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渗透优秀教案
陈雅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了解有关国旗的知识,使学生在学课文的同时结合自己的行动,知道在升国旗时行为规范,以此激发学生对国旗的热爱。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熟读背诵。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爱国旗爱祖国的情感。教学准备:
老师: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自制小五星红旗
教案中涉及到的资源:学校升旗仪式录像、中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获得金牌的图片录像、天安门升旗仪式视频、歌曲视频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看学校升旗仪式的视频
师:小朋友们,这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小朋友在干什么?(用完整的话说:早晨,在学校的操场上,小朋友们在升国旗,大家立正,向国旗敬礼。)
2、师:你们参加过升旗仪式吗?那我们升国旗的时候,你还能听到什么呢?那个时候你是怎么做的?
3、揭题。板书课题,领读课题,齐读。我们看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播放课文视频画面。边听边跟读,数数共有几句话。
2、指名分句读。
3、分组合作朗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感悟体会。
1、学习第一句
⑴请学生读第一句(多媒体出示第一句: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
⑵你从他的朗读中知道了什么?看大屏幕或观察手中的小国旗,谁来说说它是什么样子的?(红色的,左上角3有五颗金色的星星,中间一颗大的星星,边上有四颗小星星)
老师介绍:一颗大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小星代表全国各族人民。四颗小星向着一颗大星,表示全国人民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我们国家就越来越兴旺,越来越富强。
⑶你认为我们的国旗怎样?填空:()的国旗
(4)每当看到这鲜艳的五星红旗时,我们都会感觉怎样?(激动自豪)谁能用激动自豪的语气读出这句课文?指读。你认为哪个词最能表达我们心中的自豪之情?(“我们的”大声重读)范读,指读,齐读。
2、学习第二句
(1)这鲜艳的五星红旗是怎样升起来的?(课件出示第二句课文)
(2)你们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场合边奏国歌边升五星红旗吗?(国庆节、运动会、大型会议、奥运会上运动员得冠军金牌……)课件相机展示各种场合升国旗的场面。
(3)你看到咱们的五星红旗挂在什么地方?高高飘扬在什么地方?(学校、单位办公楼、南极、太空……)
师:大家说了很多,总之,五星红旗在许多重要的场合、重大的日子出现。因为它代表着我们的国家,是我们祖国的象征,它每一次升起,都让我们激动不已。我们爱国旗就是爱我们的祖国,面对这高高升起的国旗,你能读出心中的爱国之情吗?指读,开火车读,男女生分读,齐读。
3、学习第三句
⑴面对高高升起的国旗,我们小朋友应该怎么做呢?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我们立正,向您敬礼。)多媒体出示句子,小组讨论思考: 这里的“您”指谁?为什么要用“您”而不用“你”?为什么升国旗时要立正敬礼? 集体交流,感悟对国旗的尊敬和热爱,就是对祖国的尊敬和热爱。你能学着课文中小朋友的样子向国旗立正敬礼吗?
(起立做动作模仿)他们敬的是什么礼?我们不是少先队员,可以敬注目礼。鼓励同学们好好学习,早日加入少先队,成为光荣的少先队员。鼓掌为自己加油。
⑷让我们带着对国旗的尊敬和对祖国的热爱把这句读出来吧!⑸指名读、齐读。
四、练读全文,指导背诵。
1、(多媒体出示整首儿歌)指名三人分句读,男女生分句读,齐读。
2、轻声练习背诵。边背诵,边表演。
五、观看视频,升华情感。
1、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地在空中迎风飘扬,多么美丽,多么神圣庄严!你们想不想亲眼目睹升国旗的情景?让我们来到首都北京,在天安门广场去观看升旗班展示是怎样升国旗的。(播放天安门升旗仪式视频)
每天清晨,我们的国旗都与太阳同时升起,这是多么庄严的时刻呀!此时此刻,面对国旗你想说些什么?(国旗,我想对你说————)
2、让我们共同喊出心中最响亮的声音:我爱你,中国!
