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文体学(精选7篇)
李商隐开创了无题诗的先河,无题诗的产生经历了孕育、诞生、发展、成熟的过程。
自李商隐研究协会成立以来,人们对其人其诗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卓越的成果。然而,研究者们对其无题诗歌的研究,却意见纷纭,诸多歧解。人们在探究诗歌意义的过程中争论不休,反而忽略了无题诗作为一种新文体的独创意义,从文体学角度进行的研究尚是一片空白。笔者以为,一种新文体的出现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它与文学传统、作家个性、风格、文学思想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题诗的产生,显然并非一时一地之作,数量也少,但不管有意无意,这些诗歌的质量高,影响大,千古传诵却又难以模仿,还是值得关注的。无题诗形式不一,笔法多样,经历了一个孕育、诞生、发展乃至成熟的过程。李商隐无题诗的独创性在于,从文体学的角度,它在文学史上是首次如此成熟、精巧地开拓了心灵感受的文体形式,抒写的笔法极其新巧,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一、李商隐无题诗的文体界定
称李商隐的无题诗前无古人,并不为过。李商隐的无题诗有自己的独特性,对后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文体学的角度进行界定,须是李商隐的诗歌全集中署为“无题”的才准确。现存唐诗中,在李商隐之前,以“无题”为诗题的,只有卢纶的一首七律:
耻将名利托父亲,只向尊前乐此身。才大不应成滞客,时危且喜是闲人。高歌犹爱思归引,醉语唯夸漉酒巾。岂能偏遣老风尘!
诗歌写的是才士滞留赋闲的牢骚,意思显豁。至于到底是原题如此,还是因为题目散佚后编录者署以“无题”,似乎很难下定论。与李商隐同年代而年辈略长的李德裕也有一首五绝《无题》:
松倚苍崖老,兰临碧涧衰。不劳邻舍笛,吹起旧时悲。
诗中用山阳闻笛的典故抒发伤旧之情,创作年代不详。卢纶和李德裕的无题诗数量少,流传不广,影响不大。而李商隐的无题诗从数量、质量及流传程度看,都显然超越前人。
考察李商隐无题诗歌诸篇,“八岁偷照镜”篇一般认为是少时所作,《无题二首》(“昨夜星辰”与“闻道阊门”)作于任职秘省期间,都是李商隐二十岁左右创作的作品。故李德裕此诗创作时间未必早于李商隐《无题》诗。即便李德裕《无题》年代早于李商隐《无题》,除此之外李德裕也没有其他类似的无题诗。故独立创作无题诗并取得较高成就的第一人,非李商隐莫属。
李商隐诗集中以“无题”为题的诗,清人冯浩的《玉■生诗集笺注》有二十首。武汉大学郑在瀛在其著作《李商隐诗集今注》说:“李商隐诗集中的爱情诗总共一百多首,其中《无题》诗只有十七首(仅‘万里**一叶舟’一首不属爱情诗)。”安徽大学刘学锴界定是十四首。笔者以为,从文体学的角度,李商隐的无题诗可以印证是十四首。它们是《无题》(八岁偷照镜)、《无题》(照梁初有情)、《无题二首》(昨夜星辰昨夜风;闻道阊门萼绿花)、《无题四首》(来时空言去绝踪;飒飒东南细雨来;含情春畹晚;何处哀筝随急管)、《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无题》(紫府仙人号宝灯)、《无题二首》(凤尾香罗薄几重;重帷深下莫愁堂)、《无题》(近知名阿侯)、《无题》(白道萦回入暮霞)。另外有六首,虽题为“无题”,但从内容上看,与认定的十四首区别较大,研究者对此也有合理的辨析。如与五律《蝶》《初来小苑中》合题为《蝶三首》的另两首七绝(长眉画了;寿阳公主),内容与蝶无涉,《唐音统谶》将此二首七绝改题为《无题》,但并无任何版本依据。此二首当是如集中《赠歌妓》一类冶游赠妓之作,失去原题后与《蝶》(初来小苑中)相连,遂统题为《蝶三首》,当改题为“失题”。原与五古“八岁偷照镜”合题为《无题二首》的五律“幽人不倦赏”,冯浩称“必有题而失之”,纪昀谓其系与《无题》诗相连,失去本题,误合为一,说法也可靠。《留赠畏之》今本共三首(席本即题《留赠畏之三首》,后二首七绝(待得郎来;户外重阴)与留赠畏之题意毫不相干,冯浩云“赵氏刊《万首绝句》作《无题二首》”。实则此二首亦为原有题而失之,遂与前题《留赠畏之》合为三首。此外,《无题》(万里**),内容为怀古思乡之情,与其他十四首《无题》写男女之情迥然有别,又置于集外诗,纪昀认为此篇系“佚去本题而编录者署曰无题”,说亦有理。十四首《无题》包含了律、绝、古风等多种文体,形式灵活,内容丰盈可观。
二、李商隐无题诗的文体变化
纵观李商隐的文学创作经历和成长经历,通过阅读李商隐的文章,可以依稀看出,无题诗的产生经历了一个从孕育、诞生、发展到成熟的过程。无题诗并非是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遵循着某种社会创作思潮或者个人成熟的创作理想而大量创作的,它的产生是断断续续的`一个过程。受着优秀传统文学创作经验熏陶的诗人,根据自己的抒情需求,无意地写下了无题诗。阅读十四篇无题诗,读者可以发现,诗歌抒发的情感极其细微复杂,确实不好命名,诗人才署以无题。
从诗歌体裁上看,十四首《无题》,五古、七古、五言六句小律各一首,五律二首,七律六首,七绝三首,覆盖了除五绝、五排以外的古近诸体。这一情况表示,李商隐在进行摸索,看哪种诗歌形式最适合他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联系李商隐的文学思想,他是一个善于多方面向前人学习、同时不失个性的作家。李商隐留存的六百多首诗歌,有屈原、杜甫、李贺乃至徐陵、庾信的学习痕迹。李商隐受宋玉的影响特别深刻,这使他擅长各种诗歌体式。在创作思想上,李商隐张扬个性,反对墨守成规。李商隐文《上李尚书状》云:
某始在弱龄,志惟绝俗。每北窗风至,东皋暮归,彭泽无弦,不从繁手;汉阴抱瓮,宁取机心?岩桂长寒,岭云镇在,誓将适此,实欲终焉。
在创作中,他确实做到了“志惟绝俗”,做诗力求别具一格。虽然某些诗歌用典有“獭祭鱼”之嫌,但大部分用典巧妙精当。著名的《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把庄生梦蝶和望帝啼鹃两个互不相干的典故有机地结合,产生了无限的涵义,引人遐思。 《上崔华州书》“始闻长老言,学道必求古,为文必有师法”,对此,李商隐颇不以为然,他主张作文时“直挥笔为文,不爱攘取经史”。对一个成熟的作家而言,他的诗歌与文章是相通的,作文不循师法,自出机杼的主张,在诗歌中也能体现。
