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故事

2024-08-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鲜为人知的故事(通用7篇)

鲜为人知的故事 篇1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

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林则徐对联立志》

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林则徐小时候就天资聪慧,两次机会下,作了两幅对联,这两幅对联表达了林则徐的远大志向。林则徐不仅敢于立志,而且读书刻苦,长大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受到了后世的敬仰。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叶天士拜师谦学》

叶天士自恃医术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他束手无策,多亏薛雪不计前嫌,治好了他母亲的病。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于是他寻访天下名医,虚心求教,终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医。

《李清照少女填词》

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她个性爽直、自由、不羁一格,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她触景生情,即兴填词的故事。

《杨禄禅陈家沟学艺》

杨禄禅受到乡里恶霸的欺负,他不甘心受辱。一个人离开了家,到陈家沟拜师学艺。拳师陈长兴从不把拳法传外人,杨禄禅也不例外。不过,杨禄禅的执着精神终于感动了陈长兴,终于学到了拳法,惩治了恶霸,也开创了杨式太极拳。

《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

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

《朱元璋放牛读书》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从小连私塾都没有念过,但是他聪颖过人,勤学好问,终于成为建立明朝的开国皇帝。

《柳公权戒骄成名》

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他也因此有些骄傲。不过,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竟然发现老人用脚写的字比用他手写的还好。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屈原洞中苦读》

这个故事讲述了,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王十朋苦学书法》

王十朋从小聪颖过人,文思敏捷,可是书法却不如人意。于是,他痛下决心,一定要练好书法。终于,宝印叔叔的指点下,他终于悟到了书法真谛,成为一名大书法家和文学家。

《王羲之吃墨》

被后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小的时候是一个呆头呆脑的孩子,每天都带着自己心爱的小鹅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练字,却被老师卫夫人称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恼,在小鹅的启发下,王羲之在书房写成了金光灿灿的“之”字,但却误将馒头沾墨汁吃到了嘴里,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车胤囊萤照读》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囊萤照读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从我们要给大家讲的这个有趣的故事,你一定会明白。

《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张三丰创太极》

张三丰,名全一,又名君实,号三丰,又号元元子,因不修边幅,又名张邋遢,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人,明朝英宗时被封为“通微显化真人”。关于他的传奇故事当时曾经广泛流传于民间,甚至把他看成了神仙。我们大家都知道太极拳吧?太极拳最大的特点就是柔中带刚!你知道张三丰到底怎么创造的太极拳吗?本片要说的,正是这个故事。

《诸葛亮喂鸡》

诸葛亮,字孔明,东汉三国时期徐州琅琊郡阳都县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如果你看过《三国演义》,肯定不会忘记诸葛亮。至今,诸葛亮的智慧一直被后人所传颂,许多人甚至把他当作了智慧的化身。可是你知道吗,在诸葛亮的小时候,为了上学,发生过一些故事,好玩极了!

《玄奘苦学佛法》

玄奖是唐代一位高僧,为了求取佛经原文,玄奘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万里跋涉,西行取经,终于到达印度,历时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记》,为佛教和人类进步、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岳飞学艺》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理想不是一只细磁碗,破碎了不有锔补;理想是朵花,谢落了可以重新开放。理想就在我们自身之中,同时,阴碍我们实现理想的各种障碍,也是在我们自身之中。理想是力量的泉源、智慧的摇篮、冲锋的战旗、斩棘的利剑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岳飞学艺》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1,贝多芬拼搏成长

鲜为人知的故事 篇2

宇通客车总部和主要生产地在河南省郑州市宇通路宇通工业园。

宇通客车年行驶430亿公里, 年载客量340亿人次, 即平均每个中国人一年乘坐25次宇通客车。没有宇通, 我们如何出行?

宇通客车与中国汽车工业共成长。1997年宇通客车上市, 是中国客车第一家上市公司, 宇通客车是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上市公司委员会副理事长单位。上市18年来, 宇通客车销量增长了18倍, 年复合增长率18%;收入增长了58倍, 年复合增长率27%;净利润增长了65倍, 年复合增长率为28%。

由于宇通客车的存在 (以及其它客车企业的存在) , 结束了外国客车进口的历史, 我国成为客车净出口国。

宇通客车 (沪市A股600066) 上市以来, 累计派现分红50亿元, 累计派现金额超过公司历次募集资金之和, 分红率高达55%, 这在中国上市公司中是极为罕见的。宇通股票二级市场表现长期超越大盘。

裸替,鲜为人知的身体故事 篇3

近几年,随着一部分“邵小珊”纷纷浮出水面,娱乐大众看似对“裸替”日益关注,事实上,却对她们在屏幕上“激情”演绎的形象随意臆想,甚至扭曲。大部分观众并没有意识到,裸替只是一种应运而生的职业,而激情戏只是裸替分内的工作而已。裸替也有自己的职业道德与操守,如果你放任自己的底线,那也愧对“裸替”这一职业称谓。

为了“面包”和梦想,我“裸替”了

当年作为北漂,我虽漂得失意落魄,却有与众不同的生活,不喜酒吧红灯绿酒,爱泡京城免费公园。喜欢静心思考人生的我,虽然和很多群众演员一样,为了一日三餐忙碌奔波,身上却还遗留着愤青的痕迹。某天,一位圈中好友说要给我介绍一个角色,问我敢不敢接。我一听是裸替,心里就开始打鼓。好友说:“我看你跟××很像,才跟你说的,抢的人多了,你到底去不去?”一般来说,在娱乐圈里做裸替,无非两个原因:没有钱,想成名。想了不到10秒钟,我便答应了。一来是生活实在维持不下去,再也无颜跟家里要钱、向朋友借钱,自己还欠了一屁股的债;二来是成名的梦想实在太强烈,如今的娱乐圈,做裸替,至少也是一个认识大导演、制片人,结识重量级人物的有效途径。加上好友又跟我说:“裸替藏在幕后,哪里像你想象得那么暴露,别忘了,别人看到的是她又不是你。”想想也是,比起那些从不用裸替、为艺术献身的女星,我这个隐藏头脸的“替身”真的算是悠闲自在了。

特别提示:裸替也需要演技

裸替属灰色职业,不是绝对的黑与白,无法评说好坏,但并非每个人都可以做裸替,也需要良好的演技。据统计,在中国从事裸替这一职业的有1000多人,她们大多毕业于电影学院或艺术表演类学校,都有一定的表演功底。还有一部分裸替来自模特队伍。裸替女孩主要活跃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大都很能吃苦。裸替的收入其实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高,而且还要承受世俗的偏见和压力。支撑她们打拼的动力,是对电影的热爱,以及踏上“星光大道”的美丽梦想。