一、化学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精神教育
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担负培养学生树立自我远大的目标,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课上,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科学巨匠们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点燃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情与火。
二、化学教学中珍视学生的体验,不断鼓励支持
学生的智能发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所以,我们在教学上不要因为学生的成绩差,就对他一棒子打死,否定他的一切。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差异,因材施教,找到他们的闪光点。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一个化学家的成长历程。
奥托·瓦拉赫是一位有着传奇经历的世界上著名的化学家,曾经荣获诺贝尔化学奖。他的成长经历是很曲折的,小时候上学老师们都说他没有什么潜质,让他学画画,可他不会构图也不会润色;想在文学上有所发展,可是他过分拘泥。他的成绩在班里倒数,当大家都对他丧失信心,认为他成才已无望时,他的化学老师被他一丝不苟的做事态度所感动,于是老师建议他试学化学。他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为此他兴奋不已,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成为举世瞩目的科学家。
奥托·瓦拉赫是一个成功者,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学生的强点与弱点真实存在,这就需要作为引导者的我们,要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优势,并使它得到最大的发挥,便可以取得优异的成绩。后人称这一现象为“拉瓦赫效应”。
我们应该把每一个学生当成拉瓦赫,只不过有的已经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努力的方向,有的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努力的方向。因此,我们要对学生进行良好意志品质的教育,引导他们找到方向后,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三、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的作风和创新精神
化学问题的分析与解决需要解题者有着严谨的分析问题以及科学的推理方法,并使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完美的体现。学习中体会化学学科的严谨性,需要学生静下心来一丝不苟才行,同时也必须有精准的计算能力方可,否则化学药品计算有误的话,必将导致实验的失败。
学习化学方程式时,应从中体会化学的推理的严密性,因为化学是演绎的科学,亦是归纳的科学。这样,能让学生养成良好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精神,形成论证有据、言之有理的习惯。另外,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如在教学中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们分小组进行讨论;亦可组织一次辩论赛,看看谁的见解更有说服力,能够征服大家。在讨论的过程中,能让学生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从而能够更好地把握知识。对于有创意的问题,我们要先给予肯定,然后再与学生们讨论辨明真假。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多给学生积极的肯定,鼓励支持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形成良好的学习思考习惯,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好处的。
四、通过化学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美育培养
大多数人都觉得学习化学太抽象,枯燥无味。但是,当你经过思考、分析、运算终于解决问题的时候,会是何等的愉悦与快乐呀!当我们真正地投入到学习化学的活动中时,我们可以体会到它的美———公式的精练美,动手实验的操作美。生活中有很多的物品是和化学元素分不开的,比如食物怎样防腐、怎样在学校实验室尝试做洗衣粉等。
五、通过化学实验对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训练,体会实验带来的快乐成就感
一切理论都是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教师要转变观念,由过去向学生转授知识或指导学生重复老师做过的实验去验证有关知识变为创设实验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独立完成实验去探究知识,这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有效途径,能使学生真正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科学的抽象、概括而形成理性认识。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中,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团结协作,能让他们体会到动手操作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
化学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生活,我们可以搜集一些生活中有关化学方面的有趣的知识,让学生体会化学的应用美。
关键词:传统文化;德育工作;高中教学;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01-01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期,新课程改革取得了新的进展,而在高中德育工作中,重发挖掘传统游戏文化中德育资源,对于提升德育工作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在新时期,高中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不断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提升高中德育工作的时效性。文章系统阐述了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德育内容,并探讨了其在高中德育中的渗透。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内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塑造着国人的思维方式、性格等,经过千百年发展的形成的中华文化,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德育内容。新时期,在高中德育工作中,需要充分利用这些德育资源,提升德育工作效果。传统文化所孕育的一大瑰宝为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对于一个人来说,爱国、爱民族和爱人民是基本品德,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豪迈激情,自觉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道德观念。道法自然、和谐统一的教育理念,在德育工作中渗透,可让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人与人、国家与集体之间的关系,积极参与到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中。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还蕴藏着“和而不同,执用两中”的处世原则,在德育工作中让学生认识到这一处世原则的重要性,教学生学会体谅与包容,更好促进自身的生长。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民族的优秀品格,“慎独内省,见贤思齐”是中华民族注重自身修养的方法,在德育工作中渗透,能提升学生自身的品质。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德育中渗透的策略
(一)积极发挥高中生的主体作用
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具有浓厚的人文精神,均是德育工作可利用的优秀精神资源。中华传统文化,历来重视人生价值与道德修养,重视德行人格的培养,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在目前高中德育工作中,应充分利用这些德育资源,使学生形成学习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稳定发展自身的思想道德。在高中德育工作中,应坚持以人文本的原则,根据学校和学生情况,设置德育课堂,每个课堂都设置一个德育主题,让学生自由讨论,探讨传统文化有益之处,使学生逐步感悟到中华文化魅力,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而为了更好渗透高中德育工作,需要充分发挥高中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其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德育工作中自觉实践。
(二)不断创新德育工作的教育方法
众所周知,中华传统思想道德建设,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道德建设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动力和智慧。而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教育是重要的内容之一。但是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却被排除在外。因此,高中德育工作不能单纯依靠说教,而需要不断创新德育工作的方式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在学科教学中充分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根据各个学科的特点,组织和实施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动。比如在语文教学中,可结合优秀的古代文章,让学生感受古文章之美,感受古人的崇高品格和人格魅力,使其见贤思齐,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来哺育学生,逐步培养其人格。二是在德育工作中,以大众传媒和自媒体为载体,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为载体,引入 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利用生动的微电影、电视节目等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校内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4]。同时也需要结合学校的自身特色,创新传统文化教育手段和方式,在德育工作中,寻求家庭的帮助,形成教育合力,提升德育工作效果。
(三)在丰富的校园活动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工作不得忘记初衷,在德育工作中,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传统文化经典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滋养学生的身心。在德育工作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载体,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能提升高中德育工作的效果。
在整个学期中,可组织数次以弘扬传统文化,培育高尚情操为鲜明主题的德育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让学生展示其对道德建设的认识,对自身道德建设的感受。充分组织和开展各种类型的校园文化活动,有机整合各种传统资源,有助于学生更好接受优秀传统文化。
在德育工作中开展的校园活动,开展的活动要主题鲜明,行动的形式要活泼,注重学生的感受,使传统文化能铸就学生优秀品格。同时,结合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进行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思想政治教育,这样的方式必将取得良好的成果。
结语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德育工作也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需要不断创新德育工作的形式,充分发掘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德育资源。文章指出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德育资源,包括爱国精神、慎独内省和人格修养等,并提出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工作中的渗透的三个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 马克,刘中华.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J].职业时
空,2014,21:1124-1125.