后人对李商隐诗歌独创性早有评论。张戒《岁寒堂诗话》:“李义山、刘梦得、杜牧之三人,笔力不能相上下。大抵工律诗而不工古诗,七言尤工,五言微弱,虽有佳句,然不能如韦、柳、王、孟之高致也。义山多奇趣,梦得有高韵,牧之专事华藻,此其优劣耳。”特别指出李商隐诗歌的闪光点“奇趣”,在无题诗中这一点表现得尤其突出。
正是深厚的文学修养和独立的创作个性形成了李商隐创作无题诗的契机。他最早写的一首《无题》采用五古的体裁。题材则取闺中少女幽闭的生活寄寓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诗文如下: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十二学弹筝,银甲不能卸。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诗中采用民歌形式描摹一位闺中少女聪明美丽,才艺俱佳,然而她的命运并不掌握在自己手上,至待嫁之年,悄然生悲,黯然泪下。这位少女的形象无疑带着诗人自己的痕迹,诗中流露出对受束缚少女的同情,抒发了自伤的情怀。作为一个才华横溢、志向远大却又家世衰微、人微言轻的诗人,李商隐有着难言之隐。写这首诗时,李商隐未及弱冠,才名崭露头角,虽然受令狐楚赏识,但寄人篱下的感觉仍然强烈,命运实际上掌握在当权者手中,出头之日难以预料。这种一箭双雕的写法,发端于李商隐对女性天然的同情和赞美。幼年丧父的他,在母亲的辛勤抚养下长大,使得他对女性充满亲近和保护的心理,影响到诗歌创作,当必须要借助诗歌抒发一些不便对外人言说的心思时,便采取无题这种方式,并采用女性题材。李商隐《别令狐拾遗书》曰:“今人娶妇入门,母姑必祝之:‘善相宜。’前祝曰:‘蕃息。’后日生女子贮之幽房秘寝,四邻不得识,兄弟以时见。欲其好,不顾性命,即一日可嫁去,有不问贤不肖健病,而但论财货,恣求取为事。当其为女子时,谁不恨,及为母妇则亦然……轴而绎之,真令人不爱此世,而欲狂走远飙耳!”对封建婚姻制度表示了愤恨不平,抒发了否定和背叛的愿望。第一首无题诗要反映在这种同情的愤激下夹杂自己少俊多才、忧虑仕进的心理,是很隐曲的,因而也不好命题。“无题”其实是最恰当的诗题了。
然而,较之其他体裁,李商隐更擅长七律。所以,在他尝试了五律《无题》:“照梁初有情,出水旧知名。裙衩芙蓉小,钗茸翡翠轻。锦长书郑重,眉细恨分明。莫近弹棋局,中心最不平。”之后他转向了写七律。五律的这首《无题》写得不错,借一位女子的不平抒发自己秘书省考试中遭遇的不平等对待,但李商隐对七律这种体裁驾轻就熟,他更钟爱运用七律这种体裁。他的咏史诗取得相当高的成就,几乎肩及杜牧,其中很多首名作都是七律。如著名的《咏史》就是一例:“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珍珠始是车?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几人曾预南熏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十四首《无题》中有七首是七律,占了总数的一半,说明李商隐在体裁的甄选中最后选择了七律,这使他有意无意间把无题诗推向了成熟。
用七律写就的《无题》,多有名句传世。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如何雪夜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这些诗句的突出特点是对爱情生活的场景或心理描写非常传神,不仅把李商隐在爱情生活中的特殊体验写得淋漓尽致,更贯穿诗人生活的各个侧面。试以《无题四首》(其二)为例:
飒飒东南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呲锁烧香如,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在春雷细雨中萌发的强烈春心,既不能深闭固藏,又无法强行压抑。无论是像韩寿贾女生遂眷属,还是如曹植甄女死荐枕席,相思之情总如春花争发。即使屡经灰灭,也不能自己。
无题诗中的主人公感情总是痴情缠绵,深挚痴顽。即使在因离别间隔引起的苦闷、怅惘、伤感、痛苦乃至幻灭中,也总是有温馨的追忆、深情的期待、坚韧的追求,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甚至带有一点爱情至上的意味和强烈的殉情色彩。
历览中国古代爱情诗,除了民歌和学习民歌得其神的作品外,真正具有爱情诗歌品味的不多。封建婚姻,义务与责任往往多于爱情。婚前的爱情既被视为非礼,婚后的爱情又很少有人诉诸笔端,因此文人爱情诗中写夫妇爱情的很少。如果写到爱情,也多半是些浮艳的事。这类情诗,流品颇杂。齐梁陈隋初唐的宫廷艳诗,由于帝王、贵族文人生活与思想感情的影响,往往流于对女性外在姿容体态的赏玩乃至流露出对女性的狎亵。初盛中唐的文人爱情诗中品味较高的,主要还是那些脱胎于乐府民歌并在此基础上加工提高的作品,如张若虚、崔国辅、崔颢、王维、李白、刘禹锡等人之作。但中唐元稹开始的艳诗,则带有明显的封建文人夸示艳遇的色彩,不时流露出市井庸俗之气。他们对爱情的描写,往往更津津乐道于女子的容貌、体态、衣着,甚至男女的调情欢会,如元稹的《会真诗》就写得很露骨。元稹之后的温庭筠等人的艳诗也往往流于轻艳,甚至
于冶荡。爱情诗歌发展到晚唐,可以说是走上了歧路。而李商隐所独创的无题诗,正是与流俗格格不入的另外一种特殊的情感日记诗。其创新性在于,十四首无题诗,不仅没有任何艳亵的描写,甚至连妇女的姿容体态都很少涉笔。它注重的是心灵,是真挚的爱情而非单纯的欲念,是双方心灵的情投意合而不是对美好躯壳的迷恋。在无题诗中,李商隐把古代文人的爱情诗真正提升到纯粹感情的领域,实现了由欲到灵的提升,使爱情诗成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纯粹情诗。
三、李商隐无题诗的文体学价值