“激情”初体验,侥幸对手是君子

对于裸替来说,最重要的“激情戏”就是初次体验的那场戏。在此,笔者想告诫那些打算尝试裸替的女孩,第一部片子的导演与男主演都很重要,因为“激情”初体验,直接关系到你将来对性与男人的看法。

我曾经听一个北漂女孩诉说苦衷,那个导演明说要睡她,“睡,就上戏,不睡,就拉倒”。睡就睡吧,这是她唯一的一次“好机会”。但最后戏没上成,还被弄大了肚子。后来那个导演又哄她,“这次一定给你上女一号”,没想到却是裸替。她硬着头皮上,身上被脱得仅剩内衣,导演还没喊“开始”,那男主角就扑过来“狂啃”。她大受惊吓,哪经得起这番蹂躏,不由得大哭起来。哭也没用,这场戏拍的就是“强暴”。直到无良导演喊“停”,那个流氓主角才意犹未尽地从她身上爬起来。此后,她异常憎恨男人,更不愿谈恋爱。

与她相比,我算是相当幸运了。因为角色是朋友介绍的,对导演与男主角都比较了解,所以合作起来也比较“有档次”。 这个剧本只要求部分裸,拍摄之前,导演担心我有压力,便与我聊剧本。导演有谦谦君子之风,反复向我强调:别害怕,我会把现场多余的人都清理掉的。之后他又把我引荐给男主角,让我们联络一下“感情”。男主角很有名,真人比电视上的要瘦,但更帅,人也很谦和。我们聊得很愉快。他很照顾新人,不停地鼓励我说:放心吧,导演会处理好镜头的。

既然是激情戏,身体难免就会有接触。在戏刚开始时,我还有些犹抱琵琶半遮面,但男主角却显得非常大方,特别是他的表演非常具有感染力,紧锁的眉头,痛苦的眼神,仿佛他就是戏中的那个人,而我,就是他深爱的女人。整场戏下来,我一直被他带着走,状态也越来越好。最后,在床上,最关键的时候,我卻在滚动中被简易的单人床的床板夹住了手指,疼得忍不住哼哼起来。我和男主角都在床单下面,大家看不到我们的真实情况,竟以为我们真的“入戏”了,一下子鸦雀无声。我想叫停,却又不敢,男主角则更是激情四溢,演得非常投入。好半天,导演才回过神来,他叫停的同时,男主角翻身而起,而我终于可以把早已夹肿的手指抽出来。这下子,大家都看见了我的手指,哄堂大笑起来,我也不好意思地红了脸。

那场戏,因为导演与男主角都非常好地保护了我,所以我的“激情”初体验,算得上是“圆满”落幕。

特别提示:激情戏的安全措施

对于男演员来说,拍激情戏时的安全措施比较简单,实施对象是“小弟弟”,主要包括防止损伤与掩饰生理反应(贴胶纸、穿N条内裤等)。而对于女演员这个弱势群体,要做的安全措施就要复杂得多,主要是对敏感部位的遮掩。有全裸镜头或两人亲密接触时,女演员身上可附着人皮道具,拍的时候,也可以穿上肉色的小裹胸或用透明胶带裹住关键部位。遇到对方“来真的”,一定要紧闭牙齿,任他再怎么翻腾也不“开放门户”。如果对方要越过自己底线,就要趁早摊牌。在激情戏中,裸替如果不摆正自己的态度,就容易陷入恶性循环,越是软弱越被人欺负,有人敢来第一次,就有另外的人敢来第二次……

遭遇“真打军”,红颜一怒得保全

纵是千虑,也有一疏。脱光了衣裳,难免会撩动彼此的小心脏,更何况是零距离的碰触,娱乐圈里不都是高尚的导演和纯净的男演员。所以,裸替遭遇“真打军(假戏真做)”也是寻常事,关键在于你自己是甘愿“被打”,还是奋起反抗。其实就算遭遇“真打军”,也不必太痛苦、太难过,更不必愤世嫉俗、生不如死。如果真想在娱乐圈里混下去,就当是个教训,下次多长个心眼。其实,就算是跑业务、做秘书,也会遇到揩油的事,学会保护好自己就行了。

我平时是很注重片组的质量的。有一次,导演名气很大,制片人也很牛,男演员也算新秀。导演在第一次和我见面时就说得很清楚:要全裸,而且是正面的。因为做了一段时间的裸替了,所以我对裸露身体倒也并不是太在意,就答应下来。问题出在男主角身上,开拍前,男演员对我好像没什么兴趣,冷冷地和我打了个招呼而已。因为是第一次全裸,我还是有些担心,他冷淡的态度倒让我放心了许多,心想,幸好他对我没什么兴趣。

导演清场后,化妆助理开始帮我脱衣服,其实我里面什么也没穿,就在外面套了一件睡袍。当我赤身裸体地站在男主角面前时,他居然露出了惊诧的眼神。也许是他阅“裸”无数,所以之前才会对我表示不屑,而我是那种穿上衣服不显山露水、脱了衣服就波涛汹涌的身材,所以我才会成为很好的裸替。结果,男演员“兽性大发”,开拍后,不仅抱着我热吻,还用舌头挑逗我。我紧闭牙关,他又开始抬我的大腿。他的生理反应很强烈,甚至让我感到了潮湿。一种被羞辱的愤怒感油然而生,我的手不由自主地扇了过去。天啊,我居然打了这个新星,全场包括导演、摄影师和化妆助理和男演员本人,都惊呆了。

这一巴掌,给全组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因为拍摄时间紧,换人又来不及,导演很尴尬。我却强烈要求男主角道歉。最后,或许是他觉得自己犯了太低级的错误,或许是他怕此事传出去对他的星路有影响,他居然跟我说了“对不起”。接下来的拍摄顺风顺水,男演员表现正常。因为是全裸,这次我既扇回了尊严,还拿到了我从艺以来最高的片酬。

特别提示:裸替对激情戏的贡献

在中国乃至全球的电影市场,“激情戏”都是拉动票房、炒作影片的一大功臣。比如《无极》中的张柏芝和真田广之,畅快淋漓的激情戏果真不负众望。在艺术创作中,“激情戏”的确算是煽情万能药,是丰满影片的关键,比如《色戒》里赤裸裸的激情戏,就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但并不是所有的女星都愿意为票房、为艺术献“身”,所以裸替演绎的“激情”,为影视艺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走出喧嚣,相夫教子到永远

