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歌端午节随想
艾草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这是奶奶在端午节时教我的歌谣。记得爸爸常跟我说起他童年的往事,在他的故事里,端午节对他是一个充满好奇而又充满期待的节日:在初夏那个节日的晚上,剥开一个粽子,满屋飘香,大家围在一起,小孩缠着大人讲那个熟悉但却百听不厌的故事:两千多年以前,古老的中国战火纷飞,在农历五月初五的那一天,有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看到自己的国家面临着亡国危运,而他心中的抱负却无法实现,他悲痛欲绝怀抱着石头投向波涛滚滚的汨罗江,他就是屈原;渔民划着船,四处寻找他们爱戴的屈原,他们为了让水中的鱼儿不吃掉屈原的身体,就把糯米裹在散发着清香的竹叶里,投到了江里&&每当故事讲到这时,大人们总会指着天空说: 你看,天空中那颗最明亮的星星,就是屈原化成的。而小孩子们便会抬起头遥望着那深邃的天空,寻找那颗最明亮的星星。
又到一年粽飘香,你是否对端午节有所期待呢? 吃着粽子,是否能吃出粽子中的那段故事?遥望天空,隔着笼罩着的蒙蒙工业雾气,是否还能望得见天上那颗闪耀的星星?
高楼大厦平地而起,大片的麦田消失了,在城市的边缘,我们已经很难看见出门一望麦儿黄的景象了。是啊,时空的变换,端午节是否也在这钢筋水泥的挤压中越走越远呢?喧闹的城市,承载着人们太多的欲望,父辈们的欢乐,是否已淹没在城市的闪烁的霓虹灯中了呢?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随想
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贡献,主要是他在继承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上和“五四”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他的散文对中国散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继他之后,中国散文开启了一片繁花似锦的新局面。
一、构思精巧,剪裁得当
朱自清的散文,扣住中心内容提炼素材,精密构思,从而详略得当、疏密相间、虚实融合、紧凑而尽情地在极经济的篇幅里表现丰富的内容。如《荷塘月色》的结构艺术可谓参差繁密而错落有致。全篇集中在“荷塘月色”的描摹上。他以观赏的视线为线索,先写荷塘水面的田田相挨的荷叶、零星点辍的荷花,以及投在荷叶上面的疏影和笼罩在荷花上的薄雾; 再写荷塘四面的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柳树; 最后写从远处射来的一两点灯光和树梢上隐隐约约的远山。这种构图布局上的精美,使得画面层次分明, 各种景物,错落有致,呈现出立体的美,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此外,他还把动静、虚实、浓淡、疏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整个画面色彩均匀悦目, 富有浓郁的诗意。
同时,他的散文还选择了最新的构思方式,如《背影》这篇文章就有明显的特点。一般来说,写人物忌讳写背影的,“画眼睛”成为人们认定的使人物传神的好方法,如不能画眼睛,至少要在人物的面部表情上做文章,但朱自清在《背影》中偏不写眼睛、不画面部,而只写背影,这是用诗的方法来构思的。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一瞬间的形象加以诗化。父亲是他十分熟悉的人物,对于太熟悉的人物,往往可以从任何一处微小动作、角度的观察发现其全部性格特点。
二、写景抒情,紧密结合
朱先生散文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就是最纯的抒情散文,写到了风花雪月,也要点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来, 以抒怀抱。
《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把作者当时所“极感到诱惑底力量,颓废底滋味与现代的懊恼”,想通过自然之景超脱而又不能忘情于社会的矛盾心绪, 十分微妙地流露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使自然风光反被抹上了作者浓郁的感情色彩。故而散文一开始是作者“疯狂似的不能自主地”沉醉在灯月辉映、桨声悠扬中,神往六朝金粉、笙歌彻夜的繁华与艳迹,最终却由于现实的丑恶黑暗,“清艳的夜景为之减色”,“那不安的心愈显活跃了,”“船里便满载着怅惆了。”
三、语言凝练,精雕细刻
