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例法教学设计

2025-0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范例法教学设计(共8篇)

范例法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分析

计算机是学生处理信息的工具,学习信息技术是为了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本单元结合计算机文档处理的相关知识点,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安排学生制作生活、学习中的文档,使学生能够将信息技术用于日常生活,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关注学生的兴趣点,注意培养学生间的互助与合作。淡化技术教育为注重能力培养。

《假日生活早安排》是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必修模块第五单元第三课的内容,本单元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文稿任务学习相应技能。尝试探究内容涉及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和交流。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学生接触计算机时间较短,文字输入能力参差不齐,他们的信息技术学习经历不同,信息素养和动手操作能力也不同,虽然在前几个单元的教学中学生已具备基本的操作能力,和一定的小组协作能力和组际竞赛意识。然而对于WORD的使用,只有个别学生具有一定的使用经验,因此,课前准备好未作修饰的假日作息表,有助于节省文字输入时间,为新技能学习和练习留有充足的时间。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能独立完成假日作息表的制作、修饰和打印;

2、过程与方法:通过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知识点,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的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制作美化文档,让学生体验信息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观,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及策略设计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掌握利用WORD修饰美化自己的作品,培养良好的审美观;

教学难点:激发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热情。

策略设计:用“尝试探究”和“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和交流合作的意识与能力,从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通过构

建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

1.软件:WORD2000 2.辅助材料:课件“美观多样的文档”;假日作息表 3.教学实施环境要求:多媒体网络教室。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课件展示教师制作的经过修饰美化的文档。

【设计意图】构建情景,展现精致美观的文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二)操作探究

复习——修改字体、字号、颜色和对齐

利用利用上节课学习的修改字体、字号、颜色和对齐方法修饰自己的假日作息表。组内评价,每组选一篇较好的文档上传,教师收集广播展示。小组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识,初步修饰文档,并通过组内、组间评价,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信心,培养学生审美观。

1、调整行间距

教师展示已调整行间距的范例,和学生认为较美观的文档进行比较,学生找出不同点(教师每行字间距离较学生的要宽些,布局更合理。)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进行广泛的生生间评价,引导学生解决调整行间距的问题。

参考字体设置方法,小组尝试探究解决。

教师总结并以学生作品为例进行调整行间距操作演示讲解;

学生操作练习,调整完毕组内评价上传,教师广播展示,小组互评。【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探究,发挥学生主动性。组内组间评价提高参与意

识,提高审美能力。

2、加入花边

教师用事先加过花边的例子与学生调整过行距的作品进行对比展示,学生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广播全班展示对比,提高学生的成就感,继续激发学生的爱美、加工美的热情,诱发求知欲。

让学生以调整行距为基础,自主探究花边的加入方法。教师总结并以学生作品为例进行加入花边操作演示讲解;

学生操作练习,(教师巡视,适当指导)添加花边完毕组内评价较优秀的上传,教师广播展示,小组互评。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探究,发挥学生主动性。组内组间评价提高参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3、添加底纹

教师用事先添加底纹的例子与学生加了边框的作品进行对比,学生感知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使学生对美化文档的形式越发感到层出不穷,美不胜收,求知欲高涨。

让学生以行距调整和加入花边作参考,尝试探究添加底纹的操作。教师继续以学生作品为例进行添加底纹操作演示讲解;

学生操作练习,(教师巡视,适当指导)添加底纹完毕组内评价较优秀的上传,教师广播展示,小组互评。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探究,发挥学生主动性。组内组间评价提高参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4、小组PK 教师小结,总结学生活动。提出小组PK游戏,激发学生巩固知识的欲望。学生从共享文件夹中自由获取待修饰的假日作息表,限时修饰,组内评价选出较优美的上传待评,有缺憾的说明缘由,大家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

1、自由选择并进行加工符合学生自由探究知识的规律,2、游戏内文档内容格式各不相同,除需学生利用本课所学知

识进行必要的加工外,还包括段距、缩进等课本中未提到的知识,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拓展平台。

3、文档内容有太窄的、有太宽的、有距离顶端较远的、有距离底端较远的,让我们看上去不是很美,需要学生修饰,此项障碍设置既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又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又提高一步。

5、打印假日作息表

你能预测一下你的作息表打印出的效果吗?我们能够未卜先知吗?

【设计意图】设疑激趣,提高学生对软件的人性化认识

讲解打印预览及其作用,教师讲学生尝试。交流评价

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适当地引导讨论交流方向。1.学生就自己探究知识技能的活动过程及结果交流发言。

2.学生按照“学生作品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共同参与,实现相互交流、学习。

3.教师对各小组和个别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及学生参与度进行评价。【设计意图】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是是最有成就感的时候,少数知识掌握不太好的学生,则是一个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

(四)归纳提炼

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提炼出三项修饰文档方法的规律。

【设计意图】系统地为学生的学习进行整理归纳,从而使学生对本课知识有更全面、更深刻地掌握。

(五)教学延伸

1.任务延伸

课下自己设计一个《个人小档案》。记录自己的成长路程。

【设计意图】以学生自身实际出发,学习就是为了为我们服务,为人民服务,让学生有更深刻的感受,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断创新。

2.知识延伸

课下尝试比较页面边框设置和边框设置的区别。

【设计意图】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拓展学生知识面。

八、教学后记

这节课我以几篇修饰精美的文档为情景引导学生尝试探究新知识,知识内容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紧紧地抓住学生,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课堂上能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动手和探究,在不断的成功过程中,总有新的任务等待他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在知识巩固拓展上,我采取自取任务小组PK的方法,任务内容既有巩固内容又包含新的内容,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过程中又一次获得了新的知识,获得了实际应用的能力,它有利于学生举一反

范例法教学设计 篇2

一、作为“范例” 的文本解读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一方面,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们唯恐错过了例子中的细枝末节,力求讲精,讲深,讲透 ;另一方面,作文教学中,又“打着灯笼”寻找教学范文。穷根究底,除了传统的“二元对立”哲学思想在作怪 ;更重要的是,叶老以“阅读教学”为本位的教育思想在根深蒂固地指导着我们的教学价值取向和教学行为。

在“指向言语表现的阅读教学”视域下,一切问题似乎迎刃而解——阅读和写作“联姻”,二者融为一体。教材还是例子,不过不是为读而读的例子,而是潜隐写作规则的教人写作的例子。以这样一种理念去审视教材,文本也被赋予了截然不同的教学意蕴。出自列夫·托尔斯泰手笔的童话故事《天鹅》,于拟人化、富有哲思的故事中蕴含着童话文本典型的、规律性的写作规则——曲折的情节,美好的结局。无独有偶的是,像“天鹅”这样身处逆境却不懈努力、追求梦想的形象在童话世界里俯拾皆是——“丑小鸭”很“丑”,但仍向往美好 ;“灰姑娘”生活一片灰暗,仍旧梦想成为王子的新娘。三篇作者不同、内容迥异的童话,隐藏着同样的写作规则,成为了极好的同“类”范例。

二、“指向言语表现的阅读教学”中“范例教学”模式的构建

1. 《天鹅》这一篇——“个”的学习。

师 :同学们,想象一下,这一晚,小天鹅会经历一些什么呢?

(生想象有大鲨鱼、寒冷、饥饿、狂风暴雨等)

师 :面对这些遭遇,它都是“一动不动地停在海面上”。所以,故事的结局是——?