[2] 袁世荧,张海龙,龙凯.信息化背景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高
效德育教育的价值研究[J].群文天地,2013,23:109-110.
[3] 张向浩,石凯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德育渗透教案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地观察蜻蜓,了解对称对于飞翔的重要性。
2、学会用不同的线条和色彩来表现蜻蜓的美。
3、掌握创作的基本方法并以蜻蜓为主题创作一幅作品。教学重、难点:
1、蜻蜓的结构及绘画方法。
2、结合不同的材料,大胆的表现画面。德育渗透点: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从小养成保护环境、保护益虫的习惯。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蜻蜓观赏VCD、标本、有关蜻蜓的绘画作品。
2、学生准备彩色笔、油画棒、彩纸、剪刀、胶水等工具材料。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阶段
1、导入语:“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到昆虫世界去认识一个朋友。”播放蜻蜓观赏VCD。
2、小朋友来说说这个朋友长着什么样?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3、小朋友想不想了解这个新朋友的更多秘密啊,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蜻蜓的家吧!
4、揭示课题:蜻蜓飞飞
三、发展阶段
1、展示蜻蜓标本。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蜻蜓的身体结构。(蜻蜓分为:头、胸、腹。胸部有三对足,这是昆虫特有的特征,还有两对透明的对称的大翅膀,上面有很多翅脉。头部有一对触角,还有一双复眼,占据头的大部。腹部较长,上面有很多不同的花纹。)
2、让学生自由提问,还想了解蜻蜓的哪些问题,师引导作答。并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蜻蜓生活习性,如:蜻蜓好湿、下雨天飞得很低,捕捉虫子等。
3、请小朋友一起来讨论:蜻蜓是美丽的,那你们觉得它美在哪呢?
4、思考:“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它的美呢?”并请几位同学到黑板进行现场绘画。
5、欣赏书本范图及线描的蜻蜓绘画作品,自由讨论:“看看其他小朋友跟你们的想法有什么不一样,你觉得他们好在哪,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哪些优点?”
四、作业设计
1、作业:请小朋友来为蜻蜓画一个故事,看看谁画的故事最特别,最好。
2、要求:仔细观察蜻蜓的结构,大胆发挥想象力,结合不同的材料把蜻蜓的美表现出来。
五、学生绘画,师巡视并进行辅导
六、收拾与整理 第2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课堂教学
1、复习知识:蜻蜓分为:头、胸、腹。胸部有三对足,这是昆虫特有的特征,还有两对透明的对称的大翅膀,上面有很多翅脉。头部有一对触角,还有一双复眼,占据头的大部。腹部较长,上面有很多不同的花纹。蜻蜓生活习性,如:蜻蜓好湿、下雨天飞得很低,捕捉虫子等。
2、检查作业:让几个学生说说自己给蜻蜓画了一个什么故事。
3、继续完成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三、总结
展示学生完成的绘画作品。大家都来说说,最成功的画和还需努力的地方。(师生互议)
四、课后拓展
摘 要: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德育渗透,教师要合理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把握德育渗透的基本要求,努力提高自身修养。
关键词:数学教学 德育教育 渗透
数学教学不仅是基础教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渗透德育的重要渠道之一。数学教师不但应加强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认识,而且应当努力发掘德育素材,做到寓德于教,充分发挥数学教育的育人功能。几年来,我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努力探讨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和方法,力求通过数学教学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一、挖掘德育因素
在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将德育渗透于对知识的理解与分析解决之中。
现行教材编排得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有很多对学生渗透德育的素材,如教材中的彩图、章头图、注释、课题学习等内容,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科学精神等德育渗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学好数学学科的责任感。
(一)利用教材中的彩图、章头图、读一读等内容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也是数学的发源地之一。老师首先必须积累和掌握一定的数学发展史实。比如,针对初一学生对数学比较喜欢,但不稳定这一特点,在开学第一课时,可引导学生从自己小学了解的数学名人谈起,感受数学的辉煌历史,既而让学生打开课本看彩图,讲述我国古代数学家和数学名著《九章算术》的故事,诸如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算出圆周率到七位小数的人。《九章算术》由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微公元一世纪所著,其中记载着负数的概念,而欧洲人到15世纪才承认负数。可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负数的国家。在学习几何时,教师可向学生介绍我国数学家在几何学上的成就,如《周髀算径》、《墨径》等。
每一章的章头图以及有关“读一读”的内容也有这方面的功效。如结合第一章章头图中呈现出的高耸的楼房、奔驰的列车、飞行的飞机,“读一读”中谈储蓄的利息等,可适时介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和所取得的成就。
教师要切实转变只注重传授书本知识的旧思想、旧观念,而忽视表面上看似与所学知识无关,实则有很大关系的插图、读一读、想一想等栏目的教学。然而对这些栏目内容的导读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热忱。
(二)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培养科学世界观
