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财务会计报告

2024-09-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精选8篇)

虚假财务会计报告 篇1

虚假财务报告的审查实际上是审计的一种特殊审计程序与方法。审查过程中所运用的具体方法也于一般的审计方法相类似,查询法,审阅法,核对法,调解法,盘存法,估计法,分析法等,只是在使用过程中侧重点不同,效果不同,因为他们服务的目标不同,下面主要针对虚假财务报告审计的特殊性,来探讨一些笔者认为重要的审查方法。

一、深入了解客户经营现状,发现舞弊征兆

任何企业在发布虚假财务报告之前总是有些迹象或征兆的,在审计职业界通常将这些征兆称为“红旗”或“警讯”,原国际六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普华永道国际公司列举了比较重要的几方面,提醒审计人员注意,主要包括:资金短缺已影响营运周转;融资能力(包括借款和增资)下降,资金来源只能靠盈余;发展中或竞争中企业对资金有大量的需求;现有借款和和流动比率,额外借款和偿还时间的规定缺乏弹性;为维持现有的债务需要,必须获得额外的担保品;主要客户经济困难,造成坏账的可能性加大;成本增长超过收入的增长,或者受到严重市场竞争威胁;订单减少,生产压缩,预示着未来收入的下降;盈余的质量下降,不合理的变更会计政策;夕阳工业濒临倒闭的企业;对单一或少数产品,对客户或交易过分依赖;管理阶层或主管有被严格要求达成预算目标的倾向;管理阶层或主管有前科纪录,或者没有正当的理由更换审计师。

以上这些迹象都是可以通过分析发现的,一旦发现这些情况,即应予以关注,另外,在我国,如果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和关联交易频繁,业绩和股价波动异常,或者是新上市的公司,其财务报告虚假的可能性就很大。

我国通过大量的统计研究,也总结出了极有可能采取造假的公司的特征。主要形式有:前两年连续亏损,今年经营业绩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的公司;前两年平均净资产报酬率达到10%,今年行业不景气的公司;资本运作和关联交易频繁的上市公司;业绩和股价波动厉害的上市公司;全行业亏损或行业过度竞争的上市公司。

二、执行分析性程序 一个健康、真实的企业,经过一年的融资,投资和经营活动,从年初的状态转换为年末状态,各项财务指标之间总是存在着一系列的平衡。年初的资金加上本期融资所增加的额外资金与本期的投资活动相匹配,本期的投资加上年初的资产总是与本期的经营活动相适应,按照财务学的观点,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之间存在钩稽关系,如果这种惯常的钩稽,均衡关系被打破。大量研究证实,分析性程序是一种应用十分广泛而且极为有效的审计方法,尤其在发现和检查财务报告舞弊方面的作用相当明显。

任何严重的财务报告舞弊,都可能使企业的财务结构出现异常的状态。归纳起来,虚假财务报告通常具有以下八个主要特征: 1.报表的主要项目及前后各期发生异常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主要项目金额会由于经营业务的影响而在不同会计期间发生变动。真实的财务报告主要项目金额的变动一般表现为有规律的正常变动,而且上市公司能就变动原因做出合理的解释,而虚假财务报告项目金额变动较大,且对这种异常变动上市公司很难做出合理的解释。

2.报表反映的主要财务指标严重不合理 上市公司的主要财务指标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投资报酬率、存货周转率、每股收益率等。在审计中应根据所审计的财务报告计算出主要财务指标并判断其合理性,判断其是否合理的标准包括经验数据、上年同期数据、历史最好水平、同行业平均水平等。如果计算出的财务指标与上述指标存在较大差异,这表明财务报告存在问题。

3.会计报表反映的会计利润与现金流量表反映的现金流量严重不平衡

某些上市公司为达到粉饰经营业绩的目的,往往采用资产装潢、股权置换、内部关联交易、债务重组、非货币交易等手段,增加账面利润。由于上述措施一般不会增加公司的现金流入,反而可能会因利润的增加多交所得税而增加现金的流出,结果必然导致财务报告反映的会计利润与现金流量表反映的现金流量出现严重的不平衡。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表明该上市公司存在对财务报告进行造假的可能。

4.非经常性损益占利润总额的比重较大

一些上市公司在经营业绩滑坡的情况下,往往利用资产置换、股权置换、内部关联交易、债务重组、非货币交易等手段、来增加非经常性利润。以此来粉饰财务报告,审计人员在审计财务报告时,若发现非经营性损益占利润总额的比重较大,就该注意该报表的真实性。

5.不良资产数额较大,资产质量低下

由于虚构收入等原因,上市公司账面会有许多不良资产。如子公司亏损或业绩平平,在建工程一直挂在帐上。一些租赁、承包、托管的背后往往是这个子公司或分公司根本就不存在,如投资是否存在,是否应该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6.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差距过大 若一家上市公司的应缴税金数额特别大,则欠税很可能是虚构的,其造假手法就是虚开发票。根据会计公式计算的应缴税金期末余额,与公司的实际期末欠缴税额相比较,若两者相差较大,则公司造假确定无疑,反之,其收入和利润都可能是虚构的。需要说明的是,只要税法允许,上市公司对财务会计实行不同的会计政策是合理的,但是,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之间的关系在一定时期内要保持连续性,除非税务准则发生显著的变化。

7.期后事项异常,出现经常性的第四季度调整 期后事项包括资产负债表日至审计报告日,以及审计报告日至会计报表公布日这两个时间段所有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事项。事实上公司往往在资产负债表日前后调整损益,美化财务状况。

综上所述,虚假财务报告不仅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正常发展,而且也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而虚假财务报告产生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要有效的防范其产生,需要社会各界加强会计法规和会计法律制度的建设,从根本上杜绝虚假财务报告的产生的根源,为企业,国家的和谐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信贷项目审查是信贷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信贷审查是信贷业务流程中的重要把关环节。而在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审核,则是信贷审查环节的重点。企业报表数据异常变化情况会导致信用等级评定结果失真,导致企业信贷需求盲目扩大。本文现就有关财务报表审核的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取指标异常情况进行分析,指出容易出现财务舞弊的重点科目,帮助信贷审查人员更为严谨的开展工作。

一、企业报表审核在信贷事项审查环节的重要性

财务报表是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反映,通过对财务报表分析可得出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利弊得失、发展趋势。做为银行,最为关注的是债权的安全性,企业的偿债能力方面的信息是保证信贷资金安全性的前提条件。因此,财务报表审核对于信贷事项的审查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财务报表审核是信贷准入的重要把关环节,加强企业财务报表审核有利于降低信贷投放风险。企业在进行信贷事项申报时,可能会粉饰其财务报表已求获得信贷准入,我们在进行企业财务报表审核时,不能因为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就认真其真实性,必须在信贷事项审查中注重识别企业报表信息的真实性 ,提高报表分析的准确性。只有细致的进行数据勾稽关系的核对,加以全面的进行数据合理性分析,才能查出企业报表的虚假部分,更为有效的把好贷款的准入关。

(二)企业财务报表能充分反映企业营业状况,加强企业财务报表审核,能帮助我们合理确定企业的资金需求,有效防范信贷资金风险。企业财务报表体现企业经营状况,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审核,可以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企业的偿债能力、资本结构、流动资金充足性、盈利能力、经营效率、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审核并加以分析可以有效降低银行信贷资金的风险。

