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散文:母亲的温度

2024-09-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抒情散文:母亲的温度(精选13篇)

抒情散文:母亲的温度 篇1

今天整理背过的包包,理出一叠票据,是母亲初查出病时在钦州一医院住院、检查、治疗的发票和单据,轻轻地一张张点,细心地一张张看,我似乎又感受到了母亲生命的温度,和病魔带给母亲生命的疼痛。

到今天,母亲已离开我们一年多八个月了,母亲生命的痕迹似乎越来越模糊了。因为习俗,在母亲离世的当初,母亲生前用过的衣物用品、甚至形象踪迹都化作青烟随她西去;而依恋和思念也在时间的酱洗中变成了怀念和偶尔的忧伤。但我知道在我周围的物质世界,在我的心绪天空,因为不愿也没能做过清理和归置,所以总会有母亲生前用过的一些东西、生活过的一些痕迹,就如母亲慈爱的面容、柔弱的形象静静地浮现在我的心空一角一样,就那样静静地闲置在某些角落。不经意间,或者不刻意地寻找,就能让我在怀念母亲时,实实在在地触摸到母亲生命的温度和气味。

有俗话说:对孩子来说母亲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其实对谁都一样,母亲就是家的概念,没有了母亲,家也就基本坍塌了。母亲是在三、四月间查出遭遇癌魔的,辗转钦州、上海、老家治疗,仅延续生命十五个月。十五个月折腾了母亲的生命,折磨了母亲的生活,也砥砺了以母亲为根基的家的风骨。自母亲离世后,许多与家相联的情愫和思想,在这二十个月的时日里已然勾兑和磨蚀,那些因母亲而温暖、因母亲而温情、因母亲而温馨的`感觉和意念也越发骨感起来。也许就这样不经意捡起与母亲生命相关的一点东西,哪怕是一些碎片,才会将那些感觉和意念重新饱满温度和气味。

抒情散文:母亲的温度 篇2

这是杨朔的《荔枝蜜》一文中的一段。作者对蜜蜂的赞美是多么美,又是多么耐人寻味啊!然而它又岂仅是歌颂蜜蜂,作者在这里不仅激发了我们对蜜蜂的崇敬,而且把我们引进了更高的境界——对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热爱,对辛勤的劳动人民的热爱。我们就像读了一首热情而含蓄的诗一样,受到了强烈的感染。作者精巧的构思,洋溢的热情,优美的文笔贯穿全篇,仅从这一段引文里,就使我们感受到一种浓郁的诗意了。

散文的诗意,是许多散文家所刻意追求的。高尔基就曾要求青年作家像写诗一样去写散文,在鲁迅的作品中就有许多这样的抒情散文(尤其是《野草》中的散文)。既谓诗意,当然也就要具有一些诗的特点,而这种特点我以为主要是指作家用写诗那样的丰富的想象、饱满的感情和精炼优美的语言来抒发作者的感受,告诉读者一种深刻的思想,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来表达他的感受是构成散文诗意的重要因素。也就是作家把他在现实生活中最激动的内心感受用抒情的笔调表达出来,才能构成散文的诗意。因此,我们不能把诗意作狭隘的理解。郭沫若在解释什么是诗时说:“诗的本职专在抒情。抒情的文字便不采诗形,也不失其诗。例如近代的自由诗,散文诗,都是些抒情的散文。”这些话对我们理解诗意是有启发的。作者要抒情,当然就离不开诗人那种丰富的想象和饱满的感情了。

抒情散文中直接和间接抒情的使用 篇3

关键词:抒情散文;写作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167-01

抒情散文是通过对景物或事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文章。抒情,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加以表现抒发的一种作文技法。抒情的目的是倾吐情感,引人共鸣。文章重点在于抒发作者的内心之情。写人、写景、叙事、观物都是为抒情服务的。那如何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来抒发情感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使用“直接抒情”

作者在文中直接表达自己被现实生活所激发起来的感情,叫直接抒情,一般称之为“直抒胸臆”。感情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它存在于人们的内心,别人不容易捉摸,自己也不是那容易表现的。一般而言,直接抒情要同具体的描述结合起来,还可以同想象和联想结合起来。直接抒情的语言,往往蕴含着生活哲理,或是借助一定的修辞方法,或是语言的色彩、间节、节奏、句型上富有特色。

例如朱自清《背影》中,朱自清先生的四次“流泪”,均情动于衷,做到了寓情于理;使人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层层铺垫,泪洒全篇,从正面有力地衬托了父亲的感人之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先看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后,直述家庭的变故:祖母去世,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这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回到徐州,看到“满院狼藉的东西”;回到家中,又看到“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今不胜昔之感油然而生,因而不禁簌簌地流下了眼泪。这是伤感的泪,伤丧亲之凄楚,感人世之多艰。面对此景,“我”热泪潸然是人之常情。如果不这样写.而是表现出一副铁石心肠,那反倒有悖情理。

再看文章的主体部分。写父亲到车站为“我”送行,作者两次写到流泪。第一次是写父亲越过铁道为“我”买桔子而流泪。作为父亲,对已成年的儿子外出就学,尽管事忙,但仍挤出时间亲自送到车站,再三叮嘱,细心关照。为了给儿子买桔子,拖着肥胖的身躯,蹒跚地走到铁道边,在爬月台时,看到“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把全部感情都倾注在儿子身上了。此时此刻,怎能不使儿子感动呢?所以,“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这是激动的泪,是“我”对父亲一片爱子之情无限感激的自然流露。

车站送行第二次写到流泪,是与父子分别时。父亲把送儿子的各个环节都安排好以后,又嘱咐儿子一番,才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再也找不着了。此次分别后,父子何时才能再相见?父亲的差使已经交卸,以后他赋闲的日子怎样度过?“我”思前想后,是“我”为父亲晚年生活境遇的不测而担心流出的泪。流泪自然,亲切感人。