《大圣归来》不为人知的故事 篇4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是根据中国传统神话故事进行拓展和演绎的3D动画电影,由高路动画、横店影视、十月动画、微影科技等联合出品,田晓鹏执导,张磊、林子杰、刘九容和童自荣等联袂配音。

影片讲述了已于五行山下寂寞沉潜五百年的孙悟空被儿时的唐僧——俗名江流儿的小和尚误打误撞地解除了封印,在相互陪伴的冒险之旅中找回初心,完成自我救赎的故事。

影片于7月10日以2D、3D、巨幕形式国内公映。

1.江流是唐僧的乳名,在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中,唐僧的身世很传奇:父母在船上被奸人所害,母亲为救小唐僧将他放到木盆中漂走,在漂过金山寺时被法明和尚所救,因为他时顺江流漂到金山寺,因此取名“江流”。有很多自来水们脑补江流儿和唐僧是前世今生的设定,包括官方设定表示江流儿为唐僧十世中的一世,为片中经典台词:“别跟着我,小屁孩儿!”和《西游记》中悟空经典台词:“师傅!别赶我走!”增添了很多悲情色彩。然而从时间来推算《大圣归来》的大圣的确已经被压在五行山下5,与《西游记》中的500年是一致的,时间上来看并不成立这种设定。而《大圣归来》的故事不难看出只是借鉴《西游记》的角色原型,故事设定完全独立于《西游记》之外。因此,与其将这看成是一个“这一世我无法护你周全,下一世定倾我所有不离不弃”的因果故事,不如将《大圣归来》看作是《西游记》的平行世界。

2. 关于《大圣归来》电影时长89分钟:自来水们疯传的因为广电对于动画电影时长限制,导致删减了接近30%的戏份,所以最终成片是我们感觉“完全不够看”的89分钟。但是实际上会删减戏份并不是因为广电时长限制(虽然我也不喜欢广电但是咱也不能啥都赖广电……),而是在制作时由于制作周期、制作成本等原因已经删减了,也就是说那些删减的戏份可能并没有都做出来。所以自来水们呼声很高的“蓝光完整无剪切版dvd”应该是很难看到了。其中一个删减的部分是影片进展到1/3时江流儿掉到河里,大圣为救江流儿与大鱼水下打斗戏,这部分后来由江流儿醒来之后在岸上自说自话完成。(这是给江流儿强行加台词啊喂。。。)

3. 江流儿的头发从影片一开始接近光头到圆寸,到故事后半段长长版的圆寸,江流儿的头发是随着故事发展长长了的!因为都在深山里长途跋涉哪有地方去理发啊!在人物设定时还有长成爆炸头和拉丝头两版都非常可爱,但是并没有出现在电影当中。

4. 《大圣归来》里很多角色的笑点设置都通过真人或者专业演员的表演模拟而成,比如山妖变身老板娘,她的肢体部分却是由一个设计演出来的。

5. 公映版海报上气势恢宏的小白龙的造型取自《山海经》,大圣那句“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龙”也出自《山海经》,龙在《山海经》中不是天地所生而是和平常的动物一样。所以在这个背景设定下的龙还蛮常见的。(所以滴滴打龙也应该是可以的科科~)而在历史上元以前流行三爪龙,明代开始东方龙一般为四腿四爪,清代则是五爪龙为多,在表示皇权时会出现五爪金龙,这与《大圣归来》中小白龙的四腿四爪造型也是吻合的,《西游记》原著的创作年代是明代,所以这是一条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有出处、有考据的中国龙。

6. 对于小白龙在影片中只出场了两次,而且一次要吃人,一次却成为“滴滴打龙”。角色立意上并没有将小白龙定位为正角或者反派,而是处于一个还是野兽需要修行的“中立”时期。大圣能驾驭小白龙来营救是因为大圣克服了内心的恐惧,变得“足够坚强足够勇敢”,不再逃避和怀疑。

7. 此次电影的全案宣传营销为灵思传奇,这是一家拥有4A背景的广告公司(注:灵思传奇并未对《大圣归来》进行全案宣传营销,而是整合了业内互联网资源这个部分。),在整体物料制作和把关上,《大圣归来》整个团队走的是少而精,钱用在刀刃上,质感取胜的风格,所以每一个宣传物料都在传播力度上爆发出极为惊人的力量。除了广为流传的《从前的我》MV预告片,父亲节的海报、各个版本公映的海报等。整体都显示出了一种“内容取胜”的高级感。

8. 关于坊间疯传的《大圣归来》宣发预算局促,其实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曲解。因为上面说的这些质素拔萃的宣发物料。每一个都出自业界大拿之手,比如大圣海报做了三套,出街的是最后一套,由周旭导演修图,王洁做的设计,王洁曾是中国最牛逼互动营销公司Energysource的ECD(执行创意总监),预告片《从前的我》是由太空堡垒作,这些名号在业内都是能排的上号的。为了保证每一个环节的水准,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说,《大圣归来》的宣发预算也许是中国动画电影当中投入最高的一部。

9. 在上海电影节上,曾出品《黑客帝国》三部曲、《寂静岭》《占水师》等作品等好莱坞著名制片人安德鲁梅森,看完电影后给出的评价是:本片特效效果放到好莱坞至少值一亿美元!(那是。。。大圣同款红披风糊了你一脸吧?是吧?是吧?)