生 :小天鹅飞向了它的伙伴。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指出,“模仿是学习(语言)的必经之路”。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就是学生经由模仿而学习语言的活生生的言语“范例”。在这一个典型“范例”的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小天鹅会经历一些什么呢”和“故事的结局”其实是在提示学生聚焦文本的情节和结局,有意地引导学生将思维从感性的体验层面向理性的觉悟层面跃进。

2. 《丑小鸭》、《灰姑娘》这一组——“类”的形成。

师 :请默读《丑小鸭》,思考 :1从外形看,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鸭? 2在成长的过程中,生活给了它哪些磨难? 3丑小鸭有着怎样的结局呢?

……

师 :请快速浏览《灰姑娘》,思考 :1大家为什么要叫她“灰姑娘”? 2你能够想象“灰姑娘常常到她母亲的坟前哭泣”的原因吗?3灰姑娘实现她的心愿了吗?

……

在《天鹅》这一篇“个”的学习中所获得的认识基础之上,最终要达到“举一反三”运用规则的目的,必须让学生自己从多个“范例”中归纳概括出这个“一”,即“举三反一”,从多个“个”通达“类”。要举一反三,必先举三反一。《丑小鸭》、《灰姑娘》两个文本从物到人,学生经过思考,认识到“曲折的情节和美好的结局”并不是童话故事中的特殊现象,而是这三篇童话共有的特征。

3. 发现“同类范例”表达的规律,领悟童话写作规则。

师 :从《天鹅》到《丑小鸭》,再到《灰姑娘》,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他们都经历了一些什么呢? 这些故事最后都有着怎样的结局呢?

蕴含在“范例”中的写作规则,是隐藏在文字之后的。这时需要教师采用一定措施把例证关键的、本质的东西暴露出来,便于学生把握和概括。教学措施的采取是“范例”和学生的“言语表现”之间必要的转换器。教学中,教师采取的引导方式是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对“范例”的经过和结局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解释。当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愤”、“悱”的状态,教师及时地借助于板书中故事情节发展的一条曲线予以提示,助推学生的归纳,学生恍然大悟,从而概括出写作规则,探究出规律性的认识来。

4. 运用写作规则进行创作,实现迁移,习得语感。

师 :读一读安徒生的简介,你又发现了什么呢?

(师生交流探讨,“我这一生称得上是一部美丽动人的童话,情节曲折变幻,引人入胜”。)

师 :同学们,这些作者正是怀着对现实磨难生活一定会通达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和追求,创作了这些有着曲折的情节、美好结局的童话故事。喜欢这样的故事吗? 喜欢成为这样故事的作者吗? 那么,拿起你手中魔术般的笔,以你喜欢的一种动物为创作原型,创作一个这样的童话故事吧!

从“范例”中归纳、概括出了写作规则,仅仅只是“举三”反出了“一”,要让这“一”支配学生的写作行为,还需要进行运用这些概念规则的练习。练习的目的是促进写作规则的运用,使写作规则成为指导学生流畅作文的写作图式——这也是“指向言语表现的阅读教学”最终的教学旨趣所在。

三、基于学生言语表达现象的几点思考

1. 为什么都仿写《丑小鸭》——有趣的言语共鸣现象。

“小鸟变老鹰”,“毛毛虫变蝴蝶”,“小狗变狼王”等内容成为了孩子们课后童话创编的主流范式。惊喜于绝大多数孩子在范例学习之后言语质量的普遍跃升之时,让人感到惊异的是,为什么他们的思维路径如此相似?是一种什么神秘的力量让孩子们的言语表现都不约而同地模仿《丑小鸭》?

毋需置疑,与同类文章相比,《丑小鸭》的文本内容撩拨了孩子们的心弦,唤醒了他们对生活体验的记忆,他们的心灵和文本之间产生了一种频率相通的和谐共振现象。这种相通,使得他们在进行言语表达时,自然而然地会“爱屋及乌”地“亲近”内容类似的文本,并在写作中表现出来。这种有趣的言语共鸣现象,为范例教学中范例的选择又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

2. 这样的模仿是思维束缚还是表达创新——言语规范与创作自由的融合。

“哗啦啦,哗啦啦”,下起了大雨,晕倒在花丛中的灵灵被冷雨淋醒了。它哆嗦着坐了起来,伸了伸脖子,正准备喝些雨水充饥。这时,从旁边的树丛里跳出一只大黄狗,“汪汪”地对着灵灵大叫,灵灵吓了一跳,飞快地向前跑去,跑啊,跑啊,大黄狗追啊,追啊,就是不肯放过灵灵。幸好,一位路过的老爷爷走过来把大黄狗赶走了,还把灵灵带回了家。

——邹奕雯《小鸡灵灵》模仿《丑小鸭》

“活”用范例,“灵”动教学 篇3

一、图片观察法

此种方法适用于绘画、玩色等美术活动中。

如,在开展的小班美术活动《花儿真好看》中,教师设定的目标为:

1.引导幼儿尝试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花朵印画,感受花朵组合印画造型的美。

2.运用纸团印画的方式选择不同颜色来创作花园。

3.乐意参加印画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

为了让孩子观察到春天到处都开满鲜花,教师结合目标搜集了花园里、花盆里、栅栏里、花篮里各色鲜花的图片,制作成PPT,让孩子对鲜花开放的位置进行充分感知,以便于孩子创作作品。

(1)教师引导孩子欣赏花朵的图片。

(2)孩子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能够结合花朵开放特点,有目的地进行创作。

(3)孩子的作品丰富,画面美观。

点评:老师的美术活动中,对于图片的选择较为严谨,色彩丰富,易于小班孩子观察与理解,适宜小班孩子的发展。然而,针对小班(下)的15至20分钟的集体活动时间,八幅图片过于多,可再进行删减,以便控制课堂时间。

二、现场示范法

此种方法适用于手工或美工活动中、不便于孩子直接观察到教师范例的活动中。如,在开展的大班美工活动《复活节的彩蛋》中,教师设定的目标是:

1.欣赏复活节彩蛋蛋壳上点、线、图案的装饰方法,了解彩蛋装饰的多样形式。

2.学习用油性笔在蛋壳上运用点、线、图案的技法装饰彩蛋。

3.感受彩蛋艺术的色彩美。

结合目标,教师除了搜集各种彩色蛋的PPT图片供孩子欣赏,还准备了蛋的轮廓图片,现场进行平面示范,以便孩子观察彩蛋上的各种花纹图案。

(1)教师引导孩子欣赏彩蛋的花纹图案。

(2)在孩子充分感知后,他们能结合自己已有经验,运用点、线、面的方式进行创作,作品新颖,图案丰富。

(3)孩子在充分的欣赏、感受及理解后,创作出的彩蛋花纹丰富,图案精美。

点评:老师在此次活动中,选用了图片观赏及现场示范两种示范方法。由于考虑到彩蛋是立体形态,不便于孩子观察整体花纹图案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所以,又单独在平面进行示范,值得大家借鉴学习。然而,此次活动中,也可用视频展示仪在蛋上进行现场示范或是拍一段教师示范的视频进行演示,效果会更显著。

