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篇教学设计(共10篇)
1、学习《论语》第二篇为政,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了解大意,明白道理。
2、结合自己实际,反思过去的不足,努力自我完善,用实际行动回报亲情。教学重难点
读出古文的韵味,做到知行一致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泱泱大国,在历史的长河中,诞生了无数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在这些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当中,有这么一个人和这么一本书,它照耀着、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这个人就是(点击课件)说出他的名字?对,这个人就是孔子。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的创始人,也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曾经有人用这样的一句话概括了孔子的一生。(点击课件)孔子是一位有才而得不到重用的闲人,是一位周游列国、四方游学的忙人,是一位为理想奋斗了一生的强人。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进《论语》,学习《论语》的第二篇为政。请同学们齐读题目。
二、诵读经典
1.为政篇共有24则,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前八则,请同学们翻开书本23页,边听课文录音,边划出节奏停顿,并留意读音,请做好准备,开始。(点击课件)
2.请看屏幕。在这八则论语中,有几个字的读音我们要留意一下。(点击课件)(老师指出读音不正确的字。)
3.请同学们按划好的节奏停顿练习朗读。
4.看屏幕检查学生朗读的情况。(点击课件)先读前四则,再读后四句。注意及时纠正和作出评价。
5.指导读出古文的韵律美。6.师生配乐朗读。(点击课件)
三、略知文义
1.我们学习经典只是会读是不够的,还要理解它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看屏幕,一起来了解这八则论语的意思。(点击课件)
2.现在,你们对这八则论语的意思有些了解了吗?那么,在这八则论语当中,提到最多的是关于什么方面的呢?对,5到8则都是讲关于孝道的。也有两则讲为政方面的。(点击课件)我们可以从“为政以德”和“道之以德”这两个地方,看出孔子是主张要以德治理天下的。
3.那么,在孝道方面孔子又是怎么说的呢?读!(点击课件)(生读)在这里孔子很明确地告诉我们什么是孝。(点击课件)孝就是要经常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不要对父母做出那些有违礼仪规矩的事。这两点孔子是明确告诉世人的。同时,孔子也向世人提出质疑(点击课件),齐读(生读)!孔子向我们提出的质疑是:孝敬父母只是为他们提供吃、喝、穿、住就够了吗?
四、明理导行
1.你们认为这些就足够了吗?远远不够,孝敬父母不仅仅在物质上满足父母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精神上感到快乐。现在在我国越来越多的独居老人和留守老人,他们都无法承欢膝下,过着十分孤独、寂寞的生活。对于这些老人来讲,想与子女见见面、说说话都成了一种奢望。所以才会有人建议,把“常回家看看”纳入到法律中。什么是孝?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孝”字吧!“孝”字的上面是一个老字的一半,表示老人、长辈,下面是一个子字,表示子女、晚辈。那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我们的老祖宗在创造这个“孝”字的时候已经诠释了孝的真意。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当我们小的时候,上面的“老”字为我们遮风挡雨,使我们幸福快乐地成长;当我们长大了,下面的“子”字支撑着上面的“老”,把“老”字整个儿背了起来。那就是孝,相依相伴,相依为命。孝的本质是对亲情的回报。我们每个人都要回报那份浓浓的亲情。那么,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还没有长大成人,该用怎样的方式回报父母的恩情,表达自己的孝心呢?围绕着这个话题,请同学们进行一次讨论(点击课件)同桌之间、四人小组之内可以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学生交流环节)2.学生说自己的看法。老师随机引导小结。
3.同学们刚才所说的都是作为一名小学生向父母表达孝心的方式。老师把它概括起来就是(点击课件)一起读!(生读屏幕的内容)
五、身体力行