李商隐的无题诗开辟了一种新的唐诗文体,形式灵活多样而又不失律、绝、古风等常态。惯用各种体裁写诗的李义山,驰骋于诗歌的王国,在厌倦了命运之多舛、爱情之悲凉、仕途之煎迫及生活之飘零后,以诗为媒,为自己创造了无题诗这种情感日记体。李商隐的无题诗属于心灵所有,创作时如月夜下的野泉,兀自清凉兀自流淌,是一种累积的人生印记,里面纵横交错着各种感遇,不宜用具体的人事去求甚解。总之,对唐诗来说,李商隐的无题诗丰富了诗歌的文体形态,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创新意义。
一、社会生活意象
社会生活意象在李商隐无题诗中表现并不广泛, 这主要是由他在无题诗中表现情感的内容所决定的, 主要表现是“梦”意象。
“神女生涯原是梦, 小姑居处本无郎”
——《无题》二首之二 (闻道阊门萼绿华)
“梦为远别啼难唤, 书被催成墨未浓”
——《无题》四首之一 (来是空言去绝踪)
诗人梦中的景象是隐隐约约、视而不明、闻而不清的这种色彩感觉, 无论是从视觉还是从听觉上的感受都多少有点怅恍迷离, 绰绰约约, 这既是梦境的真实, 也是诗人心态的如实反应。
这“梦”更是造象新奇, 含意深远。在古典诗词中, 用梦来表现男女间离愁别绪, 相思相忆之情, 通常是写梦见情人或是在梦中相寻相会, 但李诗却不写相会, 而是写梦中相别。梦魂相会, 还可以给人一点慰藉, 或许能暂时缓解一点相思之苦, 梦中也是“远别”, 就更增加了别离之痛, 同时也就见出思念之深。这种新颖的构思, 独特的手法, 使立意更加深刻, 更为动人。梦中的“远别”, 就是现实中远别的写照, 进一步补明深深叹息的原因。这里, 梦中的远别是直接的引线, 而真正的原因, 还是现实中的远别, 梦, 毕竟是现实的影子。在诗中, 采用的是倒叙的方式, 写出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一个与情人远隔的女子, 思念不已, 积想成梦, 梦中也梦到远别而悲啼不已。午夜的钟声惊醒别梦, 梦中人去, 惟残月在窗, 晓钟萦耳, 回思别时再来之言, 不过是一句空话。钟声不仅为梦醒牵线, 亦且与月斜相配合, 从光线与声音两个方面, 绘影绘声地铺衬了那“来是空言去绝踪”的叹息的深沉, 表现出对理想的追求和幻灭。自然描绘出因身受阻隔而激发的对意中人今夕处境的想象。社会生活意象多是诗人的回忆和想象, 展现了义山无限向往追求的心理空间。
梦, 是人心理中潜意识活动的表现, 是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受到外在刺激而产生的精神现象。梦, 具有虚幻性、短暂性、怪诞性、满足性和宽慰性等特点。梦境是现实世界的非有序化、变形与象征的反映, 也是人类共同的审美话题, “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 梦已经衍化为一种梦文化, 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 文学作品中对梦意象的描写, 成为诗人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独到的艺术手段。梦是虚幻的, 在诗中, 与理想的关系是基本相同的, 表达理想及其虚幻渺茫, 李商隐在他的诗中创造和使用梦意象, 具有多重内涵, 它常常用以寄托诗人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也用来比喻生命的失意与幻灭, 是现实人生在其心灵世界的投影和折射。
二、人类自身意象
无题诗寄托了李商隐无限的情感, 因而在人类自身意象中, 女子身体代表部分意象成为无题诗中意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眉、泪、腰、云鬓……这其中, 眉最为典型, 出现了多次。
“八岁偷照镜, 长眉已能画”
——《无题》 (八岁偷照镜)
“锦长书郑重, 眉细恨分明”
——《无题》 (照梁初有情)
“腰细不胜舞, 眉长唯是愁”
——《无题》 (近知名阿侯)
“长眉”这一人类自身意象不是实写, 而指有诗人之文章、文采、才气之意, 或者指诗人之内在美质, 寄托的是诗人的向往。从诗的气象看, 虽怀才不遇, 但失意而不绝望, 故“长眉”少女面对的是“春风”而泣, 感伤而不深悲, 这是无题诗中少有的。若从整体上看, 在出现“眉”这一意象的“无题”诗中, “眉”这一意象则有相对较为一致的内涵。诗意和诗人的心态虽发生变化和差异, 但这几首诗的诗意和创作心态的前后传承还是清晰可辨, 亦是明写为虚, 隐写为实。明写虽然画得“长眉”, 凤冠金钗为饰, “八字宫眉”之间额心饰黄, 然娇姿红颜却不知为谁而适, 实是徒有才华韬略, 却不得施展、无处施展的不平之鸣。“腰细不胜舞, 眉长唯是愁”的“眉”句言女子之美艳, 也兼及其幽怨。“眉”这一意象诗, 含有女子的影像和诗人对女子的印象和情感, 也可以看出诗人的创作情感和心态或许是极为复杂的。以“眉”为代表的女子自身意象和诗的整体意象或许也是包含了爱情、人生、社会等内容的多重意象的集合体。
“眉”虽有自比, 然不平之鸣更为强烈。这样的“眉”显现出面对现实遭际的悲愤之慨, 也是诗人政治生活的悲剧氛围逐渐延伸、浓重。几次“眉”意象的出现, 基本是诗人才华和美质的象征, 这种才华和美质不得为用, 便导致了诗人心理的失衡。由年少时的忧虑伤感到中年的失意悲愤, 这种心态的不平也是发展变化、日益强烈的。从这几首具有重复的肖像意象的“无题”诗中, 我们足可看出人类自身意象和诗人创作心态的前后一致性、关联性和发展变化的特点。
三、人创造物意象
人创造物意象在李商隐无题诗中有:钟、金翡翠、锁、宝鞍、七香车、楼、苑、堂、兰台、冰、蜡、笼、帘、枕、花、墙、梁、酒、书、屋、蜡炬、镜、裙衩、翡翠、扇、帕、筝、银甲、秋千等。
文学作品描绘景物、抒发情感的时候都不能离开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特定的时间符号和特定的空间符号都是表达情感所必须的, 他们或隐或现的出现在诗人诗歌中。
“来是空言去绝踪, 月斜楼上五更钟。”
——《无题》四首之一 (来是空言去绝踪)
“楼响将登怯, 簾烘欲过难。”
——《无题》四首之一 (含情春晼晚)
“昨夜星辰昨夜风, 画楼西畔桂堂东。”
——《无题》二首之一 (昨夜星辰昨夜风)
“岂知一夜秦楼客, 偷看吴王苑内花。”
——《无题》二首之二 (闻道阊门萼绿华)
“黄金堪作屋, 何不作重楼?”