最后一次写“我”流泪,是在文章结尾部分的补叙中。回想父亲奔波一生,晚年仍不得舒心,从来信中得知,他已年老多病,恐不久将别于人世。于是,“我”的眼中又闪出“晶莹的泪光”。这是思念的泪,思父亲之近况,念父亲之不幸,以泪代言,由情而发,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且与前几次流泪相互照应,起到了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作用。

总之,文章写“我”的四次流泪,均属情之所至。

二、使用“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就是作者在文中借助于一定的媒介来抒发感情。它包括通过叙事抒情。这种抒情性叙述,侧重于以情叙事、融情于事。它可以写完整的事件,如朱自清的《背影》,也可以写事情的片断,如孙犁的《亡人逸事》。但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充溢于叙事的文字之中。通过写景抒情,作者的情感间接地附丽于山川名胜、自然景象之中,或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或借助自然景象的烘托来体现内心的感受,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对地坛景物的描绘,以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通过状物抒情,作者往往把外物当作感情的激发物和寄托物。感情是内因,外物是诱因,如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综上所述,间接抒情包括以事件为媒介的缘事抒情,以景象为媒介的借景抒情和以物体为媒介的托物抒情。下面举详细例子说明。

例如胡适的《追悼志摩》一开头不是抒写作者的巨大悲痛,而是精妙不凡地引用了徐志摩最富盛名的诗《再别康桥》的最后一节: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大家知道,志摩是死在“那淋漓的大雨里”,死在“那迷的大雾里”,死在飞机失事的“烈焰里”。

然而,当人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打开这篇悼文,展现在眼前的却是一个风度潇洒、满怀柔情的青年,正用他那神奇的彩笔勾画出一个情意缠绵、凄婉低回的境界,以柔和轻盈的旋律吟唱着对康橋对生活如痴如梦般的依恋,为了不破坏这和谐统一,他“悄悄地”“轻轻地”离开,竟连一片云彩也舍不得带走!这是徐志摩生前为我们创造的意境,一个飘逸幽邃的境界。作者还没有抒写一个字,但作者内心的那种惨痛欲绝之情已跃然诗间,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温度抒情散文 篇4

记忆里,爷爷有一双温暖的大手,上面长满了一层层厚厚的老茧。每当爷爷牵着我的手时,那种毛毛刺刺的感觉会让我很不舒服,于是,不懂事的我便会硬生生地甩开那只手。现在回想起来,却觉得是如此的依恋……

三岁那年,我拿着一张纸在书桌前反复地折叠着——刚刚电视节目里的那个姐姐好棒啊,一下子就把一张纸折成了小船,可我却怎么老是折不出来呢?我苦恼地撑着下巴,唉声叹气的。“怎么了,小家伙?”爷爷走了过来对我说,“又在烦恼什么呢?看你眉头皱的,跟个小老太一样!”“哎呀,人家烦着呢!这纸船多难折,纸都快折烂了,还是折不成!”我不满地嘟囔着。爷爷笑了,拉开书桌抽屉取出一张纸,让我照着他的步骤去做,可我还是不会。爷爷就手把手地教我:“先把纸摊平,然后对折,再……”爷爷温暖的大手握着我的小手,终于折出了一只纸船。我欣喜地把折好的纸船放进盛满水的小木盆,鼓起腮帮子用力吹了一口气,小船“扬帆起航”了!爷爷乐呵呵地蹲下来和我一起用嘴吹木盆里的纸船,还用手划着水。看小纸船在水里荡漾开去,我高兴地抓住爷爷的手晃啊晃:“起航啰!起航啰……”

四岁那年,爷爷拿来了笔和纸,放在正玩布娃娃的我面前,说:“学习的时间到了。”我正玩得高兴,下意识地搂紧了布娃娃。爷爷摊开手心,一颗巧克力糖静静地躺在里面,我只好咽着口水乖乖就范。大手握着小手,一笔一画地在本子上写着,一阵阵温热却有点毛糙的感觉从手背上传来,不知不觉中,我的手暖暖地学会了写字。完成任务后,爷爷另一只宽大的手掌慢慢张开,里边的那颗糖,带着爷爷手心里的温度,吃起来是那么的甜美、温暖。

哦,爷爷的手,总能带给我惊喜,带给我温暖的快乐与温馨的呵护:在那条我们手牵着手一起走过的石子路上,爷爷把刚刚捡起的那枚落叶变成了一个“勺子”递给我;快乐奔跑着的我,不小心摔倒在地上,那双温暖而有力的大手扶起了我,为我拭去脸上的泪水……如今,这双手和它的主人早已随风而逝多年,可那手心里的温度,却温暖了我童年的记忆,饱含了许多我注定无法回报的爱。

爷爷手心里的温度,是那只永远漂流在我心海里的纸船,是那颗一直甜在我心底最深处的巧克力糖,是我摔倒时轻轻拭去我脸上泪水的最温暖的抚慰……

描写母亲的抒情散文 篇5

最让母亲不堪的,这座灰旧的小楼还不是我的家。在这个陌生的地方,母亲常独自诉说。那时的母亲是孤独而忧郁的,她的叨唠里,最大的心结是走不回月下的故乡了。

这是我工作的学校,现在也是母亲没有预计的旅店了。母亲常说,无事莫如三堂。三堂,就是学堂、庙堂、祠堂。年初,我连哄带骗、好说歹说,让母亲离开了她空巢的老家。短短几天,母亲便意兴萧索了。我知道,离巢的老人比老人空巢更加无助、冷清和落寞了。

锁着母亲,其实是我最大的心殇。年前,要强的母亲、88岁的母亲,终于用一根拐杖走上了暮年。她是摔伤的,卧病一年后又奇迹般地站起来了。只是她迈上几步,两腿颤颤巍巍的,让一边看的人更加着急。刚开始,母亲在我房间里走走,坐坐。一次,母亲居然一个人走下了四楼。我看见她的时候,她坐在一丛石楠树下,她和一个老婆婆在大声地闲聊。两位耳背的老人,大多听不清对方讲的什么,但这不影响她们交谈,她们聊得那么的开心。

可是有一回,我下班回家的时候,发现我母亲不见了。我找遍了整个校园,不见她的拐杖,也没听见那熟悉的叨唠声。我走出校门,看见母亲了。她坐在路边,正在揉着那条萎缩的腿脚。我很生气,大声地凶她:“谁叫你出来的?再摔一次怎么办?碰着车了怎么办?走丢了怎么办?”