1.孝是人世间最美好、最高尚的情感,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孝的真意不会改变。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只有弘扬这种美德,才会迎来人和、家美、国盛的明天。同学们,让我们都来(点击课件)读!再读!(生读屏幕内容,师贴板书)
这一篇由为政开始。主要谈论如出世立身,施展自己的社会职能。政指的是政治,也就是政府治理,君主是天之子。政府也就成了天下万邦的中心,万民百姓仰慕肃敬。如果天子能够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实行仁德政治,百姓就会像众星一样环绕北斗一样。而天子则能垂拱而治天下。
(2)孔子讲述了自己实践道德人生的经历和过程。提出了道德礼教治国的可行性。(解释孔子的经历)他从十五岁开始学习礼仪道德。
三十而立是说礼仪道德经过十五年的学习和实践,已经有了初步的成就,说明从礼仪道德的学习和实践阶段,进入了传播和教化的时期,有了真正克已复礼的事业,四十而不惑,说明经过十年的传播和教化,在学中知不足,在教中知困,而且有不足就补充,有困惑就解决,十年之后,便可以教学相长,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无所困惑了。五十而知天命,是说自己再经过十年地教化传播,便知道天地自然的命运以及自然所赋予万物人类的命运,六十而顺耳,是说再经过知道天命而作的十年,从而使自己所听到的一切都觉得顺当了。当你明白了一切都是
自然而然的时候,你就不会再执着什么了,耳朵也就顺了。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说的是凡所行事言语,如同自然中的春夏秋冬一样,无善无恶,无人无我,没有规矩,也没有无规矩,自由自在无不合乎规矩。
(3)孔子对颜回的认识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但整日与孔子相对言语,却从不提出问题,没有积极的反应,好像大义,什么都懂,好像愚钝但并不愚蠢,这种境界就如老子说的大智若愚,由此引发开去,只要你观察所走的路,再看到他所安心立命的事业,什么东西都隐瞒不了的。
(4)对温故而知新的解释
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并列句,是说温习探索过去的史实,并且知道新近发生的事情。光知道过去是不成的,因为时代在变化,还要知道新的,既知过去,又知现在,便可以给人做师表了。(师表:给人学习的表率)
(5)孔子说真正的君子不是一个器物。
凡是器物,都是只具有一定的用途,而真正的君子不执着一用,无所不用,无所不通,才能应用无穷。
针对子贡的实际,孔子提出君子应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学思同步。
孔子针对子贡的实际,提出真正的君子是先把自已的想法干出来,然后再说出去,因为人类在交往中所呈现出来的就是两种,一言一行,有的人言多行少,有的人行多言少,或者只言不行,或都只行不言,任何一种,都不是言行平衡的,既然言行都不可少,那么真正的君子就是言行等同,先行后言,真正的君子,应该是言行一致,学思同步。言行一致,便能表里发中。学思同步,就能身心平衡,学即是实践,思即是理论,理论来自于实践,实践升华出理论,在实践中升华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理论相统一,才能够干出一番事业,成就君子之德。
(6)孔子教子路怎么才能做到智慧
子路正直憨厚,而且勇敢,所以常跟随着孔子,也常常受到教育,这次明确教诲子路的,是怎么才能做到智慧,那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和就说知道,不知疲乏 的就说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可见达到智慧的途经很简单,就是一个诚实啊。有人群的地方,就有百姓与长官的分别,长官少而重,百姓众而轻,官不是不可以去做,而是怎么去做,怎么去做好的问题。
(7)孔子提出怎样去做官,怎样去做好
孔子的看法很简单,一条是多听少说,就是说也要谨慎,这样就不会有什么后悔了,不懂的东西,或都说是拿不定主意的事情,最好是少说或者不说。另外一条就是多看,多去观察,凡是危险的事情就不要去做,就是不危险的事情做起来也要谨慎,看得多了,就能够知道其中的奥妙,观察细了,就能够明白其中的关节,做起来就不怕什么危险了,如果再加上行动谨慎,就不至于成错事。后悔不迭,当了官可以,但当官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得到那一些奉禄。
(8)怎样得到百姓的服从和爱护。
哀公发问,官该怎第去当,才能管理好老百姓,治理好天下,孔子的回答很简单,选拔录用正直的人罢黜那些邪恶的人,百姓就服从了。选拔录用邪恶的人,罢黜那些真正刚直的人,百姓就不服从。正直的就应该受到重视,形成风气,那恶的就应该得到惩罚,严励打击,如此以来,社会的秩序就正常健康了。 怎样得到百姓的爱护