三、实物观察法

此种方法适用于手工活动中,促进幼儿掌握某种技能、却又能发挥孩子的创造性。

如,在大班美术活动《五彩报纸鱼》中,教师设定的目标为:

1.通过观察,能用报纸条沿轮廓线卷曲固定成鱼的外形,并且能装饰鱼的身体。

2.在线描画的基础上,尝试用拧、团、粘等方法,用点、线、面进行装饰,表现鱼的明显特征。

3.感受动手的乐趣,培养想象、创造能力。

在此活动中,教师结合目标运用了实物观察法,直观形象地引导孩子掌握并在美术活动中运用拧、团、粘等方法进行作品创作。现场观察、讲解、示范,并能引导孩子举一反三,发挥孩子的创造性。

(1)教师的现场示范,较易于孩子理解和掌握。

(2)实物的观察及教师的示范为孩子奠定了创作的基础。

(3)孩子的作品形式多样,富有个性特点。

点评:此次活动中,孩子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很快便能掌握先画,再拧、团、粘的方法制作报纸鱼。教师能在活动中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自己创作各种形态的鱼。教师的讲解细致、示范严谨,但是针对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可以将示范的过程交给孩子,一方面提高孩子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能及时的发现孩子在操作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

四、视频演示法

此种方法适用于美术创作活动中。《小神龙俱乐部》中的“艺术畅想”节目受到小朋友们的普遍欢迎,孩子们往往喜欢边看边模仿尼尔叔叔创作各种作品。对于创作型、抽象性的作品,我们通常可以运用视频演示法。

如,在大班美术活动《有趣的沙画》中,教师设定的目标为:

1.通过不断地尝试创作沙画,感受沙画的美。

2.能够掌握捏、抓、漏、抖等创作技能。

3.体验自主创作,感受创作沙画的乐趣。

教师结合目标,通过摘录网络视频,并分段演示沙画的创作方法,在尝试一观赏一模仿一观察一独自创作的过程中让幼儿掌握创作沙画的方法,从而发展孩子的创作能力。

(1)孩子在活动中欣赏沙画视频。

(2)孩子自由创作沙画作品。

(3)孩子在不断地尝试中能够运用捏、漏等技能进行创作。

点评:在此次的沙画活动中并未直接教授创作的方法,而是循序渐进的让孩子掌握抖、捏、漏等技能。在视频演示中,孩子的观察积极性提高,创作欲望强烈,大大提高课堂有效性。可是,在网络搜集的视频教学中,却难以有吻合教学活动的片段,重难点不明显,甚至有难点过多、画面过快等弊端,这就需要教师再运用专业技术进行修改。

五、儿童作品观赏法

此种方法多适用于美工活动及各种创作型美术活动中。在教师对教学活动效果难以预见,或是为进一步发散幼儿思维,达到最佳创作效果时而运用的方法。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有时仅观察教师提供的图片却难以达到教学效果、难以发散孩子的思维,此时需要借助网络上或以往操作过的相关儿童作品成品的,可以运用儿童作品观赏法。

在大班美工活动《图腾柱上的“脸”》中,教师设定的目标为:

1.通过欣赏视频,观察图腾柱上各种脸的造型并探讨出五官的做法。

2.学习用泥塑的方法表现图腾柱,创造出夸张、变化的脸的形象。

3.对图腾艺术感兴趣,感受原始部落文化的神秘和奇特。

在教师引导孩子观察图腾柱上的“脸”后,教师结合目标,又提供了网络上已有的儿童作品照片,以发散幼儿思维,易于孩子掌握。

(1)教师引导孩子观察、分析儿童的成品作品。

(2)在观赏儿童作品后,孩子对教师前期的引导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并能及时将自己看到的、理解的、已有的经验运用到创作作品中。

(3)儿童作品的呈现为活动中的孩子创作提供有效的引导,孩子在创作中也有所突破。

点评:由于大班孩子对“图腾柱”的接触不多,概念模糊,创作起来难度较大,因此,教师运用二次欣赏——儿童的作品,帮助孩子理解和掌握作品,便于他们创作。然而,儿童作品的观赏也仅为一个辅助的过程,它的目的明确。所以,教师应把握主、次,将欣赏的图片简化,找重点、化难点,提高课堂有效性。

片段教学教案范例 篇4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篇三:十分钟片段教学设计案例 unit 8 was it in the wardrobe ? 十分钟片段教学设计

teaching content: 人教版第五册下学期 unit 8 teaching aims: 知识目标:1.单词 2.句型 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important points: difficult points: teaching methods:

1、教师根据主题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相应的语言环境,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2、根据part a 的内容,设置chant,加强学生对单词、句型的操练与巩固,提高语言运用与交际的能力。teaching aids: appraisal plan: 【教学过程】

stepⅰ.greetings.t: hello, boys and girls.i’m ms zou.glad to meet you.you are so lovely, so handsome.stepⅱ.lead-in 1.look for a present.s1: no, it isn’t.(教师帮助补充,完整回答句子。)t: it’s empty.is it in the desk? is it under the chair? is it „? please try to guess!s2,s3,s4: is it „?如果学生没有讲到包的位置,教师在回答的过程中给予暗示。s5: „

t: oh.it’s here.it’s beside the bottle.it’s near the window.it’s a toy.who’s he?(走到学生中间展示玩具柯南)ss: he’s conan.t: conan has magic eyes.use your magic eyes.try your best.you’ll get it.描述玩具柯南,瓶子,窗户的方位关系,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变更。

t: now, boys and girls.follow me.beside.(教师用手示意玩具柯南与瓶子的方位关系。)ss: beside.t: it’s beside the bottle.ss: it’s beside the bottle.t: near.(教师拿起玩具柯南示意与窗户的方位关系。)ss: near.t: it’s near the window.ss: it’s near the window.t: it’s near the window.(教师拿起瓶子示意与窗户的方位关系。)ss: it’s near the window.[设计意图] 用猜礼物的方式导入课题,在极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思维。导入方式简单明快。stepⅲ.presentation 从导入自然过渡新授部分,学生学习单词near, beside.依然通过柯南的图片与物体的方位关系学习句型:a: was it near„? b: yes, it was./no, it wasn’t.a: was it beside„? b: yes, it was./no, it wasn’t..1.learn the new words.t: now, please read after me.(教师边板书单词near边带读)near, near.ss: near, near.t: ear, ear.(教师手挡住n带读)ss: ear, ear.t: near, near.ss: near, near.t: beside, beside.(教师边板书单词near边带读)ss: beside, beside.t: i, i(教师手指带读部分)ss: i, i.t: beside, beside.ss: beside, beside 教师走到学生中间进行练习。

t: oh, i can see a lovely girl.i am beside the lovely girl.what’s your name? s1: my name is „