朱自清的描写自然风景的散文中也不乏饱含优美、浓郁情致的篇章。他前期散文《绿》就是典范,读其文可以看到,他用清新朴素的笔调赋予天外流云、枕石亭阁、凌空瀑布、凝碧深潭以鲜明的形象和色彩,形成了色调柔和、神形毕肖的画面。又紧扣“绿”字对梅雨潭那令人“惊诧”、令人留连和陶醉的绿的描写。在作者的笔下,读者看到了“闪闪的绿”“奇异的绿”“似荷叶铺着的绿”“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皱缬着”“滑滑明亮”的绿,且有了质感———“那样软,那样嫩”。更甚者,“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与其比,“似乎太淡了”; 杭州跑马寺近旁的“绿壁”与其比,“又太浓了”; 同西湖的碧波比,“太明了”; 和秦淮河凝香溢脂的波涛比,“又太暗了”,因而作者说“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以至于把这“神妙”的绿虚幻成温柔而恬静的姑娘,情不自禁地向“绿姑娘”扑去,使自己激荡的心魄栖息在清澈、碧绿的潭水里。
四、追求口语,雅俗共赏
叶绍均在《朱佩弦先生》一书说: “现在大学里如果开现代文学课程,或者有人编现代本国文学史,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学的会写口语,朱先生应该是首先被提及的。”朱自清“可观”的成就,突出地体现在“谈话风”语言艺术方面的建树,这是朱自清散文创作的一种新的审美追求,也是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散文美学的一大贡献。
朱自清创作伊始,便注重北平的方言,以北平话做底子,从口语中提取有效的表现部分,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文学语言的口语化迈进,并逐步形成一种堪称典范独具个性的白话文学语言──“谈话风”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念起来上口,有现代口语的韵味,叫人觉得那是现代人口里的话, 不是不尴不尬的‘白话文’”( 叶圣陶《朱佩弦先生》) 。虽说仍属知识分子化的口语,却亲切自然,鲜活上口,幽默风趣,雅俗共赏,这就使得他的散文比起当时的作品来,拥有更多的读者,缩小了新文学与人民大众之间的距离,而这正是朱自清高于一般作家的地方,也是他为现代文学尤其是为现代散文语言的建设所作的开拓性贡献。
五、手法多样,技能精湛
作者擅长于对自然景物作细致观察,对声音、色彩有独特的敏锐感受, 并尽力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运用多种手法,描绘了一幅幅幽远宁静、声色俱全、可感可触的艺术画卷。
以《荷塘月色》为例,出水的荷叶象“亭亭的舞女的裙”,打着朵儿的白花象“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这里的喻体都是秀丽雅致的。“不仅如此,作者的比喻手法又常与通感、拟人等交融到一起。如写清香: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者把花( 嗅觉) 比喻成歌声( 听觉) ,立体化了花香给人的感受性,借歌声的特点写出了清香的幽幽渺渺,增强了空寂辽远的情味。此外,作者选择的所有喻体都依附于清幽宁静、悠远美丽的基本情调,可见笔致之精细。
关键词:朱自清 散文 随想
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贡献,主要是他在继承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上和“五四”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他的散文对中国散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继他之后,中国散文开启了一片繁花似锦的新局面。
一、构思精巧,剪裁得当
朱自清的散文,扣住中心内容提炼素材,精密构思,从而详略得当、疏密相间、虚实融合、紧凑而尽情地在极经济的篇幅里表现丰富的内容。如《荷塘月色》的结构艺术可谓参差繁密而错落有致。全篇集中在“荷塘月色”的描摹上。他以观赏的视线为线索,先写荷塘水面的田田相挨的荷叶、零星点辍的荷花,以及投在荷叶上面的疏影和笼罩在荷花上的薄雾;再写荷塘四面的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柳树;最后写从远处射来的一两点灯光和树梢上隐隐约约的远山。这种构图布局上的精美,使得画面层次分明,各种景物,错落有致,呈现出立体的美,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此外,他还把动静、虚实、浓淡、疏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整个画面色彩均匀悦目,富有浓郁的诗意。
同时,他的散文还选择了最新的构思方式,如《背影》这篇文章就有明显的特点。一般来说,写人物忌讳写背影的,“画眼睛”成为人们认定的使人物传神的好方法,如不能画眼睛,至少要在人物的面部表情上做文章,但朱自清在《背影》中偏不写眼睛、不画面部,而只写背影,这是用诗的方法来构思的。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一瞬间的形象加以诗化。父亲是他十分熟悉的人物,对于太熟悉的人物,往往可以从任何一处微小动作、角度的观察发现其全部性格特点。
二、写景抒情,紧密结合
朱先生散文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就是最纯的抒情散文,写到了风花雪月,也要点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来,以抒怀抱。