母亲怯怯地看着我,像个做错事的孩子:“唉,再不出来了。我就想看看这条路能走到哪里。”我没听她细说,我一把驮起母亲。我直起身的一瞬,心里微微一疼。母亲是那么轻,好像我背着的就是一片叶子,又像是我背着的小时候的女儿。

我背着母亲,轻轻地,走过一片艳阳,走过学生的目光。

这以后,母亲不出去而我上班时,我便锁着母亲了。

锁着母亲的日子,我自己回家更勤了。我害怕她摔倒了,害怕她烫着了,更害怕她年迈的孤独了。有次,我出门,母亲明明是坐着的,可我走出楼道,偶一回头,母亲趴在阳台上了,她一动不动的看着我。这种情形,就像小时候母亲送我上学、迎我回家是常见的,可这时候她的目光里多了一份依赖和不舍。

母亲是听不见我的脚步声的,她一定在心里默数着我的步履,数着我走下四楼、三楼,再看我走出一楼的那一刻。我想母亲是老了,她能看见我一定是她最大的心安了。母亲眼睛不好,她的目光抵达不了远方,但她浑浊的目光总能锁住儿子的背影。即使人来人往,亲情这个坐标,母亲说什么也不会丢失的。

阳光满天时,母亲喜欢看云,喜欢看落在阳台上的麻雀,喜欢看楼下忙碌的人影;下雨天,阳台上的母亲叨唠更多了,我想母亲此时更落寞,一定在回想着她青春的往事。

每次上班,当我落锁的`那一刻,母亲便走向了阳台,她会准时地守候在阳台边。她目送着我的离去,搜寻着我渐行渐远的轨迹。

我狠心地,有时是快速地逃离楼外那块平地。每当我走入石楠树下时,我闭着眼,静静地站一会,我轻轻地说:

母亲只有你的抒情散文 篇6

有一个人,她给了你世界上最无私的爱。有一人,你愿意用一生去回报她,可是她的恩惠你却永远也还不完。这个人就是——母亲。

母亲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一个幸福的家。她用自己最无私的爱,谱写了世间最伟大的篇章。

母亲如一缕缕温暖的阳光,使我们茁壮成长;母亲如一盏盏明亮的路灯,给予我们的教育和开导,使我们获取知识和力量;母亲如一朵朵美丽的鲜花,用清新的花香渲染着我们幼小的内心……母亲就是呢个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感恩的人!

对于还未成年的我们来说,我们无法体会到父母含辛茹苦抚养我们的辛苦。我们只能尽自己所能,来回报他们,感恩他们。

5月13日是母亲节,是我们心中最难以忘却的日子。这个节日,是对母亲的赞美和颂扬,是提醒我们时刻记住:感恩我们的母亲。 5月13日,我们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聆听完母亲的唠叨,诚恳面对母亲的`严厉,感悟母亲阳光般的心灵世界……

母亲将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渐渐的开始厌烦了母亲的唠叨、啰嗦。然而当我们仔细想想时,就能明白母亲倾注了半生的精力来哺育你、教导你,至死方休,在她通过唠叨的语言来关心你时,你反而对他不理不睬,她会多么伤心……

每一个母亲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每一个母亲都不曾想要跟孩子索要什么。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中写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啊!母亲的恩情太大了,就行阳光之于小草,是永远也报答不完的。

在家里,母亲的关爱如泉涌般包围着我们;在学校里,母亲的思念如丝网般牵动着我们;陪伴时,母亲的真情与温馨时刻感染着我们……回想起成长道路上的种种片段:牙牙学语,背时识字,生病时母亲对我的守护,上学前的叮咛,放学后的欢乐与忧愁;春日里的风筝和草地上的滚闹,夏日里的游泳,秋日里的郊游,冬日里灯下伴我读书。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母亲对我的爱所构成的温情。谢谢你,母亲!是你教会了我做人的基本原则,是你给予我生命,是你……

浅谈写景抒情散文中动词的使用 篇7

写景抒情散文是景和情的自然融合。有的重在抒情, 感情随着景物的描摹喷涌而出;有的以写景为主, 景中深蕴着作者的感情;有的亦景亦情, 感情的表达深沉执着;有的看似纯粹的描摹景物, 但也处处可见作者的情思。

写景抒情散文中动词的使用, 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如宗璞《西湖漫笔》中关于花港观鱼场景的描写如下:“那是满地的新荷, 圆圆的绿叶, 或亭亭立于水上, 或婉转靠在水面, 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 跳跃满池。绿色, 本来是生命的颜色, 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 那样鲜, 那样亮, 柳枝儿一摆, 似乎蹬着脚告诉你, 春天来了。荷叶, 则要持重一些, 初夏, 则更成熟一些, 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 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 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 翩然起舞了。”

