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控管理制度(推荐8篇)
二、保证产品质量,由主管厂长牵头,分管技术厂长和生产厂长组成的质量安全领导组,由质量管理室负责实施质量管理相关工作,按照相关要求做好日常工作。
三、进行经常性的产品质量知识教育,提高操作人员技术水平。实行生产、检验、监管现场三同时制度。对于关键工序、关键岗位,单位相关领导和技术负责人、质量检查员以及职能部门到现场进行指挥和技术督导。
四、现场产品质量管理,严格按照工艺规范要求层层落实,保证每道工序的加工质量符合验收标准。坚持做到每个分项、分部加工质量自检自查,严格执行“三检”制度;不符合要求的不处理好决不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实行“质量一票否决”制。
五、严格把好材料进出质量关,所有材料、配件、设备使用前必须获得职能部门检测同意或标定,不合格的材料不准使用,不合格的产品不准进入加工现场。
六、建立健全技术资料档案制度,专人负责整理工程技术资料,认真按照验收室要求,及时作好相关记录。将产品资料分类整理保管好,随时接受上级部门的检查。
七、对违反产品质量管理制度的人,将按不同程度给予批评处理和罚款教育,并追究其责任。对发生质量事故的`当事人和责任人,将按有关规定程序追究其责任并做出处理。
八、员工培训工作力求做到“三化三实”即“多样化、规范化、科学化”和“实际、实用、实效”。做到需要和常态化。
九、教育培训计划应有针对性的科学安排培训。职工应按时参加培训,做到一岗不缺、一人不漏,切实做到全面、全员、全过程管理。
十、每次课程结束后,将安排考试。考试的形式为书面答卷结合口头问答及岗位抽查。岗位抽查指项目部就所讲授的培训内容是否被学员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进行随机考核。
十一、凡每次考试不及格者,不得上岗。待重考合格后,重新上岗。考证优秀者将视情况予以奖励。
十二、坚持以技术进步来保证产品质量的原则,每个工位、每道工序、每个环节实施前,技术部必须进行技术交底。
十三、对相关安全工序,紧紧抓住机车“八防”要求,严格对高风险环节、关键岗位、重要工种的风险控制。
十四、关键岗位包括:检查、轮对压装、焊接、探伤、试验等。
十五、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本单位由质量管理室负责实施对安全问题的快速报告、快速响应、快速阻断。
十六、建立产品应急处置预案,对单位产品相关安全问题进行,不间断监控,对影响机车整体安全问题的产品,及时有效的与收件单位进行协商。对相关问题进行快速解决。
一、集团公司的管控模式
从法律上看, 集团公司的从属企业拥有独立的法律人格, 能够以自己的名义从事经营活动, 独立地享有民事权利, 承担民事义务。从属企业作为企业集团的一分子, 其经济行为要服从企业集团整体利益的需要, 要接受母公司对其管理理念、原则、方法的干预和管控。集团管控通常有以下三种管控模式:
1. 战略管控型。
母公司利用控股权支配从属公司重大决策和经营活动, 追求资本增值和区分战略板块、业务板块的多元化发展。
2. 财务管控型。
母公司通过资本运营手段指导、监控从属公司, 对从属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执行过程不过多关注, 以实现财务目标为终极目的, 以财务指标考核、控制为主要手段。
3. 运营管控型。
采用运营控制型管控模式的集团, 对集团资源高度集中、企业经营活动的统一并优化。从战略规划到实施, 从生产经营活动到业务管理, 都要纳入集团管控范围。
通过上述介绍, 我们可以看出, 运营管控型是最集权的管控模式, 而财务管控型又是最分权的管控模式, 而战略管控型则介于两者之间。随着集团管控管理模式的不断演变, 有的集团又将战略管控进一步细化为“战略实施型”和“战略指导型”, 前者偏重于集权而后者偏重于分权。
二、组织架构和发展战略管控
1. 集团公司组织架构管控。
组织架构包括集团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部门机构设置。建立统一、合理、高效的组织架构体系是实现集团有效管理的关键, 在管理控制体系中起着“骨架”的作用。组织架构设计与运行通常存在以下潜在风险:治理结构形同虚设, 企业缺乏科学决策和良性运行机制, 有可能导致经营失败, 难以实现公司战略规划;内部职能部门设计不合理、权责分配不合理, 可能导致机构重叠、职能缺失、互相推脱、效率降低等问题。所以, 集团公司必须建立有效的组织架构管理体系, 并确保其行之有效地运行。主要手段如下:
一是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完善治理结构。内部管控是一个系统工程, 设立集团公司的公司治理体系, 要从内部控制角度考虑建立一套相互分离、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公司治理体系。要按照公司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体系, 制定完善的决策体系和议事规则, 执行和监督职能相互分离、相互制衡。
二是合理设置内部部门, 分清职责。在部门内部运行过程中一经发现有存在职能重叠、缺失或运行低下的问题, 要及时调整部门架构, 通过制定公司组织架构图、业务流程标准、部门职责说明、岗位说明书等手段, 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职责, 做到各司其职、权责明确。
2. 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管控。
公司发展战略是指企业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对未来发展的定位和预测。集团公司要做到统一发展, 必须要有共同的发展战略, 集团内各成员单位在共同的战略指引下制定经营计划, 以确保集团整体战略的实现。通常情况下, 集团公司在董事会下设战略委员会, 负责公司的发展战略制定工作。战略委员会要综合考虑宏观经济政策、国内外市场的变化趋势、生产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竞争对手的情况, 结合自身情况和资源, 制定适合自己的、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董事会审议发展战略后提交股东会批准实施。
三、集团公司的财务管控
财务是公司发展的命脉, 因此, 实行集团公司的集中管控必然要做到对财务的集中管控。随着现代网络及信息技术的发展, 很多集团公司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和财务共享中心实现对集团内单位的财务集中管控。建立统一的会计核算科目体系、统一的会计核算处理系统、财务报表合并系统、统一的现金管理平台、预算管理体系、内部审计体系等。
著名的GE公司 (通用电气公司) 通过与银行网银支付系统对接的现金管理平台, 将子公司资金每日下班前定点上划, 集中大量资金利用北美与欧洲的时差进行“隔夜”资金运作, 资金运作是按小时甚至分钟计算的。这样, 产生了不小的资金利用收益。
近年来, 大型集团公司纷纷采用财务共享中心模式进行财务管控。它将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子公司的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统一拿到总部进行, 各子公司或分支机构作为一个财务管理平台, 仅需设专人负责票据的收集、扫描及上传工作。这样做的优势:信息统一和集成;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经营效率;提升财务决策水平等。
四、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的管控
作为集团公司的成员单位, 子公司要做到合理运营、安全使用资金、准确进行会计核算, 以确保集团公司整体运营的合理、资金的安全、合并财务报表的真实可靠。如果对子公司管控不到位, 可能存在以下风险:子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重大事项、重大决策缺乏必要的监督导致重大损失;机构、职责分工设置不合理, 造成效率低下或者舞弊的发生;会计信息不准确, 导致合并财务报表信息失真、决策失误甚至监管机构的处罚风险。
集团公司要从以下方面入手解决上述问题:
【关键词】集团;资金管理;风险管控
一、引言
企业作为我国经济主体,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暴露的问题逐渐增加,例如应收账款的周转缓慢,形成坏账的风险逐渐增加以及资金回笼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这些问题在集团尤为突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逐渐有学者提出了以现金为核心的企业管理,并获得了实务界的好评。建立集团企业的初衷是单个的企业在面临逐渐激烈的市场环境其竞争力较弱,难以抵抗市场风险,在这个大前提下,集团开始对资金管理进行风险管控,以期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一定份额。