《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把作者当时所“极感到诱惑底力量,颓废底滋味与现代的懊恼”,想通过自然之景超脱而又不能忘情于社会的矛盾心绪,十分微妙地流露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使自然风光反被抹上了作者浓郁的感情色彩。故而散文一开始是作者“疯狂似的不能自主地”沉醉在灯月辉映、桨声悠扬中,神往六朝金粉、笙歌彻夜的繁华与艳迹,最终却由于现实的丑恶黑暗,“清艳的夜景为之减色”,“那不安的心愈显活跃了,”“船里便满载着怅惆了。”
三、语言凝练,精雕细刻
朱自清的描写自然风景的散文中也不乏饱含优美、浓郁情致的篇章。他前期散文《绿》就是典范,读其文可以看到,他用清新朴素的笔调赋予天外流云、枕石亭阁、凌空瀑布、凝碧深潭以鲜明的形象和色彩,形成了色调柔和、神形毕肖的画面。又紧扣“绿”字对梅雨潭那令人“惊诧”、令人留连和陶醉的绿的描写。在作者的笔下,读者看到了“闪闪的绿”“奇异的绿”“似荷叶铺着的绿”“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皱缬着”“滑滑明亮”的绿,且有了质感——“那样软,那样嫩”。更甚者,“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与其比,“似乎太淡了”;杭州跑马寺近旁的“绿壁”与其比,“又太浓了”;同西湖的碧波比,“太明了”;和秦淮河凝香溢脂的波涛比,“又太暗了”,因而作者说“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以至于把这“神妙”的绿虚幻成温柔而恬静的姑娘,情不自禁地向“绿姑娘”扑去,使自己激荡的心魄栖息在清澈、碧绿的潭水里。
四、追求口语,雅俗共赏
叶绍均在《朱佩弦先生》一书说:“现在大学里如果开现代文学课程,或者有人编现代本国文学史,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学的会写口语,朱先生应该是首先被提及的。”朱自清“可观”的成就,突出地体现在“谈话风”语言艺术方面的建树,这是朱自清散文创作的一种新的审美追求,也是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散文美学的一大贡献。
朱自清创作伊始,便注重北平的方言,以北平话做底子,从口语中提取有效的表现部分,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文学语言的口语化迈进,并逐步形成一种堪称典范独具个性的白话文学语言──“谈话风”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念起来上口,有现代口语的韵味,叫人觉得那是现代人口里的话,不是不尴不尬的‘白话文’”(叶圣陶《朱佩弦先生》)。虽说仍属知识分子化的口语,却亲切自然,鲜活上口,幽默风趣,雅俗共赏,这就使得他的散文比起当时的作品来,拥有更多的读者,缩小了新文学与人民大众之间的距离,而这正是朱自清高于一般作家的地方,也是他为现代文学尤其是为现代散文语言的建设所作的开拓性贡献。
五、手法多样,技能精湛
作者擅长于对自然景物作细致观察,对声音、色彩有独特的敏锐感受,并尽力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运用多种手法,描绘了一幅幅幽远宁静、声色俱全、可感可触的艺术画卷。
以《荷塘月色》为例,出水的荷叶象“亭亭的舞女的裙”,打着朵儿的白花象“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这里的喻体都是秀丽雅致的。“不仅如此,作者的比喻手法又常与通感、拟人等交融到一起。如写清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者把花(嗅觉)比喻成歌声(听觉),立体化了花香给人的感受性,借歌声的特点写出了清香的幽幽渺渺,增强了空寂辽远的情味。此外,作者选择的所有喻体都依附于清幽宁静、悠远美丽的基本情调,可见笔致之精细。
总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创作,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从早期的清秀隽永到中期的质朴醇厚,到后期的激进深邃,无不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情趣,无不与时代息息相通,正像他的老朋友杨振声说:“他的散文,确实给我们开出了一条平坦大道,这条道路将永远领导我们前进。”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建立了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
参考文献:
[1]朱佩弦先生.叶圣陶散文(甲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2]朱自清.匆匆.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3]朱自清.背影.朱自清——学生必备经典导读,2004.
[4]朱自清.背影.教科书八年级(下).语文出版社,2004.