数学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如普遍联系、发展变化、质量互变等观点。但由于这些思想都蕴藏在教材内容中,具有内隐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吃透“课标”意图,深入分析教材,努力挖掘德育因素,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又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对起始课、入门课及新课的教学中,应揭示数学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唯物主义观点。在学习负数时,就可从社会发展历史出发,从生活实例出发引入:原始社会人们以打猎为生,由于对猎物的计数和分配而产生了自然数,后来人们发现自然数不能解决“一个物体多人分”等类问题,于是产生了分数,随着生活的需要(如收入与支出、温度计的零上和零下温度)又产生了负数。这样,学生就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有些事实在小学成立,但在初中阶段不能成立,如倒数等于它本身的数只有1,这样说在小学段是对的;2—5这道题则不能做。升入初中后,这些事实不再成立。还有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轨迹等都体现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观点。圆周长、面积与半径的关系、方程中根与系数的关系、函数与图象的关系等又体现出事物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
(三)利用数学知识本身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既真又美的科学,它具有简洁美、统一美、和谐美、奇异美等。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的审美因素,把数学美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诱发学生审美情趣,培养高尚的首先情操。例如在讲黄金数0.618时,可给学生讲述:生理学家认为,当外界环境温度为人体温度的0.618倍时,人会感受到最舒服;画家们发现,按0.618:1来设计腿长与身长的比例,画出的人体身材最优美;音乐家发现,二胡演奏中的“千金”分弦的比为0.618:1时,奏出的音调最悦耳;教师在讲台上、报幕员在舞台上的最佳位置分别是教育、舞台宽度的0.618处;矩形门框宽与长的比为0.618:1时最得体。再如,数学中的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之类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等等。
(四)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好奇心
初中生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好奇心强,急于想知道“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教师在教学时,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有目的地主动地学习,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是一种需要,是一种乐趣。如在教学一元一次议程时,我曾设计如下问题:同学们,现在大家心里随便想一个数,把这个数减去2,再除以3,然后加上5,把你得到的最后结果告诉老师,老师就会马上猜到你开始想的那个数(老师给几个同学验证)。你们想知道老师是怎样快速猜出来的吗?如果你也学会了这个本领,那回去就可考考你的爸爸妈妈了。这样一来,学生们跃跃欲试,对这章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五)通过例题教学,解题训练培养学生严谨治学态度,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严谨性,来不得半点马虎,小到一个小数点、一个符号或一个括号的错位或疏忽都会引起大相径庭的后果.因此,教师在讲解例题时必须做到语言精炼、逻辑严密、书写整洁、作图规范,给学生做好榜样,使他们逐步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另外,教师不能就题论题,而要着重分析和探索解题思路,通过对题目的问题变换、引伸、一题多解、多题一法等训练,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我讲初二几何题: ABC中,AB=AC,AD为BC边上的高,AD的中点为M,CN的延长线交AB于点K。求证:AB=3AK,学生很容易想出一两种作辅助线的方法我就顺差他们的思路,引导、鼓励他们再大胆地再去尝试,终于得出14种证法。这不仅教给了他们做这类题的方法,而且培养了他们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勇气。我又让学生从14种证法中选择比较复合的方法,不仅训练了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而且又训练了他们的收敛思维能力。
二、把握渗透要求
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已经越来越被重视,但从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渗透德育却不是每一个老师都能如愿以偿的。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应该在“适度”、“力度”、“结合度”等“三度”要求上花功夫。
(一)讲求适度。适度就是恰到好处,德育渗透是将思想、观点、精神、情操等有意识地扩散、影响、迁移、传递给学生,使之在无意识中演变、接受、默化,如果教育的“度数”太高,将会变为政治课,失去数学的教育本质,如果“度数”太低,就将成为单纯的知识课,失去数学的丰富思想情感因素,也失去了数学的本质特征。
(二)把握力度。即要有效的落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常常有言者谆谆,听者渺渺的现象,你讲得苦口婆心,口干舌燥,而他却听得十分乏味,无动于衷,仍然故我,究其原因是力度不够,没有撞击学生的心灵,因此要动之以情。特别是差生,要以情育人,善于发现学生的细小的进步,给予足够的肯定和鼓励,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灵活施教,不拘一格因人因课制宜,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注重师生情感的双向交流,发扬民主平等的教风,使教与学之间产生和谐的共振效应,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必要的地方作重点强化,“强其所当强,弱其所当弱”突出重点,联想升华,对一个观点,一种思想,要反复影响,重复传递,连续扩散,多次迁移,直到全部接受。
(三)处理结合度。即选准数学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火力点,然后从这一点喷射出来,注意适度,加强力度,当然,不要刻意地去寻找政治说教之处,否则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只要准确地深挖教材深层次的内涵,分析这些内容在形成和发展学生科学世界观、道德色彩和个性特征方面所具有的教育作用和意义,水乳交融般地渗透,天衣无缝般地交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三、提高自身修养
数学是一门有着广泛应用的学科,数学教育在整个基础教育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数学教师要努力提高以下几方面的基本修养,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有效运用数学教材的德育功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
(一)数学修养
数学教师对数学应当是情有独钟,酷爱数学,迷恋数学;数学教师应当对数字特别敏感,对运算相当熟练,对数学基础知识滚瓜烂熟,对数学教学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不断创新,有一定的理论,有丰富的经验;数学教师应当有扎实的数学功底,了解数学发展史,知道著名的古今中外的数学家及其成就,随时随地表现出一个数学教师思维活动的敏捷性和逻辑性„„这些就是我所理解的数学修养的内涵。