但是由于很多内部或者外部的原因,使得企业的资金管理出现了混乱的局面,资金预算不准确,集团整个的资金流的流动缺乏严格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财务风险,对集团的日常运营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集团资金管理中的风险
1.集团的资金管理在资金筹措阶段遇到的风险
集团在资金管理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资金管理出现了问题,所带来的风险将是多种多样的,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使得集团破产倒闭。集团的资金管理工作较一般的企业而言复杂度更高,工作形式也越加多样化,与集团的日常经营实践活动的密切程度更高,因此集团的资金管理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在资金筹措阶段存在风险。一旦资金的筹措方式与集团的战略计划、日常经营等不合拍,将会使得集团出现严重的财务风险。
目前,大多数企业都面临着筹措资金困难的局面,出现了筹措资金渠道单一、金额较少,而且筹措资金时的资格审查非常困难等问题。目前较为常见的资金筹措方式是股权筹资和债务筹资这两种,债务筹资的情况远远大于股权筹资的情况。但是债务筹资付出的代价也非常明显:需要按时归还较高利率的利息。如果债务到期无法偿还,所带来的债务风险将非常高,信用风险和法律风险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两个风险,而且在债务数额较大的情况下可能使得集团无法持续的运营下去,面对破产的风险。在此基础上,企业应当注重资金管理中筹资所带来的高风险且准备好预备方案以使该风险降至可接受低水平。
2.集团资金被占用时存在的风险
集团的资金被占用的出发点是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但是要明确的是资金一旦被占用则必然会存在很多不确定的风险,这类资金风险往往是不能及时或者按期收回。例如,摩托罗拉公司曾经是尖端技术的代表,在全球都享有盛誉,每隔十年,该公司将会开创一个工业领域,但是这样一家有着显赫历史的集团,由于盲目的投资“铱星计划”,没有合理的确定资金的占用时间和占用金额,整个系统的年维护费用高达几亿美元,使得整个集团的资金周转出现问题,只能“拆东墙补西墙”,这样的财务问题使得摩托罗拉公司陷入了巨大的财务危机,给集团带来了巨创。
在集团的日常经营中时常会遇到拖欠账款的顾客,但是为了提高经营业绩,一段时间的拖欠是允许的,但是如果该段期间内顾客没有偿还该项账款或者无能力支付,这将使得资金占用的隐藏风险增加,其原因在于这笔资金将难以为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提供助力,这增加了集团企业的资金流动风险,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导致集团企业无法正常的运营下去,因此,集团在进行资金管理时必须要对资金的占用风险予以足够的重视。
3.集团资金管理中的预算所带来的风险过大
预算管理是集团资金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说它是预防企业资金出现问题的一剂良药。资金的预算管理是企业在资金使用前就对资金管理风险做出管控,但要是资金预算不合理或者预算工作没有按时完成必然会使得集团面临一系列的财务风险。首先,如果资金预算没有和实际情况契合,必然会出现资金短缺或者超额。如果资金短缺那么项目或者日常的经营活动将无法正确的运营下去;如果资金超额出现项目内部人员或者日常经验的管理人员资金浪费的现象,这样的现象与企业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减少资本成本的目标是相悖的。其次,要知道资金预算对于全年的资金起着一个统领和把控的作用,如果集团资金没有进行预算管理,那么必然会使得集团出现没有计划的资金使用行为,而且集团的生产采购都无法进行把控,这对于集团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利的,难以起到一个促进作用。最后,如果资金的预算管理工作没有科学的进行安排,必然会在不科学的预算管理中使得集团的人力物力财力浪费严重。
三、完善集团资金管理的风险管控
1.对集团的资金管理的整个风险管控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
完善的资金管理的风险管控程序是集团科学进行资金筹措使用等的前提,只有将风险管控程序进行完善,才能更加契合本集团的实务工作,使得集团实施的管控工作有理可依。对资金管理的风险管控体系进行完善的程序如下:
首先,必须确定和明确该管控体系的总体章程。在集团内部必须严格的执行该企业的风险管控制度,而且必须保证是落实到每个细节中的,例如要建立的经费核算制度以及项目核算制度等。其次,集团的资金管理的相关执行人必须按照该章程对资金进行风险管控。如果发现有员工没有按照风险管控体系的相关规定进行资金活动必须进行妥善处理,予以相应的处罚以起到警示的作用,如果资金管理的相关人员工作严格按照风险管控体系的规定进行,那么应当予以奖励以做到奖惩分明,将每一个规定都落到集团工作的实处,增加资金管理的风险管控体系的作用。最后就是将资金管理的风险管控意识渗透到集团的每位工作人员的意识中去。要将提高资金管理人员的风险管控的意识作为工作重心之一,使得每一个员工都了解资金风险管控的重要性,并且了解如何对资金管理的风险进行管控,配合风险管控人员的管控工作。
2.对集团的资本结构进行优化以期可以降低资本成本
集团的资金筹措在第一步应当是对资金的资本成本进行测算以期可以得知筹措资金所付出的成本是多少,以避免财务风险的产生。按照集团既定的合理的资本成本进行资金的筹措是优化资本结构必不可少的一步,从而降低资金管理中的潜在风险。但是值得关注的是企业集团不能将财务风险的提升作为代价来换取筹措资金资本成本的降低。在集团企业决定进行资金的筹措之前必须对资金的预期使用情况进行审查,对该资金投入项目的预期报酬或者风险进行详细的了解,不能盲目的进行资金筹措,不然难以实现集团资金的增值,更不用说实现相应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集团企业的管理层应当根据集团所在的行业以及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目标资本成本的设定,逐渐对目前的资本结构进行优化,在进行项目投资时做好可行性研究工作,进行项目筹资时要关注集团的目标资本结构,从而防范不合理资本结构以及预期效益较差的项目给集团带来多样的财务风险。
3.集团应当加强对资金的预算管理工作达到事前进行风险管控的目的
优化集团资金管理的风险管控工作离不开对资金预算管理的加强和完善。集团由资金预算得知某个项目或者下一阶段的生产运营工作所需要的资金数额,那么如果资金的预算管理工作不科学或者相应的工作没有到位,那么将对事中、事后的资金管理风险管控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果集团的资金筹措面临多项途径的选择时,集团应当对不同筹资渠道的资本成本进行分析以及确定该筹措成本的偿还风险的高低从而做出合理的判断。在获得资金之后,管理层应当对资金进行统筹管理,恰当且高效率的使用资金,使得这部分资金可以为集团的发展发挥最大的作用。
在项目进行资金投入之前,要对项目的投资回报率以及资金的回收期进行高度关注和分析,依照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分阶段进行资金的投放,从而实现集团资金的高水平管理。加强资金的预算管理工作可以使得资金的占用减少,增加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达到资金周转率的提高以及资金风险防范体系的形成。集团的管理层要对资金机会成本予以重视,在合理范围内尽可能减少资金的闲置,灵活的对资金的使用进行安排,不断拓宽投融资渠道,减少财务费用的产生。
四、结语
集团的资金犹如人的血液一样,只有使得其充足且稳定才可以使得集团可持续發展下去。所以,应当将企业的资金管理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集团资金管理中的风险管控工作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及时的发现资金管理中潜在的风险问题,及时的进行化解和规避,如果无法进行规避,则必须建立应对措施,以最大化的降低损失,这才是集团长远发展之道。
参考文献:
[1]张骁.集团资金管理中的风险管控探究[J].会计师,2015,(15):28-29.