t: who’s beside „?(教师站在学生旁边。)ss: „is beside ms zou.t: who’s beside „? point and say.ss: „is beside „(学生边说边指向s1旁边的同学)t: who’s near „? point and say.(教师用手势提示near 的范围)s2,s3,s4,s5: „is near„ 2.learn the new sentences.①t: please look at here.there is a sofa.i have a picture of conan.look!where’s it? ss: it’s near the sofa.(如果学生有回答it’s beside the sofa.教师把图片拉近沙发说明it’s beside the sofa.然后拉远说明it’s near the sofa.)t: yes.it’s near the sofa.now, let’s play magic eyes.close your eyes.1,2,3.openyour eyes.where’s it now? ss: it’s on the sofa.t: yes.it’s on the sofa now.where was it just now? was it near the sofa?(教师边板书句子was it near „?边问。)yes, it was./no, it wasn’t.ss: yes, it was.(教师帮助补充,完整回答句子。然后板书句子yes, it was.)如果有学生用no回答,教师进行过去与现在方位的讲解,结合柯南的图片与沙发的方位关系。t: it’s on the sofa now.it was near the sofa just now.然后再问学生,学生齐答。t: please look at here.there’s a lamp.look where’s it? ss: it’s on the lamp.t: yes, it’s on the lamp.close your eyes.1,2,3.open your eyes.where is it now? ss: it’s beside the lamp.如果学生没有说出it’s beside the lamp.教师提示说出。

t: yes, it’s beside the lamp now.where was it just now? was it beside the lamp? yes, it was./no, it wasn’t.ss: no, it wasn’t.(教师帮助补充,完整回答句子。然后板书句子no, it wasn’t.)②read the sentences after teacher.(2 times)a: was it near the sofa? b: yes, it was./no, it wasn’t.a: was it beside the lamp? b: yes, it was./no, it wasn’t.[设计意图] 利用导入延伸实际场景,学生看所需描述的对象,学说方位,自然引出新授内容。单词学习结合句型,做到词不离句,学生对新授语言有整体的直观理解和认读。在根据过去和现在的直观方位问答中,学生不断输入提问的语言,即本课的新授句型,大大地增加了学生模仿说语言的机会。同时在语言输入的过程中,结合以前所学语言,谈论某种天气适合做的事情,自然将学语言与用语言结合起来。学生增加了语言的输入与输出量。step ⅳ.practice.t: look!this is my room.oh, my god!where was the television in my room? please guess was it „?(如果学生没有说句子的反应教师再示范说句子。)教师点击鼠标,答案正确。

t:yes, it was.where was the lamp in my room? was it „? please try to guess!s1: was it „? t: „(点击鼠标)t: where was the bag in my room? was it „? s2: was it „?(点击鼠标)t: „

[设计意图] 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操练形式中,愉快、主动地进行模仿及语言的运用。在课件创设的情境帮助下,学生准确地理解所学语言的意义,同时边学边用,大大的增加了语言的实践量。

stepv summary : step vi homework handwriting unit 6 was it in the wardrobe? 图片a: was it near the sofa? was it beside the lamp? b: yes, it was./ no, it wasn’t.篇四:教学案例片断与反思 让操作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圆锥的体积”教学案例片断与反思

与其它版本的教材一样,苏教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材中同样安排了有关“圆锥的体积”的教学内容。虽然是非课改年级,但我们一直努力尝试着用课改理念来指导教学。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发现关系,实现转化,推导公式”,经过思考,我们设想: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探究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下面就是教学方案实施过程中的一个片段。案例片断:

师:圆锥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生1:与它的底面积有关。生2:与它的高有关。

(出示一组图片,观察,验证猜想)师(小结):圆锥的体积与底面积和高有关。(出示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师:观察一下,它们有怎样的关系? 生:它们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师:猜一猜,这里的圆锥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 生: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体积的。师:还有其它想法吗? 生:可能是。?? 师:请各小组利用等底等高的一组圆柱和圆锥,做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想。

生动手实验,填写表格:学生汇报操作过程,说实验中的发现:圆锥的体积是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师:(出示一组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这里的圆锥体积还是圆柱体积的 吗? 生:好像不是。

师:请你们利用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再做一次实验。生再次做实验,完成表格。

汇报实验结果,强化v= sh这一公式中的“等底等高”条件。教后反思:

原来设想实验操作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多种思维能力的协调发展,而且,实验操作符合学生“爱动”的特点,比单纯看书、听讲更有利于知识的内化,学生兴趣一定很浓厚。谁知,事与愿违,在这节课上,学生的兴趣状态一直处于下降趋势。

经过反思,我们意识到了本节课的问题所在:虽然学生一直处于活动之中,但这种实验操作是在教师的控制下进行的,学生只是被动地运用手中的学具,去验证对等底等高的圆锥、圆锥体积之间关系的猜想。至于研究方法的确定、实验材料的选择等都是由教师替学生完成的。也就是说,教师为了得出圆锥体积公式,让学生机械地从事着对课本内容的模拟,而且,教师关注更多的是操作的结果,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压缩了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在这种实验操作中,学生也许理解了数学知识,但却没有获得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进步与发展。于是我们想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他们产生探究的欲望,给他们提供多维互动的交流的空间,让他们真正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人。

经过讨论,我们调整了教学活动方案,下面就是在另一个班进行了第二次教学的片段。案例片断:揭示学习课题后,让学生自由地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能求出圆锥的体积。学生想出的方法有:变形成圆柱、长方体,放入水中求上涨的水的体积,把空圆锥装满水倒入量杯或量筒,等等。

师:这些方法都很好,都是把圆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共同探究一种更为一般的计算圆锥体积的方法。你愿意选择哪一种立体图形来作为研究的工具? 生:圆柱体。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它和圆锥的共同点很多,都有一个曲面,而且底面都是圆形。生:我猜想它们的体积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师:请各小组从实验器材(两只圆柱和两只圆锥容器)中选一只圆柱和圆锥,做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想。

生动手实验,记录下各自的发现。汇报操作过程,说实验中的发现。

生1:我们用空圆柱装满米后倒入空圆锥,三次倒完,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生2:我们是用空圆锥装满米后倒入空圆柱,三次正好倒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3倍。生3:我们的发现和第二组一样。但是,我们只倒了一次,量了一下,发现米的高度正好占圆柱高的,也可以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

生4:我们不同意他们的观点。我们发现,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生5:我们这一组实验结果: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生6:?? 师根据这些实验组的汇报,把结论分成两大类:

1、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 ;

2、圆锥体积不是圆柱的。

师:请小组相互间交流一下,找一找结论不一样的原因。

持有两种不同观点的实验小组互换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操作。生再次汇报交流,经过辨析,得出结论: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如果不等底不等高,圆锥的体积有可能不是圆柱的。

概括公式v锥= v柱= sh(等底等高)教后反思:

以上的教学过程,学生表现得积极主动,课堂上时时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和第一次活动相比,虽是同样经历了“猜想------验证------解释”的知识建构过程,但是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实验方法是多样的,材料选择是自由的,所以操作探究是主动的,合作交流是投入的。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所指出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对此,我们绝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认为,只要有实验操作就能实现属于学生自己的自主探究。也就是说,自主探索的过程仅有实验操作是不够的。感悟与探讨:

结合上面两个教学案例的对比分析,我们认为:

1、自主探索应该着眼于让学生思考和寻找探索主题与自己已有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这样探索才有比较清晰的探索思路,否则,就会出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糟糕局面。这种思考和寻找显然是需要一个过程,我们的一些教师正是为了让探索进入顺畅的“绿色通道”,于是“越俎代庖”,直接给出一种假设,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在第一个案例中,学生之所以没有兴趣,正是由于缺少内在的实验动机。第二个案例中,教师先通过发散性的问题,让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自由地想出求圆锥体积的方法,再加以巧妙引导,使学生自然想到选择“圆柱”作为研究工具。由此看出,我们不但要使学生能够进行某种目的和意义的实验操作,还要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操作,这样才真正体现实验操作的价值。