——《无题》 (近知名阿侯)
从“楼”意象符号的功能来看, 它作为一个意象符号的能指意义是建筑实体。从小空间意识来讲, 它是人们的栖身之所, 而从大空间来讲, 它上与天接、下与地临, 是人们登高望远、沟通天地, 追求“天人合一”之境界的客观物质媒介。正是这一大一小的能指差异, 将“楼”意象符号的所指功能分为这两大类。“楼”意象的出现很早, 《古诗十九首》中就有:“盈盈楼上女, 皎皎当窗隔”的诗句。封建社会中, 楼是女子重要的生存空间, 也是赖以与外界沟通的重要场所, 大家闺秀深居“绣楼”, 风尘女子则身陷“青楼”。从这个意义来讲, 楼意象符号的所指意义是生命的桎梏, 她们不能离开小楼, 走向大千世界, 每当心爱的人游学或游宦之时, 便使闺中女子产生无限的忧愁。因此, 诗人们常借“楼”来表现闺怨闺愁。义山无题诗往往选取高处的视角来观察广博的自然, 在有限的“楼”中展现无限风月和广阔的心里空间。诗歌空间营造也十分具有特色, 十分丰富, 使“楼”在无题诗中更显得空旷、空寂、孤清, 展现出无限的怅惘。这类意境空灵虚幻、迷离虚幻之作, 虽也有可能由生活中某种具体情事触发, 但当其融会其人生感受, 构成具有典型性的艺术境界时, 意义已不限于某一具体事件。诗人在政治、爱情等方面的向往追求与失望怅惘, 理想之境高邈难即之感, 都包蕴在这极虚幻的艺术境界中。
四、虚构物意象
虚构物意象在李商隐无题诗中有宓山、蓬山、瑶台、阳城、白道、绝踪、灵犀、斑骓、青鸟、彩凤、仙人、神女……
“刘郎已恨蓬山远, 更隔蓬山一万重”
——《无题》 (来是空言去绝踪)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无题诗中大量采用了仙界、道教意象。特别是义山诗中的“蓬山”意象很值得注意, “蓬山”乃可望而不可即之处, 有暗喻亡妻处所之意。触类旁推, 从含“蓬山”意象者大可蠡测其悼亡妻之思。义山悼亡妻后不久即赴东川柳仲郢之幕, 故云“更隔”, 透露出诗人的想象, 仙界的亡妻思念自己的情形, 曲折地表现出死别之深痛。“蓬山”亦为作者悼亡常用意象, 是蓬莱仙山, 更为深远。无题诗以景事意象烘托死别之情, 沉痛真挚。诗人无论在现实自然, 还是在心灵虚境, 都需要具有“灵性”的意象来沟通情感, 这种意象便是神话动物意象。诗人“无题”诗歌爱的旋律、怀人之思, “比翼鸟”、“青鸟”等便成了诗人的情感寄托和向往, 不同于对其他人的渴求。
由此可见, 李商隐无题诗的人文审美意象是诗人精心选择、凝心锤炼的结晶, 既字句珠矶、传神妥贴, 又不流于华而不实、辞不达意。突出了符号意义的纵深感, 在很大程度上, 收到了言有尽而义无穷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第3卷 (上)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
[2]刘学锴.李商隐诗歌集解:全五册[M].北京:中华书局, 2005.
关键词:无题;用典;比兴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9-053-02
李商隐“无题”诗的内容在文学史上历来都是众说纷纭,主要有两大派特点,以张采田为代表的一派认为,“无题”诗均属“托意”、“寓言”之作。以苏雪林为代表的一派则认为,“无题”尽为“爱情、艳遇”篇什。陈贻欣在《李商隐恋爱实际考辨》一文中甚至提出了“无题诗纯写恋情,别无深意”的观点。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无题”诗是否确有寄托。
一、用典的不露痕迹
典故的运用难就难在自然、巧妙、不着痕迹,古文论家们对于用典论述最多的也是这一点,可以说这是对用典的基本要求。诗论家用“水中着盐”来形容这一特点:“作诗用事,要如释语,水中着盐,饮水乃知。”就是说用典应像水中放盐,已有了盐的成分却没有盐的痕迹,水和盐已经融在了一起分不出彼此。
李商隐诗的用典非常讲究自然、巧妙,他的诗语言优美、工整,再加上擅长四六文体,精于属对,使事工稳,常不动声色地把典故嵌入其中,没有一点斧凿的痕迹,和诗中的情景融合在一起,用事“能令人事如己出,天然浑成”成为诗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他的无题诗,在这一方面就很有特色。
“无题”诗是李商隐的独创,是比较有格调的爱情诗,和晚唐其他诗人的艳情诗有很大的不同,诗常常表现的是很复杂微妙的情绪,情致缠绵,韵味深长,朦胧而含蓄,因无法名言或确言,而以“无题”标之。
这些诗,不是尽情的宣泄和放纵感情,而是感情内敛,埋没情绪;不是尽可能清晰,明白地把诗人的内心感情表达出来,而诗用曲折的笔法,华美的语言创造出一种朦胧迷离的意境,侧重的是男女主人公的种种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和相互之间等待的无奈,相思的痛苦及对爱情的执着,深情。
无题诗诗境的创造,很多时候就是借助于典故的运用,比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无题”诗因文学极富文采,非常优美,自然而被广为传诵它的寄意若有若无,引起后人的争议,有主寄托说,有主爱情说,刘学锴,余恕诚的观点“不谓其必有寄托,而言其情之可以相通”更为合理。
这首诗作为一首向上陈情的诗实在诗不合适宜。但作为一首爱情诗,却是一首刻骨铭心的爱情。它的缠绵,真挚,深情,感动感地,有很强烈的震撼力,诗一首苦恋的歌,大有天荒地老,死而后已的执着。这种至死不渝的爱情,常人每能体验却苦于无法表达,所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整首诗的语言明白晓畅,近似白描,诗李商隐诗中不多的能让普通人一看就懂的诗,给这首诗增添诗意和典雅的是最后一联用了两个典:“蓬山”和“青鸟”。
一般说来,用典如果生硬,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使连贯流畅的画面或意象中断,就造成“隔”。李商隐这首诗的典不仅用的不隔,而且和诗情诗意结合的天衣无缝,不着痕迹,甚至因用典增添了典雅和诗意,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使读者能够“秘响旁通”,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一句诗就是一个画面,一首诗就是一组画面,它们在读者的脑海中呈现和流动,诗中有画的妙境就产生了。用典不仅无碍于诗意的传达,由此更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李商隐诗一个喜欢用典的诗人,相传李商隐作诗文,“多简约书册,左右鳞次,号獭祭鱼。”李商隐有少量诗歌的确因为太多的典故使得诗歌过于晦涩,令人无法理解,但是从总体而言,他的大部分诗却正因为其创造性的用典使得诗歌显得更有意味,更含蓄,更典雅从而形成了自己含蓄,婉约的独特的风格。