[2]徐玥.企业资金管理过程中的风险与管控探究[J].财经界,2015,(29):54.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生产方针,全面推行安全风险分级评估,提升安全风险管控水平,保障安全生产,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指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是指公司内部为保障安全生产自主组织开展的,对生产、建设、管理各环节可能存在或产生的危险、危害因素进行超前辨识、分析、分级评估、管理控制的活动。本制度不包括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的由中介机构承担的各类安全评价活动。
第三条 本制定适用于公司所属各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单位(以下简称各厂矿)。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四条公司负责安全风险分级评估、管控工作的总体组织、协调。安全监察部是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工作的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制订公司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和考核标准,定期协调组织相关业务职能部门对各单位安全风险管控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各业务职能部门是安全风险管控工作专业管理部门,负责本专业范围内安全风险评估、管控工作的组织协调、业务指导和检查督导。
第五条各厂矿是本单位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实施的责任主体,单位主要负责人是安全风险分级评估管理第一责任人,对安全风险管控工作全面负责,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安全风险管控组织机构,明确各级评估责任,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实施办法或细则,明确组织程序、方式方法、监督管理及考核奖惩等内容。单位分管负责人对分管范围内的安全风险管控工作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分管范围内的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分级、控制管理、公告警示等工作。各业务科室负责实施专业范围内的系统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区队(车间)负责实施现场开工条件安全风险评估管理,班组负责实施重点工序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岗位人员负责实施本岗位的安全风险评估管理。第三章 安全风险辨识
第六条各厂矿要组织专家和全体员工,采取有效措施,全方位、全过程辨识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人员行为和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做到系统、全面、无遗漏,并持续更新完善。
第七条各厂矿在生产系统、装备的投运、移交、运行、停运或重启时,应由单位分管负责人(分管技术负责人)或专业职能部门组织进行安全风险评估。
(一)停运或重启是指下列几种情况: 1.煤矿的工作面、巷道封闭或启封;
2.车间、生产线、重要生产设备、装置的停运或重启; 3.地面生产单位的事故停车、停产、停工和重新开车。(二)系统、装备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
1.新系统、新装备投运的评估内容应包括工程施工和设备安装质量、安全设施、安全防护、检测检验、规程措施、技术和人员条件、应急设施和预案等;
2.系统、装备移交评估的内容应包括使用环境、运转情况、安全设施、安全措施、接收单位技术能力等;
3.系统、装备正常运行的评估内容应包括运行状况、安全保护和安全防护设施等;
4.系统、装备停运或重启的评估内容应包括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对运行系统的影响、安全隔离措施,技术、措施以及人员准备,启(停)用后安全管理等。
第八条区队(车间)现场开工条件风险辨识。连续生产作业的现场每班开工前,由区队(车间)跟班或值班领导、安监员(安全员)、班组长对作业现场环境、设备、安全设施和工程质量等是否具备安全生产条件进行评估。
第九条班组重点工序评估。各作业班组在组织生产、施工、设备安装、检维修等作业过程中,由安全负责人组织对重点工序涉及的环境、设备、安全设施、工程质量、人员和安全措施等情况进行安全评估。
第十条岗位评估。作业人员每班上岗前,对自身上岗条件和本岗位职责范围内的环境、设备、设施、劳动防护进行安全评估。第十一条 检维修、临时施工和零星作业评估。检维修作业、临时施工和零星作业前,作业负责人会同安全负责人,对施工材料和工具准备,设备和工器具完好,作业环境,电源、高温、高压源等危险能量源以及有毒有害物质隔离,重物失稳防控及其他安全防护措施落实,作业人员身体状况、精神状态和劳动防护用品佩戴等情况进行评估和确认。作业完毕试运转前,作业负责人会同安全负责人,对施工质量,材料、工器具回收和人员撤离,安全设施及安全防护以及采取的安保措施(如短路线、电气接地等)恢复等情况进行评估和确认。
第十二条特殊施工作业评估。特殊施工作业前,由项目负责人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施工人员等对作业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因素和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等进行分析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确定程序步骤、施工工艺及安全措施。特殊施工作业主要指下列内容:
1.涉及高温、高压、有毒、有害等易发生泄露、中毒、爆炸危险的作业;
2.特大重物起吊或井筒内等特殊地点重物起吊作业、高处作业、受限空间作业、危险区动火作业等特殊条件作业; 3.重要设备安装、撤除、改造、维修等特殊作业; 4.其他复杂、特殊施工作业。
第十三条异常状况评估。正常生产(运行)的系统(装置)在生产工序、工作流程、技术工艺发生变化以及工作区域的设备、设施、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发生事故(包括未遂事故)时,应由专业职能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对系统安全可靠性重新评估。第十四条工程项目评估。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各厂矿应分别在项目立项、现场开工、建设施工、试车试产等各阶段组织安全风险评估。
1.项目立项时,应对项目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工艺成熟程度、工艺危险因素和控制难度、现有控制防范措施、管理主体的技术能力和安全管理水平等进行综合分析评估。
2.项目开工前,应组织有关部门专业人员会同监理人员对施工单位安全资质、总体施工组织设计、安全和技术管理人员配备、作业人员资质、施工所需工器具和特种设备检测、检验等开工安全条件进行综合分析评估。
3.项目施工期间,建设单位应会同监理人员、施工单位对施工现场安全措施是否落实到位,危险因素分析排查、安全隐患治理是否按规定执行等情况进行动态安全评估。4.项目试车试产前,应组织有关专业人员,按照建设项目“三查四定”(查设计漏项、查施工质量、查未完工项目;定流程、定方案措施、定操作人员、定时间。)、“三查、三确认、一许可”(查设计漏项、工程质量、现场隐患,对安全设施装置、试生产人员资格、试生产方案检查确认,确认符合试生产条件后发放试生产安全许可证)要求,对系统、设备、设施施工质量,安全设施及安全防护,试车试产方案、安全技术措施及应急预案,人员、物资、外部环境等情况是否具备试车试产条件进行综合分析评估。试车试产过程中,涉及安全的工艺、参数、控制等需要变更时,必须重新评估。第十五条“四新”试验评估。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试验或推广应用前,应对其安全性能、环境适应性、存在的危险因素、可能造成的危害及应对措施、人员技术能力等是否具备安全试验或推广应用条件进行综合评估。第十六条其他评估。
1.设备、物资购置及出入库。涉及安全生产的设备、物资购置前,要对设备、物资是否适应本单位安全生产要求进行安全、技术选型论证,并按规定程序报批。设备、物资入库前,应对其完好情况、技术参数、安全性能等进行评估验收,符合要求方可入库。材料、配件、工器具、劳动防护用品等出库投入运行前,使用单位(人员)应对其完好情况、安全性能进行检查评估,符合安全要求方可投入运行。
2.作业人员。新招聘和长期(一年)中断作业的员工上岗前,应对其身体健康状况、职业禁忌情况、岗位所需技术业务知识和技能、规程措施和有关规章制度掌握情况等是否具备上岗资格进行综合考核评估。
各厂矿应利用班前会、入井检身等环节对作业人员上岗前的精神状态、是否饮酒、是否携带违禁物品、劳动防护用品和安全防护器具配备等状况进行动态评估。
3.重大灾害。各厂矿应定期对本单位可能发生的重大灾害及已采取安全管控措施的可靠性进行分析评估。第四章 方法及要求