2、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不能让学生局限于一个狭窄的空间。第二个案例中,学生自由选择材料,记录下自由的发现,所以,在汇报交流时,才有不同实验方法的交流互补(实质上是思维方法的互补),才有对不同实验结果的争辩与质疑。这样,真正“为学生提供了启发性的讨论模式”。

3、引导学生对实验操作得出的结论进行反思,是实验探究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现在不少探究课,学生确实在很认真地展示问题、合作探究,但是对探究出的东西,教师没能让学生再进行进一步的领悟与反思,所以,新课标提出的过程性发展目标实际上还是没能真正实现。上面第一个案例中,学生对v= sh这一结论的前提条件缺少反思的真正体验,仅仅是通过教师的提问(实际上是提醒)下完成的。第二个案例,学生因为选择的材料不同,得出了大相径庭的结论,引发了激烈的矛盾冲突,由此激起了自觉的反思,进而激发了下一轮实验探究活动的内在动机。应该说,学生对实验结论进行反思,这也是一种过程,而且是比单纯的实验操作更有意义的一种过程。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活动性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动自觉的活动”,新课程所提倡的活动是外显活动和内隐活动的统一,是操作活动和思维活动的统一,它的价值就是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落实学习的主体性,实现三位一体的发展目标。

折线统计图教学案例与反思

发布者:傅美清发布日期:2011-11-10 折线统计图》教学案例与反思

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实际的教学中怎样体现?这是目前教学改革中的一个实际问题。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使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最近,我有机会听了“折线统计图”这一课,现对这个案例,浅谈自己的一些体会。案例片段一:

一、呈现信息,揭示课题

师说:我从杭州来,给你们提供一个杭州市供水能力发展情况的信息。出示统计数据:1950年 日供水量2万吨 1976年 日供水量36、4万吨 2002年 日供水量140万吨

教学设计和说课范例 篇5

教学设计

Module 9 Story time

Unit1 Once upon a time

一、课型:听、说课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为童话故事,主要是关于Goldilocks的故事。内容和情节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语言简单易懂,描写细致生动,非常有利于开展听、说、读、写方面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语言,促使学生更有意识地自觉学习英语。

讲故事须使用一般过去时,所以本单元继续以一般过去时作为语法学习重点。通过操练、使学生在掌握语言结构的同时、既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又能欣赏到美丽的童话故事,并能学会描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或一件事情。

三、学生分析

授课年级是七年级,已学习了Module 8,对一般过去时有初步的了解,但仅限于was were,对规则动词的一般过去式未接触,而本课以听力、阅读的形式全面呈现规则动词的一般过去式,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规则动词的一般过去式的发音将对读课文有不少的障碍。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语音:规则动词的一般过去时的发音

词汇: once,hear,begin,decide,ride,golden,little,pick,notice,hurry,knock,nobody,push,open,enter,count,bowl,all,hungry

语法:规则动词的一般过去式。2.能力目标:

听:能听懂简单故事中的主要人和事。说:运用一般过去时表述事件,讲简单的故事。

读:能读懂简单的故事,明白主要的人物、事件以及情节。进行简单的技能训练。

写:运用一般过去时写简单的事情。

教学设计及说课范例

3.情感目标:通过阅读童话故事提高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感受学习的乐趣。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童话故事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掌握规则动词的一般过去式。

难点:掌握规则动词的一般过去式的形式和逐步形成正确使用一般过去时的意识。

重、难点确立的依据:规则动词的过去式是全新的内容,学生第一次接触,运用有一定的难度,这又是讲故事或叙述过去发生的事时经常用到的,故又是重点。

六、教学过程:

Step1 Lead-in T: Yesterday I watched an old English story called 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It was very interesting.Do you like to read it?(幻灯片)

Ss: Yes.T: But there are many new words in the story.Do you know them? First, 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learn new words again.What can you see? Ss: A girl and bears.T: What colour is girl’s hair? Ss: Golden.T: What’s on the table? Ss: Bowls.T: And next I act and you guess: what am I doing?(教师做敲、推、采摘、数数等的动作,让学生猜并说出英语)Ss: Knock/push/pick/count….T: Ok, answer my question: Who was Goldilocks?(看幻灯说)Answer: She was a girl with golden hair.设计理念:本节课内容本身就是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故导入可直接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和学习内容相关的故事导入,既能引发学生探究欲望,从而激起

教学设计及说课范例

学习动机;同时又检测了学生对单词的预习情况,为接下来的学习提供了背景知识并做语言上的准备。

Step2 Listen and check the true sentences T: We usually use”很久很久以前” to begin a Chinese story, but how to begin an English story? Ss: Long long ago/once upon a time

T: Good.Let’s do Activity 1, first read four sentences together.Pay attention to “lived” and “decided”.(1).The story is The Three Bears.()(2).Goldilocks lived in the forest.()(3).The story begins with: Once upon a time…()(4).She decided to go for a ride in the forest.()Play the tape twice and then check the answers.设计理念:刚刚学好单词,可以趁热打铁,训练听的能力,使学习活动更加有效。

Step3.Listen and number the pictures in the correct order.T: First, work in groups and find out: What can you see in picture a? S1:I can see…, What can you see in picture b? S2: I can see…, What can you see in picture c…?(教师鼓励学生用刚学的动词)T: Good job, and then listen and number the pictures in the correct order.(play twice)Collect the answers.设计理念: Activity3是在Activity1和Activity2的基础上做的,是同一个故事。这是一个听力活动,主要训练学生听主旨大意的能力,培养听主旨大意的技巧,与图画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对此故事的兴趣。初步感知一般过去时的读音及巩固刚才所学 Step4.Listen and answer

教学设计及说课范例

T: After finish the nice pictures.Please close the book, Listen this beautiful story again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1).Was the house big or little?(2).Was Goldilocks very hungry?(3).Which bowl did she like? T: Did you catch the answer? What are they? S1:…

S2:…

s3:…

T: Next, open your books, read the first passage and find the words like this: walked.After several minutes, ask one student to point them out and teacher writes them down.Let others find the rules.(work in pairs)规则动词的过去式变化规则:(幻灯片或板书内容)(1)一般动词在词尾加-ed,如:

clean → cleaned

(2)以不发音的字母-e结尾的动词词尾去e后加-ed 即可,如:live →

lived

(3)在以重读闭音节中,以元音字母加辅音字母结尾的重读闭音节动词,先双写

该辅音字母,再加-ed :stop → stopped

(4)以辅音字母加-y结尾的动词,变为y为 i,再加-ed,如:

hurry → hurried Pronunciation:

knocked picked walked pushed answered entered hurried lived counted decided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dialogues.(in pairs)设计理念: 整合Activity4和 Activity7。学生不看书,只听对话,然后教师提问学生简单回答,训练学生捕捉信息能力;看书找动词的过去式,让学生简要理解一下规则动词的一般过去时的构成及其读音,为下一步的朗读、以及语言输出做准备。