其中“新荷”点明了时节, “立”、“靠”、“跳跃”等动词的使用将文章充满了蓬勃的生机。特别是“跳跃满池”给人一种新荷初长, 池内荷叶不多。但叶子却一点一滴慢慢地嵌入池中, 宛若轻盈无比的仙子一般。“立”显出亭亭少女的清新优雅。“靠”则有相互依偎安抚的柔美感。又如:“从花港乘船而回, 雨已停了。远山青中带紫, 如同凝住了一段云霞。波平如镜, 船儿在水面上滑行, 只有桨声欸乃, 愈增加了一湖幽静。一会儿摇船的姑娘歇了桨, 喝了杯茶, 靠在船舷, 只见她向水中一摸, 顺手便带上一条欢蹦乱跳的大鲤鱼。她自己只微笑着, 一声不出, 把鱼甩在船板上, 同船的朋友看得入迷, 连连说, 这怎么可能?上岸时, 又回头看那在浓重暮色中变得无边无际的白茫茫的湖水, 惊叹道:‘真是个神奇的湖!’”一条不起眼的“鱼”打破了整副画面的静态, 使一切笼上了一层神秘迷蒙的美感。动态的画面不仅激荡着那波平如镜的湖面, 更激荡着读者的心灵。

一边好的文章犹如一幅优美的画卷, 不受时空的阻隔, 任凭想象无限的延展开来。而那动人心弦处或许就是那些稀松平常的一、两个动作。通过动词的介入使得我们能在写景抒情的散文中徜徉于美景, 又随着故事情节而跌宕起伏。

细腻观察和体会我们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艺术源自于生活, 却又高于生活。”如实的描绘不免使文章显得呆板, 它还需要作者进行合理、大胆而独特的联想、想象, 使“一切景语皆情语”都能反映作者的情感。很多名家的美文景致都是浮想联翩, 这样就给了读者阅读上的美感, 也激发了读者的思绪, 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抒情散文的阅读与写作对应指导 篇8

一.从抒情散文构思套路解读名篇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曾经有一位散文作者总结出了一套散文构思法,他设置了一套散文的八股,并说自己按照此法流水线创作,一个月内发表了近二十篇散文。当时曾被斥为对散文文体的亵渎。现在,据说输入写作程序的电脑,写出的文章水平也不在一般人之下,只是诸多原因没能普及。其实,散文写作确实存在基本套路。作为初涉者总结并学习基本套路,未尝不可。以贾平凹的《丑石》和朱自清的《绿》为例,我们试作归纳。

首先,题目往往有象征意义,本义之外有另外的寓意,如《丑石》既指石头形状外形之丑,也指世人偏见之丑。《绿》既指自然之美,也指善良心灵之美。

其次,开文主要集中在描写对象的三方面,色彩,形状,质地。色彩例举:《丑石》中“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绿》中“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形状例举:《丑石》中“它极不规则,没棱角儿,也没平面儿”,《绿》中则更细致,“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质地例举:《丑石》中“石匠看了看,摇着头,嫌它石质太细,也不采用”,《绿》中那一段,“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很明显,在描写这三个方面时,作者都充分运用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等等,使描写对象生动具体,渲染铺陈,制造氛围。在描写形状时,还运用了俯仰视角、远近变距等手法。

第三,描写对象本身写足了,怎么办?描写背景,设想背景。《丑石》如此写下去:“它静静地卧在那里,院边的槐荫没有庇覆它,花儿也不再在它身边生长。荒草便繁衍出来,枝蔓上下,慢慢地,竟锈上了绿苔、黑斑”,“雨天就盛满了水。常常雨过三天了,地上已经干燥,那石凹里水儿还有,鸡儿便去那里渴饮。每每到了十五的夜晚,我们盼着满月出来,就爬到其上,翘望天边”。借雨借夜色了。《绿》是借风,“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这类似我们现在的ps照片,世间万物,只要能突出描写对象特点,皆可为我所用。或明或暗,或动或静,这就有了以暗写明以动写静诸多办法。

第四,纵比或横比,在比较中凸显描写对象特点。纵写,也就是追溯时间,从《丑石》中可见:“这使我们都很惊奇!这又怪又丑的石头,原来是天上的呢!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它给了他们光明,向往,憧憬;而它落下来了,在污土里,荒草里,一躺就是几百年了。”也就是问从哪里来,倘若有神话传说典故之类也可。梅雨潭没有,或者作者不知,《绿》中用横比,横比是空间比较,“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你看,北京杭州西湖秦淮河,都来捧场子了。

第五,放进事件中,没有事件,那就放进想象中。《丑石》写了天文学家来解读丑石,《绿》只能用想象完成提升,“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

第六,结尾,散文是作为哲理散文还是作为抒情散文,在这里区别明显。《丑石》是这样: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绿》是这样: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前者是哲理,明明白白。后者是抒情,呼应开头,但不说明白,抒情讲究个含蓄。

二.从抒情散文构思套路解析阅读鉴赏对应考点

对照全国和省市高考《考试说明》,再比对一下我们在前面概括的散文写作套路,搜集历年高考语文文学阅读题,加以整理,不难勾勒出散文阅读题考查的写作技巧简图。

第一类是有关题目的命题。主要考查题目象征意义,与套路中第一点吻合。

第二类是从开篇中命题,考查a,点题。b,为下文铺垫。c,与结尾呼应。d,渲染烘托气氛。与套路中第二点相关的考试内容有: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等等;衬托手法,包括反衬映衬等;还有变换视角侧面描写等。

第三类是对应套路第三点,以暗写明,以动写静,环境描写,烘托气氛。

第四类是对应套路第四点,对比描写,想象描写,时空变换,引用典故等。

第五类考查细节描写,包括动作对话神态心理描写等。

第六类考查主题思想,与第一类题相联系,象征意义,哲学寓意。若分值较大,则从全文构架中考不散之“神”。

三.按抒情散文构思套路进行作文训练

笔者在高三作文课上曾以随身携带钥匙为话题在全班进行口头作文。

色、形、质,多用修辞手法。

每个人身上都带着钥匙,有家门的,有办公室的,有小汽车的。钥匙多了就有了钥匙环,钥匙包,据说贫穷年代,腰上挂一串钥匙曾经是男人流行的装饰。你想,不管那钥匙是铜的钢的,那闪亮的金属光泽是耀眼的。而长长短短钥匙排列一起,让人想到边民们脖子上的银饰品,举手投足之间,钥匙也会在你腰间或口袋里欢乐地嬉闹,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生机。