第十七条各厂矿要按照系统、场所、设备设施、作业类型等不同类别,结合专业、岗位特点和评估内容复杂、重要程度,按照“科学、实用、简明、高效”的原则,合理选择安全风险评估的方式、方法(《常用评估方式方法》见附件2)。简单系统、车间、班组、工序、检维修和岗位作业可采用安全评估表法,非煤生产系统、工艺装置可选择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法,煤矿复杂生产系统、“四新”试验、工程项目等可选择集体检查分析或专家综合评估法,车间、班组应选择“三位一体”评估法,岗位应选择“五步”评估法。第十八条安全评估表制作要结合安全管理经验和生产实际,尽可能完整列举危险危害因素,按照危险因素对人员、系统、装备危害程度不同,分成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四种类型,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重大风险: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主要系统损坏的。较大风险:可能造成人员伤害,但不会降低系统性能或损坏的。一般风险:不可能造成人员伤害,但会降低系统性能或损坏的。低风险:不会造成人员伤害和系统损坏的。
第十九条采用评估表评估时,要逐项检查确认,评估人员签署评估结论和姓名,并牌板公示或告知作业人员评估情况。第二十条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集体检查分析或专家综合评估方式评估时,必须编写评估报告书,明确评估内容、范围、条件、环境、结论、建议等内容,参与评估人员签名。评估报告书必须报上一级业务管理机构审查,不得直接按照评估报告结论进行生产作业。
第二十一条岗位评估采用评估表方法时,可以采用评估卡片或评估活页表,必须将涉及到的班组、工序和本岗位的评估结论和要求记入记录中,被通知岗位整改作业的必须经班组长签名复查确认。
第二十二条各厂矿对现场评估出现的不同类别安全风险,必须明确汇报、处置程序。经评估存在不可控风险的,必须立即停止作业或停止运行,发出预警,撤出危险区域人员,并报告上一级管理部门和单位值班人员,制定措施进行整改,整改完毕后再进行评估;存在中等可控风险的,必须通知岗位人员,同时明确整改措施、落实复查验收责任;存在可控风险的,采取预防性措施直接“手指口述”进行作业。第二十三条对安全风险的控制应遵循消除、减弱、隔离、联锁、警示、个体防护的先后顺序原则,优先考虑和采取可靠的控制措施。第二十四条各级评估得出的结论及存在的安全风险因素能现场公示的应在明显位置予以公示,不能公示的应及时告知相关人员。
第二十五条各类评估报告、评估表、检查记录等资料的内容,必须符合国家及行业有关标准、规范和上级规定制度要求。第二十六条确定安全风险评估方式方法和编制规程措施时,应充分听取基层单位员工的意见和建议,确保作业方法的可操作性、安全风险评估的全面性和防范控制措施的针对性。第二十七条各厂矿应定期对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管理程序、方式方法、监控措施的实际运行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根据上级新要求和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修订。
第二十八条 各厂矿应建立安全风险评估专项档案,各类评估报告、安全评估表以及检查记录等文字资料,应做到谁评估、谁签字、谁负责,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保存期限,存档备查。第二十九条各厂矿应每年至少对全员进行一次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为主的教育培训。第五章 检查考核
第三十条各厂矿应建立安全风险评估考核奖惩机制,对各级安全风险评估执行情况进行动态检查督导,定期检查考核。第三十一条公司每季度对各单位安全风险评估工作进行一次检查考核(考核标准见附件1)。平均得分低于90 分的定为不合格单位,对各单位按照公司《安全绩效考核办法》进行考核兑现。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本规定自年 月 日起实施。第三十三条本规定解释权属公司。附件 1:
安全风险评估检查考核评分标准 附件 2:
常用安全风险评估方式方法
一、定性评估法。也称经验评估法,是按生产系统或生产工艺过程,对系统中存在的各种危险危害因素进行定性的分析、研究、评估,得出定性评估结论的评估方法。本方法通常采用安全评估表,根据经验将需要检查评估的内容以列表的方式逐项列出,现场逐条对应评估。安全评估表内容还可根据项目危险程度,将评估项目内容划分为安全否决项(不可控危险)和可控项(中等或可控危险)两部分,存在否决项时,停止评估,向上一级管理层报告;不存在否决项时,对可控项进行赋值,得分不低于规定的临界值,定性为具备安全生产条件;
可控项得分低于临界值,停止作业,制定措施进行整改,整改完毕后再进行重新评估。
本方法适用于简单系统、大型装备,工作条件和环境相对稳定的区队开工和岗位的评估。
二、专家评估法。是指集体检查分析、专家综合评估或两者相结合的评估方式,依据现场条件、检测结果、临界指标,运用类比分析等方法,对系统运行环境、设备设施、工艺和人员技术能力、安全措施、制度、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估的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复杂的系统、工艺、装置以及“四新”试验应用等方面的评估。
三、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法。是通过分析生产运行过程中工艺状态参数的变动和操作控制中可能出现的偏差,以及这些变动与偏差对系统的影响及可能导致的后果,找出出现变动及偏差的原因,明确装置或系统内及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并针对变动与偏差产生的后果提出应对安全措施的评估方法。本方法主要分析步骤是:
1.建立研究组,确定任务、研究对象。一是建立一个有多方面专家组成的研究组,研究组的人员应包括设计、管理、使用和监察等各方面人员。二是明确研究组的任务,如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解决系统安全问题,还是产品问题、环境问题,或者是综合问题。三是充分了解分析对象,准备有关资料。2.划分单元,明确功能。将分析对象划分为若干单元,明确各单元的功能,说明其运行状态和过程。在连续过程中单元应以管道为主,在间歇过程中单元应以设备为主。3.定义关键词表,按关键词,逐一分析每个单元可能产生的偏差。
4.分析发生偏差的原因及后果。5.制定对策。
本方法适用于地面生产及工艺作业线、化工工艺装置等评估。
四、预先危险分析(PHA)法。是在危险物质和装置设计、施工和生产前,对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性类别、出现条件、导致事故的后果进行分析评估的方法。本方法主要步骤: 1.危害辨识
通过经验判断、技术诊断等方法,查找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
2.确定可能事故类型
根据过去的经验教训,分析危险、有害因素对系统的影响,分析事故的可能类型。
3.针对已确定的危险、有害因素,制定预先危险性分析表。4.确定危险、有害因素的危害等级,按危害等级排定次序,以便按计划处理。
5.制定预防事故发生的安全对策措施。
本方法适用于固有系统中采取新的方法,接触新的物料、设备和设施的危险性评估。
五、故障假设分析法(WI)。是由熟悉工艺的人员对系统工艺过程或操作过程,通过提问(故障假设)的方式来发现可能的潜在的事故隐患(实际上是假想系统中一旦发生严重的事故,找出促成事故的潜在因素,在最坏的条件下,这些因素导致事故的可能性)的分析评估法。本方法适用于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的评估。
六、“五步”评估法。是作业人员按照“停、想、评、定、做”五个步骤,对本岗位职责范围内的环境、设备、设施和自身上岗条件进行安全评估的方法。本方法中的“停”即停止作业,实施评估;“想”即辨识、排查危险危害因素;“评”即评估危险程度,及时汇报;“定”即制定安全措施,消除或管控危险;“做”即按照规程、措施和“手指口述”进行作业。
本方法适用于各岗位作业人员上岗作业前的安全评估。
七、“三位一体”评估法。是区队(车间)的跟班人员(值班人员)、班组长、安监员(安全员)三人进行现场安全生产条件评估的方法。
为适应新形势下强化信用风险管理的要求,实现中国银监会提出建设现代银行的目标,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在授信业务集约化经营的优势,商业银行应结合当前授信业务风险的分布状况,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商业银行授信管理体系、工作制度和风险控制方式,控制授信业务风险,提高授信管理水平,推动商业银行授信业务的健康运行。
一、加强授信业务风险控制的背景分析
(一)当前信贷领域风险状况客观要求商业银行加强风险控制
近一时期,因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导致全球性经济发展不畅,市场资金持续观望,信贷准入门槛普遍提高,企业增贷、续贷难度增大,而市场中能源性原材料价格的大幅跳水,经济发展预期的下调致使有效需求萎缩,促使企业纷纷控制产能,收入水平下降,银行借款风险进一步提高,致使市场信用风险水平有所上升。与此同时,在人民币升值和出口退税政策挤压之下,一些外向型企业经营举步维艰,营运周期拉长,资金链极为脆弱,银行授信处于高危状态。鉴于此,面对当前市场的风险状况,商业银行只有全面提升信用风险控制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科学发展。
(二)加强授信业务风险控制是监管工作的核心要求