教学设计及说课范例

Step5.Speaking: Retell the story.Let some students try their best to retell the story 设计理念: 一方面先巩固故事情节,一方面又可以锻炼说英文故事的能力。考虑到内容较多,将给出提示词并每人只复述一段。针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可以课堂内完成复述。Step6.Step6.summary: 规则动词的过去式变化规则:(回顾幻灯片或板书内容)(1)一般动词在词尾加-ed,如:

clean → cleaned

(2)以字母-e结尾的动词词尾去e后加-ed 即可,如:live → lived

(3)以元音字母加辅音字母结尾的重读闭音节动词,先双写该辅音字母,再加-ed :stop → stopped

(4)以辅音字母加-y结尾的动词,变为y为 i,再加-ed,如:

Step7.Homework(1).Remember the new words.(all students are required)(2).Retell the story to your parents.(part of the students are supposed to preset their story next time)设计理念: 课后单词一定要记,否则容易忘记。分层作业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七、板书设计: I. Key phrases: 1.once upon a time

从前 2.decide to do sth.决定干某事 3.go for a ride

去乘…… II.Grammar—the simple past tense 1.一般动词在词尾加-ed,如:

clean → cleaned

2.以不发音的字母-e结尾的动词词尾去e后加-ed 即可,如:live →

lived

hurry → hurried

教学设计及说课范例

3.在以重读闭音节中,以元音字母加辅音字母结尾的重读闭音节动词,先双写该辅音字母,再加-ed :stop → stopped

4.以辅音字母加-y结尾的动词,变为y为 i,再加-ed,如:

hurry → hurried III.Pronunciation

knocked picked walked pushed

/t/ answered entered hurried lived

/d/ counted decided

/Id/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Goldilocks为话题介绍一般过去式的使用。以前讲课时我针对课本内容作如下的安排:学习新单词——听音,识图——听音---排序,跟读对话——分角色做对话——做练习。上完课后我发现学生非常的听话,总是被我牵着走,老师让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学生始终处于被动中。可是教学过程本该是生成的,怎能按照既定的模式亦步亦趋呢?这样的学习是不会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的。学生的思维是鲜活的,老师不能照搬教案,只有将心灵、将情感、将自己的体验融入课堂,才能与学生进行真正有效的对话。

针对这种情况,我对教案做了重新调整,在本课中,我采用了“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在导入新课之后,我交待了本课的学习任务,任务的明确,给了学生一个学习的动力,让他们有了明确的目标,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也提高了。当我组织学生参加“找规律”的活动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高潮。这种活动的设计也正是《新课标》中所倡导的:教师应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这样学生可以通过思考、交流和合作等方式,更好的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

同时,在整个教学中,Activity2是两个问题,Activity3是根据Activity2的图画内容再听听力之后给图画重新排序,排序有点难。为了训练听力,我做了适当的调整,先对Activity2让学生进行描述,然后在进行Activity3的听力。这样的教材整合体现了教学新理念: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对教材的这点处理,我本人非常满意。

当然,在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的过程中,也有许多环节还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完善,如:㈠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要为教学服务,不可喧宾夺主,而我的教学课件就有点花哨,有点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今后我要注意这点,并加以改进。㈡教学活动不应该仅限于课本内容,而应该延伸到课本之外的学习

教学设计及说课范例

和生活中,鼓励学生平日里多说英语,让学生达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更好的突出我们语言教学的语用性和交际性。而我本人恰恰以时间紧为由,没有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到复述课文中,上完课后总觉的很遗憾。为了及时弥补这点缺憾,本人决定下一课时在复习一般过去时时,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复述课文活动中,真正做到活学活用。

说课范例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童话,作为儿童文学体裁的一种,其想象丰富,情节夸张,一向受到少年儿童的喜爱。今天我讲课的内容就是一篇深受学生喜爱的童话Goldilocks.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展开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为童话故事,它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七年级下Module9 unit1 Once upon a time。主要是关于Goldilocks的故事。内容和情节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语言简单易懂,描写细致生动,非常有利于开展听、说、读、写方面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语言,促使学生更有意识地自觉学习英语。

课标依据:讲故事须使用一般过去时,所以规则动词第一次出现并运用,将是本课学习的重、难点。我会通过操练、使学生在掌握语言结构的同时、既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又能欣赏到美丽的童话故事,并能学会描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或一件事情。

二、说学生

授课年级是七年级,已学习了Module 8,对一般过去时有初步的了解,但仅限于was were,对规则动词的一般过去式未接触,而本课以听力、阅读的形式全面呈现规则动词的一般过去式,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规则动词的一般过去式的发音将对读课文有不晓得哦障碍。

三、教法与手段.

1.英语学习的目的重在更好地运用语言于实际的交流之中,单调地重复课文内容或机械地操练吸引不了我们的学生。为达到交流的目的,我采用情境教

教学设计及说课范例

学法、直观教学法,在课堂上我尽量创设真实或比较真实的语言交流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语言交流,从而习得语言。

2.结合本课的重点,我在教学中,主要选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3.教学手段:电脑、投影仪、展示台、录音机、图片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语音:规则动词的一般过去时的发音

词汇: once、hear、begin、decide、ride、golden、little、pick、notice、hurry、knock、nobody、push、open、enter、count、bowl、all、hungry、语法:规则动词的一般过去式。2.能力目标:

听:能听懂简单故事中的主要人和事。

说:运用一般过去时表述事件,讲简单的故事。

读:能读懂简单的故事,明白主要的人物、事件以及情节。进行简单的技能训练。

写:运用一般过去时写简单的事情。

3.情感目标:通过阅读童话故事提高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感受学习的乐趣。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童话故事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让学生了解在英语中叙述过去的事情要用动词的过去式。学生应注意正确使用动词的一般过去式。

2.难点:掌握规则动词的一般过去式的形式和逐步形成正确使用一般过去时的意识。

教学设计及说课范例

3.重、难点确立的依据:规则动词的过去式是Module 9中出现的全新的内容,学生第一次接触,运用有一定的难度,这又是讲故事或叙述过去发生的事时经常用到的,故又是重点。

4.突破途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利用童话故事的情节吸引学生,利用故事中的内容展开听、说、读、写的训练,利用故事中的语境帮助学生理解英语中过去时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归纳语法规则、复述课文,达到突破重难点的。

六、教学过程

Step1 Lead-in T: Yesterday I watched an old English story called 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It was very interesting.I want to share it with you.Do you like to read it ?(幻灯片)

Ss: Yes.T: But there are many new words in the story.Do you know them ? First, 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learn new words again.What can you see? Ss: A girl and bears.T: What colour is girl’s hair? Ss: Golden.T: What’s on the table ? Ss: Bowls.T: And next I act and you guess :what am I doing ?(教师做敲、推、采摘、数数等的动作,让学生猜并说出英语)Ss: Knock/push/pick/count„.T: Ok, answer my question: Who was Goldilocks?(看幻灯说)Answer: She was a girl with golden hair.设计理念:本节课内容本身就是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故导入可直接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和学习内容相关的童话故事导入,既能引发学生探究欲望,从

教学设计及说课范例

而激起学习动机;同时又检测了学生对单词的预习情况,为接下来的学习提供了背景知识并做语言上的准备。

Step2 Listen and check the true sentences T: We usually use”很久很久以前”begin a Chinese story, but how to begin an English story? Ss: long long ago/once upon a time

T: Good.Let’s do Activity 1, first read four sentences together.Pay attention to “lived” and “decided”.(1).The story is The Three Bears.()(2).Goldilocks lived in the forest.()(3).The story begins: Once upon a time„