李商隐诗用典的特点诗化实为虚。他的诗淡化了甚至搬开了典故原有的内容和情节,典故本来的意义并不是作者想在诗中表达的意义,只是采用典故的内容和情节所带来的气氛,情趣和意味,以及所具有的情调和韵致,目的是渲染一种浓郁的情感氛围,构成一个耐人寻味的意境。
有些作者在谈到李商隐诗这一特点时,常提到诗和典故在情感上的类同性:“后世诗人在相似的时空环境人生际遇中,体验到同样的情感震动时,由于类比联想的作用,自然会使这类典故,以表现这种异代美感共鸣,这是一种意境和美感再现的典故。”这种感受也许诗古往今来的人们在人生中都会体验到的,古人体验到了,留下了故事,凝聚为典故,今人体验到了,想到了典故,这是古今人心灵的共鸣,于是典故便被用在诗中。”
典故诗一种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恰如其分地用典能在有限的篇幅里表现丰富而复杂的内容,使难以明言的情意得以顺畅的表达。对于李商隐诗的用典,不仅用的非常好而且用的非常巧,它充分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相当含蓄地表达了丰富的内容,创造了朦胧深邃的意境,也由此形成了他的诗歌特色和风格。
二、比兴的有所寄托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认为“比”是“切类似指事”,“写物以附意”,也就是比方的意思,而“兴”则是“依微以拟文”,“称名也小,取类也大”,即以小见大,含有联想的意思。他还指出:“比则蓄愤以斥言,兴则环譬以托讽”。就是说“比”是由于作者内心激愤,以明显的比喻写出了斥责的诗句,显而易见。“兴”是“婉而成章”,是作者想要书法某种感情却以委婉的譬喻来寄托讽谏的心情,寓意深远。
李商隐继承屈原进步诗歌的传统,从屈原艺术宝库中学习了象征手法运用,特别是屈原以香草美人寄托政治遭遇的比兴手法更为他所自觉继承。他的无题诗不只创造一些工于比兴,深于寄托名句,而是把比兴寄托这种手法运用于全篇。
无题诗诗李商隐独创的抒情诗体,也是他在唐诗发展过程中最大的贡献之一。屈原开创香草美人手法,在《九歌》、《招魂》中多次运用此手法。李商隐将这一手法继承并发挥的淋漓尽致。他的笔端绘画了许多美女形象并以之自况。
例如《八岁偷照镜》: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十二血弹筝,银甲不曾脚。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这首诗借写一个聪慧的少女,随着年龄的增长,才华和美丽日渐显露,但由于束缚于环境及人,而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作者这里用少女以自况,慨叹自己自持才华,却仕途不达。表达了李商隐渴求功名的愿望及对自己政治命运的担忧。又如“何处哀筝随急管”中通过贫家少女和富家少女在感情上的不同遭遇,暗示了自己不被重用的事实,表达了作者失意的苦闷。其中“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写出贫家少女不能出嫁,度日如年的感觉。这里的“东家老女”显然诗李商隐的化身。借这一形象诗人表达了自己在官场处处受排挤,但有无可奈何的黯然伤感的情绪。由于心情郁闷,境况不顺,我们便可以看出诗人的心境也与“东家老女”一样度日如年。
再如“照梁初有情”些一个少女在爱情生活上失败,即“锦长书郑重,眉细恨分明”些少女通过锦书频频的传达情意,最终未果而愁上眉梢来寄托自己在政治生活上不懈追求却屡遭失败,愁苦之情便灌注于诗中。
诗中的“芙蓉作裙衩”句以荷花清丽脱俗来表现美人的精妙姿容,而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如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写其性情活拨,姿容美丽,情操高洁。而李商隐对这一传统手法的充分继承。李商隐对香草美人手法既有继承又有突破。
如《无题》
紫府仙人号宝灯,云浆未饮结成冰。
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
这首“无题”诗,如果从叙事的角度看,有点让人找不到头绪,如果从心象看,则“云浆”句诗追求未遂,“如何”二句是所追求的对象在心境上渺远难即的感受。不仅能够意会,而且进一步诱发起读者某些类似的心象引起更多的回味。
李商隐的“无题”诗并不是单纯的在写诗,而是在诗中有所寄托,有所隐喻,把自己的仕途生活中的不如意全部都倾注在诗中,他的“无题”诗读起来给人感觉是无奈,愁苦。
综上所述,李商隐的“无题”诗在唐代独具特色。李商隐的成就绝不是横空出世,无所依傍的,而李商隐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有创新和开拓,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无题”诗。
参考文献
[1]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
[2]苏雪林.李义山恋爱事迹考.
[3]文史.第六期北京“中华书局”出版.
[4]薛雪.一瓢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5]魏庆之.诗人玉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6]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8.
[7]黄鉴,杨文公谈菀,阮阅.诗话总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8]梁佛根.义山诗的用典心里动因于中国传统诗歌用典的文化内因浅探[J].河北师专学报,1994.
