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柳永词两首》教案(打印)

2024-10-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4《柳永词两首》教案(打印)

4《柳永词两首》教案(打印) 篇1

洛阳外国语学校方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关于词知识、作家作品

能力目标:

1.味词的语言,鉴赏词中形象。

2.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体会柳永写本词的目的。

教学难点:鉴赏词中的形象。学习表现手法,领会表达效果。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品读,感悟、探究

教学过程:

一、1、作家作品:柳永是北宋真宗、仁宗时一位杰出的词人,他继承并发展了民间的和文人的词的优良传统,超过了他以前和同事时的词人所已经达到的成就。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写词。精通音律,熟悉暗调,并能创作新调。长期过着羁旅和冶游的生活,和歌妓、乐工们混在一起,他对有些歌妓还怀有真挚的情感。他为她们创作新词供她们歌唱,也可能从她们哪里学习一些来自民间的曲子,因而他创制的词一许多新调子在别处是不易看到的。作品内容反映都市生活的繁华面貌,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描写爱情生活的甜蜜,抒发离怀别感的痛苦,表现不幸妇女的遭遇和失意文人的感受,是他作品的主要内容。

他的词的表现艺术主要是即事言情和融情入景。

柳永是福建崇安人,字奢卿,宋工部侍郎柳宜的幼子。初名三变,字景庄,和哥哥三复、三接都有文名,号“柳氏三绝”。他在宋仁宗景佑元年中进士,曾做过睦州推官,定海晓峰盐场官,最后做屯田员外郎,亦称柳屯田。他的词集《乐章集》。

2、关于词的发展:词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词。起源于隋唐,盛行于宋代。

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它规定词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词调很多,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同时,同一词牌可以有不同的名称。如西江月,又名步虚词,江月令。

除了字数较少的小令,大多数词要分段,一段叫一片,又叫一阕。一般分为两段,少数分为三四段。

二、背景导入:这是一首投赠之作,作者路经杭州,想要谒见当时出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因而难免要对对方加以赞扬甚至奉承。就写了这一首词进献,所以在词的上片极力赞扬杭州自然环境之美、城市经济之繁荣。却也部分程度的反映了北宋初年繁荣奢靡的社会现实。那么,下面我们来看本词。

三、整体感悟:(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评价柳词说:“音律谐婉,词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看注释理解文意)完成课后第一题

1、词中描写了那些景物?烟柳、花桥、风帘、帐幕、云树、怒涛、青山、桂花、荷花、烟霞。

2、文中景物给你怎样影响和联想?千百年来,西湖风景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它的风姿倩影,令人一见钟情。就连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吟出“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诗人说他之所以舍不得离开杭州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杭州有个魅力的西湖。三面环山,碧波盈盈,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环湖的山有许多奇峰,瞧,那一对山峰高耸入云,从山脚到山顶就像俯瞰刀劈,山顶云雾缭绕,仿佛到仙境,向下看,真叫人心惊胆颤,这正是西湖十景里着名的“双峰插云”。在西湖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如灵隐寺、黄龙洞、烟霞洞、放鹤亭。历史着名的诗人苏轼和白居易在这里修建了苏堤和白堤。意大利马可波罗说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虽然末句有献媚的味道,格调显得不高,但西湖的山水人家已成为作者最好的明证。

引导:结合上面的想象,说说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3、《望海潮》描绘了一派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写杭州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位置:杭州是东南的重镇。

(2)历史传统:自古以来,杭州是繁华都市。

(3)自然景观:有着名的钱塘江、秀丽的西湖。

(4)市井面貌:建筑、设施美观、人口密集。

(5)百姓生活:人们安居乐业,处处笙歌,老老少少都心情愉悦。

四、问题探究:

1、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本词用的就是点染手法。比如上阕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染,展开描写。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2、“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为人们津津乐道,西湖有许多景物,为何独写“桂子”和“荷花”?桂子和荷花是代表杭州典型景物。白居易《忆江南》中有“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之句,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可见桂子和荷花最能画出西湖的美景,从而展现杭州的风姿。

3、“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有何深意?

好景,除写湖山胜况,市井繁华,还暗颂孙何政绩良好之意;“归去凤池夸”则暗含入朝执政

之意。两句歌颂并祝福孙何任满报政于朝。

五、小结:同学们,我想这清丽的词句能打开联想、想象的思维空间。下去希望同学们多读,去感受文中优美的艺术形象。

六、板书设计:(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词人

能力目标:1.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2.掌握情景交融和虚实相济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千百年来,别离之情不知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今天让我们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来聆听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雨霖铃》。

二、了解词人

通过预习,大家对柳永已经不再感到陌生,下面请一位同学把词人的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查找关于作者的资料。课堂上让学生来介绍作者。同学之间可互相补充。)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仁宗景佑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创造了慢词即长调,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柳永才情卓着,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

三、初读感知

1、听读课文(听录音或老师范读)

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体会感情。

听完后教师强调字音。

骤雨(zhòu)凝噎(yē)暮霭(ǎi)那堪(nǎkān)

2、生自由朗读

要求:体会感情基调,并勾画出自己不懂的语句。

明确:感情基调是凄清、缠绵。学生提出疑问,生生或师生互动解决疑难问题。

3、有感情朗读

找一位同学有感情朗读,请同学点评朗读情况,指出不足的地方请点评的同学再读。教师作适当的朗读指导。

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学生读出的地方要予以肯定,没有读出的地方教师加以补充)

再请学生试读。然后全班齐读

四、整体感知

1、找出这首词的主旨句

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

由此可知这首词的内容是:在一个萧瑟的秋天里,词人要远行与恋人告别。(学生说出答案)

2、全词围绕着“伤离别”来构思,请你说一下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长亭别离

下阕:别后愁思

五、品位语言,体会感情

1、请同学们读上阕,选出你认为最能体现词人离情的句子进行赏析。

(学生自主发言,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只要言之成理,就要予以肯定)

参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这句词表面写景,实际是在写情,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全词情感的基础,以凄清的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所以,长亭已经被当作离别地点的通称。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都门帐饮”,语出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可见他的思绪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写出了不忍别离却又不得不别的无奈。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一形象的刻画,看

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烟波浩淼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选取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教师总结上阕:“相见时难别亦难”,在词人的笔下,一景一物无不饱含着离别的无奈与伤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词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学生答出: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柳永以清秋之萧瑟,写离别之凄恻,即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了情景交融天衣无缝的境界。

让我们把上阕齐读一遍,再来感受一下词人的离别之难。

全班同学齐读上阕

2、离别之时已是如此缠绵依恋,柔肠寸断,那离别之后词人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请同学们读下阕找出最能打动你的句子进行赏析。

(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自主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飘泊江湖的感受。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今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难怪它为人称道,成为光耀词史的名句。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四句更深一层推想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境况。今后漫长的孤独日子怎么挨得过呢?纵有良辰好景,也等于虚设,因为再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共赏;再退一步,即便对着美景,能产生一些感受,但又能向谁去诉说呢?总之,一切都提不起兴致了,这几句把词人的思念之情、伤感之意刻划到了细致入微、至尽至极的地步,也传达出彼此关切的心情。用问句结尾余恨无穷余味不尽。