(三)加强企业财务报表审核工作能帮助企业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通过创新“企业财务顾问”方式帮助企业实现效益最大化,实现银企双赢。参考商业银行“企业财务顾问”业务,我们可以一是提供日常咨询服务:是指不涉及企业投融资和资本运营,办理难度相对较低的企业财务顾问服务,包括政策法规咨询、财务咨询、财务分析、行业信息咨询等。二是提供专项顾问服务:是指涉及企业投融资、资本运营或办理难度相对较高的企业财务顾问服务,包括投资顾问、融资顾问、企业债务管理和重组顾问、兼并收购顾问、企业诊断等。

二、如何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审核

(一)首先是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形式审查。进行企业财务报表审核第一步就是要对客户提供的审计报告、财务会计报表及其附注、验资报告、有关资格证书等进行审核。笔者认为,在进行企业财务报表形势审核时主要审核的审计报告的格式,审核会计师事务所是否具有证券从业资格,是否进行年检登记,是否有不良记录,审核报告的注册会计师是否具备从业资格、是否年检,特别关注的是审计报告意见段是否明确审计结论。

(二)针对财务会计报表间勾稽关系进行初步审核。主要是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利润分配表四者之间科目对应关系的审核。如对“资产负债表”中“期末未分配利润”和“利润表”中的“净利润”勾稽关系进行审核。对“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同“资产负债表”、“利润表”部分科目勾稽关系进行审核。我们在在进行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时发现,通过 CM2006系统流程评级的商业性客户现金流量表数据往往和其损益表对应不上,且差额比较大。所以应加强对企业财务报表中现金流量表的审核。

(三)重点对企业财务报表的重要会计科目进行审核。重要会计科目是指对我行的信用等级评定或银行信贷风险有重大影响的科目,主要是对非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中涉及的科目、客户财务会计报表中异常变化的科目和在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资产中占据份额较大或达到一定比例的科目。重要会计科目审核是指通过对会计报表重点科目的核实审核,判断会计报表在重大方面所反映财务状况的真实性,进行审核。在审核过程中,先逐个对重点科目进行审核,根据每个科目的审核要点进行性质和金额的说明,最后形成对整个报表的审核结论。重点科目可以通过审计报告的审计意见和科目金额的重要程度确定。

在审核企业财务报表的重要会计科目时,首先要审核资产类科目应审查其是否实际存在、所有权的归属以及计价是否合理;其次负债类科目应审查其金额是否正确、负债到期日以及是否存在未入账的负债事项;再次权益类科目应审查其来源的合理性、确认的合法性、计价准确性;最后审核收入、成本和费用类科目应审查其确认的合法性、是否当期发生以及收入成本费用相互之间是否配比。

三、财务报表舞弊常出现的几个科目

企业提供经过粉饰的财务报表给银行,目的就是为了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下面是比较容易出现财务报表舞弊的几个科目。在进行贷款审查时,有必要对以下的几个科目进行重点审查。

(一)虚增利润。我们可以通过对所得税占利润总额的比例的分析,揭示出许多潜在的问题。在应付税款法下,企业所得税费用是根据税法计算而得,由于税法与企业会计制度在收入与成本的计算口径和确认时间上存在差异,根据利润表中附“利润总额”写“所得税”计算的账面税率通常不等于法定税率,如果账面税率显著小于法定税率,则说明企业的会计利润质量可能存在问题。

(二)虚增销售收入。对公司销售收入大幅度增加进行分析。公司的销售行为并非孤立事项,销售的实现会引起相关事项的变化,如销售的增加会引起包装材料、水电费的增加;由于销售的发生而需要计缴一定数额的增值税以及教育费附加;在公司自己承担运费的情况下,由于销售产品增加,发生的运费也会相应增加;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形势下,销售的增加往往伴随着营销费用的增加,包括营销人员工资、市场开拓费、差旅费等。在报表审核时可以通过“包装物”、“生产成本”、“应交税金”、“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营业费用”等项目获取的审计证据,进一步佐证收入的合理性。以下列示几种最常见的虚增销售收入的舞弊手法。

1、提前确认收入;

2、扩大销售核算范围虚增收入。

3、通过三角交易虚增收入。

(三)多计应收账款。通常债权人比较关心企业的偿债能力,企业能否按期还本付息直接决定着债权人的信贷决策。企业的偿债能力并不是孤立的,它是和企业的营运资金状况、资本结构状况等密切相关的。多计应收账款和虚增销售收入是紧密相连的,一般的情况就是在虚增销售收入的同时多计应收账款。

(四)多计预付帐款。企业通过虚增预付帐款,改变其自有营运资金状况、资本结构状况。如果该科目占流动资产比例较大,或数值变动异常,应重点审核。在进行信贷事项审查时,我们常常会发现企业往来帐款数额占流动资产比率比较大。一方面,说明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较低,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企业存在虚增预付帐款现象。所以在进行企业财务报表审核时,如果有预付帐款金额较大,或者是变动幅度较大现象,应加强审核。

(五)前面几种舞弊手段都是涉及收入和费用的利润舞弊手段,任何一种舞弊行为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虚增收入势必要增加资产,而虚增现金最为便利,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对现金舞弊造假手法最为普遍。现金流量指标和利润指标在衡量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上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利润用于衡量一定会计期间内企业创造的价值,现金流量用于衡量企业创造价值的真实程度。现金舞弊的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1、高现金舞弊;

2、受限现金舞弊;

3、现金流水舞弊。

(六)通过不断并购虚增资产:收购兼并是滋生财务舞弊的温床,往往导致公允价值被滥用,实际上,不断并购是财务舞弊最强的征兆之一,不断并购的背后是资金链紧张以及业绩的实质下滑,并购往往作为拆东墙补西墙的手段。

四、查找企业财务报表中反映的异常情况,并进行审核

指对财务报表数据所反映的财务状况超过了正常情况下的置信区间或者表明财务状况恶化等的异常情况进行的审核。财务状况异常包括静态、动态两个方面。静态财务状况异常是指比率极端优秀,动态财务状况异常包括比率突然好转、利润表变化异常、销售购买循环异常。当企业财务报表出现比率极端优秀、比率突然好转、利润表变化异常时,应予以充分关注,并核实其真实性和可信性。当企业发生销售购买循环异常时,应重视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化情况。我行CM2006信贷管理系统的信用等级评定模块中的报表审核中就有企业财务报表异常情况分析。在进行信贷事项审查时,应加强对财务报表异常情况的审查。

(一)比率极端优秀。当企业某指标优于同行业该指标的优秀值时,并且同时满足|该指标值÷该企业所处行业优秀值-1|>40%,则认为该企业该指标异常。具体考察的指标包括流动比率、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增长率。一般来说,特别是行业竞争比较激烈,毛利率水平较低的粮棉油行业,指标比率极端优秀就可能是粉饰了报表。特别是通过对比同地区,同规模的企业,可以发现指标异常的真正原因。

(二)比率突然好转。当企业某指标本期所在行业标准值中的区间-指标上期所在行业标准值中的区间≥2,则认为该指标的变化异常。区间的确定原则为:低于极差值为区间1,较低值至极差值为区间2,较差值至平均值为区间3,平均值至良好值为区间4,良好值至优秀值为区间5,高于优秀值为区间6。具体考察的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增长率。