在当前市场条件下,授信业务占据着银行市场的主导地位,其风险水平关系着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稳定和盈利水平的高低,是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作为商业银行主要监管单位的中国银监会,一直以来都将授信业务风险指标作为监管的关键指标,把授信业务的风险控制作为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的核心要求。从近几年的监管报告和专项风险报告可以看出,监管单位对于授信业务的监管已从最初简单的不良率监控,逐渐发展为涵盖地区风险、行业风险、资产质量风险、担保品风险、利率风险、集中度风险等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的授信风险管控,监管视野也扩大至贷前至贷后的全部授信流程,对商业银行的授信风险监管,更加精细化、数量化、立体化的趋势已逐渐显露。因而,商业银行只有不断加强授信风险控制,提高精细化管理程度,才能更加适应监管单位的监管要求,谋求发展的合规性与便利性。
(三)提高授信管理水平是商业银行建设“好银行”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我国主要商业银行按照“打造好银行”的经营战略,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引入了战略合作者,实现了资本市场的登陆,在信贷经营方面,强化信用风险管理,降低授信业务运营风险,不断完善授信管理体系,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使授信业务取得了健康良性地发展,初步实现了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管理的跨越。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商业银行授信业务管理也逐渐暴露出专业技术分析水平不高、项目审查重合规轻偿债评价、政策执行不够深入、现金流量预测缺失等精细化管理方面的问题,加之信贷资产组合管理尚处于摸索阶段,行业限额分配、客户授信额度测算等授信管理的基础要素依然处于主观判断阶段,阻碍了商业银行授信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业银行授信业务的快速发展,不利于商业银行全面建设“好银行”战略的推行。从现代银行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无不在授信管理领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管理方式的创新,每一次跨越式发展,无不首先从授信业务管理层面开始。因此,以发展的眼光审视商业银行目前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授信管理水平已成为商业银行全面建设“好银行”的必由之路。
二、加强授信风险控制的主要举措
(一)强化授信专业审查,提高审查审批质量
1、设置专业化审查标准,提升审批质量
授信业务审查标准是实施授信业务审查审批的工作基础,是确保审查审批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的有力保障。目前,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商业银行授信业务的审查审批大多依靠有经验的信贷管理人员,主观随意性较强,缺乏科学统一的审查审批标准,不利于实际业务操作和审批质量的提高。基于此,商业银行应在授信审批中设置专业化审查审批标准,按照不同业务品种、不同操作方式的特点和风险状况,分门别类汇总风险识别政策和风险评估方法,从客户准入、关联调查、财务分析、担保缓释、偿债预测等多角度、多侧面丰富审查审批手段,逐步实现专业化、立体化审批新方法。
2、践行专业化审贷,严控行业授信风险
受当前从紧货币政策的影响,部分行业授信风险有所上升,以钢铁、煤炭、化工为代表的“两高”行业和以房地产、土地整理为代表的“热门”行业,信用风险水平和市场风险水平处于高位,制造加工业因需求不足导致的销售压力也影响着银行授信的安全。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各商业银行面临着风险控制和市场份额的双重压力,能否有效识别风险、选择可承受的风险以获得收益,考验着银行行业授信管理的能力。为此,商业银行应在部分领域积极践行专业化审贷,有效控制行业授信风险。具体实施步骤为,首先在房地产、土地整理、钢铁等重点风险领域试点推行,后推广至商贸流通、事业单位等行业,在充分研究行业风险的基础上,加强业务指导,提高管理水平。
3、学习同业先进经验,提升授信管理水平
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已由粗放式向精细化、科学化转变,授信管理也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但也应清醒的认识到,相对于国际先进的商业银行,国内大部分商业银行在授信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为了逐渐赶超先进银行的管理水平,国内商业银行应在加强对授信管理知识学习研究和内部人才培养的基础上,积极学习同业先进经验,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虚心学习他行的先进做法,完成先进管理方法的嫁接改造。与此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境外战略合作者的管理经验,在包括内部评级法系统改造等方面获得有益帮助。
(二)结合现金流量控制,完善财务风险分析
1、改进信贷管理系统现金流量模拟测算模块,强化现金流量控制
在当今财务管理领域,现金流量分析已成为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发现和揭示企业现金流转方面存在的问题,科学确定偿债能力的重要工具。另外,以现金流量预测为基础的风险调整贴现率法在项目风险决策领域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于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尚未编制现金流量表,故商业银行多在信贷管理系统中对企业现金流量进行了模拟估计。但从目前的使用情况来看,估计值与实际情况还存在着一定差异,究其缘由是财务报表选择、录入、模拟估计方法自身缺憾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鉴于现金流量在风险防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商业银行应不断优化和完善信贷管理系统现金流量模拟测算模块,在报表录入的准确性和连续性方面加强管理。同时,在授信审查审批中高度重视现金流量分析,加强现金流量把控,做好经营性现金流量的评价与预测,结合担保品风险缓释工具,有效控制客户授信风险。
2、引进专业分析工具,增强风险识别能力
财务分析是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和融资需求的窗口,能否科学、高效的掌握企业财务情况,分析问题所在,提出相关对策,对于银行进行授信管理有着重要意义。鉴于当前市场信用环境不佳,报表粉饰极为常见,财务欺诈现象仍然存在,商业银行对财务报表信息的去伪存真、信息获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银行授信的安全。因此,商业银行应适当引进专业化财务分析工具软件,弥补商业银行高水平财务分析人员不足的问题,在“报表瘦身”、财务预测等关键环节提高分析水平和风险识别能力。
3、引入可靠统计数据,改善财务分析结构
由于企业与银行间的信息不对称,企业单方面提供的行业地位、财务数据的真实性较难考证,易使银行授信审批部门做出错误判断,也不利于客户结构的调整改善。考虑到客户群分布面较窄,无法全面涵盖地区行业特点,商业银行应在授信审查中引入地区行业统计数据,通过参考行业重要财务信息数据,验证客户行业地位及相关财务指标的客观合理性,以完善财务分析结构,同时推动和促进商业银行自身行业财务数据仓库建设,丰富审查审批手段。
4、完善固定资产建设等项目贷款风险评价方法
伴随着国家刺激内需政策的出台,各地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固定资产投入将大幅增加,固定资产贷款和项目授信将呈快速增长态势。从商业银行自身的情况来看,固定资产贷款与项目贷款的比重逐步加大,由于其自身额度高、回收周期长,在给银行带来稳定收益的同时,潜藏的风险不容忽视,而商业银行目前对于项目合规与融资担保审查较严,对于项目现金流测算、偿债能力把握则较少深入分析,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因而,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建设项目风险评价方法,重视项目财务风险评价,实现合规风险、财务风险两手抓,降低授信项目风险。
(三)严格内部管理,防范风险前移
1、强化关联审查,避免多头授信
“了解你的客户”是商业银行经营的首要原则。随着我国企业持股关系的复杂化,企业之间形成了日益庞杂的关联关系,了解关联关系成为了“了解你的客户”的首要前提,而分析关联交易是我国商业银行授信审查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商业银行在授信业务的实际管理中,较为重视关联企业的识别,但识别手段大多依靠主观经验,对于关联交易的审查也较为薄弱。基于此,商业银行在授信管理实践中应强化关联关系审查,开发研究关联企业识别工具,通过多种渠道搜集关联企业信息,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可考虑建设关联企业授信系统,实现自动化控制,尽量避免母公司向银行统一筹资后再转借给关联企业的融资方式,特别注意审查没有实质经营业务的投资性母公司的融资用途。
2、增加企业审计报表等决策参考资料