()(4).She decided to go for a ride in the forest.()Play the tape twice and then check the answers.设计理念:刚刚学好单词,可以趁热打铁,训练听的能力,为了达到更好的听的效果,应先扫清障碍,使学习活动更加有效。

Step3.Listen and number the pictures in the correct order.T: The story sounds beautiful, and in this story,there are many beautiful pictures ,too.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find out: What can you see in picture a S1:I can see„, What can you see in picture b? S2: I can see„,What can you see in picture c„(教师鼓励学生用刚学的动词)S3:...T: Good job, and then listen and number the pictures in the correct order.(play twice)Collect the answers(One by one.)设计理念: Activity3是在Activity1和Activity2的基础上做的,是同一个故事。这是一个听力活动,主要训练学生听主旨大意的能力,培养听主旨大意的教学设计及说课范例

技巧,与图画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对此故事的兴趣。初步感知一般过去时的读音及巩固刚才所学

Step4.Listen and answer T: After finish the nice pictures.Please close the book, Listen this beautiful story again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1).Was the house big or little?(2).Was Goldilocks very hungry?(3).Which bowl did she like? T: Did you catch the answer? What are they? S1:„

S2:„

s3:„

T: Next ,open your books , read the passages quickly and find the words like this :walked.After several minutes, ask one student to point them and teacher write down.Let others find the rules.(work in pairs)板书:

walked picked looked noticed knocked pushed finished /t/ hurried answered entered lived /d/ Counted /Id/(设计意图:便于学生总结规则动词的过去式变化规则及其发音规律)规则动词的过去式变化规则:(幻灯片/板书)

(1)一般动词在词尾加-ed,如:

clean → cleaned

(2)以字母-e结尾的动词词尾去e后加-ed 即可,如:live → lived

(3)以元音字母加辅音字母结尾的重读闭音节动词,先双写

该辅音字母,再加-ed :stop → stopped

(4)以辅音字母加-y结尾的动词,变为y为 i,再加-ed,如:

hurry → hurried

教学设计及说课范例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dialogues in groups, when you read ,you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phrases: knock on...Hurry to...Pick up

设计理念: 整合Activity4和 Activity7。学生不看书,只听对话,然后教师提问学生简单回答,训练学生捕捉信息能力;看书找动词的过去式,让学生简要理解一下规则动词的一般过去时的构成及其读音,为下一步的朗读、以及语言输出做准备。

Step5.Speaking:Retell the story.The story was very interesting, Let some students try their best to retell the story to their partner.设计理念: 一方面先巩固故事情节,一方面又可以锻炼说英文故事的能力。考虑到内容较多,将给出提示词并每人只复述一段。针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可以课堂内完成复述。

Step6.summary: 规则动词的过去式变化规则:(幻灯片/板书)

(1)一般动词在词尾加-ed,如:

clean → cleaned

(2)以不发音的字母-e结尾的动词词尾去e后加-ed 即可,如:live → lived

(3)在重读闭音节中,以元音字母加辅音字母结尾的重读闭音节动词,先双写

该辅音字母,再加-ed :stop → stopped

(4)以辅音字母加-y结尾的动词,变为y为 i,再加-ed,如:

hurry → hurried Step7.Homework(1).Remember the new words.(all)(2).Retell the story to your parents.(part)设计理念: 课后单词一定要记,否则容易忘记。分层作业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范例 篇6

【摘 要】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占据着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随着高考语文作文的改革,纵观多年来的作文命题趋势,议论文成为考生偏爱的写作文体。但是如何让学生在写作之前准确的立意,作文不落于俗套,有新意,有观点,这就需要我们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笔者就多年的教学经验来谈谈教学设想。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议论文 教学 探索

一、高中语文议论文教学现状

作文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学生学习的老大难。一听到写作文,学生不是磨,就是整体写作质量不高,议论文更是如此。议论文相比于记叙文,更让学生言而无物,甚至第一步就剑走偏锋,审题错误。如何摆脱学生害怕写议论文的现状,让学生不仅能准确立意,还能言之有物,甚至能结合实际,升华主题,这是语文教学永恒的研究命题。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水平

(1)指导正确的阅读方法,分类整理素材

审好题是写好一篇议论文最基本的前提,立意错误的议论文只能属于三类文,在高考的战场上相当于给作文判了死刑。每次习作和考试,都会出现很多学生审题不清,立意空泛的现象,作文出现大失误,语文分数自然也会低。在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发现,平时他们也花时间阅读议论文写作素材,但是为何还是收效甚微呢?我慢慢地总结出原因,他们所谓的看素材只是走马观花,一目十行,以为自己知道这件事就可以了,却忽视了素材下面的提示,适用于什么话题的文章,这才是核心。同时也不善于总结归纳,在写作时显得捉襟见肘,素材张冠李戴,记忆错乱等,这些都是写议论文的大忌。

如何有效地规避学生写议论文审题不清的毛病,首先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都让学生准备一门议论文素材整理集,归类整理议论文写作素材,将诚信,勇敢,爱心,忠诚等这些经常出现的素材分类整理,只能写上提示语,平时拿出来回忆和复习,强化自己的记忆。让所有学生在写作时能确保审清题,立好意。但是现在高考的议论文写作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例如2013年江苏高考题蝴蝶在山洞里生活,由于人的出现几天后蝴蝶飞走了。的确,乍一看我们老师都没法立好意,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更要关注学生的个人思考和对文章的理解。

(2)写作指导要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

苏联教学家赞可夫提出“学习是照顾到每位学生的活动,要使每位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每位学生都是不同的思维个体,对每个话题的理解和把握都存在差异,因此我们的议论文写作教学也要因材施教,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

首先,我会根据学生多次的写作情况将学生分成不同的作文兴趣小姐。如长期立意不清,选材不当的为一类;材料堆砌,言之无物的为一类;立意正确,选材恰当,但是流于俗套的为一类;最后是选择,立意都很好,但是缺乏主题升华的为一类。每类学生水平不一,我可以针对学生的水平布置不同难度的作文题,让她们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得到更大的提升。其次,我还会组织组内作文评价活动,每训练完一篇习作,我都会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组内交流和评价,同时写出最恰当的评语。我认为学生如果对一篇作文的好坏有自己的观点和把握,那也是自我品鉴能力的提升。最后,我会亲自翻阅学生的点评意见,再次批改,做到作文的精细讲解。作文是学生思维成果的展示,不管优秀与否,我们都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精讲细批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本职工作的尽职尽责。

(3)指导正确的写作方法,谋篇布局

议论文的写作不仅要讲究立意准确,同时也要能将自己头脑中积累的素材灵活的组织,运用,最后呈现出一份完美的佳作。很多学生都发难,为什么每次写议论文都感X像是材料的简单堆砌,没有什么思维逻辑,作文显得松散。其实,这就是在写作前没有做到谋篇布局,没有想好该怎么写就轻易的下笔。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写作打草稿的好习惯。