一个数学教师尤其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数学史。在人类历史上,数学发生和发展,是与社会政治经济、人文学科及自然学科的发展交织在一起的。数学史就是人类文化史的一部分,数学的每一个新概念的诞生,每一个新问题的提出,每一个新思想、新方法的发现往往都伴随着一个生动精彩的历史故事,都与人们的社会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例如:几何学来源于古代埃及土地面积的测量,三角学来源于古希腊的天文测量,勾股定理及,来源于中国古代测量工具———勾股的制作和在实际测量中的使用等等。在课堂教学中,联系数学史上这些生动的故事,就能将书上干巴巴的数学内容丰满起来,才能让学生看到一片辽阔无边的数学知识的原野。
(二)文化修养
文化修养的含义很广,包括对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各方面知识的了解和领会,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以及思维和创新能力等等。
从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语言文字,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
生物学中有趣的数学问题:蝴蝶等昆虫翅膀图案的轴对称性;基因的“双螺旋结构”中的旋转对称性;植物花瓣数目与菲波那契数列等。
绘画与数学的关系则更为紧密:射影几何,画法几何源于西方近代绘画中的透视理论;数学中的“黄金分割”,则成为绘画中审美的一个准则。
体育中的数学问题还真不少。就以足球为例:足球本身是一个由正五面体和正六正面体组成的“半正多面体”;另外,如比赛场次的安排,评分的办法和计算,名次的排定;比赛场地的画定,跑道上直道和弯道的衔接等等,都存在数学。
作为一个数学教师,提高文化修养是很必要的,若能成为一名文理兼通的数学教师,会让自己的课堂折射出更多的光芒。
(三)语言修养
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教师是凭借语言传递信息来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的水准制约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所以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数学教师自身的语言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数学教师的语言修养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准确性
准确性是教学语言的灵魂,没有“灵魂”教学语言就没有生命。缺乏科学性的语言,无论用词如何考究,语句怎样华美,都会显得苍白无力。数学是一门概念性很强的学科,在数学学科中,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来不得半点含糊。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确切地使用概念,科学地进行判断,逻辑地进行推理,准确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很多数学概念往往一字之差,便有不同的含义。如 “数”与“数字”,“增加”与“增加到”,“数位”与“位数”,“除”与“除以”等。数学教师的语言应“像敲钉子――声声入耳”。
数学教师语言的准确性还指教师的表述要有逻辑顺序,为什么有些孩子听完一节课下来会觉得很疲倦呢?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的语言比较混乱,没有清晰的表象,对概念的解释不能由简单到复杂、由近及远、有具体到一般的进行过渡。以至于孩子不得不用全部的力气,才能听懂一点点东西。教师要力求自己的教学语言条理清晰,层次清楚,避免言不及义的废话、不着边际的空话和不必要的重复,尽量不带“口头禅”。
2.简约性
简约性是指教师要用言简意赅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内容。数学教师语言的简约性首先体现在提出问题的针对性要明确。如有些老师喜欢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喜欢春节吗?为什么呢?”这个的问题一提,学生的回答可就丰富多彩了,有的说可以痛痛快快地玩几天,有的说可以收到礼物„„这时,教师要把学生的思维拉回到本节课教学中可就要多费很多口舌了。
语言的简约性还包括对学生的“关爱”不要过多。许多教师在课堂中总是不放心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学生的回答总是要重复一遍,似乎从老师口中说出的话才是对的,老师说出的话才是学生该注意的。长此以往,一方面学生对于同学的回答不注意倾听,只关注教师的语言;另一方面学生由于自己的回答不能得到大家的充分肯定,不愿再回答问题;于是整个一堂课便只闻教师声,不见学生语。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做到“该放手时且放手”。对于一些需要强调或疑问的地方,不妨问一问“大家听明白他的意思了吗?谁来重复一遍?”“他的方法行吗?请大家试一试。”等等。
3.启发性
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关键在于启发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因为由“生疑”到“解疑”的过程,正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师要精选带有重点、关键,学生感到困惑、易错的地方,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去启发。这时,教师应注意开导学生的思路,切不可越俎代庖,先把结论交给学生;应鼓励学生见难解疑,思索争辩,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时教师要抓在关节处,要善于“引渡”,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达到活跃思想、开拓思路及发展思维的目的。
此外,语言的启发性还包括 “以情感人”。教师如果没有满怀激情,其语言必然苍白无力,其态度比如冷漠无情,不能感染、启发学生。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充满激情,教师的语言要抑扬顿挫、有轻重缓急。只有真挚的感情、和谐的语言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共鸣。
4.趣味性
教学语言的对象是学生,幽默、风趣的语言才能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缺少幽默感和教育机智,常会在师生之间筑起无法理解的高墙。数学教师的语言如果能声情并茂、妙语连珠、妙趣横生,一定能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样一个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设计,为什么特级教师的课就很精彩,而教师的课却很平淡?原因就在于特级教师的语言魅力上。富有幽默感和教育机智的教师,容易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控制,更善于缓和课堂中的紧张局面,也更能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处理矛盾,从而造成一种良好的教学气氛。
(四)情感修养