(三)利润表异常变化。

1、销售收入与销售成本的配比。当企业当年的销售收入增长率与销售成本增长率存在如下变化,则认为异常:销售收入呈正增长、销售成本呈负增长;销售收入、销售成本同向负增长,且销售收入增长率/销售成本增长率<80%;销售收入、销售成本同向正增长,且销售收入增长率/销售成本增长率>120%。

2、销售收入与营业费用的配比。当企业当年的销售收入增长率与营业费用增长率存在如下变化,则认为异常:销售收入呈正增长、营业费用呈负增长;销售收入、营业费用同向负增长,且销售收入增长率/营业费用增长率<80%;销售收入、营业费用同向正增长,且销售收入增长率/营业费用增长率>120%。

3、销售收入与管理费用的配比。当企业当年的销售收入增长率与管理费用增长率存在如下变化,则认为异常:销售收入呈正增长、管理费用呈负增长;销售收入、管理费用同向负增长,且销售收入增长率/管理费用增长率<80%;销售收入、管理费用同向正增长,且销售收入增长率/管理费用增长率>120%。

4、销售购买循环异常。①销售收入和应收账款的配比。当企业当年销售收入增长率与应收账款增长率存在如下变化时,则认为异常:销售收入负增长、应收账款正增长,且销售收入增长率<-3%、应收账款增长率>3%;销售收入、应收账款同向正增长,且销售收入增长率/应收账款增长率<80%;销售收入、应收账款同向负增长,且销售收入增长率/应收账款增长率>120%。②销售成本和应付账款的配比。当企业当年销售成本增长率与应付账款增长率存在如下变化时,则认为异常:销售成本正增长、应付账款负增长,且销售成本增长率>3%、应付账款增长率<-3%;销售成本、应付账款同向负增长,且销售成本增长率/应付账款增长率<80%;销售成本、应付账款同向正增长,且销售成本增长率/应付账款增长率>120%。③销售收入与存货的配比。当企业销售收入与存货存在如下变化时,则认为异常:销售收入负增长、存货正增长,且销售收入增长率<-3%、存货增长率>3%;销售收入、存货同向正增长,且销售收入增长率/存货增长率<80%;销售收入、存货同向负增长,且销售收入增长率/存货增长率>120%。

五、提高我行信贷审查人员审查水平的一些建议

信贷审查人员的业务水平与责任心是信贷事项审查工作质量的保证,信贷事项审查是防范信贷风险的重要把关环节。提高信贷审查人员审查水平必须要建立长效机制。

(一)提高审查人员的审查水平必须先提高审查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思想道德修养包括政治修养、思想修养、道德修养、心理品质修养,美学修养,敬业修养等。必须培养信贷审查人员爱岗敬业的精神及对工作的原则性。

(二)提高审查人员的审查水平必须加强审查人员业务能力培训力度。在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开阔审查人员的视野与知识面,切实提高审查水平。

(三)提高审查人员的审查水平应保证审查人员的稳定性。审查人员的不稳定影响信贷审查整体水平的提高。

虚假财务会计报告 篇2

一、制造虚假财务报告的动机及其造成的危害

(一) 制造虚假财务报告的动机

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薪金通常是董事会通过高层管理者的业绩来进行判断并发放的, 也有根据现有制度的明文规定或是公司本身给其发放的情况。但无论薪金发放的形式是什么, 它都是以高层管理者的业绩作为评判标准的, 管理者业绩越高, 所获得的薪金就越多, 反之则获得的薪金越少。高层管理人员想要获得更高的薪金, 就可能在企业财务报告中动手脚, 虚报其业绩, 从而获得更多利益。企业想要在短期内筹集资金, 就必须上市并发行股票, 这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薪金和公司自身的发展。只有企业获得更多项目, 企业员工的分红以及年终奖金等才会增加, 为了达到这一系列的目的, 就会出现对公司业绩进行修饰, 从而产生虚假的会计报告。维持企业运行的大量资金一般都来自于银行贷款, 银行通常会在企业进行贷款之前对企业进行各方面的审核, 实地考察企业的各方面情况。那些财务状况不好或者经营不善的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挽救企业, 就会在企业的财务会计报表上进行掩饰修改, 力求通过银行审查, 从而获得银行的资金贷款。

(二) 制造虚假财务报告的危害

企业在一个阶段的经营以及财务状况主要是依靠财务会计报表进行判断的, 一旦财务报表出现虚假信息, 则可能导致企业在进行投资管理中出现失误, 对企业造成不可估计的影响。企业的财务报告中虚假的数据的统计不能反映公司自身的真实情况, 对公司的经营状况进行掩饰不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运行和收益增加, 也影响相关单位和相关部门对整理经济的判断, 从而影响市场经济的秩序, 不利于市场经济的运行。投资者在对上市公司进行投资的时候, 主要是根据公司提出的财务报表来做出相应的决定的。通过企业财务报表反映么数据, 对企业的发展空间、发展前景、公司股市进行全方面的分析, 从而决定是否对该公司进行投资。在这个过程中, 财务报表出现的虚假数据直接影响有投资者的判断, 错误的选择投资可能会造成投资者的经济损失, 从而对于企业的规划方向出现失误, 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识别物价财务报告的方法

虚假的财务报告中的数据并不是能产生经济效益的经济资源, 而是剔除不良资产之后企业的获得的利润, 因为财务质量不良而产生的需要摊销和处理的各项损失和所需费用。许多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 从而对通过虚假的手段增加资产, 造成不良资产的恶性膨胀, 产生较为严重的社会影响。企业从年末到年初的的数据增加幅度过大, 累计增加的速度过快, 有可能通过某种手段调节了公司的不良资产, 投资者就需要对该企业进行多方面的谨慎判断, 通过对财务会计报表的动态分析来判断公司的实际盈利情况。通过公司干涉调节利润的不良资产在公司总资产中所占比重通常很大, 在这个基础上, 不良资产所占比例还在不断增长, 投资者就要对该企业的的经营能力进行判断。关联交易是可以进行直接或者间接控制的, 关联交易双方实力比较雄厚的一方通常能对另一方进行控制或者施加某些影响因素, 这就导致双方不平等交易的产生。一方为了获得更高的利益在段时间内消除亏损获得利益, 促使资产结构合理化经常会产生贱买贵卖的现象。当企业挂账长期无法进行偿还的时候, 企业通常会制造资产或者某些费用, 通过这些都不需要进行偿还的虚假数据来改变整体状况。投资者在进行投资的时候, 应对企业长期挂账并没有任何资金出入的情况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各方面的比较判断该负债是否处于无法偿还的状态。如果其他款项不断增加, 就很有可能是通过其他的虚假应付账款对整体利润进行了调节。资产规模一本在企业中所占比重不大, 有的企业为了增加公司资产往往会对其进行调整, 人为的增大资产评估值, 这种情况下该企业所罗列出来的就是不具备法定资产评估条件人为干预评估出来增加企业净资产虚假资产。

三、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的防范

(一) 推行上市公司诚信档案制度

健康、完整的市场的发展和运行都是以诚信为为基础进行的, 这个原则对于市场永远适用。目前市场正处于特殊时期, 上市公司及相关人员的法律意识不强, 不尊重市场合法性的情况时有发生。只有对虚假信息制造人员进行精神约束并进行诚信的教育, 当造假者树立起诚信精神和守法意识后, 才能真正的降低违规违法造假的现象。例如在上市公司深入推行诚信档案制度, 诚信档案客观明确的记录了公司的成长, 劣迹较少的公司前景自然就更好, 如果实际情况相反, 就说明该公司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二) 建立政府监督约束机制

