误伤。如被污染的注射针头刺伤,应按照有关要求处置。

5、无菌干棉球和棉签使用前须经高温、高压消毒,用前应检查小包装的密封性、灭菌日期及失效日期;灭菌物品一经打开,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6、盛放用于皮肤消毒的非一次性使用的75%乙醇的容器应密闭保存,每周更换2次,同时更换灭菌容器;一次性小包装的瓶装75%乙醇,启封后使用时间不超过7天。

7、安瓿启开后,未用完的疫苗盖上无菌干棉球冷藏。除液体bOPV外,活疫苗超过半小时、灭活疫苗超过1小时未用完,应将疫苗废弃;液体bOPV未能立即用完,应在2~8℃温度下保存,并于当天内用完,如有剩余应废弃。

8、接种现场应备有足够体检器材和急救药品。

9、每次运转前或运转后要对物品和环境进行消毒,并做好消毒记录。预防接种信息管理制度

1、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接种单位应按“首诊负责建卡”规定为适龄儿童建立预防接种卡(簿)和信息个案,为无证儿童补证。相关信息要求书写工整、文字规范、填写准确、内容齐全。

2、实行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所有受种者均应纳入客户端管理,在接种后即时将接种信息录入客户端,并于当天完成数据上传。

3、受种者迁移时,应在原接种单位办理儿童既往预防接种证明,转入迁入地接种单位;迁入地接种单位应主动向受种者索查既往预防接种证明;无预防接种信息的要及时补建。

4、接种单位至少每季度对辖区内儿童的预防接种信息进行1次核查和整理,对失去联系≥12个月或迁出、死亡儿童的预防接种资料,由接种单位另行妥善保管。

5、预防接种证由儿童监护人或受种者长期保管。预防接种卡(簿)和信息个案由接种单位保管,保管期限应在儿童满6岁后再保存不少于15年。成人预防接种记录保存时间不得少于5年。

6、要加强信息安全管理。系统账号专人专用,定期修改密码,不得公开和转让。每天完成接种后要对数据进行备份,异处妥善保存。

7、建立预防接种信息保密制度。儿童预防接种信息资料查询应当经县级及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批准后,由同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办理。预防接种单位所在医疗卫生机构不办理预防接种信息查询事宜。免疫规划资料档案管理制度

1、要规范免疫规划资料管理,资料的种类、内容、规格及使用方法符合全省统一要求。

2、免疫规划资料应包括:

(1)综合管理资料:人口情况、工作人员情况、接种单位情况、冷链设备运转情况、培训情况等。

(2)预防接种资料: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常规接种情况报表、第二类疫苗接种情况报表、预防接种登记簿、补充免疫接种情况报表、入托、入学接种证查验及补种情况报表等。

(3)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资料。

(4)疫苗、注射器和冷链管理等资料:疫苗运输记录、疫苗和注射器计划、出入库登记、冷链设备档案、冷链设备温度记录、环境消毒记录、高压消毒记录、注射器使用和处理记录等。

(5)疫苗可预防疾病监测资料。

(6)文字资料:上级来文、会议和培训资料、督导资料、宣传资料、工作计划和总结等。

3、各类资料应保存至规定期限。需要更新的资料应在相关信息变动后15日内完成更新;需要上报的资料应按照上级要求时限报告。

4、各类资料应实行档案化管理,按时整理,装订成册保存。常规资料至少每季度整理一次,每年3月底前完成对上资料的装订存档;阶段性工作资料在工作结束后15日内完成资料装订存档。

疫苗管理制度

1、制订、上报疫苗计划。接种单位应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和辖区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制定第一、二类疫苗使用计划并报告县级疾控机构。

2、接收疫苗要索取证明文件。在接收疫苗时,应索取由药品检定机构依法签发的生物制品每批检验合格或者审核批准证明复印件;接收进口疫苗时,还应索取进口药品通关单复印件;索取的上述证明文件,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2年备查。

3、接收疫苗要索要运输温度记录。在接收疫苗时,应当索要疫苗配送方本次运输过程的温度监测记录。

4、要做好疫苗出入库记录。疫苗要实行专人管理,应当建立真实、完整的购进、储存、分发、供应记录;以上记录应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2年备查。要经常核对疫苗出入库情况,日清月结,定期盘点,做到帐、物相符。应通过客户端生物制品管理系统进行疫苗出入库记录。

5、疫苗的储存与运输。应根据免疫程序、工作计划、预防接种服务形式、冷链储存条件以及应急接种需要等情况确定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储存数量;疫苗和稀释液储存和运输温度符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说明书等相关要求。

6、疫苗的报废。需报废疫苗统一回收至县级以上疾控机构,在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监督下销毁,并保留记录不少于5年。

冷链管理制度

1、冷链设备的验收和安装。冷链设备到货后及时组织技术人员按规定的程序及设备使用说明进行验收,应建立健全领发手续,做到专物专用;房间要干燥通风,避免阳光直射;每台设备安装专用接地插座(三相电源),不可与其他设备或电器共用。

2、冷链设备的维护和使用。冷链设施、设备应有专人进行管理与维护;要定期检查、维护和更新,确保符合规定要求;冷链设备要正确使用,定期保养,保证设备的良好状态;冷链设备的报废,严格按照国有资产管理规定执行。冷链设备应专用,不能存放与预防接种无关物品,更不得挪作它用。

3、建立冷链设备档案。要建立健全冷链设备档案,并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和我省相关工作要求进行报告。对新装备或状态发生变化的冷链设备,要求在变更后15日内进行更新报告。

4、冷链温度记录。接种单位应按规定安装使用冷链温(湿)度监测系统,对储存疫苗的冷链设备进行温度记录,记录保存2年备查。必须启用系统报警功能,接到监测系统报警后,管理人员应第一时间进行必要处置,以确保设备及存放疫苗安全。流动人口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1、流动儿童是指户籍在外县或无户口,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的儿童。

2、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实行现居住地管理。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享受同样的预防接种服务。

3、要及时掌握辖区流动儿童情况。接种单位要积极争取基层社会管理组织的支持,通过多种途径及时了解流动儿童的分布和流向信息;至少每季度要进行一次流动儿童主动搜索,到流动人口集居地、出租房等地,掌握流动儿童情况。

4、为流动儿童提供接种便利。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可设立预防接种点,增加预防接种门诊开诊频率和服务时间等,提供便利的预防接种服务。

5、要做好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登记。本省和外省在暂住地居住≥3个月的流动儿童,由现居住地接种单位负责预防接种,并在客户端建立预防接种个案,无预防接种证者需同时建立或补办预防接种证。在暂住地居住<3个月的外省流动儿童,由现居住地接种单位提供预防接种,将接种信息记录到预防接种证上,并在客户端建立临时接种登记。

6、要做好本地外出儿童的管理。接种单位要掌握儿童外出、返回期间的预防接种情况,及时录入客户端并根据实际变更居住状态;可利用春节等节假日期间检查外出返乡儿童预防接种情况,并给予查漏补种。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处置制度

1、建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接种单位工作人员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或接到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报告后,应当及时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时,应当在发现后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2、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卡。接种单位工作人员应当在发现AEFI后48小时内填写AEFI个案报告卡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报告。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时,在2小时内填写AEFI个案报告卡或群体性AEFI登记表,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报告。

3、实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网络直报。有网络直报条件的接种单位应当直接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报告;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应当由县级疾控机构代报。

4、做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相关资料的保存、整理和归档。

5、配合疾控机构开展调查和处理。向调查人员提供所需要的AEFI病例临床资料和疫苗接种等情况。

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 篇2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⑴选择截至2013年4月30日止,在东莞市厚街镇居住满3个月的0~6周岁儿童的家长,包括本地户籍和外地户籍人口。调查对象入选471例,实际调查439例,有效应答例,有效应答率为;厚街镇个预防接种门诊及厚街镇免疫规划工作报表。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自行设计“社区预防接种服务需求与利用调查问卷”,对社区儿童家长开展入户访问调查。内容包括儿童及其家长的个人基本信息及有关情况、一般预防接种的认知与行为、预防接种过程中的心理与行为及儿童家长对接种单位各项预防接种服务的需求与期望心理等。

1.2.2预防接种门诊规划建设参考标准:以《东莞市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标准》为参考。

1.2.3人员培训:调查实施前调查人员需进行为期1个月的学习培训,内容包括熟悉研究流程、研究方法及调查工具,掌握厚街镇5个预防接种门诊现状、现场访问调查的询问方式及技巧,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有效性及完整性。

1.2.4调查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厚街镇5家预防接种门诊服务覆盖的社区运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以面对面的方式进行访问调查。对调查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预防接种行为及服务需求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员由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组成,经培训合格后开展调查工作。调查员进行问卷调查时,现场审核问卷的完整性,发现漏项,立即补填;随后审核问卷的逻辑性并抽查10.0%复核,发现错误,及时修正。自2013年5月1日 —12月31日,通过访问调查,共收集439名儿童家长的调查问卷,其中422份问卷为完整有效,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1%。调查人员收集整理全部有效问卷资料进行录入和统计学处理。

1.3统计学分析

⑴问卷调查资料经审查合格后,使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采用资料双人双输入制,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⑵统计分析厚街镇免疫规划工作报表。