靠背景描写,钥匙环,钥匙包等。

单个的钥匙往往是挂在孩子的脖子上,那是父母怕孩子丢失它。随着孩子的奔跑,那枚钥匙敲打着孩子的小胸脯,时时提醒该回家了。或许,它会藏在门口的某个老地方,共同拥有的人探手可得,他们因为这个秘密彼此更加信任和亲密。而生活中,更多的是钥匙们被集合在一起,有了钥匙环和钥匙包,人们的财富多了,秘密多了。钥匙环多是年轻人用,除了钥匙,往往还挂着卡通小工艺品。那钥匙环不是藏着掖着,干脆吊在小背包上了。而钥匙包,多是成人用,有布的、塑料的,高档的是真皮的。据说名品店的品牌货,一只就要上万元。试想,躺在那样钥匙包里的钥匙,一定像那些豪车上的土豪,养尊处优。

纵比写钥匙产生,从绳结到管钥到十字钥。横比写,从铜质到不锈钢到指纹。

最早的钥匙是什么?是绳结。某位老祖宗有次打了个死扣,自己也解不开了,于是就发明了管钥,铁的或铜的,不光能开家门的锁,也能开城门的锁。铅合金出现,不锈钢出现,钥匙用料也越来越牢固了,而且越来越精致复杂了。现在最先进的钥匙是指纹,还有数字密码。钥匙似乎有一天将消失于生活中。

想象:老师交给你教室钥匙;第一辆新车钥匙;刘邦咸阳交钥匙给项羽。

一个新生报到,班主任将教室钥匙交给你,那是信任鼓励和责任,你一定设定时钟,每天成为第一个到教室的人。当你拥有第一辆心爱的自行车或摩托车,你接过那枚车钥匙的喜悦不亚于考了一次满分,车钥匙是快乐的拥有权。想当年,先克咸阳的刘邦俯首将国库钥匙呈给项羽时,项羽收下的不仅是钥匙,还有谦卑和敬畏,项羽因此骄横而踏上不归路。

哲理:锁再复杂总有钥匙可开,不设防是最美境界。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钥匙和锁的博弈无休无止,钥匙从有形走向无形。但我们渴望有一天锁消失钥匙也消失,人人坦荡,夜不闭户。更渴望有一天,人与人的心不设枷锁,不系心结,相亲相爱,天下大同。

整理出一套散文结构法,只是想通过它从写作的角度阅读理解散文,便于解读文本。从写作的角度言,也只适合初学写作者入门练笔,因为倘若多读散文,你会发现,优秀的散文并不受教条的限制。所以,作为也在写作的语文老师,我深知,它仅能作为对付考试的伎俩。

赞美母亲抒情散文 篇9

三月的北风吹过村庄,温柔的拂过我的脸颊,这时我想起了母亲。关于母亲这是一个伟大的主题,一个永恒的主题;一张永远饱满深情的笑脸,一张永远慈祥的笑脸,全世界的母亲都是如此。一笔浓墨,两行清泪,在信笺的稿纸上,写满了相思的笔痕,寒意凄冷,满眸尽是忧伤,关于这个相思里的话题,最多的就是很想你。岁月的刀痕划开了过隙的一切美好,等待里的光阴,重复叠层着距离外的天涯。守候里的叹息,像及了虔诚的祈愿,让悲伤在细微的孤独里,幻化成美丽的音符,在宽微的指尖流动,光阴易逝,风过流年。

我一直在想人生之所以美好,在于生命的底蕴里始终流动着对母亲最纯粹的感恩和永远的怀念,因为母亲给了我生命,母亲给了我阳光,给了我思想,给了我世界。一纸经年,时光老了又老,谁温暖了岁月?谁又感动了谁?一阙游子吟又有几人常思量?漫步流光,炊烟几度,我知道村口湿漉漉的守候和眺望始终是我那白发苍苍的亲娘,我仿佛就站在不远的地方,清晰地听见那亲切的呼唤萦绕耳畔,并且与母亲那温暖的怀抱紧紧拥抱。当思念的风声自指尖滑过,我知道这是我灵魂深处最遥远的张望,穿越我的情感府邸直抵母亲的每一寸肌肤,泪水潸然而下,执一阕相思饱蘸我颠沛流离的呼吸,为你站成一株执念的树,年年岁岁守候你的平安。我深深懂得陪我一生的,最珍贵最难割舍的就是母亲的给予――这份永恒的厚重,这是由血缘铸成的坚实城堡,即使在海角天涯都彼此牵挂难舍,彼此祝福相互珍重。只要想到母亲就有一些亲切而温馨的感觉从时间的缝隙中涌来,我真实地拥有每一个日子,幸福地走过每一天,直至季节的根部。沿着记忆的脉络,轻触时光的断章,一些念,蚀骨铭心,一句叮咛,无限牵挂,几许伤痛,几许欢乐,;一些梦,墨韵成殇,一句平安,万千祝福,几许苦涩,几许甜蜜。站在光阴的渡口感伤时光的飞逝,无奈地叹息素白的.月光染白母亲的青丝,刺穿脏器的伤痛,洒泪素笺,落笔成殇,夜夜含泪那无法泅渡的涅。我怎能忘记那血肉的崩裂分娩母亲的叠影,一份刻骨铭心的撕痛,在我难以言喻的伤痛在诠释母亲的伟大。而母亲却说不要为她落泪不必为她忧伤,因为孩子就是她的全部。在母亲的世界里只有她的孩子,孩子幸福,她就快乐了。驾驭着相思的苦笔,画长了流年的风过无痕,让每一个想念的日子,静静地守候,思念寒意的痛。无法隐藏,无法欲盖弥彰的悲伤,让回忆苦不堪言,诉说不尽的想念,常常在回忆深处立下倒影,那么浅淡失色的章节,用一生琉璃的色彩,无法描述,悲伤盛开的一水长岸花,繁衍灿烂。或许;下一站的故事,总会在开始之前有一段叫做过程的美好,可我选择不了遗忘,想你时的天涯,太远太远,苦泪寒笔,冷暖自知。