10. 反派妖王原型为《山海经》中的混沌,混沌本无形,《山海经》中对混沌的描述就是有一张吞天大口。妖王抓小孩吃小孩的动机借由他在妖洞当中唱的一段京剧来进行交代(修订:混沌唱的不是京剧是昆曲,比京剧更加古老,由中国古代诗歌转化而来的曲调),然而个人觉得这个修仙的动机过于单薄,也使整个角色刻画上非常脸谱化,浪费了颇为惊艳的造型部分,如果这个角色能更丰富,整个故事的层次和深度能够更加优秀。当然童自荣老先生的配音为其增色不少。

11. 妖王混沌的配音为配音界的泰斗童自荣老先生,今年已经71岁。然而妖洞里的京剧(注:昆曲)并不是童自荣老先生所唱,而是由两位专业的戏曲演员所演唱,一个小生,一个老生。成片所出来的是小生,因为混沌略带妖娆的气质更符合小生的画风。关于童自荣老先生,详情可百度,他的作品列表足够支撑起你的“人生必看”影片列表。

12. 江流儿的配音演员有两个,一个是林子杰,是个小朋友,但也是一个专业的小配音演员,他超乎期待完成了江流儿这个角色,另一个是吉吉,是大人,因为有些情感爆发非常强的戏还是需要更成熟的配音演员来完成,这也是成片中有两段江流儿配音略有违和的原因,确实是两个人配的。不仅江流儿,角色们在片尾字幕中都有三个配音演员,因为配了两版,成片时有的角色用到两版,有的没有,但是由于参与到这个影片中,所以字幕都上了,第三个配音演员是粤语版的配音演员。

13.《大圣归来》的音乐监制为黄英华,是香港著名配乐大师,曾为《功夫》《少林足球》《喜剧之王》《长江7号》等七部周星驰经典电影配乐。大圣船戏(……)部分的打斗的曲子致敬了《功夫》。除此之外黄英华还为徐克的《梁祝》、杜琪峰的《暗战》配乐,电视剧《步步惊心》的配乐也出自他之手。

14.几个致敬的片段:开篇的打斗是致敬69年版的《大闹天宫》;大圣吃桃子是致敬《大话西游》;小白龙的出场是致敬版的《西游记》动画。

15.《大声归来》的导演田晓鹏参与制作了99年动画版《西游记》,独立监制了其中四集。但是并非广大自来水们传说的是99动画版导演。

16.《大圣归来》片尾曲《从前的我》由陈洁仪演唱,作曲是黄英华,作词人正是导演田晓鹏。

17. 官方的音乐除了感动千万人的《从前的我》和汪峰的《勇敢的心》之外,还有一首堪称剑走偏锋,但个人认为是官方三支音乐物料里最贴合“孙悟空”这个形象的歌曲,与西北特色的摇滚乐队“苏阳乐队”合作的《官封弼马温》。无论从曲风、歌词、唱腔,以及大放异采的编曲,将“唢呐”这一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乐器运用的热血而又惊艳!有可能苏阳老师会参与到电影第二部的音乐制作的重要环节当中去哦~

18. 粉丝自制mv《悟空》其实有三个版本,最初一版是up主喵星人听歌的《悟空》,歌曲为歌手戴荃的《悟空》直接替换《从前的我》mv的音乐,画面维持不变,这一版也是在点击率和流传度最广的。第二版是up主leanstone将官方视频素材重新剪辑配合歌手戴荃的《悟空》。第三版是up主曳雪牵云剪辑的《悟空》,这首歌由歌手贰婶创作词曲(注:贰婶只是演唱和作曲,作词是suixinsuiyuan)与戴荃的《悟空》同名,但是曲风和立意都相去甚远,贰婶的这首更加温柔抒情,戴荃的则完全为孙悟空这个人物所写,更加带有英雄主义的热血、张狂、悲凉和孤独。而在自来水中间“同人逼死官方”的戴荃的《悟空》却纯属偶然,歌手戴荃也特意发微博澄清,但是片方在之后的首批点映活动里特意邀请了戴荃出席活动,可谓洞察民心,用心良苦了。

19. “自来水”这个词是因此次《大圣归来》而独创(注:自来水这个说法在《战狼》上映时已有,只是《战狼》的自来水规模和影响力不如《大圣归来》的强大和惊人,成为现象级的口碑传播这是圣水们所独有的)。意为《大圣归来》的粉丝自嘲“自发组成的自费水军”。因为片方在宣发上的捉襟见肘,也因广大漫迷对于国漫诚意制作的热情和拥护,所以在片尾曲《从前的我》发布之后,首先于b站引爆,进而蔓延至微博、朋友圈等各大社交平台。也有很多质疑所谓的“自来水”本质即为水军,笔者也是一名清白的自来水,此次也算鉴证了自来水从b站开始一路点燃的全过程。对于是否有真水军并不能下断言,但是自来水却是如假包换。从之前的几乎零线上宣传、线下影院几乎零阵地物料零地推活动等都不难看出,如果宣发预算足够充裕,这种临上映等着一支mv来赌一把水军营销简直属于自杀行为。所以他们只能将重心放在一个着力点上——做好产品的每一个细节。传播的话,只能倚赖口碑。

而且细心留意都可看到,最早《从前的我》mv推广在新浪电影官微和电影官微之外,没有任何微博大号同步推送,朋友圈除了电影官方微信,也是统一由《环球时报》这一个微信公众号发出。

引爆朋友圈和微博应该说纯属偶然。大家都低估了漫迷对于国漫的热情,也低估了国人对于西游题材的热爱。业界更是低估了国产好动画x西游题材所产生的化学效应。

20. 自来水们令人惊叹的力量体现在各个具有风向标的社交平台上,首先是b站,电影区的“电影相关”版块从《从前的我》发布之后,每天都有《大圣归来》相关视频上榜,推荐位至少有一半以上属于《大圣归来》官方或者粉丝自制mv视频,屠版已长达半个月。豆瓣,在点映之后上映之前已多达6000多人评分,长篇影评200多篇,这是一个靠水军刷都刷不出来的数据。微博电影热搜榜在面临《小时代》《栀子花开》等粉丝向电影作品,评分一直维持在9分左右,热议维持在前三。微博大号八卦_我实在刷太cj了、环球时报、马伯庸、风息神泪、youtube精选、赵文瑄、黄晓明等等微博大号或者名人义务推荐,每一条转发少则5000多则3万。不止于此,更多看完点映的影迷除了写出千字长评,更是画出了无数衍生作品,这些衍生作品在微博上的传播力是强大而可怕的,转发上千的粉丝衍生作品多达上百条,甚至衍生出了“1599”这种丧心病狂的同人cp(我也入教了。。。)。以及各种电影结局续写、故事填充等同人向文字作品。而这种衍生亚文化在以往一直是集中于日本动漫和欧美人气动漫、好莱坞大片级作品当中。

21. 《大圣归来》是有史以来海外版权销量最好的中国动画电影。在戛纳电影节上仅通 过海外版权收回投资1/4。

22.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制作班底全部为中国人,这是一部100%“中国制造”的动画电影作品。

23. 《大圣归来》的画面设计上,完全是按照中国的景致风格和部分实景而来,例如妖王的妖洞是取自悬空寺,山间追逐戏是张家界风格的山水等等,所以电影里山是中国的山,水是中国的水。