【译文】 孔子说:“如果以刑法来施政,衡量标准就是是否受到刑法的处罚,公民只要能逃过刑法的处罚就不会为自己的犯罪感到耻辱;如果以德施政,衡量的标准就是是否守礼,只要不符合礼仪就会感到羞愧耻辱,自然就遵纪守法了。
【评析】这里牵涉到一个事实犯罪和法律犯罪的问题,如果只强调以法治国,就会助长钻法律空子的情况,比如说,我们明明知道某人犯罪了,但是因为没有证据,就不能惩罚他。一个人明明犯了罪法律却无能为力,这个人不但不会感到耻辱,相反还会引以为荣。因此,只靠法律,还是不能完全避免犯罪。
孔子认识到这一点,于是提出了更高的治理国家的办法,不是用刑法来处罚或阻吓犯罪,而是通过对公民的道德教育,让公民不去犯罪,以犯罪为耻辱,防患于未然。应该说,这是对施政者的更高要求。
问题是,有一利必有一弊。如果过分强调以德治国,也会有问题,其一,将会出现许多“德”的要求,如果这些“德的要求”本身有问题,不但不能阻挡犯罪,有些德的本身也会构成犯罪,比如过去要求妇女守节的德的要求,那实际上是对妇女的一种犯罪性人身权益的侵害。其二,如果生活中有太多的“德的要求”,往往还会扼杀人的追求精神和独立思考的精神,会构成制约人的发展和快乐的一种精神枷锁。
因此,以德治国只能是一种辅助方式,根本的还是要依法治国,只有建立健全了一个社会的法制体系,道德观念才可能得到确保。事实上我们无法想象在一个土匪横行或军阀混战的社会,“德”可以行得通。
再谈《诗经》。《诗经》的主旨,一言以蔽之,就是“无邪”(“思”为语助词,并非思想的意思)。这里的邪不是邪恶,而是邪曲,即伪饰。无邪,就是真诚无虚。李泽厚《今读》引郑浩《论语集注述要》:盖言诗三百篇,无论孝子、忠臣、怨男、愁女皆出于至情流溢,直写衷曲,毫无伪托虚徐之意。
若说“为人之学”,其中伪饰必然难免。文章伪饰并不难,为此下功夫的人也不少,却很少听说有谁耗费心力去硬写诗来伪饰自己,更不曾听说有哪一首抱此目的写成的诗被誉为佳作。“诗言志”,志是感情,感情本不易伪饰,即便试图伪饰也很容易被发现。因此,诗最可称得上一个“真”字。
《宋诗菁华录》评陆游《钗头凤》曰:“无此绝等伤心之事,亦无此绝等伤心之诗。”唯其情真意诚,笔端才能凄婉萧索。又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寥寥四句,语意平凡,直似脱口而出一般,豪无华丽辞藻可言,不带半点修饰。但这首极为平凡的诗,却因感情真诚,便如江上清风山间明月,陶陶然令人沉醉。
我是喜欢诗的,自忖也还有一两分诗情,只是空有诗情,无奈缺少诗才,所以只能体悟诗人的情感,却难以用好诗来表达自己。以前也曾硬着头皮凑出几首,方家一看便知蹩脚之极,看来这写诗是勉强不来的。
孔子不是诗人,似乎也不见得有诗人气质,但《诗经》是先秦思想家必读的典籍,孔子没有不精通的道理。他读《诗经》,读的是兴、观、群、怨之道(《阳货第十七》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因此所有的诗句都带上了礼乐教化的色彩,这才有了《论语》中的多次引用。原本“诗无达诂”, 况且诗中本就很多比兴,后人对《诗经》断章取义,强作类比,也无可厚非。而且这类比联想的思维方式,本来就为孔子所惯用。孔子思想不重严密的逻辑推理,也很少论及“是什么”的本体论问题,他的思路多为“如何做”,于平凡的行为要求中见大智慧。
★ 论语为政篇第二
★ 论语为政篇原文及翻译
★ 论语读书心得
★ 《论语》读书心得
★ 论语读书心得
★ 教师读书论语心得
★ 《教育论语》读书心得
★ 《论语》读书心得400字
★ 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篇
【摘要】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是广大英语教师所追求的,语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而且要让学生从语篇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同时掌握一些技能技巧。
【关键词】有效 语篇 自主 积极
一、明确目的 语篇教学的前提
语篇教学的成功与否,与教师对教学目的认识有很大的关系。因此,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才能使教学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教学之前,教师通过认真备课,确定语篇教学的重难点,明确要培养学生哪些综合技能以及组织学生进行哪些阅读活动等。只有这样,教师在实施语篇教学前做到心中有数,目的明确,在课堂中才能更有效地实施语篇教学。
二、有效预习语篇教学的保障
1.有效指导预习,培养自学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尝试让学生预习,但收效甚微。在小学阶段,大部分学生会认为英语预习就等于没有作业;有的学生也是有预习形式而无预习实质,他们认为预习只是听听磁带,读读单词,仅此而已。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有效地指导。为了确保预习的有效性,教师要细化预习任务,如了解语言知识点;弄清语篇中时间,地点,人物,初步掌握语篇中的主要线索等。学生通过对语篇的预习,查阅资料解决语篇中语言知识点,对语篇有大概的了解和感知。