证监会只有拥有足够的权利, 才能对上市公司进行有效的监督。众多的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监督部门之间职业不清, 在进行监督过程中拿不出具体有效的方案, 所以将原本归属于政府各部门的上市公司监管机构重新进行整合, 将其对上市公司的职能、权利都划入了证监会这个部门中。避免了在对上市公司的监管过程中出现全力重复、权利真空等现象。众多的监管机构对会计师事务进行监管, 导致了监管部门职责模糊, 不利于会计市场的发展。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政府应该对会计师事务所相关的监管部门进行重新整合, 将其职权归入一个部门, 确定会计师职业注册的奖惩制度, 对虚假注册的进行严格处罚, 以达到约束中介机构么目的。

四、结束语

财务会计报告信息的真实性是财务会计报告的生命所在, 是会计信息中最重要, 也是最基础的特征之一。财务会计一旦出现虚假, 将会对企业和投资者造成巨大的影响, 后果十分严重, 因此, 对于财务会计报告虚假信息的防范十分重要。通过对财务报表的研究制定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 相关部门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力度, 对虚假财务报告的制造者严格的处罚, 从根本上杜绝虚假财务报告的出现。随着企业的重视和政府的管理制服不断的提升, 从而达到保证企业和经济稳定发展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宋新斌.虚假财务会计报告识别与防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01:166-168.

[2]丁帆, 杨慧.虚假财务会计报告识别与防范[J].知识经济.2015.11:122-123.

虚假财务报告行为的博弈分析 篇3

[关键词] 财务会计报告 造假 博弈

虚假财务报告的产生既有会计制度的问题,也有会计人员本身的问题;既有微观制度如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也有政府行为不规范、证券市场运作制度规范化程度低、注册会计师行业操守等相对宏观层面的问题。会计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以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据此做出有效的决策。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却是财务报告的大面积失真现象。大量失真的财务报告使市场信号失灵,政策制定失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失控,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厦的建立。针对财务报告失真现象,应对其从不同的侧面进行深入探究,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虚假财务报告的成因分析

1.会计职业道德的失范。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实质上是一场全面的、深刻的社会转型,既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又为社会道德失范的产生提供了土壤。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会计领域也同样遇到了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二律背反”的困惑。会计职业道德的失范是指会计职业规范的缺乏或者丧失。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会计改革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丰硕成果。与此同时,由于种种原因,旧有的会计行为规范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被否定或遇到严重破坏,逐渐失去对会计人员的约束力,形成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权威失落。

2.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国有控股(参股)企业中的国有股权代理人缺乏有效监督和约束机制。从委托代理关系来看,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导致委托代理关系产生。信息经济学将“代理人”解释为拥有私人信息的参与人。在委托代理关系存在的情况下,两种原因导致会计舞弊成为可能:一是委托人和代理人目标不同。委托代理关系下,委托人与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不一致且存在激励不兼容。委托人与代理人都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都会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但他们的效用目标通常是不一致的。委托人即财产的所有者作为会计信息这种特殊商品的需求者,最为关心的是股东权益最大化,即其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目标是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一致的;而代理人即财产的经营者作为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则主要关心公司短期经营业绩、股价高低、个人薪酬以及职位升迁等与个人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存在激励不兼容,即一方追求效用最大化会损害另一方实际效用最大化,始终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经营者作为有限理性经济人,为了追求自身最大化未必会提供所有者决策所需的全部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甚至提供虚假信息。这种目的的不一致,使得经营者有通过舞弊达到个人目的的动机。二是委托人和代理人信息不对称。由于各个权利主体在公司中所处地位不同,决定了他们对公司信息的掌握程度不可能处于相同水平,控股股东和经营者必然比小股东、债权人以及其他潜在的投资者掌握更真实、更全面的公司信息,由此产生了信息不对称。

3.市场机制缺陷与政府职能尚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托价值规律和投资者利益取向,是实现社会资金资源合理流动与配置高效的手段。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干扰,市场机制并非总是有效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视“单一”监管,忽视“综合”监管。独立审计是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石,也是确保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真实的制度安排。然而,独立审计仅是确保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外部制度安排,只是财务报告监管链条中的一环而已,只有借助于其他环节的监管手段,它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自从证券市场发生了欺诈案开始,我国就加强了证券审计市场监管力度,如1996年独立审计准则颁布实施,1998年会计师事务所开始脱钩改制,2000年事务所进行合并重组,2001年一系列与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注册会计师密切相关的政策措施相继发布。由此可见,监管者的监管思想中存在误区:监管者试图通过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管达到对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监管。过分夸大了独立审计在虚假财务报告中监管的作用。事实上,证券市场舞弊现象是一个复杂的群体行为,证券市场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是一个综合治理的过程。上市公司内部公司治理、社会舆论监督、法律制裁都是整个监管链条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光靠“独立审计”一枝独秀,是达不到效果的,必须实行全面监管,证券市场虚假财务报告问题绝不是抓几个注册会计师,关掉几家事务所就可以解决问题的。二是重视“硬性”监管,忽略“柔性”教育。证券市场是充满机会和诱惑的博弈场所,需要通过制度安排对参与者和监管者进行制约和威慑,但是堆砌的制度不一定达到好的监管效果。我国自90年代起接连不断颁布、施行、修订会计准则、审计准则,但虚假会计信息却从未消灭过。制度终究需要人来执行。如果证券市场参与者和监管者不讲正直诚信,制度安排将显得苍白无力。当巨额的经济利益与严肃的道德规范发生碰撞时,只有潜移默化的诚信教育,才能使天平倾向于道德规范。所以仅靠制度安排这样的“硬性”监管手段是不够的,必需重视“柔性”的诚信教育,而且应当是全方位的诚信教育,不仅包括中介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等证券市场的参与者,而且还应包括政府监管机构和新闻媒体等证券市场的监督者。三是重视行政制裁,轻视民事赔偿。在我国,自开展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以来,涉及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诉讼案件时有发生,我国对涉案的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的处理,大多以行政处罚为主。虽然脱钩改制后,加大了处罚的严重程度,直接针对注册会计师个人的处罚越来越重,甚至追究刑事责任,但是针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应承担的民事责任的诉讼案仍尚不多见。这种处罚结果对审计职业界难以起到足够的震慑作用。因为造假受到查处和责令赔偿概率很小,造假成本仍远远低于造假收益,注册会计师的执业风险并未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也不能挽回投资者的损失。

二、根治虚假财务报告的对策

高质量的财务报告不仅是高质量会计、审计准则的产物,它更依赖一个具有支持作用的基础机制来运作,以保证准则能够被严格地理解和运用。只有建立一套成熟有效的监管机制,以合理保证最终公开披露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才能使中小投资者利用这些真实会计信息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最大限度地免受大股东、经理层的利益侵害。

1.完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还缺乏一个成型的体系。随着《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基本规范、货币资金的具体规范的颁布实施和其他的具体规范的陆续出台,内部会计控制方面将会形成一个较完整的规范体系。但是,在操作性层次上,尚有相当艰巨的任务。目前许多规范的诸多内容非常原则,现实可操作性相对较差。规范的缺失与失效都会影响规范的有效性。