[5]吴晓东,程光炜,孔庆东,郜元宝,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6]朱自清.荷塘月色——朱自清散文全集.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1.
[7]杨振声.朱自清与现代散文.1925.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大家一听到这首童谣一定会想起端午节吧!端午节这一天,按民俗,家家户户要吃粽子,以此纪念屈原。相传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爱国诗人屈原眼看着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含恨抱石头投汨罗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纷纷赛龙舟,吃粽子,年年如此,端午节由此而来。
在端午节这天,最开心的要数孩子们了,大人们用雄黄酒在孩子们的额头上画个“王”字来辟邪,孩子们要佩戴五颜六色的香囊,手腕或足裸上会系上五颜六色的丝带作为“长命缕”。在这天,孩子们还能吃到香喷喷的粽子:吃咸的,有肉粽,美味异常;吃甜的,有豆沙和红枣粽,香甜可口,每种都能让人回味无穷。
在这一天,最热闹的活动应该是“赛龙舟”。每到这时,人们来到河边观看比赛。之间一条条装饰成龙形的赛船向离弦的箭一样,飞驰在河面上。船头坐着一位擂鼓手,他正在敲打着鼓,伴着“一、二,加油”的吆喝声,队员们奋力的划着桨,每条船你追我赶,互不相让。两岸的人们喊着“加油、加油”,正呐喊助威,这声势仿佛千里之外的人都能听到。
“五月五,是端阳……”家乡的童谣会一直铭记在我的心中。
桥的功能:把你从此岸渡到彼岸。桥的种类:石板桥、拱桥、梁桥、斜拉桥、悬索桥、高架桥、结合体系桥。
人生之旅离不开桥。囊括着身体和心灵的衔接。达官显贵需要桥,阔佬大亨也需要桥。
平民百姓需要桥。宽容是友爱的桥.耕耘是收获的桥。失败是成功的桥。
达官显贵需要的是一种登上更高层次的桥――骑在平民身上,作威作福。想,我多伟大。
阔佬大亨需要的是一种敛得更多财宝的`桥――站在乞丐身旁,耀武扬威。看,我多富有。
平民百姓需要的是一种衣暖身食充饥的桥――等在天堂路口,一身轻松。说,我多逍遥。
因为,他们有各自的人生旅程。
达官显贵也好,阔佬大亨也罢,总是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惟平民百姓走得潇洒,睡得安然。他们不用担心因果通三世的报应。
宽容是友爱的桥。善待他人,就是为自己修福。不管是老人还是孩子,他会记着你的好。
耕耘是收获的桥。不惜汗水,辛勤劳作,勤恳的付出,必将得到丰厚的回报。
春天是真的来了,看着这美丽的春景,想起了田维的文字“万物美好,我在中央”。
从家里到县城,一路颠簸,实在头晕。躺在床上想睡,却又实在睡不着,只是仰着,想减轻些晕。却渐渐只听见有人在外面说着些什么,隐约听到有人说得什么有个老头死在县医院里了。这传来的声音好像是有人在讲电话。“你老头什么时候弄回家的啊?”“什么?上午。我们上午回家怎么没遇见你?”“哦。”这声音明亮又轻快,像讲些家庭琐事。电话停止了,但这声儿却没有停止。好像又跟其他什么人在对话。“他叫我去,我可不去。又要买布,又要买手巾什么的,麻烦。我索性说我害怕,不去了。”
歇了片刻,这声音又响起。“那家生了孩子,还叫我过去呢!我也不过去,麻烦得要死,嗨——”