2结果

2.1一般情况

调查的422名儿童家长中,男性117人,占27.7%,女性305人,占72.3%;家长平均年龄为(30.82±5.65)岁;本地户籍98人,占23.2%,外地户籍324人,占76.8%;文化程度在初 中及以下 者239人 (56.6% ), 高中/中专135人 (32.0%),大专及以上48人(11.4%);在厚街镇居住时间>2年者为254人,占60.2%,1~2年者114人,占27.0%,<1年者54人,占12.8%。

2.2儿童家长预防接种服务需求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23.7%的家长希望医生增强责任心; 67.8%的家长希望排队等候时间在10分钟以内;29.6%的家长认为有必要增设午间预防接种门诊;44.8%的家长希望从专业医师的咨询、讲解中获得预防接种知识;而有29.8%的家长希望第二类疫苗收费告知应更清晰,见表。

人(%)

2.3社区预防接种门诊现状

2.3.1基本概况:厚街镇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岸,穗港经济走廊中段,北连东莞市区,南邻虎门港,256省道和广深高速公路纵贯全镇,横跨107国道。厚街镇下辖23个社区, 面积126.15 km2,2013年总人口数为43.83万人。

2.3.2门诊硬件设施:厚街镇现有预防接种门诊5家,分别按照东莞市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的要求进行设计建成,并经东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广东省预防接种规范化门诊考核方案考核验收合格。硬件设施包括预防接种门诊的占地面积、计免门诊登记室、候诊室、接种室、儿童保健室、儿童活动室、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室、疫苗存储室及冷链设施基本完善,预防接种专用计算机数量和配置以及计划免疫工作网络系统基本能满足日常工作使用;各门诊使用面积均大于规范门诊总使用面积≥40 m2[1]和示范门诊总使用面积≥80 m2[2]的参考标准,具体见表2。

2.3.3门诊服务人口及服务半径:5家预防接种门诊中,以桥头接种门诊服务人口数最多,为228 031人,服务半径也最大,为11.23 km,见表2。

2.3.4门诊预防接种人员配备:5家预防接种门诊中,预防接种相关医护人员共有37人,医生23人(高级职称1人,主管医师13人,医师8人,医士1人),护士14人(主管护师2人,护师6人,护士6人),各门诊人员配备情况见表2。每位预防接种人员均按照东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要求, 每3年参加1次预防接种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考核,取得预防接种工作合格证后方可上岗。

2.3.5门诊预防接种服务方式及周期:5个接种点均采取乡镇预防接种门诊定点集中接种的方式。预防接种服务周期为:每日接种(节假日照常开诊)1处,每周接种3天1处,每周接种3个上午或下午(共1.5天)3处;预约方式以建证时打印接种通知单和每次接种填写预约时间相结合的方式。

2.3.6门诊接种量:2013年5家预防接种门诊总接种量为273017剂次(一类疫苗为201630剂次、二类疫苗为7138剂次),接种门诊的接种量与门诊配备的专职人员数量及该辖区的服务人口数量大致成正比,见表2。

2.4预防接种门诊设置

2.4.1服务人口与门诊人员设置分析:预防接种人员的配置是预防接种开展的必要实施者。合理的人员配置能够使预防接种更加规范化,各司其职,协作发展,更有利于工作的有序开展。预防接种人员包括主要负责人、经培训合格的疫苗接种人员、系统管理人员以及冷链系统管理人员等[3]。厚街镇现有预防接种相关医护人员共37人,按照2013年全镇总人口43.83万人计算,预防接种专业人员与总服务人口比例为1∶11 846,略低于1/10 000的配备[2]标准 , 但差异无 统计学意 义(Ζ =1.055, P>0.05)。各门诊专业人员与服务人口比例分别为:桥头1∶12 668, 双岗1∶10 929, 三屯1∶11 283, 环冈1∶10936,赤岭1∶11 024。服务人口数以桥头接种门诊为最高,其专业人员与服务人口比例低于标准的情形较为明显 , 但与标准 的差异亦 无统计学 意义(Ζ=1.042, P>0.05),见表2。桥头接种门诊服务人口数量较大,主要是由于该门诊建立时间较长,人们对其较为熟悉,而且门诊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较为便利以及服务时间是5家门诊中惟一在每日上午和下午均开诊等缘故,以致一半以上的人口选择桥头接种门诊作为接种点。应适当增加专业人员以确保计划免疫各项工作更顺利地开展。

2.4.2接种量与门诊设置分析:各预防接种门诊配备专职人员的数量,与该辖区的服务人口数及接种量成正比。以现有的预防接种工作人员数量,按照各门诊工作量配备人员,并通过固定上午或固定下午的半日开诊形式(除桥头全日开诊外,其余4家门诊中三屯为周一至周六上午开诊,赤岭为周一、三、五上午开诊,双岗为周一、三、五下午开诊,环冈为周二、四、六下午开诊),在某个接种门诊非接种日和非接种时段灵活调派人员至其他接种点分担部分工作量的方式,使2011年、2012年及2013年各接种门诊人均日接种量分别保持在27.3~36.1剂次、26.7~37.3剂次及31.4~41.3剂次之间。3年各门诊之间的人均日接种量总体平均水平一致(F=1.357,P>0.05)。分析认为各门诊人员设置和工作量分配较均匀,各门诊预防接种人员的分配设置大致合理。

2.4.3预防接种项目补助经费与门诊设置分析:按照广东省卫生厅、财政厅联合制定的《广东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指导目录》的相关标准,预防接种项目补助经费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均经费的范围为5.3%~6.4%[4]。2013年财政补助预防接种项目经费为84.15万元,全镇一类疫苗接种量为201 630剂次。预防接种项目补助经费折算成疫苗接种每剂次劳务费用为4.17元,基本保持在2010年接种一类疫苗每针补助4元[5]的水平。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角度考虑,笔者认为目前补助经费偏低。项目补助经费是保障预防接种工作良好运作的重要基础,关系到门诊人员配备和硬件设施能否进一步完善的问题,应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逐步提高预防接种项目的补助经费,确保免疫规划工作可持续发展。

2.4.4门诊地理位置及交通状况与门诊设置分析:目前,5个接种点除双岗接种门诊没有公交车到达外,其余4个接种点均在交通主干道附近,有较便利的公共交通工具到达, 其中以桥头接种点地理位置最为优越,交通最为便利。从各门诊地理位置设置和结合人口分布、交通状况分析:服务人口和接种量较大的3个门诊(桥头、三屯和赤岭)设置分布于交通相对方便的256省道旁;而环冈接种门诊设置于3个距离镇中心和主干道较远的社区的中心位置;双岗门诊则位于该社区居民住宅中心位置,后两者是前三者预防接种服务未能完全覆盖的有力补充。笔者认为目前各接种点地理位置设置合理。

2.4.5门诊信息化、人性化服务环境设置:预防接种服务需求调查结果显示,有56.6%的家长希望改善接种门诊环境。说明群众对候诊、接种的服务环境及设施的要求越来越高,应改善接种门诊环境、优化服务设施,提高人性化服务和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门诊应建立排队叫号系统, 增设候诊座椅,按先来先服务原则,避免排队拥挤和接种次序的混乱,化解医护人员和接种对象之间不必要的纠纷,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营造和谐的接种氛围。有条件的门诊可增设丰富多彩的儿童娱乐设施,为儿童提供温馨、人性化的接种环境和规范的预防接种服务。67.8%的家长希望缩短候诊及接种时间(10分钟内),预防接种登记及排队等候时间长主要与门诊服务人口数量较大有关,亦与信息化系统配备情况、预防接种服务模式和接种服务流程有关。应提升计免专用计算机的配置,并完善正在运行的 “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改变预防接种登记专用计算机及计免网络系统运转速度慢的现状,提高工作效率, 更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预防接种的服务需求。

3讨论

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的实施,越来越多的疫苗纳入扩大免疫规划,预防接种服务内容与范围增加,居民对预防接种需求与服务水平要求也不断提高。随着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各级政府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投入不断加大,预防接种门诊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质量已得到明显的改善,但仍有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的空间, 让儿童及其家长享受人性化的服务是今后预防接种服务的发展趋势。在实际工作中,根据预防接种服务需求制定决策和计划,有利于减少资源的浪费[6]。