在历经岁月的风霜我深深悟到,母亲将生命恩泽与我就是要让我的生命中永远充满阳光与微笑,因为母亲我知道生命的珍贵,因为母亲我也懂得了恩重如山。

昨夜,我在梦里触摸到你慈祥的笑脸,在那昏暗的煤油灯下,还是那条粗布围裙蹒跚地跟着你忙碌着,在你给我缝补的小小的口袋里满盛的是担忧和嘱咐。在一个诗歌泛滥的早晨我慢慢醒来,依稀听到谁的声音驻足窗前,将我的乳名轻唤。于是,我就长成一棵很好的庄稼,母亲的叮咛根植我的经脉,绿着我的思想,而我的每一次拔节都在缓慢地汲取着母亲的乳汁和血汗。我决心默默地铭记着这无法偿还的恩情,永不安宁的血气在我内心恒久的意念里奔腾激荡,忽然间吐出原始的语言,芳香温馨,我拥有的只是一种最亲昵的姿态来将你紧紧拥抱,只是真情神圣的燃烧。面对母亲圣洁的博爱,我只能用最痛的语言写下真实的诗歌为你日夜祈祷。,在平平仄仄的轮回里为你写下魂牵梦绕的眷念,千言万语难尽一生念安!

朝向母亲,我在幸福中痛苦,朝向母亲我在苦痛中感念无私的爱意。只愿瞬息即逝的我,先化为蝶,再化为萤,然后飞舞在你的身旁,以微弱的光热伴你走过凄风冷雨的夜晚,为你永世的守候。给我一枝诗人的笔,蘸着红色的眼泪,忧悒的雕饰出,半阙没有声息的殇悲,和着你那一笑的风情,将你祭奠。

抒情散文:母亲我爱您 篇10

您有一个

有一个香香的名字“妈妈”!

里面散发着母爱的芳香

是您啊,我的母亲

您把我带到人间的这个世界上

您用伟大的母爱,为我插上天使的翅膀

是您教我在尘世里善良的飞翔

//

母亲的爱,是山野的轻风

为我送来田野的花香

母亲的爱,是旭日暖阳

无论我走到哪里

都有您温暖的.目光

母亲的爱,像山间溪流

那绵延的母爱

在我心中不息的流淌

//

母亲,您是那夜空中的弯月亮

我是那月弯里睡觉的孩子

您把深深的爱,织进了我的梦乡

母亲,您是那夜空里的满天星光

照亮了我前行的方向

母亲,您是那江河湖海里的波光

我读着盈洁美好的波光

想着您那温柔的模样

//

是您啊,我的母亲

您不辞辛苦把我抚养长大

您说,孩子长大了,要学会自己飞翔

我知道母亲话语里藏着难舍的爱

还有难舍的凄凉

//

带着您给我的翅膀

离开您了,我亲爱的母亲

离开了我亲爱的家乡

我要飞越千山万水

寻找梦中的理想

//

离开母亲的游子

对母亲的想念是谁也割不断的伤

故乡的母亲啊,您种的向日葵和栀子花

还有我那小白鸽的晶莹牵念

是这么近,又是那么远

变成了千山万水的梦

都在我身边絮语飞翔

//

梦里

母亲在寒夜的灯光下

为我缝补衣裳

教我读书识字

教我要笑对世事沧桑

//

回忆里

母亲风里来雨里去,累弯了的身体

还有在地里辛勤劳作挥洒下的汗水

为的是期望收获,换来自己的孩子幸福成长

那一天

我在放学的路上

遇到了狂风暴雨

母亲啊!是您用身体为我阻挡无情的风暴雨狂

叫我怎能遗忘

//

我站在高山之上

古代抒情散文三鉴 篇11

唐代王维《山中与秀才裴迪书》是抒情散文的名篇。王维写此文是为了约请好友裴迪在次年春天科试之后,来自己的山中别墅一游。主题思想是劝诫裴迪不要热衷功名、留恋仕途,希望裴迪在仕隐的抉择上保持清醒的认识和超脱的态度。

这一主题思想决定这封信的内容结构:第一段说明作者了解裴迪在这年冬天忙于温经,准备投身次年春天科试,因而不便邀请裴迪今冬同去山中别墅,只能独自归山;第二段描述自己到达山中别墅时十分想念裴迪;第三段约请裴迪在次年春天务必来山中同游。它的第二段和第三段,都是著名的写景抒情文字: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第二段分三个层次。“北涉”二句概括途中情景,突出明月,寓有兴意,显出清高独往,“夜登华子冈”九句,即景抒情。登华子冈,便到达此行归宿的目的地,也就是本来希望裴迪同来的山中别墅所在地。登冈夜望,一派冬天月夜的山村景象。寒冬天气,山里更冷,作者点出“寒山”“寒犬”,但主要却不写冷。

“辋水”四句写山水夜景,显示出一种空旷寂静的意境;“深巷”四句写山村田园,渲染一种单纯朴素的情调。作者对这惬意的环境和理想的归宿,内心满足,精神愉悦。“此时”五句写沉思和回忆。点出“独坐”,说明僮仆并不理解他此时心情;而曾经与他一起在此地同游赋诗的好友裴迪,此时却不能同来,要忙于温经科试。在这缺少知己的孤独惆怅之中,既有对好友的思念和关切,也有不同道的遗憾。因此,第三段便以暂时的遗憾心情写明春邀请的希望,所以说“当待春中”。