[9]文选:蜀都赋,引住蜀记.
所谓典故,一般辞书的解释是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历来有出处的词语,分为语典、事典及语事混合典三种。用典若能从典故原有的内容中发现新意,则为佳作。李商隐的无题诗,用典繁多而且生僻晦涩,用无题的方式完全摆脱了题目对读者的束缚,使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感受力和联想力,通过自己的体验去寻找解答,从而获得审美享受。
一.李商隐无题诗所用典故类型
根据刘学锴《李商隐诗歌研究》中对无题诗的界定,本文着重对其所说的14首无题诗中的以下11首诗中的.典故进行探究:无题(八岁偷照镜)、无题(近知名阿侯)、无题(紫府仙人号宝灯)、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无题(含情春晚)、无题(何处哀筝随急管)、无题(闻道阊门萼绿华)、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其用典分为神仙道教、男女爱情、闺房器物三种类型。神仙道教的为紫府、瑶台、蓬山、青鸟、刘郎、阊门、萼绿华、巫山神女;男女爱情的有宓妃留枕、贾氏窥帘、嫁不售、清溪小姑、吴王苑内花、西南待好风等;描绘闺房器物与女子居处环境的为镜中鸾、钗上燕、芙蓉做裙钗等。
二.李商隐无题诗中大量典故所传达的情思氛围与人生机遇之感
神仙道教类典故使诗歌主题指向于求仙,闺房器物典故与女子服饰居处环境等将主题引向艳情,男女恋情的典故将主题引向爱情,而作者又往往在一首诗中,同时使用这三类典故,就使得诗歌主题复杂多义,暧昧不明,同时,这三类典故自身的情思氛围也带有迷茫、朦胧的特点。神仙道教类典故赋予了无题诗迷幻、神异、朦胧的感情色彩。因为远离了现实生活,所以不容易指实为具体的人和事,与现实题材和主题思想有疏离感。紫府、瑶台均为仙人所居之处,蓬山是指海上的仙山,青鸟为西王母的使者,这些事物均非现实生活中的常人所能见到或遇到的,因此给人一种迷幻、朦胧的感觉,故而使这些诗歌传达的情思更加飘渺难寻。闺房是隐秘的场所,外人不易窥探,因此这一类典故意象和形象带有一定的暗示性和象征性,寓意暧昧、香艳,同样与现实生活有距离。但是因为其感情基调、人物以及故事结构并不相同,加上与前两种典故往往交叉使用,所以进一步使主题朦胧多义,复杂难求。
李商隐无题诗所构筑的象征世界,饱含着诗人对社会、对人生特别是个体生命的体验。有象征自己不幸遭遇的,如《无题》“八岁偷照镜”,诗人以一个女子的不幸象征自己的不幸,尽管他“五年诵经书,七年弄笔砚”,十六岁著《才论》《圣论》,“以古文出诸公间”,但是,九岁丧父,“浙水东西,半纪漂泊……,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依之亲”,自己又怎么不为自己的未来担忧呢?从这首诗歌中,诗人还有一种无所依傍的惆怅。以男女之情象征宾主遇合。在李商隐的一生中,令狐楚是一个重要的人物。想起当年和令狐楚的那种关系,李商隐非常痛苦,然而,时光不会倒流,在梦想破灭之后,只能借助诗歌来表白自己,如《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那个欢乐的场面不正是往昔那段美好生活的象征吗?那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爱情不正是宾主遇合的象征吗?
三.李商隐无题诗的历史回响
“诗家总爱西昆好,总恨无人作郑笺。”(元好问)李商隐的“无题诗”仍是一个待解之谜,一个充满了美和神秘的谜。诗人自谓:“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通过解读,我们更好地体会出李商隐以“无题诗”为代表的爱情诗,取得的极高的艺术成就,以及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山中人
前言
李商隱的無題詩膾炙人口,但其詩中含意則難以解釋。自古有「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元好問《論詩三十首》)之歎。根據《李商隱詩歌集解》裏所收詩歌的統計,基本可以確認詩人寫作時即以《無題》命名的共有15首:
《無題》(八歲初照鏡)
《無題》(照梁初有情)
《無題二首》(昨夜星辰;聞道閶門)
《無題四首》(來是空言;颯颯東風;含情春畹晚;何處哀箏)
《無題》(相見時難)
《無題》(紫府仙人)
《無題二首》(鳳尾香羅;重帷深下)
《無題》(近知名阿侯)
《無題》(白道縈回)
《無題》(萬里風波)
另有5首在目前通行的詩集中經常被標為「無題」的(五律「幽人不倦賞」、七絕「長眉畫了」、「壽陽公主」、「待得郎來」、「戶外重陰」),經馮浩、紀昀等人考訂,認為多半是由於版本問題而產生的原題丟失情況,並非真正的無題詩。
有些研究者(例如楊柳)認為李商隱詩集中部分有題目的詩也應該屬於無題詩一類,理由是這些詩的題目往往是從詩的首句中取前兩字或其中兩字為題(如《昨日》、《日射》等),或者詩題與內容本身毫無聯繫(如《為有》、《一片》等)。但如果以這樣的標準來看,李商隱詩集中可以歸入無題詩的就有近百首之多。所以此說並沒有得到多數人的支持。
馮浩在幾十年的研究及箋注工作以後,寫下了兩段結論。
其一云:「自來解無題諸詩者,或謂其皆屬寓言,或謂其盡賦本事。各有偏見,互持莫決。餘細讀全集,乃知實有寄託者多,直作豔情者少,夾雜不分,令人迷亂耳。《鼓吹》合諸無題詩而計數編之,全失本來意味,可尤噱也。」
其二云:「說詩最忌穿鑿。然獨不曰『以意逆志』乎?今以知人論世之法求之,言外隱衷,大堪領悟,似鑿而非鑿也。如《無題》諸什,余深病前人動指令孤,初稿盡為翻駁,及審定行年,細探心曲,乃知屢啟陳情之時,無非借豔情以寄慨。蓋義山初心,依恃惟在彭陽,其後郎君久持政柄,舍此舊好,更何求援? 所謂『何處哀箏求急管』者,已揭其專壹之苦衷矣。今一一注解,反浮於前人之所指,固非敢稍為附會也。若云遁體一無謬戾,則何敢自信。」
馮浩最初不贊成以前許多注釋家的觀點,他在初刻箋注本中,對前人以為有寄託的好些無題詩,一概批駁,斷定它
們都是描寫愛情的豔詩。但後來對李商隱的生平遭遇,經過深入研究,發覺李商隱並不是一個風流浪子,他的那些豔詩,在很大的程度上,可能是有隱喻的。於是他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探索這些無題詩的微意。結果是,在他的重定本《箋注》中,他認為是有寄託的無題詩,反而更多於前人研究的結果。
但是他也肯定有一小部分無題詩,還是賦豔情之作。對於李商隱的詩,運用「以意逆志」的方法來求解,馮浩也還不敢自信其無誤。近人梁啟超曾有「讀李商隱法」,是有一得之見的。他說:
「義山的《錦瑟》、《碧城》、《聖女祠》等詩,講的什麼事,我理會不著。拆開來一句一句叫我解釋,我連文義也解不出來。但我覺得它美,讀起來令我精神上得一種新鮮的愉快。須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我們若還承認美的價值,對於這種文學,便不容輕輕抹煞。」(《飲冰室文集·中國韻文內所表現的情感》)
梁啟超先生很謙虛,自言對李商隱的無題詩或《錦瑟》等詩「連文義也解不出來」。但作為文學愛好者或研究者,我認為應該「勉為其難」,即使不能全面解讀,也應該嘗試作部分解讀,既可以自得其樂,又可以助入門者欣賞。除了「美的價值」,希望也找到一些「真」和「善」的價值。
筆者對李商隱的生平也曾作研究,大致同意馮浩所言,李商隱並不是一個風流浪子,「無非借豔情以寄慨」。同時,發現大多數專家竟把李商隱的生卒年份弄錯了(註)。李商隱應有60歲,但一般說是46或47歲,於是穿鑿附會的情況更甚,因此,我認為要解讀李商隱的無題詩,先要重新研究李商隱的生平;其次,應了解李商隱的思想,包括他學道時的心理狀態、懷才不遇的情緒及喪妻後的思想變化等等。
诗词原文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注释
1.东风:春风。2.残:凋零。
3.丝方尽:这里以“丝”喻“思”,含相思之意。4.蜡炬:蜡烛。蜡烛燃烧时流下的蜡油称烛泪。5.泪:指蜡泪,隐喻相思泪水。6.晓:早晨
7.镜:照镜,用作动词。8.但::只。
9.云鬓:青年女子的头发,代指青春年华。10.夜吟:夜晚吟诗 11.蓬山:指海上仙山蓬莱山。此指想念对象的住处。12.青鸟:传说中西王母的使者,有意为情人传递消息。13.殷勤:情谊深厚。14.看:探望