24. 官方已回应关于《大圣归来》衍生品,在进行市场调研之后将考虑制作一些更加高端精细的角色手办,除了大圣之外,包括土地公公也是考虑角色之一。

25.《大圣归来》是一个系列作品,计划是有五部,沙和尚会在第二部当中以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出场。同时第二部还将新增超过50个角色。

26. 从看到mv《从前的我》到7月4日去看了点映,到今天。我已经被《大圣归来》点燃数日,可最终,关于我自己为什么爱这部电影,只有一句

——世人都爱他骄傲张狂,而我独爱他傲娇善良。

鲜为人知的故事 篇5

谈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的由来

(根据李犹龙先生的口述整理)

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至今已经传唱了近60余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经典民歌》之中。但文革后很少有人知道该歌的真正词曲作者是谁,成了音乐爱好者心中的一个谜。这期间,又出现不少道听途说的假“由来”报道和假“作者”的名字出现,给原创作者李犹龙(金鼓)的名誉和歌曲的真实创作背景带去了不少负面影响,对音乐爱好者正确理解、把握好该歌曲意境,带去不少难度。在李犹龙先生诞生百岁即将来临之际,我们将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的真实由来公诸于世,是为了让更多的音乐爱好者记住和了解原创作者李犹龙先生、了解那段创作的过程、了解歌曲的内涵,使这首经典民歌永远的传承下去,为弘扬我国文化做贡献。

李犹龙(笔名:金鼓),1917年4月27日生于重庆梁平,职业:作家、诗人、音乐家。《太阳出来喜洋洋》是金鼓先生1942年在重庆从事地下党工作时期创作的作品,这部作品不仅是他的处女作,也是他一生中所有的音乐作品中最为自豪的一部作品。

1942年5月的某个休息日,金鼓先生一觉醒来时,太阳已高高升起,阳光普照了整个屋内。这样的好天气在当时的重庆已有好些日子没有遇见过了,金鼓先生的心情一下子舒坦和兴奋起来,同时又担心久违的太阳瞬间消失在云里。于是,赶紧起床,顾不上刷牙、洗脸和吃早饭,直接坐到了窗前的那张陪伴了他多年的陈旧写桌台前,抬起头面对着射来的阳光,双眼紧闭,细细品尝久违的太阳带来的温暖和幸福,将近坐了30分钟左右。在这段时间里,满脑子想着久别的父母、弟妹和老家梁平的乡亲们。又时不时地在眼前出现梁平的乡亲们在温和的阳光沐浴下喜悦耕耘的劳动场面和欢声笑语的景象。就是由于这样的情感驱动,金鼓先生突然迸发出一股强烈的创作欲望,急于想把这样的劳动场面编成一首歌,以此来表达对家人和梁平的亲朋好友的思念。接着顺手拿起放在桌子上的笔和纸写了起来。

歌词的第一句“太阳出来喜洋洋”是最先出现在脑海里的七个字,自然就成了歌词的头一句。也是用来表达那天自己的喜悦心情,之后的歌词主要是凭自己对小时候在梁平老家看到乡亲们整天忙忙碌碌干农活的回忆,编写而成。中心思想是表达重庆梁平人那种憨厚、朴实、勤劳的精神风貌和渴望丰收的心情。为了突出这种喜悦的心情,金鼓先生还有意将大量表达热闹的衬词“啰儿”“郎郎扯 匡扯”等掺入进歌词中,用来模拟锣鼓等打击乐器发出的声音,演绎时可以更好的营造欢乐的气氛。

歌词大致花了一个小时左右就大功告成了,歌名“太阳出来喜洋洋”是出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所定。(1)朗朗爽口,充满喜庆,没有局限性;(2)词句通俗,容易记,便于传唱;(3)词韵搭配恰当,叫起来响亮。但在配曲方面就没那么轻松了,动了不少脑筋。起初打算就以小时候在梁平老家常听人哼的民间小调作为该歌的曲调,但试唱了几遍,感觉其民间曲调不仅不够大气,而且有点无章无规,断断续续,不能形成完整的旋律链,尤其是有的地方表现方式比较低俗,不登大雅之堂。于是,金鼓先生干脆对小调进行大刀阔斧的改编,在保留民间小调固有的韵味外,不断加入了自己想要的民歌元素。一边改,一边反复试唱,直到自己满意后才定稿。最终这首歌的曲调既保留了民间小调的韵味,又符合了正统的音乐旋律规则。之后,这首歌成了金鼓先生平时在朋友面前一展歌喉时必唱的曲目。

1946年的某一天,父亲在和挚友我国著名歌唱家蔡绍序先生(四川安岳人)聊天时,蔡绍序先生突然叹气地对金鼓先生说:“我至今唱了那么多歌,但从未唱过一首自己很满意的既有家乡四川韵味,又适合我嗓音的好民歌。这么些年一直在苦苦寻找能为我量身定做的词曲作者,但始终未能实现”。随后就朝着金鼓先生半开玩笑地说,金鼓老弟(蔡绍序先生是1909年生,比金鼓先生大8岁),你是学音乐创作的,要不你来为我写一首四川民歌怎样?这突如其来的请求,金鼓先生一时不知所措。愣了片刻后才回答说,我哪有这个本事为你这位赫赫有名的歌唱家写歌,你还是另请高明吧!但没想到蔡先生还是坚持要金鼓先生为他写歌。眼看难以推托,金鼓先生只好勉强的先答应了下来。

数月后,在朋友的一个聚会上,蔡先生再次见到了金鼓先生,并又一次提起写歌之事,为了不让蔡先生失望,金鼓先生只好将自己还未发表的处女作《太阳出来喜洋洋》拿出来应付一下,要是不被蔡先生认可,就借此机会推托这份差事。没想到蔡先生接过金鼓先生递给他的歌谱后,只看了一遍就当众哼唱了起来,大约哼唱了2、3遍后,蔡先生突然对金鼓先生说:“金鼓老弟,没想到你还藏着那么好的一首歌呀,你看,词也写得好、曲也谱的美,朗朗爽口,正宗的四川味啊!就像是为我定做的呀!”。因为蔡先生的嗓音宏亮、音质好、音域广,再加上他平时说话时带有浓郁的四川口音,一上口就将这首歌的气势和欢乐劲头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出来。产生如此好的效果,不仅让在场的人为之一愣,连原创作者金鼓先生本人都感到受宠若惊。得到蔡先生如此高的评价后,金鼓先生对其作品充满了信心。同时,蔡先生还毫不客气地对曲调的部分不足之处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金鼓先生接纳了这些建议,连夜对曲调再次做了修改,特别在音域上为了便于大众传唱,特意将曲调音域限制于6度,目的是高、中、低音的歌手都能够演唱。修改完之后,又请蔡先生试唱了几遍,在双方都满意后才算正式定稿(即现在的歌曲版本)。后来,蔡先生在征得金鼓先生同意后,以这首歌的原唱人的身份,开始在各种演出场合将这首歌作为自己的主打歌曲献给广大听众,深受大家的喜爱和认可。