演员的演出,需要倾注感情;艺术家的作品,需要融入感情;数学教师的上课,更需要满腔的激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了学生的一切东西,唯独忘记了一种东西——幸福。数学教师应当通过课堂教学,用自身的数学情感,去培养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会学乐学,浓厚学习数学的兴趣,品尝数学成功的喜悦,享受数学学习中温馨、和谐、协作、互助的情趣。
教师的情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为教师积极的情绪所创设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容易引起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并在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学习;良好的情绪可以加速认识活动的进程,而认识过程又能引起良好的情绪效应。
教学内容: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整百整十数乘法的口算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整百整十数的口算算理;
2.掌握合理的口算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口算步骤的推导,初步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
2.能正确进行口算,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促进思维条理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一位数乘的口算过程。
难点:理解并掌握满十向前一位进“1”的算理。
(三)德育渗透点
1.结合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淀数学意识;
2.人人参与口算,使学生养成积极动脑、认真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满10怎样进位,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合理的口算思考过程,正确进行口算。
教具、学具准备:口算练习卡片、练习题投影片和数学游戏卡。
教学步骤:
一、铺垫设伏
1、复习准备
投影出示口算题:
(用纸板覆盖,一题一题出示)
10×5 14×2 100×7 130×2 20×3 34×2 200×4 210×3
教师提问:14×2请你说一说口算过程。(学生回答10×2=20,4×2=8,20+8=28)
教师追问:那么你能不能说一说140×2又是怎样口算的呢?(同座位的两个小朋友互相说一说)然后请同学回答(把140看成14个十,先用10个十乘以2是20个十也就是200,4个十乘以2是8个十也就是 80,200加上80等于 280)
教师揭示课题:(板书:一位数乘两位数、乘整百整十数)
二、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年奥帆船、帆板比赛在哪个城市举行吗?(引入主题—扬帆奥运。
1、出示情景图:
问:图中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1)、3个月一共挖出多少万吨淤泥?(2)、本周已经运走了多少吨淤泥?
3、谁能帮他解决第一个问题? 生答师板书:18×3 师:你能口算出它的得数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4.反馈练习:14×3 12×5 49×2 16×4
先让同桌互相说口算过程和得数,然后指名说出口算过程。
5、师:140×2你会口算吗? 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1)、谁能为第二个问题列算式? 生说师板书:400×20(2)、同位两人互相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3)、全班交流交流:(每人都从别人的方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口算方法)
引导学生理解:线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在积的末尾填上3个0就可以了。
反馈练习:200×30 100×70 30×300 10×600
三、巩固拓展:
1、第47页1 第48 页2
2、第48页第5题
第(1)、(2)小题课自主解决。第(3)小题可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通过交流体会答案的不惟一性。
3、第7题 学生可根据信息提出用乘法解答的问题。
第二问需要学生根据9月份的销售量对10月份的销售量进行预测。
关键词:职专语文,德育渗透
一、在职专语文德育渗透教育施行的重要性
北京召开的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会议上
1、对职专学生在语文课程当中实行德育渗透教育是加强对职专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建设的需求。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曾经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与道德建设的工作会上指出了对于青少年增强思想与道德建设的必要性。职业院校当中的思想与道德的建设中更与道德的教育密不可分, 由此可知, 在职专语文课堂教学当中渗透德育教育必不可少, 语文这一学科更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2. 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 在职专语文教学当中实行德育渗透教育。
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是在初中时成绩就偏差的没能够进入重点高中与普通高中的学生, 这些学生里都存在着一低和三多的问题。一低是学习成绩低, 厌学心理明显, 根本就有学习的习惯与兴趣。一多是单亲家庭多, 离异的单亲家庭约占总体学生总数的30%;二多是困难家庭占多数, 父母没有工作、享受政府低保的约占35%;三多则是由于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因素造成学生的不良行为过多, 没有道德底线, 没有人对其关心和管教任其自然发展。对于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 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工作势在必行, 以德育理念为首的语文德育渗透工作, 必须让中职学校的广大师生有充分的认知, 并达成必行的共识。
3. 根据新课程改的的需要, 必须在职专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育。
长久以来, 许多人都被应试教育所影响形成认知上的错误, 在职专语文教学当中, 一般来说都偏侧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知识这方面的教授和学习, 总是忽略对学生人文的关怀。职专的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授课当中, 一定要根据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 利用课时的时间安排精心设计教学的内容, 在让职专学生将语文基础知识学会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怎样才能将“人”这个简单的一撇一捺写好。
二、在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中要怎样将德育进行深入的渗透