调查显示,群众对预防接种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尤其是对预防接种知识的获取需求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有专职咨询医生为他们提供预防接种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在一些疫苗的选择上存在的困惑以及提高他们对疫苗接种禁忌症和不良反应方面的认知。由于受种者的信息缺乏,供需双方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受种者无足够的信息来做出自己的消费选择,大多数受种者对于预防接种服务的消费是由接种门诊医生来决定的[6]。本调查结果显示,44.8%的家长更倾向于专业咨询的方式获取更多更深层次的预防接种知识,支持高洁等[7]的观点。家长们希望从专业医师的咨询、讲解中获得预防接种知识。因此, 建议在接种登记窗口人员充足的情况下,指派一名医师专职负责预防接种知识咨询服务工作。实际工作中,除了在门诊尽可能地为家长讲解交流外,还需在社区以多种形式 (如在社区开展由专业医师主讲的专题讲座、互动问答、小组讨论、例子讲解及服务咨询等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预防接种知识的普及,同时也要求免疫规划宣传工作应避免简单重复,务必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提高[7],才能满足群众对预防接种知识不断增加的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56.6%的家长希望改善预防接种门诊环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服务的质量和人性化服务的体现。在规范化门诊建设标准中,没有涉及 “儿童娱乐设施”的内容,但从儿童家长的观点看,儿童娱乐设施的配备有利于减少儿童的恐惧心理,是一项人性化举措[8]。但在门诊中增加儿童娱乐设施,门诊管理者往往存在一定的顾虑。一方面考虑门诊需要足够大的空间才能容纳这些设施;另一方面需要考虑设施使用的安全性。因此,在门诊增设儿童娱乐设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研究; 调查显示,41.7%的家长希望接种前有短信或电话预约提醒,应加强儿童免疫规划信息化建设,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传递儿童的个案信息,保证并利用儿童预防接种的连续性[9],建立门诊-家长网络平台,利用网络推广使用短信预约、电话预约等通知形式,提高工作效率;67.8%的家长希望缩短候诊及接种时间,为使门诊免疫接种工作和秩序更加规范,应积极推进信息化预防接种门诊的建设,优化接种服务环境、提升接种服务能力,使预防接种更趋于服务化、人性化和公益化[3]。建议全市免疫规划工作加快完善信息化预防接种门诊的建设,使门诊接种流程规范化,保证各步骤如:取号→儿童预检→叫号系统的叫号→预防接种网络系统及接种证登记→下次接种预约→叫号系统二次叫号→疫苗接种→接种后留观等一系列环节有条不紊地进行,既可节省医生工作时间和儿童家长等候时间,又可减少因接种先后顺序的争吵而影响工作和候诊的现象出现。

预防接种门诊的设置不可盲目地增加,应合理地设置[10]。 通过对服务人口、接种量、门诊地理位置、交通状况及政府的经费投入与预防接种门诊设置的分析,本研究认为厚街镇预防接种门诊设置现状基本符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 和《东莞市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标准》的要求,基本适应社区群众的预防接种需求。但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其中,预防接种人员与总服务人口比例为1∶11 842, 专职人员配备略低于1/万的要求,并以桥头社区接种门诊较为明显(1∶12 668),所以门诊时有接种量较大并略显工作超负荷的情形,目前尚可通过灵活调配的方法解决人手紧缺的问题;但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加,应考虑增加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和增设1个接种门诊以减轻较繁忙接种点的压力, 为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预防接种服务。计划免疫是公益性卫生服务,依赖政府的经费投入[10],当前正处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模式转型期,政府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投入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逐步倾向以预防为主的意识,但就目前全市预防接种项目补助经费偏低的情况,应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探讨解决。基层公共卫生人员普遍一人多职,既要参与计划免疫工作,也要开展传染病控制、儿童保健、慢性病防治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等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流动儿童及新生儿主动搜索,易留下免疫空白点,流动儿童的聚集使相关传染病流行成为可能[11]。所以,加大政府投入显得十分重要。

邹城市预防接种门诊消毒现状调查 篇3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303

预防接种是有效保障广大儿童身体健康,预防控制相应传染病最有效、最简便、最经济的公共卫生预防措施之一,预防接种门诊是实施预防接种工作的重要场所,其卫生消毒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公共卫生计划的实施与安全注射服务质量[1]。为掌握邹城市预防接种门诊消毒状况,2011年5月对全市各镇、街道预防接种门诊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对象:邹城市17所预防接种门诊。

方法和标准:①现场调查:调查采取现场观察、询问、看资料与调查表相结合的形式,包括消毒隔离制度及相关措施是否健全、接种环境、消毒设施配备、消毒液使用和医疗垃圾处置等。②检测项目:随机采样检测预防接种门诊空气、环境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使用中消毒液和紫外线消毒灯。③检测方法和判断标准:依据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和《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进行采样[2,3]、检测和评价,空气染菌量测定采用普通营养琼脂平板暴露法,以细菌总数≤500cfu/m3和未检出溶血性链球菌为合格;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手采用涂抹法测定,以细菌总数≤10cfu/cm2和未检出致病菌为合格;无菌医疗用品浸润脱洗法测定,以无菌生长为合格;使用中消毒液采用中和温均法测定,以细菌总数≤100cfu/ml和未检出致病菌为合格;紫外线灯辐照强度不低于70uW/cm2为合格。

结果

制度建设:预防接种门诊消毒隔离制度健全8824%,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制度健全7647%,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健全7059%。

环境建设:预防接种门诊均设置在独立区域,能够与医院普通门诊、注射室、放射科、病房分开。查体登记室、候种室、预防接种室、接种观察室均独立分设,空气流通,环境整洁。接种室内有洗手池4705%,均使用肥皂或皂液洗手。

消毒设施配备:预防接种门诊均配备紫外线消毒灯,能够按照每立方米不少于15W配备6471%,紫外线消毒记录及时、齐全5882%,其中24支紫外线消毒灯灯管表面均不程度地附着灰尘,未进行清洁擦拭处理。

消毒液使用:预防接种门诊使用的消毒液均为乙醇;消毒液容器标明消毒液品名、浓度、更换日期、定期更换消毒液8235%,盛放消毒液容器未进行消毒灭菌处理,直接更换或加入消毒液2353%,盛放消毒液容器未加盖1765%。

诊疗物品消毒:全市预防接种门诊均使用山东省统一定点生产厂家一次性注射器。其他非成品物品如消毒液容器、镊子等均进行高压灭菌后使用,体温计一人一用一消毒2353%。

医疗垃圾处理:配备毁型器9412%,配备污物桶8235%(127/600);垃圾实行袋装化,用黄色塑料袋盛放医疗垃圾7647%;一次性注射器用后及时毁型处理2353%。

消毒效果监测结果:监测结果显示,邹城市预防接种门诊消毒监测总合格率7749%,其中无菌制品合格率最高(100%);医务人员手合格率最低(6111%)。见表1。

讨论

预防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发生和流行最经济、最有效、最可靠的措施之一,预防接种门诊消毒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对广大儿童的服务质量。预防接种门诊是实施预防接种工作的重要场所,其卫生消毒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公共卫生计划的实施与安全注射服务质量。

调查结果表明,邹城市预防接种门诊布局合理,房屋设置和设备配备日趋完善,接种服务环境明显改善[4]。但是消毒工作较为薄弱,监测结果显示,空气、医务人员手表面细菌污染严重。究其原因:①接种室中人员集中,空气浑浊,空气中细菌数量大,接种前后不进行开窗通风或彻底消毒处理,加之紫外线灯配备不足和部分紫外线灯管不进行擦拭除尘,导致消毒效果低。②接种工作中医务人员双手不可避免地直接或间接接触接种者,如皮肤黏膜及分泌物、排泄物等,且缺乏洗手设施和未配备速干手消毒剂,达不到接种每一名儿童后进行手的清洗与消毒处理,致使手卫生合格率不高。③个别预防接种门诊对创建达标工作重视,一旦达标,便不重视日常的管理,消毒工作存在严重滑坡[5]。

针对本次调查存在的问题,为确保今后接种安全,杜绝接种感染的发生,建议采取以下措施:①认真贯彻学习《消毒管理办法》,加强预防接种门诊消毒工作宣传和接种人员消毒知识培训,提高对消毒工作重要性认识,增强消毒灭菌观念。②建立健全接种消毒规章制度,落实消毒控制措施,防止接种过程中消毒不当而引起感染的发生,确保预防接种安全。③加强预防接种门诊消毒管理,控制接种儿童和家长进入接种室人数,做到有序进出接种室,不让过多人员堵在接种室周围[6],预防和减少感染的发生。④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接种人员要有强烈的医院感染预防意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消毒后器械再污染,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⑤加强预防接种门诊日常消毒与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督导、检查,发现问题

及时提出改进措施,限期改进。

参考文献

1蔡秀芳.长治地区预防接种门诊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5,6(2):149.

2中国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S].(2002年版).

3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国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消毒卫生标准[S].GB15982-1995.

4顾兴成,薄祥国,孔德怡.邹城市预防接种门诊现状调查[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6,13(5):85.

5张国庆.任城区预防接种门诊消毒与污染状况调查[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6,112(2):18.

6陈静静.预防接种门诊消毒质量监测结果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10,22(6):297.