师总结:下阕写的是别后愁思,这是实写还是虚写?(生答:虚写)由此我们得出,这首词另一个突出表现手法就是(生答:虚实相济)词人将眼前之景与未知之景相融,因情设景,如此这般才有了这份凄楚缠绵。

小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柳永的这首《雨霖铃》更是道出了这种黯然销魂的情感,情到深处,委婉曲折而断人心肠,这也许就是柳词经久不衰,传诵至今的原因吧。

六、齐读,背诵,当堂检查。

七.布置作业

柳永词两首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默写

2、《望海潮》如何描绘景色,《雨霖铃》写景的不同 学习过程

一、默写 《望海潮》,《雨霖铃》

二、赏析

《望海潮》如何描绘景色

1、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

(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 江南都市生活图景)

2、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地理位置 历史传统 自然景观 市井面貌 百姓生活)“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3、这首词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艳羡。对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奉承)

《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依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二、1、默写《雨霖铃》

《雨霖铃》上阕下阕写景的不同

1、上阕下阕写景有什么不同?

2、哪一句是标志句?

3、找出借景抒情与直接抒情的例句。

注意:虚写的三种情况

(1)神鬼传说梦境,例“风为衣兮云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2)未来之境,例“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3)已逝之景,例“雕栏玉砌应犹在”“遥想公瑾当年-------”

唐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冬十月,唐王朝官军破贼于洛阳。次年春,杜甫正寓居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忽听官兵捷报,诗人欣喜若狂,写下这首生平唯一的一首欢快的诗。

它前两联写实。诗人初闻蜀中大地“收蓟北”,意味着盘踞八年的“安史之乱”老巢被摧毁,杜甫禁不住“涕泪满衣裳”!这是悲极而喜而又喜极而悲!他回头看看与自己一同饱受战乱苦难的妻子儿女,她们哪里还有愁云?遂卷起诗书,与家人同喜同乐!“收蓟北、涕泪满衣裳、却看、漫卷诗书”都是突然之间“喜欲狂”的生活真实!

后两联写虚。我们“放歌”、“纵酒”欢庆胜利,共庆失土的收复;我们焕发青春,返老还童,与年少的儿女作伴还乡,告别流离失所的生活。诗人虽然此时身在异域,思绪早已鼓翼而飞,沿着涪江入嘉陵江,穿巴峡入长江,再出巫峡至襄阳,转向洛阳还故乡。诗人回家畅想曲的节奏轻快、和谐,地点转换让人目不暇接!此时杜甫的感情,如洪峰迭起,向前奔涌,一泻千里啊!

假如没有这两句虚笔,一路实写到底,就难以表现诗人乍闻胜利消息时的喜极心情和急欲赶路返乡的愿望!此诗之所以被誉为“杜甫生平快诗”,关键之一在于虚实妙合!虚写尤不可缺,恰如王世贞《艺苑卮言》所云:“前疏者后必密,半阔者半必细,一实者一必虚。”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苏轼词两首

一、默写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简介:

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

它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此词对于一度盛行缠绵悱恻之风的北宋词坛,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开篇即景抒情,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并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沉思之中,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气势恢宏,笔大如橼。接着“故垒”两句,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古赤壁战场,借怀古以抒感。“人道是”,下笔极有分寸。“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词题,又是为下阕缅怀公瑾预伏一笔。以下“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煞拍二句,总束上文,带起下片。“江山如画”,这明白精切、脱口而出的赞美,是作者和读者从以上艺术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伟画卷中自然得出的结论。以上写周郎活动的场所赤壁四周的景色,形声兼备,富于动感,以惊心动魄的奇伟景观,隐喻周瑜的非凡气概,并为众多英雄人物的出场渲染气氛,为下文的写人、抒情作好铺垫。

上片重写景,下片则由“遥想”领起五句,集中笔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作者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经过艺术集中、提炼和加工,从几个方面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据史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皖城战役胜利之时,其后十年他才指挥了有名的赤壁之战。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同时也使人联想到:赢得这次抗曹战争的胜利,乃是使东吴据有江东、发展胜利形势的保证,否则难免出现如杜牧《赤壁》诗中所写的“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严重后果。这可使人意识到这次战争的重要意义。“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纶巾,青丝带头巾,“葛巾毛扇”,是三国以来儒将常有的打份,着力刻画其仪容装束,正反映出作为指挥官的周瑜临战潇洒从容,说明他对这次战争早已成竹胸、稳操胜券。“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精切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以下三句,由凭吊周郎而联想到作者自身,表达了词人壮志未酬的郁愤和感慨。“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为倒装句,实为“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此句感慨身世,言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深沉、痛切地发出了年华虚掷的悲叹。“人生如梦”,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一樽还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酹”,即以酒洒地之意。

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本篇文章来源于『中国古曲网 』原文链接:http://music.guqu.net/shilangsong/11937.html

《定**》

定**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想象一下,在某个早晨是天高气朗的日子,几个朋友一起去郊游,待到高兴时,却下起了大雨,同行的人皆抱怨连连。怪天公不作美,这是游玩的兴致全无,可是有一人却与众不同。别人都在奔跑找避雨的地方,而他却听着雨打竹叶声,哼着小曲,慢慢的走着。同行的人一定都笑他疯癫。

然而,别人笑‘痴’,谁解其中味啊。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上片,写遇雨后的情境。

“莫听穿林打叶声”雨滴打在竹叶上发出响声,你不要感到扫兴。如果你把它当着美妙的音乐来欣赏,就不妨“吟啸且徐行”了。可见“莫听”两字,到出了苏轼的心境。对客观事物,客观存在不要太在意。不妨去欣赏它。人们都说,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那么如何才能善于发现呢?不妨学学苏轼。我们多数人都被外界的各种不顺心的事手烦恼,整天抱怨老天不公,有用吗?没用。可能当你抱怨后,却来个“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这时人们又要说。真是 天意弄人呢?是吗?我说你这么认为就应该好好像苏轼学习了。不要被客观存在所牵绕。不妨去学着欣赏,大不了就像学看一幕悲剧一样,其实悲剧的人生才有价值。

生活条件不好。“竹杖芒鞋轻胜马”又有什么好怕的呢,“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才旷达吗。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既然朝廷不给我兼济天下的机会。“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初入庐山》诗)也涂个清净逍遥,说到底。谁不想,逍遥自在的生活呢。我觉得这才是人追求的最终生活境界。

“一蓑烟雨任平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有这样一种解释:“:“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的生活)。”(胡云翼《宋词选》)。我到不这么觉得,我觉得是:我没有什么身外之物,下雨也只要有一蓑衣就行了,管你三七二十一。燕子很轻盈才能飞的很敏捷。风筝很轻,才能飞的很高。人只有不被声明荣誉所累才能,领悟人生真谛。