企业审计报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重要基础资料是衡量企业经营管理情况、了解项目计划安排的有力工具。而商业银行目前对于以上重要资料多未纳入授信必须申报的文件序列,能予提供的大多只能提供其中的某一或某一部分,现金流量表、会计报表附注等重要信息时有遗漏,可研报告也多为企业自身撰写,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和经有关单位批复的可研报告提供的较少。鉴于此,商业银行应在申报阶段增加企业审计报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决策参考资料,特别是大型企业和大额授信,以提高审查质量。
三、建立高水平可操作的中长期规划
(一)建立集中化、专业化、矩阵式的授信风险管理体系
1、建立规划集中、决策集中的授信规划管理体系
随着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建设的不断提速,授信规划需求逐渐增加,一行一策的模式已不能适应授信风险管理的要求,对分支机构实施集中化管理的问题日益凸显。针对以上问题,商业银行应建立规划集中、决策集中的授信风险管理体系,根据已有分支机构建设经验,设置分支机构授信规划核心模块,对授信审批模式、授信管理组织结构等关键内容进行统筹规划,再结合当地风险特点制定授信业务发展规划,逐步完善授信政策规划、授权授信规划、分支机构建设规划,逐步建立起集中化的授信规划决策体系。
2、建立授信业务专业化审查审批体系
长期以来,商业银行授信业务审查审批体系建设仍停留在信贷管理初级阶段,贷前调查与贷后管理体系雏形初现,而独立的中台审批环节仍较为薄弱,审查审批机制重审轻管,风险限额管理和信贷组合管理理念滞后、工具缺乏,职业审批人队伍尚未成型。为此,商业银行应在全行建立起授信业务专业化审查审批体系。首先,做好专业化授信审批体系的制度建设,建立专家评审制度,改革审贷模式。其次,大力组建专业化审批团队,按照法律合规、财务、担保、行业、集团关联客户、授信产品等多维度、环节设置专业化审批组织,完善审批覆盖面。再次,引进风险限额管理和信贷组合管理工具,全面对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实现经济资本优化配置。
3、实现授信管理体系的垂直化
国际先进银行多年的管理实践告诉我们,商业银行授信管理体系的调整过程大致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垂直化、扁平化,第二阶段是逻辑集中,第三阶段是条线管理、兼顾战略业务单位(SBU),最后一个阶段是走向全方位、全过程的授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四个阶段代表着我国商业银行授信管理的发展方向,根据以上的发展方向,商业银行应增强授信管理体系的垂直性作为商业银行授信管理发展的中长期目标。该过程是在进一步清晰、完善风险管理条线部门职责的基础上,实行逻辑集中管理、统筹调配,按照专业化审查审批分工,在授信管理各环节切实履行指导、检查、监督和后评价职责。随后再全行实现逻辑集中,调配授信尽职调查、评审和审批资源,形成授信风险管理的集中化架构。在此基础上,建设授信管理内部的战略业务单位(SBU),采取窗口式、矩阵式的方式将总行和分支机构进行对接,建立起垂直化体系。
(二)完成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流程再造
1、建设诊断式授信审批新模式
每笔授信业务都包含着大量决策参考信息,在未经精细化筛选、加工充足的条件下,无法充分了解其所代表的经营管理核心信息,亦无法更加有针对性的进行风险评估,进而对授信科学决策带来不利影响。同时,由于授信审批流程设计的不合理,过长或过短的决策链条都不能有效解决风险资产质量波动的问题。因此,商业银行应着手对授信审批流程实施重构,建设诊断式的授信审批新模式。该模式类似于医疗机构诊病方法,将变以往串式链接的审批模式为并行结构。在专业化审批原则的指导下,设置法律合规、财务、担保、行业、集团关联客户、授信产品等多维度审查小组,业务申报至审批机构后,系统随即将业务同时分配至各专业化小组,由审批小组对其不同方面进行科学评审,并出具评审意见,意见将根据业务不同的风险暴露额度自动汇总至不同授权级别的授信审批主管,由主管召开评审会议,确定审批结果,出具评审报告,评审报告由专业化审查模块部分组成,将为申报单位展现业务全面风险维度,给出出帐要求,设定续做条件和贷后管理重点。
2、设置授信业务后评价单位,建立授信业务后评价机制
授信管理的内涵不应仅限于授信业务的审查审批,更多的职能宜围绕各类授信业务风险的全程管理来展开。由于授信集约化管理体系还不完善,重审查轻管理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对授信审批意见中,贷后管理要求的落实情况,尚无专职部门负责,授信审批中对业务风险状况的评估是否科学、授信安排是否兼顾风险控制与业务发展,这些后评价环节还处于缺位状态,而信贷资产质量分类的目标和业务品种范围与之又有所不同,稽核检查也不能提供连续性的监测。故商业银行应在授信管理部门内设置授信业务后评价单位,专门开展授信业务的后评价与实时监控工作,其工作职能包括对审批意见落实情况的检查、授信风险的持续监控及授信实施全过程的后评价。
3、实施授信管理与贷款分类、准备金计提的联动
2007年,新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正式开始实施,同年11月,银监会发布《中国银监会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通知》,要求非上市的股份制银行从2008年起按照新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而新会计准则中的一项重大变化就是将现行风险准备金按五级分类法的计提方式,改为逐笔按现金流折现法计提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现金流折现法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的要求,具有极强的专业技术特点,与授信审查审批连成一体,高度强调了现金流量分析预测的重要性,这对商业银行整个风险条线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有鉴于此,商业银行宜在授信审查审批环节全面引入贴现现金流法(Discounted Cash Flow),建立授信管理与贷款分类、准备金计提的联动机制,避免审查与管理相脱节。
(三)搭建全方位的授信管理支持平台
1、构建多维度的授信组合管理信息系统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接轨进程的不断加快,国际银行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开始被广泛接受和使用,原先单一维度管理模式下的信贷管理系统已不能适应多样化、多层次化的风险控制要求,构建多维度的适应资产组合管理需求的管理信息系统已成为必须。因而,商业银行应构建多维度的授信组合管理信息系统,以信贷资产组合管理和风险限额管理为指导思想,以大型一体化数据仓库和智能化数据挖掘软件为工具,搭建客户、产品、担保品、行业、区域五条风险控制主线,通过经济资本配置工具(RAROC)和经济增加值配置工具(EVA)对业务主线实施交叉管理,内设多种商业智能(BI)软件工具包,实现风险信息智能化统计、各条线风险额度配置与授信风险管理全过程控制,逐步达到国际先进银行水平。
2、推行审贷专家制度
风险辨识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考核
奖惩制度
苏州群志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二〇一八年六月
1目的
为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方针、目标,落实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工作,确保“两个体系”工作考核与奖励、惩罚有效实施,促进建设工作推进顺利,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机构和人员的“两个体系”工作考核与奖励、惩罚。
3考核奖惩标准
按照公司实施方案、制度和指导书的要求,所有机构和人员必须履行的职责为考核奖惩标准,对照要求依次进行落实。
4实施细则
4.1风险分级管控考核奖惩
4.1.1对危险点排查不细致、不全面,存在应付现象或提交不积极,未按要求建立清单,按三违处理扣罚责任部门相关人员50-200元或考核等级为C。
4.1.2危险源辨识分析未逐个进行,辨识分析不具体、不全面,岗位人员不熟知危险源辨识和分析情况,存在应付现象或提交不积极,未按要求建立清单,按三违处理扣罚责任部门相关人员50-200元或考核等级为C。
4.1.3风险评价未结合部门实际,评价不合理、评价级别不准确,未掌握重大风险内容、不熟知风险评价规则,存在应付现象或提交不积极,未按要求建立清单,按三违处理
扣罚责任部门相关人员50-200元或考核等级为C。
4.1.4控制措施与实际不符、可操作性差、未得到有效落实或遗漏,岗位人员未参与控制措施制定、未掌握自身岗位相关控制措施,存在应付现象或提交不积极,未按要求建立清单,按三违处理扣罚责任部门相关人员50-200元或考核等级为C。
4.1.5风险分级管控层级提交时不符,未将本部门需管控的层级依次确定责任人、未落实管控责任,不熟悉管控内容,存在应付现象或提交不积极,未按要求建立清单,按三违处理扣罚责任部门相关人员50-200元或考核等级为C。
4.1.6安全管理部门不定期对各部门的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各项清单进行督查,不符合通则、细则和公司指导书要求的,按三违处理扣罚责任部门相关人员50-200元或考核等级为C。
4.1.7安全管理部门不定期对各部门的风险告知、警示标示进行督查,未按要求进行风险告知的,未按要求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的,按三违处理扣罚责任部门相关人员50-200元或考核等级为C。