预防接种门诊上墙制度(模版) 篇4

一、接种单位必须接受市、县级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所的技术指导和业务监管。预防接种服务人员实行资质认证,必须持证上岗,定期参加专业培训。

二、必须向社会公示开展预防接种服务人员的基本情况、免疫程序、收费标准、接种流程、接种须知、咨询服务电话等相关信息,特别要明确公示免费提供第一类疫苗接种服务。

三、收集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基础资料

(一)人口资料:辖区内总人口数及15岁以下各年龄组人口构成资料;出生人数、死亡人数;建卡人数、建证人数;儿童流出、流入情况;幼托机构、学校数及学生人数。

(二)疫情资料:免疫规划疫苗针对疾病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免疫史等。

(三)接种资料:免疫规划疫苗应种人数、实种人数、接种率(包括基础免疫、加强免疫、强化免疫、应急免疫、“扫荡”免疫)、未接种原因分析;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调查处理等资料。未实行以乡为单位接种的地区,还应掌握辖区内接种单位数量、分布、预防接种服务人员资料。

(四)免疫规划疫苗供应及使用情况。

(五)冷链设备及接种器材资料。

四、提出免疫规划疫苗的需求计划,每月23日前向县疾控中心报告下一月份第一类疫苗的需求计划;第二类疫苗的购买计划提前1个月逐级上报。

五、根据上级要求,组织开展或实施预防接种工作,保证预防接种注射安全。

六、建立健全疫苗领发登记,做好疫苗管理;开展冷链温度监测,做好冷链设备的使用与管理。

七、对新生儿建立预防接种卡、证,及时发现流动人口中的儿童,并按规定给予接种或补种。

八、预防接种门诊定期对责任区域内0-7岁儿童主动进行搜索、访视和管理,按规定及时准确开展常规接种率报告。

九、开展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对预防接种后的一般反应进行处理。

十、开展健康教育和有关咨询活动。

预防接种单位工作制度

一、预防接种门诊实行预防接种日制度,实行按日接种,为辖区内适龄儿童与流动人口儿童开展常规免疫接种和业务咨询。

二、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发的《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做好预防接种实施。

三、本地户籍儿童出生1个月以内,外来儿童寄居3个月以上,建立预防接种卡、证。预防接种卡由接种单位保管,预防接种证必须由儿童家长或监护人保管,入托、入园儿童可由托幼机构暂时代管。儿童居住地变动时要及时办理入册或注销手续。儿童入托、入园、入学实行查验接种证制度,未按规定程序进行接种的儿童必须到所属接种门诊补种后方可入学。

四、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需取得执业或助理执业医师(护师)资格,并经过县级以上免疫规划知识技术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接种时要穿戴工作衣帽、口罩,佩戴胸卡,患手部皮肤病或传染病期间不准参加接种工作。接种人员应主动向群众宣传免疫规划知识,预约下次接种时间。尚未完成基础免疫且连续通知两次均未前来接种的儿童,要及时进行随访落实。

五、保持预防接种门诊清洁卫生,开展接种工作接种前后要用合格浓度的消毒液擦拭消毒工作台与地面,开启紫外线灯消毒室内空气。每次消毒应做好记录备查。接种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统计应种对象、发接种通知,准备疫苗、注射器及各种药械等。

六、强调做到“三查七对”,即接种前查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症,查对免疫卡与接种证,查看疫苗外观与批号效期;核对接种对象姓名、年龄、疫苗品名、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

七、严格执行“安全注射”制度,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注射器和规定浓度及合格配制时间的皮肤消毒液;已开启未用完的疫苗安瓿应盖上消毒的干棉球并冷藏,活疫苗超过半小时,灭活疫苗超过1小时未用完应废弃,整个接种过程应确保无菌操作,安全有效。卡介苗接种应设专室,暂无条件的应设专苗操作台,严防误作其他疫苗错种。凡符合接种条件的对象应以书面形式告知家长所接种疫苗的效用、禁忌症、接种副反应及其注意事项。

八、接种结束后须及时打卡打证。实行计算机管理的接种门诊,应及时将儿童接种信息上传服务器并作好数据备份。预防接种门诊每月统计上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常规接种情况报表”,协助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免疫监测、相应传染病个案调查及疫情控制等工作。

预防接种人员岗位职责

一、参加接种的医务人员,必须保持高度的责任心,严格无菌操作,熟悉和掌握《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掌握各种生物制品的免疫程序、性质、接种方法、途径、部位、禁忌症、异常反应及处理方法,确保工作质量。

二、专人管理生物制品和接种器材、冷链设备抢救器械,作好领取、使用、销毁登记,各类生物制品按温度要求储存、保管并做好温度记录。

三、接种门诊医务人员,应行为举止端正,着装整洁(穿工作服、戴工作帽,接种时戴口罩)、挂牌上岗,语气和蔼、微笑服务,视服务对象为亲人,树立良好的窗口形象。

四、接种实施

1、接种前,应准备好消毒接种器材和抢救药品及器械工作。

2、家长带儿童接种证交登记台,登记人员要对受种对象进行接种前健康询问,有无接种禁忌症并进行体温测量,体温正常儿童按上次预约接种疫苗时间进行登记接种,家长须持证到接种室,接种医生经过三查七对,核对接种疫苗时间无误时,取出相应疫苗实施接种,接种后微机员打卡打证,同时预约下次接种疫苗及时间,并观察30分钟后离开。

五、接种完毕

1、清点接种器材,处理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

2、打扫室内外清洁卫生。

3、开启紫外线灯进行空气消毒半小时。

4、每月做好报表统计上报工作。

安全接种管理制度

一、预防接种服务人员必须经培训合格后取得资质。

二、预防接种服务人员必须遵守医德工作规范、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和接种方案。

三、预防接种服务人员在实施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并严格掌握禁忌症实施接种。

四、预防接种服务人员在接种操作前应查验核对接种对象姓名、预防接种证、接种凭证和本次接种的疫苗种类无误后予以接种,并做好接种记录。

五、预防接种服务人员所使用的疫苗必须是从合法的疫苗生产、经营企业采购,并按规定温度运输、贮藏的疫苗。

六、接种前应严格核对接种疫苗的品种,检查疫苗外观质量。凡过期、变色、污染、发霉、有摇不散凝块或异物,无标签或标签不清,安瓿有裂纹的疫苗一律不得使用。

七、安瓿启开后,未用完的疫苗盖上无菌干棉球冷藏。活疫苗超过半小时、灭活疫苗超过1小时未用完,应将疫苗废弃。

八、按照免疫程序和疫苗使用说明书规定的接种剂量、方法和部位接种疫苗。告知家长或监护人,受种者在接种后留在接种现场观察30分钟。

九、疫苗接种统一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自毁型注射器)、安全盒,并做到“一人一针一管”,用后毁型、消毒回收。

十、在注射过程中防止被针头误伤。如被污染的注射针头刺伤,应立即清洗刺伤部位,并采取其他处臵措施。

十一、预防接种服务人员发现预防接种副反应时,应及时处臵,并按要求记录、报告。

冷链设备与接种器材管理制度

一、冷链设备的管理、保养、维修、监测应指定专人负责。

二、建立健全冷链设备档案和固定资产账目(包括冷链用各种设备说明书、合格证或检验单、到货通知单及验收报告书等)。

三、设备到货后及时组织技术人员按规定的程序及设备使用说明书进行验收与安装。冷藏车、普通冷库和低温冷库的安装与调试,必须由专业的制冷工程师承担。

四、设备应安装(或存放)在保持通风的专用房间内,避免阳光直射,远离热源。每台设备安装专用插座,不可与其它设备或电器共用插座。

五、对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运输工具运行状况进行温度记录,每天不得少于2次(上下午各1次),每台冷库、冰箱、冰柜都必须设有独立的温度记录本。

六、对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运输工具定期检查、维护和更新,各式冷库每年保养2次;各式冰箱每年保养1次,每5年更新1次;保证设备的良好状态,确保其符合规定要求。

七、各式冷藏容器不可变卖、租借,不得存放与本单位疫苗无关的其它任何物品。

八、冷链设备的报废严格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九、按受种对象人次数的1.1倍准备注射器材。

十、自毁型注射器和普通一次性注射器由上级单位随疫苗一并下发,领发时做好登记。使用前要检查包装是否完好并在有效期内使用。接种单位备好喂服脊灰疫苗的清洁小口杯、药匙。

十一、准备75%乙醇、95%乙醇、镊子、棉球杯、无菌干棉球或棉签、治疗盘、体温表、听诊器、压舌板、血压计、1:1 000肾上腺素、自毁型注射器回收用安全盒及污物桶等。

十二、接种时严格执行安全注射。

1、接种前方可打开或取出注射器具。

2、在注射过程中防止被针头误伤。如被污染的注射针头刺伤,应按照有关要求处臵。

3、注射完毕后不得回套针帽。应将注射器具直接投入安全盒或防刺穿的容器内,或者用截针器毁型后,统一回收销毁。

十三、使用后的自毁型注射器、一次性注射器及其他医疗废物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处理条例》的规定处理,实行入户接种时应将所有医疗废物带回集中处理。镊子、治疗盘等器械按要求灭菌或消毒后备用。

疫苗使用管理制度

一、疫苗管理人员应掌握疫苗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贮藏、养护等方面知识,并经过有关培训方可上岗。

二、疫苗计划

接种单位应当根据预防接种工作的需要,每月制定第一类疫苗的需求计划,计划应包括疫苗的品种、数量、供应渠道与供应方式等内容;每年10月初前向县(市)区疾控中心报告下一第一类疫苗的需求计划;第二类疫苗的购买计划提前1个月逐级上报。

三、疫苗采购

(一)必须从合法的疫苗生产、经营企业采购疫苗;

(二)对供货单位进行合法资格验证,向销售人员索要供货单位法人代表签发的委托销售的委托书及业务员身份证复印件;

(三)接收或购进的疫苗应有法定的批准文号、批签发检验报告书、生产批号、有效期和生产日期;购进进口疫苗的,还应当提供进口药品通关单复印件,并加盖企业印章的证明文件,并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2年备查;

(四)接收疫苗或购进疫苗时,应查看疫苗的冷藏条件。在规定的冷链要求下运输的疫苗,方可接收;

(五)认真做好疫苗购进验收记录,切实做到票、账、货相符。购货数量、供货单位、购货日期、质量情况(温度)及验收人签名等。购进验收记录的填写,必须真实、完整,不可漏项,并妥善保存2年备查。