下片是写,天转晴了。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料峭的春风把酒吹醒了,有点冷,冷吗。“山头斜照却相迎”不冷了吧。这个转,转出了味道:当你被外在的困境所困绕时,如果一味的抱怨,可能到顺境时,你也不能把握了。你应该时刻记着“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天晴后,回头看看“萧瑟处”,刚才还是大雨,现在已经天晴了,大自然就是这样,月圆了就缺,缺了有圆,反复循环。雨后便是天晴,天晴后便是下雨。如此循环,难道不是“也无风雨也无晴”吗?佛说“菩提本无树,明净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当你心静如湖水,全不在意外在事物的得失时,你便可以领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快乐了。

前面我们已经说了: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官场黑暗。被贬不知道有没有被升的机会,要想“也无风雨也无晴”,只有“归去”了。(照应上文“一蓑烟雨任平生”。)

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二、《念奴娇

赤壁怀古》

有人评价这首词“即景生情,缘事谈理”(因自然现象和所经历的事情,表达思想感情,阐发人生哲理)。请就此结合具体词句谈谈你的理解。

双关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式。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借助语音或语义的联系,使语句同时关涉两种事物,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叫双关。

石中立是宋朝的一个员外郎,他跟几个朋友到御花园里去看狮子。共中一人慨叹说:“这只狮子,朝廷每天喂它肉吃,我们这些做官的,还不如狮子哩!”石中立说:“当然,我们的官衔是员外郎(谐音“园外狼”),怎么能跟御花园里的狮子比呢?

“员外郎”同“园外狼”谐音,既说的是员外郎,又说的是园外狼,与园中狮形成对比,幽默、戏谑、饶有趣味。

这种利用词语的谐音关系(音同或者近)构成的双关叫谐音双关。

猴子死后去见阎王,请求来世做人。

阎王说:“你要做人,必须把身上的毛都拨掉。”就叫小鬼过来,给他拔毛。才拨一根,猴子就痛得大叫大嚷起来。阎王说:“看你,一毛不拔,怎能做人呢?”

这则笑话假托一个寓言故事,讽刺极端吝啬自私的人,他们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结尾发出了“怎能做人呢”的犀利质问。

“一毛不拔”字面意义是一根毫毛都不肯拔,引申义是形容极其吝啬自私。这则笑话兼有两种意义:表面上假托阎王责骂猴子一根毫毛都不肯拔;实际上是用来讽刺极其吝啬自私的人。

这种借助词语的多义关系构成的双关叫语义双关。

这里宝玉又说:“不必烫暖了,我只爱吃冷的。”薛姨妈道:“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写字手打颤儿。”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要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耍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拿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从此还不改了呢。快别吃那冷的了。”宝玉听了这话有理,便放下冷的,令人烫来方饮。

黛玉嗑着瓜子儿,只管抿着嘴儿笑。可巧黛玉的丫环雪雁走来给黛玉送小手炉儿。黛玉因含笑问她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我了呢!” 雪雁遣:“紫鹃姐姐怕姑娘冷,叫我送来的。”黛玉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了你倒听她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宝玉听这话;知是黛玉借比奚落,也无回复之词,只嘻嘻的笑了一阵罢了。(《红楼梦》第八回)

黛玉对雪雁说的一段话,“你”表面上指雪雁,实际指宝玉;“他”表面上指紫鹃,实际上指宝钗,是一语双关。但和前文说的谐音双关、语义双关不同,而是利用特殊的语言环境中人物之间各自不同的关系,指着秃子骂瞎子。这种指桑骂槐式的双关,可以叫影射双关。

据说,清代文人金圣叹临刑前赠给儿子一副对联: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从字面上看,“莲子”“梨儿”指结的两种果实,而金圣叹的两个儿子的乳名就叫 “莲子”“梨儿”。“莲子”与“怜子”同音,“梨儿”与“离儿”同音,临刑之际写这副对联,寄托了爱怜子女的凄苦悲痛的心情。这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双关”。

双关是汉语传统的修辞方式。恰当地使用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有一箭双雕之妙。有时幽默诙谐,饶有风趣;有时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一、双关的类型

双关一般可分为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种。

(一)谐音双关:是指利用一个词意同或音近而兼顾两种不同事物言此指彼的修辞手法。它又可以分为四种类型。(1)音形皆同的谐音双关。即所用词与深层次的词不仅读音相同而且形体也相同。如“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中的“杨”实际上是指杨开慧,“柳”实际上是指柳直荀。

(2)同音不同形的谐音双关。这种谐音的表层词与要表示的深层词只是音同而字形不同。如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丝”即“思”的意思,以此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

(3)隐语谐音双关。这种音的深层含义是指一种不能明言的事件或人物命运等。这种双关多用于文学作品中。如《红楼梦》第五回:“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诗中的“林”中挂的“玉带”,“雪”中埋金簪,加上前面两句诗,暗示了林黛玉、薛宝钗的命运。

(4)曲解谐音,即通过谐音使词的意义扩大,一音多词。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鸿”谐“红”故能与“白”相对。再如“水舂云母碓,风扫石楠花”中“楠”谐“男”,才能与“母”相对。

(二)语意双关:是一种根据词的多义条件而故意导致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如“茶壶里煮饺子—心里有嘴倒不出”,再如“老太太抹口红——给你点颜色瞧瞧。”另外,这种修辞在广告词中也经常出现。如“xx矿泉水,让你口服心服”。再如“xx皮鞋,足以自豪的皮鞋”。

二、双关的意义

(1)在古诗词,特别是民歌之中,运用谐音双关来,贴切地表达男女间的爱情,既生动又活泼,形成一种特殊风格。如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中“晴”即“情”义。

(2)通过谐音能起一种隐语的作用。如《史记·淮阴侯列传》“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中“背”暗示韩信应起兵造反。

(3)利用谐音达到讽刺和幽默的效果。如歇后语“骑着墙头看书——夹(加)墙(强)学习”即能起到鼓励作用,亦能达到幽默的效果,真可谓一举两得。

总之,把握好“双关”这种修辞,既能在平时的说话写作中起到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功效,亦能在新闻记者书籍时挖掘句子的深层内涵。再举几个例子:

语音双关。利用同音或近音的条件而构成的双关。例如:

①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②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曹雪芹《红楼梦》)

③再如有一个人专心致意为社会服务,政治上懂得少一些,但是两年把导弹搞出来了,对国家很有贡献;另外一个人,天天谈政治,搞了五年也没有把导弹搞出来。你投票赞成哪一个人?我投票赞成第一个人。第二个人只好请他去当政治教员,他不能在导弹部门工作,他只能在导弹部门“捣蛋”。(周恩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

④如今要强借房租一年,所以百姓们都把“崇祯”读做“重征”。(姚雪垠《李自成》)

⑤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⑥丞相做事业,专靠黄菜叶。一朝秋风起,干鳖!