“老头死了”“我怕”“生了”“麻烦”。这些个字,这些个声音充进了我的脑袋。让我的脑袋像气球一样充着气,越来越大,越来越大,没有让我减轻晕,倒让我越来越晕了。它膨胀着,膨胀着,终于,砰的一声,炸了。炸亮了我的眼睛。我张望着,张望着。却看不见了灯,看不见了桌,看不见了人,只看见这有一块黑,那有一块白。这样的黑黑白白充满了我的视野,让我看不见一点光,也看不见一点亮。
这黑黑白白慢慢旋转,慢慢旋转。刚开始黑白分明,最终却融合在了一起。让黑里有了白,白里有了黑。在这新混和的色里,我看不见了黑,也望不见了白。
我终于在这黑白里睡了,或者,我竟在这黑白里醒了。
二、中秋前
10月29,中秋节前一天。天气晴好,万里无云。中午上完大机回来。在竹园门口看到一中年男人坐在石头上,头发很乱。
我疑心他是穿着黑色夹克的,我疑心他今年四十二岁,我疑心他九月初七生日。我疑心着上了楼。二楼的走廊很是阴森,很是暗黑。我疑心那个男人正坐在我们寝室阳台上,阳光泄在他憨厚的笑容上。他笑着望着我的床铺,望着我的书桌。我推门进去,阳台上什么也没有,只有我早晨放过去的凳子。
我走到二楼窗边,望见男人旁边站着一个男孩。男人起身和男孩一起走了。男孩比男人高出些许。阳光照在他们身上,很是温和。
我疑心那男孩便是我。
三、湿
今天的江南下雨了,一场不及防的春雨,很撩人。
中午送伞的人很多,等伞的人也很多。杨妈送伞,错过了;奶奶送伞,也错过了。我共着江涛的伞回来,湿了布鞋。家里很乱,心里很乱,外面被雨冲得也应该很乱。
晚自习后遇见张文。他说本以为下雨很浪漫,我说心绪罢了。他说他应该读文科,我认为我也应该读文科。
回来的路上踩着几个雷,又湿了鞋。
明天就是二模了。江南的雨还在下,雨声很乱。只盼着明天晴了,别再湿了。
四、回来
你回来吧,回来吧!又走过了一个春秋,看这阳春的风景呀!
你回来吧!虽然你选择了躲避,我还是会原谅你的呀!尝尝这暖春的空气,花儿盛开着只为等待,鸟儿欢唱着等你回来。
你看呀,河水早已解冻,你可以撑着小船,亦或是御着风儿——回来。
回来吧,不要再留恋南方的风景,这儿更美丽,你看吧,苦寒般的春天过后,什么都那么柔嫩,像被梦洗过一样呀!
哦!你看那鸟儿多么调皮,唱着歌儿还在嬉戏,俊丽的风儿一拂过,却羞红了桃花的脸颊。
看!风儿在一旁咯咯地笑呢!
你回来吧!怎么?还不想?那我再跟你聊到——下一个春季!
五、花
昨天下起了雨。
下午,天上仍然飘着斜丝,老妈来我租住的地方给我加餐,这是很幸福的。之后她便离开了,可她却忘了钥匙。我只好骑车送过去,什么也没想,我便骑车走了。这时雨是停了的,但依着她的脾性,很快便会又下起来的。于是我骑得很快。送到之后,又匆匆离开了,怕又碰上雨。
又骑得很快,半途中,骑到路边时,看见了一些花,晚上看起来不怎么艳,然而,在路灯的交映之下,却也有那种若即若离的朦胧之美。就在那一刻,她彻底征服了我。脑中充满了对她的喜爱,全然不顾什么道德的话了。是的,我摘了一枝。我已经完全被她征服了。
回来后,我将她插进灌满井水的瓶子里。我不用自来水,他不配。是的,井水富有诗意。我细细观赏,却怎么也叫不出她的名字来。哦,不必,不必叫出她的名字来。她是花,具有所有花儿的娇美。
雨又下起来了,且似乎比之前还要凶些。以往,我喜欢骤雨,因为那种雨是一种释然。要在以前,这种细雨是不会让我痛快的,他不够酣畅,更不要说淋漓了。可现在,我却希望他下小一点,再小一点,我可不愿他伤害了我心爱的花儿,不愿“绿肥红瘦”。
花儿是勇敢的,无论是代表富贵的牡丹,代表隐逸的菊花,也不论是代表高洁的荷花,还是代表美丽的水仙,都是勇敢的。除去这些代表意义,她们是花,她们是美丽的,也是勇敢的,毕竟“花无百日红”,虽说“花有重开日”,可是,这些重开的花们,却再也不是去年的姑娘了,她们是勇敢的。
注定终有一天会香消玉殒,可是他们却把最美丽的一面给展示出来了。是那么热烈、美丽,不会顾及将来的凄凉。