四、疫苗贮藏与运输

(一)应设有独立的疫苗贮藏室,与生活等区域分开;环境应卫生、整洁、明亮;设有相应的冷藏、防潮、防辐射、防鼠、防盗等设施设备,并达到疫苗贮藏规定的温度;

(二)拆零疫苗应保留原包装及标签,不得同其它拆零疫苗混放;

(三)疫苗应按品种、批号分类码放,并按照失效期长短、进库先后,有计划地分发,分发时应按规定填写出库记录;

(四)报废疫苗需分开存放,并立设明显标志;

(五)运输疫苗时应使用冷藏车,并在规定的温度下运输,未配冷藏车的单位在领发疫苗时要将疫苗放在冷藏箱中运输,并达到疫苗贮藏规定的温度;不得向无冷运措施的领苗单位分发疫苗。

五、不得以科研、临床需要或者其他名义使用无批准文号的疫苗。

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第一类疫苗过期、失效、或因疫苗存在明显质量问题时,县(市)区疾控中心按照疫苗报废审批表内容核实疫苗数量、批号、原因等情况,按照上报内容进行登记、签字,对报废疫苗进行无害化处理后统一销毁。

七、发现假劣疫苗或质量可疑的疫苗,应当及时报当地药监部门,不得继续销售、使用或作退、换货和销毁处理。

儿童预防接种证管理制度

一、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在儿童出生后1个月内,其监护人应当到儿童居住地预防接种门诊办理预防接种证。

二、全市各预防接种门诊统一使用省卫生厅印制的“儿童预防接种证”,其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印制、或使用其它版式接种证。

三、预防接种证按照受种者的居住地实行属地化管理。设有产科接种点的医疗卫生单位,要告知新生儿监护人及时到居住地预防接种门诊建立预防接种证。

四、预防接种门诊必须按规定为适龄儿童建立预防接种证,作为儿童预防接种的凭证、记录和证明;同时,做好其他适龄人群预防接种的记录工作。

五、户籍在外地的7岁及以下儿童居住本地时间在3个月及以上,由居住地的预防接种门诊及时建立预防接种卡(簿),无预防接种证者需同时建立预防接种证。

六、接种单位对适龄儿童实施预防接种时,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并按规定做好记录。

七、预防接种证由实施接种工作的人员填写。书写工整、文字规范、填写准确、齐全,时间(日期)栏(项)填写均以公历为准。

八、预防接种门诊在儿童入托、入学时,应配合托幼机构、学校查验预防接种证。未按时建立预防接种证或预防接种证遗失者应给予及时补办。

九、预防接种证由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保管,接种单位应在接种证加盖公章。

十、加强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应按照规定,将儿童基本信息、预防接种信息及时录入系统信息库,同时信息库中的接种资料要以书面形式进行备份。

信息档案资料使用管理制度

一、各接种单位必须指定专人负责资料的收集、整理、报告和归档保存管理工作。

二、有计划、有组织地收集、掌握本辖区组织机构、人口资料、疫情资料、接种资料、疫苗领发记录、冷链设备及接种器材使用管理资料、各类宣传资料、各级文件、培训及工作计划、督导、考核、总结等资料;大事记、卫生统计年鉴;经费资料等。

三、接种记录、疫苗领发记录、冷链温度记录、使用注射器材记录等各类原始记录必须真实、完整、正确填写,疫苗购进验收记录要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2年备查,预防接种卡(簿)应在儿童满7周岁后再保存不少于15年。

四、根据资料信息报告周期,按旬、月、年及时收集、填写、汇总上报包括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报表、针对传染病和基本工作情况统计报表、个案调查表、以及临时增加的其他报表。

五、统计报告的各种数据必须真实准确,并由主管领导审阅签字、盖章后报出。

六、各级文字资料需按时整理,装订成册保存,实行档案化管理;各类数据库资料需随时备份保存。

七、乡级及乡级以上单位根据资料数量,每半年整理1次,年底分类装订成册,建档立卷,登记编号。在本单位由经培训合格的专业人员妥善保管。

八、计算机要专人管理,信息管理系统使用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转让或泄露系统操作帐号和密码。发现帐号、密码已泄露或被盗用时,应立即采取措施,更改密码,同时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九、应建立健全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查询、使用制度。其他政府部门和机构查询儿童预防接种信息资料,应经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十、乡级防保组织、接种单位实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后,应对安装接种点客户端软件的计算机同时安装能及时网络升级的正版杀毒软件。

十一、预防接种服务和管理人员不得利用安装有接种点客户端软件的计算机浏览与工作无关的网页或做其他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十二、儿童预防接种证由儿童监护人长期保管;儿童预防接种卡由乡级防保组织、接种单位保管,保管期限应在儿童满7周岁后再保存不少于15年;儿童预防接种电子档案由乡级防保组织、接种单位长期保管。

十三、乡级防保组织、接种单位应在完成每次接种的信息录入和上报后的当天,对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的电子档案进行备份,并妥善保存。

十四、儿童预防接种个案的基本信息未经儿童监护人同意,不得向其他人员提供。

十五、乡级防保组织、接种单位应将儿童预防接种信息资料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有关规定纳入档案管理。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臵程序

1、各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后,应在48小时内向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部门报告,同时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卡;如出现死亡、严重残疾或者组织器官损伤、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引起公众高度关注的事件时,报告人应在发现后2小时内逐级向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部门报告并做好各种急救措施。

2、接到报告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立即组织调查核实和处理,在接到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群体性反应或者引起公众高度关注事件的报告时,应立即逐级向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3、属于预防接种一般反应的,如一过性发热、一过性皮疹、局部红肿、硬结和明显的偶合反应,由预防接种门诊开展调查,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卡上报给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怀疑是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同时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个案调查表,上报给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开展深入调查,分析出现的反应与预防接种在时间上的关联性等,判断反应是否与预防接种有关,根据调查结果由调查组得出初步结论,并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上报市级卫生行政部门。

5、对出现死亡、严重残疾或者组织器官损伤、群体性反应或引起公众高度关注的事件、在调查结束后由调查组撰写调查报告。

预防接种门诊公示材料 篇5

一、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必须规范穿戴工作衣帽,勤剪指甲。工作前须用肥皂、流动水洗手,戴好口罩后方可进行接种工作,接种间隙也要勤洗手。

二、保持登记体检室、侯种室、接种室等环境整洁卫生,光线明亮,空气流通。每天下班前须用消毒液对接种台面消毒清洁,接种室和候诊室室内空气消毒用紫外线灯照射30分钟以上(新装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应≥90UW/cm2,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应≥70UW/cm2,<70UW/cm2的灯管应及时更换),紫外线灯按每M3空间≥1.5瓦安装,紫外线灯管表面应保持洁净,每2~3周用酒精擦拭1次。

三、皮肤消毒液必须密封保存,在有效期内使用,使用中的消毒液须每周更换2次,盛装的容器每周消毒2次。接种部位要避开疤痕、炎症、硬结和皮肤病变处,皮肤消毒时可用无菌棉签浸润2.0%碘酊,涂擦注射部位1遍,作用1分钟,再用75%酒精擦拭2遍,擦净余碘干燥后方可注射;使用0.5%碘伏则直接涂擦皮肤2遍干燥后即可注射。消毒操作以注射部位为中心,由内向外缓慢旋转、逐步涂擦,消毒面积不小于5cm×5cm。局部消毒后注意不得触碰污染。接种活疫苗时不能用碘酊消毒,局部用75%乙醇消毒时,待干后再接种。

四、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疫苗接种务必一人一针一管。使用后的一次性注射器必须就地消毒(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或2.0%过氧乙酸消毒剂浸泡60分钟)毁形,放入专用收集袋,严禁出售或随意丢弃。因无回收指定单位无法集中处理的,应及时焚烧处理。一次性注射器使用后用毁型机毁型或将针管、针头分开放入有消毒液的防刺破安全盒或回收桶。

五、保持工作台面及其他物体表面的洁净,每个工作日前用300~500mg/L含氯消毒剂或其他消毒剂擦拭消毒。

六、地面采取湿式清扫,用300~500mg/L含氯消毒剂或其他消毒液湿拖地面。

预防接种信息管理制度

1、儿童出生1个月内,接种单位通过接种点客户端软件录入儿童预防接种基本信息,建立儿童的预防接种基本信息电子案。

2、接种单位须在每次接种完成后5天内完成疫苗接种信息的录入;以村为单位接种的地区,村级接种单位在每次接种完成后5天内将预防接种记录提交乡级防保组织,由乡级防保组织在5天内完成疫苗接种信息的录入。

3、.实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的接种单位应在每次接种前对接种儿童的既往接种信息进行审核,每周对所有管理儿童接种信息进行审核,检查数据有无错项、漏项和逻辑错误,对有疑问的录入信息及时向相关人员核实,确保录入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4、实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的接种单位,发现未建立预防接种电子档案的适龄儿童,应及时将儿童的基本信息和疫苗接种信息录入到接种点客户端软件系统,并及时补充上传到国家信息管理平台。对于已经建立了预防接种电子档案、但未将数据上传到国家信息管理平台的适龄儿童,尤其是流动儿童,需及时补充上传到国家信息管理平台。