4.1.8新增风险未及时进行分级管控,未纳入管理的,按三违处理扣罚责任部门相关人员50-200元或考核等级为C。
4.2隐患排查治理考核奖惩 奖励
4.2.1对在隐患排查中积极排除事故隐患,避免了事故
发生的部门或个人,对安全生产提出合理化建议并采纳,收到显著效果的部门或个人,经公司研究,给予部门或个人50—500元的奖励或考核等级为A。
4.2.2对因排查隐患期间为抢救员工、公司财产和处理事故中表现突出的部门或个人,根据贡献大小,给予100—2000元的奖励或考核等级为A。
4.2.3在隐患排查中表现突出,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表彰,给予一次性奖励并考核等级为A。
处罚
4.2.4严格执行公司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和指导书及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责任制,如违反和未履行有关职责按三违处理扣罚责任部门相关人员50-200元或考核等级为C。
4.2.5严格执行公司各安全操作规程以及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在隐患排查期间对于一般性违章行为,以部门为考核单位,发现违章现象按三违监察制度处罚。
4.2.6在隐患排查期间发现有严重违章行为,其后果严重的,按三违监察制度加重处罚。
4.2.7对于在隐患排查中,未认真排查事故隐患而造成事故的直接责任者,根据经济损失大小按控股事故上报及调查处理规定进行考核处罚,造成严重后果的,交公司或司法机关处理,事故的其他责任者和责任部门,根据公司有关规定,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行政或经济处罚。
4.2.8安全管理部门查出的隐患,对所在部门下发《事
故隐患整改通知单》,隐患所属部门接到《事故隐患整改通知单》后,要立即组织人员整改落实。对当时无法整改的隐患,所属单位负责人应当采取可靠的安全防范措施,制定相应预案,并将整改方案以书面形式报安全管理部门和相关部门。对能整改而不整改、无故拖延整改时间和不按规定期限整改的,按三违处理扣罚责任部门相关人员50-500元或考核等级为C。因此而导致事故发生的,将追究隐患所属部门负责人责任。
4.2.9各类隐患排查治理资料提交时不符合通则、细则和公司指导书要求的,按三违处理扣罚责任部门相关人员50-200元或考核等级为C。附则
为规范工程劳务分包管理,提高劳务资金风险管控水平,本文通过分析问题成因,总结管理经验,寻求解决之道,逐步形成了“前端业务有支撑、财务风险有管控、资金支付有监督”的劳务资金全程闭环管理模式。
一、规范劳务分包管理,构建前端业务支撑体系
劳务分包工程劳务资金管理是价值管理,价值管理依赖于前端业务的规范性,因此规范劳务采购方式和分包形式,统一定价机制,是保障工程劳务资金安全的基础和前提。
1.规范劳务采购管理。
一是规范劳务采购管理机制,分包商的确定首选招标制,只有在符合条件时才能采取竞争性谈判、询价采购、单一来源采购等方式确定承包单位。二是实行工料分离制度,即工程材料由甲方供给,不得将工程材料费用纳入工程劳务外包业务混合采购,避免出现名为劳务合同实为工料合同,人工费与材料费界定不清的问题。三是建立市场准入和分包商评价机制,推动建立健全工程劳务分包优选机制,对于拖欠工人工资、伪造出勤统计表等资料套取人工费的分包商实行一票否决制。
2.形成合理的定价机制。
需要引入市场机制,确保定价制度公平、客观。一是综合定价法,即以自营成本(包括定额预算直接人工费、综合措施费、合理税金利润)为上限,通过招标等法定程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确定劳务外包总费用。二是单价法,即合同只约定人工单价,并按实际消耗人工据实结算劳务外包费用。人工单价应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综合考虑人工定额标准,不同工种通过招投标、竞争性谈判等合法程序分别确定人工单价,实际人工费由发包方据实考勤。三是劳务价目表法,以综合定价法、单价法积累的资料和同行业数据为基础,结合市场调研情况制定劳务价格表,作为劳务分包定价依据。
3.推行合同管理全覆盖。
现实中劳务分包存在不签合同、边干边算、口头协议等现象,使结算依据不足。为规范经济业务、管控资金风险,有必要推行工程劳务分包合同管理全覆盖模式,进一步规范合同主体与关键合同要素,确保劳务分包资金结算有据可依。推动分包业务合同签订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对计日工支付劳务费用的经济业务实质为劳务分包,必须按照内部控制管理的相关要求采取合同、协议等规范的管理形式,为资金管理提供依据;另一方面,财务部门基于风险管控原则有必要促使前端业务规范化。
规范合同主体主要是开展承包单位资质审查,具体工作由工程管理部牵头,财务部参与,审查内容包括企业资质、业务资质、安全资质、企业信誉、管理水平五项内容,审查标准参考主业建设项目管理分包商资质要求。健全合同要素是指明确定价标准、结算方式、结算时间、管理费及税费标准、履约保证金、人员信息等关键条款,其中结算方式必须为直接支付至劳务人员个人,不得与单位或个人集中结算。劳务分包合同应由工程管理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会签,重大劳务分包合同要履行集体决策或联签制度,以落实内部牵制制度,促进合同管理规范化。
二、完善劳务分包结算审核,强化财务风险管控力度
结算管理是资金安全管理的核心,其关键是确保结算依据真实、充分,资金支付程序规范。
1.落实费用结算审核五项法则。
除加强对劳务分包商编制的工资表、相应人员身份证复印件、工程进度审核表、考勤统计表、工程结算书等的常规审核外,笔者归纳总结了劳务费用结算审核管理五项法则:
一是备案法。要求分包商在签订合同后如实提交劳务人员备案名单,并由管理部门备案,名单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工种、银行账户信息等,作为发包单位考勤与结算审核的依据。
二是比对法。财务部结算劳务费用时对“一单三表”(即派工单、考勤表、工资表、备案表)进行仔细比对,清理信息产生差异的原因,确保结算依据真实可靠。
三是保证金法。即要求分包商签订合同后交付合同总金额的2%(综合定价法)或2个月劳务费(单价法)的保证金,作为劳务费结算备用资金。
四是阶段结算法。采用综合定价法的项目按工程进度结算至85%劳务费后,剩余劳务费在工程竣工结算后依据经审计确认的劳务分包结算书据实支付;采用单价法的项目最后一个月的劳务费用由分包商交付的保证金垫付,待工程竣工结算后依据经审计的劳务分包结算实耗工日支付。劳务分包结算须在工程完工后一个月内完成并经中介机构审核确认。小额零星项目的劳务分包结算由工程管理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会同签字并经分管领导审核。
五是“五不结算”法。即没有合同不结算、超出合同金额(单价)不结算、超施工图数量不结算、超工程进度不结算、非人工费用不结算。
2. 实施资金支付“三化”管理。
一是支付流程标准化。在明确各部门职责的基础上,构建标准化的支付流程,如下表所示。
二是付款审批规范化。财务人员在审核结算依据时既要注重形式要件的规范化审核,更要注重实质内容的审核,具体而言就是在审核付款时坚持“五不付款”原则:白条不付款、签字手续不完备的不付款、结算依据不齐全的不付款、未使用统一规定格式的不付款、不符合财务制度的不付款。
三是支付方式清单化。要实行劳务人员工资代发制,在劳务分包合同中约定劳务人员工资由发包单位代发。另外,发放时必须按清单直接发放至劳务人员本人,杜绝代收代发、现金发放等支付方式。
三、丰富评价监控手段,提升资金支付监控效果
在开展日常稽核和专项检查的基础上,推动实施公示回访制度、结算后评价制度、签收制度三项资金使用监督评价制度,以强化资金安全管理。
一是公示回访制度。有条件的工程项目在每月劳务费用支付后五个工作日内,在工程施工现场公示劳务费用发放工资表;不具备现场公示条件的项目在发包单位办公场所公示,并为劳务人员提供电话查询服务。此外,由人力资源部按备案信息、劳务费用发放台账按月抽取一定比例人员进行电话回访,以确认款项是否如实发放。若发现问题,由人力资源部会同工程管理部、财务部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二是结算后评价制度。通过计算比较劳务分包费用与定额人工费用、实耗工日与定额工日之间的差异和比例关系,与同类型项目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劳务分包价格的合理性,以及时发现劳务分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风险,为改进定价机制、更新劳务价目表提供依据。
三是签收制度。由人力资源部在劳务费用发放后五日内从财务部获取银行发放流水清单复印件,并由人力资源部组织劳务人员本人在银行发放流水清单上签收。这种签收制度有利于形成资金闭环管理,贯彻内部牵制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事前签收、伪造签名等串通舞弊行为。
上述举措可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劳务资金安全管理潜在的风险,但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考勤管理、派工管理未实现岗位分离。目前的管理模式中,考勤人员、派工管理人员均是工程管理部人员,在某些小型工程中甚至由一人兼任,未形成有效牵制,为舞弊提供了空间。其次,分包商短期内难以规范化。如,企业存在具有长期合作关系的个人承包者,不具备成立具有资质企业的能力,又不愿承担费用挂靠有资质的企业。三是财务与业务存在冲突。主要是在人工费占工程总造价比重较高的项目中,劳务分包金额占比较高,业务部门对于签订合同等规范化管理要求的抵触较大。
参考文献
符群力.论企业资金管理与资金支付风险控制与防范[J].新西部(理论版),2013(7).