例①“晴”与“情”谐音;例②“雪”与“薛”谐音,指薛宝钗,“林”指林黛玉;例③“捣蛋”同“导弹”谐音;例④“重征”同“崇祯”谐音。例⑤表面上指蚕丝和蜡泪,实指“相思”和“眼泪”;例⑥表面上指黄菜叶,实指丞相所信用的三个坏人:黄敬夫、蔡彦文、叶得新。

语意双关。就是利用词的多义现象,构成表里两层意思。如:

①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毛泽东《七律?送瘟神》)

②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③我得去!凭我这身板,赤手空拳也干个够本!我刚打算往下跳,只见她扭回头来,两眼直盯着被惊呆了的孩子,拉长了声音说:“孩子,好好的听妈妈的话啊!”(王愿坚《党费》)

④可是匪徒们走上这十几里的大山背,他没想到包马蹄的破麻袋片全被踏烂掉在路上,露出了他们的马脚。(曲波《林海雪原》)

⑤她们的死,不过像无边的人海里添几粒盐,虽然使扯谈的嘴巴们觉得有些味道,但是不久还是淡、淡、淡。

⑥周繁漪:好,你去吧!小心,现在,(望窗外,自语)风暴就要起来了!

例①“瘟君”既指血吸虫,又指社会上的害人虫;例②“夜”实指黑暗统治,“路”实指革命征途;例③“听妈妈的话”实指听党的话;例④“露出了他们的马脚”实指露出了匪徒们的破绽;例⑤“淡”实指平淡;例⑥周繁漪指的是“风暴”的比喻义,即激发的矛盾,生死的搏斗。

这种语意双关,有明暗双重意义,明的是表面的意义,暗的是内藏的意义,说话的人本意是在暗藏的意义上。双关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方式。

一、双关的类型

双关一般可分为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种。

(一)谐音双关:是指利用一个词意同或音近而兼顾两种不同事物言此指彼的修辞手法。它又可以分为四种类型。(1)音形皆同的谐音双关。即所用词与深层次的词不仅读音相同而且形体也相同。如“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中的“杨”实际上是指杨开慧,“柳”实际上是指柳直荀。

(2)同音不同形的谐音双关。这种谐音的表层词与要表示的深层词只是音同而字形不同。如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丝”即“思”的意思,以此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

(3)隐语谐音双关。这种音的深层含义是指一种不能明言的事件或人物命运等。这种双关多用于文学作品中。如《红楼梦》第五回:“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诗中的“林”中挂的“玉带”,“雪”中埋金簪,加上前面两句诗,暗示了林黛玉、薛宝钗的命运。

(4)曲解谐音,即通过谐音使词的意义扩大,一音多词。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鸿”谐“红”故能与“白”相对。再如“水舂云母碓,风扫石楠花”中“楠”谐“男”,才能与“母”相对。

(二)语意双关:是一种根据词的多义条件而故意导致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如“茶壶里煮饺子—心里有嘴倒不出”,再如“老太太抹口红——给你点颜色瞧瞧。”另外,这种修辞在广告词中也经常出现。如“xx矿泉水,让你口服心服”。再如“xx皮鞋,足以自豪的皮鞋”。

二、双关的意义

(1)在古诗词,特别是民歌之中,运用谐音双关来,贴切地表达男女间的爱情,既生动又活泼,形成一种特殊风格。如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中“晴”即“情”义。

(2)通过谐音能起一种隐语的作用。如《史记·淮阴侯列传》“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中“背”暗示韩信应起兵造反。

(3)利用谐音达到讽刺和幽默的效果。如歇后语“骑着墙头看书——夹(加)墙(强)学习”即能起到鼓励作用,亦能达到幽默的效果,真可谓一举两得。

总之,把握好“双关”这种修辞,既能在平时的说话写作中起到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功效,亦能在新闻记者书籍时挖掘句子的深层内涵。再举几个例子:

语音双关。利用同音或近音的条件而构成的双关。例如: ①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②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曹雪芹《红楼梦》)

③再如有一个人专心致意为社会服务,政治上懂得少一些,但是两年把导弹搞出来了,对国家很有贡献;另外一个人,天天谈政治,搞了五年也没有把导弹搞出来。你投票赞成哪一个人?我投票赞成第一个人。第二个人只好请他去当政治教员,他不能在导弹部门工作,他只能在导弹部门“捣蛋”。(周恩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

④如今要强借房租一年,所以百姓们都把“崇祯”读做“重征”。(姚雪垠《李自成》)

⑤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⑥丞相做事业,专靠黄菜叶。一朝秋风起,干鳖!

例①“晴”与“情”谐音;例②“雪”与“薛”谐音,指薛宝钗,“林”指林黛玉;例③“捣蛋”同“导弹”谐音;例④“重征”同“崇祯”谐音。例⑤表面上指蚕丝和蜡泪,实指“相思”和“眼泪”;例⑥表面上指黄菜叶,实指丞相所信用的三个坏人:黄敬夫、蔡彦文、叶得新。

语意双关。就是利用词的多义现象,构成表里两层意思。如:

①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毛泽东《七律?送瘟神》)

②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③我得去!凭我这身板,赤手空拳也干个够本!我刚打算往下跳,只见她扭回头来,两眼直盯着被惊呆了的孩子,拉长了声音说:“孩子,好好的听妈妈的话啊!”(王愿坚《党费》)

④可是匪徒们走上这十几里的大山背,他没想到包马蹄的破麻袋片全被踏烂掉在路上,露出了他们的马脚。(曲波《林海雪原》)

⑤她们的死,不过像无边的人海里添几粒盐,虽然使扯谈的嘴巴们觉得有些味道,但是不久还是淡、淡、淡。

⑥周繁漪:好,你去吧!小心,现在,(望窗外,自语)风暴就要起来了!

例①“瘟君”既指血吸虫,又指社会上的害人虫;例②“夜”实指黑暗统治,“路”实指革命征途;例③“听妈妈的话”实指听党的话;例④“露出了他们的马脚”实指露出了匪徒们的破绽;例⑤“淡”实指平淡;例⑥周繁漪指的是“风暴”的比喻义,即激发的矛盾,生死的搏斗。这种语意双关,有明暗双重意义,明的是表面的意义,暗的是内藏的意义,说话的人本意是在暗藏的意义上。

1、我们还是当朋友好了>>其实你还是有多余的利用价值

2、我想我真的不适合你>> 我根本就不喜欢你。

3、天气好冷喔,手都快结冰了>> 快牵我的手吧,大木头!

4、我觉得我需要更多一点的空间 >>我不太想看到你啦!

5、其实你人很好 >>我不想跟你在一起。

6、你人真的很好 >>我真的不想跟你在一起。

7、你人真的真的很好....真的 >>猪头,离我远一点。

8、我暂时不想交男朋友 >>闪边啦!你还不到我心中帅哥标准的一半。

9、我不想伤害我们之间的友谊 >>我们之间也永远只会有友谊。

10、你这样让我感到很尴尬 >>我无法强迫自己说我不想说的答案。

11、我的心中牵挂着一个人>> 那个人是我特地虚设用来挡像你这种人的。

12、朋友才是长久的,不是吗>> 想当我男朋友,自己不照照镜子。

13、我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说>> 这根本是不可能的嘛!别做白日梦啦。

14、我不适合当个情人 >>废话,没有人会适合当你情人的啦。

15、你给我个时间考虑 >>没给我时间,我怎么跑得掉....