5、接种单位应在每次上传数据之前通过接种点客户端软件对儿童预防接种个案信息进行查重,并及时向相关人员核实,删除错误的重复记录。

6、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月通过国家信息管理平台,对实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的接种单位上报的个案数据质量进行分析,分析指标包括信息管理系统覆盖率、上传信息及时率、上传完整率等。督促接种单位提高预防接种信息录入和上报的质量,扩大信息管理系统覆盖率。

7、计算机要专人管理,信息管理系统使用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转让或泄露系统操作帐号和密码。发现帐号、密码已泄露或被盗用时,应立即采取措施,更改密码,同时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8、儿童预防接种证由儿童监护人长期保管;儿童预防接种卡由接种单位保管,保管期限应在儿童满7周岁后再保存不少于15年;儿童预防接种电子档案由接种单位长期保管。

9、接种单位应在完成每次接种的信息录入和上报后的当天,对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的电子档案进行备份,并妥善保存。

10、接种单位实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后,应对安装接种点客户端软件的计算机同时安装能及时网络升级的正版杀毒软件。预防接种服务和管理人员不得利用安装有接种点客户端软件的计算机浏览与工作无关的网页或做其他与工作无关的事情。预防接种体检与登记制度

一、核对受种者姓名、出生年月日,以及既往接种记录,确认是否为本次某种疫苗的接种对象。若发现有误,应及时更改,并做好解释工作。

二、询问受种者近期健康状况,以及既往疾病史、过敏反应史、接种反应史等。经询问健康无疾患,再检查体温和其他有关体征,确定可否接种。凡患有接种禁忌症的不得注射或暂缓注射相应疫苗,并做好记录。

三、执行“接种告知与家长签字”制度,务必告知家长接种何种疫苗,预防何种疾病,接种后的正常反应,可能出现的异常反应和必要的注意事项等。体检与告知后,医生与儿童家长均需签字负责。

四、做好免疫接种日期等项目的工整书写登记,应记录所使用疫苗的批号、接种者的签名。疫苗使用登记簿上应记录所使用疫苗的生产厂家、批号和有效期等。

五、接种后受种者应留在现场观察30分钟,便于一旦出现速发型过敏反应时能及时处理。离开接种门诊前应预约好下次接种疫苗日期。

预防接种门诊消毒制度

一、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必须规范穿戴工作衣帽,勤剪指甲。工作前须用肥皂、流动水洗手,戴好口罩后方可进行接种工作,接种间隙也要勤洗手。

二、保持侯种室、接种室、留观室等环境整洁卫生,光线明亮,空气流通。每天下班前须用消毒液对接种台面消毒清洁,接种室和候诊室室内空气消毒用紫外线灯照射30分钟以上(新装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应≥90UW/cm2,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应≥70UW/cm2,<70UW/cm2的灯管应及时更换),紫外线灯按每M3空间≥1.5瓦安装,紫外线灯管表面应保持洁净,每2~3周用酒精擦拭1次。

三、皮肤消毒液必须密封保存,在有效期内使用。使用中的消毒液须每周更换2次,盛装的容器每周消毒2次。接种部位要避开疤痕、炎症、硬结和皮肤病变处。皮肤消毒时可用灭菌镊子夹取75%乙醇棉球或用无菌棉签浸润蘸75%乙醇,由内向外螺旋式对接种部位皮肤进行消毒,消毒面积不小于5cm×5cm,待凉干后立即接种,禁用含碘消毒剂进行皮肤消毒。

四、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疫苗接种务必一人一针一管。使用后的一次性注射器必须就地消毒(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或2.0%过氧乙酸消毒剂浸泡60分钟)毁形,放入专用收集袋,严禁出售或随意丢弃。因无回收指定单位无法集中处理的,应及时焚烧处理。一次性注射器使用后用毁型机毁型或将针管、针头分开放入有消毒液的防刺破安全盒或回收桶。

五、保持工作台面及其他物体表面的洁净,每个工作日前用300~500mg/L含氯消毒剂或其他消毒剂擦拭消毒。

六、地面采取湿式清扫,用毒液湿拖地面。

300~500mg/L含氯消毒剂或其他消 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

一、预防接种门诊按日(周)为辖区内适龄儿童与流动人口儿童开展常年免疫接种和业务咨询。预防接种门诊要设立登记咨询点,接受群众咨询。

二、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发的《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做好预防接种实施。

三、本地户籍儿童出生后1个月,外来儿童寄居3个月以上,建立预防接种卡、证。预防接种卡由接种单位保管,预防接种证必须由儿童家长或监护人保管,入托、入园儿童可由托幼机构暂时代管。儿童入托、入学实行查验接种证制度,未按规定程序进行接种的儿童必须到所属接种门诊补种后方可入学。

四、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应具备工作责任心,应当具备职业医师、职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资格,并经过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上岗工作应佩带胸卡。接种时要穿戴工作衣帽、口罩,佩戴胸卡,患手部皮肤病或传染病期间不准参加接种工作。接种人员应主动向群众宣传免疫规划知识,预约下次接种时间。尚未完成基础免疫且连续通知两次均未前来接种的儿童,及时进行随访落实。

五、保持预防接种门诊室内清洁,开诊前后要用合格浓度的消毒液擦拭消毒工作台与地面,开启紫外线灯消毒室内空气。每次消毒应做好记录备查。接种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统计应种对象、发接种通知,准备疫苗、注射器及各种药械等。

六、接种操作前严格实行“三查七对”制度,即检查受种者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症,查对接种卡与接种证,检查疫苗、注射器外观与批号、效期;核对受种者姓名、年龄、疫苗品名、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接种人员经“三查七对”核实无误后,方可对符合条件的受种者实施接种。

七、严格执行“安全注射”制度,使用合格的注射器和规定浓度及合格配制时间的皮肤消毒液;已开启未用完的疫苗安瓿应盖上消毒的干棉球并冷藏,活疫苗超过半小时、灭活疫苗超过1小时未用完应废弃,整个接种过程应确保无菌操作,安全有效。卡介苗接种应设专室,暂无条件的应设专苗操作台,严防误作其他疫苗错种。凡符合接种条件的对象应以书面形式告知家长所接种的疫苗作用、禁忌症、接种副反应及其注意事项。

八、接种结束后及时在预防接种证、卡上记录所接种疫苗的年、月、日及批号。应及时将儿童接种信息录入微机并作好数据备份。预防接种门诊每月统计上报“常规免疫接种情况统计汇总表”,协助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免疫监测、相应传染病个案调查及疫情控制等工作。

无接种证 有接种证

预防接种流程 观察15-30分钟,方可离开 接种医生记录 接种疫苗

登记、建立预防接种档案,领取接种证 家长出示接种证

登记和预约并告知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医生核实接种对象,家长主动告知儿童健康状况和禁忌症

预防接种反应和事故处理制度

一、建立预防接种反应和事故登记本,专人负责。

二、对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加重反应进行对症治疗,对异常反应、群体性反应和接种事故要采取应急救护措施。

三、责任报告人在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接到相关报告后,应当及时向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并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卡。

四、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群体性反应或者引起公众高度关注的事件时,责任报告人应当在发现后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五、接到报告后,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会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立即核实,组织调查。卫生部门调查组原则上由临床、流行病、免疫规划和实验室检验等有关专业人员组成。

六、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相关的诊断,应由县级以上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小组做出,其他任何医疗单位或个人均不得做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诊断。

七、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造成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或器官组织损伤的,应当给予一次性补偿。由接种第一类疫苗引起的,补偿费由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在预防接种工作经费中安排,由接种第二类疫苗引起的,补偿费由相关的疫苗生产企业承担。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依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八、预防接种门诊应备有接种反应相应药品,接种时务必注意态度和蔼、动作轻柔,避免发生接种对象心因性反应。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病例时,应主动配合临床医生争分夺秒快速救治。

九、过敏性休克处理原则:使病人平卧、头部放低、保持安静、注意保暖;立即皮下注射肾上腺素(1/1000),小儿为0.01ml/kg/次,最大量为0.33(1/3支)ml,并同时通知临床医生进行有关抗休克处理。

十、晕厥处理原则:使病人平卧,松解衣扣,注意保暖;轻者可给予温开水、热糖水喝,必要时可针刺或用手掐人中穴;数分钟后仍不恢复者,可按过敏性休克处理,并通知临床医生救治

疫苗、注射器和冷链管理制度

1、严格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管理使用疫苗及注射器,实行专人管理。

2.建立健全疫苗和注射器出入库台账,经常核对疫苗和注射器进出情况、日清月结、每季度盘查1次,做到账苗相符。3.疫苗按品种、批号分类码放,领取或分发疫苗时要遵循“先短效期、后长效期”和同批号疫苗按“先入库、先出库”的原则,有计划地分发使用,减少因过期失效而造成疫苗和注射器报废。疫苗的运输、贮存和使用要严格按照有关温度要求进行。