韵译
聚首多么不易,离别更是难舍难分; 暮春作别,恰似东风力尽百花凋残。春蚕至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儿吐尽; 红烛自焚殆尽,满腔热泪方才干涸。清晨对镜晓妆,唯恐如云双鬓改色; 夜晚对月自吟,该会觉得太过凄惨。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殷勤的青鸟信使,多劳您为我探看。
译文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女方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乌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对方的住处从这里去没有多远,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题解
就诗而论,这是一首表示两情至死不渝的爱情诗。然而历来颇多认为或许有人事关系上的隐托。起句两个“难”字,点出了聚首不易,别离更难之情,感情绵邈,语言多姿,落笔非凡。颔联以春蚕绛蜡作比,十分精彩,既缠缅沉痛,又坚贞不渝。接着颈联写晓妆对镜,抚鬓自伤,是自计;良夜苦吟,月光披寒,是计人。相劝自我珍重,善加护惜,却又苦情密意,体贴入微,可谓千回百转,神情燕婉。最终末联写希望信使频传佳音,意致婉曲,柳暗花明,真是终境逢生,别有洞天。春蚕两句,千秋佳绝、传诵千古。简介
这是一首感情深挚、缠绵委婉、咏叹忠贞爱情的诗篇。诗人情真意切而又含蓄蕴藉地写出了浓郁的离别之恨和缠绵的相思之苦。“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体现了爱情的坚贞,意境新奇,诗味隽永,已成千古传诵的名句。
赏析
这是诗人以“无题”为题目的许多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
首联是极度相思而发出的深沉感叹,在聚散两依依中突出别离的苦痛。“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东风”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两个“难”字包含了不同的意义,前一个“难”是写当初两人相聚的不易,有过多少思念追求;后一个“难”字则写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和离别后双方所经受的情感煎熬,可见这对恋人的爱情生活是多么的艰难和辛酸。第二句则写伤别之人偏逢暮春。百花盛开凭借的是春风之力,而春风力竭,则群芳凋逝。花尚如此,人又能怎样呢?诗人在这里用暮春景象进一步表达了人世遭逢的深深感伤。
颔联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写出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九死而不悔的爱情追求。“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也只有忍受。所以,在这两句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这些感情,好象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以上四句着重揭示内心的感情活动,使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具体化,写得很精彩。
颈联从诗人体贴关切的角度推测想象出对方的相思之苦。上句是写出了年轻女子“晓妆对镜,抚鬓自伤”的形象,从中暗示出女方的思念和忧愁。“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晓镜”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只为此而愁。这就生动地描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自己于夜间因痛苦而憔悴,清晨又为憔悴而痛苦。夜间的痛苦,是因为爱情的追求不得实现;次日为憔悴而愁,是为了爱情而希望长葆青春,总之,为爱情而憔悴,而痛苦。这种昼夜廻环、缠绵往复的感情,仍然表现着痛苦而执着的心曲。下句,“应觉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应”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气,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想象如此生动,体现了她对于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直接写出年轻女子寒夜相思的悲凉情境,深夜沉吟,孤寂无伴,会感觉月光的刺骨清寒。细腻地描写对方的愁苦,可见诗人对女方的体贴入微,也就更加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深挚。
尾联,想象愈具体,思念愈深切,便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这就是其内容。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诗词中常以仙侣比喻情侣,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即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诗已经结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这样的抒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深情。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无题二首
其一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
其二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神女生涯元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无题二首
其一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蜡照半笼金翡翠,麝薰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其二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无题二首
其一
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其二
谢傅门庭旧末行,今朝歌管属檀郎。更无人处帘垂地,欲拂尘时簟竟床。嵇氏幼男犹可悯,左家娇女岂能望? 愁霖腹疾俱难遣,万里西风夜正长。
无题
对影闻声已可怜,玉池荷叶正田田。不逢萧史休回首,莫见洪崖又拍肩。紫凤放娇衔楚佩,赤鳞狂舞拨湘弦。鄂君怅望舟中夜,绣被焚香独自眠。
无题
七夕来时先有期,洞房帘箔至今垂。玉轮顾兔初生魄,铁网珊瑚未有枝。检与神方教驻景,收将凤纸写相思。武皇内传分明在,莫道人间总不知。
无题
闻道阎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
无题
水精如意玉连环,下蔡城危莫破颜。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
无题
白日相思可奈何,严城清夜断经过。只知解道春来瘦,不道春来独自多。
无题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无题
东南日出照高楼,楼上离人唱石州。总把春山扫眉黛,不知供得几多愁?