1、在职业学校语文课本的文章中入手, 探寻德育的真正涵义。
职业学校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非常优秀的文章, 其中的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无所不含, 能够涉及到社会、人生、科学、自然等诸多方面, 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言文字, 前后跨越几千年的文学内容给学生展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万千世界。这其中有古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现出无私与奉献这种高尚情操的, 也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和“以天下为己任”, 显示“当代科学之伟大”的科学真理, 这些课文具有比较形象的感染力, 对情感还有极强的情感熏陶能力, 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语文课程中形成热爱祖国, 热爱生活, 崇尚科学的正确思想, 对职专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有着深刻和积极的巨大作用。让学生细细的品味、赏读挑选出来的语文课本中的课文, 让学生在阅读和理解这些文章的同时, 体会其中的真正含义, 让学生思考、理解并能感悟其中的道理, 用这篇篇精短的课文中蕴含的精神, 浸润职专学生的心田。
2、对职专学生加强阅读方面的训练, 把阅读的品质提升上去。
古人有云“读万卷, 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这些经典的至理名言, 时刻提醒我们要不间断的去读书, 在书中去陶冶情操, 净化灵魂, 这充分显示着读书在语文学习时的重要性。因此, 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 仅对学生限于课本中的文章阅读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 教师要指导职专学生对课本中的文章进行阅读、学习, 并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 给学生推荐内容比较丰富, 适合职专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一定要把学生的爱好和兴趣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掌握, 根据教师所掌握的这些学生的状态, 根据学生的爱好和兴趣, 给学生推荐艺术性较强, 并且思想性还要高的读物。像许多世界的名著, 积累了无数前人的智慧与结晶, 字里行间都散发着耀眼的智慧之光, 还有好多的名人游记、自传等都记录了前辈成长过程中的无数足迹, 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3、将语文课程中开展的活动和生活密切相连。
语文, 事实上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一定要注重对职专的学生进行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种能力的产生, 也是经过语文的实践所形成的产物。培养职专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职专的语文课程进入标准化的基本理念。要想把职专的语文实践课程顺利开展, 就要由职专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课程中的实际内容, 把语文实践的活动与生活紧密相连接, 设好目标, 有目的地展开活动。还可以让学生步入社会的大舞台, 发掘社会上丰富的语文教育及德育渗透资源, 利用一些爱心的服务活动将职专语文的学习同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衔接, 提高职专学生语文的实践能力和素养, 让学生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主人公意识, 让语文教学的境界更加崇高, 使职专学生能够感悟到人文精神, 将个人的品德和修养不断提高。
4、职专语文教师要身先士卒、言传身教。
曾经有教育专家经过研究得出, 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 一定要将教育者的人格作为基础, 用教师的人格去影响学生的人格。在这个时候, 以身作则就显得尤其重要, 所以要对职专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育, 职专的语文教师先要去接受课本中文章的思想教育并进行透彻的理解和分析, 并转化为思想的行动, 给职专的学生做出好的榜样。作为教师, 日常的举止、行动、思想等各方面, 都会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给职专生以最直接、最深刻和最广泛的深远教育和影响。教师一定要在学生之前进行自身人格的完善, 以爱岗敬业、善良谦和、言行一致、踏实肯干的正面形象, 在一言一行之中, 影响学生的审美观, 并成为职专学生心目中的模范。
总之, 从教以来, 笔者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有了更加学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在进行教学时也有着深深地体会。在对职专学生进行语文教学时, 在对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传授的同时, 更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育, 在点点滴滴中, 逐步影响职专学生的心灵, 形成健全人格, 能够以积极乐观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去投身到日后的社会和工作中, 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廉晓梅.浅谈中职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J].当代职业教育.2012 (12)
一、 开展经典故事会,促进学生诵读
很多经典诵读都包含一个小故事,比如,《三字经》是一本小学启蒙读本,它包括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两个方面,具有一定的知识性,而且趣味性强,对于儿童的德育教育具有很大意义。有很多学生上小学前在幼儿园就已经接触过,但只是限于机械的背诵,对其中所包含的故事了解甚少,如果我们把其中所蕴含的故事挖掘出来,让学生去学习,通过查找资料或者教师给学生提供故事,在课堂上请同学们讲三字经故事,在学习故事、讲故事中了解《三字经》所蕴含的德育理念,学生就能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二、创设经典诗文小环境,营造德育大环境
创设学生学习诵读的环境能让学生感受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荡漾着经典诗文的气息。从进入校园起,学生就进入了具有浓郁品德教育气息的环境。学校里优美的环境能给孩子以美的教育,也能感受到浓浓的书香气息,那些健康活泼的经典诗文作品与一句句寓意深刻的格言,像一朵朵绽放的小花散发出迷人的芬芳,让学生回味无穷,感受到阵阵的“香气”,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强烈气息,从而对自己的品德提升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比如,在学校的宣传栏或黑板报上,张贴学校教师的名言警句,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起到示范作用。教学楼的走廊上,贴满同学们自己亲手编制的经典诗文小报,小报的制作本身就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起到提升作用,他们经过走廊时会关注其他同学的小报,从而让同学们的辛苦劳动换来德育的自我教育成果。