金鼓先生历来把名和利看的很淡,是个非常讲原则的人,他认为曲调是根据四川民间小调改编而成,没必要写上自己的名字。因此,1951年第一张《太阳出来喜洋洋》唱片发行之前,金鼓先生就与人民唱片厂约定,在唱片介绍词曲作者栏中只写:四川山歌(四川民歌),金鼓词。这也成了之后所有发表这首歌的出版物上的统一标识。由于该歌的歌词结构短小,形式简练,曲调明快,情趣谐活,富有四川人民的热情和豪迈的性格,再加上郎朗爽口的浓郁四川乡土气息的曲调,唱片一经问世,大家争先恐后地抢着购买,一时间大街小巷也开始传唱起来。

1953年周恩来总理来上海视察,应邀观看了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举办的文艺晚会,开幕前,总理得知著名歌唱家蔡绍序先生今天也要为大家献歌时,点名请蔡绍序先生为大家献上《太阳出来喜洋洋》这首四川山歌。蔡先生为了不辜负总理的期望,登台后的第一首歌曲便唱了《太阳出来喜洋洋》。高亢激越、热情洋溢的词和曲,再加上蔡先生那独特的男高音歌喉,一下子扣住了观众和总理的心弦,会场内的气氛也达到了高潮,大家不由的随着歌曲的旋律,一边鼓掌,一边跟着蔡先生哼唱。当蔡先生的歌声刚落,全场观众随同总理一起站了起来,雷鸣般的掌声久久的.......。

那以后,各大报纸的记者相继采访了歌曲作者金鼓先生和歌唱家蔡绍序先生。50年代,广播电台和车站、码头等公共场所的广播喇叭不间断地播放这首民歌,成了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的经典民歌,金鼓先生的名字从此也被大家所熟知。之后,随诸多我国艺术家在世界各地演绎这首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红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蜚声于海外。该歌还被选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材和我国声乐考级(民歌类)教材里。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经典民歌”。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我国的大多数音乐作品无法正常与广大民众见面,《太阳出来喜洋洋》也未逃过这一劫。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包括《太阳出来喜洋洋》才陆续重新和广大民众见了面。由于文革期间对原创的音乐作品出版物破坏的很厉害,造成后来许多出版社在重版这些音乐作品时(特别是民歌类),一时找不到作品的词、曲作者,因此出现了较多的民歌无词、曲作者的现象。《太阳出来喜洋洋》就是其中的一列,还因上海音乐学院丁善德在文革后将《太阳出来喜洋洋》改编为钢琴独奏曲时,由于一时疏忽没署上词曲作者金鼓先生的名字,从而导致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原创著作权人金鼓先生的名字被人们淡忘了。直至80年代后,音乐出版物刊登《太阳出来喜洋洋》时,又开始署上了金鼓先生的名字。注:

李犹龙先生,1933年毕业于东方美术专科学校,学习音乐和美术。1934年跟随革命先驱车耀先先生从事地下党组织工作,参与创办地下党秘密刊物《大声周刊》杂志,1940年进入中国电影制片厂,受田汉、阳翰笙、司徒慧敏、夏衍等知名文化人士的邀请,参加重庆中国电影制片厂的反映抗日救国的电影摄制和大型话剧演出。解放后,任通俗文化出版社主编、1951年任华东文联(即后来的作家协会)编辑兼巴金秘书。

鲜为人知的建筑“大跃进” 篇6

按照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的规定,一般性建筑的耐久年限为50年到100年。然而现实中,很多建筑的实际寿命与设计通则的要求有相当大的距离。住建部的一位负责人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说:“我国是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却只能持续25~30年。”

相较之下,英国建筑的平均寿命达到132年,美国是74年。

房屋寿命究竟是如何缩短的?

苏式建筑:设计标准低,施工质量好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建筑技术主要是学习苏联。

上世纪50年代时,国际上盖楼房有一个安全系数(抗震、抗风综合系数),最高的是6和7,一般都是3和4,数字越大说明楼房越安全。但苏联是按破损状态来设计的,也就是现在叫的“极限状态”。

“意思是说,拿多个梁压一根柱子,看压到多少个的时候柱子会被破坏,在实践的基础上会产生一个安全性的预估,从而降低材料的使用成本。理论上应该是先进的,但是把安全度降下来了。”1960年毕业于莫斯科建筑工程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1962年起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任教的王庆霖解释说。

苏联当时建楼安全系数是2,他们认为这个系数就够了。王庆霖说,“从50年代开始我们学习苏联,总的安全系数不高,但事故也不多,因为当时人做事认真,施工质量好。比如我们学校的教学楼,1955年建的还挺好,还在用。学生宿舍都是1955年、1956年建的,楼层不高,用黄泥加砂浆,根本没有水泥,到现在还在用。当然前提是没有遭遇大地震。”

1966年,中国开始有了自己的国家标准,1974年还有过一次修订,但基本上还是苏联那套东西。1989年开始有所谓更先进的标准:以概率为基础的设计理论,通过多项分析来表达的设计方法。当时算是先进,现在大家还都在用这个安全系数。

最近的一次修订,是从2010年开始,国家对一些建筑规范标准陆续修订,较大地提高了安全系数。主要考虑到各类建筑抗震性能差,而我国恰恰是多地震国家。另外,从荷载上也提高了,例如苏联时期住宅的荷载大概一平方米只按150公斤来设计,比国际标准少了250公斤;大概从2000年后,才提高到了200公斤。

“这个标准比国外低很多,但是,即使在汶川地震中,只要按标准设计,没有偷工减料正常施工的房子,结果证明都没有垮,是完全能够达到要求的。”王庆霖说。

“大跃进”以后:兴起“施工革命”