2.采用多种方式,及时检测预习。许多教师在布置了预习任务后,并没有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有效的检测,学生的预习渐渐就会失去意义,时间一长,缺乏自觉性的学生就会“偷懒”,这样不利于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应对学生预习情况做及时检测。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填表格,填空,回答有关课文的问题以及让学生介绍跟课文有关的知识背景等。
三、以趣导读。语篇教学的润滑剂
教师在语篇教学前给学生做必要的导入,能先声夺人,使学生在心理上和知识上做好学习上的必要准备,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兴趣和求知欲,从而自然过渡到新内容的学习。语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展现出文章的基本故事形象,也可通过教师的介绍和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把整个故事梗概及重点语言点呈现出来,并作适当的板书,为下面进一步理解语篇奠定了基础。
1.动画导读。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地展现有关人和物,这时学生对形象生动的动画颇感兴趣,教师顺势引出话题,引导学生阅读。
2.谈话导读。教师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也是引出话题的一种好方法,它不仅能引出话题,激发学生去阅读,而且能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设悬导读。语篇内容如果故事性较强的话,教师可以将故事的一部分讲给学生听,然后给学生设置一个悬念,以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
4.提问导读。教师还可以直接揭题,让学生根据题目,发挥想象提出他们想知道的问题,将这些问题罗列到黑板上,学生带着好奇心主动积极地去阅读。
四、吃透教材 语篇教学的关键
1.整体呈现,感知语篇。感知语篇是学生理解语篇的前提,教师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语篇。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听、看等形式整体感知语篇,在听之前可以提一两个问题,问题要有代表性,要让学生听完整篇文章后才能得出答案,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听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整体理解力。听完后,核对答案,阅读语篇,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做不同的要求。
2.自主阅读,理解语篇。语篇教学中,教师充分体现“读”字,尽量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阅读,大胆思维,大胆提出问题,大胆解决问题。阅读的形式有听音阅读、自由阅读、小组讨论阅读等等。阅读过程中关键在于让学生有目的地读,有目的就是有任务,教师要设计一些任务,这样让学生在任务中阅读,阅读中思维,思维中逐步深入理解语篇。在读的过程中要做到口、眼、耳、脑同时并用,提高记忆能力。另外,还应提醒学生注意语气、神态,要通过读做到心领神会。
3.积极参与,运用语篇。阅读语篇不是单纯地解决某个语言知识或是回答几个问题,最终目的是利用所获取的信息知识进行交流。为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在语篇教学中应尝试让学生视图复述,即学生根据简笔画或挂图将课文内容简明扼要表达出来,通过复述对所学语篇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变语篇中的语言为自己的语言。复述的方法多种多样,如视图复述法、列表复述法、问题复述法、概要复述法、缩扩复述法、变更复述法等,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不断交换复述方式;多种形式混合交替使用,不让学生感到单调乏味,增强课堂教学兴趣。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情景表演,这样既能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其用英语快速思维。
五、活化教材 语篇教学的最高境界