2.加强对行为主体“人”的控制,把内部控制工作落到实处。离开了人的能动作用,制定再好的管理制度和控制措施也都无济于事。人员素质控制包括:知人善任;加强对员工特别是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建立技术轮训制度,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和技术素质;建立员工技术考核和业绩评价制度;建立奖惩制度;建立职务轮换制度等。

3.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果。它包括:确认、记录所有有效的经济业务;随时详细记录经济业务,以便恰当归类、提供会计报告;采用恰当的货币价值计量经济业务;确定经济业务发生时期,并保证在合理会计期间记录经济业务;在财务报告中恰当提示经济业务。

4.改进内部控制的设置方式。建议借鉴COSO报告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做法,按企业业务循环来设计内部控制制度。这样既能与内部控制的基本构成联系在一起,又便于审计人员测试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制度基础审计的效果。

防范虚假信息总结报告 篇4

为进一步提高广大学生防范虚假信息诈骗意识,根据漳州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漳州市公安局《关于组织开展防范虚假信息诈骗犯罪集中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漳公综【2013】430号)要求,我校组织开展“防范虚假信息诈骗犯罪宣传进校园”活动,在各班开展形式多样的防范宣传活动,主要通过升旗仪式、主题班会、主题黑板报、学生手绘手抄报等系列活动进行防范虚假信息诈骗安全宣传教育,教育广大学生掌握了解防骗知识和技能,使之能成为千万个家庭的“宣传员”。

学校十分重视安全教育,努力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防范虚假信息诈骗安全意识,增长防范虚假信息诈骗安全知识,我校结合实际情况,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防范虚假信息诈骗教育活动,引导和发动全校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积极参与到防范信息诈骗活动中去,与全社会一起共同营造和谐环境。

上市公司的财务虚假探究管理论文 篇5

我国股票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推动了国企改革、加速了GDP的增长。但是,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时有发生,使投资者蒙受巨大损失,给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增添了一道厚厚的屏障。下面,笔者就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手段,以及防范措施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上市公司财务虚假的原因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之所以时有发生,主要有如下原因:

1.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不健全,是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之一。在我国现有的近2000家上市公司中,改制上市的公司占了相当比重,但凡改制上市公司,都有一个“连体企业”——上市公司的主要关联方:第一大股东(母公司)。在这种状况下,上市公司大股东为了实现自己的某些目的,授意并操纵上市公司造假。

2.非法投机机构利诱上市公司的关键管理人员造假以实现自己谋取暴利的目的。在1998年、1999年度,由于股市行情火暴,吸引了大批资金参与股票炒作,一些大资金为了谋取暴利,联合上市公司的关键管理人员编制虚假财务报告,欺骗中小投资者,2001年前后发生的财务造假大多始于那两年。在2006年和2007年的牛市行情中,同样催生了一些财务虚假的上市公司。

3.实施上市公司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管理不规范。会计师事务所是会计报表质量的重要把关者,他们在审计中的不客观必然导致虚假报告的增加。事实上,由于事务所之间的恶性竞争,使得事务所有意无意的放纵上市公司,让上市公司购买会计政策的行为屡屡得逞,虚假报告的出现就成为必然。

4.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不够完善为财务造假留下了空间。2007年颁布并实施的新会计准则在规定的完整性和谨慎性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从而造成上市公司部分业务出现制度真空或者出现利润操作空间,为造假者制造了宽松的环境。另外,相关法律对财务造假者的惩罚不重、执法不严,导致造假成本极低,也是财务造假的重要原因。

二、上市公司财务虚假的主要手段

1.虚增利润,隐瞒亏损,这是盈利能力差的上市公司最主要的造假行手段。绩差上市公司虚增利润,其目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为了达到证券法规定的再筹资条件;为了保持公司股票的流动性和上市公司的身份,使公司股票不至于被ST或暂停上市;为了配合股票投机机构炒作本公司的股票等。为了实现利润虚增,公司常用的做法有:公司财务各岗位协调一致,编制虚假销售凭证,虚增收入;利用关联企业或友好企业,通过互相开销售发票的方式虚增利润;对于折旧、利息等不计提或少计提;对企业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视而不见;利用会计准则的缺陷进行利润操纵等。

2.调节利润,这是业绩较好但不稳定的公司最主要的造假行为。均衡利润是一种常见的会计造假,进行该类造假的上市公司一般是基于以下目的:为了保持良好的公司形象,使企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呈稳步增长的态势,以稳定股价或刺激股价上涨;为了避免因某一年度利润骤降而使该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低于证券法或证监会规定的筹资条件。上市公司在调节利润时,常用的方法有:提前或推迟确认收入;提前或延后确认费用;设置秘密准备等。

3.不谨慎使用资产,变相侵吞中小股东资产,侵犯中小股东利益。这种造假行为一般是在大股东的操纵下进行的,其目的是以上市公司为工具获取低成本资金,其常见的做法有:在不考虑是否能收回的情况下向大股东提供资金,最终导致公司资金流失,留下亏损隐患;以不公允的价格进行交易,往往是一方面通过从大股东处高价购进原料,另一方面向大股东低价销售产品或其他资产;通过引诱中小投资者配股而自己却放弃配股的方式从中小投资者处获取资金,然后又用该资金对所有投资者进行分配等。

三、上市公司财务虚假的治理

对于上述财务造假行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治理:

1.完善上市机制,减少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净化会计环境

针对改制上市存在的缺点,应尽量的实行整体上市,这一方面可以避免“一股独大”和股权分置问题,从而减少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控制、减少关联企业、减少人为操纵会计信息的空间;另一方面又可以使一般部分整体状况较差的公司被阻拦在股票市场之外,以减少会计造假的潜在可能性,从而净化会计环境。

2.完善法规制度,加强报表唯一性管理。前面文中提到利用准则漏洞进行利润调节,有鉴于此,应该逐步完善现行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减少财务造假的空间。另外,有些公司因为不同的目的而提供不同的报表:对税务提交利润虚减后的报表;对社会公众提供利润虚高后的报表。对此,我们可以借鉴其他一些国家的做法,加强报表惟一性管理:公司报表生成后,提交给一个专门的管理部门,以后所有需要该公司报表的主体都只能从该部门获得报表,从而避免一个企业对不同的对象、基于不同的目的而提交不同的报表,以减少企业财务造假的动机。

3.提高造假成本,严格执行会计法。《公司法》、《刑法》、《会计法》等法律和规范都规定了对虚假财务报告的处置办法,如了对个人和单位的行政处分、党纪处分、经济处罚、刑事裁判等。笔者认为,对于严重的财务造假应该加大刑事处罚力度,并且在处罚上要严格执法,加大查处力度,增加造假者的成本,使造假者觉得不合算、风险大,从利益上遏制住财务造假的蔓延。

4.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年检、继续教育等形式进行;同时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要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进行再监督,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进行抽查,以更好地督促注册会计师严格按独立审计准则规定的程序和方法执业。

参考文献:

[1]黄清河黄俊婷:企业虚假财务报告的成因分析及防范对策.中国审计,2003

[2]何英姿:《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职场观察,2006

[3]汪易强:《探索新形式下会计信息失真治理的有效途径》.黄山学院学报,2006

[4]袁小勇:虚假财务报告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5]童婉萍:《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现代企业,2006

虚假财务会计报告 篇6

2010年,证监会、财政部等五部委明确要求68家规定实施上市公司和216家自愿试点上市公司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简称:《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简称:《配套指引》)的开展内部控制工作,全面做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建设、自我评价和审计工作,并于2011年3月31日前做好内控披露工作。

与各公司年报同期公布的《2010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简称:《报告》)成为检验各企业内部控制实施进展和成果的重要依据,截止3月8日已经公布的38份《报告》。

在所有38份《报告》中,披露重大缺陷的0份,披露重要缺陷的0份;披露一般缺陷的2份(其中一份披露的是2009年及以前的缺陷,2010年无缺陷)。由此计算,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只有5%,无任何重大、重要缺陷,如果严格按照2010实际情况计算,只有2.5%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缺陷。

如此良好的内部控制的几乎可以用“完美”来形容,即使在已经实施多年内部控制并且拥有“最严格”监管体系的当今美国,也不可能达到如此“完美”的内部控制水平,而且很可能美国永远都不能达到这种水平。

如果这38家上市公司能够代表全部上市公司,如果我们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如此“完美”,是否可以立刻要求所有上市公司披露2010年《报告》?既然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如此完善,是否还有必要花大量成本进行内部控制?