上世纪50年代,我国的建筑质量还是比较好的。虽然安全标准要求不高,但是施工质量好,尽管有的房子用的是黄泥砂浆。

可到了“大跃进”至文革时期,建筑质量就开始大幅下降了。

资深土木工程师张登善亲见亲历了许多哭笑不得的建筑业故事。

“我曾经问一些年轻的工程师:建一座面积约800平方米的三层砖木结构宿舍楼,从基础到交付使用,如果尽可能地快,得多少时间?”他说,“没有人答对。实际是15.5小时。也就是说,清晨破土动工,傍晚就水流灯亮了。人们不相信,但这是我亲眼所见的事实。”

这件事发生在四川德阳工业区重型机器厂工地。那个时代放了很多“卫星”,这是其中的一个,引起过很大的轰动。

这样做很不经济。采用人海战术,用工量超出常规好几倍。质量尤其粗糙。例如10米高的砖墙一天砌到顶是违反国家《规范》的规定的(按规定,砖墙每天只能砌1.2米)。由于灰缝下沉量集中发生,建筑物出现很多裂缝。

这些楼质量差,但还能使用,比它的一些兄弟“卫星”要幸运得多。哈尔滨的农业大厦,一座五层的大楼,竣工后一个晚上,突然崩塌,幸好尚未住人,未造成严重伤亡。这是一座“四不用”大楼,所谓“四不用”,指楼的结构中不用钢材、木材、水泥和红砖。真是一个敢想敢干的结晶。

由于中国的财力、物力有限,根本实现不了“超英赶美”的宏伟目标,所以大搞紧缺物资的代用品就成了技术人员一项重要工作。缺钢筋,找竹筋、玻璃纤维代用;缺木材,找玻璃钢(以树脂粘合玻璃纤维制成)代用;缺水泥、红砖,找蒸养或非蒸养硅酸盐代用,于是“四不用”的建筑就出现了。

不要以为这些事都是群众自发的行为,不是,是各级组织号召的。

张登善回忆道,“我还清楚记得德阳工业区区委书记在群众大会上号召推广超声波的情景。他说:‘不就是一截钢管、头上装上一个薄钢片吗?能量就在这个薄钢片上。和小时候玩儿的竹管上加一片竹叶一个意思。你们信不信,反正我相信。’当天晚上,我单位职工一夜未眠,加工超声波。仓库管理员奉命打开仓库,听凭各取所需,结果一晚上用了十余吨钢管。凡是水阀、汽阀都装上‘超声波’,算是实现了‘一夜超声化’,也是一颗‘卫星’。”这些事例是说不完的。听起来好像笑话,想想却令人心酸。”

这些不尊重科学的冒进行为,发生在工程技术人员从事的领域,工程技术人员当然是有责任的。但责任多大,要具体分析。

“大跃进”一开始就强调“两参一改三结合”,重大问题都由领导、工人、技术人员三结合决定。技术人员是主办者,但领导有否决权和拍板权。在技术人员中,有迎合领导心理,投其所好,以求政治进步者;有坚持科学,据理力争,不怕右倾保守之名者,但那是少数。大多数人坚持科学而不强调,陈己见而不坚持,最后服从领导决定。这和当时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比较软弱有关。反右以后,知识分子心有余悸。毛主席历来反对“攻其一点,不计其余”,而一般知识分子却是“一点”也马虎不得的,只能“夹着尾巴做人”。

市场化下:再次“大跃进”

“革命年代”过去了。1980年,中央正式提出实行住房商品化:“允许私人拥有自己的住房”,住房制度改革在各地逐步展开。

随后的十年中,城镇住宅竣工面积迅速增长。据统计,1979到1989年,全国城镇住宅建设的投资是此前30年的7倍,建成住宅面积是新中国成立前住宅总面积的2.6倍。

1993年国务院第43号令中正式提出,将国家、单位统包的住房建设,改为国家、单位、个人合理负担,并且决定建立房地产交易市场和房屋维修、管理市场。

“市场化”是那个时代的关键词。但市场的忽然袭来,也带来问题。

这一时期的住宅建设,仍以“脱困”为主要目标,为的是解决民众“没房子住”的问题,对住宅质量没有具体要求。

比如,我国规范房屋建筑质量最高层次的法律《建筑法》1997年出台,《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2000年1月才正式在国务院通过并施行。

建筑设计使用年限标准经历了四次更改,直到2000年,才出台《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确定普通房屋和建筑物的设计使用年限是50年。

1980年代末,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教授张原曾在广州、深圳的多个工地上工作:“当时市场好听一点是非常活,负面地讲,就是乱。”

房地产市场开放后,允许私人建筑公司参与房产开发。当年一个流行的说法是:遇到10个人里,9个在经商,经商的人里,大部分都做房地产、地产开发。1986年,全国只有近两千家房地产开发企业,1999年这个数字达到了两万。

在此之前,国企占据了建筑市场绝大部分江山,建筑工人队伍稳定,虽然没有严格的监理制度,但几十年计划经济在公司内部形成一套自己的队伍管理模式。

私人地产公司兴起,建筑业开始大量聘请农民工。八九十年代的建筑工人,很多本身就是农民,“放下锄头,拿起泥刀,就变成了瓦工”。

仿佛在一夜之间,在全国范围内上百幢住宅拔地而起。据统计,1980到1997年,平均每年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都增加0.5平方米。

同样“乱”的还有建筑行业专业人才。张原曾和开发商、建筑方打过很多次交道。在他看来,80年代初出现了大批“不懂装懂”的人:甲方请来的设计师自称是“草根设计师”——他们并非科班出身——一些“工程师”甚至没有学过建筑工程。

“定时炸弹”:无设计,无监管,无维修

八九十年代的许多房子,质量甚至比“文革”前更差。

江苏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总站总工程师金孝全参与了对2011年无锡市老楼坍塌的调查,他说倒塌的老楼“根本就没有设计可言”。

根据1994年出版的《中国质量万里行》,80年代末质量监管部门就已开始收到住户的投诉。资料显示,仅1995年一年,浙江省消协就一次收到39户联名投诉;福建省消协也曾受理过一起396户的联名投诉。

公开数据显示,1996年上半年,建设部(现住建部)受理的239件商品房投拆中,反映使用功能和装饰质量问题的占了81%。

中国“民间验房第一人”丁渤从1999年开始,从事验房行业15年,见过各种年代和规格的房子。他一眼就指出,浙江奉化市倒塌居民楼,是八九十年代建造的砖混结构多层住宅。