无题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无题
李商隐无题诗的意象、意境、结构都是朦胧多义的。这种朦胧多义的审美追求原因是多方面的。诗人坎坷的身世和不幸的世事遭遇, 诗人对审美对象内心世界的剖白和挖掘, 缠绕百结的情绪体验, 对心象的细腻描绘等都是造成朦胧多义的诱因, 这种朦胧多义正是诗人的开拓创新, 由此奠定了诗人独领一代诗坛的地位, 所以才给读者带来了无穷的审美空间, 令人玩赏品评不已。
一、意象的朦胧
设置意象是古人写诗的一种常用方法。意象通常是经过作家精心营造并赋予了其一定情感的较为具体的事物, 有时根据作者创作的需要, 也可以是虚幻的。意象是诗歌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象的设置有时受作者灵感的影响而呈现出其独有的特色。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 其意象的运用是极为丰富的, 也许这正是灵感的瞬间触发, 使诗人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或自己的人生经历产生了理智与情感的复杂体验, 由此赋诗来标明自己不同流俗的傲世个性。
由此观之, 把这些意象集结在一起就形成了具有相似特征以及状态都和谐一致的整体, 从而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一个共同的爱情主题。
二、意境的朦胧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 也是我国古典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后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艺术技巧沿用下来。文学意境之说在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就已初见端倪, 后逐渐发展, 至盛唐时已基本全面形成, 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刘禹锡、皎然和晚唐诗歌理论家司空图等都非常注重在诗歌创作中营造意境。
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 其创设的意境是极为深邃朦胧的。如《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 该诗首联说空言来相会, 一去便无踪影, 梦中得见, 待至醒来, 却惟有斜月照楼, 钟鸣五更。诗人用“空言”、“绝踪”、“斜月照楼”以及“钟声幽鸣”这几个看似具体, 实则迷离仿佛的意象, 构造了一种凄清悲凉又朦胧深微的意境。颔联写男主人公回忆梦中与意中人短会远别, 悲极而泣却又泣不成声, 为表思念之情, 醒后仓促秉笔疾书, 写完后才发现墨未研浓, 深感遗憾不已。颈联写残烛照帐, 犹觉帐中尚留心上人之余香, 更添思念之苦。颔颈两联诗人通过“梦中远别”、“研墨疾书”、“残烛照帐”以及“熏香犹存”这几个意象的描写, 营造出一种如梦似幻, 虚实交融的意境。尾联的“刘郎”、“蓬山”这两个意象也只是虚拟的, 旨在表达思念落空后的苦痛。统观该诗, 诗人通过运用一系列虚实相生的意象, 共同营构出一种迷离恍惚、虚实难辨的朦胧意境, 从中让人宛然看到了一位因思念破灭而彻夜难眠、哀叹不已的男子形象。尽管该诗的基调是伤感凄凉的, 但由于诗人创造了一种凄美朦胧的意境, 从而为读者从其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中开拓了深广的审美想象空间, 亦能使人从中获得一种独特的审美享愉悦。
意境朦胧迷幻, 是李商隐爱情诗的主要艺术特点。这种诗篇虽然不大容易读懂, 却有很强的感染力。给人以审美感受, 受到人们普遍的喜爱, 那就是因为它有真实的艺术生命。
最后, 值得一提的是, 在李商隐之前, 是少有诗人创写无题诗的, 即便有, 其成就也不高;而李商隐则是以创写无题诗著称于晚唐诗坛的, 可以说, 是他开创了写无题诗的先河。他的无题诗既扩大了抒情诗的领域, 又丰富和发展了抒情诗的艺术技巧, 以致后来许多文人都以其为楷模纷纷争相创写无题诗。宋代的西昆派和明朝的王彦泓就是深受其影响的典型代表。但在无题诗的创作成就上, 后人对李商隐只能望其项背, 尚无人可出其右, 尤其是在朦胧艺术技巧以及比兴、象征等手法的大胆成功运用上, 更是无人可得其神。因此, 可以这么说, 李商隐既是无题诗 (尤其是朦胧无题诗) 的开山鼻祖, 又是我国古诗歌史上创作无题诗的最高成就者。
摘要:在中国古典诗歌中, 李商隐的无题诗是一个独创。历代评家对李商隐的无题诗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寄意君朋;也有人认为是描写爱情, 但却用诗人自己的人生经历去比附索引;还有人认为是纯粹的传达情绪之作;更有甚者, 竟认为其诗“乃邪思之尤也”。这些观点都有失偏颇, 笔者认为其有一部分无题诗写的是一桩桩美好爱情的悲剧, 但由于其意象和意境的朦胧, 使这些诗笼上了一层深婉含蓄的色彩, 因而在理解上给读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正是诗人这种高超的艺术技巧, 才使这些诗作流传至尽仍然大放异彩。
关键词:无题诗,意象,意境
参考文献
[1]吴调公著:《李商隐研究》,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
[2]刘学锴、余恕诚选注:《李商隐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年。
[3]钟来茵著:《李商隐爱情诗解》, 学林出版社, 1997年。
【浅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文体学】推荐阅读:
李商隐无题的翻译05-30
李商隐的诗《无题》赏析02-08
李商隐无题诗赏析手法09-09
李商隐的简介06-17
李商隐的古诗12-06
李商隐的名言名句12-14
《蝉》李商隐的诗词01-17
李商隐的经典古诗02-16
才华横溢的李商隐故事06-06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特色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