在语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语篇开展与之相关的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语篇内涵,联系社会挖掘出文本中一些人文精神,帮助他们拓展视野、开发思维、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例如教学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2 Ben’s birthday》,学生除了解有关Ben等人物的生日情况,教师还可以通过补充阅读或者开展采访活动,鼓励学生记住彼此的生日,每逢某个学生过生日的那天,全班同学应向该学生祝贺,并唱《Happy birthday to you》 这首歌。这样既能增进同学之间的友情,又能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本文中有一句话对我的触动很大: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它的意思就是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美好的。如果不选择有仁德的住处,哪能算得上是明智呢?孟母三迁的故事以及荀子“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与此很有些相似之处,都强调优秀的外在环境、氛围对人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明白,外在环境对人各方面的影响极大,直接影响到人的整体素质、人生观、价值观、生活品位、处世方式等等。举个简单的例子:出身时代官宦家庭的子弟,一般都是经纶满腹,温文儒雅,言行举止之间与寒素出身的人虽不敢说有霄壤之别,用泾渭分明来形容应该不为太过。因为自小就接受某种环境的浸润熏陶,不自觉间已经将其融为自身的一部分。就像整日与博雅的大家为伍、与高手过招一样,自己的水平在不经意中就有了长进。处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学校,作为教育人培养人的主阵地,应该十分重视良好校园氛围的创设。社会上影响较大的“择校”现象,其实择的也就是学校的氛围。很多学校都提出了营造某某校园的口号,很振奋人心。如果真正落到实处的话,前景十分喜人。作为老师,作为教育的守望者,我们盼望着琅琅的书声充满校园,盼望着好学、礼让之风弥漫校园,盼望着文明之花开遍校园,让就学于思的孩子能健康幸福地成长。如此,学校、教师都应允了相应的社会职责,何愁培养不出祖国之栋梁。
此句须反复诵读,方能真正体悟圣人之殊胜意。“仁者”是儒家价值的中心,人希贤、贤希圣、圣希天是士君子的成人之路,也是人性自觉、自尊的必然选择。贤人、圣人、天人构成了儒家价值的果位次第,层层递进。发什么心,成什么果。
孟子说过一段话:“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内心所怀的念头不同。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假定这里有个人,他对我蛮横无礼,那君子必定反躬自问:我一定不仁,一定无礼吧,不然的话,他怎么会对我这样呢?如果反躬自问是仁的,是有礼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礼,君子必定再次反躬自问:我一定不忠吧?如果反躬自问是忠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礼,君子就会说:‘这人不过是个狂人罢了。这样的人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而对禽兽又有什么可责难的呢?’……”
如此看来,“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仁者自有大义在那里,大义就是仁者爱人、恶人的标准。进一步解释,“惟”是“只有”、“仅仅”的意思,有强调的语气。“能”是“能够”的意思,指有能力做。“好”、“恶”是动词,分别指“喜欢”与“痛恨”。“人”与“仁者”相关,这句话就是:只有仁者能够喜欢有仁的人,能够痛恨无仁之人。联系里仁一章、二章之句义,仁是内在于人的,而且需要人自身的努力保有仁性。能够这样做的人就是仁者。仁外化为天地万物之性就是化生孕育万物之生,仁内化于社会文物制度就是礼义廉耻,在孔子的政治世界里就是克己复礼了。所以这句话也可以解释为只有保有仁性的人,能够根据儒家知礼义廉耻之大义喜欢仁人或痛恨不仁之人。
文/张赟
在这一周的学习过程中,自己真是汗颜,不学则以,一学才发现自己真的是才疏学浅,对于经典中的很多字的读音不知道,有些字干脆就不认识。几句看似简单的话,却读不顺畅,反复听,反复读几遍之后才算是能够顺利的读下来。虽然有译文,但对其原文的理解还是有诸多的不清不楚的地方。于是开始查资料,听群里各位老师的分享和导师的讲解,才渐渐明晰其中内涵。
虽然我才刚刚开始了解儒家思想的精神,但是我已深感其思想的深邃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自己是名中国人感到深深的自豪和骄傲!