无论是有权的官员们,有钱的商人们;也不论是勤劳的农民们,还是苦学的学子们。除去他们的身份、经历、地位、地域不论,他们是人。注定终有一天会老去、死去,可是他们将最美丽的生命展示出来了。是的,生命是美丽的,是那么美丽,就像花儿一样。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三五成群的黄发小儿,呼啦啦地从路上跑过,急急地停步侧身让着他们,心里虽很是不满,却也羡慕着那样不知天高地厚的年龄。笑着,闹着,有时还挂着眼泪,也能和同伴们嘻嘻哈哈。
抬头望了望天空,还是一成不变的湛蓝,白云散开着,像块不着边际的布。春日的斜阳让人心中多了少许温和,独自回家的路上,放学的孩子们说着笑着,活泼的男生,安静的女生。一瞬间觉得自己曾经也是这样的啊,怎么似曾相识的画面如此的陌生。
郎骑竹马来,举手弄青梅。似乎也曾有过一起长大的男孩子,直到初中毕业都是一个学校,有次不知道是谁的恶作剧,上学路上说什么要一起结婚的话,被同行的.伙伴告了老师,于是我们被罚站了一节课。好长一段时间都会被开玩笑,不过都没在意,还是很好的朋友。然而高中便分道扬镳,没有了后来。
记不清过了多久,大雨已去,只留下星星点点、丝丝缕缕细雨,随风飘散在无尽的夜色里,绵绵的雨、淡淡的水气合成薄薄的雨雾,悬浮在雾灯上,远处亭亭玉立的分道杆,宛如身姿曼妙的女子,雨中起舞,抚摸雨的柔弱,框构成一副雨夜最美的画景。
天地间缠绕着一袭寒冷,夜愈深沉愈加明显,这样的深夜,不管是内心热浪怎么样翻涌,身体依然会感觉到一丝丝凉意。顶棚桔黄的灯光,耀眼地散发着温暖,也许是唯一能燃起我对温暖的渴求。握着笔的手,半天没有写出一个字;刚沏的茶水,也渐渐凉去,我在思绪什么?岁月给予我们太记忆,似水流年是我渐行渐远的青春年华,在我转身回首的时候,希望还能够从万千飞舞的碎片中,追寻曾经辉煌的身影。
透过明亮的玻璃,琉璃般的心境,随着怅怅的风儿、随着时钟的摆动,慢慢远去。偶尔清脆的汽笛,苍凉而锐利,环绕静谧的车道。那急匆匆地车影,携我欲去,泛起地面一道瞬息的雨迹。
我的心一直在寻找幸福的路途中。
寻找幸福的情感与影相随,在我心里此起彼伏,随着夜与昼的交替,时而疏淡,时而浓郁。过去的许多年里,为了谋生,白天的我,像一颗螺钉铆在固有的轨道上。繁复的世界,在我的眼里,只有工作、家务和采买。常常感受不到风儿是南还是西,绿色是新还是旧。走在黄昏的街市上,车轮碾压道路的轰鸣声震耳欲聋,各种车辆排出的尾气甚嚣尘上。许多擦肩而过的人,满脸的慵惓与冷漠,在我的眼前飘忽闪去。这样的时刻,我既疲惫,又兴味索然,寻找幸福的心情就很淡很轻。
回到家里,在另一个不可怠慢的战场上,陀螺般旋转。一天的忙碌终于结束了,夜也深了,整个城市与大地开始入睡,夜的潮水不急不缓悄然涌来。睡意全无的我,有的时候,感觉到幽暗渺茫的天幕上,一颗又一颗亮晶晶的星儿,遥远而神秘地俯视着我;更多的时候,感受到千古不变孤悬在空中的月儿,温情脉脉地凝视着大地,村庄,树木与河流。这样的时候,我的心就像天上的月儿、星儿一样,清朗而高远,寻找幸福的心情就像蛛网绵长而细密。
与星月的对视与思索,对幸福的不懈寻找,我深感白昼的身不由己与不能免俗,那时,形格势禁,全然没有了我自己。我被外力推拉着,颠覆着,机械地,也许有意义,也许无意义地运转着。
幸亏,还有夜晚,给了我自由随想的领地,我可以做一朵自由绽放的花。放任灵魂出壳,思绪飘飞,随心所欲,漫游八方,享受寻找幸福的温馨与浪漫,诗意的栖息。
于是,我对夜晚充满了感激。
在这个城市沉沉酣睡之时,依稀地听见了火车撞击铁轨,大地战抖的异响,这声音将我带到了遥远的地域。就想,同一地平线上的另一座城市,那里的夜晚,可有箫音如缕,心潮奔涌,追怀无期?那里可有与我同样的人,暗夜里,思绪滚沸,仍在虚无莫测的世界里,寻找过去与未来收藏于心的几缕期许?