王浩然,毛选龙,张利清.以招标为基础的劳务分包全过程管理[J].施工企业管理,2015(4).
关键词:输电线路;施工;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M72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8-0110-02
1 输电线路施工面临的主要困难及原因分析
在当前的电力工程施工工作中主要面临着两个方面的风险:即经济风险与安全风险。为了规避经济风险,省公司逐步推行了分包招标制度,各地市公司也逐步贯彻执行上级的分包招标制度;为规避安全风险,一般通过分包商具备相应等级资质来签署施工合同、安全协议。推行招标后,对图纸的要求更高,但是程序最少需要一个月,往往影响工程正常开工,但每一个工程里程碑计划时间节点不变,造成有限施工工期时间缩短,为了按期完成工程任务,只能采取非常规手段,这样引起安全风险将不可低估。另外,分包队伍存在较大安全风险,国内市场90%以上分包商资质是费用挂靠,一般二级资质挂靠费收合同金额3%左右,有资质企业根本没有精力与能力参加项目管理,分包队伍施工现场实际管控能力不够,对安全风险的抵御能力也是承担有限。文章结合自己多年从事输电线路现场施工管控实际,对安全管理存在困难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
1.1 施工难度大,有时计划停电不能按期执行,增加成本
有些大修技改工程,线路带的用户多,车间生产任务重时,往往打破计划停电计划,而现场施工按原计划组织实施,人力、物力进入现场准备好后,停电不能按时,甚至延期几次,人力物力反复多次进入现场;有时为了完成工作任务,临时组织协调人员,工价要的高,工价低了请不到,留不住人,因此造成工期成本增加。
1.2 人力短缺和劳动力素质低是安全生产之敌
由于“人口老龄化,用工市场人口城镇化”等因素间接造成了目前从事工程建设的人力资源短缺、劳动力薪酬逐渐攀升,劳动人员技能素质不过关这些问题。市场用人单位缺乏选择的余地,特别是遇到工程抢工期的时候,施工单位只能大量雇佣素质不过关的劳动力,造成现场安全管控难度大,不能完全做到可控、在控状态。
1.3 施工管理的低效和“以包代管”是重大隐患
有些项目管理者受自身学历或工作经验不足的限制,而分包队伍人员积累有长期的施工经验,两者在现场施工作业沟通时容易产生分歧,施工队伍有时会出现不服管的现象。久而久之,项目管理者通常会认为工程属于分包工程,出了事故也是由施工方负责,从而导致责任心下降,安全监管落实不到位成为安全管理的重大隐患。
1.4 分包商逐利是安全管理的最大风险
一些施工单位为追求经济效益,往往忽视安全投入,从而增大了作业人员的安全风险。安全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劳动保护用品、安全工器具、施工机械设施配备不足或超期服用。另外从多起事故案例学习分析表明,分包队伍因为节约补偿费、吊车费、人工费、擅自批准冒险作业的方案,导致事故产生的几率增加,加之现场控制失效导致事故的发生。
1.5 应付检查和“面子工程”使安全生产有重大隐患
随着安全文明施工的标准化作业规定出台以后,电力施工现场检查、稽查、评比活动增多。施工方为了完成“高标准、严要求”施工任务,以致现场施工人员主要精力都放在应付上级检查和展示施工亮点上,从而产生了表演性的行为,制造出大家所谓的“面子工程”,以致施工方没有把精力用于最危险、最困难施工作业面上。加上设计不合理,物资供应、停电时间不确定性、临时性任务等问题大大增加了事故发生的概率,致使在安全生产过程中产生重大漏洞。
1.6 现场管理人员少,作业面广,现场失控
现场基础施工开挖、浇注点多,现场管理人员不能分身,每一个作业现场不能到位,现场施工队人员偷工减料,简化程序,个人安全意识和责任性差,导致现场工程质量和安全失控。上述六种情况的出现,会增加施工人员烦躁情绪,改变已经制订好的施工方案,调配作业班组人员,特别停电计划不能延期遇上恶劣天气等情况下容易造成冒雨违章施工作业,这样也成倍增加了事故的发生几率。
2 加强现场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主要措施
2.1 严把施工队伍准入关,择优选择施工和管理能力较
强的分包队伍,提高施工队伍安全素质
首先要严格执行国网公司关于加强工程分包管理的规定,严把分包队伍入场关,严格资质审查,严把施工人员素质关,严格执行“工程劳务分包相关管理办法”,杜绝“以包代管”。规范用工制度、规范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合同,签订相关安全协议和安全保证金交纳规定。对已录用的分包队伍人员每年定期进行技能培训、安全知识考核。以不断提高参建人员安全意识为永恒的主题,使安全是最大的经济效益理念深入人心,安排一切工作时首先考虑的是安全。其次,努力提高参建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项目部人员侧重提高现场技能水平,在现场做明白人,逐渐树立威信,充分尊重劳务人员现场经验,重点培养劳务人员听从指挥、服从安排的纪律性。再次,把参建人员的情绪纳入安全管理的范畴。可以开办心理辅导室,以提高参建人员的心理接受能力和抗压能力,确保员工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全身心的投入工作。
2.2 把分包队伍纳入自己班组现场管理,必须坚持同进
同出的原则,使安全处于受控状态
积极倡导分包队伍开展安全学习活动,认真分析和学习事故通报,吸取经验教训,引以为戒。定期指定工作负责人到分包队伍中开安全分析会,安全技术交底会,多倾听劳务人员的意见与建议,并记录在案,然后再制订行之有效、安全可靠的施工措施,确保工程顺利完工。
2.3 积极为施工企业创造宽松和谐的内外环境,使施工
企业主要精力专注施工现场,共同保证施工安全
目前,影响电力建设的内部因素主要有:
①设计因素中包括:设计成果交付不及时;②物资供应方面主要是铁塔供应不及时以及铁塔加工质量问题;③停电计划,特别是220 kV、110 kV线路停电时间的不确定性。
因此施工管理部门需要加强与设计部门多开展技术交流会,日常设计要与现场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合理设计和施工方案并记录成册,方便以后施工参考,确保施工安全。影响电力建设的外部因素主要有规划和征地两方面,近年来还是有增加的趋势,随着省公司推行劳务招标,对设计成果按里程碑节点提交越来越重要,望有关部门重点解决。
施工管理方可以根据安全管理的需要,结合项目特点及劳务市场行情,逐步向建立自己的专业劳务队伍模式转变。初步想法可以采用劳务派遣形式,通过长期合作并签订年度合同的工作方式进行实现,这样则可以消除分包管理的死区和误区,健全分包管理体系,落实分包管理职责,制定合理有效分包管理的规章制度。从而通过加强施工管理,确保电力企业的在国内市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申庆朝.浅谈输电线路施工中的安全管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23).
【风险管控管理制度】推荐阅读:
企业风险辨识管控制度09-06
非煤矿山风险管控制度11-09
风险管控的课程09-30
安全风险管控系统10-14
土地廉洁风险管控10-19
安全风险管控思路11-19
如何解除风险管控12-05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办法05-27
提升安全风险管控能力07-26
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建设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