“草木”六句是描写山中春天景象,生气蓬勃,自由自在。然而这只是作者所喜爱的山中春色,对于裴迪则未必了解。所以反问一句:“到那时候,你果真能来山中共游吗?”这就是说,明春科试你榜上有名也罢,不幸名落孙山也罢,你还会有兴致来欣赏山中春色吗?其含意是希望裴迪摆脱仕途功名的束缚,无论考中考不中都一定来山里共游,所以说裴迪是“天机清妙”,能够理解山中闲游的“不急之务”的“深趣”。可见这一段的邀约,实质是希望裴迪隐逸超脱。

总体看来,此信主题思想的逻辑结构是:王维因为裴迪要温经考试,与自己志趣发生分歧,使自己失去一位同道好友,感到孤独,深为思念,更觉抱憾,但希望裴迪终于能对仕途清醒超脱,重归清高隐逸的道路。但由于作者以独归和邀约同游山中为主题,态度委婉,表现含蓄,不直接以逻辑语言表达,因此必须分析它的具体写景抒情的形象,把握它的逻辑联系。由此也可看到,它的思想内容的结构决定它的艺术形式结构,而它的艺术形式结构是它的思想内容结构的具体体现。

景语皆情语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代优秀的抒情散文,抛开立意与谋篇,字字扣着情来描写的。写景是游记的载体,抒情是文章的灵魂。在写景中借景抒情才能体现作者的写作主旨。比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被称为他的“压卷之作”,其中描写自家庭院的明月之景,更是堪称经典。“三五之夜,月明半墙,桂影班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这段文字看似笔墨疏淡却情韵绵远。十五之夜,圆月高悬,倍感思亲,而作者的亲人却已亡故;桂影姗姗可爱,而赏景之人却“斯人独憔悴”;景致依然,人事已全非,这样的景物读来,谁人不能体味到作者的悲凉?此外,作者以动态的景物来衬托内心的寂寥,将心底深深的无奈与对亲人的无限追思,化作清冷的月光,摇曳的树影,读来使人不禁为之心动,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也于须臾之间表现得委婉动人。

再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句句是血,字字是泪。其叔侄之亲情、友情天地可鉴,日月可表。作者与十二郎名为叔侄,实则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这在家族观念浓厚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今十二郎先死,作者有心追随而去,怎奈子女幼小,其悲痛之情是无法言表的。故作者只能借对日常生活中普通小事的追忆来绵寄自己的哀思,给后人留下祭文中的千年绝唱。

又如苏洵的《六国论》面对北宋统治者采取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政策,作者痛心疾首,他借古讽今,纵横恣肆,痛陈利弊,文章的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流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还有上文引用到的王维那封信中“夜登华子冈”一节,也是优美生动的写景,那如何做到景语皆情语呢?就必须先抓住这些景象的特点,指出它是空旷寂静、单纯朴素的山中村落的冬夜景象,然后分析它运用光照、音响比衬的表现技巧,动中见静、象外有神的表现手法,以及由远而近的层次结构,出色地完成融情于景的艺术形象表现。

洗练质朴的语言

作为一种文艺样式,散文的物质手段只有一个,就是语言。它既不如诗歌有声韵格律,更比不上戏曲有音乐、舞台和演员。因此,散文可谓最单纯的语言艺术。作家用语言进行艺术创作,读者从弄懂字句开始接触作品,而最后要归结到欣赏它的语言艺术。由于古代抒情散文大多属于文学性强的应用散文,因而语言的技术和技巧就显得更为重要而突出。

韩愈倡导古文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文从字顺各识职,有欲求之此其躅”(《樊绍述墓志铭》),认为写作古文必须以此为起点。也就是说,首先要求准确掌握词汇意义,正确运用语法规律,恰当利用修辞技巧。因而分析古代抒情散文语言也就必须熟悉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其次,古代抒情散文作品语言的一个优良传统是“唯陈言之务去”(韩愈《答李翊书》),不断从生活中汲取新鲜口语,提炼成为生动的书面语言。因此,分析古代抒情散文语言应当注意到语言的时代特点,从而了解和掌握作品语言的时代风格。第三,每一位优秀作家的散文作品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语言风格,这也是分析语言艺术时应当注意到的。总起来说,古代抒情散文作品的语言分析,实质上是古代汉语语法修辞的技术技巧的分析,是文学表现手法技巧赖以实行的工具手段的分析,并非文学性的分析。

因此,在学习中,应仔细品味课文的语言运用之妙,体会不同文章或质朴自然、或典雅华丽的语言风格,并积累一些名言警句。

因为你是母亲抒情散文 篇12

可我又不得不承认,你以你独特的方式将我引向一条属于我自己的道路,我所走的每一步,每一条路,都残存着你的气息。

你从未给我讲过什么人生至理,也没有说过什么可以让我奉为人生信条的话语。但你有一套自己的处事原则,且一直影响着未成事的我。

你很辛勤,同其她的劳动妇女一样,将家事打理的井然有序。你爱庄稼,更爱土地,你明白农民的艰辛,所以硬要我出人头地。面对汗流浃背的你,我百感交集。你会因今年收获的粮食少而焦急,会因河里缺水无法灌溉土地而忧虑,你整日围着土地打转,而我整日跟着你。这是我脑海中至今挥之不去的记忆。

你会在割麦时,不时望望坐在一边独自玩耍的我,会常常用背影呼喊:不要走远,前面有河,不许去……

时光一天天的流逝。我从未留意过你的变化,你的白发,你的皱纹,真的,从未留意。我甚至依然觉得你和多年前没有什么不同,记忆的模糊让我无法用先前和现在的你进行合理的对比。

这都怪你,是啊,都怪你。怪你终日忙个不停,匆匆的脚步教我无法察觉你的艰辛。可我依然无法控制的红了眼眶,心中的沉重久久无法散去。我仿佛听到了岁月的叹息,像你戴在头上早已褪色的发卡,多年来不曾变过的旧衣。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你变得唠叨且敏感,我很怕触动你那紧绷的神经。但我也有无法逃避的叛逆,我们开始用争吵来代替交流,用沉默来掩饰怒意。我们像两座安静又随时可能会爆发的火山,彼此皆需小心翼翼。