这些《报告》能够代表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真实水平吗?让我们看一看国外的实际经验:

2002年起,美国开始实施严格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在开始实施的第一年有约14%的企业被审计机构出具“实质性缺陷意见”,也就是我们的《配套指引》中的“重要缺陷”,约25%的企业披露内部控制存在缺陷也就是我们的《配套指引》中的“一般缺陷”,两者合计,近40%的上市公司存在内部控制缺陷,也就是少一半的上市公司存在明显的内部控制缺陷。即使如此,依然被认为是远远好于所有人的预期。

如果美国这些数据是真实的,如果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内部控制水平不可能

好于美国的上市公司,那就必须对这些《报告》进行严格的审核。

再看看现有38份《报告》的实际情况。这些《报告》非常令人失望,很像是为应付差事而交的“作业”:

 几乎所有《报告》在涉及自身企业内部控制缺陷方面都采用避实就虚的方法,例如:本公司根据公司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方面,部分制度尚未

完全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须进一步完善和补充;

 几乎所有报告都简单的参照规范或指引中的原文描述相关内容,而不是

阐述内部控制实际开展的重要控制活动(活动包括制度、技术、流程、人员安排等),例如:公司已较合理地规划和设立了采购与付款业务的机构和岗位,明确了存货的请购、审批、采购、验收程序,特别对委托

加工物资加强了管理。

 抄袭《规范》或《配套指引》的条款,罗列内部控制相关制度、法规与

信息。无论是按照《规范》的内容罗列,还是按照《配套指引》的内容

罗列,内容、格式、甚至语言都完全抄袭。监管部门在《规范》和《配

套指引》里严格规范了《报告》的内容,但各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不

能也不可能都完全按照《规范》和《配套指引》的格式和内容。

这38份《报告》中,如下信息是必须披露却没有披露的事件:

1、佛塑股份应披露的重要控制缺陷

2010年8月央视披露的“毒饭盒”事件中,佛塑股份的控股子公司佛山鸿华聚酯切片有限公司(持股70%)使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生产一次性餐具。控股子公司出现这种事情,必然代表作为母公司的佛塑股份对子公司的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并且是重大内部控制缺陷。如此重大的内部控制缺陷,为什么没有披露?不仅应该披露,还要披露对子公司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对该缺陷的处理办法和改进措施。

2、浪潮软件应披露的重要控制缺陷

2010年11月接到证监会山东监管局下达的《关于对山东浪潮齐鲁软件产业股份有限公司采取责令改正措施的决定》中“公司董事会审计委员会 3 人中,2位为独立董事、1 位是内部董事王静莲,但王静莲同时兼任公司财务总监,其身份不符合内控制度相关要求。”整篇报告对这项重要控制缺陷,只字未提,更不会涉及对这项内部控制缺陷的改进措施。

3、西南合成应披露的一般控制缺陷

2010年4月28日西南合成宣布对监事黄成先生的处罚决定(黄成先生违反了中国证监会、深圳证券交易所及公司关于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买卖公司股票的相关规定)。西南合成采取了正确的处理办法,应该披露并披露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的具体措施。

《报告》披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一、披露意愿不足

1、同没有人愿意说自己不好的心态一样,没有企业愿意公开披露自己的管理缺陷和风险。在这一点上,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宁可死,也要面子”精神,依然在影响着上市公司的行为。这完全不值得赞赏,我们不能因为要面子而忘了孰轻孰重,全民利益、国有资产、中小股东的利益远比上市公司实际控制者和高管层的面子重要的多;

内部控制缺陷在将来给企业带来损失的概率几乎是百分之百,上市公司不能为面子隐瞒内部控制缺陷,这些缺陷通常都会在将来给企业带来损失,即:广大股民的损失;国有上市公司更不该容忍这种损失,国有企业的损失是人民利益、国有资产的损失;

2、很多公司担心披露缺陷或风险,会对企业商誉带来不利。这完全是不必要的,内部控制披露缺陷就必然披露改进的办法和执行情况,这样的报告才真实,符合监管要求,更能赢得股民的支持。在当今中国,监管机构和股民都不会相信有管理完美的公司存在。

3、更深入的内在原因在于,内部控制的缺陷很可能成为少数人(尤其是上市公司实际控制者)的利益来源,这些来自企业自身高层的阻力很可能造成内部控制工作形同虚设,企业无法深入检查自身的内部控制缺陷,自然也就没有缺陷可以披露。根除这种现象是监管机构要求实施内部控制的根本原因。

二、监管仍待完善

1、审计制度。内部控制的检查应该是由外部审计机构进行,但由于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没有要求必须进行内部控制审计,缺少必要的检查,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真实性、严谨性、规范性都会打折扣。

2、监管难度。监管涉及企业内部管理的方方面面,许多内部控制制度与状况必须深入企业调研才能获得,监管机构没有足够的人力和物力进行严格的检查。

3、惩戒机制。在内部控制实施初始阶段,没有制订严厉的惩罚制度,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即使存在不足,企业也收不到什么惩罚,企业没有动力认真、深入的搞好内部控制,提交准确、严谨的内部控制报告。

三、企业自身能力不足

内部控制是一套复杂而完整的体系,几乎涉及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的全部内容,上市公司根据《规范》的内部控制原则和《配套指引》的十几项实际工作要求,梳理和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非常不容易。不仅包含非常庞大的工作量,还要求企业拥有先进管理技术与工具。

1、企业实现《配套指引》中的任何一项控制活动,都会涉及多个部门相互配合,根据要求的严格监管,理顺任何一项业务活动都不容易,例如:应收账款的管理工作需要财务、销售、物流、甚至法务部门的配合,实现有效的应收账款控制必须对各部门在权限、职责,甚至激励机制制订准确、细致的控制制度;

2、更困难的是,企业需要一套完善的标准使所有业务活动能够按照内部控制的要求有机融合在一起。例如:采购的内部控制要求在科学的市场预测基础上降低采购成本,但在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剧烈的2010年,企业很难衡量批量采购降低的成本,与少量采购零库存节省的仓储成本相比,哪个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解决这个困难需要对原材料价格波动的范围合理的预测,并对实际相应成本进行区分,并建立完善的原材料价格波动对冲办法(很可能是期货)。综合这三项应对办法,企业的内部控制规定应为原材料价格在一定时间内(例如:三个月)变化超过一定比例(例如:5%或10%),通过批量采购降低成本;变化低于这一比例,企业选择少量采购零库存。

怎样解决报告中出现的问题?