议论文的写作分为几种布局形式。总分总是学生惯用的写作套路,也是教师偏爱的写作模式。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接下来进行详细的论证,论证的过程就是每位同学谋篇布局的呈现,也是学生见仁见智的方法。所选用的素材可以以并列式,递进式,对比式,古今对比式等不同的形式呈现,这会让文章立体丰满,构思严谨,更有易于学生说理论证,确之凿凿。这就是议论文的亮点,如何排列自己的写作素材,是个人思维能力的展现。因此,我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会让学生在下笔之前,先构思好整篇文章的写作框架,循着自己的思路写作会有效地开始书写,尝试着灵活运用议论文的结构和素材,避免写作素材零散,逻辑思维凌乱的弊病。这是我一直沿用至今的教学方法,事实证明,也有很大的教学效果。

简而言之,议论文的教学是高中语文的重中之重,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个人阅读和素材积累,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比之炊”,这是写好议论文的首要前提,同时要注重文章结构的谋篇布局,论证有理有据,层层深入,这是判断一篇好议论文的标准。最后,要关注学生的个人思考和当下时代完整的结合,做到古今论证,议论升华,这是佳作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志强.去蔽与创新:孙绍振作文教育思想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3

【2】吴纪梁.高中议论文写作理性立意教学浅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3

范例法教学设计 篇7

一、运用范例教学突出重点

对课本中的重点内容应多用范例教学, 精心设计例题讲解, 并让学生做好练习, 上好习题课。例如:蛋白质是高中生物必修一的重点难点内容, 学习完基本内容后, 师生共同总结出下表:

接着讲解例题:某蛋白质分子由四条多肽链组成, 共含有570个肽键, 那么通过缩合形成该蛋白质的氨基酸分子数和脱去水分子数分别是和。

解析:根据以上总结, 一条肽链中:氨基酸数=肽键数+1;x条肽链的蛋白质:氨基酸数=肽键数+x, 脱去的水分子数=肽键数, 即分别是574和570。通过练习巩固, 化抽象为具体, 使学生学会此类问题的解决办法。

又如在讲解细胞呼吸时, 我用了这个例题

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和酒精发酵分解葡萄糖, 如果两种作用产生等量的CO2, 那么这两种作用消耗的葡萄糖之比是多少?

解析:解决此题需要学生熟记有氧呼吸和酒精发酵的反应式:

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6CO2/2CO2=3:1, 所以产生等量的CO2, 消耗葡萄糖之比是1:3

然后配合练习, 使学生很快掌握细胞呼吸作用。

二、运用范例教学突破难点

课本中的难点内容, 运用范例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空洞的理论叙述强得多。如在减数分裂的教学中, 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像和曲线分析是教学中的难点, 师生要共同分析总结, 并由教师精讲点拨:

(一) 有关曲线

(二) 图像比较及说明

例题1.如图为动物细胞示意图, 它属于 ()

A.第二极体B.卵原细胞

C.第一极体D.卵细胞

解析:从图中不难看出:无同源染色体存在, 但又含有染色单体, 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主要特征是同源染色体的分开, 也就是说此图应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完成后产生的细胞, 即次级精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答案:C。

例题2.某细胞中发生了如右上图的变化, a、b、c、d代表不同时期核DNA数目的变化。该细胞可能是 ()

A.根尖分生区细胞

B.叶片表皮细胞

C.动物的红骨髓细胞

D.动物精巢中的细胞

解析:据图分析可知, 该细胞内DNA的变化为2C→4C→2C→C, 先加倍, 最终减半, 因此为减数分裂。只有生成成熟生殖细胞的过程才能进行减数分裂。答案:D。

三、利用范例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题1.根据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如何计算配子数目?

解析:总结“配子确定法”, 按分离规律, 一对等位基因如Aa, 形成配子A和a。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按自由组合定律, AaBb:2×2=4 (种) , 即AB、Ab、aB、ab。则, 求多对等位基因在多对同源染色体上时, 依次类推, AaBbCc:有8种配子。总结出:当有n对等位基因位于n对同源染色体上时, 可产生配子类型是2n种。

例题2:基因型分别为ddEeFF和DdEeff的两种碗豆杂交, 在3对等位基因各自独立遗传的条件下, 其子代表现型不同于两亲本的个体数占全部子代的概率是多少?

解析:此题就是考查对三对相对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由亲代基因型推导后代表现型及比例。运用上述的分支法写出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可推断与亲本表现型相同的概率。

另一解法:子代中除了ddE Ff (占3/8) 的表现型与亲本之一相同外, 其它的 (占5/8) 都与亲本不同。由此可以看出, 在遗传分析中巧妙运用分支法, 就使这道原本复杂的题变得简单易懂了。

语文教材是作文教学的范例 篇8

归有光的散文名篇《项脊轩志》在阅读层面的背后,蕴涵着关于写作的真谛。作者围绕“百年老屋”的几度兴废,追忆昔日的读书生活和日常琐事,寄托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情怀念,并抒发了人亡物在、抑郁萧索的身世之感。文章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富有表现力的细节,用简洁朴素的语言写人叙事,寄托自己的真挚感情,虽然选材角度很小,但写得委婉动人,清新朴质。这对“苦于生活平淡、无话可写”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一、取材方面的借鉴

现在的学生自感生活面狭窄,生活空间小,没有多少可写的东西。且看《项脊轩志》的题材,它选取的都是家庭琐事、书斋生活、母子之情、祖孙之情,但都写得真切感人。

可以引导学生这样认识:创作的素材其实很多,就在看似平淡的生活里。只要用思考的眼光去观察,用多情的心灵去感悟,就一定能发掘到大量可写的素材。“生活中不是缺少素材,而是缺少发现。”

二、立意方面的借鉴

展现内心世界,抒发真情实感,是人们创作的一个基本途径。当代青少年的情感世界应该说是非常丰富的,然而由于多种原因,他们珍视友情乃至渴望爱情,却往往忽视人类最原始也是最高尚的亲情。在学生的作文中,对亲情的抒写、赞叹常常显得很肤浅,甚至虚假,立意缺乏深度。而归有光却在文中将母子情、祖孙情、夫妻情写得那样深沉缠绵,感人肺腑。究其原因,恐怕在于学生对亲情缺乏体验,情感投入不够。所以,完善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学生丰富的感情,是引导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

三、结构方面的借鉴

《项脊轩志》的内在线索是情线——作者对亲人、对生活环境的强烈感情,贯串始终。而学生作文常常无线索可循,结构松散。即使有线索,也往往似有似无,生拉硬扯。所以,可以启发学生在写作时,特别是在写作散文时,落实一个贯串全文的情感寄托物,能使文章结构疏而不散。

四、细节描写借鉴

细节描写,就是对某些细小而又能很好地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环节和情节,加以具体的描写。好的细节描写,能使人物性格丰满,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和真实性。细节描写是记叙文的血肉,《项脊轩志》就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作者内心的感情。如,写老妪叙述母亲之事,“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极普通的动作描写,极平常的生活话语,生动地刻画了听见孩子啼哭而动了怜爱之情的年轻母亲的形象,描写了母亲对孩子的慈爱之情,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倍感真切。寥寥数语,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无不尽现纸上。对祖母的回忆尤其感人,“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祖母爱怜的言辞、离去时的喃喃自语、以手阖扉以及持象笏至的动作等,把对孙儿的关心、疼爱和期待,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

明代黄宗羲如此评价此文:“余读震川文之为女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泣。”由此,可以给学生写作方面的启示:不必写惊天动地的大事,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只要用心去感受,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定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上一篇:高职院校骨干教师培训总结下一篇:同志考察材料廉洁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