16、我们不可能在一起的 >>虽然理由很烂,不过挡你绰绰有余啦。

17、我们的距离太远了 >>当个朋友就不错了,还想有别的。

18、你的条件真的很好 >>你的条件真的还没好到我想要的地步。

19、可是...这样好怪..真的很怪 >>你这丑八怪..怪成这样还想吃天鹅肉?

20、我觉得男女之间是真的有纯友谊的 >>对,没错,我和你之间就真的只可能有纯友谊。

21、坐机车可以呀,骑机车很方便的 >>穷小子,没汽车还敢来接送我。

22、但你的温柔我会铭记在心的 >>情圣!光温柔是没用的,还需要钱钱..

23、其实我一直没有勇气接受你 >>看到你差点吓死..哪里还有勇气?

24、你真可爱 >>你真幼稚。

25、你真的很可爱 >>你真的很幼稚。

26、你真的是超级可爱耶 >>猪头!不要像小朋友一样黏啦!

27、遇到你,总会让我重温童年的快乐 >>感觉就像阿姨遇到小弟弟一样。

28、我觉得你很乖耶 >>穿得俗不拉基的,一看就知道跟你出去不好玩。

29、我们应该给彼此一点缓冲时间 >>给你时间滚!你再不走,我真的会翻脸!

30、上次迟到真的很不好意思 >>先迟到给你看,下次我绝对不会到!

31、别人都说你条件不错耶 >>我从来没这样认为过。

32、如果我们早一点认识就好了>> 说不定你会早点觉悟。

33、别急嘛,我们可以先作朋友 >>我可以趁这个时候找男朋友 寒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和子由寒食》 苏轼

寒食今年二月晦,树林深翠已生烟。

绕城骏马谁能借,到处名园意尽便。

(转载自本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但挂酒壶那计盏,偶题诗句不须编。

忽闻啼贝惊羁旅,江上何人治废田。

《途中寒食》 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上冢》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柳永词两首 篇3

《望海潮》 教学目标:

1、了解宋词的常识,了解作者,在反复吟咏中,感受词的音律美。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整体把握词作的内容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习诗中的表现手法。

一、导入

(幻灯片展示杭州风光)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毋庸置疑是非常美的,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去那里旅游过,那同学们知道杭州有哪些名胜吗?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组照片,来感受有如此之美誉的杭州到底美在哪里?

刚刚我们看过杭州的美景,那么既然杭州如此之美丽,古代肯定有不少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许多经典名篇,能不能回忆起几句?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林升《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刚刚我们提到的是很多都是写西湖的,许仙撑着一把油纸伞第一次遇见白娘子是在西湖,这里有断桥残雪,有南屏晚钟,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柳永的词——《望海潮》,看看他笔下的杭州是什么样子。

二、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字耆卿,原名三变,又称柳三变,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著名词人。在家中排行第七,后世也有人称他为柳七。因为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望海潮是词牌名,不用我们多说,接下来我们第一次朗读这首词,要读准字音。

三、教学过程

1、好,我们一起来识记几个比较重要的字词。1)参差cēn cī

2)堤

3)天堑

qiàn

4)珠玑

4)重湖叠巘yǎn

5)千骑

2、我们第二次来诵读这首词,同学们自由阅读,看看这首词中你觉得哪些地方特别难,我读不懂,那么,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讨论,先把这首词写了些什么弄清楚。

3、刚刚我们了解了这首词的大意,接下来我们来听一听录音,把握这首词的感情基调,看看你们能不能读出那种效果来。(请一位同学范读)

4、传说一千多年前金主完颜亮在读了这首《望海潮》后,非常羡慕,遂起了投鞭渡江之志,那么杭州究竟有什么魅力会勾起完颜亮入侵大宋直指杭州的野心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示例1:“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烟稠密,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有着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所以“自古繁华”。这是主旨句,在结构上总起全文。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有着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由此可以想见水陆交通十分便利,不像金国地处内陆,资源贫乏,交通不便。(除了贪慕这里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还有没有其他内容?)示例2:“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就“三吴都会”一句进行铺展的描写。“十万”,乃约略之词,只言人口之多,并不是确切的人口统计。“参差”二字,写出了楼阁房舍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景象;“风帘翠幕”,把“人家”具体化了,家家悬挂风帘,户户张设翠幕,一派宁静安详的气氛;而这大大小小的楼阁、张帘挂幕的人家,错落在“烟柳画桥”之中,这就不仅使我们看到了户户人家的具体景象,也看到了整个城市的风貌。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烟,像烟一样的水汽(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是城市景观的美丽,看来已经有同学关注景物的描绘了,还有没有关于自然景物描绘的呢?)

示例3;“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高耸入云的树木围绕江堤呈现蜿蜒迤逦之态,声势浩大的钱塘江潮波涛汹涌展示排山倒海之势。我们分明感受到面对此情此景时涌动在作者内心的积极向上的澎湃激情。这是对钱塘江的特写。一“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霜雪”比喻浪花,一“卷”字又状狂涛汹涌,波浪滔滔之势。写出浪涛力度与气势,对浪花飞溅的情态写的更形象逼真。大有滔天浊浪排空来,排山倒海山可摧的气势。“怒涛”,写江潮来势之猛,“霜雪”,不仅写出了怒涛如雪的白色,也写出了江潮带来的森森寒气,正如孟浩然《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所云:“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示例4:“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珠玉宝石遍陈于市,家家户户绫罗盈柜,人们的衣饰更是鲜丽豪华,竞相斗艳。“列”、“盈”、“竞”把经济繁荣、生活富庶奢华落到了实处。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作者看到此景惊喜,艳羡,更何况本身就有入侵大宋野心的完颜亮呢!(如果没有人继续回答,老师引导:除了杭州这里的物质生活的富裕勾起他强大的侵略欲望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示例5:“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西湖是美的,苏轼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也是写了山和水两个方面。“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外湖;“叠”,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二字,写山中桂花。杭州的桂花自来有名,据说是月中的桂树种所生。传说灵隐寺天竺寺每到中秋的时候都有带露珠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下来的,是嫦娥赠予人间有心人的,这种传说,给杭州桂花蒙上了一层神话色彩,对人们有很大的吸引力。白居易《忆江南》词云:“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杭州山中的桂子是让人向往的。“十里荷花”,照应“重湖”二字,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芰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杨万里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为秋季开花,莲为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示例6:“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这写的是地方官的游乐,闲暇时品酒吟诗,欣赏音乐,赏玩山水美景,多么风流潇洒。也暗示他治理有方,有卓越政绩。“千骑拥高牙”,写出了人物的身份,写了出游时随从的众多,表现出官员的威势。“乘醉听箫鼓”,写宴酣之乐。统治阶级经常携带酒宴游湖。“吟赏烟霞”,写山水之乐。前面写了山,写了水,这里以“烟霞”二字来表现景物之美,体现出山川灵秀的一面。(根据写作背景,注解2我们知道这是柳永写给曾经的布衣之交现任两浙转运史的孙何的拜谒之作,这显然是恭维之语,但也流露出作者的羡慕之情。)完颜亮非常羡慕这位地方官,希望自己也能象他一样坐拥杭州享受生活。这是任何一位有志向的男人都希望拥有的成功和排场,(那么,地方官的活动是以什么为背景?或者说地方官为什么这么悠闲自在志得意满??—因为他把杭州治理得很好,政绩卓著。)那么哪些地方体现他治理有方呢?