一周的学习下来,自己的感触也颇多。在这一篇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做一个有德之人,而这个不是从知识或书本上获得的,更多的是在人生的体验中以及做人做事上历练出来的。
总结自己的前半生,在德行修养这方面做得很不够,最缺乏的就是“五日三省吾身”,直到自己的生活出现问题才开始反思,去了解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才开始不断地学习和自我修正,通过学习《论语》的学而篇,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的:践行,而践行也是为了更好的去付出,去服务大众。也端正了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是为了自己的成长和提升,而非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肯定,况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系统。求同存异才是共同发展和进步的意义。
杨教授讲到“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反复读学而篇的时候,我体会到:这个“仁”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同的关系该如何相处。而这个关系最早的根源就是我们跟父母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跟父母的关系和睦融洽了,我们跟世界的关系也就和谐了。所以孔子一再强调“孝悌”.父亲是天,是阳性能量的代表,是力量、创造力的象征。母亲是地,是阴性能量的代表,是承载、接纳的象征。这两种能量都是我们每个人不可或缺的。与父母的连结顺畅也就表示我们的阴阳能量的平衡。而这样的平衡状态下,我们对外,不管是和同学朋友的关系、还是和同事领导的关系都能自如应对。如此,人与人相处就不是表面的花言巧语,阿谀奉承了、心口不一了。
而当今很多人的财富、疾病、人际关系以及亲子关系的问题,追根溯源几乎都是自己和原生家庭,也就是和父母的关系的问题上。可见,孔老先生早在2千多年前就已经看透了这个问题。现在的教育界也开始重视家庭教育。如果能把咱们的儒家文化更早的、合理的渗透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那我们国家必将繁荣昌盛。
当然原生家庭也只是一个基础,自我的修行还是靠自己的毅力和决心。这个过程中也是需要不断的反省和觉察自己的。这也是为了不断地修正自己的心,因为心正了,行自然端。
“君子立本,本立而道生”我们生命中几乎所有的痛苦都与“道”有关,万物皆有道,道跟法律、道德都不是一个维度。人人都应该行在“道”中。这个“道”在世间一切事物上运行,比如我们的身体,生命、做事,家庭、关系,施与受、财富、事业,心思意念,命运等等。我们生命的一切都在“道”中运行着。
如果我们没有行走在道中,不论是身体、做人、做事、修行等各个层面就会出现问题,但这些问题并不是来给我们找麻烦的,而是一个个的信使来提醒我们,告诉我们有问题了,需要去修正,他们只是生命的信使,万物与宇宙之爱经由他们把信息送给我们,好让我们去看见问题处理问题,当我们能够明白这些提醒并去修正了,问题也就不存在了,继续回到了“道”中,一切就会很舒服,很自在了。如果我们每个人做人做事抓住那个仁德贤良的根本,让它在心中竖立起来,才能行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有了这样的一颗心,做事就会遵循事物的本质及规律,而不是因追名逐利而忘了根本。
有了孔夫子的,温、良、恭、俭、让这样的德行之后也需要运用好,那就需要“礼”,而这个礼以恰到好处为可贵,也是我之前提前想到一个词“界限”.有了这个界限,我们会知道什么是自己可以承受的,什么不是,这样也就会知道哪些事情自己可以做,哪些不可以,或者暂时不是合适的时机。而一旦超越了这个界限,自己也将同样的承担后果,而这个后果可能往往超过自己的承受力,伤人伤己。也就失去了“和”的意义。"
出自先秦诗人佚名的《论语·学而》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赏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说:“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中等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这是孔子对于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明确说明。此前都是在对弟子教诲,评价中体会到孔子对于不同个性的学生,不同关注。
既然孔子在平日的教诲中已经阐明了仁的精神,那么他最为得意的学生颜回便是仁德典范性人物,是激励大家去完善自我修养的榜样。
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是雍也篇中,孔子对于颜回的三次评价。孔子道:“有个叫颜回的弟子很好学,他从不拿别人出气,也不犯同样的错误。可惜他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再也没有听说过好学的人了。”孔子说:“颜回啊,他的思想可以三个月不背离仁德。至于其他学生,少则一天,多则一月罢了。”孔子说:“真是贤人呐,颜回!一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别人忍受不了的穷苦,而他照样怡然自乐。真正的贤人是颜回啊!”就这三句话,颜回仁善豁达的形象就已跃然纸上了。
除此之外,孔子对于学生不足之处都是直言告诫,他对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孔子告诉子夏,要做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去做小人式的儒者,等等。
【论语为政篇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论语为政篇原文及翻译10-12
《论语》是非辨析,为政06-05
为政以德复习07-19
论语·先进篇原文、翻译及赏析11-22
论语第三篇原文及翻译12-19
《论语》教学反思11-28
论语教学方案01-15
《〈论语〉导读》教学设计06-14
课文《论语》教学设计06-16
《〈论语〉》优秀的教学设计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