要解决以上这三大难题和八项困难,就必须解决三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做内部控制?如何监督和检查内部控制?怎样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

我国的内部控制与美国、日本、德国有显著的不同,在根本上,我们的内部控制的目的不仅是对所有股民、中小股东负责,更是通过内部控制对上市的国有企业进行有效监管,通过内部控制使所有上市的国有企业必须对国家和拥有国有企业的全国人民负责。

基于此,内部控制必须搞好,并且建立以四种力量为核心的完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

1、自身的力量。上市公司实施严格的内部控制自我检查监督程序,公开内部控制细致准确的检查标准、评价方法,甚至重要的工作文件和底稿。也就是说,上市公司的《报告》必须能够自行证明已经采取了严格的内部控制,众所周知,自己证明自己的工作情况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使上市公司真正重视内部控制;

2、外部机构的力量。对于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专业审计机构必须严格检查,对所有工作文件和底稿进行检查,并提交相应的审计报告;

3、监管的力量。监管机构应规定更具体、严格的监管机构披露标准,有权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进行检查,有权对专业审计机构进行检查,并有权对《报告》披露的信息存在严重问题的上市公司及没有进行严格审计的审计机构进行处罚;

4、社会的力量。公众有权对上市公司《报告》披露的信息进行质疑,监管机构应建立一个的质疑信息收集通道,对重要和有依据的质疑,监管机构有责任要求上市公司做出回应,并想全社会披露。

从根本解决问题,自然需要上市公司实施更完善的内部控制,通过以下推荐的《报告》格式,能够对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有所启发。推荐《报告》结构如下(更多报告可以查阅中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网的《如何撰写: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手册):

1、真实性声明。

2、内部情况与治理结构。内部控制实现的前提是拥有合理的治理结构,通过严格的治理结构,彻底根除少数人操纵公司的可能性。包括:董事会中外部董事超过三分之二,董事会中必须有一定比例企业员工,企业员工董事和外部董事的任命应独立于控股股东并受到监管机构的监管;监事会成员完全独立于董事会,并有足够的时间在企业内部办公,审计委员会和主要内部审计负责人必须由外部董事或监事会任命,还包括审计委员会和主要审计负责人的薪酬;

3、内部控制工作范围声明与外部风险:应披露包括企业、控股子公司和参股公司,企业外部合作伙伴,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其中,企业必须披露主要面临的外部环境风险,对上实际经营状况的影响;企业对主要外部合作伙伴的要求和外部合作伙伴可能带来的风险;企业控股、参股公司的监管主要内部控制要求;还需要披露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部门(职责范围)。

4、内部控制主要工作内容及参照依据:应单独披露的工作内容至少包括企业的战略、财务、人力资源、社会责任,可以综合也可以单独披露的内容包括采购、销售、工程、担保、合同监管等多项实际活动。参照依据既包括监管机构的文件也包括企业制订的各项具体管理制度,企业必须披露企业各项自身管理制度中与《规范》和《配套指引》相对应的关键制度细则;

5、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对以上披露的所有工作内容,企业必须披露所依据的监管要求和评价方法,包括主要控制手段(不相容职责分离等)、主要评价方法(有效控制的认定等)、对于风险的评价方法(敏感性分析等)

6、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及改进进展:开展严格的内部控制后,企业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并根据缺陷制订的改进方法,具体实施的进展情况,下一步工作计划等。

7、内部控制有效性论述与下工作计划:部分内部控制缺陷不代表整体内部控制无效,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准确的论述,根据以往的工作进展提出下一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对下一各种潜在风险的预测和应对方案)

谈对虚假财务报告的研究 篇7

一、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一) 、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1、规范独立董事的选聘机制。

确保独立董事的独立性, 是实施独立董事制度的关键, 也是独立董事制度的生命力之所在。保证“独立性”关键在于独立董事的选聘机制。如果我们希望独立董事能够真正维护中小股东的权益, 就必须构建由中小股东选聘独立董事机制。

2、独立董事的人选问题。

独立董事必须具备相应的资格和条件。应选择那些经济上无后顾之忧、人格上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专业上具有胜任能力的人担任董事, 且应建立独立董事档案管理制度。

3、规范独立董事的权利与责任。

为强化独立董事的责任意识, 应明确独立董事行使特别权利和发表独立意见既是权利, 也是义务, 独立董事“必须”行使职权和发表独立意见, 而不仅仅是“应当”, 且在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独立董事履行权利责任的情况。

4、建立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

独立董事也是“经济人”, 也存在激励问题, 需要明确谁来评价独立董事的绩效, 如何评价, 如何奖惩等一系列问题。

(二) 规范内部控制制度

1、完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还缺乏一个成型的体系。随着《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基本规范、货币资金的具体规范的颁布实施和其他的具体规范的陆续出台, 内部会计控制方面将会形成一个较完整的规范体系, 但是, 在操作性层次上, 尚有相当艰巨的任务。目前许多规范的诸多内容非常原则, 现实可操作性相对较差。规范的缺失与失效都会影响规范的有效性。

2、加强对内部控制行为主体“人”的控制, 把内部控制工作落到实处。

离开了人的能动作用, 制定再好的管理制度和控制措施也都无济于事。

3、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 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果。

它包括:确认、记录所有有效的经济业务;随时详细记录经济业务, 以便恰当归类、提供会计报告;采用恰当的货币价值计量经济业务;确定经济业务发生时期, 并保证在合理会计期间记录经济业务;在财务报告中恰当提示经济业务。

4、改进内部控制的设置方式。

建议借鉴COSO报告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做法, 按企业业务循环来设计内部控制制度。这样既能与内部控制的基本构成联系在一起, 又便于审计人员测试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提高制度基础审计的效果。

5、建立内部控制评价制度。

为了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发挥作用, 并使之不断地得到完善, 企业必须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

二、推进会计师事务所体制改革

(一) 、加快合伙制在会计师事务所的普遍实行

目前,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多数为有限责任制, 这种组织形式使注册会计师面临的执业风险较小, 与注册会计师应受到的社会责任约束以及社会对注册会计师的公信力不相称。因此应大力发展合伙制, 包括有限责任合伙制。

(二) 建议适当发展个人独资会计师事务所

个人事务所虽然规模小, 业务范围易受限制, 但由于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中小工商企业和非审计的会计业务增加的需要, 能够弥补大型事务所不愿或无暇承办小型业务的缺憾, 同时, 个人独资的无限责任和个人其他财产连带责任也能在较大程度上限制个人独资的执业人员违反职业道德。这不仅能使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质量得到保证, 而且可以减少工商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上的虚假行为, 顺应了市场机制的需要, 另外, 也将会吸引一批在国外知名会计公司工作的、获得发达国家注册会计师资格的中国公民到国内兴办事务所, 开通高级人才的引进渠道。

(三) 、逐步建立和完善个人财产登记制度和共有财产分割制度

无论是普通合伙制还是有限责任合伙制, 合伙人承担责任的过程都会涉及个人财产或其与他人共有财产的问题。如果没能建立相应的合伙人个人财产登记制度和财产的分割制度, 合伙人在合伙制度实施过程中承担无限责任和连带责任的义务就往往难于兑现, 使应承担责任的合伙人规避了法律规定的义务, 从而削弱合伙制对风险责任的约束力。因此, 在实施合伙制的同时, 必须逐步建立合伙人个人财产登记制度和其与他人共有财产分割制度, 才能确保合伙制的顺利进行。