示例7:“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此句极富生活情趣,弄,写出吹笛人悠然自得的心情,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泛,歌声荡漾,菱舟泛夜阵阵歌声在湖面荡漾、回响。老叟悠然垂钓,幼童嘻嘻采莲,互文见义,好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景象。示例8:“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至此,才彰显了写作目的是拜谒孙何。“异日”“归去凤池”是对孙何宦途前景的美好祝愿,而这“好景”足以向朝廷中人“夸”,又使这祝愿归结到了对壮美秀丽的杭州的赞美上。虽然投赠之词恭维、夸张在所难免,但西湖的山水人家已经为自己作了明证。

《雨霖铃》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婉约派词人柳永的艺术风格。

2、具体体会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感受、体味这首词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教学难点:对词中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鉴赏。导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 殊:《蝶恋花》(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柳永在宋代的词坛上地位是非常高的,我们说宋词可以分为2个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柳永婉约词的代表作品——《雨霖铃》。教学过程:

1、首先,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遍这首词,初步感受一下这首词写的是什么?(请同学说)

2、《雨霖铃》是词牌名,关于这个词牌的由来呢,还出自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据说安史之乱后,在一个霖雨连绵之夜,玄宗车行于蜀中栈道之上,马铃和着潇潇雨声,更添寥落与凄惨。他想自己身为一国之君,连心爱的妃子都保护不了,不觉悲从中来,口出“雨淋铃”三字,由此可见,这种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凄婉,哀伤)所以柳永的雨霖铃也不能免俗,他也是一首凄婉哀伤的词,在词中抒发了他缠绵悱恻、凄凉清丽的离别之情。

3、《雨霖铃》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元十大曲”之一,历来被认为是抒写离别之情的典范之作。我们一起来听一首雨霖铃,看同学们能不能感受到那种相见时难别亦难的离愁别绪。

4、刚刚我们一起朗读了一遍,知道这首词是写离别的,又听了一首歌,相信同学们对这首词也有了一定的见解,我们请一位同学饱含感情的为我们读一下这首词,带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自愿最好)

5、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经典作品,先看看上阕是怎样些那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离别之情的?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句写一幅清秋长亭送别图,点明离别的地点在京郊长亭,时间为日暮时分,天气是骤雨初歇。“寒蝉凄切”奠定了全词凄清悲凉的情调。日暮时分,一场凄风苦雨过后,秋蝉在树上拉长声调,好像在为长亭送别的人儿悲鸣,让人心中顿生寒意,顿觉凄凉。

古人在文学作品中写到“蝉”的时候,往往都是和“忧愁悲苦”联系在一起的。再加上一个“寒”字,就愈发使人感到特别的悲苦。长亭是建在路途中的简单亭舍,供人休憩纳凉,送行时常在长亭告别。古有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之说。长亭为送别之地,而傍晚为归家之时,这是一对矛盾,而一对恋人恰在此时此地分别,凄凉况味顿满身心。词一开篇就给读者酿造一种触动离情别绪的浓浓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觉。

2)前三句通过景物铺写,句句写景,景景含情,同时也为后两句“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设下伏笔。恋人在汴京设帐摆下酒筵为他送行,然而面对美酒佳肴,面对恋人泪眼,这酒实在不是滋味,难以下咽。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先来讲讲柳永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词。柳永出生于仕宦之家,他的父亲、叔叔、哥哥、儿子、侄子都中过进士做过官,他自然也想在仕途上求发展。他满怀信心地去参加科举考试,可是一考不中,二考还是不中,于是他写了一首《鹤冲天》以发牢骚,里面有一句是这样的:“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本来发发牢骚也没什么,但是这首词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给勾掉了。失意之后,他便纵情于歌妓酒女之间,为她们作曲填词,酒色爱情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尽管如此,他还是没有放弃追求仕途的道路,屡屡参加考试,终于在晚年考上了进士,做了一个很小的官:屯田员外郎,此后又辗转于各地方的卑微宫职中,与所爱之人痛苦别离。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都门是指京都的城门,酒宴持续到傍晚,傍晚万类霜天竞归巢啊。这 对恋人却不得不分别。正当二人难分难舍之时,船公却催促登船,“催’字简单而生动地刻画出了船家的急切之情和告别者的难离难舍之情的对比,又隐含告别过程持续已久。并且还暗示行程之遥远。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是一种尖锐的矛盾,于是接下来就迸出一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

3)寥寥十一个字,却刻画出一幅深情唯美又哀伤的图画。想到离别就在跟前.一对恋人紧握着双手,深情凝视,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无语凝噎。

这部电视剧让我想起一部电视剧,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看过《十八岁的天空》,里面有一个叫唐宋的男生,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牵着你的手,含泪想看,哽咽得什么话也说不口。”

这句话描绘的是一个真实的场景,是一种自然的感情流露,没有任 何夸张与渲染,无需华丽的辞藻来描摹,却给人以一种实实在在的感 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时候是不需要任何语言来烘托气氛的,因为,泪眼已经代替了一切,还能说什么呢?而一个‘竟’字,更突出地强调了这种极为矛盾复杂的感情的表达方式,“道出了那种想说、该说而终于没能说出来的伤痛和惋惜。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去去”是恋人的内心独自,“念”是想,是设想,是从眼前写到远处,从现实想到将来,从写实转入想象,同时也为下文张本。“去去”是去了又去,是心上人越去越远,是不愿去而不得不去。“烟波”是波面像轻烟笼罩着,“暮霭”是傍晚的云气。“沉沉”是重重下压,极深邃的样子。从汴河南下是古代楚国的地方,所以说“楚天阔”。

请同学们想象这几句所勾勒的是怎么样的画面?作者站在江边,放目远眺,面前所见:有千里的烟波,有沉沉的暮霭,还有辽远无边的楚天。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念去去”几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念”字用得特别好,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也自然而然的过渡到下阕对别后情景的设想。5)“多情自古伤离别”,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江淹在《别赋》上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从离别的个别场景写到离别人的普遍感受,把自己的个人际遇升华为普遍的人生哲理,引起共鸣。自古以来离别都是哀伤的,“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更何况离别在这冷落凄清的季节呢!离别之事是非常悲苦的,清秋之气是特别凄凉的,词人把离别之事与清秋之气叠加在一起,融合在一起,就更显得悲凉,从而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

6)接下来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名句,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给同学们两分钟的时间,讨论一下看看这句话到底好在哪里? 用了融情入景的手法。

第一,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别绪的事物集中在一起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第二、这幅画面又出现在一个特定的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在酒醒之后,伊人不在,那种凄凉孤独的情感围绕心间。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另外,“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杨柳不是春风垂下万千条的生机勃勃之柳了而是清秋时节的疏杨败柳,风也不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之风而是深秋独向天涯的凄凉之风,这月更不是偎红依翠之圆月而是即将西沉斜挂树梢头的残月。

7)“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更深一层推想到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情况。“经年”从词意理解应为一年又一年,意即相见无期,归期杳杳。