4、认真做好过期、失效疫苗及注射器的销毁处理及记录

5、健全冷链设备管理制度,建立冷链设备台帐,记录各种设备的型号、到货时间、数量;建立设备运转与维修记录簿,记录发生故障与维修情况。

6、每台冰箱冰柜必须配备温度计,对储存的温度进行检测。温度计分别放置在普通冰箱和冷冻室的中间位置,每天上午和下午各进行一次温度记录。

7、冷链设备应放在干燥、通风、避免阳光直射、远离热源的地方,后部要留有空间,底部要垫搁架,电源线路与插座应专线专用。

8、所有预防接种冷链设备专用于贮存疫苗,不得挪作它用。存放疫苗的冰箱和冰柜严禁存放其他物品或过期疫苗。

医疗废弃物管理制度

1.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必须由取得当地环保部门颁发的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集中和处置单位同意收集处理,不得出售给个体商贩,废品回收站或交由其他任何单位收集处理。2.医疗一次性废物应分类放置于防渗漏、防锐器穿透的专用包装物或者密闭容器内,须有明显的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由专人使用专用的转运工具按照确定的时间、路线转运到指定贮存地点。转运工具和容器使用后应当及时进行消毒和清洁。3.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坏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及化学性废物不能混合收集。少量的药物废物可以混入感染性废物,但应在标签上注明,进行集中处理。

4.医疗废物中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高危废物,应当首先在产生地点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或化学消毒处理,然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置。

5.使用过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如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和输血器等物品必须就地进行消毒毁形。放入专用收集袋进行集中处置。6.锐器不应与其他废弃物混放,用后必须稳妥安全地置入锐器容器中进行集中处置。

7.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应按照医疗废物进行管理和处置。各科室产生的污水,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排泄物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消毒,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8.禁止丢弃医疗废物,禁止在非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或将医疗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9.加强监督,定期检查。

10.医疗废物收集人员应做好个人防疫工作,以防感染疾病。

新生儿和流动儿童报告登记制度

一、接种单位要专人负责新生儿报告、登记工作。每月定期到计生部门、派出所、管辖社区收集接新生儿资料,使儿童及时建卡建证。

二、接种单位要按属地管理的原则,收到新生儿或流动儿童登记卡后,要及时巡访,调查新生儿的户籍所在地。发现户籍属其他接种单位管辖的,及时退卡给管辖权的接种单位建卡建证,并做好登记注明,以备核查。

三、属于本接种单位责任区域内新生儿,工作人员应在其出生一个月内及时登记,建卡建证。并按照免疫程序,及时向家长发放疫苗接种通知书,督促家长按时间接种有关疫苗。

四、本地儿童迁移时,应告知儿童家长或监护人带既往接种史证明到寄住地接种单位继续完成相关疫苗接种。外地儿童迁入时,应主动向儿童家长或监护人索查既往接种史证明,无接种证或接种史证明的要及时补建卡证、补种。

五、须对流动儿童建立预防接种专册,每月定期收集居住3个月以上的7岁以下非本责任区域内儿童资料,及时建立接种登记。无接种证的应补发接种证,并按规定程序进行相关疫苗补种。

六、严格执行儿童入托、入学查验接种证制度。每年9月派专人到门诊辖区内的托儿所、幼儿园、小学核查7岁以下儿童的预防接种证,无接种证的,须补发接种证,并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补种原则补种疫苗。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1.一、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实行属地管理的原则。2.二、流动儿童平等享有接受预防接种的权利,接种单位不得已任何理由拒绝适龄流动儿童的接种要求。3.三、凡本地居住三个月以上的7岁以下儿童必须按《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实施预防接种。建立预防接种卡,无预防接种证的应补发预防接种证,按规定的程序进行相关疫苗补种。

4.四、接种单位应主动掌握辖区内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管理情况,每月定期到派出所、社区收集居住3月以上7岁以下流动儿童资料,每年统计上报两次,并定期对流动儿童的接种情况进行调查。

5.五、工作人员主动到流动人口聚集地开展流动儿童调查摸底工作,并及时通知其接受预防接种。

6.六、严格执行儿童入托、入园、入学查验接种证制度,积极与辖区内托幼机构、学校建立联系,每年新生入学时派专人到托幼机构、学校查验新生预防接种证,无接种证的须补发接种证,对未依照国家免疫规划受种的儿童按补种原则进行补种。

7.七、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宣传动员,提高流动儿童家长的预防意识,争取儿童家长主动参与免疫活动。

8.八、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流动儿童免疫情况监测及专项调查。家长须知

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都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

 儿童出生后一个月内应到当地的接种单位办理预防接种证。

 儿童免费接种第一类疫苗,第一类疫苗是由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的,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无论是常住儿童或流动儿童,都应按时进行预防接种。

 第二类疫苗为有价疫苗,本着“自费、自愿”的原则接种疫苗,您自主决定是否接种。

 每次接种必须携带接种证,凭证登记接种,并妥善保管。

 接种前,您应当如实提供孩子的健康状况,如有接种禁忌症等也请主动告知医生。

  接种后,请在留观室观察30分钟。接种后出现的一般反应多为一过性的,一般不需任何处理,如发现高热不退、全身皮疹或其他异常反应者需及时到医院诊治,并将情况告知接种单位。

 预防接种禁忌症

   既往有严重过敏史,或对本疫苗有明确过敏史; 免疫功能缺陷的儿童,禁止接种活疫苗; 有严重心、肝、肾脏器的器质性病变(脊灰疫苗除外);

 神经系统实质性病变禁止接种乙脑、流脑和百白破疫苗;

 具体以各种疫苗使用说明书为准。

暂缓接种对象

   正在发热,特别是高热的儿童; 各种急、慢性传染病发病期间;

严重营养不良;或近期使用过丙种球蛋白或免疫抑制剂等;

  具体应以各种疫苗使用说明书为准。

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

1、急慢性感染、各种严重疾病、神经系统疾患、发热、免疫缺陷以及有过敏史和其它身体不适的儿童,家长应在接种登记时事先告诉医生,以便医生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接种或暂缓接种。空腹和过度疲劳时不宜接种,以防引起“晕针”。

2、接种疫苗后,应留下观察30分钟,无反应后再离开。

3、孩子打过防疫针以后,要让孩子适当休息,不要做剧烈运动,注射部位要保持清洁,以防感染。

4、个别儿童接种后出现发热、接种部位红肿现象,症状较轻者一般不需要任何处理,加强观察,多喝开水,并注意保暖;症状较重者应请医生诊治,对症治疗。若出现上述反应,请向接种单位报告。

5、预防接种虽可以保护绝大多数人避免发病,但保护率并非100%;因个体差异,少数人免疫失败仍可发病,但一般病情轻、病程短。

6、预防接种后除出现本告知书中列出的接种反应外,可能还会出现其它难以预料的、严重的、罕见的接种反应,请在出现后注意以下几点:① 立即到医院,及时治疗;② 及时与接种单位的医生联系;③ 如有疑问,可咨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第一类疫苗接种方法及作用(政府出资 免费接种)疫 苗 名 称 接 种 部 位

乙肝疫苗 上臂三角肌中部 上臂三角肌中部略卡介苗

下处

脊灰疫苗 _

无细胞百百破疫上臂外侧三角肌

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白破二联疫苗

着处

上臂外侧三角肌下麻疹疫苗

缘附着处 上臂外侧三角肌下麻风疫苗

缘附着处 上臂外侧三角肌下麻腮疫苗

缘附着处

接 种 途

肌内注射 皮内注射

口服

肌内注

肌内注射 皮下注射 皮下注射 皮下注射

预 防 的 疾 病

乙型肝炎

结核性脑膜炎、粟粒性肺结核 脊髓灰质炎(小儿

麻痹症)

百日咳、白喉、破

伤风

白喉、破伤风 麻疹

麻疹、风疹 麻疹、流行性腮腺

麻疹、流行性腮腺上臂外侧三角肌下麻腮风疫苗

缘附着处

上臂外侧三角肌下乙脑减毒活疫苗 缘附着处 A群流脑疫苗 上臂外侧三角肌下A+C流脑疫苗 缘附着处

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甲肝减毒活疫苗 缘附着处

皮下注射 皮下注射 皮下注射 皮下注射 炎

风疹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甲型肝炎

第一类疫苗免疫程序 疫 苗 名 称

麻腮疫苗

卡介年龄 苗 出生1剂 时 1月龄

2月龄

3月龄

4月龄

5月龄

6月龄

8月龄

麻风疫乙肝 脊灰 无细胞

白破 甲肝减乙脑减苗(麻(麻腮风疫

A群流 A+C流脑百白破毒活疫毒活疫疫苗 疫苗

疫苗 疹疫苗或 苗 苗

脑疫苗 疫苗

疫苗苗)麻疹疫苗)第1剂

第2剂

第1剂

第2剂 第1剂

第3剂 第2剂

第3剂

第3剂

接种

21剂

第1剂

剂次,第 1、2剂18月 龄

第4剂

1剂

1剂

次间隔 3个月

第2剂

2周岁

3周岁

4周岁

6周岁

第4剂

1剂

新洲区妇幼预防接种门诊自查报告 篇6

关于针对山东长春长生、武汉生物疫苗事件,引起省市区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安排专人对我区疫苗冷链管理进行检查,我院为了提升免疫规划工作质量和疫苗管理工作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作以下报告:

1.我院预防接种门诊按照相关规定,建立相应的疫苗管理及冷链管理制度,有专人负责做好疫苗的储存,温度检测,管理等工作。2.预防接种门诊有2个疫苗冰箱,冷藏包1个,冰排10块。在疫苗储存和管理方面均保证疫苗的质量,并每天有2次测温度记录,有冷链档案,冷链运转正常,保证了疫苗质量安全,疫苗管理出入库手续规范,苗帐相符。