丁渤说,八九十年代的房子楼层一般只在7层左右,单户面积多在50平方米以内,客厅一般较小,也没有飘窗和大面积采光的技术。

与现在相比,八九十年代建筑行业的技术水平要低很多。但上海市房屋建筑设计院院长顾陆忠说,浙江宁波市、奉化市的居民楼,即使是按照90年代的标准去建也不应该发生坍塌。

顾陆忠的另一个身份,是上海市房屋检测技术委员会委员。他说,八九十年代的房子在技术上与现在有一定差距。

当时的住宅多采用砖混结构,只要住户随便在墙上打个洞,都会造成建筑承重的问题。一次,丁渤去家住南京某小区三层的业主家验房,竟发现该栋楼一楼的房主已经将屋内几乎所有墙壁打通,导致三楼和四楼墙壁裂缝严重,已然成为“危房”。

这和2012年底宁波市徐戎三村住宅倒塌的情况一样。宁波市政府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倒塌的住宅每层都存在拆改现象,尤其是底层,承重墙体拆改最严重,部分墙体进入承载极限。

房屋国有时,各个单位都有自己的维修流程,“三年一小修,五年一中修,十年一大修”是标配。可八十年代住宅市场化后,定期维修机制已逐渐缺失。商品房的维修要通过业委会,只有得到三分之二以上住户的同意才能维修。“开发商往往嫌麻烦,用这个借口逃避维护。”丁渤说。

任何住宅都有它的使用寿命周期,八九十年代砖混结构住宅的寿命周期应保持在50~59年之间,才能达到资源利用的最优状态——中国新建建筑只能持续25~30年的使用寿命。

2000年以后,国家住建部的政策和法规逐渐健全了,施工到监理,技术的规范,企业资质的要求,整体有了提升,包括对房子交工以后的管理和使用。建筑质量从那时开始好转。

而处理那批来自八九十年代的建筑,就像拆除一颗颗“定时炸弹”:查找危楼、排除危险和重新建设缺一不可。

李光耀鲜为人知的故事 篇7

李光耀的生死劫

1942年的一天,新加坡华人接到侵占日军的命令,要求即刻到惹兰勿刹体育场集中,接受检查。附近的华人都遵照执行了,李光耀也磨蹭着来到体育场。

日军开始挨个盘查。他见一个个年轻力壮的男子被日军押上车,一会儿就装满了四五十辆。年轻的他也没能逃脱。车里挤满了壮汉,大家都不知道要被送到哪里。有胆大的问了身边的日军,转而告诉大家:“他们准备把我们送去做工,听说包吃还有工钱。”那年月找工作不易,听到这个消息,有些人已转忧为喜,开始与家人告别。

他仍放心不下,壮着胆子问日本兵:“你们真要送我们去做工?”日本兵低下头瞟了他一眼,大声说:“是的,每天工钱不少于5块。”周围的人听得真切,有些感激日本人,但他注意到那日本兵的眼神似乎比平时友善,顿时感到不对。他警觉地环顾四周,看见建筑物旁站满了荷枪实弹的日本兵,越发觉得杀机四伏。得想办法逃走!他悄声要几个好友一起逃,却没人响应,他们都渴望获得这份工作,根本不愿离开。没办法,他只能独自挤到车栏边,瞅准卡车急转弯时,冒险跳了下去。

第二天,他就听到消息,因日本对新加坡华人筹款支援中国抗日不满,大开杀戒,那些上车的壮汉无一幸免。

对贪污的老朋友下狠手

李光耀领导的人民行动党,之所以一直坐在执政党的位子上,成功的基础之一就是廉洁。“我们从上台的第一天起就开始确保每一块钱都要准确统计,为民而花。”这种不能乱花公家一块钱的理念,成为新加坡廉政制度建设的基础。每位公务员在工作中接受价值超过50新元的礼品必须缴公,否则以贪污受贿罪论处,会面临5-7年的牢狱之灾,还要将入职以来自己积累下来的全部公积金和养老金上缴国库。

1986年11月,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部长郑章远被指控接受营建商贿赂100万新元。郑是李光耀多年老友,事发后向李光耀求情,但李拒绝与其会面。郑随后自杀,其家人又请求不要公布此事,但李光耀却按规定将此事公开处理。今天人们在贪污调查局的展室里,仍能看到郑章远生前写下的忏悔信。

澄清“买打折房”流言

1995年,时任内阁资政的李光耀和他的儿子李显龙,以打折价格购得两处房产。社会上传说他们利用特权购买廉价房。李光耀十分气愤,因为当时买房打折是惯例。

为澄清流言蜚语,李光耀决定公布购房经过和打折后的价格,并将打折的100万新元交给政府,要求政府调查处理。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调查后认为,购房打折是当时市场惯例,李氏父子购房打折并无不妥。时任总理的吴作栋认为,政府无权接受这100万新元,把此款退给李光耀。李捐给了慈善机关,并要求总理把这件事提交国会辩论,彻底公开事情的来龙去脉。在辩论过程中,连反对党议员也表示,购房打折是市场的一般做法,并无不妥,李氏父子并没有利用特权购廉价房。

为夫人开“后门”看病

2003年10月,时年82岁高龄的柯玉芝陪同丈夫李光耀访问英国时,突然在伦敦四季酒店中风,病情危急。李光耀立即打电话叫救护车,但是,救护车在45分钟之后才姗姗来迟,将柯玉芝送往酒店附近的皇家伦敦医院,而医院与酒店之间的路程只需要10分钟。

到达医院后,直到深夜也没有人为柯玉芝提供CT扫描服务,医生表示,由于伦敦没有私人医院可以在深夜提供CT扫描,若非特殊安排,李夫人只能等到早上8点才能接受脑部检查。李光耀无奈之下,只好把夫人送到他们下榻酒店附近的一所提供免费医疗的公共医院。

谁知医院对情况紧急的病人不紧不慢,而且需要排队等待治疗,而此时距发病已经过了一个半小时。

情急之下,李光耀只好“动用”他的关系请新加坡驻英国最高专员致电唐宁街10号,希望英国政府出面与医院协调。在首相府的干预下,CT扫描时间提前到凌晨3时30分,柯玉芝大脑中的血块清晰可见。经过急救,柯玉芝暂时脱离生命危险。

事后,有人捅出李光耀为夫人看病“走后门”的“丑闻”。不过,对于此事,就连英国媒体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在英国效率低下的医疗体系下,李光耀的行为只是任何一个爱自己妻子的丈夫所做的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已。

上一篇:搞笑版小学生造句下一篇:万圣节经典语录搞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