三、从《弟子规》中吸取良好品德教育的精华
大多数学校都学习《弟子规》,这里的“弟子”是特指学生,“规”是指规范。《弟子规》的内容出自《论语·学而篇》,其中第六条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规三字一句、两句一韵,形成顺口押韵的《弟子规》,它规范了学生的具体行为,在教学《弟子规》时与生活结合在一起,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从课本中感受德育的馨香
新课程改革以来,很多有教育意义的经典篇章作为一手材料编入教材,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德育的馨香。比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让我们感受到友谊的情真意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让我们领略思乡的浓浓忧伤;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让我们再次聆听文天祥对祖国赤胆忠心的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让我们深深体会到杜甫的忧国忧民。反复诵读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让我们恍然又回到古代,和这些大师进行心灵的对话,感受到德育的熏陶、文明的洗礼、人生的真谛。这些经典文学作品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传递了一缕缕细腻的情思,“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反复诵读,能深深震撼学生的心灵。
语文课前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同时进行中国古典名著“说书”、“课前一诗背诵”活动;每节课让一两名学生向师生简介前一天晚上阅读到的名著梗概或简要内容或背诵一首古诗等。通过“说书”和“背诵一诗”,让学生每天都沉浸在经典诗歌、古典名著“书香”之中,让经典诗文浸润他们的心田。
1. 诵读与音乐整合
将经典的内容插上音乐的翅膀,利用音乐课及经典诵唱时间,由音乐教师负责,教学生颂唱、欣赏经典诗歌作品,使学生加深对经典的记忆,感受经典诗文的韵味。在音乐课上,音乐老师根据经典诗词内容,结合学校的《古诗歌音乐专辑》,给孩子们上经典歌曲诵唱课,或根据学生喜欢的流行旋律配上诗词即兴说唱一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接受了经典文化的陶冶,也能受到音乐的感染。在语文课上,有音乐方面特长的老师根据诗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给经典古诗词配上节奏,即兴来一段击打节奏说唱,或者播放适当的音乐,在优美的乐曲声中深情吟唱,为课堂注入艺术魅力,学生会随着音乐节奏产生心灵的共鸣,引发审美愉悦,使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起来。音乐课上引进经典的内容展开教学,丰富了教学的形式。教师沿用古人的方式吟唱诗歌,确实能起到一定的效果。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古人分别时的场景,给诗文背诵带来了一缕春风,让爱亲、思亲的思想深深地渗入到学生的心田。
2. 诵读经典与美术整合
画是有形诗,诗是无形画,诗画同源,两者的同质性决定了两者结缘的可能。因此我们将诗词引入美术课堂,以诗词为画题,任由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画心中所想,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诵读教学中,教师让孩子们以诗为内容,描绘出诗中的意境,使孩子们在品诗作画时入情入境。也可以借助配画插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对图画的观察,使孩子们形成直观的感性认识,在有了生动的表象的前提下,他们更易品明诗意,自然也就减轻了学习的难度。如梁永添老师经常引用经典诗词名句为图画定名,他借用古诗来确定图画内容,指导学生通过绘画再现诗歌内容及诗歌所表达的意境。他所教的学生在上语文课时,语文老师教《村居》一诗,在学生理解了诗意后,大胆发挥想象,人人画一幅“儿童放纸鸢”图;一年级学生学习了《咏鹅》后,孩子们画笔下展现了这样的鹅的画面:在清澈的湖面上,一只只浑身雪白弯着长长的脖子对天高歌,红色的脚掌划拨着清澈的水波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戏水图”。然后,学生对图画进行相互比较、讨论、评比,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品评、鉴赏的能力,增强了学习古诗的兴趣,使学生得到了美的熏陶。
3. 经典诵读与班队活动整合
我们利用班队会的时间以诗歌为载体,开展各种形式的经典探究活动,如“诵古诗、学美德”“编古诗手抄报”及雏英争章中的“经典章”等,通过背、唱、演说、画等形式,使学生从诗词里感悟中华诗词的精粹,领悟做人的真谛,使班队活动中单纯的说教更有意义,学生在活动中受益匪浅。
此外,我们把诵读经典与亲子活动相结合——学校鼓励、倡导学生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10分钟参与亲子共读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亲子沟通,弘扬传统文化,积极营造浓厚的家庭诵读氛围。把诵读经典与社区活动结合起来——经典诵读由校内向校外延伸,激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参加社区开展的多种形式的亲子活动,创造一个和谐社区、幸福家园。
值得一提的是,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我们实验组成员各负其责、各显神通,创设了许多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和形式,使学生爱学、乐学、愿学。如:背一背,评选记忆小能手;写一写,硬笔书法展才华;画一画,经典诗词配画;演一演,吟颂诗文齐合作;品一品,撰写心得谈体会等等。
学校通过各种类型的活动,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传统文化的真谛,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看古诗、读古诗、画古诗、抄古诗、讲古诗、背古诗、赛古诗、赏古诗、经典说书、数典说经等等,这些途径现已成为我校弘扬中华传统经典诗文,渗透德育教育的主线。
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岁月流逝,但是经典中传承的文化却是久开不败的花,将经典诵读渗透进德育教育,不仅可以让这些名篇在学生心中扎根、生长、开花、结果,而且可以让学生提高艺术品位,让学生的心灵达到宁静淡泊的境界,精神得到净化。
【德育渗透优秀教案】推荐阅读:
初中化学渗透德育教案12-29
德育渗透-德育05-25
德育渗透06-26
德育渗透论文12-20
学科德育渗透案例10-06
英语课堂德育渗透11-25
高三数学德育渗透计划06-18
体育学科德育渗透案例07-23
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计划09-07
初中语文德育渗透论文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