三、健全民事赔偿机制

(一) 、改进诉讼方式, 允许集团诉讼和风险诉讼

笔者建议采用集团诉讼和风险诉讼相结合的诉讼方式。所谓集团诉讼就是当标的为同一种类, 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时, 可以推选出代表人, 代表共同意志和利益的诉讼行为。通过集团诉讼可以扩大诉讼标的, 减少诉讼成本, 提高诉讼效率。风险诉讼则是律师和当事人胜诉后按比例分成, 也就是将诉讼风险由律师和当事人共同承担, 增大了诉讼力量, 在司法过程中若能将这两种诉讼方式有机结合, 将会大大提高受害投资者的民事诉讼积极性。

(二) 、改变举证责任, 降低诉讼成本

我国目前对于举证责任, 仍然适用“谁主张, 谁举证”。但审计是非常专业的技术性活动, 要资本市场的普通投资者举证大股东、经理层、注册会计师, 难度大、成本高。

(三) 、加大对造假者的惩处力度, 提高诉讼收益

民事诉讼的最终目的是取得民事赔偿, 这是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我国到目前为止, 唯一能引用的就是《消费者保护法》。而按照这一法律, 审计师的赔偿通常是“退一赔一”, 即最高不超过审计收费若干倍。

综上所述, 高质量的财务报告不仅是高质量会计、审计准则的产物, 它更依赖一个具有支持作用的基础机制来运作, 以保证准则能够被严格地理解和运用, 实现财务健康。

参考文献

[1]、朱宇、《计提减值最后的狂欢》、中国证券报, 2006-2-16

浅析识别虚假会计报表的方法 篇8

关键词:识别;虚假;会计报表;方法

一、虚假会计报表的成因

阅读会计报表是了解一个企业财务状况、营运能力、盈利水平的重要途径。企业制作虚假会计报表不外乎三个目的:一是为了蒙骗投资者;二是为了取得银行及商业信用。三是为了减少纳税。基于这三个目的,企业通过各种方法粉饰报表,操纵利润,提供虚假的财务信息。

二、现有虚假会计报表的常见制作方法

(一)通过挂账处理进行利润操纵

按权责发生制及新会计制度的要求,企业所发生的该处理的费用,应在当期立即处理并计入损益。但有些企业为了达到利润操纵的目的,则故意不遵守规则,通过挂账等方式降低当期费用,以获得虚增利润的目的。比如企业对应收账款、特别是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长期挂账。

(二)通过折旧方式变更操纵利润

固定资产正确地计提折旧对计算产品成本(或营业成本)、计算损益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在影响计提折旧的因素中,折旧的基数、固定资产的净残值两项指标还比较容易确定,但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确定上却较难把握,许多企业就借此做文章,通过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方式来进行利润操纵。

(三)通过非经常性收入进行利润操纵

1.通过其他业务收入进行利润操纵。其他业务是企业主营业务之外的零星收支业务,虽然对利润不做主要贡献,但是对总体利润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2.通过投资收益进行利润操纵。投资收益通常是企业的部分资产转给其他单位使用,通过其他单位使用投资者投入的资产创造的效益后分配取得的,而分配后的收益通常会使资本增值。

三、虚假会计报表的识别

(一)关注财务报表附注

在分析会计报表之前,外部报表使用者应该先阅读和分析会计报表附注。在分析会计报表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结合会计报表附注分析,寻找辨别会计报表真实程度的调查分析重点。会计报表附注的第一部分是公司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公司所采用的主要会计处理方法、会计处理方法的变更情况、变更原因,以及对财务状况和经营结果的影响;第三部分是控股子公司及合营企业的基本情况;第四部分是会计报表主要项目注释;第五部分是其他事项的说明。从附注中我们往往会发现企业利用特殊经济业务或违背常规会计处理的线索,比如在阅读报表附注中发现被分析企业采取激进的会计政策,或者不恰当地变更重大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多表明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遭遇较大困难,很有可能目的是为了粉饰财务报表。因此,在分析财务报表之前,会计信息使用者应当先阅读和分析报表附注,发现辨别虚假财务报表的分析重点。

(二)剔除不良资产

这里所说的不良资产,除包括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开办费、长期待摊费用等虚拟资产项目外,还包括可能产生潜亏的资产项目,如高龄应收账款、存货跌价和积压损失、投资损失、固定资产损失等。不良资产剔除法的运用,一是将不良资产总额与净资产相比较,如果不良资产总额接近或超过净资产,说明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可能有问题,也可能表明企业在过去几年因人为夸大利润而形成“资产泡沫”;二是将当期不良资产的增加额和增减幅度与当期的利润总额和利润增减幅度比较,如果不良资产的增加额及增加幅度超过利润总额的增加额及增加幅度,说明企业当期的利润表有“水分”。

(三)剔除异常利润

根据会计报表附注及利润表,我们可以看到单位的利润结构形式,从而了解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一般情况下主营业务收入应该是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其它的属于异常利润。异常利润剔除法是指将其它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从企业的利润总额中剔除,以分析和评价企业利润来源的稳定性。当企业利用资产重组调节利润时,所产生的利润主要通过这些科目体现,此时运用异常利润剔除法识别会计报表粉饰将特别有效。

四、抑制虚假会计报表的对策建议

(一)规范财务报告法律体系、会计信息披露行为

判断一份财务报告是否虚假的主要标准就是看其信息的披露是否与有关法律、法规和准则的要求相违背,是否真实、完整。我国在规范财务报告方面制定了《会计法》、《公司法》及各种会计制度、会计准则、证券监管办法等法律和规 范性条例,基本形成了财务报告规范体系。但不可否认其间还存在许多漏洞,不同行业、不同经济性质经济主体间的信息披露方法不尽一致,会计主体能通过一些技术手段调节财务报告信息。因此,要进一步制定出系统的、科学合理的财务报告规范体系,才不会给造假者以可乘之机。

(二)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能力要求并加强考核

目前,我国会计行业改革的力度很大,出现了许多比较复杂的经济事项,对会计从业人员的技能和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考验,因此,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及严格任职要求是防范虚假财务报告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样,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考核对防范虚假财务报告也会起到深层次的作用。

(三)加大对虚假财务报告的处罚

我国对虚假财务报告的处置已有相关法律和规范,如《公司法》、《刑法》、《会计法》等规定了对个人和单位的行政处分、党纪处分、经济处罚、刑事裁判等。虚假财务报告的危害,不仅仅在于由于造假偷了多少税,更关键的是其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是难以估算的。为此,首先我们在处理处罚上要严格执法,加大查处力度;其次要建立起严厉的处罚规定,包括刑事处罚和经济处罚等,增大造假者的成本,使造假者觉得不合算,从而从利益上遏制住虚假财务报告的蔓延。

参考文献:

[1]王丹心.会计舞弊手法及其鉴定[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2(7).

[2]姚卫东,吴云.会计报表审计风险的几个易发环节[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4(12).

[3]刘琼,董丽丽.关注银行存款审计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4(12).

[4]陈寒幽.虚假财务报告的审计重点[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3(4).

[9]黄世忠.收入操纵的九大陷阱及其对策[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4(1).

上一篇:领导力表现的五个层次考试及答案下一篇:关于组织申报2012年度高新技术企业复审的通知