柳永词两首之《雨霖铃》教学反思 篇4

这学期,我所教授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中,第二单元共有八首词的学习内容。古诗词是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强调回归体验、回归心灵。每一篇文章,每一个句子,甚至每一个词汇,注重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获得心灵共鸣,从而得到美的享受,这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至高境界。诗词赏析是学生,尤其是我们的学生学习的难点。诗歌教学该以何种方式才能发挥最大的课堂实效性,是我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思考的内容。在上完《雨霖铃》后,我进行了一番思考,反思自己在本课教学中的所得所失。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课堂主要分成三大块:首先是知人论世,主要是背景、作者介绍;其次,是作品的品读和理解,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和对作者抒情方式的分析,尤其注重意境创设和语言的体悟;最后,是选曲吟唱,相和而歌的环节,引导学生填词歌唱,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这样一种富有趣味的尝试。教学环节的一些得失总结如下:

一、朗读环节:以朗读为突破口,能较好的品味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读一直是诗歌教学非常重要的方法,读让学生理解文意,感受作者情感,体会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在介绍完作者之后,就以学生自由朗读、个人朗读、教师示范、集体朗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这也让学生感受到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给学生提供了诗歌朗读的指导。

二、诗词鉴赏环节。我在课堂一开始就呈现了一些关于离别的诗歌,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认不识君”等等,这些诗歌都是以前学过的,重新朗读,既是一种很好的复习,又为本课的已经创设作铺垫。在语言赏析中,我也注意到引用一些诗歌来使丰富这堂课浓浓的诗歌意境之中。我感觉这种无形中的渗透远比直白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1、在教会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时,我比较注重传统的教法和学法。主要让学生从“抓意象、领会意境,到把握感情”这一思路来进行学习。如《雨霖铃》这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先找意象,如“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杨柳、晓风、残月”等,品味意象所构造的意境“凄切悲凉”的特点,再找找词中直接表现情感的词句,这样下来,学生就基本把握了全词的要旨,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发现了词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如“融情于景”等。

2、在讲解诗词的过程中,我会详细分析词中关键性的语句。可以通过对其中的重点语句的讲解、赏析,拓展学生想和联想的空间,补充词意的空白,从而更好的把握词中营造的艺术境界。

3、联系词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中国古代文人虽然有着各不相同的人生经历,但是他们内心深处的矛盾冲突往往有着相似之处。教学时,要帮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的分析鉴赏方法,在了解词人的思想倾向的基础上把握全词的思想内容。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尚有一些我还没有兼顾到的问题,比如:

1.诗词的讲授,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接触文本,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既要训练诵读,又要训练鉴赏表达,感觉时间很紧张,不够舒展自如。

2.在课堂上,教师一定不能只做客观的引领者,需要全身心地投入所讲授的文本之中,因为只有和文本产生了情感共鸣,才能把真实的情感注入进课堂中,真正地和文本和课堂融为一体,才能引领学生获得美的体验。我在课堂上很多时候情感投入的并不够,特别是朗读上不够到位,这一点,作为语文教师的弊病,一定要加以改善。

3.在引导学生感悟词人表达情感的教学中,稍显生硬。学生拥有感情、拥有感知感情的能力以及拥有发现美、表达审美体验甚而创造美的能力是语文教学必须达到的各个阶段的目标。我奢望能帮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变成灵动的语言。

4.学生讨论不够充分,应给予更充分的时间,给予恰如其分的提示,使他们有更大的施展空间。

4《柳永词两首》教案(打印)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诵读古诗文的技巧

2、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3、立体全面地认识苏轼 教学重点:

学习诵读古诗文的技巧 教学难点:

1、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2、多角度全面地认识苏轼

一、导入: 宋代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话说当年,苏轼官至翰林学士时,问自己的幕僚说:“我的词跟柳永的词这么样?”对方答道“柳永的词只适合十七八岁的女孩,手执红牙板,吟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的词,必须要找关西大汉,怀抱铜琵琶,手绰铁板,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为什么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只有女孩才能把那种韵味唱出来,而苏轼“大江东去”就必须找关西大汉唱呢?

不同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在诵读时就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方式。今天,我们就来做一趟关西大汉,通过诵读来学习苏轼的另一佳作《定**》。希望可以打破时空限制跟苏轼达到心灵相通。

二、请同学们看教材注释一以及题记,了解〈定**〉的写作背景。

苏轼因 “乌台诗案”被(贬官)至黄州。同学们想一想:被贬官的人的心情如何?有一天,他出访友人,天公不作美,却在沙湖道中(遇雨),没有雨具,大家极为(狼狈),只有他独(不觉),同学们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苏轼这个人真是„„大家带者省略号,放声朗读〈定**〉

四、首先要读准字音,有哪些字音和词义无法把握的,请同学们提出来

徐行:慢慢地走

芒鞋:草鞋

胜:胜过、超过(尽、完 刑人如恐不胜)萧瑟:风雨吹打树林的声音(遇雨的处所)向来:方才、刚才

竹杖芒鞋轻胜马:穿着草鞋走泥泞之路,怎么比马还要快呢?

一蓑烟雨任平生:蓑衣,不是说雨具先去了吗?为什么这里还用“一蓑”呢? “轻”和“蓑”有疑问?

同学们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

五、请旁边的同学来点评,你同桌读得怎样?

声音洪亮,字音清晰,有感情,但在节奏处理上有些欠缺。那节奏应该如何处理呢?同桌交换意见,如何划分节奏,我请一些同学把最有把握的一、两句读给大家听听。(两位同学)用斜线把你认为需要停顿的地方划出来。

节奏是按照词义和语法结构来划分,避免产生歧义。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停顿时要注意一个小小的技巧:停而不断。

我来示范节奏的处理。全班同学一起来。

六、节奏是作者心中的鼓点,要吟唱出最美的音乐还要把握好作者的情感。

作者用文字向我们倾诉,我们通过诵读来还原和再创造作者的情感,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来诵读这首词呢?苏轼这首词是在黄州写的,而在他被贬官之前是在浙江湖州当太守,相当于湖州的市委书记,那也是人上人啊,而且还是文坛领袖,如今却变成了阶下囚,这是他人生第一次最沉重的打击,人生的痛苦莫过于失落的痛苦,被剥夺的痛苦,过去那些地位、荣誉,统统被剥夺掉了,在心里产生了强大的反差,所以这个时候他非常失意。但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风雨的袭击,他想:与其像女孩那样倚着窗沿,惆怅满腹地听雨打风声,不如„„

有哪些句子描绘出苏轼当时的姿态、神态是怎样的呢?请划出来。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象,向同学们描述一下苏轼当时的形象?(迎着风雨,畅怀高歌,仰天长啸。心情的轻松,愉悦,是否含有“无官一身轻”的感觉在里边。“莫听”“何妨”“轻胜”要重读)

苏轼在吟唱着什么?哪些句子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谁怕,(重读,藐视困难,怕什么啊?)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作者任由风吹雨打都无所畏惧,那种大无畏的精神。蓑:不是眼前的实景,而是心中所想)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四大皆空吗?悠然、闲适,外在任何东西都影响不了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七、请同学们带着你的理解来有感情地诵读〈定**〉,这里,有个小小的请求,请同学们站起来。