即使在梦中,我的思绪仍没有安睡。在永恒的夜空下,我寻找着同我一样痴情地寻找幸福的同类。我相信,在茫茫的宇宙空间里,一定存在着根系相通,两心相知。
在无数个平平常常的夜晚里,我饱尝了打开内心,插翅而飞,若神若仙,肆意云游,在芳草萋萋的百花园里,轻甩水袖,歌之舞之的风神俊逸。
不经意触动了某一根神经,尘封在内心深处的一些人和事,渐渐地浮出了记忆的屏幕,就有隐隐的心痛,针刺般击伤。为曾经的漫不经心,轻率遗失掉的珍贵与美好而扼腕叹息,渴望失而复得的心绪总是使自己,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不尽的思绪在守望与回归中漂流。
对幸福的锲而不舍地寻找,使我无怨无悔地在夜的深林里跋涉。夜露浸湿了我的衣襟,花草的芳香沁人肺腑。我问星儿,我问月儿,我问苍穹,我问大地,在这个崇尚物质享受的今天,坚持理想主义有无意义?为什么明知时光不会倒流,为什么我还执迷不悟地怀恋旧日?为什么明知所有的等待,到头来都会是无望的结局,还矢志不渝地祈盼着奇迹?
我像一个虔诚的朝圣者,执着地倾听着寻找幸福的回声,等待着回声里无所不在的温暖与明丽,将自己的灵魂温润,熏醉。
也许,渺小衰微的我,不该在漫漫长夜里有这样漫无边际的思绪。是谁说过,生活是实实在在的,不存在着诗意?可是,我却在这样虚无缥缈的思绪中,享受到了大浪漫和大自由,获得了解脱和救赎,体悟到了寻找和想象的快乐和旖旎。
那种无拘无束,天马行空,如风一样的思绪,对于行走在尘世里的人来说,真是一种极好的释放与宣泄,逃逸与游离。否则,白日里被一条无形的绳索捆绑着,牵扯着,身不由己的人,怎能享受到这样的.自由与舒展?这种自我放逐与解脱,对于保持身心健康,是多么有益的一个出口与通道啊!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我习惯于让思绪在夜的潮水里飘荡,那些来自于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对于幸福的寻找,其实,就是让我,爱这个既美好又丑陋的俗世,爱那些相通与相悖的人,爱这个悲欣交集的人生。这样的感悟与收获,使我皈依般拥抱着那些真的,善的,美的感知,并不时摊开双手,让它们像鸟儿一样,呼啦啦地飞到天涯海角。
我想,我是在守候。
是像麦田的守望者那样,虔诚地守望着,在夜晚复活,天明即隐去,被岁月枯荣过,被悲欣打磨过,沧桑而又清纯的初心吗?
我想,我是在回归。
是像游子回归故园那样,心无旁骛地回归于越来越远离的精神家园;回归于自己的内心,对生命不断进行拷问,反观,察省,涅盘,做一个真实地,保有自我一片天空的赤子吗?