3.一类疫苗、二类疫苗均是由区疾控中心统一购进和配送,所有疫苗均有运输单和温度记录等,接种设备和管理是关系到接种质量的关键,设专人负责,完善各种相关记录,本院从未从其他渠道购进过一类和二类疫苗。

4.通过自查未使用国家药监局发布的批号问题疫苗(长春长生的批号为201605014—01,武汉生物百白破批号为201607050—2)5.我院门诊有专人负责登记工作,资料齐全,询问详细,并做好接种前的告知询问工作,做好告知和禁忌症的询问记录,信息化软件运转正常,做到人、卡、苗核对到位。工作人员持证上岗,严格按照规范接种,二类疫苗征求家长同意并签名,遵守知情、自愿、自费的原则。

武汉市新洲区妇幼保健院

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 篇7

随着医学发展, 医院感染成为医疗活动中日益值得关注的问题。近年来, 在多家医院出现的医院感染事件说明任何医疗部门都应重视医院感染的管理。基层医院由于医院感染意识淡薄, 设施不健全, 预防接种门诊又被认为是医院感染风险低的部门, 更易忽视。实际上不尽然, 预防接种门诊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十分重要。现将我所预防接种门诊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相关情况分析报道如下。

1提高医院感染风险意识, 强化管理

医院感染控制在医院各环节中都值得重视。预防接种门诊大部分是针对免疫力尚未健全的新生儿和儿童, 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不能松懈, 结合实际情况和相关文件精神, 制订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 加强组织领导, 指定专人负责, 定期开展检查、督导, 讨论、分析存在问题, 并及时处理。认真贯彻实施管理措施, 最大限度降低医院感染率。

2完善相关设施

预防接种门诊不仅要符合规范化建设的要求, 同时也要符合医院感染控制的要求。接种门诊要将办公室、登记室、候诊室、接种室和接种反应观察室分开, 各区域要有醒目标记, 利于区分;依据接种疫苗类型的不同, 要设多个接种室, 每室间注意相对隔离, 防止交叉感染。接种室内要设洗手池, 最好装置肘关节、脚踏式开关、感应式或其他自动开关。接种门诊大环境要求宽敞明亮, 空气流通, 环境整洁, 尽量与诊疗室、病房分开, 防止发生医院内交叉感染。

3落实相应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接种室定期作好空气和工作台面的消毒, 可采用三氧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和消毒液擦拭法, 同时注意监测效果。根据不同消毒目的选用不同的消毒液, 现配现用, 严格执行配制方法。盛易挥发的消毒液容器保持密闭, 使用消毒液时应标明配制浓度、使用时间。夹取棉球的镊子和容器每周至少消毒灭菌2次, 浸泡液面应达到镊子的1/3~1/2, 1个容器只能放置1把镊子。盛碘酒、乙醇的容器应保持密闭, 每周更换和灭菌2次。尽量使用包装量少的无菌棉签和棉球。储槽内物品每天更换消毒灭菌。

4加强工作人员业务培训

加强预防接种工作人员的培训, 内容不仅包括预防接种知识、各种疫苗特性、功能、接种注意事项等, 而且包括医院感染的发生、预防和处理;要强调接种人员的无菌观念, 接种时要求穿工作服, 戴口罩、帽子、一次性手套;尤其接种不同人员或接种不同疫苗, 要特别强调手卫生, 要求人人掌握正规的六步洗手法。

5严格操作规程

在预防接种过程中, 要求严格按程序进行, 注意疫苗的特性消毒、带手套等无菌观念, 要使用三证齐全 (产品合格证、卫生许可证、医疗器械许可证) 的一次性注射器。不得使用包装破损、超过灭菌有效期及包装上未注名出厂日期和有效期的一次性注射器、棉球、棉签等。接种人员要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学习培训, 强化医院感染预防意识,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活疫苗超过0.5h、灭活疫苗超过1h未用完的应立即废弃[1]。

6正确处理接种后医疗废物

接种后必须进行安瓿、注射器、针头等医疗废物的毁形和无害化处理, 严禁重复使用和回流市场, 同时要求有完整的使用、回收处理流程记录和签名, 设专人定期检查、督导。

7应急措施

一旦发生医院感染时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科, 并组织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发现问题, 及时提出整改方案,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医院感染的发展和流行。

参考文献

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 篇8

【关键词】紧急应急预防接种的安全

应急预防接种(Contingency Vaccination,CV)是现场流行病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应急干预措施,对于遏制传染病的传播蔓延具有特殊意义。应急预防接种与常规预防接种有着密切的联系,它运用预防接种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对某一地区特定人群进行应急预防接种干预,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因此,本文在讨论应急预防接种时,常常涉及到常規预防接种内容。常规预防接种与应急预防接种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注重计划性,后者更强调应急性。随着预防医学的普及与推广,人们对疫苗预防疾病给予了普遍认同,特别是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时,紧急疫苗预防便作为最经济有效的首选方法,并在传染病控制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在紧急预防接种时如何做到安全接种,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杜绝接种差错或事故,是预防接种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在进行紧急预防接种时,有什么特点呢?

1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普通人群的心理特点

1.1 恐慌。传染病的特点是可以互相传染,既可以传染别人,也可以被别人传染,因此一旦传染病暴发流行,普通人群便呈现恐惧心理,特别是病死率较高的传染病尤其如此,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往往全部被扰乱。

1.2 普通人群对疫苗预防的迫切需求。在传染病流行时,人们一旦得知有疫苗可以预防,便会不约而同地希望早日接种疫苗,已接种疫苗的人群会非常高兴,感到接种后已进入了“安全地带”,暂时未接种的人群则表现出恐惧心理,他们迫切希望尽早接种疫苗来摆脱疾病的侵袭。

2 疾病控制机构和医院预防保健科的工作特点

2.1 疫苗的相对短缺。传染病暴发流行往往会突如其来,一旦发生,疫苗的需求量很大,正常的疫苗储备会突然显得相对短缺,虽然可以随时补充,但是在传染病暴发的情况下,仍会显得短缺。

2.2 接种疫苗时间紧迫。从一般传染病流行的规律来看,任何一种传染病在经过长期的低流行后,人群的免疫力都普遍下降,因此才会出现该病的流行,此时人群对该病的免疫力都十分低下,加之疫苗接种后产生抗体还有一个时间过程,只有及时广泛的接种疫苗,才能形成有效屏障,起到控制疾病的作用。因此,在接种时间上就显得格外紧迫。

2.3 接种任务工作量大。在传染病流行时,只有及时广泛地接种疫苗才能有效地控制疾病,因此传染病流行时对疫苗接种的需求是一场时间紧、任务重的战斗,比正常时期的正常接种往往增加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工作量。

2.4 接种工作人员会相对短缺。一般来讲,预防保健科的人员配备是与常态工作相匹配的,一旦传染病流行,面对急剧增加的接种需求,接种工作人员就会显得相对短缺。

2.5 容易出现接种差错或事故。由于接种人数的大量增加,时间紧,接种任务量大,接种工作人员的相对短缺,稍有疏忽(如禁忌症未严格控制)便会出现接种差错和事故。

3 加强安全接种工作的几条措施

3.1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参与应急预防接种团队人员在接种前严格预检,严格掌握接种禁忌症,在操作时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正确选择接种部位和接种途径,接种完后留查30分钟等,均是保证接种安全的重要措施。

3.2 选派具有工作经验的(最好是有免疫接种资格的)、具有安全接种意识的工作人员参加接种工作,接种人员必须熟悉免疫程序和疫苗的使用规范,在工作中会主动遵守操作规范。

3.3 注重疫苗的安全是接种安全的根本。没有疫苗的安全便没有接种的安全,因此疫苗必须按规定温度储存和运输,用法用量必须规范、准确,特别是多人份的疫苗,更要强调每人份的用量及用法,才能保证疫苗安全有效。

3.4 适宜的接种环境是安全接种的保障。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时,由于接种需求的急剧增加,因此要求接种室的使用面积必须足够,接种室的空气质量和接种流程必须符合无菌操作原则。接种室内应保持安静,防止大声喧哗,温度适宜。

3.5 及时发现不良反应,科学处理不良反应是安全接种的又一道防线。尽管疫苗是安全的,但因接种人群的个体差异不同,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良反应,特别是过敏反应和心因性反应,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酿成大祸。因此,接种人员在接种疫苗后需留诊30分钟,我们应有序地安排他们休息,并派有经验的医生和护士加强巡视,观察不良反应,一旦发现不良反应要及时处理。

4 正确地宣传传染病的预防知识和疫苗的相关知识,对安全接种工作可起到积极的作用。在传染病流行的时候我们应及时发放疾病预防的宣传资料,让人们了解传染病的传播方式和预防方法。既不要盲目恐慌,又要注意防范,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向接种人群广泛宣传疫苗的预防作用、安全性及其副作用,让人们对疫苗的副作用有充分的了解,增加对疫苗接种的信心,这样,可大大降低晕针、心因性反应发生的几率,从而保证接种安全。

参考文献:

[1] 鲍文娴——两种百白破疫苗接种反应观察,《浙江预防医学》2005,17(10):63.

[2] 刘琼芳——无细胞和全细胞百白破疫苗接种不良反应观察《职业与健康》,2007,23(14):1228-1229.

[3] 菏泽市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患者的调查及控制对策-中国医药科学-2012年 第8期 (3)

上一篇:四年级下册单元作文写观察日记下一篇:治理教育三乱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