八、自由诵读,开始背诵。揣想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体会了感情之后,回到开头的问题:苏轼这个人真是--------

九、从苏词当中读到旷达豪迈的精神之美。“无情未必真丈夫”其实苏轼在更多词作中表现 出来的还是婉约,请看〈江城子〉,这是一首悼亡词,苏轼追念谁呢?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带着这种情感来诵读全文?自由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十、苏轼借这首词来悼念他的结发妻子王弗,十六岁的王弗与比她大三岁的苏轼结婚,婚后两人恩爱,有道是恩爱夫妻不到头,幸福的日子没过几年,就因病永远地离开了苏轼。转眼间,十年过去了,故人之情,化作一梦,在不经意时,又袭上心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遗憾的是,死者长已矣,而生者不知又遭受了多少挫折,经历了多少风霜,于是“纵使相逢应不识”只因“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一切仿佛还在从前。可是种种情怀,不及细说,早已泪满衣襟“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梦已逝远,只能惆怅而叹“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请听——

十一、诵读《江城子》跟《定**》有明显的区别:语速要缓慢,语调要低沉。总而言之,诵读时要注意对作品风格加以仔细的体会,都是苏轼的作品,却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一首是豪放、洒脱、轻快,一首是婉约、沉郁、哀怨;在诵读的处理上(停顿、语速、重音、语气)就要作出调整。这样,才能更好地演绎作品、传达出作品的神韵。

十二、这两首词都体现了苏词题材上的一大特色:(外出遇雨/梦中忆妻——所咏虽小意蕴甚深)对妻子的感情是“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执着,对仕途的宠辱得失是拿得起,放得下的豁达。

4《柳永词两首》教案(打印) 篇6

本练案共2页,满分为40分,用时40分钟。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导学号 41594159

渔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注】 此词是李清照的咏梅之作。《渔家傲》写于早期,其中的“绿蚁”是一种美酒。1.李清照在她这首词作中,写到了“醉”,“醉”起什么作用呢?(4分)答:作者在《渔家傲》中是以“醉”写乐。一方面欣喜春信、赞美雪里寒梅,因美景而“陶醉”;另一方面,在与人共赏梅花、劝人饮醉中,表现了主人公的热情和喜悦。

2.品析“共赏金尊沉绿蚁”中“赏”的作用。(4分)答:这首词的意境十分清丽、明艳,一个“赏”字,就表现出了作者在这种意境中的一种由衷喜悦、兴奋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3~4题。导学号 41594160

添字丑奴儿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注】 北人:北宋灭亡,李清照从故乡山东济南被迫流落到江南,故称“北人”。3.这首词以问句“窗前谁种芭蕉树”开头,有什么妙处?(6分)词中写出了芭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1)首句使用问句,自然而然地把读者的视线引向南方特有的芭蕉庭院,这个问句迁怒于庭中芭蕉,埋怨芭蕉给自己带来的折磨,含蓄深沉地表达出痛苦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

(2)芭蕉的特点是:高大繁茂,蕉心卷缩,蕉叶舒展,脉脉含情。

【解析】 词的开头是一个设问句,意在引起读者的思考,思路自然转换为对芭蕉的描写,为下阕写“伤心”“愁损北人”埋下伏笔。由上阕描写的语句不难看出芭蕉的特点。

4.作者在这首词里写到“雨”的意象,她的《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也写到“雨”的意象,这两个“雨”的意象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答:相同。虽然这首词中的雨打在芭蕉上,《声声慢》中的雨打在梧桐上,但是作者借以传递的情感是相同的,抒发的都是浓浓的凄苦的愁思。雨点无论打在梧桐上或芭蕉上,点点滴滴,滴滴答答,不断地重复,凄清悲凉,在国破家亡、漂泊无依的作者听来都像打在自

注己的心上,让作者不能自抑,倍感伤情。

不尽相同。《声声慢》中“雨”的意象虽然也包含着忧国伤时的愁思,但抒发的主要是个人和家庭的悲愁;而这首词“雨”的意象虽然包含着个人和家庭的悲愁,但从“愁损北人”来看,抒发的主要是痛苦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

【解析】 这是一个主观性较强的题目,两首词中都用了“雨”这一意象,也都表达寂寞愁情,从共同的感情基调的角度分析可以,从各自的侧重点的角度分析也可。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5~6题。

临江仙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注】 ①此词作于建炎三年初春,是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②秣(mò)陵:与下文“建康城”是同一地方,即今江苏南京。③试灯: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张灯,以祈丰稔,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

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BC)A.首句与欧阳修《蝶恋花》词一样,连用三个“深”字,前两个“深”字重在形容庭院的幽深,第三个“深”字有加强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B.次句“云窗雾阁常扃”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门虽设而常关”,同一机杼,都表现了孤傲高洁、恬然自适之情。

C.“柳梢梅萼渐分明”写出词人喜见之景:柳梢吐绿,梅萼泛青,一片早春风光。写景如画,不设色,淡墨勾线,寄寓着词人的欣喜之情。

D.下片紧承上片,触景而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眼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今昔对比,无限感喟。

E.“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与上片情境遥相呼应,进一步表露了词人落寞无奈的心绪,读者仿佛看到了年老憔悴、神情倦怠的女词人的形象。

【解析】 B本词表现“孤寂之心,忧愤之情”;C词人在上片中表现的是哀情,是怕见春景,而不是高兴看到春景。

6.前人评李清照《临江仙》“‘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人皆以为巧”,请分析此二句巧在何处。(6分)答:示例:这两句运用对比和对偶的手法(2分),用“春归”与“人老”形成对比,写出春天又回到了建康,而我却只能在建康终老,再也难以回到北地家乡,创设出令人悲痛欲绝的意境。(3分)对偶使词句音韵和谐,便于抒发情感。(1分)

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7~8题。导学号 41594161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杨炎正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

①,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 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7.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CD)A.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实写景物,点明时间。

B.“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C.“暮江千顷”句,借景抒情,营造出的朦胧凄迷之意境,烘托了词人的愁绪。D.上片第六句以“万斛”之江水写愁,使用借代手法,将抽象无形之愁写得形象生动可感,表现愁情之多。

E.“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寄寓田园之思。

【解析】 C.应是空旷辽远的意境;D.应是比喻或夸张手法。8.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答:①岁月蹉跎、青春不驻之悲慨。起首两句,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虚写年华流逝之意,暗寓岁月蹉跎、青春不再之感慨。

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愁思。诗人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答语显然:国中豪杰舍我其谁!而英雄又何处可用武?抒发了报国无门之悲愤。

③欲归隐田园之心情。词人“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愿效法范蠡大夫,做个钓鱼隐士。把退隐心情表现得委婉有致而又酣畅淋漓。

④飘泊的愁绪。下片“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三句,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披风戴雨,萍踪浪迹,飘泊不定,由此发出人生如寄之感叹。

上一篇:创业能手先进事迹材料下一篇:地心引力的观后感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