感谢夜晚,给了我自由思考的空间与契机。
正由于夜晚给了我放牧心路历程无限广阔的领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循环往复,缤纷摇曳,因而,我的内心始终是葱茏蓬勃的,有一种向上生长的力,像一杆细瘦的翠竹,虚空有节,长盛不衰。
尽管在现实面前,这颗心往往是不堪一击,无能为力的。一个人的弱小是不可否认的,却不是向世俗献媚与缴械的依凭与托词。我无力改变世界,也无力做理想的自己。但我对于自己的内心而言,我又是强大的,无敌的。我可以向期许的那个我执着而行,有自己的思维,有自己的爱恨情愁,有自己的生命姿态,有自己对幸福的理解与寻找,坚守一片小小的港湾,让爱意与温暖在我的周围弥漫。
我喜欢这样地活着,对爱与尊严的心仪与守护,成全了一个寻常女子的梦树开花。
夜晚的黑真好,可寄花雨做船儿。
日升月落,昼夜不停,冬去春来,草木葳蕤,时光的钟摆,滴滴答答,转眼间,又是清明。
坟头的荒草,青了复黄,黄了又青。石雕的碑楼,凝眸静立,只有那伫立于荒丘的柏树,四时守望,郁郁葱葱。
带着满满的敬意和虔诚,还有那各式各样,只要是心里能想得到的供品,在这个被称作坟墓的荒丘面前,叩首如捣,跪着祭供,行礼如躬!那些或久远或新鲜的伤疤,被逐一揭开,祭祀者的心灵,一满真诚,。行礼如仪,每个人虽都有人生的目标,在塚丘前,个个须接受良心和道德的拷问,裊袅的蓝烟,在坟头升起,火苗明灭,其势随风,这又象极了,朝拜者们那忐忑不安的心情,灵魂在故人面前,无处躲藏,愧疚过后,心灵得助,渐次升华!这萧瑟的坟地,虽然荒草丛生,森森柏前,却有庄重肃穆的仪容,荒芜是大自然的.原生态,是末经雕琢的美玉陈横,玉体藏地,山河蕴秀,灵魂升天,日月有明,虔诚的心啊,如对清风,有愧悔交加,有失态失声,有自愧弗如的扼腕叹息,有超越升顶的荣耀和激动,百感交集,五味杂陈,但虔心弗移,是缅怀和敬仰,无论荣辱得失,在逝者的面前,汲取的都是道德的滋养,得到的都是奋发的力量!先人啊,这一切风儿都告诉了你:我,我们,她,她们,大家们都来看你!有思念,有寄托,有回憶,有叹息!但更多的却是敬仰,当然也有许多无助和些许的无奈,试问谁有回天之手,能挽住生命的笼缰,让亲人永这欢聚,不会离去?
风中伫立,一任野风吹乱这或秀美如丝,或健白如草的发根,让眼泪在那或年轻澄澈,或沧桑混浊的眼里,尽情的流淌,岁月有序,花开渐次,生命无常,逝者如斯!明明白白的知道,生命是有灵性的,身体不过是她的载体,离开了这灵性,身体不过是一具皮囊,生命是有温度的,离开了这充满活力的温度,身体便会变得冰凉。生命是有思考的,沒有思考的生命,一定如孤魂野鬼般漫无目标,四处游弋。生命是有尊严的,否则,诚如对天地的敬畏,对风日月的景仰,对死的祭奠,对生的渴望!诚如对风云雷电,时雨阳光!诚如对生老病死的呥叹,诚如对花井花落的酬唱。
清明,不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对逝者的怀念,对心灵的洗礼,对恩情的报答,对往事的追忆,对长者的安慰,对下一代耳濡目染的熏陶和教育。
教沐春风,世代延绎,心有敬畏,道德弘起。
清明,你是告慰逝者,启迪后者,唤起激情,绽放人生的奠礼,你是中华民族孝老爱亲光荣传统的延续。
都说秋天是成熟的季节,难道春天不也是成熟的季节么!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枯后的荣,不就是一种新生?不就是一种成熟么?
自然界的春天,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孤立的春天,她是无数个春夏秋冬的聚合,她是几千年、几万年、上亿年的历史的一个延续。
每一个春天,都承继了上一个春天,那么,这其中的那种古老的无边的厚重,这其中的那种沉甸甸的无以言说的份量,不就是一种成熟么?又仅仅是成熟两个字就能涵括的么?
人类的`春天,也并不是每年日历上元旦、春节、惊蛰、春分那种简单的划分。她是一份漫长的进化的记录,猿人、原始人、农耕社会、工业文明、现代人。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化,都标志着从一个春天,走向另一个春天。
在这里,春天,已经具备了一种秋天不能相提并论的辉煌的灿烂的成熟了。
人生的春天,同样是不断走向成熟。
孩子长成了青年。小伙子步入了中年。
每经历一个春天,树木多长了一圈年轮,人生多增添了一份沧桑。回首十年前、二十年前,那时候的春天,是一片嫩绿,一片透明。如今呢,如今的春天,是一片深黛,一片迷惘。
那时候的春天,看到的,是一片欣荣,一片蓬勃,现在呢,现在的春天,看到的,是一片沉静,一片旷远。翻完了一本日历,又重新翻一本日历的那一份感慨,是翻半本日历,哪怕是翻了三分之二本日历,所不能比拟的。
哦,又是春天,这一声感慨,有多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