我不会再像儿时那样整日围着你,而你却对我的生活越加关心。奈何我设防太多,让你步步吃力。听着你日复一日不变的话题,我连顶撞都失了兴趣。只得用“嗯、啊、哦”代替。你骂我白读这么多年的书,只学会如何叫别人自讨没趣。我佯装生气,内心却一片焦虑。

我们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我的心里也越加空寂。落寞时再也没有你那嗦却犹如心灵鸡汤般的话语,疲惫时再也找不到你那温暖的身体偎依,心灵和身体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惧。脑海中总是浮现,那年我生病难受,你从家中片刻不停赶到学校时那害怕和担忧的神情。

瞬间,我那武装的严严实实的心仿佛照耀了久违的光芒,心底那片自我的黑暗变得越来越透明直至散去。我脑海中不断涌现出你的好,你对我所有的付出。我似乎越来越懂你,就像越来越懂自己。别人称这种变化为成长,而我知道,这是你用你那一直不曾改变的炽热融化了我心底硬如磐石的坚冰。

我开始慢慢向你靠近。从前以两人代沟为由设立的关卡,此刻却显得如此碍眼与多余。我们在一步步地摸索母子之间的相处之道,我俩惊喜的发现,你并没有我想象中的不可理喻,而我也没有你认为的顽劣与任性。我们可以好好说话,可以一起吃一顿可口的晚餐,可以一起看电视,一起吃零食……你给我挑选的衣服我也没再那么嫌弃。

我们终于可以顺着彼此的生命轨迹,好好地走下去。

我的一切都感谢你的赐予。我的生命,我的身躯,我流动的血液,我一切的一切,都因你。是的,我终将长大,成为一个对自己负责的具有独立思想的奋斗的个体。但你那瘦弱疲惫的背影,将让我永远铭记。

你很平凡,因为你是你。

怀念我的母亲抒情散文 篇13

世界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就是母亲……

我的母亲去世,掐指一算二十多年过去了。母亲的祭日与母亲节的时间相差不了几天,这就更加萌生了对母亲的思念。每当在五月这个夜深人静的时候,就会想起其乐融融的兄弟姐妹无忧无虑,生活在母亲身边的日子,想起那个并不富裕且温馨的家。尤其每当熟睡入梦的时候,就会梦到母亲:听到她那深情呼喚的声音,看到她那殷切期盼的目光。也许这就是一种割舍不断地母女深情。那是一种永远说不清道不明的,朦朦胧胧的奢望,让你毕生难以如愿。

母亲曾对我说起,她在解放初期,经过文化扫盲后,荣幸参加了军用带子厂的工作,当时来看还是一份不错的.工作。可在我有记忆的时候,曾听母亲唠叨说,五八年这个厂就没了,母亲也被压缩回家了,成了家庭主妇。可母亲每每提及此事总是流露出遗憾!也就在那个时候,不知道母亲怎么学会了做衣服,在那个年代也算是门手艺活。母亲除了买莱做饭,其余时间几乎就坐在板凳上趴在缝纫机上,哒哒地做个不停。深更半夜只要你醒来,就能看见母亲带着老花镜,坐在昏暗的白炽灯下继续缝缝补补。真的是,飞针走线里浸润着母亲的寸寸柔腸。辛勤的劳动,微乎其微的所得,也算能填补家中拮据的生活。

时光匆匆而过,年华渐渐逝去。然而,留下的始终是难以忘怀的记忆,永远缠绕在心头。始终忘不了那上山下乡的年代,始终忘不了我人生走向独立的那年那天。“走吧!走吧!你是家中第一个下放,也是第一个远离母亲的,要照顾好自己。”母亲边说边从贴身衣的口袋掏出折绉了的五元钱硬塞到我手上,双眼饱含着热泪。这一句话、一个举动渗透了一个母亲对子女的慈爱。我也早已是泪流满面,无赖之下走出家门,不舍地离开了生我养我的母亲。那情景已经深深定格于至今,永远记忆犹新。

母亲,一个多么平凡的称呼呀!可我感受到了这个称呼为我带来的深深母爱,她是那样平凡慈祥,那样和蔼可亲,我爱我的母亲。但却没有了却母亲一生中最大的心愿——“就是去趟北京,看看天安门”。每当我看到同龄人,他们推着轮椅,或搀扶着老母亲漫步公园,满面欢笑的身影。除了羡慕,就会联想到母亲而内心涌上深深的自责。羡慕他们能陪伴着自己的母亲,幸福快乐地生活,自责自己在母亲的有生之年,没有让母亲如愿,使我遗憾终身。可我相信母亲不会怪罪我们,因为,她总是那样善良,那样善解人意。这也许就是母亲的伟大之处。

每一个节日的来临都预示着一种提醒,人们不至于将珍贵的东西遗忘。又一个母亲节到了。她提醒我们有了母爱,人类才从洪荒苍凉走向文明繁盛;有了母爱,社会才从冷漠严峻走向祥和安康;有了母爱,也有了生命的启始,历史的延续,理性的萌动,人性的回归。

我已经没有了母亲,她却永远活在我的心中。同时,我也要告诉大家:千万不要平时忽略了对母亲的关心和问候。无论如何,别忘了在五月的母亲节买上一束康乃馨,说上几句祝福的话语敬奉给亲爱的母亲。千万不要因为忙碌和粗心,给自己留下遗憾。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暉。

如今的现实社会中,不可能有诗词中的情景。但母亲的伟大是永远不会逊色。

在母亲节之际,我也赋诗一首《七律·思母》,谨此对天下母亲的问候!

五月牵萦往事勾,

朝思暮想泪潸流。

持家守业平添苦,

夜半无人梦魇愁。

子女长成婚嫁去,

唯独白发老娘留。

孝心自古中华训,

上一篇:教师职位自荐信下一篇:模糊法及其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